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当县特色产业发展汇报

2024-08-06

两当县特色产业发展汇报(精选9篇)

两当县特色产业发展汇报 第1篇

两当县特色产业发展情况

发展特色产业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县委、政府始终立足实际,重点发展一主四辅产业和食用菌产业(一主为核桃产业,四辅为中药材、蔬菜、畜禽和烤烟产业),并着重抓好“三个全覆盖、三个重点片带”建设(实现核桃、中药材、畜禽全覆盖;发展以川坝河谷为主的蔬菜产业带、以深山林缘区为主的菌业发展带、以浅山丘陵区为主的烤烟产业带),依托农业资源、气候、区位三大优势,借助双联行动,主动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以农民增收为主线,以市场为导向,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使我县特色产业得到了较好较快发展。目前,我县农业特色产业在经济林综合管理示范基地建设、土地流转、产业化龙头企业、新型产业化经营组织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一、我县特色产业取得的成绩

目前,全县烤烟种植5800亩,中药材种植面积67000亩,生猪存栏38771头,牛存栏16500头,羊存栏5200头,鸡存栏153000只,大鲵养殖12000尾,发展食用菌520万

袋,发展以红豆杉、白皮松为重点的珍稀树种苗木繁育500亩。全县共有各类专业合作社54个,其中农业27个,林业2个,畜牧养殖业22个,渔业3个。我县特色产业取得的成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林综合管理示范基地建设

近几年来,我县主抓核桃产业,使全县的核桃产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目前已经打造1000亩以上的集中连片的核桃高接换优示范园一处(西坡镇苍坪村),500亩以上的集中连片的核桃高接换优示范园三处,并且打造了显龙乡王堡村、鱼池乡上滩村、左家乡左家村、西坡镇东坡村、苍坪村、城关镇香泉村核桃树综合管理示范点5处,在示范点及双联活动的带动下,全民动手齐参与,实现了核桃综合管理全覆盖,管护核桃树420.65万株,21.33万亩。在核桃树综合管理上做到了“县不漏乡、乡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树”。

(二)土地流转

近年来,随着外出务工人员增多,土地搁置的现象时有发生,针对这一实际,我县按照政府引导、群众自愿、有偿使用的工作思路,专门出台了《两当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意见》(两政发[2013]121号),明确了土地流转操作流程及农户应享受的义务,加快了我县的土地流转工作,优势特色产业得以快速发展。采取的办法2 主要是建设示范基地或种植园区,农户向企业或者合作社转入土地,从而引导和带动其他农户加入,发展规模经营。形成了如鱼池乡的玫瑰种植园,杨店乡的灵官村育苗基地云屛乡广金工作站的猪苓种植、站儿巷镇的东林生态养殖园、左家乡的黄波食用菌种植示范园、杨店乡左家乡的有机蔬菜种植基地等。目前全县土地流转已达到8600多亩,其中育苗流转1890亩,烤烟流转890亩,中药材流转550亩,食用菌种植流转480亩,畜牧养殖流转340亩,玫瑰种植流转93亩,其他用途流转4357亩,极大的促进了我县育苗、烤烟、中药材、食用菌、畜牧、特色种植等产业的发展。

(三)产业化龙头企业

龙头企业实力不断增强,农产品加工运销水平显著提高,全县农业产业化市级重点龙头企业由去年的3家增加为现在的6家。目前主要有以中药材加工为主的两当兴源中药饮片有限公司,发展中药材种植1000多亩,带动农户1500余户,2012年中药材饮片产量达1200吨,销售收入650万元,税后利润达78.61万元。以生态养殖为主的两当县东霖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目前公司生猪存栏量为1500余头,带动周边的养殖户达150余户,2012年生猪产量达165吨,实现销售收入266万元,税后利润达59万元。以蜂蜜生产为主的两当土产公司,创建了全国闻名的狼牙牌蜂蜜,并通过了全国原产地地理位置认证。目前公司发展养蜂20多万箱,带动农户500余户,2012年实现销售收入390万元,税后利润达43.87万元。以核桃深加工为主的两当县民乐农业综合开发专业合作社,种植面积达1000多亩,发展农户164户,2012年产品产量达324吨,销售收入722.6万元,税后利润达37.24万元。以林业和畜牧业养殖为主的陇南兴华农业综合技术开发试验场,每年能提供优良苗木50万株、药材12吨、优质畜产品800头,带动当地农户103户,2012年实现销售收入762万元,税后利润达26万元。以从事香菇、平菇、双孢菇、杏鲍菇、金针菇、鸡腿菇、木耳的原母种研发和食用菌销售的为主两当县黄波菌业科技有限公司,公司成立于2012年11月,目前公司种植食用菌350亩,带动全县食用菌养殖户350户,全县种植食用菌已达520万袋。截止到今年10月份,共实现销售收入 元,龙头企业的发展,极大的促进了两当特色产业的发展,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增强了农户发展产业的积极性,增加了农民收入。

四、新型产业化经营组织建设

近年来,我县的新型产业化经营组织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数量显著增加,种类包括食用菌种植、育苗管理、畜牧养殖、猪苓种植等,在众多的经营组织中黄4 波菌业科技有限公司采取的发展模式最为典型。黄波菌业科技有限公司采取与县上合作,由县上为其提供厂房、厂地、生产车间,由公司提供菌种、技术、设备和销售市场,按照“公司+示范园区(基地)+农户”,探索出“1+8+X”(即1个示范基地、8个适宜乡镇、辐射带动的农户)的发展模式和“1/4”经营模式(即企业产前投入1/4,产中全程技术指导,产后效益分成1/4)。公司与每个种植户签订了合同,合同上明确规定了公司实行最低保护价每斤2.5元的回收价格,使农户的种植风险降到最小。在此基础上为进一步加强两当县种植户对食用菌产业的积极性,还为每个乡镇派遣了技术员,跟踪指导种植户栽培食用菌的各个环节,大大提高了菌棒的发菌成活率,增加了种植户的种植信心。目前,全县已发展种植户350余户,发展食用菌约520万袋,实现销售收入 元,企业投入 元,为农户增收 元。推动了我县食用菌产业的快速发展,加快了新型产业化经营组织建设步伐。

二、存在的不足

我县虽然在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有一些不足。

一是特色品牌尚未形成。不少产品在县内是特色,但到了县外、市外就没有多少特色和优势,缺少真正叫得响、有较高知名度的品牌和拳头产品。

二是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一是缺少大型农业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层次低。龙头企业规模小,产品质量档次不高,5 具有较高市场知名度和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少,不适应大市场的要求。二是农产品加工水平低。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的比值小,农产品深加工比例低,加工农产品附加值低,市场开拓能力弱。三是农业龙头发展资金不足。龙头企业融资贷款困难,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投入不足,大多企业由于缺乏足够的流动资金,加工能力受到制约,市场营销能力弱,发展后劲不足。

三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不完善。全县各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之间的利益连接不紧密。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市场意识、商品意识、品牌意识和科技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发展特色产业,是我县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为此,在发展特色产业上,应该把增长点放在加快科技进步上,把着力点放在推进产业化经营上,把落脚点放在促进农民增收上。

一要制定政策措施,鼓励特色产业发展。把发展特色产业建设作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抓住国家实施“一村一品强村富民工程”和全省开展双联行动的有利时机,对乡村做到“五个一”,即理清一个好思路、制定一个好规划、建设一个好班子、发展一个好产业、一年帮扶一个好项目。按照“人无我有、人6 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发展思路,发挥优势,因地制宜,加快实施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推进一乡一业或一乡多业,一村一品或几村一品,大力发展专业生产,建设特色产业园。同时,政府要根据实际,积极引导,从资金、信息、技术、市场等方面扶持特色产业发展。

二要加大科技服务力度,提升发展动力。与相关单位联姻,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加强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开发与转化,以市场的需求引进优良品种,改进种植模式。定期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开展技术指导,加强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科学种养水平,打响特色产业品牌。

三要做好营销文章,加大市场开拓力度。以营销市场建设为重点,促进商品流通。在培育和发展现有农特产品交易市场的基础上,根据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和地理、交通优势,在交通便利的乡镇规划建设一批交易市场,搞活农特产品流通。建立销售服务网络,落实人员加强与外地商家的联系,在周边城市建立营销网点,扩大营销领域。

四要大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提高产业化水平。要从政策、科技、服务等方面支持龙头企业的发展,着力引导、扶持、培育一批影响力强的龙头企业,使之逐步发展成产供销一体化的企业集团。引导公司与农户结成紧密型的经济技术共同体,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发展机制,通过龙头企业的辐射拉动,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脱节问题,减少生产盲

目性,降低技术、市场风险。进一步鼓励本地农村有能力的人创办特色农产品基地或加工企业,使他们尽快成为特色农业发展的生力军。

五要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加快培育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和行业协会,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通过提供服务、创造条件,积极支持和促进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规范运作。加强引导,积极扶持,加强管理,逐步规范,架起农户与龙头、农户与市场的桥梁,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两当县特色产业发展汇报 第2篇

动全乡农业健康快速发展、实现农村稳定、农业发展、农民富裕的的发展目标,提出“立足定兴、面向京津、主动对接、实现共赢”的总体发展思路。

一、特色产业基本情况及发展现状

1、以大任、东落堡等村为主的红薯窖藏业,现已达到3800多亩,年窖藏量达到1500万斤。大任村红薯种植面积达2200亩(共有耕地2400亩);东落堡村种植面积达1600余亩;辐射小任、五里窑等八个村,所辐射各村零散种植面积预计在1000亩左右。

2、以南大位、田候等村为主的地膜花生—白萝卜、冬储大白菜现已达到1600多亩,复种达到4400亩,年产量达到2000万斤以上。

3、以东西相盖、吴村等村为主的秋菜冬储,现已达到3000多亩。

4、以东引、南引等村为主的豌豆种植,现已达到1000多亩。

5、田候绿园蛋鸡养殖,现已发展成为一个固定资产达500万元,占地面积35亩,蛋鸡存栏6万余只,日产鲜鸡蛋2500公斤,年产值达1000多万元的知名企业。

6、彩印印刷业:我乡彩印印刷业以西相盖村为主,拥有东洋印业等知名企业。

二、制约发展的现实问题

1、我乡在以往的发展中,虽大力推广特色种植、养殖业,但仍不能形成种植养殖规模,主要受以下因素制约:

一是农副产品销路问题。所产出的农副产品销售以“马路市场”、“路边市场”收购和农户自己赶集等形式为主,截止到目前我乡没有大型综合批发市场(或大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现已成为制约我乡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二是思想观念问题。传统的耕作方式和栽培品种,在部分农民心目中根深蒂固,他们不愿意改变现有耕作模式,不愿冒一点点风险,即便是周围有很多成功经验,也不愿去学习、去尝试。

三是管理方面问题。由于受传统思想意识影响,造成各种专业协会、农业合作社等组织发展较慢,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统一品种、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的规模化生产进程,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2、我乡彩印业发展已有近三十年的历史,仍不能形成大型企业,主要受以下因素制约:

一是涉及企业管理的机构多,各类检查繁杂。各种非税性收费约是企业税收的两倍,严重影响和制约了企业的健康发展。

二是企业发展面临融资渠道困难问题。金融业对企业信贷支持力度不够,造成了贷款难、生产经营过程中所需资金不足;企业融资渠道单一,难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由于融资渠道单一,企业资金的80%来自银行,从而导致企业长期高成本经营,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很弱。

三是企业扩大再生产受土地因素制约严重。企业用地资源主要倾向于大型企业,而对于中小企业几乎没有什么指标,极度制约了企业的扩大再生产。

四是企业领导管理意识落后,产品合格率低,竞争力差。技术装备落后,管理水平低,职工素质不高,产品质量较差,在如今的买房市场,市场竞争成为品牌和质量竞争的现状下要发展是难以为继的。

三、几点建议

1、希望县委协调电力、工商、土地等相关部门,充分发挥我乡特殊地理位置优势和交通优势,筹建一个大型综合批发市场(或大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以解决全乡农副产品的销路问题。

2、希望县委协调科协、农林等相关部门继续加大科技知识培训力度,进一步转变传统思想意识,提高科学种植、养殖技术。

3、希望县委协调科协等相关部门积极引导农民自发成立农业技术协会或农业合作社等群众性组织,进一步调动广大农民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积极性,使农民自主管理、自主经营意识的得到进一步加强。

4、希望县委协调相关部门坚决取缔一切不合理的收费,切实减轻中小企业的负担。

5、希望县委协调相关部门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信息、培训等服务,推动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

市特色产业发展情况汇报材料 第3篇

市特色产业发展情况汇报材料

加强领导,建立健全产业发展组织机构

成立了由市委书记任组长,市长任常务副组长,市委专职副书记、分管农业农村工作的副市长任副组长,市直相关部门领导为成员的发展生物特色产业领导小组。同时,成立了市发展特色产业领导小组办公室,并从相关乡镇和市直部门抽调8名工作人员开展日常工作。各乡镇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生物特色产业发展的领导,做到组织领导到位、工作机构到位、工作人员到位。

明确职责,形成产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实行市级领导挂钩制度,指导发展特色产业,明确市级领导每人挂钩一个乡镇,每人重点扶持一项特色产业。各驻村禁毒防艾工作队员和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协助抓好特色产业发展。明确各乡镇党委书记为特色产业发展的第一责任人,对各乡镇特色产业发展负总责,做到乡镇领导挂钩包干到村、乡村干部帮扶到户。市直相关部门将特色产业列入部门的重要工作内容,每个乡镇至少有2名以上科技人员负责技术指导工作,做到规划、育苗、种植、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每个环节都有人服务,有人把关,有人验收,有人签字,有人负责,全力加快特色产业发展步伐。

出台政策,加大对产业发展的扶持

一是继续实行补助政策。除国家和省、州的扶持外,市财政按州级的补助标准1:1配套安排,具体金额根据年度推进计划一同下达。同时,对州委、州政府重点扶持发展的几个特色产业给予一定补助,如:每种植一亩竹子补助种苗

费80元,每种植一亩咖啡补助种苗费100元,每种植一亩核桃补助种苗费50元。二是继续实行奖励政策。市人民政府将对完成种植任务的乡镇实行奖励,充分调动各级干部抓特色产业发展、深入基层解决问题、服务特色产业发展、帮助群众搞好规划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确保各项指标落到实处。三是继续实行优惠政策。充分利用投资入股、技术指导、合资等方式倡导、鼓励企事业单位参与特色产业发展,继续在税收等方面给予适当减免。鼓励农户、集体有偿流转土地,以联营、土地入股的形式参与特色产业发展。

广泛宣传,营造产业发展浓厚氛围

切实加大特色产业发展的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和发放宣传单、召开现场会等形式,全方位、多层次广泛开展舆论宣传,做到电视有画面、报刊有文字、广播有声音,使特色产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扶持政策家喻户晓、深入人心。通过大力宣传,充分调动各族群众发展特色产业的积极性,努力形成政府鼓动、企业带动、农民主动、市场拉动、利益驱动,全社会广泛参与特色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严格奖惩,确保产业发展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乡镇特色产业发展情况汇报材料 第4篇

你们莅临XXX检查指导工作,是对XXX工作的关心、重视和支持。我代表乡党委、政府,对你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下面,我就近年来全乡特色产业发展情况向你们作简要汇报。

一、基本情况

XXX位于县城东南部,地处哀牢山和无量山中部,位于XX、XX、XX三地(州)的交界处,东接XX、XX两县,南连XX县,西界XX镇,北邻XX镇,是XX州的南大门。辖区国土面积252平方公里,境内最高海拔2790米,最低海拔1446米,乡政府驻地小河底,距县城50公里,国道214线和省道小普线呈“丫”字型横穿境内。全乡辖13个村委会,222个自然村,290个村民小组,居住着汉、彝、苗、傈僳、佤、纳西、回、布朗等11个民族。2005年末,全乡共有居民9561户,农业户8776户,总人口35720人,农业人口34799人,人口密度142人/平方公里;现有耕地面积28148亩,农民人均占有耕地0.81亩。

近年来,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按照“党建领乡,生态立乡,基础稳乡,科教兴乡,产业强乡”的发展思路,团结和带领全乡各族干部群众真抓实干,扎实工作,全乡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2005年末,农村经济总收入8865.58万元,比上年增5.35;农民人均纯收入1414元,比上年增6.16;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35万元,比上年增2.2;全年粮食总产量1138.46万公斤,人均占有粮318公斤。

二、产业发展状况

XXX境内干湿季分明、雨量充沛,雨热同季、霜期短、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15℃,年降雨量平均在1250毫米,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但全乡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化发育程度较低,农业基础设施脆弱,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低下,农业靠天吃饭的现象突出,致使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慢、产业结构单一。近年来,乡党委、政府积极争取上级扶持,在适宜区大力发展泡核桃、茶叶、枇杷等特色产业。

(一)泡核桃产业

根据《XX县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积极宣传泡核桃产业化发展的政策和先进典型,强化全民参与意识,始终把泡核桃产业作为富民兴乡的又一支柱来培植。按照“合理化布局、规模化推进、标准化种植、科学化管理”的方针,努力实现“三个转变”,即:从在田边地角、干沟箐边和荒山荒地种植向适宜耕地种植转变;把泡核桃发展作为家庭副业向培植支柱产业,实现规模化发展转变;注重面积的数量型向高产优质的效益型转变。层层举办样板,以点带面,规模发展,全乡500亩以上的连片种植有18片,其中1000亩以上的有3片。2003年到2006年全乡共规范化、科学化种植泡核桃7.15万亩,实现了人均2亩的目标。今年预计实现产量562.5吨,产值450万元,户均收入达513元,人均收入达126元;到2010年,预计实现产量2687.5吨,产值2150万元,户均收入达2389元,人均收入达602元;到2020年,预计实现产量10625吨,产值8500万元,户均收入达9444元,人均收入达2380元。

(二)茶叶产业

XX是全县茶叶种植大乡,茶园面积位居全县第一,但由于群众商品意识淡薄,栽培技术落后,疏于管理,多年来大部分茶园效益低下。对此,乡党委、政府及时调整发展思路,把招商引资、茶园低改、品种改良、生态茶园建设及发展精深加工作为茶叶产业培植工作的重点,全面加快我乡茶叶产业化进程,先后完成华山茶场、小古德茶场、大比舍茶场、小比舍茶场无公害生态茶园建设4100多亩。建成以德安阿比庄为中心的700多亩无性系良种生态茶园。同时,完成加强低产茶园改造3000多亩。2005年末,全乡茶叶面积达18300亩,可采摘面积17233亩,茶叶总产73万公斤,产值1095万元。

(三)林产品开发情况

林业发展坚持“严管公益林、搞活商品林、放开人工林、改造低产林、培育珍稀林”的要求,积极发展泡核桃、茶叶、华山松、竹子为主的林产业。2005年成功引进投资300多万元的松脂加工厂一个,年末,公司收购松脂2580吨,收购金额1470万元;生产松香1548吨,松节油200吨,实现工业总产值1306万元;销售1233吨,销售额925万元,上缴增值税5万元,发放职工工资16万元,支付电费2万元,年底实现利润40万元。该公司的原料全部来源思茅地区,但思茅地区各县都办有松脂加工厂,原料方面的竞争十分激烈。而该公司每年在思茅地区只能争取到3000吨原料,这与公司具备一万吨的生产能力不相适应,原料的收购、运输成本较高成为了制约公司进一步扩大生产的“瓶劲”。为此,乡党委、政府专题汇报县委、政府,积极争取支持。目前,县上同意按照采脂规范逐步放开松脂采割,为进一步加快我乡林产品开发步伐,全乡松脂采割现场会

将于8月5日在马街村委会召开。根据直径在20厘米以上的采脂要求,我乡可采割面积达3万亩,产量1200吨,产值720万元,单松脂采割一项每年可增加农民收入200元。

(四)科技扶持项目建设情况

2004年,积极争取到省财政科技扶贫资金70万元,在德安、古德种植枇杷600亩,其中德安、古德各300亩,涉及16个村民小组、317户

农户;在新政、古德种植泡核桃2000亩,其中新政、古德各1000亩,涉及11个村民小组,484户农户,完成了泡核桃和枇杷种植项目。目前,枇杷和泡核桃长势良好,项目示范效应明显。

三、采取的措施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成立了由乡长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和实施组长的特色产业发展领导组和实施组。形成了由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二)加大产业扶持力度

按照“围绕增收调结构、突出特色闯市场、依靠科技增效益”的要求,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科学论证、合理规划产业发展项目,积极争取上级扶持资金。

(三)发动群众,依靠群众

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群众积极参与产业发展。同时,加强科技培训,不断增强群众的科技意识,提升产业化水平。

(四)与各项工作有机结合把特色产业发展与实施“云岭先锋”工程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农村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人均发展一亩以上的特色产业。

(五)全面推进林权制度改革

按照“山有其主、主有其权、权有其则、则有其利”的要求,坚持“尊重历史,照顾现实”的原则,共确权196630.493亩,其中,自留山93515.163亩、责任山35543.63亩、集体林55299.7亩、国有林11866亩、已流转林地406亩。目前,全乡林权制度主体改革任务基本完成,正处于发证和扫除纠纷阶段。

四、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在上级各部门的关心、帮助和支持下,我乡特色产业发展取得了新进展,但由于基础差、底子薄,受自然、社会等因素的制约,产业发展仍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

(一)基础设施脆弱,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低

基础设施脆弱,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低,旱灾、洪灾、雹风灾、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频发,严重制约着产业化发展。

(二)群众观念落后,市场经济意识淡薄

群众科技意识和文化素质不高,商品意识淡薄,存在着“种粮为糊口、养猪为过年、养鸡为买盐”的观念,等、靠、要思想严重;还有相当一部分群众满足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自给自足的传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缺乏参与热情,疏于管理,产业发展不平衡。

(三)缺乏必要的经费投入

由于乡财政困难,上级扶持资金有限,群众经济收入不高,导致产业发展资金投入不足,严重影响了优质产业化发展水平,使特色产业的效益与质量大打折扣,缺乏市场竞争力。

五、下步工作打算

充分利用国家产业扶持政策,积极调整产业发展思路,不断创新工作方式,千方百计加快特色产业发展步伐。

一是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加大产业发展扶持力度,依靠科技,大力发展特色产业。

二是按照产业化发展方向,对现有特色产业实行农、工、贸一体化经营,培育有特色的区域性主导产业,提高产业化水平。

三是注重示范引导,充分尊重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切实搞好信息、技术、销售等服务,为产业发展创造条件。

四是搞活农产品流通,积极建设各类产品交易市场,减少流通环节,促进特色产业健康发展。

各位领导,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上级各部门的关心、重视和支持下,我们有决心和信心抓好特色产业发展,当然在工作中肯定存在许多差距,敬请上级各位领导多给我们提出宝贵意见,以便我们在今后进一步把工作做好做实,真正实现产业化发展,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农业特色产业工作汇报 第5篇

2012年农业特色产业工作落实情况

汇报

按照县农工委关于对半年来农业特色产业工作落实进行督导检查的通知精神,现将我镇上半年农业产业工作落实情况汇报如下:

一、2012年农业产业工作的目标任务

1、食用菌:2012年我镇食用菌生产的目标任务要求实现新增200万盘(袋),总量达到1800万盘(袋)。

2、设施园艺暖棚要求新增200亩,其中设施菜和设施花卉各100亩。

3、大田作物调整要求落实3000亩。

4、设施农业园区要求新增面积500亩。

二、任务落实情况

1、食用菌:生产总量已落实 1963.76万袋,其中新增349.76万袋,新增数量中架式香菇占12.1万,地载香菇占291.12万,滑子菇占43.94万,草腐菌占2.6万。

2、设施园艺暖棚:目前已完成130.99亩,主要以马杖子和西南沟建设的蔬菜园区为主。正在计划筹建的还有102亩,主要地点集中在杨杖子和南五十家子村。

3、大田作物调整:目前已完成6036亩,其中杨杖子品牌红薯2046亩,露地花卉1627 亩,出口蔬菜1200 亩,苗

木698 亩,谷子、草莓、药材、西瓜465亩。

4、设施农业园区:目前已经完成824.2亩,其中包括食用菌、设施园艺和畜禽养殖园区(68亩)。

三、存在问题

1、受南城区总体规划的限制,我镇下片基础条件较好的几个村发展设施农业产业直接受到制约。

2、上片各村虽然能避开南城区规划限制,但地理条件受限,水源不足,发展潜力不大。

3、农业方面的项目太少,缺乏必要的项目支撑。

两当县特色产业发展汇报 第6篇

今年以来,羌圩乡围绕增加农民收入这个主题,立足当地实际,坚持把特色农业作为调整农村经济结构的主攻方向,按照“布局区域化、生产规模化、产业特色化”的要求,大力发展核桃、甘蔗、葡萄等特色产业,全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一是木材加工业。全乡现有木材加工企业共7家,年加工木材5-6万立方米,产值约5000万元,可以解决500多人的就业,仅此一项,可实现农民人均收入约2500元。全乡现有林地面积14.1万亩,木材储积量约5万立方米,每年产出木材约3万立方米,是我县木材加工主要输出地。今后乡党委政府将整合资源,充分发挥林地资源优势,做大做强林业经济,不断提高农民经济收入水平。

二是核桃、甘蔗产业。我乡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五大工程”深化年活动,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推动了农业产业的快速发展。目前全乡核桃种植3955亩,甘蔗种植2788.5亩。

三是发展葡萄产业。我乡健康村委副主任黄丽菊等党员在家创业,带领群众发展特色项目,2012年投入18万元,承包本村30亩荒地种植葡萄,经过科学管护,该园葡萄长势良好,现已初成规模,2014年葡萄园产值预计可达20万元,该种植园是我乡党员发展特色项目,带动群众致富第一人,项目成功经营,极大影响到周边群众发展经济,增加收入动力,截止目前,全乡葡萄园种植面积已经达到150亩,葡萄产业初具规模,示范性作用将不断显现。

四是大力发展林下养殖业。通过以能人大户为主扶持的专业

两当县特色产业发展汇报 第7篇

一是调查摸底,掌控信息。为全面了解我区十大特色潜力产业的现状,区推进十大特色潜力产业协调小组专门会同各街道,对辖区范围内的各类休闲企业分门别类进行了全面的摸底调查,重点对各特色潜力产业的发展现状、产业结构、企业数量和分布等基础信息进行了汇总整理,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并发现了一大批具有现代经营理念和独特企业文化内含的休闲服务业企业,为编制我区培育和发展十大特色潜力产业的行动计划提供了宝贵的素材,为进一步发展和壮大我区休闲特色产业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是编制计划,政策扶持。我区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根据十大特色潜力行业在辖区的发展现状,提出了做精一批、发展一批和培育一批的工作思路,即对美食、茶楼、演艺、女装、运动休闲、工艺美术等在我区已经具有较强发展基础的产业要进一步发挥其产业优势地位,鼓励骨干企业创新思路,创新品牌,带动产业的全面发展;对保健、婴童、化妆等具有一定发展潜力的行业在审批、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鼓励其做大做强;对目前我区还未涉足的疗养产业,要进一步加强可行性调研,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进行培育和孵化。在明确我区培育和发展十大特色潜力产业工作思路的基础上,我区先后制定了《区培育茶楼行业行动计划》、《区培育演艺行业行动计划》、《区培育美食行业行动计划》和《区培育女装行业行动计划》等若干行动文件,并结合辖区经济发展现状和发展特色产业的需要,出台了扶持其发展的50条经济政策,使经济的发展有了政策的保障。

三是积极行动,拓展思路。本着以计划为指导,以项目为抓手,立足当前,开拓创新的原则,积极抓好一大批重大项目建设,并着力提升产业层次和品位。

女装产业:以武林路时尚女装街为载体,围绕设计师创业和创意文化,建立设计师创意联动基地和时尚创意展示发布基地,从而逐步奠定武林路作为时尚风向标、创意发布平台的市场和产业基础。同时,进一步加快新中国丝绸城的建设,把丝绸和女装融二为一,使“天堂丝绸”、“武林衣秀”这两大品牌成为杭州国际化品牌的金名片。

美食产业:以香积寺路为核心,将其打造成为一条与国际著名风景旅游城市和中国最佳旅游城市相匹配的,具有国际特色的高品位美食特色街。

茶楼产业:对新源茶楼、门耳茶坊、陶陶居、茶人房等区域内大型茶文化企业在政策、资金、税收等方面给予扶持,鼓励企业突出特色、加强管理,完善和规范直营连锁,积极探索加盟连锁,壮大企业规模,将这些茶楼建设成弘扬和传播“茶文化”的基地。

演艺产业:以西湖文化广场的“月光杭州”和金海岸娱乐城“南宋风情”大型表演为品牌,整体包装,整体营销,以丰富的夜生活延长游客在杭州的逗留期,打造下城的又一张“金名片”。

休闲运动产业:加快实施城北体育公园项目建设,争取尽早使其成为城北乃至杭城居民进行体育锻炼、休闲生活的中心区域,成为我们杭州宣传体育文化的窗口。

工艺美术产业:实施老字号品牌提升工程,重点帮助和扶持都锦生等老字号企业成为国家级重点老字号工艺品牌。

同时,我区还将对疗养、化妆、保健、婴童等特色潜力产业进行整体的包装和培育,配套相关的扶持政策。

省厅特色产业园验收汇报材料 第8篇

一、基本概况

江苏南通崇川经济开发区成立于1993年,1997年5月被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开发区,并正式命名为江苏南通台商投资开发区。2005年经国家部委批准,更名为“江苏南通崇川经济开发区”,规划面积3.426平方公里。为进一步拓展开发空间,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充分发挥开发区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龙头带动作用,2010年崇川区委、区政府对崇川开发区管理体制作出重大调整(崇委发[2010]104号文),明确崇川开发区规划管理总面积为38.05平方公里。其中,(1)南区狼山片区:东至城山路,西、南至疏港路,北至洪江路,面积为4.22平方公里。(2)东区钟秀片区:东至海港引河,南至法伦寺河,西至校西路(人民东路南)和五一路,北至钟秀路,面积为2.66平方公里。(3)东区观音山片区:观音山街道原行政管理区域,面积为31.17平方公里。

(一)经济发展持续走强。

近年来,崇川开发区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抢抓江苏沿海开发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两大国家级重大发展机遇,以建设省内先进开发区为标杆,以“集约、集聚、创新、生态”为目标,以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建设新型工业化的主导区、自主创新的先行区、可持续发展的示范区和功能 1 配套完善的现代新城区为重点,坚持工业化与城市化并重,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并驱的发展理念,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定不移地走集约型发展之路,日益成为崇川转型发展的领跑者。2010年,崇川开发区实现业务总收入509亿元,同比增长21%;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66亿元,同比增长29 %。其中,高新技术产值100.9亿元,同比增长27%,占开发区规模工业总产值的37%;实现财政总收入20.96亿元,同比增长48%。其中,经常性收入10.94亿元,同比增长45%。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4亿元,同比增长4%。其中,工业投入36.5亿元,服务业投入27.5亿元。新批协议注册外资22845万美元,实际到帐注册外资8803万美元。新办民营企业共151家,注册资金 10.5 亿元,引进市外民资2.66亿元。

(二)产业基础彰显优势。

近年来,崇川开发区坚持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作为发展工业经济的基本思路,以大招商为抓手,大项目为带动,大力发展都市型工业,全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针对“临港近城”的区位特征,开发区确立了大力发展港口型、城市型、科技型产业,鼓励发展具有规模效益、科技品牌企业,严格杜绝污染低效企业的发展思路。经过多年的努力,形成了以一批大企业为依托、中下游、中小型企业相配套、具有一定技术创新能力的特色产业群。(1)电子信息产业:以富士通、华达微电子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业,年产值38亿元,占14.3%。(2)新材料产业:以南亚塑胶、醋酸纤维为代表的新材料 产业,年产值55亿元,占21%。(3)装备制造产业:以金通灵、万达锅炉为代表的节能环保装备制造产业,年产值13.8亿元,占5.2%。(4)科技创意产业:成功申报国家级科技创业园,以睿扬信息技术、首屏科技为代表的科技创业产业,年产值6亿元。(5)服务外包产业:以安客诚、海纳德船舶设计等为代表的服务外包产业,共引进71家服务外包企业,实现服务外包合同执行额1232.19万美元。(6)现代物流产业:以中牧物流、中外运、恒基物流等为代表的现代物流业,实现物流业增加值5.2亿元,占GDP的4%,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13%。开发区产业正从低端加工制造业,向以自主创新、高科技、高附加值及服务外包、科技研发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方向迈进。

(三)规划布局不断完善。

崇川开发区东、南两区面积共计38.05平方公里,近年来两个片区发展规划日趋成熟,与南通新区建设规划全面衔接,日益形成两翼协同发展的良好态势。崇川开发区以建设一流开发区作为发展定位和追求目标,制订东、南区城市概念规划,实现重要城市节点、路段和功能区城市设计及完善相关配套专业规划,引导有序开发、高效招商、科学发展,以城市价值竞争力的打造,带动新型产业培育和发展。南区继续坚持走产业调整之路,进一步完善配套功能,建设服务外包、科技创新、创意产业集聚区。以通富微电、华达微电子为依托,建设大规模集成电路封装测试和相关设备研发制造基地,创建省级电子信息特色产业园;以国家级电子商务 示范区建设为目标,全力促成凡客诚品、后玛特等领军型电子商务企业落户,打造电子商务产业园;以上海船舶设计院、光明云媒等企业为引领,大力发展船舶设计、文化创意为代表的创意设计产业,抢占创意设计产业链高端;以港口物流园打造为抓手,在狼山港口后沿,规划建设好符合产业发展配套需要的临港物流产业。东区大力发展都市型工业,着力打造节能环保装备制造产业园、运河综合物流园以及观音山纺织印染园等特色园区,同时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沿人民路两侧打造总部经济及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带和沿青年路两侧的现代商贸服务业集聚带;在人民东路以南、青年东路以北区域,建设城市商业副中心,发展连锁超市和城市综合体,培育现代商贸业、汽车贸易业和高档房地产业。

(四)基础环境逐步优化。

近年来,开发区在道路、水系等基础设施建设上累计投入25亿元,区域内主、次干道路网基本形成,排水、供水、通信、供气、供电等基本到位,基础设施基本实现“七通一平”。同时加大对观音山地区水系改造和污水整治的投资力度,创建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加大通吕运河和海港引河两侧绿地的投资建设与保护,以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尊重自然生态为准则,以发展循环经济为动力,建设生态文明,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生态平衡,走生态良好、生活富裕、生产发展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抓好拆迁安置工作是实施开发区开发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我们坚持拆迁安置适度超前原则,积极稳妥推进拆迁安置工作,相继推动景安花苑、学田东苑、新胜花苑、4 滨河东城、紫东花苑、山港桥花苑等安置小区建设,共动迁安置居民5800余户。

(五)体制机制不断创新。

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工作,不断优化体制机制,为开发区发展提供制度保证,是崇川开发区多年经济稳步发展、工作有效推进的基本经验。崇川开发区成立以来就不断尝试体制创新与调整,2008年开发区在崇川区率先实施大部制改革,科学划分了部门职能,合理调整了行政流程,对提升行政效能、降低运行成本产生了积极作用。2010年,崇川区委区政府对开发区管理体制进行了新的重大调整,按照经济发展规律和市场化的原则,理顺开发区与市区现行财税、城建体制下的责权关系,明确提出在现有市区财税、城建体制下,对开发区实行分区域独立自主开发建设、授权享受部分区级经济管理权限的体制,从而提高开发区在区委、区政府领导下统筹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效能,充分发挥开发区在全区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中的龙头带动作用。应该说新体制运行一年来,大大提高了开发区的行政效能和自主开发意识,开发区项目建设进入快车道,一批项目进展提速,进入出形象、出亮点的收获期。

二、电子信息特色产业园基本概况

为深入贯彻落实南通市“十二五”规划,进一步促进崇川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努力提升崇川开发区在南通市工业经济转型发展中战略地位,我委在认真调研,充分论证的基础上,5 借助开发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已形成的产业基础和优势,在开发区南区建设电子信息产业园并申报省级特色产业园。

(一)园区的总体发展思路和规划选址

崇川开发区电子信息产业园的总体发展思路是:以国家《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为指导,紧紧围绕中央、省、市、区有关经济发展转型的要求,充分发挥崇川的主城优势、资源优势和交通优势,利用产业园区的聚集、窗口、示范、辐射、带动作用,坚持科技创新引领和支撑产业成长的方向,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本为纽带,加大企业结构、技术结构、产品结构的调整力度,大力推进我区电子信息和软件产业的发展。产业园定位于先进制造业和新兴产业的示范基地,通过壮大产业规模,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增强产业潜力,使电子信息产业成为我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崇川开发区电子信息产业园规划选址:地处崇川开发区南区核心区,南至城山二号河,北至曹公祠河(世纪大道南侧),东至城山路,西至跃龙南路(西山河),园区规划面积1平方公里,已开发面积达87%。

我委认为该园区总体规划符合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委托编制了环境影响报告书,已通过了专家评审。

(二)、园区建设和发展情况

截止目前,崇川开发区电子信息产业园规划范围内的基础设施已基本配套到位,基础设施投入已达6000万元,达 到供水、排水、供电、道路、通讯、供热、天然气和土地整平“七通一平”的要求。已有入园企业28家,累计总投资26亿元。园区主要企业有南通富士通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南通华达微电子集团有限公司、南通东新电子有限公司、南通桑普力兰有限公司、江苏北斗科技有限公司、南通金泰科技有限公司等,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崇川区产业规划。南通富士通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南通华达微电子集团有限公司被认定为江苏省高新技术企业。崇川区还斥巨资购买了清之华园、苏源工业园作为电子信息产业园的发展载体。目前在1平方公里范围内共有电子信息类企业28家,这些企业在产业链上具有紧密的传承性,形成了从孵化器到加速器再到产业化的完整体系。微电子科技产业园认定为省级科技产业园。2010年实施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11项,市级科技计划项目32项,共争取市级以上科技经费571.5万元;申请专利651项(其中发明专利314项),授权共计387项。电子信息产业园围绕国内外两个市场,提高研发能力,加大科技投入,建有省级和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各1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家,对崇川区高新技术及产品的研究开发和引进创新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的指导思想、原则及目标

1、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优先发展信息产业”的战略决策,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7 紧紧抓住国际信息产业转移和新一轮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机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能力,进一步提高和巩固规模优势,大力拓展国际国内市场,保持崇川经济开发区电子信息产业在我市及全省的优势地位,进一步提升国际竞争力。

2、基本原则:研究开发与成果转化相结合。在注重项 目源头建设的同时,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努力提高成果转化率。加强企业机制创新与体制创新相结合。把建立和完善企业技术创新机制作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把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经验管理水平作为企业发展壮大的关键措施,认真落实技术创新的各项优惠政策,促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相结合。积极探索以政府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内外资相结合,金融机构积极扶植的多元化经费投入机制,同事采取有效的激励机制,吸引更多的人才到崇川开发区电子信息产业园创业,并通过聘用科技专家顾问的形式,以较低的成本使用上海、南京等地的科技资源。

3、发展目标:力争到2015年,崇川经济开发区电子信息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70-80亿元,成为崇川开发区先进制造业体系的战略性支柱产业。逐步转变产业的增长方式。积极引入高科技、高产出、低能耗的项目。加速产业的提档升级:在重点发展芯片封闭的同时,适应世界信息产业发展趋势着力推进集成电路、嵌入式软件、光电一体化等目前基础较为薄弱的产业发展。发展延伸电子产业链条。整合电子行 8 业的原有企业,提升区内的电容器、焊机、仪器仪表等相关产业发展,以带动崇川开发区整体工业水平的提高。从生产型为主,转变为研发设计、生产组织并重,逐步向价值链高端延伸。构建完善的产业化公共服务平台。依托国家级科技产业园和产业园内骨干企业,在公共实验、检测评价等方面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和试验基地,为产品研发和产业化提供测试、评价、试验等专业化服务。

(四)、崇川经济开发区电子信息产业园主要任务 围绕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依据产业发展态势和产业基础,重点培育和壮大芯片封装、网络及通讯、电子元器件及软件等产业。

1、芯片封装

加快对新型芯片封装技术的研究,在MCM(MCP)多芯片封装、镀钯、纯锡、锡铋无铅封装、MEMS加速度传感器封装、无引线扁平封装、球珊阵列封装、12英寸圆片封装测试、条式并行测试、汽车电子IC封装测试、应用于IC封装的铜线键合、LQFP176/208/216/256高腿数LQFP封装等领域保持技术领先。同时在先进的封装设备、封装材料的研究和测试方面取得技术突破。

2、网络及通讯

以第三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建设为契机,加快通信设备产业发展。通过系统和终端产品的升级换代,推动系统设备、芯片、手机研发,大力发展数字通信产品,包括公共蜂窝移动电话系统基站以及3G手机等通信产品,打造新 9 一代移动通信产业链。通过下一代互联网建设和宽带通信网络升级,大力推动相关应用以及IPTV(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等服务模式创新,支持企业开发基于先进网络技术的系统设备、应用终端,加速光纤接入网络建设,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快速发展。积极引进通信网络厂商研发部门和产品设计开发企业,加大自主开发能力,在做大做强通信产业的同时,力争培育创造自有品牌。积极引进国内外新一代光通信、无线接入和数字电视相关产品厂商,形成具有竞争优势和可持续发展的通信网络产业链。力争到2015年,初步建立起通信网络产业生产体系,形成较大的生产规模,力争手机配套率达50%以上,机顶盒、数据交换机等产品保持持续稳定增长。

3、电子元器件

加快电子元器件产品升级,把崇川开发区建设成为成三角地区电子元器件产品的生产、流通和出口的重要基地。大力发展无污染、环保型基础元器件和关键材料,提高产品性能和可靠性,提高电子元器件和基础材料的回收利用水平,降低物流和管理成本,进一步提高出口产品竞争力。集成电路产业以应用为主,着眼于台资、日本及长三角已经形成的大规模电子整机装配工业,开发增值、换代所需要集成电路产品,带动相关产业的集成电路制造业发展。利用现有封装的产业基础,以各种形式,积极吸引集成制造与设计企业,争取早日形成集聚效应。

4、软件产业

大力推进软件产业的发展,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础软件、嵌入式软件、应用软件的发展。支持软件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融合,打造一批拥有自主核心技术和良好行业应用背景的行业应用软件开发企业。提高嵌入式软件研发水平和能力,重点支持用于节能减排和提升传统产业产品性能的嵌入式软件产品开发。加大与移动多媒体等新兴产业的合作。引进国内外知名培训机构,通过与企业合作培养等模式,输送软件设计方面的人才。支持创意产业的建设,加大工业设计研发高端人才的引进力度。鼓励国内知名高校在崇川开发区设立工作室。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提升崇川开发区软件业发展水平,开创软件出口的新局面。

(五)、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的主要措施

1、完善管理服务。

不断提高项目审批服务水平,健全项目审批服务程序。在园区内专门设置电子信息产业办公室,加强对口管理与专业服务,及时了解和帮助企业解决建设和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各种新问题,加强企业与园区管理部门、市区政府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

2、加强招商引资。

瞄准重点目标企业,尤其加强与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中科院以及国内各高校的合作。通过政策支持、主动服务,争取成为这些地区著名企业的新产品的生产和研发基地。发挥我区交通和商务成本的优势,承接珠三角、上海、苏南等 11 地区电子信息产业的转移。在这些地区设立联络处,即使掌握行业发展动向和产业转移项目情况。在企业类型方面,从着重于大型生产加工企业的引进,扩大到既重视大型终端产品及关键部件生产加工企业的引进,又着力引进销售中心、研发中心以及企业总部。

3、推动企业上市。

鼓励、支持园区内电子信息企业在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申请上市,强化对相关优势企业指导和服务,资助一定的申报经费,帮助企业完善内部制度建设和设施配套,扩大企业影响,规范企业运行,增强融资能力。

4、加大政策扶持。

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加大对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资金投入,落实国家扶持软件和集成电路、数字电视等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研究制定相应的配套支持措施。加大地方性政策的支持力度,对重点项目实行绿色通道制度,降低投资成本。指导企业用好进口设备减免关税、节能减排、国债补助等优惠政策,提高企业技术改造的积极性。

5、强化人才支撑。

学习和借鉴先进地区人才引进的经验,以有效的激励机制,促进人才资源的开发利用,不拘一格吸纳高层次优秀人才。加强有突出成就的优秀人才、掌握关键技术的特殊人才以及高层次留学人才的引进和使用,为他们创造更优越的工作和生活环境。积极推进科技成果参与企业分配,对贡献大的科技人员,加大期权、期股等形式的奖励力度。

**区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情况汇报 第9篇

今年以来,三元区充分发挥特色资源丰富优势,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大力发展品牌农业、生态农业、数字农业,取得一定成效,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

基本情况:

(一)各项指标完成良好

2019年三元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预计为18.98亿元,同比增长4.5%;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预计为20949元,同比增长9%。全区落实市分解下达我区2019年粮食播种面积3.98万亩,蔬菜播种面积6.15万亩,果树种植面积维持在6.5万亩;生猪存栏9.12万头,累计出栏18.07万头;家禽存栏29.82万羽,累计出栏57.74万羽;肉蛋奶累计产量16871.68吨;水产养殖面积2800亩,上市水产品1230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富硒产业不断壮大。

富硒农业种植面积1.3万亩(坂星线9000亩:曹源、楼源、忠山、富源、眉山、欧坑、星桥、乌龙。中村乡4000亩:中村、顶太、白水、南坑)。硒农产品经营主体37家,开发了富硒米、笋干、蛋禽、茶叶、百香果、米酒等26个富硒农产品(见2-2-123456),其中金三元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富硒火焰参被中国中医药科学研究院授予“产学研示范基地”,还与河南百消丹药业集团联合出产了“双参含片”(火焰参与西洋参)等产品(见2-8-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注册区域富硒农产品公共商标“万寿岩”,建立了全区富硒农产品展示中心,初步形成了富硒产业的发展格局(见2-2-123456)。二是果蔬产业增产增收。不断完善坂星线3个省控蔬菜基地的基础设施(楼源、沙阳、忠山、富源)(见1-3-123、1-4-1、1-5-123),建立水肥一体化示范片(见1-10-4),蔬菜产量比增4.8%。发挥省级农特产品优势区(柑桔)的品牌效应,成立三元早蜜协会,成功举办第二届三元区西际蜜桔鉴评会暨采摘节,参与游客达1000多人次,有力推广三元柑橘品牌(见2-3、4-7)。我区黄金百香果在今年“11.6”林博会上广受好评,并与“北京自然赋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达成供销合作意向。三是肉制品加工业品牌提升。投资1.6亿元的三明市牲畜屠宰、肉制品加工及冷链物流建设项目基本建成,进入设备调试阶段,具备屠宰、分割、物流配送等功能(见2-10)。以省级龙头企业“名佑”食品集团牵头,组成了由“麦尔”“欧派”“聚海”“德威”等肉制品加工企业组成的培根产业集中区,并成立了培根产业联合体,年产培根肉达10万吨,持续占据全国三分之一以上的市场份额。今年11月20日,“名佑”食品还代表中国肉制品企业参与在上海举办的国际经贸交流,与比利时代表团签约(见2-5、2-6)。福建乐斯美食品有限公司日产速冻水饺5吨,畅销全国各地,创造就业岗位600人。四是休闲农业初显成效。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积极引进休闲农业综合体项目,今年来,成功引进兴发归园田居农业综合体(见9-1、9-2、9-3)、圆初生态休闲农业、格氏栲四季花海休闲园等项目,已投资金额约0.5亿元,其中圆初生态休闲农业园已具备基本接待能力。五是花卉、苗木产业规模渐成。以中村乡为产业基地,科学运用与华侨大学合作编制的全乡花卉产业发展规划,采取“公司+基地”或“公司+农户”等模式,今年来总投资约1200万元,扩大庄言兰花园(见9-6、9-7)、南洋湾观光园、洋洋鲜切花种植园(见9-4)、金花茶、埔头城黄金枸骨苗木园等生产规模,使花卉成为我区农业产业新增长点。六是水产产业不断发展。水产养殖面积2800亩,上市水产品1230吨。完成农民创业园试验示范《大规格棘胸蛙养殖试验示范》城东乡稻城南村基地建设,取得两项棘胸蛙养殖专利,试验养殖面积2000平方米;完成建设鳗鱼场3个,养殖面积62亩,年产200吨,产值2000万元。

(二)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提升

2019年三元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制定出台了《关于贯彻落实省、市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十条措施的细化落实意见》和《关于支持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三元区主要农作物农业综合化机械化水平率达65.78%(见5-2-3)。其中,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71.2%(见5-2-2),农机合作社作业服务面积1万亩(见5-3-2);农业技术主推技术到位率95%以上,全区科技示范户、科技示范基地全部运用农业技术部门制定的主推技术。

(三)农业生态治理成效明显

一是畜禽养殖污染治理。

已完成省、市规定的53家规模养殖场改造及散养户清理工作,全区资源化率达到88.63%,完成畜禽资源化整县推进项目前期工作(见7-1),为下一步全区推进做好准备。二是化肥使用量零增长专项行动。全区实现化肥用量零增长,增施有机肥1000吨,商品有机肥示范推广及辐射带动完成4.98万亩,超过市下达任务2.2万亩(见8-3-4);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完成12.7万亩,超过市下达任务12万亩;2019年化肥使用量3670吨(见8-3-4),同比减少2%。三是开展农药使用量零增长专项行动。全区实现农药用量零增长,推广农作物绿色防控面积2万亩,推广应用绿色防控技术13.15万亩,统防统治技术6.02万亩,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2.02万亩次,农药使用量122吨,同比减少4吨,减少3.17%(见8-2-4)。

(四)特色现代农业任务圆满完成一是创建标准化示范基地。

创建果树、蔬菜优质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基地各1个,已完成建设内容,正在整理材料,12月中旬验收拨款(见1-3、1-4、1-5、1-6、1-7、1-8、1-9);二是新增“三品一标”农产品。新增认证“三品一标”产品1个,累计认证产品19个,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证书到期复查换证率100%(见3)。三是创建“一村一品”特色示范村。2019年申报新增三明市省级“一村一品”特色产业示范村2个(岩前镇富源、莘口沙阳村)(见4-3),国家级一村一品”特色产业示范村1个(西际村,国务院已公示确定),累计27个(见4-4-1)。四是建设设施农业。2019年总计投资约320万元,在中村乡本点的兰博园、南洋湾,岩前镇乌龙村的蓝莓园完成建设并验收设施大棚总计35亩(见9-1-9)。五是培育省级龙头农业企业。做好审核省级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5家,新申报3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16家(见10-1-5)。并对原有5家省级龙头企业进行每季、半年、年终共6次监测。申报现代农业重点建设项目4个,总投资3亿元。

二、存在问题和短板

1.农业产业投入资金不足。由于我区财力薄弱,难以拿出更多的资金扶持农业企业和重要项目的发展。加上农业属中长期项目,回报率低,风险较大,社会资本投入热情不高。

2.农业生产装备水平不高。农业设施装备水平仍然较低下,在农业生产中应用物联网、水肥一体化等现代信息技术的还不多;农业机械化程度不高,水稻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低于全市发展水平;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抵御冰雹、台风、洪涝等自然灾害能力差。

3.农产品品牌不响。我区品牌农业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尚处于起步阶段,推广力度不够,农业品牌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效应还未充分显现,还存在品牌不响、有牌无品等问题。在我区获得“三品一标”的农产品中,真正在省内外市场上享有知名度和形成规模的不多,产品辐射面不大,带动力还不够强。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与建议

1.着力提升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鼓励和扶持农民群众立足本地资源,以生态、品牌、休闲农业为着力点,稳定基本农产品生产,发展特色现代农业,完善产前、产中、产后链条。提升一批如“名佑”等已初步成型品牌知名度;培育形成一批如“西际蜜桔”“富硒农产品”等三元农产品标志性品牌;整合一批小众品牌;积极筹措资金,委托第三方机构运营推广,逐步打响“万寿岩”富硒公共品牌。推进生态农业园项目建设,以点带面,辐射区域经济,逐步形成“以农促旅、以旅强农、产业互动、优势互补”的发展新格局。

2.着力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着重推进福建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追溯平台与福建省农资监管信息平台建设,确保农产品生产主体纳入福建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追溯平台100%;确保农药肥料经营单位、兽药经营单位、种子经营单位及依法取得农药生产经营许可证与兽药生产经营许可证的农资生产经营主体纳入福建省农资监管信息平台100%。加大对农资产品开展质量抽检频次和力度,规范农资市场,严厉打击违法经营行为。

四、工作建议

1.关于设立现代产业园重点建设项目的建议

我区建成了“养殖-屠宰-加工”全链条畜牧业产业链,组成了由“麦尔”“欧派”“聚海”“德威”等7家肉制品加工企业组成的培根产业集中区,年产培根肉达10万吨,属于福建省最大的肉制品加工基地。近年来稳定占有全国约三分之一市场份额。建议市政府将我区肉制品加工基地列入现代产业园重点项目建设予以支持。

2.关于增加核拨检疫人员工作经费的建议

我区检疫站属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检疫员共23人,其中在编在岗11个,聘用12个。市区牲畜屠宰均由我局检疫员进行检疫,检疫工作量大,人员经费没保障,自2015年取消检疫收费政策,需投入检疫工作经费120万元,其中由市财政每年下拨资金80万元,区财政承担40万元;而目前检疫工作经费因检疫员工资待遇提高增加至170万元/年,市财政核拨资金却未增加,我区检疫工作经费缺口90万元/年。建议市财政增加核拨检疫工作经费。

3.关于设立富硒农特产品发展资金的建议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两当县特色产业发展汇报】相关文章:

两当县扎实推进基层工会规范化建设09-19

两当兵变范文05-19

弘扬两当兵变精神07-16

两当兵变纪念馆观后感03-01

秦岭深处的吼唱——关于两当号子的艺术研究10-25

上一篇:纪念一二九运动活动总结下一篇:中国高校王牌专业清单

全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