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地理教师资格面试

2024-06-09

中学地理教师资格面试(精选9篇)

中学地理教师资格面试 第1篇

2018下半年四川教师资格面试试讲中学地理教案(10.11)

四川教师资格面试采取结构化面试、情境模拟等方式,通过抽题、备课(活动设计)、回答规定问题、试讲(演示)、答辩(陈述)和评分等环节进行。

[中学地理学科教案] [示例一]初中地理《“白山黑水”——东北三省》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够分析说明从“北大荒”到“北大仓”的变化过程及其自然区位优势。2.能够说出东北三省工业特点及其主要资源。【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探究讨论合作,提高团队意识与合作能力。

2.通过提炼图片信息,得出东北三省资源分布特点,提升读图能力。3.通过类比法,了解其他国家重工业改进方式并对东北三省重工业提出整改措施,形成关联性思维模式。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学生对东北三省的感情,并自主思考,解决实际问题,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东北三省的自然特征及其对农业的影响。【难点】

自然环境对农业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图片导入法。展示素材东北三省各种特色美食。

【设置疑问】锅包肉、地三鲜、小鸡炖蘑菇、东北大米都异常的香甜可口。可是大家知道之前的东北可是一大片荒地吗?接下来让我们通过一个视频来了解一下。

环节二:新课教学

1.东北的农业

【展示素材】东北三省从“北大荒”到“北大仓”纪录片

【问题】(1)纪录片中提到哪些因素使东北从“北大荒”到“北大仓”?又有什么阻碍因素呢?(2)所有因素中自然因素有哪些?(3)主要的粮食作物有哪些? 【学生活动】自主思考,回答

【师生双边互动】(1)变化因素:政策、技术发展、人民群众的智慧与力量、土壤深厚肥沃、雨热同期、地形平坦开阔、地广人稀、水源充足,灌溉便利。阻碍因素:纬度高,低温冻害。

(2)土壤肥沃、土层深厚、雨热同期、地形平坦、水源充足。(3)小麦、玉米、大豆、水稻。

(4)正是有这么多便利条件让东北平原从“天苍苍,地茫茫,一片衰草枯萎塘”的“北大荒”变成了美食遍地的“北大仓”。同时也要了解春秋期间,受寒潮影响,容易产生低温冻害,粮食来之不易,要节约用粮。

【问题】可是爱吃美食的人多了,粮食需求量大了,同时也会对自然产生影响,会有什么影响呢? 【学生活动】自主思考,回答问题。【师生双边互动】(1)用地面积增加。(2)破坏自然环境,砍伐树木。(3)湿地锐减。

【补充材料】湿地:泛指暂时或长期覆盖水深不超过2米的低地,土壤充水较多的草甸,以及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沿海区域。湿地具有涵养水源、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维持生物多样性等多种功能。三江平原分布着亚洲最大的淡水湿地,三江自然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是沼泽湿地。

【教师总结】因此我国为了保护环境,恢复生态,决定停止开荒,建立起自然保护区,这才能让我们看到美丽的东北。

【活动3】讨论东北三省成为我国重要商品粮基地的条件。学生自主归纳影响粮食生产的因素,总结并写成纸条交给地理课代表。

2.东北的工业

【承转】吃饱喝足后,咱们就去东北玩个游戏,游戏叫做“寻宝探秘”,看看东北有哪些“宝藏”。

【展示素材】东北三省主要矿产资源和工业的分布

【问题】(1)东北主要有哪些“宝藏”?(2)分别有哪些类型的工业? 【学生活动】自主思考,回答问题。【师生双边互动】(1)煤、铁、石油。

(2)钢铁、机械、石油、化工等,包括煤炭、电力、建材、森林等工业部门。(3)种类多、储量大,东北已成为我国最大重工业基地,行程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问题】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东北的工业发展越来越慢,地位不断下降,请分小组讨论原因。

【学生活动】自主思考,小组讨论,总结归纳回答。【师生双边互动】(1)资源开采过度,资源较少甚至消失。(2)技术水平低,效率低。

(3)天然气使用量大,煤炭使用量减少。(4)环境恶化,政府政策叫停。

(5)20世纪90年代,由于资源枯竭,产业结构单一等,东北重工业基地出现经济发展滞后,对此国家也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东北也制定详细发展规划,相信咱们的东北也会越变越好!以后同学们也可以真正去趟东北亲身了解下。

环节三:巩固提高

完成课后活动1,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是东北三省重要的综合性工业中心。并根据课本图片,写出这些工业中心各自的交通优势。(①哈尔滨位于滨洲、滨绥、京哈线的交会处,交通便利。②长春位于京哈线上。③沈阳位于京哈线和哈大线的交会处,交通便利。④大连位于哈大线的终点,濒临黄海,海陆交通便利。)环节四:小结作业

搜寻其他发达国家重工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方式,类比我国东北地区重工业基地,提出整改意见。

四、板书设计

(来源于网络整理)

[示例二]高中地理《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大牧场放牧业和乳畜业两种农业地域类型及其分布。

2.通过学习大牧场放牧业,学会分析农业区位因素,训练读图分析能力。【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区位因素的分析,学会归纳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

2.比较西欧乳畜业和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异同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自然条件是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条件,人类须尊重自然规律,才能天人合一。

2.人文条件越来越大地影响到农业区位选择,事物是发展的,不能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大牧场放牧业和乳畜业两类农业地域类型的区位因素。【难点】

对比分析西欧乳畜业和潘帕斯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运用设置情境导入法,播放有关阿根廷潘帕斯草原的的录像,并说:在课堂开始之初,请大家观看一段视频,视频是有关农业的介绍。好,视频播放完了,刚才给大家播放的是阿根廷的潘帕斯大草原。在世界上,由于自然和人文的原因,有的地方从事种植业,有的地方从事畜牧业。在这一节课中,我们从两种不同的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来了解一下今天的学习内容。

环节二:新课讲授(一)大牧场放牧业

1.【教师讲解】通过预习我们知道大牧场放牧业是一种面向市场的农业地域类型,主要分布在美国,澳大利亚,阿根廷,其中美国阿根廷以牧牛为主,澳大利亚南非以牧羊为主,这些国家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有大面积干旱半干旱气候区,降水少,草场广阔。不适宜发展农业种植,其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

2.展示“材料一:南美洲气候图”,“材料二:潘帕斯草原牧牛业的分布”提问潘帕斯草原的自然环境特点有什么?阿根廷人为促进牧牛业发展做了哪些工作? 【师生总结】潘帕斯草原气候温和、草地茂盛,水热条件适合牧草生长;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距离海港近,促进了牧场商品性经营;改善交通运输条件,围栏放牧,划区轮牧,合理利用草场;种植饲料;开辟水源;培养良种牛。

【过渡】阿根廷的大牧场放牧业可以获得牛肉及其制品,那么分布在大城市周围的牧场又可以获得什么农产品呢?接下来我们来学习乳畜业。

(二)乳畜业

1.教师讲解乳畜业的特点和类型,并出示材料图3.19西欧地形的分布和图3.20西欧气候类型分布提问学生,为什么此处适合多汁牧草的生长? 【总结】地形以平原为主,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有利于牧草和饲料作物的生长。气候以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主,气候温凉潮湿,多雨多雾,日照少不利于谷物的成熟,此为饲料因素。

2.展示材料二:西欧城市化水平及餐桌上的乳畜产品图,提问学生为什么西

欧对乳畜产品有很大的需求量? 【总结】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高,人们有饮用牛奶的习惯,市场广阔;西欧商品率高,机械化程度高,大城市周边以生产牛奶为主,离城市较远的地区以生产乳制品为主。并在此基础上讲解西欧乳畜业的生产分特点。

(三)对比大牧场放牧也与乳畜业

四、板书设计

(来源于网络整理)

中学地理教师资格面试 第2篇

四川教师资格面试采取结构化面试、情境模拟等方式,通过抽题、备课(活动设计)、回答规定问题、试讲(演示)、答辩(陈述)和评分等环节进行。

[中学地理学科答辩题] [示例一]初中地理“白山黑水”-东北三省答辩问题及解析

一、简述东北地区商品农业基地建设的地理条件。【参考答案】

三、阐述“学习对构建开放地理课程”的意义。【参考答案】

1.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开放的社会、开放的课程,已经使学生的地理学习过程从过去的静态变为动态,学习状态从“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的探究”,学习源泉从“单一课本”到“多种渠道”,知识视野从狭窄变为开阔。

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开放学习过程中,学生不受条条框框约束,思想活跃、思路开阔、思维敏捷,发散思维、求异思维、批判思维等得到充分舒展,创新性成果不断涌现。尽管学生提出的新提法、新观点、新方法、新思路,并不一定成熟,但显现了开放式地理课程的无穷魅力。

3.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当地理课程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资源充足时,就比较容易满足每个学生学习的需要。

(来源于网络整理)

[示例二]高中地理《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答辩题目及解析

一、简述大牧场放牧业的特点。【参考答案】

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商品率高。

二、简述大牧场放牧业形成的区位条件。【参考答案】 自然区位条件:

1.气候:干旱半干旱气候,降水少,不适宜农作物种植而适宜牧草生长;2.地形:广阔平坦的草原;3.水源:畜群的饮用水源充足(如澳大利亚墨累-达令平原的自流井、阿根廷潘帕斯草原的拉普拉搭河)。

社会区位条件:

1.市场:有广阔的畜产品消费市场;

2.交通:水陆交通便利;3.劳动力:有大量廉价劳动力;4.分工:各部门分工协作、协调配合。

三、你认为自己的地理教学有哪些特色? 【参考答案】

我总结我的地理课堂教学,觉得具有以下几大特色:

一、诱人的新课引言,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中学生受认知水平、行为习惯等因素影响,通常情况下不重视地理课,学习不积极、不主动。但是,从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看,他们往往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和好胜心,一方面,他们对问题喜欢追根问底,知其然必知其所以然;另一方面,他们又急于显示自己的才能,个个跃跃欲试。于是,我便利用这一点设计诱人的新课引言,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如,我在教学东南亚时,是这样设计新课引言的:我用优美的语言朗诵了陈毅同志赠给缅甸友人的诗:“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彼此情无限,共饮一江水。我汲川上流,君喝川下水,川流永不息,彼此共甘美„„彼此地相连,依山复靠水。山山皆北向,条条南流水”。然后问:“同学们,你们知道陈毅同志的友人住有哪个地区吗?那个地区的山山水水是怎样的呢?”学生会纷纷议论,从而对新课充满兴趣,会以极高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之中。

二、绘图填图、图文结合,突出浓郁的“地理味”

“学习地理的第二语言是地图”。地理课最大的特点是图多。人地关系、空间概念是地理课堂教学体现“地理味”的突出表现。使学生灵活自如地运用地图,正确分析地理问题,是地理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而运用地图进行教学则是完成这一教学任务的重要途径,也是地理教学独特风格和特色所在。可以说,没有地图,就无法进行地理课堂教学。在地理教学中,地图功能十分巨大,复杂、抽象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往往用一幅或几幅地图便能生动直观、清晰、明了地展示出来,使学生一目了然,并留下难以忘怀的记忆。因此,我在地理教学中,总是运用挂图、小黑板、多媒体课件展示地图,对学生进行识图、拼图、填图、绘图、联想分析图的反复训练,并且,每堂地理课前我都会安排学生将当堂课上重要的地图画在黑板上,课堂教学中将重要的地理事物落实在地图上,新课结束后,擦

去图上文字,再请学生上黑板填图,其余学生评价。学生们都争先恐后地上黑板填图、下面的同学进行评价,课堂气氛非常的活跃,学习积极性高涨,学习效果自然不错。同时,学生通过识图、拼图、填图、绘图等积极参与,还可锻炼其胆识和心理素质。

三、利用歌诀和顺口溜巧记地理名称

学习地理,离不开对地理事物的识记,而学生对一些地理事物的识记感到枯燥无味,不愿去背诵。于是,我将一些地理事物编成歌诀和顺口溜,让学生读起来朗朗上口,从而提高背诵兴趣。如对七大洲按面积由大到小排列: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对十四个邻国按方位排列:东朝鲜,北蒙古,东北西北俄罗斯;西北哈吉塔西阿,西南印度不尼巴,南部还有缅老越;对六个隔海想望国编成:喊来(韩国)日本兵,闻来(文莱)菲律兵(宾),马倒(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

四、用饱满的热情、极富情感的语言面对学生

教师的表情和语言对学生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如果我们老师精神饱满地步入教室,微笑地面对学生,用饶有兴趣的语调和恰如其分的身体语言引入课文或对话,不断向学生传递期待、鼓励的信息,让学生感受到你对他们的关心与爱,那么得到的回报将是专心的听课和对学习活动的热情投入。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总是用饱满的热情、极富情感的语言面对学生,让学生体会到老师对教学的热爱和对他们的期待,从而以同样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之中。如我所面对的学生普遍不活跃,课堂气氛沉闷,老师提出问题,几呼没有人敢主动举手,抽学生回答问题,声音也很小。于是,我一进入他们教室,总是以微笑面对他们,提出问题后,总是以期待、鼓励的眼神面向他们,有学生回答错了问题,我不批评,而是表扬他大胆、声音洪亮。久而久之,学生就不再担小,也不再担心回答错问题被老师批评,大多数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举手回答问题,课堂气氛逐渐变得活跃,师生关系互动良好。

总之,我觉得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地理教师,除了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应该不断地实践与创新、反思与总结,在主流教学模式下,走出适合自己和学生的课堂教学特色之路。

谈中学地理教师成长规律 第3篇

所谓起步阶段, 即从师范院校刚入中学地理教育岗位之初的一段时间, 大约为从教后的2~3年内。 (当然由于个体素质及努力程度的不同, 时间会有或长或短的变化, 此为大概数, 下同) 。这一阶段教师的知识与教育技能、技术的表现为:在普通文化知识方面有一定优势, 刚从文化气息浓、学术气氛重的大专院校毕业, 拥有时代性很强的一般文化知识;在学科专业知识方面也具有一定的优势, 掌握一些时代性强、应用性强的前沿学科知识, 如现在毕业的地理专业学生对“三S”技术有较深的了解, 掌握一定的教育学科知识, 但与实践结合较少, 应用少, 认识不深刻。所以此阶段的中学地理教师应把继续教育的重点放在提高教育教学基本技能方面。应达到如下要求:教材方面要会分析教材内容在整体中的地位, 会确定明确的教学目标, 会制定课堂教学方案;课堂讲授要达到科学性、系统性、针对性相结合, 具备初步的导入、结束、提问技能;教学语言要达到准确流畅, 突出重点;会利用板图、板画教学, 会画一些简单的轮廓图、结构图。会利用各种教学媒体, 包括投影仪、录像机、电脑等。

二、成长阶段

此阶段约需3~4年, 在此阶段中学地理教师的知识与技能表现为:普通文化知识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有与教学融合的趋势;学科专业知识表现为与教学有关的部分更加熟练, 但应注意补充学习新的知识。此阶段教师的教学技能与技术应用有较大进步, 表现为:处理教材、编写教案能力进一步增强;课堂讲授技能方面, 在科学性、明确性、系统性的基础上能达到针对性、启发性的要求;具有初步调控课堂氛围的能力;课堂教学语言方面能注意到音量、语调、语气、语速节奏的作用并加以运用, 并能利用一般的体态语辅助有声语言教学, 板图板画技能进一步提高, 能熟练地运用各种媒体进行辅助教学, 并能制作一些课件。此阶段继续教育的重点是:教育学科的拓展知识及运用和教学技能与技术的提高。

三、成熟阶段

大约应在从教8~9年后, 是绝大多数中学地理教师的最高阶段。此阶段的中学地理教师知识与技能技术表现为:由于不断的学习和积累, 形成较为广博的普通文化知识;学科专业知识方面, 由于毕业时间较长, 接触地理学科前沿知识的机会减少, 对于本学科新的知识需要补充;教育教学知识方面, 能运用教育科学知识指导教育与科研, 也能将教学实践加以总结, 但仍需紧跟教育教学的最新观念与理论, 并应用于教学实践;在教学基本技能与技术方面、教材方面能准确把握重点、难点, 并具有重组教材, 开发新课程的能力, 具备针对各种课型富于变化的导课、结束技巧, 在科学性、系统性、准确性的基础上, 体现教育性和情感性, 富于感染力, 善于启发, 设置情景, 启智培能, 具有娴熟的板书板画技能, 具备开发多媒体课件及网络教学的能力, 能建立新型教学模式。

四、专家阶段

是中学地理教师的最高水平, 也是极少数人能达到的阶段。此阶段应该具备的知识技能特征是:广博的普通文化知识;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并能把握学科的发展方向;深厚的教育理论基础, 形成自己的地理教育思想, 独具特色的教学艺术。

摘要:中学地理教师的成长可分为起步、成长、成熟、专家四个阶段。在每个阶段中学地理教师在普通文化知识、学科专业知识、教育科学知识、教育教学技能方面都表现为不同的特点, 需要提高的侧重点也不相同。

中学地理教师课堂提问技能研究 第4篇

新课改强调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导,关注学生的主动思考,而提出问题是思维的开始,所以教师的提问就是启发学生创造的关键。目前我国关于课堂教学提问技能的研究比较少,而且过于笼统,专门研究地理课堂提问技能的就更少了。本文在对提问技能一般性把握的基础上,借鉴其他学科对课堂教学中提问技能的研究方法,来试着探讨地理课堂中的提问技能。

合理安排和有计划的提问,能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素质教育原则,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比较高水平的行为。地理学科具有很强的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和系统性。因此,教师只要抓住了地理学科的特点,抓住了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精心设计出恰当的问题,就可以把学生引入到问题情境中,使学生自主地去思考、主动地吸收,从而使地理课堂变得精彩,真正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2课堂提问技能研究综述

2.1 课堂提问的内涵

课堂提问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的情景,以引导学生积极、定向地思考而提出疑问的一种教学活动的行为方式。

课堂提问是推动课堂教学过程的动力,不仅可以达到反馈的目的,而且还是促进学生思维、巩固知识和运用知识的方法和手段,是课堂教学中贯彻启发式教学原则的最好形式。

2.2 关于课堂提问技能的文献总结

目前我国关于课堂教学提问技能的研究比较少,过于笼统,局限与提问的类型、功能、原则几个方面,而且多有重复。对运用提问技能时存在的问题及提高提问技能的方法这两方面的研究很少。本文在对提问技能一般性把握的基础上,借鉴其他学科对课堂教学中提问技能的研究方法,来试着探讨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提问技能时存在的问题和提高提问技能的策略。

3 地理课堂提问的功能

3.1 提问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有选择的指向和集中,它是感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过程的共同特性。一般情况下,我们的心理活动总是集中于某种对象的,因此注意可以使我们的心理活动处于一种积极、兴奋的状态同时具有一定的方向。在课堂中,教师的提问可以促使学生的心理活动朝着教师引导的教学内容上指向和集中,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如果这时教师的提问恰好符合学生思维的特点,那就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自觉来思考、解决问题,主动求知,自然就引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3.2 提问可以使课堂教学得到及时的反馈

反馈是实施调控的必要前提。教师恰当的提问,可以迅速获得反馈信息,从而指导教师不断调控教学程序,为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使学生保持注意的稳定性、持久性,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当学生思维出现偏差或冷场时,教师的一个导向性提问可及时引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以此来控制教学方向。

地理学科的知识性和逻辑性都很强,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及时的提问,来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根据学生对问题的回答获得反馈信息,灵活地改变教学进度、教学方法,对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进一步解释。这样才能保持学生注意力的稳定性,使其紧紧跟随教师的步伐。

3.3 提问可以刺激回忆、巩固知识、帮助学生把新旧知识系统地联系起来

这种问题一般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它可督促学生回忆并及时复习巩固知识,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系统地掌握知识。

地理知识的系统性和综合性很突出,地理概念、原理的获得离不开发人深思的问题的启发,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解题技能的巩固强化来自精心设计的问题的诱导。教师若能巧妙地提出系统联系前后所学知识的问题,就能很好的帮助学生加深记忆。当知识被系统地串联在一起时,它就很容易记忆,促进了知识的内化,对所学的知识理解也更加深刻,建构地理学科的思维模式,强化综合应用能力。

4 地理教师运用课堂提问技能时存在的问题

新课改的理念强调的是素质教育,教师满堂讲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而关注学生自主性、关注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成为主流。这种教学模式中,提问技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但是提问技能不易掌握,所以很多教师对提问持有“可以不必学、不愿学”的态度,也有一部分教师对提问技能的理解不够,提出很多无效的问题,造成表面上的热烈活跃的课堂气氛,实际上这些问题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对学生没有帮助,纯粹浪费时间。

4.1 提问的内容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提问的目的不明确,很随意。比如说提问课本上的概念,学生机械地照课本来念,不经思考。还有“……是不是啊?”,“对不对?”等等这些没有任何意义的提问,学生只能简单的回答“是”或者“不是”,“对”或者“不对”,起不到启发思考的作用,还会形成学生的懒于动脑的坏习惯。

(2)对提出的问题的难易把握不好。由于对学生的知识基础了解不明确,提问时出现两种情况。第一,提出的问题过于零碎、过于简单,学生“不用跳就能摘到果子”,这不利于思维能力的训练和提高。第二,提出的问题超出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难于回答,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还会造成课堂上的“冷场”局面。

4.2 提问的方法上存在的问题

(1)提问过于频繁。课堂上提问的数量过多,影响正常的教学进度和教学思路,同时还会造成学生的疲劳、反感情绪,破坏课堂的气氛。

(2)提问缺乏普遍性。教师怕成绩不好的学生回答不出正确答案影响教学,只提问成绩优秀的几个学生。每个班级中成绩差的学生还是占大多数的,教师这样提问就会挫伤大多数学生的自信心,打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3)提问时机把握不好。提问没有根据课堂教学的进度,适时的提出问题,导致提问的效果不好。讲完一个知识点之后及时提出相应的问题,加强学生的理解,若是讲了一个或几个知识点后提问前一个知识点的问题,就会扰乱学生的思路,同时没有及时加强学生理解,不利于学生的记忆。

5 地理教师提高课堂提问技能的策略

5.1精心设计课堂中要提的问题

课堂中的提问不是随便想起什么就问什么,而是要在课前进行精心的设计,在什么时间提问什么问题,会得到什么样的回答,大概会遇到什么情况等等。在设计问题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鉆研教材和教学大纲。这是提高提问技能的前提。只有吃透了教材和教学大纲,提出的问题才能契合教学目标、紧扣重难点,不然只能是浪费时间。

(2)把握提问的时机。孔子曾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可见,只有当学生具备了“愤悱”状态,即到了“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之时,才是对学生进行“开其意”和“达其辞”的最佳火候。这就要求教师把握好时机,提出让学生“跳一跳,摘桃子”的问题,并及时“解惑”。

5.2 遵循课堂提问的原则

(1)语言要科学严谨、简明易懂。地理知识本身有着严密的科学性,课堂中的提问要有科学性,措辞要恰当,不能有歧义。如指图说明地理事物位置时,不应说上、下、左、右,而应说北、南、西、东等。

(2)提问要图文相结合。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在地理教学的课堂提问中,或依课本插图设问,或让学生指图回答,或让学生填绘空白地图、板图,着意培养学生读图、绘图、分析图的基本技能 。

6 结论

提问技能是地理教学中很重要的技能之一,我们广大的地理教师应该充分重视起来。提高提问技能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精心设计课堂中要提的问题。精心设计问题,做到心中有数,在课堂中才能运用自如。

(2)遵循课堂提问的原则。这是提高课堂提问技能的理论前提,有理论才能知道实践。

(3)教师自身加强训练。自我训练是提高技能的关键。

中学地理教师资格面试 第5篇

四川教师招聘面试答辩问题大概分为基础信息类、专业知识类、工作实践类以及教育评价与反思类。

[中学地理学科答辩题] [示例一]初中地理《山河相间与城市分布》答辩题目及解析

一、请你谈一谈东南亚的气候。【参考答案】

1.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在马来半岛南部和马来群岛(世界上最大的群岛)的大部。年降水量在2000mm以上,降水季节分配均匀,终年高温多雨,降水类型为对流雨,农作物可以随时播种,全年都有收获。

2.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中南半岛和菲律宾群岛北部。年降水量一般在1500mm左右,每年11月到次年5月吹东北风,降水较少为旱季,6月到10月吹西南风,降水较多为雨季,农作物多在雨季播种,旱季收获。

二、请谈一谈你对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理解。【参考答案】

1.获得可发展的地理基础知识和技能 2.学会地理思维 3.培养地理科学研究能力 4.形成环境伦理观念 5.培养全球意识和爱国情感 6.养成良好的人文精神与审美情趣

三、地理学科常用的教学媒体有哪些呢,举例说明? 【参考答案】

由于分类标准不同,地理教学媒体有多种分类,我们依据地理教学媒体物质属性及其分类功能分为语言、图像、实验、电教、系统五大类媒体。

(来源于网络整理)

[示例二]高中地理《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答辩题目及解析

一、请说明不同季节索马里洋流的形成过程及流向。【参考答案】

1.冬季的索马里洋流是暖流

索马里洋流位于北印度洋季风环流的西部。冬季的索马里洋流在东北季风的吹送下,从东北向西南流动,在索马里半岛沿海形成向岸流,近岸海区海水下沉,而且北印度洋海区的季风洋流跨赤道流动,水温较高,盐度较大,所以,赤道以北的索马里洋流虽然是从较高 纬度流向较低纬度,但其性质却仍然是暖流,而不是寒流。

2.夏季的索马里洋流是寒流

夏季的索马里洋流在强筋的西南季风影响下,沿非洲索马里半岛东岸从西南向东北流动,这就使得大量的表层海水迅速流走,引起深水海盆中的海水迅速上升补偿。从深海水团补偿到表层海水,水温较低,盐度也小,是低盐度的冷水团,更重要的是,上升的冷水团会不断随洋流向东北漂去,因而它虽然是从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但水温却比流经海区海水的温度要低,所以其性质属于寒流,而非暖流。

二、请描述洋流与等温线的关系。

【参考答案】

1.“暖高寒低”即暖流流经海区的等温线凸向高纬海区,寒流流经海区的等温线凸向低纬海区。如果图L是海洋,则A处是暖流,B处是寒流。

2.“凸向即流向”即洋流流经海区等温线凸出的方向即为洋流的流向。如图M,该图是海洋局部等温线分布状况,则A处是暖流,B处是寒流。

三、在课堂上进行提问有哪些好处呢? 【参考答案】

问题,是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思维永远由问题开始”。首先独具匠心的设问是成功点拨学生思维、培养学生优良思维品质的极为要的方式和手段。其次可以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求知欲,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智力水平的作用。最后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师生交流,建立和谐课堂氛围,提高教与学的作用。

中学地理教师资格面试 第6篇

四川教师招聘面试答辩问题大概分为基础信息类、专业知识类、工作实践类以及教育评价与反思类。

[中学地理答辩题及答案] 【示例一】初中地理《亚洲地理环境—地势起伏大,长河众多》答辩题

一、亚洲地形与河流分布关系(学科知识)【参考答案】

亚洲地形中部高,四周低,河流呈放射状从中部流向四周。

二、说出亚洲几条自东向西、自西向东、自南向北、自北向南流向的河流(学科知识)【参考答案】

自东向西:锡尔河,阿姆河;

自西向东:黑龙江,黄河,长江,湄公河; 自南向北: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 自北向南:恒河,印度河。

三、地理学习评价的主体(教学论知识)【参考答案】 1.教师评价

在学生的学习评价中,教师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学生自评

学生的自评是一个自我反思、自我激励、自我调整的过程,对学生的地理学习具有明确的导向作用,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因素。自评时地理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评价标准,让学生对照标准对自己的学习态度、行为状态和学习成果等进行评价。

3.同学互评

学生之间的互评既是相互评定的过程,也是同学之间相互学习的过程,可以更加清楚地了解他人的优点和长处,以便更好地学习别人,改进自己。

4.家长评价

家长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的影响和作用非常大,家长比较全面了解自己孩子 的各种状况,所以,让家长加入学习评价的队伍中来也是学生学习评价非常重要的一环。

(来源于网络整理)

【示例二】高中地理《山地的形成——褶皱山》答辩题

【参考答案】

雅丹地貌和丹霞地貌在形成原理上完全不一样:雅丹地貌是一种典型的风蚀性地貌。“雅丹”在维吾尔语中的意思是“具有陡壁的小山包”。由于风的磨蚀作用,小山包的下部往往遭受较强的剥蚀作用,并逐渐形成向里凹的形态。如果小山包上部的岩层比较松散,在重力作用下就容易垮塌形成陡壁,形成雅丹地貌,有些地貌外观如同古城堡,俗称魔鬼城。

丹霞地貌是水成的红色砂砾岩地貌.是指厚层、产状平缓、节理发育、铁钙质混合胶结不匀的红色砂砾岩,在差异风化、重力崩塌、侵蚀、溶蚀等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城堡状、宝塔状、针状、柱状、棒状、方山状或峰林状的地形.因在中国广东省北部仁化县丹霞山有典型发育而得名。

二、研究褶皱对我们日常生活有何意义?(学科知识)【参考答案】

褶皱是由岩石中的各种面(如层面、面理等)的弯曲而显示的变形。褶皱是地壳中一种最基本的构造型式,反映了地壳岩石发生了塑性变形。

褶皱的研究对于揭示一个地区的地质构造及其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褶皱也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褶皱与许多矿产的形成和分布的关系极为密切;利用向斜构造找水;利用背斜找油。

三、采用地理探究法进行教学有哪些意义?(教学论知识)【参考答案】

①探究法可以提高学生提出地理问题、分析地理问题、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②探究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从地理现象中获取地理信息,加工和处理地理信息,得出正确的结论。

③探究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例如独立思考、提出假设、比较和类推思维,这些都是形成创造思维的重要条件。

教师面试地理说课稿 第7篇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从本课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来看)

本节内容选自湘教版地理必修2第二章《城市与环境》第三节 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共有三个知识点:城市化与我们的生活、城市环境问题、我国城市发展趋势。通过本节课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辩证认识城市化与我们的生活,能够正确分析归纳城市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解决对策,探究我国城市化发展的正确道路。

2、学情分析

通过本章前两节的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的学习,学生对城市的结构与成长有了一定的了解,这为本节内容的学习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同时本节课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密切,因此学生对此节内容的学习会体现出特别明显的主动性。而这正是本节课内容能够顺利实现的关键所在,但部分学生由于生长在农村对城市环境缺少较为深刻的感性认识。这就需要教师正确的引导和精心的教学设计。

(根据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高一学生的学习能力,认知状况,结合《指导意见》,我把本节的三维目标确定为)

3、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城市生活的特点,熟悉城市化过程带来的环境问题。

(2) 过程与方法

1、在学习“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过程中,提高辨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走访、实地调查、查阅资料等形式,学会专题研究性学习的一些方法,提高社会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与动机,懂得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

2、关注我国城市发展,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

(通过对教学目标的分析,根据教材和授课对象的特点,确定本节的教学重难点为)

3、教学重点

分析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4、教学难点

联系案例,分析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与我国城市发展的趋势。

(那么在一个课时中运用哪些方法和手段才能够更好的解决教学重难点内容呢 接下来我说说教法选择及学法指导)

二、教法分析

教无定法,应“以学定法”,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以此为出发点,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本节课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讲述法、案例探究法、讨论法、辅助多媒体课件。

(这是我在本节教学设计时采用的教法选择及其依据,课堂教学中“教”是一个方面,但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

三、学法分析

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学是中心,会学是目的。托夫勒有句名言:“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在这样的时代下,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树立“学教并重,以学为本”的育人观,不仅教知识,更重要的是教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本节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学法:

(1)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2)让学生学会观察,让生活体验与地理基本原理和理论相结合。

(3)分组讨论,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那么怎么把教法选择和学法指导具体得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呢 接下去我将重点说说具体的教学程序安排)

四、教学程序

本节共包括5部分:

(1)创设情境

(通过板书或多媒体等手段,引入教材,创设情境)

用四幅漫画导入,这四幅漫画分别表示的城市扩张,城市交通拥挤,城市污染,城市住房等问题。让学生思考几幅漫画都反映了城市化对哪些方面的影响?产生了哪些问题?

创设情境目的在于,它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明确思维的方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2、教授新课

主要是通过讲练结合的方式完成对 城市化与我们的生活、城市环境问题、我国城市发展趋势 三部分的学习。

3、活动探究

结合教材第45页活动部分——“移植大树之风为何屡禁不止”提出“生态城市”的内涵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和谐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尽可能与山、河、湖泊、植被等自然景观协调。良好的环境是城市生态系统追求的目标,是城市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和调整演替的保障。 进而提出我国的城市化该如何发展的问题。

最后总结现代化城市要具备的两个属性,即生态化和特色化。生态化的中心是人与自然的协

调融合;特色化的中心是人与文化的协调融合,自然背景和社会文化传统千差万别,因此城市特色应该是五彩缤纷的。

4、课外探索

设计问题(在最后给出一则材料,关于某市的自然条件以及几点城市规划建议,基于此让学生对自己的家乡的发展提出可行性建议)

此问题和学生平时的实际生活紧密相关,设计此问题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其探索创新精神,同时我们也知道,教学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便是学生应用意识的薄弱,以这些应用问题为背景,通过问题的解决,让学生感觉到,地理是源于实践,也作用于实践的学科。

5、总结反思及课堂练习

在完成教授新课和活动探究后,学生对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理解,对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也有了一定的体会,因此我将和学生一起对课堂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并布置适当课堂练习,更加深入的突出“城市化”这一重点,并着重突破“城市化对我国地理环境的影响”这一难点,让学生进一步巩固知识。

五、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是在体现了简洁明快的同时,让学生看到知识形成、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强化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体验。并且整个课堂中我还将根据教学设备的情况适当运用多媒体与投影仪等工具,使知识生动化趣味化。

六、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城市化过程在积极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会带来某些消极作用,如城市环境污染、交通拥挤、失业、贫民窟、侵占耕地等。因此城市化过程既对自然地理环境也对人文地理环境产生影响。学习研究这些问题,是为了解决问题。教材以“我国城市发展趋势”为案例,具体展开讲述今后城市发展的方向,同学们要理解掌握。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请老师多多指导,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中学地理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第8篇

一、要具有高尚的思想品德, 热爱教育事业

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任。教师在向学生传播文化科学知识的同时, 还应教育学生如何做人, 做一个有理想的人。教师要具有远大的理想, 宏伟的志向, 高尚的情操。要以身作则, 为人师表, 要热爱学生, 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教师热爱学生, 就是热爱祖国, 热爱教育事业的具体表现。教师要以战略的高度, 精心培养他们, 关心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

教师应具备正确的思想品德素质, 即道德素质, 其主要内容是职业道德。它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必须遵循的各种道德规范的总和, 其核心成分是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思想品德素质包括:现代思想意识、现代教育思想、全新的道德品质等方面。现实和未来对于教师的思想品德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是利益驱动已成为人们行动的现实准则, 另一方面教师的职业仍要求教师要无私奉献, 忠于职守, 具有高度的事业心与责任感。“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 仍应是走向21世纪的广大教师的精神支柱和价值追求。此外, 开放意识、竞争意识、效益意识、民主和法制观念、平等合作观念等亦将共同构成和丰富未来教师的精神世界。

同时, 积极的进取精神、竞争意识与良好的心理状态, 是成熟中学地理教师的保障因素, 也是中学地理教师进行继续教育、自主成长的重要动力。没有积极的进取精神与竞争意识就有可能导致教师禁锢在起步与成长阶段。中学地理教师面对教改、课改, 不应怨天尤人而应迎头赶上, 担负起自己的神圣职责与使命, 积极投身教改、课改的教育实践中去。

二、要具有渊博的文化科学知识

符合时代要求的地理教师, 应该具有丰富的文化和业务素质, 并能融会贯通地理解教材, 从而使自己的文化素质适应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的需要。教师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和教育能力素质包括:相应的学历层次, 三维的知识结构 (教育理论、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 , 较高的文化素质。面对未来社会知识量剧增、知识更新加快、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和教育国际化的趋势, 我们教师如不注重知识结构的修补、调整和完善, 那就必然会被历史的大浪所淘汰。

那么, 教师需要不断丰富的专业知识有哪些呢?

1. 地理学科的专业知识。

一个合格的地理教师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 还要熟练掌握初中地理的全部教材, 这样, 才能居高临下, 从多角度分析与处理教材。同时要把握住地理学科的历史与现状, 从地理科学、环境科学等角度了解时代的要求与未来的发展趋势。

2. 教育科学知识。

地理教师应不断总结实践经验, 并与教育理论对照, 使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

3. 思想教育工作与教育艺术。

地理教师要对学生全面负责, 寓思想教育于知识教育之中。因此, 应掌握思想教育工作的专业知识和教育艺术, 并将知识、思想、行为三者有机结合。

4. 其他知识。

地理教师应了解物理、化学、历史等知识。为了教好学生, 教师需要不断丰富自己, 扩大知识面, 如广泛的艺术情趣和爱好、对自然和文化景观的鉴赏、古文和古诗词的功力等。

三、要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和专业技能

自觉培养教学能力和专业技能是工作进步的保证, 地理教师的业务水平既与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有关, 又与教学能力及基本技能密不可分。合格的地理教师应以提高下列能力作为自己努力的方向。

1. 地理“三板”能力, 这是作为一名地理教师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技能。

“三板” (板书、板图、板画) 教学是作为一名中学地理教师必备的基本功。尽管我们已经进入了信息社会, 多媒体教学已进入课堂, 可“三板”在现代教学中的地位仍然十分重要, 是其他媒体不可替代的常规教学手段。当一幅标准的中国政区图出现在黑板上后, 能活跃课堂气氛, 加快学生在大脑中建立起中国政区的平面图的结构, 加深加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2. 理解教材、分析教材、处理教材的能力。

教材分析与处理是教师备课中一项重要的工作, 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编写教案、制订教学计划的基础, 是备好课、上好课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的前提和关键, 对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材分析和教法研究的过程, 既是教师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 又是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一种主要方法, 这个过程能够充分体现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创造性的劳动。所以, 教材分析与处理的过程, 就是教师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加深对教育理论理解的过程, 对提高教学质量, 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 地理活动的组织能力。

中学地理教师特殊学科素养刍议 第9篇

一、特殊的地理教育理念

1.以培养地理素养为教育目标

地理素养是一个人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关于地理方面的知识、技能和情感的有机构成与综合反映。地理教学中,既要重视传统的知识传授,也要重视地理能力和情感的协调发展,让学生学习对其生活和终身发展都有用的地理,这就要求教师教给学生与生活联系密切的地理知识、原理和技能。在更加广泛的意义上,使学生能够解释一些自然和人文现象。在过程与方法层面,注重体验与实践教学,让学生享受学习地理的过程,使学生掌握学习地理的方法;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层面,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动机,增强爱国爱乡的情感,形成正确的地理观念。

2.以满足学生地理需要为教育原则

不同的学生怀着不同的目的学习地理。有的学生是对地理学有兴趣而学习地理,教师就应该提供展示他们才华的机会和平台,引导他们发现、探究地理问题,注意激发和维持地理学习的兴趣。有的学生是为了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地理知识,教师可教给学生基本的地理知识和地理原理,让他们学会运用相应的地理技术和地理软件,如3S技术等解决实际问题。

3.以探究地理问题为教育途径

新课程要求教师提出问题应具有思维性和启发性,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想问问题、敢问问题,并以适当方式提出问题,让学生独立或合作解决地理问题。在地理学中许多地理现象如地震、滑坡、泥石流等,既有自然原因,又有人为原因,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并提出因地制宜的解决措施,形成正确的自然观。

二、特殊的地理技能

1.地图制作技能

网络飞速发展可以从中获得丰富教学资源。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获得的已有资料不一定能够明确地突出需要表达的内容,如向学生讲述中国人口分布状况和各区域人口增长率的分布情况,现成的图或有其它地图要素的干扰,或者没有将这两个图叠加一起。所以教师应具备地图制作的能力,以满足地理教学多样化需要。

2.图文转换能力

地理学又可称之为地图学,各种地图如表格、统计图、地形图、等高线图等占据教材教参甚至试卷的大量篇幅。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具备图文转化的能力,能将复杂文字描述转化为直观易懂的地理简图,也能将地理图像反映内容用语言准确表述。

3.空间定位能力

空间是地理学的核心,地理学基本的知识和技能要求即是空间定位。位置包括: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山河的相对位置。对于地理要素先要进行定位,而后分析其分布原因、发展变化及对区域的影响等。所以教师要对中国地图、世界地图、特殊经纬线、著名的河湖山川等都有深刻的记忆。

三、特殊的地理观念

1.人地协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地理学是研究人地关系的学科。进入工业社会以来,人地关系矛盾激发,全球性、地区性的环境问题,如臭氧层空洞、酸雨、热带雨林的破坏、全球变暖等受到广泛关注。特别是中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阶段,面临着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这些都急切地要求人地协调发展,要求社会经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所以教师必须首先具备正确的人地协调观与可持续发展观以引导学生,让他们认识到“人地相互影响的方式”,使他们明确应正确对待环境,最终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2.严谨的时间观和空间观

地理学中时间是地理事件或地理现象发展的线索之一。如农业因地制宜、人口的变化过程等,无不充斥着时间观念,教师必须具有严谨的时间观念。同时地理学也是一门重视空间分布与空间联系的科学,教师必须具备空间观念,对各种地理事件、地理现象、地理效应、地理过程的空间位置、形态、分布、组成、联系和发展变化等有明确的认识。

四、特殊的语言表述和思维能力

1.地理语言表述能力

由段玉山主编的《地理新课程课堂教学技能》中指出,地理教学语言要具有科学性,要运用科学的地理方法进行教学,适当运用专业术语教学;地理教学还应有逻辑性,要将描述性语言和讲解性语言融合一起。同时语言还应具有诱导性,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地理语言表达能力,能够把地理知识融入日常生活,应用谚语、诗词歌赋表达各种地理知识。这样可增加地理学习趣味,也能使地理知识更易理解。

2.综合思维与比较思维能力

在地理学中,整体性是其基本特征之一,这就需要教师具备综合性思维。如热带雨林的形成需要考虑纬度位置、风带、气压带、地形、洋流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但是不同地区的同一地理事物,其成因却不一定相同,这就是地理环境的差异性,需要教师具备比较思维。如同样是热带雨林,巴西东南沿海与巴西北部亚马孙流域的热带雨林成因不同:前者是由于地形、洋流、大气环流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形成。后者则主要由于受到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形成,地形、风等因素只是加大了它的范围。所以综合思维与比较思维是地理教师必须具备的思维方式。

上一篇:旅行优秀散文下一篇:夏之绝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