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待工作的三种境界

2024-06-22

对待工作的三种境界(精选8篇)

对待工作的三种境界 第1篇

对待工作有三种境界

蒋定之在讲话中指出,对待工作有三种境界:尽职是第一种境界,管好分内之事,不出事、不添乱,种好“责任田”,这是最起码的工作底线;第二种境界是尽责,带着责任感做工作,除了尽好本职,还为大局承担更多工作责任;第三种境界叫尽心,把工作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主动想大局、为大局,敢于担纲(担纲,动词,指在艺术表演或比赛中担任主角或主力,泛指在工作中承担重任。)、勇于负责、善于开创。每位领导干部都要用心来做事,劳力还要劳心,人人都要“入戏”,把政府工作做得更好。

他说,学习不只是兴趣问题,更是事业心、责任感的体现。老是在门外站着,进不了门,不了解家里的“底细”,不是个“好管家”。不懂不可怕,但不懂还不学习,自我感觉还特别好,就真的很可怕。缺什么就要学什么,干一行就要懂一行,不能干了大半辈子还是个“门外汉”。

在谈到群众观念时,蒋定之强调,要干人民群众希望我们干的事,而不是干我们政府自认为重要的事,把工作做到群众最惦念、最期盼的地方。勤政为民要“见事见物”。“见事”,就是要落实到一件件具体的事情上,为民办实事;“见物”就是要体现到人民群众感受得到的实惠上,使人民生活得到不断改善。他指出,不要把时间和精力浪费在虚名、虚事、虚招、虚活上,而要用来做实事、抓落实,事事都要实干。整天嘴上喊求真务实,实际上却玩虚的,是更坏的作风。检验工作成效的大与小,关键就要看解决了多少实际问题,要使解决实际问题成为我们这届政府的鲜明特征。

针对廉政建设,蒋定之强调,领导干部要真正做到为民用权、秉公用权、依法用权,而不是为老婆孩子用权、为亲朋好友用权、为小圈子用权。想得正才能立得正、行得正,要涵养“定力”,提升自律,关键是不被自己“打倒”,千万不能让多少年的艰辛努力毁在一个坏念头上。

对待工作的三种境界 第2篇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这几句话,大家可能都很熟悉。但是,对我来说更是意义深远。

我想,不管我能不能成就大事业、大学问,但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作为一名有所追求的人来讲,我完全可以在平凡的岗位上,在平凡的生活中活出自己的人生境界。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工作谈点粗浅的体会,想与大家共勉。我认为,作为一名有理想有追求的教师,要具备以下三种境界:

第一种境界:大学无涯,教师要有学养

第二种境界:大爱无声,教师要有爱心

第三种境界:大道无形,教师要有思想

第一种境界:大“学”无涯,教师要有学养

学习是一个老话题了,但是对于一个真正热爱学习、追求真理的人来讲,可以说是“此生有涯,此学无涯”。我觉得,在这信息爆炸的时代,作为一名教师,倍加需要静下心来多学一点、学深一点,学好一点,争做一名有学养的教师。

一要有书香气。古时读书人家,一般都家藏万卷图书。我们的古人为防止书籍霉变、虫蛀,用樟木制成书箱来存放书籍;或用樟木片放在书籍间隙;或放一种叫芸香草的中药。随时间的积累,当书之主人打开书箱,翻阅书籍时,就会有一股香气扑面而来,此之谓“书香”的渊源。有道是“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自然应该身上常留书香气,读好“有字之书”,求得“有我之境”;读好“无字之书”,求得“无我之境”。用书香滋养心灵,以书香成就人生。

二要有书生气。人们说得好“越单纯越幸福”。坐在一个小小的书房里,手捧书籍,在淡淡的灯光下,与古今中外的名家进行心灵的对话与交流,是一份难以言喻的喜悦与享受。心与书的交流,是一种滋润,也是内省与自察,伴随着感悟和体会,淡淡的喜悦在心头升起,让自己始终保持着一份纯净而又向上的心态。

当我的论文《写在教育的天平上》发表后不久,湖北省黄岗中学教务主任发来电子邮件向我告知,他们学校曾专门召开行政会进行学习与研讨。当我收到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刘霞光博士从美国发来的电子邮件:“潘老师:您好!阅读了你的博客上的文章,感动又感慨!我现在是在大洋彼岸写这封短信,只是想表达诚挚的问候和对你的敬意!”当我收到一个名叫小凡的网友的来信说:“潘老师,当我看了您写的《我是农民的孩子》后我流泪了,人往往在不经意间就被感动,从而在感动之余去思索着关于自己的事情。”„„我感动了,我为他们而感动,我为自己而感动,我为文字而感动,我为友情而感动。三要有书剑气。李白说“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仰天大笑”,多么得意的神态;“岂是蓬蒿人”,何等自负的心理。古人北宋大儒张横渠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何等的开放大气、豪气冲天!龚自珍“一箫一剑平生意,负尽狂名十五年。”这是何等豪情壮志!他们如何让自己成为一个书剑气的人呢?我认为只有丰厚的读书和大胆的实践才能赋予人这种气质,这种气质作为一个教师非常需要的,因为只有拥有了这种书生意气和英雄豪气,才能自觉地推进教育改革,才能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才能去开展心灵空间和精神世界。

第二种境界:大爱无声,教师要有爱心

胡锦涛总书记说:教师是一份职业,是一份特殊的职业。我的理解就是教师是用一份用特殊的爱打造人类灵魂的职业,就是说教师应该努力去承担对教育的责任,满怀对教育者的真心关爱,把全部精力和满腔真情献给教育的事业。特别是在当前经济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教师有没有一种智慧的、深远的大爱精神,博爱精神,是关系中国教育走向成功未来的重要保证。教师应该无条件地关爱每一名学生,关心每一名学生的成长进步,以真情、真心、真诚教育去影响学生,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大爱无声,教师的爱润物无声。在我所处的昌化地区,就有许多爱的典型。龙岗小学的爱心妈妈盛老师,为了呵护一个因不习惯住校而哭闹的小女孩而当起了临时妈妈陪护小女孩一起睡觉。洪岭小学和石瑞小学的扎根山区教师群体他们都以琐碎点滴成就不凡美丽人生。马啸中学的方校长以一名共产党党员身先士卒的最朴实管理方法带领自己的团队真正体现了“其身正,不令则行”的良好工作氛围。昌化一小以感化后进生为契机演绎着“你的心在哪里,你的幸福就在哪里”。昌化镇中心幼儿园以幼儿园是我家为主题着力营造家的和谐与温馨;昌化镇小以一个教师的真诚反思从而使教育回归于理想的起点。还有昌化职高的老师上阵父子兵,两代为人师,献身教育无悔怨。

大爱无声,教师的爱感天动地。前段时间我再次捧起《教师何以感动中国》这本震撼我灵魂的书籍,当我轻轻翻开扉页用心灵去感悟一个个动人心魄的故事时,泪水还是一次一次模糊了我的双眼。《谭千秋:生命的最后姿势》、《袁文婷:青春定格“公主教师”离去了》、《吴忠洪:用生命雕刻师德丰碑》、《王敏:美丽之花在震灾中绽放》。还有什么比生命更宝贵?但在灾难来临的那一刻他们把生的希望留给学生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行动与生命去诠释一名教师的责任和胸怀。他们是教师,他们感动着中国!我也是一名的教师,我除了感动和敬仰,我应该学习什么呢?我们也许没有那样的生死抉择,我们也不希望有那样的生死抉择,但是我们肩负的责任是永恒的。

这些教师真实感人的,充分体现了对学生,对教育事业的爱,爱中能看到真和善,拥有了真和善也就拥有了美。我想,这样人和事也会发生在我们在座的每一个老师的身上,因为在座的每一个老师的身上都拥有这样可贵的品质。我相信有心的地方,就会有发现;有发现的地方,就会有欣赏;有欣赏的地方,就会有爱;有爱的地方,就有希望。

第三种境界:大道无形,教师要有思想

哲学家说,我思故我在。毛泽东说,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对我们老师来讲,就是说要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创造属于自己的思想。教育需要有思想的教师,去解释教育现象,揭示教育的真谛,预见教育的未来;需要有思想的行政领导,去制定教育政策,用思想推动教育的改革;需要有思想的校长,用思想凝聚人心,管理学校,去创建先进的办学模式;更需要成千上万有思想的教师,他们用真善美的教育理想和教育追求鼎起教育的未来。

一要用思想武装行为。“观念改变,行动改变,命运改变”。命运的改变,远远不只是个人命运的改变,也将是整个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改变。“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我所敬仰的李镇西老师说得很有哲理。通过教学反思,思想锤炼,李镇西成为了一代名师。

我在教育实践中开展了十多项教育教学课题研究,撰写了近百篇评论文章,涉及心理、美育、诗歌、宗教等领域,大力宣传“成长比分数更重要,成长比成功更重要,经历比名次更重要,对话比对抗更重要,激励比指责更重要”等教育理念。

二要用思想滋养心灵。只有个性才能造就个性,只有思想才能点燃思想,只有用思想才能培养丰富的心灵和厚重的人格。在教育世界中,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熠熠生辉,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相互碰撞,倘若有高尚、丰富、独到、深刻的思想去鼓舞人心,课堂生活才更有趣味,更有魅力。

比如我向学生讲辛德勒的故事、居里夫人的故事,让学生去看电影《泰坦尼克号》,介绍美国“9·11”恐怖事件中的人员疏离细节,感受其中的人性美。我引导学生阅读龚自珍、严复、潭嗣同、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文志士传奇,培养学生的历史感,拨动他们思想启蒙的心弦。交流是张扬生命欲望的途径。我采用希腊苏格拉底“精神催产术”,精心组织开展讲演、独白、艺术表演、辨论、小组商谈等活动,在与学生深入交流中培养他们追求真理的智慧与勇气。

三要用思想打造家园。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理念。一个人,如果没有精神家园,即使物质家园再好,也不会幸福的。一个有追求、有理想的教师,必然要点亮思想之灯,上下求索,百折不饶,锲而不舍,用丰富的思想打造精神家园。

我自开个人博客以来,始终怀揣着激情与梦想,坚持着理想与信念,在忙碌之中打造精神家园,至今有300多篇次文章在新华网、人民网、人教网、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中国教师网等网站发表与转载。我结识了北京师大、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的肖川、周彬、张晓鹏、龙井田等全国著名教授,领悟了他们学者的风范与情怀;欣赏了他们敏锐的思想和独特的人格魅力;我广结天下精英并以他们为榜样,时刻勉励自己。在这里记载着我的心路历程,在这里聆听着我的心跳脉搏,在过去的日子里,我失去了很多很多,同时我也收获了很多很多:无言的伤痛、无声的感动、失败的泪水、成功的喜悦,都成为我生命的历程、人生的财富。

人生的路虽然漫长,但真正能点燃激情,燃烧青春的岁月并不太长。就像非洲大草原上的动物们那样,狮子妈妈在教育自己的孩子:“孩子,你必须跑得再快一点,再快一点,你要是跑不过最慢的羚羊,你就会活活地饿死。”羚羊妈妈也在教育自己的孩子:“孩子,你必须跑得再快一点,再快一点,如果你不能比跑得最快的狮子还要快,那你就肯定会被他们吃掉。”

我认为,一个人的事业就好比是非洲大草原,至于我,是羚羊还是狮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没有一种奔跑的激情和梦想,重要的是能不能跑得足够快,重要的是能不能跑得足够优美。我相信,只要我坚守教师的理想与信念,努力追求“大学无涯、大爱无声、大道无形”三种境界,我一定会活出幸福的人生。

院办秘书的三种境界 第3篇

第一种境界:独上高楼的四有新人类

所谓“高”, 院办秘书服务的对象是院首长, 层次高、职务高、能力高。所谓“独”, 新人进入院办, 必须独立承担任务、独立解决问题。这就需要做到“四有”, 即有进取之志、有平稳心态、有沟通能力、有统筹方法。

1.有进取之志。新秘书在院办工作一段后, 可能感到:办的是小事, 干的是杂役。这正是秘书的工作特点, 因此要干好秘书工作, 就要时时激励自己, 立大志、做小事, 立长志、做杂事, 不能因事小而不为, 因事杂而妄为。正如卡耐基所说:不能激励自己的人, 是一个平庸的人, 无论何时也不可能出色。

2.有平稳心态。古人说:“胜人者有力, 自胜者强”。新秘书在遇到困难时, 要临战冷静, 遇事平静, 处变镇静。正如明朝大画家和文学家陈继儒说的那样:花繁柳密处拨的开, 才是手段;风狂雨急时立得住, 方见脚根。

3.有沟通能力。沟通, 首先要谦虚。俗话说, 虚心竹有低头叶, 傲骨梅无仰面花。谦虚是秘书的道德修养和人生智慧, 是沟通的前提。沟通, 还要掌握技巧。同样的事情, 不同的沟通方式就会收到不同的效果。如果办公室的司机连续多次周末加班都请假, 作为车管秘书, 应该怎么说: (1) 我不能再容许你请假了, 你要顾及他人的想法。 (2) 别给我请假了, 你去找主任。 (3) 这个任务只有你最适合, 我需要你的帮助, 特别是在周末。显然, 第三种沟通方法最有效。

4.有统筹方法。要统筹事务, 分清缓急, 凡事要化繁为简, 要事急干, 急事早办, 动必量力, 举必量计。绝对不能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 更不能把复杂的事情离奇化。

第二种境界:衣带渐宽的重复工作者

院办工作具有重复性, 有的同志感到没有成就感。但是, 重复性工作不等于低层次劳动。只要勤于思考, 肯下苦工, 重复就会孕育增长, 重复就可能创造成功。作为院办秘书能够经受住重复工作的考验, 也就进入到第二种境界。

1.千言万语细思量。秘书在首长身边工作, 要谨言慎行。一言可以兴邦, 一言足以亡身。明末的袁崇焕, 处于权力斗争的中心, 又掌握大明最精锐的部队, 不是谨言慎行, 而是好大多言, 他向崇祯皇帝许诺:“五年复辽”, 到头来, 疆土没有恢复, 自己却被凌迟处死。管理学上有一个概念, 叫“向上管理”, 对于秘书来说就是要考虑服务对象的优势与短处, 了解他们的思维模式, 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发挥秘书的职能作用。

2.千变万化见本质。要多思考、多总结, 从中寻找规律, 发现问题的本质。不仅思考和总结首长在想什么, 需要什么, 更要思考和总结下面在想什么, 需要什么, 自己下步该做什么和该怎么做。八仙中的张果老就是“回头看”的典型人物, 有一首诗这样形容他:举世多少人, 无如这老汉, 不是倒骑驴, 万事回头看。

3.千头万绪抓重点。秘书工作千头万绪, 但必须把主要精力放在为首长决策、首长办公服务上, 想首长之必想, 谋首长之所谋, 首长没想到的秘书要想到、没走到的秘书要走到、没看到的秘书要看到。常常换位思考, 首长在想什么, 首长需要我们做什么。

4.千山万水报实情。有的问题, 远看“一朵花”、近看可能是“豆腐渣”, 站起来看是“蓝天碧水”、蹲下去看可能就是“一塌糊涂”。秘书就是要勤走勤转, 能自己到场的一定要到场, 尽量掌握第一手材料, 搞调研不要走马观花, 蜻蜓点水, 回去应付差事。要多留心观察周围人的议论, 不轻信一家之言。要多倾听基层的呼声, 尽力把真实情况反映给首长, 以利于首长科学决策。

5.千辛万苦有气量。曾国藩说, 为官须“四耐”:“不为大府所器重, 则耐冷为要;薪米过时迫窘, 则耐苦为要;听鼓不胜其烦, 酬应不胜其扰, 则耐劳为要;与我辈者, 或以声气得利, 或以干请得荣, 则耐闲为要。”能耐冷, 见胸怀;能耐苦, 见操守;能耐劳, 见精神;能耐闲, 见风节。台湾佛光山的星云大师说, “好事要接受, 坏事也要接受, 得之不喜, 失之不忧, 才具备了应对万难的力量与智慧。”作为院办秘书, 惊慌失措, 以牙还牙, 只能是庸人所为;不气馁, 从容面对, 才是智者本色。

第三种境界:灯火阑珊中的六能人才

秘书之道在于悟, 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这时也就进入到第三种境界, 那就是“思想库、参谋部、材料组、协调办、督察室和服务处”。

1.思想库。毛主席一生中三个秘书最为知名, 陈伯达、胡乔木、田家英, 他们都是毛主席亲自挑选的。毛主席选秘书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选有思想、有学问的人。陈伯达在延安时关于孙中山思想阶级属性的发言被毛主席所看重, 胡乔木在《中国青年》上发表的纪念“五四”运动二十周年的文章被毛主席所赏识, 田家英在《解放日报》上发表的《从侯方域说起》被毛主席所认可。院办秘书虽不能达到这个层次, 但是也要善于动脑、广学博知, 能出思想, 努力成为满脑子学问、满肚子才华、满身智慧的栋梁之才。

2.参谋部。作为秘书, 既要能为首长决策提出真知灼见, 还要参谋有术。西晋司马炎称帝后, 没有定下消灭东吴的决心, 中书令张华, 相当于秘书长, 屡次进谏都被驳回。一天, 张华陪司马炎下棋, 这时, 前线急报, 说吴王孙皓滥杀大臣, 吴国现在上下猜忌, 危机四伏。听到这里, 张华猛地掀翻了棋盘, 跪倒在地, 说:恭喜陛下!恭喜陛下!司马炎大惊, 说:何喜之有?张华说:现在伐吴时机已到, 陛下将立下惊天伟业, 一统江山!说的司马炎热血沸腾, 当即决定伐吴。在消灭东吴后, 司马炎评价张华是第一功臣。可见, 参谋有术, 关键就是要预有准备、把握时机。

3.材料组。秘书的书就是写。文字材料的大忌正如韩非子所言“华而不实, 虚而无用”。高水平的文字材料就是要一针见血、一招制敌、一剑封喉, 决不能拖泥带水!

4.协调办。优质高效的信息传递是协调的关键, 作为院办秘书必须“用智慧传递信息, 用灵性促成认同”。这里所说的促成认同, 是指促成首长与上级、首长与平级、首长与部属之间在工作中的思想认同, 从而达到有效协调的目的。

5.督察室。对重要文件、讲话的落实进行分工, 明确承办单位、落实时限等。对会议议定的事项进行督促。对首长随机交待的要传达好, 督办好, 定期或者及时反馈。

6.服务处。服务保障和接待工作是单位的第一窗口, 它不是中心, 但影响中心, 有人说服务保障和接待工作也是生产力、也出战斗力。所谓“吃住行看无小事, 迎来送往需用心”, 要在节俭的前提下, 不断提高服务保障和接待工作的质量。

爱的三种境界 第4篇

教师的三种境界 第5篇

时间:2008年8月24日

地点:会议室 主讲:邹春东

题目:教师的三种境界:教书匠、能师、人师

教书匠--灌输型教师

教书匠的特点是,比学生先值得某方面的。知识或比学生懂得更多的知识,这种知识属记问之学。他所能做到的就是把知识灌输给学生。教师传授无效知识等于浪费学生的时间,误人子弟。教师传授有效知识特别是学生无法看值的教材知识和源于教材又超出教材的补充、延伸知识,学生便有所收获。但是不少数师传授的有效知识却是学生自己通过阅读就能看的课本知识,这实际上也是耽误学生,它剥夺了学生独立学习的机会,阻碍了学生自学能力的发展,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从教师自身角度来说,其所传授的知识可分为假知和真知。假知和真知不是哲学意义上的谬误和真理,而是心理学上的一种分类。按照心理学的观点.所谓传授援知,是指教师对所教知识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即没有完全吃透和内化教学内容,表现为教师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或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语言来讲授知识,在教学方法上就是典型的照本宣科。实践证明。教师传授假知是导致学生机械学习的直接原因。机械学习的特点是:机械模仿、不求甚解、死记硬背、生吞活剥、唯书唯师。通过这种学习,学生得到的只是一大堆机械的、孤立的知识。所谓传授真知,是指教师对所教知识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即教师理解;消化了教学内容,并达到了熟练的地步,可谓成竹在胸,了然于口,但却是“匠气有余,灵气不足”。因为熟练可以靠简单的重复而获得,只需时间和力气,无需更多的智慧。这种熟练只是一种按部就斑的运作,它不仅没有升华为熟能生巧的境界,反倒使教师因为思维一次又一次在旧有的轨道上运行而导致教学能力的退化,致使教学变成为一种形式上的教,这种教学的特点是:重知识,轻能力?重学习结果,轻学习过程;重获得欠知识本身,轻获得知识的方法。其结果最多只能是学生对教材获得封闭性理解,即就事论事的简单理解。

如果说传授假知的课堂教学的特点是生硬呆板,那么传授真知的课堂教学的特点便是熟练、顺当。控缩型教师唯上、唯书、难教参,缺乏主见和创新精神,课堂教学墨守成规,不敢越雷池一步,上课的注意中心都是知识。教师素质偏低,是当前教育教学质量不高、学生负担过重的根源和直接原因。据一份抽样调查,当前80%左右的中小学教师属知识型教师。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教书匠,它是怎样产生的呢?笔者认为,教书匠的形成既有主观因素又有客观因素。主观因素是:①职业观不端正。一些人把教书育人工作仅仅当作谋生手段,头脑里严重存在着拿多少钱干多少事的雇佣思想,缺乏精神动力,舍不得投入。②教学观陈旧。把自己看成知识的象征,视学生为待灌的知识容器,认为教学就是教书,教书就是传授知识,教学目的就是把教材知识毫无遗漏地传授给学生。客观因素是:①教学负担过重,无暇进修。沉重的考试、升学、评比压力;使教师疲于应付,忙于加班加点,无法自修业务。⑧教育经费拮据;无法进修。目前教育经费越来越紧张,学校无力资助教师进修,有的学校甚至连教师外出参加教研会的旅差费都难于支付,教师只能“关起门来教书”。③激励机制不健全,不愿进修。一些学校只有对教学实绩好的教师进行奖励的措施,却没有鼓励教师进修、科研的规定,造成一些教师认为进了中小学,只能当个教书匠,教学任务完成就行了,提高水平也没用。

能师--智慧型教师

能师,即智慧型的教师。其特点是术业有专攻,对学术、专业有专门的研究,不仅有学问,而且具有教育智慧。正因为拥有智慧,他才能真正做到启迪学生的智慧(智慧属个性范畴,只能启迪,而不能直接传授)。能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会经常地、时不时地冒出智慧的火花,学生会从中受到熏陶、感染、启迪,并有所感捂,从而逐步地提高悟性,增长智慧,变得越来越聪明。教育智慧火花的闪现主要表现在吃透教学内容和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方面。

吃透教学内容表现为:

1、深刻

表现在能够独立钻研、分析教材,编写意图吃透,从而挖掘出教材的内涵。只有深入,才能浅出。把教材钻得深;道理就透彻,讲起课来就简单明了,讲在点子上,正所谓一语破的,一语解惑。一语启智,一语激情。这是一种智慧、一种功夫、一种水平、一种境界,它决不是把教学简单化了,而是艺术化了、精良化了、高效化了。教书匠常常就不是把课上简单。而是上复杂了,把学生弄得无所适从。

2.独到

独到者,独具慧眼也。能师对教材常常有:真知灼见,能够于平凡中见新奇,发人之所来发,见人之所未见,其课如同一首诗、一幅画面,学生听这样的课就象是在独享一片风景;从心理学角度说,独到见解实际上是一种创造性思维,这种思维的特点之一是首创性。首创性只承认第一而无视第二,它拒绝雷同和模仿。特点之二是独创性。独创性是思维最宝贵的品质,任何新见解、新观点、新理论、新方法都是独创性思维的产物。教师的创造性教学源于教师的独创性思维。

3.广博

广博者,知识广阔博大也。能师不仅是某一门学科领域的专家,也是博览群书的饱学之士。五洲四海,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他都有所涉猎。这样,讲起课来就会纵谈古今,横述东西,左右逢源,随手拾来,旁征博引,妙趣横生。使学生如同进入一个辽阔、纯净甚至可以嗅到芬芳的知识王国,令学生流连忘返,全身心陶醉,从而收到“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奇效。

在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方面,表现为: 1.启发

启发是有条件的。就事论事、照本宣科,是谈不上启发的。只有当教师对教材有深刻、独到见解,并对自己要讲的一切都烂熟于心,确信无疑,他在课堂上才拥有可供发挥能动性的自由度真正做到游刃有余,指点有方,循循善诱,从而使课堂教学散发出“磁”性与魅力。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启发。启发的最高境界是灵性启迪悟性。富有灵性的教师善于激疑布惑,诱导学生向着未知领域探幽发微,把学生带进“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困境,然后或抛砖引玉,或画龙点睛,或点拨指积,或目示点头,或取喻明理,使学生对问题心领神会,如人幽微之境,突见“柳暗花明”,豁然开朗。

2.机智

教育机智是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的一种随机应变的能力。课堂教学面对的是一个复杂的人一人系统,它充满变化和问题,任凭事先如何周密地设计,教师总会碰到许多新的“非预期性”的教学问题,若是对这些问题束手无策或处理不当,课堂教学就会陷入困境或僵局,甚至还会导致师生对抗。面对偶然性问题和突发的意外情况,富有教育智慧和机智的教师总能灵感闪现,奇思妙策在瞬间激活,从而机动灵活地加以处理。教育机智就其实质而言乃是一种转化师生矛盾的艺术,是一种正确处理教与学矛盾的技巧,其要诀是避其锋芒,欲扬先抑,欲进先退,变换角度,以智取胜。表现在语言艺术上则是直话曲说,急话缓说,硬话软说,正话反说,严话宽说。

3.绝招

能师常常身怀绝招,其绝招是教学特长中的特长,是对某种教学技艺精益求精、干锤百炼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是一种令人叹为观止,甚至望而生畏、无人相匹的境界。如有的教师上数学课从不需要圆规、三角板,但画出的几何图形;有的教师能根据课文的叙述,在黑板上信手挥来,再现课文优美意境,令学生十分惊叹;有的教师以一笔潇洒流畅、秀丽多姿的板书,使学生羡慕不已;有的教师幽默风超、妙语选出,常引得学生忍俊不禁,让学生在轻快的气氛中领悟深刻的哲理,步入知识的殿堂。能师是如何成长起来的呢?能师乃是其敬业、乐业的结晶,是其长期不断追求和自觉探索的结果。智慧不是天生的,而是来自于:

1.多想出智慧

智慧是思索的结晶,教师的教育智慧即是教师对教育教学问题长期研究和不断思索的结果。能师的特点就是对学术、专业有专门的研究。教师一定要从研究的角度来从事教学工作,不断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研究问题,从而不断地增长自己的思考力、感悟力,不断地提炼新见解、新观点,从而全面地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教育智慧。

2.勤奋出天才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这不仅是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亲身体会,也是他从一个只有初中学历而成为数学家勤奋一生的真实写照。这也是当今我国众多优秀教师的成长道路。教师唯有从古今中外的一切文明成果中汲取营养,才能成为学者,成为能师。值得强调的是,教师一定要特别加强对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学习和研究。杜甫有一句名诗:“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用到教师身上,即:“读书破万卷,教学定有神”。“神”就是灵智。

3.交流长智慧

教师的教学是单人单科放行的,教师的劳动在大部分时间里是个体性的。备课、钻研教材、上课、辅导、批改作业都是一种复杂的脑力劳动,要独立完成,但决不能因此而忽视教师之间的交流作用。交流就是互相学习、共同讨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善于学习,善于博采众家之长为我所用,是走向成功的一条捷径。共同讨论,益处更多。首先,讨论有助于相互启发,集思广益。讨论中别人新颖的观点、奇特的思路都能给人以启迪。其次,讨论有助于激发灵感。讨论是思想的交换,在思想的碰撞之中能够产生灵感的火花,长期因扰个人的问题和疑惑往往在讨论之中迎刃而解。最后,讨论有助于锻炼和提高思维能力。在讨论中,激烈的思想交锋能够快速有效地增强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提高思维的逻辑性和敏捷性。

办好一所学校,关镁在于拥有一批能师,正象一个剧团要有名角一样。只有这样,学校才会有吸引力。没有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学校要提高教学质量,实施素质教育,办出自己特色,都将是一句空话。

人师--教师的最高境界

古语曰:“经师易得,人师难求。”人师是教师修养的最高境界,不仅教书,而且育人,以其高尚的人格塑造学生的人格,对学生心灵的影响深刻且久远。人师本身就是一部非常生动、丰富、深刻的活生生的教科书,一个具有巨大教育力量的榜样。人师达到了高于并超越教材的境界,能够给学生远比教材多得多的东西。人师对学生的心理了如指掌,能够想学生所想,想学生所疑,想学生所难,想学生所错,想学生所忘,想学生所会,想学生所乐,以高度娴熟的教学技巧和机智,灵活自如、出神人化地带领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用自己的思路引导学生的思路,用自己的知识丰富学生的知识。更为重要的是,人师能在教学实践中用自己高尚的思想品格熏陶感染学生的思想品格,用自己的智慧启迪学生的智慧,用自己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用自己的意志调节学生的意志,用自己的个性影陶学生的个性,用自己的心灵呼应学生的心灵,用自己的灵魂铸造学生的灵魂,用自己的人格塑造学生的人格。人师的教学已经进人最高的境界--不教之教。不教之教就其内容而言,教的不是书本里现成的事实知识,而是无法物化在书本中的一种人生智慧。人生智慧是一种心灵的彻梧,是一种有美感体验的豁然洞见。学生一旦获得了人生智慧,其对学问和人生就会有一种全新的感受和深层的把握,生存境界就会更加祟高。相对而言,事实知识是“硬性”的,人生智慧是“软性”的,这种软性的东西无法通过言传口授、耳提面命,更无法“手把手”教出来。不教之教的最特点是返朴归真,它没有明确的教育组织、没明确的教学环节,它抽象不出一种大家都能效仿的普遍的模式。人们或许要问,这种教育实现的机制是什么?又怎么进行呢?笔者以为,可通过如以下教育来进行和实现:

1.以身作则

人师本身就是一部活的教科书,一个是学生心目中最完美的偶像。人师榜样具有巨大的教育力量,这种教育力量是以直觉的、形象的、具体的形式非常自然地作用于学生,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潜移默化的陶冶。

2.交流对话

人师从不以教者自居,而总是以一个参与者的身分和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在对话中,师与生处于平等地位,双方都积极地自由思考、想象和创造,教师将知识中的思想、真理、价值、意义、精神等内涵通过语言(书面语言、口头语言、体态语言)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则能直观地把握,以此获得教育。这种对话能使学生感受到一种新的精神境界l其主体精神得到发挥。

3.自我教育

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自我教育是教育的真谛。不教之教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统一。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学生是在自我教育过程中接受教师的教育,正因为有其自我教育作基础,教师的教育才是高层次、高水平的,从而有力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从教师的角度来说,教育学生的过程也是教师自我教育的过程。因为教化心灵的职业对自己心灵的教化具有反弹之力,开凿“知泉”的工程对自己“知泉”的开凿具有渗透之功。这便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人格,简言之即德。在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历来强调以德取人、失德弃人。就个人而言,以德为重,应是做人的根本。正因为如此,我们才特别强调入格的重要性,这也正是人师的可贵之处。如果说能师是教师群体中的佼佼者,那么人师便是教师群体中的精英。人师的学识、智慧、人格象花的芬芳,酒的醇香;掩不了封不住,幽香四溢,令人回味悠长。人师兼备教育实践家与教育理论家双重角色的优秀素质。作为实践家,他们躬行实践,始终活跃在教学改革的实验田中,对教育教学进行最真实最有创造性的变革,从而不断突破自我,超越自我。作为理论家,他们思想深刻,勤奋耕耘,著书立说,在理论上有突出的建树。理论既是实践的结晶,又是实践的指南。人师不仅是教育界的典范,同时也是整个社会的先进分子。让会变革和教育发展期待和召唤着更多的人师。

教案的三种境界 第6篇

教案的三种境界

教案,教师为进行教学活动而预先设计的方案,预设与生成这一对矛盾而统一的关系是教案的特点。在教案的编写与执行过程中如何处理这一关系将直接影响教育教学的效果。笔者从教学工作中发现教师在处理教案时存在三种不同的层次,姑且称之为三种境界。 第一,手中有案。对于刚走上讲台工作不久的青年教师来说,编写教案是十分重要的工作,他们往往都会花费很大的精力去钻研教材,设计教学思路,编写教案。为使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够按部就班有条不紊,不发生“意外”,他们往往把教案设计得滴水不漏,详细地把自己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甚至每一个表情都写下来,精心的预设是这类教案的显著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手中把持着教案,以不变应付万变。教师心中惟有预先精心设计的教案,当教学活动一旦发生“不测”时,教师手足无措,或责怪自己事先没有想到,或认为是学生的故意刁难、恶作剧。这样的教学,教案是铁轨,教师是火车头,学生是车厢。铁轨伸向哪里,火车便开向哪里。此谓第一境界。 第二,心中有案。工作了一段时间以后,随着教学经验的积累,大多数教师都认识到了,预先设计的教案毕竟是教师的“一厢情愿”,有时未必和学生“情投意合”,教学应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尊重学生。这种认识上的变化是可喜的,但是在实际教学操作中,往往还是摆脱不了教案的影响,自觉或不自觉地又把学生引向预设的答案。这样的教学,学生是风筝,教案是线,无论风稳飞得再高再远,都挣脱不了放风筝人的.控制。此谓第二境界。 第三,心中无案。道家推崇“无为即有为”的思想,他们认为“大象无形,大音稀声。”我想,那些在教学上取得建树的名家大师们或许精通这一思想。他们在上课之前心中并没有固定的方案,如果有那也只是一种轮廓,一些大的教学环节,并没有详细的枝枝节节。但是他们都能够注重教学的生成性,能够根据生情学情及时地修改、调整、丰富教案,不光注重共性,更尊重个性,赏识学生的独特体验,从而使教学时时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这样的教学,学生是太阳,教案是向日葵,不管太阳走到哪里,总是面对着灿烂的笑脸。(关庙中心小学彭敏)

活动营销的三种境界 第7篇

这是对古今成大学问者治学、立业过程中三种境界的论述,极富真知灼见。第一种境界讲的是成就大学问者入门前表现出来的茫无头绪,不知所措,求学无门的疑惑、彷徨和痛苦;第二种境界则讲的是他们孜孜不倦、坚持不懈,叩打学门时上下求索,攀登书山时以勤为径,泛舟学海时将苦作舟的勤奋、执著与坚韧;而第三种境界讲的则是这些人功到自然成,灵犀相通,炉火纯青,畅游学海胜似闲庭信步,漫步书山能悟其中真谛的怡然自乐和欣喜恬适。

这三种境界不只是针对学术研究或艺术创造的历程,实际上也是对人生奋斗过程的综述与总括,把本不相干的这三句名言连缀成“三重境界”之说,将历史上无数大事业家、大学问家成功的秘密结晶于文学意象之中,

事实上,中国营销界有句顺口溜:三流企业卖产品,二流企业卖品牌,一流企业卖文化。这句话说的是企业营销的三种境界。同样,将其套用在企业的活动营销上,一样适用:三流活动卖产品,二流活动推品牌,一流活动讲文化。

三流活动卖产品

谈及企业搞活动,脑海中马上就会浮现“促销活动”这一概念。的确,不少企业为了刺激产品销售,纷纷展开各类促销活动。当然,通过促销活动卖产品的境界也有不同。一些不入流的促销活动,直接以打折、超低价或者买赠活动吸引消费者;一些稍微入流的促销活动,则是围绕节日营销展开,针对元旦、春节、五一、国庆等重大节日,展开节日促销;一些称得上入流的促销活动,则围绕重大热点事件如奥运会(买产品赢奥运门票)等。

不可否认,展开促销活动,刺激产品销售这一点肯定没错,尤其是快速消费品类,拉动销售的效果是明显的。但是,众多促销活动带来的销售业绩是昙花一现的。在促销活动结束以后,销售的下滑趋势是明显的。比如五一节促销,确实迎来了黄金周七天的销售高峰,但是黄金周之后呢?惨不忍睹,而且这一状况持续到月底的情况经常出现。另外,中国目前的绝大多数行业都是处于恶性竞争的时代,“你降价,我也降价”或者“你方降停,我登场”。在价格战的厮杀下,众多行业都进入微利时代。

所以,以卖产品为主的促销活动,只能暂时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而且和竞争对手相比,这些促销行为几乎是无差别的、同质化的。为此,以品牌推广为主的活动营销浮出水面。

穆青“勿忘人民”的三种境界 第8篇

一、“勿忘人民”思想的根源

1.革命岁月中对人民的感恩

穆青是经历过战争的人, 不论是在八路军中搞宣传, 还是在新华社当记者, 他都深刻地感受到了那种与老百姓生死与共、鱼水相依的真情。1939年, 穆青所在的部队遭到日伪军的袭击, 被迫在张庄突围。剧团里两个支援前线的小兄弟不幸牺牲, 这是他第一次体会到百姓的“恩情”。后来, 部队在转战中又遇到一位主动牵着毛驴为战士驮运行李的老乡, 他铁了心要跟着部队打鬼子, 到死就吃了一顿饱饭。

如果说这两件事让年轻的穆青心中萌发了“感恩”的种子, 那1945年雪原小屋里善良老大爷的救助则让他欠下了一生的“恩情债”, 让他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勿忘人民”。

那年, 按照中共中央的部署, 新华社和解放日报抽调精干人员前往东北抢占新闻阵地。穆青作为先遣小分队的一员踏上征途, 在零下30摄氏度的严寒下顶着风雪急行军, 等他们终于到了宿营地, 穆青的脚已经和靴子冻在一起, 怎么都脱不下来, 急得他赶忙找人帮忙拽。而房东老大爷却及时制止了他, 告诉他不能硬拽, 也不能拿热水浇, 硬拽皮肉会被撕下来, 用热水浇肉就会烂, 到时候恐怕连腿都保不住了。后来, 老大爷端来一盆冷水让穆青把脚泡进去, 等冰融化后, 他就解开棉袄把穆青的双脚搂在胸前按摩, 直到穆青的脚恢复知觉。这个慈父般的老人让穆青永生难忘, 多少年过去了, 他还常常告诫自己“你的这双腿甚至生命都是老百姓保护下来的, 今生今世, 无论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他们”[1]33。

2.党的要求对党员的影响

穆青18岁入党, 一生坚信党的理想和宗旨, 坚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他说:“我永远忘不了的是在战争进入最困难的1940年, 党把我从前线调回延安。当时和我一起的战友有的牺牲了、有的被俘了, 是党把我保存了下来。”[2]367穆青是一名优秀的党员, 他有着坚定的政治信仰, 一生都在为党的事业努力奋斗, 用毕生的新闻实践去追求勿忘人民的境界!

3.继承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新闻思想

1942年, 延安开始整风, 《解放日报》宣布改版, 正在“鲁艺”学习的穆青调入报社工作, 开始了自己的记者生涯。在这次改版中, 中共优秀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纷纷发表了自己的新闻思想。博古的社论《致读者》提出党报必须具备党性、群众性、战斗性和组织性四种品质, 指出报纸要“反映群众情况”。毛泽东在《本报创刊一千期》中说:“我们的报纸是中国共产党的党报, 是人民大众的报纸。”这一系列文章介绍了无产阶级新闻观, 阐明党报必须走群众路线, 代表群众的根本利益, 要把人民大众的生活和意见反映在报纸上。这些思想教育着刚刚入行的穆青不能脱离群众, 让穆青树立了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而在随后的工作中, 博古、余光生、陆定一、毛泽东等都指导和教育过穆青, 穆青继承了这些前辈们的思想, 牢牢记住“记者必须深入实际、深入群众, 调查研究, 切忌一切浮夸不实之风”[1]21。

4.对新闻工作经验教训的反思

60余年的新闻实践给了穆青诸多有益经验, 也让他认识到新闻界所犯的一些错误。“抢救失足者”运动、反右派斗争、大跃进和十年“文化大革命”, 当时的报纸都刊载过许多不实报道, 对这些错误运动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影响了我党报纸的声誉。穆青全面反思了这些运动的经验教训, 提出新闻工作者一定要正确认识党性和人民性的关系。新闻界要联系群众, 经常性地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才能少犯错误, 才能端正自己的立场, 避免错误思想的侵袭和腐蚀。

二、“勿忘人民”的三种境界

1.情系人民

一是对人民群众要有深厚和真挚的感情。穆青是从人民中走出来的记者, 受人民之恩, 在基层中锻炼成才。这让他对人民群众抱有深厚和真挚的感情。他认为, 一个有成就的记者必须熟悉国情和民情, 必须懂得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 自觉地建立与人民群众水乳交融的思想感情。[2]417怀着对新闻事业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 穆青采写了工人模范赵占魁、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种树治沙的“老坚决”、植棉英雄吴吉昌、除险英雄任羊成等一批批典型人物, “写一个、活一个、响一个”是人们对穆青采写报道的评价。穆青的报道为什么如此成功?秘诀就在于他对人民用情至深。他心中始终装着人民的疾苦, 关心着人民的冷暖, 反映着人民的所思所想。“一个记者最基本的东西是什么?”穆青说, “就是对党的事业、革命事业的高度责任心和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2]286

二是用心沟通采访对象。穆青一生平易近人, 即使当了多年的新闻官也始终真心对待采访对象。“他对来自社会底层的老百姓有着最深厚的感情, 他真的把农民当亲人、当朋友。”[3]每次到老乡家里采访, 穆青总要干四件事:“揭开锅看看吃什么, 拿起油瓶掂掂油还有多少, 翻开铺盖看看下面垫的什么, 再就是到粮仓看看还有多少粮食。”穆青用心灵与人民沟通, 跟很多访谈对象结下了终身友谊。吴吉昌进京开会, 专门给穆青捎去自己培育的木棉, 后来还让老伴用长绒优质籽棉给穆青弹了被子亲自送去。“老坚决”潘从正临终前嘱咐亲人什么都不带, 就带两份日历, 因为那是穆青送的, 上面有他拍的照片。穆青生前还曾接任羊成到北京小住, 在他临走时送米送面让老伙计在春节包饺子。而在穆青逝世时, 75岁的任老汉赶到北京, 跪在穆青遗像前放声大哭。穆青以真心换来了真心, 得到了采访对象的信任和爱戴。

2.扎根人民

一是“实际”和“群众”是新闻的源泉。人民群众创造了历史, 也创造了记者必须扎根的沃土。新闻工作者最重要的是一天也不要脱离实际、脱离群众, 否则就会失去新闻的源泉, 而没有了源泉, 新闻工作的生命就要终止。记者要经常生活在群众之中, 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 反映他们的思想情绪, 反映先进的东西。[2]147穆青鼓励记者深入到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边边角角, “向生活的深度和广度进军”。

二是扎根基层, 不离采访第一线。穆青几十年来一直扎根基层, 即使后来身居要职也从不脱离采访第一线。他重视一线采访人, 每当有基层记者来新华总社时, 穆青都会欣喜地与他们聊天, 听他们讲基层的见闻。总社的同志们管这叫“吹会”, 后来还渐渐地成了传统, 每年都要邀请基层记者来“吹”几回。那些满是乡土味的故事和情真意切的报告给“上面”的记者带来了很多素材和灵感, 也带来了新的思想, 很多精品稿件就这样被“吹”出来了。

此外, 穆青自己也以身作则, 常常亲自下基层采访。为收集素材, 深入了解报道对象, 穆青曾七访兰考、八下扶沟、四到宁陵、十进辉县、两上红旗渠。焦裕禄、王进喜、吴吉昌这些模范人物很多感人的细节都是穆青在新闻第一线深挖出来的。在穆青眼里, 要当好记者就不能安于浮在上面, 而是需要深入下去。只有抓紧一切时间到第一线、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 才能吸收更多的实践营养, 充实自己, 丰富自己。[2]426

三是扎根人民是记者成才的关键。穆青在新华社工作时鼓励记者“成名成家”。但是, 记者若想成名、成才, 就应该扎根人民, 在人民中间打好自己的根基。1986年他重访兰考时强调, 要成为名记者一定要下去, 到群众中去, “了解政策, 了解实际工作, 了解民情, 了解风俗习惯, 了解语言, 增加和群众的感情, 都是记者最必需的东西, 这些东西也只有到群众中去才能得到。光跑机关, 跑不出个名记者”[4]。1991年8月, 他在沈阳新华社辽宁分社讲话时说, “有些年轻人问我你看我怎么才能成才?我说没有什么秘诀, 也没有什么捷径, 就是老老实实, 好好学习, 多到群众里面去, 拜群众为师, 扎下根去, 在生活中间刻苦锻炼, 默默奉献, 就可以成才”[5]。

3.服务人民

一是对党负责、对人民负责。党性和群众性是高度统一的。社会主义的报纸是为党服务的, 党是为人民服务的, 所以党的报纸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总结自己的新闻实践, 穆青说:“当一个好记者要对我们党的事业、国家的前途命运有高度的责任感, 对人民的利益有高度的责任感;处处关心国家的利益, 党的利益, 人民的利益, 时时刻刻都不忘记为人民服务。”[2]314穆青就是这样本着为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 踏踏实实做事、兢兢业业工作、全心全意奉献, 为新闻界树立了一个服务人民的好榜样。

二是新闻的主角是群众。“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 历史的主人。我们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都是人民群众创造的。”穆青认为, “人民群众是我们新闻报道的主体, 是我们新闻工作者的服务对象。”[2]417穆青曾在审查《东北日报》的稿件时提出:有必要再对写稿子的同志强调一个问题———写群众。他认为新闻稿件不能过多地报道会议和上层人物, 而要写具体的群众生活和群众的思想, 不要老写那些抽象、肤浅, 说明不了什么问题的报道。“我们的报纸之所以不同于一般资产阶级报纸, 就在于我们坚定不移的群众观点和为群众服务的方针。”[2]1只有将群众当成新闻报道的主角, 写出人民群众的精神风貌和丰功伟绩, 才能抓住报道的重点, 才能更好地为群众服务。这是我们报纸的优势和特点, 也是我们的报纸能够得到人民信任的原因之一。

三是服务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穆青有着宽广的胸怀和长远的眼光。新华社的定位是世界性通讯社, 所以穆青在新华社工作期间, 始终认为我们的新闻为之服务的对象不仅是国内人民, 还有世界无产阶级的广大人民群众。他说:“人民是我们新闻报道的主体, 我们的新闻是为人民服务的。通过我们的报道、评论, 为10亿中国人民、40多亿世界人民服务。”[6]

此外, 他还支持少数民族新闻事业的发展, 针对大局加强各种形式的民族报道。他设立了民族报道组, 增加少数民族文字版。为方便少数民族阅读, 他还开创了民族经济专版。这些措施不仅有利于民族团结, 也服务了少数民族同胞。

三、“勿忘人民”精神对当代新闻工作者的启示

(一) 勇于政治担当, 传播正能量

无产阶级的新闻事业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 新闻工作者既要坚定党性, 又要坚定群众性。新闻报道要把为党服务和为人民服务有机结合起来。但如何结合呢?“勿忘人民”的精神启示我们要通过报道人民群众的精神风貌和丰功伟绩, 通过讴歌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来实现宣传文化战线的政治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在“8·19”讲话中指出要多宣传报道人民群众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 丰富人民精神世界, 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满足人民精神需求。[7]其实, 穆青的实践早已践行了习总书记这次讲话的精神。他的典型报道把笔触和镜头对准平民英雄, 既反映了党的主张, 又反映了群众的心声。当前,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 各种舆论纷争不断。为此, 主流媒体一定要敢于发声、善于发声, 积极承担历史使命, 唱响主旋律, 打好主动仗。多用人民群众的故事传递正能量, 用触动人心的报道增强国人的凝聚力, 鼓舞国人共筑中国梦。

(二) 善用群众语言, 抢夺传统受众

受新媒体的冲击, 中国报业连续几年业绩不佳。非时政类报刊转企改制基本完成以后, 传统媒体进一步走向市场。传媒集团重新洗牌, 整合媒体资源或上市、或合并, 经营不善的报刊被迫停刊。面对此种情况, 传统媒体要想抢夺受众、突破困境, 就必须进一步开发自身优势, 改变作风和文风, 写出人民群众喜爱看、喜爱听的报道。通过学习穆青, 我们知道他的新闻作品之所以被人民喜爱, 原因之一就是他善用群众语言, 这也是“勿忘人民”精神的内在要求。基层是记者学习的第一课堂, 记者首先要在感情上贴近群众、情系人民, 才能在行动上扎根基层, 这样记者就能在写作和采访上有所长进, 而且在思想上也会大有收获。[8]可以说, 记者如果做不到“勿忘人民”, 就接不上地气, 也学不会群众语言。穆青的很多报道都体现了群众语言强有力的生命力, 不仅在他那个年代风靡全国, 即便到了现在也继续被人传颂。现在新闻战线开展“走转改”活动, 就是要鼓励年轻记者向穆青同志那样深入基层, “到生活中去!到群众中去!”记者只有“勿忘人民”, 彻底改变现在的浮躁心态, 改变工作作风, 踏踏实实向群众学习, “一头汗、两腿泥”, 才能写出“短、实、新”的报道, 才能让报道“言之有理、言之有物、言之有情, 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也才能为报业文风注入新鲜的活力。

(三) 把握群众脉动, 做好群众工作

国际形势风云变幻, 宣传文化阵地面临各种挑战, 新闻工作者要想准确把握群众脉动, 就需要充分学习“勿忘人民”精神, 像穆青那样体察民情民意, 反映群众呼声, 在服务群众的同时有效引导舆论, 做好群众工作。简而言之就是要新闻工作者坚持群众路线。

1929年, 毛泽东同志提出“群众路线”的概念。穆青作为老一辈的新闻人, 一生都在用新闻去实践“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路线”是“勿忘人民”的核心之一, 其三种境界与“群众路线”密切相关:情系人民才能一切依靠群众;扎根人民才能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服务人民才能一切为了群众。当前, 全国各地正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领导干部“扎实做好联系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团结群众的工作”, 而对新闻战线而言, 就是要求我们进一步摆正对待群众的立场和态度, 不要忘记百姓的恩情, 不要忘记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事实, 更不要忘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新闻工作者只有坚持群众路线, 才能发现实际工作中的问题, 才能报道出有利于党、有利于社会、有利于人民的新闻。

四、结语

穆青是当之无愧的人民记者, 他“勿忘人民”的精神是我国新闻界的一面旗帜, 鞭策我们情系人民、扎根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实现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 新闻战线应该积极反思当今新闻界的浮躁心态, 恪守红线, 为人民干实事, 为人民鼓与呼。只有“勿忘人民”, 才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 进一步改变文风、作风, 扎实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当代新闻工作者要努力学习穆青精神, 做一个真正与群众血脉相连、息息相通的好记者, 时时刻刻“勿忘人民”。

摘要:穆青作为一代新闻大家, 其半个多世纪的新闻实践为中国新闻界贡献良多。他用毕生诠释着“勿忘人民”的三种境界——情系人民、扎根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写出了诸多感动国人且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新闻名篇。作为新时期的新闻工作者, 我们要努力学习穆青精神, 勇于政治担当, 传播正能量;善用群众语言, 抢夺传统受众;把握群众脉动, 做好群众工作, 做一个真正与群众血脉相连、息息相通的好记者, 时时刻刻“勿忘人民”。

关键词:穆青,勿忘人民,情系人民,扎根人民,服务人民

参考文献

[1]穆青.穆青散文[M].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3:33.

[2]穆青.穆青论新闻[M].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3:367.

[3]新华社记者.十月的哀思[M].难忘穆青.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5:16.

[4]穆青.学会把握大局认真调查研究[J].新闻爱好者, 1986 (9) .

[5]崔葆章.“勿忘人民”的含义是什么?——穆青同志的教诲[EB/OL].新华网, 2004-05-10.

[6]穆青.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世界性通讯社[M]//穆青.穆青论新闻.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3:212.

[7]习近平.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EB/OL].新华网, 2013-08-20.

上一篇:感 谢 信 - 欢迎光临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下一篇:审计查帐操作实务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