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教学观摩活动总结

2024-07-26

初中化学教学观摩活动总结(精选9篇)

初中化学教学观摩活动总结 第1篇

山东省教研室组织的山东省第x届青年化学教师(初中组)优质课评选,于20xx年xx月xx日~xxxx日在青岛二十六中举行。来自全省的150多名初中学化学老师及各地市化学教研员参加了会议。东营区一中的陈建中老师、东营区三中的李燕老师、东营区实验学校的刘立志老师、史口镇中心初中的吕立新老师、龙居镇中心初中的王国军老师、东营区三中的李静老师参加了学习,其中李静老师代表东营市讲了课。

一、会议概况:

本次活动分为二部分,其一是听课;其二是省化学教研员讲解听评课的原则与方法。共计20节课,听课地点安排在青岛市二十六中,每天安排七节课,上午四节,下午三节。本次参评老师讲的为九年级化学第五单元第三节《酸和碱的性质》、第四节《化学反应中的有关计算》,最后安排了省教研室卢巍老师的评课。

二、会议内容

三天的时间听了二十节课,这些课各有千秋,但各位教师对于新课程的新理念把握得比较准确,都有较高的素质。这体现在老师声音甜美,语言精炼、准确,富有启发性,注重了方法引导,采用多种手段,特别多媒体运用上,充分发挥了其重要作用,都注重了探究性学习。如讲《酸和碱的性质》盐酸能与哪些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大都先按课本投影出镁条、生锈铁钉、碳酸钙、氯化铜溶液,然后让同学们猜想,设计方案证明。在书写方程式是引导学生探究金属与酸反应生成的气体是氢气。在讲第四节《化学反应中的有关计算》时,先探究出出方程式计算的依据——各物质间的质量比是恒定值,然后探究方程式式计算的步骤与标准格式。注重创新,重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学方法的创新,例如博兴乐安实验学校的许立静老师,在讲解九年级化学第五单元第三节《酸和碱的性质》浓硫酸的稀释放热时,在烧杯的底部事先用蜡烛粘上一小木块,从小木块的脱落让学生感悟。二是教学设计的创新,例如在讲解九年级化学第五单元第三节《酸和碱的性质》时,我们东营市区三中的李静老师,打破教材的编排,先讲酸的化学性质后讲物理性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注重对知识的的挖掘深,如李静老师讲酸的性质实质上是氢离子的性质时,用紫色石蕊试液检验,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注重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如讲第四节《化学反应中的有关计算》时,邹平县礼参中学的卢静老师,用邹平到青岛用汽油和用水做汽车燃料做比较,做到了既解决了问题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使整节课前后呼应。

卢巍老师评课原则:

1、每一节课要有明确的目标,要体现大智慧,不能是小聪明。要体现“以学为主”的思想,要重视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

2、看为实现教学目标而运用的策略是否得当。老师要有改革的意识,要注重学生的合作探究。

3、看教学活动组织的好不好,是否有效。教学活动要多层面,但并不是活动的多就是课容量大,要据活动实效性而论。

4、综合评价,主要看教学目标达成度。目标的确定要大手笔,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这样的目标达成一部分也是好课。

三、学习收获

通过学习我感到,教学是一门艺术,好无止境。老师需要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素质:

1、与时俱进,超越自我。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要熟练掌握运用计算机技术,熟练应用多媒体,使我们的教学变的五彩缤纷。

2、大胆放手,勇于探究。

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不在教师的讲深讲透,也不在教师对学生的练习做过细的指导。关键在于钻研教材中,在组织教学过程必须以学生为主体,真正把学生当作“人”,要放手把学习的权利和时间交给学生。

3、关爱学生,提高亲和力。

教师对职业要有幸福感、责任感。教师要把学生看做是一个个活生生正在成长的人,乐于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帮助,只有这样才能与学生心灵沟通,成就自己的事业。

4、加强自身研修,做好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化学教师要及时了解新科技知识,把握当代教育前沿的动态,不断增加自己的积淀,要把化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要多动手做一些实验,努力提高自已的基本功。教学中要学会反思,更要善于反思。在观课议课,对话交流中开展反思,通过写教育日志、教育故事、教学随笔等方式搞好反思。反思能有助于每一个教师在教学中更快的成熟起来。

四、工作打算

本次观摩活动时间虽然短暂,但却深深触动了我的心灵,促使我对自己以往的教学进行了重新定位,对自己以往的教学进行了深刻地反思,今后工作中要做好以下工作:

⑴从各方面提高自身素质与业务水平,如语言表达、制作课件、与学生的亲和力等。

⑵认真设计每节课,要有大智慧,从长远角度,从学生发展的角度。

⑶每一节课要有明确的目标和切实可行的对应策略。

⑷要设计有思考价值的、符合学生实际水平问题,使学生的思维按老师预定的轨道前进。

⑸在教法上要放手让学生去探究,不能怕浪费时间,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学生有创新能力,培养合作能力。

⑹要牢固树立“学以致用”的观念,把化学与日常生活紧紧联系在一起。

初中化学教学观摩活动总结 第2篇

(二)谯城中学

陈萍

2014年5月15下午,我和同事郑莉老师一同前往利辛,参加16日在利辛中学举行的“亳州市初中语文教学观摩研讨活动”。本次活动的主题是:课堂教学实现“新”与“活”的同时走向“实”与“深”----现代文、文言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研究。现代文、文言文的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我在以往的教学中虽积累了点滴经验但也有不少困惑,所以此次学校派我去参加这次活动,我很荣幸,希望能通过这次活动解除我的一些困惑。

16日上午8点到利辛中学报道,此次活动内容是:上午安排了4节观摩课,分别是利辛中学的沈艳老师执教的《泥人张》、龚娜老师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利辛二中的李雪娇执教的《端午的鸭蛋》、黄敬轩老师的《满井游记》。下午安排的是说课与评课。

第一节课是沈艳老师的《泥人张》。对于本课的阅读教学,沈老师设置了两个环节:素读课文、意读课文,素读环节首先对学生的预习做了一个检测,然后让学生说课文,即是对文章内容的概述。为后续的意读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意读环节,是本课最出彩的部分,沈老师引导学生品析“奇”人物,品味“俗”语言,从人物的动作、语言、细节等方面深入品析人物、感受语言的魅力。特别是泥人张智斗海张五的情节,沈老师引导学生分角色表演,让学生切身体会人物的心理和情感,对人物形象有了深刻的理解。本节课整个教学流程如行云流水,各个环节衔接自然、不着痕迹,沈老师对于文本的独特的解读,驾驭课堂的能力都是值得称道和学习的。

第二节课利辛二中的李雪娇老师解读《端午的鸭蛋》一文。本节课首先从谈论传统节日入手引入新课,展示学习目标,然后检查预习。对文本的解读通过整体感知和品味语言两个活动来进行。这节课的亮点之一是对文章语言的品读,李老师引导学生从重读、音调、语气、语速等方面品味语言。学生积极性很高,参与度较高。另一个亮点是拓展环节,让学生为家乡的美食写一段广告词,学生表现出色。本节课设计的学生活动,达到了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这一教学目的。

第三节是文言文的阅读教学,利辛二中的黄敬轩老师带领学生品读《满井游记》。黄老师从作者入手引入新课,首先指导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读、品、悟、诵,然后带领学生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提示重点字词,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阅读对本文内容有一初步的了解。黄老师重点引导学生赏析满井春景,并在赏析的基础上,归纳写景方法,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本节课最值得称道的是在诵读环节,黄老师先是带领大家欣赏美景,之后采用图文对照的形式指导学生背诵,视觉的感受有助于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可见黄老师在备课环节下了一番功夫,这一点很值得我学习。

初中化学教学观摩活动总结 第3篇

本次活动由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指导中心、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研究会主办, 省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专业委员会承办。来自全省初中的数学教师、教研员、教师培训机构教师等共500余人参加了本次活动。

2008年9月至12月, 湖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研究会举办了湖南省“教师与新课程同成长”初中数学教学 (录像课) 比赛活动。通过专家精心评审, 评出一等奖8名, 二等奖19名, 三等奖13名。获得一等奖的8名选手参加了本次活动, 这八节课分别是“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等, 他们现场执教、公开展示, 获得了专家和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省内外三名知名数学教学专家李再湘、赵雄辉、周大明分三个板块分别进行导评, 随后听课教师与授课教师、教学专家互动。

初中化学教学观摩活动总结 第4篇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课堂教学  观摩课  评价方法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体现了教学的人文性特点,同时也给广大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新时期的人民教师,我们必须与时代接轨,适应新时代的发展步伐,让自己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跟得上时代的要求,并善于接受新时期的挑战。那什么样的教学才称得上是好的示范课,又有什么明确的目标和要求呢?作为一名普通的初中化学教师,我进行了很多的学习,也听了很多的观摩课,总结了一些不成熟的方法和建议,供大家参考。

一、听课的目的要明确

做任何事都要有明确的目标,听课也不例外。我们要明确自己的听课目的,怀有一颗谦虚好学的诚心来听课。任何一位老师的讲课都有一些优点,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首先,要虚心。在听课时,我们要学会学习别人的长处,汲取他人宝贵的教学经验。其次,要做到专心,认真听取作课老师的讲授。再次,要做到细心。我们在听课的过程中要细心听取作课老师在讲授中出现的问题,哪些问题处理的有待商榷,都要細心地记录下来。

二、听课时要讲究方法

听课的时候要讲究正确的方式和方法,只有方法得当才会收到比较理想的听课效果。我认为课堂上认真倾听和仔细的观察是非常好的听课方法。同时,还要做好记录,记录的内容包括授课教师的语言和非语言的内容。记录时一定要仔细观察,观察教学的效果、学生的反应、教师的教学设计。新课程标准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观察授课教师的教学过程和教学设计,还应该观察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习效果。那么,我们在听课时到底要怎样做呢?

(一)教师要观察作课人的语言组织能力

良好的课堂教学语言对学生的学习起着积极的引导和促进作用。作课教师的语言要具有鼓动性,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和想象。事实证明,课堂上教师积极的教学语言能开发学生的智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比如,教师在讲述“运用化合价规律”的知识给物质排序时,不能简单讲解了书面的知识后了事,而要用自己机智的语言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发散性启发:“你们想一想还能够根据什么规律来进行排序呢?”学生被激发了开来,纷纷议论起来。有学生说:“可以根据分子中原子的数量来给物质进行排序。”还有学生说:“可以根据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来给物质进行排序。”由此可见,教师的机智性语言对学生的思维激发是多么重要!

另外,教师要改变以往死板、严肃的教学风格,采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这会对教师的教学起到非常大的促进作用。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可以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消除教师和学生之间的隔阂,缓解紧张的教学气氛,同时还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在给学生讲解“水分解的实验”时,我说了这么一句话:“熊猫的耳朵和脑袋可以配成一对,使有情人终成眷属。”学生都高兴得笑了。这样的语言幽默风趣,贴近生活,学生容易听懂和接受,他们不仅把水分子分解成氢、氧两种原子,并将分别生成氢氧分子的过程叙述得淋漓尽致。

除了语言表现艺术以外,教师还要善于运用一些非语言的艺术手段,比如适当的手势、微妙的眼神、巧妙的身姿、轻盈的动作等。有一次,我在听一位化学老师讲课时,他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答错了,这位老师并没有急着去纠正他,而是很有耐心地听他把话说完,然后让他看着书再说一遍,学生因为紧张回答的还是不够流利。这时,他笑了,继续鼓励这位学生,再说一遍。这次学生回答的很通顺、很流利。由此可见,教师的非语言艺术手段对学生的成长是多么的重要啊!

(二)作课人的导入新课和结课要具有艺术性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对一节化学课来说,道理亦如此。成功导入新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他们把握整堂课来说至关重要。导入新课的方法有很多种,如情境导入法、开门见山导入法、故事导入法、联系旧课导入法、设置疑问导入法、实验导入法等。在听课过程中,听课人要注意教师所运用的导入新课的方法是否符合学生和教学内容的特点。在讲授“碳酸钙”的化学知识时,由教师给学生出示贵州石林的石钟乳、石笋、石柱等图片,问学生:“这些图片美不美呢?”学生异口同声:“美。”“那么,大家知道这些景物是怎样形成的吗?”学生的兴趣被调动了起来,听课的热情大大提高。这就是教师运用创设情境法导入新课的效果。

开头很关键,结尾也很重要。做事要有头有尾,善始善终。结课的方法有很多,如总结归纳式、设置悬念式、回味悠长式、拓展延伸式、激励上进式、比较练习式等。教师要根据所讲内容灵活运用结课的方法,体现与教材的首尾呼应。在讲授“空气的组成”知识时,有教师在结课时这样讲到:“空气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混合体,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如今空气污染非常严重,为了让天空更蓝,我们能为保护环境做些什么呢?”这样的结课给学生设置了疑问,同时体现了三维目标中情感价值的教育。

(三)作课人的教学方法是否具有多样性

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如讲授教学法、谈话引导法、实验教学法、设置问题法、讨论研究法等。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应该灵活变动,适应新时代的要求,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和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四)注意记录听课过程中的思考和感受

作为听课人不能只会听,还应该做到边听边记、边听边想。那想什么呢?想作课人有哪些地方值得自己学习,有哪些成功的经验值得自己借鉴,有哪些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改进、提高,在哪些教学环节的设计上,遵循了什么教学理念。同时,学会换位思考,假如自己来讲这堂课某些教学环节应该如何处理。这就要求听课教师学会在观摩课中用心听课,做一个有“心”的人。

初中化学教学观摩活动总结 第5篇

珠城观摩归来呱体会

——观摩安徽省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竞赛活动心得体会

(合肥市南园新村学校、历史兼职教研员 訾化木)

2012年10月15日至17日,安徽省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竞赛在蚌埠举行,适逢合蚌高铁开通,我们包河区一行28位历史老师开始了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蚌埠取经之行。16日上午在蚌埠五中的一楼报告厅拉开了这次比赛的隆重而盛大的开幕仪式,接着激烈的说课比赛开始了,来自全省不同地区的选手们充分展示了他们的才华,作为亲友团的我们包河观摩老师先是直奔敏行楼五楼,因为此处有包河区三十二中徐宏敏老师的一节《美国的诞生》说课,徐老师虽然一夜没合眼,衣带渐宽,但丝毫看不出疲倦之意,我们作为亲友团都为徐老师紧张,但徐老师展现了大将风度,他从容不迫、非常老练的一气呵成完成了这节精彩的说课,这让我们常舒了一口气,大家都为徐老师独特的教学导入和新颖的教学流程设计所折服。

听完徐老师的说课大家又急忙奔向一楼去听合肥55中叶玲老师的《工业化起步》这节说课,叶老师也充分展现了来自省合城市老师的形象,可谓气场很强,虽然叶老师很年轻长得很萌,但课说的却很老道,对说课驾轻就熟,说得是神采飞扬,课件的制作也很精美,再加上胜人一筹的教学设计,所以叶老师的说课赢得了评委和听课老师热烈掌声。毫无悬念地叶老师赢得了此次说课比赛的一等奖,赛后其他地区的评委老师都不无羡慕的说:“你们合肥的选手实力太强了,我们差得很远”。不知是谦虚还是佩服,反正合肥的两位老师的说课给大家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让人挥之不去,令人回味。

下午紧张激烈的上课比赛开始了,上课在蚌埠五中和九中同时进行,可恨我们是分身无术,只能忍痛割爱选择一个地方听课,大家早早来到报告厅先占个有利位置,(全省来观摩的教师很多)我们都期待着一场激动人心的高水平的上课,我们先后听取了十三位来自不同地市的初中历史老师的课,十三位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翔实的课内外资料,充分发掘教学资源进行教学,每位老师在教学的导入设计上都各显神通,拿出了自己的看家本领,使出了回身解数,不过基本上都是靠视频导入,播放一些精心截取的画面,把学生和老师带入到历史的情境中去,选手普遍重视教学理念创新,在课堂上都能注重教师角色的转化,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指引学生有序学习、有效学习,老师在讲授中能走下讲台,走进学生,(可惜的是没有看到学生能走上讲台)充分利用动态语言和身体语言以及积极的评价语言,力图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动起来,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充分挖掘出了学生的潜力。(但好像还没有真正让学生动起来)从总体来看此次比赛呈现出如下特点:一,依据课程标准,对教材从整体上进行把握整合,对教材进行再创新,让人领悟到是在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有的选手还对教材合理地进行处理,展现了深厚的功底和创新意识。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老师讲的《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老师以感动中国的历史人物为主线,把课程标准规定的等贯穿其中,整个教学过程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学生自主学习,老师适时点拨精讲指导,整个课堂结构环环相扣,但由于有些环节处理的不够到位,颁奖词应该让学生去撰写,可能学生写的不够好略显稚嫩,但要大胆的让学生去写,还有老师的激情不够,气氛不够活跃,整节课的效果打了折扣。

有的老师设计的学生活动属于贴“标签”,陷于形式化,活动价值不大。但多数选手能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设置恰当的探究活动情境充实课堂。

还有一位老师上八年级上册《新文化运动》这节课,把教材进行了重新整合,教学设计成四个一:一群新青年,一本新杂志,一部新作品,一场新时代。特别是通过鲁迅的作品《狂人日记》节选一些片段来阐述新文化运动的内容,这种设计就比直接归纳新文化运动的人妖高明的多,这种设计确实让人耳目一新,经过这样对教材的整合处理,使知识体系更系统简约,充分体现了这位教师对教材的高度驾驭能力。我市金湖学校的单超老师上的是《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这节课说实话的确很难上,因为这节课内容太少了,本课只有两个孤立的知识点:阿拉伯数字和马可波罗来华,说实话平时我们自己在家上这节课也就三言两语结束了,我们常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节课要想上好难度可想而知,单超老师展示了他过硬的功底,就是这样简单的知识

他也把他上活了,他从文明史观的高度对教材进行了深度的挖掘和整合,一、回望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这需要对文明史观有个整体的把握,这需要很长时间的积累才能有这样的大手笔,二是寻觅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在这个环节他的设计也很匠心独运,使者一阿拉伯是一群人,使者二马可波罗是一个人,但使者绝不仅仅只有阿拉伯人马可波罗,相信还有很多很多,很自然的带出和平交流的代表性事件诸如鉴真玄奘郑和丝绸之路等等,最后在情感升华感悟人类文明之花部分,单超老师更是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他用诗一样的语言倾倒了评委和观摩老师,听得老师和学生是如痴如醉,纵观单老师这节课,他之所以成功是因为这位老师具备了很多老师不具备的素质,正如回来之后我和他聊的那样,单超老师的课不单是无法模仿更无法被超越,但我们可以从中得出一些启示,让我们不断朝这个方向去努力,不断的去追求,作为一名历史老师需要不断的去积累,特别是自己的文学素养,不断的去锤炼自己的语言,尽量让自己的课堂语言凝练但又不失生动幽默和机智,在这方面有我们学习的榜样,比如尽在身边的科大附中的李茂华老师,远的更有称为史上最牛老师的袁腾飞,相信只要不断努力,才能厚积薄发。

二、引导学生学会科学的历史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学会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历史联系现实,提升学生的历史认知能力。材料的展示目的性和针对性很强,及时指导学生怎样提炼材料中的信息。所有上课的老师都能充分利用史料,采用论从史出的教学手法,历史教学要做到言之有据,就必须从史料出发。现行历史教科书比较重视史料的运用,教材中插入了一些黑体字,或者引用一些历史文献,还有就是每课一得,课后的练习与巩固,教材中引用了大量原始文献材料,这给历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史料教学的有效运用能使老师潜心设计深入浅出的问题,激起波澜,引发动机,诱导思维,引导学生在发现中学习。运用史料教学能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史料教学是现在国内外历史教学的流行趋势,从近几年的安徽中考试题命题的趋势也可以看到这一端倪。

三,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是新课标的重要特点。听课时我特别注

意了各地老师不同的调动学生的方式,我发现以下几个问题非常重要:

1、只要学生积极回答了问题,应对其进行鼓励。很好、答的非常好、你真棒, 这些表扬鼓励的话语在课堂上随处可见,并且多数老师对回答对问题的学生都有或多或少的奖励,这也极大的调动了孩子的积极性。

2、积极性调动起来以后,怎样保持下去也很重要。老师在每个教学环节中对学生的要求一定要清楚明确,难易适中。只有学生清楚的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时,才有可能干好这件事;而问题太难学生会无从下手,太易又不用思考,这都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在学生活动这一环节,如何调动学生,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方面还待于进一步努力。

四,教师自身的良好素质是讲好课的重要前提和基本保证。在这几天的听课中我发现优秀的教师都有几个共同特点:老师们的语言准确规范,点拨精辟到位;善于利用多媒体,图表,表演等各种手段辅助教学让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接触到的知识更立体,更直观,更生动;教态亲切,表情丰富,非常有感染力,课堂的组织、调控能力很强,这需要老师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作后盾,素材丰富,课堂充实。参赛选手无一例外全部使用了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但是有的选手受累于课件,教学素材选取过滥,不能精选,造成了有堆砌之嫌,这样也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导致拖了堂,不能不让人感到遗憾。在多媒体教学时应对每一个教学图片、每一段教学视频或文字材料都能够“用足”、“用透”,这样才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否则只能适得其反,弄巧成拙。

五、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

历史教育要感人,历史课有政治内容,但是历史课不是政治课,不能形式化。历史教育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借鉴历史,明理启智。所听老师的课基本改变了以往过分关注学科的重认知、轻情感,重教书、轻育人的教育观念,而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课堂教学中,不仅仅关注学生学习状况,更关注学生的情绪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特别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非常明显。在很多老师的教学过程中中,我看到了“情感升华”这么一个环节。比如有的老师让学生提炼五四精神,谈学生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怎么去做,结合中日钓鱼岛之争谈如何理性爱国等等,但遗憾的是很多选手还是喊口号贴标签式的情感升华,事实

上,我们在让学生感知过程、探究历史、理解历史的教学过程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也在逐渐实现。记得有位哲学家曾这样说过:“教育要培养一代人的精神,必先使历史进驻个人,使个人在历史中汲取养分。”因此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要让学生有积极的情感体验,你的设计要让学生融入或沉浸在历史中,与历史同呼吸共命运,这样才能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此次比赛给我区历史教研的启示:

1:不断提高历史教师自身的素质,历史是一门包罗万象的学科,不象有人想象的那样只是照本宣科,简单的让学生画一画,背一背,其实老师如果想要把每一节历史课都上得有水平有品味,让学生都爱听。这需要历史老师要有很高的智商和情商,智商就是要求你要有独特的眼光,新颖的教学设计,对教材充分的挖掘和整合,这样你才能白里透红与众不同,如果只看现成的教案,没有自己的思想,这样你的课只会平淡如水,索然无味,泯然众人矣。因此需要老师平时做教学的有心人,平时注重教学素材的积累,这样才能在教学中信手拈来,因此今后我们要在教材资源的开发做进一步的探索,组织我区精干力量进行教学资源库的建设,给大家的平时教学提供一个很好的资源支撑,(资源库我觉得应包括教学设计(尤其是导入设计以及教材的重新整合);教学课件的开发;典型试题提供;课程资源的拓展(视频资料,文字资料,以及史料等)

初中化学教学观摩活动总结 第6篇

2016由中国教育学会举办的化学课堂展示和观摩暨化学教学改革研讨活动10月18-21在四川成都举行。我镇6位教师参与了学习,我有幸成为其中一员。本次活动内容包括四个课堂比赛:现场上课,现场说课,录像上课,录像说课。来自全国的180多名参赛选手“身怀绝技、各领风骚“向我们展示精彩绝伦的课堂比赛。身入课堂中的我,如浴春风,感叹收获颇丰。不得不从中反思自身的不足与寻找努力提升的方向。以下是我的一些新认识:

一、从新课程理念解读化学课堂

新课程理念要求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教师是课堂的领导者。即教师在课堂当中,关注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合理设计引导,让学生在课堂的海洋中游畅,获得知识形成学科思维从而达到学科价值目标。新课程理念要求化学课堂是如何的呢?是具有时代性的,不是老套的;有社会性,不是与社会脱节,也不是应付考试的;有先进性,不是落后的;有人文性的,让学生在课堂中感受人文的熏陶,情感得到升华的;有理性的,客观的,感受到科学严谨庄严的。怎样的课堂算是达到新课程理念的课堂呢?

二、优秀化学课堂的几点体现

“化学课堂本身是深沉而无法逾越的美丽。“特级教师夏建华如是说。深沉即是有深度的,不是肤浅的。教师是课堂的设计师和规划者。用她先进的理念和高超的教学技术让课堂更加丰满充实。优秀课堂应该有以下几个特点:

1、体现新课程理念。让学生做课堂的主角,教师是导演,设计问题,让学生做,学生答,教师合适的理答,引导学生再说,最后达到知识的彼岸。比如河北石家庄十七中学尚晓娜老师的《燃烧与灭火》全程以开放问题的形式让学生将实验串联起来最终找到燃烧的三个条件。

2、教学方法合理,课堂表现力强,课堂组织方法得当。比如山东省博山中学的勒辉老师的《运动的水分子及水的天然形成》让学生用生活的例子比喻或者表演体现分子的运动形式,课堂氛围热烈有趣。

3、教学技术先进,与最新的科技接轨。能在课堂中使用云终端,无线投影,数字化实验等先进技术,培养学生做时代新人。比如宜昌市五家岗区教育教学研究所田鹏老师的《溶解度》让学生用电子作图软件对实验得出的几种物质的溶解度进行数据处理,新颖而有说服力。

4、课堂方法灵活,逻辑清晰,过程严谨,环节流畅。使得学生能在课堂中自由翱翔,如遇春风。如河南省安阳市第八中学朱莎莎老师的《分子与原子》,设计的问题逻辑严密,将她要准备的创新实验一个个地串联起来,让人耳目一新的同时,又开阔眼界。

5、教案规范、严肃、完整地体现。体现教师严谨的工作作风与扎实的教学技术。

一名优秀的教师应该是一名优秀的课堂设计师,应该有着最先进的技术,设计最好的课堂,在课堂当中我们需要正视一些易犯的错误。

三、在教学中教师易犯的错误

探究是化学课堂的灵魂。而问题的设计又是探究的线索。问题的设计存在以下几点错误:

1.问题思维层次设计不合理。由浅入深,由表象到实际的层次不明显。设计的问题无效,低龄化。2.过多的追问降低思维水平。

3.思考没有时间。学生还没思考得出答案,教师就急于给出答案。应当给更多的讨论时间与耐心。

4.回答问题方式单一。齐答太多,或者单纯个别回答太多。教师理答无质量。

5.评价低龄化,物质化。单纯的表明答案正确或是不正确,甚至忽略学生看似无厘头的答案。往往学生的无理的答案可能催发课堂的开放性,能够培养学生的发射型思维。

四、针对错误的几点建议:

1、合理设计教学目标,并想方设法达到目标。丰满课堂。

2、提高教学效率:明确知识构建的过程。忌讳无效的构建过程。忌讳活动多,却思维肤浅,不能强调形式,把过程磨过去。教学应该是严谨的,散发理性严谨的光辉。

3、教学应变灵活。从变化中体现探究的曲折性,帮助知识的形成。、4、教学逻辑严谨,教材精简却寸土寸金,精华尽在,用心挖掘用好教材。

5、巩固练习,忌讳竞赛课与传统课两张皮。

五、参赛课题选择的几点原则

参与大赛的作品应该是体现新型课堂文化的作品。能够创建一个民主、平等、科学、对话、协商的课堂。她是与传统课堂有异的,但不是肤浅流于形式的。主要体现于她合理的创新性:

1.实验的创新尤为明显。比如本次大赛中电子天平用在质量守恒定律,用硫酸铜检验产物水,自制氢氧原料电池带动电风扇运作,用TDS评价标准评价自来水资料,传感器等生物技术用在化学课堂中,体现学科的无界性。

2.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创新。以史诗贯彻课堂始终?一趟科学探索之旅?歌曲为线索?

3.素材创新。视频、图片更具科学性,更贴近社会,更新颖,更理性,更具启发性。

4.更具人文性:用人文的素养升华化学课堂。由化学史贯穿始终,从知识的唯独上升到情感维度。5.信息技术创新。6.课题的选择撰改创新。

结语:化学教师应该是一个魔术师,而化学课堂应该是一场实验与创新的精彩纷呈之旅。能否胜任魔术师的角色,让观众有一场美的视觉盛宴,是需要教师有着高超的技艺和日积月累的底蕴的。所以,在以后的工作当中,我应该更加勤恳,更具求知欲,不断丰富知识,提高教学水平。

庞晓旭

初中化学教学观摩活动总结 第7篇

四川三台中学 沈秀敏老师

2008年11月5日---9日全国初中化学优质课暨教学改革研讨会在安徽黄山市举行。本次活动分别在黄山中学和屯溪六中进行。我非常有幸参加了这次活动。大赛分了三个会场进行观摩,全国共30位选手参赛,我分别在三个会场听到了共10节精彩纷呈的好课,选手的激烈的比拼和专家们精彩的点评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感受颇多,受益匪浅,现汇报如下。

一、感慨优质课的精彩

说真的,几天听下来感觉一点都不累,课中高潮迭起,令我们观摩者心旷神怡,基本上是在享受盛餐。总体的特点有:

1.新课导入各有千秋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开场白为教学任务的完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尽管各位老师的开场白各不相同,但都异彩纷呈,如:来自沈阳市振东中学刘宏老师以优美的瑜伽放松音乐配合黄山秀丽的风景让学生感受自己的呼吸作用,从而引入二氧化碳气体的研究;而贵阳市第十二中学的王志兴老师则以动画“小明的北京之旅”引出大量烟花燃放却能不使鸟巢起火是由于有气体灭火系统——二氧化碳的存在激发学生制取愿望。三位同样讲授“燃烧与灭火”课题的老师选择了三种截然不同却都特别生动有趣的方法引入课题让我大开眼界:如北京海淀区的王严老师用钻木取火的录像,天津的葛沽三中的李春盛老师用奥运点火仪式和神七发射升空的画面,哈尔滨十七中学的于海洋老师用惊险的吞火魔术表演引起了学生的兴趣,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跟随老师的引导,进入生动活泼的化学课堂中。来自上海建平实验学校的吕彩玲老师则用奥运全家行让学生认识到水立方外墙、火炬、撑杆的材料都是碳家族大显身手的地方,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感受化学就在身边的理念从而进入研究碳的化学性质的课题,还有吉林省第二实验学校的张正飙老师用奥运会为什么只有金银铜牌,而没有铁牌,铝牌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各种金属的活动性,让学生饶有兴趣地带着问题去学习。

这些非常有意思的课题导入都共同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深入联系社会实践生活,热点问题,重视知识的运用理念。

2.课堂亮点频频出现

在我所听到的10堂课中,每位参赛教师的课都呈现出许多不同的亮点,让人觉得如果以后上课我也才用这种办法,学生感知这一知识的过程是否也会更轻松这样的感觉。如:

天津市的选手通过小竞赛“30秒控制燃烧实验”,让学生在已有的实验用品中自主选择仪器、用品,当教师数到30秒时,燃烧能刚好停止的同学为胜利者,让学生主动思考如何选择仪器才能获胜,并由学生不选择石块,推出燃烧需要可燃物;不选择煤块,推出燃烧需要一定温度;不选择铁丝,推出燃烧需要氧气的支持。突破了传统的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让学生积极投入自己的设计过程,更好的掌握知识;在讲解灭火方法时,更是采用了一段央视“想挑战吗?”的用双截棍击打蜡烛使其熄灭的搞笑方法作为引导,让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在巩固联系阶段更是设计了四个类似“开心辞典”选题的方法,包括了“我爱文学”(写出有关燃烧的成语,要学生解释燃烧的原理)“化学明星”(把电线火灾,油锅着火,酒精起火等火灾问题应如何解决融入其中)“三国演义”(把孔明东风烧曹军的问题重新设计为:1.为什么会被烧?2.为什么有的船逃过了被烧的命运?3.为什么孔明要借东风?)“魔术表演”(烧不坏的手帕)把知识和实际联系起来,非常的精彩!

贵州省的选手在让学生自行组装了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以后,创立了新的评价模式,让学生可以对照这些评价方式,有规可循,不会天马行空地乱评价;且运用的是卡片式的纸制仪器,这对于西部学校器材不够,学生操作不规范的学情是一种有效的解决办法。虽然这一办法最后遭到评委组老师的批评,说不利于学生熟悉实验操作,但我认为还是有可以解决的办法,就是先用纸质卡片,等学生有了大概的模式后,再用真实的仪器,效果应该会更好!

北京选手所选探究燃烧条件是否缺一不可的实验器材很简单可行,并提出了控制变量法让学生有较清楚的探究思路,但与天津选手的“30秒控制燃烧实验”相比,我感觉还是天津的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专家还点评了北京选手的一个亮点就是:为学生讲解了300多年前关于燃素学说的定义,说是这一环节的设定,让学生了解了科学是不断发展的,对学生培养科学严谨的态度有利,但我听课的时候却认为该知识的讲解对于学生学习燃烧相关知识并无太大帮助且学生不一定听懂了,因为,我很认真地听了她讲燃素学说后,我都没听懂,我想学生应该比我也好不到哪里去,所以,只能认为是专家的视野比我看得更远些,他们是从培养学生态度和能力方面出发的,而我还是站在学了知识要怎么应付考试上来看这个亮点的。

被大会专家们一致好评的哈尔滨年青选手在讲解燃烧与灭火这一课题时,运用了大量的视频材料,包括用“西游记---三过火焰山”,孙悟空借到假扇子把自己差点也烤熟来解释为什么扇风有时会使火焰熄灭,有时会使火焰更大的原理;电影“草原逃生”来告诉同学们森林起火时如何隔绝可燃物;甚至把自己炒菜把锅烧了的视频也搬上了课堂,让学生在惊险和快乐中学习了相关知识,显得非常的生活化,着实体现了化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化学的体验。

上海选手的整堂课是最体现有意识地让学生从三个方面来认识化学,(这也是我最喜欢的一堂课)即:结构、性质、用途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创新和改进了两个书本上的实验:“证明碳和氧气反应能生成一氧化碳”以及“氧化铜和碳反应到底生成了什么”,实验效果明显且环保安全,值得学习!

相比这些有实验的新课来说,四川、新疆和广州选手都选择的是讲授型课题,如“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也是各有精彩的地方,如新疆选手把化学式、等号、条件、化学计量数都装在一个小锦囊里,让学生先自己摸索化学方程式要如何写,再进行纠正,让学生在错误中感受如何预防再次发生错误,该方法形式新颖;广州选手则采用圆形小磁球重新组装显示水电解的微观变化过程,让学生在组装中得出配平的原理和方法,其过程相当严谨;四川选手则用录像的形式,将错误的计算过程展示出来,让学生来找错误,非常地调动学生情绪,并联系地震重建设计题目,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受到专家的一致认可,觉得非常有创新,很能培养学生能力。

可以这么说,这些课堂上的亮点都是非常重视从学生的角度去学习认识新知识的,而不是从老师的角度去单纯的教学生,都体现出学生能获得些什么,而不是老师教了些什么。

3.探究活动实实在在,演示实验颇有创新

科学探究既是教学内容也是学习方式,这是新课改的基本理念。10节课中的科学探究真可谓本次活动中的一大亮点:探究主题广泛,概念、定律、原理、生活知识都成了探究的载体;探究形式多样,有实验、讨论、寻找规律等;探究活动实在,每一个活动都是形成知识和能力过程中的重要一环,不象是为了渲染气氛,贪图热闹的秀场。如吉林选手所出的探究“ABC三块银白色的金属谁是银?”奖品就是你探究出来的银片,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巧妙地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复习了金属的三个化学性质;湖南选手让学生当上了“小小营养家”,还煞有其事地穿上了白大褂,让学生在很认真的态度中复习了人体的营养物质,还用了他们湖南的特产“擂茶”让学生边喝边分析它的营养素有哪些,让学生巩固了知识。

而演示实验的创新让我们听课老师们都眼前一亮,如北京选手设计了一个电器着火原理的实验:将一根铁丝通上电源,随着电压的增加,最后铁丝燃烧了,复习巩固了燃烧的条件,上海选手的氧化铜和碳反应实验让我们看到用w型试管和小气球的组装使该实验既环保又效果明显!

4.多媒体应用恰到好处,我的课堂我做主

多媒体的最大优势就是可达到直观,高效,生动有趣的效果。从上课教师的表演中,我们真正感受到的选手们多媒体使用的那种绝佳的效果;利用多媒体独有音频、视频效果,巧妙插入动画、新闻的片断,起到独到的教学效果,如天津选手用暂停录像的方式让学生分析实验物品所处的位置,可能会发生的结果,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节约了课堂时间,提高实验的可见性.

教学过程其实是师生交往的过程。10节课明显以学生活动为主,保证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主要为学生创设思维空间、思维的范围、思维的时间,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有些教师的语言幽默时尚,有些教师的声音优美动听,在和谐、热烈、亲切、活跃的气氛中一节课就悄悄结束了。有的教师在下课时还不忘把课堂作为逃生演练场,让学生在课堂上了学会逃生本领。

总之,这些表演课的课程设计的严谨;知识过渡和衔接的自然;课题引入的新颖与巧妙;实验探究的深入和有序;师生的真切互动和沟通,等等很多很多,很难用几句话能说清楚,但我真得觉得非常有收获!我认为,一节好课应该明确教学内容的知识脉络,探明学生的认知脉络,据此设计恰切的问题线索、有效的证据线索,创设合理的活动、有意义的情景和素材。

二、感受课改形势的改变

9日专家评委评论时,中国教育学会化学教学专业委员会会长张健如老师总结了现在的教学形势。强调这次评比的目的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我们应该用欣赏的眼光,学习的心态和研究的视角来观摩课。由以前的“满堂灌”到现在的“满堂问”是否正确?形式很新的课堂结构是否真的有利于学生学习知识能力的提高和掌握?他认为:学习素质教育还是必须认真贯彻45分钟的课堂如何让学生愿意学,主动学,会不会学,怎么学来入手,教是为了不用教而努力,引导学生由学会到会学发展。还是要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

徐远征老师点评了一会场的老师的课,他说,这是一次教研文化的汇聚,是对于新课程的交流与沟通的体现。在教学方式的改变下,学生的学习方式也会随着改变,这样的改变是好的,它的确让学生开始学会自主学习了,的确是关注了学生的进步的。他总结本次课堂的感受是:设计好,讲授好,效果好才是好!要感受到学生的确是在发展才是好的。

毕华林老师肯定了三会场老师的课都展示了新课程的理念,但他关切地说:如何把理念和实践相结合?学生如何才能由感知到理解,由理解到巩固,由巩固到应用,这是每为教育者都该思考的问题。

夏建华老师点评了二会场的老师的课,他说的非常的仔细,也很有系统性,他认为新的形势下应关注:

1、体现新课程目标、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2、创造性使用教科书(用教科书教),3、建设新型的课堂文化:民主、平等、科学、对话、协商,4、密切联系实际:生活、学习、社会发展,5、课堂的生成性(上课时出现的意外问题),6、以科学探究为突破口:多元化学习方式,7、师生互动,8、课堂情景,9、个体差异,10、促进学习的多元化。

最后,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副主编王晶副教授为获奖选手颁奖,全国共提交录像课63节,其中一等奖30节,二等奖33节,现场赛课共30节,其中特等奖10节,一等奖20节。四川省有现场课一节成都石室联合中学(西区)王谦老师获特等奖,录像课一节绵阳三台中学获一等奖,录像课一节德阳获二等奖。

三、听课后的感触

一堂好课应该是教与学完美的结合,应该通过教师的“教”较好地促进了学生的“学”。教学的归属应该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课堂教学要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位一体。这些在平时觉得有些空洞的话,而现在却有切身体会。我们真的学到了很多,也产生了一些想法:

1.我的课离他们的课有多远?

在听课过程中,我都在有意无意地冒出这样的一个问题:“我的课与他们的课相比有多远?”说实在的话,当时真有“时近时远”的感觉,一会儿觉得自已也是这样做的,一会儿觉得“我怎么没有想到这样做呢?”,诚然,优质课大多是通过“智囊团”再三推敲,选出优秀教师反复演练,才拿到赛场上来的,好像在平时的教学中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这样想一想:“如果每一年都钻研一点、学习一点、改变一点,那么十几年或二十几年下来,情况会不会发生一些本质性的变化?”所以,教师时常有一颗学习心是最重要的。

2.教师的教学一定要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教学风格是有经验的教师经过长期教学实践的探索,在符合教学目的和教学规范的前提下,充分调动自己教学素养条件的能动性,对教学的诸要素和全过程予以和谐的统摄,从而使教学表现出浓郁的个人特色和艺术倾向性。从本次优质课评比中就可以看出,没有形成自己鲜明风格的课堂教学,显得那么苍白无力,无法引起学生和观摩老师的共鸣。相反有自己鲜明教学风格的课堂教学,就显得那么活泼生动,学生与老师的情感容易形成共鸣,课堂也较出彩,给观摩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化学课一定要以实验为基础

在化学教学中,无论怎样强调实验都不过分,《新课标》中已经不是简单的“初步掌握……”“练习”等等,而是“初步形成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能设计和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这次评比课中以实验为主的各种探究的成功开展,再次证明了实验的地位。我们这儿实验设施还不完善,就特别需要教师动脑筋想办法做好实验。但不管怎样,首先得让学生动起手来。药品用量大,可做微型实验;仪器不够,可让学生将生活用品代替或改装。例如:矿泉水瓶剪开就成漏斗和烧杯;药瓶就变为药剂瓶;筷子代替玻璃棒;吸管变成导管,将食品垫板改成多孔井穴板等等。只有做了,学生才会有体会和收获,才会有实验技能和探究能力的提高。这对老师来讲,可能更需要一种精神和一种对学生负责任的信念。

当然,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和同仁们讨论、交流。例如:

①教师应该如何点评学生的发言?

②很多活动的情节设计得不错,老师应该如何在活动的基础上展开、顺势扩大成果?

③教师在课中为什么不愿意偏离自己设计好的轨道?

④优质课的老师需要书吗?

⑤用多媒体上课还需要板书吗?

⑥上评比课的实验平时都能做到吗?都能这样去精心准备吗?

⑦上课时可以就一个问题展开长时间的讨论吗?

⑧学生回答正确,教师要给学生奖品吗?

谈初中化学“活动与探究”教学 第8篇

关键词:功能,时间,观念,探究,激励

摘要:将科学探究作为义务教育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和学习方式, 是本次化学课程改革最突出的特点, 这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化学新教材中设计了大量的“活动与探究”, 旨在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来学习科学知识, 培养科学方法, 形成科学态度和价值观。对于教科书中出现的“活动与探究”的主体功能, 实际教学中面临的问题, 以及如何有效地开展“活动与探究”教学, 在此作以简单陈述, 希望能引起各位同行的思考。

关键词:功能;时间;观念;探究;激励

一、“活动与探究”的主体功能

实验教科书“活动与探究”的设计, 充分体现了科学性、探索性、趣味性、实用性。其目的在于通过“活动与探究”,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接受知识的方式, 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活动获取知识。这对学生科学情感的体验、科学态度的养成以及正确价值观的树立都有很大的帮助, 真正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从而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二、“活动与探究”教学面临的问题

我们对“活动与探究”教学作了许多研究, 而“活动与探究”往往上不出既定的成效, 由此产生了种种困惑。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教学时间问题

初中化学在九年级开设, 每周安排3课时, 实际教学时间不足32周, 不足96个课时, 新授课时间捉襟见肘。在这些时间内保质保量的完成好初中化学教学任务, 对我们每个初中化学老师来说是个挑战。如果将所有“活动与探究”全部安排在课堂上完成, 确实有时间紧迫之嫌。

2. 习惯观念问题

对于新课标和教材, 我们教师正在逐步熟悉, 但要每位教师都做到深刻理解新的教学理念, 并有一套成熟的做法, 还需要一段时间。目前我们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对这部分内容没有认真分析, 钻研课标和教材深度不够, 所以不能真正按照课程标准处理, 导致效果不佳。学生已习惯于被动地的接受式听课的传统学习模式, 习惯于迎合课本和教师讲课的内容, 生怕自己的见解同大家发生矛盾, 这种从众心理造就了思想上的懒惰, 思维的被动。

3. 课堂组织问题

一般来说, 活动探究课的教学气氛是比较宽松和愉悦的, 他们自由操作、自由讨论, 在惊喜的喊叫、不解的发问和激烈的争辩中, 纪律意识消失, 大有不知身处何处的情形。这种自由和谐的气氛对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颇有益处。但对教师重组教学, 控制课堂时间, 驾驭课堂纪律观念肯定会有影响。正是担心这些问题, 怕影响学习质量, 相当一部分老师处于矛盾之中。

4. 探究内容问题

为了探究而探究, 部分教师将实验设计简单、模式化, 只让学生知道应该怎么做, 而不知道也不去考虑为什么要这样做, 没有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思考空间, 让学生去尝试去探索。学生始终停留在实际操作的层面而未能在头脑中实现必要的知识重构或认知结构的重组, 根本不可能发展起任何真正的思维, 活动也只能是简单的肢体运动, 不会有任何探究的实质。

三、“活动与探究”教学中的对策

要提高“活动与探究”的成效, 并非“一日之功”。我想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努力:

1. 为缩短时间, 可将“活动与探究”中部分内容移至课外

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 但学生课外的时间是相对充裕的, 因此我们可以改变以往布置作业的形式, 将单纯的书面知识作业, 改为多布置活动探究性作业。针对活动与探究可布置有知识准备、用具准备、提前小制作、寻找探究性问题等作业, 对于耗时较长的活动与探究中的活动部分可移到课外, 也可提前将多个探究点分解到各小组进行分析研讨, 以探究体会、论文、制作成果、实验报告、猜想假设、实验设计等形式上交作业。灵活多样的探究性作业, 既满足了教学时间的需求, 为提高教学质量作好了准备, 又提高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增强了探究能力。

2. 要进一步改变教师与学生的教与学的观念

组织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是一种教学技能, 很多教师的这种教学技能并不熟练。如何尽快掌握这种技能?应该积极进行教学研究, 特别是以下两方面的研究:一是及时总结教学实践经验;二是加强学习, 善于借鉴别人经验。要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必须培养学生积极探究、乐于发问、勇于实践的兴趣和能力。这需要从每次活动做起并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教学中教师的思考要从知识传授转变为选用合适的载体培养学生的能力, 要注意从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抓起。

3. 教学中教师要有放得开的勇气, 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去做

具体的探究活动是鲜活的, 有生命的, 探究过程中有很多不定的因素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灵感, 而且能体会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痛苦, 这一切都是传统教学———讲课过程中不能给予的。针对这个问题, 教学中教师要有放得开的勇气, 不要以为只是只有教师讲出来学生才能体会才能掌握。学生在探究中, 其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目标。

4. 用科学评价激励学生完成探究过程

教师要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 以鼓励和引导为主, 可以采用活动表现性评价、肯定性评价、全面化评价, 多用鼓励性评价, 实事求是、满腔热忱地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激励学生完成探究过程, 促进其发展, 从而把评价作为促进学生发展的一种手段。正是有了这种源动力, 学生才会乐在其中, 我们的课堂组织才能真正有效。

5. 教师要重视“活动与探究”, 按课程标准处理这部分内容

新教材的每个活动与探究应包括: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用品→过程和方法→问题和讨论→反思和探究等方面, 在学生实验时不能采取放任式, 忽略学生能力的培养。善于发现并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 这八个步骤是实验探究教学的一个完整过程, 但对于有限的教学时间来说, 对于某个特定的教学内容来说, 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完成所有的探究环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仔细分析某个环节的能力因素和可以培养的目标, 取其中一二个环节来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6. 注重寻找“活动与探究”的探究点

教师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 知道最终应达到的目标, 需要解决的问题, 寻找探究方向和探究主题, 最终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寻到探究点。“活动与探究”旨在探究, 而探究的方向性与目的性在于猜想的合理性, 探究结论的科学性在于实验设计的全面性。猜想与假设、实验步骤的设计是“活动与探究”和关键和精髓。教学中, 我们要引导学生, 从已有知识和经验出发, 合理猜想, 合理设计实验, 切不能漫无目的。

7. 把握住活动探究课的内涵, 探究才是课的灵魂

活动探究的目的是让学生借助直观活动来帮助学生理解、认识抽象的理论知识, 通过活动来反映和实现学生的思维活动, 通过活动来发展学生的思维, 激发学生的创造灵感和创新意识。所以学生的活动与探究必须使其内容内化。活动探究课中普遍存在着这样的问题:表面上是活动探究, 实际上是只有活动没有探究。

初中化学要重视课外活动教学 第9篇

【关键词】初中化学 课外活动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4-0110-01

课堂教学是中学教学的主要形式。但是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所以我们有必要把一些课堂知识延伸到课外来,特别对以实验为基础的化学学科来说,这点显得尤为突出,那么课外活动课就能起到很大作用了。好的课外活动课对课堂教学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首先,课外活动课是对课堂教学知识的具体运用,对学生加深理解课堂知识有很大帮助作用。其次,课外活动中可以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创新精神。学生把这一精神带到课堂学习中来,那将会大大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当然,课堂教学也为课外活动提供理论指导,所以说,它们是相辅相成的。

一、教师对课外活动的重视

当前有的教师为了专注于课堂教学的改革,同时感觉课外活动内容广泛,自主性强,而且灵活多样,在实践中不易把握,且耗时耗精力,不自觉地就对学生忽略了课外活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只有教师的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竞赛等,从而使课外活动受到冷落。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化学课外活动。要鼓励和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有关科普读物,以增长知识,开阔眼界,使学生向知识的更深更广的方面发展。”课外活动能使学生有机会把所学的化学知识、基本技能和科学方法等运用到课外实践中去,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内所学的知识、技能和方法,可以通过化学课外活动获得课堂内学不到的新知识,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获得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外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充分发展学生多种兴趣、爱好、特长,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有利于因材施教。

二、把握课外活动的组织原则

1.树立正确的课程观

在我们教师传统的思维中,教育教学往往就是课堂教学,很多老师只管自己课堂的一方天地,很多家长也错误的认为开展课外活动是浪费时间。其实,课外活动是学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有益补充。所以,作为每一位教师和家长,要改变传统的课程观,不仅关注课内,还要关注课外,不仅关注知识,更要关注能力。丰富、有效的课外活动可以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也是全面实施课程计划的需要。

2.树立正确的育人观

新课程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主旨,我们的教育培养的是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考试的机器、知识的容器。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性、自主性、创造性、趣味性为主的课外活动,是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取得较好的考试成绩。同时,通过学生亲身参与,为学生将来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形成有益于终身的良好习惯。

3.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不如带着学生走向知识。”学生的学习是自我建构的过程,课外活动就是学生进行自我体验和建构的好的平台,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自主地参加活动,不仅使他们学习到学科知识,还从活动中学会自治、自理和自学,形成独立思考、独立工作的能力。而教师主要是给予学生指点和帮助,为学生提供条件,帮助他们把握方向、制订计划,鼓励他们积极活动、大胆探索。同时,要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化学课外活动不仅不是在浪费时间,而且对自己学科成绩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从而使我们的学习真正成为有意义的学习。

4.树立正确的过程观

化学课外活动的实施是一个系统的、长期的、实践性非常强的过程。既要求学校和老师高度重视,制定合理的计划,还需要让学生体会到课外活动的重要性,提高课外活动兴趣,同时要取得家长和社会的积极支持,在时间和效果上得以保证,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同时,要有一定的有组织性,要成立课外活动组织,通过整合多方力量,为化学课外活动的开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5.树立正确的作业观

化学课外活动作业的布置与检查是实施课外活动的有效载体,是掌控学生课外活动的有效手段。我们不能认为只要偶尔布置一些课外活动作业就是进行课外活动了。作为化学教师,要制定统一的具有可操作的计划,活动作业的内容应具有系统性,力求科学性、教育性、趣味性、实用性与可行性统一,要确保活动内容的丰富多彩,同时对作业要定期检查,积累资料和经验总结工作,形成系列的课外活动的文字、影像资料。

6.树立正确的评价观

很多人认为,开展化学课外活动,教师没精力,学生没时间,而且教学效果不好,会影响到中考成绩,因此宁可在教学上加班、加点或满堂灌,也不愿去做费力又劳神的课外活动。我们现行的教育为什么很难放开,原因就是评价体系的单一化,我们暂时不可能改变一切为了考试的现状,但我们可以通过课外活动使我们的评价更加多元化,把课外活动的成果作为对教师和学生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化学课外活动,要讲求实效,特别是让学生从中可以看到的对学生成绩的明显提高,这是家长、学生和老师愿意共同想见到的结果,这样又可以反过来促进课外活动的开展。

三、课外活动要多样化

1.课外活动内容要丰富多样,贴近生活。面向学生生活实际设计家庭小实验类活动。生活中有很多事与化学息息相关,也有很多物品可用来做化学小实验。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设计和安排一些学生在家能独立完成的实验,可以扩大学生的认知范围,使学生对于化学与我们的生活密切关系有更深切的体验。

2.采用灵活多样的组织方式。学生的能力水平是有差异的,不同的活动项目难度也不相同,因而在组织学生开展活动时,教师可根据情况灵活安排。如我们对课外观察、简易实验和家庭小实验等活动要求全体同学人人参与,独立活动;对探究性实验和专题研究活动则让学生根据兴趣自主选择活动项目,以学习小组形式开展活动,小组成员以学生自愿结合为主,教师给予一定的调控,如为使活动方便,同一村庄的同学尽可能在一个小组。

上一篇:喝酒打架处分思想汇报下一篇:做表率当先锋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