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力的现状分析和提升路径

2024-05-26

大学生就业力的现状分析和提升路径(精选7篇)

大学生就业力的现状分析和提升路径 第1篇

大学生就业力的现状分析和提升路径

摘 要:我国目前的就业难问题一直困扰着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其实就业难这一现象在我国已经长时间存在,尤其是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尤为严重,但是我国目前对于这一现象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为缓解或者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本文将对大学生就业力的现状进行合理分析,并为提升大学生就业力提供一些路径和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力 就业现状 分析 提升路径

引言

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其实是大学生的就业力不足,即大学生依照目前的学习水平还无法取得合适的工作,更无法保持工作和在工作上取得成就。大学生的就业力并不仅仅包括大学生的就业情况,它还包括大学生在取得工作后的发展状况。所以如果能够提升大学生的就业力,那么大学生就业难的窘境也就能迎刃而解了。其实提升大学生的就业力不仅仅能够很好的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它对大学生以后的发展也很有帮助。

一、大学生就业力的概念和内涵

大学生的就业力的概念和内涵就是大学生能够根据自己所学习到的知识合理的找到与自己所学内容相匹配的工作,在找到合适的工作后能不能依靠自己的专业水平保持好、维持住这份工作,又能不能通过自己所学的知识和自己不懈的努力让自己在一份工作上取得成功,让自我价值得到最大程度的实现。事实上,大学生在经历过残酷艰辛的高考后,突然进入宽松舒适的大学,无论是心理上还是实际行动上,对努力学习这一任务都会有所放松。但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目前大学生一般都是在刚进入大学生活时,对自己的学习有所松懈,在松懈中又难以改变自己不努力学习的这一状态,导致学业荒废。所以目前大学生很多在就业力上都出现了严重不足,这将十分影响他们日后的求职成功率。再加上很多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规划并没有过于重视,这让他们在找工作的道路上行走的更加艰难,于是在我国高校中就出现了很多毕业生就业难的现象[1]。

二、大学生就业力的现状和发生原因

1.大学生就业力普遍偏低的现状

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力普遍偏低这已经是社会公认的现实情况。由于我国快速的推展素?|教育以及我国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持久偏高,我国目前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教育的发展迅速。九年义务教育在我国已经实行多年,这些年来它已经让我国高中生的数量连年增高。其实高中生数量的增加并不是什么坏事,为保证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也必须提高我国的国民文化水平。但是我们也都能注意到,在高中生数量持续增高的同时,大学生的数量也在持续攀升。可能是受国家高等教育鼓励政策的影响或受我国受教育观念发生的改变,近几年我国大学生的数量的增长异常迅猛。大学生的数量增加对于提升我国国民的整体文化素质当然是有益无害,但是这也直接导致了大学毕业生数量的剧增。在社会经济的平稳增长下,我国社会目前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也只是在平稳的增加。如果大学毕业生的增长量远远的超过社会岗位的增长量,那么出现毕业生就业难也就不难理解了[2]。

2.大学生就业力普遍偏低的原因

对于我国目前的教育机制来说,对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要求最高的时间段就是大学了。但是对于普通学生来说,往往他们学习最努力的时间段都在高中。因为考大学的难度要远远高于考高中,所以普通学生在上高中都会因为那种前所未有的压力而充分激发自己的学习潜能。无疑,几乎所有考上大学的学生在高中时光里都十分努力奋斗过。但是当这一大批学生进入大学时,面对宽松的教学环境,都会适当的放松自己,放松对大学知识的学习。偏偏目前我国很多大学的学生学业考核机制还并不完善,这就导致了大学生的专业水平偏低。这时当大学生面临毕业求职,一般都会感觉自己学习的专业知识薄弱,而对求职产生自卑和畏惧心理。所以总体来说,大学生综合素质是比较低的,最后也导致了他们的就业力偏低[3]。

三、大学生就业力的提升路径

我国其实十分重视大学生就业力不足这一问题,在多个发展规划中也出台了一系列解决大学生就业力不足的措施。国家出台的这些措施虽然对大学生就业难现象起到了一定的遏制作用,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现象。想要真正提升大学生的就业力,必须从根源抓起。首先,影响大学生就业力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高低。所以想要提升大学生的就业力,就必须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想要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最应该提高的就是他们的专业课学习水平。很多大学生在经历过高中的痛苦磨练后,在大学专业课的学习上出现了兴趣不足,动力不够的现象。很多大学生在管理松散的的课堂放任自己贪玩的天性,不认真听讲。其实学校应该通过加强管理和专业考核来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从而能够认真学习[4]。

结语

大学生就业力提升对于我国的经济持续发展很有裨益。所以想要保证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必须要重视教育,也必须要重视提升大学生的就业力。如果长期出现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现象,势必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当然,想要真正提升大学生的就业力,还需要学生自己和、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薛荣生,眭国荣,徐源.新时期大学生就业能力缺失的原因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3,(9).[2]叶志远.浅析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形成与发展[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版,2012,(2).[3]江苏省教育厅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加强高等学校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苏教高[2014]44号

[4]闫震普.高等教育质量与大学生就业能力关系探究[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5(03)

大学生就业力的现状分析和提升路径 第2篇

[导读]笔者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了部分镇江市大学生的观点,而且从大学生就业取向、大学毕业生就业地区流向和大学生就业压力后移倾向这三个方面作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几点对策。

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对镇江三校就业情况的调查研究

申轶夏怡辰林心如潘妍

(江苏大学镇江 212013)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到来,大学生就业告别了无忧的历史。有效地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帮助学生顺利就业,已成为社会、学校、家庭及学生共同关注的焦点。笔者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了部分镇江市大学生的观点,而且从大学生就业取向、大学毕业生就业地区流向和大学生就业压力后移倾向这三个方面作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几点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4-0010-021

引言

2008年10月,江苏大学学生科学技术协会以“镇江市大学生就业情况”为主题,对江苏大学、江苏科技大学和镇江高等专科学校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问卷总量为3000份,收回2781份,回收率为92.7%;其中江苏大学占80%,江苏科技大学占15.4%,镇江高专占4.6%。本次调查旨在为大学毕业生提供更好的就业服务,为提高大学生就业率提供帮助。

2.大学生就业现状与问题

2.1大学生就业取向。在对就业取向的调查统计中,有42%选择考研的,有35%的大学生打算在毕业前就落实就业单位,另有7%、6%、5%的人分别选择了报考国家公务员、出国和自主创业,此外有5%选择了其他取向。值得注意的是在考研的人中43%的人作了“考研、就业”两手准备,不同专业的学生在上述调研中所占的比例也是不同的。在对部分被调查大学生的访谈中,很多大学生坦言自己对将来的前途有些迷惘,他们现在的选择也许只是一时之举。总的来说,三校不少大学生暂时未对自己的发展做出合理规划,而且缺乏面对金融危机的勇气与信心。

2.2大学毕业生就业地区流向。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影响着大学生就业选择,对就业地区的选择调查中,有55%的人选择经济发达城市,有39%的人选择中小城市,仅有6%的人选择乡镇或经济落后的偏远地区。俗话说“人往高处走”,十年寒窗苦读之后大学生往往想寻求一个环境好,区域优势强,发展潜力大的就业地区。这样的就业观念直接导致经济发达地区就业压力一路飙升,金融危机更让这些地区的就业市场雪上加霜。在对就业办工作人员的访谈中,我们了解到打算到中小城市就业的人数正逐年增长,但据目前的形势而言应当有更多的大学毕业生考虑支援西部、支持经济发展较弱地区。

2.3大学生就业压力后移倾向严重。由于就业形势的严峻,很多大学毕业生采取继续升学或者出国深造等方式来缓解就业压力与回避就业风险,人为的造成“就业压力的后移”。在对镇江地区三所高校的问卷调查中,有42%的人选择考研,有出国打算的占6%,合计占被调查总人数的48%。2009年考研报考人数出现反弹,2009年1月10日共有124.6万学生参加了考研,与08年相比增加了4.6万人。我国从2000年开始扩招硕士研究生,但这仅仅是暂时性地分流了部分本科生,更严重的后果是扩招将就业危机传递到了研究生群体。这种就业压力的“后移”都是暂时性逃避就业危机的方法,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就业困难的问题。

3.大学生就业难对策分析

3.1政府政策引导大学生就业。

(1)引导毕业生流向农村、西部地区、民营企业。在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和艰苦地区工作”,在当前就业形势困难的情况下,政府采取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到农村、西部地区、艰苦行业工作的政策显然是符合了当今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

在此次调研活动中,我们也发现,现代大学生的确倾向于经济发达地区,如何转变他们的这种观念,成为了政府首要解决的问题。政府要制定优惠政策,采取取消见习期、补贴工资等可行方式,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农村、西部地区工作。除此之外,政府还需要综合运用法律手段、经济手段来调控不同地区、不同企业的大学生就业的工资水水平及社会保障,以维护大学毕业生的合法权益。

(2)引导大学生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分析此次调研所得数据时,我们也发现,大学生选择在毕业后选择自问题,第三遍听后让学生转化为自己的语言把这个故事口头复述出来或写在自己的本子上。这样在听、记、复述的锻炼下,学生的汉语综合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有人说人的智慧就如同一座休眠的火山,外国学生也许会对复杂的汉语以及数量庞大的汉语词汇产生畏惧或排斥心理,但只要我们教师能积极地去思考,用自己的智慧去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他们便会喷发出无穷的能量。参考文献

[1]周小兵李海鸥.对外汉语教学入门.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主创业的人数只达到了5%,相较于各发达国家的大学生百分之二三十的创业比例,我们发现大学生的创业激情和积极性仍不高。

创业教育是世界高等教育大会提出的新的理念。以创业带动就业,是一个很大的潜力点。大学生从一个学生转变到一个创业者的过程的长短,直接受到政府的支持力度以及创业环境的影响。国家最新出台的关于开展创业教育、税收减免、小额贷款、创业指导服务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为这些刚刚走出校园的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创业环境。大学生在创业的同时,可以提高自己的能力、丰富经验,通过创业这一途径,实现自己的梦想,证明自己的价值。因此,政府对大学生创业给予了很大的希望。

但是,并不能说大学生创业就真的一点风险也没有,大学生缺少社会经验和商业管理经验,缺少市场意识和创业资金,同时,受打击能力差,遇到挫折容易放弃。因此,政府如何开展一系列的创业服务与培训活动,才是当务之急。大学生自身也切记勿盲目跟随大流,最重要的是要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岗位。3.2高校指导大学生就业。高校作为独立办学实体, 人才就是产品。只有“适销对路”, 学校才能生存和发展。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经济结构也进行了重大调整, 这就导致了不同行业对人才需求此消彼长的新变化,再加上金融危机的影响,大学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但如果能借助这次经济危机,加快对教育制度的探索与改革,加强企业和高校的更深层次衔接,对于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对于未来中国的发展,也许是件好事。

(1)高校应以就业为导向,调整专业结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高校要密切关注就业市场的变化,适时改变专业结构,改造旧专业,开辟新专业,加强专业基础,拓宽专业口径。根据当前高校在人才培养上普遍存在的毕业生知识能力结构失衡和综合素质与社会需求存在较大差距的问题,高校还应强调通识,提高教学质量,以确保学生全面发展, 并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适应不同工作的能力。

(2)高校应加强就业指导。①提供个性化的就业指导。通过开展职业能力、职业倾向、职业适应性测量, 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对自己进行客观评价和正确定位,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在择业过程中能加强针对性, 做到扬长避短,充分发挥优势。②提供面试技巧指导。“如何面试”、“如何了解一个企业”、“企业选人的标准”三项是毕业生求职前最希望了解的知识。高校可通过开展“模拟面试”等活动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择业能力,避免让就业面试成为毕业生的心理障碍。③建立大学生求职择业服务平台,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充分利用因特网, 实现毕业生就业管理与服务的自动化, 建立就业信息库, 提高信息的准确度和规范性, 让更多的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掌握对方的供需信息, 避免盲目性。④加强学生创业能力的教育,鼓励并引导大学生自主创业。调查中,仅有5%的毕业生选择创业,创业教育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创业教育应注重对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使学生由被动的就业观念转变为主动的创业观念,鼓励学生将创业作为自己职业的选择,并将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兴趣特长相结合,创造出自己所期望的价值。

3.3大学生应当提高自身竞争力。(1)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现在许多大学生对职业缺乏规划,毕业时盲目海投简历,往往导致自己竞争力变弱,注意力分散,最后也只是竹篮打水一场空。针对此次调查中发现的大部分大学生未对自己日后发展作出合理规划这一问题,建议大学生在校期间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这是选择一份适当工作的前提,大学生必须了解自己的能力、特长、兴趣爱好及适合的工作类型等方面的信息。目前许多高校都提供了获取这些信息的途径,如专业教师的职业生涯辅导和心理测试软件,大学生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为自己准确定位,选择适合的职业,并按照目标有规划地做好相关准备,避免到大四时才临时抱佛脚,没有充分的就业准备时间。

(2)进一步转变就业观念,拓展就业新思路。接受调查的镇江大学生中共有94%

选择毕业后到经济发达地区和中小城市就业,相信全国其他地方的高校大学生也普遍存在同样的想法,可见大学生在面临就业时往往自我定位不准,盲目攀比,人为地抬高了就业的门槛。因此大学生自身必须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择业观,适度降低心理预期,从而切实转变“稳定、舒适、高薪和大城市”的观念。摒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等不良社会思潮,主动调整择业期望值,拓宽就业思路,积极响应祖国的号召,到农村、基层和西部等需要人才的地方就业。

(3)提高自身“硬件”水平,增强就业竞争力。从近期公布的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各种能力要求的调查来看,用人单位要求最多的是环境适应能力,其次是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然后依次是自我表达能力、专业能力和外语能力,用人单位也指出,缺乏工作经验也是大学生与其他就业群体相比的明显劣势。就业竞争是残酷的,有成功者也有失败者,在这种情形下等待招聘单位降低门槛是不现实的,也是被动的,所以大学生应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和适应不同工作的就业能力,把自己打造成既懂专业知识又通览各方面知识的“T”型人才。这就要求大学生在校期间,在学习科学理论知识的同时不断完善自身,参加社会实践,培养职业热情、沟通能力、学习能力、负责任的态度、商业诚信、团队合作精神等这些“软能力”,秉承踏实的学习、工作理念,脚踏实地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使自己的“硬件”够硬,竞争力够强。

4.结论

就长远而言,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将继续并将长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和难点,在经济危机背景下,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越来越需要社会、政府、学校和大学生的共同努力。首先,政府应不断完善政策支持体系,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公平竞争的社会环境与制度安排;其次,高校要继续深化改革,根据市场需求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业和培养计划,提供良好的就业指导;同时,大学生努力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培养积极理性的就业观,把创业作为全新的就业理念。相信,金融危机打不垮中国的精英人才,在全国各界的努力下必将开辟新的就业局面。参考文献

[1]龙妍,陈刚.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比较研究[J].职教探索与研究,2007,(3)[2]施敏锋.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J].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3]卢晓梅.大学生就业瓶颈原因探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15)

[4]理查德·莱特.穿过金色阳光的哈佛人[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5]杨晖.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探讨[J].徐特立研究-长沙师范专科学报,2006,(3)

大学生就业力现状分析及提升路径 第3篇

“就业力”概念的提出最早是由英国学者贝弗里奇提出。他提出就业力是指个体能够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国内较早提出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理念的是郑晓明,他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是指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要,并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我认为,大学生就业力就是在校期间通过能力提升和专业学习所产生的能够满足社会需求,从而获得工作,并且能够支持和促进个体职业发展的能力。

通过对国内外学者在就业力这方面的研究对比,大学生就业力构成大致可以分为几个方面:①知识结构。指从事岗位工作必须具备的知识储备,包括所学专业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理论转化成实践的应用能力,同时也包括如计算机水平、外语水平等一些附加的通用能力。②能力结构。包括社会适应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计划分析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这也是除知识结构外最能体现个人核心竞争力的体现。③心理品质和职业素养。这是立足岗位的必备的基本要求,包括心理承受能力、责任心、敬业感、上进心、诚信度、能否吃苦耐劳、不怕困难等。④面试能力。包括良好的形象、流利的表达、敏捷的思维、基本的礼仪等。

2 影响大学生就业力因素分析

2.1 人才培养模式固守

有一些学校在专业课程设置以及专业知识教育内容上并没有主动与市场需求匹配,没有及时根据市场经济的不断变化而进行调整,相对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就业力与市场需求的有效匹配产生了阻力。同时,大学生在把已掌握的专业知识转化为社会实践的能力也不够突出,通用能力培养的意识和能力也不强,拉大了雇主需求与大学生专业能力供给之间的差距,从而导致大学生就业力不能够满足市场的要求。

2.2 个人核心竞争力不足

2.2.1 心理素质偏差

一些大学生由于在校期间并没有对心理素质建设的重要性有一个很强的意识,导致自己在毕业时并没有一个过硬的求职心理。大学生在毕业之初往往会给自己设定一个很高的目标,因为家庭因素、个人因素、环境因素,攀比心理、从众心理又会使自己非常在意求职的结果,虽然已满18岁,但由于大学生的心理结构并未完全成熟,而且人的心理素质发育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所以在就业时很容易受到一些外在环境的影响,导致因为一些挫折、一些打击使得大学生心理素质比较差的方面暴露出来。在求职时遇到一些高压问题、没有遇到的问题或者面试时容易产生羞涩、茫然、胆怯,也会导致一蹶不振。

2.2.2 面试能力不强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课是每个大学必开的课程,这三门课程的设置会教会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有一个良好的规划,有一个创新的思维,以及应该具备的面试能力。但很多学生并不以为然,认为课程设置与专业无关,课程教育内容枯燥无味或期末不需要考试,所以对以上科目并不重视。也有很多同学在大学期间很少进行社会实践,没有做到早期接触社会,在与人交往、与人交谈方面还有很多需要提高的地方,所以也会对面试能力产生影响。在求职时如果不掌握一定的面试技巧,没有充足的准备那么很难在面试时取得成功,也就更难谈得上就业了。以公务员为例,很多人每次笔试考试成绩都不错,都够进入面试,但是可能面试的结果却次次不尽如人意。这就是面试能力不强的一个表现。

2.2.3 创新能力不足

在我国很多学生由于学习方式或者教学方式的问题,很多学生从小属于被灌输的一种学习,思维容易固化。虽然可以考取好的学校,甚至名牌大学,但创造性的思维,自主的学习方面相对弱化。当今的就业形势下,在学习能力相当、社会阅历相当、综合素质相当的条件下,创新能力就显得尤为突出,一个人卷面成绩再漂亮,如果没有创新,死记硬背,那么也不是一个优秀的人才。高校部分学生缺乏大胆求新的精神,局限于书本知识所教授的定理规律而不思破旧立新、深层次探索,很大程度上局限了创新能力的提升,也就会对大学生的就业产生一定的影响。

3 提升大学生就业力的路径

3.1 更新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效果是一个学校评估的(下转P76)(上接P66)重要方面,那么效果应与目标同等重要,然而很多高校却忽视了效果。专业科目设置与市场脱节,教材内容没有随着市场的变化而调整,都会导致大学生就业力不强。就人才培养模式而言,高校应及时地与市场需求相匹配,一些与市场脱轨的专业、与市场不匹配的学科应该予以调整。高校管理者、教育者应该从思想上树立以大学生就业力培养为重点的教育观念。更应该强调人才培养效果的反馈机制,形成根据市场需求不断改革或调整课程的人才培养模式。

3.2 强化心理培育

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能否拥有过硬的心理素质已经成为是否能成功应聘的一个重要因素。就业心理素质也是衡量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因此在注重学生职业修养的同时也应该将健康的心理素质作为主要的培养目标。学校应加大心理课程的辐射面,更要达到小班授课、多次授课,让学生真正地从心理课的培训中得到心理素质的强化。也可以通过新老生交流会,毕业生交流会等形式,让心理素质较强、成功就业的学长与学生们交流,分享他们的打拼经历,帮助学生树立自己的信心,从而消除因为紧张焦虑所造成的自卑心理,直面现实。在家庭中,家长也要起到积极的作用,不要强加给孩子过多的期望,用宽容的心态和积极的想法帮助孩子树立正面的人生观,鼓励孩子直面困难、克服障碍。

3.3 充分掌握面试技巧

在就业的过程中,除了笔试中对于专业知识水平以及实践能力的考察之外,不少的单位也将面试作为一部分参考。其中就有很多因为面试过程中表现优异、脱颖而出的应聘者。因此能够充分掌握面试技巧成为了就业过程中的重磅武器。首先,在面试中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及不足对自己形成客观正确的评价尤为重要。其次,虽然面试没有固定的准确答案也会因为所应聘的岗位不同有很大的差别,但是能够掌握基本的面试技巧对于成功就业还是有所帮助。例如面试中会有准备阶段、引入阶段、正题阶段、结束阶段。最后,留给面试官的第一印象应当是积极乐观的,对于所应聘的岗位也要有合理的认识,并表达出能够胜任的决心。按时到达面试地点,保持衣物的整洁和举止谦虚谨慎这些面试礼仪也是必不可少的技巧。

3.4 转变就业理念、强化创新能力

(1)针对就业,大学生要加强对“自主就业理念”的培养,将传统的就业求职的固定模式打破,从而依照自身优点制订出属于自己的求职计划,要充分发挥个人优势,在大学之初就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更要通过学校、家庭尽快了解行业需求。珍惜在校期间个人能力锻炼的机会,如参加就业指导讲座,参加大学生职业规划组织,在老师帮助的同时培养个人的就业意识,通过边学边做的方式积累个人经验,为就业过程中遇到的非书本上问题的处理打下基础。主动地参加招聘会,从中了解就业新动态、新要求,尽力迎合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做到早就业、好就业。

(2)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样一个阶段,更可以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在大学期间将自己的创业想法付诸行动,通过学校专业老师的指导,通过自己在大学期间的锻炼,积极地在校园进行创业,无论创业的结果成功与否,都会对自己的创新能力培养起到促进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谢志远.关于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5(1).

大学生就业力的现状分析和提升路径 第4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 “闪回”技巧 历史学习力 路径

“闪回”是电影的一种片断叙述手法,通常是指在一定的场景结构中插入另一场景或片断,给观众清晰而深刻的印象。与一般回忆及倒叙不同,“闪回”不需要中断原来场景中的动作和节奏,而选取最富于特征、最具有鲜明形象性的动作或细节,用极其简洁明快的手法加以强调和表现。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闪回”技巧是指教师在课堂上,借助板书、语言或者多媒体等工具,对学生已学内容进行快速复现的一种教学技巧。“闪回”技巧可对所要重现的问题或相同类型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进行不时的闪现,从而达到帮助学生温故知新、探究学习的作用。

一、历史课操作“闪回”技巧的路径

1.于陌生处“闪回”。

新课程思想文化史部分增加了许多新内容、新知识,涉及面很广,对于学生来说很陌生,与学生的认知水平有一定的差距。如讲到亚里士多德的中道思想时,这一内容对学生来讲比较陌生,教师可以利用孔子的中庸之道的学说“闪回”一下,使学生感到不再陌生,陌生感消失,自信心开始建立,从而刺激了学生的探究欲,教师可以继续带领学生深入地学习亚里士多德的中道思想。

2.于平淡处“闪回”。

在课堂教学中,经常出现以下情况:教师慷慨激昂,兢兢业业,学生却是无精打采,注意力不集中。究其原因是我们上课过于平淡,缺少新鲜感,此时应借助“闪回”技巧激活课堂。高三二轮复习“宋代中国的商业”时,本课的内容学生非常熟悉,旧内容如何讲出新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呢?教师可以将陆游的诗句“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清帘上酒楼”适时“闪回”一下,便很自然地过渡到宋代的“市”,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进而延伸到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扩大、宋词的繁荣等知识点。这样,将有关宋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使过于平淡的复习课重新富有情趣。

3.于禁锢处“闪回”。

“思维禁锢”,就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思维因受到某些因素的束缚和阻隔,使得思维处于一种禁锢的状态。如评价洋务运动时,大多数学生受革命史观的影响,对洋务运动评价较低,即洋务运动的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专制统治,用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来维护封建的伦理纲常,注定要失败。此时教师可以将洋务运动时期留学生的代表容闳和詹天佑的图片在多媒体上展示“闪回”,引导学生从现代化史观的角度理解洋务运动,即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兴办近代工业、近代教育事业等,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

4.于受阻处“闪回”。

由于高中学生思想文化史历史知识储备严重不足,在学习历史人物的思想时往往局限于教材,往往会出现“思维受阻”的现象。如李贽批判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学生便认为是朱熹等人的“存天理,灭人欲”压抑了人们的自然欲求,泯灭人性,学生的思维囿于教材。此时,教师可以出示一段材料——有人问朱熹:“饮食之间,孰为天理,孰为人欲?”他回答说:“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朱子语类》)通过此段材料的“闪回”,学生认识到朱熹有关“天理”和“人欲”学说的合理性,突破思维受阻处。

5.于游离处“闪回”。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或多或少地游离于教师组织的课堂学习活动。那么如何使学生摆脱游离状态,使他们处于“动态”的学习状态呢?“闪回”教学艺术无疑是让学生摆脱“游离”状态的好方法。

如在讲“宋明理学”这一内容时,本部分内容艰涩难懂,处理不好学生很可能会游离于课堂之外。我在上课时及时“闪回”了两张图片——什锦菜和朱熹。

师:什锦菜大家都吃过吧。你们知道它和朱熹有什么关系吗?(学生大多数沉默表示不知道)

师:传说什锦菜的发明人就是朱熹。(学生都很惊讶)

教师借助生活化、形象性的教学资料和媒介,刺激学生探索和参与的欲望,使学生思维动起来,有利于下一步教学工作的开展。

二、历史课应用“闪回”技巧的方法

1.印证“闪回”:实现温故知新。

印证“闪回”即唤起学生脑中储存的旧有知识与眼前所学的新知识进行重合印证。在历史学科中表现为,“闪回”可对所要重现的问题或知识点等进行不时的闪现,帮助学生“温故知新”。

如讲到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这一内容时,可以利用印证“闪回”《太平天国》的相关内容,操作如下。

师:请同学们回忆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

生回答,略。

师:那么,同为近代中国农民革命运动,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如此,既能实现对已学知识的回顾,又延伸了对新知识的学习,提升旧知识的附加值。在日常历史教学中,诸如此类的例子非常多,可以信手拈来,以彼证此或以此连彼。此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求同思维,调动他们将所学历史知识点进行前后串联,彼此印证,达到强化记忆、加深理解的功效。它比考试训练更便捷、更灵活,因而在日常历史教学中使用机会也更多。

2.类比“闪回”:探寻同中求异。

所谓类比“闪回”,就是比较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同或相似对象的某些不同的性质,类似于电影艺术中的“叠化”效果。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类比“闪回”可以分为对同一历史时期的同类历史人物、事件和现象进行类比和对不同历史时期的同类历史人物、事件和现象进行类比。

(1)对同一历史时期的同类历史人物、事件和现象进行类比“闪回”

讲解“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这一内容时,可以利用类比“闪回”第一次工业革命影响的内容,通过探究两次工业革命相同或者相似点,进而暗示出两者的不同点。具体操作如下。

师:请同学们从生产力、经济格局、经济思想、殖民扩张和世界市场等几个方面回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生回答,略。

师:同学们再从上述几个方面思考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通过对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的相同性质或者相似点(生产力、经济格局、经济思想、殖民扩张和世界市场),对第一次工业革命影响的类比“闪回”,自然过渡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从而总结出两次工业革命影响的同中之异。这种“求异思维”训练,让学生养成勤于思考、善于分析的习惯。

(2)对不同历史时期的同类历史人物、事件和现象进行类比“闪回”

讲到唐朝“安史之乱”这一内容时,学生就很难理解:为什么“安史之乱”成为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而“七国之乱”之后的西汉却出现了汉武帝时代最强盛的局面?陷入思维瓶颈。

西汉时的“七国之乱”和唐朝时的“安史之乱”都是性质相同的历史事件,即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讲述时应时不时地对“七国之乱”发生的原因、经过、平叛后采取的措施进行“闪回”,进而对比“安史之乱”发生的原因、经过、平叛后采取的措施,使学生真正理解“安史之乱”成为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而“七国之乱”之后西汉却出现了汉武帝时代最强盛的局面的原因。类比“闪回”中高下自现,学生会对两者都有更深刻透彻的认识和不同的感受。通过类比“闪回”激发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和探索欲。

3.对比“闪回”:挖掘异中辨同。

对比“闪回”,即用对比的事物、情调和理念来互为衬托,探讨不同历史知识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具体可分为纵向比较“闪回”和横向比较“闪回”,即同一国家不同时期的历史人物、事件和现象的比较和不同国家同一时期的历史人物、事件和现象的比较。

(1)同一国家不同时期的历史人物、事件和现象的比较“闪回”

在讲授“隋灭唐兴”知识点时,可以将“秦灭汉续”这一知识点进行对比“闪回”,通过比较,可以使学生很好地理解秦隋短命速亡、汉唐长盛兴旺的历史原因,深刻认识到秦隋王朝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并以此总结出封建王朝衰亡兴盛的一般规律,从而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把握。与此类似的还有秦始皇与隋炀帝、俄国的彼得一世改革和1861年农奴制改革、中国的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等。

(2)不同国家同一时期的历史人物、事件和现象的比较“闪回”

例如在复习“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这一内容时,英、美、法、德等成为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国家,体现了历史发展的共性,但是这些国家资产阶级代议制却各有特色,体现了政治文明的多样性,学生难以全面理解和掌握。教师可以将英、美、法、德等国家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异同点以表格的形式用课件“闪回”出来,加深对资产阶级代议制政体差异的认识。

此类对比“闪回”在高三复习课时比较实用,通过这种比较“闪回”,可以加深学生对历史发展既有共性和统一性、同时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历史发展又有极为丰富的个性和多样化的理解。当然,此类“闪回”更适用于同一时期中国和西方的比较,例如明朝内阁与西方内阁制的区别,明清时期中外历史的不同走向,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中西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环境的比较,明清民主思想与西方启蒙思想的比较等。

4.互见“闪回”:追求知识不重复。

互见“闪回”,又称“旁见侧出法”,本指司马迁所创作的一种述史方法。靳德俊先生将《史记》中的“互见法”总结为:“一事所系数人,一人有关数事,若为详载,则繁复不堪,详此略彼,详彼略此,则互文相足尚焉。”即对其中较熟悉的一个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仅是一带而过,在彼处再加以详备的展现。通过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互见“闪回”,避免知识点机械重复,使有限的课堂时间得到最高效的利用。

如在讲述“商鞅变法”中商鞅这一人物时,着重讲述商鞅变法的进步性,而其局限性放在讲述“秦始皇”这一知识点时重点阐述。讲到秦始皇的暴政时,“闪回”到商鞅变法的严刑峻法,使学生理解秦朝暴政的渊源,加深学生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理解和感悟。

5.重复“闪回”:达成主题明确。

一堂质量较高的历史课,应该是教学内容与教学主题的和谐统一体。教师将课堂教学主题确定以后,通过针对教学主题的闲见层出的重复“闪回”,使每项教学内容都明确而集中地体现和服务于教学的主题,做到“形散而神不散”。

如人民版必修三“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一课,教师一般会以“思想文化与社会变迁的互动”作为教学的灵魂和主题,在讲到李贽、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的启蒙思想时,强调君主专制统治的空前强化、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西学东渐的出现和理学思想的空谈义理等社会变迁是明末清初民主思想出现的原因。在讲解具体知识点时,教师应不时“闪回”本课的主题,深化学生对教学主题的理解。

我们有理由相信,如同电影中的“闪回”给观众以清晰深刻的印象而广受欢迎一样,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闪回”技巧的应用也必然逐渐会被广大教师和学生认可,成为打造低耗能实效历史课堂和提升学生历史“学习力”的一条智慧路径。诚然,“闪回”技巧也有它的局限性,在日常历史课堂教学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学内容并不适合。因此,必须把各种教学方法合理地结合起来,根据相应阶段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特点的可能性,切忌教学方法的单一化,造成学生的审美疲劳和教学资源的浪费。

【参考文献】

[1](英)欧纳斯特·林格伦.论电影艺术[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4.

[2]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第2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何成刚.历史教学设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王继平.论历史科“主题化”课堂教学[J].历史教学问题,2012(03).

(作者单位:江苏省板浦高级中学)

浅析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力的提升 第5篇

一大学生就业力不足的原因

(一) 社会人才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不相匹配

当前我国高等院校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本位思想, 教育教学以我为中心, 对专业设置、课程设置缺乏市场调研, 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流于程式化、形式化, 不注重学生培养的社会实用性, 因而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相对薄弱, 就业力不足。

(二) 高校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尚待健全

目前我国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仍然欠缺科学性和合理性, 首先, 就业指导课开设的随意性较大, 多数学校就业指导课仅仅针对毕业生, 没有及早对低年级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指导。同时, 课程内容存在“一刀切”现象, 不能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以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其次, 缺乏专业化、专门化的就业指导师资队伍。

(三) 学生综合素质有待加强

目前, 大学生综合素质总体来讲呈现向上发展的趋势,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据了解, 当前,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 对实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多, 而部分高校毕业生在知识结构、技能水平以及职业素质方面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如在校大学生表现出重理工轻人文, 重专业轻基础, 重书本轻实践, 重共性轻个性, 重功利轻素质的倾向, 导致毕业学生不能够认清自己的位置, 这山望着那山高, 频频跳槽换岗[2]。

(四) 学生就业心理需要调适

由于竞争压力加大, 目前高校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就业心理问题, 具体表现如下:

一是自卑心理。部分大学生对自身的能力和素质评价过低, 不能很好地正视自己, 对自身的就业竞争力缺乏信心, 产生悲观情绪。二是依赖心理。面临激励的竞争环境, 很多大学生不能主动出击, 一味地依赖学校、父母、朋友的推荐和介绍, 消极被动地等待, 不能依靠自身的努力赢得用人单位的青睐和好评。三是攀比心理。有些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由于对自身缺乏正确的认识, 不能从自身实际出发考虑自己与职业的匹配性, 而是互相攀比, 一味追求大城市职位和高薪待遇, 导致错失了很多工作机会, 不能顺利就业。

二如何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就业力

(一) 转变人才培养模式

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 获得满意的工作岗位,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所学专业和自身能力能否满足社会需要。高校对专业、课程的设置如果能充分考虑社会、企业的实际需求, 无疑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并能进行有效的人才资源配置, 避免浪费。可以通过聘请企业人员到校内讲座, 开辟实验实习基地, 科研、工程项目合作, 校企联合办学, “订单式”人才培养等方式, 促使高校、企业、学生进行有效联系和结合, 一方面让高校深入了解企业社会需要, 同时也降低了企业培训的成本, 为学生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是高校面临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也是提升大学生就业力的关键所在。

(二) 加强就业指导

一年级进行职业启蒙教育。二、三年级进行职业素质教育。四年级进行职业规划的调整与优化, 着重职业的长远发展。在这一阶段适时开展择业指导与创业教育, 对学生进行就业技能培训, 从简历制作、面试技巧、了解就业政策、收集就业信息等方面进行有效指导, 对有创业理想的同学, 帮助提高他们的创业知识和技能, 使学生能够顺利就业[3]。

(三) 以学生为本

1建立行之有效的领导机制

要想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力, 调动全员推动学生就业的积极性, 建立长效机制, 必须得到各方的高度重视。2011年,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提出, 各地教育部门和高等学校“要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 把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作为工作重点, 建立和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 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4], 这为促进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指明了方向, 各地方、各高校十分重视此项工作, 成立了专门的就业工作领导小组, 推进学生就业。坚实的领导机制和良好的就业政策是提高大学生就业力的有力保障。

2发挥辅导员的核心作用

大学生就业工作是一项繁琐、复杂且需很强推进力的工作, 尽管学校有专门的就业部门来专职做学生就业工作, 但是落实到具体工作上, 基本是由毕业班辅导员在全程推进。辅导员是高校中与学生接触最密切、最了解学生状况和思想动态的一线工作者, 只有充分发挥辅导员的核心作用, 才能真正地将工作扎实有效推进, 而辅导员往往工作众多, 十分繁忙, 除带所负责年级的学生外, 还可能兼任学生组织的工作, 如果能使毕业班的辅导员从这些繁琐工作中抽身出来, 专职做学生就业工作, 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就业力, 推动学生就业。

3发挥就业指导中心的职能作用

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是推进高校学生就业的主导机构, 其职能的执行状况, 也直接关系到一所高校的知名度和社会认可度, 高校应该充分发挥就业指导中心的职能作用, 把对大学生就业工作的管理公开化、规范化、集成化, 以服务为宗旨, 以市场为导向, 为毕业生创造必要的就业环境和条件, 努力为大学生搭建就业服务平台。同时, 就业指导中心应该畅通就业信息渠道, 确保将信息及时、准确地传达给毕业生, 并做好必要的法律、政策宣传, 加强校园就业网络服务。就业指导中心的这些职能作用的发挥, 都将会给毕业生创造众多的就业机会, 促进学生就业。

4调动专业教师力量

专业教师在就业指导中的作用不容忽视。由于高校教师一般都是专业知识雄厚的优秀人才,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国家和知识分子也越来越意识到科研成果及时推广和转化的重大意义, 因而很多专业教师长期与企业保持着联系, 做技术普及和推广工作, 这成为毕业生们最可靠的就业信息来源渠道。同时, 在专业教学过程中, 如果融入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内容, 将会真正促进学生专业技能与企业需要的结合, 从而提升大学生的就业力。

5重视学生家长的建议

在学生就业过程中, 家长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很多学生家长利用自己的人脉资源, 可以为子女们谋得不错的职位。有的学生是家里的独子, 家长们不愿意让他们独自一人在外奔波, 因而要求子女在家庭所在地进行择业, 而多数的子女都会听从父母的安排和建议。所以在学生就业过程中, 与学生父母进行联系是十分必要的, 一方面可以对学生就业状况进行摸底排查, 同时也可以动员学生家长参与到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来。

(四) 加强素质教育

1加强学风建设, 努力提高专业知识技能

扎实的专业技能永远是学生就业的根本, 因而在学生入学初, 就应该严把学风建设关, 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只有努力提高专业知识和技能, 加强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和创新能力, 才是提高学生就业力的根本。

2加强学生组织建设, 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近年来, 随着经济的发展, 综合素质高的学生, 在就业过程中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青睐。一名合格的大学生, 不仅应该学好专业技能, 而且应该具有良好的组织、沟通、语言表达、团队协作及创新能力, 而这些能力, 可以通过加入学生组织中进行锻炼和加强, 所以, 加强学生组织的建设, 是提高大学生就业力的重要因素。

3做好学生创业教育指导, 鼓励学生自主创业

能够自主创业的人才, 是未来社会参与社会分工的强者, 而能够自主创业的大学生, 一般都是综合素质较高的学生, 学校应该加强创业指导课教育, 鼓励学生自主创业, 拓宽学生就业渠道。

(五) 加强心理指导

1调整就业心态, 寻求适合自己的职业

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切忌盲目跟风, 人云亦云, 淡化或弱化自己的主见和个性, 在职业选择中, 不同的岗位需要对人的基本素质要求不尽相同, 如销售工作, 性格开朗、善于表达的人做起来可能会得心应手, 而对于性格内向、不善言谈的人就不太适合。同样让一个性格外向的人去专门从事研发工作, 少于人接触, 他会觉得不能适应。无论哪种工作或职位, 何种工作环境或条件, 只有适合自己的, 才是最好的。

2响应国家号召, 树立基层就业观念

当前, 一些高校毕业生仍有这种心理———宁可成为大城市中的“漂族”和“蚁族”, 也不愿意到二三线城市和基层就业。多数高校毕业生仍然希望在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就业, 希望在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生活和就业, 到中西部地区、城乡基层、中小企业就业的积极性不高[1]。大城市快速的生活节奏、便利的交通、丰富的文化生活确实具有深深的吸引力, 但是拥挤的人流、高额的消费对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讲也是很大的压力。而近年来, 随着经济的发展, 基层工作的条件和待遇也明显增高, 为促进大学生就业, 国家出台了很多基层就业的优惠政策, 这对于初出茅庐的大学生来讲是难得的机会, 基层工作将会成为大学生实现梦想的舞台。

3加强挫折教育, 排查学生就业心理困扰

随着就业竞争的加剧, 每年在毕业生就业的高峰期, 都会传出有高校毕业生不堪压力而轻生的事件发生, 这给高校敲了一个警钟, 必须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排查和挫折教育, 增强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和抗挫能力, 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就业观和人生观, 从而提升学生整体的就业力。

参考文献

[1][5]冯蕾.2011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为660万就业形势严峻[N].中国新闻网, 2011-02-23.

[2]樊文皓, 郝刚.大学生综合素质存在的问题与提升对策[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0 (9) .

[3]翟波.“全程化”高校就业指导模式的构建与实施路径选择[J], 现代教育管理, 2011 (11) .

大学生就业力的现状分析和提升路径 第6篇

1 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竞争力现状

高职院校毕业生能否成功就业, 关键取决于其在就业市场上有无竞争力。学生就业竞争力本质上是一种表现力, 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集中反映和显著标志, 是毕业生把握并获取就业机会、赢得欣赏的实际能力和比较优势。学生就业竞争力是指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战胜竞争对手、找到自身发挥才能和实现自身价值的适当的工作岗位的能力, 也就是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能力。自1999年, 我国高校实施扩招政策以来, 高校毕业生每年以20%左右的速度递增。2012年, 大学毕业生规模更是达到了680万人。高职院校的毕业生, 面临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当前在不少地方就业市场的供求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一方面, 每年有众多高职毕业生无法就业, 另一方面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却大量缺乏。高职学生这种结构性就业难题的出现, 其主要原因是不少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功底不足, 又缺乏一定的职业技能, 缺少就业竞争力, 不能与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对人才的需要接轨。这也使得高职教育服务地区经济发展的办学宗旨得不到体现。

2 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对策

近几年来关于学生就业竞争力的研究被提上了日程, 成为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研究的焦点, 同时也成为院校着力改革的目的所在。学生就业竞争力不单关系到学生的命运、家长的期待, 也是高校社会口碑和竞争力高下的根基。无锡科技职业学院地处无锡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中心位置。在无锡经济转型发展、优化发展的大背景下, 学院及时跟踪区域产业与人才结构变化, 逐步探索出一条由工科类专业为主向高新技术类和现代服务类专业并重的转型发展之路。我院多年来致力于探索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并针对学生在就业竞争力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有效的提升对策, 不断创新举措:

2.1 多渠道建设工学结合教育的实施载体

我院与SK海力士半导体 (中国) 有限公司、松下能源 (无锡) 有限公司、尼吉康电子 (无锡) 有限公司、江扬科技 (无锡) 有限公司、无锡夏普电子元器件有限公司等众多企业达成合作关系、建立校外实训基地, 并屡次实施了工学结合教育。更与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合作, 建设了小型光伏组件生产线, 建立校内实训基地。学生通过在校内外实训基地的锻炼, 大大提升了职业技能, 也就业夯实了基础。

2.2 全方位深化工学结合教育的实施内容

最初阶段, 我院只是在学生的寒、暑期中有目的的组织学生参与企业实践;而后, 我院开始有计划的, 通过课程的调整, 来实现学生以班级为单位的教学时间内的企业实践。目前, 我院光电子技术专业, 已在教学计划中明确规定了企业的专业实训。我院的工学结合教育, 不仅注重形式上的改革, 更侧重内容上的改善。以我院与尚德公司合作为例, 校企共同制定了学生专业实习和顶岗实习相关运行机制和管理办法, 双方协作对学生的岗位技能实习进行全程管理, 从而达到了校内教学内容与企业岗位工作任务的有效对接。今后, 我院的小型光伏组件生产线一旦注册企业投入真实生产, 工学结合教育的实施内容将进一步得以深化。

2.3 大力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与综合素养

高职教育必须遵循的一个普遍规律就是通过教育与产业的结合使教育与职业、岗位实现有效的沟通、融合。高职教育虽能在专业理论、基本技能等方面培养人才, 但由于环境所限, 难以全面适应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企业实训对学生职业技能和综合素养的形成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我院在学生实习中, 注重引导学生感受职业氛围, 树立责任意识, 使得学生从旁观者的身份向企业员工的身份转变角色。学生在实习中自觉接受企业精神、融入企业文化, 历练了独立完成工作任务、沟通协作、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同时, 我院以应用为导向, 以实践为途径, 以“大学生创业创新实验室”为平台, 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使学生在创新创业中实现价值、奉献社会。

各高职院校日益追求校稳定的就业市场占有额, 逐步形成毕业生的就业品牌, 打造优越的社会形象和口碑。在这一领域也产生了很多研究成果, 用以指导高职教育。有很多专家、学者进行了系统研究, 就教育管理体制、人才培养定位、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探讨, 提出加强职业指导、就业市场的开拓和就业服务体系的建设。本文力图针对学生在就业竞争力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有效的提升对策。这对深化教育改革和促进高职学生就业是十分有价值的。相信通过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和支持, 高职院校的共同努力和推进, 高职教育工作者的不懈研究, 高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会得到明显提升, 学生满意度、社会满意度也将会大大增强的。

摘要:高职教育在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中肩负着培养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作为高职教育的产品——学生, 其就业竞争力的高下体现了各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劣。本文力图通过研究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问题, 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问题提出一些想法。

关键词:高职教育,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对策

参考文献

[1]宋志伟、安利波:《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新论》[M],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9年版。

[2]陈小波:《新世纪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研探》[M], 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7年版。

[3]袁洪志:《高职“一年三学期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 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年8月。

[4]石骏:《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探索》[J],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9年第3期。

大学生就业力的现状分析和提升路径 第7篇

1 对高职高专学生就业竞争力的“SWOT”分析

1.1 优势(Strength)

1.1.1 注重实践,动手能力强

高职高专教育使学生掌握了必备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外,还非常注重培养学生今后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和操作能力。拥有扎实的理论知识是毕业生就业的基础,但高职高专毕业生在择业中有其自身特点,他们的就业岗位一般都在基层第一线,除了理论外,企业更看重能有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能随时灵活熟练处理生产第一线问题的人才。高职高专教育培养的目标不是高级管理人才或是高级技术人才,而是培养生产、管理、经营第一线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

1.1.2 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就业

高职高专毕业生相对于本科生、研究生在学历上始终处于劣势,如何保持一颗平常的心态去面对就业对于高职高专毕业生就显得更加重要。当今教育已由“大众化教育”代替了“精英教育”,大学生已不是天之骄子。高校毕业生一定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确立合理的目标,正确自我定位,增强自信心,培养良好健康的心理素质,调整择业心态,积极投身到就业队伍中去,敢于竞争、善于竞争。

1.2 劣势(Weakness)

1.2.1 弱势文凭

中国高等教育正在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获得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讲,大批高素质的高等人才的培养是与我国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水平相适应的。但随着中国经济转型进入攻坚阶段,大学生就业矛盾日益突出,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大学生就业形势也日益严峻,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面临着毕业就等于失业的危险。对于许多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来说,在这一场就业的竞争中更加的处于一种弱势的地位,他们手中的这一张文凭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成了“弱势文凭”。

1.2.2 就业期望值偏高

近几年,高职高专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的就业期望值始终偏高,主要体现在:一方面是对就业地区的选择上,大多数毕业生在选择用人单位时,比较青睐于一些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地区的用人单位,他们看重的是这些地区经济发展快,自身发展机会相对在欠发达地区要大得多。而一些西部地区、欠发达地区即使出台很多优惠政策,仍很难吸引、留住人才。另一方面是对单位待遇期望值过高。据调查,毕业生对用人单位待遇的标准随着不同的求职阶段而逐渐降低。这说明随着毕业生不断出入各种人才交流会、参加各种面试笔试后,合理调试就业心态的同时也在不断调整就业期望值。

1.2.3 工作经验缺少

毕业生在初次就业时,简历中很明显的劣势就是缺少工作经验,但是现在社会上大大小小的人才交流会上用人单位打出的招聘要求大部分都要有至少一年的工作经验,这对毕业生来说是不能克服的“软肋”。

1.3 机遇(Opportunity)

1.3.1 国家政策的扶持

在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下,2002年,国家出台了《教育部公安部人事部劳动保障部关于切实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教学[2002]16号);2003年,教育部又出台了《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教学[2003]6号)。各省市区、各高校和有关部门认真贯彻文件精神,采取有效措施,缓解了毕业生就业的矛盾和压力。如浙江省一些城市允许毕业生先落户后就业,受到了毕业生的欢迎;江苏省出台了允许外省毕业生自由进入江苏的政策等。文件的出台,都为毕业生就业开设了绿色通道,创造了有利条件。

1.3.2 学校的就业指导

为帮助毕业生提高自身的就业力,各地高校都不同程度地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在就业政策、就业信息、就业观、择业技巧、择业心理和创业指导等多方面为毕业生服务。此外,学校还开展了多种形式来帮助大学生就业,如举办就业指导讲座、就业专题报告、定期进行就业咨询服务等。

1.3.3 自主创业

为了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国家和各级政府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予以支持。2000年1月11日教育部发布了《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的若干意见》,规定:大学生、研究生(包括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可以休学保留学籍,创办高新技术企业。全国许多大学在有利于教学改革和发展、有利于学生成才和有利于市场发展规律的原则下出台了对创业学生“停学与复学”的具体规定。大学生缺乏创业资金,允许以其技术成果和其他智力资本折股参与创业。国家和社会都为大学生自主创业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1.4 威胁(threat)

1.4.1 就业形势严峻

目前,国家处于发展的转型期,经济结构的调整也带来了教育结构、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的调整。目前,人才培养结构的重心由中专向大专以上层次转移,研究生招生以每年30%的速度递增。在“大众化教育”这个大背景下,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弱势文凭”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难有立足之地。

1.4.2 高校扩招的压力

自1999年扩招以来,每年的毕业生人数在成倍增长。2003年全国毕业生人数达212万,与2000年比几乎翻了一番;2004年全国毕业生人数为280万;2005年毕业生人数达到了338万。此外,毕业生还承受着城镇新增劳动力、农村富余劳动力和下岗失业人员的“三峰叠加”的压力。

1.4.3 企业人才高消费

中国加入WTO以后,越来越多外企进入中国市场,在带来就业岗位的同时也提高了就业门槛;国内一些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也在“水涨船高”。由于就业市场始终处于供过于求的时期,企业对学历的要求就越来越高,很多高职高专学生可以胜任的岗位,用人单位处于各方面的考虑会要求本科学历甚至更高。事实上,目前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聘用过程中的“学历高消费”现象是一种用人误区。高职高专毕业生不必对这种现象过分理会,毕业生重要的不是拘泥于学历的高低,而是要充分评价自己的学识水平,正确定位,客观评价,冷静分析单位的要求。

2 高职高专学生如何加强自身就业竞争力

2.1 培养良好的沟通能力

一个成功的企业必定是一个齐心协力的优秀团队。企业的发展需要善于与同行和主管部门相处的人才。没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就不能胜任企业发展的各项工作。

2.2 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

知识经济呼唤人的兼容与合作,鼓励合作与交流的“网络式”发展策略。在现代企业中,单枪匹马是很难有所成就的。企业的发展需要企业内部所有部门、所有员工的共同努力,因此,企业需要的是具有团队精神的人才。相比之下,企业招聘人才更看重的是大学生的团队合作及奉献精神。只有这样,才能为公司创造出强大的发展机会。

2.3 培养良好的适应能力

一个人的适应能力,是其素质、能力的综合反映。适应能力的强弱,与一个人的思想品德、文化知识、活动能力、创造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及健康状况等密切相关。现在的社会千变万化,一个人不可能靠在学校里学的那点东西把一生都保证下来,必须不断充实自己,以适应千变万化的社会。

2.4 培养良好的创新能力

江泽民同志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能力是各种智力因素和能力在新的层面上融为一体、相互制约所形成的一种合力,它是在多种能力发展的基础上,利用已知的信息,创造新颖独特的具有社会价值的新理论、新思维、新产品的能力。用人单位需要的就是具有开拓精神、勇于创新的人才。

摘要:本文将“SWOT”分析法运用到就业竞争力中并给予了一定的阐述,主要是想通过对毕业生其个人因素及所处的各种环境因素的分析,对高职高专学生提升就业竞争力有所启发。

关键词:高职高专,SWOT分析,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韩玉强.就业力——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核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16).

[2]许晖,尹哲.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综合分析[J].延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9).

上一篇:电信装维人员服务管控和服务指标下一篇:小学生读书乐趣日记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