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声音范文

2024-06-30

初中科学声音范文(精选14篇)

初中科学声音 第1篇

1声音引入

声音有哪些?

1、自然界中的声源

2、人们制造的声源

3、人类身体的声源

通俗的说,所谓声音,就是生物用耳朵感受到的一种特殊的物理信号。人们说的话、唱的歌、乐器演奏的音乐、动物的叫声、机器的轰鸣、撕裂纸张、打碎盘子、轰隆隆的雷声、哗啦啦的雨声、呼呼叫的风声等等等等,这些都是声音。

声音是构成这个世界必不可少的一种元素,是人们交流信息和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方式,我们无法想象一个没有声音的世界会是怎样的无趣。

2声音的概念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波。是通过介质(空气或固体、液体)传播并能被人或动物听觉器官所感知的波动现象。最初发出振动的物体叫声源。声音以波的形式振动传播。声音是声波通过任何物质传播形成的运动。

声音是一种压力波:当演奏乐器、拍打一扇门或者敲击桌面时,他们的振动会引起介质——空气分子有节奏的振动,使周围的空气产生疏密变化,形成疏密相间的纵波,这就产生了声波,这种现象会一直延续到振动消失为止。

3声音的几个属性

响度 音调音色(物理属性)3.1响度

人主观上感觉声音的大小,俗称音量,由“振幅”和人离声源的距离决定,振幅越大响度越大,人和声源的距离越小,响度越大。(单位:分贝dB)

3.2音调

音调的高低(高音、低音),由“频率”(frequency)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单位Hz)。

弹尺子 振幅

3.3音色

称音品,波形决定了声音的音色。声音因不同物体材料的特性而具有不同特性,音色本身是一种抽象的东西,但波形是把这个抽象直观的表现。音色不同,波形则不同。典型的音色波形有方波,锯齿波,正弦波,脉冲波等。不同的音色,通过波形,完全可以分辨的。

4为什么能听到声音

人们之所以能够听到声音,是因为两个原因:存在供声音信号传播的介质通道以及感受声音的器官。

供声音传播的介质有很多种,气体、液体、固体都有,多种多样,比如空气、金属、水等等,每种介质的传播效率都不同。而即使是同一种介质,在不同条件如温度、湿度等下的传播效率也是不一样的,因为介质的分子活跃度被改变了。(详情参见“声音的传播”一章)感受声音的器官,我们通常称之为耳朵。当声音信号通过空气的传播到达耳朵后,耳朵通过一系列的物理和化学作用,把这些信号一层一层的传递到了大脑中,于是我们就听到了声音。

纷繁复杂的信号传递到大脑中后,我们只是听见了,但是我们又是如何理解这些信息的呢?首先,大脑提供了一些专门来处理这个事情的硬件条件(器官与神经组织等),让信息的处理有了实现的平台和机会;其次,通过后天的学习和训练,让我们有了对声音信息的处理能力。

大自然及人类可能制造出的声音,从1赫兹,到几十万赫兹,范围跨度极大,但并不是所有的声波振动,都是人耳能听到的。

人耳的可闻音域范围,是20赫兹到20000赫兹。20赫兹以下的声波,称为“次声波”,能量很强烈时,身体可以感觉到(比如地震的时候),但耳朵是听不到的。能量极强的次声波甚至可以杀人。高于20000赫兹的称为“超声波”,人耳也听不到,但很多动物,如狗,蝙蝠,可以听到。人耳对高频的感知力会随年龄增长而衰减,所以幼年时几乎人人能听到2万赫兹的声音,但中年以后,很多人就只能听到15000赫兹甚至更低了,听不见极高频了。国外甚至有学生发明了一种以极高频讯号为铃声的手机,因为这种手机响铃时,只有年轻的学生能听到,年龄大的老师,已经听不到了。

超声波

5传递的速度

形态:固体的传播比液体快,液体比气体快。越快频率越高,音调也越高,反之亦然。密度:以木头为例,越是密度大的树木,传递的速度就越快。越快频率越高,音调也越高,反之亦然。

体积:以空气为例,同样的能量大小,体积越小震动越大,频率也越高,音调同样的也越高。(想想笛子的发声原理)

长短:以琴弦为例,弦越短则单位时间和面积内承受的能量就越大,从而导致的震动频率就越快。

粗细:仍以琴弦为例,弦等长时,越是细的弦对能量的反应越大,震动频率越快,音调也自然越高;反之,越是粗的弦,对能量的反应越低,整动的频率越慢,音调也自然随之越低。

声速随着弹性增加和密度减小而增大。因为固体和液体的密度大,气体的密度小,因此可以设想,声速在固体和液体中小一些。但是,固体和液体的分子弹性要超过气体的分子弹性很多倍,这又决定了声速在这些介质中比在气体中更大。

我们通常所了解的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是340米/秒,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这里描述的是温度在20℃时的情况。温度越高,空气分子的活跃程度也就越高,传播声音的效率自然就越高,声速越大。大约气温每升高1℃,声速就要增加0.6米/秒,-30℃是空气中的声速是313米/秒,100℃时声速为386米/秒。

声音在气体中传播时,大气压强的变化会带来空气分子的活力的明显变化,从而影响声音的传播速度。在同一温度下,同一气体构成,气压越大,气体分子的活跃程度就越高,传播声音的效率自然就越高,声速就越大。

6不同声音的作用

高频

声音指向性很强,覆盖角度窄小、射程远、穿透力强。声纳设备用的就是高频的声波。中频

有一定指向性,覆盖面积比较容易控制。低频

指向性不明显,向四面辐射、声功能损失大、传播距离近。7声波的聚焦、反射、折射与衍射等等

7.1聚焦

声波作为一种波,也具备波的一些常见特性,比如聚焦、反射、衍射等等。现实中聚焦的例子有很多,都是为了放大声音,比如猫头鹰的耳朵那么大,就是为了放大远处小动物的声音,提高捕猎的成功率;当我们想要听清远处某个声音时,我们常常会把双手拱在耳后,就是为了增强耳廓对声音的聚焦效果,从而让我们听的更清楚。在拱形隧道、石桥或者房间里讲话时,感觉声音总是格外洪亮,这也是声音聚焦的效果。

7.2反射

还记得儿时倍感神奇的山谷回声吗?是山神在和你说话吗?不那就是声波在遇到巨大的障碍物后被反射回来形成的回声而已。其实上文的聚焦效应也是声波的反射造成的一种特殊效果。

7.3衍射

当声波遇到大的障碍物时,会被反射回来,从而造成回声等效应。可是如果声波遇到的障碍物比较小,无法形成造成反射效果,那会出现什么现象呢?遇到这种情况时,声波会绕过障碍物继续向前方传播,这种现象被叫做衍射。

7.4折射

波从一种介质区域射入另一种介质区域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波的折射。比如从高温区进入低温区或从低温区进入高温区、从空气进入水面、从低压区进入高压区等等。

能引起折射的情况很多,比如温度变化、压力变化、密度变化、材质变化等等。

7.5散射

凹凸不平的墙。

反射或衍射除了能带来一些奇妙的效果外,也能带来一些小破坏。比如在安静的录音室内,如果周围的墙壁总是把声音不停的反射回来,那么就会产生各种各样乱七八糟的杂声,对录音造成干扰。那么我们就要想把法避免反射的产生,通常我们有两种方法来处理这个问题,一个是利用各种吸收声波的设备,比如窗帘、地毯等布的东西,从而让声波消失在吸声设备里;一个是直接把墙壁弄成凹凸不平、坑坑洼洼的样子,让声波无法被统一的反射起来,而是直接被散射掉,并最终消失。

8音障与音爆

当物体在空气中的运动速度接近音速时,空气会产生一股强大的阻力,使物体产生强烈的振荡,进而速度衰减。这一现象被俗称为音障(Sound Barrier)。突破音障时,由于物体本身对空气的压缩无法迅速传播,逐渐在物体的迎风面积累而终形成激波面,在激波面上声学能量高度集中。这些能量传到人们耳朵里时,会让人感受到短暂而极其强烈的爆炸声,称为音爆。

9多普勒效应

见过老式火车的人可能都见过这样一种现象,火车迎面开来时汽笛声是尖锐的,而经过自己开向远方的时候汽笛声是低沉的。同一个火车,同一个汽笛,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呢?

汽笛声是固定的,之所以产生这种变化,是因为声源和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运动的方向及产生的距离造成了声波的疏密变化,也就是频率的变化,因此声音听上去就产生了高低的效果。在科学上,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多普勒效应。用科学术语描述就是:当波源与观察者有相对运动时,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和波源发出的频率不同的现象,就叫多普勒效应。

多普勒效应不仅存在于声波中,也存在其他波中,比如光波。天文学家发现,从遥远的星球发出的光波的频率,都小于地球上静止的同种光源的频率。经过研究证实,这是因为星球在远离地球运动着,这也是多普勒效应的一种表现。

10总结 提问

初中科学声音 第2篇

教学内容:科学——有趣的声音(小班)

教学目标:

1、激发幼儿探索声音的兴趣

2、通过探索,感知不同的容器、不同的材料,会发出不同的声音

教学准备:回形针、黄豆、白沙、硬币、串珠、海棉球每组各一盘、各种容器每人一个

教学过程:

1、导入:

新年就要到了!我们要演节目,想请小朋友来制作乐器

2、展开:

——介绍材料,提出要求:

你们看我都准备了什么?(快速展示一遍)

怎样才能让这些东西发出声音呢?(幼儿回答,教师示范)

要求:a、每次只能放一种东西。

B、注意安全

C、仔细听听放不同的东西声音是否一样

——请幼儿自由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请选择一个你最喜欢的盒子,试试什么东西放进去声音最好听?

你放了什么东西?

你们两个的声音一样吗?为什么?

——探索比较不同的声音:

a、用同样的两个纸盒分别装豆和沙,比较:

总结:同样的盒子,装的东西不一样,发出的声音

不一样

b、用塑料瓶和纸盒同时装黄豆,比较:

总结:不同的盒子,装同样的东西,发出的声音不一样

c、用大小不一样的纸盒装同样多的回形针,比较:

总结:同样的盒子,大小不一样,装同样的东西,声音不一样

d、用同样的纸盒,分别装一勺沙、装满沙,比较:

总结:同样的盒子,装同样的东西,装得多少不同,声音也不同

e、同样的容器和材料,用力摇和轻轻摇,声音也不同。力气不大也不小的时候,声音最好听

(请两个幼儿上来摇,大家比较不同)

——请幼儿用自制乐器为儿歌《哈巴狗》伴奏:

请你选一种你认为最好听的材料放进去,准备好乐器:

a、按节奏伴奏

b、互换乐器,伴奏

3、延伸:

我们下次创造出更好听的声音好吗?

小班科学活动:《漫游糖果王国》教案

活动目标:

1.运用多种感官感知不同糖果的特征(软硬、形状、颜色、味道),初步建立护牙意识,体验认识糖的乐趣。

2.愿意大胆表述自己的发现,并愿意与教师、同伴交流分享。活动准备:

各种糖果。糖果王国头饰一个

一、进入糖果王国。

1.进入糖果王国。T:“小朋友好,我是糖果王国的国王。糖果王国里有许多糖宝宝,你们想不想和他们做朋友呀?”

2.找糖果。

T:“那请每个小朋友在箩筐里找一个糖宝宝做朋友吧!”

二、感知糖果的特征,体验认识糖的乐趣。

1.幼儿自由地感知、初步探索糖果的特征,并与同伴交流。T:“你们都找到了糖宝宝朋友,请你们看一看,再跟旁边的小伙伴说一说自己的糖宝宝朋友是怎么样的。”

2.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进一步感知糖果的特征,并交流自己的发现。(1)摸糖果、捏糖果、感知糖果的质地。T:“请你用手摸一摸、捏一捏,然后告诉老师或其它小朋友你的糖宝宝是怎么样的?(2)看糖果,了解糖果的包装。

T:“你的糖宝宝穿了件什么样的衣服?(3)剥糖果,了解糖果的外形、颜色。T:“现在请你把糖宝宝的衣服脱掉,衣服放在桌子上,糖宝宝放在手心里面,看看糖宝宝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的?

(4)闻糖果,感知糖果的气味。

T:“我闻到了好多糖宝宝的味道,你们闻闻看糖宝宝是什么味的?那用小舌头轻轻地添一下,是什么味道啊?

(5)尝糖果,了解糖果的味道。T:“那把糖宝宝轻轻地送到你们的嘴巴里面,咦?这又是什么味道啊?

(6)尝试动手做糖果

T: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的糖果,小朋友,你们想不想来动手做一些糖果啊?让我们一起来做一些糖果好吗?

3.小结。T:“今天,我们在糖果王国认识了许多糖宝宝,每个糖宝宝都有自己的漂亮衣服。糖宝宝有文档仅供参考

文档仅供参考 的很软,有的很硬。糖宝宝的颜色、形状也不同,有的圆圆的,有的方方的,有的扁扁的,颜色有红色、黄色、绿色等。闻一闻还有不同的气味,吃到嘴里甜甜的,有许多种味道。

三、体验吃糖的益处和害处,初步建立护牙意识

初中科学声音 第3篇

关键词:科学方法,实验,收获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倡:义务教育物理课程要给学生提供必要的科学探究机会,让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动手实验、査阅文献等,经历探究过程、体验探究过程的曲折和乐趣、发展科学探究的能力、增强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在物理实验中,还应在发展实验能力、提高科学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由此可见,在物理课堂上加强科学方法的教育是一项迫切的任务。我结合教学实践,以《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为例,谈谈如何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进行科学方法的渗透。

一、科学方法因素分析

第一步:把握教材中的知识点。本节课有两大知识点要掌握,一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感受声音的产生是源于发声体的振动;二是认识声音传播是需要介质的。

第二步:按照知识点的内在联系,通过丰富的自然现象和课堂实验自主得出声音的产生原因,并由情境自然过渡到认识声音的传播,从而建构本节课的知识脉络。

第三步:研究知识点建立及扩展中的科学方法因素,知识点和知识点连接处的科学方法因素。

1. 知识点建立过程中的科学方法

对于新课的引入,采用幻灯片形式将大量有关声音产生的信息反复多次地展示,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同时,学生在观察图片时能提出课堂可供探究的一系列相关问题———图片展示法。

实验1:在研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实验中,将学生分为四个小组,分别应用小鼓、竖笛模型、扬琴模型、音叉、烧杯、水、纸片等进行有关“声音是如何产生的”研究。教师应指导学生从“听声音”到“看声音”到“触摸声音”这三个环节对声音产生的原因进行研究,培养学生用听觉、视觉、触觉等去发现———微小量放大法和细微观察法。

实验2:每组学生通过自身操作发声实验后,小组交换器材,再操作,再发现,做到每组学生操作并观察两组实验,组与组之间再讨论交流———搜集信息归纳总结法。

实验3:本节课的第二个知识点是“认识声音的传播”,进行真空不能传声的实验。“真空”在现实条件中是不可能实现的,在用抽气机往外抽气过程中,仅减少了罩内的空气数量,但达不到真空目标。学生通过观察空气的减少,发现了闹钟声音的减弱,从而进行了科学推理,得出真空不能传声的结论———推理法。

实验4:在研究“声音传播的条件”的教学过程中,采用形象的“土电话”的实验,通过一段长长的棉线,师生进行了远距离对话。教师应引导学生发现:同样的距离,通过空气传声,声音听不清楚,但通过“土电话”的装置可以清晰地听到声音,进而说明固体能传声———观察法和比较法。

2. 知识点引申和扩展中的科学方法

为了分析“不同介质传声速度”这个问题,展示不同物质的传声速度表———图示法。

对于回声的介绍,通过幻灯播放各种图片,认识回声形成的原因———图片展示法。

3. 知识点与知识点连接处的科学方法

在第一个知识点和第二个知识点的过渡中都采用了设疑提问的方法。如物体振动发出的声音是否一定都能听得到?第二个知识点中,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声,在介质中可以传声,介质传声的速度是否都一样———设疑提问法。

二、科学方法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实践

科学方法多达十余种,在一节课中不可能面面倶到,教师应适时抓住教育机会,有的放矢地教学,同时也要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认知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科学方法。

1. 教学过程中的无形渗透

在知识引入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导,逐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之循序地进入研究环节。对于各个知识点的教学环节,为了让学生成为研究的主体,应先从学生自身的发现过程出发,教师点评学生在认知过程中的一些良好科学习惯和科学方法,再通过讨论和指导修正错误的研究方法和思路,这一过程就是渗透科学方法的教育,表象是通过教学环境使学生感受和领悟知识,从而在思想上实现自觉提升。

2. 教学过程中突出科学方法,直接指导学生在课堂体验中应用研究

物理教学中,在讲授难度较大的知识点时,教师可直接告诉学生一些科学方法,以此设计认知方案,如实验方案、观察手段等。如指导学生应用方法进行练习,通过实践发现:微小量观察法、转换法、控制变量法、模型法、推理法等可以采用直接教授的方法,否则学生就不会应用,这样的模式可以起到明晰学生思维方向,培养良好思维品质的作用。

对于科学方法的教育,有时是教学过程中的渗透,有时是显性的直授,其目的都是融入学生的思维,化为他们学习生活实践的具体行动。

三、科学方法实施过程的影响

1. 学生方面的变化

以上是我在新课教学中的具体操作方法,这是初二物理启蒙教学阶段的一堂具有浓厚探究氛围的课题。对于启蒙阶段教学,培养学生建立良好的科学研究方法,可以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我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这样的教学方式是学生比较喜欢的,在日后的研究中也习惯性地采用了这种研究方法。在教育学生应用观察法时,应注重观察的顺序,如观察对象是一个空间,则观察顺序为从前到后、从左至右、从上至下等。在第四章研究光学时,我发现,学生在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对凸透镜成像的观察就有了顺序,即通过对比观察到所成像的大小、远近、正倒的情况,能注意到物距的变化影响像距的变化,等等。这是在初二物理学习初期,强化科学方法教学所取得的收获。同时我发现,学生能自觉地对学习中遇到的科学方法加以归类,或在自我探索中自觉地将科学方法加以应用。坚持了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后,学生除了在成绩上有很大提升外,还出现了不少物理学科兴趣爱好者,他们将学习的触角伸向了课外,像一个小发明家似的能在教师的要求下自制一些小型物理模型。如一名学生自制了一把小杆秤,将其拿到学校与实验天平対比准确度,虽然东西很粗糙,但基本结构都有,他的杆秤分度值是十克。这个实践过程很普通,但学生已具有初步的探索精神、良好的科学态度以及科学的实践方法,我将该学生自制的杆秤在班上进行了展示,并夸奖了他的实践精神,学生本人也很受鼓舞。在他的带动下,班级也形成了一股良好的物理学习氛围,特别是实验探究氛围。在电学电路学习中,当他们对试题讨论后仍分不出对错的情况下,能有意识地向教师提出借助实验室器材进行实验检验的想法,他们主动实践的积极性增强了。

2. 教师方面的变化

其一是帮助教师提高专业素养和深入研究。为实践这样的教育,我在备课时总要翻阅大量书籍,如国外的科学教育教材、物理学家的探究历程等,寻找课堂上可用的教学素材;收集生活中的常用物品做些小实验,精心发现教材中所涉及的科学方法,并加以总结和归类;分析学生的学情,根据学生特点,适当开展符合他们能力的探究实验;相应的演示实验,着重做好现象呈现和引导,让学生科学观察与分析。一堂精心设置的蕴含方法论的物理课堂是具有生命力的教学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的沃土。

其二是思维的创新和突破。通过重视科学方法的教学,我发现以往引导学生学习科学方法时,思维较零散,现在能够自主总结和归纳了,方法明晰、指导有效,拓宽了教学视野。

总之,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为了让科学方法焕发出生机与活力,让科学方法如春雨润物般渗入学生思维,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品味思想、感受喜悦,这将是教师不断努力和实践的方向。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科学解读“好声音” 第4篇

电视选秀节目《中国好声音》的持续火爆,引得很多普通人对唱歌也跃跃欲试,并开始关注自己的声音。然而,对发声的科学研究并非从一档电视节目开始的,一整套复杂的生物学机制,决定了一个人是否能唱出好声音。

人的发声涉及到一系列器官的配合,包括发音的动力器官(比如肺、气管、呼吸肌群);发声的关键器官喉部(主要通过喉内的声带振动而发出声音);共鸣器官(喉、咽、口腔、胸腔和鼻腔等共同参与共鸣);吐字器官(口腔、舌头、软腭、嘴唇等部位的密切配合,才能吐字清晰)。

然而,拥有同样的发音器官构造,每个人的嗓音却千差万别,以至于通过听声音就能分辨出不同的人,这种差别还是由基因决定的。

在决定人类嗓音的诸多基因中,目前发现的比较重要的一个是FOXP2基因。人和动物能发声都是因为有此基因存在,但人类与其他动物FOXP2基因的不同,让人类有复杂的发音功能,并能用嗓音歌唱。鸟儿似乎比人类更善于歌唱,研究也发现,FOXP2基因在人和鸟大脑中的表达和大脑指挥发音的神经通路是相似的。尽管每个人都拥有FOXP2基因,但是该基因在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表达,这就决定了每个人的嗓音不同。

一个人能唱出好声音,除了需要拥有优异的发音器官,还要有辨别音高的能力。莫扎特在5岁时就能准确分辨出一段音乐是A调还是降D调,因而被称为“音乐神童”。如今的科学研究表明,一些人确实会比普通人更有音乐天赋。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简·吉特谢尔等人对2213名年龄在8~70岁之间的人做过一个在线测试,让受试者在听36个电子音调和36个钢琴音调之后,从音阶中找出相应的音符。测试结果表明,一些人表现出相当精确的分辨音调的能力,而另一些人则完全是瞎猜。这项研究表明,辨识音高的能力有很大的个体差异,这种能力似乎是由基因决定的。

为了找到基因对声音识别能力的影响,吉特谢尔又对73个具有辨别音高能力的家庭进行了基因检测。结果发现,45个家庭成员在其8号染色体的某一区段上有相似性,说明这个区域的DNA与辨别音高有密切的关系。

人类辨识音调的能力除了与基因有关外,还与大脑的神经机制有关。五音不全者无法辨认音高之间的细微差异,唱歌时跑调却浑然不觉,这种状况又被称作“先天失歌症”,这种缺陷既不是脑损伤、听觉丧失,也不是因为缺少对音乐的接触,而是某些大脑神经机制造成的。研究发现,五音不全者大脑的白质厚度减少,灰质厚度增多。此外,他们的右脑额下回和听觉区域的皮质比正常人更厚。根据这些研究,科研人员认为,五音不全者大脑皮质异常,可能损害右脑额颞部位的神经通道,从而造成这些人对声音不能正常判断,当然也难以唱出好声音。

由于嗓音看不见、摸不着,比起形体和外貌等人体特征来更不容易区别,所以迄今为止对嗓音遗传的科学研究还不够深入。

实际上,嗓音的好坏也具有后天因素,发音和对音高辨识的能力是可以开发的。正如吉特谢尔所说,基因确实对音高分辨力产生作用,但这种能力并不完全是天生的,环境也起了重要作用。一些人可能有擅长唱歌的遗传基因,但是如果小时候没有进行任何音乐方面的训练,他们在这方面也未必表现得多么优秀。反之,一些人虽然没有歌唱方面的遗传素质,但是早年的训练,也可以開发出良好的音乐才能。

好声音究竟从何而来?在过去,人们更相信是爹妈赋予的,但科学研究表明:在13种由父母遗传给后代的相貌与生理特征中,属于“绝对遗传”的是肤色;通过“半数概率遗传”的是肥胖;至于嗓音,则属于“后天可塑遗传”的范围。也就是说,一个人是否拥有好声音,只是部分地取决于遗传。

声音中班科学教案 第5篇

复读机若干,录音操作指示卡。

课件一份,话筒一个。

创设几个相对安静的录音空间。

活动目标

通过活动感知声音的复制。

学习看标记使用复读机录音。

体验声音复制给人类生活带来的方便与乐趣。

活动过程

一、投石问路:声音从哪里来

教师:小朋友们好,我是邵老师,今天X老师有事不在班上,她有一些事情要关照我们小朋友。

播放录音。(小朋友好,我是X老师,提问:X老师人不在我们这里,她的声音是从哪里来的呢?

小结:原来,我们可以把我们要说的话完整地录下来,这就是声音的拷贝,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录音。

二、心灵手巧:感知声音COPY

1.打开多媒体课件,

(1)情境一:兔妈妈急着出门,她有一个任务要交给我们小兔,可我们怎么知道兔妈妈交待的是什么任务呢?

教师:咦,这不是录音笔吗?(打开录音)快听听妈妈和我们说了一些什么?

录音内容:兔宝宝们,妈妈有事出门了,你们要把门儿关关好,别让坏人进来,再过几天,小狗就要过生日了,妈妈想和宝宝们一起唱个歌给小狗听,你们在家先把本领练好哦!

提问:兔妈妈用了什么好办法给我们交待任务的?

小结:原来,声音是可以完整地录下来的,这就是声音的拷贝,也就是平时说的录音。

(2)情境二:兔妈妈坐公共汽车去动物超市,可是,该怎么知道到动物超市了呢?

教师:公共汽车里有报站名的声音会提醒我们,这声音是从哪里来的?

提问:生活中还有哪里会用到录音?

小结:生活中有这么多地方会用到录音,它给我们带来了方便。(六一演出音乐,早操音乐、复读机、电话录音、公交车报站名)

2.学习体验:学习录音,体验录音带来的便捷。

情境三:在动物超市里,小猴吆喝得满头大汗,有什么办法能让小猴省力一点?

(1)儿操作:帮小猴录制吆喝的声音。

①学习看操作提示卡使用复读机。

②交待操作要求:5只小兔一组合作完成录音任务。

③教师重点指导操作有困难的小兔。

(2)示录音成果,总结录音经验。

教师:在合作录音的过程中,你们遇到了什么困难?是怎么解决的?(教师讲解录音时的注意点:不要发出噪声,尽量选择在安静的空间进行录音,录音时声音要响亮。)

小结:小猴现在省力多了,他很感谢我们兔宝宝的帮助。你们不但学会了录音的本领,还帮助了小猴,心里高兴吗?

3.艺术再造:巩固学习,录制生日歌曲。

(1)复习领唱、合唱的技能。

教师:我们在以前学过一首,今天我们用领唱合唱的形式把她唱出来。

(2)录制歌曲。

教师:本领练好了,我们要正式录制歌曲了,准备好了吗?

(3)现场播放录音,感受成果。

教师: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我们的录制的歌曲吧!

4.结束部分,教师小结。

教师:这么美妙的歌曲,我想送给小狗当生日礼物,小狗一定会很高兴。回到家,宝宝们还可以尝试用其他录音工具进行录制声音,希望你们能有更多发现,更多收获!

活动延伸

区域活动:在探索区内投放录音工具,让幼儿进行学习录音,体验录音带来的欢乐和便捷。

游戏活动:讲录制好的歌曲放置在小舞台中,作为表演的背景音乐。

声音中班科学教案 第6篇

1、操作知道硬的东西掉在杯子里的声音响,软的东西掉在杯子里的声音轻;

2、能够使硬的东西掉在杯子里的声音变轻;

3、在游戏中,对声音产生兴趣;

活动准备:

1、硬币,塑料块,小石头,毛线球,纸团,棉絮各人手一份

2、小猫杯每人一个

3、餐巾纸,棉絮,布

活动过程:

一、听声音,引入主题

教师让幼儿区分小猫杯声音的轻与响

师: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两种声音,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吧!

师:这是什么声音?

师:这两种声音有什么不同?

二、知道硬的东西掉在杯子里的声音响,软的东西掉在杯子里的声音轻

(一)介绍材料:棉絮,毛线球,纸团,硬币,塑料块,小石头

1、教师拿出小猫杯说:“小猫刚才跟我说它饿了,那该怎么办啊?”

(幼儿自由回答)

2、师:那我们一起去给小猫喂食物吧!看看老师都准备了哪些食物?

(二)提出任务:喂小猫时听听哪个掉在杯子里的声音响,哪个掉在杯子里的声音轻,待会儿告诉老师。

(三)幼儿尝试:喂不同的东西,听听声音的轻与响

(四)老师指导

1、哪个掉在杯子里的声音响,哪个掉在杯子里的声音轻

2、喂过的东西拿出来放到另一边

(五)教师小结

1、小猫吃的东西掉在杯子里的声音一样吗?哪个掉下去的声音响,哪个掉下去的声音轻?

2、教师逐个演示(帮助幼儿回顾)

(六)进行分类(软、硬各一边)

1、提出任务:把掉在杯子里发出声音响的放在一边,声音轻的放在另一边

2、小结:摸一摸感受软的东西掉在杯子里的声音轻,硬的东西掉在杯子里的声音响

三、让硬的东西掉在杯子里的声音变轻

(一)提出问题:怎么使硬的东西掉在杯子里的声音变轻?

(二)教师演示:杯子里垫上一张纸巾,使声音变轻

(三)幼儿尝试也用一张纸巾使声音变轻

(四)教师拿出材料(棉絮、布)让幼儿用多种方法使硬的东西掉在杯子里的声音变轻

四、游戏《听一听》,分辨声音的轻与响

声音科学活动教案 第7篇

1、对声音感兴趣,了解物体振动会发出声音,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是不同的。

2、懂得噪音的危害,喜欢欣赏悦耳的声音。

3、知道在不同的场合适合不同的音量,这是一种礼貌,也是一种文明的表现。

活动准备:

1、不同材料质地的玩具、餐具、工具等多种物体。

2、录音磁带:响声和轻声。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感受不同的声音。

请你用桌上的东西试着发出声音,说说自己是用什么办法发出声音的?

请你说一说,你让什么东西发出了声音,发出了什么样的声音?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不同的声音,你听过哪些声音?

二、引导幼儿探索声音的发生原理。

大鼓为什么敲击时会产生声音?敲击时大鼓的鼓面发生了什么变化?

教师出示一纸折的小青蛙放在鼓上:敲击大鼓时青蛙为什么会跳动?

鼓面的振动还可以通过手的触摸感知。(引导幼儿实验感知。)

原来声音的产生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你是用什么方法感知它的震动的?请你说说你让什么物体发出了声音,它振动了吗?你是怎么干感知到它的震动的?

三、分辨轻声和响声,引导幼儿讨论:声音轻好?还是响好?

初中科学声音 第8篇

经研究人员设计的一个声场旋转器三维示意图

科技日报讯美国物理学会和中国南京大学的联合研究小组目前设计出一个称为声场旋转器的简单设备, 可以拧转它里面的波阵面, 让声音似乎从另一个方向传来。该设备未来有望提高医疗检测设备的精准度或诊断疾病。相关研究成果刊登在最新一期的《应用物理快报》上。

这个中美研究团队正在探索如何利用超材料, 即具备奇特性质的复合材料, 创建出以多面性和前所未有方式操纵声音的设备。南京大学物理系、声学研究所教授陈建春 (音译) 说:“我们研究的超材料装置具有迷人的波浪式控制性能, 如隐形或错觉斗篷。这次的声场旋转器被认为是一种特殊的错觉斗篷, 具有可使对象在听觉上好像出现了旋转的能力。”

适用于电磁波和液体波的场旋转器已经得以演示, 并在其各自的领域很有发展潜力。陈建春说:“但声波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更为熟悉, 并可以在各种情况下得到应用。”

据每日科学网2月25日报道, 研究人员设计出第一个可行的声旋转模型, 并且制作了一个原型加以验证。陈建春说:“我们惊讶地发现, 通过使用超材料, 声波可以类似于电磁或液波相对物的方式旋转, 所以声音终于加入了这个可旋转的‘俱乐部’。”

研究人员还发现, 声学和电磁旋转器可以基于相同的原则进行设计。因此他们选择了各向异性的超材料, 其沿不同方向可具有不同的物理性质。

研究小组表示, 这种声场旋转器可提高医疗超声波仪器操作的精确度。旋转声波的能力可以提高超声设备的对比度, 允许其摄取受损组织图像, 或者以目前还不具备的方式诊断疾病。这将是非常有意义的, 因为超声波设备要比其他成像方式更便宜, 并且不使用X射线。

声音的科学 第9篇

星系间的音乐

(0.00005~0.0009赫兹)

研究人员通常经过观测恒星的亮度等特征来对其年纪进行初步判断,光谱剖析也能得出有关定论,日前,一个世界研讨小组披露了运用“声波”来研讨恒星的年纪,这种方法能够分辨出宇宙中哪些是婴儿恒星,哪些是年长或终老的恒星。

恒星内部的声波主要来自辐射压力与振动,由于声波具有反射等特点,因此恒星内部就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振动现象,我们可以通过观察恒星亮度的微弱变化来感觉其振动频率,并由此推出这颗恒星处于哪个年龄段。这给研究宇宙的进化提供了很有价值的信息。

咀嚼的声音

(80~3000赫兹)

我们很难认为植物是很好的听众,但它们的确会对声音波做出反应,特别是昆虫咀嚼的声音。

密苏里堪萨斯大学的研究人员记录了在鼠耳芥附近正在大声咀嚼东西的毛毛虫周遭范围的声波,在植物世界鼠耳芥常被当作实验对象,就像老鼠经常被用在实验室一样。结果发现,接触到咀嚼声的植物比没有接触到这种声音的植物产生更多的抗昆虫的化学物质。

简单的海鸟调查

(3000~3500赫兹)

海鸟通常在我们很难见到的地方筑巢,阻碍了人类对其数量的监测。科学家在研究三藩湾的福斯特燕鸥后,或许找到了一个答案:他们发现一种海鸟聚居区的声音,这使收集它们的巢更容易,足以比较不同聚居区间巢的数量。

野性的呼唤

(1000~11000赫兹)

检查身体的时候,医生可能会听你的心跳和呼吸。原来声音也可以显示出一个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

澳大利亚昆士兰的研究人员,使用常规方法,对分散的10个点的桉树林的生存条件进行了检测,包括森林的大小,植被情况和鸟类的数量,并进行了录音。他们发现生态条件越不好的地方越能听到人类产生的声音,如交通声、机械声。

研究人员认为,声音可以是一个有价值的,价格相对低廉的评估森林生态系统状态的工具。

喧哗嘈杂声

(172~15000赫兹)

掌握什么时候什么地点有鱼种,是鱼类生物学家工作的关键。

来自佐治亚大学的研究人员对佐治亚州北部河流的红马鱼类进行了观察,并用录音的方式来研究其固定产卵场,这种模式受到来自碎石、产卵以及精液等声波的干扰。研究者发现他们用水下麦克风可以检测到鱼类产卵活动,并可抵达水下20米深处。

冰川融化的声音

(1000~3000赫兹)

全球冰川正在融化,并引发海平面上升,但是科学家尚不十分明确,当冰川漂流至海洋丢掉冻冰后,如何诞生出冰山?这是因为冰的破裂模式会根据不同环境产生差异,而且很难被直接察觉。

现在,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详细研究冰的破裂模式的方法——通过聆听冰破裂时的声音来研究。研究人员利用水下浮标上的麦克风记录了挪威汉斯冰川周围环境中各种冰裂时的噪音,并把这些音频记录与冰川延时照片进行了同步化处理。

科学声音教案 第10篇

1.通过探索,感知不同的容器、不同的材料,会发出不同的声音。

2.激发探索声音的.兴趣,体验操作的乐趣。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内装硬币、纸团、黄豆、沙的旺仔牛奶罐若干,各种容器若干(玻璃瓶、口香糖罐、奶茶杯、八宝粥瓶)、黄豆若干。

活动过程:

一、感知相同容器、不同材料发出的声音

1.请幼儿分别玩一玩、摇一摇桌上的罐子。听一听、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

2.引导幼儿猜一猜罐子里装的是什么?

(1)幼儿自由讨论

(2)幼儿打开罐子封口检验。

3.小结:同样的瓶罐,装不一样的东西,发出的声音不一样。

二、探索比较不同的容器,相同的材料发出的声音。

1.出示各种容器,引导幼儿自由探索。

2.同伴自由比较、交流。

3.集体感知、讨论。

4.小结:不同的瓶罐,装同样的东西,发出的声音不一样。

三、观察比较同样容器、同样材料、数量不同发出的声音。

1.教师演示,幼儿比较。

2.幼儿尝试探索,自由比较、交流。

3.小结:同样的瓶罐,装同样的东西,装的数量不一样,声音也不一样。

小班科学制造声音教案 第11篇

1、会借助各种材料制造声音。

2、初步感知材料与声音的关系。

3、感受探索声音的乐趣。

活动重点:借助材料制造声音,制造不同的声音。

活动难点:幼儿操作常规。

活动准备:经验准备-幼儿有初步的科学操作经验。

物质准备:各种空瓶子、罐子、盒子,小石块、豆豆、米粒、小纸片,乐音与噪音的录音。

活动过程:

一、制造声音。(6分钟)

1、幼儿尝试制造声音。(4分钟)

教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准备了各种各样的瓶子、罐子、盒子等很多东西,

请你们用它们来制造声音。你们会吗?”

幼儿自由分组操作,教师观察指导。

2、集合,交流怎样制造声音。(2分钟)

提问:“你制造出声音了吗?你是怎么制造的?”

教师简单小结:“物体通过碰、打、敲、摇……发出声音。”

二、探索声音。(9分钟)

1、启发,提问:“刚才制造声音过程中你还发现了什么?”(1分钟)

2、探索材料与声音的关系。(3分钟)

(1)教师出示分别装着石块、豆豆、米粒的铁罐,依次摇动铁罐,让幼儿听辨。

请幼儿猜猜里面装的是什么,并出示给幼儿看。小结:不同的东西发出的声音是不

一样的。

(2)教师出示装着不同量米粒的两个铁罐,摇动铁罐,让幼儿听辨。小结:同

样的东西放得多与少发出的声音也是不一样的。

(3)教师出示装着纸片的铁罐,摇动铁罐,让幼儿听辨。请幼儿猜猜里面有没

有装东西?并出示给幼儿看。小结:有的东西会发出很响的声音,有的东西发出的

声音很轻,有时几乎听不到。

3、幼儿操作,再次制造声音,探索材料与声音的关系。(5分钟)

幼儿自由分组操作,教师观察指导。

三、乐音与噪音。(2分钟)

教师播放不同的录音,请幼儿听听有什么不同的感觉?知道避免制造噪音,活

科学教案 好听的声音 第12篇

活动目标:

1、辨别几种不同的声音,知道不同的物体能发出不同的声音。

2、初步了解同种物体,由于数量的多少,发出的声音也不同。

3、初步尝试用不同声音的套桶为乐曲伴奏。

4、培养幼儿的操作兴趣。

活动准备:

1、人手一个套桶娃娃,蚕豆、米、绿豆等若干。

2、《小手爬》的音乐,透明的瓶子若干。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让套桶发出声音。出示空套桶,“今天套桶娃娃想和我们小朋友做游戏。” 教师摇动空套桶,“你们听,怎么没声音?”

1、教师设问:

你有什么办法让空套桶发出声音?(在套桶里装上东西)

“我们一起动手让套桶娃娃发出好听的声音,在你的套桶里装上一样东西,盖好,握握紧,摇一摇、听一听。” 幼儿探索、操作。

2、集体探索:

“你们的套桶娃娃发出声音来了吗?让我听听。”(幼儿集体摇动套桶。)

“你的套桶为什么会发出声音?”

3、交流、分享:你在套桶中放了什么?(个别回答)它发出什么样的声音?我们来学一学。(集体)这个声音像什么?

二、探索比较,知道不同的物体在套桶里发出的声音不同。

1、分组活动:

让幼儿尝试换一种东西放在套桶中,摇一摇,听一听。“小朋友在套桶里放了一种东西,你想不想再换另一种东西放在套桶里,听听刚才的声音和现在的声音一样吗?”

“小朋友拿着你的空套桶找一组你没玩过的放在你的套桶里,摇一摇、听一听。”

2、教师指导幼儿分辨不同的声音。

让幼儿比较前、后两种声音有什么不同。

“你第一次玩了什么?这一次玩了什么?它们发出的声音一样吗?” 教师让两个幼儿比较,“你们俩的套桶里发出的声音一样吗?”

3、集体讨论,请三位幼儿示范。

“小朋友,你们听,他们的套桶里发出的声音一样吗?” “请你们猜一猜,小朋友的套桶里装的是什么?” 让幼儿猜测,“你们猜的对不对呢?”

教师帮助个别幼儿把东西倒进透明瓶子里让幼儿验证猜的是否正确。得出结论:不一样的东西,在套桶中发出的声音不一样。

三、观察、比较同种物体在套桶里发出不同的声音。

教师演示两个装有同种物体的,数量不同的套桶,让幼儿比较。“你们既能听出声音来又能猜出来,你们真能干。”

“我这里也有两个套桶娃娃,你们听一听,他们发出的声音一样吗?” “你们来猜一猜,这个套桶里装的是什么?”(幼儿猜测后,打开让幼儿验证)两次。“为什么一样的东西,在套桶里发出的声音不一样呢?”(一个多、一个少)得出结论:一样的东西,一个多,一个少,它们在套桶中发出的声音就不一样。

四、集体用会响的套桶为乐曲伴奏。

“小朋友的套桶娃娃发出这么好听的声音,那我们来为乐曲《小手爬》伴奏。”(集体伴奏两遍)

五、结束活动。

观摩意见和建议:

整个活动层次清晰,层层推进,幼儿很感兴趣,在操作活动中尝试、观察、比较,发现问题,成分体现了“玩中学”的理念。建议提供给幼儿两个套桶,让幼儿同时感知声音的不同,同时,最好选择声音差别大一点的物品放在套桶里。

小班科学活动:《漫游糖果王国》教案

活动目标:

1.运用多种感官感知不同糖果的特征(软硬、形状、颜色、味道),初步建立护牙意识,体验认识糖的乐趣。

2.愿意大胆表述自己的发现,并愿意与教师、同伴交流分享。活动准备:

各种糖果。糖果王国头饰一个

一、进入糖果王国。

1.进入糖果王国。T:“小朋友好,我是糖果王国的国王。糖果王国里有许多糖宝宝,你们想不想和他们做朋友呀?”

2.找糖果。

T:“那请每个小朋友在箩筐里找一个糖宝宝做朋友吧!”

二、感知糖果的特征,体验认识糖的乐趣。

1.幼儿自由地感知、初步探索糖果的特征,并与同伴交流。T:“你们都找到了糖宝宝朋友,请你们看一看,再跟旁边的小伙伴说一说自己的糖宝宝朋友是怎么样的。”

2.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进一步感知糖果的特征,并交流自己的发现。(1)摸糖果、捏糖果、感知糖果的质地。T:“请你用手摸一摸、捏一捏,然后告诉老师或其它小朋友你的糖宝宝是怎么样的?(2)看糖果,了解糖果的包装。

T:“你的糖宝宝穿了件什么样的衣服?(3)剥糖果,了解糖果的外形、颜色。T:“现在请你把糖宝宝的衣服脱掉,衣服放在桌子上,糖宝宝放在手心里面,看看糖宝宝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的?

(4)闻糖果,感知糖果的气味。

T:“我闻到了好多糖宝宝的味道,你们闻闻看糖宝宝是什么味的?那用小舌头轻轻地添一下,是什么味道啊?

(5)尝糖果,了解糖果的味道。T:“那把糖宝宝轻轻地送到你们的嘴巴里面,咦?这又是什么味道啊?

(6)尝试动手做糖果

T: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的糖果,小朋友,你们想不想来动手做一些糖果啊?让我们一起来做一些糖果好吗?

3.小结。T:“今天,我们在糖果王国认识了许多糖宝宝,每个糖宝宝都有自己的漂亮衣服。糖宝宝有文档仅供参考

文档仅供参考 的很软,有的很硬。糖宝宝的颜色、形状也不同,有的圆圆的,有的方方的,有的扁扁的,颜色有红色、黄色、绿色等。闻一闻还有不同的气味,吃到嘴里甜甜的,有许多种味道。

三、体验吃糖的益处和害处,初步建立护牙意识

初中科学声音 第13篇

关键词:轻声高位,母音,作品选择

一、“轻声高位”——有效的声音理念

作为一个指挥或者指导师首先自己的要一个明确的、富有科学性的合唱声音, 也就是现代合唱的理念, 说的再通俗些就是合唱作品应该用怎样的声音去表现, 才是美的, 也符合中学生的声音条件的。合唱训练中指挥都知道一个理念“轻声高位”, 但未必正确理解和懂得运用。笔者认为轻声和高位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轻声的演唱无意识地落到到高位置状态, 而高位置的练就需要轻声去体会、感受去寻找, 否则就会变成大声的喊叫, 也达不到一定的效果。著名的声乐专家马肯治经过实践得出了结论:使用头声区的方法完全可以唱到胸声区;相反使用胸声 (为了达到较大的音量) 的方法唱到头声区是绝对不可能的。而且使用真声在合唱中是不可能达到和谐、统一的程度的。

如世界著名的圣菲利普男童合唱团;拥有良好的头声歌唱的声音、明亮悦耳、圆润、和谐统一;这就是训练中经常说的“吸着唱”。他们咬字的位置非常高, 挂在鼻咽腔特别明显;声音也特别统一, 演唱时是用情带声, 是用自己的情绪和极富饱满的情感送出自己的声音, 而不是刻意地用嘴皮去咬字。正确的理念和方向是合唱团的日后训练中的导航仪。

二、有效声音的训练

初中的合唱团中的成员绝大部分学生处在变声期, 虽然女生没有男生的变化那么明显, 但许多学生的音域、音色都起了很大的变化, 在初中阶段, 这么短的时间里面训练出正确的, 而且可以每天进步一点点的, 怎样用最有效的方法呢?声音的基础练唱在合唱团中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一) 歌唱前的热身———开声

没唱歌之前声音会腔体会比较闭合些, 通过一些开口或闭口的母音的练习使学生的慢慢地进入歌唱状态。在开始发声的时候声音都会出现比较紧的状态, 这时候特别忌讳用一些高强度的开口音强调打开打开, 反而起不了作用, 而使得学生的声音更紧。比如:轻声高位, 慢慢进入状态, 可以选择一些比较轻松或欢快的旋律加上母音来练习。

在训练过程中先用慢练和弱声来演唱, 速度快就会乱, 歌唱的状态不能集中, 收不到任何的效果, 当然熟悉后快练就没问题了。开声的练习曲选择那种趣味性浓一些的, 在练习中能提高学生的歌唱兴奋点的旋律, 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如果用一些简单的发声曲对这些年龄段的孩子来说, 容易使学生产生很机械和错误的状态去演唱。

(二) 和谐、统一的声音———“a”母音的巧用

我们平时在训练中经常会用的开口音“a”来练声, 用的好会有很好的效果, 用不好的话会是学生形成不好的歌唱状态, 如:声音会比较“窝”、“白和散”, 这样整个合唱团的声音不统一、不和谐。

“a”母音练习时不要刻意地去强调打开和靠后, 而是用一些旋律使学生忘掉原来的“a”的演唱习惯, 如:巴拉拉、滴答答等加声母练习, 不经意地让学生打开了状态和运用声音, 不要忘记“轻声高位”的演唱状态。

作为合唱团的指挥或指导老师, 必须得明确什么样的声音是对的, 统一、和谐的声音才是正确, 音色的统一, 声部的和谐, 纵向和横向的和谐等。首先要去做的是轻声高位的演唱方法, 尤其是初中处在变声期阶段, 绝大部分嗓音听起来音色比较暗哑, 音域较窄。所以开始要想演唱大一点的作品会有一些困难, 不要急于求成, 尝试用较平稳的作品。作品的选择很关键, 笔者都会采用学生较感兴趣且比较平稳的舒缓的、比较连贯性的作品去训练, 因为这些作品可以训练学生声音的运用, 如气息。它比一些简单的发声曲更有效果, 往往学生在唱一些简单的发声曲时, 都会没有很正确地运用声音, 反而达不到一定的效果, 而歌曲里面有起伏, 情绪变化, 强弱的变化的运用会很好地训练声音效果。

三、有效的作品选择

(一) 选作品的时候, 要考虑到学生的特点和能力, 选一

些学生会比较感兴趣的作品, 在合唱团初建的时候选择偏缓慢和抒情较为连贯的作品, 学唱作品时一定是先减慢速度轻声高位, 这样能让学生准确把握音准, 并在练唱时学会聆听和控制自己的声音, 这些都是很好的歌唱习惯。一旦形成不良的歌唱习惯是很难该的过来的, 尤其我们反复去练唱时。

(二) 作品的音域不能跨度太大, 尤其有很多大跳的高

难度作品, 会把好已经练好的歌唱状态给破坏掉, 好的作品可以促使声音处于积极兴奋的状态, 积极主动的演唱会使学生得到很大的提高, 有着事半功倍的作用。

我们希望把声音训练的和谐、统一在我们比较短暂合唱训练中, 最好不要分太多的声部, 尤其是一些常规声音的训练中, 一开始分太多的声部很难使合唱团的音色得到统一, 因为各个声部都会管自己唱。

合唱团的声音训练是一件有针对性和系统性的事, 它需要合唱团的全体成员以主人翁的姿态不断去努力、去探索, 需要指挥或指导师在实践中不断去体会、去总结, 并根据自己所带合唱团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才会不断提高, 取得成绩。

参考文献

[1]杨鸿年.童声合唱训练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4.

[2]王达明.寻找美妙的童声合唱[N].科教园地.2007-9.

[3]马革顺.合唱学新编[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2.

初中科学声音 第14篇

科学探究涉及提出问题、猜想结果、制订计划、观察、实验、制作、搜集证据、进行解释、表达与交流等活动。这些活动全部是围绕着教师提供的材料来进行的。材料的选择、合理组合和适时呈现,建立层次性和针对性较强的实验材料结构系统,可以最大限度地体现科学学习的探究性,进行有意义、有价值的而非“伪探究”的活动,无结构的材料致使课堂教学效益较低,影响儿童科学素养和谐有效的发展,使科学课变得“不科学”。

一、优化材料结构,“玩”得有意义

认识生活中的科学是孩子学习科学的必经之路。玩是孩子的天性,孩子的玩蕴藏着知识、创造和对科学的认识过程。自发的无目的的“玩”,是学生天生的、纯粹的玩,但是有意义的“玩”的基础。老师要细心呵护学生与生俱来的无目的的“玩”,使之逐步进入有意义的玩。

提供给孩子们“玩”的材料必须是有意义、有结构的。无结构或结构松散的实验材料可能使学生在一大堆实验材料面前陷入茫然或产生杂乱无章的问题,不能有效引导学生进行教师所期望的高价值的探究活动;经过优化的有结构的材料组合或合理呈现的材料有助于帮助学生在能力范围内完成层次不同的探究,满足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创设情境,玩出问题——声音是碰撞、摩擦产生的吗?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目的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去,经历假设、设计方案、实验验证、获得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结合所要探究的具体内容,从孩子身边寻找教学的切入点,创设情境让学生参与探究活动。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首先让学生用身体“制造”声音,学生发现了平时很多没有关注的能够发出声音的现象,比如打嗝、放屁、打呼噜,肚子饿得“咕咕”叫,等等,再通过模拟各种声音,引发学生对声音现象的关注,并适时引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三、材料合理选择,适时呈现,分批呈现,“玩”出水平

要引导学生进行有步骤,高效率的探究,并不是简单地把一堆材料呈现就可以了,即使是经过精心挑选,具有典型性的有结构材料,如果没有把握好呈现的时机,依然只是一堆没有价值的材料。为了使材料的结构更清楚,让孩子们更容易看出其结构,学具的发放有时需要分阶段,分层次进行,较后发放的材料称为“后续材料”。

1.适时呈现。孩子们的好奇心强,本课的材料都是可以发出声音的,不适当的材料出现时机会严重分散他们的注意力,从而使课堂教学和探究的效果大打折扣。

2.分批呈现。为了使材料的结构更清楚,让孩子们更容易看出其结构,材料的发放和呈现有时需要分阶段。

(1)揭示前概念,引发概念冲突

提供给学生一组能够发出声音的材料:锣、鼓、气球等。

学生发现:摩擦、碰撞、撞击、敲打等可以让物体发出声音,根据已有的前概念,得出“声音是由碰撞、敲打产生的”。

橡皮筋也能用这样的方法发出声音吗?似乎上面的方法都不行,只有弹拔能让橡皮筋发出声音,弹拔也是声音产生的一种方法。

(2)观察声音产生时现象

提供的材料:橡皮筋、尺子。

通过“玩”皮筋、尺子探索让它们发出声音的方法,分别听到了怎样的声音?能模仿这种声音吗?皮筋和尺子发出声音时,能观察到什么现象?

学生观察发现:尺子、橡皮筋在发声时都在振动,做出假设:声音是振动产生的吗?

(3)感受“振动”,验证假设——声音产生的奥秘

提供的材料:音叉和水槽;绿豆和小鼓。

让学生经历敲击音叉后听“振动”—摸“振动”-看“振动”的实验过程,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声音发生时,音叉在振动!通过观察绿豆在鼓面上的舞蹈,更加直观地看到物体发声时的振动现象。

(4)实证意识:如果声音振动是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也应该停止

提供的材料:前面用过的所有能发声的器材。

怎样证明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反过来想一想:如果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停止振动,声音也应该停止。通过设计实验加以证实,学生探究的兴趣盎然。

(5)生活中的发声现象能证明我们的观点吗?

提供的材料:响尾蛇和青蛙发声时的动画。

响尾蛇和青蛙在发声时是否在振动?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能证明我们的观点——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6)水和空气发出声音是否也在振动?

提供的实验材料:空瓶子,烧杯。

通过吹瓶子发出声音,以及用烧杯倒水产生声音,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在振动吗?

四、深入探究,“玩”出创新——得出结论,其实我们还需要更多的证据

学生惊喜地发现,物体发声时都在振动;当振动停止时,声音也就停止了。学生很容易激动地得出结论——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科学探究中,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是非常重要的,千万不能以偏概全。很多执教者此时就武断地告诉学生:声音是振动产生的。而科学课的意义就在于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这样证据足够了吗?能不能找到证据推翻我们的结论呢?

因而,本课的教学并不能到此为止,需要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更多的声音的现象,思考这些发声现象是不是都是振动产生的,只要有一个不是,我们的结论就是武断的。

五、拓展活动——留给学生更多的问题和思考

万能的发声工具——音箱为什么能发出那么多丰富美妙的声音?了解我们发声器官和听觉器官的工作原理——其实它们都在振动。

“玩”是本课教学的主线,让学生经历无意义的“玩”(让身体发出声音)-玩出问题(声音是怎么产生的)-有目的地玩(观察与实验)-总结(分析与交流)的科学认知过程,在“玩”的过程中,逐步学会认真仔细全面地观察,能像科学家那样真刀真枪地实验,对科学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把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完整地表达和交流,让学生在宽松愉悦的情境中开展探究声音奥秘的活动,并能有所感、有所悟,并将科学探究活动由课内向课外有效延伸,让科学课不随着铃声的结束而结束。

上一篇:IT项目管理重点下一篇:电影《庄子》故事梗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