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新变法运动》

2024-07-16

《维新变法运动》(精选8篇)

《维新变法运动》 第1篇

班 级

二年二班

学 校

大连市127中学

授课教师

王玉梅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严复的主要思想,知道其对近代思想发展的积极影响。

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近代社会的影响,提高客观评价历史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了解“公车上书”;通过收集交流材料,认识人物,知道其观点。

通过编排课本剧和讨论。知道“百日维新”的内容,认识戊戌变法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戊戌变法兴起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之时,旨在救亡图存,是一场爱国的、进步的变法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学习康有为、严复、谭嗣同等一代知识分子勇于向先进国家学习,勇于开拓进取、创新变革的精神和高度的历史使命感、责任感。

重点: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和严复的主要思想,认识戊戌变法的影响;同时加强阅读、分析、比较等能力的培养,体会维新人事勇于创新变革的精神。

难点:如何客观认识戊戌变法的社会影响和认识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教学过程

教学阶段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方法及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导入

《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中国了中国的民族危机。一些有报国之志的知识分子开始探索救亡图存的方法。于是一场变法图强的革新运动展开

播放视频

引导学生

谈感想

观看视频谈感想

激发学生的历史责任感,调动课堂气氛

新授

一、公车上书

1、基本情况

时间:1895

领导人:康有为 梁启超

要求:反对议和,请求变法

意义: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2、“维新派”(康、梁、严复)——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代表人物:康、梁、严、谭

二、严复与《天演论》

1、 维新派的主要活动

2、 代表:严复

①译述《天演论》

②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宣传“物竞天择”的观点

③作用: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

三、百日维新

1、开始的标志:18,光绪帝颁布“名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

2、主要内容

项目

内容

政治

开放言论,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

经济

发展农工商业

文化教育

创办报刊,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

军事

训练新式陆海军

3、 影响

4、 失败原因

5、谭嗣同慷慨赴死

出示问题

指导学生简述公车上书经过

点拨

展示资料,引导学生解释说明

点拨

指导学生编排课本剧

出示表格

指导学生对百日维新内容归纳

提出假设,引导学生讨论

出示问题

引导学生体验人物情感

借助课本,简述事件,明确知识点

分析、归纳

看书迅速找出人名

观看图片、文字,解释史料

看书,提炼知识点

表演课本剧

(第一场)

说出戊戌变法的的内容,

归纳类别

换位思考

小组讨论

表演课本剧

(第二场)

探究失败原因

培养表述能力,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

整体了解维新派的政治主张、人物,

增强分析能力,判断能力,体验维新思想的传播

借助不同途径了解严复的思想及地位

还原历史,激发学生兴趣,为深层挖掘提供条件

培养合作探究能力和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建立历史思维

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

小结

中国的近代化在沉重的民族危机中艰难起步,曲折推进……

测试

参看大屏幕

板书

《维新变法运动》 第2篇

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 教参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19世纪末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情况。“公车上书”是怎么回事。康有为、梁启超创办《中外纪闻》和组织强学会的情况。领导南北舆论界的《时务报》《国闻报》。

二、思想教育目标:

1.维新变法运动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的情况下产生的。

2.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的变法活动,宣传了要求民权、发展资本主义、救国图强的思想,开阔了部分知识分子的眼界,为戊戌变法作了必要的准备。

三、能力培养目标:

1.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学生思考“中国为什么在19世纪末产生戊戌变法运动?”使学生明了,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中华民族危机严重,促使中国人民进一步觉醒,当时人们把发展近代工业作为救亡图存的手段,呼吁“设厂自救”,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这为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创造了客观条件,从而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认识问题的能力。

2.在教师帮助下,通过学生分析,让他们认识:康有为宣传变法,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爱国的、进步的,从而培养学生辩证地看问题的能力。

教学要点

一、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

1.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

2.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19世纪末)

二、“公车上书”

三、强学会和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

1.强学会的成立和《中外纪闻》的创办

2.各地学会、学堂和报刊的出现

3.《时务报》和《国闻报》

教学要求和建议

一、本课重点:“公车上书”和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

本课难点:中国为什么在19世纪末兴起了维新变法运动。

二、导入新课:讲课前,教师先向学生说明,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华民族资本主义才产生。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面临中国被帝国主义瓜分的危机,民族资产阶级由于自身经济力量的增长,希望在中国建立一个符合自己经济利益的政权,迅速发展资本主义,挽救民族危机。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发动和领导了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然后,教师告诉学生,我们分两节课讲述维新派发动和领导的这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第13课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和第14课戊戌变法。教师板书第13课课题。

三、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本目需要讲明两个问题:1.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2.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关于第一个问题。初中学生对资本主义的概念不容易理解,教师不必做过多的解释,只要求教师按照教材讲明:在外国资本主义的刺激下,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一部分商人、地主、官僚投资于新式工业(建立厂房、购置外国机器、购买原料),用雇佣剥削的办法招募中国工人进厂生产就可以了。但是教师要掌握,这是中国产生民族资本主义的一种特殊形式,它不具有普遍意义,切莫给学生一种西方国家的资本主义也是这样产生的印象。另外,要求学生记住1872年陈启沅在广东南海创办的继昌隆机器缫丝厂。因为陈启沅开办的机器缫丝厂在当时比较有影响。可让学生看课本陈启沅的插图,不作要求。书中两段小字,介绍陈启沅创办继昌隆缫丝厂,自力更生、惨淡经营,遭到中国封建势力的反对和外国资本主义的排挤,最终倒闭,让学生自己看,不要求学生记忆。教师必须告诉学生,中华民族资本主义从诞生那天开始,就遭受着外国资本主义和国内封建势力的.压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民族工业的处境必然如此。

关于第二个问题。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要向学生讲清三点:1.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为什么会出现一个兴办工业的浪潮?教师可以作如下分析:《马关条约》允许外国人在中国开设工厂,再没有理由限制中国人投资设厂了。而且战后赔款使清政府的财政日益拮据,中国人办厂可以增加清政府的财政收入。另外,当时一些人把发展近代工业作为救亡图存的手段,呼吁“设厂自救”,“以商战对商战”。所以,一个兴办工业的浪潮在中国出现了。2.要求学生记住甲午战争后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情况(课本所列的《甲午中日战争前30年与后3年商业企业比较表》及其说明)。3.“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为中华民族资产阶级参预政治活动提供了社会条件”主要是说:由于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自身经济力量增长了。中华民族资产阶级已经逐渐成长起来。一部分反映民族资产阶级愿望的人物从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挽救民族危亡的角度出发,开始了政治活动。中华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四、“公车上书”是本课的重点。维新变法做为一次大规模的政治活动是从“公车上书”开始的。以前康梁的变法活动主要是著书立说,宣传维新思想,虽有1888年第一次上书光绪皇帝,但在社会上影响不大。

教师首先说明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中国面临被瓜分危机,康梁为了救亡图存,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

康有为、梁启超是维新变法运动中重要的代表人物。教师要引导学生看课本的插图。然后,按照课本小字的内容简要介绍康梁公车上书前的主要事迹。要求学生记住康梁两个人,他们的事迹可不要求记忆。

“公车上书”,要求学生根据时间、地点、人物、过程、结果和影响去记忆。教师不要再扩大教材内容,但要把会试、举人、公车等词语向学生讲清楚。北京的教师可告诉学生,康有为写好《上皇帝书》后,邀请各省举人商议上书问题的地点就在宣武门外达智桥的松筠庵。“公车上书”影响很大,主要是指它冲破了长期以来清朝黑暗统治下,政治舆论的沉闷局面,特别是在封建知识分子里,引起了震动。上海、广州等地大量刊印《公车上书记》,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更加广泛传播。从此,康有为成了维新派的领袖人物。“公车上书”前康有为应过几次科举考试,都被顽固派大臣和考试官看作“狂生”,予以阻难。“公车上书”后,顽固派阅卷官不敢再摈斥他的考卷,康有为考中进士,授工部主事官衔。

五、强学会和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教师讲本目时,要注意下列四个方面。1.维新派创办《万国公报》,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成立强学会把维新派组织起来,成为一种政治力量。后又把《万国公报》改名为《中外纪闻》,作为强学会的机关报,实际上强学会已经成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政治团体了。2.由于顽固派的告发,强学会于181月被查封。但维新运动没有被禁止住,仍然继续发展。教师可让学生看课本《戊戌维新时期的主要学会》表,只要求学生知道强学会被查封以后各地学会成立的更多,维新运动得到进一步开展就行了,不要求学生记住各地学会的名称。3.课本着重介绍了《时务报》和《国闻报》,这一部分要求学生记忆。教师要讲清《时务报》在上海创刊,梁启超任主笔,文字通俗流畅,比较系统又详尽地宣传了维新变法的理论,受到读者的欢迎,销行量达到一万余份,为中国办报以来所未有。《国闻报》在天津出版,由严复等创办,译载外国重要政事及名著,给悲观的人士指出希望,在维新运动中起了极大的作用。以上两报居南北舆论的领导地位。4.按照课本介绍一下时务学堂,可不再补充材料。书中小字部分不作要求。

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原来在中国封建社会内部,在我国东南沿海一些地区就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的萌芽,但是,它们远没有发展到直接向近代工业过渡的阶段。鸦片战争以后,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截断了中国资本主义的正常发展道路。中华民族资本主义近代工业的出现,主要不是鸦片战争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和扩大。原来的资本主义萌芽,绝大部分由于遭到外国资本主义商品的侵袭逐渐破产,极少数由手工工场发展为半近代或近代的工业。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由手工业直接转化为机器工业的道路――资本主义发展的正常道路受到阻碍,而地主、官僚和商人直接投资办近代工业的道路就成了主要的途径。在外国资本主义的刺激下,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一部分商人、官僚和地主投资于新式工业,(建立厂房,购置外国机器,购买原料)用雇佣剥削的办法,招募中国工人进厂进行商品生产,中国最早的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了。中国最早的民族资本近代工业,是方举赞、孙英德合伙设立的上海发昌机器厂。它是为外商船厂打制、修配船用零件而设立的。1866年初创,1869年开始使用车床,由手工工场转化为近代工业。除此之外,1872年华侨商人陈启沅在广东南海开办继昌隆机器缫丝厂;1881年,黄佐卿在上海创办公和永机器缫丝厂;1882年上海成立了同文书局等。这些都是中国比较早的民族资本近代工业。从民族资本近代工业的创办人或投资人来看,他们大多是广州、上海、宁波、福州等通商口岸的商人,买办官僚也不少。这些企业主是工业资本家,但是他们当中大部分人还拥有大量的土地,也是地主。

《维新变法运动》 第3篇

关键词:维新变法,谭嗣同,“仁学”,清政府

长期以来, 学术界普遍认为谭嗣同的“仁学”是一种新儒学。固然, 谭嗣同早年深受儒学思想的影响。但是, 从“仁学”的具体内容来看。谭嗣同的“仁学”和传统儒学并没有直接的关联。谭嗣同所谓的“仁”和孔子所谓的“仁”并不是同一个概念。在谭嗣同看来, “仁”的核心是“通”, 而“通”的目标在于实现变法。同时, 谭嗣同提出了“以太”这个哲学概念, 以及“平等”这个政治哲学概念。这些都是传统儒学所没有的。此外, 谭嗣同明确表示, 提出“仁学”就是要“冲决一切网罗”[1]67。也就是说, 谭嗣同设计了一条向前发展的思想路径, 而不是回归到孔子时期的儒学。因此, 从根本上而言, 谭嗣同在思想上是和传统儒家决裂的。但是, 为了便于同时代的人接受, 谭嗣同在写作上引入了传统儒家理论中的术语。因此, 对于谭嗣同的“仁学哲学”必须从当时的历史背景出发, 从而理解其真正的内涵。

一、“仁学哲学”思想形成的背景

甲午战争中, 中国惨败于日本, 订立了屈辱的条约。谭嗣同看到这个条款“竟忍以四百兆人民之身家性命一举而弃之, 大为爽然自失”, 悲愤异常, 写下了“世间无物抵春愁, 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 天涯何处是神州?”的诗句。在甲午战争的刺激下, 他走上了维新变法的道路, 这年适逢他而立之年, 他自己说:“三十之年适在甲午, 地球全势忽变, 嗣同学术更大变”, “三十以后新学, 洒然一变, 前后判若两人”。之前, 谭嗣同对西学并无多少了解, 对西学采取的是盲目弹诋排斥的态度。日本师法西方自强进而打败中国的惨痛现实, 使他感到“风气之所溺, 非守文因旧所能挽回者”, 从此思想上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变, 一变而为主张学习西方, 振兴商务, 开发矿藏, 发展工业, 改革税制。

1895年秋, 谭嗣同致信老师欧阳中鹄和友人贝元徵, 阐述了他的变法主张。在信中, 他从哲学上的“道”、“器”观上论证了进行根本性变革的合理性, 指出“无其器则无其道”, “器既变, 道安得独不变”。意思是说:有了具体的事物 (“器”) , 才会有反映该事物的规律 (“道”) , 具体事物变了, 道也要跟着变。这里, 谭嗣同从哲学的根本问题, 即存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上, 为维新变法提供了理论根据[2]92。同时, 他对反对变法的守旧士大夫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和抨击, 说这些士大夫坚持旧说, 负固不服, 不问此时为何时, 所当为何事, 沉溺于考据辞章, 拘泥于中国人杀中国人之百战百胜, 而借以自夸;见西方人, 分不清其为某洲某国, 概目之日洋鬼;动辄夜郎自大, 以为凭恃一时议论就能经世济民, 徒以意气为志节高迸, 以为将洋人尽驱于海外, 闭关绝市, 就能使数十年贤士大夫焦思极虑难以解决的难题旦夕可定;见有识者讨论实学, 力挽危局, 又不愿意看见自己相形见绌, 从而大起妒忌之心, 骂之以异端, 诋之以邪说。

此外, 谭嗣同提出了系统性的变法主张, 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军事等各个方面。诸如开议院、改官制、兴学校、变科举、开矿藏、修铁路、造轮船、办工厂、开银行、改税制、讲农学、改军制、练乡兵、变衣冠、兴女学、修街道、造公园等。在谭嗣同看来, 变法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变科举。他将变科举誉为“欲扼乾坤之首要”。而变科举的核心在于变儒学。为了实现这一目的, 谭嗣同提出了“仁学哲学”。因此, “仁学”不应当被视为传统儒学的改良, 而是一次系统性的决裂。

二、“仁学哲学”的具体内容

1896—1897年, 谭嗣同撰写了《仁学》这部作品, 集中地表达了他的哲学思想。并以此作为武器, 向封建思想发起了一次猛烈地攻击。由于谭嗣同此后不久便牺牲。因此, 这部作品未能及时刊印发行。但是从这部作品的内容来看, 其无疑可以代表维新变法时期最高思想成就。具体而言, 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仁”。

谭嗣同的“仁”与孔子的“仁”具有本质上的区别。在谭嗣同这里, “仁”是一个高度抽象的哲学概念。谭嗣同将“仁”视为“天地万物之源”。整个世界统一在“仁”的基础之上。世界的发展和灭亡都是“仁”的作用。正因为如此, 谭嗣同将这种哲学称之为“仁学”。从某些方面来看, 谭嗣同的“仁”与老子的“道”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是也有所不同。在老子看来, “道”即是世界的本身, “道”是没有开始也没有终结的。因此, 老子的“道”是形而上学范畴的存在。而谭嗣同的“仁”是具有唯物性质的存在。

在“仁”的基础上, 谭嗣同提出了“通”。谭嗣同的“通”又可以分为“中外通”、“上下通”、“男女内外通”和“人我通”等几个方面。所谓“中外通”, 就是向西方学习, 学习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政治学说 (“通学”) 、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议会民主政治 (“通政”) 、学习西方基督教的传教方式 (“通教”) 和学习西方的物质技术 (“通商”) ;所谓“上下通”, 即是要消除“君民相隔”的状况, 实行君主立宪;所谓“男女内外通”, 即是要求男女平等, 途径之一是废止妇女缠足, 二是设立女学堂, 提倡女子教育;所谓“人我通”, 是指“无人相, 无我相”, 取义佛经, 实际是要求资产阶级的个性自由[3]95。由此可见, “仁学”不是形而上学的哲学, 而是具有一定唯物主义色彩的资产阶级思想。

2.“以太”。

谭嗣同为了论证“仁”的可实现性, 引入了“以太”这个概念。“以太”原本是一个物理学上概念, 指的是能量的媒介, 或者说能量的载体。在谭嗣同看来, “以太”是沟通世界的桥梁, 是万物的本质。“以太”充满整个宇宙, 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一切现象的根源。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从以太派生出来, 并且最终会成为以太的一部分。因此, “通”不仅是一种可能, 而且还是一种客观存在。谭嗣同之所以提出“以太”就是要为维新变法提供理论依据。谭嗣同想要说明的是, 变法不仅是可行的, 而且是一种不可阻挡的力量。

3. 平等。

在传统儒学中是没有“平等”这个概念的。而在谭嗣同的“仁学”中明确地提出了“平等”。在谭嗣同看来, 实现平等是“通”的根本目的, 也是其具体的表现。按照谭嗣同的话来说, 就是“通之象为平等”。而正是这种平等思想, 让谭嗣同与传统儒学彻底决裂。

在《仁学》中, 谭嗣同猛烈地抨击了中国两千年来的封建专制。他将历代皇帝都称之为“大盗”, 而“二千年来之政, 秦政也, 皆大盗也”。对于传统儒学中“君民关系”, 谭嗣同认为是完全不合理的。他说:“在人类形成之初, 本来无所谓君无所谓臣, 大家都是平民百姓。平民百姓各有生业, 不能同时管理好各项事务, 所以共同推举其中的一人为君。既然是共同推举, 就不是君选择民, 而是民选择君。既然是共同推举, 当然是先有民而后有君, 因而, 君是末, 民是本, 而天下没有因末而累及本的道理, 又岂有因君而累及民的道理?君既然是由民共同推举的, 也就必定可以由民共同废掉。君是为百姓办事的, 臣则是协助君为百姓办事的, 赋税取之于百姓, 是用来为百姓办事的。如果不能为百姓办事, 那就把君换掉, 这也是“天下之通义”。从这种认识出发, 谭嗣同极力反对“忠君”, 认为, “止有死事 (为事业而死) 的道理, 没有死君 (为君主个人而死) 的道理”, 甚至说对于昏君暴君可以“人人得而戮之, 初无所谓叛逆也。”[4]76

谭嗣同的这种思想与法国著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所表达的观点是如出一辙的。虽然, 没有直接证据表明谭嗣同曾系统性地阅读过卢梭的作品。但是, 不排除谭嗣同在接触西学的过程中, 接触过卢梭的作品的可能性。此外, 谭嗣同还对封建的纲常名教进行了鞭挞, 如他激烈谴责纲常名教对妇女的压迫和摧残, 认为重男轻女、女子缠足和男子可以妻妾成群, 而“女一淫则罪至死”是“至暴乱无礼之法”, 溺女杀婴更是“蜂蚁豺虎之所不为”的兽行。

三、“仁学哲学”的历史价值

谭嗣同将“仁学哲学”视为“冲决网罗之学”。这点上, 也可以看到卢梭的影子。卢梭曾有句名言:“人生而自由, 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谭嗣同同样认为当时的中国正处于重重网罗之中。事实也的确如此。连作为一国之君的光绪帝都没有自由。整个中国又有何自由可言。因此, 必须“冲决利禄之网罗”, “冲决俗学若考据、若词章之网罗”, “冲决君主之网罗”, “冲决伦常之网罗”, 也就是要冲决一切传统的网罗, 唯有这样才能够建立一个新的社会。这种“冲决网罗”的精神和胆气是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所不及的。

谭嗣同还有一点是康、梁诸人所不具备的, 这就是他对农民运动表示了一定程度的同情。他在谈到太平天国运动时说, 洪秀全、杨秀清等人是迫于官府的压迫才铤而走险的, 是官逼民反, 他认为这实在是值得同情的, 并对镇压太平天国的元凶曾国藩及其湘军表示愤恨。大家知道, 太平天国是清王朝的死敌, 清政府用了十几年的时间、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才将其镇压下去, 谭嗣同却对它表示同情;镇压太平天国的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被清政府看作“中兴柱石”, 而且当时李鸿章等不少湘淮军将领还活在世上, 谭嗣同却敢于对他们进行非议, 其胆识的确是非凡的[4]76。

综上所述, 谭嗣同的“仁学哲学”是维新变法时期具有典型色彩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理论, 并且具有一定的唯物主义性质。其对于批判封建社会以及启蒙思想具有一定积极意义。当然, 由于谭嗣同自身在认识上的局限性, 其中也存在着唯心主义的色彩。

参考文献

[1]高力克.危机中的中国知识分子[M].新星出版社, 2006.

[2]郑大华.晚清思想史[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3]贾维.谭嗣同与晚清士人交往研究[M].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4.

“外来户”维新不变法 第4篇

“现在做电视产业很危险,在座的有几位还在看电视?”

这句危言耸听的话出现在2011年初海信集团的一次内部会议上,而海信正以8年来电视机零售市场的“中国第一”自居。

说这句话的是来海信不到3年却在盛大陈天桥手下做了4年的互联网精英高雄勇,此时他的身份是海信互联网运营中心总监。

他不是哗众取宠,而是告诉海信高层这样一个事实:传统的电视机正在离我们越来越远。现在电视受众的平均年龄在45岁以上,年轻消费者已习惯通过手机、平板、电脑这些“小屏”去瓜分原本属于在电视机“大屏”前享受视听的时间。

电视机行业正面临着巨大的产业变革:如何让自己的大屏和众多小屏互动,并将年轻人的注意力重新召唤回来?

“在海信做平台的好处是,互联网的很多设想可以在电视机上实现。八年来我一直坚信,电视机是一个巨大的平台。现在最火的是移动互联,但是千万别忽视了移动互联一定要包括电视机。”

这是高雄勇跳槽的原因,也是海信这个老牌黑电龙头企业必须抓住的机会。这意味着海信这个务实、稳健、严谨的传统制造业企业要披上“智能化”的时尚外衣,越来越In。

也就是说,海信正在变酷。

初来乍到

“我像一个暴徒”

3年来,高雄勇这位在互联网圈里兜兜转的人物像一名坚定的传教士,不停地向海信传统制造业思维方式挑战。

去年,主持海信创新俱乐部的黄卫平博士给高雄勇布置了一个作业,要他系统地分析智能电视的现状及前景。“这份报告我写了8个月,中间一直在改,不停地跟黄主席联系。大年三十家里的网线断了,我就跑到网吧去改。”

高雄勇的心血没白费,他的报告在那次会议上得到周厚健的赞赏,并称之为海信的“软创新”,广为传播。

这份认可来之不易。

2008年初到海信,高雄勇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洗脑”,向大家普及“用户”的概念。“海信当时没有用户的概念,他们说的是消费者。原来海信把电视机交付给消费者,整个交易流程就结束了。但现在服务才刚刚开始,用户才和海信认识。智能电视为用户提供了几十种服务,我们要关心他们喜欢或不喜欢哪一种,为什么,这就是海信一直在讲的从产品转向服务。”

在高雄勇看来,很简单的一个道理在海信却行不通。他要自己建立用户中心,“绝对不能用第三方,这是命根”,却遭到了其他部门的反对和不理解。

彼时的高雄勇被别人看作一个“暴徒”,他孤身一人和其他人据理力争,争论几回都没结果。在讲不通的情况下,高雄勇决定不讲了,他找到黄卫平要求授权,自己做。“我告诉黄主席,这个东西丢了没有意义,以后你想做都来不及了,从一开始你就要做这个事情。”

高雄勇带着几个工程师开始建立海信自己的用户中心。他为了捍卫别人不理解的“命根”,得罪了不少人,压力很大。黄卫平再见到他的时候吓了一跳,“头发白了不少,人很憔悴。”但当他拿着数据分析表告诉大家,“我们现在有多少在线用户,每天上网多长时间”时,人们惊讶,“海信还能做这种事”。高雄勇终于把看不见的东西摆在了眼前,“其实海信很务实,你不把东西实实在在摆在那儿,没人信你。”

尽管这是高雄勇很得意的一件事,但是在海信“几乎90%的人不知道我做了这件事”。对于迫切要向智能化转型的老牌家电企业来说,新老人员统一认识十分重要。

周厚健则始终站在“维新派”的位置上,不遗余力地推动“软创新”,“高雄勇是一个用户意识很强烈的人,我认为这种观念非常重要,谁拥有了用户,谁才能拥有最后的能力。建立这种思维方式,他给我上了一课。”

对于企业内部新老员工不和谐的声音,周厚健觉得没什么大不了。“在我看来没有那么困难,原来的惯性接受不了,我就会帮他去推动,很自然,很平常,没有兴师动众,因为不接受的人仅仅是因为思维跟不上或者改变的迫切程度还不够。”

高雄勇原来和别人沟通想法,对方不是认为不重要,就是听不懂,但是今天他们会积极参与。“海信的执行力很强,企业文化里也没有派系之争。当他知道这件事非常重要的时候,真的会帮你,比你还急,这一点在国企很难得。”

他的日子越来越好过,“现在我们开始有共同语言了,有时候他们也会说,怎么现在到处说的东西就像你当初说的一样。”

高雄勇在海信身上也找到了根。“我从互联网来到海信,最大的感觉是踏实,互联网领域经常热血沸腾,有点像搞运动。海信绝不是这样的文化,我们正在转型,但不是说一下子所有人都开始转,而是一些关键的部门和人群先转型,再带动整个公司的思维转变。”

协同作战

从吵吵闹闹到相依为命

当海信决定让电视离互联网更近一些时,高雄勇的到来就不是偶然。他的同事青岛传媒网络公司总经理(简称“传媒网络”)简志敏也是以相同理由加入了海信。

简被周厚健称之为海信的“智能电视之父”,但他加盟更重要的原因是要促进海信内部的“血液循环”。

周厚健亲自参加各种创新会议,不遗余力地推动智能化战略。他曾寄希望于海信集团里最好的“金牛”公司海信电器完成这一使命,但“推动不快”,直到2008年海信传媒网络技术公司成立后,才有了实质性进展。

原有的老牌销售冠军,新晋的技术精英,“海归”和“土鳖”能否在组织、管理上融合?海信智能多媒体产业链怎样协同作战?

周厚健反思过,“海信一开始实行的是子公司制,这种分庭抗礼的现象会有。当时海信没有实行事业部制的根本想法就是让它更多地受市场机制约束,而不是权力机制。但子公司容易形成独立的利益体和小王国,这样一个集体就难以形成统一的意志。这是海信前一段的失误或者是我的失误。”

“智能化战略推进部”的诞生或许就是纠正失误的结果。它负责制定海信集团智能化目标与产品规划,统一管理协调集团多媒体、通信、家用电器、智能交通、智能商用设备、地产等子公司智能化项目。

“这个部门既有实权性又有专家性,不光是协调,还负责领导整个海信的智能化总体战略和智能产业的发展。”海信集团副总裁王志浩是海信最早的海归人士,现在又多了一个头衔——智能化战略推进部的“部长”。

他认为,子公司“各自为政”本无可厚非,“屁股决定脑袋”,但王志浩现在要让几股力量凝成一股绳,除了落实组织和执行外,还要靠利益引导。“今年的电视卖得比以往还要好,很重要一点就是传媒网络公司对智能电视的支撑和运营,提高了品牌含金量。”

而当初传媒网络和海信电器股份公司的合作让王志浩一度头疼,“开始也打架,我要费大力气去协调。生产硬件的觉得要花钱养着研发,软件部门又觉得钱给得不够,现在他们谁都离不开谁,二者不是一种补充,而是一种必须。”

这种共生共荣正是家电企业智能化转型的必然反映,家用电器从一个孤立的电器产品转变成一个互联互通的网络终端。电视售出,产业才刚刚开始。青岛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洪新已经意识到,未来“靠卖单机赢利”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电视的“内容”以及与此相对应的增值服务、平台运营成为未来决定成败的关键筹码。

尽管传媒网络尚未盈利,但周厚健十分笃定,“现在海信烧钱的只有一个,就是传媒网络。最近很多次提醒志浩,不管有多大亏损,增加多少人员,研发人员的收入都必须保证。因为它的方向很正确,队伍水平也很好,按照这个方向和水平做下去的话一定有好的结果。”

越来越In

从白大褂到T恤衫

越来越多的高雄勇、简志敏聚集到海信,他们或来自互联网,或来自通信领域,这群穿T恤衫的家伙搅混了海信原有的“白大褂”味道。

在海信,穿T恤衫工作是一种奢侈。这个传统的制造型企业为了保持自己的严谨形象,要求员工着装正式,研发人员更是身穿白大褂亮相,以示严谨,以至于青岛人戏谑,“在公车上穿西装,不是卖保险的就是海信的。”

随着新鲜力量的加入,这个规矩在海信似乎有了突破,就像海信的品牌形象和理念设计也有了更具互联网意味的时尚变化。

用户体验、用户黏性、虚拟社区,这些原本与互联网捆绑在一起的概念,开始成为智能化海信必须琢磨的重点。

身穿T恤衫的简志敏不厌其烦地将自己设计的遥控器改了好几版,既要有完美的用户体验,又要符合制造企业的成本控制范围。“原来设计的遥控器太贵了,现在这个便宜了不少。”他手中的新遥控器借鉴了iPhone的形象,看上去更像一款时尚的MP3,而不是我们熟悉的电视遥控器。“我们的智能电视绝对不会用键盘,遥控器也一定是傻瓜操作,就是上下左右和OK键构成。智能化的东西绝对不能给消费者带来更多的麻烦,简单才是硬道理。”他认为只要用户体验做得好,应用内容丰富,就能把男女老少拽回到电视机前。

王志浩更是每天都在普及互联网理念,“在智能化时代,对企业来说最值钱的不是固定资产,也不是品牌,而是你有多少年轻的客户群。”他现在要解决的课题是,“如何提高电视机用户的黏性”。

未来彩电市场的竞争将不再比谁更薄、更炫、更有立体感,而是看谁更能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如果哪个互联网企业有远见的话,现在赶快跟电视机厂商结盟,海信的电视市场占有率是全国第一。我们结盟,既有终端又有应用,双方都受益。传统产业不往互联网、新兴产业走,他会失去生命力,但是互联网产业如果没有传统产业做支撑的话,他们就是空中楼阁。”王志浩对海信的未来十分有信心。

到底是家电IT化,还是IT家电化,区别已经不再重要,融合才是永恒的主题。正如海信从不拒绝“外来户”一样,包容和开放才是企业的王道。“海信的包容性不是一天两天了。我们领导班子11人里只有3人是大学一毕业就到海信工作的。我学物理,我知道一个开放系统才能吸收外部的力量”。

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 教案 第5篇

生: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总结一下内容:

《时务报》 上海 梁启超

《国闻报》 天津 严 复

时务学堂 长沙 谭嗣同

师:维新派在各地办学会、学堂、报刊,积极宣传变法思想,他们要求民权、发展资本主义,推动维新变法运动高潮的到来。这部分内容我们将在下节课中学习。

小结:利用多媒体课件中的第三张幻灯片。

板书设计

一、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

二、公车上书--揭开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三、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

北京: 强学会成立

《万国公报》 《中外纪闻》

全国:《时务报》 上海 梁启超

《国闻报》 天津 严 复

第7课维新变法运动教案 第6篇

金乡县胡集中学 戴新月

【课前准备】(课前3分钟)

班长宣布:1.下面开始温故互查,前后两位同学相互检查提问。过关者得5分。

2.请将得分以“正号”的形式,画在你的作业本上。

3.(上课铃响)接下来请韩老师上课——起立 【导入新课】

【教师抽查】请看大屏幕,请读题并说出答案。(1分钟)

伴随着战争的失败,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面临着严重的危机。我们看段视频,感受那段民族危难的历史——

幻灯:播放视频(危局中国)(3分钟)

谭嗣同对祖国的悲惨命运扼腕叹息,他在诗中写道“四万万同胞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面临着被帝国主义列强的瓜分,伴随着清政府自救的洋务运动失败,一些爱国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站在时代的前沿,上书皇帝、锐意改革,掀起了变法维新运动的改革浪潮。今天,让再次走进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史,去领略爱国志士变法图强的光辉历史吧!(4分钟)

【设问导读】 幻灯:自学初体验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32-33页正文黑色字体,结合设问导读“圈划、标注课文”。1.采取浏览、快读(两倍语速),捕捉关键信息。

2.学案“冒号”前面的关键词,请你写在课文对应的知识要点处。3.在自渎、标注的基础上,前后六人小组相互交流,进行修正、补充。

(10分钟)

【精讲深化】

幻灯:【危局警示篇】公车上书

师:请同学们在读课文,结合关键词提示,描述历史事件“公车上书”。前后两人一小组,一位同学描述,另一位同学进行点评纠正。

接下来,请一位班长主持,提问有关“公车上书”的时间、背景、发动者、主张、影响等相关知识信息。(请公平照顾每个小组)

活动:班长主持,学生回答。(13分钟)

师:公车上书是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科举考试举人的爱国运动,它揭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康有为、梁启超是成为此后的维新名士,哪位同学能简要地介绍一下他们—— 生1:介绍康有为。

师:康有为学贯中西,不仅有深厚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对西方文化也很有研究,他认为应该清政府学习西方,进行变法。

生2:介绍梁启超。

师:梁启超才思敏捷,幼年有“神童”的美誉,可谓是学富五车。他接受了康有为的变法思想,真诚地拜康有为做老师。谭嗣同说——

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师生:万事都不是一层不变的,每时每刻都处在变化之中,这是全天下公认的真理!

师:两人志同道合,有了共同的人生理想。你知道是什么吗? 生:他们都希望通过变法,实现救国图强的道路。(16分钟)

师:为了宣传和准备变法,康梁积极创办报纸和建立变法团体。请同学介绍一下——

生1:创建的报纸是《万国公报》,后改名为《中外纪闻》。师:同学们注意“纪”的写法。生2:建立维新团体强学会。师:维新派主要宣传了怎样的思想?

生:维新派主张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情况,更加深入地宣传变法。师:此后,维新报纸和团体如雨后春笋,陆续在全国建立。我们看一下创办者,主要以哪些人为代表?

生:康有为、梁启超。

师:甲午战败,举国蒙羞,康梁等举人公车上书,甘愿为变法图强赴汤蹈火,其爱国之心可敬;创办报纸,建立团体,宣传变法,探求救过之路,其责任之感可敬!一场变法图强的改良运动开始了!(18分钟)

幻灯:变法图强篇——百日维新 师:齐读课文33页第一段。生:读书,感受光绪帝决议变法。

师:康有为心系国运,慷慨陈词;光绪帝誓言不做亡国之君,决议变法。1898年6月,光绪帝办过法令,进行改革——(20分钟)

幻灯:维新派认为当时清政府面临哪些问题? 生:阅读相关文字。

师:请分别说一说戊戌变法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方面分别有哪些内容? 生1:政治上,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员,任用维新人士; 生2:经济上,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生3: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生4:训练新式军队。

师:戊戌变法中,触动封建顽固势力利益的是哪项内容?最能体现发展资本主义的又是什么?

生1-2:回答。(22分钟)

师:变法中还成立了京师大学堂,这就成为后来北京大学的前身。可见,这次变法是系统学习西方,希望实现救国图强。那么,戊戌变法有什么影响呢?

幻灯:探究提示

生1:传播了___________先进文化,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生2: 维新派挽救民族危亡、发展__________,具有爱国和进步的意义。(24分钟)师:然而,面对变法,朝廷中的意见不一。主要分为两派—— 幻灯:维新派和顽固派。师:维新派的代表人物——

生: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还有支持变法的光绪帝。师:顽固派的代表人物—— 生:慈禧太后、荣禄等。

师:相比较而言,掌握实权的是—— 生: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

师:光绪帝4岁登基,16岁亲政,但是一直没有实权。戊戌变法时,光绪帝27岁,虽励志救国,但是无力与慈禧太后为首的慈禧太后抗衡。在这场政治较量中,光绪帝遭遇了怎样的命运?

生:他被囚禁在中南海的瀛台。

师:戊戌政变爆发了,皇帝被囚禁,一场浩劫接踵而至。维新派的命运如何? 生:慈禧太后下令逮捕维新人士,康有为、梁启超逃亡国外,谭嗣同不肯逃走。不久,谭嗣同等六人被杀,戊戌变法失败了。(26分钟)

师:谭嗣同慷慨就义,但是他的临刑前的豪言壮语振聋发聩。幻灯: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师:请同学们小组内讨论下,组长归纳观点,分析下他话的深刻含义—— 生1:有心杀贼,贼指的是反对变法、发动政变 的顽固派。

生2:无力回天的原因是,变法依靠的是没有实权的光绪帝,顽固派的势力过于强大,维新派又没有自己的军队。

师:人之将死,没有留恋就罢了。他却说快哉、快哉!这是为什么? 生3:舍生取义,警示后人。

师:谭嗣同他为了变法甘心流血牺牲,以此唤醒国人的改革意识。这种精神可敬、可歌可泣!应该说,维新志士用血和泪书写了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华章!

幻灯:变法失败的原因和教训。生:齐读失败的原因。

师:这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产阶级的改良道路是行不通的。

(30分钟)

师:戊戌变法历时仅103天,因此历史上又称它为“百日维新”。这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变革,既振奋人心、更发人深思!我们结束了本课主要内容的学习。下面,我们学以致用,进入自学检测和拓展延伸。请班长宣布纪律和评分要求。

【自学检测】 【拓展延伸】

班长:1.合上课本、笔记,独立完成。

2.小组内互相评改,选择题错1题扣5分,材料题错一问扣5分。3.统计分数。100分者加历史量化分10分,80分以上者加5分。

(35分钟)

【课堂总结】

回望历史的天空,远去的是甲午战败的屈辱岁月,散去的是紫禁城内弥漫的政变血腥,流放至今的是维新志士救亡图存的变法誓言。(幻灯:图片1)

这就是——忆往昔,百日维新探索近代化(幻灯:对联上)

时光如梭,百年沧桑巨变!革命缔造了新中国,改革开放迎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幻灯:图片2)

历经35年的励志图新,又共圆“中国梦”的新篇章!(幻灯:图片3)正可谓——看今朝,改革开放践行中国梦!(幻灯:对联下)横批——励志图新(幻灯:横批)

同学们,让我们投入时代的洪流,发出自己的呐喊—— 天下兴亡,我之责任(幻灯)师:1900年,梁启超感伤变法失败,更寄希望于未来,挥笔写下《少年中国说》。让我齐声朗诵,以此励志!

师:同学们起立,我们一起大声读—— 师:请坐。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少年中国,与国无疆!祝福同学们,祝福我们伟大的祖国!

如有剩余时间,让学生整理笔记!(38分钟)板书:

一、序幕:公车上书,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

二、高潮:戊戌变法,1898年,光绪帝

《维新变法运动》 第7篇

目标导航

1.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和“戊戌政变”等基本史实,分析戊戌变法的主要作用和失败的主要原因。了解严复及其译著的《天演论》。

2.利用课本中的图片及文字,培养采集历史信息的能力。根据戊戌变法的内容评价其意义,培养论从史出的历史思维能力。

3.认同戊戌变法力图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具有爱国的进步性意义。学习维新派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培养以天下为己任、勇于探索真理的精神品质。

自主学习

随堂演练

一、选择题

1.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是()

A.公车上书

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

D.戊戌政变

2.中日《马关系约》的签订,在国内直接引发的事件是()

A.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B.康有为和梁启超领导的“公车上书“

C.外国在中国开设工厂

D.促使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3.不属于维新派为变法而做准备的活动是()

A.创办报刊

B.组织学会

C.开办学堂

D.创办企业

4.为维新变法运动提供西学理论基础的是()

A.魏源

B.严复

C.康有为

D.梁启超

5.表示“不甘做亡国之君”,实行变法的清朝皇帝是(、)

A.康熙帝

B.道光帝

C.光绪帝

D.宣统帝

6.戊戌变法内容中,损害顽固派利益并引起官员震动的条款是()

A.发展农业、商业

B.训练新式海军

C.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D.废除八股取士,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

7.表示“甘为变法而流血牺牲”的维新志士是()

A.康有为

B.梁启超

C.谭嗣同

D.严复

8.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不包括()

A.光绪帝没有实权

B.变法触动了顽固派的利益

C.袁世凯出卖维新派

D.维新派临阵脱逃

9.维新变法运动的根本目的是()

A.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B.维护封建统治

C.宣传西方学说

D.与顽固派论战

二、非选择题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若不及时图治,数年之后,四邻交逼,不能立国……瓜分豆剖,渐露机芽,恐惧国惶,不知死所。……乱机偏伏,即无强敌之逼,揭竿斩木,已可忧危。”

——康有为《上书光绪帝第五书》

材料二:“法何以必变?凡在天地之间者,莫不变。昼夜变而成日;寒暑变而成岁……故夫变者,古今之公理也。……变法之本,在有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变法通义》

(1)康有为是在什么背景下给光绪帝上书的?“瓜分豆剖”和“揭竿斩木”各指什么?光绪帝看到他的上书后怎么做的?

(2)梁启超提到的变法主张在戊戌变法内容中反映为哪几方面?他认为变法的根本是什么?变法达到这一目的了吗?为什么?

11.按照经济、军事、政治、教育等类别,简要归纳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

活动探究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梁启超劝谭嗣同一起逃往日本公使馆,但谭嗣同不愿逃走,最终被捕牺牲,终年33岁。有人认为,谭嗣同应该走,“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有人则认为,谭嗣同死得光荣,激励了全国民众的爱国之心。请搜集有关谭嗣同的资料,发表你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述。

视野拓展

戊戌变法的内容

类别

颁布的新法

改革的旧制

政治

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改订律例;裁撤冗员;澄清吏治。

经济

中央设立矿务铁路局、农工商总局,奖励农、工、商业的发展。兴办商会、农会等民间团

体。改革财政,编制预算决算。

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的特权,令其自谋生计。

文化

普遍设立中小学堂,京师设立大学堂。设立

译书局,翻译外国书籍。准许创立报馆、学

会。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

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

军事

精练陆军,改习洋操。添置兵轮,扩建海军。

裁汰旧军。

答案:

第7课

维新变法运动

一、选择题

1.A

2.B

3.D

4.B

5.C

6.D

7.C

8.D

9.A

二、非选择题

10.(1)民族矛盾尖锐,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

帝国主义瓜分和中国人民起义反抗。

光绪帝于l898年6月颁布“明定国是”诏,实行变法。

(2)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科举考试废除八股。

变官制。

没有。

因为变法触及到顽固派的根本利益,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废除法令,变法失败了。

《海国图志》对维新运动的影响 第8篇

一、影响维新派领袖

维新派领袖康有为和梁启超都认真研读过《海国图志》, 都曾受到《海国图志》的知识和思想的影响。

康有为讲述自己青年时代的求学经历:“光绪五年 (1879年) 二十二岁……于时, 舍弃考据帖括之学, 专心养心。既念民生艰难, 天瑜我聪明才力拯救之, 乃哀物悼世, 以经营天下为志, 则时时取《周礼·王制》《太平经国书》《文献通考》《经世文编》《天下郡国利病全书》《读史方舆纪要》, 纬划之。俛读仰思, 笔记皆经纬世宇之言。既而得《西国近世汇编》、李圭《地球新录》, 及西书数种览之。薄游香港, 览西人宫室之瑰丽, 道路之整洁, 巡捕之严密, 乃始知西人治国有法度, 不得以古旧之夷狄视之。乃复阅《海国图志》《瀛寰志略》等书, 购地球图, 渐收西学之书, 为讲西学之基矣。”[1]康有为舍弃考据帖括之学后, 兴趣转向经世之学, 既而阅读西方书籍, 香港之行使他看到资本主义国家方方面面的进步, 内心非常震撼。于是重新阅读《海国图志》《瀛寰志略》等介绍西方知识的书籍, 购买世界地图, 这些都成为他后来致力于西学的基础。1898年3月康有为向光绪皇帝进呈《俄彼得变政记》, 对俄国彼得大帝赞扬道:“以欲变法自强之故, 而师学他国, 非徒纡尊降贵, 且不惜易服为仆隶, 辱身为工匠焉。凡强敌之长技, 必通晓而摹仿之;凡万国之美法, 必采则而变行之。”[2]康有为所知彼得大帝师法英荷、变革国政的知识可能源自《海国图志》等书。

维新派另一领袖梁启超对《海国图志》的评价不仅次数最多, 而且定位最高。他说:“魏书不纯属地理, 卷首有《筹海篇》, 卷末有筹夷章条、夷情备采、战舰火器条议、器艺、货币等。篇中多自述其对外政策, 所谓‘以夷攻夷’、‘以夷款夷’、‘师夷长技以制夷’之三大主义, 由今观之, 诚幼稚可笑, 然其论实支配百年来之人心, 直至今日犹未脱离净尽, 则其在历史上关系, 不得谓细也。徐书本自美人雅裨理, 又随时晤泰西人辄探访, 阅五年数十易稿而成, 纯叙地理, 视魏书体裁较整。此两书在今日诚为刍狗, 然中国士大夫稍有世界地理知识, 实自此始, 故略述其著作始末如上。”[3]梁氏以为《筹海篇》的“以夷攻夷”、“以夷款夷”、“师夷长技以制夷”之三大主义“实支配百年来之人心”, 1840年以降的中国近代史, 对中国思想观念冲击最大、对中国历史影响最深远的就是“师夷长技以制夷”。梁启超还说:“我国迫于外侮, 当变法者, 盖六十年矣。然此六十余年中, 可分为四届。自道光二十年割香港, 通五口, 魏源著《海国图志》, 倡‘师夷长技以制夷’之说, 林则徐乃创译四报, 实为变法之萌芽。”[4]35他认为《海国图志》是中国近代“变法之萌芽”, 维新变法正是《海国图志》的“变法”思想的继续和发展。梁启超既然给予《海国图志》如此之高的定位, 既然对《海国图志》之于近代中国的意义认识得如此清楚, 则其受《海国图志》之影响自不待言。

二、影响维新思潮

维新运动兴起后, 维新派创办了一些学会和报纸鼓吹变法, “天下人士咸知变法, 风气大开”, [4]25全社会掀起了维新思潮, 是为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从公私学校的课考题目、《沅湘通艺录》所载士子的答卷和《申报》等报刊所载时文, 可见《海国图志》在维新变法时期的社会影响。

在维新变法时期, 《海国图志》作为公私学校的考课题目, 例如, 有松江府观风题《拟续〈海国图志〉例言》、[5]有宁波辨志精舍的《问续辑〈海国图志〉宜增采之书凡若干种、宜增广之例凡若干条, 试胪举之》、[6]维新运动开展最好的湖南有《读魏默深先生〈海国图志〉》、[7]等题目。此时据《海国图志》成书已五十余年, 《海国图志》的思想与知识还未过时。

《沅湘通艺录》是维新变法时期在湖南担任学政的维新派学者江标编著, 收录的是湖南科考的学生试卷, 其中收录有舒润的《读魏默深先生〈海国图志〉》一文。舒润在文中写道:“魏默深先生之《海国图志》, 其言虽未能尽行, 然就其所处之时而论, 皆明形势, 切事情, 不得以数十年来中国办理洋务之无效, 遂归咎于发端之人, 举其书而鄙夷之, 则自强愈无术矣!”[8]他充分肯定《海国图志》对中西形势认识和正确见解, 认为《海国图志》是中国的自强之术。他进而又讲道:“乃师夷制夷之议亦自先生发之, 奈何统事权者不能如其策以行, 岂中国积习太深, 只能得其皮毛, 未能得其实际, 故一误再误欤?至传教、禁烟二条, 书中言之沉痛, 或有以为过激者。而中国近因此事, 交涉愈繁, 虚耗日甚, 安得起先生而一一筹之, 以收富强之效乎?”[9]这里的“统事权者”即洋务派的实权人物, 舒润认为他们在学习西方上面仅得到皮毛而没有抓住根本。《海国图志》在对西方宗教的评论上面、在禁绝鸦片的主张上面当时有人认为是过激, 而在光绪年间教案引起的中外交涉、鸦片贸易导致的白银外流对中国的危害甚于道光时期, 难道能让魏源复生帮助后人筹划改革吗?可见其对《海国图志》之钦佩, 对后人没有把握《海国图志》的精髓之感慨。

三、影响维新变法内容

维新运动在1898年夏秋之交的“百日维新”期间达到高潮, 但是因为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而寿终正寝。“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颁布了一系列旨在变法的诏书, 涉及经济、政治、军事、文化诸方面。虽然这些法令除设立京师大学堂之外都被废除, 没有能够在中国得以及时落实, 但这些变法内容的提出标志中国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从维新派的变法内容看, 无不有《海国图志》的影子。在经济上, 维新派提出设立农工商局和路矿总局, 鼓励开办实业;修筑铁路, 开采矿藏;组织商会;改革财政;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的特权, 令其自谋生计。这些措施脱胎于《海国图志》对英国等西方国家现代化的工商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的介绍。政治上, 维新派提出广开言路, 允许官民上书言事;改订律例;裁撤冗员;整顿吏治。设立议院、实行君主立宪亦是维新派的政治主张, 虽然并没有在变法的诏书中颁布, 却是维新派追求的主要目标之一。这些措施脱胎于《海国图志》对英国等西方国家民主与法制的介绍。军事上, 维新派提出裁汰绿营, 编练新军;增添船舰;扩建海军。这些措施脱胎于《海国图志》对英国等西方国家现代化的军事与国防的介绍。文化上, 维新派提出废八股, 改试策论, 兴办西学;设立中小学堂和京师大学堂;设译书局, 翻译外国书籍;允许设立报馆和学会;派留学生出国学习;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这些措施脱胎于《海国图志》对英国等西方国家先进的科教文化的介绍。比之洋务派, 维新派这些学习西方的主张全面而立体, 而且已经深入到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制度上面。可见在《海国图志》“师夷”思想的引导下, 中国社会又前进了重要的一步。

摘要:《海国图志》是近代中国第一部世界历史地理著作, 也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御侮图强方案。《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维新派在《海国图志》的影响下, 掀起了维新运动。维新派提出在经济、政治、军事、文化上全面变法、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尤其是政治上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的主张, 更是前所未有的历史进步。在维新运动期间, 从维新派领袖、维新思潮及维新变法内容看, 《海国图志》的影响无处不在。

关键词:《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维新派,维新运动

参考文献

[1]康有为.康南海自编年谱[M].北京:中华书局, 2012:8-10.

[2]康有为.上清帝第七书[C]//康有为政论集.北京:中华书局, 1981:218.

[3]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8:330.

[4]梁启超.戊戌政变记[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5]松江府观风题[N].申报, 1896-05-20.

[6]辨志精舍春季课题[N].申报, 1897-03-06.

[7]江标.沅湘通艺录[M].长沙:岳麓书社, 2011.前言.

上一篇:有朋友真好的范文下一篇:成语类的寓言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