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设生态文明村的几点思考

2024-08-28

关于建设生态文明村的几点思考(精选10篇)

关于建设生态文明村的几点思考 第1篇

关于建设生态文明村的几点思考

麻阳苗族自治县建设局 滕 勇

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强调,生态文明是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解决城市、农村、工业、农业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模式去发展的问题。

一、建设生态文明村的意义

建设生态文明村一方面是落实党中央提出的建立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另一方面有利于农村生产、生活的平衡发展,增强人们对自然,对客观的认识,从而使村民热爱生活。建设生态文明村不仅有利于实现生活水平的提高,发展农村经济达到生活奔小康,更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思想意识,增强各种法律观念,达到互相尊重,互相爱护,互相关爱,和睦相处,从而达到新的团结统一。

二、建设生态文明村的内容

1、建设生态环境。生态环境是生态文明村的重要标志,生态文明村建设规划必须努力构建良性循环的生态环境,村庄要整齐干净,没有“脏、乱、差”,通路、通水、通电、生活便利;要植树种花,让农家院落遮掩在绿树鲜花丛中。

2、建设生态经济。生态经济是生态文明村的基础,生态文明村要想更好的发展,经济是关键。文明生态村建设规划如同城市发展一样要有整体发展规划,才能体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并在建设文明生态村同时发展生态经济。

3、建设生态文化。它是生态文明村建设内核,包括观念文化建设和文化设施建设。加强思想文化建设,提高人民的思想意识,使人们的素养得到提高,形成良好风气,并设立娱乐文化场所,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

三、生态文明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纵观我县近年来的村镇规划与建设,纵向比较进步不小,但横向比较特别是与中央的政策要求比较还有很大的差距,还存在很多问题。

一是经济基础薄弱。片区经济结构比较单一,农业产业化进程不快,增收渠道不多,镇、村财力较薄弱,农民增收缓慢;工业相对落后,缺少龙头大企业。二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乡基础设施投资比例不平衡,村镇环境脏乱差现象普遍存在,绝大部分村镇没有排水设施和垃圾处理设施。村镇规划滞后,环境保护机制相对落后。存在重发展轻环保意识,导致环保工作落后。三是生态文明村建设整体水平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生态文明村建设各方面不够协调一致,还需进一步统筹规划,齐头并上,提高总体水平。四是农民的思想素质有待于提高。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农民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转变,但农民素质参差不齐,部分农民对生态文明村建设认识不足,存在“等、靠、要、观、望”思想,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生态文明村建设工作的开展。

四、当前我县生态文明村建设的几点对策

一是加大村庄道路硬化力度。村庄之间、村庄内部的道路具有公共产品属性,是方便农民生活、提升居住质量、支撑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最基本的硬件条件。近年来,虽然我县通村公路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98%的村已修建已硬化通村公路,但绝大多数地方的村庄内部道路基本是土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村内道路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大部分村庄内部道路建设甚至还没有起步,极不适应农民群众的需求。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我们要进一步重视解决村镇道路建设,加大公共财政投入,积极引导村集体组织、村民投工投劳完善通村和村内道路、桥梁设施建设,尽量采用当地材料、当地工法硬化路面,为建设生态文明村镇夯实基础。

二是有效治理村镇生活垃圾污水。在污水处理和生活垃圾处理方面,我县按照省委“三年行动办”的要求于2008年正式启动县城污水处理和生活垃无害化处理项目,目前县城污水处理已经投入运营,生活垃无害化处理项目正处于建设中,预计今年竣工。除了县城的污水处理和实施垃圾无害化项目以外,村镇的村庄垃圾和污水处理几乎为零,尤其是锦江河两岸的锦和、江口墟、岩门、兰里、吕家坪等5个建制镇的垃圾和污水目前都还处于随意堆弃、肆意排放的阶段,严重影响村容镇貌,污染了锦江河水质,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埋下了隐患。因此,在生态文明村建设中,各村镇特别是沿江两岸的村镇首先必须将创建公共卫生放在重要地位,要尽全力加强农村生活污染治理。污染治理要尽量采用小规模、微动力、与原有生态循环链相符合的“适用性”环境保护技术。各乡镇尤要结合各自实际积极推进生活垃圾的分类收集和就地回收利用,坚持减量化、无害化,推行“户分类、村收集、乡运输、县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方式。不能将垃圾随意倒弃和盲目把农村的垃圾运到城市搞集中处理。

三是加快农村安居工程建设步伐。近年来,我县的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特别是房屋建设较前几年有了较大改观,例如楠木桥、龙池村及一些后起村的房屋建设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但是一部分村庄包括一些交通较便利的村庄都还不同程度存在农房简陋破烂、结构安全隐患突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低下等问题,这些问题需要地方政府充分重视,要严格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充分结合我县实际,进一步加大农村危房改造力度,加快实施农村安居工程步伐,在村庄整治中,要引导农房建设逐渐从单纯追求面积向不断完善功能转变,从单纯注重住房建设向注重改善居住环境转变,从简单模仿建筑和装修形式向更加注重安全和乡土特色转变,既满足抗震、通风、采光、保暖、消防、安全等建筑结构要求,也要适应现代农村发展,妥善考虑储藏、晾晒、团聚等方面的需要。要推进农村危房改造,采取多种方式优先解决农村困难群众住房安全问题。

四是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生态环境。充分利用村庄原有的设施、原有的条件、原有的基础,按照公益性、急需性和可承受性的原则,改善农民最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重点解决农村喝干净水、用卫生厕、走平坦路、住安全房的问题。加大村庄规划整治力度,力争用3-5年时间全面完成村庄整治规划编制工作(目前已完成40个村的规划编制),按照城乡统筹、以城带乡,政府引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科学规划、分步实施,分类指导、务求实效的原则,充分依托县域小城镇经济社会的发展优势,推动村庄整治由点向片区、面上和县域扩展。依据《村庄整治技术规范》,完善村庄公共基础设施配臵,推进农村生活污染治理,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生态环境。

五是优先发展重点镇。近几年来,我县小城镇的发展对全县经济发展的影响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涌现出了以一批建制镇为典型的发展态势良好、带动作用显著的重点镇。重点镇对于带动现代农业、为农村特色产业服务、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用越来越明显。政府必须进一步加大资金、政策支持力度,优先支持重点镇供水、排水、供电、供气、道路、通信、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和学校、卫生院、文化站、幼儿园、福利院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参与重点小城镇建设,改善人居生态环境,增强集聚产业和吸纳人口、繁荣县域经济的能力;结合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现有规模较大的重点小城镇适度扩展行政权能,增强服务现代农业发展的能力,为周边农村提供服务;改善进城务工农民返乡就业创业条件,探索建设返乡创业园区,研究解决转移进城进镇农民的住房问题,推进农民带资进镇,引导农村劳动力和农村人口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小城镇连绵区,还要做好小城镇之间的协调发展,鼓励小城镇之间建立跨行政区域的协作,统一协调区域性的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

关于建设生态文明村的几点思考 第2篇

对建设生态文明的几点思考

建设生态文明是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应从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进消费模式等方面科学建设生态文明,同时指出建设生态文明的实践基础是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建设与发展方式的生态化.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关键是改变领导者的政绩观、生产者的生产观、消费者的消费观,实现思想与认识水平的`生态化;建设生态文明的保障是政策和法律体制的生态化;建设生态文明要重视生态文明教育.

作 者:李伟 黄国华 LI Wei HUANG Guo-hua  作者单位: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100083 刊 名:中国林业经济 英文刊名:CHINA FORESTRY ECONOMY 年,卷(期): “”(3) 分类号:X22 关键词:生态文明   产业结构   增长方式   消费模式  

关于生态文明长沙建设的几点思考 第3篇

长沙作为国家级“两型”社会 (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 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全国省会城市中惟一的生态建设示范试点城市, 肩负着引领全国城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历史使命。《长沙市“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了生态文明长沙建设的价值追求和主要目标。如何建设生态文明长沙?我们要立足优势, 抓住重点, 走出一条有长沙特色的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之路来。

1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意义和内涵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过程中取得的物质、精神和制度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建设追求自觉自律的生产生活方式, 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和谐。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 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生态文明城市能否建成直接关系到生态文明建设大局的最终成败。

生态文明城市, 是资源高效利用、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发展持续的人类居住区, 是解决世界快速城市化和城市人口加速增长背景下, 人与自然、与城市和谐共生的关键所在。其实质是实现人 (社会) 与自然的和谐, 其经济增长方式是内涵式增长模式。可以说,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是生态城市建设的高级阶段, 是更深层次的创建工作。它是生态意识文明建设、生态行为文明建设和生态制度文明建设的有机统一。

2 长沙建设生态文明城市优势明显

2.1 区位优势和环境资源优势

长沙市是湖南省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教中心, 位处华东经济圈和华南经济圈的结合部。交通发达, 地理区位优势明显, 承担着中部崛起的桥头堡作用。自然风貌独特, 具有山、水、洲、城融为一体的独特城市景观。资源繁多, 物产丰富, 为开展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2.2 历史文化名城和全国文明城市优势

长沙文化底蕴深厚, 历史遗存丰富。不仅在远古具有忧国忧民的楚汉文化名人, 而且近代史上也英才辈出。2011年长沙经过十年创建, 更是成功获得第三批全国文明城市的荣誉称号, 城市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长沙正逐渐成为具有国际视野、人民引以自豪的创业之都、宜居城市、幸福家园。这种无形资产与生态经济合理联姻将成为发展生态文明长沙的丰富精神资源。

2.3 科技人才优势

“惟楚有才, 于斯为盛”。长沙作为湖南的科技教育文化中心, 拥有各类高等院校40多所。每万人中拥有专业技术人员数、每万人城市人口拥有在校大学生数均位列全国前十。许多科研成果居全国领先地位, 有些成果已达到世界水平。

2.4 生态环境保护基础优势

在环境管理和环境科研方面, 长沙市在全省无疑拥有明显的比较优势, 多年来在“两型”社会建设、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尤其是已经列入“全国生态示范区”的浏阳市、长沙县、望城县和岳麓区的生态建设, 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同时, 城市规划基础工作起点高、质量高、视野宽, 特别是“两型”建设背景下城市规划工作高度重视生态保护和建设, 为长沙的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尽管存在着上述优势, 但同时长沙也存在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矛盾凸现、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公众生态意识有待加强、城市生态建设缺乏过硬有效的措施和整体合力的诸多劣势。因此, 必须解决好以下问题。

3 建设生态文明长沙需着力解决的几个问题

3.1 培育“两型产业”, 走创新发展道路, 打造长沙经济升级版

实现经济与生态“双赢”是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为此, 要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 强化技术创新。纵观国内外各国发展现状, 目前世界上可供借鉴的发达生态经济模式可归纳为十类, 其基本要求都是“绿色、循环、低碳”。根据长沙的条件及现状, 走可持续的创新发展道路最为可行。

要加快调整产业结构, 淘汰高能耗的落后产业, 重点发展生态农业、现代工业和服务业。湖南是传统农业大省, 在“两型”引导下, 要对传统农业进行升级改造, 在尊重自然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的前提下,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鼓励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的发展。在工业和服务业方面, 要加大培育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商业物流业、文化创业产业为主的“两型产业”体系力度。所谓培育, 其一要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通过“一带七区”、“一区一轴九极”、“三环四廊五园”等工、农、服务业空间规划, 引导“两型”产业发展;其二要利用政策优势, 扶持“两型产业”发展;其三是提供发展平台, 促进“两型”产业发展;其四是优化发展环境, 确保“两型”产业发展。尤其要利用长沙的科技和人才优势, 依托麓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加快新材料、新能源及节能环保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走创新发展道路, 打造“扩总量、优质量、增均量”的长沙经济升级版。

3.2 提升环境质量, 推进宜居城市建设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生态文明城市的魅力就在于在都市里也能感受到乡村生活意境。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和根本措施, 提升城市环境质量, 要以流域水环境整治和大气污染防治为重点, 全力开展城市生态建设。一是加强湘江重金属污染治理, 保护好长沙的“母亲河”。二是保护城市“绿心”, 对岳麓山、植物园等生态公园加强综合整治、生态修复。三是打造城市生态廊道, 重点建设浏阳河、圭塘河、龙王港等河流的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及河道生态修复工程。四是突出保护城市湿地, 重点建设梅溪湖、洋湖等城市湿地公园。五是做好城市绿地的均衡配置。湘江风光带、城市交通道路两侧的绿化带和城市公园园林绿化区等绿地要做到市民共享。六是强化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监督管理, 减少水体与空气污染。同时, 积极提升城市形象品味, 塑造城市个性魅力, 形成和谐有序的城市外部景观和文化内涵, 推进宜居城市建设。

3.3 整合各方力量, 形成生态文明长沙建设合力

虽然近年来长沙市在生态城市建设方面着力不少, 各区县均出台了自己的环境治理规划, 但是往往存在各管一方、甚至推诿责任的现象。而环境问题往往牵涉面广, 非一部门、一地区尽己之力就能解决。为此, 整合各方力量, 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推进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人大和各级政府应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度完善;环保等职能部门要各司其职、通力合作, 加大解决生态问题的决策和管理力度, 集中力量推行生态治理工程, 特别是对市民最关心的湘江治理、雾霾治理、圭塘河整治等工程, 要确有实效;各级媒体, 加大宣传力度, 传播正能量, 为生态文明长沙建设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

3.4 强化生态文明教育, 培育绿色文化, 提升市民素质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 提高市民素质是关键, 培养生态文明意识和生态文明行为是难点。20世纪澳大利亚的生态社区———哈利法克斯生态城建设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 调动居民生态环境意识, 采用“社区驱动”的发展模式, 使居民参与社区的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和维护全过程, 极大地推动了生态城市的建设。在生态文明长沙建设方面, 长沙要探索自己的模式。其中, 全民生态文明教育是指引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新路标。那么, 如何加强对市民的生态文明教育呢?

一要探索实施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生态文明教育方法, 构建新型的教育模式。社会各方 (如政府、媒体、科研院所、专家学者) 要提供教育资源, 保障教育活动开展。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和主力军, 要通过“生态文明校园”和“绿色校园”的建设起到良好的引领作用。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 承担着将教育实践活动引向深处、落到实处的责任。

二要注重和提倡市民树立健康的生活消费方式。通过宣传教育, 引导树立绿色的消费观。“娱乐长沙、快乐生活”一直是长沙的品牌形象, 但是由此而带来奢靡风、浪费风也让人质疑。为此, 要积极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树立低碳、适度的绿色消费理念, 提倡适度消费、循环消费和替代消费。同时, 通过媒体、讲座、科普活动等方式普及生态文明知识。特别是开设环境保护等专题讲座, 帮助市民了解和掌握生态文明行为的具体作法与一些技巧, 比如节约水、电、资源的技巧、绿色消费与保护生态环境的行为方式等, 将健康的生活方式变为市民的自觉。

三要鼓励市民参与生态文明实践, 提倡生态自治。“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比书本知识更能启迪人的心灵, 更能培养人对自然生态的情感。在开展生态文明教育过程中坚持广泛开展市民参与的生态实践活动是提高市民文明素养的有效途径。“两型社区”、“两型企业”、“两型校园”的建设, 要依靠民众参与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和维护过程;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离不开村民的环保自治;绿色志愿队伍或生态环保社团要依赖志愿者深入绿色基地、街道、社区、农村等开展多种形式的生态环保宣传, 开展生态文明宣讲活动。

4 结语

总之, 生态文明长沙是美丽中国的湖南图景, 是承载“小康梦”、“两型梦”、“崛起梦”的“长沙梦”。当然, 建设生态文明长沙也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践行。

参考文献

[1]潘岳.生态文明知识读本[M].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 2013.

[2]王良.生态文明城市:兼论济南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时代动因与战略展望[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10.

[3]叶易.环境意识影响环境政策[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4]彭强.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理论与方法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 2012.

德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几点思考 第4篇

一、德钦生态文明建设现状

1.树立生态建设目标。近年来,我县提出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全国藏区生态经济示范县、旅游文化精品县、长治久安模范县为目标,以深入推进全民创业、环境创优和机制创新为抓手,着力构建“六个德钦、六个家园”依托优势资源,以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为抓手,促进经济增长由资源消耗型向资源利用效能型转变。以生态、环保、节能为突破口,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发展、生态环保和社会和谐的有机统一。

2.推进生态工程建设。近年来,德钦县以构建国家生态屏障为目标,连续五年实施“七彩云南香格里拉保护行动”,认真实施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陡坡治理和农村能源建设等工程,促使全县生态环境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认真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仅2013年,我县有效管护天然林面积达854.18万亩,落实管护人员97人,聘请护林员734人,签订县管护合同781份。认真组织、实施了公益林建设项目,全县共实施人工造林1万亩;封山育林2万亩;森林抚育2万亩。二是进一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全县3.8万亩退耕还林地成果进一步得到巩固。2013年,共完成种植业2200亩、补植补造2000亩、优化树种2000亩,安装太阳能700座、实施生态移民90人、完成技术培训500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投入资金达369.58万元,项目涉及六乡两镇。三是认真实施陡坡地生态治理和石漠化治理工程。2013年共实施石漠化治理人工造林5000亩,封山育林24177亩。四是积极开展义务植树活动。2013年,全县共有44109人参加义务植树活动,完成义务植树35万株,成活率达96%,有力地推进了县乡绿化造林的步伐。五是稳步推进农村能源建设。2013年,德钦县共完成沼气池建设300口,节柴灶3000眼,安装太阳能热水器1100台。

二、我县生态文明建设的制约因素

1.自然条件制约。地质灾害是我县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以滑坡、泥石流、不稳定边坡和崩塌为主。根据2011年编制的《云南省德钦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11-2020)》,目前我县有地质灾害隐患点358处,其中滑坡212处、泥石流86条、不稳定斜坡21处、崩塌24处、地面塌陷15处。

2.经济条件制约。一是经济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长期以来,经济工作中重速度、轻效益,忽视节约资源与环境保护。二是市场主体引进和培育举步维艰。受资金、技术、人才和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的制约,我县工业发展和招商引资困难重重,原始资本积累严重不足,市场主体培植效果不明显,经济发展缺乏引擎,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步伐缓慢。三是经济总量不足,发展相对滞后。我县经济规模小、质量差、结构不合理,加快发展动力不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制约因素多,新的经济增长点培植任务重,发展压力大。四是公共服务水平亟待提高。我县城镇公共服务功能亟待提升,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条件上存在着明显的城乡差别,就业、社保、教育、医疗、文体等公共服务水平总体偏低。

3.思想观念制约。与大多欠发达地区一样,我县信息比较封闭,在一定程度上思想观念相对滞后。一是生态意识不强。受传统生活方式影响,部分群众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不足,生态意识和绿色消费观念仍较淡薄。二是生态保护意识缺失。农业上,虽然大力提倡节肥、节药、节水,但真正能做到的却很少,化肥、农药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危害有加大的趋势。

三、我县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及建议

我县有着良好的地缘优势和生态环境,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大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大力建设高质量、高速度、高效益、低污染的生态文明。

1.树立生态意识,营造生态文明建设良好氛围。一是要在思想观念上树立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理念。良好的自然生态是生存之本、发展之本,是生产力的基本要素,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生产力,建设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发展经济;破坏生态,就是破坏生产力,破坏经济发展。要改善生态,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必须加快经济发展来摆脱贫困,使农村走出贫困加剧与生态恶化的怪圈。二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以生态保护为基础。结合我县实际,按照“小康德钦、平安德钦、生态德钦、开放德钦、人文德钦、团结德钦”的总体发展思路,突出地方特色大力发展经济。三是要充分调动全社会参与和支持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将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建设结合起来,推进农村生态建设,实现“村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的新农村人居环境。在城市新建、扩建、改建工程中,融合园林绿化和生态理念,努力创建生态园林城市。

2.切实加强领导,健全生态文明建设组织机构。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创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切实加强领导。要成立专门的领导班子,设立生态环境建设综合管理机构,将生态环境建设的任务分解到有关部门,实行目标管理。各相关部门要积极发挥自身优势,统筹规划,各司其职,相互协作,工作一盘棋,形成生态文明建设合力。

3.创新体制机制,完善生态文明建设保障体系。一是构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价值评估制度,真实反映环境违法成本。开展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价值评估制度构建,出台评估指标体系、评估标准、评估流程等相关管理规定。二是是健全市场化运营机制,实现污染者付费治理。

关于建设生态文明村的几点思考 第5篇

近年来,理论上,生态文明已成为理论界的研究热点,实践中,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生态文明不仅是生态领域的一项重大课题,还是人与自然、人与人、发展与环境、经济与社会等诸系统之间协调发展的重大理论与实践课题。特别是中共 “十七” 大以来,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长足进展,投入力度不断加大,推进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国际交流合作进一步扩大,建设生态文明的良好氛围基本形成。同时,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也面临建设和破坏并存的复杂状况,系统全面推进工作不够深入,发展法规政策体制机制不够健全,社会系统建构不够完善等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一、深刻认识生态文明建设大局新意义,切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新征程

(一)生态危机需要生态文明的化解 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人类社会进入了对大自然大规模征服的时代,在短短的一百年里,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就远远超过了以前社会生产力的总和,但它也给人类带来了各种深重的灾难 — —物种减少、空气质量恶化、臭氧层变薄、温室效应等。历史已证明,一切肆意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的各种行为,势必会遭到大自然无情的报复。

20世纪60年代发达国家的环境公害,20世纪80年代发展中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其结果都是全球生态危机日趋严重。在此背景下,人类开始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反思。20世纪70年代初期,由于受悲观主义的 《寂静的春天》 《只有一个地球》 《增长的极限》 等一系列书籍、报告等的影响,世界范围内掀起了环保浪潮。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会议通过了 《里约宣言》 和《21世纪议程》 两个纲领性文件,标志着可持续发展观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普遍认同,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成为人类的共同使命。

(二)发展转型需要生态文明的助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我国的生态环境形势相当严峻。我国发展中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矛盾比较突出,生态退化、环境污染等不断加重,严重制约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的顺利实现。这些矛盾和问题都是传统工业带来的,若靠传统工业文明发展理念应对,不仅于事无补,还会使困境日益深化。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中央有针对性地提出了 “建设生态文明”。唯有以生态文明超越传统的工业文明,坚持生态文明的理念和思路,对发展中的矛盾、问题作出统筹评估、理性调控、综合治理、化逆为顺、综合治理,才能举一反三,突破瓶颈制约,在新的起点上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向生态文明新时代行进。

(三)生态文明是实现中国梦的新路径

风正一帆悬,生态文明建设适得其时其势。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新标志,是中共 执政兴国新方略。党的十八大报告突出强调 “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 的主题。可以看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国共产党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所作出的战略抉择,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梦” 的新路径。

二、深度剖析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新实践,切实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新路径

党的十七大以来,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取得了喜人成绩,在理论研究层面初步形成 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体系,在实践层面不断取得生态文明建设的丰硕成果。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可以按建设区域范围划分为省、市、县(区)、乡镇、村(社区)等不同层次。目前,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工作在国家层面由国家发改委、环保部、住建部、林业局、水利部、海洋局等多个部门结合部门职能主导相关试点工作。

(一)西部地区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

由国家发改委、国家林业局主导,优先在西部限制开发区域中人口资源环境条件较 好、产业结构比较合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优化消费模式具备一定基础的市、县实施。区分重点开发区域、优化开发区域和限制开发区域,制定试点市、县具体的选择指标体系和目标要求,探索不同区域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效途径。

(二)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 由国家环保部主导,试点单位要围绕 “经济发达、生活富裕、环境优美、社会和谐、行为文明” 的目标要求,科学编制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统筹规范实施。2008年,环保部发布 《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要求建设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产业体系、环境安全、文化道德和体制机制。到2013年10月,批准了6批共125个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

(三)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生态市、县、区)建设试点

由国家环保部主导,到2012年11月,全国已有海南、吉林等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了生态省建设,超过1 000个县(市、区)开展了生态县(市、区)建设。截至2013年1月,共建成国家生态市(县、区)55个。同时,2013年4月命名建成国家生态建设示范区之 “国家级生态乡镇” 629个,2014年6月命名建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之 “国家级生态乡镇” 829个。

(四)国家森林城市建设试点

由国家林业局主导,要求城市生态系统以森林植被为主体,城市生态建设实现城乡一 体化发展,各项建设指标达到一定指标要求,并经国家林业主管部门批准授牌的城市。截 至2014年9月,全国有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75个城市获得 “国家森林城市” 称号。

(五)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国家园林城市是由国家住建部主导,由国家建设部自1992年发起的,要求 “分布均 衡、结构合理、功能完善、景观优美,人居生态环境清新舒适、安全宜人”,是国内重要的城市品牌之一。2004年,建设部在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基础上提出了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目标,首批试点城市有青岛、扬州、南京、杭州、苏州等11个地市,但至今尚未正式授予任何一座城市 “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称号。

(六)全国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 由国家水利部主导,要求 “有效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全面建立 ‘三条红线、四项制度’ ;基本建成节水型社会,基本形成科学合理的水资源配置格局; 增强防洪保安能力、供水保障能力、水资源承载能力; 基本建成水资源保护与河湖健康保障体系; 水资源管理与保护体制基本理顺,水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

(七)美丽乡村试点

由国家农业部主导,以促进农业生产发展、人居环境改善、生态文化传承、文明新风培育为目标,2013—2015年,在全国不同类型地区试点建设千个天蓝、地绿、水净,安居、乐业、增收的 “美丽乡村”,要求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加大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力度。2014年1月,正式确定1 100个乡村为全国 “美丽乡村” 创建试点乡村。

(八)全国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试点 由国家海洋局主导,2013年已批准山东省威海市、日照市、长岛县,浙江省象山县、玉环县、洞头县,福建省厦门市、晋江市、东山县,广东省珠海横琴新区、南澳县、徐闻县12个示范市、县(区)为首批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区),首批示范区评选工作是在山东、浙江、福建、广东4个海洋经济发展试点省范围内开展。

三、深入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新研究,切实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新实践

生态文明不仅是生态领域的一项重大课题,还是人与自然、人与人、发展与环境、经济与社会等诸系统之间协调发展的重大理论与实践课题。

(一)继续深入研究生态文明建设理论

进一步加强基本性研究。深入研究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基本原则和规范、发展建设 客观规律,奠定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进一步加强适用性研究。抓紧开展中国生态文明建设顶层设计,深入研究破解重大难题,围绕实施 “十二五” 规划和 “十三五” 前期重大战略及基本思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升级,通过深入调查研究,掌握国情、吃透世情,提出具有系统性、科学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

进一步加强国际性研究。立足国内、面向国际,进行系统思考、综合研究,推动中国生态文明理念、技术、政策、措施与国际发展趋势相对接。

(二)继续积极推动生态文明实践

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正昂首阔步迈入社会主义生 态文明新时代,生态文明将引领各项事业的建设发展。

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个源头上抓起。在我国现阶段的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比重较大,第二产业消耗了全国70%的能源资源,而重化工又消耗了这70%中的70%,加上一些地方和行业 “三高一低” 的粗放式生产方式,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危机。所以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

关于建设生态文明村的几点思考 第6篇

生态文明建设越来越被党和国家重视,加快发展生态文明,这是我国经济发展,政治进步的必然要求。而生?B文明的建设需要以生态文明意识的提高为前提,通过提升意识水平,才能更好地践行生态文明行为。通过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形成教育合力,提高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效果。

一.校园生态文明的自身环境建设

学校作为社会存在的一个细胞,以它特有的存在形式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了知识和智慧的源泉。学校的环境建设跟社会整体不可分割。在我们日常评比中,譬如花园式学校,文明教育,绿色学校,卫生达标学校都把学校环境建设作为提升学校硬件建设的亮点隆重推出。几年来,校园建设确实上了新台阶,农村山区最漂亮的建筑往往是学校,但学校的环境建设不仅仅是建筑的美观漂亮,那点缀期间的花坛、树木、假山、草坪也在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灵,在绿色丛中竖起一些金属牌,写上一些环保标语,时时提醒学生注意环保,或在醒目处竖起为环保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伟人塑像,鼓励学生们以他们为榜样。如此等等无不创造一种学校生态文明建设的绿色氛围,令师生在经常性的绿色熏陶中达到尊重环境、热爱家园的目的。

二.校园生态文明的课堂渗透

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是推进学校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渠道,应该充分利用起来,在学科教育中对学生渗透环境教育。教师在其中充当重要角色,他们根据各科的教育内容和学生想获得更多环保信息的追求特点,巧妙地运用各种有效的趣味教学方法,恰当地加强环境德育知识的渗透。譬如文史类,通过描述奇妙景色来抒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怀,讲述身边的自然景观以及动物保护的情况,讲述自然的历史变迁,增强学生的环境忧患意识,充分利用多媒体等形式,增强现场感,引导学生自觉保护生态环境。在自然学科教育过程中,进行化学物质存在的两面性教育,植物、动物和环境,空气、水的污染,沼气的开发使用,物理中的能源和资源开发使用,以及人的生理现象与环境污染关系等等专题教学;有趣的是数学课中也在利用各种数学趣味教育引导学生认识自然的和谐性。这些引导学生学会关注身边的环境,认识生态环境问题,认识环境与人那种唇齿相依的和谐关系,学习保护和改善环境所需的知识,为今后学生进入社会从事各项工作积累丰富的环保知识,从小形成正确的环境观、科学观,体现了课堂环保教育的成果。

三.校园生态文明的活动构建

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是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能够让学生在活动中增强观察能力、组织能力、动手能力、交流合作能力和探索创新能力,环保活动作为学校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具有丰富内容和形式,也令学生乐于参与其中,譬如植树养树、废物利用、环保科技活动、社会环境调查等等活动。环保活动其广泛性为青少年搭起了展示自己对环保深度理解的平台。学生对周围世界总是充满着好奇,兴趣是他们贴近环保活动的一剂良药。通过编辑环保宣传橱窗,他们在搜集有关环保资料时受到震撼;通过呵护花草名木,他们与生态环境进行近距离接触;通过班级环境文化建设,他们精心设计,动员大家一起行动,把环保教育做到学生心里;通过课堂实验活动,他们感到环境污染的严重性,了解物质存在的两重性,懂得如何去取舍。

四.校园生态文明的创新追求

学校是学习和积累知识的阵地,是人生投身社会大熔炉的基础准备。环境知识的培养和环保习惯的养成在学校阶段理应基本建立。坚持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需要在青少年中要有一定程度的精神落实,使他们进入社会具有改革和创新意识,赶超时代的发展步伐,推动中华民族的复兴,圆一个中国梦。环境教育的创新也如同其它门类的创新一样需要在学生时代有目标有步骤地开展起来,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能力。例如各地在中小学生开展的环保科技创新活动中,结出了一系列丰硕成果,不胜枚举。这些教育成果的创新等等,无一不是闪烁了青少年的环保理念和科技创新的统一。

总之,生态文明建设是全人类当务之急的大事,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除了自身要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外,还应该结合自己的日常工作,在进行科学教育的同时培养学生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才能促进社会全员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工作。让生态文明走进我们的课堂,引导学生树立绿色的生态文明价值观,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帮助学生获得人与环境和谐相处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强化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环保意识,真正达到寓教于绿的目的,带动全社会形成爱护自然、尊重自然的道德观。

本文系甘肃省白银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BY【2016】G067《生态文明教育融入思想品德教学的研究》研究成果

关于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几点思考 第7篇

关于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几点思考2007-02-10 16:47:

54关于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几点思考

企业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把传统文化的优秀部分与企业各种先进管理理论相结合,是企业与时俱进,面向全球的必然要求,也是企业全面发展的重要标志,加强企业精神文明建设,夯实精神文化内涵具有重要的意义。

所谓文明:从广义上讲,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各种成果和财富的总和。物质文明的表现为社会物质生产和经济生活的进步,政治文明表现为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活的进步,精神文明的表现为社会精神产品和精神生活的进步,企业的全面发展和精神文

明建设密不可分。

多种例子证明,单纯的企业物质文明发展,不足以使企业全面发展,只有将企业物质文明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紧密地结合起来,相互促进,协调运用,企业才有活力,才有中国品牌的企业走向世界。

当前企业精神文明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集中表现在:思想认识不到位,“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虽然天天讲,但在思想认识和实际工作中都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精神文明建设说的多、做的少,点缀多、陪衬多,将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放在从属地位上,没它不行,有它不重要。据了解,没有多少企业将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指标同企业的物质文明建设指标同步挂勾,同步责任,同步奖惩;不注重通过精神文明建设来调动职工的生产、工作积极性,促进企业全面发展;运行机制欠缺,工作方法不当,没有在认真和治本上下功夫,效果不大,收获不多;企业和职工偏重追求物质利

益,将企业利益获取的多少作为“好与坏”的标准等等。要解决上述问题,切实加强和改进企业的精神文明建设,就必须提高认识,坚持不懈的抓好企业精神文明建设。

精神文明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显著特征,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保证。它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特别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面对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今天,加强企业精神文明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要在突出抓好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的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从实际出发,丰富其内容,紧紧围绕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一中心,结合经济发展中职工的思想实际做好教育、引导、转化工作,引导干部职工正视差距,抓住机遇,树立战胜困难,加快发展的信心。精神文明工作要从贴近职工、贴近实际、服务基层入手,密切关注与职工利益息

息相关的问题入手,不断调整工作重点。从职工所迫切要求解决的热点、难点入手,增加为职所关心、所欢迎的精神文明建设内容,激发广大职工的工作热情。

二是要着力改变方法陈旧,手段滞后的现象,切实改进工作方法,改变过去的“灌输型”为“渗透型”,寓精神文明工作于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职工文化娱乐活动之中,让职工在参与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改变“教育型”倡导“自主型”,立足于贯彻落实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随着职工文化水平的提高和参与意识的增强,努力实现由被动学习教育向职工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提高的自主型转变,把职工的职业道德建设抓实做细,以高尚的精神塑造职工队伍。

三是健全机制,不断加强队伍建设。要建立党政联手抓的领导机制,党委统一领导,党政一把手总揽全局,对精神文明建设负总责,领导班子内部实行分工责任制,党委抓精神文明建设要

围绕经营管理,行政在搞经营管理的同时,主动做好支持精神文明建设,形成目标同项,决策同定,工作同步,责任同负,考核一体的全力机制。对党政主要负责人实行“一岗两责”的目标化管理。精神文明建设涉及到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和每个职工每一个家庭,必须把它作为一项全方位、全过程、全员性的社会系统工程来抓,单靠某个部门和某个单位是不够的,必须众手合力,众志成城。要通过“充电”、“严管”、“岗位练兵”等多种途径来加强政工队伍建设,培养精神文明建设人才,使之成为精神文明的带头人。

再有,要树立典型,培养示范,先进典型是时代的先锋,社会的脊梁,群众的楷模,运用典型力量,抓好示范引导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新时期加强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一要注重典型的多样性,充分发挥各个方面,各种层次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各级领导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靠实际行动

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几点思考 第8篇

一、消费模式与生态文明建设

十八大报告提出, 要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与生态文明建设有密切关系。在我国, 应倡导一种节约式的消费模式。提倡这种消费模式的原因是:我国的资源、能源状况, 乃至世界的资源、能源都不足以支撑起世界人口最多国家的非节约式的消费模式, 这是资源瓶颈原因;非节约式的消费模式已对环境、生态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例如:雾霾天气, 这是环境压力、生态承载力方面的原因;非节约式的消费模式, 并不必然带来人们生活水平和幸福感觉的提高。在我国, 一定程度上存在过度消费的倾向, 不利于生态文明建设。倡导节约式的消费模式的措施是:1.高度重视消费模式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其它措施相比, 这是一个容易被忽略的问题。2.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发展、扩大内需与节约式的消费模式的关系。非节约式的消费模式能够增加消费量, 产生大规模的内需, 但却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生态建设不利。节约式的消费模式于扩大内需, 保持一定的经济发展速度不利。要找到正确处理促进经济发展、扩大内需与节约式消费模式的关系的办法。3.在制定发展规划、设计改革措施时要充分考虑消费模式的因素, 并从长远角度考虑消费模式的问题。

二、统筹兼顾与生态文明建设

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统筹兼顾就是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 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在规划生态文明建设时要注意各种措施、各个方面的统筹兼顾。本文要强调的是, 要把统筹兼顾落实到资源节约的行动中去。现实中, 还存在因违背统筹兼顾要求而造成的资源浪费, 还存在因不注重统筹兼顾, 措施不细而带来的资源浪费、环境破坏。例如, 在进行一项建设时, 虽然政府不同职能部门基本做到了本部门内的统筹兼顾, 但部门之间却没有做到, 进而造成了对资源的浪费。再如, 住宅装修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建筑垃圾与住宅设计、建设时不兼顾住户的需求有一定关系。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 要做到统筹兼顾, 一定要注重细节, 细致考虑。

三、经济体制与生态文明建设

我们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经济体制条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持、物质保障等诸多有利的因素。同时, 也存在可能影响生态文明建设的因素。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趋利性, 有时可能会造成一定程度的资源浪费。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在市场配置资源的过程中, 在竞争、优化过程中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资源的浪费。要通过加强国家宏观指导、中长期预测、建立资源配置保障机制等措施避免市场配置资源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不利因素。

四、生产方式与生态文明建设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生产方式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需要, 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 同时有利于提高我国经济质量和竞争力。由“高消耗、高投入、高污染、低产出”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依靠科技发展和劳动者素质提高为主的集约型经济发展方式, 可以大大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本文要强调的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生产过程中, 微观经济主体为追求经济利益而在生产、销售过程中推动的商品“大包装”等方式而造成的消费者被动的“多消费”, 以及这种消费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的对资源的浪费。另外, 生产过程中的高附加值式的生产, 一方面, 节约了资源, 提高了效率, 保护了环境, 另一方面, 高附加值的产品、商品提高了商品价格, 增加了消费成本, 推动人们更多、更广地开发利用资源, 以增加就业机会、提高收入水平。要全面认识、正确处理好高附加值式的生产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两面性”影响。

五、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理念

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 形成合理消费的风尚。同时, 还应有这样一种理念, 即:非节约性的消费模式不必然带来高生活水平、高生活质量、高幸福程度;节约性的消费模式不必然导致低生活质量、低幸福程度。要通过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在一个相对较低的投入水平、消费水平上, 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幸福指数。

摘要:本文从消费模式、经济体制、生产方式等方面对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探讨, 提出了一个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思考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 2012-11-18 (1) .

关于建设生态文明村的几点思考 第9篇

关键词: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十八大;生态文明

“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1]中共十八大报告中充满豪情的期盼,使人民大会堂的代表们迸发出了热烈的掌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直接涉及“生态”或“环境”的词汇有28个,而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却明显提高到了45个,而且,引人关注的是,“自然”也成为报告中的又一亮点词,可见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因此,我们必须要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一、开展生态国情教育,激起忧患意识

人类生存与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是自然环境;恰当处理好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关系,是人类获得自身更好发展的关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显著,但这是以高昂的资源环境为代价换来的。目前,全球能源的19.5%是由我国消费的,石油供应多数靠进口,煤炭消耗量远比其他国家要高,高能耗只创造了不到世界9%的GDP,却产生了全世界30%的垃圾、多数城市遭到污染以及经常发生的环境危机。

依赖开发环境、拼资源,不仅会造成环境问题,而且还会引发各种社会矛盾,从而阻碍经济的健康发展。例如,渔业生产量下降多是由于水受污染而导致的;土地沙漠化以及土壤肥力降低则使农作物产量大幅减少。我国是人口大国、消费大国。“因此,对于环境保护来说,公民的消费美德以及私人领域的其他美德(如节俭)都是至关重要的。”[2]节约是中国传统的美德,“即使在人类历史上最浪费的社会—美国,节约和简朴也是国家的准则。”【3】所以,为了子孙后代的生存发展,我们一定要树立起节约资源的意识。西方发达国家“先发展经济,后治理环境”的方式在我国是决不可被重复实践的,为此我们要寻求适合中国发展的环保新模式,以提高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本质上就是人和自然的关系。处理环境问题,中心则是怎样把握好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定位问题。 构建人与自然共同发展的生态理念,是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二者矛盾性以及对立统一规律的直观体现。

二、直面矛盾,树立现代科学发展意识

习近平指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最伟大的梦想”。【4】显然,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也应是伟大梦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环境保护及治理工作成效显著。尽管党中央将保护环境作为基本国策之一,但形势依然严峻,工业污染、城市污染以及农村污染问题尚未得到有效治理,生态环境正经历着进一步恶化的趋势。

中国是一个快速发展中国家,发展才是解决环保问题的金钥匙。我国要战胜贫困,改善人民生活,必须要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资源的优化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都以经济发展为根本。但是,绝对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发展,更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所以,解决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对于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极其关键。

我们要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注重环境保护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重要性。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5】面对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与生态环境问题日渐上升的矛盾,根本之路则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施循环经济,开创经济与环境“共赢”的局面。大力发展生态型产业,提升产业结构调整。要大力实施环境保护责任制,将其视为现代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是废除条块分割管理制度,构建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的环保综合治理体制。其次是加强各项环保制度的实施,包括环保规划、环境评价以及污染源限期整改制度等。最后是加强环保监督。针对环境违法行为加重处罚,彻底根治环境违法行为问题。

三、加大保护环境基本国策的落实,建设美丽和谐中国

当前,新世纪的特征是绿色经济、循环经济,怎样处理好经济和环境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共同发展的现代文明成为落实保护环境基本国策的重中之重。在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过程中,务必要做到遵循保护环境的原则,用环境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已是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6】十八大报告第一次单篇阐述生态文明,第一次将“美丽中国”升格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目标,从统领全局的高度来阐述生态文明建设,体现我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准确把握,将生态文明建设并入五位一体的总格局中来诠释,同时也充分表明中国人民对世界高度负责的崇高精神。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及发展过程中碰到的种种困难时, “资源环境问题约束加剧”依旧首当其冲。这充分体现,资源环境问题已是我党的关注重点。要顺利促进“三大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形势不容乐观,要求我们提高警惕,脚踏实地,在未来工作中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步伐。当前,资源约束加剧,对环境以及其他生态系统等的破坏愈演愈烈,所以一定要建立尊敬自然、适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现代生态理念,把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战略地位,真正纳入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整个过程中,奋力开创中国生态文明新天地,最终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参考文献:

[1][5][6]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

[2]杨通进.生态公民的培养是战略任务[J].绿叶,2009(1).

[3][美] 艾伦·杜宁.多少算够—消费社会与地球的未来[M].译者:毕聿,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109.

[4]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深情阐述“中国梦”[N].人民日报,2012-11-30(01).

关于建设生态文明村的几点思考 第10篇

近年来,我国生态环境形势非常严峻,问题日益突出。对此,中央和地方各级高度重视生态环境问题。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加强环境治理保护,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主要内容。2003年,省、市相继作出了建设生态省、生态市的决定。今年,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又明确提出,要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方面实现新突破。市委三届八次全体(扩大)会议,又专题研究了台州生态市建设,首次提出生态优市,明确了生态市建设的总体目标。如何贯彻落实省党代会精神和市委决策部署,加快推进生态县建设,是当前各县(市、区)需要认真研究并抓好落实的一项重要工作。结合仙居实际,就如何加快推进生态县建设,作了一些粗浅的思考。

一、以贯彻市委三届八次全体会议精神为契机,着力营造生态环境共建共享的社会氛围

生态环境是承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县建设是遵循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运用生态学原理和循环经济理论,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改善环境质量为前提,充分发挥区域生态、资源、产业和机制优势,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改善生态环境,培育生态文化,努力实现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加快推进生态县建设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顺应时代潮流,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重大举措,是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推动“两个社会”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仙居作为重要的自然生态区,生态建设具有特殊重要性。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生态县建设的重要性及其科学内涵,牢固树立生态立县理念,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作为当前和今后工作的重中之重,贯穿于和谐社会建设的全过程。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层层落实责任,形成政府统一领导、环保部门统一监管、相关部门分工负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生态县建设的良好工作态势和整体工作合力。要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开展社会宣传教育,积极引导广大人民群众自觉参与生态县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以构建循环经济为重要途径,着力发展生态经济

发展生态型经济是生态县建设的核心。要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为重要途径,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全面推进生态型经济发展。要尊重经济规律和生态规律,努力构建“企业生产清洁化、园区产业生态化、区域经济循环化”的生态型经济体系。一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以建设浙江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为目标,深入实施《仙居县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进一步调整优化农、林、牧、渔等产业发展布局,明确重点产业导向,重点培育以杨梅、笋竹、茶叶等为主的林特产业链、以优质米为主的粮食产业链、以高山蔬菜为主的蔬菜产业链、以仙

居鸡为主的畜牧产业链、以永安溪鱼为主的淡水渔业产业链等五大产业链,构建特色农产品产业带,有效扩大和提高优势农产品的产能,建设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立体农业等各种模式的示范园区。以绿色农产品作为农业产业发展方向,大力推广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生产,推进无公害和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继续做好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与各类农产品质量认证工作,加快农产品质量认证体系建设。引导各类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推行标准化生产,加强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检测体系建设,尽快建立县农产品综合检测中心,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二要培育和发展生态工业。要以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为目标,以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为导向,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尽快形成“一城四园”的工业发展布局。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扶持发展污染小、能耗小、效益高的生态环保型、资源节约型产业,坚决禁止引进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产业。积极推进现有企业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推行清洁生产,发展低消耗、低污染、高科技、循环型的生态工业,形成资源节约、清洁生产、生态环保的新型工业化格局。三要加快发展生态旅游业和现代服务业。要以建设长三角地区旅游休闲胜地为目标,利用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资源优势,加快以神仙居为核心的旅游景区建设,结合仙居杨梅发展优势,大力开发生态休闲、观光体验、“农家乐”等生态旅游,并以此促进和带动服务、商贸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推动第三产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不断提高第三产业发展水平。

三、以加强环境污染治理为抓手,着力改善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生态县建设的重要支撑。环境污染问题是生态县建设的薄弱环节。必须坚持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并重的方针,加强区域生态保护和环境污染治理。一要加强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维护区域生态安全。要加强水、土地、森林等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保护,促进各类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大力实施生态公益林建设工程,加大对生态公益林的保护和管理力度,不断提高生态公益林的整体质量和生态功能。严格按照生态功能区划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要求,加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生态公益林、水源涵养林、饮用水源保护区等重点生态区的自然资源保护。加强永安溪生态环境保护,严格采砂管理,抓好沿岸防护林体系建设和湿地自然环境保护,妥善处理好产业开发、土地整理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加强河道综合整治工作,通过小流域治理、河道疏浚清理等手段,提高河道水体质量,全面改善水环境。二要加强环境污染治理,提高区域环境质量。要深入实施“811”环境整治行动,继续加大对重点领域、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污染治理力度,坚持开展多种形式的环保执法专项行动,加强监察、督查和巡查,努力遏制环境污染。坚持整治和控制相结合、整治和关停严重污染企业相结合、整治和提升产业产品结构相结合的原则,落实污染防治工作措施,不断深化环境污染整治工作。抓好医药化工、工艺品、固废拆解、进口洋垃圾焚烧冶炼、“三废银”回收冶炼、非法炼油等行业的整治,突出抓好市级重点监管区——仙居城南化工区的污染整治工作,确保在今年10月底前通过市级“摘帽”验收。要把节能减排作为硬任务,加大节能减排力度,抓好工业、建筑、交通运输、机关单位等公共领域、商业民用等领域的节能工作,落实全县COD和SO2减排总量削减计划,重点抓好医化企业的减排工作,加快热电厂等企业的燃煤脱硫除尘装置改造,有效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确保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重视跨区域环保协作,严格控制高污染项目跨区域转移,防止跨区域环境污染问题发生。积极调整能源结构,大力发展太阳能、生物能、风能等清洁能源。三要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改善城乡生态环境。全面推进以村庄整理、旧村改造、下山脱贫、生态移民为主要内容的城乡一体化进程,实施“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加强河道水环境整治,开展水土流失和青山白化治理,强化矿山生态恢复,加快农村改水改厕进程,全面改善城乡环境质量。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优化养殖业布局,推行生态养殖模式,加大畜禽污染整治力度,大力推广农村户用沼气,减少农业农村面源污染。

四、以加快环境设施建设为基础,着力提升环境保护能力

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是生态县建设的前提条件。要加快污水处理工程及配套设施建设,确保年内建成投入运行,加大排污管网建设力度。建立城镇、乡村垃圾分级处理运作机制,积极探索垃圾减量化产生、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的有效模式,重视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尽快动工建设垃圾处理工程。按照市委三届八次全体(扩大)会议明确的要求,确保在今后五年内40%以上的行政村运用各种适宜技术建设污水处理设施。重视城区供水管道改造及部分城区、城郊和集镇的自来水设施建设,切实解决饮用水安全问题。加强重点工业污染源的废水在线监控和县城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建设,实现省、市、县三级联网。督促企业加大环保投入,改进环保治理设施,提高污染处理能力。

五、以生态文化建设为载体,着力增强公众生态环境意识

生态文化是生态县建设的灵魂。增强生态保护意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县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生态文化,能促进人们转变生产、生活方式,树立资源节约型消费观,培育绿色生产和消费方式,构建生态文化体系。一要树立和形成尊重自然、善待生命、节约资源的道德风尚。大力开展社区、农村、企业、机关、学校生态文化建设活动,使广大人民群众确立“保护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环境是资源、环境是资本、环境是资产”的价值观,倡导绿色、环保、健康的生活方式,培育简朴和谐的生态文化。二要弘扬地方传统文化,不断扩展生态文化的内涵。深入挖掘,整理和弘扬地方特色文化,切实做好历史文化遗产和乡土文化的整治、保护与恢复工作,以生态文化、生态理念融入地方的文化节日和传统节日,大力发展生态文化节日。三要深入开展绿色系列创建活动,营造环境友好型文化氛围。绿色创建活动是社会公众参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主要载体。要大力开展绿色学校、绿色家庭、绿色社区、绿色企业、绿色医院、绿色饭店等系列创建活动,在全社会倡导节约消费、绿色消费、文明消费的观念,不断改变传统消费方式,形成环境友好型消费方式,营造人人崇尚的文化氛围。

六、以建立健全机制为保障,着力推动生态县建设扎实开展

上一篇:实验学校党风廉政制度下一篇:水利局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汇报研讨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