王维诗《鸟鸣涧》教学设计

2024-06-30

王维诗《鸟鸣涧》教学设计(精选15篇)

王维诗《鸟鸣涧》教学设计 第1篇

《鸟鸣涧》的作者是唐代著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教学前让学生作充分的课前预习,了解诗人生平,知道王维的诗的特点:“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全诗描写的是春夜山间异常寂静的景象。

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按照以下程序进行学习:初读——画出不懂的词句;再读——参考学习资料进行理解;品读——与同学深入探讨重点词句,品味诗意;诵读——边读边想象诗中意境。在学生理解诗所表达的内容后,鼓励学生充分展开想象,将诗的意境用自己喜欢的其他方式表达出来。

10分钟后,一个学生质疑:这首诗到底描写的是哪个季节?引导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还是有歧异。我耐心地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理解“桂花”的含义。学生们情绪高涨。学生通过查字典并结合诗的内容最后一致认为写的是春天这个季节的景色。课下可安排学生进行诗配画的活动。

王维诗《鸟鸣涧》教学设计 第2篇

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鉴赏:

《鸟鸣涧》是王维题友人皇甫岳所居诗《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的第一首。诗人以娴熟精炼的笔法,重点描绘了皇甫岳别墅中的景色,展现了一幅幽静恬人的春山月夜的图画。

这首诗极其善于运用动与静对立统一的.辩证法,巧妙地赋静态的场景以动态,以动显静,使诗的艺术画面达到“意境两浑”的极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表现的是别墅的环境寂无人声,桂花的开放与凋谢也无声无息。四周的“人闲”、“夜静”,造成了“山空”的错觉,为了取得静中有动、以动写静的艺术效果,诗人还精心捕捉了“花落”这一动态,用以反衬春山寂然若虚的空旷,映衬出春山之幽静。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化静为动,写一轮明月破云而出,将皎洁的月光洒进山间,使已疲劳入梦的山鸟陡然惊醒,在惺忪朦胧中误以为天色将晓,于是便疑惑地不时向友邻发出阵阵问讯的鸣叫。这里,诗人抓住春山“月出”和空谷“鸟鸣”两个富有特征的动态进行描写,寓动于静,寓声于静,以动态、音响显静,在动与静的对立统一中,让读者从空谷鸟鸣中聆听到了静的“声音”, 从疏淡的笔墨中体味出“鸟鸣山更幽”的诗情画意,从而将有些抑郁的寂寥感转化为一种富有情趣的幽雅静谧的美感。

王维诗《鸟鸣涧》教学设计 第3篇

新课程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 课堂教学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把学生的主体性放到重要地位。随着新课改的深入, 许多教师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 都能够精心设计问题, 安排教学步骤, 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力求让课堂“动”起来, 但也有部分教师在观念上存在着误区, 为了追求热热闹闹的课堂教学, 而害怕在课堂教学中出现“静”。不能够给学生一个“静”的氛围, 让学生拥有自主思索、回味、感悟的空间和时间。那么怎么才能实现“动”与“静”的有机统一呢?下面就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动静结合”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

一、动静要适时

历史课堂教学中, 教师富有悬念的导入、精辟的讲解、富有趣味的提问、适时的点拨、言简意赅的总结、精美丰富的多媒体辅助技术的运用等, 都能为学生创造动态的学习情境, 吸引学生动起来, 激发学生的兴趣,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何时需要静呢?首先, 学生课堂预习时, 要保持课堂安静。预习是学生动手、动脑筋提高自学能力的重要方法, 只有保持课堂安静, 才能保证学生的精力集中, 更好地思考问题, 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其次, 教师在提出一些问题之后, 不能要求学生马上回答, 而应给学生片刻的宁静, 让其有一定的思考空间, 作一些思想上的准备, 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 对问题仔细琢磨, 反复推敲。而在倾听教师的讲解和其他同学的发言时, 也需要静。最后, 学生对历史知识有了直接的感性认识之后, 此时要求练习巩固, 其实就是将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 加深理解, 学会迁移运用的过程。这时也需要静, 唯有如此, 才能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有条理、更加清晰。

二、动静要适度

实行课改后, 许多课只停留在形式上的热热闹闹, 没有真正激发学生深层次的思维。所以让学生动起来要动得适度, 在动的同时又要保持“静”的思考, 使得“动”中有“静”。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设计好问题, 针对不同意见和问题, 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辩论, 抓住学生发言中的问题, 及时给以引导矫正。

传统教学模式中, 教师将全部教学时间都放在全班教学上, 课堂上要求学生正襟危坐, 洗耳恭听。学生对老师的话言听计从, 不准提出异议。最好发言时能按老师的思路走, 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只能是循规蹈矩、墨守成规的人, 这样的课堂静得如一潭死水, 不符合课改要求。

另外, 过于安静的历史课堂, 也不利于学生活跃思维以及激发顿悟思维的灵感。同时也会形成一种压抑的气氛, 学生在众目睽睽之下回答问题难免紧张, 这无疑会影响其思维的延展。相反, 稍显躁动的课堂, 有利于创造一种无拘束、亲和的发言环境, 发言者更容易在同学的期待和情绪渲染下, 迸发智慧的灵感, 讲出过人的言论, 所以课堂的动静一定要适度。

三、动静的形式要恰当, 讲求实效

实际教学中, 我们也遇到了这样一个现象:为了追求课堂气氛的活跃, 教师提问一些浅显的、不足以成为问题的问题, 学生分组讨论一些独立思考就能完成的论题。课堂气氛热闹是热闹了, 但学生卒无所获。所以动静还要根据教学内容, 讲求实效, 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学习《青铜工艺的杰出成就》一课时, 我把教室变成了青铜工艺成就展厅, 四周分别贴上了司母戊大方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立人、青铜盘、青铜树的图片, 让学生扮成展厅的讲解员, 为游客讲解与图片相关历史知识, 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乐趣, 难能可贵的是, 不少同学还能在此基础上进行发挥, 说出对自己最喜欢作品的欣赏感受。

同样课堂教学的静也要讲究方式。没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学生, 很难拥有独立学习的能力和创造性处理问题的能力, 这就要求学生在教师提出问题后要静思, 只有经过冷静的分析, 认真的考虑, 才能找到问题的答案。

另外, 在每次活动前, 教师首先要明确提出合作学习的目标, 并对活动程序给以必要的说明, 而此时也要求学生“静”听, 在每堂课的教学内容完成之后, 也要让学生静下来巩固已学过的知识, 这时的静, 并不是单纯地进行记忆, 而是对知识进行消化和再创新的过程, 以完成新旧知识之间的横向和纵向联系, 形成知识的系统体系, 并能够及时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王维诗《鸟鸣涧》教学设计 第4篇

关键词:王维山水诗禅趣

“以禅入诗”是唐代诗人王维后期山水诗歌的一个突出特色。对于这点,早在王维死前,友人苑咸就赞誉他是“当代诗匠,又精禅理”。1后来更得到“诗佛”的称号。友人胡应麟也在《诗薮》中说:“太白五言绝句是天仙口语,右丞却入禅宗”。王维诗歌的这一特点,与他生活时代环境、坎坷的人生经历、独特的个性和深厚的佛学造诣有密切的关系。

“以禅入诗”是指把禅意引入诗中。这样“禅”便赋予诗歌内省的功夫,并由内省带来了理趣。“禅”刺激了诗歌,使诗歌的面貌更加丰富多彩。禅宗对王维诗的影响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以禅语入诗,在诗中大量运用佛敬语汇;二是以禅法入诗。即在诗的构思过程中借鉴了禅的认识和表达方法。这丰富了诗歌艺术,特别是在具有深厚的韵味的意境的创造上取得了较大成绩。但是,这里我们要讨论研究的是第三类诗作,即以禅趣入诗的作品。所谓“禅趣”,指进入禅定时那种轻安愉悦,闭淡自然的意味它又叫“禅悦”、“禅味”。王维的自然山水诗,经常表现出解脱尘嚣的怡悦安适心境。它们或写花鸟、或绘山水、或吟闲适、或咏渔钓,并没有谈禅,但在笔墨中,笔墨之外却富有禅意为进一步探讨王维俊期山水诗中的入禅,现以《辛夷坞》《鸟鸣涧》《鹿柴》为例。加以分析。清代施补华在《岘佣说诗》中谈到:“辋川诸五绝,清幽绝俗,其间‘空山不见人’、‘独坐幽算里’、‘木末芙蓉花’、‘人闲桂花落’四首”尤妙,学者可以细考。

由于受家庭和时代的影响,王维一生笃志奉佛。其母“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褐衣蔬食,持戒安禅,乐住山林,志求静寂”2受母亲影响,王维早年即信佛教。“安史之乱”之后,他由前期的积极出仕变为“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的亦官亦隐,消极隐遁。后来,他在蓝田辋川购得宋之问中别墅,生活更为悠闲。每日“与道友裴迪,浮游往来,弹琴赋诗。”“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王维在诗中一再宣称“已悟寂为乐,此生闲有余”“晚知清净理,日与人群疏”。王维在其山水诗中是怎样表现他对禅与人生的理解呢?下面我们仍以《辛夷坞》《鸟鸣涧》《鹿柴》为例分两点加以阐述。

其一,是把禅的“见性”观念有机地融入诗的情境之中。表现物我一如的境界,禅宗是中国儒教与印度佛教结合的产物。作为一种人生哲学,它具有难以言说的神秘性。禅宗强调“对境无心”“无住为本”“无相为体”,也就是对一切境遇不胜忧乐,不粘不著,不尘不染心念不起,禅宗认为,世界的最高本体是人的自我心性,一切事物及其发展变化都不过是这个自我心性的幻想而已,“万法尽在自心”。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因而成佛也就不在心外,而在心内。“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无佛心,向何处求佛”。只要达到“明心见性”,既一念觉悟到了自我心性的空寂和清净便是佛了。王维在他山水诗中塑造了一个个独立而封闭的世界;空山、翠竹、日色、冷清松、流水,在这里,诗人获得与天地、宇宙最亲密、和谐的接触。在这里,诗人获得了彻底的解脱,既无法执,赤无我执,而且在这不生不灭,永恒寂静的涅繁境界中再也无孤独与不孤独。由此而诞生的优美意境,包含着无限的意蕴。

《辛夷坞》中也是这样的一种境界,因为“对境无心”所以花开花落,引不起诗人任何感情。辛夷花的纷纷开落,即不执着于“空”也不执着于“有”,自由自在,一切随缘。在王维眼中,世间万物是因果相续,生而后死,死而又生,无始无终,自在无为地轮回演化着,诗人不仅从中看透了生命的虚幻,以寂滅待之也看到了生活的乐趣,因花悟道悟出了万物的自然本性。这一悟之后,竟分不清物与我在空寂的境界中发现自我的存在,状景喻禅,达到“不著一字,尽得风流”3的境界。用无情有性之景表现了诗人无染的佛性。

其二在诗中诗人往往进一步把客观景物作为心灵的返照。《坛经》中说:心如虚空,而虚空是不能被染污的。禅认为世界万有本属虚幻,一切皆空。心即佛,“佛性常清静”,讲究“平常心是道”,把人类的一切活动都看成是寻求解脱的“妙道”“举手抬足,皆是道场,是心是性,同归性海”。世间一切事物都是“真如”的外在显现,禅者讲语入,与文人的灵感最为相通严羽说:“大抵禅道推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心空则景亦空,因此,王维在其后期山水诗中构造了许多空寂,优美的意境,如《鸟鸣涧》中的春山月夜的幽境,但外境只是一种幻想罢了。王维以佛家的态度对待,人生的一切,始终保持着一种任运自在的恬适心境。对佛法的觉悟,使他获得了彻底的自由自在,无缚无碍。在非常轻松自如的状态中,诗人充心地享受寂寞的禅悦,享受生命本身,享受大自然的出山水水。世俗的一切都不足以系挂在心头,诗人的“禅心”得到了真正的净化。《鸟鸣涧》《鹿柴》不正是如此吗?

《鹿柴》和《鸟鸣涧》一样塑造了一个空而不寂的境界:空山一片寂静,远外的人语更加深了空寂感。即钱钟书先生所谓:“寂静之幽深者,每以得声音以衬托而愈觉其深。”一缕夕阳的返照穿过深林映在青苔上,幽暗、微弱,益见其凄清。在这片远离尘俗的世界中,诗人的心灵亦融入自然,连自己的存在也淡忘了。意让人不知是心空,还是境空。这种“万念俱寂”的无我之境,正是禅的极致,“使人有飘然独往之兴”。

总之,王维在其后期山水洪中常构造一种空寂的境界,而这里的空与寂的境界由自然客观存在的景物与诗人内心世界的感情相融合而形成的。这使得意与境浑,物与我相交融。人用虚空的景返照心的空。

综上所述,王维后期山水诗追求的是一种“空灵”的审美趣味,在其后期诗作中大多是“词调秀雅,意新理惬”(《冷斋夜话》卷四)不作佛语而有浓厚禅理,禅趣的作品,它们不仅在诗歌艺术上有特色,更开拓了艺术表现的新天地。在这些作品中没有了牢骚、愤慨、和谐、淡泊、静穆、和平、无欲、无贪、无求、无住……这是禅的境界,而诗人就常常生活在禅的境界中,陈允吉先生在《唐代佛教辨思录》中指出:“王维山水诗的确是处心积虑,借助于艺术形象来寓托唯心主义的哲学思辨,在描绘自然美的生动画中包含着禅理的意蕴。”王维诗作越到后期呈现出的是“湛然常寂”的面貌。

参考文献:

[1]袁行霈著.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版.

[2]张文达,张莉编.禅宗,历史与文化,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版.

[3]禅宗诗歌境界,中华书局,2001版.

[4]樊泳湄.王维山水诗意境探微,云南社会学科报,2003年03期.

[5]杨建飞.论王维的山水诗,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26期.

王维《鸟鸣涧》翻译赏析 第5篇

《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简析:

该诗是王维题友人皇甫岳所居的云溪别墅所写的组诗《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之首。《鸟鸣涧》中,不仅可以看到春山由明月、落花、鸟鸣所点缀的那样一种迷人的环境,而且还能感受到盛唐时代和平安定的社会气氛。该诗是王维山水诗中的代表作品之一。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赏析,该诗的精妙之处在于“动”、“静”对比衬托的诗情画意。苏轼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山水田园诗派是盛唐时期的两大诗派之一,这一诗派是陶渊明、谢灵运、谢朓的后继者,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王维和孟浩然,也称为“王孟”。

译文:

春天的夜晚寂静无声,桂花慢慢凋落,四处无人,

春夜的寂静让山野显得更加空旷。

或许是月光惊动栖息的鸟儿,

从山涧处时而传来轻轻的鸣叫声。

注释:

选自《王右丞集笺注》鸟鸣涧:鸟儿在山中鸣叫。河流名。

涧:两山之间的小溪。

闲:安静、悠闲,含有人声寂静的意思。

桂花:木犀的通称。有的春天开花,有的秋天开花。花瓣晒干可以食用。

空:空寂、空空荡荡。空虚。这时形容山中寂静,无声,

好像空无所有。

月出:月亮出来。

惊:惊动,惊扰。

时:时而,偶尔。

时鸣:偶尔啼叫。

赏析一:

关于这首诗中的桂花,颇有些分歧意见。一种解释是桂花有春花、秋花、四季花等不同种类,此处所写的当是春日开花的一种。另一种意见认为文艺创作不一定要照搬生活,传说王维画的《袁安卧雪图》,在雪中还有碧绿的芭蕉,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同时出现的事物,在文艺创作中是允许的。不过,这首诗是王维题友人所居的《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之一。五首诗每一首写一处风景,接近于风景写生,而不同于一般的写意画,因此,以解释为山中此时实有的春桂为妥。

桂树枝叶繁茂,而花瓣细小。花落,尤其是在夜间,并不容易觉察。因此,开头“人闲”二字不能轻易看过。“人闲”说明周围没有人事的烦扰,说明诗人内心的闲静。有此作为前提,细微的桂花从枝上落下,才被觉察到了。诗人能发现这种“落”,或仅凭花落在衣襟上所引起的触觉,或凭声响,或凭花瓣飘坠时所发出的一丝丝芬芳。总之,“落”所能影响于人的因素是很细微的。而当这种细微的因素,竟能被从周围世界中明显地感觉出来的时候,诗人则又不禁要为这夜晚的静谧和由静谧格外显示出来的空寂而惊叹了。这里,诗人的心境和春山的环境气氛,是互相契合而又互相作用的。

在这春山中,万籁都陶醉在那种夜的色调、夜的宁静里了。因此,当月亮升起,给这夜幕笼罩的空谷,带来皎洁银辉的时候,竟使山鸟惊觉起来。鸟惊,当然是由于它们已习惯于山谷的静默,似乎连月出也带有新的刺激。但月光之明亮,使幽谷前后景象顿时发生变化,亦可想见。所谓“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曹操《短歌行》)是可以供我们联想的。但王维所处的是盛唐时期,不同于建安时代的兵荒马乱,连鸟兽也不免惶惶之感。王维的“月出惊山鸟”,大背景是安定统一的盛唐社会,鸟虽惊,但决不是“绕树三匝,无枝可依”。它们并不飞离春涧,甚至根本没有起飞,只是在林木间偶而发出叫声。“时鸣春涧中”,它们与其说是“惊”,不如说是对月出感到新鲜。因而,如果对照曹操的《短歌行》,我们在王维这首诗中,倒不仅可以看到春山由明月、落花、鸟鸣所点缀的那样一种迷人的环境,而且还能感受到盛唐时代和平安定的社会气氛。

王维在他的山水诗里,喜欢创造静谧的意境,这首诗也是这样。但诗中所写的却是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既使诗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通过动,更加突出地显示了春涧的幽静。动的景物反而能取得静的效果,这是因为事物矛盾着的双方,总是互相依存的。在一定条件下,动之所以能够发生,或者能够为人们所注意,正是以静为前提的。“鸟鸣山更幽”,这里面是包含着艺术辩证法的。

赏析二:

这首诗写春山之静。“静”被诗人强烈地感受到了。为什么呢?是由于“山静”,所以人静。人静缘于心静,所以觉察到桂花的坠落。

花落,月升,鸟鸣,这些“动”景,却反衬出春山的幽静。

鸟鸣涧,是一处风景极优美的地方。涧,是山涧,夹在两山间的流水。 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山夜晚异常幽静的景象。诗的大意说:在寂静没有人声的环境里,桂花(四季桂)自开自落,好像可以感觉到桂花落地的声息。夜静更深的时候, 景色繁多的春山,也好似空无所有。月亮刚出,亮光一显露,惊动了树上宿的小鸟,它们在春涧中不时地鸣叫几声。

这首诗主要写春山夜景。花落,月出,鸟鸣,都是动的,作者用的是以动衬静的手法,收到“鸟鸣山更幽”的艺术效果。

“闲”说明周围没有人事的烦扰,说明诗人内心的闲静。有此作为前提,细微的桂花从枝上落下,才被觉察到了。诗人能发现这种“落”,或仅凭花落在衣襟上所引起的触觉,或凭声响,或凭花瓣飘坠时所发出的一丝丝芬芳。总之,“落”所能影响于人的因素是很细微的。而当这种细微的因素,竟能被从周围世界中明显地感觉出来的时候,诗人则又不禁要为这夜晚的静谧和由静谧格外显示出来的空寂而惊叹了。这里,诗人的心境和春山的环境气氛,是互相契合而又互相作用的。

写空灵闲静的环境和心境,主人公用他全部的`心神去细细地啼听花落鸟鸣的天籁,他的内心宁静淡泊,但又富于幽雅情致。静到极处的自然在诗人笔下有声有色,生意盎然。月出无声,而山鸟惊飞,这是动静相衬的艺术佳境。《而庵说唐诗》:“右丞精于禅理,其诗皆合圣教。”《唐诗笺注》:“闲事闲情,妙以闲人领此闲趣。”《诗法易简录》:“鸟鸣,动机也;涧,狭境也。而先着夜静春山空;五字于其前,然后点出鸟鸣涧来,便觉有一种空旷寂静景象,因鸟鸣而愈显者,流露于笔墨之外。一片化机,非复人力可到。”

这首诗是王维山水诗中的代表作品之一。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的精妙之处在于“动”、“静”对比衬托的诗情画意。首句“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便以声写景,巧妙地采用了通感的手法,将“花落”这一动态情景与“人闲”结合起来。花开花落,都属于天籁之音,唯有心真正闲下来,放下对世俗杂念的挚着迷恋,才能将个人的精神提升到一个“空”的境界。当时的背景是“深夜”,诗人显然无法看到桂花飘落的景致,但因为“夜静”,更因为观风景的人“心静”,所以他还是感受到了盛开的桂花从枝头脱落、飘下、着地的过程。而我们在诵读的同时也似乎进入了“香林花雨”的胜景。此处的“春山”还给我们留下了想象的空白,因是“春山”,可以想见白天的喧闹的画面:春和日丽、鸟语花香、欢声笑语。而此时,夜深人静,游人离去,白天的喧闹消失殆尽,山林也空闲了下来,其实“空”的还有诗人作为禅者的心境。唯其心境洒脱,才能捕捉到到别人无法感受的情景。

末句“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便是以动写静,一“惊”一“鸣”,看似打破了夜的静谧,实则用声音的描述衬托山里的幽静与闲适:月亮从云层中钻了出来,静静的月光流泻下来,几只鸟儿从睡梦中醒了过来,不时地呢喃几声,和着春天山涧小溪细细的水流声,更是将这座寂静山林的整体意境烘托在读者眼前,与王籍“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入若耶溪》)有异曲同工之妙。

王维《鸟鸣涧》原文译文 第6篇

鸟鸣涧

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译文:

春天寂静无声,桂花不知不觉地凋落。寂静使春夜里的山更让人觉得空空荡荡。月亮出来了,小鸟竟然被月光惊动。时时发出的鸣叫在山涧中回响。

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春季月夜山景图,春夜,深山空旷,万籁无声,桂花从枝上飘落的声息。忽然,一轮月破云而出,幽柔的清光洒满山林。被月色惊扰的山鸟,时而啼鸣于深涧之中。诗人以花落、月出的动态和鸟鸣的声音,非常生动深刻而细致传神地表现出春山月夜的清幽闲静。这种静境因为有声音动态而显得富于生机和情致。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既使诗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通过动,更加突出地显示了春涧的`幽静。动的景物反而能取得静的效果。

王维《鸟鸣涧》审美赏析 第7篇

【作者简介】王维(701--761)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出身世代官僚地主之家。王维一生诗作颇丰,他不但工诗,而且善画,甚至信佛。因此,其诗歌不但表现出几分禅意,而且往往把画与诗相融,使诗歌具有独到的特色。所以,苏轼就对王维做过这样的评价:“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鸟鸣涧》就是其代表作之一。

鸟鸣涧

唐代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译文

春天的夜晚寂静无声,桂花慢慢凋落,四处无人,

春夜的寂静让山野显得更加空旷。

或许是月光惊动栖息的鸟儿,

从山涧处时而传来轻轻的鸣叫声。

注释

选自《王右丞集笺注》鸟鸣涧:鸟儿在山中鸣叫。河流名。

涧:两山之间的小溪。

闲:安静、悠闲,含有人声寂静的意思。

桂花:木犀的通称。有的春天开花,有的秋天开花。花瓣晒干可以食用。

空:空寂、空空荡荡。空虚。这时形容山中寂静,无声,

好像空无所有。

月出:月亮出来。

惊:惊动,惊扰。

时:时而,偶尔。

时鸣:偶尔啼叫。

审美赏析

首句“人闲桂花落” ,“闲”即安静、悠闲,这里含有人声寂静的意思。这句的意思是,人的心闲静下来才能感觉到春天桂花从枝头飘落。诗歌一开始,就把重心放在人的心境上。起句很突兀,也很有气势感。“人闲”二字不但说明此时此刻没有人事的烦扰,而且也表明此时诗人内心是十分闲静的。闲静得就是晚上“桂花落”都能听到。诗人在此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把夜晚本来听不到那细小的桂花的飘落声给凸现出来。这样,不但表现出了夜晚的寂静,更重要的是把诗人“闲”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因为,只有在寂静的环境中,在闲适心境下,才能“听”花落声。

紧接着“夜静春山空”,这是承上句而来,不再写人之“闲”,而写山之“空”。“空”即空寂、空荡。这句的意思是说,宁静的夜色中春山一片空寂。这里,诗人描写了这春山处于万籁俱寂中,好似什么都没有了,此时的春山却是空空荡荡的。诗句中,一个“春”字,暗示着山上的`树木花草的繁茂。因为春天来了,万物复苏,春暖花开了,大自然哪能是“空”,应是繁花似锦,鸟语花香的。其实,这里的“空”,不但使诗歌意境开阔了,而且更好地表现了山之寂静。这也许是诗人用佛学思想来对自然之美的一种感觉,也许就是诗人心境“空”与“闲”的表现。

第三句“月出惊山鸟”,“月出”也就是说皎洁的月亮出来了。这里诗人转到写天,抓住“月”这一意象展开。这一句是说,皎洁的月亮从山谷中升起来却惊动了山中已经熟睡的鸟儿。此时,我们从诗人的言语中,感受到月光之下,寂静的山林中突然发出了鸟儿清脆的鸣叫声,打破了宁静的夜晚。这里,诗人不但借助鸟鸣声反衬夜晚的宁静,而且借助远传的光、音来扩展诗歌的空间。这样,诗歌审美境界得到提升,增强了诗歌的表达效果。特别注意的是,在诗句中,一个“惊”字用得很妙,不但突出了月色皎洁明亮,而且表现出月光在改变了环境时,就连山中已经熟睡的鸟儿也被“惊”醒(环境改变结果),并惊喜起来,发出了欢乐的鸣叫声,从而表现出夜色之美,环境的优雅。

第四句“时鸣春涧中”,这是诗歌的结句,是诗人情感的聚合所在。“时鸣”中“时”就是“不时”、“时时”的意思。意思是说,鸟儿“惊”后,不是地在山涧中发出鸣叫声。诗人承上句写鸟,视角由山上转到山下(“涧”)。一个“涧”字下得很好,它不但为鸟鸣设置了一个音响环境,使鸟儿的鸣声更为清脆,而且使用回荡的声音,使山涧更为空旷,照应着“春山空”,从而提高了诗歌的艺术意境。这是,诗人却用一个“鸣”字,不但紧承上句的“惊”字,而且更好地反衬山之幽静,山之空灵。从艺术手法来说,与王籍《入若耶溪》众“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与诗人自己的《鹿柴》一诗中的“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有着相同的审美效果。然而,文学艺术(诗歌)总是抒情言志的。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诗人王维在这里所描写的山之幽美,山之静美,不但表现出诗歌意境的空灵之美,而且以此来寄托自己的佛学美的思想(理趣),以及对生活舒适美的感受。

鸟鸣涧(外七首) 第8篇

鸟用翅膀扑空,使峰生动

以投影,试探一条流水的自在

和透明

鸟盘旋。用动作告诉

光天化日里的暗,并非一成不变

相对而言,峰是安详的

满身的草树体现自然的善

以及耐心:一条流水流啊流

在这儿翻身,在这儿飞跃

形成高潮,不是没有原因的

鸟应该将这些都看在眼里了

但是从来没有人

能够从一只鸟的嘴里掏出秘密

阅人无数的鸟

显然比人更能藏得住事情

无论快慢你都将输给道路

无论快慢你都输给道路

无论你怎么走

你都无法亲眼看见永久

这么想时,你骤然停止

像梦中勒马的骑士

像枕头。它也需要时间

去恢复

受到重用前的平静

道路从哪儿经过都一样

道路从哪儿经过都一样

都有平坦和颠簸,都是带来

和送走

道路让你了解,让你一回回

身不由己,顺便也就知道了

什么叫轮回,什么叫一去不回

现在,道路从我这儿经过

现在你就知道了,我就是曾经

与未来之间,莫须有的那个人

黔南虚构

每每月亮,但见幽暗故伎重演

凉爽又次笼络草坡与迟钝的峰峦

坚硬与柔顺,总能趁机保持一致

眼下,少小离家之兔已隐身他方

城郊开发之区横着来,形成空白

依稀可观穿城之河颇似软剑

想到它,我就会深处想,眼下

它已习惯弯曲,白净细浪既乖且巧

有节制地快活,像风

撩动两岸的人影,向前进

其实没人能真正与月亮进退

故地重游,无非看河流穿城

等事情穿心——其实,城与城

你的心我的心,若没悲哀的努力

它们真的互不认识,没有关系

摇 晃

草摇晃,怪风吹

兔子摇晃,情不自禁——食为天

动物更不例外

年久失修的春天,爱在回忆里完满

童声伴奏的小时代,兼听则明

你要感谢,你要记得,在路上

阴影这种东西为何至死不渝

还要反问:阴影这种花朵与生俱来

讳忌光明又盼望光明,如一些人

标榜安静,偏偏与摇晃的命勾肩搭臂

如现在,摇晃在继续,在壮大

广场、商场和职场亲如一家

从摇晃和阴影的角度看,矛如盾

草和兔,和春天,可以各自成立

一条漂满落花的流水不是现在的

现在,所有的摇晃都停止

昼伏夜出的你还有啥放不下的事

啪 啪

鞭炮可以在红白喜事现场大鸣大放

出声即是献身

鞭炮的任务如今越发具体

世间事,有一些

是需要弄出明显声响的

刚才小区里鞭炮啪啪了一阵

我听不出这是为了送别

还是为了迎接新人的到来

鞭炮大鸣大放的时候后来不多了

父亲的日子也不多了

刚才窗外热闹,他仍然沉睡

仍然,像家里最旧的家具

缘溪行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如往昔

在这数十年里我无所谓迷失

途中所遇之兔可谓最后的无中之有

缘溪行,很多时候我没打湿鞋

很多时候水色并非结合实际,只是参照

只是提醒人与动物那时渴了

正如喜欢就是喜欢,风就是风

雨也不会是别的,只见行人亦如兔

时急时缓,一丛草足够安详许久

行吧,溪水的持续下流能是啥结局

有人把一条河唤作母亲,这是规律

而我,如草木,陷入兔儿隐身的寂静

缘溪行,仅仅是想返回一条河的青春期

那时流行没污染,没被日子拓宽

和改造,那时的想法真好,如雾气

只在无人的地方妖娆

只在白净的水面,小心翼翼地轻飘

行 吟

而一条被称为母亲的河仍无停滞之意

像老话,被不同的人吞吐多遍,从前

如目前:鹬蚌倾听,月色飞流

静态如兔,倒伏春天的中间

源与流的重要性该如何判断

而今……省略号表明

凡是能够持续发作的东西,不喜即悲

而在悲喜之间的,是河滨的春色

换成暮色,以及

游客轮回,从此岸到彼岸

终归都要上岸

而把一条河称为母亲的人

都是暂住者,都如后来的你我

择地而居,眼睁睁等一条流水远去

王维古诗《鸟鸣涧》译文、赏析 第9篇

很少有人活动只有桂花无声地飘落,夜里一片静谧春日的山谷寂寂空空。

明月升起光辉照耀惊动了山中栖鸟,不时地高飞鸣叫在这春天的溪涧中。

《鸟鸣涧》王维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第10篇

作品简介

《鸟鸣涧》是唐代诗人王维所作组诗《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的第一首。此诗描绘山间春夜中幽静而美丽的景色,侧重于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全诗紧扣一“静”字着笔,极似一幅风景写生画。诗人用花落、月出、鸟鸣等活动着的景物,突出地显示了月夜春山的幽静,取得了以动衬静的艺术效果,生动地勾勒出一蝠“鸟鸣山更幽”的诗情画意图。全诗旨在写静,却以动景处理,这种反衬的手法极见诗人的禅心与禅趣。

作品原文

鸟鸣涧⑴

人闲桂花落⑵,夜静春山空⑶。

月出惊山鸟⑷,时鸣春涧中⑸。

词句注释

⑴鸟鸣涧:鸟儿在山涧中鸣叫。

⑵人闲:指没有人事活动相扰。闲:安静、悠闲,含有人声寂静的意思。桂花:此指木樨,有春花、秋花等不同品种,这里写的是春天开花的一种。

⑶春山:春日的山。亦指春日山中。空:空寂、空空荡荡。空虚。这时形容山中寂静,无声,好像空无所有。

⑷月出:月亮升起。惊:惊动,扰乱。山鸟:山中的鸟。

⑸时鸣:偶尔(时而)啼叫。时:时而,偶尔。

白话译文

很少有人活动只有桂花无声地飘落,夜里一片静谧春日的山谷寂寂空空。

明月升起光辉照耀惊动了山中栖鸟,不时地高飞鸣叫在这春天的溪涧中。

创作背景

王维的`《鸟鸣涧》当作于开元(唐玄宗年号,713—741)年间游历江南之时,其背景是安定统一的盛唐社会。此诗是王维题友人皇甫岳所居的云溪别墅所写的组诗《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的第一首,是诗人寓居在今绍兴县东南五云溪(即若耶溪)的作品。

据《新唐书·王维传》记载,王维于开元初进士及第后授太乐丞,因坐伶人舞黄狮事被贬为济州同仓参军,直到开元二十三年(735)张九龄执政才返京任右拾遗。对于王维的这段履历,绍籍越文化研究者竺岳兵在其《王维在越中事迹考》中认为:“唐开元八年至开元二十一年将近十五年间的王维原来在吴越漫游。……有充分的理由说他的《鸟鸣涧》、《山居秋暝》、《相思》等名篇作于越中。”王维漫游若耶,触景生情,联想到前人描写若耶溪的名句,欲与古人争胜厘毫,“出蓝”而“胜蓝”,于是有了“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这一联以动写静的精彩诗句。从《鸟鸣涧》诗体现的风格和意境分析,此诗应作于唐玄宗“开元盛世”时期,为王维青年时代的作品。

作品鉴赏

关于这首诗中的桂花,颇有些分歧意见。一种解释是桂花有春花、秋花、四季花等不同种类,此处所写的当是春日开花的一种。另一种意见认为文艺创作不一定要照搬生活,传说王维画的《袁安卧雪图》,在雪中还有碧绿的芭蕉,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同时出现的事物,在文艺创作中是允许的。不过,这首诗是王维题友人所居的《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之一。五首诗每一首写一处风景,接近于风景写生,而不同于一般的写意画,因此,以解释为山中此时实有的春桂为妥。

桂树枝叶繁茂,而花瓣细小。花落,尤其是在夜间,并不容易觉察。因此,开头“人闲”二字不能轻易看过。“人闲”说明周围没有人事的烦扰,说明诗人内心的闲静。有此作为前提,细微的桂花从枝上落下,才被觉察到了。诗人能发现这种“落”,或仅凭花落在衣襟上所引起的触觉,或凭声响,或凭花瓣飘坠时所发出的一丝丝芬芳。总之,“落”所能影响于人的因素是很细微的。而当这种细微的因素,竟能被从周围世界中明显地感觉出来的时候,诗人则又不禁要为这夜晚的静谧和由静谧格外显示出来的空寂而惊叹了。这里,诗人的心境和春山的环境气氛,是互相契合而又互相作用的。

在这春山中,万籁都陶醉在那种夜的色调、夜的宁静里了。因此,当月亮升起,给这夜幕笼罩的空谷,带来皎洁银辉的时候,竟使山鸟惊觉起来。鸟惊,当然是由于它们已习惯于山谷的静默,似乎连月出也带有新的刺激。但月光之明亮,使幽谷前后景象顿时发生变化,亦可想见。所谓“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曹操《短歌行》)是可以供读者联想的。但王维所处的是盛唐时期,不同于建安时代的兵荒马乱,连鸟兽也不免惶惶之感。王维的“月出惊山鸟”,大背景是安定统一的盛唐社会,鸟虽惊,但决不是“绕树三匝,无枝可依”。它们并不飞离春涧,甚至根本没有起飞,只是在林木间偶而发出叫声。“时鸣春涧中”,它们与其说是“惊”,不如说是对月出感到新鲜。因而,如果对照曹操的《短歌行》,在王维这首诗中,倒不仅可以看到春山由明月、落花、鸟鸣所点缀的那样一种迷人的环境,而且还能感受到盛唐时代和平安定的社会气氛。

王维在他的山水诗里,喜欢创造静谧的意境,这首诗也是这样。但诗中所写的却是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既使诗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通过动,更加突出地显示了春涧的幽静。动的景物反而能取得静的效果,这是因为事物矛盾着的双方,总是互相依存的。在一定条件下,动之所以能够发生,或者能够为人们所注意,正是以静为前提的。“鸟鸣山更幽”,这里面是包含着艺术辩证法的。

作者简介

鸟鸣涧唐王维什么夜静春山空 第11篇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白话译文

一、春天的夜晚十分寂静,听得见桂花掉落的声音。

月亮出来了,惊动了正在栖息的`小鸟,时而在深山里鸣叫。

二、春天寂静无声,桂花不知不觉地凋落。寂静使春夜里的山更让人觉得空空荡荡。月亮出来了,小鸟竟然被月光惊动。时不时在山涧中传出一阵阵清脆的鸟鸣。

作者简介

鸟鸣涧教学设计 第12篇

教学目标

1、采用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尝试背诵古诗。

3、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掌握自学古诗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人看到的春山,由明月、落花、鸟鸣所点缀的静谧意境。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课件出示谜语)现在请大家猜一个谜语(有时象只圆盘,有时象把田刀,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月亮)。

二、新课教学

(一)看图猜古诗

1、大家平时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今天,老师要考考大家,咱们来看图猜古诗、背古诗,怎么样?敢不敢试一试?谁如

果猜出了是哪首古诗,就站起来大声背给大家听。(课件出示:《江雪》、《静夜思》。) 2、老师已经感受到同学们对古诗的喜爱之情了。望着一轮明月,不同的诗人有不同的感受。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与明月有关的古诗。(板书题目:鸟鸣涧)(齐读课题)

“涧”这个字,它的偏旁是“氵”,我们可以推想“涧”跟――水有关。水在哪里呢?水在两山之间,所以,涧就是指夹在两山之间的流水。这流水是涓涓细流还是汹涌波涛?那应该怎么读题目呢?谁来试试?(齐读)

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王维写的,王维的山水诗造诣极高,《鸟鸣涧》是他山水诗的代表作,苏轼就曾经夸他的诗“诗中有画”,现在先让我们来认识一下作者。

(二)作者简介(课件出示)

王维 (701-761)字摩诘,唐代著名山水田园诗人。他写的诗以优美著称,一向被人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外号“诗佛”。本诗作者觉得友人皇甫岳居住的地方环境优 美,风景如画,所以作了这首诗送给友人。

(三)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鸟鸣涧,是一处风景优美的地方。王维在这看见了什么呢?请大家到诗中去读一读,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4遍,前2遍读的时候注意读准字音,争取读得字正腔圆,后2遍读的时候,争取读通顺,注意诗句内部的停顿。

1、学生自读。

2、(屏显古诗)指名读,点评。

(1) 你很会思考,夜静春山空,“空”这个多音字你读准了,真是一丝不苟。

(2) 声音清脆悦耳,读诗正确流畅,很好。

(3)声音响亮,把每个字的音都读准了,自信的孩子,真不错。

(4) 读得很流利,又注意了诗内部的停顿,读出了诗的韵味。

3、齐读。

4、这首诗你们都读正确了,读通顺了,同学们,“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了这么几遍,你知道这首古诗写的是什么时候呢?

指名回答,并说说依据。(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春夜)

5、诗人王维在春夜看到了哪些景物呢?请同学们到诗中一行一行仔细地找一找,并把它圈出来,四行都找完了,再举手。

指名回答。(相机板书:花、山、月、鸟、涧)

6、的确,诗人在诗中写花落、山空、月出、鸟鸣、涧水流,这些景物融合在一起的春夜有什么特点呢?请你到诗中把这个合适的字找出来。

指名回答。(板书静)

的确,这首诗给我们的一个深刻感受就是“静”。

(四)初读解题知作者(课件出示)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理解诗题。

鸟:鸟儿。 鸣:鸟叫。 涧:夹在两山间的流水。 鸟鸣涧:鸟儿在山涧中鸣叫。

这首诗是王维《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之一。皇甫岳,王维的朋友,诗人为云溪之景所醉,连续写下了五首诗。 (五)感知诗意,体味清幽

1、第一行:人闲桂花落

同学们都很会读书,读出了这首诗写的是春天的夜晚,是一个静静的夜晚。就在这样的一个夜晚,桂花轻轻柔柔地飘落了,(屏显:人闲桂花落)同学们看过桂花吗?长什么样子?小小的,细细的桂花落在地上声音响吗?声音小到我们在座的每一个同学也包括宋老师可能都听不到,但王维却在那个夜晚听到了。

这桂花落地的簌簌声告诉我们什么呢?(不作答)我们写教室很静,静到什么程度?(让学生自由说,老师不评价)静到一根绣花针落地的声音都听得见。那诗人写桂花落地的声音都听得见,是为了告诉我们什么呢?

(指名回答)

是呀,夜是这样的静,但不仅因为夜静,更因为看风景的人心静,所以,王维他还是感受到盛开的桂花悄然落地的声音。看看“人大学网闲”两个字,它正是告诉我们王维的心――静。是啊,王维身处没有战乱,安定统一的盛唐,而他自己此时隐居风景秀丽的蓝田辋川,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悠闲自在,淡泊名利,所以他说自己是―― 人闲。

现在,就让我们用朗读把桂花落地地轻柔、舒缓展现出来。(指名读)

(女生齐读、齐读)

女生读起来清清幽幽的,别有一番情趣。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2、第二行:夜静春山空

听着这桂花落地的簌簌声,王维才发觉夜是多么静啊!真是――夜静春山空。(屏显:夜静春山空) 同学们,鸟鸣涧这里风景如画,白天,山涧中阳光灿烂,鸟语花香,游人踏青,动物们自由自在……真是热闹非凡。渐渐地,渐渐地,白天的喧闹消失殆尽,游人散去了,动物们都进入梦乡了,山林也空闲下来了,整座山就像睡着了一样,静静的,静静的……如果此时,你也站在这座春山面前,你会用什么词语,什么句子来形容?

是呀,静,静得诗人觉得好像整座山什么都没有了,空荡荡的。谁用朗读来把这样的画面读出来。(指名读)

让我们用朗读来赞叹这座空山吧!(男生齐读、齐读) 让我们把这个“静”字留在心中,读好这句诗。(屏显: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齐读

3、第三、四行: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引读: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月出,月从哪出来呢?(云)怎样的云?

(薄薄的几片云)是呀,一轮明月从云层中钻出来,皎洁柔和的月光一下子倾泻在山涧中,睡梦中的鸟儿于是――(指名回答)是呀,鸟儿以为天亮了,睁开朦胧的睡眼,啾啾叫着。

“时鸣”怎样叫呢?(指名回答)是叫了几声,就停了,过一会又叫几声,又停了,咦?不是写夜静吗?怎么会写鸟鸣声呢?

对,这就是一种反衬手法,以动衬静。古人就说“鸟鸣山更幽”。

我想,鸟儿此时一定是用它动听的叫声在赞叹。

现在,就让我们来读一读这句诗。(指名读)

4、朗读背诵整首诗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读这首诗,读的时候要把自己当成诗人,想象那屡屡桂香飘溢,悠悠鸟鸣传荡,齐――

很好,我们读的时候,要想到王维山水诗的特点:诗中有画。再齐读。

让我们把鸟鸣涧的幽静永远留在心里,一起背一背。

(六)赏析

1、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季节的哪些景物?

春季;桂花、山、月、鸟、涧。

2、这首诗写出了夜的什么特点?描绘了怎么样的意境?

幽静的特点。

花落、月出、鸟鸣都是动的,作者用以动衬静的手法,更显现了山涧的宁静。

3、本诗表达了诗人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闲适的心情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七)揭示主题

1、这首诗描绘了夜晚山中空寂幽静的景色, 表达了诗人对山中春景的喜爱之情。

2、前两句属于静态描摹,从正面描写了鸟鸣涧的幽静(人静、夜静、山静),直接描写春天的空寂。

3、后两句属于以动衬静,写月出、鸟鸣,用动反衬前面的静,表现春夜山涧幽静的美。

4、“月出惊山鸟”有创意,月亮出来无声无息,而它的光亮惊醒了鸟儿,更显山里月亮之明,山中夜晚之静。

三、总结全课

本节课,我们和诗人一同伫立在山涧中,感受了大自然

的这种神来之美,同时受到作者对生活的赞美和热爱的感情所感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让我们通过读书积累更多的知识,做一个有知识有修养的人,因为“腹有诗书气自华”,让我们一起读书吧!

四、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古诗《鸟鸣涧》。

板书设计:

鸟鸣涧

唐 王维 花 静

春夜月

《鸟鸣涧》教学设计 第13篇

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按照以下程序进行学习:初读——画出不懂的词句;再读——参考学习资料进行理解;品读——与同学深入探讨重点词句,品味诗意;诵读——边读边想象诗中意境。 共4页:上一页1234下一页

教学目标:

1、指导有感情朗读;

2、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情感;

3、分析诗歌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在理解分析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并有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写作手法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自由诵读:读通顺,读准确,不明白、不理解的地方可以自己解决。

二、初读感知

1、提问学生读文本检查效果,对字音不正确的地方纠正。然后齐读。

2、结合注释感知诗歌大意,同桌之间互相说说,谁有什么问题可以提出来。

3、找学生说出诗词大意。a诗歌写了哪些自然景物?b这首诗歌中景物的特点分别是什么?带着自己的理解体会这些词语的情感,朗读出来。c作者先写了什么?接着写了什么?

4、明白了诗歌的内容,带着自己的理解再读这首诗歌。

三、诗情画意

1、诗人及其背景简介:默读一遍后读诗歌,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带着这种感觉朗读诗歌。

2、听老师范读一遍,闭上眼睛感受诗歌。你感受到了什么样的画面?学生齐读感受,个别学生诵读。然后谈自己的感受。

3、写法指导:你认为这首诗歌写的是静态的还是动态的呢?

4、总结,配乐朗读。

五、延伸拓展

1、其他诗人眼中的春天。

2、总结结束。 共4页:上一页1234下一页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尤其是后鼻韵“静、惊、明”,翘舌音“春、山、时、中”,边音“落”,鼻声母“鸟”。通过“涧”字的理解,渗透偏旁表意。

2、理解诗意。通过故事描述初步感悟诗歌的意思。再通过诵读理解诗意。

3、学习吟诵。通过标音的长短进行基础诵读,再通过录音示范进行吟唱,理解王维通过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

教学难点:学习吟诵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

孩子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吟诵一首古诗,它是--板书:《鸟鸣涧》

二、解诗题

1、齐读古诗题目。

2、看到这个字,你能猜出什么是“涧”吗?

指导:“涧”字有三点水,肯定和水有关,右边的“间”字既表示它的读音,也表示了它的意思呢。两座山之间的`小溪沟就叫涧。

3、师总结:鸟鸣涧就是有小鸟不时鸣叫的小溪沟。

4、这首诗是我国唐朝著名诗人王维所写,你们对他有多少了解呢?谁来汇报一下,注意用简短的几句话来介绍。

5、那么这首诗又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给谁的呢?(了解了古诗的作者和背景有利于我们学好古诗,现在请同学们自由的大声的朗读古诗。)

三、读诗音

1、自由朗读古诗,必须把古诗读通读顺。

2、谁来读一读这首诗(指名读,学生评价)(注意读准字音:静、惊、鸣)

3、CAI:古诗朗诵

4、齐读古诗

5、同学们,古诗的朗诵应该注意什么?(同桌间相互讨论一下这首诗哪些地方应该停顿、哪些地方应该读重音?)

6、学生汇报并试读(学习有自己的想法非常好,相信学完这节课我们肯定会知道该如何读好这首诗。)

7、同学们,这是一首描写什么的诗?(写景的诗)诗中写了哪些自然景物?(人、桂花、夜、山、月、春涧)

四、悟诗情,学吟诵

1、师讲述:

孩子们,诗是心灵的语言,一首诗就是一个美丽的故事。

这个故事发生在一千多年前的一个春天,诗人王维来到好友皇甫岳家里做客。皇甫岳的云溪别墅坐落在一条山涧旁边。白天,王维看到了漫山遍野盛开的花朵,听到了阵阵小鸟的啼鸣,觉得很快乐。夜幕降临了,白天里花枝招展的大山都被染上了漆黑的夜色,小鸟们早就回到了自己的巢里歇息了,劳作了一天的人们也安静下来了。王维和皇甫岳坐在种了许多桂花树的庭院里,四周非常安静,连桂花飘落到衣服上的声音仿佛都能听见。嗅着阵阵花香,感受着这里宁静的美,王维很愉快,他吟出了第一句诗:

出示第一句:人闲桂花落(师生齐读)师贴板书: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2、学习吟诵

如果我们用吟诵的腔调来读,可以怎么读呢?

a、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并指名试读

b、其他同学还有不一样的看法吗?师借机范读

指导:看看这个“落”,正因为桂花飘落几乎是无声无息的,所以要读得短促,轻柔一些。

人闲静下来,才能有心思欣赏周围的美景啊。所以“闲”字拖长了。这一行诗最美的是桂花,所以“花”字可以特别拖长。(生试读)

[师评价引导]:你的朗读都让我好像闻到了浓浓的桂花香了。

指导:第二行诗主要是讲安静的夜晚,四周围都非常空旷宁静,所以,吟诵“空”字的时候把声音延长,可以用我们的语言把这份空旷延伸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3、过渡:夜色中空旷寂静的春山虽然有诱人的桂花香,但也不是最美的。最美的景色还在第二句诗呢。

4、谁来读一读第二句诗?指名读

5、谁来猜猜它讲的是什么意思呢?

6、出示第二句,师过度:

王维刚刚还坐在桂花树下,嗅着醉人的花香,享受着万籁俱寂的宁静美。

突然,一轮明月出来了,那皎洁明亮的月光仿佛霎时间给山里的一起披上了一件白纱似的外衣,真美呀!王维不由得拍了一下座椅站了起来。这时,山涧里传来了一两声清脆的鸟鸣。原来呀,是明亮的月光让刚刚进入梦乡的小鸟们眼前一亮,以为是白天了呢。这充满生机的鸟鸣声让这片寂静的山涧显得更加空灵,更加春意盎然了。王维深深地爱上了这里。他不由得吟出了第二句,师生齐读板书: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a、学生学习吟诵。如果我们用吟诵的腔调来读,可以怎么读呢?

b、学生试着吟诵

c、指名读,借机范读

[指导]:通过诗句可以看出月亮是突然出来的,也说明月亮一下子就放出它皎洁的光亮来了。所以,“月出”我们读的时候可不能拖长。

[师评价引导]:你的朗读让我看到了那只刚刚进入梦乡突然突然被明亮的月光惊醒,以为是天亮了的小鸟。

第四行诗是诗人最喜欢的鸟鸣,所以“鸣”字拖长,而小鸟的叫声不时啼鸣在春涧里,所以诗人把“中”字拖长,让我们仿佛听到了那断断续续的,或悠长或清脆的鸟鸣声。

[师评价引导2]:你的朗读让我听到了小鸟欢快的鸣叫。

[师评价引导3]:你的朗读让我感觉到这寂静的夜色里蕴含着无限的生机呢。因为有可爱的小鸟,有生命的律动啊。

d、为什么“月出”会“惊山鸟”?(学生思考,自由谈谈)

师小结:鸟儿本来是休息了的,因为月光让鸟儿受惊了,更加衬托出了月夜的静;整首诗中的“花落”“鸟鸣”都衬托了春夜山中格外的幽静。这种手法经常被运用到古诗词中,叫以动衬静。板书:以动衬静

7、咱们连起来吟诵一下,好吗?CAI:标好音长的诗句(指名学生练读、齐读)

8、这首诗歌读到这里,老师也想读一下,在老师读的时候你看大屏幕,想象一下自己眼前感受到了什么画面。

a(出示课件,配乐朗读)夜幕降临了,诗人王维也许在这里流连了一天,不忍离去,看到了这样的景色写下了这首诗——(师朗诵)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诵读一遍,感受一下诗歌的意境。

b:为学生配乐读。

c:睁开你的眼睛,你的眼前仿佛看见了什么?耳边仿佛听到了什么?你仿佛置身于怎样的环境中?

生:我仿佛看见了山间流淌的小溪,听见了鸟儿不停的鸣叫,我仿佛置身于诗情画意的境界里。

生:我看见了随风飘落的桂花,听见了鸟的鸣叫,还有水的歌唱,我仿佛置身于一片幽静的世界里。

师:你走进了作者的内心,感受到了落花,还听到了水的歌唱,你的语言真美。

生:我仿佛看到了落花从树枝上飘落下来,落到了地上,而且我也听见了春涧中

9、我们来听听诗人的心声.CAI:播放古诗解释

10、有人说这首诗很简单,只有简单的二十个字,甚至几分钟我们可以背诵下来,可是我说这首诗不简单,不简单在他用仅仅二十个字写了那么的景物,给我们呈现了如此美丽的一幅画卷,这首诗不简单,还不简单在体现了诗佛高潮的诗歌艺术水平!美丽的月夜在王维的眼中是一个寂静的夜晚,在李白的眼中是“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张九龄眼中的月景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白居易眼中是“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在其他诗人眼中呢?

五、拓展

《鸟鸣涧》教学设计 第14篇

桶井完小

晏光伟

教学目标:

1、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句描绘的意境。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

1、在朗读中理解诗句的意思。

2、体会古诗表达的情感。教学准备:教学挂图、朗读录音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鸟鸣涧”是一个地名,为云溪风景之一。唐代诗人王维是如何描写鸟鸣涧的呢?学习了这首诗,你会有更多的了解。学习这首诗之前,我们一起来回想一下,昨天采用怎样的方法学习《暮江吟》的?(板书:读通——读懂——想象——背诵)

2、解题及简介作者。

二、体会诗的意境

1、提出问题:

(1)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季节的哪些景物?(2)诗中描绘了怎样的意境?(3)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2、播放朗读录音。

学生一边看图,一边听录音,带着上面的问题,感悟诗情。

三、自由读诗,了解诗意

1、学生自由读诗。

2、小组合作交流诗句的意思。

四、感悟诗境

1、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学生在课本上批画圈点。

2、这首诗写出了夜的什么特点?

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学生齐读这首诗。

五、指导朗读

1、指名学生读。

2、教师评议并指导。

3、教师范读,学生标出节奏。

4、注意重读“落”、“空”、“惊”这三个词语。

5、学生齐读。

六、课堂小结

1、学生朗读并背诵古诗。

2、学生互相交流学习古诗的方法。

七、课堂检测:

1、解释字义。

涧: 闲: 惊: 时: 2.默写《鸟鸣涧》。

八、布置作业:.1、背诵古诗二首。2.同步练习做完。

板书设计: 鸟 鸣 涧

唐 王维

花落

人闲 山中月夜 月出

鸟鸣

《鸟鸣涧》教学反思

陕县第二小学

薛国峡

《鸟鸣涧》的作者是唐代著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描写的是春夜山间异常寂静的景象。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按照以下程序进行学习:初读——画出不懂的词句;再读——参考学习资料进行理解;品读——与同学深入探讨重点词句,品味诗意;诵读——边读边想象诗中意境。

在学生理解诗所表达的内容后,鼓励学生充分展开想象,将诗的意境用自己喜欢的其他方式表达出来。10分钟后,一个学生质疑:这首诗到底描写的是哪个季节?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争执不休。有的说:“从第二句和第四句的‘春山’和‘春涧’中可看出描写的是春天的季节。”有的说:“从第一句中的‘桂花’和图上画的‘枫树叶红了’可看出是秋天。”

鸟鸣涧教学设计 第15篇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

2、体味诗句所描绘的意境,感受诗人内心的安宁和对大自然的喜爱。

3、对比古诗感受不同诗人的不同情感。

教学重点:

1、理解古诗诗意。

2、背诵古诗、并能正确默写古诗。

教学难点:想象诗句所描绘的意境,感悟诗人情感。课时:

一课时

教学方法:情感朗读、诵读感悟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最近国学经典很盛行,央视的《经典永流传》就把中国的一些经典诗歌改编成乐曲,我们今天就欣赏一首改编自王维的《山居秋暝》。观看视频,再谈谈你听过这首歌以后的感受吧。2.回顾以前学过的王维的诗有哪些?

学生自由发挥,例如《送元二使安西》、《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相思》……

3.今天我们为您要学习王维的一首诗《鸟鸣涧》,分析“涧”字,注意读音,解释,写法。4.再识王维

作者介绍:王维(701-761)字摩诘,唐代著名山水田园诗人。他写的诗以优美著称,一向被人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外号“诗佛”本诗作者觉得友人皇甫岳居住的地方环境优美,风景如画,所以连续写下了 五首诗送给友人。这首诗是王维《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之一。

二、朗读感悟

1.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凑,体会情感。2.抽读试读,看谁读的好。

3.齐读思考:全诗围绕着那一个字展开描写的? ——静

写出了谁的安静的特点?——山

4.作者写了什么季节什么时间哪些景物?

——夏季夜晚 ——人、桂花、月、鸟鸣

三、走进诗歌,体悟静

同学们,我们跟着作者一起走进这首诗,看看作者如何通过这些景物的描写表现出山的寂静。1.分析诗句: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春天寂静无声,桂花不知不觉地凋落。寂静使春夜里的山更让人觉得空空荡荡。)闲:突出人的闲适

桂花落:天籁之音,悄无声息

空:与白天的热闹形成对比,更多想象的空间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月亮出来了,小鸟竟然被月光惊动。时不时在山涧中传出一阵阵清脆的鸟鸣。)

月出:月光的动感

鸟:山的寂静,鸟的鸣动,鸟鸣山更幽

(作者以动衬静、写出了山的静谧、人的闲适)2.自己谈谈对每个诗句的理解。

3.通过你的理解,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齐读古诗,再次感受(听音乐跟读跟唱)

四、对比古诗,感悟不同

1.《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宋 辛弃疾 《静夜思》唐 李白 《鹿柴》唐 王维

2.你还知道那些描写山水景色的古诗,交流给大家听一听。

五、课堂练习

1.鸟鸣涧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2.涧的意思是夹在两山间的流水。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内心的闲静。

4.这首诗描写的动静是花落、月出、鸟鸣。

5.请用一句话来形容这首诗:诗歌如花,如同身临其境。6.请按诗的停顿和重音来背诵一边。

六、板书设计

《鸟鸣涧》

人、桂花

月出、鸟鸣

上一篇:中考作文指导:小标题下一篇:平阳中学常规检查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