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出版专业技术岗位职责

2024-08-30

编辑出版专业技术岗位职责(精选14篇)

编辑出版专业技术岗位职责 第1篇

(一)编审

1.认真钻研业务,及时掌握主要选题方向的国内外学术动态和编辑出版信息,进行编辑出版工作经验总结和学术研究,提出改进出版编辑工作的建议或方案,积极撰写高水平论文、论着,对有关图书或期刊栏目进行评论,公开发表评论文章;

2.制定重点、重大选题计划和组稿计划,进行新选题开发,并组织实施;

3.主持编辑或担任重点出版物或稿件的责任编辑,或创建并主持编辑报、刊优秀栏目;

4.承担重大的编审任务,复审或终审重要稿件,解决审稿中疑难问题;

5.指导培养中初级编辑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和学习;

6.积极参与学校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工作和其它公益活动。

(二)副编审

1.认真钻研业务,及时掌握主要选题方向的国内外学术动态和编辑出版信息,进行编辑出版工作经验总结和学术研究,提出改进出版编辑工作的建议或方案,积极撰写论文、论着,对有关图书或期刊栏目进行评论,公开发表评论文章;

2.制定选题计划和组稿计划、进行新选题开发,并组织实施;

3.担任出版物或稿件的责任编辑;

4.复审或终审重要稿件,解决审稿中疑难问题;

5.指导培养中初级编辑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和学习;

6.积极参与学校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工作和其它公益活动。

(三)编辑

1.认真钻研业务,从事本专业领域学术研究和管理研究,积极撰写论文、论着;

2.担任出版物或稿件的责任编辑;

3.复审或终审稿件,解决审稿中疑难问题;

4.指导培养初级编辑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和学习;

5.积极参与学校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工作和其它公益活动。

(四)助理编辑

1.认真钻研业务,积极提高业务水平;

2.对稿件进行初审,协助编辑出版物或稿件;

3.积极参与学校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工作和其它公益活。

编辑出版专业技术岗位职责 第2篇

在实际的编辑出版教育中,经常有学生问编辑出版专业应该读哪些书,为了回答这一问题,我们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整理出了这一书目。在选书方面我们主要考虑以下因素:首先是系统性,也就是照顾到出版的各个环节,选题策划、组稿、编辑、设计、校对、出版管理、发行、宣传营销等。其次,是基础性,也就是选择那些属于编辑出版方面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的图书。再次,是易读性,编辑出版方面的图书出版了很多,我们考虑到编辑入门教育还应该易读,有些书尽管写得很好,但晦涩难懂,我们就没有选入。同时考虑到实际的教学时间,在大学四年(实际只有三年)能够读完的图书。最后,是可操作性,编辑出版专业是应用型专业,不能将之搞得太过抽象,否则,难以起到指导作用。除了这些图书以外,还有很多编辑出版类的图书可供参考,但是这些图书可以是最基本的,可以引导大家走入编辑出版的殿堂。要想作为一名合格的编辑,还要广泛阅读各类书籍。同时,也希望大家提出修正意见,使得这一书目更加完整、实用。

一、编辑出版专业

1.《编者与作者之间——萨克斯·康明斯的编辑艺术》,多萝西·康明斯著,林楚平、杜振丰、宋梅瑜译 新华出版社1985年3月第一版。

2.《我在DK的岁月》,克里斯托弗·戴维斯著,宋伟航译,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12月第一版。

3.《天才的编辑》,斯科特·伯格著,孙致礼、尹礼荣、郑启五翻译,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4月第一版。

4.《书业行知录》,周百义著,中国书籍出版社2013年1月1日第一版。5.《为书籍的一生》,绥青著,叶东心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第一版。6.《图书编辑校对实用手册》(修订版)黎洪波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出版。

7.《新中国古旧书业》,赵长海著,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年8月第一版。8.《编辑人的世界》,中国工人出版社,2000年9月第一版。9.《编辑忆旧》,赵家璧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7月第一版。10.《书比人长寿》,赵家璧著,中华书局,2008年11月1日第一版。11.《我与兰登书屋》,贝内特•瑟夫著,彭仑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2月版 12.《加斯东•伽利玛:半个世纪的法国出版史》加斯东·伽利玛著,胡小跃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1月1日出版。

13.《老猫学出版》,陈颖青著

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第二版。14.《编辑这种病》,见成彻

邱振瑞译

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年6月第一版。15.《因缘际会》,迈克尔•科达著,陈皓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年3月1日版。16.《畅销书》,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3月第一版。17.《出版大冒险》,长冈义幸,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2006年6月第一版。18.《出版大崩溃》,小林一博著,甄西译,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6月第一版。

19.《日下书》,李长声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3月第一版。20.《书籍的历史》,弗雷德里克·巴比耶著,刘阳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第一版。21.《畅销书的故事》,迈克尔·科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第一版。22.《编辑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一版。23.《英美畅销书内幕》,海天出版社,1999年9月第一版。24.《打造畅销书》,布赖恩•希尔(Brian Hill),迪伊•鲍尔(Dee Power)合著,陈希林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1日第一版。

25.《图书营销传播》,文硕、吴兴文,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年1月1日第一版。26.《中国民营书业调查:中国民营出版蓝皮书》,刘革学、刘芳著,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年1月第一版。

27.《图书业》,贾森·爱泼斯坦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第一版。28.《优秀编辑的四门必修课》,周浩正著,金城出版社2008年3月第一版。29.《出版人——亨利·卢斯和他的美国世纪》,艾伦·布伦克利著

朱向阳、丁建昌译

法律出版社

2011年11月第一版。

30.《出版大畅销》,植田康夫著,甄西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1年7月第一版。31.《出版的文化守望》,周百义,中国书籍出版社,2008年9月第一版。32.《阿尔班·米歇尔——一个出版人的传奇》,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5月第一版 33.《出版人——汤姆·麦奇勒回忆录》,(英)汤姆·麦奇勒著,章祖德、谢山青、郑秋雁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9月第一版

34.《黄金时代》,叶新译,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0年8月第一版。35.《畅销书经验法则100招》,原名《这书要卖100万》,井狩春男著,邱振瑞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第一版。

36.《工作DNA》,郝明义著,海南出版社,2007年1月出版第一版。37.《成功出版营销思维——三石出版营销十年笔记》,三石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安徽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第一版。

38.《中国出版产业论稿》,陈昕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第一版。

39.《如何阅读一本书》,莫提默••J•艾德勒、查尔斯•范多伦著,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一版。

40.《成功出版完全指南》,(美)艾佛利·卡多佐著,徐丽芳等译,出版人丛书,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8月第一版。

41.《图书出版的艺术与科学》,(美)小赫伯特·贝利著,王益译,出版人丛书,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8月第一版。

42.《我是编辑高手》,(英)吉尔·载维斯著,宋伟航译,出版人丛书,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8月第一版。

43.《图书营销》,(英)艾莉森·贝弗斯托克著,张美娟、李春成、胡苗译,出版人丛书,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8月第一版。

44.《图书出版面面观》(美)埃弗里特·E·丹尼斯、(美)克雷格·L·拉美、(美)爱德华·皮斯编,张志强等译,出版人丛书,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8月第一版。

45.《图书宣传》,(美)乔迪·布兰科著,张志强等译,出版人丛书,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8月第一版。

46.《选题策划》,(美)杰夫·赫曼、(美)德博拉·利文·赫曼著,崔人元、宋健健译,出版人丛书,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8月第一版。

47.《售书攻略》,(美)玛丽莲·罗斯,(美)汤姆·罗斯著,张静译,出版人丛书,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8月第一版。

48.《卓越媒体的成功之道——对话美国顶尖杂志总编辑》,王栋著,作家出版社,2008年1月8月第一版。

49.《版权贸易十一讲》,姜汉忠著,外文出版社,2010年12月第一版。50.《我们的出版文化观:聂震宁演讲访谈录》,中国书籍出版社,2008年9月第一版。51.《良友忆旧》,马国亮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1月第一版。52.《中外出版史》,肖东发、于文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第一版。53.《钟芳玲书话三部曲:书店风景、书天堂、书店传奇》(三本),钟芳玲著,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年5月1日第一版。

二、素质教育 1.《经典闲读》,周国平著,九州出版社2011年9月 2.《世说新语》,沈海波编,中华书局,2009年7月出版。3.《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修订版),吴思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12月出版。

4.《血酬定律:中国历史中的生存游戏》,吴思著,语文出版社,2009年4月1日出版。5.《中国文化产业经典案例分析》(上下),李颖生主编、潦寒编著,河南文艺出版社,6.《何谓文化》,余秋雨,长江文艺出版社,2012.12 7.《文化苦旅》,余秋雨,长江文艺出版社,2012.12 8.《中国文脉》,余秋雨,长江文艺出版社,2013.12 9.《往事并不如烟》,章诒和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1月出版。10.《美学散步》,宗白华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6月出版。11.《美的历程》,李泽厚,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7月。12.《谈美书简》,朱光潜著,中华书局,2012年5月出版。13.《传媒经济学》,安澜.B.艾尔布兰著人民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4.《受众分析》,丹尼斯•麦奎尔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5.《蓝海战略》,W.钱•金等著,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 16.《研究是一门艺术》,韦恩•C•布斯、格雷戈里•G•卡洛姆、约瑟夫•M•威廉姆斯著,新华出版社2009年版

编辑出版学专业发展探析 第3篇

在我国,编辑出版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出现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1909年商务印书馆开设了第一个以培训出版类技术人员为目的的教育机构——商业补习学校。1983年武汉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图书发行学专业。1984年在胡乔木同志的建议下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和复旦大学建立编辑学专业。1998年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本科专业目录》中将编辑学专业和图书发行专业进行合并,统称编辑出版学,列在一级学科新闻传播学之下,标志着我国编辑出版学教育走上了规范发展的道路。2003年,武汉大学、北京传媒大学、北京大学等具有一级学科授予权的院校自己设置了相关专业,开始以出版发行学、出版学等专业名录招收博士生,构建了编辑出版学的本、硕、博三层培养模式。

近年来,我国编辑出版学专业高等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开设编辑出版学专业及其研究方向的学校到2006年已经达到100余所,遍布全国各地,形成了科学的编辑出版学专业教育体系,既有博士、硕士等高级别的教育,也有双学位和本科生教育。

二、编辑出版学专业面临的困境及改革思路

20多年编辑出版学专业的发展过程让我们看到了编辑出版专业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它的确存在着一些不可回避的问题。

(一)面临的困境

1. 学科专业课程设置混乱

作为一门学科,课程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物质载体,决定着能否确切地实现学校的教育、教学目标,同时也决定了学生专业知识结构的好坏和专业能力整体水平的高低。在我国,编辑出版学专业的学科归属十分混乱,各个院校在设置专业课程的过程中形成“各自为政”的状况,经常是根据学校或者院系原有的学科基础、学科特点、师资力量来设置。例如北京大学、河南大学将编辑出版学专业设置在新闻与传播学院,主要培养策划创意、报刊出版类的编辑出版人才;北京印刷学院将其设置在管理工程系,培养市场营销类的编辑出版人才;北京师范大学将其设置在文学院,培养内容编辑类人才。

这种混乱的、不符合经济发展的课程设置,不利于编辑出版学专业学科建设的规范,使该专业无法建立规范、统一的专业课程体系,影响了学生整体水平的提高,存在着很大的弊端。

2. 师资队伍薄弱,教育资源匮乏

在高等院校的编辑出版学专业教师队伍中,教师无论是从质量上还是数量上都存在较大的问题。在质量上,各院校的编辑出版学专业的教师大部分都没有编辑出版实践经验,只是一个懂得理论的教书匠。在教学内容上,过多关注理论性。在教学方法上,只注重理论灌输,而完全忽略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数量上,各院校的师资力量普遍不足,许多院校编辑出版学专业的骨干教师年龄老化现象严重,而直接从事编辑出版高等教育的青年教师又缺乏实践经验,专业教师实践经验不足已经严重制约了编辑出版学专业教育的发展。

3. 实践环节薄弱

目前,编辑出版学专业学生的就业率降低,就业前景不容乐观。一方面是用人单位对编辑出版人才的大量需求,但是却找不到合适的编辑出版学专业毕业生;另一方面是不少的编辑出版学专业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出版单位在招聘时更希望直接招聘有工作经验的在职人士,或者是有“三年或五年以上相关领域工作经验”的人员,这就使编辑出版专业的本科毕业生、研究生被挡在了门槛之外。作为刚毕业的本科生,缺乏实践经验是其致命的弱点。学校在课程的设置过程中,实践环节薄弱,致使学生的就业率降低。

(二)改革思路

笔者通过对编辑出版学专业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情况以及出版行业对人才需求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编辑出版学专业高等教育的几点改革思路。

1. 调整编辑出版学专业课程设置

编辑出版学教育的发展依赖于编辑出版学专业学科建设。编辑出版学专业学科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其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随着广大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文化的需求从质和量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出版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已从文化事业单位转为产业单位,那么在经营管理人才的需求上会产生很大缺口,以前为传统出版社输送人才的教育体制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新的市场需求。现在的出版市场需要的是具有广博的知识储备,了解出版市场运作,懂得编辑出版专业知识,具有文化产业前沿视角的专业管理者和出版策划者。

因此,调整编辑出版学专业课程设置就显得尤为重要,各院校应该根据新的市场环境需求,调整落后的、不符合编辑出版市场需求的课程,结合自身的优势学科,注重设立一些新生、前沿课程,多设立与管理学、出版学相关的课程,培养出具有专业编辑出版知识,懂得编辑出版市场运作,懂得管理策划的现代编辑人才。

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增加编辑出版学专业教育资源的投入

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上,我们可以借鉴一些院校的成功经验。第一,在出版行业聘请具有丰富编辑出版经验的人员,通过特聘、兼职、客座的形式吸引他们加入到教师队伍当中。第二,可以将年轻的教师送出去,让他们到新闻出版单位去实习,了解编辑出版行业的流程,增加实践经验,然后再回到学校从事教学活动。

随着我国经济的稳步增长,教育投入也不断增加,但是编辑出版学专业教育资金的投入已经跟不上其发展速度,一些编辑出版学专业教师缺乏必要的教学科研经费,大大制约了其发展速度。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学院增加资金投入或者吸收外来资源的方法来解决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以缓解由于教育资源不足给编辑出版学专业带来的压力。

3. 注重实践环节,培养复合型人才

在我国开办编辑出版学专业的院校大多有“重理论、轻实践”的通病,理论课太多,实践课太少,培养出的学生只懂理论,不会动手操作,很多院校的编辑出版学专业毕业生在校期间没有任何校对和编辑经验,对于编辑出版的业务流程更是一无所知。不难想象,这样的毕业生在就业中会面临多大的困难。

实践对于编辑出版学专业的学生是至关重要的。各院校可以适当地增加实践、研讨类的教学内容,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授课原则出发,传授学生业内知识,指导学生亲自动手审稿、改稿和校对。还可以和当地的出版单位联合办学,将产学结合起来。由学校和出版单位联系,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或者假期到出版单位去实习,参与策划选题、校对稿件,了解编辑出版流程,掌握最基本的出版知识,锻炼实践能力。培养出具有扎实基础、宽口径的编辑出版人才,既掌握编辑出版理论知识与业务技能,具备广博的文化与科学知识,又熟练运用各种现代技术手段,具有创新精神,能从事编辑、出版、发行业务与管理工作以及教学与科研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编辑出版学专业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推动了我国文化事业的不断发展。随着我国经济和文化与世界的接轨、融合,编辑出版学专业的发展势必充满机遇和挑战。在当今同质化竞争严重的情况下,各院校的编辑出版专业应依托自己的优势学科,积极探索,汲取经验,建立起符合市场需求,具有鲜明特色的专业。从而促进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为我国由出版大国变成出版强国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王刘纯.中国编辑出版学专业教育检视与分析.中国编辑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编辑出版学专业 第4篇

出版经纪人这个职业可以理解为版权所有者的代理人,主要工作是参与出版经纪活动,简单的说,这个职业和星探很是相似,它从事的工作就是挖掘那些很有潜力的文学骄子,一方面帮他们找到对口的出版商,另一方面帮他们开拓出版市场,使他们迅速上位,成为文学界的新星。例如因《哈利波特》而名声大噪的J·K·罗琳就是出版经纪人挖掘的一颗新星。

编辑出版学专业是培养出版经纪人的专业之一,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它研究出版过程的规律性,培养既具有创造性思维,又具有出版物市场调查、选题策划、审读、改稿、校对等实际能力的编辑人才。

关于编辑出版学专业的特色,我们的班主任老师曾说过,该专业的特色直接体现在我们毕业后所从事的出版工作上。“早在西汉年间,太学近旁的综合贸易集市里书籍买卖就非常频繁。每逢初一、十五,成千上万的读书人云集在一起,一方面进行思想交流,一方面买卖‘经传书记’等物品。”老师说,编辑出版学专业培养的是儒商,即伯乐型人物,作为一个出版人身在槐市中,与书为伴,既要有文化人的儒学,更要具有现代商人的商道;既要做一个儒家,更要做一个商人。

该专业主要开设有两方面课程:一是编辑学概论、古代汉语、现代汉语等文化课程,培养学生的“儒”性,使其能舞文弄墨,传承中国上下五千年文化。二是知识产权法、书业营销学、出版美学(含装帧设计)、计算机网络基础、多媒体与网络出版等法律、经济、技术类课程,给学生“儒”性的骨子里再渗透商业的血液,使他们行走在编辑、出版和营销的路上胸有成竹,游刃有余。总而言之,编辑出版学的特色就在于无论是开设的课程也好,还是培养的人才也好,都体现了“文”与“商”的结合。

还记得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实习时一位资深编辑说过的话,他说作为一个出版人就必须具有五项本领:一是要掌握编辑与出版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比如图书的社会性和经济性、编辑的流程和原则、出版的环节和特点等等;二是要了解市场分析、选题策划、文字加工、宣传促销的知识与方法,也就是当具体到市场调研、选题策划、营销的每一个环节时,出版人必须是能攻能守的全能型选手;三是要具有较强的口头表达和文字表达能力及初步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四是要了解我国有关编辑与出版市场营销的方针、政策、法规,因为不同的市场、不同的政策都隐藏着巨大的商机;五是要通晓有关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管理科学、自然科学与技术科学的基本知识,也就是说出版人既要是专家,又要是杂家。

关于编辑出版学专业的就业前景,据我所知,编辑出版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主要到书刊出版、新闻宣传和文化教育部门从事编辑、出版、发行等业务与管理工作。

推荐高校:

NO.1: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编辑出版学专业创办于1983年,是国内同类专业中最早创建的。该专业拥有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有在全国出版业享有盛名的罗紫初、黄凯卿、吴平和方卿四大博导。同时,该专业在保持学生市场意识和出版营销技能为人才培养特色的基础上,着力提高学生的文史素质和文献生产设计能力,朝宽口径人才培养模式方向发展。

NO.2:河南大学

河南大学是国内第一批设立编辑出版专业的大学,几经变迁后,现编辑专业落户新闻与传播学院,聘有王振铎教授、李建伟教授、张天定教授等业内颇有学术声望的学者。2004年,该校申请设立了编辑出版研究中心及新闻编辑出版科学研究所。

NO.3:上海师范大学

2003年,上海师范大学和上海民营思考乐书局合建了上海第一家本科编辑出版学专业,落户于文史积累深厚的人文与传播学院。学院在该专业课程设置上力求覆盖面广,遵循出版领域广博而专的特点,涉及营销、法律、印刷、设计、公共传播等多个方面。

除以上高校外,开设编辑出版学专业的高校还有北京印刷学院、南京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

出版编辑岗位说明书 第5篇

2、了解国家新闻出版的相关法律法规,熟悉出版编辑规则;

3、了解图书发行工作、图书出版流程和图书发展现状;

4、熟悉编辑工作,有较强的选题策划工作充满热情,有极强的责任心和团队精神;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拥有敏锐的.新闻触角,发现并采写新闻,

5、热爱阅读,勤于思考,熟悉图书领域的市场特性,有丰富的编辑制作流程经验;

6、有进取心和执着的精神,能够承受一定的工作压力和挑战;

7、拥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广播电视编辑记者证。

出版编辑关键技能

专业能力

编辑出版软件英语文字校对

个人能力

认真细致责任感组织策划

出版编辑升职空间

助理编辑 → 编辑 → 编辑主任 → 副总编辑 → 总编

出版编辑薪情概况

应届毕业生¥3300.00

1年经验¥3400.00

2年经验¥3800.00

3年经验¥5100.00

出版编辑工作内容

1、与各大出版机构联络,进行版权贸易的谈判,促使版权贸易合同的签订;

2、对图书所涉及到的相关人员进行采访,沟通;

3、策划选题和处理稿件;

4、图书推广策划的方案制定与执行;

5、稿件的撰写、编辑、终审、修改和校对等工作;

出版社编辑专业简历 第6篇

姓 名:大学生个人简历网

性 别: 女

出生年月: 1988年6月

工作经验: 应届毕业生

毕业年月: 7月

最高学历: 硕士

毕业学院: 三峡大学

所修专业: 汉语言文字学

居 住 地: 湖北省 宜昌市 西陵区

籍 贯: 河南省 焦作市 孟州市

求职概况 / 求职意向

职位类型: 全职

期望月薪: 面议

期望地点: 河南省 郑州市 金水区,北京市 市辖区 朝阳区,浙江省 杭州市 朝阳区

期望职位: 行政助理 文秘 出版社编辑

意向概述: 希望从事行政类或出版编辑类的工作。

教育经历

时间 院校 专业 学历

9月 - 206月 三峡大学 汉语言文字学 硕士

工作经历/社会实践经历

时间 工作单位 职务

9月 - 10月 三峡大学研究生工作部 办公室助理

校内奖励

获得时间 获得奖项 学校

2010月 研究生一等奖学金 文学与传媒学院

校内职务

担任时间 职务名称 学校

209月 - 年6月 文学与传媒学院第四党支部宣传委员 文学与传媒学院

自我评价

本科阶段普及了知识的广度、研究生阶段拓展了知识的深度,学习能力较强; 担任研究生工作部办公室助理期间丰富了实践经验,锻炼了与人处事能力,处理日常事务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较强; 对自己认定的`事情过于执着、不善于展示才能、且稍显自卑等,有待改善。

项目课题负责人

课题负责人:三峡大学2010年研究生创新基金课题“现代汉语副词个例的多维考察” (项目编号:2010CX062) 现已公开发表论文3篇,完成结题。

英语、计算机水平

英语:CET-6,477; 计算机国家二级

联系方式

电子邮箱:

手 机:

如何选专业37:编辑出版学专业 第7篇

对于考生和家长来说,报考一个合适的专业,就要全面的了解不同专业学什么、适合什么人学、就业前景如何。新浪教育为大家分享一些大学生对常见专业的介绍,通俗易懂。以下是编辑出版学专业的介绍。

50305编辑出版学

我是编辑出版专业本科毕业,目前有一个小小的图书发行公司,现在应高考填志愿看看通说下这个专业。

专业介绍

有人问编辑出版学出来是做什么的呢?学了编辑出版学专业将来主要是能在出版社、报社、杂志社、网站等地方从事图书内容策划、编辑、出版项目经营、版面设计、审读、改稿、校对等等工作。我们平常看到的报纸、图书、杂志,网上看到的网页、电子书等等,所有这些都是通过编辑出版专业的人员加工、制作形成的。

总的来说编辑出版学专业一方面要学出版知识,另一方面要学编辑知识。

专业方向

从全国来看,编辑出版学主要有两个方向,有的划归新闻系有的划归中文系。划给新闻系的,大多是按照传播学的理念进行培养;划给中文系的,是按照传统的文字编辑方向培养。

学习内容

这个专业学习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语言文字方面,另外一个是新闻业务方面。所学习的课程主要分五大类:文学文化类、写作类、编辑类、出版及文化经营类、现代传播技术类。

具体的会相应开设现代汉语、大学语文、文学欣赏及评论、编辑概论、新闻写作、新闻采访、出版社管理、新闻事业、书籍编辑史、图书装帧设计、大众心理学、传播学等一系列课程。

另外还要学一些软件,方正飞腾排版软件和PHOTOSHPO图片处理软件等等。

总之编辑出版这个行业学的挺丰富,各个方面的知识都会涉及到,能有一门很精通挺重要的。

老师补充

一、随着文化的大发展,特别是公共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编辑出版工作的面也愈来愈广阔,除了传统的文字编辑之外,电子编辑、网络编辑、动漫编辑、影视(像)等多媒体数字化编辑也层出不穷。编辑出版学专业学习(研究)的`核心是文化的汇聚、整理、设计、创意和传播,其中包括文化史、文学史、语言文字学、出版思想史、文化传播、文化市场营销等。

二、编辑出版学专业核心课程主要分三个层面,医师专业主干课:编辑学、目录学、校勘学、资料检索学、训诂学、出版学、中外编辑出版史、图书装帧设计、出版策划与营销等;二是专业实践课:电子音像编辑、网络编辑、文字与图形编排和设计、书刊版式设计、数字出版与编辑、多媒体策划、出版市场调查与营销等;三是专业基础课: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文艺学、美学、语言学概论等。

就业方向

这个专业在新闻类专业中,考研率最低,就业率最高。毕业后就业方向有:

1。可以主做编辑,编辑分为很多种,工作内容差别很大,如书刊编辑、电台编辑、影视编辑等。同是编辑,你可以去:出版社是做图书编辑,杂志社是做刊物编辑,报社是做专栏或版面编辑,也可能兼做记者,如果是电子音像编辑出版方向,主要是到网络媒体负责新闻出版编辑,还有就是电子影像企业的编辑工作。

2。也可以做出版策划、印务管理等。

3。再次点的话,大学毕业也可以先到出版社的发行部先锻炼一下,因为有出版就有发行,如果你肯在图书发行市场摸爬滚打两三年,拥有了书感和敏锐的眼力后,再晋升为编辑,到时候也会有一定的发展机会。

总之从实体出版物到虚拟信息出版物,编辑出版学专业都可以做。就举个最简单的例子,高考填志愿看看通把我们总结的这些专业心得既印成了书,又做成了电子书和视频,印成的这本书就是实体出版物,做的那个电子书和视频就是虚拟信息出版物,这些都需要用到编辑出版学专业的人员操作的。

编辑出版专业技术岗位职责 第8篇

数字化时代使得媒介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 出现所谓“媒介融合”的趋势。手机报纸、网络杂志、网络电视、电子书籍、数码摄影等数字出版媒介不断涌现。由此, 当前高校编辑出版教育也进入了数字化时代。具有数字内容加工、数字媒体技能操作、数字媒体管理、数字媒体选题策划等经验的人才, 将是新闻出版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关键人才。

数字化时代对编辑出版人才提出了全新的挑战。这种挑战在于如何培育顺应数字化环境的编辑出版人才。数字时代的编辑出版人才应具备如下几个重要的能力:1.具有多种媒介技术操作运用的能力;2.对数字出版产业链增值环节的快速反应能力;3.对海量数字化内容资源进行整合分析利用的能力;4.对跨媒体内容定制放大效应的市场运作能力。因而在数字化时代, 要以“大编辑”、“大出版”的理念为指导, 拓展学科建设, 培养的人才应该能够适用于图书、报纸、期刊、广播、影视、音像、网络和手机等传播媒介, 提高在就业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

数字化时代, 为了提高编辑出版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需要改革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 重点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 按照市场的目标来培养学生, 使他们站在数字化发展浪潮的前端, 具有更好的职业适应性, 并拥有较多的技能储备。

二、编辑出版专业实践教学的主要问题

当前高校编辑出版的实践教学仍旧停留在以“知识传授”为主的阶段, 由此形成了相对固定的教学模式, 即强调人文哲学理念、忽视实践技能训练, 这种传统模式在实践教学中突出地表现如下。

实践教学课程陈旧落后。

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 目前编辑出版专业的课程设置往往没有经过科学调查论证, 在概念上做文章, 与快速变化的业界需求之间存在差距, 致使课程的前沿性和实用性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制约。不少高校的课程设置照搬或雷同某些传统基础学科模式, 例如许多院校编辑出版学开设中文专业传统必修的《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等课程, 占据了大量课时 (学分) 。对学生的实际能力测试仍然采用单一的“闭卷”模式, 忽视了该学科实践性、开放性与多样性的特征。针对网络化数字化环境的编辑出版具体课程普遍缺乏, 与当下活生生的编辑出版业界现状关联较少。

实践教学人员“眼高手低”。

教师队伍的建设是提高编辑出版实践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在高等院校的编辑出版教育中, 重理论轻实践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受师资队伍人才结构的影响, 已有的教师大多是从其他专业学科转业转行来的, 这些教师既缺乏编辑出版专业系统的正规培训, 也缺乏对编辑出版流程的实践了解, 各地高校编辑出版专业的师资力量普遍不足。尤其是部分高校在人才引进上片面强调高学历高职称, 轻视有行业实践经验的人才引进, 使得编辑出版学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眼高手低”或“纸上谈兵”。有的院校因师资不足的原因, 该专业学生在选修与实践方面的课程几乎没有或者仅为虚设。

实践教学设施零散低端。

多年来由于一直将编辑出版专业等同于一般人文社会学科, 在资金投入上严重不足, 实践设施更新过慢、实验条件受到限制, 在扩招形势下不少院校甚至还出现几个人共用一台电脑上实验课的现象, 妨碍了编辑出版教育发展与市场现实需要保持同步。不少院校的编辑出版专业实验室主要停留在报刊、书籍的电子编辑功能上, 一般只是安装常规使用的几个软件, 如方正排版软件、图像处理软件等, 缺乏较为昂贵的非线性编辑系统、装帧印刷机等专业设备, 弱化了网络编辑、音视频编辑、图表编辑、装帧设计的能力锻炼。因此, 实践教学设备的严重残缺导致教学课程、教学人员、教学对象缺乏实践性的恶性循环。

实验教学方法单一枯燥。

实验教学方法主要包括基本演示型、综合设计型、研究创新型。当前高校编辑出版专业主要以演示型实验为主, 实验教学类型十分单一。演示型实验是最常见、基础性的实验教学, 紧密结合理论教学, 有助于学生对原理、理论的感性掌握, 其特点是全体学生共同参与。但这种传统实验教学方法主要以书为本, 注重知识验证过程, 缺乏创新性、探究性和自主性。总体来看, 各地高校在实验教学方面普遍存在如下状况:教学形式上单一枯燥, 仅仅停留在教师演示、学生模仿的内部封闭性实验教学, 以灌输、讲授为特色。

三、编辑出版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思路

编辑出版专业要相应地改革课程设置和培养方式, 以应对数字传媒时代对出版教育的挑战, 要调整培养目标, 要培养数字时代所需要的具有数字出版技术、数字出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编辑出版专业作为综合性的经世致用的学科, 只有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尤其是新闻出版业向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变化, 才能建立、完善自己的学科体系和专业特点”。 (1)

实践教学课程要凸显时代性。

在数字化时代, 传统的专业知识界限和专业技能界限都将被更大程度地突破。需要适应数字化的趋势, 建设具有自完善、自调整、可融合特性的课程架构, 以保证课程设置具有更强的自身开放性与相互兼容性。提高课程更新和课程组合的灵活度, 以保证课程设置能够针对业界对人才的需求变化, 作出及时有效的调整。

数字化时代, 不仅出现手机出版、博客出版、网络游戏、网络杂志、网络广告、影视出版、动漫等多种出版形式, 而且传统出版物内容信息的数字化过程也可纳入数字出版的范畴。传统出版教育显然不能囊括数字出版的新技术形式和内容范畴。编辑出版专业应相应设置网络编辑出版、手机编辑出版、网页制作、图文编辑与排版 (飞腾) 、数字影音制作、数码图像处理、动漫游戏、版权管理、信息资源管理、书业电子商务、图书营销与市场推广等新型课程, 以培养既懂多种媒体编辑出版、又懂市场营销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实践教学人员要强化实战性。

在数字化趋势下, 编辑出版专业的教师队伍普遍面临知识重构、能力再造的任务。以往拥有不同专业背景的编辑出版专业教师, 都需要突破自己的专业局限, 需要建立跨媒体、跨学科、跨文化的思维观, 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 锻造较为立体化的实践能力。

编辑出版专业应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 建设一支既懂编辑出版理论, 又熟悉实践业务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2) “走出去”是指选派一些教师到编辑出版部门实习, 在实际工作中熟悉编辑出版业务, 了解编辑出版动态, 结合典型案例开展教学活动, 使之成为编辑出版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专家。“请进来”是指聘请全国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管理者、从业者来校讲授相关实验实践课程, 可实施“校内教师+校外技师”的双师型实践教学模式。

实践教学设施要注重融合性。

数字化趋势下, 内容融合、终端融合、技术融合等已促使编辑出版工作出现了多元化趋势, 编辑方式从单一的线性编辑扩展为多媒体的非线性编辑。要培养复合型编辑出版专业人才, 就需要具备多元化、综合性的教学设施。

当前, 实验中心的建设重点应将过去独立分散的传统实验室, 过渡到以媒介融合为导向的教学与科研功能的开发与利用上。实验中心应形成涵盖平面媒体、电子媒体、数字媒体的编辑出版整体系统。每一门课程的教学或实践成为大系统中的一个单元, 每个单元都可以充分调用各个实验室的资源, 各个单元之间也可以实现资源的共享、流程的衔接, 从而为培养数字化时代的编辑出版专业人才提供充分的条件。在这样的实验平台上, 不仅能完成传统报刊书籍的编辑装帧设计等, 还能完成数字多媒体如动画、游戏的创意设计、非线性编辑等。

实验教学方法要鼓励创新性。

数字化时代, 需要改革传统实验教学方法, 以生为本, 注重实验创新过程, 建构开放式、探究式、任务驱动型的实验教学方法, 鼓励学生开展自主、协作、探究学习, 由验证型实验发展为自主、探究型实验。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实验项目, 进行创新型实践。尝试进一步打破课堂教学平台与实验教学平台的界限, 使编辑出版实务课程的日常教学, 在仿真的媒体环境中进行, 培养学生的实战能力。

密苏里新闻学院编辑出版教学注重开放创新性的方法值得借鉴, 即把编辑教学课堂和媒体实验编辑部、教授办公室整合在一处。密苏里新闻学院创办报纸、电视台、电台、杂志、网站等媒体, 为编辑出版教学提供了实验基地。教师担当编辑工作, 学生直接参与编辑出版工作流程, 他们的第一个错误是在实验基地犯的。教编辑课的Daryl Moen教授说:“我教授的版面设计课程不是实验室的课程, 美国大部分新闻学院都是在实验室里上这门课, 学生坐在计算机前设计版面给老师看。而我们的学生是在编辑部里练习, 为真正的报纸设计版面, 因此有什么错误就会显现出来。” (3)

注释

1[1]南长森:《数字传媒语境下编辑出版专业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模式》, 《出版发行研究》, 2007 (7) 。

2[2]李建伟:《全球化背景下编辑出版人才培养的四个导向》, 《编辑之友》, 2006 (1) 。

专业编辑的数字出版转型之路 第9篇

在传统出版尤其是专业出版领域,拥有专业素养和编辑技能的编辑是出版社的核心竞争力之所在。在数字出版领域,出版的本质并未发生改变。数字出版并非对传统出版的替代,而是在顺应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发展,适应不同阅读方式、阅读场景和阅读需求的基础上,对传统出版的全面升级和改造,所以编辑仍应是数字出版的重要参与主体。而且结合数字出版的实际工作情况来看,无论是数字产品的选题策划、已出版资源的整合、内容资源的版权合作和编辑加工,还是作者资源的开拓与维护,乃至数字出版业务流程再造,作为出版环节中最靠近内容资源且对其有着专业理解的编辑,其作用依然无法替代,甚至可以这么说,编辑依然影响和决定着出版社的数字出版竞争力。

也就是说,出版社数字出版业务的开展,既需要从上到下的政策推动,结合出版社实际情况制定数字出版发展战略并予以制度化推进,也需要编辑将外部需求转化为内在动力并内化数字出版理念。结合当前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整体情况来看,在尚未找到合适的数字出版发展路径和运营模式之前,要求出版社从全社层面大力推动传统编辑向数字编辑转型,肯定不够现实且困难重重,而且从传统出版转向数字出版,也必然会对编辑提出新的要求,这也需要编辑主动探索、积极应对。基于这种现状,顺应数字出版的发展趋势,立足出版社的社情和编辑的本质工作,在提高编辑数字出版意识、强化数字出版素养、培养数字出版能力方面做文章,应该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折中举措。传统出版分为大众、教育和专业出版三种,本文主要从专业出版领域编辑的角度来谈谈数字出版转型期编辑的应对策略。

1.顺应数字化阅读和复合出版的发展趋势

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第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11年我国18-70周岁国民在数字化阅读方式、数字化阅读率、电子书阅读量、数字阅读时间、数字化阅读方式偏好等多个调查指标上,较之以往都有了大幅提高,数字化阅读已成为国民一种重要的阅读方式。

伴随这一变化的,是数字终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电子阅读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便携式阅读终端的推广普及,这使得数字产品拥有了与纸媒体一样方便的手持式移动阅读终端。知识和信息载体的发展进步,使得数字化阅读迅速流行开来,这在对传统出版单位提出新要求的同时,也为数字出版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保障。

同时在数字出版领域,复合出版日益成为一种重要的出版模式。复合出版的实质就是“一份内容、结构化加工、分层次表达、全媒体发布、按需服务”,其中“结构化加工”是基础,“分层次表达”是功能,“全媒体发布”是形式,“按需服务”是目的。也就是说,复合出版不仅实现了不同记录方式(如文字、图形、影像等)的复合和不同载体(如纸张、光盘、磁盘等)的复合,还实现了不同媒体形态(如书、报、刊、音像出版物)和不同显示终端(如电脑屏、手机屏、电子纸、纸页)的复合。

有鉴于此,专业编辑在从事实际的编辑工作时,从一开始的选题策划到最后的产品呈现,都需要始终关注并考虑读者在阅读方式、阅读场景、阅读体验、阅读习惯等方面的发展变化,并能结合复合出版的理念,将同样的内容资源根据潜在需求进行基于不同层面的结构化加工,真正实现内容资源的知识复用和满足个性化需求。

2.顺应专业出版社的数字出版路径选择

专业出版社在向数字出版转型过程中,要实现从单一纸质图书生产转变为内容提供商乃至内容运营商,从过去的传统出版“只能满足一批人的标准化需求”向数字出版能够“大规模地提供个性化服务”转型,数据库产品建设是一条重要的路径。从国外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情况也可以看到,一些顶级学术或专业出版商如爱思唯尔、斯普林格等,通过对内容资源进行深度加工整合,形成功能强大的细分领域数据库产品,向全球大学和研究性图书馆提供产品,依靠专业内容数据库销售赢利,已成为比较重要的数字出版赢利模式。专业出版社要想复制这一成功的赢利模式,必须在优质资源生产、内容资源规模化、精准检索、满足个性化需求等方面有所作为,这也是专业编辑在数字出版转型期需要重点着力的地方。

(1)强化专业策划和品牌建设能力以生产优质资源

“专业出版,内容为王”一直是传统专业出版界的共识。立足专业特色策划选题,打造优秀图书并以此出精品、创品牌,是很多专业出版社的立社之本和发展之路。到了数字出版时代,这仍是专业出版社成功的不二法门。爱思唯尔、施普林格等专业出版商之所以能够实现从传统出版到数字出版的“华丽转身”,关键就在于其对高端学术内容资源的大量占有,这不仅意味着占据学术出版的制高点,还意味着稳定的刚性需求和极高的市场价值。有鉴于此,专业编辑要获取更多优质资源,不仅需要充分利用数字时代海量信息资源进行选题策划,还要考虑到优质资源在不同载体、不同介质、不同终端上的产品呈现方式,并以品牌建设为目标进行产品研发。

此外,还需积极开拓选题策划思路。在专业研究领域,基于各种问卷调查、个案访谈、口述史访谈等形成的一手调查数据、档案资料、口述史料、音视频文件等,在传统出版领域往往难以完整、全面、立体呈现出来,在数字出版时代,借助各种数字出版技术,这类资源的出版前景、学术价值和市场价值就能得到很好的实现。相信这种数字出版突破传统出版的新领域,也是专业编辑进一步拓宽编辑业务深度、提升数字出版素养的新领域。

nlc202309021552

(2)提高主题出版和资源整合能力以规模化内容资源

数字时代的重要特征就是海量信息资源的供给。对于专业出版社来说,虽然无法做到也不需要整合海量内容资源,但是优质内容资源必须达到一定的规模才能为数据库产品建设奠定基础,进而产生规模效应和市场效益。

规模化的内容资源,对于专业出版社来说,主要源于明确的出版方向和强大的主题出版能力。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为例,素以社会学出版为重要的出版方向并聚拢了一大批优秀作者资源和出版资源,而且围绕中国经验、中国道路展开的主题出版,更是推出一大批图书系列和品牌图书,如皮书系列、国情调研系列、百村百县调查系列、关注民生系列等。这不仅保证了学术出版的连续性,也形成了规模效应,为数字产品建设准备了规模化的内容资源。为此,专业编辑一定要基于自己的专业领域和一定的研究主题,围绕出版社的出版方向和主题出版领域,全力做好内容资源的主题策划与规模出版。

除此之外,规模化的内容资源还需要编辑的资源整合能力,这包括数量上的整合和基于内容资源专业相近性上的整合,并在整合的基础上进行专题策划,通过对既有资源的整合和再利用,开发出新的数字产品,进而引导或制造读者对内容资源的消费需求。

(3)基于专业素养的编辑加工以提供精准检索、按需定制服务

这是一个信息碎片化的时代,人们在信息的汪洋大海中遨游,在享受了一开始的自由之后,转而会在无穷无尽的信息流中迷失和焦虑。为了快速准确找到所需资源,需要对内容资源进行分类标引和深度加工,而这项工作越来越需要由专业编辑来进行。精准检索源于编辑基于对内容资源的专业理解所给出的精确分类。编辑只有凭借自身专业背景对内容资源进行深度理解,才能将内容组织的基本单元从文献或信息层次深入到知识元层次,进而以知识元为基本单位,对文献或信息进行分类标引和深度加工,向读者直接提供脱离原始文献的独立、精确知识元,从而实现读者对知识的精准检索。

之后,编辑还可以根据读者需求,自由组合知识元,实现知识关联,满足按需定制要求。这也是很多出版社、技术公司从数据库营销转向知识服务的重要原因。知识服务是指从各种显性和隐性知识资源中按照读者的需求有针对性地提炼信息,用来解决读者问题的高级阶段的服务过程,服务尊重客户需求,不再满足于为客户提供简单的数据内容,而是旨在提供一种面向知识内容和解决方案的全方位服务。这对专业编辑的专业素养和编辑加工能力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综上所述,专业编辑一定要顺应数字化阅读和复合出版的趋势,立足出版社的数字出版路径选择,不断强化自身的专业优势,做研究型、学者型编辑,因为无论是优质选题策划与优质资源整合,还是主题出版和品牌建设,乃至从编辑加工到知识服务提供,都离不开编辑的学术素养和专业理解。但是也可以看到,由于当前国内数字出版业务的开展更多的是由技术公司来主导,所以懂技术是一个很重要且迫切的需求。很多人在谈到数字出版时代编辑需要具备的技能时,首先提到的就是掌握数字出版技术,希望能培养既了解内容又懂得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另外,还谈到必须具备营销知识,参与数字产品的营销等。但就像在传统出版阶段编辑没有编印发一把抓一样,在数字出版时代,内容编辑、技术支持、产品销售也不可能全由编辑包打天下。出版社从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的转型,并非只需要编辑转型,印制、发行等传统出版流程上的各类人员也同样需要转型,所以编辑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包打天下。复合型人才永远是需要的,但它并非专业编辑转型的主要方向和必由之路。立足编辑岗位,做好编辑的份内事,不断提高数字出版意识、强化数字出版素养、培养数字出版能力,才是专业编辑数字出版转型的必由之路。

(作者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数字资源运营中心主任)

编辑出版学专业大学排名 第10篇

1

湖南师范大学

2

汕头大学

3

辽宁大学

4

西北政法大学

5

上海师范大学

6

湖北大学

7

青岛科技大学

8

浙江传媒学院

9

山东工商学院

10

山东政法学院

11

临沂大学

12

山西师范大学

13

吉林师范大学

14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

15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16

合肥师范学院

17

湖北民族学院

18

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

19

西安欧亚学院

20

湖北民族学院科技学院

21

宁波大红鹰学院

填报高考志愿时,编辑出版学专业有哪些比较好的大学,是广大考生关心的问题,以下是大学网根据各院校编辑出版学专业招生分数线,由高到低整理的编辑出版学专业大学排名,供大家参考。

1、湖南师范大学

2、汕头大学

3、辽宁大学

4、西北政法大学

5、上海师范大学

6、湖北大学

7、青岛科技大学

8、浙江传媒学院

9、山东工商学院

10、山东政法学院

11、临沂大学

12、山西师范大学

13、吉林师范大学

14、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

编辑出版专业推荐期刊和书目 第11篇

一、专业类期刊

1.《中国新闻周刊》

2.《南方人物周刊》

3.《新闻大学》

4.《中国广播影视》

5.《中国记者》

6.《出版参考》

7.《编辑之友》

8.《中国编辑》

9.《中国出版》

10.《南风窗》

11.《出版发行研究》

二、图书出版

☆《中国编辑史》,姚福申/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6月版

☆《图书营销案例点评》,刘拥军/主编,苏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版

☆《出版大崩溃》,(日)小林一博著/甄西译,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6月版 ☆《出版大冒险》,(日)长冈义幸著/甄西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6年6月版 ☆《这书要卖100万:畅销书经验法则100招》,(日)井狩春男著/邱振瑞译,广西师大出版社2005年版。

☆《出版业》,(美)安德烈.希夫林/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年1月版 ☆《因缘际会》,(美)迈克尔.科达/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年3月版 ☆《编辑人的世界》,格罗斯主编,工人出版社1998年6月

☆《近代出版人的文化追求》,汪家熔/著,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6月版 ☆《数字时代出版产业发展研究》黄先蓉/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11☆《新闻期刊采编和管理 》邹建中/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0—7

☆《编辑人的世界》(美)格罗斯主编,齐若兰 译工人出版社 2000-9-1☆《优秀编辑的四门必修课》周浩正 金城出版社 2008-3-1

☆《打造畅销书》(美)希尔,(美)鲍尔 著,陈希林 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12

☆《版面艺术设计》 熊承霞 朱晓林 电子工业 2009-01

☆《进阶理解版式设计》 eye4u视觉设计工作室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9-6 ☆《现代图书营销学》刘拥军著,苏州大学2010年版

编辑出版专业技术岗位职责 第12篇

2.根据国家规定的出版任务和出书范围,确定选题计划、出版计划和其他重要的工作计划,按规定报批后实施;办出编辑部的特色,确保完成国家和有关领导部门交给的任务。

3.主持制定编辑部的规章制度并组织实施。

4.全面负责编辑部生产经营管理,依法组织生产经营活动;充分发挥和利用多种渠道组织本版图书的销售;根据市场的需要和有关规定审批图书和其他出版物的价格和销售折扣。

5.根据有关财务管理规定,制定编辑部的具体实施办法,确保编辑部资产的增值。

6.根据编辑部的实际情况和精简机构的原则,提出行政机构的设置和人员配备方案;积极推进编辑部管理体制的改革,完善运行机制。

7.负责外事管理工作和外事活动的工作安排。

8.负责编辑部信息、新闻发布和对外整体宣传、公共关系等管理工作。

9.提出编辑部职工奖酬金和福利分配方案,经主管领导审定后组织实施。

10.编辑部部务委员会是议事机构;编辑部部务委员会由主任、总编辑、副主任等组成;根据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编辑部的重要工作和重大问题须经编辑部部务委员会讨论研究,主任有决定权。

11.负责编辑部的财务管理工作,包括负责签发编辑部的出差报告,审定并签发部内重大活动项目,审核签发对外交际费用。

编辑出版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第13篇

编辑出版专业毕业生就业能力缺陷的原因分析

就业能力指普通高校中的本科生在校学习期间, 通过综合素质的培养而获得并保持在工作中所必须具有的综合能力及心理特征 (2) 。由于种种原因, 目前中国编辑出版专业的高等教育, 不论是课程设置还是教学方法, 基本还停留在传统的理论型教学模式上, 致使编辑出版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存在一定的缺陷, 具体原因分析如下:

学科基础先天不足。目前, 不少高校的编辑出版专业往往是由某一母体专业课程加上有关编辑出版课程杂糅而成的。而且, 由于母体专业的不同, 所设立的编辑出版专业也就或多或少地带上了母体专业的烙印, 这对编辑出版专业的建设和人才的培养是十分不利的。如设在文学院的编辑出版专业, 偏重于文学、文艺学、语言学等方面的课程;设在图书馆系的, 偏重于图书学、文献学、流通学等方面的课程;设在新闻学院的, 偏重于新闻采访、新闻写作等方面的课程。

课程设置不科学。由于历史、现实等原因, 编辑出版专业在设置课程时大多优先考虑理论文化类课程, 真正的专业课特别是专业实践技能课并不多, 而且专业课中又有许多理论型课程, 如“编辑学概论”、“出版学概论”、“期刊编辑学概论”等“概论”类课程。各高校所开设的课程、每门课程课时的多少, 大多只能由院系视已有的师资力量和设备条件而定, 有着相当大的随意性。另外, 目前编辑出版专业的教材总体而言距实际需求还有相当的距离, 重理论知识的阐述而轻实践技能的指导, 与出版业的现状和发展脱节比较严重。

师资队伍薄弱。由于编辑出版专业的教师大部分是从相近专业如汉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图书馆学等专业转岗而来, 多数不熟悉编辑出版工作, 不仅缺乏编辑出版的业务实践经验, 而且缺乏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训练。在这样的师资条件下, 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动手能力也很难提高。

缺少实践经验。当前的就业形势对学生的动手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但目前高等院校编辑出版专业的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差, 实践经验也不足, 无法很快适应职业人的要求, 无形中就与企业形成了“就业鸿沟”。造成学生缺少实践经验的原因主要有:第一, 目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仍然是训练记忆的讲授式, 教师在黑板上讲理论, 学生在下面记笔记, 死板教条。学生学到的理论与实际严重脱节, 动手能力差。第二, 我国目前教育评价制度仍以书面考试为主, 这就势必使学生只关心课堂笔记和死背书本, 缺乏对自己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视。第三, 多数高校教师并未受过专业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 在讲授理论、指导学生实践等方面缺乏职业技能,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一, 教学效果不好。

心理素质缺陷。随着竞争机制被全面引入职业社会, “双向选择”所营造的竞争只遵循一个原则:优胜劣汰, 这就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应变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我们一些毕业生的心理素质却令人担忧。一些学生以自我价值的实现为核心, 强调个人本位;自我意识膨胀, 生活行为失范;生活追求新潮, 安逸享乐;不能正确认识、评价自我, 自我评价偏高, 而遇到挫折与失败时就会产生失败感或焦虑的情绪而低估自己甚至自我否定;对自己在社会中应该扮演的角色和应承担的义务认识不够, 渐渐表现出了以自我为中心, 造成了人际关系的紧张。

如何提高编辑出版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三加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出版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 既要掌握出版领域的专业知识, 又要学习其他相关专业知识, 是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的出版编辑人才所必备的条件。国内有学者提出了“三加一”的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宽基础、精专业的编辑出版人才。为了适应用人单位需要具有专业知识背景的编辑人才的要求, 高校可以在现有学科、专业基础上进行培养编辑人才的“三加一”培养模式, 即本科前三年的课程可以学习中文、数学、计算机、英语等专业的课程, 第四年重点对编辑班学生的相关编辑专业核心课程进行有针对性的讲授和相关的技能训练。

课程设置科学化。为培养更多适合实践要求的有用人才, 我们必须重建现有的课程体系, 减少“概论”类课程, 增加专业类课程, 如图书、期刊、报纸、网络编辑实务, 选题策划、市场营销、畅销书特征分析、校对印刷实务、版权贸易与出版物管理等。同时, 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采取情景模拟的互动教学方式, 增强学生的真实感受与实践能力。例如由学生扮演出版社编辑、总编辑或社长、作者等模拟某一选题策划的全过程, 使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理论与知识体系分析、解决具体问题。

增强教师的实践能力。教师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中无疑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所以我们必须着重加强对编辑出版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投入, 如组织其出国进修、到企业培训等, 使教师熟悉出版工作规律, 不断丰富实践经验, 注意研究出版动态, 总结典型案例, 积累信息资料, 努力成为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专家。教师与编辑身份的重合, 在一定程度上会提升编辑学教师的魅力, 也会加大学生对其授课内容的信服度, 从而获得显著的教学成效。

丰富实践经验。首先要加强实践性教学。高校编辑出版专业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强化实践育人意识, 切实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合理制订实践教学方案, 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学校应根据本专业的特点,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 以能力为本位, 以岗位需求为依据, 以传统实践课程为突破口, 以西方及国内先进地区的实践教育经验为参照, 全面提高编辑出版专业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和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力。其次要建立编辑出版实践基地。企业无疑是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最好平台, 所以学校应该着重同相关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建立实践基地, 实现“校、企、生”三赢。最后要建立健全实践教学质量考核评价体系。实践教学质量是一个综合性指标, 以质量标准来预测、考查、追踪、控制各种因素的优化过程, 使其达到最佳。学校应根据目前实施的学分制管理办法, 对生产劳动、专业劳动、课程实验、教学实习、社会实践、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 都有明确的教学要求和考核办法, 并把要求和规定编入到实习大纲中, 分发到学生手中, 使学生明确相关评价标准的重要性和实施细则。

提高心理素质, 完善性格习惯。“习惯练就性格, 性格决定命运”, 好的习惯和性格对人有着极大的积极的影响力。现代社会, 人们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情商的塑造和培养上, 认为情商较智商能够更大程度地左右人们的成功。因此, 大学生应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注重培养沉稳、果断、正直、诚实的优良品德, 养成独立思考、雷厉风行、乐观进取的个人作风, 这些性格品质对今后的求职乃至事业成功都是至关重要的。

结语

在出版产业化不断发展的今天, 出版业的繁荣发展离不开人才资源, 高校出版专业人才的培养既要符合高等教育的规律, 又要遵循出版产业发展的规律。如何培养适应出版事业发展需要的人才是社会、行业、高校面临的共同课题, 只有进一步明确办学定位, 改进和创新培养模式, 加强课程体系建设, 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搭建产、学、研相结合的平台, 才能培养出素质高、能力强的编辑出版人才。

摘要:编辑出版学学历教育已走过20年辉煌的历程, 为文化产业输送了大量有用人才。但最近几年, 编辑出版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时却不同程度地遭到了出版单位的冷遇, 学校培养的人才与用人单位需要的人才到底有多大差距?编辑出版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存在哪些缺陷, 又该如何提高?本文将对以上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以期帮助编辑出版专业毕业生提高竞争力。

关键词:编辑出版,就业能力,就业困难

参考文献

[1].腾跃民:《编辑出版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编辑学刊》, 2006 (5) 。

[2].王鉴:《实践教学论》, 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 2004年版。

[3].赵泓:《数字时代编辑出版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中国编辑》, 2007 (2) 。

[4].王和平:《从传播看编辑出版学学科名称的不合理性——兼论“大编辑”、“大出版”观念的树立》, 《出版发行研究》, 2009 (8) 。

编辑出版专业技术岗位职责 第14篇

关键词:媒介融合;编辑出版;培养模式;职业生涯;出版文化.理陛

近年来,在媒介融合的趋势下,高校编辑出版专业也顺势而动,在人才培养方向和培养模式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如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等高校尝试在编辑出版学专业下培养网络编辑人才;此外,兼顾文化知识、编辑技术和专业素养的“4+3+3”培养模式和已经沉寂了几年的“2+2”培养模式也开始被应用。但是上述培养模式从理念到操作层面对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关注较少,这势必会影响学生的职业规划,从长远来看,对编辑出版学学科建设和出版事业的发展都会带来不良影响。

一、影响编辑出版专业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三个维度

职业生涯是指一个人一生中的全部职业经历,即职业、职位的变迁及工作、理想的实现过程,以及在这一过程中所有与职业相联系的行为、活动、态度和愿望等。作为一个动态的过程,职业生涯虽然在内涵上并不包含成功与否,但成功的职业生涯既能实现个体价值又能创造社会价值,因此是很多人职业生活的目标。

除个人能力、心理、机遇、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等原因,下述三个维度对出版人的职业生涯发展也至关重要。

1.职业认同感

职业认同感作为心理学概念,是指个体对于所从事职业的目标、社会价值及其他因素的看法,与社会对该职业的看法、评价及期望一致。职业认同感是人们竭力做好本职工作,达成个体自身和组织目标的心理基础,是员工忠诚度、成就感和事业心的来源。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编辑出版作为职业是近代出版业发展的产物,知识分子选择并投身出版业本身就意味着对近代出版业的认同,出版业甚至一度是知识分子谋生的出路和实现理想的平台。然而当下的情形是,高校编辑出版专业的学生,作为未来的出版人,对于编辑的职业认同感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这除了与长久以来编辑出版学被“编辑无学”观念所困扰有关,更为重要的是,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尤其是媒介融合时代的到来,“把关人’理论的重组,自媒体的出现和狂热,一定程度上颠覆了出版人的目标和社会价值。当国民阅读习惯的引导者、出版业发展的推动者的角色可以由普通大众扮演,出版人的职业价值会不会缩水?专业的出版人生存的空间在哪里?大学四年学习的知识会不会追不上这轮出版变革的脚步?这些都可能是横亘在青年学生心头的棘手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很难使学生对编辑有高度的职业认同感。

2.职业理念

职业理念作为一种职业意识形态,是指由职业人员形成和共有的观念和价值体系。它可以在职业生涯中为从业者提供该职业的基本原则,指引从业者的思考方式和行为举止,协助他们在遇到困境时做出准确的抉择。

出版人的职业理念是出版活动的指导思想,是对出版的信念、理想和价值的认同,是所有出版人判断和决策的依据,而且应贯穿并体现在全部出版工作之中。近年来,中国编辑学会提倡的“大文化·大媒体·大编辑”理念,得到业界和学界的认同。其中的“大编辑”理念,更是给高校编辑出版人才的培养方式、培养方向和培养模式都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大编辑”之“大”,体现出了出版工作者面对媒介融合时代的到来应具有的态度和行动,也应是高校编辑出版专业学生面对新媒体环境严峻考验时植根于内心的信念。“每一种传播方式造就一种新的媒体,每一种新媒体又造就了新类型的编辑”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只有充分认同符合出版发展趋势的“大文化·大媒体·大编辑”理念,高校编辑出版专业学生才能变被动为主动,积极为出版职业生涯积累“大编辑”的文化底蕴和复合技能。

3.职业生活

一个真正出版人的职业特点,决定了他不仅应是一个文化人,需要具有坚守书香、传承文化的理想信念,而且也应该是一个职业经理人,有运筹资源、博弈市场的本领。现在出版人的职业生活,从内涵上依然表现为“为他人作嫁衣裳”。虽然是为他人作嫁衣者,真正有责任有担当的出版人,应是能开创风尚影响时代的出版人。因此,思维活跃且“具有自我实现”需要的青年学生,应该尽早接受出版人职业生活的特点,不艳羡“台前”的风光,能安守“幕后”的精彩。

二、媒介融合对出版人职业生涯的影响

1.颠覆职业生涯阶段

一般来说,人的职业生涯分为五个阶段:成长阶段(18岁以前)、探索阶段(18岁-24岁)、确立阶段(25岁-45岁)、维持阶段(46岁-55岁)和退出阶段(55岁退休)。在职业生涯中,人们关注最多的是确立阶段,因为这20年是人一生中精力最旺盛、创造力最强的时期,也是人们职业生涯产生差异的关键时期。鉴于此,研究者又将这一阶段细分为职业塑造阶段(工作3-5年后),职业锁定阶段(工作5-10年),事业开拓阶段(工作10-15年)和事业平稳阶段(工作15年后)。传统出版时代的出版人的职业生涯,与医生、教师、公务员等一样,也是遵循着职业生涯的发展阶段前进的。

然而,在新媒体时代和媒介融合的趋势下,一切都发生了变化。电子出版、网络出版、手机出版、自出版等新的出版方式不断涌现,出版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变化,出版人不应该也不可能固守传统的编辑工作。于是我们看到了,本应该在职业锁定阶段甚至事业平稳阶段的传统出版人,开始转向手机出版;而那些已经进入了职业维持阶段甚至退休阶段的出版人,又要开始学习多媒体整合的思维和技能;初入职场三五年,处于职业塑造期的年轻出版人,也可能因为具有创新思维和开拓精神而一跃进入事业开拓阶段。

2.改变出版人的职业定位

职业定位又称职业锚,是个体进入工作情境后,由习得的工作经验所决定,与自我的动机、价值观和才干相符合的,达到自我满足和补偿的一种稳定的定位,是人们选择和发展自己的职业时所围绕的中心。职业定位通常可以分为八种类型,即技术/智能型、管理型、自主/独立型、安全/稳定型、创业型、服务型、挑战型和生活型。

上一篇:民政局推进文化建设工作措施下一篇:绿色植物可以调节气候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