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的组成评课稿

2024-06-20

水的组成评课稿(精选6篇)

水的组成评课稿 第1篇

《水的组成》说课稿

内 丘 蒋 胜 芝 县 第 二

学 中

《水的组成》第一课时 说课稿

内丘县第二中学 蒋胜芝

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水的组成》第一课时,下面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几个方面谈谈自已对这节课的设计。

-、教材分析

1、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初中化学第四单元课题三《水的组成》第一课时的内容。水,是课程标准一级主题“身边的化学物质”部分的内容。第四单元以“水”为载体,从自然界到实验室、从社会到学科、从宏观到微观逐步深入,将学科知识与社会现实问题融为一体。帮助学生在物质的认识上由宏观转向微观,从组成转向结构;出现了一些化学式,为课题四化学式的学习略作铺垫,同时也分散了难点。总之,教材在编排上注重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2、教学目标

(1)认识水的组成;

(2)通过氢气在空气里燃烧及电解水实验的视频,学习运用观察、比较等方法获取信息,并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3)通过资料“水的组成揭秘”,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方法教育。以上教学目标的制定基于修订版化学课程标准课时目标的要求:准确、具体、可行,符合全面发展观以及统整观下的化学教学目标的制定。融合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融为一体。

3、重点、难点

重点:电解水实验,水的组成。

难点:通过氢气燃烧实验、电解水实验,分析、确定水的组成。

二、学情分析

小学科学课、初中物理课、本单元课题一、二的学习以及生活经验的积累,学生已经知道水是我们身边常见的物质之一,而且对水的物理性质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于水的组成,学生并不完全了解。学生在第二单元课题2“氧气”中所学习的氧气检验方法是本课题学习的基础之一。

三、教法、学法

基于以上教材、学情分析,本节课采用:实验、启发式讲解、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的落实:一是设计载体,即通过什么样的载体来落实目标;二

是设计路径,即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和方式来落实目标。为此,本节课采用了科学探究、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方法。

四、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和课上探究。

课前准备:氢气在空气里燃烧实验、电解水实验视频。课上探究:课上活动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

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实验探究 获取新知---总结收获 拓展延伸(-)、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故事引入:俗话说,水火不容。可是,在一望无际的大海上却燃起熊

熊大火。1977年11月9日,在印度东南部的马得利斯某一海湾的水域内,发生了一次大火。当时,海上风浪已经接连数日没有停息,颇为壮观,火光照耀四周数十公里。当时,熊熊烈火,剧烈的火焰竟使海天连成一片形成半壁红彤壮观奇妙的景观,目击者无不目瞪口呆。海水为什么起火?事故发生后,据科学家研究,原来这场大火的原因是时速高达250公里的飓风与海水发生剧烈摩擦,产生的巨大热能使水分子分解,引起氢气燃烧。原来这场大火跟水的组成关系密切,那么我们今天来学习水的组成。

这样设计主要考虑:情境创设目的在于激疑,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既不能“喧宾夺主”,又要达到“激疑”的效果。

(二)、实验探究 获取新知

先介绍81页资料“水的组成揭秘”,这样处理不仅可以很自然地进入

演示实验这一环节,还可以使学生在研究态度、研究方法上有所启发。

1、氢气的燃烧

氢气的燃烧实验是人们认识水组成的开始,采用演示实验的方法进行

教学。利用启普发生器制取氢气,并进行氢气性质的探究。学生观察并归纳氢气的物理性质。氢气的验纯、燃烧实验前预设问题:实验步骤、实验现象、结论。学生带着问题观察实验,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能力。师生归纳得出结论: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水。

如何用化学语言把这个反应表现出来?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各

是什么?学生回答:反应物为氢气和氧气,生成物是水,反应条件是点燃。所以文字表达式:

氢气+氧气点燃

h2 o2 h2o 第二单元课题三元素的学习(59页讨论)学生已经知道: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没有变化。所以在分析79页讨论时能顺利得出:氢气燃烧有新物质生成,发生了化学变化。有水滴生成,由:氢气 + 氧气电解

水,思考:氢

气由氢元素组成、氧气由氧元素组成,猜想:水中一定有什么元素?

过渡:人们发现了氢气能够在空气中或氧气中燃烧生成水后,又研究了水的分解实验。

2、水的组成电解水实验,这是这节课的重点,但实验室配备的电解器,反应速度太慢,而且化学实验室每个实验台上没有电源,所以对“电解水实验”采用观看视频的方式进行教学。播放视频前预留问题:实验步骤、现象(两电极现象、一段时间后正负极玻璃管中的差异)、猜想,使其带着问题进行观看。实验开始后,很快就看到有大量的气泡产生,这时候暂停,问学生有没有疑问,有学生提出 “产生的气体是什么”,“为什么会有气体”。此时鼓励学生大胆猜测气体可能是什么,这样可以调动学生探究的热情。被猜到的气体有:氧气、二氧化碳、氮气、氢气等等(都是前面接触过的)。再进一步的引导学生设计验证方案。在第二单元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已经知道了检验氧气的方法,而且知道氧气能使燃着的木条燃烧更旺,知道了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知道氮气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等等。然后逐步实施方案,验证猜想。为了尽量使学生体验探究过程,我将视频设为静音,而且一边看,一边暂停,一边思考,所以尽管没有亲自电解水,但也努力使学生达到探究的效果。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观看视频后,完成80页讨论。师生归纳得出结论:水在电解实验里发生了化学变化生成了新的物质。那氢气和氧气又是怎样产生的呢?这也正是这节课的难点,如何从宏观到微观、从抽象到具体?我准备了电解水的flash动画,通过动画模拟电解水的过程来认识反应实质。将宏观现象通过微观模拟,变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使教学难点得以顺利突破,从而降低了学习难度。另外,在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过程中还指导学生写出相关的化学式,以分散本单元的难点,为今后学习“化学式的书写”做铺垫。

最后,如何用化学语言把这个反应表示出来?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各是什么?学生:反应物是水,生成物是氢气和氧气,反应条件是通电。电解 氢气 + 氧气 文字表达:水 h2o h2 o2 由“氢气的燃烧实验”和“电解水实验”及flash动画微观模拟的分析:

氢气+氧气 水 水 氢气+氧气 h2 o2 h2o h2o h2 o2 点燃 电解

得出“水不是一种元素,而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通过“氢气的燃烧实验”和“电解水实验”的视频,师生共同分析、讨论得出水的组成,这样的设计基于:“探究不是直接告诉学生结论,而是提示、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的方向。”

(三)、总结收获 拓展延伸

课堂小结:

1、学生谈谈这节课的收获。

2、再来总结一望无际的大海上燃起熊熊大火的原因。

3、氢气能不能作为燃料被利用呢?如何大量的制取氢气呢?(可以进行猜想或查阅资料)

使学生带着问题和兴趣走出课堂,调动和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加深对水及氢气的认识。

作业:82页1、2。又因为这一单元是以“水”为载体将各课题串联起来的,再留一个选做作业:写一篇题为《水的自白》小文章。

五、板书设计:

课题3 水的组成六、教学反思

用视频代替实验是这节课最大的缺陷。但由于水电解器电解的速度特别的慢,无法在课堂上使用,也只好用视频代替,这也就促使我又有了一个想法:自制水电解器。尽管采用观看视频的方法,由于问题的预设比较合理,层层递进,所以也起到探究的作用中,学生的讨论、分析、结论也较为合理。篇二:水的组成说课稿

《水的组成》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我是xxx,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课题1《水的组成》。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水虽然是学生非常熟悉的物质,但是如何从化学的角度认识水,学生还是陌生的。本课题要紧扣教材,从人类认识水的组成的简要史实引入并开展,既符合事物的认识规律,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又有利于缩小学生对于化学的距离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水的组成的认识是从水的电解实验与对实验现象的讨论分析开始的,在此过程中,直观的体现了认识客观世界的科学过程与方法,这种展现方法能够有效的启发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探究能力。本课题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认识水的组成的基础上,结合前一单元所学的氧气的知识,能够区别并归纳出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概念。由对水的分解反应的认识学习,深化学生对化学反应的认识--有新物质的生成,但元素种类不变。为今后学习元素的概念,正确书写化学式打下了基础。

(二)、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1)通过水的电解实验认识水的组成。

(2)了解氢气的性质。

(3)了解单质与化合物的概念,并学会区分。2.过程与方法

(1)结合教材,从人类认识水的组成过程中体会科学的探究和思维方法,认识实验探究和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2)充分利用讨论,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实验现象的能力和习惯。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引导学生对电解水的化学实验的观察与分析,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保持对生活的化学现象的好奇心与探究欲,从而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认识水的组成。

(四)教学难点

对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认识和区分。

(五)教具准备

试管、酒精灯、火柴、小木条、水、电解水装置。

二、说学生

九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大脑机能显著发展并趋于成熟,首先他们对化学的兴趣逐步由直觉兴趣、操作兴趣、具有因果关系的兴趣向具有概括性的认知兴趣迁移。其次是知识基础:在生活中学生已经初步的对水的物理性质有所了

解。最后是能力水平:学生已初步具备了收集、分析、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也初步具备了与人合作、交流、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学好本节课的知识和能力。

三、说教法

本节课坚持“教与学、知识与能力的辨证统一”和“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的原则,采取演示教学法、课件展示教学法、探究教学法等诸方法之长,努力做到教法最优组织。

四、说学法

教学过程不仅需要教师的活动,而且需要学生的活动。学生的学习方法有:探究学习法、多种感官协同法、小组讨论法、自主学习法。

五、说教学设计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构建的方式获得的。为此我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生动、直观的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过程如下:

(一)、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讲述:1977年11月9日,在印度东南部的马德里斯某一海湾的水域内,发生了一次大火。当时,海上风浪已经接连数日没有停息了,这天,一阵强大的飓风过后,海面上突

然燃烧起熊熊大火,颇为奇观,火光照耀四周数十公里。剧烈的火焰竟使海天连成一片,形成半壁红彤壮观奇妙的景观,目击者无不目瞪口呆。海水为什么起火?事故发生后,据科学家研究,原来这场大火的原因是时速高达250公里的飓风与海水发生剧烈摩擦,产生的巨大能量使水分子分解,引起氢气燃烧。原来这场大火和水的组成关系密切,那么我们先来研究一下水的组成。

我这样设计的目的: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设置悬念,引入本课题。

(二)演示实验 推进新课 1.通过我演示电解水的实验过程,提问学生观察到的现象,此时,再引导他们猜想、思考产生的是什么气体,接下来通过气体检验来证明产生的气体是氢气和氧气,在此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使用各种仪器做化学实验的能力。最后在我的引导下,让学生自主得出实验结论。

我这样设计的目的:①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加深他们对“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的认识和理解。

②鼓励学生对未知事物进行大胆猜测,调动学生对探究实验的兴趣。

③培养学生学习观察、总结的能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2.通过提出问题和引导学生阅读第47页有关氢气性质 的内容,鼓励学生归纳总结出氢气的性质,并加深学生对于氢气在使用前一定要先检验纯度这一认识,之后再为学生演示氢气验纯这一过程,接下来引导学生写出电解水的文字表达式,并尝试写出化学式。最后让学生自由交流讨论以下两个问题:一是在水的电解实验里,有新物质生成吗?水发生了什么变化?二是在上述这个变化的前后,参与反应的元素种类有无变化?在交流讨论后,询问学生的交流结果,再此基础上进一步进行总结,得出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在化学变化中参加反应的元素没有发生变化”两个重要结论。

我这样设计的目的:①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主动思考,而不是教师的直接灌输,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积极性,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②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能力。

介绍氢气的多种用途:①高能清洁燃料。(可用火箭、宇宙飞船的燃料);②最常见的用途是充填氢气球和氢气飞艇;③氢气跟氧气反应时放出大量的热,氢氧焰可达3000℃的高温,用于焊接或切割金属;④利用氢气的还原性,可以冶炼重要的金属。

我这样设计的目的:①拓展学生视野,活泼课堂气氛;②引导学生放宽眼界,不要拘泥于课本,更多的知识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探索。篇三:水的组成说课稿 曹玉侠

《水的组成》说课稿 西峡县城区一中 曹玉侠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亲爱的同行们,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水的组成》,它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题,本单元主要有两部分内容:有关“身边的化学物质——水”的知识;分子和原子。

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二、说教法、学法;

三、说教学过程;

四、说板书设计;

五、说本节课的得失。

一、说教材

本课题以人类认识水的组成的简要史实引入并展开,通过水的电解实验和对实验现象的讨论和分析介绍了水的组成,说明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在认识了水的组成的基础上,又学习了一种新的物质——氢气,并结合前一单元所学氧气的知识,从组成上的区别归纳出单质、化合物的概念。在课题之后还提供了稍详细些的资料——水的组成揭秘,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人类认识水的组成的系统知识。本节内容是为今后学习元素的概念埋下伏笔,对正确书写化学符号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基于以上因素,我把课堂教学的目标及教学的重难点定位在:

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了解水的物理性质。

②通过电解水的实验了解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它的化学式为h2o。③了解氢气的性质。

④了解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及区别。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归纳和运用知识等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电解水的实验对学生进行物质无限可分性教育,培养他们实事求是的态度。(2)在教学中渗透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从而启发学生的思维。(3)保持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2、教学重、难点

实验探究认识水的组成及区分单质和化合物是本课题的重点;从了解人类认识物质世界的过程和方法是本课题的难点。

3、教具准备

直流电源、水电解器、电解用水、火柴,木条,酒精灯,氢氧化钠溶液。

二、说教法、学法

教无定法,而教又必有法,《新课标》要求教师不能再在课堂上

充分当主导者,而应是学生学习上的同行者、陪伴着。

因此本节课采用“三疑三探”教学模式,通过设疑自探、解疑合探、质疑再谈、拓展运用等环节,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本节采用图片引入,演示实验等手段进行课堂教学。

三、说教学过程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请你毫不犹豫地在每一节课上尽量挤出时间,让学生掌握新教材吧,那样将会得到百倍的补偿!为了让教法和学法充分运用,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过程我从以下五方面着手:情境导入,设疑自探,解疑合探,质疑再探,运用拓展。

(一)情境导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奇心是最强的驱动程序。引入新课时由“人类认识水的组成的简要史”入手,伴随着音乐解说和美丽的水的图片引入新课。此环节迅速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形成问题氛围,使学生生疑,同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二)设疑自探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学生的这种需要尤为强烈。为此,在这个环节中让学生快速浏览教材提出自己想要解决的问题,要让学生充分发言,提出问题,教师整理、归纳、补充,形成自学提纲,并由学生自主探究。

我预计学生可能会提到以下问题:(没有提出的问题由教师引导学生提出或者教师予以补充)?水在自然界的存在形式?水的用途?水的物理性质? ?氢气的性质?检验方法? ?水的组成?

?举例说明单质、化合物以及氧化物的区别?

但在板书的时候可以简略的写:(如下)?存在形式?用途?物理性质? ?氢气的性质?检验方法? ?水的组成?(水的电解实验:现象?反应的文字表达式?结论?)?举例说明单质、化合物以及氧化物的区别? 这个环节要关注到每一位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价值也好,远离本节课题也好,都要给予适当的肯定,不要抹杀学生的问题意识。这就要求教师要具备灵活应变的能力。确定好本节想要探究的问题后,让学生认真自学教材,独立探究,解决问题。教师要给学生推荐好的自学方法,并予以强调。

(三)解疑合探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所以,在这一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展示,相互评价、补充,对于自学中不能很好解决的典型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让人人都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同时能虚心倾听别人的意见,勇于对别人的展示进行论证性或补充性的客观评价,尽量做到表述清

楚,观点明确。学生的表达能力、倾听能力、思变能力和评价能力主要在这一环节得到培养和体现。

本节课,第三和第四个问题是重点也是难点,要想突破,必须要做好相应的铺垫。

第三个问题设计思路是:通过演示实验再次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准备好“水的电解”实验,因为此实验收集到的氧气很少,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氧气现象不明显,所以换用燃着的小木条接近尖嘴处木条燃烧更旺。这样学生很顺理成章的就得到:有氧气生成。至于氢气,把氢气性质安排在第二题。学生已经知道氢气不纯时,点燃会发出爆鸣声。学生也会知道产生的另外一种气体是氢气。通过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自己总结。疑惑点由小组讨论解决,学生自然就得到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经过“设计实验——观察现象——小组讨论”就很容易突破了本节的其中一个重难点。

第四个问题设计思路是:由上一个问题水中含有氢氧两种元素。而氢气氧气含有一种元素。【过渡】含有多种元素的还有?含有一种元素的还有?学生很容易把以前学习的物质都说出来,例如:还有多种元素的物质还有:co2、kmno4、kcl、kclo3、mno2等;含有一种元素的还有:n2等。

板书:h2、o2、n2 h2o、co2、mno2 kmno4、kcl、kclo3、然后设置问题“请大家分小组讨论这三行物质在元素组成上有什么相篇四:水的组成说课稿

《水的组成》说课稿

武汉市德才中学化学组 尹松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题以人类认识水的组成的简要史实引入并展开,通过水的电解实验和对实验现象的讨论和分析介绍了水的组成,说明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在认识了水的组成的基础上,又学习了一种新的物质——氢气,并结合前一单元所学氧气的知识,从组成上的区别归纳出单质、化合物的概念。在课题之后还提供了稍详细些的资料——水的组成揭秘,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人类认识水的组成的系统知识。

本节内容是为今后学习元素的概念埋下伏笔,对正确书写化学符号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

①通过电解水的实验了解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它的化学符号为h2o。②了解氢气的性质。

③了解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及区别。(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知识等能力(3)情感目标

①通过电解水的实验对学生进行物质可分性教育,培养他们实事求是的态度。②在教学中渗透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从而启发学生的思维。

③保持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3.教学重、难点 实验探究认识水的组成及区分单质和化合物是本课题的重点; 了解人类认识物质世界的过程和方法是本课题的难点。4.教具准备

直流电源、水电解器、电解用水、火柴,木条,酒精灯,课件。

二、说教法 创设学习情景→实验探究→验证实验→讲解总结→拓展视野→升华提高。

三、说学法 教学过程不仅需要教师的活动,而且需要学生的活动。学生的学习方法有: 1.探究学习 2.多种感官协同法

五、练习(见投影)

六、板书设计(见投影)

七、课后反思 注意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在水电解实验中,电极的正负极学生很难直观的看出,而且哪里是电极、放出气泡的现象、试管里水位的高低变化、氢气燃烧的颜色后排的学生根本就看不清楚,这就是实验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而且会使一部分看不清实验的学生对化学实验失去兴趣。所以我在做演示实验时,利用多媒体将实验显示在屏幕上,等于将实验加以放大。实验过程中的上述每一个环节包括实验装置、步骤、现象都展现在每一个学生眼前,使实验效果更清晰、更直观,让每个学生都可以通过实验探究得出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突出了重点。

同时,由于水电解产生的氢气量不够,我无法通过现场收集氢气做爆鸣实验,我也借助多媒体,让学生不仅仅只是听我讲解、看书上的文字,能非常直观的看到整个氢气爆鸣实验的操作和现象,特别是爆鸣声不会因为突发事件让学生得到错误的印象。当学生直观的感受到了整个实验,其求知欲立马被激发出来,学习的兴趣又一次得到了满足,知识的获得也就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过渡时提出一组富有探究性的问题(如发现玻璃管中的水减少了,提出减少的水到什么地方去了呢?是否蒸发变成水蒸气呢?),给学生创造思维的良好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思考、分析,最后探究得出结论。

在学生明白水电解的生成物是氧气和氢气后,我认为应该提示他们去看书p52图3-12,并做一些水分解的微观图片,这样可以帮助他们较快地,较直观理解水的元素组成,同时,帮助他们学会从微观的角度去分析问题,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将微观过程进行模拟,用一种建模的方式,化枯燥为生动,从而降低了学习难度,使教学难点得以顺利突破。学生也会产生乐学情绪,激发了他们以探究为特征的求知欲望。《分子和原子》说课稿

《分子和原子》说课稿

龙文区景山中学 陆志英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小粒子,本节课,学生将从认识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开始认识微观世界,是化学学习由形象到抽象,从宏观转向微观的开始。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了解微观世界,形成微观想象能力至关重要,是继续探索物质结构奥秘,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切化学反应实质的基础。

2、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认识分子、原子的特性,并能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微观想象力和分析推理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目标: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一般方法,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学会运用观察、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运用想像、类比、分析、归纳等方法处理加工信息,获取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自然现象,并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来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增强了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积极态度。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培养学生学会对疑惑且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进行猜测、观察,分析、交流、总结等探究能力。

本课的难点是:引导学生透过物质变化的宏观表象,建立微观粒子的想象表象,形成正确的微观想像,即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微观想象力。

二、教法分析

本课教学采用实验探究、交流讨论与分析归纳相结合,并以多媒体辅助教学。新课标要求,初中化学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结合本课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我确定了以实验探究为主线,结合交流讨论、分析归纳等方法,目的是培养学生善于动手、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能力,学生通过探究活动,了解分子、原子的有关知识,突出本课的重点,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帮助学生形成微观想像能力,突破难点。这样多种方法互相穿插、渗透,也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优化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三、学法指导

本节课学生的学习主要采用实验—讨论法和分析—归纳法。

实验反映了化学学科的特点,是化学学习的有效途径。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边观察、边记录、边思考,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科学的方法处理所得材料,得出正确结论,强化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通过讨论、分析、归纳得出结论,使学生逐步学会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方法,提高学生对所得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交流和讨论发现自已和别人的长处和不足,大家互相帮助,互相鼓励,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有所发展,不断地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化学的信心,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

由于初三学生还是化学的初学者,在实验教师应注意以下指导:(1)重视探索性实验的选择和设计,(2)在实验之初,要向学生提示观察角度,(3)要重视学生对实验现象完整而准确地叙述,(4)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透过实验现象分析其本质,才能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四、教学程序

本节课我主要通过五个环节来完成我的教学:创设情境,诱发新知探究活动,练习反馈,运用新知交流讨论,体验成功实践应用,巩固新知。具体过程如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篇五:水的组成_说课稿

《水的组成》第一课时 说课稿

张路口中学 李维

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水的组成》第一课时,下面从教材、课标、建议几个方面谈谈自已对这节课的设计。

一、说教材

1、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初中化学第四单元课题三《水的组成》第一课时的内容。水,是课程标准一级主题“身边的化学物质”部分的内容。第四单元以“水”为载体,从自然界到实验室、从社会到学科、从宏观到微观逐步深入,将学科知识与社会现实问题融为一体。帮助学生在物质的认识上由宏观转向微观,从组成转向结构;出现了一些化学式,为课题四化学式的学习略作铺垫,同时也分散了难点。总之,教材在编排上注重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2、教学目标

(1)认识水的组成;

(2)通过氢气在空气里燃烧及电解水实验的视频,学习运用观察、比较等方法获取信息,并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3)通过资料“水的组成揭秘”,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方法教育。以上教学目标的制定基于修订版化学课程标准课时目标的要求:准确、具体、可行,符合全面发展观以及统整观下的化学教学目标的制定。融合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融为一体。

3、重点、难点

重点:电解水实验,水的组成。

难点:通过氢气燃烧实验、电解水实验,分析、确定水的组成。

二、说课标

(1)认识水的组成,知道单质、化合物的概念及两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并能对一些常见物质进行简单分类。

(2)通过水的电解实验及实验现象的观察,归纳总结水的组成。

(3)利用电解水实验的讨论,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实验现象的能力和习惯;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三、说建议

基于以上教材、学情分析,本节课采用:实验、启发式讲解、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的落实:一是设计载体,即通过什么样的载体来落实目标;二是设计路径,即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和方式来落实目标。为此,本节课采用了科学探究、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方法。

四、说设计 课前准备和课上探究。

课前准备:氢气在空气里燃烧实验、电解水实验视频。课上探究:课上活动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

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实验探究 获取新知---总结收获 拓展延伸(-)、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故事引入:俗话说,水火不容。可是,在一望无际的大海上却燃起熊

熊大火。1977年11月9日,在印度东南部的马得利斯某一海湾的水域内,发生了一次大火。当时,海上风浪已经接连数日没有停息,颇为壮观,火光照耀四周数十公里。当时,熊熊烈火,剧烈的火焰竟使海天连成一片形成半壁红彤壮观奇妙的景观,目击者无不目瞪口呆。海水为什么起火?事故发生后,据科学家研究,原来这场大火的原因是时速高达250公里的飓风与海水发生剧烈摩擦,产生的巨大热能使水分子分解,引起氢气燃烧。原来这场大火跟水的组成关系密切,那么我们今天来学习水的组成。

这样设计主要考虑:情境创设目的在于激疑,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既不能“喧宾夺主”,又要达到“激疑”的效果。

(二)、实验探究 获取新知

先介绍81页资料“水的组成揭秘”,这样处理不仅可以很自然地进入

演示实验这一环节,还可以使学生在研究态度、研究方法上有所启发。

1、氢气的燃烧

氢气的燃烧实验是人们认识水组成的开始,采用演示实验的方法进行

教学。利用启普发生器制取氢气,并进行氢气性质的探究。学生观察并归纳氢气的物理性质。氢气的验纯、燃烧实验前预设问题:实验步骤、实验现象、结论。学生带着问题观察实验,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

观察、分析、概括能力。师生归纳得出结论: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水。

如何用化学语言把这个反应表现出来?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各

是什么?学生回答:反应物为氢气和氧气,生成物是水,反应条件是点燃。所以文字表达式:

氢气+氧气点燃

h2 o2 h2o 第二单元课题三元素的学习(59页讨论)学生已经知道: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没有变化。所以在分析79页讨论时能顺利得出:氢气燃烧有新物质生成,发生了化学变化。有水滴生成,由:氢气 + 氧气电解

水,思考:氢

气由氢元素组成、氧气由氧元素组成,猜想:水中一定有什么元素?

过渡:人们发现了氢气能够在空气中或氧气中燃烧生成水后,又研究了水的分解实验。

2、水的组成电解水实验,这是这节课的重点,但实验室配备的电解器,反应速度太慢,而且化学实验室每个实验台上没有电源,所以对“电解水实验”采用观看视频的方式进行教学。播放视频前预留问题:实验步骤、现象(两电极现象、一段时间后正负极玻璃管中的差异)、猜想,使其带着问题进行观看。实验开始后,很快就看到有大量的气泡产生,这时候暂停,问学生有没有疑问,有学生提出 “产生的气体是什么”,“为什么会有气体”。此时鼓励学生大胆猜测气体可能是什么,这样可以调动学生探究的热情。被猜到的气体有:氧气、二氧化碳、氮气、氢气等等(都是前面接触过的)。再进一步的引导学生设计验证方案。在第二单元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已经知道了检验氧气的方法,而且知道氧气能使燃着的木条燃烧更旺,知道了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知道氮气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等等。然后逐步实施方案,验证猜想。为了尽量使学生体验探究过程,我将视频设为静音,而且一边看,一边暂停,一边思考,所以尽管没有亲自电解水,但也努力使学生达到探究的效果。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观看视频后,完成80页讨论。师生归纳得出结论:水在电解实验里发生了化学变化生成了新的物质。那氢气和氧气又是怎样产生的呢?这也正是这节课的难点,如何从宏观到微观、从抽象到具体?我准备了电解水的flash动画,通过动画模拟电解水的过程来认识反应实质。将宏观现象通过微观模拟,变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使教学难点得以

顺利突破,从而降低了学习难度。另外,在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过程中还指导学生写出相关的化学式,以分散本单元的难点,为今后学习“化学式的书写”做铺垫。

最后,如何用化学语言把这个反应表示出来?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各是什么?学生:反应物是水,生成物是氢气和氧气,反应条件是通电。

电解 氢气 + 氧气 文字表达:水 h2o 点燃 电解 h2 o2 由“氢气的燃烧实验”和“电解水实验”及flash动画微观模拟的分析: 氢气+氧气 水 水 氢气+氧气 h2 o2 h2o h2o h2 o2 得出“水不是一种元素,而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通过“氢气的燃烧实验”和“电解水实验”的视频,师生共同分析、讨论得出水的组成,这样的设计基于:“探究不是直接告诉学生结论,而是提示、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的方向。”

(三)、总结收获 拓展延伸

课堂小结:

1、学生谈谈这节课的收获。

2、再来总结一望无际的大海上燃起熊熊大火的原因。

3、氢气能不能作为燃料被利用呢?如何大量的制取氢气呢?(可以进行猜想或查阅资料)

使学生带着问题和兴趣走出课堂,调动和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加深对水及氢气的认识。作业:82页1、2。又因为这一单元是以“水”为载体将各课题串联起来的,再留一个选做作业:写一篇题为《水的自白》小文章。

(四)、板书设计:

课题3 水的组成(五)、教学反思

用视频代替实验是这节课最大的缺陷。但由于水电解器电解的速度特别的慢,无法在课堂上使用,也只好用视频代替,这也就促使我又有了一个想法:自制水电解器。尽管采用观看视频的方法,由于问题的预设比较合理,层层递进,所以也起到探究的作用中,学生的讨论、分析、结论也较为合理。

五、说中考 中考化学题,一共有十六题,前十题是选择题,选择题中大概有一至两题是难题,其中大部分是基础题,第十一,十二,较易,属基础题,十三,十四,十五,难度增加,第十六题是计算题,水的组成可以设计成基础题,也可设计成探究题。

水的组成评课稿 第2篇

本节课以人们身边最熟悉的物质——水为背景来引入并展开,通过水的电解实验来介绍水的组成,从而说明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在认识水的组成的基础上,我们又引入了一种新的物质——氢气,并结合上一单元所学氧气的知识,从组成上来区别单质、化合物的概念。其次,在本节课中初次出现了化学式,这为后面学习化学式的书写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本节课的内容在教材编排上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为学生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以及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其中教学目标又分为:

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他们对化学的兴趣逐步由直觉兴趣、操作兴趣向具有概括性的知识兴趣迁移。其次是知识基础:水是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对学生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并且在物理课中学生已经知道了有关水的物理性质.最后是能力水平:学生已初步具备了收集、分析、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也初步具备了与人合作、交流、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本节课中,学生基本具备了学好本节课知识的能力

三.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采取的教学方法有:课件展示教学法、讲解法、视频演示法、直观图示法;学习方法为:阅读法、观察法、练习法。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组织。并体现以下特点 四.教学过程

对于本节课的教学,我的大体教学思路如下:······那么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具体的教学过程,为了完成学习目标,在导学的过程中,我首先让学生观察水杯中的水,并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归纳水的物理性质。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归纳,很容易得出以下结论······那么知道了水的物理性质,那么水到底是由什么组成的呢?围绕着这一问题,我们紧接着进入了“水的组成揭秘”这一环节,通过视频演示电解水实验,让学生仔细地观察实验现象,实验开始后,学生很快就看到有大量的气泡产生,这时候就会有学生提出疑问“产生的气体是什么呢”,紧接着我会鼓励他们大胆猜测并提出验证方案,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实验结束后,我会提问学生: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你看到了哪些实验现象?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我们总结出了一下几点:······ 紧接着,根据这些实验现象我将引导学生来探索水的组成。

一、“试一试”

在教师的引导下,尝试用带火星的木条来检验正极产生的气体,发现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根据上个单元氧气的学习,学生很容易的知道,这种气体就是氧气。因此得出,正极产生的气体是氧气。接着,我们又用燃着的木条点燃负极产生的气体,发现产生淡蓝色火焰。由于学生对氢气比较陌生,因此,在教师的引导之下,我们简单地学习了有关氢气的性质:氢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难溶于水的气体,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的火焰。因此由负极产生的现象,我们可以知道,负极产生的是氢气。到此,学生已经基本知道了水的电解产生的是氢气和氧气,根据化学变化中参加反应的元素种类不发生变化我们可以得出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那么水到底是由多少个氢原子和多少个氧原子组成的呢?接着我们进入算一算环节

二、“算一算” 已知水电解后产生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再告诉学生氢气的密度为0.089g/l,氧气的密度为1.429g/l.氢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氧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6,让学生利用已学的知识,自己动手计算出水分子中氢原子和氧原子的个数比。在老师的协助之下,通过计算让学生知道了水是由2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的,而氢原子我们用化学符号H表示,氧原子我们用O表示,从而得出水的化学式为H2O.这个时候可能会有同学产生疑问: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但并不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那氢气和氧气又是怎样产生的呢?为此,我准备了电解水的微观图解,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水的电解,并对其进行讲解(科学研究证明,当水分子分解时,生成了氢原子和氧原子,2个氢原子结合成1个氢分子,很多氢分子聚集成氢气;2个氧原子结合成1个氧分子,很多氧分子聚集成氧气)。通过电解水的微观图解帮助学生认识了化学变化的实质。通过以上分析,我们接着进行了本次实验的总结:

通过电解水的实验,我们知道,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分解成氢气和氧气,这说明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3、根据这个式子,让学生通过观察,自己去发现这几种物质的不同之处,从而引出单质、化合物的概念,让学生对物质分类有明确的认识。(单质和化合物都属于纯净物,其中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化合物是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在讲完本章重点知识点后,趁热打铁,我设置了以下几个习题,通过习题来巩固学生在本节课中学习到的知识

4、在本节课即将将近尾声的时候,我设置了信息反馈环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学生可以谈自己在知识、能力方面的收获,也可以谈学习了本节课后的感悟,在课堂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5、本节课的课堂小结,首先·····其次····接着·····,最后 本节课的说板书设计如下。

为突出教学重点,完成学习目标,在黑板上列出重点知识,有利于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学习重点,加深记忆。

最后,作业布置。

作业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一类用以检测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另一类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出几道针对性较强的试题,这样做能照顾大多数学生和少数优秀学生的培养。

魔术开启新发现——水的组成 第3篇

氧气的发现者普利斯特里是一位英国的化学家。他常常喜欢给朋友们表演魔术:手拿着一个空瓶子,在朋友的面前晃来晃去,为的是展示这是一个透明的空瓶子。然后,他便迅速地把一只点燃的蜡烛移近瓶口,“啪”的一声巨响瓶口吐出了长长的火焰,但立刻就熄灭了。你们知道这其中的奥秘吗?原来,这位魔术师在表演前就已经将空瓶子里充满了无色氢气和空气,而氢气是一种可燃气体。当氢气和空气混合点燃后,瓶中就会发出震耳欲聋的爆鸣声。最初普利斯特里只是以此方式给朋友们变变魔术,惊吓朋友以当娱乐消遣,可他万万没想到变完魔术后,瓶壁上竟然有一位神秘嘉宾——液珠。

在1781年的一天,普利斯特里将这个神秘的发现告诉了好朋友卡文迪许,他是一位著名的物理学家,也是第一个发现氢气的人。卡文迪许听后对此魔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便开始进行实验,他将氢气与空气按照不同的比例混合、点燃,证实了普利斯特里的这个发现,并断定瓶壁上生成的液珠就是水。在氧元素被确认后,卡文迪许用纯氧代替空气反复实验,最终得出2体积的氢气与1体积的氧气刚好化合完全生成水。通过这样的实验是完全可以断定水不是一种元素,而是一种化合物质。但是由于当时“燃素学说”(古代神话中普罗米修斯盗天火救人类的故事)的存在,使两位科学家受这种错误观念的束缚,并没有将这一事实告知人们。

直到1783年6月,卡文迪许的助手布拉格登访问巴黎时将这一实验告诉了拉瓦锡,他是法国著名的化学家,近代化学的奠基人之一,“燃烧的氧学说”的提出者。拉瓦锡得知此事后立即在他们的基础上继续实验,实验结果不仅生成了水,同时他还将生成的水分解为氧气和氢气。这一结论证实了卡文迪许的结果,水的确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拉瓦锡的这一证实,成为了18世纪科学发展史上最辉煌的成就之一。

水的组成评课稿 第4篇

关键词:隐形分层教学;初中化学;含义;应用

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评价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准。初中化学是中学生的主要课程之一,对于学生未来的学习成长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加强初中生化学教学的质量和水平是非常重要的。隐形分层教学在初中化学教学方面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本文以九年级化学“水的组成”为例(人教版),对隐性分层教学进行简单的探讨。

一、隐性分层教学的含义

隐性分层教学是指教师根据班级学生学习情况的不同,对班级学生进行划分,进而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选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为其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从而全面推进班级学生的教学效果。隐性分层教学充分实现了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尊重,实现了对学生的因材施教。并且,这种教学方式由于是不公开的,只是教师在心里为学生设置的,因此不会伤及学生的自尊心,对于增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等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水平。

二、隐性分层教学在化学中的具体应用

“水的组成”是初中化学的内容,它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知识的运用,以及学生的动作操作能力。为此,初中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隐形分层教学:

1.对全班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的掌握

实行隐性分层教学需要教师对全班学生的学习情况有全面的了解,然后根据班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等,为班级学生进行分组,然后选择不同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提问等。例如,教师可以将班级学生分为基础层的学生、稳定层的学生和提高层的学生。基础层的学生是基础知识掌握得不是特别牢靠,并且在学习方面缺少自觉性,动手操作能力也有待提高;稳定层的学生是基础知识掌握得相对牢靠,会认真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但在掌握有难度的知识时,还有一定的难度;提高层的学生是基础知识掌握得非常牢靠,并且能够自觉主动地探索新知识,这部分学生只要教师稍加指点,就可以有新高度的提升。教师在为班级学生完成好分组以后,在进行教学时,就可以通过为这三个层次的学生设定不同难度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完成教学,实现学生学习水平的提升。

2.教师在上课之前,需要为三个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高度的目标

例如,对于基础层的学生,教师只需要他们能够掌握氢气在燃烧后的产物,以及在点燃氢气以前需要事先验纯,以及电解水产生的气体是什么,比例是多少就可以了;对于稳定层的学生,教师需要让他们掌握检验氧气和氢气的方法,并且对于单质、纯净物和混合物也能够进行区分;而对于提高层的学生,在前两项内容掌握的基础上,还需要对电解水的本质进行掌握,并且能够使用学过的知识,对水的组成进行分析和理解。

3.教师在进行具体的课堂教学时,也需要针对三个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问题的设定与提问

例如,教师在点燃氢气的实验中,就可以针对实验现象方面的内容对基础层的学生进行提问,而对于发生的化学反应方面的问题需要提问稳定层的学生,针对反应的原理等方面问题的分析,就可以对提高层的学生进行提问,从而既可以保障不同层次学生对不同高度知识的掌握,又能有效地提高班级学生的整体学习水平,推动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

4.在布置课后作业方面

教师也可以通过为不同层次学生制定不同作业内容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锻炼,从而使基础层的学生能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稳定层的学生加强学习的自觉性,提高层的学生实现对知识的延伸与拓展。

综上所述,隐性分层教学是新课程改革以后,教师为提升教学质量而形成的新的教学模式,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有效实现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具有重要影响,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给予一定的推广,进而推动中国教育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刘丽萍,郑明花.延边朝鲜族地区中学隐性分层教学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3.

[2]高兴邦.初中化学常态化教学“失真”现象及应对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

中学化学说课稿《水的组成》 第5篇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初中化学第三章“水氢”的内容可划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水和氢气,第二部分为原子结构知识的扩展。对于第一部分而言,教材第一节以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为题,讨论了水与工农业生产等的紧密关系,在学生了解了水污染产生的严重后果和防止水源污染的重要意义之后,就应该对水作进一步认识,但教材只讲了水的物理性质和水的组成,把水的化学性质分散到以后的其他章节中去,而把本节重点放在分析水的组成。教材的编排还注重了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本节是在学习了原子、分子、元素、单质、化合物等概念基础上编排的,因此,通过本节的学习,巩固和加深了这些知识。通过实验现象引出的氢气,又为学习氢气的性质作出铺垫。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a、使学生了解水的物理性质;b、通过电解水的实验,使学生认识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了解水的化学式;c、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子、原子等概念及相互关系,并可进一步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

(2)能力目标:a、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究能力;b、培养学生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分析探究能力。

(3)德育目标:a、通过电解水的实验对学生进行物质无限可分性教育,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b、通过观看有关水资源和水的污染的录像,增强环保意识。

3.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电解水的实验和根据实验现象分析确定组成水的成分元素。(2)教学难点: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电解水,即从宏观现象转向微观分析。

二、说教学

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生动、直观的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过程如下:

1.以问题导入新课,简洁明了在讲授新课前,通过计算机展示出两个联系实际的问题,然后进入新课。

2.归纳出水的物理性质。展示一杯水,培养学生从观察中发现问题,学生结合教材探究出水的物理性质。

3.分析实验现象,探究水的组成,进行微观解释(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课件展示出一组富有探究性的问题,引出水的组成这个重要知识点。因此,作好演示实验尤其关键(展示实验),书第48页,这是未改进的演示实验,实验效果不直观,效果不好;这是改进后的实验,使实验效果更清晰、更直观,更便于学生主动根据实验进行探究。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出水的电解产物——氧气和氢气,然后学生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也很容易探究出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水属于化合物,重点知识得以解决。(展示课件)分析了水的组成后,接着展示电解水的微观解释图片,将微观过程进行宏观模拟,从讨论中发现,问题得到解决,进一步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难点也得以。

4.课堂练习巩固,达标检测。5.观看录相:有关水资源及其污染。

三、说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坚持“教与学、知识与能力的辨证统一”和“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的原则,采用演示教学法、课件展示教学法、探究教学法等诸方法之长,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组织,并体现以下特点:

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重点改进了演示实验,利用实物投影将实验投在屏幕上,将实验加以放大,实验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包括实验装置、步骤、现象都展现在每一个学生眼前,使实验效果更清晰、更直观,让每个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突出了重点。

2.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通过课件展示出一组富有探究性的问题(如水是由哪些元素组成的?水属于哪类物质?水分子是由什么构成的?),给学生创造思维的良好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思考、分析,最后探究得出结论。自制电解水的微观解释图片,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将微观过程进行宏观模拟,化枯燥为生动,从而降低了学习难度,使教学难点得以顺利。学生也为其形式之新颖,从而产生乐学情绪,激发了他们以探究为特征的求知欲望。

3.加大教学密度: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做到高密度的学习知识,大信息量的优化处理,大大提高课堂效率。利用文字闪动,图象移动,颜色变换的手段,不仅容量更大,速度更快,效果也更好。为了增强学生对水的分布和水的污染的感性认识,课上选择一段“有关水资源和水污染”的录像,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4.优化教学过程:计算机以其独特的功能创造良好的思维情景,培养探究能力,发展智力,教师、计算机、学生形成一个有机的组合。通过计算机不仅能学懂、学会、学活、学精,而且能促使学生乐学、善学、勤学、活学,师生共同进入教与学的自觉状态和状态,增加了课堂教学的活力,优化了课堂教学过程。

水的组成评课稿 第6篇

一、说教材。

水的组成是第四章第三节的内容,本节在学习水的重要性、科学饮水、水的污染和防治等知识的基础上来学习水的物理性质和通过电解水的实验来探究水的组成,从而转入对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有关内容的学习。

二、说学习目标。

因本节重要学习水的物理性质和通过电解水的实验来探究水的组成,所以确定的学习目标为:读教材说出水的物理性质和观察水的电解实验现象及对生成物的检验认识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三、说学情。

水是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它是无色、无气味的透明液体,学生早已经知道了。在物理课中学生已经知道了水的凝固点为零摄氏度,沸点为一百摄氏度。温度在四摄氏度时,水的密度为一克每立方厘米。所以通过读教材说出水的物理性质问题不大。关于水的组成,学生在前三章的学习中早已知道水用符号表示为:H2O

。即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电解水的实验和根据实验现象分析确定组成水的成分元素;教学难点是: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电解水的过程,即从宏观理解转向微观分析。

五、说教法与学法。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及特点主要运用的教学方法为:讲解法、演示法、直观图示法;学习方法为:阅读法、观察法、练习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学习目标,突破重点,分散难点。在达标导学过程中,首先安排学生阅读教材说出水的物理性质。紧接着通过电解水实验,学生观察到两个电极表面都有气泡放出,并且连接电源正极与负极的刻度管内的气体体积比为1:2.通过检验连接电源负极刻度管内的气体可以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它是氢气;

连接电源正极刻度管内的气体可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它是氧气。最后让学生分析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七、说板书设计。

为突出教学重点,完成学习目标,设计的板书如下:

探究水的组成(一)

水的物理性质:无色、无气味、无味道的透明液体;一标准大气压下,凝固点为0℃、沸点为100℃,4℃时密度最大,为1g/cm3

(二)探究组成水的元素

1、电解水的反应文字表达式:水

氢气+氧气

2、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水是纯净物,是化合物,也是氧化物。

3、每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八、说作业。

作业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这样做能照顾大多数学生和少数优绩生的培养。作业题与学习目标紧紧相扣。

九、说反思。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水的组成评课稿】相关文章:

水的组成08-31

8和9的组成说课稿05-30

组成材料05-12

组成原理06-17

组成方案08-02

物质组成教案05-29

相框组成范文05-20

设计原则和组成06-26

三个组成部分08-18

微机组成与维护09-13

上一篇:迎国庆60周年征文:祖国走过风雨六十年下一篇:终验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