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艺术概论教学大纲

2024-08-29

中国传统艺术概论教学大纲(精选10篇)

中国传统艺术概论教学大纲 第1篇

《中国传统艺术概论》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023134 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

适用专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专业、文化产业专业本科生 学 分:2学分 学 时:36学时 开设学期:第7学期

一、教学目的

《中国传统艺术概论》是文化遗产专业的专业选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中国传统艺术遗产的丰富多彩,这些传统艺术都有几千年的积累,都是伟大的创造,都透着五千年文明古国深厚的文化底蕴。通过对传统艺术的学习,使学生们能够对中国传统艺术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有助于更加准确地认识我们民族自身;有助于继承优秀传统,创造美好未来;有助于大力推进素质教育。

二、重点难点

1.重点: 通过对传统艺术的学习,能够掌握中国传统艺术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了解中西方艺术存在的差异。

2.难点∶学习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努力提高个人文化素质和整体素质,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中,如何学贯古今,会通中西,既保持自身的历史文化精华,又吸收西方的现代文明成果,努力建构既有传统底蕴又有时代气息的社会主义新文化,是本课的难点。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教师讲授中国传统艺术的基本知识点和研究现状。讨论法:师生共同讨论如何在实际中学贯古今、会通中西。

四、教学内容

第一章 绪论(2学时)

教学要求:通过本部分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传统艺术的内涵,懂得中国传统艺术的外延与内涵,掌握正确对待中国传统艺术的态度。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培养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法与技能。

一、什么是艺术

1、“文化”界说

2、文化的结构与分类

3、“艺术”的概念与特征

二、什么是中国传统艺术

1、中国艺术

2、中国传统艺术

3、中国传统艺术的成就和特点

4、如何对待中国传统艺术

三、学习中国传统艺术的意义和方法

1、学习中国传统艺术的意义

2、学习中国传统艺术的方法

第二章 中国书法(2课时)

教学要求:通过本部分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书法发展的历史轨迹,了解汉字形体的演变,每一历史时期著名的代表人物及作品。

一、书法的概念

二、书法的特点

三、汉字形体的演变

四、中国书法简史

第三章 中国绘画艺术(4课时)

教学要求:通过本部分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绘画发展的历史轨迹,了解国画每一历史时期著名的代表人物及作品,并了解中西绘画各自的特点及不同以及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

一、国画的概念

二、国画的分类

三、国画的特点

四、人物画介绍

1、《洛神赋图》

2、《古帝王图》

3、《步辇图》

4、《虢国夫人游春图》

5、《捣练图》

6、《五马图》

7、《渔翁渔归图》

五、山水画介绍

1、《游春图》

2、《潇湘图》

3、《古木怪石图》

4、《六君子图》

六、花鸟画介绍

1、《芙蓉锦鸡图》

2、《墨葡萄图轴》

3、郑板桥的竹子

4、《 八骏图》

七、中国绘画简史

1、原始社会时期的绘画

2、夏商周时期的绘画

3、秦汉时期的绘画

4、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

5、隋唐五代时期的绘画

6、辽金元时期的绘画

7、明清时期的绘画

八、中西绘画比较

1、中国绘画和西方绘画的特点

2、中西方绘画艺术差异的原因

第四章 中国传统舞蹈(4课时)

教学要求:通过本部分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舞蹈发展的历史轨迹,了解每一历史时期舞蹈的特点。

一、原始舞蹈

1、崖画舞蹈

2、部落舞蹈

3、原始舞蹈的特征二、三代舞蹈的分流

1、表演性舞蹈的发端

2、纪功舞蹈的早期形成

3、《傩舞》

4、礼崩乐坏

三、汉代舞蹈的发展

1、俗乐俗舞

2、四夷乐

3、礼节舞和即兴舞

4、汉代著名的舞人

5、汉代国家乐舞机构

6、汉代百戏

7、汉舞的艺术特征

8、汉代舞蹈的艺术成就

四、魏晋南北朝的舞蹈

1、清商乐舞

2、胡乐胡舞

3、唐代舞蹈的奠基

五、唐代舞蹈

1、唐代宫廷舞蹈分类

2、其他表演性舞蹈

3、民间歌舞

4、乐舞机构和舞谱

5、唐代舞蹈的艺术成就

六、宋代舞蹈

1、队舞

2、故事歌舞

3、民间队舞

4、乐舞机构和舞谱

5、宋代舞蹈的艺术成就

七、明清舞蹈

1、礼仪宴乐舞蹈

2、民间舞蹈

3、戏剧舞蹈

第五章

中国传统音乐(4课时)

教学要求:通过本部分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音乐发展的历史轨迹,了解中国传统乐器的形制及特点。

一、中国传统音乐的文化内涵

二、形成期的音乐

1、音乐的起源

2、先秦乐律学

3、古乐舞

4、西周的礼乐制度

5、形成期的代表乐器

6、音乐理论

三、新生期的音乐

1、乐府

2、歌舞音乐

3、乐器的发展

4、音乐理论

四、整理期的音乐

1、词调歌曲

2、乐器的发展

第六章

中国戏曲(4课时)

教学要求:通过本部分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戏曲发展的历史轨迹,了解中国主要剧种的发展历程及代表人物、代表作品。

一、戏曲的概念与特征

1、概念

2、特征

二、中国戏曲发展的过程

1、中国戏曲的孕育与形成

2、中国戏曲最早的成熟形式──宋元南戏

3、中国戏曲的第一个繁盛期──元杂剧

4、中国戏曲的第二个繁盛期──明清传奇

5、中国戏曲的转型期──清代地方戏的兴起

6、徽班进京

7、中国戏曲史上的大事──京剧形成

三、京剧

1、京剧历史沿革

2、京剧角色分类

3、京剧脸谱

四、豫剧

1、豫剧五大音乐流派

2、豫剧名家

五、越剧

1、经典剧目

2、越剧角色分类

六、评剧

1、评剧的形成

2、评剧的艺术特点

七、黄梅戏

1、黄梅戏的发展历程

2、角色行当

3、黄梅戏赏析

4、名人简介

八、昆曲

1、昆曲简介

2、昆曲剧目欣赏

九、样板戏

十、秦腔

第七章 中国传统服饰(4课时)

教学要求:通过本部分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服饰中国戏曲发展的历史轨迹,了解中国主要剧种的发展历程及代表人物、代表作品。

一、服饰的概念

1、服饰

2、服

3、饰

二、服饰的起源

1、实用需要说

2、性别遮羞说

3、审美装饰说

三、服饰习俗的构成因素

1、性别因素

2、季节因素

3、职业因素

4、实用因素

5、生产方式因素

四、中国古代对民间服饰的强权干预

1、对商人服饰的限制

2、对平民服饰的限制

五、中国传统服饰的发展变迁史

1、原始时期的服饰

2、夏商周服饰

3、春秋战国服饰

4、秦汉服饰

5、魏晋南北朝服饰

6、隋唐五代服饰

7、宋朝服饰

8、元朝服饰

9、明朝服饰

10、清朝服饰

第八章 中国传统雕塑(4课时)

教学要求:通过本部分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雕塑群的杰出代表及其艺术特征。掌握分析和鉴赏中国古代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作品的艺术风貌,以及我国四大石窟的特点。

一、雕塑的定义

二、雕塑的分类

三、雕塑的主要形式

1、圆雕

2、浮雕

四、中国古代雕塑的分类

1、陵墓雕塑

2、宗教雕塑

五、中国传统的五大雕塑

1、陶雕

2、石雕

3、铜雕

4、木雕

5、泥雕 六、四大石窟

七、中西雕塑比较

第九章 中国传统建筑(4课时)

教学要求:通过本部分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及基本构建,掌握不同古代建筑的特点,了解中西建筑的不同。

一、中国传统建筑的概念

二、中国传统建筑的主要特点

1、材料

2、主体结构

3、排列

4、平面布局

5、整体环境

三、中国古代建筑基本构件

1、台基

2、开间

3、大梁

4、斗拱

5、彩画

6、屋顶

7、山墙

四、不同类型古代建筑介绍

1、宫殿

2、园林

3、民居建筑

4、佛塔

五、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精神

1、群体的和谐性

2、组合的内向性

3、阴阳的融合性

4、天人合一,师法自然

六、中西方建筑艺术的差异

第十章 中国传统饮食(4课时)

教学要求:通过本部分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食文化、茶文化、酒文化的相关内容,使学生对中国传统饮食有一个清楚认识。

一、人类饮食生活的发展变迁

1、自然饮食阶段

2、调制饮食阶段

3、人类不同的主食民俗形成

4、食物加工技术的突破

二、我国饮食民俗的地方区域差异

1、不同区域的饮食资源差异

2、饮食习俗的地方区域差异

三、中国传统食文化的特点

四、中国传统茶文化

1、中国茶酒文化——儒道结合的中国人格

2、茶的分类

五、中国传统酒文化

1、酒的产生和发展

2、酒器、酒具的使用

3、酒与礼仪风俗

五、其他教学环节

1、学生在上课期间完成一篇作业,对本课程感兴趣的任何内容写出一篇小论文,字数在3000字左右。

2、抽调一两个学生讲课,师生共同点评。

六、考核要求

分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两部分,平时考核综合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作业评定成绩,期末考核以开卷笔试的形式进行。最终成绩采取百分制,平时考核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

七、选用教材

自编教材

八、参考书目

1.《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石云涛著,学苑出版社,2009年版

2、《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彭付芝著,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中国传统文化通论》,赵洪恩、李宝席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4、《中国饮食文化》,吴澎著,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年版

5、《中国传统音乐概论》,王耀华、杜亚雄著,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6、《中国传统文化与舞蹈》,金秋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7、《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楼西庆著,中国旅游出版社,2008年版

8、《中国传统工艺》,杭间,郭秋惠 著,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年版

执笔人:李晓梅 审核人:石强 审定人:刘治立 时

间:2013年7月

中国传统艺术概论教学大纲 第2篇

本章教学目的:

1、使同学了解什么是传统。

2、什么是文化。

3、认识中国文化的源流、特点、精神,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的信心。

学时分配:3学时

教学环节:课堂教学

主要内容:

第一节 传统和文化释义

传统是指人类创造的不同形态的特质经由历史凝聚而沿传着、流变着的诸文化因素构成的有机系统。

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是指人类在实践交往中所建构的各种方式和成果的总体。狭义是指人们的观念或精神形态的总和。

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构和特点

一、多样并包性结构。中国文化有五千多年历史,在漫长岁月中形成各具特色的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六家,后由印度传入佛教各宗派。可见中国传统文化并非单一的,而是多元的和合体。其表现为:百家争鸣的形式;互相辩论的风气;兼容并包的政策。由此,中国文化到宋代,无论在政治、经济、文化,还是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典章制度都成为世界文明的高峰。

二、开放互补性结构。中国传统文化并非只是封闭的、保守的,它的主导方向是开放的,能不断吸收各种不同的文化思想和外来的思想,而转化为自己的文化,同时又不把自己已有的文化思想绝对化,而不断建构新的理论形态。其表现是:儒、释、道的综合与排斥;儒家与道家的互补与对立,正面与负面,形而上与形而下,入世与超世等。

三、经世实用性结构。中国传统文化的旨趣所在,不在于虚空的玄想,而在于讲求务实的精神和形而下的百姓日用之学。其表现为制民之产,知行合一。

第三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生命

一、整体精神。整体价值的内在深层蕴涵,是整体意识。个体价值融入整体价值之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

二、人本精神。以人为中心原则,“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为万物之灵,人为邦本,仁者爱人,以民为贵、君为轻、社会稷次之的思想精神。

三、和合生生精神。春秋时史伯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如五行和合或阴阳和合化生万物,是多样性的异质、异性要素对待统一,便是和。生生是天地最基本的、最一般的德性。

四、自强不息精神。《周易·乾·象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中华民族就是依赖此精神,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而成为世界文明古国;并延续到现代,而没有中断,这是与其他三大文明的不同之处。

五、尊师重教精神。中国自古以来形成一套从胎教、宗教到社会环境教育,从太学、州学、县学到大学、小学、书字、私熟等完整教育体系,保证了各级人材的培养和人的品质、道德水平的提高,为社会繁荣发展提供了人材。

六、文化主体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意识,中国知识分子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思考题:

1、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

2、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参考书:

张立文著:《传统学引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多维反思》,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中国传统艺术概论教学大纲 第3篇

一、新疆高校《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堂教学创新的背景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作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一门基础课程, 对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重大的价值与现实意义。2006年《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要“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技艺的传承”;明确在报告中提出:“要全面认识祖国的传统文化, 使它与当代社会相适应, 与现代文明相协调。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 国内许多高校加强了《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 如“作为教育部素质教育试点院校的天津大学成立了中国传统文化与人文教育研究所, 北京大学成立了国学院等。”这些措施有力地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堂教学的创新。“在21世纪的今天学习中国传统的文化, 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身心素质等具有重要的意义。”新疆是东西方文明交汇、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并存、多文化交融的地区。新疆的历史与现实背景使得新疆高校的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堂教学创新面临重要的使命和任务。“新疆高校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它是建设新疆高校文化的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 也是构建新疆高校文化的灵魂。”

二、新疆高校《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堂教学创新的实践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大多属于通识教育, 因此, 既要将其区别于历史课, 又不能让其脱离文化的历史背景。我们讲授中国传统文化的实际教学中, 尤其对少数民族大学生采用创新性的教学方式, 把课程分成10个专题: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传统文化、道教文化、佛教传统文化、传统哲学、传统政治文化、传统伦理道德、中国古代文学、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和中国古典美学艺术。以专题形式讲授中国传统文化, 让学生掌握分析和整合的方法, 力求让学生系统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精神和实践意义。这种课堂教学创新较为全面地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与特征, 又比较切合学生的求知需求, 使得学生学习的潜能和自身素质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激发和全面发展。我们在教学实践中, 关注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问题。如儒学, 除了要讲清儒家追求“内圣”的心性修养外, 还讲清儒学与现代化的关系;讲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专题时, 除了要讲清中华民族十大传统美德 (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报、精忠爱国、克己奉公、修己慎独、见利思义、勤俭廉政、笃实宽厚、勇毅力行) 外, 还着重讲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与现代转型过程中的中国文化的关系等;就教与学互动的环节来说, 主要是加强师生之间的双向沟通。在课堂教学中, 创设一个宽松环境, 促进教学相长, 《学记》中记载:“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教然后知困。知不足, 然后能自反也;知困, 然后能自强也。”鼓励学生对教学内容提出质疑, 鼓励师生之间相互切磋。教师在讲授过程中, 可选用设疑、引导、启发、讨论等方法, 启发学生的思维, 使学生“知不足”, 师生双方都在获得新的信息的提示下, 来调整自己的教学活动, 从而以主动式学习代替被动式学习。

在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的课堂教学实践中, 我们进一步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提高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质量。由于现代多媒体技术具有“教学立体化”信息容量大等特点, 我们在讲课中插入历史、哲学、宗教、社会、军事、管理、艺术等方面的内容, 声像结合, 这样可使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枯燥的学习情景化, 使理论教学多样化, 从而引发学生尤其是少数民族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和发展以及中华民族前途和命运问题的思考, 激发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制作系统的多媒体教学课件, 利用PPT技术编制课程提纲、定义和基本内容, 预设动画。利用超级链接将主板书与副板书相连接, 使视觉画面更加生动。插入大量来自网上的图片和自己制作的图表、书法绘画等, 涵盖人文艺术、人文建筑、人物、人文历史、精彩文物等图片, 使教学手段更加丰富。我们在课间播放视频如《汉武大帝》、《武则天》、于丹的《论语心得》、王立群读《史记》、央视“百家讲坛””等栏目的相关讲座, 鼓励学生结合所观察到的及个性发展特长开展一定范围的研究学习, 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创新的实践中, 我们运用教学典籍研习的方法。在课程教学中开展读经活动, 组织学生阅读先秦诸子典籍, 及后来的《史记》、《汉书》、《旧唐书》、《新唐书》、《中国哲学史》、《中国古代科技史》等, 并要求学生做读书笔记。“引导学生注重一手文献资料的搜集, 培养阅读古代典籍的基本功, 尤其阅读原版线装竖排繁体字国学经典的能力。”通过学校、教师、学生三方构成一个《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大课程体系, 通过增设选修课、专题讲座及举行各种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艺术活动等形式宣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从而使巩固和深化课堂所学知识, 达到知行统一。为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行之有效的主要课堂教学创新模式。

(一) 启发式课堂教学创新模式。中国传统文化渊远流长, 博大精深。我们设计的每个专题都可以单独成为一门课程, 为此, 我们从文化精神开始讲授中国传统文化课程, 着重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基本思想, 深切地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如讲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精神, 如儒家的人文主义、道家的自然观、庄子的齐物论、儒道互补的系统论等, 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深刻认识“和”的精神, 掌握提高道德修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认识世界、解决宏观问题的方法, 认识事物的规律和实质。其它各专题讲授均贯彻了这样一个指导思想。这种启发式的课堂教学创新方法, 有利于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

(二) 合作课堂教学创新模式。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特点是:学生分组学习, 掌握学习目标;小组随机编排, 灵活组成, 各组内部成员的差异明显。我们在课堂上采用随机的讨论方法, 由教师选择学生所关心的热点问题与课程问题融合起来, 让学生经过充足的准备, 教师在教学中有充分的时间进行课堂讨论。在课堂讨论中, 学生之间相互切磋, 讨论出现的不同观点, 教师可启发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新疆高校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堂教学创新的思考

通过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进一步赋予中国传统文化课堂教学新的时代精神与内涵。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做到:正确定位课程性质, 合理安排开设时段, 加强教师人文素养, 优化授课师资配置, 深化课程教学改革, 创新课程教学方法, 创建互动式课堂, 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新型教学模式。

通过新疆高校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堂教学创新的研究, 我们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以创新教育观念为先导, 以加强教学建设为基础, 以深化教学改革为核心, 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 通过课堂教学创新, 既可以使自身的人文素质得以提升, 增强民族自信心、自尊心, 又能培养自身的审美能力、审美创造能力, 不断健全的个体人格, 进一步彰显“注重人格塑造, 突出综合培养, 强化实践训练、服务社会民生”的课堂教学创新特色, 从而为新疆的文化融合和创新服务, 进一步增强我国新疆高校学生对国家的向心力和认同感, 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亚洲梦、世界梦。

参考文献

[1]袁锦贵.高职院校《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开发与体系构建刍议[J].中国农业教育, 2009, 1

[2]武秋莉.中国传统文化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 2011, 6

[3]梁超.关于新疆高校“文化育人”的若干思考[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 2012, 2

中国传统艺术概论教学大纲 第4篇

关键词:军校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教改

【分类号】G122

军队院校《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是对学员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基础课程,其根本任务是帮助学员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中华民族的文明史和人文精神,掌握中国传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就,提高学员的人文修养和对文化现象的自主分析判断能力,培养其爱国主义情操和创新先进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充分发挥该课程的作用,必须正视目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加强课程建设,深化教学改革,以提高该课程的育人效果。作为一名《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的授课教员,笔者认为紧紧抓住本门课程的教改着力点,可以明显提高本门课程的教学效果。

一、有机整合教学内容,强化战斗精神培育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容广泛,涵盖思想、宗教、教育、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科技、服饰、饮食、民俗等领域,目前出版的针对高校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教材可谓汗牛充栋,绝大多数超过20万字,有的理论性、专业性较强,内容偏深,份量过重;有的包罗万象,浮光掠影、面面俱到。这就导致了教员在课堂上讲授的内容往往要么晦涩难懂,学员难以承受;要么片面、单薄地截取内容,对学员而言真正内化于心的知识和道理并不多。而且任何文化遗产,往往都是良莠杂陈,精华和糟粕并存,中国传统文化也是如此,所以教员在授课过程中必须科学合理地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应当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深入揭示中国文化的内在价值体系,并运用唯物辩证法加以反思,明辩良莠,引导学员自觉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正面的文化价值观,而剔除其负面的因子,从这个意义上,《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可以说应当肩负起理性启蒙的使命。譬如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官本位思想、权力崇拜思想、唯心主义宿命论等内容教员既要提醒学员对此保持清醒的认识,也不必过于展开,占用太多课时。尤其对于军校来说,培育学员战斗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义不容辞的责任和教学目标之一,因此要清醒地意识到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些观点对学员的战斗精神等产生着不良影响,例如中国传统文化所主张的“中庸而为”,推崇自然无为、消极宿命的人生态度不利于学员形成积极的进取精神;中国传统文化所提倡的“血缘伦理”关系,注重血缘情感、伦理道德的规范不利于学员形成团结合作、纪律严明的集体氛围;中国传统文化所尊崇的圣贤人格、君子人格等泛道德化的理想人格,不利于学员血性的锻造;中国传统文化提倡“竞于德”而“不竞于兵”和“非攻”等“仁战”思想不利于学员形成科学的战争观等等。对这些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学员战斗精神形成的内容和观点,教员要采用正反对比的教学方法,加以透彻的分析讲解,以防学员因为理解不清而受到消极影响,产生错误的“不以兵强天下”的战争观、“消极宿命”的人生态度、“血缘伦理”的情感要求等。所以军校《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建设和改革要在组织教员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研讨的基础上,优化整合有利于战斗精神培育的教学重点内容,尤其要突出有利于爱国主义、英雄主义、忧患意识、顽强意志等战斗精神内涵培育的内容。那些集中体现爱国主义、民族主义气节情操的历史人物、历史传统,经典的诗词文章和著作,是人文课程培育战斗精神最生动的教材。

二、注重思维启迪,发展学员思辨能力

凡是成熟的理论学科没有不重视思维方式、方法的,强化学员思维方式训练对“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这门课程来说具有独特的意义,这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思维方式的外在显现,如《周易》强调“观其会通”,即观察事物与事物之间的统一关系;《孙子兵法》字里行间渗透着整体思维的烙印,如其开篇《计篇》里即指出只有道、天、地、将、法这五种军事领域的相关要素都符合要求,才可以出战,哪怕一项不符,就不应出战,即使出战也难以取胜,这无疑与现代系统论里的木桶原理异曲同工;《老子》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对立统一辩证观……教员要积极利用这些哲学理念启发引导学员将其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和将来的任职需要之中。《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就非常突出地显示了转变、变革思维方式的重要性,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绝不能只是为了记住往日民族的荣光,更是为了创造今天和明天的民族新文化,数千年的传统文化给我们留下丰厚遗产的同时也带来了因袭的重负,只有深入剖析中国传统文化对今日中国的影响,才能准确把握创新文化的方向,所以《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的教学在知识层面的介绍可以历史为主,但在思维层面上则要教会学员用当代人的眼光和精神去审视过去,启发学员思考如何学习和借鉴前人伟大的文化创造力来创建和发展当代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一定要克服“填鸭式”、“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法,防止把该课程教学变成简单的文化说教,那样就不仅不能实现教学目标,反而会造成学员对文化素质教育的逆反心理,要采用比较式、研讨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来提升学员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员的多种能力,比如无论对中国传统文化哪个领域的学习都可以运用中外文化比较法,只有在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和知识体系的基础上,了解其本身区别于其它文化的特点,才能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真正的了解,所以要引导学员对中外文化异同进行分析比较,“有比较才有鉴别”,经过比较可以使学员较为全面地掌握中国文化的特点和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教学要抓住其横跨文理,包容性、涵盖性极强的特点,积极拓宽学科口径,开阔学员的眼界,发展学员的逻辑、抽象、辩证等思维能力,使学员在认识客观世界、分析具体问题时,自觉地把它放在整个学术、文化背景下加以审视和关照,在纵向和横向联系中开拓比较研究的思路,既高屋建瓴,又深刻透辟,这对于学员的通识教育和综合能力培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endprint

三、采用教员交叉授课方式,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中国传统文化跨文越理,纵横交错,教员因为自身专业及能力所限,在教学过程中势必产生此生彼熟,甚至现炒现卖,穷于应付的现象,以致形成了教员原有的单一的知识结构与课程庞大的知识体系之间的矛盾。按传统的教学模式,一名教员独立担任一个班次的授课任务,意味着一个人要精通哲学、伦理、科技、美学、文学、艺术、民俗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应该说,对中国传统文化几个领域都有精深造诣的不乏其人,但对中国传统文化各个领域、层面都有深入研究的实属罕见,目前的实际状况是,担任军校《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的多是中文或政治教员,单一的知识结构与该门课程多学科交融的特点产生了不小的冲突,导致不同的教员因自身知识结构的不同,对该门课程讲授的重点就不同,往往是对自己精通的环节大加发挥,而对自己知识储备较弱的部分则一掠而过,影响了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虽然通过培训、交流、集体备课以及自学等方法可以完善教员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员的理论素养,实现每名任课教员都能够驾驭该门课程的目标,但这需要一个过程,决不是一蹴而就的。鉴于目前任课教员知识结构的状况,可以利用专题式教学法的实施,采取教员交叉授课的方式,来提高教学水平。即授课教员组合为多元化人才团队,不同的教学专题由擅长相应内容的教员讲授,例如中国传统思想这一专题,由哲学专业的教员讲授;中国传统艺术这一专题,由相对擅长这些内容知识的教员讲授等等,这样的分工协作,使得优势互补,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但必须引起注意的是,较少课时内的频繁更换授课教员,教学方法、教学风格的差异往往容易造成学员眼花缭乱、思维断裂的难以适应感,不利于学员对中国传统文化整体性、统一性形成清晰的认识,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为了避免这一现象的产生,可以采取优势组合的方式,即一位教员选择两三个专题作为自己的专攻方向,这样一个班次的授课任务由两三位教员共同承担,这种“互助组”式的教员配备,既摆脱了因教员更替频率快而造成授课内容产生断裂感的弊端,又可以使教员有针对性地对自己所担专题的难点和重点进行深入探究,从而可以从容顺利地进行教学。这种授课方式效果颇佳,富有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介永强.关于中国文化史教学的一些思考.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7, 06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第5篇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经过五千年的积淀而形成的,在全球化的今

天,许多传统文化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忘记,中国传统文化面临什么压力及我们应 采取什么对策?

[关键词]:全球化中国传统文化中医药学结合1.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

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是自然的文明化,是自然向着属于人的理想化。

广义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思想文化三个层次的内容,是涵盖所有人类文化成果 的大文化观;狭义的文化专指思想文化。文化有传承,教化,凝聚,调控的功能。也许很抽象,我举个例子:当一个古老的东西被大家接受而流传使用下来,就可 以说这个东西是传统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很多,如四大发明、朝廷礼仪、古 代结婚礼仪、儒家、道家等的文化、太极、气功等等;我们学的中医也是一种中 国传统文化,它是祖先遗传下来的,让人们去传承的中国古代精髓文化。

2.全球化的概念

“全球化”一词最早提于1960年,加拿大著名传播学家马歇尔·麦克卢汉在其《传播探索》一书中提出“地球村”,此思想当时并未被认同,1985年R·罗伯逊和F·勒谢尔明确提出“全球化”这一词,引起人们广泛注意,之后又有许许多多的学者等都提出了“全球化”这一概念。

全球化包括经济全球化,文化全球化。

其中经济全球化会让远距离之间的国家越来越相互依赖,跨国境的物资,人员资金与信息流量越来越大,全球成为一个统一的大市场。而资源将全球范围内实现现有有效配置。文化全球化则是由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虽然在许多地方你可以买到世界任何一家知名公司的任何一件商品(前提:只要你有钱),也可以买到一些“Made in China”,这当然给许多人带来方便,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和人力资源发生革命性变化,各种样式层出不穷,给企业,消费者带来方便。但经济全球化某些因素使最贫穷的国家受损害,富国与穷国的差距越拉越大!

3.中医药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作用

中医讲究顺应自然,它以自然界阴阳,五行(金木水火土)来观察人体,讲究运气,集自然之精华来保持身体健康,这是世界所独有的,更体现了人文精神与人来自于自然的那种规则特别是中医养生更体现了那种天人合一;中药是那种取之于自然用之于人的药,它毒副作用小,是中国传用了几千年的治病药物,这个更是中国古人才能发明创造的东西;太极,讲究天人一体,以柔克刚,那种奇妙的武术效果与养生效果更是不可比拟的;气功,通过运气,导引等的运动达到一种全身气机畅达有治病,消除疲劳的效果;针灸,则是通过针刺穴位来治病,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就连先进仪器都无法测显现出形态的穴位,被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所发现,并付诸于实践,治愈了成千上万个病人,达到不可比拟的神奇效果(据说外国人正是通过它来了解中医的),也是令我们所骄傲的。身为中医学院中西医临床专业的学生,我们首先的认真努力地学习中医,并将它发扬光大,再将西医作为工具,让我们更好为中医服务,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全球化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向我们学习中医,就像我们学院的那么多的留学生,就是很好的例子。不能让老祖宗的东西被全球化给冲洗涤了。

4.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的压力

既然我们要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我们首先就得学习,国家教育体制值得我们深思。曾有这么个例子,1979年6月,中国派一个访问团去美国考察初级教育,回国后写了一份长达三万字的报告,结论是美国初级教育病入膏肓,可以寓言,在过20年,中国科技和文化必将赶上和超过这个超级大国,同年美国也派了一个考察团来中国,他们看了北京、上海、西安几所学校后,也写了报告,结论是中国学生是世界上最勤奋、起的最早、睡的最晚的。他们的学习成绩和任何一个国家同年级学生比较都是最好的,可以预测,20年后,中国在科技文化方面必将把美国远远甩在后面。25年过去了,美国“病入膏肓”的教育制度共培养43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197位知识型亿万富翁,而中国还没有哪一所学校培养出一名这样的人才,所以两份预言都错了。

究其原因,令人深思,中国的教育制度中大部分学生上学都是为了应试,他们不是考试,便是做题,我也是被高考这场风暴所洗礼了一遍的人,对其感受很深,培养的都是只会学无文化创造力的人,各种先进的科学思想、文化都能背的滚瓜烂熟、运用自如,但是自己创造的就相当少了,几乎没有。

有的东西也不乏创造,如时下最流行的《超级女声》、《阳光伙伴》,但其中《超级女声》是模仿美国好莱坞选秀活动《美国偶像》、《阳光伙伴》则是模仿日本的裹腿跑,当这些节目一火,众多的电台都争相模仿,令人发指。难怪许多人抱怨为什么现在的电视越来越难看了!让人眼前一亮的东西太少,冠军没有了传统中国女性的柔美,而更像一个野性的男孩子,更让人想不通。

网络技术的发展更体现了全球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在网上用搜索引擎一搜,便可链接到世界任意一个角落,网络世界精彩缤纷,诱惑力也十分大,黄色信息蔓延,各种各样似乎是好处的利益引你上钩,没有多少人能够潜下心来静静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他们不知道要传承一种文化是要靠心灵传递而不是网上传递,我始终坚信“心诚则灵”。

还有中国人缺乏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像许多古迹,文化街、镇都濒临灭绝,现在的商业楼几千元每平方米,如果靠这个赚钱则将会是一笔相当可观的数目,许多人不惜一切,妄想毁了老祖宗留下的东西。如北京的“胡同”、“长城”、“故宫”等都遭到国人的践踏。

还有很多,如京剧、昆曲等越来越无人问津,取而代之则是摇滚R&B等等等等不胜枚举。

5、中国传统文化的对策

当然我并不否认国人学习,学习是必要的,如果对该事物根本不了解,就不能说创造了,所以要将功底打扎实,考核不一定靠考试、作题,现在有许多给中小学生“研究性课题”与大学生“社会实践”都是很好的例子。这样既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又可以创新,可以说双管齐下。

当然前文提到的诺贝尔奖是不知多少中国人梦寐以求的奖,搞了许久的外国科技研究若无法突破的话,我们可以通过中国传统文化的突破也许不失为一条好路。

曾看过一份调查大概是关于为何人们越来越不愿研究中国文化,提到了一点说研究中国文化累且特别低。我觉得研究什么工作不累啊,待遇低我们可以建议国家多拨一些资金奖励研究中国传统文化。

而像日本、韩国等学习我们的东西现在不知道发展多么快。

形如如今吵得火热的中国“三国、水浒、西游”被日本公司抢注成为商标,而国内的动漫业无动于衷时,令人感到寒心啊!当我们的孩子被别人抚养长大以

后,还谈什么传承文化,发扬光大??!后来国内几家公司提出申述之后,让我们欣许得到一些安慰。

“胡同”、“长城”等建筑具有世界意义的东西,全球化的今天,我们更要将其保护起来这时就应学习外国那些保护古建筑的方法,依照这样,当然需要资金,但是泱泱中华大国不会被这点小事所难倒。

网络技术我们也可以利用,我们可以弄一个中国传统文化的网站(多国语言版),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更熟悉自我。

电视节目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再创新,更会吸引世界的目光,中国的艺术要从娃娃抓起,爱好自己的文化,而不会让他成为赚钱的工具,当街上的摇滚、R&B换成了优美的美声音乐,那是多么美妙的事情!

北京2008奥运会外国人不想看我们如何RAP而是看更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啊!

[结论]: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传统文化的确面临了一些困难与障碍,他丝毫阻碍不了传统文化前进的脚步,但中国传统文化被外来文化冲击的同时不能一味地排挤它们,而是相互结合,共同发展,也许前面的路是曲折的、艰难的,但是我相信,只要你、我、他,我们全体中国人共同努力,一定能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致谢]:感谢杨具容老师悉心教导,让我进入中国传统文化这个高深莫测的领域。

[作者简介]:刘昆江西中医学院05中西医临床2班学生学号:2005103140本文是《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的学习论文

[参考文献]:

《新话题作文分类手册》薛金星主编北京教育出版社2003年6月出版 《21世纪大学生论文写作要议》林晨主编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4年1月出版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第6篇

-----------读《丑陋的的中国人》有感

中国文化传承数千年,可谓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不可计数,它的伟大是不容质疑和抹杀的。但是文化有其精华必有其糟粕,而又由于文化的传承的连续性,在精华的到发扬的同时,糟粕也随之深入人们的骨髓当中。

《丑陋的中国人》系台湾作家柏杨先生于20多年前所作。其实是一部他在各地以《丑陋的中国人》为题的演讲的合集。比鲁迅先生的杂文要来的深刻,但是没有鲁迅的犀利。二十年多前的书放到现在来写读后感,固然有些过时,毕竟沧海桑田,毕竟物是人非,书中的很多言论已经不适合当今社会现状,但是,还有很多东西没有改变,毕竟是几千年遗留下来的痼疾,不是说改就能改的。更何况,在这二十年中,又有许多新的陋习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所以,对于21世纪的中国人,《丑陋的中国人》一书仍然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丑陋的中国人》中提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一个中国人是条龙,三个中国人是条虫。这句话讲的是中国人不团结,中国人总是窝里斗。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对于团结的强调实在太少太少,至多就是“君子和而不同”等寥寥几句话,而更多的则是强调了个人的重要。这种现象的形成应该与我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有关。从科举考试到中举为官都是自己的事,为了中举,为了得到高升,士子们不惜陷害同窗,陷害同僚知识分子是一个民族的脊梁,作为脊梁的士子们都没了骨头,又怎么能给后人留下什么团结精神。

而在今天的中国这种劣性根显得更为明显,社会缺乏基本的信任,人人为己。有老人摔倒了,到底是去扶不去扶。去扶吧,好吧你可能碰上碰瓷的了,那还是不去扶了。于是便有了这种中国特有的现象:路上有人出事了,一群人围观,但是就每人上前帮一下。而在前段时间的“小悦悦事件”,这种中国特有的丑陋更被表现的“酣畅淋漓”。我想柏扬先生看见这个事件一定会后悔他当时写《丑陋的中国人》时言语太温和了。

中国人不懂团结,中国人不信任别人等等这些个现象的根本原因都是自私。凡事只为自己着想,一切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就像一句话说的: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受中国长期小农经济思想的影响,多数人不能或者不愿将目光放到社会或者集体的层面上,而只是扫好自家门前雪,不去在乎他人,只要自己过好了就足够了。也就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有利可图,落井下石。

中国是一个大国,这不仅是指人口和国土,同时也是文化和传承。还是那句话,一个民族的脊梁是知识分子。要让中国在经济崛起的同时在精神上崛起,知识分子是关键。知识分子会给整个社会一个正确的价值引导,引领整个社会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而在今天的中国,知识分子更是占了总人口的很大一部份,所起到的作用会更加明显。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第7篇

摘要: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中国人、海外华人引以荣耀和自豪,它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另一方面,近代落伍了的中国正在现代化,虽然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思维、行为和生活方式都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中国文化也在全方位地转换和发展,但是这种转换和发展本身就是从传统开始的。本文以时间为主线叙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的文化支撑着这个伟大的民族。

一、春秋之前,我们的文化是以“孝”为主线的,这一点从尧舜禹的禅让制所采取的考察方法就可以看出来,孝,是人类进入我们社会后的一个主要特征,它表明人类脱离了兽性,进入了文明。于是,文明以“孝”开端。

二、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混乱,百家争鸣,参差不齐的社会状况促使着人们“头脑风暴”式的爆发了各种学说,经历了百年的淘洗,到了汉武帝时期,终于形成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于是,儒家思想统治中华文明的时代开启了。从此以后,孔子的学说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

儒家创始人为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活动家,鲁国人(今山东曲阜)。孔子思想里,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礼”。所谓的“礼”只是纲常名教化的政治、社会秩序。《论语·子路》中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在孔子思想里,“礼”是与“德政”相结合的。在《为政》中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即主张礼治德化与政令刑罚相辅而行。另一重要内容即是“仁”。如《论语》中的“克己复礼为仁”、“仁者爱人”。“仁”既是孔子修己治人的根本原理,又是孔子实践道德的最高原理。“仁”作为一种精神品质,包含了多方面的伦理道德原则。除了是一种使人们自觉、主动地遵循礼的道德素养之外,还是一种处理人际关系的道德伦理准则。天命观,把天视为主宰一切的权威,并把它作为思想体系的终极依据,“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但另一方面,他也表现出一些理性精神,主张天人可以互相感通,强调在人事活动中去体认天命,强调人事有为。“不怨人,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宪问》)学习方法与认识论上也总结了不少经验。但其中有些糟粕,如知识来源,他肯定有些人“生而知之”。真正精华的是关于学习的问题,孔子认为学习本身是不断实践的过程,强调要反复地学习实践才能巩固所掌握所学的知识要“学而时习之”(《学而》)“温故而知新”(《为政》)。他还主张学与思并重,“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还有就是其的“执两用中的中庸之道”,他在称赞舜“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孟子,名轲,字子舆,邹国人,提出了“性善”和“仁政”说。仁政里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朴素的民本主义观点。还有就是他的关于人的浩然之气即“大丈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荀子,名况字卿,战国后期赵国人,他提出的是“性恶论”,人为人性本恶。主张隆礼重法。到了汉代的董仲舒,他有以儒家为中心,吸取黄老之学以及阴阳、名、法各家。提出了“天人感应”说,还根据他的神学的人性论,建立起“三纲”、“五常”的道德观念,他在《举贤良对策》中,提出“独尊儒术,罢黜百家”。他所提出的这个思想文化专制方针,确立了儒家在我国封建社会意识形态中的核心地位。

概括而言,儒家思想体系充分体现在《大学》所讲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中,总的说起来就是,究天人之际,明修身之道,述治国方略,求天下为公,最终实现天人和谐的境界,即从哲学的高度认识宇宙,以伦理准则规范人生,落实到治国平天下,最终实现天人和谐。

三、道家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主要流派之一,它是中国哲学抽象思辨的奇葩,逍遥洒脱人生的精神资源。道家特别是《老子》的思想对中华民族的思想外化发展影响极大,可以说,《老子》五千言,上呈古代文化,下启白代之学,中国历史上各家学派,无不从其汲取学术思想养分。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关于老子的姓氏与生活年代,历来说法不一,一般认为老聃即是老子,大约生活在春秋末年。“道”是老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关于“道”,《老子》二十五章中有简明的概括:“有物浑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名之曰大。”“道”的本位论,“道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谓“道法自然”,是说“道”是按自己的样子为法则的。老子还有其朴素的辨证思想。关于对立统一方面,“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关于量变质变,“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之事必作于细”“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关于否定之否定方面,“曲则全,枉则直、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感”。以“静观”、“玄鉴”为特征的直觉认识论。还有其特有的政治哲学,包括无为而治,所谓“小国寡民”,“不得已”而用兵。“无为而治”就是统治者应该少一点欲望,少一点作为,对人民听其自然,这样,统治才能稳固。

中国传统艺术概论教学大纲 第8篇

一、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应用于动画教学中的意义

动画作为一种艺术的表现形式, 已经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关注和重视。现如今, 许多国家都在大力发展动画产业, 动画市场一度被欧美、日韩等国家所席卷, 而曾经有过辉煌成就的中国动画如今却面临着尴尬的创作现状。模仿与抄袭层出不穷, 渐渐失去了属于中国动画独有的特色。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文化底蕴的大国, 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艺术元素, 不论是历史典故、人物形象还是音乐风格, 能够运用到动画作品中的题材有很多, 这种多样的传统文化元素不仅能够丰富动画内容, 还能使动画的艺术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而对于动画教育者来说, 要改变现状, 更应从认识发展的源头来重视传统文化, 把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渗透到动画教育课程之中, 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意识, 积极地引导学生创作融入民族文化元素、体现民族文化精神的作品。

随着动画产业的全球化发展, 好的动画作品已经逐渐走向世界, 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应用于动画的教学中, 也是对我国的传统文化起到了传承的作用, 让学生们更加了解传统文化, 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从而更好将我国的传统文化艺术注入进优秀的动画作品之中, 不仅能够提升动画作品的价值, 还能提高传统文化艺术的地位与知名度。

二、传统文化艺术在动画作品中的体现

自中国动画诞生以来, 出现了许多的优秀动画作品, 甚至形成了影响世界的中国特色动画的艺术形式。很多优秀的动画作品, 正是因为加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才得以大放异彩。

1. 动画作品的剧本创作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 从古至今传承下来很多优秀的神话、民间故事以及文学作品, 这些故事很多都被取材为剧本, 是整部动画作品的灵魂。著名动画作品《铁扇公主》就是取材于我国古典名著《西游记》, 这部动画作品也成为中国动画史上的典型代表。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 不仅是国人的骄傲, 同时也被世界所认可。美国迪士尼动画作品《花木兰》也是改编自民间传奇故事《木兰从军》。这部动画作品的成功, 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独特魅力, 将东方艺术展现的活灵活现, 同时也意味着我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在逐渐的走向世界舞台。

2. 动画作品的表现形式

在中国的动画产业中, 传统艺术剪纸、戏剧、水墨画等都作为表现手法被大量的应用在动画作品之中, 在笔者看来, 这是中国动画最精彩绝妙之处。1958年推出的动画片《猪八戒吃西瓜》就是一部具有鲜明美术风格的动画作品。这部动画作品融入了剪纸与皮影戏的艺术形式, 不仅造型简洁, 色彩也明亮鲜艳, 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是中国动画史上一次成功的创新。之后出现的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更是打破了绘画只能静止观赏的传统观念, 将水墨画的“静”与动画的“动”完美结合。将动画艺术带入水墨画的意境审美中, 别具一番风味。

3. 动画作品的音乐元素

虽说剧本是动画作品的“灵魂”, 但是一部好的动画作品不仅仅是要有一个好的剧本。动画作为一种视听的艺术, 是离不开音乐的配合的, 优秀的动画作品总少不了耐人回味的配音配乐, 好的配乐在适当的时候更能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烘托气氛, 更直观的让观众体会到人物的心理变化, 以及作品在不同时段所营造的不同氛围。在中国动画配乐中, 多以琴、萧、以及戏曲中的锣、鼓为主, 琴声的悠扬悦耳, 箫声的悲凉如水, 戏曲的恢弘大气, 都让动画作品更为生动。在动画作品《大闹天宫》中, 更是将戏曲作为配乐运用的淋漓尽致。

三、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在动画专业教学中的渗透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动画创作的精髓, 在当今网络新媒体的飞速发展下, 利用动画产业传播中国的传统文化, 可以更好的向世界彰显传统文化的魅力。进而在教学当中更要注重于传统文化的开发与传播。

1.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进行分析与取舍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博大精深, 丰富多样, 但并不是所有都适用于动画作品之中, 在教学当中, 应当更多的分析, 引导学生进行辩证的否定, 决不能片面的全部套用, 对于某些传统的方面必须要进行必要的扬弃。

2. 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多听多看多感受

在动画教学中应多加入一些动画赏析课程, 让传统文化艺术的魅力从视觉上来吸引学生, 更加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 并能更直观的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到底是什么。在课堂之外, 应多鼓励学生自己去挖掘一些独特的民俗民风, 在了解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认识不同地域之间各异的民族文化, 可以将这些自己挖掘的文化信息作为创意点应用到新的动画创作之中。

综上所述, 动画创作者们在创作具有中国特色的动画作品时, 也要注重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 要吸收优秀的民族文化, 也要勇于创新, 将民族文化与动画创作紧密的结合起来。基于这些的要求, 教师在动画教学中更要注意对民族文化题材的选择, 以及对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在教学方法上深入研究, 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实践应用, 以合理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注重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艺术的兴趣, 更好的将传统文化艺术与动画创作相结合, 创造出具有东方魅力的中国动画作品。

参考文献

[1]金爱晖.动漫教学中渗透民族元素的探究.新课程学习, 2008 (2) .

[2]张炜.动画教学中传统文化元素的有效运用探究.东京文学, 2012 (03) .

中国传统艺术概论教学大纲 第9篇

关键词:传统图案;艺术设计;教学

中国传统图案种类繁多,内涵丰富、文化底蕴雄厚,它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代表,也是世界文明艺术宝库中的巨大财富。现代装饰图案设计大多数是从传统图案中发展而来的,但又不是传统图案的简单翻版和重复。从那些变幻无穷,淳朴浑厚的传统图案中,我们可以从历期历代的工艺水平中看到,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文化传统。许多传统图案经久不衰,至今仍在沿用,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这些图案经过历史的积淀形成了我国传统的图案,这种具有独特风格和高度艺术形式的图案在当前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中的应用是本文探讨的重点,强调将中国传统图案艺术应用在现代设计中,也是现代设计教学的一种思路。

一 中国传统图案发展背景及其艺术表现

中国传统图案源于原始社会的彩陶图案,已有6000~7000年的历史。可分为原始社会图案、古典图案、民间和民俗国案、少数民族图案。它既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象征和表现,也是现代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传统图案多是人们想象幻化出来的美好事物,即便是描绘现实中的事物,也经过了加工和变形,力图表现一种圆满和谐的意境和美感。具体包括瑞兽图案、吉祥画、汉字图案、古代花边纹样、花卉图案、诸神图案、仕女图、中国古代家具和建筑图案、中国化的佛教图案、生肖图案以及我国少数民族服饰图案等。

图案的思想内容取决于社会的经济基础,也是古代社会政治、经济、道德、伦理的反映。例如,原始社会彩陶图案的人面鱼纹、双体鱼纹就寓意生活富裕,种族繁衍。商周时期以夸张的张目巨口、狞厉威严的兽面纹象征奴隶主阶级的权威。在形式上,采取器形中轴线方法,表现出雄伟、稳重、庄严的艺术效果。战国时期青铜图案常以活泼优美的几何形与动物变形穿插组合,并采用耕耘、战斗、狩猎、宴飨、比射、乐舞、采桑等题材,反映封建地主阶级政治理想的萌芽。秦汉时期,建立了封建统一的帝国,耕耘、狩猎、宴飨、比射、杂戏、乐舞、车马等图案风格写实,形象概括,姿态生动;在瓦当、铜镜、漆器、织锦等图案中还应用“延年益寿”、“子孙无极”、“长乐明光”等吉祥文字,加强思想内容的表达。南北朝时期,人们在长期战乱流徙的痛苦中追求安定的天国世界,宣扬修生可以轮回转世的佛教思想成为人们的精神支柱,清瘦俏长、柔美宁静的图案形式和超凡脱俗的佛教题材,便成为南北朝图案风格的主调。隋唐政治安定,物质生活充裕,象征人间温暖幸福的图案题材,如繁花茂叶的卷草,安详温驯的瑞兽,嘴衔花枝瑞草、缨珞珠宝、同心结带的珍禽,综合各种花卉特征的宝相花以及象征丰收的瑞花等,造型丰满,线条饱满圆润、色彩富丽,反映出太平盛世的繁荣景象。宋代,封建主追求靡丽的生活享受,图案以工致细腻的写实风格为主。元代,蒙古族刚劲粗犷的装饰风格和大量用金的审美嗜好改变了南宋图案的柔丽之风。明清时期,不少图案在吸收前代装饰传统的基础上,造型已趋于程式化,在思想内容方面则把社会的政治、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及生活理想与图案形象结合起来,表现一定的含义,即所谓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称为吉祥图案。

二 中国传统图案与艺术设计教学结合的必要性

1、两者融合的内在优势

图案作品是通过设计过程完成的.而设计过程则必须运用图案设计法则。中国传统图案艺术内涵博大精深,蕴含着完备的图案设计法则。这些设计法则足以使中国图案设计事业走进新时代、走向更辉煌。其中形式美的法则有:变化与统一,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比例与尺度等;构图法则有:罗形,“米”字格,九宫格等。在中国古代图案中,都能找到类似这些法则设计的作品。如:龙、玄武、翼马、伏羲(人首蛇身)等图形。这些法则运用于教学作中,提高了民族的艺术审美能力,培养了高素质的艺术设计人才。

2、两者结合是现代艺术发展的时代要求

现代艺术设计缺少对人文精神的表达,传统图案设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上述缺憾。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审美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现代人的设计思想,它将传统图案艺术与现代的设计巧妙结合,可以形成了其自身独特的设计特征。具有的民族性的传统图案给现代设计提供更广泛的思路和创作灵感,传统艺术精神愈来愈为创作主体所看重。从传统图案中提取其形的元素进行新的设计重组,与现代的设计元素巧妙组合。中国银行、民生银行的标志也都是采用了中周古钱币的图形作为标志,既表明了企业的文化精神和内涵,又彰显了民族图形特色。中国传统图案讲究均衡和内在的节律,讲究动与静、疏与密、多样统一、宾主呼应、虚实相生、纵横曲直、黑白对比、重叠交错等传统的构图方式,这些因素代表着传统美学观积极的一面,在无形中影响着我们的设计。

传统图案艺术的优势恰好可以弥补现代设计的劣势,将传统图案艺术与现代艺术设计更好的结合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更多的摸索和尝试。在设计教学时,必须注意强调两方面:一方面要注意把握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强调传统图案在商业设计中的运用,要依据商品的性质、种类和产品的定位以及公司的企业文化来决定该不该用、如何用。只有做到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才能使传统图案艺术与现代艺术设计真正融为一体。另一方面要注意把握历史性与时代性的统一。传统图案艺术有其时代性和局限性,现代社会虽然追求和向往传统文化带来的回归感,却不能对传统图案完全接纳、不加改变的应用,如果不顾及时代性而盲目地将传统形态搬到现代设计当中,也不会被大众接受。 

三 结束语

中国的设计必将成为展开与世界多重对话的独特理论体系,我们在现代设计思想的同时,更要将我们的传统艺术发扬光大。在教学中,着重对中国传统图案艺术理念的强调和传授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张瑞瑞,装饰图案创意与设计,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2] 赵茂生,装饰图案,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1.

[3]陆奇、唐孝祥、廖志,中国民族建筑概览,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农昌倩(1980—)男,广西人,北海艺术设计职业学院环艺系教师,北海艺术设计协会会员,主要从事环境艺术设计教学及室内设计工作。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资料 第10篇

1、《周易》在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中的地位。

冠居“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是我国古代现存最早的一部奇特的哲学专著。是儒家的“五经”之一(《易》《书》《诗》《礼》《春秋》)六经之首。道家以它为“三玄”之一(《老子》《庄子》《易》)。

2、《周易》一书的组成部分。(易经、易传)

3、《周易》卦形中的两种基本符号及其代表意义。两种基本符号—阴阳二爻

阴(--)代表阴、柔、女、妻、臣、弱、小、暗、偶数等,代表静态的。

阳(——)代表阳、刚、男、夫、君、强、大、明、奇数等,代表动态的;

4、翻译“《乾·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坤·象》: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意思?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即天道的运行刚健不辍,人应该像天那样不受任何外力的影响,不断努力,发奋图强。“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就是说地滋养万物,承载世界,心怀敦厚,福泽无边,地载万物而成其广,海纳百川而成其大,人也应效法大地这种虚怀若谷、无所不容、会通万物的精神,能够包容各方面的人,容纳不同的意见,使他人和万物都得以各遂其生,以此倡导“厚德载物”的宽容精神。

5、“三才”指什么?(天、地、人。三才中“人”的概念包括人、鬼、神、万物。)第二讲

1、孔子的生卒年,生活的时代及其历史地位。(公元前551--公元前 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推行“礼”,倡导“仁”,思想体系以德治主义为核心。后人尊其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2、何为“三孔”?(孔府、孔庙、孔林)

3、孔子的社会理想及思想核心是什么?

(1)社会理想:(周公制礼作乐,到春秋时期礼崩乐坏)恢复周礼(“礼”,规范社会秩序。)希望回到“礼乐征伐”的西周时代使社会归于一种秩序井然,长幼尊卑各得其所的状态。(2)思想核心:“仁”,规范人的行为思想。

什么是“仁”?——是人们追求目标和应当达到的思想境界,是为人处事的最高道德规范。

4、实现“仁”的途径是什么?

(1)孝悌:(根本)属家庭层面,做到父父子子。(2)忠信:属社会层面,做到君君臣臣。

5、“仁义礼智信”的含义?

6、儒家的价值观是什么?

(1)“天命”价值观——人的德性是天命的结果,因而天命就是终极的价值源泉;(2)核心是“德性”价值观——作为价值主体的人的德性,是一切事物的价值尺度;

(3)价值实现途径是“修齐治平”价值观——循性行道、修齐治平就是人生价值的实现。简言之,即积极入世,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建功立业。

7、什么是“三纲八目”?“三纲领”是:“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八条目”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8、你如何看待中国传统的孝道,在当今社会有何意义? 第三讲

1.老子的生活时代及历史地位。

老子:(前571—?)李耳,字聃,世称老聃,楚国(安徽涡阳县)人,与孔子同时略早。孔子曾问礼于他。我国哲学史、思想史的大家巨匠,道家始祖宗师。2.简介《道德经》。

3.什么是“道”,其内涵是什么?

首先,道是永恒存在的世界本原,它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无限的。其次,道是物质运动的规律,道是天地万物变化的终极原因。道又是一种神秘的境界,伟大、渊深、玄妙、朦胧恍惚。

4.“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体现了老子的什么思想? 5.道家的价值观表现在处世哲学方面有哪些?(1)身重于外物,少私寡欲。(2)明哲保身,不敢为天下先。(3)以柔克刚,上德若水。(4)无为而治,无为而无不为

6.道家的生态观怎样?

(1)道法自然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

(2)天人合一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

7、道家的审美思想有哪些标准?

第四讲

1.中国古代“礼”的含义。

(1)本谓敬神,引申为表示敬意的通称;(2)为表敬意或隆重而举行的仪式,如婚礼、丧礼;(3)泛指奴隶社会或封建社会的社会规范。

2、“三礼”指什么?

《周礼》 “五礼”及周代的职官。

《仪礼》具体的礼仪记载,是现存最早的关于礼仪的典籍。《礼记》有很多原理性的东西,对人的道德修养进行指导。

3。《周礼》中将“礼”分为哪五类?

“吉”:祭祀;

“凶”:主要指丧礼,还包括对天灾人祸的吊唁; “军”:操演、征伐;

“宾”:天子与诸侯以及诸侯之间的往来交往; “嘉”:合和人际关系,沟通联络感情。

4、举行成人仪式有什么社会意义?

提示行冠礼者:从此将由无责任的‘孺子’转变为正式跨入社会的成年人,只有履践孝、悌、忠、顺的德行,才能成为合格的儿子、弟弟、臣下、晚辈,成为各种合格的社会角色。.礼的文化意义在哪里?

第五讲

1、解释二十四史。“汉四史”指哪几本史书?

《史记》

汉·司马迁

《汉书》

汉·班固

《后汉书》南朝宋·范晔

《三国志》 晋·陈寿

2、《史记》在二十四史中的地位如何? 二十四史之首

3、先秦历史散文有哪些?《尚书》《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

4、司马迁的历史地位及鲁迅对《史记》的评价。

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鲁迅评价《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5、“李陵之祸”对司马迁的影响。

(1)使他认真地体味思考了人生价值,痛苦地抉择了生死荣辱。

{2}认清了封建帝王的专横残暴和酷吏政治的凶残。使他对历史和现实社会有了重新认识和评价。

{3}坚定了完成并写好《史记》的决心。

6、《史记》写作的目的及体例,其在形式上的创新之处是什么?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7、《史记》所渗透的人文精神是什么?(1)以立德、立功、立言为宗旨以求青史留名的积极入世精神。

(2)忍辱含垢、历尽艰辛而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和执著精神。

(3)舍生取义、赴汤蹈火的勇于牺牲精神。

(4)批判暴政酷刑、呼唤世间真情的人道主义精神。

(5)立志高远、义不受辱的人格自尊精神。

第六讲

1、简介《诗经》、《诗经》六义。所谓《诗经》“六义”,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

2、编纂《诗经》的目的是什么?

(1)统治者“观风俗,知得失”,考察其政治效果;(2)教育子弟;(3)娱乐。3、简述《诗经》的艺术特色。(1)句式以四言为主。(2)重章叠句的运用。(3)赋、比、兴的表现手法。(4)语言质朴优美,音调和谐明快,形象鲜明,寓意深刻,富于艺术感染力。

4、什么是楚辞?其艺术特色是什么?

5、屈原的爱国精神体现在哪些方面?

1誓与楚国同休戚、共存亡,虽九死而不

悔,历尽苦难,痴心不改。

2、同情民生疾苦,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3、痛恨弄权误国,与邪恶势力作坚决的斗争。

4、坚持理想操守,洁身自好,表现其光辉俊杰的品 格。

6、汉赋四大家都是谁?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

7、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的代表诗人都有哪些?

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陈子昂、张若虚、刘希夷、|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韩愈、孟郊、李贺、|杜牧、李商隐

8、宋词都有哪些名称?两种风格是什么?

9、元曲的组成。元曲四大家。

组成:散曲、杂剧

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

10、四大奇书?四大名著?

《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等。(四大奇书)

11、“三言二拍”指什么内容,其作者是谁?

冯梦龙“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 凌濛初“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合称 第八讲

1、道教形成的时间,其发源地。最早出现的道教组织是什么?其创始人分别是谁?道教教义的核心是什么?

东汉末年,中国本土宗教;五斗米道(张道陵)太平道(张角)

2、道教分为几派?全真教创始人是谁? 全真派(王重阳)和正一派(张道陵)

中国古代哲学的三个主题

中国古代政治哲学有三个主题,即“天民合一”、“天德合一”和“天礼合一”

1.注重“德”在政治领导上的作用

在中国,从西周至春秋时代,并没有出现以“正义”为中心的讨论,而是提出了一些特有的论述,如天和民、天和礼、天和德的关系等。这些虽然还未形成为政治哲学的体系,但无疑已经是具有政治哲学意义的论述和命题;这些论述和命题构成了儒家古典政治哲学的背景 和前提,和古希腊前期政治哲学形成了对照,对后世中国政治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天民合一

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在古代政治哲学中,围绕统治与服从的问题,为了保持统治,始终注重君民关系。如果说君臣关系的问题属于怎样统治,那么君民的关系问题就不仅是怎样统治的问题,而是关涉政治的终极合法性问题。所谓“天民合一”的观点,认为任何君主或王朝 的统治合法性来自天命,而天命以民意为其实质内涵 3.天德合一

“天德合一”是中国古代政治哲学的又一重要主题。“天德合一”的思想以“皇天无亲,惟德是辅”为代表,指天以德为其意志,天对人世的眷顾和影响完全以“德”为转移。孔子后来说“为政以德”,把西周以来中国古代政治传统以更为明确的形式表达了出来,即道德和德性成为政治的基点。在前孔子时代,这种把道德置于政治中心的立场是借助“天”的权威加以实现的,而天的权威又是被“德”所规定了的。4.天礼合一

“天礼合一”的思想,体现为“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按照这种看法,人世社会的秩序与原则“礼”来自更广大的自然(天地),合乎自然界的本性和秩序,其所以如此,是因为人所制定的“礼”是模仿、依照天地及五行六气的结构属性而形成的。这一事实显然意味着,人的社会世界是广大自然世界的一部分,是受天地阴阳五行六气的普遍法则所支配或制约的,人应当自觉仿照自然世界的本性和节律制定制度和原则来生活。天地四时五行所代表的自然的法则是更高的、更普遍的,支配一切的,这种古希腊后期称为自然法的普遍法则,在中国古代称为“天地之经”,亦称“天道”,人世间的政治规范、伦理原则和行为必须与之相一致,符合天之经、地之义。而人世之礼能自觉符合天经地义,人的行为就会对整个天地自然构成一种“协和”的作用。

上一篇:××党委整改提升方案下一篇:大学生学生组织面试自我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