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考试模拟题

2024-06-27

社会学考试模拟题(精选6篇)

社会学考试模拟题 第1篇

十月份每日一练题集答案解析

1.(实务)社会工作者与潜在服务对象开始接触,了解其需要,帮助其逐渐成为服务对象并接受社会工作服务的过程是社会工作程序中的(B)

A.介入B.接案C.预估D.计划 【答案解析】

“接案”是社会工作者与潜在服务对象开始接触,了解其需要,帮助其逐渐成为服务对象并接受社会工作服务的过程。它是社会工作者与潜在的服务对象通过沟通达成共同解决问题初步协议的整个助人过程的开始。

2.(综合)根据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精神,结合国内外经验,社会工作者是(A)的重要组成部分。A.社会建设 B.经济建设 C.文化建设 D.政治建设 【答案解析】

按照《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精神,结合国内外经验,有关部门指出,社会工作是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门,它是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遵循专业伦理规范,坚持“助人自助”宗旨,在社会服

如何处理他在性格、学习和成长方面的困惑,因而对孩子的问题束手无策,故需要协助的还有这个学生的父母,“父母”就是“潜在服务对象”。

4.(综合)社会工作对象是指直接接受服务和帮助的个人或群体:从社会工作的发展历史上可以看到,社会工作最初主要是帮助那些在基本生活方面遇到严重困难的人,后来其服务范围不断扩大。我们可以把社会工作的对象分为基本对象和扩大的对象。下列是基本对象的是(ADE)

A.孤儿、无依无靠的老人和残疾人

B.社区

C.遇到困难而陷入危机状态的人群

D.精神病患者

E.因失业而沦为生存困难者 F.社会公众 【答案解析】

在各国社会工作发展的初期,社会工作首先帮助的都是社会上最边缘、最困难、从道义上来讲最需要帮助的人。这些人包括:第一,【孤儿、无依无靠的老人和残疾人】。他们多数因为生理机能不足或受损而难以像别人那样生活,并陷入困境,他们缺乏基本的能力去维持自己的生存。第二,【精神病患者】。由于心理上,精神上患有疾病,他们难以自理,他们的家庭也难以照顾他们,所以需要别人的帮助。第三,【因失业而沦为生存困难者】。由于工厂倒闭或其他原因,这些人沦为失业者难以养活自己和家人,这些人并非不想处理好自己及家庭的生活,而是社会的原因,社会变迁蒋他们抛入嫉妒困境之中,这些人是最无依靠、最需要帮助的人,D积极参与原则 E“使能者”原则 【答案解析】

首先要判断这个大学生人际交往小组设计开展使用的是互动模式,本题考的就是互动模式的实施原则,ABC都属于,DE属于发展模式的实施原则。

6.(实务)张冰要为服务对象撰写预估摘要,那么对服务对象所处社会系统的预估不包括(A)

A.服务对象解决问题的动机B.社会的体制和组织环境C.服务对象的社会网络资源D.社会支持系统及其功能发挥 【答案解析】

对服务对象所处社会系统(包括同事、同学、亲友、社区及其他资源体系)的预估。包括:社会系统中的优势和系统中可能存在的劣势。社会系统是服务对象的主要社会支持,它们对服务对象的社会功能及其发挥起着重要作用,是人民的重要社会环境。对服务对象所处社会系统的预估包括以下5个方面:一是社会支持系统及其功能发挥;二是物理环境及对服务对象需要满足的程度;三是服务对象对环境资源的主观认知;四是服务对象的社会网络环境;五是社会的体制和组织环境等。

服务对象解决问题的动机属于对象对自身系统的评估。

【答案解析】

具体行动是实现目标的手段。根据问题的性质介入行动可以分为:

【危机干预】当服务对象遇到突发性事件时,如,失业、疾病和天灾人祸等问题发生时,都需要社会工作者立即干预,包括:通报相关机构,安臵和安抚服务对象,进行物资支援等。

【资源整合】制定计划时,社会工作者要根据服务对象的需要和问题说明要建立和串联的资源网络,包括:服务对象需要哪些资源,谁能提供这些资源,如何动员资源以及说明时候和怎么样使用资源等。

【经济援助】常规性经济是对低收入的服务对象给予正式制度性帮助,临时性经济救助是当服务对象出现特别需要时提供的帮助,如紧急医疗救助,特别教育补助和零时性的物质帮助,以及从非正式社会网络和资源系统获取的资源等。【安臵服务】这类服务是指将服务对象带离原有生活场所进行暂时或替代性安臵的服务,根据时间长短分为暂时性安臵、短期安臵、长期安臵和永久性安臵,从安臵场所来看,有为儿童提供服务的儿童福利院、寄养家庭、领养家庭和少年管教所,有位老人提供的养老院、日间照顾中心,有为吸毒人员服务的戒毒所,有为精神病患者服务的精神病医院、疗养院,以及为流浪乞讨人员服务的社会救助站等。

10.儿童社会工作中,对那些家庭儿童关系体系在结构上虽然完整,但已经出现压力,如果不介入外部力量,则可能导致结构性问题,并对儿童的发展产生损害,如离婚、分居时的家庭冲突,亲子关系过度紧张或者过度亲密等情况,通过家庭工作或者以个案及小组方法给予支持的服务是(C)。A.保护性服务B.补充性服务C.支持性服务D.替代性服务

【答案解析】

【支持性服务】通过提高儿童所处环境(通常指其家庭)的功能,强化照料者的能力,以促进儿童的发展。支持性服务的重点是充分运用环境自身的力量,通过环境培育的方法来促进儿童发展。

【保护性服务】通过介入外部监督或强制等方式,防止儿童被虐待、忽视和剥削,目的是减少侵害发生的可能或者制止已经发生的侵害。

【补充性服务】通过专业介入,对儿童境遇中存在的某些薄弱或者确实环节,以适当地增强。如留守儿童问题,可以通过补充性服务的方式实施专业介入。

【替代性服务】通过改变儿童生存环境的方法对儿童进行保护,如对极度危险家庭监护权的剥夺,流浪儿童的救助,孤儿弃儿的机构养育。

11.(实务)“决定介入策略”这一步骤处于社会工作实务通用过程的()阶段。可以应用于对个人、家庭、小组或者社

12.(综合)大学生小季有较严重的情绪困扰和社交问题,社会工作者小秦在运用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对其进行辅导的同时,还推荐并指导小季阅读人际交往方面的书籍,学习沟通技巧。小秦除了扮演治疗者的角色之外,还扮演了(D)的角色。

A.全能者

B.教育者

C.支持者

D.研究者 【答案解析】

社会工作者作为社会角色之一的支持者是指,在社会工作者面对服务对象不但要提供直接服务或帮助,也要鼓励其在可能的情况下自强自立,克服困难,自我决策,即“助人自助”。即社会工作者一方面是服务对象积极反应的支持者,鼓励者;另一方面尽量创造条件使服务对象自立或自我发展,题中,小秦不但对小季进行心理辅导,而且推荐书籍,鼓励他自我调节和提高,正是扮演着支持者的角色。

13.(实务)在服务过程中,社会工作者阿斌发现服务对象的需要超出了自己和机构的能力。他应采取的正确做法是(A)。

A.结案B.转介C.结束关系D.继续服务 【答案解析】

当社会工作者发现服务对象的需要超出自己和机构的能力时,就要结案。这种情况下,结案的形式可以是转介——将服务对象转往其他机构去接受服务或转移——转由其他社会工作者提供帮助。

1C.社会工作将促进发展看做唯一目标;

D.社会工作将个人潜能的发挥和能力的增长都看作人的发展范畴;

E.社会工作将帮助服务对象实现自身发展看作社会工作的基本功能。【答案解析】

帮助服务对象实现自身发展是社会工作的基本功能。社会工作尊重人,认为人是有潜能的,并把充分挖掘个人潜能、解决个人生活困难、增进个人幸福当作自己的工作目标。社会工作坚持“助人自助”的理念,而这一理念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通过向服务对象提供服务和帮助,促进其潜能的发挥和能力的增长,逐渐达到自己能应对困难、面对生活以至预防新问题出现的状态。在这里,个人潜能的发挥和能力的增长都属于人的发展的范畴。

16.(实务)黄吉在开展青少年社会工作时,不仅探索建立学校、家庭、社区良性互动的青少年社会工作模式,还提供青少年父母亲职教育机会,提高父母教导青少年的技巧。黄吉的这些工作属于(A)的青少年社会工作。A.预防性B.教育性C.发展性D.支持性 【答案解析】

【预防性的青少年社会工作】是指通过社会工作的各类服务,对一些潜在的,阻碍社会有效发挥的条件和情境进行早期发现和控制,主要包括改善青少年家庭生活环境,学校环

3【答案解析】:

青少年社会工作一般可分为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微观层面】是一般指个人层面的社会工作,即针对青少年个体需求而开展的个案辅导服务;

【中观层面】指家庭和小组层面的社会工作,即针对青少年家庭以及有相同需要或背景的青少年群体而开展的社会工作服务;

【宏观层面】指社区社会工作和相关组织,或者是针对法规或政策而进行的倡导或改变性工作。如建立青少年组织,开展社区工作,进行青少年法规、政策或制度的修改及倡导工作等。

(注意区分:儿童社会工作范围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

19.(综合、单选)三年级二班班主任王老师告诉社会工作者小丁,班上有个女学生千千非常胆小羞怯,上课不敢发言,平时也很少和其他同学玩,他希望小丁对千千进行辅导。为了与千千建立关系,小丁与千千初次见面时,运用了制造气氛的技巧。下列做法中,体现该技巧的是(B)。A.向千千说明双方的角色和任务 B.事先布置好会谈室

C.用绘画的方式帮助千千表达 D.与千千分享自己的童年经历 【答案解析】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包括直接治疗技巧和间接治疗技巧两大

5不完整;4.互动不合理。

22.(多选)在下列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活动中,体现社会工作价值观的操作原则(AD)

A.将服务对象看成是工作中的重要伙伴 B.工作中应当认同服务对象的价值观 C.使用统一的服务方法回应服务对象的需要 D.向服务对象提供必要的信息 E.可以代替服务对象作决定 【答案解析】

B项,工作中应当接纳服务对象的价值观,而不是认同;C项,不应当使用一般或统一的服务方法,要注重个别化原则;E项,除非万不得已,即使是社会工作者出于好意,一般也不主张由社会工作者代替服务对象作决定。

23.(综合、多选题)社会工作价值观对(ABE)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

A.树立专业使命

B.规范专业行为

C.缓解社会矛盾

D.调节市场经济

E.保护服务对象的利益 【答案解析】

社会工作价值观是在专业或职业范围内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整套对人、对事和对专业等的总体判断与核心理念,它对[树立专业使命]、[规范专业行为]和[保护服务对象的利益]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社会工作价值观的重要意义在于它对

7不告诉别人,我就告诉你一个大秘密。”下列老张的回应中,遵循社会工作伦理守则的是(A)A.好吧,我会替你保密。B.那不行,我不会答应你的。

C.我得先看看是什么事情,然后再和你商量是不是替你保密。D.我可以不告诉别人,但必须告诉你的家长和老师。【答案解析】

综观各国(或地区)的社会工作专业守则,其主要的内容包括:1.尊重受助者利益;2.严守受助者秘密;3.公平服务大众;4.重视同僚工作;5.恪守公私界限;6.维护社会正义;7.信守机构政策;8.充实社会工作知识和能力;9.促进专业发展;10.约束不当行为;11.增进公共福利;12.共同执行守则。题中,老张的回应中,A项遵循了“严守受助者秘密”的守则。

26.(实务、多选)某纺织企业的社会工作者针对女职工多的特点,为满足女职工的生殖健康需要,可以开展的活动包括(AB)。

A.设置哺乳室方便女工给孩子喂奶

B.为怀孕女工调整工作岗位、减轻劳动强度、保证工资待遇 C.开展以“优生优育”为主题的知识竞赛活动 D.在全厂开展“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的讲座 E.在企业的统计报表中实行分性别统计

9介入。本题中,社会工作者针对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写了两份提案,正是采用了补充性服务。

28.(综合、多选)小组工作所涉及的基本要素有(ABDE)。A.小组工作是一种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

B.小组工作是以社会工作者按照既定的目标带领和引导的一个过程

C.小组工作以助人自助为根本指导原则

D.小组组员在小组过程中面对面地互动,互相影响,共同解决所面对的问题

E.小组以组员之间经验的互相影响和分享,从而达到改善案主的社会功能、促进个人或群体的健康成长的社会目标 【答案解析】

ABDE。小组工作时社会工作的基本方法之一,经由社会工作者的策划与指导,通过小组活动过程,及组员之间的互动和经验分享,帮助小组组员改善其社会工作方面,促进其改变和成长,以达到预防和解决有关社会问题的目标。小组工作大致涉及以下四个要素:

1、小组工作是一种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

2、小组工作是以社会工作者按照既定的目标带领和引导的一个过程;

3、小组组员在小组过程中面对面地互动,互相影响,共同解决所面对的问题;

4、小组以组员之间经验的互相影响和分享,从而达到改善案主的社会功

1A.作为指导者建立平等的协作关系 B.协助妇女重新界定问题,提升意识 C.挖掘自身潜能,联络周围资源 D.协助妇女建立支持小组 E.权利分析 【答案解析】

A项,社会工作者是促进者而非指导者,与服务对象建立的是一种双向的协同关系,即互惠互利、患难与共的关系,并且鼓励妇女以“自己的话”来描述自己的经验;E项,权利分析属于妇女赋权的方法之一,是指除了避免复制权力关系外,社会工作者还要与服务对象一起讨论两性之间的、家庭的以及日常生活中其他相关的权利关系,因为服务对象所带来的问题多与权利有关。

31.(综合)人类的各种行为都是在动机的作用下向着某一个目标进行的,而人的动机又是由于某种欲望或需要引起的,因此要了解人类的行为首先要了解人类的需要。马洛斯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需要层次论,他认为人有五种基本需要,分别是(ABCDE),其中处于最高层次是(E)A.生理需要

B.安全需要

C.归属与爱的需要

D.尊重的需要

E.自我实现的需要

F.生存需要

G.关系需要

H.成长需要

3性格发展 E.社会性发展 【答案解析】

ACE。人的个体发展要经历不同的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不同的特征,这些特征可以归纳为生理发展、心理发展和社会性发展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的发展又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34.(实务)、残疾人职业康复的工作可以归纳为四个步骤,即(D)。

A.职业咨询、职业培训、就业指导、职业保障 B.职业保障、职业咨询、职业培训、就业指导 C.职业评估、职业培训、职业保障、就业指导 D.职业咨询、职业评估、职业培训、就业指导 【答案解析】

残疾人职业康复的工作步骤为:

1、咨询。职业康复方法第一个环节是职业咨询,其目的是在接案后针对残疾人的特殊情况和与就业相关的问题,进行综合考察,帮助残疾人解决职业中出现的问题。

2、评估。职业评估通常称为职业评定,是职业康复措施的第二个环节,也就是个案工作的预估。其目的是为了评定残疾人的作业水平和适应职业的可能性。

3、培训。帮助残疾人从事职业活动的有效措施,是社会工作者与职业指导师一起对残疾人进行就业前培训和上岗前培训。

5的假设

3、对人际沟通的假设

4、对人的价值的假设

36.(实务)、保障矫正对象的基本生活,并把社区矫正工作纳入社区建设和管理工作之中,指导居委会积极参与是(D)在社区矫正中的职责。

A.人民法院

B.人民检察院

C.司法行政机关

D.民政部门 【答案解析】

《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指出,民政部门在社区矫正中的职责是要保障矫正对象的基本生活,并把社区矫正工作纳入社区建设和管理工作之中,指导居委会积极参与。

37.(综合)、某学校社会工作者小王向初二年级的150名学生发放了“上网习惯调查表”,结果显示有7名学生每周上网时间超过50小时,且主要玩网络游戏,小王随后联系班主任和家长,他们也都反映这几位小孩的学习成绩不好,在家里也不愿意和父母交流。小王设计了6节小组活动,期望帮助他们逐渐减少上网时间,该小组的类型是(D)。A.教育小组

B.成长小组

C.治疗小组

D.支持小组 【答案解析】D.支持小组一般是由具有某一共同性问题的小组组员组成的。通过小组组员彼此之间提供信息、建议、鼓励和感情上

社会学考试模拟题 第2篇

2009-1-14 15:50:00来源:环球网校频道:社会工作者

一、填空题(25个空 每空1分 共25分)

1、经国务院批准,兴隆台区于 正式成立,建区宗旨是

2、我国的根本大法是

3、目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基本内容有:社区组织建设 社区教育 等。

4、胡锦涛总书记在西柏坡考察时强调的“两个务必”的具体内容是:

5、“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内容是:

6、现任区委书记是,区人民政府区长是。

7、今年1月召开的区委五届三次全会上区委号召大家“抓住机遇、开拓创新,加快 ”。

8、中共中央提出了开展 “四进社区”活动。

9、市经济开发区实行“一区多园”的管理体制,分别是中兴商贸园。

10、社区建设的宗旨是为

11、我区现有 个街道和 个社区。

二、选择题(5道小题 每空2分 共10分)

1、社区居委会一般应由 人组成。

A、3—7人 B、5—9人 C、2—8人

2、社区的职能主要包括、协助职能和监督职能。

A、管理职能 B、自治职能 C、服务职能

3、目前,城市社区的范围是:。

A、街道 B、居民委员会 C、一般是指经社区体制改革后作了规模调整的居民委员会辖区

4、社区建设的目标是。

A、自治型、管理型社区 B、服务型、文明型社区 C、物化型、安居型社区

5、社区居民委员会的性质是。

A、地方性自治组织 B、社区居民的群众性非正式的自治组织 C、党领导下的社区居民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群众性自治组织

三、判断题(10道小题 每道2分 共20分)

()

1、社区是指由聚居在一定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它就是由一定的人口、地域、设施后理机构在化现象和社区意识等要素构成的小社会。

()

2、社区具有是一个社会实体、具有多重功能、是人们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场所、是以聚落作为自己的依托或物质载体和是发展变化的五个基本特征。

()

3、转变观念,调整思路是社区自治的前提。

()

4、资源共享、共驻共建是社区自治的关键。

()

5、社区建设是前提,社区自治是主题,社区服务是目的。

()

6、民政部从国情出发,借鉴国外的经验提出了社区建设这个新的概念。西方叫社区发展。

()

7、推进社区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决策。

()

8、五保供养是保证“三无”对象在吃、穿、住、医、葬方面给予的生活照顾和物质帮助。

()

9、家庭月人均收入达不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混合型的家庭中,只对非农业户口人员予以保障。

()

10、最低生活保障线是指能够维持城市居民在正常条件下的最基本生活需要的平均支出水平,它表现为人们只购买绝对必须的生活资料。

四、简答题(4道小题 每题5分 共20分)

1、社区的“一站四室”是指的什么?

2、我区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是多少?

3、社区服务的“四个面向”是什么?

4、社区居民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什么,它向谁负责?

五、论述题(25分 要求字数在300-500字左右)

论《商务谈判》模拟考试法的实施 第3篇

1 实施模拟谈判考试法的原因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企业对高素质商务谈判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 对于高校而言, 培养符合企业需要的, 能胜任实际谈判工作的人才是当务之急。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的学生具备相关的知识, 却缺乏实际的能力, 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为了响应教育部“高度重视实践环节, 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以及学校“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的号召, 我校《商务谈判》模拟谈判考试法改革小组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探索。

首先进行考试方式的改革, 即通过创设真实的商务谈判背景, 让学生组建虚拟公司, 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为期两周的准备后, 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商务谈判的全过程, 该项改革的推出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他们认为通过模拟谈判, 感受了真实的谈判情境, 体验了团队精神, 锻炼了书本上学不到的能力。武汉多家报纸对此进行了报道, 肯定了这种新的考试形式。但是, 在该项改革进一步实施的过程中, 我们发现在只进行理论教学的情形下, 学生虽然有为期两周的准备, 但在考试中的表现却并不令人满意。究其原因, 是因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实践机会, 不善于将所学知识与企业商务活动的实际联系起来。通过总结, 我们认为这一教学改革成功的关键不仅要帮助学生更加牢固的掌握相关理论和知识, 更重要的是培养其树立现代商务谈判观念, 对其进行商务谈判方法、技能的训练, 使其掌握商务谈判的基本程序和主要操作技能, 锻炼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务实的工作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 为将来从事实际的商务谈判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正是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我们逐步形成了以模拟谈判考试为龙头理论教学为主体, 课外单元实训和集中综合实训相结合的教学体系。具体而言, 我们从事这项教学改革的的原因和动力主要来自以下几方面:

1.1 培养具备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的需要

应用型本科专业的基本特征是以学科为基础和注重应用性。其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掌握坚实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 而且还要具备运用所学知识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技能, 同时还要具有创新能力。只有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实践能力、综合素质高的人才, 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 才具备较强的社会竞争力。而模拟谈判考试法这一教学体系既重视理论教学, 又突出实践教学, 并强调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理论教学使学生掌握知识, 实践教学使学生会用知识, 这既是我们的教学目的, 也是学生的迫切需要。

1.2 深化《商务谈判》课程教学改革的需要

《商务谈判》是一门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的课程, 传统的《商务谈判》教学内容过于强调理论性、系统性, 忽视了实践性, 不利于学生能力培养;在教学方法上以教师讲授为主, 学生的参与程度有限, 教学手段单一, 缺乏新意, 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考核方式上最后一张考卷决定成绩, 学生不重视平时学习, 考前临时抱佛脚。显然,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 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 主动实践和锻炼谈判技能的机会很少。他们能考高分, 却不会谈判。

模拟谈判考试法是以考试方式的改革为推进发展起来的, 其强调以考核为龙头, 理论教学为主体, 课外实训和集中实训相结合, 强调以考试促教学、以考试带学习。首先, 可推进理论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优化。学生是否牢固掌握理论知识, 是模拟谈判考试法顺利实施的基础。在理论教学中运用课堂案例讨论、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形式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 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和掌握商务谈判理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可推动实训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学生较强的实践能力既是模拟谈判考试法实施的目的也是其有效实施的保障。实训体系的建立本着符合商务谈判职业岗位要求, 贴近当前企业商务活动的实际,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原则, 为学生提供了一条理论联系实际, 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途径。除了谈判背景的创设, 谈判规则的确定, 实训指导书的编写, 还有校内的模拟谈判场所, 校外的模拟谈判活动基地的建设, 都是必不可少的, 这些都是模拟谈判法得以顺利实施的要素。其三, 可推动教师队伍建设。商务谈判模拟教学法能否顺利, 教师的教学能力是关键, 教师不仅需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 还需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 较强的组织能力、应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从而促使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教学水平。

1.3 有助于解决传统考试形式存在的弊端

传统考试形式存在的弊端主要表现在:其一, 不利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在传统的考试形式中, 学生能够较熟练记忆理论知识, 加之一定的笔头答题技能就能过关甚至考高分。这就导致学生考前死记硬背, 考完就忘, 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并不像分数反应的那么牢固。而模拟谈判法注重对学生平时学习过程的考核, 加之最终的考试形式也是模拟谈判的方式进行, 平时的学习和实训情况会直接影响谈判过程及个人最终的得分, 因此会使学生重视平时的学习过程, 有利于其对基本理论及知识的掌握。其二, 不利于学生的能力培养。传统的考试形式主要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对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考核不足, 导致部分学生高分低能。模拟谈判考试法通过全景模拟谈的形式考核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有利于学生的能力培养。

2 模拟谈判考试法的实施方法

模拟谈判法这一教学体系由理论教学、实训教学和全景模拟谈判考试这几部分构成, 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2.1 组建虚拟公司

虚拟公司由4-5名学生组成, 是模拟谈判法实施的基本组织形式, 理论教学、实训教学, 以及全景模拟谈判考试均以虚拟公司为单位进行。在上课伊始, 由学生根据性格互补、能力互补的原则组建公司, 并根据谈判案例的要求, 确定参加谈判的相关人员, 一般包括首席谈判代表、技术人员、法律人员、财务人员和翻译。在虚拟公司的运作过程中, 学生首先要按照真实的岗位职责规范自己的言行, 还要经常“轮岗”, 即在不同的谈判背景中担任不同的角色, 通过自主探索、相互磨合、互相协作, 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团队意识, 树立正确的谈判观念, 发现自身在知识和能力上的不足, 加深对与商务谈判密切相关的学科知识, 如市场营销、国际贸易、国际商法、商品学、工程技术知识、组织行为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的理解, 锻炼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2 分模块进行理论教学

在模拟谈判考试法中理论教学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谈判观念, 系统、全面、准确掌握现代商务谈判的基本理论和知识的阶段。因此在这一阶段, 教师首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 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可围绕“4个问题”:谈判是什么, 谈什么, 如何谈, 怎样谈好, 分“5个模块”实施教学, 具体包括: (1) 认识模块。包括商务谈判的概念、特征、构成要素、基本形态、评价标准等内容; (2) 基本知识模块。包括商务谈判的内容、商务谈判心理和商务谈判的礼仪与禁忌等内容; (3) 程序模块。包括商务谈判的准备和商务谈判的过程等内容; (4) 策略与技巧模块。包括商务谈判策略和商务谈判的沟通技巧等内容; (5) 国际商务谈判模块。重点介绍国际商务谈判的特征以及不同地区商人的谈判风格。

2.3 分阶段实施实训教学

实训教学是与理论教学配套的实践环节。在这一环节中, 学生处于主体地位, 通过亲身实践可加深对理论教学内容的理解, 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商务谈判的基本程序和主要操作技能, 为将来从事实际的商务谈判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本阶段共开出5个实验个, 包括:第一, 商务谈判计划书的拟定;第二, 商务谈判策略的运用;第三, 商务谈判的沟通;第四, 商务谈判礼仪;第五, 商务谈判综合模拟实训。其中, 前面4个实验与理论教学同步, 以虚拟公司为单位, 按照《课外实训指导书》的要求, 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 在任课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讨论, 以及相关技能的实践。

集中综合实训则在教师的指导下, 安排在模拟谈判室按照如下步骤进行:第一, 研究模拟案例。学生首先要明确模拟的任务, 其次要明确当事人各方的基本情况, 还有谈判的议题及内容, 以及谈判背景,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人员分工。第二, 选择谈判对象。通过双向选择, 每个虚拟公司选择一个 (或多个) 谈判对象, 就同一个案例进行谈判。第三, 进行谈判准备。教师和学生兵分两路进行准备工作, 教师确定模拟谈判的规则, 组织正式谈判前的模拟谈判, 并进行物质条件的准备。学生要制定谈判计划书, 一份科学合理的计划书要求学生在相关信息收集整理的基础上, 与谈判对象沟通, 并进行反复地讨论模拟, 最终确定谈判目标体系、谈判议程和谈判策略等。第四, 组织正式谈判。谈判各方按照商务谈判的程序, 根据各阶段要求进行谈判。第五, 点评及总结。通过自评、互评和教师点评几种方式回顾谈判过程, 肯定成绩, 发现不足。

2.4 组织全景模拟谈判考试

全景模拟谈判考试既是模拟谈判考试法的引擎, 也是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手段和衡量课程建设的重要尺度。学生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 经过实训环节的训练, 对相关知识已经烂熟于心, 对谈判程序和技巧已经了然于胸, 在考试之前已经是摩拳擦掌, 跃跃欲试了。在正式谈判之前, 分别由双方公司代表围绕着“商务谈判是什么?谈什么?如何谈?怎样谈好这些问题进行分钟的理论知识报告与问答, 然后各虚拟公司就同一个案例与谈判对象进行谈判。谈判结束后进行小组间互评和教师点评, 之后教师根据小组的谈判表现、谈判计划书和合同的质量、个人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 综合评定后, 确定每个学生最终成绩。该考试方式的考评主体多元化, 既包括任课老师、还有校内导师组的教师、小组成员以及学生个人, 能全面真实的反映学生的学习程度, 考评的内容兼顾了理论和实践。

3 模拟谈判考试法的实施注意事项

模拟谈判法这一教学体系的构建始于考试方式的改革, 通过考试方式的改革来发现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从而推动理论教学的改革、实训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因此, 在实施该体系过程中, 一要有全局意识, 二要注重细节。

首先在教学理念上, 要着力构建“一体两翼”的教学体系。模拟谈判考试法是以全景模拟谈判考试为龙头, 理论教学为主体, 课外实训和综合实训为两翼的系统, 各教学环节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实践表明, 如果没有配套的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 仅仅推行全景模拟谈判考试的话, 学生既缺乏知识, 又缺乏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考试很大程度上会流于形式。事实上, 如果没有理论教学, 学生缺乏商务谈判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后续的实训环节和考试就无法顺利进行。如果没有实训环节, 学生就失去了应用知识, 锻炼谈判技能, 体验团队精神的途径。如果学生在课外实训环节没有经过谈判技能、商务礼仪的训练, 在综合实训阶段就感觉比较吃力。当然, 如果没有考试环节, 整个体系的运转就失去了动力, 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的效果无法体现。因此, 在实施该方法的过程中, 应该环环相扣, 相互渗透, 形成合力, 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时要突出该教学模式“主导·主体”的特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首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从学生的特点、需求、兴趣出发考虑问题, 设计组织教学活动, 还要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导作用, 实现教学相长。

其次在具体操作上, 将各环节工作做细做实。特别是在实训教学和全景模拟谈判考试的过程中, 要做好如下工作:一, 进行合理的模拟设计。事先确定模拟谈判的流程, 各阶段阶要求及时间, 从而保证学生按照规范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谈判。为了提高谈判的仿真度, 教师还可在谈判过程中变更谈判背景, 比如可改变市场状况、股市行情, 也可引入新的竞争者, 调整谈判人员的构成等。二, 选择合适的谈判案例。谈判案例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是模拟谈判的基础, 可将案例分为两类:一类是涉及多个知识点的综合案例, 还有一类是侧重训练某项技能的专业案例, 例如实践谈判沟通技能、谈判礼仪的案例。在确定案例的时候, 要考虑学生的专业背景在选择案例的时候既要有一定的难度, 时间上也要新。教师可在已经发生过的谈判实例的基础上进行改编, 可根据亲身参与过的谈判进行编写, 也可虚构。三, 创设仿真的谈判环境。选择专门的房间作为谈判室, 并进行商务风格的布置, 可根据案例要求, 利用小道具提高模拟谈判的仿真度, 例如在国际商务谈判中摆放各方的国旗等。要求学生着商务服装, 言谈举止符合商务规范。四, 进行恰当的谈判指导。教师指导有几个关键的时间点, 其一, 模拟谈判前引导学生对谈判案例进行剖析, 各方的分歧何在?需求的焦点是什么?谈判的切入点是什么?双方的优劣势?谈判要涉及的议题?具体的谈判内容?其二, 当谈判出现僵局或陷入“烂泥潭”的时侯, 进行干预、引导, 推动谈判向前进行;其三, 对学生在准备过程中的困惑予以解答, 或告知解惑的途径。五, 进行及时的谈判总结。谈判总结和点评具有很强的时效性, 应在谈判完毕后立即进行, 学生的印象才深, 效果才好。可采用“360°评价法”, 自评、小组间互评、教师点评相结合, 口头评价和书面评价相结合。

我校管理学院自从2005年实施模拟谈判考试法以来, 基于学生的反馈和社会反响, 该方法的应用是富有成效的。模拟谈判考试法的实施符合教学改革的初衷, 也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

参考文献

[1]李昌凰.试论《商务谈判》模拟考试法[J].武汉工程大学高等教育研究, 2009, (2) :62-65.

[2]徐静.模拟教学法的内涵阐释[J].苏州职业大学学报, 2005, (2) :35-36.

[3]李敏.论模拟谈判教学模式在商务谈判课程中的应用[J].现代企业教育, 2007, (9) :136-137.

[4]胡俊峰.基于大类招生视角透视《商务谈判》课程设置与教学改革[J].科教文汇, 2008, (7) :27-28.

[5]吴继研.模拟谈判教学在《商务谈判》课程中的应用[J].当代经济, 2007, (5) :114-115.

[6]庞爱玲.高校《商务谈判》课程教学改革模式探讨[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6, (1) :142-143.

[7]袁胜军.论如何提高《商务谈判》课程的教学效果[J].当代经济, 2008, (2) :130-131。

[8]任大延.模拟涉外商务谈判实践教学环节的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 2008, (9) :53-55.

[9]赵敬明.商务谈判课程教学设计初探[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11) :25-27.

[10]杜海玲.商务谈判课程实践教学方法初探[J].辽宁高职学报, 2007, (3) :67-68.

模拟新托福考试 第4篇

2004年是全球知名的英语考试品牌托福考试创立40周年,同时,也是托福考试进入中国大陆之23周年。这个由全球教育测试领域的领导者——美国教育考试中心(ETS, Educational Testing Service)创建的考试品牌在中国已经深入人心,她不但曾改变了多少人的命运,也对推动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为了配合ETS在全球的庆祝活动,其在中国地区的唯一授权机构——泰德教育集团将在北京、上海及其他城市开展“新托福,新体验——泰德教育高校系列活动”。

此次活动将参照新托福考试的模式,采用由ETS正式授权的新托福备考课件LanguEdgeTM,为全社会的英语学习者提供体验新托福考试的机会,参加者可以利用这次机会对自己的英语水平进行评估,以便提前适应新托福考试的要求,同时,进一步提高英语水平。

新托福新体验——新托福体验考试介绍

新托福体验考试活动是全球首次进行的,通过此次活动,参与者将对新托福考试的考试形式、试题难度有一个感性认识。考试的成绩将于考试后两周内在www.englishtide.com上公布。

考试时间:1小时

考试形式:机考,非计算机适应性出题。

试题结构和题型:分听说读写四部分。口语部分包括三种题型:独立口语题、先听后说题和先读、听后说题。写作部分包括两种题型:独立写作题和先读、听后说题。本次考试的写作部分采用了ETS托福作文的官方评分工具CriterionSM进行评分。

试题素材:均来自于ETS发布的新托福备考课件LanguEdgeTM,体现新托福考试的真实面貌。

泰德教育集团向所有参加考试的学生现场赠送泰德英语托福系列图书之《托福词汇记忆要决》一本。考试成绩第一名的考生获赠价值118元的泰德英语托福系列图书之《托福历年全真试题(1996-2003)》(含8盒磁带)一套;考试成绩第二至第十名的考生获得价值80元的泰德英语系列图书之《空中美语捷进系列-美国俚语精选》一套(四本)。

新托福新体验 ——新托福考试介绍

众所周知,美国教育考试服务中心ETS为计划在美国、加拿大或其他以英语为教学语言的国家学习的国际学生提供包括托福在内的多种英语考试服务。每年超过210个国家的大约800,000个考生参加托福考试;4300多个大专院校和研究机构要求申请者提供该考试成绩。托福考试(TOEFL)的开发是在托福董事会(the TOEFL Board)指导下完成的,旨在测评英语为非母语的学生在大专院校环境内使用和理解北美英语的能力。

ETS将于2005年9月正式推出新托福,届时ETS将在世界各地的官方考试中心接受新托福报名。新托福模拟北美校园的真实语言环境,将听、说、读、写四部分有机结合在一起,全面考查考生在真实的学术环境中的语言技能和沟通能力。北京泰德英语教育发展有限公司,作为ETS产品在中国的独家代理,将实时介绍权威的新托福信息和动态。

新托福常见问题解答

问:新托福有何独特之处?

答:新托福的特点是:

*听说读写四部分有机结合

*考试内容基于真实的语言环境

*考试在官方考试中心的网络内以互联网的形式进行

*分数报告提供有关考生考试表现的重要信息

*分析性反馈帮助考生认识自己的学习需求

问:新托福考试时间为多长?

答:新托福考试大概持续四个小时。四个部分的考试将在一天内完成。

问:新托福比现行托福更难吗?

答:与现行托福相比,新托福的阅读和听力部分没有大的变动。但新托福中的阅读篇章和听力内容更接近于北美大学校园的真实情况。

新托福口语和写作部分中的测试考生综合语言技能的试题将运用更实际的方法测评考生在学术环境中的交流能力。该部分将检测考生是否具有参与北美大学学术学习并在学术学习中获得成功所需要的各方面能力。

问:新托福口语部分怎么考?

答:本部分共有6题,总时间约为15分钟。

*第1题和第2题为独立回答题,准备时间为15秒,回答问题时间为45秒。问题会被朗读出来,同时会出现在屏幕上。

*第3题和第4题以考试中的阅读和听力材料为基础,要求考生回答相关问题。通常一道题是情景题,另一道是学术题,阅读材料只含一个自然段。听力材料可能是对话,也可能是演讲,其长度大约为1分半钟,考生可以在听录音的过程中做笔记来帮助答题。考生有30秒的准备时间,60秒的回答问题时间。

*第5题和第6题以考试中的听力材料为基础,要求考生回答相关问题。听力材料通常一道题是情景题,另一道是学术题。听力材料可能是对话,也可能是演讲,其长度大约为1分半钟,考生可以在听录音的过程中做笔记来帮助答题。考生有30秒的准备时间,60秒的时间回答问题。

*每个回答的得分是0-4分,分数范围是0-25。考查综合语言技能的题目的评分以回答的质量、完整性和准确性为依据。

问:新托福阅读部分怎么考?

答:阅读部分:

*本部分包括3篇文章,每篇650至750个单词,每篇对应11至13道试题。

*题目类型包括:图表题,篇章总结题(从给出的选项中选择能够概括文章内容的句子),变换措辞,词汇题(在一定的上下文中),指代关系题,简化句子题,插入文本题,事实信息题,推断题,修辞目的题,以及否定排除题(例如,下列各项均正确除……之外。)

*在完成33-39个试题的过程中,考生可以使用“复查”功能瞬间找出没有回答的题目,而不必每道题都过一遍。

*除了篇章应用题之外,每道题的分值都是1分,篇章应用题每题的分值可能是2,3,或4分。

*阅读部分的时间约为60分钟。注意,每个考生都会被分配一个考前试题,可能是阅读题,也可能是听力题。但是事先无法确定考前试题的具体形式。考生会获得额外的时间来完成考前试题。

*阅读部分的总分是42-45点,分数范围是0-25。

问:新托福写作怎么考?

答:作文部分包括两道试题,需在大约50分钟的时间内完成。

*独立写作试题部分需30分钟的时间,与现行机考托福的写作或托福写作考试(TWE)类似,需要考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陈述、解释并支持对待某一问题的某个看法。通常有效的回答应是一篇300个单词左右的作文。

*对于以阅读或听力材料为基础的写作试题,考生首先需要阅读一篇学术演讲,阅读的时间是5分钟。然后文章隐去,这时考生需要听一段大约为1分半钟的演讲。但是考生在写作文时可以看到在放听力材料时隐去的阅读材料。

*考生在听录音的过程中可以做笔记来帮助答题。

*考生有15分钟的时间来总结听力材料中的要点,并解释这些要点与阅读材料中的要求有何不同。

*通常有效的回答应是一篇150-225个单词的作文。

*每个写作任务的分数是0-4分,分数范围是0-25。考查综合语言技能的作文题目的评分以回答的质量、完整性和准确性为依据。

问:新托福听力部分怎么考?

答:听力部分:

*包含两个对话,每个对话涉及2个或2个以上的说话者,每个对话对应5道试题。

*包含4段演讲(包括教室对话在内),每段演讲对应6道试题。

*听力部分共包括34道试题。每道试题是1-2分,共34-36分。

*听力部分的时间大约是40分钟。每个对话是2-3分钟,每个演讲是4-6分钟。

*听力部分共34-36分,分数范围是0-25。

社会学考试模拟题 第5篇

1. 社会化的基本特征 ABC

A. 社会强制性 B. 个人能动性 C. 终身持续性 D群体性

2.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需要重新走进课堂,拿起书本,这种现象是 D

A. 再社会化 B. 特殊社会化 C. 重新社会化 D继续社会化

3. 社会化的基本途径 BC

A. 文化整合 B. 社会教化 C. 个人内化 D他人影响

4. 社会化的过程包括 ABC

A. 预期社会化 B. 再社会化 C. 继续社会化 D特殊社会化

(二)名词解释

1. 社会化

社会化这一概念经历了一个从狭义到广义的理解过程。狭义社会化是指个人接受社会文化并被社会认可的过程。它的主要对象是儿童和少年,强调个人对社会文化模式的学习和掌握。广义社会化是指个人学习社会文化、扮演社会角色并形成人格的整个一生。

2. 再社会化

即采取强制手段,强迫社会化失败者改变以前的价值标准和行为方式,并向其灌输社会的规范和行为方式,确立新的生活目标。

3. 继续社会化

进入成年中期,个人无论在职业角色、社会角色还是家庭角色都需要承担许多责任。尤其是现代社会的多元化,知识的更新,社会生活环境的变化等,作为成年人仍面临着一个继续学习、选择和适应的问题。

社会成员退休之后,就进入社会化的最后一个时期--老年期。虽然大多数老年人不再承担社会职业角色,但仍然面临一个适应环境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社会化。

4.同辈群体

同辈群体也称同龄群体,伙伴群体,在社会学中往往指的是在年龄、背景、地位、志趣、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等方面大体相同的人组成的一种非正式群体。娱乐友伴群、友谊友伴群、学习友伴群以及所谓讲“哥们义气”的“朋友圈子”,甚至犯罪小团伙等都属于典型的同辈群体。

(三)简答及论述题

1. 社会化的条件。

生理条件、学习和掌握语言文字的能力、较长的生活依赖期、人类拥有文化

2. 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掌握生活和劳动技能,增强生存能力;培养价值观念,传递社会文化;学习社会规范,确定社会角色

3. 个体内化的主要方式。

观察学习、认知加工、角色扮演、主观认同、自我奖赏

4. 同辈群体的社会化与家庭和学校中接受的社会化的不同。

对于儿童来说,同辈群体的社会化与他们在家庭和学校中接受的社会化是大不相同的。这种不同主要表现在:

(1)同辈群体中的社会化大部分是在未经事先安排的情况下,在无意之中进行的。家庭和学校中的社会化却主要通过成年人精心规划、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2)在同辈群体中,儿童与同伴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他们之间的相互交往和各种活动是建立在这种平等的基础之上。在家庭和学校中,儿童与家长和教师之间的关系是不平等的,儿童始终处于被教育者、被指导者、被关照者及服从者的位置。

(3)在同辈群体中,儿童完全根据自己的兴趣来安排活动内容。在家庭和学校中,儿童的活动不是出于自己的爱好,而是依据家庭和教师的意志和决定。

(4)在同辈群体中,儿童有自己的亚文化和价值标准。可相互谈论在大人们面前不能谈论的话题,有自己心目中的偶像和榜样。这些亚文化和价值标准,可能与家庭和学校所传递的那些正统的、为社会所承认和接受的、符合成年人社会需要的主流文化、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相符,或不相符。

正是由于同辈群体中的亚文化,同伴交往既可以表现为良性的,也可表现为劣性的。良性交往能促使儿童或青少年积极向上,加速实现社会化。不良交往,则只会相互传播恶习,甚至结成犯罪团伙,从事违法犯罪活动。

1.自学考试《社会学概论》模拟试题及答案

2.自学考试《社会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3.20自学考试《社会学概论》模拟试题

4.自考《社会学概论》单选习题及答案

5.社会学概论自考试题及答案

6.自考《社会学概论》练习题及答案

7.社会学概论自考真题练习及答案

8.自学考试社会学概论过关试题

9.自学考试社会学概论测试题

社会学考试模拟题 第6篇

答: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邓小平同志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所谓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在党的领导下根据中国的国情实行的社会主义,它既不同于传统的社会主义,又不同于资本主义,它应具有五个基本特征:

1、以民为本;

2、市场经济;

3、共同富裕;

4、中华文化;

5、民主政治。

一、以民为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以民为本”,就是以人民为本位,既不同于“以官为本“,又不同于“以人为本”。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江泽民同志最近强调指出,贯彻“三个代表“的要求,最根本的是要不断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他还号召各级领导干部要“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所以,以人民为本位,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市场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运行基础

传统的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把计划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即通过计划、行政手段来配置资源,否定商品生产和市场的作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要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优化资源的配置,发挥市场经济的基础作用。

三、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广大人民的普遍愿望。共同富裕,第一有个先富后富的问题,不可能大家同步富裕;第二即使大家共同富了,还应是有差别的,不是搞平均主义,不然社会经济的发展就没有动力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也不是社会主义。我们实现共同富裕,要解决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的社会化和私人占有的矛盾。我们要实行生产社会化和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相结合。

四、中华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有它自己的文化。我们中华民族有优秀的文化,应当继承发扬,同时要创新先进的文化,并吸收国外优秀的文化。

五、民主政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障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障。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主体是什么?是广大人民。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来源于人民,因此必须受人民的监督。必须转变法治理念,从以法治民、以权治民转向依法治官、以法治权。孟子说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把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作为依法治国的重要任务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特”和“优”是什么?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在哪里?

答:在经济体制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包括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在分配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在资源配置上由市场机制发挥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在政治体制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行社会主义的民主和法治,包括通过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建立公民政治参与体制;通过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建立科学化、民主化决策体制;通过发展基层民主,建立保证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体制。

在文化体制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采取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前提下保证文化多样性发展的体制。

在社会体制上,大力开展社会建设,培育和规范各类社会组织,构建有利于社会和谐的社会管理与运行机制。

在实践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了顺应人类社会发展潮流、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新的发展格局。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优”在何处?

答:从经济制度来看,我们不仅逐歩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适应了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充分调动了各方面积极性,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而且确立了社会主义巿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把巿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起来,既注重发挥市场在资源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又注重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

从政治制度来看,我们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起来,建立并不断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一整套政治制度。它既吸收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精华和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又克服了其中的弊病和不足;既充分尊重和保障个人民主权利,又能形成共同意志、集中力量办大事;既充满活力又富有效率,适应了我国人口和民族众多,经济、社会、文化不发达,区域发展不平衡,传统文化影响深厚等现实状况。

在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各个领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都得到了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保持党和国家活力、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有利于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这五个有利于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3.生态文明建设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地位与意义。

(1)生态文明建设被提到如此重要的地位,有着深厚的理论与现实背景。

第一,马克思主义为生态文明的构建提供了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从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出发,把人类能够涉及到的世界,统一在客观的自然物质之中;把人类生活的现实环境即社会,统一在人与自然之间和人与人之间交错运动的辩证关系体系之中。十八大报告所提出生态文明理念正是吸取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的理论而阐发的。

第二,我国日益加剧的资源环境约束要求构建生态文明。我国能源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低,且分布不均衡。我国生态环境非常脆弱,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巨大,环境污染严重,人民面临的生存环境比较恶劣。因此,解决我国资源环境约束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阶段。

(2)地位和意义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十八大报告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至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大建设并列的高度,列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之一,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志着中国现代化转型正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实质上确立了生态文明在“五位一体”中的基础作用,生态文明就如一条“红线”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第一,生态文明是经济转型的方向之一。生态文明建设将推动构建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协调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间的矛盾,走出一条可持续的经济发展道路。

第二,生态文明是政治体制改革的突破口。目前,生态环境问题所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日益增多。一些群体事件由环境污染事件转化为了人民群众对政府政治决策的不满。政治体制改革可以在生态环境领域进行突破,这是因为在这一领域的相对而言既得利益群体的改革阻力会比较小,而且这又是目前人民群众重点关注的领域。可以先完善生态环境立法,试行由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到生态环境领域的政治决策中,让人民群众对涉及生态环境的政策及项目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第三,生态文明是先进文化的题中之意。十八大报告提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这就是说要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世界观与价值观,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涵。生态文明也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肥沃的土壤:动听的歌声、壮美的画卷、优秀的文化创意及丰富的旅游项目等都来源于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

第四,生态文明是社会民生的重要内容。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小康社会建设的深入,群众关心的社会民生问题,不再单纯是“吃饱穿暖”,而是更高层次的物质与精神的需求。其中,对于良好生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比如群众对乱砍滥伐森林的关注就可见一斑。而且据调查统计,生态环境问题也是很多富裕人员移民海外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建设好生态环境,对于改善社会民生具有重大意义。

4.“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前所未有。„„同时,必须清醒看到,我们工作中还存在许多不足,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依然薄弱;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深化改革开放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艰巨。”(胡锦涛《18大报告》)

“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 不可持续问题突出,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躲不开、绕不过,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加以解决。”(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请结合实际(或联系具体事例)谈谈你对胡锦涛同志这段话的理解。

答:经过长期发展,中国积累了较为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可以再推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上有更大作为。但是我们国家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不适应等问题更加突出地摆在了面前。我们要发展环境友好型产业,降低能耗和物耗,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我们要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技术,使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相协调。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指明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

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基本要求是:

1.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统筹城乡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区域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2.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壮大创新人才队伍,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3.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4.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节约能源,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5.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坚定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改革,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与国际社会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共同分享发展机遇。

5.近30多年来,我国综合国力大幅提升。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二位。但与此同时,我国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仍然十分艰巨。请据此谈谈对当代我国基本国情的理解和认识。

一、当代中国的基本特点

基本特点包括基本国情和历史方位两方面

(一)基本国情:

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三个没有变”:

我国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二)历史方位

1.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

2.当代中国正处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时期。3.当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二、正确认识当代中国发展面临的阶段性特征

一是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 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

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级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 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三是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 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

四是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 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

五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发展建设与扩 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

六是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七是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

八是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 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

三、坚定不移走科学发展道路

紧紧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首要的就是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的道路。(1)、始终坚持科学发展

发展是当代中国和世界的潮流,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要坚持科学发展。(2)、坚持以人为本这个核心

实现科学发展,就要坚持以人为本这个核心。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3)、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指明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只有更加自觉地推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更好地化解中国发展的各种制约因素,更好地推动实现中国发展的战略目标。

(4)、坚持统筹兼顾

实现科学发展,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必须坚持统筹兼顾这个根本方针,正确把握和处理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关系。

6.试从民生改善与创新社会管理角度看待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问题。

答:十七届五中全会所提出的民生问题,是结合我国当前形势所提出的重要政策方针。重要性:民生问题关乎社会治乱与政权兴亡。体现了党始终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始终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解决好民生问题是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

重要意义:1. 民生问题,可以反映出政府的行为和能力是否可以被人民所认可。2. 民生问题,与一定时期社会的公平、正义有密切的关系。3. 民生问题,可以反映出一个国家和政府在一定时期的制度安排有否合理。

1、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坚持科学发展这个主题的核心内容

坚持科学发展,是时代的要求,关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局。解决民生问题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坚持以人为本, 就是坚持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就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要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幸福指数,把发展的目的真正体现到满足人民需要、实现人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2、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的客观要求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十二五”时期各项工作的主线。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重要支撑,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重要着力点,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大动力。但是,这一切从根本上说都是为了实现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都是为了保障和改善民生。因此,党中央指出:“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就是说,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抓住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的必然要求,也只有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个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目的才能真正达到。

3、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也是衡量党执政能力的根本标准 解决民生问题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根本抓手。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问题是解决利益平衡和利益兼顾问题,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而改善民生问题是推动社会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只有不断地改善民生才能促进社会和谐。不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社会就不可能和谐。

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目的,是要让广大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生活,是让广大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1.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人为本,实现人民的愿望,把改善民生,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 加大政府财政对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社会事业等有关民生方面的投入,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建立和健全社会福利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切实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3. 就业是民生之本,解决就业问题是有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重大问题,也是改善民生的重大问题。要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使之成为吸纳就业人口的主导力量4. 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加强对经济宏观调控,稳定物价;通过调整税收政策,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积极解决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它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又植根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它反映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基本特征,又对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起巨大的促进作用。”(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2卷第33页)为什么可以说“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答:所谓综合国力,是指一个主权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所拥有的全部实力,即资源、经济、军事、政治、科技、教育、外交、国民素质以及民族的意志力、凝聚力等各种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体。这里所讲的文化,是指社会的精神生产和精神财富方面,就其主 要内容而言,它与精神文明是一致的。文化作为综合国力,是相对于经济力、政治力、军事力而言的。对于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这一富有时代气息的新命题,可从以下三个层面来理解:

(1)文化构成综合国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作为文化建设基础工程的科技和教育是构成综合国力的两大基本要素。科技力是文化力的首要因素,也是综合国力最突出的表现。其次,文化精神和文化传统是构成综合国力的精神性因素。理想、信念、道德等文化精神具有巨大的教化、激励和导向功能,它在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的凝聚力、意志力和协同力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再次,文化设施和文化网络力量是文化力中的“硬件”,理所当然构成综合国力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2)文化显示综合国力,是反映综合国力的重要表征。看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固然可以从其经济实力、政治实力、军事实力等方面来衡量与测评,但同样也可以从文化实力来测衡与显示。其一,文化以其一系列指标体系来显示综合国力,这种指标体系包括科技、教育的投入,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和军事发展的贡献率,教育的普及率,科技队伍和教师队伍的数量与质量,精神文化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人均寿命以及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程度等。其二,文化以特殊财富的身份来显示综合国力。一个社会的财富分为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两大类。如果说经济建设主要是充实社会的物质财富,那么文化建设则是以精神财富的形式增进国民财富。其三,文化还以其影响力、辐射力来显示综合国力。国力的强弱,国家影响力的大小,文化举足轻重。先进国家的文化往往凭借其经济实力和政治实力,传播、辐射到其他国家。

(3)文化促进综合国力,是推动综合国力增强的重要力量。首先,文化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文化创造经济活动特定的人文环境,保证经济活动有序运行。文化是创新的灵魂,只有文化的创新,加大经济中的科技和文化含量,经济才能获得长足发展的动力。文化建设还通过提高劳动者的素质而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非同寻常的推动作用。其次,文化是影响社会政治发展的重要力量。文化发展对政治变革起先导作用,历史上重大社会变革往往是从文化变革开始的。再次,文化发展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前提。文化矛盾和文化冲突是社会不安定的重要因素。而主导文化对于调节社会矛盾,整合民族各种力量,使社会和谐运行起着不可替代的润滑作用。此外,文化还通过它对人的教育、陶冶、塑造来发挥其对综合国力要素的潜在支配力和巨大影响力。

8.“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试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的角度看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的问题。

答:正如十七大报告指出的:“文化软实力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民族凝聚力,而这种凝聚力主要来自于人们对社会核心价值的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根本,在文化软实力建设中居于统摄和支配地位。

马克思认为文化的本质就在于人的发展,在于培养具有尽可能丰富的属性和联系的全面发展的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主体行为有着深层的导向作用,在思想道德建设中往往占有基础地位,是新的历史条件下促进人和社会全面发展,形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价值导向和价值体系的关键,所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根本。

文化软实力是一种认同性实力,主要包括理论指导力、理想凝聚力、道德教化力、舆论导向力、科技创造力等方面的内容,其核心部分主要是文化价值观及其政治价值观念的认同及影响力,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具有共同思想基础的国民的精神状态、意志品格和内在凝聚力,而这一切主要来自于人们对社会核心价值的认同。文化软实力依靠价值观的支撑,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理论层面、理想层面、精神层面和道德层面体现了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核心内容。首先,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思想基础;其次,共同理想的团结力为文化软实力建设提供奋斗目标与发展方向;再次,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为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提供了振奋力;最后,社会主义荣辱观成为新时期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道德规范的核心。

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是维护我国文化安全的根本保证。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世界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战略地位更加凸显,核心价值体系在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中的“生命线”作用更加突出。在维护我国国家安全和文化安全方面,除了在策略上抵制和防范外部势力对我进行的渗透外,其根本途径则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充实并完善有自己特色的政治意识形态价值和感召力,来抵御和抗衡西方社会的以“自由民主”为核心的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凝聚力、向心力、感召力和优越性是文化安全的根本保证。

上一篇:长沟笑话下一篇:思想政治工作学教程(继续教育试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