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简短,浮生如梦

2024-07-16

人生简短,浮生如梦(精选5篇)

人生简短,浮生如梦 第1篇

人生简短,浮生如梦

寻寻觅觅,踏破红尘,不及你回眸一笑!

人生短短几十载,我们只能不断的轮回中,不断的在三生石上刻下我们前世的情,刻下我们前世的爱,任凭时光老去,还是能把彼此的心紧紧的牵在一起。

可是漫漫红尘,风雨人生,陪我走过一程又一程的,陪我走过一世又一世的,还是那个熟悉的人?

时光匆匆,我们都是大千世界中的过客,都只是在人生的这条路上书写自己简短的一生,而后又重新踏上了奈何桥,又重新喝了孟婆汤,又重新在红尘中寻觅……

我多么想在这简短的一世红尘中,让我们的浮生不再是梦,让我们彼此能够共结连理,于是我就了却毕生退隐红尘。

可是时光匆匆,尽管我们的人生是如此的短暂,但是有些誓言还是消散了,有些人还是不见了,人漫漫人生路最终还是自己独自一个人走完。

孤冢寄语,残花作伴。如果此生能够有你红尘作伴,策马奔腾,我惟愿你孑然一身红尘深处静待你归。

可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尽管在最美的年华中遇见了你,可是在剩下的人生路上还是等不到熟悉的那个身影,还是让自己的情无处寄托,只能在落寞的夜色中,洒下千缕光,萦绕在孤单的身影旁,披着悲伤的诗行,写下红尘寂寞。

如果我不在了红尘中,也不在繁华中,那么此时此刻的我是不是就可以把心中的那份想念,把人生中那份等待消失殆尽呢?

人都说,红尘是一杯酒,只要染了愁绪,简短的人生便是苦的要命。或许我可以等一分钟,或者我也可以等下一分钟,或许会等到烟花易冷时刻,那时候你会来也是不一定的。

在陌陌红尘中,在时光流年中,我就是这么抱着一份想念,抱着一份欺骗,抱着一份麻醉,让自己相信,会等待到那么一个人。

于是走过了人生中的是是非非,始终是逾越不了这道无法丈量的鸿沟。我们所有的往事,有形的`痕迹被清风吹过,散落一地。无形的便刻在了记忆深处,不时的出来戳一戳!

简短的人生路,我们的点点滴滴,终究还是在你我之间苍凉了。红尘陌路,再深刻的情,在美的风景,也只是那么短短的一程,如过眼云烟!

曾有那么深刻的一幕,如今在我的脑海中不停的回旋着,就是在你牵着我手的那一刻,漫天飞舞的雪花,是那么洁白无瑕,那一刻我认为就是永恒了。

如果时光停留在那一刻,如今的我是否还是不会如此的殇呢?

如今的我不断的回想着曾经的一切一切,不断的在心中勾勒出你身影。我是多么希望能够与你一起在漫漫红尘路书写我们烂漫的一生。

可是时光荏苒,红尘终究还是陌路了!

此生繁华殆尽,人生简短,与你摆渡红尘终究只是一场梦!

人生简短,浮生如梦 第2篇

我已经自认为是一个情感丧失殆尽的人了。看很多动漫,却不会像一些人为了剧情而掉眼泪,听日文或是英文的歌,避免文字在心里深深浅浅的触碰,写一些不疼不痒的文字,刻意藏匿许多语言,看小说或是人物传记,合上书脑子空空,难有感动。

所以我开始觉得自己已经处在文思枯竭的边缘,没有情感的空洞的内心,也酿造不出深刻而纯美的情节或者是语言吧。

总之,很空虚很无力。

感觉生命处在悬空的位子,置身于苍茫无垠的广袤空间,没有来路,也没有出路。只是在滴答滴答的时钟声中,感到了时光的流逝,以及自己无能为力的渺小。

人这样一种生物无论是放在时间或者是空间里来看,都是微妙的不值一提的。一直很喜欢陈与义的“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的句子,有一种置身于时间之外的苍凉。于此相类似的句子还有王安石的“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如渔樵闲话”以及杨慎的《三国演义》开篇词里的“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自是异曲同工。不过细细算来,王安石算是如此抒写此种情愫的第一人了。人生一世,铁马纵横或者是政坛叱诧,位极人臣或者是阶下囚徒,王侯将相也好,平民布衣也罢,任你一生辉煌或是暗淡,千百年之后也不外乎三种结果:流芳百世,遗臭万年,以及被人遗忘。再归结起来也不过两种结局,记得以及遗忘。

只是,纵然是青史留名又能如何?不过是沦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笑谈”和“闲话”而已,因为在耀眼的辉煌也终究会被掩埋在历史的滚滚黄沙之中,逐渐黯淡下来褪去光芒,最后长眠于时间的彼端。

这也不能算作“悲哀”吧,充其量只能说是渺小的人在无边的时间面前的苍白和无力吧。这是任何人都不能改变和违背的。

说起来人的一生不过如同顺水行舟一般,但是很多时候我们手中并没有一只桨,所以很多时候虽然是自己的生命却是无力左右的,只能眼睁睁的看着生命的轨迹顺流而下,去想未至的远方,却无力掌控方向。

这个时侯,清醒的人会痛苦,因为他们感觉到自己的微妙并想要去完成徒劳的改变,但每一次失败都是无情的鞭挞;糊涂的人会快乐,因为他们这种不可预知的未来有着天生的逆来顺受,又或许他们根本不在意小舟要去想何方,只是以为的跟随而已。

我可以很肯定的说,后者是幸福的。曾经听到一句话叫做“越庸俗,越幸福”,找不到什么反驳的理由,简单而平庸的真理。与之相类似的还有中国那句古话“难得糊涂”,其实我也可以说“越糊涂,越幸福”。

很佩服并崇敬着研究哲学的人。他们敢于直面和洞察深邃无垠的人生,在悬空的地方用思想架起一座座桥梁,虽然他们很多在痛苦中死去了,我想我可以理解这种痛苦,但他们流下来的真理或者近乎真理的东西还是可以在时间和空间内寻得一席之地的。

我喜欢叔本华,喜欢他绝望到极致的人生理论和爱情理论。“人生就是一团欲望,欲望没有满足就空虚,欲望满足了就无聊。人生就不断的在空虚和无聊间摇摆。”悲观的很绝对,却让人无法否定。与此相比,他口中的“幸福”就是那些永远遥不可及的幻影,诱惑着我们不断的追逐,直到死为止。而事实上我们得到这种“幸福”的时间只是那么一瞬,我们的快乐和满足也将在得到它的那一刻化为更多更远的难以满足的欲望。于是,生命进入了另一个欲望的轮回。所以他说,消除痛苦的前提是禁欲,是自我折磨,然后死去。这确实是有些荒谬的结论,但其实很多时候,我们费尽心思去思考一件事,结果往往是没有结果。最好的结果就是不去做,那么一切就都不会发生了。

这便是黄老的“无为”思想,所以我一直觉得老子要比孔子更能清醒和冷静。他仿佛凌驾于时间和空间之上去看待每一个生灵的生命旅程,否则如何写得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样深刻的让人无法猜透的句子?

每一个星周末期从学校回家都要经历四十多分钟的路程。每一次当公车从大桥上开过时,向窗看去,是宽阔而平静的江面,还有两岸鳞次栉比的高楼。这虽算不上所谓的“山河壮阔”,却仍让我相形见绌,然后我想,人在空间上,也是这么无足重轻吧。

所以每一次看到壮丽的风景,心头都会为之开阔,甚至心境也会为之明朗豁达。

去海南的那一趟路程并没有给我带来太大的惊喜,但在一个小小的`景点给了我不小的感动。那个时候我们顶着烈日登上了蜈支洲岛上的观光岩。从高处俯瞰,其实远处的海并没有什么特别,依旧是碧蓝的水碧蓝的天,模糊的海天相接的痕迹。但是我当我看到近处的硕大的不规则的礁石,以及海浪来回扑打它们发出的咆哮,忽然就想到了曹操的“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诗句,虽然地点毫不相干。但我在那一瞬忽然理解了曹公是以一种怎么样的心情站在海边,带着北征乌桓的决心写下了这样一首诗。但我想我若是生活在古代,我若也是身披铁甲的战士,我也一定会忍不住壮怀激烈想要高歌一曲。

但我处在了错误的时间和地点,所以一切只是想象,而已。

写到这里我忽然又想到了那句“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的句子,它的含义我就不想赘述了,但记得我曾经用“君生我未生,我生君作古”来形容一个我深爱的前年以前的男子。

然而千年以后的我只能凭着他的词句,去揣摩他所经历的喜怒哀乐,在杭州宋城我看到了宋朝名人雕像,于是很兴奋的绕着长廊来回跑,却没有看到他的名字,曾经写过一篇几万字的文章来研究他的生平,却随着电脑的崩坏而灰飞烟灭。

或许这就是千年的差距,纵使我捧着他的句子反复回味,感觉自己和他离得那样近。

回想起高中时候和冰鉴一起玩一些自视格调比较高的诗词接龙以及写诗词的游戏。那时候她爱子瞻,我爱少游,她说我们可以毫无保留的去爱他们,因为爱他们我们永远不会失望或者是被背叛。

少游和子瞻是毕生至交,我和冰鉴已是分道扬镳。现在回想起来也只能徒然的感叹一句“浮生如梦”。 浮生如梦啊。

一些话,值得深思

人生简短,浮生如梦 第3篇

一、两次紫竹林:缘生缘灭

影片中出现了两次紫竹林的画面, 青蛇、白蛇两妖登场的第一个画面是在紫竹林里, 而在影片结束时的最后一个画面也是紫竹林。当初青蛇、白蛇是从紫竹林中走出去的, 带着对人的好奇与渴望来到了人间。然而最终, 在白素贞与小青都命丧人间之后, 影片的最后又出现了紫竹林的画面。

小青、白素贞的故事自紫竹林始, 又自紫竹林落幕, 这似乎暗藏着佛教缘起的思想, 佛教认为世间的一切生灭现象和体现生灭现象的主体都是由因缘造成的, 万事万物都是由因缘和合而成, 一事物由其他事物为因、为缘而生起, 此物反过来又成为其他事物的因、缘, 也就是说, 万物彼此互为因缘, 相依而生。缘起是一切时空的一切现象所遵循的法则, 每一事物都逃不脱这个无时不在无处不有的缘起法则, 一切事物莫不如此。小青、白素贞与法海的缘份自紫竹林始, 法海在紫竹林里故意遗落的那串佛珠帮助青蛇、白蛇修行成人, 而修行成人后给小青、白素贞带来不是快乐, 而是更多的是痛苦与灾难, 正如当小青在投入滚滚流水中时所感慨的:“我来到世间, 却被世人所误。”在《青蛇》中, 用佛珠帮助小青、白素贞修行的是法海, 而最后使小青、白素贞丧命的也是法海, 这一切都是缘。

此外, 《青蛇》中还出现过两次产子的情节, 第一次是青蛇、白蛇在紫竹林中守护一村妇产子, 为她遮避雨水;而第二次是白素贞产子。第一次的产子故事是法海与青蛇、白蛇的缘起, 法海本来是见妖必收的, 而当他看见青蛇、白蛇为孕妇挡雨后, 放过了这两条蛇妖, 并留下佛珠助二妖修行, 可以说村妇的产子救了青蛇、白蛇两条命;而在第二次的产子故事中, 白素贞因产子而影响了法力, 以致于造成了洪灾, 最终白素贞和小青两人都命丧于滚滚洪水之中, 白素贞的产子造成了两人的丧命, 因此可以说第二次的产子故事是法海与小青、白素贞的缘灭。这两次产子情节的出现, 一次是缘起一次是缘灭, 一次救了两蛇妖的命, 一次却致两蛇妖于死地, 当影片最终在紫竹林的画面中落幕, 真叫人感叹:缘生缘灭, 世事无常。

二、两滴眼泪:人的妖魔化与妖的人性化

《青蛇》里有两次流泪的镜头。第一次是白素贞的眼泪, 这滴泪里, 包含着对许仙用情不专的怨恨, 包含了对人世酸楚的感慨, 更包含了白素贞抛却姐妹之情时的不舍和无奈。小青原本是不知眼泪为何物的, 然而随着剧情的发展, 当白素贞挣扎在生死的边缘, 小青闯入金山寺找到许仙时, 小青也流泪了, 她摸了摸脸上的眼泪, 欣喜地笑了, 她终于也有眼泪了。小青的泪里, 包含着对姐姐只顾惜许仙却不念姐妹之情的抱怨, 包含着对许仙的怜惜, 更包含着终于帮姐姐找到许仙的欣慰和喜悦。人和妖, 到底谁有情, 谁无情?白素贞与小青原本是两条蛇, 蛇是没有感情的冷血动物, 然而在《青蛇》里, 唯有这两条蛇落下了饱含感情的热泪。而影片里的人却都是无情之人, 法海无情, 在他的心目中, “神人鬼妖四界, 等级有序”, 他要做的便是斩妖除魔, 维持人间的秩序, 他收服蜘蛛精, 拆散白素贞与许仙, 冷酷无情;许仙看似多情, 实则却只是一个自私怯懦、贪迷财色的薄情之人, 他成为了白素贞的相公后, 可谓是财色双收, 坐拥着美人, 享受着豪宅大院、美酒佳肴的生活, 却还背地里与小青举止暧昧。青蛇白蛇, 许仙谁都不爱, 所以最终他对来救她的小青说:“贪恋红尘是不应该的……罪孽!忏悔!”这句话是许仙对爱情的否定。如果许仙真的爱过, 他就不会认为自己与白素贞的情缘只是贪恋红尘, 而事实上, 许仙没有真正爱过谁, 他爱的只是美女豪宅的生活。如此一个薄情的许仙, 却让白素贞愿意为他付出一切。对于白蛇来说, 只要为了许仙, 没有什么是不值得的, 即使葬送了自己千年的修行, 即使放弃了与小青五百年的姐妹情谊, 即使牺牲了自己的性命……当小青问白素贞:“姐姐, 你千年修行就为了一个许仙?值不值得?”白素贞坚定地说:“值不值得都轮不到我想, 现在我只要救许仙出来!”, 薄情的人, 痴情的妖, 真让人嘘唏不已。感情本应是人独有的, 而在《青蛇》里却只有两个蛇精在身体力行, 这何尝不是对人的讽刺?

《青蛇》里人的世界和妖的世界是对立的两个世界。影片一开始就以法海的眼光给我们描述了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人的世界里, 到处是争执、血腥、暴力, 人的面孔都是狰狞的、丑恶的。影片以一种夸张的手法, 描绘出了这个喧嚣、血腥、令人窒息的人的世界, 构勒出了面目狰狞、冷酷无情的人的群像。而妖的世界美如仙境, 青山碧水, 云雾缭绕, 蜘蛛精吸收佛荫、性情详和, 紫竹林里两条蛇精心地善良、为村妇挡雨, 影片描绘了一个清新、宁静、美丽的妖的世界, 描绘出了善良、无害、却容易被人伤害的妖的形象。

为什么在《青蛇》中刻意把人妖魔化, 而却给妖赋予了人性?在《青蛇》里, 法海、许仙以至于影片开始时出现的那些面目狰狞的人, 他们代表的是人性中丑恶的一面。法海的冷酷无情、刚愎自用、道貌岸然, 许仙的贪恋财色、用情不专、懦弱无能, 影片开始时出现的那些人的血腥残酷、冷漠麻木, 这些都是人性中丑恶的东西。而《青蛇》里的妖代表的是人性中善的一面, 无论是蜘蛛精的“吸收佛荫、性情详和”, 还是小青、白素贞的心地善良、重情重意, 他们代表的是人性中的真、善、美。因此, 《青蛇》把人妖魔化、把妖人性化, 其实反映的是对人性中真、善、美的呼唤。影片开始时出现的那些面目狰狞的人, 有的是凸额头, 有的鼻子硕大, 有的嘴唇超厚, 有的脸上有可怕的疤痕, 几乎没有一个长相正常, 这些人其实象征的是被异化的人, 在滚滚物欲的潮流中, 人性被扭曲, 人性中的贪婪、自私、冷酷逐渐显现出来, 人被物欲异化, 渐渐变得不再像人。正如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中所说的:“在一个社会中, 如果人们的注意力仅限于追求物质享受, 那么, 对这个社会来说, 就意味着是一个走向没落腐朽的‘病态社会’、异化社会;对具体的个人来说, 则意味着变成了畸形发展的、丧失了人性的人。”[1]p (346) 影片虽然是古装剧, 但却对当下物欲横流的社会中的人性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人的妖魔化代表的是对人性丑恶的批判, 而妖的人性化代表的是对人性中真、善、美的呼唤。

三、两次洪水:天道莫违

在《青蛇》中描绘了两次洪水, 一次是人间豪雨成灾, 小青、白素贞、法海一起施法治水。第二次则是小青、白素贞在与法海的斗法的过程中, 由于白素贞动了胎气控制不了水势, 导致了人间的洪水。

施法治水的是小青、白素贞、法海三人, 斗法引发洪水的也是这三人, 这似乎暗示了:天命不可违, 没有人能阻碍得了天灾祸劫。无论你的法力多么高强, 幻图用一己的法力来改变天灾是不可能的, 法海曾在影片里说:“天灾祸劫乃凡人必经”, 小青、白素贞、法海虽然一开始施法治水, 可是洪水是注定要发生的, 他们做的只是把洪水发生的日期延后了, 一切该来的还是会来, 所以后来他们的斗法最终又引发了洪水。对于天命, 我们能做的只是顺从, 如法海所说:“逆天而行, 只有死路一条!”把影片中顺乎天命这一观点放在当今的背景下来看, 法海、小青、白素贞的法术象征着人类改变自然的能力, 即科学技术。人无法逆天而行暗示的是人不能违背自然发展的规律。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人类掌握了越来越多的科学知识, 现代科学技术帮助人类改造自然, 给人类带来了繁荣与舒适, 这也使很多人形成了我们能用科技改变一切的想法。而实际上, 我们无法摆脱大自然对人的制约, 科技虽然能对大自然进行适度的改造, 改善人们的生活, 但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生态失衡、核威胁等负面效应。法海与小青、白素贞的斗法可以被看成是一场战争, 一场利用了超自然力量的战争, 最后导致的无数人的死亡, 可以看成是一种隐寓:滥用法力 (科技) , 必然会给人类带来深重的灾难。

在《青蛇》的影片里, 曾数次提到“先功后过”这个词。这两次洪水显示的也是小青、白素贞、法海三人的先功后过, 施法治水是功, 斗法引发洪水是过, 而在佛法修行的世界里是功不抵过的, 正如法海对青蛇所说:“……造成天灾, 再修行一千年都补救不了。……先功后过, 一样是错!”而为什么会造成“先功后过”的结果呢?这其实是心中的执念所致。佛教认为一切痛苦的根源皆来源于人的执念, 即人的贪嗔痴爱欲, 要想超脱就必须放下执念, 这就是佛教所谓的“去执”, “去执”即指人要斩除执念, 如贪欲、胜负、爱恨。白素贞之所以会造成天灾, 是因为对爱情的执念, 明知自己和许仙人妖殊途, 却不顾一切地想坚持自己的爱情, 结果却铸成了大错, 导致死伤无数;而法海的“先功后过”是由于他对胜负的执念, 自从他定力不足输给小青后, 法海就恼羞成怒想将小青、白素贞收服, 抓许仙逼小青、白素贞与其斗法, 其实就只为了收伏了这两个蛇妖, 一解自己那日输给小青之恨, 挽回自己的面子。心中的执念使小青、白素贞、法海三人造成天灾, 而世上之人又有多少是因为心中的执念而铸成大错的呢?真正把心中执念放下的人, 能有几个?

《青蛇》中相同情节的重复出现有着深刻的蕴意, 可以说, 《青蛇》这部影片对人性及人类社会进行了深刻的审视, 既具有后现代的哲学意味, 又含有佛家思想的蕴味。

摘要:《青蛇》叙事结构上呈现出前后照应的特征, 有多个情节在影片中重复出现。如影片中出现了两次紫竹林的画面, 两次发洪水的情景, 还有两次流泪的情景, 两次生子的画面……《青蛇》中相同情节的重复出现有着深刻的蕴意, 是对人性及人类社会进行的深刻审视, 既具有后现代的哲学意味, 又含有佛家思想的蕴味。

关键词:《青蛇》,重复叙事,人性批判,佛家思想

参考文献

繁华如梦,浮生若斯 第4篇

当我站在意大利乌菲齐美术馆( Uffizi Gallery )珍藏展的画作面前,除过感慨自己的渺小,剩下的就是对古代伟大的艺术家们深深的敬意了。此次展览分为三个部分,风景画、静物画和肖像画,共计82幅作品。伴着悠扬的音乐走进展厅,首先迎接我们的是风景画。驻足在风景画前,观者既可以漫步在不同的景致之中领略到异国风情,亦可以穿梭于时间隧道从十五世纪来到二十世纪:从三博士朝拜耶稣的耶路撒冷到维纳斯的卧榻,从热闹的佛罗伦萨领主广场庆典仪式到浪漫乡间的音乐会现场,从古罗马的战争遗迹到静穆的克伦堡宫。神话题材场景与真实的地中海风景交相辉映,令人沉浸于迷人的景色之中,犹如身临其境,流连忘返。

静物画以其逼真的画风令人叹为观止,不论是花丛中展翅欲飞的蝴蝶还是蔬菜上晶莹剔透的水珠都让人忍不住想摸一摸去探个真伪,更有寓意深刻的“劝世”(Vanitas)静物画引人深思生命的意义。本次展览中共展出了25幅静物,大致分为5类题材:厨房场景(Kitchen scenes)、劝世静物(Vanitas still life)、花卉静物、(Flower still life)、丛林静物(Forest still life)和武器静物(Weapons still life)题材。

早期静物画还是摆脱不掉宗教的影响,经济条件、农业发展和市场环境等因素催促着静物画的产生。在十六世纪后期荷兰静物画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画种,静物画之所以在荷兰发展起来,是因为那里有滋生它发展的土壤。十六世纪末的荷兰是一个具有理性、创造力的社会,比其他国家具有更多的自由权,更充分的接受欧洲启蒙运动的思想,在这时此时艺术品也成为商品,更依赖与于市场的需求,而生活富裕的市民阶层更愿意用小尺寸的静物画来装扮自己的居室,因此表现世俗生活的市民艺术就成为荷兰艺术的主流。此次展览中有五类静物题材,这幅《浮华的寓意》(Allegory of the Vanities)属于劝世题材,也就是具有象征意义的静物画。这幅画尺寸巨大,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但更多的给人留下了对生命的思考。

《浮华的寓意》是西班牙画家安东尼奥·德·佩雷特的作品,大约创作于菲利普四世的统治时期(1605-1665年)。看到这幅作品,我们不得不被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们的技艺折服。真实的质感、细腻的画风,高雅的用色,透视效果展现了文艺复兴时期透视技法的成熟。前景光线较强,采用左侧光线,虽不像卡拉瓦乔式的“戏剧性舞台效果”,但给人深刻、舒适、柔和的视觉效果,降低了整个画面的严肃感,画面从左往右,几个阴森的骷髅头散落在左侧的桌子上,将象征着知识的书本压在底下,象征着生命的短暂,死亡无处不在。骑士的盔甲、左轮手枪似乎还带有战场上硝烟的气味,诉说着人们对战争的恐惧和厌恶。右侧红色台布上零散的放置着怀表、珠宝、钱币、扑克牌等杂物,象征着一切人间浮华财富都只不过是过眼云烟,面临死亡时,万物都失去了意义。此画作分为三个部分,后面部分掀开神秘的蓝色帷幕呈现在观者眼前的是文艺复兴大师米开朗基罗绘于西斯廷的《末日审判》,似乎整个画面所有的寓意都归结在此:在世界即将终结之前,上帝和耶稣将对世人进行审判,凡信仰上帝和耶稣基督且行善者可升入天堂,不得救赎者则要下地狱受刑罚。中间部分大天使靠在一个硕大的地球仪后面,表情冷漠的指向桌面前景,似乎再说“看吧,这就是人们所追求的物质世界的本质”除过《末日审判》那幅画作之外,此画中最冠冕堂皇的便是处于中景的地球仪,它象征着皇家的权势,皇家征服世界和扩张全球的野心暴露无疑。画家竭力给观者传达一个寓意,那就是在看破了尘世间万物的虚荣之后,死亡才是一切的终结点。繁华如梦,浮生如斯。

画家似乎偏爱这类题材,他还创作过两幅同样题材的作品,一幅与此画作同名,另一幅叫做《爵士的梦》。对比这三幅作品,相同之中又有不同之处,第二幅《浮华的寓意》少了后景那神秘的帷幕和“末日审判”那幅图画,天使的表情较为亲切,手指的方向也有所不同,前者指向前景中的浮华万物,后者则指向象征权势的地球仪,似乎是说掌控浮华万物的乃是权势者。第三幅名为《爵士的梦》的画,主题也是“浮华”。与前两者不同的是此主题比较含蓄,呈现在一名爵士的梦中,他在梦中异象中看到末日的情景。在前景的道具中比前两幅多了一只面具,这只面具乃是点睛之笔,道出了世间浮华万物之虚伪与虚无,终将面临死亡,与骷髅一样被遗弃。

这类是“劝世”题材的静物画。Vanitas在拉丁文里指空虚、虚荣,是具有象征意义的词。Vanitas题材也始于十六世纪末期。那一时期人类与瘟疫、疾病的抗衡力还很弱,对死亡的恐惧不言而喻,Vanitas寓意画象征着时间易逝,死亡无处不在,它蔑视万物众生。Vanitas寓言主题这个主旋律在1650-1660年间特别流行,这期间正好发生欧洲三十年战争(1618-1648年)许多国家都将巨大的资金用在战争的开销上,所以一小部分钱财都积聚到了个别人的手里,当查理一世(1600-1649年)被国会送上断头台,王权专政被彻底废除,政治的新局势给Vanitas题材的静物画增添了一层新的象征意义——王冠(包括教皇的王冠、主教法冠、还有国王的王冠以及骑士的盔甲)都成为了静物画描绘的一部分。正如地球仪象征着世界范围的扩张和对征服世界的渴求。“死亡是一切恐惧的源头,当资本家的积聚的财富面对死亡的时候一切都变得毫无意义”这种观念流行于当时的人文主义知识分子阶层,随后便构成描绘那些反映新的消费标准的奢侈静物的图像研究的内容。

整个画展中最为震撼的就是这幅作品,它在让人震撼的同时引起反思与共鸣。人生苦短,多少人为了争夺名利而追逐一生,到头来落得一场空,钱财都只是身外之物,权势都乃过眼云烟,统统逃不过死亡的劫数。而在当今纸醉金迷的现实社会里,诱惑如此之多,又有几个人能做到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呢?这无不需要一种境界。

人生简短,浮生如梦 第5篇

【拼音】rén shēng rú mèng

【简拼】rsrm

【近义词】人生若梦

【感情色彩】褒义词

【成语结构】主谓式

【成语解释】人生就好象一场梦。比喻世事无定,生命短促。亦作“人生若梦”。

【成语出处】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成语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指世事无常

【例子】王朔《人莫予毒》:“人生如梦,俱是宇宙过客,朝生夕死,你先走一步,与我们又何尝不是五十步与百步至差?”

【英文翻译】life is but a dream.

【产生年代】古代

上一篇:开展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专项检查活动情况的自查报告下一篇:泥土话题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