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业与理想作文

2024-08-25

择业与理想作文(精选6篇)

择业与理想作文 第1篇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好:

今天我很高兴有这样的一个机会与在座的学弟学妹们交流一下我的择业心得.

大学四年转眼飞逝,我们即将面对的是就业的压力.在众多应届毕业生中我们如何脱颖而出,如何顺利地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是摆在每位应届毕业生面前的问题.

接下来我来谈一谈我大四中的择业体会.

在我们正式开始投简历,找工作之前,我认为我们应该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定位.其一,是自我能力的把握.也就是说,我们要考虑一下自己能够做什么,自己的学习能力如何,擅长什么,有哪些技能,证书等.只有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能力,才能摆正自己在择业中的位置,才能把握住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其二,是对工作的类型,待遇要有初步的定位.而这个是在对自己的能力有正确估计的前提下进行选择,在工作的定位中,我们可以适当地根据每个人不同的兴趣爱好,特点进行择业.从已往来看,有很大一部分同学,在择业初时,往往是选择与自己所学的专业相关的公司,他们不想荒废自己学的专业知识.对于这种现象,我想说的是,我们得看个人情况来决定.我建议大家的选择面丰富点,广一点,这样可以给自己留下更多的机会.关于待遇问题,我想说的是,本科毕业生的待遇一般在1500元~2500元左右,我们不要期望用人单位给出很高的工资,仔细想想我们现在出去,单凭现有的知识能做些什么呢 我们现在其实还需要学许多东西,我们缺的最多的是经验和动手能力.所以对于待遇问题,我们尽量看得低一点.

再做好正确的定位后,我们可以开始准备起来了.准备工作是择业过程中必备的一项环节,同时它也密切地关系到我们在后面面试的成功与否.准备工作可分为两部分:平时的准备和面试前的准备.我先来谈谈平时如何准备.

1 简历的制作:这是重点,因为它关系到你是否能有面试机会.用人单位对你的第一次接触是通过简历来了解的.你对简历的重视程度往往可以看出你对择业的重视程度.简历的制作不需要花哨,但要求清楚,能突出你本人的特点,成绩,个人能力等.

2 各种证书复印.

3 关注招聘信息:我们可以从各大招聘网站,报纸等方面了解招聘的动态(包括招聘会召开的时间,及各种招聘信息).在此我想提出的一点是,希望同学们多关注学校的就业网以及学办里的就业信息.

4 掌握面试技巧:我们可以从各大招聘网站中了解,也可以咨询辅导员或有面试经验的同学,平时我们也可以互相进行探讨.

面试前的准备我待会儿再谈.接下来,我要说的是投简历.投简历主要分为在招聘网上投和在招聘会上投.网络资源相当丰富,机会也很多,大家可以好好利用,而且有许多大型公司都是要求在其自己的主页上投简历,希望大家多多留意这些公司的网站.在招聘会上投简历,我希望大家做到投简历不在于数量,而在于质量.因为在招聘会上招聘的单位多,而应聘的人更多,往往是人山人海.有些同学投简历像发传单一样,投完一圈后或许还不清楚自己投了哪些单位,而用人单位在接到这一类的简历时,经常是粗略瞄一眼,如果不是很杰出的话,则扔到一边.所以我建议大家在投简历的时候,了解一下公司的基本情况,其招聘的岗位适合不适合你,最好能在现场与招聘的人员直接进行一下沟通,这即可以了解你想了解的内容,又可以在现场给招聘人员留下个好影响.往往就是几句话,可以决定你能否拿到他们的面试机会.

接下来,我们说一下面试.一旦你收到了面试通知,这就表明你离这个岗位的距离接近了一大步,用人单位录用与否就得看面试的结果了.因此面试的质量是重中之重.我先来谈一下之前提到的面试前的准备.这对于面试的成功很重要.1 自我介绍:每场面试都需要自我介绍,我们在平时就应该准备好(包括英文的介绍),自我介绍一定要突出重点,无需面面俱到.2 了解公司的一些背景资料.3 准备一些问题.面试是双方一起谈,再用人单位问完一些问题后,你可以适当地提出你的问题,以此表示你对对方很感兴趣.4 着装.根据你应聘的岗位来确定着装,但一定要整洁,大方.

在面试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有信心,切忌紧张.说话时要有条理,忌语无伦次.

最后,我说一下心态.其一,切忌“懒,拖”.择业方面的准备在大四初就应当步入正规.但有一部分同学在9,10月份(期中考试以前)时,仍然没有动向,什么都不准备.其后果就是到了需要的时候,就来不及了,缺这缺那,最后机会都流逝掉.其二,面试没有成功(包括没收到面试通知)时,千万不要灰心放弃.你要从面试的失败中吸取经验,把这经验用到以后的面试中.要知道面试的机会多的是,看就看机会到时,你如何把握.其三,信心.我们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只要肯努力,肯学,什么事都可以现学现做.

祝大家在大四最后的一个学年中,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好工作.

择业与理想作文 第2篇

1.称呼 2.自我介绍

开头: 1.引用“乡愁”

2.什么理想 什么是择业(运用比喻、排比)

中间:

1)一个信息:关于社会现实的信息

2)一个故事:现代青年的性格--------我行我素、眼高手低、作风漂浮,与社会的差距

3)结合自己的故事—-----打工的经历(备选)3.对自己的职业生涯的设计: 1)确立目标 2)分析选择 3)建立知识体系 4)培养实践能力 5)机会的把握 4.总结:

一段优美鼓舞的话:对现实的肯定,对理想的期望。

结尾:

引用“乡愁” 演讲稿:

理想与择业

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XXX,今天很高兴能站在这里和大家畅谈我的理想与择业。

我很喜欢《乡愁》这首诗:“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这就好像我们小时候和长大后的理想,那是怎样的理想呢?那是如乡愁一样令人魂牵梦绕极力想去实现的理想。

如果把理想比作浩瀚的蓝天,那么择业就是翱翔在蓝天中的雄鹰;如果把理想比作一颗繁茂的大树;那么择业就是树上每一片嫩绿的树叶。但是现实是残酷的,在现实的驱赶下理想不再远大,不再苍绿„„

自1999年开始,我国普通高等教育学校招生数量逐年扩大,使高等教育从精英化阶段迈进了大众化阶段。其所带来的一个后果就是,使青年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逐渐增多,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人数达到400万,增量部分主要是本科生。2004年全国有94.5万人报考硕士研究生,2006年430万人毕业,比2005年净增75万人,教育部部长周济在两会时指出:中国高校学生已经超过2000万人,毛入学率超过19%(世界平均水平是15%),已经名副其实迈进大众化时代。

1997年以前考上大学的大中专毕业生国家负责分配工作,之后国家实行毕业生就业坚持公开、公正、择优、自愿的原则。其就业机制为“市场导向,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原来大学生是紧俏的,皇帝的女儿不愁嫁,是卖方市场,现在是买方市场,双方自愿选择。

清华大学2000年的调查显示,个人前途与就业已成为大学生心理压力中最大的因素,而且压力有随着年级增高而上升的趋势。学生就业压力体验相当严重,尤其以心理体验最为严重。大学生毕业前心理压力较过去有明显增大,主要原因是毕业方向的选择、就业、考研、恋爱分合、大学中不愉快经历、离别感伤、突发事件、经济条件等冲突和事件;女大学生心理压力大于男大学生,农村学生的焦虑水平高于城市学生。而大学生面对就业压力的释放方式则过于内向化,主要是自己解决和求助于同学朋友。一些大学生在择业标准中只有工作条件、收入等眼前实在利益,而对自我的职业兴趣、能力、职业的发展前景等因素不作考虑,因而极易选择到并不适合自己的职业。很多大学生仍然喜欢稳定、清闲、福利保障好的单位,希望以此就能选定理想的职业,而不愿意选择有风险、有挑战性的职业,更不敢去自己创业。从观念上来说,还是仅仅把工作当作一种谋生的手段,没有充分认识到职业对个人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据估算,全国至少有80万名毕业生要面对“一毕业,即待业”的窘境,在未来相当长时间内,我国将有大量青年劳动力源源不断地进入劳动力市场,而就业岗位的增加速度与青年劳动力的增加速度之间将有较大的差距,这种差距意味着劳动力供应远远大于需求的现实,在短期内难以迅速改变。当前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使就业问题给大学生带来了较大的心理压力,而且这种压力在各年级学生都存在。

这就是残酷的现实,这就是如鞭子一样驱赶着大学生不敢奢谈理想奢望人生被迫就业的现实。就业的压力不在话下,不禁想起当年学习期间我看到的状况。

那时,许多大学生都有一种“寒窗苦读,一举成名”的理想,因此对择业的期望也相当高。同学们大多希望到生活条件好,福利待遇高的大城市、大机关、大公司求职,而不愿到急需人才但条件艰苦的中小城市和基层小单位,过分地考虑择业的地域、职位的高低和单位的经济效益。高期望驱使毕业生总是向往高薪水、高职位、高起点,渴求高收入、高物质回报率,并一厢情愿地对用人单位提出种种要求,将自己就业的目标定得很高,即使找不到合适的单位也不肯降低就业期望值。有一些学生说:“非北京、上海、深圳不去。”可是现实就业岗位大多不像大学生所想象的那么美好,因此当发现现实与理想的差异较大时,就容易出现“高不成,低不就” 的现象,并产生偏执、幻想、自卑、虚伪等心理问题,并可能导致择业行为的偏差。有时我也曾出现期望与失落感的落差,也有只顾眼前利益、我行我素、眼高手低、作风漂浮的心理,这些心理在座的各位也许也曾有过。

外界的压力,求职者内心不正确的价值观,使得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越来越大。

但是,同学们,还记得这句话吗?“天生我材必有用,我辈岂是蓬蒿人”。是的,困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勇于面对的人,为了训练自己正确的价值观和抵御外界压力的能力,寻求自己的职业理想,我们可以: 1)确立目标

首先要“定向”,此为“一定”。方向定错了,则南辕而北辙,距离目标会越来越远,还要重新走回头路,付出较大的代价。因此,职业生涯决策,决不能犯“方向性错误”。二是“定点”。所谓“定点”就是定职业发展的地点。三是“定位”。择业前要对自己水平、能力、薪资期望、心理承受度等进行全面分析,做出较准确的定位。2)分析选择

现在用人单位需要思想政治素质较高、有事业心和责任感、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学习成绩好、能吃苦耐劳、动手能力强,有创新精神和组织管理能力,善交际的毕业生学着分析自己的选择,喜欢我所选择的,选择我所喜欢的。3)建立知识体系

有句话说得好: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羽毛长丰满了才能飞。学好本职专业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是很重要的一环。4)培养能力、提高素质

现代社会是一个知识、技术不断更新的社会,从个人适应社会的角度而言,现代社会有是一个学习型社会。管理学大师彼得.圣吉在其《第五项修炼》中指出,未来唯一持久的优势是有能力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因此,学习和掌握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成为现代大学生适应竞争的一项基本素质和能力。

5)机会的把握

拥有理想并不代表着拥有成功,因为他只是告诉你,在那遥远的前方,有一个你无论如何都要到达的地方;拥有理想也并不意味着你会很快乐,因为人生大多数的幸福、快乐就围绕在你身边,而不是那个你寄托了梦想的遥远地方。并且当你踏上征程的时候,往往还要放弃很多近在身边的简单和快乐。那么你是否还要拥有理想,问问你的心。如果你依然执着的选择了这条远方的小路,那么祝贺你,你选择了和海燕一样,在大海上、在天空里、在雷电中飞翔!

择业与理想作文 第3篇

一、建筑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

本文在西安市选择在西安市具有代表意义的建筑学专业学校,包括长安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作为重点调查对象。针对其就业择业方面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了调研和分析。

1、就业单位的类型分析

通过对几所高校毕业生的调研,得出结果目前学生就业的方向是各种性质的公司和企业等。这其中主要是各种性质的设计院,占76%;到房地产公司工作的占13%;去行政管理机关工作的共计5%;到高校和其他性质单位工作的各占3%(图1)

2、毕业生对工作的满意程度

对于满意程度的大体了解可以从学生专业是否对口以及是否符合其个人兴趣等几方面进行。从下表中可以得知,毕业生对自己的工作有相当的满意度。图2中毕业生中绝大多数学生都认为自己的工作与自己的个人兴趣相符合。图3中看绝大多数的毕业生其工作与专业对口。

二、建筑学专业毕业生择业心理

建筑学专业毕业生的择业心理包括其就业认知,就业倾向以及就业心态等一系列心理的综合心理状态。毕业生各类心理状态的各种表现特征具有专业特点。

1、就业认知

建筑学专业的毕业生具有很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认识,绝大多数的学生能够较为正确的评价自己。对其自身的专业能力、个人综合素质、求职需求等有较为清楚的认识。绝大多数毕业生能对自身提出较为明确的要求,并能肯定自己,具有一定的自信心。能够积极的学习就业技巧,积极做好就业的各种准备。

其次,从就业需求上来看。超过一半的毕业生在找工作时都希望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工作,并不是盲目的就业,并且绝大多数的毕业生在选择工作单位的过程中都将收入作为最重要的条件之一来考虑。这反映了毕业生择业需要较为现实。

2、就业倾向

就业倾向是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的基本就业愿望,这些就业愿望的具体体现是在当前双向选择的就业模式下,毕业生对就业单位性质、就业地区、待遇薪酬等的期待。目前西安各大建筑学院校的毕业生对理想就业的单位性质主要集中在国有设计院、行政管理部门和高校。对未来理想的就业地区,绝大多数毕业生希望能在国内一线城市就业,还有部分学生希望回原籍就业,没有人希望到农村基层就业。而对于理想的薪酬比较符合行业特点,可以得出毕业生们对薪酬待遇的期望比较符合客观实际的。

3、就业心态

建筑学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心态成基本稳定的特点,绝大多数的同学能够有着健康积极的就业心态,但也有部分同学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表现在:

(1)盲从心理。很多毕业生在面对用人单位时,不分析是否适合自己,对自己的优劣势也没有清楚的认识,没有自己的意愿,缺乏主见,甚至对工作岗位的职责没有明确的认识,一窝蜂的追求所谓的热门单位待遇薪酬高的单位,跟风严重,导致最终求职失败。

(2)自负心理。建筑学专业就业相对容易,这导致有部分毕业生自视甚高,过高的评价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自认为十分了不起,在就业的过程中,认为自己应该有个非常好的归宿,对待用人单位态度冷漠十分清高。由于对自身的期望值过高很难找到自己满意的单位。这种择业目标和实际情况反差太大的同学也容易失去良好的就业机会。

(3)焦虑心理。就业市场的多元化也让毕业生就业呈现多元自由化的趋势,很多同学面对严格的考试产生焦虑的心理,也有的同学担心自己不能找到理想的工作导致面对用人单位胆战心惊。当通过考试后急于签约,并不仔细权衡是否真正适合自己,导致再遇到更适合自己的工作时后悔不已。

(4)依赖心理。不少毕业生因为缺乏勇气和缺乏对自己和社会的正确认识,总想依赖社会关系就业。依赖自己的父母、老师、学校。他们不愿意面对自己已经应该就业,日常工作和学习时总非常自信,一旦面对真正的问题时又缺乏行动力,不愿意直面竞争。

三、建筑学专业毕业生择业教育

1、建立专业的就业指导队伍,提高思想认识

学校应重视大学生就业指导,将择业教育作为学校毕业生就业生工作的重点进行。组织任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学院书记担任就业指导老师,辅助以外来专家,毕业校友等共同开展毕业生择业教育。在日常教学科研工作中,加强对学生就业的指导渗透,着重对职业技能和求职技巧的培养,打下择业的基础。

2、注重职业技能的培养,结合专业课程进行渗透教育

在教学中除了对学生设计能力的培养外应加强技术的教授比重,辅助以其他职业技能的培养,鼓励学生参加除学院教学环节中的生产实习外的实习项目。提高学生对职业建筑师的认识和适应程度。鼓励学生和其他专业学生协同设计,鼓励多专业合作设计。

3、开设针对性强的就业指导课,组织就业讲座

就业指导课是成效较快的就业指导的方法之一,应按年级不同,专业不同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有不同的讲授重点,针对不同的主题开设主题课程,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学习。就业讲座的开展可以使学生更深入的了解行业前景和就业形势,就业指导人员可以利用问卷调查掌握学生迫切希望了解的主题,有针对性的开展讲座。在讲座主讲人的选择上可以邀请校外专家、知名校友和优秀毕业生。在讲座的形式上也可不局限于面对面主题讲座,可以通过网络视频、录像等形式开展。

4、强化全方位就业咨询,开创多渠道就业信息公布

就业咨询是最常见的就业教育方式之一,通过面对面、一对一的交流方式,平等协商共同探讨,提出建议或者答疑。就业咨询是一种协助就业者了解自我,澄清问题,促进心理健康的方式。但由于需要就业者主动咨询,还应作为一种辅助手段进行毕业生的就业教育。就业信息的搜集、整理和及时发布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开展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开创多渠道的信息发布,如广播、网络、手机短信等方式。发布的信息应涵盖用人单位的相关资料也可以包括适应各种择业形式的择业技巧。建立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双向选择信息库。

5、鼓励学生自我教育

充分利用毕业生生产实习总结开展毕业生自我教育。生产实习时间长收获大,学生可以通过总结活动交流工作经验和就业心得。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就业教育的覆盖面。

为了进一步提升建筑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学校学院和相关职能部门应该更好的创造适合毕业生择业的政策环境,使毕业生的择业就业工作更好的开展。加强毕业生择业教育,指导学生健全职业规划意识,是学生端正就业取向,形成正确的择业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布正伟.我国建筑学教育转型中的一个实质问题[J].新建筑,2004(1).

[2]巴玉玺.大学生就业率的理性分析[J].交通高教研究,2004(5).

“90后”择业:保守与开放 第4篇

这样一批又一批青年人不断地从校园涌入社会,或许是国家转型中最大的变量,但当第一次面对就业选择时,他们却又一窝蜂地涌向政府机关和垄断国企。

在经过大学4年专业教育之后,复旦大学新闻系大四学生许可,这位有着新闻理想且对新闻事业不乏热爱的年轻人还是决定离开媒体圈。在理想与现实之间,他最终选择与一家国有银行签约,成为外界眼中“金领”中的一员。

2012年的夏季,680万高校毕业生将告别校园。这批出生于1990年、被稱为“1990世代”或“90后”的年轻一代的成长轨迹,恰好契合中国发展的“黄金20年”,这也是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革最剧烈的时期。在市场化、信息化、全球化等多股历史潮流的裹挟下,整个社会成员的阶层结构、文化心理以及价值观念都发生了巨大变迁。这一切,都在“90后”的身上打下了烙印。

今天,在人生选择的十字路口,“90后”将会何去何从、作何选择?观察第一批“90后”在择业上的观念之变与价值趋向,将有助于我们更加了解这批社会新成员,也有助于我们看清中国未来的可能走向。

用脚投票

许可的最终决定,让所有熟悉他的人都深表惋惜并大感意外。早在实习期间,他就表现出令人刮目的新闻嗅觉和行动能力。大三上学期,他先在一家理财类报纸实习,然后去了英国《金融时报》(FT中文网)呆了7个月,并独立撰稿10多篇。在大致熟悉了媒体操作流程后,许可又故意“折腾”了一把,“投奔”一家著名科普网站。这次,他特意“转轨”到市场部门进行锻炼。其后,他又加入了一家在网络上颇活跃的另类Mini通讯社做独立撰稿员。

在周围人看来,这个在媒体、公关、财经等多个“圈子”初步积累了资源的年轻人,极可能选择一家优秀媒体作为他的首份工作,但当国内最大的电视台向他提供offer时,他拒绝了。最终,他与一家国有银行签约。

“我觉得工作有三类。”许可说,“第一类,这份工作既有趣又有钱;第二类,或者有趣,或者有钱;第三类,既没趣,又没钱。”在媒体圈游荡实习了一圈后,许可得出了自己的观察结论:放在10年前,媒体行业属于第一类;目前,国内多数媒体属于第二类,有的甚至已经“跑步迈向”第三类。

像许可这样,毕业于国内著名高校新闻系的年轻人,开始越来越多地主动远离媒体行业,近两三年这一趋势开始显现,今年尤其明显,越是精英高校越是如此。今年3月底,记者对华东两所著名高校的新闻系学生的就业流向粗略统计发现,复旦大学选择传统媒体的人数不足20%,南京大学新闻系48名学生中与媒体签约的仅四五位。

一些传统观念中体面、光鲜的职业,在竞争的市场环境中正逐渐丧失吸引力。从某种程度上讲,初入社会的精英人才的就业流向,是他们用脚投下的对这个社会认知的最有力一票,那些“被吸引”或“被抛弃”的职业,一定包含或丧失了这个时代主流人群最看重的某些因子。

复旦大学的许可用了“收入斜率爬坡现象”解释了精英人才主动远离新闻行业的一个重要原因:与同龄人相比,刚入职媒体时他们在收入和社会地位等方面均具优势,然而随着工作年限的增长,收入及社会地位都会被“后来者”赶上并超越。

2011年年底,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党委书记周石主持了一项“‘90后’大学生求职意向调查”,他们对北京26所高校本科生调查的结果发现,对“90后”求职意向影响最大的因素中,25.2%的学生选择了“工作收入水平及其增长潜力”,其次才是“职业发展前景”(22.1%)。

“90后”群体在求职中表现出的浓厚实用主义色彩,与其整个成长背景息息相关。有学者分析,“90后”大学生面临的重大选择中,处处都可以寻觅到“金钱价值观”的作用与影响,因为他们生活的时代背景,恰好就是一个从“羞于谈金钱”到“勇于谈金钱”,再到用金钱来比拼、衡量一切的时代。

重回“体制内”

名校新闻系的男生更愿意选择薪资福利待遇更高的银行、房地产、垄断国企及联合利华、宝洁等类的跨国公司,女同学则更倾向于寻找一份安稳的职业,如党报和事业单位,而不是那些看起来更具挑战性、竞争更激烈以及市场化的媒体。

这其实也是年轻一代重回“体制内”冲动的一个缩影。近几年愈演愈烈的“公务员热”即是明证。在过去的11年间,国家公务员考试的报名人数猛增了42倍。零点集团一项调查显示,公务员成为当下青年的首选职业,76.4%的受访者希望到企事业和党政机关就业。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些民营企业已连续两三年出现CIER指数(就业竞争指数)小于1的现象,这也意味着部分民企存在着较明显的“缺工”。

即便在民营经济活跃、因自主创业而著称的浙江,进入国企和事业单位也成为“90后”心中的首选。据《今日早报》与浙江工商大学统计调研学会对大四准毕业生的一份调查显示,当被问及毕业后的打算时,21.2%的同学选择考公务员,19.2%的选择进入事业单位,14.3%的选择进入国企。

刘佳委是苏州大学法学院的大四学生,他告诉记者,在其所在的法学系,150名本科生有2/3的人考研,其中大部分人既考研又参加了公务员考试。在江苏省南部,即便基层的区县法院、检察院岗位,也要求报考者具备研究生学历。为了能留在公务员系统,本科生只得蜂拥考研。

当弱小的个体缺乏来自国家层面的保障和“庇护”时,选择一家具有社会福利保障齐全的雇主,无疑具有很大吸引力。据相关统计,电力、电信、石油、石化、金融、保险以及烟草等行业,职工人数不到全国职工总数的8%,工资与福利收入总额却相当于全国职工工资总额的55%。这也可以很好地解释,为何垄断型国企在青年一代中具有那么大的吸引力。

“看过《非诚勿扰》吧?知道那些牵手成功的男嘉宾有哪些共性吗?”与一家国企签约的大四学生于家新用一档年轻人熟知的大型交友节目为例说,“有人做过统计,牵手成功的基本就三类人:国企、外企和海归。”他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一份好工作就连将来找对象都有好处,起码上了‘非诚’不会被灭灯吧。”

nlc202309031219

从外表上看,于家新是个典型的“90后”大男孩:戴黑框眼镜,手指熟练地滑动iPhone的屏幕,玩微博、推特,用微信、视频分享求职时的快乐和糗事……可一张嘴,就透露出这个群体特有的老练与机智:“我们‘90后’找工作时,不是非得死板地穿着西服、打着领带,而是在里面套一件休闲衫,还故意露给面试官,透出一种随意与自信。”

周石认为,相对“80后”,“90后”多在衣食无忧的环境中长大,他们找一个“糊口”的工作显得不那么急迫,而是更傾向于找一份能给其带来安全感、归属感的工作。公务员稳定性强、福利高、社会地位高、退休后保障健全,这些促使“90后”向政府部门靠拢。与之相比,世界金融危机后,企业的容纳能力减弱,一些民企甚至出现裁员或变相裁员,这都加剧了年轻人对于重返“体制内”的渴望。

有些年轻人想谋求一份安定的工作,但也有些年轻人正在悄悄积累能量,希望有朝一日自己出来创业。南京大学大四学生宋慈(化名)去年年底与南京一家知名民企签约,尽管这家企业在业内位居前列,但不少朋友仍对他的选择相当不解,在熟悉他的人看来,曾担任学院学生会主席、综合素质颇高的他,完全有实力进入一家薪水福利待遇更好的国有企业。

但宋慈说,他在求职之初,就给自己设定了目标——只在民营企业中选,从而直接排除了外人眼中的“好单位”。他解释说,他打算几年后回四川老家创业,在民企里他能在几年时间内晋升到管理层,这段经历能让他更好地理解民企的生存策略和管理经验,也有助于他今后的创业。

向“外”的力量

在与上海那家大型国有银行签约前,许可还差点成为淘宝网的一名运营助理。几年前,在网商就业还是不太靠谱的事,但今后或许会有越来越多的“90后”以电子商务为业。

这是这个时代与这一代人的命运交集。1990年,许可出生的那年,中国互联网首次登记顶级域名CN,从此,计算机和互联网逐渐走入了中国的普通家庭。在当年的“80后”还在手捧世界名著“感受”外面的世界时,同样处于青春期阶段、对知识渴求最强烈、对外面世界充满好奇的“90后”们,已能娴熟地使用互联网及QQ、MSN等各种交际工具。

权威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底中国网民数量突破5.13亿,其中,“90后”占比远远高过其他年龄段网民。开网店、上推特、“翻墙”、“越狱”、搞“字幕组”、建小众的兴趣互助小组、参与各种志愿者活动以及找一份与网络有关的工作——熟悉网络、擅长外语的“90后”是真正的全球化一代,他们的生活与人类社会最新鲜的技术和文化几乎不存在落差,面对人生选择时,也因此有着更为开阔的视野。

除了互联网,越来越普遍的出国留学机会,也让这一代人更方便直接地感受“外面的世界”。受惠于过去几十年所积累的财富,“自费出国留学”成为许多中产阶层家庭对子女未来投资的主要形式。出身于四川公务员家庭的南京大学大四学生史迁就是这股出国潮的一员。她说,尽管每年40万元的学费和生活费对她的家庭也算是“不小的压力”,但父母认为这些投资是值得的。

“几年后,我还会回到中国,因为这里有更多的机会。”她说,她不认同很多人的埋怨——年轻人的上升通道日益逼仄,中国的阶层固化趋势加剧,她也并不担心“海归”沦为“海待”的故事会在自己身上重演,她甚至并未过多地设想过留学归国后就业的事。她说自己更为看重的只是留学美国对人生视野和成长经历的拓展。

史迁的故事,正代表着新一代“90后”们出国的另一种思维。在他们身上,“镀金”等功利性的目的正日渐散去。可以预见,更多的“90后”会加入留学生群体,而当他们陆续重返国内时,那会是一种怎样的场景,中国的未来也因此增添了更为开阔的想象空间。这可能也是30多年前政府做出加入全球化决定对这个国家最深远的影响。

即便临近毕业,也有人并不急着找工作。许可说他一个法学院的朋友正在“捣鼓”着毕业后从事公益活动的创业。“眼下他并没有一个很清晰的思路,但是他不急。他相信自己一两年内能摸索到清晰的定位和方案。”这份自信、从容和淡定给许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而复旦大学应届毕业生小顾则忙于筹划自己“毕业后的旅行”。她的打算是,毕业后,自己背上背包、拉着一个旅行箱,“到新西兰呆个一年半载”,以游学的方式体验一下与自己生活环境完全不同的另一种生活。尽管有人不理解,但在她看来,“出国游学”比眼下找工作是一件“更要紧”的事。

这种起源于西方青年中名为“间隔年”(GapYear)的新风尚,此刻正冲击着中国的“90后”。他们在豆瓣网上成立了互助小组和志愿者组织,利用毕业后就业前的这段“宽裕时光”,背起行囊到国外边打工边旅游。这种在“70后”、“80后”的前辈们看起来有点奢侈且近乎疯狂的举动,也许正是“90后”对待工作、人生以及梦想的另一种更开放的态度。“给自己一年时间,或许能换来一段明明白白的人生”。(摘编自:《南风窗》)

择业与理想演讲稿 第5篇

择业是一个人职业理想的现实表现,我们自己选择什么样的职业,与个人的兴趣爱好,身体条件和知识背景有着很大的关系。从社会的角度看,今天的社会有着众多的行业,从而也就有了无数的职业选择。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我们无论选择什么行业,都有可能很好地实现自己的理想。理想是与奋斗目标相联系的有实现可能性的想象。从这个意义上看,选择职业对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具有很重要的关系。我们知道,任何理想都是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的,脱离现实的理想是不可能实现的。但理想与现实之间有一座桥梁,这座桥梁便是我们自己的奋斗。他需要我们付出辛勤的汗水,付出艰辛的劳动,甚至付出我们的鲜血和生命。一旦我们选择了对社会具有意义的职业,就要义无反顾地用自己一生的的努力去实现它,去发展它,去延续它。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不排除人们的理想带有一定的物欲成分,但在这里,请允许我用马克思中学毕业时写下的一句话来表达职业与理想的关系——马克思始终认为个人的解放、个人的尊严价值实现的前提是整个人类的解放与尊严的获得,他自始至终将职业选择与人的个性的完善、人的尊严获得放在一起考虑,正因如此他才最终选择了为人类谋福利而劳动的伟大事业,这正是他考虑职业较之旁人(包括为他设计具体职业的我们)高远的地方。正因为他选择的职业如此崇高,所以,马克思自信地宣称:“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流下热泪。”因此,如果我们选择为人类谋福利的事业,我们也就没有什么遗憾了。

择业与理想作文 第6篇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我是xx班的xxx,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理想与择业”,在职场中,许多人都会面临着两难的选择:一种选择是自己特别感兴趣的某方面工作,但薪水不高或者找不到从事这方面工作的途径;另一种选择是自己现在做的这份工作或即将从事的这份工作,只是看中了他的薪水不错,可以维持生活,然而做起来要么是枯燥无味,要么是学不到任何知识。当工作站在了现实与理想的十字路口,向左还是向右,你会如何选择呢?具体到择业问题上,有人工作伊始可能从事的工作与自己的理想相去甚远,假设他逐渐让理想搁浅,那么他很容易碌碌无为,自甘沉沦;如果他对理想和追求忠贞不渝,不懈奋斗,那么他会愈挫愈勇,百折不挠。很多职场人士面对激烈的竞争力,都认为能找到一份工作就已经很满足了,解决温饱才是最重要的。多数人往往把理想抛在了一旁,根本也不会考虑工作与你的适合与否,对于职业生涯的未来也是抱着走一步算一步的观念。

不过我以为,寻找理想和现实之间交汇不失为一种找到工作、实现梦想的途径。我们要清楚,择业不可能一步到位。现实中哪里会有好工作正虚位以待,你不费吹灰之力便可手到擒来?因此,找工作的时候不能只考虑现实和理想,盲目地屈服于现实或不切实际的憧憬都是不可取的,应该在理想和现实之间寻找交汇点。

最后,祝大家成功!

上一篇:参观特殊学校有感专题下一篇:让多元智能理论走进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