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河十一五总结

2024-07-02

苏河十一五总结(精选6篇)

苏河十一五总结 第1篇

中共苏河乡委员会 苏河乡人民政府

关于报送“十一五”和2010年工作总结暨

“十二五”和2011年工作计划的报告

青川县人民政府:

根据县委县府的要求,现将“十一五”和2010年工作总结暨“十二五”和2011年工作计划报告如下。

一、“十一五”工作总结

2006年以来,我乡以构建“富裕苏河,平安苏河,和谐苏河”为目标,大力实施“农业稳乡、产业强乡、科技兴乡”三大战略,按照“农业做特,产业做活,平安创建做实,惠民行动做好”的要求,突出“经济发展、服务新农村建设、社会和谐稳定”三大重点的工作思路,即使在08年遭受了百年不遇特大地震的情况下,仍然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农村经济形势喜人,各项事业齐头并进,经济、社会正朝着又好又快的方向健康发展。

(一)经济态势发展良好,各项指标圆满完成 五年来,全乡国民生产总值由2005年的1250万元提高到2010年的2500万元,国民总产值翻了一番;农业生产总值由2005年的1100万元提高到2010年的1500万元,同比

23、完成生猪养殖小区建设。今年建成新民生猪养殖场1个,培养养殖大户4户,预计年出栏生猪3000头。

(四)城乡统筹贯彻落实有效,小场镇建设全面推进 以新农村建设和灾后重建为契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关于城乡统筹的精神,扎实推进地震极重灾区小场镇建设,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一是城乡框架进一步拉大。积极配合和服务苏河灾后重建,新征土地 4.6亩,拆迁安臵农户3户近10人,场镇面积由5年前的0.2平方公里提高到0.5平方公里,新建居民住房21户,二是城乡风貌显著提升。结合灾后重建和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对场镇住房和营业门面用房的风貌进行了统一提升。在操作中,对营业门面用房以上的住房墙体全部进行户外刷白,对窗户统一安装木栏花窗;对门面营业房的店招统一色调。今年,全乡实现了场镇街道路面全硬化,街道两旁绿化、亮化和美化。三是场镇服务功能日趋完善。根据苏河乡场镇建设规划,在原有的基础上,新建了休闲小区、垃圾中转站、污水处理池。学校、医院等公益设施齐全完备。场镇路通、水通、电通、互联网通实现了4个100%。

(五)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自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以来,我乡按照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方针的总体要求和“一年典型引进、三年分片推进、五年整体发展”的发展思路,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不断创新农村体制机制,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逐步推进。

1、科学规划,试点先行。2006年,我乡根据不同村的地域位臵、产业的特点,初步制定了未来5年的产业发展规划;在2006年仅有一个新农村示范点—樱桃村的基础上,5年来已发展了4个新农村推进村,2个示范村。

2、农村环境卫生大为改善。“村容整洁”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乡制定了《苏河乡村庄环境卫生管理考核奖惩办法》和《苏河乡环境卫生评分细则》,并把环卫工作作为考核各村党支部书记和村主任的一项重要内容。先由樱桃一个试点村,逐步覆盖了全乡所有行政村。在资金保障上,政府逐年增加投入资金用于环卫工作,五年来累计投资10余万元,并于2009年为各村新建垃圾中转站,配备清洁工具,在主要交通线路上确定了10名保洁员,对金唐沿线道路和场镇进行全天候的保洁。同时,我们围绕村容村貌整治,村庄垃圾清理,道路两旁绿化等内容,对示范村进行绿化、美化和净化,对金唐沿线和居民集中安臵点的农房进行了风貌提升,完成绿化道路4.5公里,栽植各类林木3000株,村庄绿化长度2.4公里,绿化总面积20亩。

3、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改善。“十一五”规划实施以来,我乡加大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大力改善出行条件。五年来,实现硬化公路20公

对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应急机制、措施还很不健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运用效率仍然很低,现代农业发展速度和建设规模还不够理想;二是少数干部群众思想解放的程度仍然不够高,工作做大争先的意识还不强,工作中全盘考虑问题的能力不强,深入基层解决实际问题的办法不多,调动干部群众工作积极性不足的问题依然存在;三是农村集体经济依旧困难、现代科技文化覆盖面窄等问题和困难。

二、“十二五”规划

未来五年是我乡深入开展新农村建设的五年,是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大发展的五年。做好今后五年的各项工作,对于实现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今后五年,我乡社会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是:紧紧围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生态经济大发展”这一主题,切实增强“争先意识、创新意识、开放意识”,稳步推进项目建设,打造特色产业,着力改善民生。奋斗目标是:2015年全乡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000万元,年增长13% ;人均收入达到 4827 元,年增长 9%;农业总产值达到2000万元,年增长6%; 围绕上述思路、奋斗目标,今后五年将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以特色产业为统领,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立足于促进农民增收,继续实施以发展特色产业为重点的现代农业,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生态化进程。

1、建设特色产业带。以土地流转为手段,以标准化建

设为要求,以市场效应为带动,扎实推动农业产业带建设进程。以新民、梨子为核桃种植示范点,以梨子、樱桃、毛坪、樟河、三风为辐射面建设长毛兔养殖区;以毛坪、新民为中心其它4各村为辅建设茶叶示范基地;沿金唐一线大力发展农家乐、休闲庄等乡村旅游,将梨子和樱桃纳入统一规划。扩建沙坝生猪养殖小区,新建标准化生猪养殖小区2个,新建土鸡养殖小区3个,实现养殖业经济收入的翻1番。

2、夯实品牌战略基础。积极鼓励集中连片面积在300-500亩规模以上的园区式经营方式,倡导农户以专业合作社、股份制经营等形式来组建产业发展实体,实行统一管理、统一收购、统一销售的“三统一”的经营管理模式,来发展农村经济并适度经营采摘休闲旅游项目;品牌建设上,积极利用农业服务中心,围绕推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逐步开展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认证。并鼓励、支持各类企业、合作组织开展农产品商标注册,努力创建1个市级以上品牌产品,全面提升我乡农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3、搞好基础设施及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重点抓好以梨子村为中心和金唐路沿线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国土资源整理项目,解决乡内人畜吃水及灌溉供应。从市县两级积极争取资金、设备,推广生态农业发展,大力培养农村经济人队伍,为经济发展打下人才基础。

(二)抓好示范点建设,推进新农村提档升级

抚恤、农机补贴、传染病防治等各项惠农资金、信息服务贯穿到改善民生的工作实际中。其中新医合参保率五年内要达到并稳定在百分之百,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要达到百分之九十以上,农村沼气池建设新增300户以上。

2、促进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一是抓好计生工作,确保人口出生率在国家控制的范围内;二是抓好国防教育,为国防事业提供合格的兵源,同时继续做好民兵训练和民兵预备役队伍建设;三是做好文教卫生工作,让适龄儿童100%完成九年制教育,完善医疗条件,杜绝疫情传染病的发生;四是抓好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建设,维护职工和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五是加大“五六”普法力度,提高市民遵法、守法意识;六是是圆满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查清十年来我乡人口在数量、结构、分布和居住环境等方面的变化情况,为科学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提供科学准确的统计信息支持。

(六)提升行政效能,建设服务型政府

1、提升行政效能。实行项目细化、责任主体明确化、岗位责任具体化的“三化”机制,将工作定责、定量、定质、定时,以目标引领,效率优先,以责任问效,步步紧跟,有序推进,重在实效。把求真务实作为政府工作的根本要求。重大事项班长领头,人大跟踪问效,抢抓机遇争分夺秒,有三步并作一步的赶超精神,卓有成效的完成任务。

2、创新管理机制。建立政府工作人员绩效评估体系和机制,把群众的满意度作为衡量行政效能管理的重要标尺,强化服务岗位管理,规范服务人员行为,实行承办事项首办人员负责制,对工作不力,造成损失的要实行问责制。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预案,对重大自然灾害和社会事件要做好预防和应急工作,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增强工作的主动性,最大限度地保护群众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加快苏河乡经济社会发展是历史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也是时代对我们的要求,是全乡人民的殷切希望。我们将在县委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和依靠全乡人民,振奋精神,抢抓机遇,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努力实现“十二五”规划的任务和目标,为建设和谐、美丽、富饶的新苏河而努力奋斗。

三、2010年工作

2010年我乡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县委、县政府各项决策,立足本乡实际,团结和依靠全乡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抢抓机遇、开拓创新、锐意进取、攻坚克难,以灾后重建为契机,注重科学重建,奋力推进项目建设,打造特色产业,着力改善民生,基本实现了预期目标,为推进我乡灾后恢复重建和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跨越发展新基础。

(一)加快推进灾后重建,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3141、大力改善出行条件。充分发动群众,提升群众参与意识,由“要我建设”转变为“我要建设”,整治通社路 13000余米、连户路1400余米,有力改善了村民出行条件。

2、大力改善人居环境。抓住浙江嵊州援建的机遇,大力开展“三改两建”工程和人畜饮水工程。改厕改厨改圈1000余户,改水1100余户,建设沼气池110余口,安装太阳能138户、村村通数字电视接收器803户。

3、大力解决就医难问题。为方便群众就近解决小病患,降低医疗成本,全乡6个村都新建成了卫生站,完善了硬件设施。

4、充分体现群众自主。全乡6个村按照统一设计,都新建了村级活动场所,改善了村“两委”办公条件,为群众“一事一议”、参与社会事务管理、真正当家作主,提供了良好的活动场所。通过上半年的努力,我乡呈现出一派新农村建设景象。

(五)不断创新社会事务,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加强发展教育事业,大力实施科教兴村,文化富民。大力改善教学环境,认真落实九年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和困难学生补助政策,着力解决学生读书难的问题,全乡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加强教育质量监管,积极引进浙江师资,提高了教育质量。大兴学习之风,领导干部带头学习科技文化知识,通过集中组织学习、观看电视节目、专业技术咨询等方式,培训农村人次达200余次,为扶贫攻坚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扎实做好电视接收器转换工作,新建农村书屋3个,丰富了广大群众的精神生活。

加强发展卫生、防疫、计生事业。实现了卫生院的规范管理,完善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臵预案,健全乡、村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着力改善医患关系。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制度,农村群众参合率达90﹪以上,深入推进计生、防疫工作,抓好妇女重大疾病的防控,稳定低生育水平,做好防疫接种工作,预防各种疾病的流行。

大力做好平安信访维稳等工作。加强矛盾纠纷排查力度,做好群众信访工作,上半年化解社会矛盾9件,成功处理信访案件3件,保证了社会稳定;加强武装工作,做好社会综合治理、专项整治、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深入开展法制教育、防邪禁毒宣传,增强公民法制意识;强化安全生产、食品安全等监督管理,做好学校、医院等人口密集场所的安全防范工作,抓好道路和水上交通监管,防止了重大事故的发生,确保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大力做好民政、国土、畜牧等工作。加强民政工作,确保各项惠民政策落到实处,大力改善民生;做好林业管护工作,杜绝乱砍乱伐现象,保护生态平衡,加强畜牧监管,做好春、秋动物防疫工作。

(六)切实加强自身建设,提升政府形象

今年上半年,政府自身建设以“务实、高效、廉洁”的工作作风为抓手,以提高行政效能为重点,引领广大干部攻坚克难,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齐心协力搞重建,凝聚人心谋发展,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大局意识、创新意识、发展意识、服务意识,大力弘扬真

7182、进一步完善已建成核桃基地、长毛兔、生猪养殖小区的配套设施,落实好项目资金,引进长毛兔种3000只,做好核桃基地的后期的打药、除草、施肥等监管工作,聘请技术指导员,做好技术指导,确保全年出栏长毛兔15000只,生猪8000头,家禽70000只,人均增收200元以上。

3、新发展山珍原料林2000余亩,山桐子500亩,人工种草200亩,草地恢复4000余亩。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服务百姓大众

一是进一步做好交通建设,做好苏河口至乡场镇,毛坪至三风村的公路养护工作,修建东风通村公路6公里,修好三风平桥1座,加大连户路的修建力度,解决好行路难和过河难的问题。

二是继续深入开展“三改两建”和农村人畜饮水工程工程,继续实施改厨改厕改圈,确保全乡基本完成,人居环境得到大力彻底改善。新建沼气250口,全面完成村村通电视接收器转换工作,加强村级活动场所的办公设施设备管护。

三是全面完成河道清淤和河堤的修建工作,建成新民、樟河的两座河堤,做好后期的管护工作,使其在雨水季节真正发挥出作用,确保沿河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四是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加大劳动力转移培训,以工代赈项目实施,整合资金,不断增强投入,因地制宜,提高农业服务水平。

(四)加快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科教文卫等事业统筹兼顾,均衡发展。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抓教学管理,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提高教育质量;进一

步健全乡、村卫生服务体系,加大硬件设施投入,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提高农村群众参合率,力争参合率达100%以上;稳步推进计生工作,继续保持低生育水平;做好重大疾病的防疫工作。

突出抓好做好安全、防邪、普法等工作,维护社会稳定。坚持信访矛盾隐患排查制度,对排查出来的重要信访隐患,实行领导干部包案下访制度,限期解决问题,把问题解决在本乡范围内,杜绝到市赴省上访。全力做好援建协调服务工作,切实解决援建人员生活所需,保障援建人员安全。抓好援建竣工项目的决策、审计和交接工作,确保援建目标任务的圆满完成。

(五)抓党建树形象,提速提效搞好各项工作 一是全面深入扎实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按照“五好”和“四强”以及“五带五示范”的要求,着力于引领科学发展,提高党员干部素质;着力于促进社会和谐,增强党的执政能力;着力于服务人民群众,增强党的群众基础;夯实基层组织,促进各项工作大发展,进一步激发各党支部和党员干部的生机活力,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人民群众、加强基层组织的实践中建功立业。

二是以创建学习型党组织为抓手,不断强化理论武装。以“优化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创新能力”为总体目标,树立学习是生存和发展的理念,构筑终身学习教育体系,进一步转变学风,不断提高农村党支部和党员的学习能

122-

苏河十一五总结 第2篇

前言

安全生产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民经济稳定运行的重要保障,是坚持以人为本安全理念的必然要求,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前提条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内容,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

目前,我县正处于经济转型期,受山区县底子薄、生产力相对落后,且发展不平衡的影响,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地区。交通建设和管理设备简陋、从业人员素质低下的状况仍无法在短期内得到根本改观。长期来,安全生产投入少、欠帐多,决定了我县交通安全工作必然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人们的安全意识也必然要经历一个认识、提高和主动改变生产环境和生产条件的循环往复的过程。安全生产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和紧迫性,决定了必须从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出发,为防止和减少各类事故,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对交通安全生产工作做出规划。

一、“十一五”安全生产工作回顾

(一)安全生产基本情况

党的十六大要求“高度重视安全生产,保护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安全”。近年来,我局始终把安全生产工作贯穿于整个交通运输事业中,全力以赴地抓好安全生产工作,全面实行安全生产责任制;对事故多发、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重点工程扎实地开展各项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和安全生产大检查活动;逐步增加安全投入,不断改善安全生产条件;改革和调整了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强化了安全生产监管;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安全生产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安全意识;严格行政责任追究,认真查处各类事故。这些措施确保了我县交通运输安全生产工作的总体稳定。

“十一五”期间,交通运输安全生产形势虽持续保持平稳,但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

(二)主要工作和经验

“十一五”期间面对严峻的安全生产形势,我县的交通建设、公路安全在频发的大灾大难中经受了无数考验。在局党委的高度重视下,一是加强了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从上到下成立了一局两所得安全生产领导小组,基本做到机构、人员、经费和装备“四落实”; 二是落实了责任制。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考核体系,与直属单位和重点生产经营企业、道班签订了责任状,健全了安全生产责任制,把安全生产纳入考核体系;三是深入持久地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紧紧抓住关系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点工作,如针对公路沿线的非法兴种、非法建设等行为进行了专项治理,及时消除了一些事故隐患;四是增加了安全投入。近几年来,用于安全生产的资金逐年增加,安全生产条件和作业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五是加强了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和培训。使全局上下职工安全生产意识有了进一步的加强,安全管理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做到持证持照上岗;六是加大了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建设力度。根据本县交通建设和管理的具体情况,制定了与国家法律、法规配套的有关加强交通建设安全生产的实施办法和规章制度,基本满足安全生产的需要。

(三)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分析我县交通运输安全生产形势严峻的原因,除山区交通运输自身的地理条件限制、经济的快速发展、改革的不断深化、从业人员结构的多元化以及体制、机制等原因外,还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安全生产重视不够、投入不足

全社会尤其是一些和交通运输、公路建设相关的企业对安全生产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缺乏足够的认识,存在重经济、轻安全的倾向,安全生产未能真正纳入企业总体发展战略,为了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往往忽视安全生产和减少安全生产方面的投入,安全生产还没有成为绝大多数从业人员的自觉行动。

2、安全生产基础薄弱

我县地处山区,经济基础薄弱,道路建设的重要性及经济意义往往较安全生产更受重视,导致一直以来对安全生产投入不足,一些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的重大水毁或建设隐患没有经费进行有效治理。

3、从业人员素质不高,事故预防和应急处置能力较差

我县的经济发展水平就全省而言,属不发达地区。大多数从交通运输相关行业职工队伍素质参差不齐、文化程度较低、安全生产技能差、整体素质不高,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置和自我保护能力差。

4、安全生产基础支撑力量不强

安全生产科技人才缺乏,基础设施落后,科研投入不足;宣传教育培训体系尚未建立,宣传教育培训工作滞后,方式和手段落后;安全生产应急资源缺乏,应急救援装备匮乏。

二、“十二五”安全生产发展趋势和工作思路

(一)机遇和挑战

“十二五”期间,是我县经济、社会、城市建设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整体推进现代化的重要战略时期。经济、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对交通安全生产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使安全生产面临新的形势与挑战。

1、安全生产投入不足与经济快速发展不适应的问题将更加突出

“十二五”期间我县交通建设工作进入一个新的加速发展的时期,投资稳步增长,安全生产问题将日益突出,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安全保障能力不足,将会对交通建设和管理的安全生产工作造成重大的压力。

2、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对交通安全生产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文化、法制意识、安全意识不断提高,从业人员更加重视自身的安全与职业健康,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对交通安全生产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交通事业的快速发展,增加了安全事故的隐患

通车里程和机动车保有量的增加,道路交通监控力量薄弱、手段落后等,必然导致道路交通事故隐患的增加,给道路交通安全带来巨大压力。

(二)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安全理念,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出发点,以遏制重特大事故为重点,以减少人员伤亡为目标,加大安全投入,提高安全水平,倡导安全文化,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严格执法,落实安全责任,努力实现我县交通安全生产状况稳定好转。

(二)工作目标

到2015年,道路交通建设事故起数逐年下降,基本建成分级负责、考核科学、制约有力的安全责任体系;以人为本、面向社会、讲求实效的安全宣传教育培训体系;快速高效、保障有力、覆盖全县的应急救援体系,建立起我县安全生产长效战略机制。

1、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建设目标

到2015年,建立起安全生产综合管理工作机构;交通主管部门的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和人员能满足工作需要;安全生产工作的机构、人员、经费、设施和装备到位。

2、安全生产支撑体系建设目标

到2015年,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安全生产信息体系、技术保障体系、培训体系、宣传教育体系和应急救援体系;县局、乡镇公路养护站、交通建设企业等应急救援系统有效运行。

3、安全文化、专业人才建设目标

“十一五”期间交通安全文化建设初见成效。通过努力探索,找到符合我县交通事业情况的、有效可行的安全文化建设模式;明确安全文化宣传战略,使安全知识工程得到实施,提高安全生产质量水平。

4、事故应急体系建设目标

到2015年,建成我县交通建设及公路安全安全生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提升公路灾害的应急救援能力,以道班为基础建成1个功能完备的生产安全应急救援和能应对各种道路安全事故的应急救援队伍。

三、“十二五”安全生产工作主要任务

苏河十一五总结 第3篇

1.2010年经济运行情况

2010年内燃机行业总产值预计将突破3000亿元;销售收入2510亿元, 同比增长34%;新产品产值546亿元, 同比增长28.90%;出口交货值152亿元, 同比增长20.42%。全国生产内燃机总量突破7300万台, 总功率为13.14亿kW, 同比增长34.54%。

2.车用发动机生产完成情况

2010年, 纳入统计范围的68家国内汽车发动机企业, 累计生产发动机1690.9万台, 同比增长27.44%;销售1702.59万台, 同比增长29.73%;其中纳入统计的25家柴油机企业, 累计生产柴油发动机393.55万台, 同比增长25.03% (多缸机:四缸机为主, 六缸机约120万台) ;纳入统计的43家汽油机企业累计生产汽油发动机1296.58万台, 同比增长28.19% (多缸机:四缸机为主, 三缸、六缸为辅) ;其他燃料机8085台。

3.经济运行特点

2010年内燃机工业经济运行情况良好, 主要特点:一是政策效用持续体现, 产销同比增长创历史新高;二是自主创新能力增强, 满足市场需求, 新产品产值增加幅度大;三是节能减排产品市场需求量激增带动行业国Ⅲ、国Ⅳ产品的市场投放量增加;四是重点企业的重点产品供不应求, 部分产品形成卖方市场, 重点企业生产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大企业集团产销规模调整提升, 潍柴、玉柴年产突破70万台, 一汽年产突破50万台, 车用发动机自供率满足90%以上的市场。

“十一五”期间内燃机工业取得重大成果

“十一五”期间, 我国成为内燃机制造大国后, 通过深层次的改革和调整, 已开始步入从量的发展转向质的提升阶段。

在车用发动机领域, 形成了以汽车制造厂为主导的制造体系, 商用车形成了以汽车制造厂和专业内燃机生产厂并举的制造体系;非道路移动机械用柴油机形成了以内燃机制造企业为主的制造体系;摩托车用发动机和通用小型汽油机形成了区域产业集群制造体系;船舶、铁道机车和其他特种用途内燃机形成了各自健全完整的制造体系。

1.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优化升级取得成效

“十一五”以来, 内燃机工业产业结构调整、产品更新换代取得了一些进展。经过调整, 企业优化资源配置, 产业集中度大大提高, 同时, 产业结构、市场结构、自主品牌均发生了实质性变化。

全行业以国家出台实施的节能减排法规为目标, 结合国外先进技术自主研制开发了一大批为汽车、摩托车、工程机械、农业机械、船舶、铁道内燃机车、内燃发电设备、石油钻机和国防装备等配套的新一代先进发动机产品。

交通运输机械配套的车用发动机占市场份额最大。伴随着我国排放法规的不断升级, 汽车用内燃机主要集中在开发可满足国Ⅲ排放法规要求的产品, 并为满足国Ⅳ排放法规要求进行了技术储备。

2.车用内燃机新技术应用和研发取得进展

车用汽油机采用了电控多点顺序喷射和柔性多点分层喷射、增压、三元催化排气后处理以及多气门、可变气门正时等新技术。经过产学研的共同努力, 我国已基本掌握缸内直喷技术在产品上的应用。

车用柴油机已采用了电控高压共轨燃油喷射系统、多气门、增压中冷、可变涡轮增压、废气再循环和排气后处理等新技术, 实现了降低油耗和控制排放的目标。尤其在燃油喷射系统方面, 除了采用电控高压共轨燃油喷射系统外, 燃油系统主要制造企业结合我国国情需要, 开发推广了电控直列泵、电控VE泵和电控单体泵等高压燃油喷射系统, 及时满足了国Ⅲ排放法规的要求。

3.替代能源发动机研发取得阶段性成果

各种替代燃料发动机的研发和推广应用也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天然气发动机已经得到应用, 乙醇汽油在部分地区成为常规车用燃料, 添加一定比例的甲醇汽油在西部地区得到应用, 生物柴油的制造技术基本成熟, 二甲醚和甲醇在柴油机上应用取得技术突破, 二甲醚在公交车上已进入试运行阶段, M100甲醇燃料在商用车上已进入产品化阶段。我国替代燃料技术的快速发展已经达到了规模替代石油燃料的水平, 并正在逐渐形成符合我国资源特色的内燃机燃料体系。

在高新技术领域, 如电控技术、新型燃烧技术、增压及增压中冷技术、废气再循环技术、排气后处理技术以及一系列内燃机基础零部件新技术, 在产品中已得到广泛的推广应用。各种代用燃料发动机的开发和应用取得了卓有成效的进展。混合动力技术通过自主开发及与国外合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特别是排气后处理系统和电控共轨系统的自主研发取得了突破, 打破了国外垄断局面。

“十一五”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1.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内燃机行业整体规模优势不突出, 产量很大但效益不高。制造体系参差不齐, 总体水平亟待提高。产品品牌知名度不高, 国际市场竞争力弱。

(2) 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高新技术层面缺失竞争优势, 部份核心技术仍然依靠国外。由于科研开发投入不够, 再加上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的不健全, 导致行业技术创新能力长期处于弱势, 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内燃机先进技术软件的开发能力落后, 具有高技术含量的整机和零部件产品的研发过于依赖国外, 制约了新产品的发展。

(3) 测试技术与设备严重缺失和落后。长期以来, 我国内燃机行业在教学、科研、生产制造、技术标定、试验检测等环节中, 测试技术和测试设备依赖国外现象非常严重。关键检测设备和仪器绝大多数需进口解决, 严重阻碍了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和新产品的发展。

(4) 在内燃机研发和产业化制造链条当中, 主机与零部件协同、协作的合作关系还存在着门槛和不协调。

(5) 在内燃机替代燃料推动产业多元化发展方面, 仍然存在着认知和政策支持的问题, 导致扩大研究的力度不足, 试验研究范围不大, 研究经费短缺的现象始终没有得到缓解。

(6) 内燃机工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着新生的不平衡现象。国家在传统能源动力装置 (内燃机) 和新能源动力所给予的支持严重失衡。新能源产业作为国家新兴战略产业, 应该给予大力支持。但作为消耗我国石油能源60%以上的内燃机产品, 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里, 仍将作为支撑国家经济建设和满足市场需求的各类移动机械的核心动力, 其主导地位不应动摇。特别在国家节能减排政策中所承担的重要社会责任, 更应持续给予大力扶持。但目前在国家政策、投资, 特别是科研开发资金以及税收等方面, 内燃机行业获得的支持显然太小。

(7) 内燃机作为中间产品, 在政策上处于尴尬境地。一方面, 面对上游原材料供应以及配套主机, 在国家各类支持政策中所能获得的发展支持力度始终处于边缘状态。另一方面, 又由于其消耗能源和排放污染的特性, 致使各类技术法规、质量管理等强制性约束政策直接对其提出了非常严格的要求, 此种局面导致内燃机行业既承担了很重的社会责任但是又享受不到应有的政策支持。期望这种局面在“十二五”期间能得到改观, 以满足内燃机行业超前发展的要求。

2.建议

当前, 我国汽车和内燃机工业发展中突出的问题是如何落实国家节能减排的发展方针和指导思想, 贯彻国家排放标准, 通过技术进步推动产业升级和产品升级, 以提高全行业的总体竞争实力。对此, 就内燃机工业的发展, 提出如下建议。

(1) 采取坚持通过技术进步, 推动产业升级的原则, 以缩短国内内燃机工业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

(2) 加大规范实施国家各项技术法规、排放标准等政策一致性的执行力度, 鼓励采用国际上通行的、先进和科学的技术路线, 调动企业加大技术投入的内在动力, 达到推动产业技术进步的目的。

(3) 采用“一推一拉”方式, 真正实现消费拉动。“一推”即:增加对内燃机产品提前达到国家排放法规要求的鼓励政策, 采用技术改造专项资金支持和增值税、所得税返还相结合的方式, 对积极推动技术进步, 先期达到国家排放标准要求的内燃机企业给予支持;“一拉”即:在商用车等整车领域出台100%购置税减免或部分减征方案, 鼓励汽车生产企业积极装配提前达标的内燃机产品, 真正实现终端消费市场内需的拉动。由于节能减排是我国长期的发展政策, 建议上述鼓励政策在出台实施的同时, 确定为长效激励机制。

(4) 政府政策资金的支持不能“广撒芝麻”, 应加大对行业龙头企业政策的扶持力度, 从而带动和加快技术创新的步伐;政府应鼓励使用自主品牌柴油机, 并出台支持优先购买自主研发产品 (包括政府采购) 的优惠政策;出台相关配套政策, 鼓励企业集成创新, 例如降低排放产品、新能源应用产品获取市场销售许可的公告费用等。

(5) 政府应加大对共性基础技术服务平台的扶持力度。由行业协会负责组织, 鼓励优势企业联合起来, 重点科研院所积极参与, 建立共性基础技术服务平台, 联合解决共性技术难题, 政府有关部门在经费上给予重点支持;研发费抵免所得税的政策应尽快落实;提高行业协会在标准制定、国家项目设立、对外交流等方面的影响力。

(6) 政府应在国际化经营方面给予支持。利用政府资源, 建立信息、法规、政策、文化等服务平台;帮助中小型企业完善国际化经营支持体系, 加大信息、市场拓展和开发新产品的支持力度, 提供金融支持等;鼓励企业扩大出口业务, 同时建设国家相关部门, 进一步督促专利商严格执行EA专利许可区域范围的约定, 以加大对韩国柴油机出口到中国的限制。提高自主品牌的出口退税率;优化贸易环境, 简化各种审批手续, 鼓励企业国际化经营, 支持企业海外经营。

(7) 在利用外资及产业安全方面, 鼓励自主品牌的发展, 在税收上取消过去赋予外资企业的优惠;在利用外资时, 要考虑国家产业安全, 主要限于进入目前国内能力、水平不足的领域, 保护本土化与外资有相对竞争能力的产品;国家要重点鼓励内资企业并购海外具有先进技术的核心零部件企业和境外研发机构, 应该在政策上、资金上给予支持和帮助。

2011年经济运行预测与重点工作

1.2011年经济运行预测

从汽车、工程机械、农用机械等重点用户的走势看, 我国内燃机市场总体上还将延续平稳较快发展趋势, 政策重点将继续向节能减排、自主创新、动力多元化倾斜。预计内燃机总产量按8%~10%增长, 总产量为7800万台, 其中, 车用汽油机按10%增长率;车用柴油机按11%增长率;低速货车、通用小汽油机按10%增长率;摩托车用汽油机按5%增长率;其余产品按8%增长率。

2.2011年经济运行重点工作

2011年, 中国内燃机行业的工作思路将调整并集中到以下几个方面:

(1) 进一步解放思想, 转变观念,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 围绕高端、创新、基础、融合、绿色等五个方面, 做好结构调整。高端:积极发展大量进口的高效率、低污染排放、高可靠性的高端内燃机;融合:内燃机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是提高内燃机产品性能和可靠性、实现向高端升级的有效途径;创新:我国己成为内燃机制造大国并开始向强国迈进, 今后必须要坚持自主创新、集成创新和原始创新, 加快产业自主创新能力, 实现产品从价值链低端向高端的跨越;基础:研发及试验技术, 毛坯铸造技术, 发动机的燃油电控技术、增压技术、尾气处理技术等是左右内燃机向高端升级的基础;绿色:实施绿色制造, 内燃机是量大面广的动力设备, 要从设计、制造、运行、回收的全生命周期力求绿色, 实现企业自身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清洁生产, 大力发展节能产品, 尽快全面启动新能源动力的自主研发。

(2) 大力提升内燃机节能减排的技术水平, 要用高新技术促进与提升制造技术水平, 持续不断地提高传统内燃机的节能、减排功效。从内燃机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分析, 近期它仍是热效率高的动力机械。我国内燃机的热效率从过去不到20%提升至汽油机超过30%, 柴油机超过40%, 先进柴油机超过50%, 得益于包括控制系统、增压系统、尾气处理陷阱技术的研究应用。它在移动机械上所具备的优良综合性能, 其他动力仍无法取代。但其排放标准将有更高要求, 应该说有达到零排放的预期。

从新一代汽车动力技术发展看, 缸内直喷电控汽油机有望向柴油机燃烧方式发展, 充分发挥提高压缩比及压燃方式所具有的热效率高的优点;高压共轨燃油喷射系统的发展, 特别是在柴油机上的使用, 能有效控制其燃烧规律, 达到高效率、低排放;各种高效排气后处理装置已稳健步入市场, 目前集氧化、还原、颗粒捕集为一体的柴油机尾气处理装置正在研究之中, 一旦研制成功, 柴油机的尾气处理成本有望降低。要加快研究和推进替代燃料的发展, 同时降低发动机本身重量, 提高功率密度和体积密度也应得到重视。完全掌握以上技术对我国的自主开发能力提升有重要意义, 也是实现我国由内燃机制造大国迈向强国的突破。

(3) 加快对自主品牌乘用车配套动力的自主研发。目前, 汽车产品是内燃机最大的下游用户之一。由于我国汽车工业是从商用车开始发展的, 轿车基本是改革开放后与国外合资生产的, 因而我国商用车的发动机自主研发一直在持续不断地进行, 并为中国自主品牌商用车的升级换代提供了可靠的保障;但中国乘用车配套动力的自主研发尚处于起步阶段, 对中国自主品牌乘用车、特别是轿车的发展形成掣肘。在国内轿车市场外资品牌占有率不断扩大、自主品牌轿车海外出口迅猛增加的情况下, 联合产、学、研各方力量和社会资源, 加速开发自主品牌乘用车发动机, 同时加快乘用车柴油化的进程已到了迫在眉睫的时候。

(4) 加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 既是国家节能减排战略需求, 也是与内燃机相关的汽车、工程机械产业发展的需要。国际上对满足美国2010年或欧Ⅵ及以后的燃油经济性 (C O2减排) 要求技术路线仍不成熟, 联盟有重大的技术创新空间。建立节能环保内燃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共性技术攻关与产品的开发, 对于改善我国内燃机的燃油经济性, 降低排放, 提高出口竞争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整合产业技术创新资源, 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突破产业发展技术瓶颈, 提高我国内燃机自主开发能力和技术创新成果的辐射能力, 带动我国内燃机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促进相关行业的发展, 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1) 组织国内优势企业、重点大学和国家级科研机构等围绕节能环保内燃机产业技术创新关键共性技术, 开展技术合作。 (2) 突破内燃机产业发展核心技术, 关键共性技术瓶颈问题, 形成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技术, 引领内燃机技术创新。 (3) 提高内燃机燃油经济性并降低排放, 建立开发流程和设计规范, 形成内燃机产业技术标准体系。 (4) 实施技术转移, 加速关键共性技术科技成果商业化运用, 提升内燃机、关键零部件和相关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5) 联合培养人才, 加强人员的交流互动, 提供技术教育及培训, 支持学术研究及研究生教育, 为内燃机产业持续创新提供人才支撑。

(5) 积极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尽快使其成为内燃机工业新的增长点。在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 找准定位, 注意与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相结合, 将节能环保高效发动机做为重点, 着力突破关键技术。目前从“开源、节流、高效”几个方面入手。“开源”就是要寻求石油替代燃料, 实现能源多元化;“节流”即以降低油耗为中心, 开展新技术的研究和运用。“高效”是指从技术、关键部件、总成系统的角度出发, 用智能模式, 全方位提高内燃机的热效率。同时, 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大力发展循环工业和再制造工业。

苏河十一五总结 第4篇

随着《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正式公布,全行业转变发展方式已经刻不容缓。总结“十一五”我国钢铁行业发展循环经济所取得的成绩,找出进一步发展的潜力,力争在“十二五”规划中再上新台阶,实现转型升级,是我国钢铁行业必须承担的责任。

21世纪初,我国政府正式提出发展循环经济,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2002年,辽宁省率先在全国开展循环经济试点,鞍钢作为国内钢铁企业第一个全面开展编制循环经济规划、系统设计、项目落实等系列工作。2005年济钢、莱钢、鞍钢、攀钢、包钢等钢铁企业被列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点工程单位。

我国钢铁行业经过“十一五”的不断探索,发展循环经济从理论到实践都取得了重大进展。

一、节能减排水平提高,综合利用成果显著

“十一五”是我国钢铁行业快速发展的5年,我国粗钢产量由3.53亿吨提高到6.27亿吨,年均增长12.2%。钢铁工业的发展有力地满足了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的需求。与此同时,钢铁行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开始注重钢铁制造流程新功能的发挥,即钢铁企业不仅局限于冶金材料制造功能,而且在能源转换、废弃物消纳处理方面担当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十一五”期间,我国钢铁行业在能源综合利用、节水和水资源综合利用、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减少污染物排放等领域取得了很大成绩。

1.钢铁产品制造功能得到优化提升。

“十一五”期间,我国钢铁产品总量满足国民经济需求,品种质量明显改善,钢材市场占有率由2005年的92%提高到2010年的97%。到2010年底,在统计的22大类钢材品种中,有17类品种自给率超过100%,热轧薄板、冷轧薄板、热轧薄宽钢带、冷轧窄带钢、镀层板带5类品种自给率超过90%。高磁感取向硅钢实现批量生产,2010年市场占有率超过50%;高强度汽车板市场占有率达到70%;核电用钢实现了国产化。钢材品种质量的提升增强了下游行业的市场竞争力。

同时,生产技术装备水平得到提高,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90平方米及以上烧结机产能所占比例由67.9%提高到80.5%,1000立方米及以上高炉产能所占比例由48.3%提高到60.9%,100吨及以上炼钢转炉产能所占比例由44.9%提高到56.7%,热轧宽带钢轧机由26套增加到72套,冷连轧机由16套增加到50套。国内一批重点大型钢铁企业技术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拓展能源转换功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1)吨钢综合能耗大幅下降

2010年与2005年相比,重点钢铁企业吨钢综合能耗由694千克标准煤下降至605千克标准煤,“十一五”期间下降了12.8%,实现节能总量4800万吨标准煤,为完成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指标做出了巨大贡献。

(2)主要生产工序能耗逐年下降

“十一五”期间,钢铁行业主要生产工序能耗稳步下降,2010年与2005年相比,重点钢铁企业焦化、烧结、炼铁、转炉、电炉工序能耗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这说明,“十一五”期间我国钢铁企业节能措施得当,成效显著。“十一五”重点钢铁企业主要生产工序能耗变化。

(3)二次能源回收及循环利用效率不断提高

2005年到2010年间,占钢铁企业二次能源回收总量70%的高炉、焦炉和转炉煤气的利用量逐年提高,损失率逐年降低。“十一五”期间,焦炉、高炉和转炉煤气利用率分别提高了2.8%、3.8%、5.85%,吨钢转炉煤气回收量从47.5立方米提高到81立方米,企业自发电量占总用电量的比例增长了4.6%。说明我国二次能源的循环利用水平得到很大提高。

3.水资源利用再上新台阶

(1)取水量逐年下降

“十一五”期间,我国钢铁工业高速发展,粗钢产量增加了77.6%,年均增长12.2%。而钢铁行业取水总量却逐年下降,由2005年的30.38亿立方米下降到2010年的25.77亿立方米,年均下降3.03%,累计节水91.01亿立方米。

钢铁行业“十一五”期间吨钢取水量也逐年下降。由2005年的吨钢取水8.6立方米下降到了2010年的4.11立方米,年均下降10.44%。

(2)水资源利用效率逐年提高

新水利用系数和重复利用率反映了水资源利用效率。钢铁行业“十一五”期间水重复利用率逐年提高,新水利用系数逐年上升。水重复利用率由2005年的94.04%提高到2010年97.2%,提高了3.16个百分点;新水利用系数由2005年的0.44上升到2010年的0.58,上升了31.8%。

(3)节水技术措施多样化

“十一五”期间,钢铁行业在基本实现以直流改循环、建污水处理厂等粗放式的节水措施的基础上,随着节水工作的深入,逐步发展到采用节水工艺、节水系统及设备、水质稳定等措施。污水深度处理、焦化废水处理回用、利用非常规水资源等成为了主要途径。

目前钢铁行业普遍采取的节水技术、装备及措施主要有:节水工艺技术和装备,包括高炉干法除尘技术、干熄焦技术、转炉干法除尘技术、高炉渣粒化技术、钢渣滚筒法液态处理技术和钢渣风淬技术;废水处理技术,包括焦化废水处理与回用技术、冷轧废水处理与回用技术、综合污水处理与回用技术等;冷却过程节水技术,包括高效空冷技术、加热炉汽化冷却技术、连铸喷雾冷却技术、蒸发式冷却塔等;科学合理的用水系统,包括分质用水系统、串级用水系统、循环用水系统、污水回用水系统等;采用非常规水资源,包括开发利用厂区雨水、城市污水、苦咸水、海水、矿井水等。

4.强化固体废弃物消纳功能,更加注重资源化回收利用的产业化和增值化

“十一五”期间,重点钢铁企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由2005年的89.4%上升到2010年的96.1%,增加了6.7个百分点。分类利用率统计。

“十一五”期间,不仅固体废弃物利用率普遍提高,综合利用的产值也有较大增长,说明全行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附加值在提高。

二、制约因素仍然存在,评价体系亟待建立

我国钢铁行业在循环经济的理念指导下,按照“资源化、无害化、最小化”的良性循环发展原则,不断取得新的成绩,有些方面已步入国际先进行列。然而我们也应看到,全行业旧有工艺装备仍占较大比例,环保治理、节能减排和综合利用的历史欠帐多,这些因素阻碍了行业循环经济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1.循环经济标体系尚未建立

早在2007年,国家发改委联合国家环保部和统计局已下发了《关于印发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通知》,提出了宏观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及工业园区的循环经济指标体系。建立衡量钢铁行业循环经济

的指标体系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但时至今日,钢铁行业的循环经济指标体系仍未建立,这对评价钢铁行业循环经济水平,促进行业循环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障碍。

2.循环经济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目前,部分企业工序能耗未达到国家标准《粗钢生产主要工序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限定值。2010年,全国焦炉、高炉及转炉煤气放散量折合标准煤约454.5万吨标准煤。余热资源利用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特别是中低温余热资源利用方面仍有潜力。能源管理水平和国外先进水平相比存在差距。

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虽然上升较快,但利用技术水平偏低。冶金渣和各类尘泥高效和高附加值利用技术和水平有待提高。

绝大多数企业节水只停留在水循环使用、污水回用等常规的利用方式上,缺少对各系统进行水质监管、用水定额标准的完善,以及开发利用非常规水资源。

3.钢铁行业与其他行业及社会之间的循环有待加强

我国钢铁行业经过“十一五”期间的发展,行业内的循环再利用已经取得很大进步。但是,钢铁行业与原料供应、产品深加工等上下游循环经济产业链尚未完全建立;与建材、化工、电力等相关行业之间的循环经济生态产业链建设仍属起步阶段;与城市、社会之间的大循环还处于试点探索。

4.减量化生产任重道远

精料是钢铁行业减量化生产的基本保证,然而,“十一五”期间受到原燃料供应紧张大环境的制约,全行业减量化生产效果不明显,甚至一些指标出现倒退。2005年至2010年,高炉冶炼入炉矿综合品位由58.02%下降到56.16%,渣铁比由此每吨增加23千克;炼钢冶炼金属料消耗虽有所降低,但由于铁水脱硫、炉外精炼处理工艺的增加,吨钢冶炼渣量还是上升了3千克。

三、拓展循环领域,推进绿色发展

1.拓展循环经济功能

科技进步有力地推动了钢铁行业产品制造流程的不断优化,使其向可循环钢铁制造流程和绿色钢铁制造发展。如何认识钢铁企业的社会经济角色,特别是如何发挥钢铁制造流程的功能,是未来五年钢铁行业的重要实践课题。钢厂的功能不能仅局限于钢铁冶炼与钢材生产,还应当进一步扩展到资源、环境、生态、循环经济社会领域之中。

“十二五”期间,钢铁行业发展循环经济,就是要突破钢厂产品制造功能的局限性,充分拓展钢铁企业的三大功能,发挥其在经济和社会中的更大作用。

(1)拓展钢铁产品制造功能

“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转变。目前,我国钢铁行业受资源能源和环境的制约,以资源消耗和资本投资为主的传统粗放发展模式将难以为继。在钢铁产能和产量基本供大于求的情况下,钢铁企业普遍面临着成本上升和效益下降的困难局面。钢铁企业迫切需要加强节能型钢材和资源节约型钢材新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在减少社会能源消耗的同时提高企业的产品竞争力。

(2)拓展能源转换功能

当前,我国钢铁行业副产煤气、余热余压综合利用已经取得一定成绩,但技术进步仍有很大空间。钢铁行业发展循环经济对钢铁企业能源转换功能将提出更高要求,在能源高效利用、高效转换和尽可能回收大量的余热,避免能源放散和浪费方面仍有潜力可挖。进一步节约能源,改善环境,增加效益是今后拓展能源转换功能的重点。

(3)拓展废弃物消纳处理功能

钢铁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除可实现能源转换的副产煤气外,还有冶金渣、含铁尘泥、氧化铁皮、粉煤灰、废酸、废油、废水等物质。钢铁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将对内部废弃物循环利用提出更高要求,含铁尘泥回配钢铁生产中循环使用应更加讲求高效,废渣将作为水泥、建材行业良好的原料,废油、废酸、废水,经技术处理后,返回工序循环使用。循环经济要求企业基本上做到实现副产煤气、固体废弃物和废水等物质“零排放”。此外,充分利用钢铁生产过程高温和还原性的特点,回收利用、消纳处理社会的废钢、废塑料、废橡胶等社会废弃物;对剧毒铬渣等有害社会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利用;对城市废水可以集中处理。进一步挖掘钢铁企业社会废弃物处理功能。

2.创新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回顾我国钢铁行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历程,有一个从不自觉到逐步自觉的过程,从不认识到逐步认识的过程,从单一问题解决到逐步重视系统研究解决的过程。通过对国内钢铁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分析,钢铁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有其共性的做法,基本思路是: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把环境保护、清洁生产、节能降耗、资源综合利用、开发钢铁新品种等紧密结合,达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目前国内已总结出了针对以矿石为主要原料的传统长流程和以废钢为主要原料的短流程发展循环经济可借鉴的模式,如:

长流程模式以国家法规政策、科技进步、优化钢铁结构、科学管理等为支撑,拓展钢铁产品制造、能源转换、废弃物资源化三大功能,推进铁金属元素、能源、水、固体废弃物各方面循环,从而实现钢铁制造水平、资源能源利用效率、环境保护、企业和社会效益的提高;

短流程模式与长流程模式具有共性,但也有不同之处。其特点主要是充分发挥其低投入(人、财、物)、低消耗(能源、水)、低排放(三废)、高效率(生产运行、资源利用)、高附加值产品(高质量、高性能、高技术含量、深加工)的优势,加快循环经济的发展。

钢铁行业发展循环经济工作已有十年,就总体看已发展到一定阶段,在“十二五”期间须进一步深入发展,钢铁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还有待在实践中进一步发展完善,循环体系有待向更高层次推进。

3.完善循环经济指标体系

根据国家发改委、统计局等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印发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通知》(发改环资【2007】1815号),提出了国家宏观的循环经济指标体系,钢铁行业研究建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及相关统计制度是国家循环经济试点的重要内容之一。

为了科学评价钢铁行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情况,首先要掌握反映发展循环经济的统计数据。用统计数据来描述、检测、评价钢铁行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现状以及未来发展的趋势。因此,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实用、可操作的反映评价钢铁行业和钢铁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指标体系,这是发展循环经济必不可少的一项基础工作。

“十二五”期间,开展《钢铁行业循环经济指标体系》专题研究,根据钢铁行业工艺流程特点、资源能源消耗水平、污染物控制等方面,尽快完善钢铁行业循环经济指标体系十分必要。四、以规划为指导,引领产业升级

2011年11月3日,我国《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正式发布。规划对未来五年产品升级和节能减排均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它将成为“十二五”期间我国钢铁工业发

展的指导性文件。

1.总目标展望

力争到2015年形成企业内部、行业之间、行业与社会多层次的循环经济体系。按照建设“两型”企业要求,企业资源、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物明显减少,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以钢铁行业为主的循环经济生态产业链基本形成;钢铁与城市、钢铁与社会之间循环水平进一步提升。建立比较完善的行业循环经济法规体系、政策支持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形成并完善钢铁行业循环经济指标体系。总结和提升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带动全行业循环经济大发展。“十二五”末,我国钢铁行业预计循环经济主要指标见下表。

2.节能目标和措施建议

吨钢综合能耗预计下降至580千克标准煤,主要生产工序能耗全部达到《粗钢生产主要工序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的限定值。建议“十二五”节能工作重点抓好以下措施:

(1)大力推广和开发节能技术。普及和推广干熄焦、烧结余热回收、干式TRT、高效喷煤、蓄热式燃烧、热送热装、全燃煤气发电等技术;进一步完善和推广煤调湿、烧结漏风改造、烧结余热发电、高炉脱湿鼓风、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等技术;研发和关注非高炉炼铁、炉渣余热回收利用、煤气资源化利用等先进前沿技术。

(2)提高二次能源利用效率。二次能源回收利用高效化,实现“零”放散;提高二次能源转换效率,实现气转电高效转换、气转汽由中温中压向高温高压转换。加强低品质余热余能回收利用,提升转炉、轧钢加热炉余热蒸汽的回收利用水平。

(3)强化结构节能和管理节能。提高电炉钢比例,降低铁钢比;优化高炉炉料结构,提高球团配比;进一步提升热送热装比,促进轧钢工序生产紧凑化、连续化。大力推广能源管理中心,以信息化管理手段优化节能,加强能源统计和计量基础建设,开展企业能源审计,开展行业能效对标达标,推动能源管理体系认证。

3.节水目标和措施建议

2010年重点钢铁企业吨钢取水量已经降低到4.11立方米,接近国际钢铁先进企业的吨钢取水3.6立方米的水平,考虑节能减排措施及深加工用水增加的因素,钢铁行业吨钢取水指标进一步下降的潜力有限。通过加大城市中水利用和企业综合污水回用力度,到2015年吨钢取水量有望降到4立方米,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7.5%。

吨钢外排废水量逐渐减少,2010年已经下降到2.04立方米每吨,预计“十二五”钢铁企业综合污水处理厂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综合污水处理厂的普及率可以提高到75%,处理后的水大部分回用,减少外排废水量,预计“十二五”末吨钢废水排放量可以降低至1.3立方米。

水循环利用的关键环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消灭直排水,杜绝跑冒滴漏,减少新水补充量;二是采用先进工艺技术,不用水或降低生产用水且三是对废水进行优化处理提高回收循环利用率,钢铁企业废水种类很多,水质参差不齐,应分别采用不同的物理、化学或生物技术进行优化处理并回用;四是推行水资源合理分配、串级利用的方法,实现水系统的串级利用;五是实现企业和周边城市生活污水进行处理,作为工业中水回用。

4.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目标和措施

2010年钢铁行业高炉渣利用率达到97.6%,利用率相对已经较高,“十二五”提升空间有限,预计可以达到98.5%。2010年钢渣利用率达到93.6%,随着钢渣利用技术不断成熟,钢渣利用率将进一步提高到97%。

钢铁生产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主要分为:含铁元素废弃物,如高炉渣、转炉渣、氧气铁皮、含铁尘泥等;以及粉煤灰、废耐火材料、非含铁除尘灰、工业垃圾等。经过多年的发展,钢铁企业绝大多数资源得到综合利用。建议“十二五”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主要措施如下:

(1)推进冶金废渣资源化利用。重点解决冶炼废渣、粉煤灰高附加值综合利用问题。探索钢渣磁选后尾渣等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和途径,大力推广钢渣预处理热焖、钢铁渣微粉技术,加大海边海床覆盖剂、钢铁渣余热回收、钢渣陈化等技术及钢渣微粉设备的自主研发力度。

(2)加强钢铁企业含铁除尘灰、尘泥综合利用。做好除尘灰精选回收工作,提高综合利用效率。推广除尘灰除锌提纯及还原造球技术,开发氧化铁粉、氧化铁皮深加工和废油、废酸再生综合利用技术。

十一五总结 第5篇

“十一五”期间,苍溪片区在市局(中心)的正确领导下,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国家局提出的“两个利益至上”的行业价值观,积极推进烟草营销网络运行水平,促进各项工作迈上了新台阶。

2010年即将过去,在给“十一五”划上圆满句号的同时,又将迎来“十二五”,苍溪片区要如何抓住发展机遇,推进“卷烟上水平”的战略目标,实现“两个领先”和“

532、461”品牌发展战略,保持广元烟草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在此将总结2010年和“十一五”工作,并对“十二五”工作做出展望和规划。

一、2010年及“十一五”工作总结。

(一)2010年主要工作及取得的成效

1、全年经济运行态势平稳。今年1-11月份,片区共销售卷烟14436箱,同比增加1484件,增长11.45%。实现销售金额17987万元,同比增加3681万元,增长25.73%,实现毛利5105万元,同比增加1196万元,增长30.6%。

2、卷烟销售结构提升。一类烟共销售980 箱,同比增加321箱,增长49%;二类烟销售413箱,同比增加132箱,增长47%;三类烟销售3202箱,同比增加772箱,增长32%;四类烟销售7169箱,同比增加742箱,增长12%;五类烟销售2672箱,同比减少482箱,下降15%。

3、娇子品牌培育效果良好。2010年1-11月份娇子系列销售8038件,同比增长85%,占川渝集团品牌销售总量的19%。其中7—10元价位的娇子销售6463件,占娇子总量的80%;12—15元价位的娇子销售1478件,占娇子总量的18%;其他高结构娇子销售占娇子总量的2%。

„„

(二)“十一五”期间取得的成效和主要做法1、2005年—2009年卷烟经营经历了重大改革,从自主经营到“三集中”,为了进一步深化“三集中”改革,逐步完善专卖体制下的卷烟市场化经营主体建设,以自主创新,按照“垂直管理、集中营销”的运行模式,坚持把“严格规范”作为保持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生命线,不断强化营销队伍建设,以构建和谐烟草为己任,牢固树立“国家利益至上,消费者利益至上”行业共同价值观,努力构建责任烟草,诚信烟草,和谐烟草。

2、通过努力,我县卷烟销售逐年逐步增长,2000年—2009卷烟销售由11426箱增加到13759箱,年均增长2%。娇子烟销售从2005年的703件增长到4491件,年平均增长10.8%。由于一、二类烟的价格调整,无法详细对比,但总体结构和单箱均价逐年提高,由2005年的 7159 元/箱,29元/条,到2009年的 13018元/箱,52 元/条,销售金额(含税)17860万元,实现毛利4205万元。

3、重点品牌娇子艰辛的培育道路

4、客户营销服务和网络建设发展情况

5、队伍人员素质的提升情况

6、曾取得„荣誉

„„

(三)“十一五”期间主要发展经验

1、加强营销队伍的培训学习

2、抓住灾后重建和重大工程的发展机遇

3、调查空白村组、挖掘市场潜力„„

„„

二、2011年及“十二五”工作打算

(一)2011年及“十二五”期间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1、2011年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1)重点品牌娇子系列上结构„„

(2)提升电子结算业务„„

(3)创建优秀营销片区„„

„„

2、“十二五”期间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1)卷烟营销上水平„„

(2)紧抓市场潜力,掌握消费者信息„„

(3)„„

„„

(二)2011年主要工作目标及拟采取的主要措施

2011年主要工作目标是全面完成局(中心)所下达的各项任务指标、„„

拟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1、„„

2、„„

3、„„

„„

(三)“十二五”主要发展目标及拟采取的主要措施

“十二五”主要发展目标是推进“卷烟上水平”的战略目标,实现“两个领先”和“

532、461”品牌发展战略„„

拟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1、学习“十二五”规划编制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思路„„

2、对环境及影响因素分析„„

3、从营销上水平、品牌上结构出发

十一五总结2 第6篇

以2006年为起始年份的“十一五”,是马关县交通运输工作发展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五年。近五年来,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交通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全县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实现了“三个”从无到有的转变、“五个”历史性突破。一是随着文都二级公路的开工建设,全县高等级公路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转变;二是随着乡镇交通运输管理所的组建,全县乡镇交通运输管理机构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转变;三是随着2008年开通城乡公交线路,全县公交客运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转变;四是突破经济条件的限制,首次实现“乡乡通油路”、“村村通等级简易硬化路面”的目标;五是突破传统管理体制的限制,首次实现农村公路养护管、养分离的目标;六是突破地域限制,首次将出租车营运范围扩大到全县十三个乡镇;七是突破计划经济时代遗留体制的限制,通过“划片经营”的方式,首次通过自由市场调节运力;八是突破经济条件的限制,首次实现乡镇客运站的全覆盖。

“三个”从无到有的转变、“五个”历史性突破,是对我县“十一五”交通运输工作成效的总体概述。近五年来,全县交通运输工作主要取得了以下五个方面的成绩。

(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飞速发展

由于马关县是一个边疆少数民族县份,国家级贫困县的“帽子”到今尚未摘除,全县财力十分有限,是典型的“吃饭财政”,固定资产投资几乎完全依赖于国家补助。针对这一实际,自“十一五”开局以来,对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局里始终把项目储备、项目申报立项作为一项主要工作抓好落实。通过积极争取和努力,我县交通建设取得卓著成效,全县公路建设、公路养护、站场建设及运力投放等,都实现了投资加大、发展加快的目标。截至目前,全县累计完成交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6.25亿元,投资额约占全县五年GDP总和的4.63%,约占全县五年固定资产投资总和的16%。

公路建设方面,通过积极争取和努力,我县“两通”工程建设得到省、州政府和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十一五”初全县共有9条331.9公里通畅工程、66条646.2公里通达工程纳入省农村公路建设项目储备库。截至目前,全县累计实施公路建设项目163个2276.7公里,计划总投资10.37亿元,当前累计完成投资5.83亿元。其中:文都二级公路马关段50.4公里,计划总投资5.2亿元,实际完成投资1.2亿元;通畅工程6条212.9公里,计划总投资13015万元,累计完成投资7659万元,当前已完成建设任务4条130.5公里;通达工程66条616.01公里,计划总投资12797万元,累计完成投资9025万元;以工代赈、兴边富民、战恢、财政转移支付、县内项目等其它项目共90个1397.39公里,计划总投资25881万元,实际完成投资20525万元。

客运站场建设方面,通过多方面争取和努力,全县乡镇客运站建设稳步实施,当前已完成县城公交客运站及仁和、木厂、夹寒箐、都龙、八寨、坡脚6个乡镇客运站建设任务,累计完成投资1820万元。目前大栗树、小坝子、古林箐、篾厂、金厂、南捞6个尚在实施中,计划于今年完成建设任务。此外,2008年,由文交集团马关分公司投资购买的35辆公交车正式投放营运,完成固定资产投放1750万元。通过努力,截至2010年底,全县纳入统计的公路总里程达2450公里,比“十一五”末增加897公里,公路路网密度达92公里/百平方公里。其中:国道11公里,省道78公里,县道627.7公里,专用道18公里,乡道533.3公里,村道1182公里;三级及以上公路52公里,四级公路869公里,等外公路1529公里,等级公路率为37.6%。全县13个乡镇,已全部修通沥青路面,通畅率达100%;124个建制村,已实现100%通达;1542个自然村,已有1471个修通公路,尚余71个未通公路,自然村通公路率为95.39%。乡镇公路通畅率、建制村公路通达率、自然村通路率分别比“十五”末提高69.3%、50.7%和9.4%。农村公路初步实现了由“走得了”向“走得好”的转变。“十一五”末到“十二五”初,全县可实现通州府公路高等级化、通乡镇公路油路化、通行政村公路等级化的目标。

(二)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成效显著

我县的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自2005年完成工作人员财政供养,2008年启动实施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以来,通过调整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管理机构、增加养护资金投放、充实管理养护人员等方式,全县农村公路养护效率全面提高,农村公路管养工作趋于规范。

一是管、养分离的模式已基本成型,县、乡、村三级养护工作正常开展。养护公司已于2008年组建完毕,目前已全面转入养护作业阶段,县地方段的管理职能得到正常发挥;全县13个乡镇交通运输管理所于2009年上半年全部组建完毕,全面转入日常管理,乡级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职能得以高效发挥;通过实施“以奖代补”的养护模式,村级农村公路养护力量的积极性、主动性全面提高,农民群众在全县农村公路养护的能动作用得到积极发挥。

二是农村公路管养硬件建设不断夯实,养护效率全面提高。我县农村公路养护公司,自组建之初即转入原第六工程的机械和人员,组建完毕后又先后更新了部分机械设备,机械备置和施工力量在全州各县养护公司中可谓首屈一指,硬件设施和施工人员都比较到位,从源头上保证了全县农村公路的养护效率。为全面提高乡镇交通运输所的工作积极性,切实发挥好乡、村养护机构的作用,局里安排专项资金为各乡镇交通所备置电脑、桌椅等办公设备。同时,为增强乡、村级养护力量,局里还计划采用县级补贴与乡镇筹资相结合的方式,于今年7月为乡镇交通所配置13台养护车辆,7台装载机,2台打砂机,4台空压机,2台碎石机,2台搅拌机,8台数码相机,从硬件上保证了乡、村级养护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是养护工程实施正常,养护效果较好。通过实施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在做好农村公路小修保养的基础上,我县农村公路养护自2008年开始,增加了大中修工程,先后实施了董南线、塘小线、石磨线等线路的排水、防护等工程,截至目前累计完成投资505.5万元。此外,通过努力,“十一五”以来我县的农村公路小修保养、汛期水毁公路抢修保通等工作也正常开展,基本维护了全县农村公路的通畅和安全,在为群众安全便捷出行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

(三)道路运输行业管理日趋规范

从全县“十一五”交通运输工作开展情况来看,道路运输行业管理可以说是交通系统各项工作的重头戏。自2006年以来,围绕群众“乘车难、出行难,出行不安全”这一问题的解决,结合丘北经验推广工作的开展,我们在道路运输市场培育发展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较好的阶段性成果。

一是管理机构进一步完善。通过借鉴省内其它地州的做法,依托乡镇农村公路管理所的组建,通过授权委托的形式,赋予乡镇道路运输行业管理职能,将乡镇农村公路管理所更名乡镇交通运输管理所,在全州率先将道路运输行业管理职能“放权”给乡镇,从源头上增加了道路运输市场监管的广度和深度。

二是客运市场培育发展工作取得积极成效。我县的客运市场管理,长期以来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老、大、难问题,首先是非法营运扰乱客运市场秩序的问题长期存在,其次是群众乘车难、出行难、出行不安全以及买难、卖难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针对这些实际问题,自2006年开始,我县采用“疏、堵”结合的方式,在对非法营运保持“高压”打击态势的同时,积极培育发展农村客运市场,取得了三个方面的积极成效。首先是运力覆盖率全面提高,全县出租车经营范围扩大到13个乡镇,9条公交营运线路的开通较好解决了县城城郊及县城周边乡镇群众的出行问题,“划片经营”管理较好解决了广大农村通路不通车的问题;其次是非法营运现象开始“回落”,城区三轮摩的被彻底清退出客运市场,通过推行“划片经营”大量非法营运车辆被纳入规范经营管理,通过投放公交车降低客运票价的方式迫始许多非法营运业主退出客运市场;再次是经常性的打击整治成效明显,通过县政府的综合领导和协调,运政、交警、农机等有关部门经常性联合开展非法营运打击工作,非法营运行为得到有效遏制。

三是行业管理职能执行较好。自“十一五”以来,县运政所紧紧围绕“三关一监督”这一基本职能,积极开展道路运输行业管理工作,全力维护县内客运市场秩序,大力消除行业内存在的不稳定因素,有效保证了春运、节假日及我县首届民间艺术节等重要时段客运秩序,同时也保证了广大群众的正常出行。

(四)交通安全生产管理全面加强

为切实维护交通运输行业的安全生产,有效保护交通行业从业人员及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近年来交通系统始终把安全生产管理作为一项主要工作抓好落实。

一是以细化目标责任为工作重点,全力建设“平安源头”。为确保全县交通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有人抓、有人管,确保安全监管措施落实到位,在积极推行领导干部“一岗双责”的同时,局里不断调整充实安全管理人员,并督促交通系统各单位、各公路工程建设指挥部和项目部配置安全工作分管领导和专职安监员。按县、乡、村和局、局属单位(股)、具体责任人两条主线,层层签定安全生产管理责任书,并坚持做好检查考核奖惩工作,督促有关单位(股)和责任人抓好落实安全管理工作,从源头上保障安全生产工作的正常开展。

二是以施工安全监管为工作重点,全力建设“平安工地”。由局运安股牵头,各单位、各工程建设指挥部人员参与,按月查与季度大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坚持开展安全检查工作,确保所有在建工程施工安全隐患都能及时发现,及时处治。进一步加强了民爆物品存储管理使用的监管工作,严格按公安部门的要求落实管理制度,配置必要的硬件设施,有效保障民爆物品管理使用的规范和安全,有效杜绝了公路施工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

三是以公路抢修保通为工作重点,全力建设“平安公路”。结合农村公路的管理养护,不断加大公路巡查和公路隐患整治力度,全力消除公路危险点,完善危险路段的安保工程和警示警告标志,强化施工路段安全保通,有效杜绝了公路隐患引发的交通事故。

四是以丘北经验推广为工作重点,全力创建“平安出行”。结合丘北经验推广工作的开展,以客运安全监管为重点,积极开展了“平安出行”创建活动。县运政所积极履行“三关一监督”职责,坚持做好驾驶员资质、车辆技术状况审验工作,在安排驻站人员的同时,督促客运公司加强客运站场、客运车辆管理工作,强化对车辆驾驶员的安全生产教育,积极开展违禁“三品”查堵和客运车辆例保检查工作,有效保证了客运安全。积极开展出行安全宣传教育进村入户工作,不断提高广大群众的安全出行意识,进一步降低了客运安全事故的发生率、伤亡率和财产损失率。

(五)政府中心工作任务完成较好

在“十一五”以来的工作中,交通系统在积极抓好公路建设、公路管理养护、道路运输和水运管理、交通安全生产管理等常规工作的同时,还积极按县委、县人民政府的安排,认真开展了党风廉政建设、基层党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普法依法治理、节能减排、挂钩扶贫、建议提案办理等县委、县政府的有关中心工作并取得了积极成效,在历年的综合检查考评中取得较好成绩,得到了县委、县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

上一篇:《智子疑邻》扩写作文下一篇:小菜园四年级写景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