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产业精准脱贫

2024-09-21

发展产业精准脱贫(精选8篇)

发展产业精准脱贫 第1篇

扶贫主打油牡丹,脱贫致富促发展

--石人河村精准扶贫产业发展纪实

从昔日精明的煤矿小老板到如今敢想敢做的产业能人,在人们的印象里王大平一直在忙碌操劳着自己的事业。不过在人群中,王大平倒也亲切可爱,身材肥胖的他显得憨态可掬,认识他的人对他无不翘首称赞。王大平说,借着国家精准扶贫的东风在家发展,既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又照顾了家人,也免受奔波之苦,还能惠及乡亲们。

现在王大平的200亩油牡丹育苗基地已绿意盎然,300余亩种植基地早已一片花海,规模化效益十分明显,形成石人河村一道独特靓丽的风景线。不少此轮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流转土地并帮助管理大大拓宽了经济收入来源。据了解,油用牡丹是多年生木本油料作物,兼具食用、药用、观赏等价值。现在王大平正在充分开发利用油牡丹花观赏旅游价值,同时通过养蜂获取蜂蜜、采籽榨油等获取经济价值,切剥根皮等获取药用价值,预计丰产期基地年产值可达千万元。

王大平是郧西县河夹镇石人河村村民,前些年凭着自己的精明能干在山西的小煤矿发展,由于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淘汰落后产能、传统产业升级浪潮提前到来了,他不得不放弃那个曾经无限风光的煤炭行业。回到家乡的他总想做点事业,然而面对凋敝的农村现状却又没有任何思路。

2014年底,随着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政策的实施,郧西县发改局精准扶贫河夹镇六个重点贫困村之一的石人河村,这让王大平看到了希望。在郧西县发改局扶贫工作队的悉心指导下,他迅速理顺思路,随同郧西县发改局考察了安徽、山东等地的油用牡丹产业,看到国家、湖北省、郧西县出台的相应政策支持,他随即下定决心抓住机遇一定要把油牡丹产业做大做强,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带动村民脱贫致富。

为节约成本并最大程度降低经营风险,王大平流转村里一百多户的五百余亩闲置土地注册了郧西县众帮生态农业家庭农场,与郧西县昌晖木本油料专业合作社共建种植基地。合作社提供种苗和技术指导,农场具体负责经营管理,双方协议按照实际投入比例分配收益。资金方面,县发改局扶贫工作队主动协调对接银行,帮助农场解决资金难题。

在王大平家庭农场的带动下,石人河村现已注册多个经济主体,主要发展农村电商、马头山羊养殖,土杂鸡养殖等产业,还有些农户未正式注册但也积极响应政策主动发展合适产业。据统计油牡丹这个龙头产业带动的其它产业共计解决了102户269人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就业,预计将使这些贫困人口大幅增加收入,大大加快石人河村的整体脱贫致富步伐,促进石人河村健康可持续发展。

发展产业精准脱贫 第2篇

经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会议审定,农业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林业局、国家旅游局、银监会、保监会、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印发《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促进精准脱贫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指出,发展特色产业是提高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的根本举措。产业扶贫涉及对象最广、涵盖面最大,易地搬迁脱贫、生态保护脱贫、发展教育脱贫都需要通过发展产业实现长期稳定就业增收。当前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总体水平不高,资源优势尚未有效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成为农村贫困人口增收脱贫的瓶颈。做好产业扶贫工作是党中央国务院赋予我们的光荣职责和神圣使命,对于贯彻落实中央扶贫开发工作的重大部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意见》强调,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引领,切实按照中央脱贫攻坚的战略部署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紧紧围绕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增收脱贫,发挥新型经营主体和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整合财政涉农资金,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加快培育一批能带动贫困户长期稳定增收的特色优势产业。要坚持聚力到户、受益精准,因地制宜、产业精准,科学设计、项目精准,保护生态、绿色发展,帮贫脱贫、联动联考。力争到,贫困县扶持建设一批贫困人口参与度高的特色产业基地,建成一批对贫困户脱贫带动能力强的特色产品加工、服务基地,初步形成特色产业体系;贫困乡镇、贫困村特色产业突出,特色产业增加值显著提升;贫困户掌握1—2项实用技术,自我发展能力明显增强。

《意见》明确,重点从八个方面推进产业扶贫。一是科学确定特色产业。科学分析贫困县资源禀赋、产业现状、市场空间、环境容量、新型主体带动能力和产业覆盖面,选准适合自身发展的特色产业。二是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积极发展特色产品加工,拓展产业多种功能,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和森林旅游休闲康养,拓宽贫困户就业增收渠道。三是发挥新型经营主体带动作用。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在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与贫困户建立稳定带动关系,向贫困户提供全产业链服务,提高产业增值能力和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能力。四是完善利益联结机制。鼓励开展股份合作,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农民住房财产权等可以折价入股,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享受集体收益分配权;有关财政资金在不改变用途的情况下,投入设施农业、养殖、光伏、水电、乡村旅游等项目形成的资产,具备条件的`可折股量化给贫困村和贫困户。五是增强产业支撑保障能力。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积极培育特色产品品牌。加快有关科研成果转化应用,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加强贫困地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和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养。六是加大产业扶贫投入力度。各级各类涉农专项资金可以向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倾斜的,要加大倾斜力度。使用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发展种养业的,扶贫部门应会同农业、林业等部门加强指导。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进一步加大对产业精准扶贫的支持力度。七是创新金融扶持机制。鼓励金融机构创新符合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鼓励地方积极创新金融扶贫模式。八是加大保险支持力度。积极发展特色产品保险,探索开展价格保险试点,鼓励保险机构和贫困地区开展特色产品保险和扶贫小额贷款保证保险。

《意见》要求,要加强组织领导,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建立产业精准扶贫工作部门协调机制,各省(区、市)明确由农业、扶贫部门会同相关产业部门共同推动产业扶贫工作,县级党委和政府承担主体责任。要组织规划编制,组织编制省、县两级产业精准扶贫规划,科学设计项目,明确带动主体,确保贫困人口精准受益。要建立调度机制,建立建档立卡贫困户参与产业脱贫信息报送制度,动态跟踪、及时更新产业扶贫信息,实现精准化管理与考核。要加强督查考核,建立产业扶贫县域考核指标体系,开展联合督查、行业督查、第三方评估,把产业精准扶贫工作督查结果作为对各地脱贫攻坚成效考核的重要内容。

意见的全文内容解读

《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促进精准脱贫指导意见》是一部由农业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等九部门联合印发的文件;《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促进精准脱贫指导意见》指出,发展特色产业是提高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的根本举措。这涉及3000万以上农村贫困人口的精准脱贫,农业部有关负责人对意见进行了解读。

产业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保障

农业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产业扶贫是中国特色扶贫开发模式的重要特征,我国已进入扶贫开发的攻坚拔寨冲刺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进一步加大产业扶贫力度。产业扶贫是完成脱贫目标任务最重要的举措,通过产业扶持实现3000万以上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打赢脱贫攻坚战就有了可靠的保障。产业扶贫还是其他扶贫措施取得实效的重要基础,易地搬迁脱贫、生态保护脱贫、发展教育脱贫都需要通过发展产业实现长期稳定就业增收。

该负责人说,当前推进产业扶贫具有良好的条件,但受经济技术发展水平低等因素影响,贫困地区产业发展总体水平不高,资源优势尚未有效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成为农村贫困人口增收脱贫的瓶颈。

因此,《意见》提出,到20,贫困县扶持建设一批贫困人口参与度高的特色产业基地,建成一批对贫困户脱贫带动能力强的特色农产品加工、服务基地,初步形成特色产业体系;贫困乡镇、贫困村特色产业突出,特色产业增加值显著提升;贫困户掌握1—2项实用技术,自我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在基本原则上,要坚持聚力到户、受益精准;因地制宜、产业精准;科学设计、项目精准;保护生态、绿色发展;帮贫脱贫、联动联考。

因地制宜选好产业,创新机制确保贫困人口精准受益

如何在贫困地区选准选好产业?

“各地资源条件千差万别,贫困户经营能力和脱贫需求也不尽相同,必须因地制宜选择产业,不能不顾实际,一哄而上,引进水土不服的产业。”这位负责人表示,产业扶贫要坚持市场导向,遵循市场和产业发展规律。《意见》提出要科学确定产业,就是要在分析贫困县资源禀赋、产业现状、市场空间、环境容量、新型主体带动能力和产业覆盖面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选准适合自身发展的产业。要按照全产业链理念打造产业,积极发展产品加工,拓展产业多种功能,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和森林旅游休闲康养,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拓宽贫困户就业增收渠道。

促进产业发展,离不开龙头带动。《意见》强调,要发挥新型经营主体带动作用,就是要培育壮大贫困地区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支持通过土地托管、牲畜托养、吸收农民土地经营权入股等途径,带动贫困户增收,与贫困户建立稳定的带动关系。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向贫困户提供全产业链服务,切实提高产业增值能力和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能力。

《意见》的一大亮点就是强调了要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把共享理念贯穿到产业发展链条中,把贫困户精准受益作为扶持产业发展的必备条件,对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给予财政投资的前置条件。

“产业扶贫目的是为了贫困人口脱贫,必须找准产业项目与贫困户增收的结合点,真正建立起贫困户分享产业发展红利的有效机制。”这位负责人告诉记者,《意见》鼓励开展股份合作,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农民住房财产权等可以折价入股,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享受集体收益分配权;有关财政资金在不改变用途的情况下,投入设施农业、养殖、光伏、水电、乡村旅游等项目形成的资产,具备条件的可折股量化给贫困村和贫困户。另一方面,要推广订单帮扶模式,鼓励新型经营主体和有产业发展能力的贫困对象,共同开发特色产业,依法签订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协议。

从金融、科技、人才等方面提出产业精准扶贫的支撑保障体系

产业扶贫,任务艰巨。《意见》从金融、科技、人才等方面,提出要增强产业精准扶贫的支撑保障体系。

一是健全金融服务体系,从扶贫小额信贷、扶贫再贷款等方面强化金融扶持,鼓励金融机构创新符合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

二是健全科技和人才支撑服务体系,鼓励各级技术研发推广机构和技术人员以产业基地为依托,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应用,加强地方特色农畜产品品种保护利用,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加大贫困地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和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养力度。

发展特色产业促进精准脱贫 第3篇

会议指出,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脱贫攻坚工作, 要求立下愚公移山志, 咬定目标、苦干实干,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特色产业是农村贫困人口生活和收入的主要来源, 我国7000 多万农村贫困人口中, 有3000 万需要通过发展产业脱贫。因此, 做好产业扶贫工作, 是贯彻落实中央脱贫攻坚重大部署、促进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会议强调, 要准确把握特色产业精准扶贫的基本特性和基本内涵, 充分结合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和产业特点, 选准贫困地区特色产业, 合理确定不同类型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的方向和重点。要准确把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要求, 精准施策、精准推进、精准落地, 确保扶贫对象到户、增收时效到户、效益挂钩到户、效果考核到户, 切实改变扶贫“大水漫灌”的现象。要创新支持方式和经营方式, 充分发挥新型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要在中央统筹、省 ( 自治区、直辖市) 负总责, 市 ( 地、县) 抓落实的扶贫开发工作机制下, 创新组织方式, 做到分工明确、责任清晰、责任到人、考核到位。要用活财政资金, 撬动金融资金, 聚集社会资本, 助推特色产业发展。要以贫困人口脱贫增收为目标, 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确保贫困人口受益精准。

会议要求, 各地农业和扶贫开发部门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 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 加强协调配合, 真抓实干、主动作为、务实推进、精准帮扶, 形成工作合力。要紧紧围绕产业发展精准到村到户到人的要求, 做好科学规划。要充分结合各地实际, 创新扶贫方式, 出台扶持政策, 不断完善工作机制, 调动各方面特别是贫困农户的积极性, 发展特色产业, 促进精准脱贫。

2016 年1 月8 ~ 9 日, 余欣荣还深入山西省五台县金道冷链物流公司、阳白乡现代农业循环园区、金台酿酒厂以及河北省阜平县龙泉关镇顾家台村、阜平食用菌基地、阜平电商创业园等进行专题调研, 并在两县分别召开县、乡、村、户四级座谈会, 认真听取他们对特色产业精准扶贫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发展产业精准脱贫 第4篇

产业扶贫

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保障

农业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产业扶贫是中国特色扶贫开发模式的重要特征,我国已进入扶贫开发的攻坚拔寨冲刺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进一步加大产业扶贫力度。产业扶贫是完成脱贫目标任务最重要的举措,通过产业扶持实现3000万以上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打赢脱贫攻坚战就有了可靠的保障。产业扶贫还是其他扶贫措施取得实效的重要基础,易地搬迁脱贫、生态保护脱贫、发展教育脱贫都需要通过发展产业实现长期稳定就业增收。

该负责人说,当前推进产业扶贫具有良好的条件,但受经济技术发展水平低等因素影响,贫困地区产业发展总体水平不高,资源优势尚未有效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成为农村贫困人口增收脱贫的瓶颈。

因此,《意见》提出,到2020年,贫困县扶持建设一批贫困人口参与度高的特色产业基地,建成一批对贫困户脱贫带动能力强的特色农产品加工、服务基地,初步形成特色产业体系;贫困乡镇、贫困村特色产业突出,特色产业增加值显著提升;贫困户掌握1—2项实用技术,自我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在基本原则上,要坚持聚力到户、受益精准;因地制宜、产业精准;科学设计、项目精准;保护生态、绿色发展;帮贫脱贫、联动联考。

因地制宜选好产业

创新机制确保贫困人口精准受益

如何在贫困地区选准选好产业?

“各地资源条件千差万别,贫困户经营能力和脱贫需求也不尽相同,必须因地制宜选择产业,不能不顾实际,一哄而上,引进水土不服的产业。”这位负责人表示,产业扶贫要坚持市场导向,遵循市场和产业发展规律。《意见》提出要科学确定产业,就是要在分析贫困县资源禀赋、产业现状、市场空间、环境容量、新型主体带动能力和产业覆盖面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选准适合自身发展的产业。要按照全产业链理念打造产业,积极发展产品加工,拓展产业多种功能,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和森林旅游休闲康养,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拓宽贫困户就业增收渠道。

促进产业发展,离不开龙头带动。《意见》强调,要发挥新型经营主体带动作用,就是要培育壮大贫困地区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支持通过土地托管、牲畜托养、吸收农民土地经营权入股等途径,带动贫困户增收,与贫困户建立稳定的带动关系。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向贫困户提供全产业链服务,切实提高产业增值能力和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能力。

《意见》的一大亮点就是强调了要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把共享理念贯穿到产业发展链条中,把贫困户精准受益作为扶持产业发展的必备条件,对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给予财政投资的前置条件。

“产业扶贫目的是为了贫困人口脱贫,必须找准产业项目与贫困户增收的结合点,真正建立起贫困户分享产业发展红利的有效机制。”这位负责人告诉记者,《意见》鼓励开展股份合作,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农民住房财产权等可以折价入股,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享受集体收益分配权;有关财政资金在不改变用途的情况下,投入设施农业、养殖、光伏、水电、乡村旅游等项目形成的资产,具备条件的可折股量化给贫困村和贫困户。另一方面,要推广订单帮扶模式,鼓励新型经营主体和有产业发展能力的贫困对象,共同开发特色产业,依法签订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协议。

从金融、科技、人才等方面提出

产业精准扶贫的支撑保障体系

产业扶贫,任务艰巨。《意见》从金融、科技、人才等方面,提出要增强产业精准扶贫的支撑保障体系。

——一是健全金融服务体系,从扶贫小额信贷、扶贫再贷款等方面强化金融扶持,鼓励金融机构创新符合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

——二是健全科技和人才支撑服务体系,鼓励各级技术研发推广机构和技术人员以产业基地为依托,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应用,加强地方特色农畜产品品种保护利用,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加大贫困地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和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养力度。

农业产业精准脱贫实施方案 第5篇

---县扶贫开发办公室

---县财政局

---县畜牧食品局

二〇××年九月

---县白羽肉鸡产业扶贫项目实施方案

根据省财政厅、省扶贫移民局《关于下达----年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产业扶贫资金)的通知》(川财农[]291号)、《---县农村扶贫开发规划(—年)》和省、市有关文件精神,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按照省、市“产村相融、连片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总要求,结合“十二五”整村推进规划贫困村发展的实际,将白羽肉鸡产业建设确定为我县----年产业扶贫的主要内容。县扶贫办、县财政局、县畜牧食品局抽派业务技术人员,组成项目方案编制小组,采取参与式方法,深入到相关村社和龙头企业,调查摸底,汇集民意,评估优化,编制形成《---县白羽肉鸡产业扶贫项目实施方案》。主要内容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县域区位概况

---县位于四川中部,幅员面积149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54.3万亩。全县辖30个乡镇、592个行政村,总人口104万,其中农业人口84万,占总人口的80.77%,劳动力45万。

县境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年均气温17.3℃,光照充足,年日照1800小时,年日照率在60%左右,无霜期284天,年均降雨量928毫米。人民渠、前锋渠、武都引水工程、螺丝池引水工程、天仙水轮泵站、洋溪水轮泵站等大中型水利工程灌溉全境,耕地保灌率80%,被列为全国商品粮基地县、畜肉产量百强县。

射洪属于典型的丘陵农业大县、生态环境良好,没有工业“三

废”的污染,无城市生活污水、废弃物、污泥垃圾、粉尘的污染,无酸雨的危害,空气质量良好。河流及地下水检测表明,水质状况较好,所测指标均能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中的Ⅲ类标准。

射洪东邻重庆 ,西连成都,与两座大城市呈等距三角,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方便,与绵遂高速、成南高速、成渝高速等相连,2-3小时可以到达这两个大都市,为白羽肉鸡产业快速融入成渝经济圈提供了极大便利。

(二)产业发展情况

近几年,县委、县政府围绕“率先建成绿色经济高地、率先建好生态和谐家园、率先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和“加快构建富强射洪、创新射洪、文化射洪、和谐射洪、生态射洪”的战略目标,紧紧抓住丘区现代畜牧业示范、扩权强县试点及首批命名现代畜牧业重点县重大机遇,把建成高水准良繁优质亿只商品肉鸡生产基地,列为全县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在资金、土地、税费、技术等方面对肉鸡养殖出台了多方面扶持措施。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实施标准化养殖,狠抓品改、防疫、加工、市场、服务等体系建设,已成为全县上下的共识,形成了各级各相关部门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全县肉鸡出栏达1500万只,其中外销约占35%。

今后3-5年全县肉鸡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是,坚持依托四川金川生物食品有限公司,推行“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民联建养殖小区”的运作模式,以加工带动农民养殖,大力发展优质肉鸡产业。坚持“种养结合”和“集中成片”,以畜牧增效、农

民增收为目标,市场需求为导向,结构调整为主线,按照“良种化、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安全化、产业化、品牌化、国际化”的要求,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畜牧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畜牧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畜牧业,用现代经营方式推进畜牧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畜牧业,奋力推进射洪亿只白羽肉鸡大基地快速发展。

射洪亿只白羽肉鸡产业依托的四川金川生物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川公司),是集养殖、加工、储运,、销售于一体民营企业,为四川省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公司建于10月,注册资产6000万元,现有员工450人。20末固定资产净值达4505万,实现销售收入10031万,利润924万元。----年预计销售收入23000万元,利润达到1750万元。通过金川公司带动,实施白羽肉鸡产业扶贫,有效集聚财政资金、涉农资金、业主资金和群众筹资投劳,带动区域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项目农户快速稳定的增收,有利于提升全县扶贫开发整体效果,起到产业扶贫的示范作用。

二、实施区域

我县----年产业扶贫项目按照“集中连片、适度规模”的要求,实施重点为区域优势明显、生产基础较好的万林乡百家沟村、蝉灵村,带动明星镇大明村、葛家井村建设白羽肉鸡生产基地。这4个贫困村中,葛家井村属旱山村,其余均为边远村。

项目区幅员面积10平方公里,覆盖农户59个社、1831户、6557人,耕地4988亩,林地5209亩,2011年人均纯收入3598元,比全县人均低3530元,低于扶贫标准的贫困农户有907户、

贫困人口3247人,贫困发生率约49.5%,比全县平均高出32.3%,为全县贫困村社与贫困人口相对集中的区域。区内产业、交通、水利等基础条件相对较弱,不同程度的存在群众增收难、出行难、用水难等问题,导致了社会经济相对落后,低于全县的平均发展水平。

三、指导思想和机制特点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市、县有关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决策部署,坚持“整合项目、聚集资金、整体打造、综合示范、集中成片、竞争立项、整体推进”;坚持项目到村到户的原则,促进和加快贫困农户增收步伐,发展壮大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坚持肉鸡生产绿色、生态发展路子,加快肉鸡标准化、规模化、生态化建设,促进全县肉鸡产业快速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稳定繁荣,确保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二)机制特点

1.打捆代建,承包经营。扶贫资金、整合资金和村集体资金共同投入代建项目鸡场,为全村农户集体所有,对外承包经营。村与承包人签订鸡场承包合同,规定双方的权力义务;龙头企业金川公司与承包人签订饲养回收协议,规定双方的权利义务;村和企业协助进行鸡场建设,监督核算分配,确保企业、承包人和农户的应得利益,实现白羽肉鸡每只保底利润达到2元以上。

2. 补助到户,收益分成。扶贫资金全部按政策规定补助到户,村集中管理并代表农户出资参与鸡场建设、生产经营和收益分配,保障专款专用、安全增值。采用承包收益分成方式,承包

人每年1月份按承包合同约定,以出栏肉鸡数量每羽1元以上的标准,向村交纳鸡场上年的经营承包费,再由村按“特困户、贫困户、集体公益事业和特殊救济”的排序,公推民选,评定对象,实施分配。

3.优先解困,长效扶贫。整合项目资源,优先培训贫困户技术,优先安置贫困户务工,优先帮助贫困户增收致富。项目资金到贫困户的比例达补助资金总额的70%,贫困户补助标准为单位造价的80%,是一般户单位造价补助标准的1倍。每年村收取的承包费中,用于特困户、贫困户的比例不低于70%,用于集体经济或公益事业的比例不低于20%,其余用于特殊救济等,形成长效扶贫机制。

四、建设内容及规模

项目规划租地60亩,实施重点为万林乡百家村、蝉灵村租地35亩,带动明星镇大明村、葛家井村租地25亩,共新建4个养殖小区,每村1个。土地及配套设施由各村统一协调落实。

(一)标准鸡舍

1.圈舍。在4个养殖小区,建设标准化圈舍,总面积1平方米,单批养殖10-12万只肉鸡,配套设备设施完善,全部达到标准化鸡场的规划要求。

2.标准化设备。按每600平方米标准鸡舍配置1套,共20套,每套包括自动料线、自动水线、风机、水帘、网床、热风机等标准设备。

(二)体系建设

1.编印科学养殖肉鸡书籍1000册。

2.对村民进行技术培训,共2000人次。

3.进行动物疫病(鸡新城疫、鸡传染性支气管炎、霉菌性、病毒性传染病)的血清监测,共30000羽次。

项目建设内容一览表

五、进度安排

第一阶段 ----年9月:宣传发动;选址及规划设计;签订建设和发展合同。

第二阶段 ----年10月——----年12月:平整土地建圈舍;培训肉鸡管理技术。

第三阶段 年1月——5月:鸡舍建设及设备安装调试,投放鸡苗及饲料等,完成生产经营任务。

第四阶段 2011年6月:完善项目总结,整理资料,迎接项目主管部门验收。

六、投资概算与资金筹措

(一)投资概算

项目预计总投资540万元。其中:标准圈舍360万;标准化

设备160万;防检体系及技术推广体系建设需20万元。

总投资概算表

1.标准鸡舍

(1)建鸡舍,需360万元。每平方米标准鸡舍造价按300元计算,新建鸡舍12000平方米。

每平方米标准鸡舍投资预算定额

(2)标准化设备,需160万元。每套设备包括自动料线、自

动水线、风机、水帘、网床、热风机等标准设备,共20套。

每套标准化设备单位预算定额

2.体系建设

防检及技术体系建设,需20万元。

(1)编印科学化养殖肉鸡书籍1000册,10元/册,需1万元

(2)对村民进行技术培训,共2000人次,需7万元。

(3)进行动物疫病(鸡瘟、鸡传染性支气管炎、霉菌性、病毒性传染病)的血清监测共30000羽次,4元/羽,需12万元。

(二)资金筹措

项目共需筹措资金540万元。其中:争取省财政产业扶贫项目资金200万元,占37.0%;县级整合资金120万元,占22.2%,村集体出资60万元,占11.1%;承包人自筹160万元,占29.6%。

承包人自筹是指金川公司垫资的鸡舍标准化设备,由鸡场承包人负责管理使用并分次偿还。

项目资金筹措总表

(三)整合资金

白羽肉鸡产业扶贫项目纳入资金整合计划为,县政府白羽肉鸡产业扶持资金120万元,对新建标准鸡舍每平方米补助100元。县妇联支持妇女创业安排8万元/户无息贷款。还有交通、农业、水务等部门,根据县委、县政府的总体要求和项目的实际需要,都将安排配套资金投向产业扶贫项目区的建设。

七、项目资金使用计划

1.圈舍建设。计划投入360万元,其中安排财政扶贫补助资金200万元,整合资金120万元,村集体投入40万元。

扶贫和整合资金全部用于圈舍补助,扶贫资金补助标准为166.7元/平方米,整合资金补助标准为100元/平方米。

2.标准化设备。计划投入160万元,由承包人自筹投入(金川公司垫资),用于鸡舍内全套标准设备。

3.体系建设。计划投入20万元,由村集体投入,用于资料编印、技术培训、防疫与技术体系建设。

财政资金用于标准圈舍的补助,按照省、市、县相关文件的规定,实行先建后补,验收合格后兑现。

资金筹措及使用汇总表

八、经济社会效益 (一)经济效益

以12000平方米标准鸡舍一批次可饲养10万只肉鸡,一年养殖6批测算,年可产销60万只肉鸡。参考当前市场收购价及公司保底收购价,按每只均重2.6千克,单价11.5元/千克计,项目年产值可达1800万元;以每羽肉鸡30元,除去鸡苗、饲料、防疫、人工、水电等成本费用27元,利润为3元计,年实现利润可达180万元。

(二)扶贫效益

初步测算,项目建成达产后,区域内户均增收可达983元。建卡的907个贫困户,通过村级承包收益的倾斜、优先培训技术、优先进场务工、优先得到扶持等,户均增收将为一般户1倍以上,为短期内脱贫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部分村级收益专项用于村集体经济、公益事业的建设,突出帮助大部分贫困户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完善公共公益设施,也将有效加快新农村和全面小康建设进程。

(三)社会效益

通过项目的实施,可明显改善项目区养殖环境,促进农户肉

鸡养殖观念和养殖生产方式的转变,提高养殖农户自我发展能力,拓宽增收致富发展门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项目既为社会提供质优、价廉、绿色、环保鸡肉和鸡肉制品,又将解决部分农民务工就业问题,增加农业和农民的先进收入。同时,还能有效带动全县肉食品加工企业及饲料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提升龙头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加地方财政收入。

九、项目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以县政府分管副县长任组长,扶贫、财政、畜牧等部门领导为成员的项目建设领导小组。

组 长:---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黄小文 副组长:---县扶贫办主任 蔡惠清 ---县财政局局长 尹全军 ---县畜牧食品局局长 贺建平成 员:---县扶贫办副主任 袁小会 ---县财政局副局长 范文清 ---县畜牧食品局副局长 赵永根

领导小组负责对项目规划、相关整合、资金筹集和其他重大问题的协调和决策。办公地点设在县扶贫办。

(二)加强实施管理

实施部门为县畜牧食品局,项目主体为村,金川公司为协作单位,相关部门参与实施和管理。严格执行“民办公助”和扶贫政策,抓好公告公示、邀标比选、验收报帐等关键环节,确保扶贫资金专款专用,封闭运行和绩效管理落到实处。

县扶贫办、财政局、畜牧食品局分别负责规划、组织和实施

过程中的技术指导、检查督促、财政报账和资料管理等工作;项目乡镇村负责宣传动员,组织农户参与建设,处理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具体问题。

发展产业精准脱贫 第6篇

内容:

产业扶贫是精准扶贫、长效脱贫的基础和支撑,是贫困乡村和农户探索脱贫致富的内生性机制,是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的关键路径。去年以来,我县以产业扶贫为抓手,坚持因村施策、因户施法、对症下药、靶向治贫,聚焦聚力产业发展,产业扶贫成为精准扶贫的主桥梁。

一、产业扶贫的现状和成效

1、产业扶贫政策导向明确。产业扶贫政策旗帜鲜明,推动了产业扶贫快速发展。相继出台了产业扶贫项目实施办法、产业扶贫奖补考核办法,形成了产业激励机制;出台《*创新发展扶贫小额信贷实施方案》《*扶贫小额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实现了产业发展保障;明确规定每年新增财政收入的*%用于精准扶贫,精准扶贫整村推进资金中的*%用于产业扶贫,保证了发展后劲。

2、产业项目模式引导清晰。积极推广符合县情、群众认可的产业扶贫模式,放大产业扶贫带动效应。农业高效种养模式实用性强。梳理出的*个产业高效种养模式,具有极强的针对性,起到了带动效应。产业扶贫模式借鉴性强。印发的《产业扶贫发展带动*例》,是体现各地特色、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因人施法的典型范例,具有极高的的借鉴意义。三是产业项目整合形成了合力。出台财政资金统筹管理使用办法,整合资金*万元实施*个产业扶贫项目,带动*个贫困户稳定脱贫。

3、市场主体带动作用明显。据调查,全县有*家企业、*家有带动能力的市场主体和若干家庭农村与*个村、*多户贫困户对接,以多种带动模式引领贫困户脱贫致富。一是“市场主体+产业推动+合作扶贫”模式。*先后与*个村采取包种苗、包技术、包饲料、保底回收,与村集体和*户贫困户共同出资年底分红方式,发展生态生猪养殖,带领村集体和贫困户共同致富。二是“市场主体+委托帮扶+发展分红”模式。*与*个建档立卡贫困户签订委托经营协议,银行发放扶贫贷款*万元,贫困户每投放*头牛到公司代养,每年就可纯获利*元。三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村能人+贫困户”的模式。这种模式在各地都有相应典型,形成了把产业示范、产业雇佣和捆绑帮扶融合在一起。

4、土地流转创新助推产业扶贫。一是土地股份合作保基本。全县已建立*家土地股份合作社,带动*户贫困户参与到产业链条上来,预计可使每户增收*元。二是反租倒包双效益。*将流转的土地反租给贫困户,合作社包项目、技术和收购,免费配套生产设施,让贫困户借鸡下蛋脱贫致富。三是代耕代种有保证。家庭农场的兴起是土地规模化效益的体现,一个要田种,一个田要托,代耕代种应运而生,贫困户可以安心打工创收。

二、存在的问题

1、政府、企业、贫困户三者关系没有理顺,没有形成产业扶贫的合力。政策和机制设计没有完全调动起各方面的积极性,造成政府“大包大揽”,企业“隔河抱腰”,贫困户“被动参与”的局面。存在重基础建设、重形象建设,轻扶贫到户、轻思想引导的倾向,对那些非“兜底”的贫困户,在致力处理好“扶业”与“扶志”、“输血”与“造血”的辩证关系上认识不足,在帮贫困户树信心、找门路上着力不够,致使产业扶贫的内生动力难以激活。同时,贫困户主动脱贫意识不强,存在“等、靠、要”思想,把产业扶贫资金当作救助资金,不愿积极创业就业,不谋求发展产业,被动地坐等“政府兜底”。

2、产业扶贫项目针对性不强,低端化、同质化问题突出。部分扶贫产业选择前期论证不够,上马的多数是短平快项目,弱小散、大路货特点突出,附加值不高,形不成规模,打不开市场,尤其是在项目选择上跟风复制、产业单一,在多数农产品供大于求的情况下,这些同质化项目很可能一起垮塌,市场风险极易导致贫困户受损返贫,出现“产业扶贫若干年,卖难返贫一夜间”。

3、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市场主体与贫困主体之间的对接路径不够通畅。缺少实力强、带动面广,特别是加工型、产业链条完整的市场主体,此外,农业产业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新型经营主体数量少、实力弱、盈利差、履盖面窄,自身产业发展压力大,难以持久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贫困群众从加工、销售等延伸的产业链中受益不多。

具体建议:

1、立足资源优势,对接市场,选准扶贫产业。产业扶贫的首要任务是选准产业方向。贫困地区资源禀赋千差万别,贫困户经营能力和脱贫需求也各不相同,要立足本地比较优势,坚持市场导向,遵循市场和产业发展规律,尊重不同群众创业发展意愿,科学制定产业扶贫规划,合理确定产业发展方向、重点和规模,大力发展具有市场竞争力、带动作用大的特色产业,着力培育见效快、投资低、适合贫困户的富民产业,使产业与扶贫对象所在地区相适应,与扶贫对象自身相匹配。

2、按照产业发展规律,打造特色产业。培植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根据本地资源和传统优势,找准主导产业和优先方向,集中力量发展少数主导产业,打造品牌,形成规模效应,避免遍地开花,平均用力。针对扶贫产业普遍产业链短,产业发展各环节不均衡,难以形成良性循环的产业链条的现状,要高水平建设农产品加工园区,瞄准链条补短板,突出产业链条的连接和延伸,有机融合初精加工增值链、资源循环利用链、质量全程控制链,实现特色产业化集群发展,使贫困户在就业和从事规模化种养殖方面获得稳定收益。

3、对接资本和市场,培育产业龙头。龙头企业是产业化经营的重要桥梁和纽带,专业合作社是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的有效途径。推进产业扶贫,特别要发挥新型经营主体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大扶持力度,着力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各类市场主体,鼓励做大做强,大力推广“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等产业化经营模式,将贫困户组织起来,有效对接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让贫困农户分享“接二连三”链条增值效益。

4、深化土地股份化工作改革,加强土地流转制度创新。要鼓励按照“三变”,即: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思路,加快“三社”的发展。要因村施策推行村社合一、自主经营、集体管理的方式,在支部有战斗力,班子有信心,党员群众信任的地方,推行村委会和土地股份合作社两块牌子、一套班子,让资源变资本,农民变股民,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带着群众走共同致富道路;要因地制宜推行村社合一、社社合作、章程管理的方式,通过与专业合作社依章程合作,共同承担风险,合理规避风险,壮大村集体和群众的收益;要因势利导推行村社合一、社企合作、合同管理的方式,按照东进牧业的模式,即土地股份合作社和企业合作,通过经济合同约定双方的责任。

发展产业精准脱贫 第7篇

一、加强组织建设

1、加强理论学习,提升班子政治理论素质。建立定期学习制度和每周例会制度,集中进行学习,研讨三重一大事项。按照民主集中制要求,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村内重大事务坚持班子集体讨论决定。按照民主生活会要求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树立大局意识,站在全局看问题,明确职责、准确定位、理顺关系,相互协调,形成工作合力,增强村两委班子的凝聚力、执行力。

2、增强服务意识,提升为群众服务的本领。多走访,多召开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分片群众会,倾听群众的呼声,立足实际,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着力解决群众所提的问题,开展向“磁铁支部”学习活动,做到态度热情,服务细致,回应及时。

3、加强对村两委、村民小组长进行政策和技术培训。通过培训,熟悉农村农业各项政策,把政策宣传到位,落实到位。同时,做到能真正掌握1—2门科学、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成为有知识,懂经营、会服务的新型农民,成为致富带头人。

二、谋划产业发展

1、积极发展一村一品。将茶叶产业做优做强,扶持茶叶专业合作社发展,扩大生产规模,生产优质茶叶,提高产品竞争优势。推进合作社规范运行,发挥好引领、带头作用,助力农户增收。

2、适度发展特色种植业。规范金银花合作社的管理和运行。挖掘和引进本乡本土的能人及有影响力的专业合作社,利用抛荒农田,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品种养殖。

三、完善基础设施

1、加快道路硬化建设。实施“以奖代补”政策,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打通入户道路,同时增加错车平台,及时对已破损的水泥硬化道路进行修补,在危险地段要加装安全防护栏,回应人民群众的诉求。

2、完善水利设施建设。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在经济作物种植区,完善水利设施、维修及新建U型渠和机耕路,改善生产条件。

四、建设乡风文明

1、加强文化阵地,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申报建设村级文化广场,培育新时代乡村文化、组建一支广场舞队伍,引导人民群众开展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开展道德模范、好人好事评选,对好家庭、好邻居、好媳妇、好公婆、“星级文明户”等公开表彰,带动培育崇德向善、争做好人的家风建设。

2、弘扬传统美德,狠刹人情之风。成立红白理事会,制定相关制度,规范管理,严禁大操大办,党员干部严禁参与他人违规操办的人情事项,加强宣传,提倡节俭,树立典型,惩恶扬善,传递正能量。

五、保护绿水青山

1、认真落实环境卫生制度,坚持每天上班开始工作前打扫办公场所卫生,桌椅摆放整齐,建立卫生监督小组,讲究公共卫生,保证办公区及厕所无乱丢乱扔现象。

发展产业精准脱贫 第8篇

为增加贫困农民收入,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兴国县坚持“宜农则农、 宜游则游、宜商则商”的原则,围绕“推介一张名片、规划一张网络、 打造十大产业基地群”的总体思路,以“抓实三项建设、注重三个结合、 建立三项机制”为重点,力争产业扶贫工作出亮点、出成效,带动4万人以上脱贫致富。增加贫困农民收入,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兴国县坚持“宜农则农、 宜游则游、宜商则商”的原则,围绕“推介一张名片、规划一张网络、 打造十大产业基地群”的总体思路,以“抓实三项建设、注重三个结合、 建立三项机制”为重点,力争产业扶贫工作出亮点、出成效,带动4万人以上脱贫致富。 为增加贫困农民收入,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兴国县坚持“宜农则农、 宜游则游、宜商则商”的原则,围绕“推介一张名片、规划一张网络、 打造十大产业基地群”的总体思路,以“抓实三项建设、注重三个结合、 建立三项机制”为重点,力争产业扶贫工作出亮点、出成效,带动4万人以上脱贫致富。

一、总体思路

1、推介一张名片。即推介“兴国品牌”这张名片。充分发挥“兴国油茶”、 “兴国灰鹅”、“兴国红鲤鱼”、“兴国红薯干”、“兴国鱼丝”等产业品牌优势,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形成脱贫致富的长远产业、支柱产业,做靓产业扶贫“兴国品牌”名片。

2、谋划一张网络。按照“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整体推进”的发展思路, 着力谋划精准扶贫“一乡两镇”( 埠头乡、高兴镇、潋江镇)3个产业扶贫整乡推进示范点和“每乡一村”26个整村推进示范点,通过以乡促乡、以村促乡、乡村并进的基地辐射效应,实现扶贫产业“一村一品,一户一业”,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

3、打造十大产业基地群。即坚持因地制宜、因户择业,重点扶持贫困户参与发展农业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由县政府分管领导和相关单位牵头,相关乡镇具体实施。 大力打造烟叶、蔬菜、油茶、果茶、花卉苗木、红薯、席草、水产、 畜禽、旅游等10大主导产业基地群。在发展主导产业的同时,再按“10+N”模式, 因地制宜打造生姜、百合、金银花、毛竹等一批特色产业基地群。

二、主要措施

(一)抓实“三项建设”

1、抓好协作组织建设。一是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学习和宣传,引导贫困户以市场为导向,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培育一批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并对新成立的合作社进行跟踪指导,针对不同的产业,协调技术部门实地抓好技术指导和防疫服务,提高合作社从良种选择到种(养)植、防疫、采摘、 销售整个过程的服务质量。二是对全县原有的342个种养业专业合作社和18个家庭农场的示范带动能力进行提升。组织油茶、蔬菜、花卉苗木等主导优势产业合作社社长及致富能人外出参观学习,聘请专家亲临合作社做深入细致的指导工作,包括组织建设、 制度建设、产品质量保证、产品销售等, 力求经营规模大、服务能力强、产品质量优、农户收入高,扶贫效果好, 真正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促进当地贫困户增收致富。目前,该县打造了4个全国示范合作社(山村油茶农民专业合作社、益民兔业专业合作社、中兴九山生姜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红土地油茶专业合作社)和6个省级示范合作社(绿宝优质稻专业合作社、都乐果业专业合作社、安泰生猪专业合作社、明岳种养专业合作社、绿园花卉专业合作社及丰和种植专业合作社), 涌现了东镕堡家庭农场、官桥家庭农场、丰源家庭农场和海洋家庭农场等一批规模大、收益好的家庭农场。

2、抓好基地规划建设。一是科学规划设计。按照“集中成片、规模发展” 的原则,结合现有产业发展情况,抽调专业技术骨干深入山林田地调研测算,科学规划设计产业基地。如油茶产业方面,重点在高兴、茶园、均村、 永丰等8个乡镇发展油茶产业,围绕 “三个十”发展目标,规划设计可带动15000人以上脱贫的高产茶油基地、 低改示范基地和国家级示范核心基地, 打造“红土地上的特色油库”;烟叶产业方面,规划设计长冈乡塘石村、 高兴镇山塘村、良村镇厚村等25个千担村示范种植基地,同时规划设计育苗基地、烟薯配套基地,力争建成烟叶种植年产达1.7万亩,可带动8000人以上脱贫的烟叶产业基地群;蔬菜产业方面,重点在埠头、长冈、龙口等乡镇规划建成合计面积5000亩以上无公害蔬菜基地、无土栽培基地和田间超市基地。二是突出示范引领。按照规模化、设施化、标准化的要求, 集中各级各部门涉农项目资金,由县精准扶贫办及发改委、财政局、水利局等相关部门协调统筹安排,建设基地田网、路网、水网,夯实基础设施,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着力打造好埠头乡官桥百亩食用菌基地、千亩蔬菜基地、万亩脐橙观光园;高兴镇高湖庭院经济示范区、老营盘油茶低改示范基地、南方花卉示范基地等一批精品示范基地,大力扶持百丈泉、山村油脂、红土地等一批加工龙头企业 (合作社),引领带动全县扶贫产业又快又好发展。三是坚持标准生产。 修订完善产业生产标准,按照统一产业品种、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生产流程、 统一行业标准、统一品牌注册、统一销售渠道的方式,组织标准生产;以大宗销售使用的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为重要监管品种,严禁使用甲胺磷等高毒高残留农药。推广高毒农药替代产品,建立绿色防控示范区,推广“以螨治螨”、“生物导弹”、黄板诱杀技术、生物农药等绿色防控技术;建立生产记录档案,严格按油茶、 烟叶生产技术规程组织生产,并建立健全生产用肥、用药记录档案,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覆盖。

3、抓好产业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和扶持农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着力完善龙头企业和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加大项目资金整合力度,促进优势产业发展;建立土地流转中心,指导农民以转包、出租、 互换、转让等方式有序流转土地经营权,推进适度规模经营。(1)因户施策推行返租倒包模式。贫困农户在将土地流转后,基地鼓励有技术、有能力的贫困户再次从中承包部分大棚或地块,基地提供除劳力外的一切设施、 设备、种苗、农药、化肥等生产资料和农产品销售,承包农户负责标准化生产管理,产品由基地统一售。贫困户可从中获得以下收益:一是土地流转增收。通过将土地经营权流转给基地,可获得800元 / 亩左右的租金收入。 二是基地务工增收。贫困户到基地务工的,每天大约可获60元至80元的工资(或每月1000元)。三是分红增收。贫困户通过劳力入股、资源(土地)入股、返包倒租等形式合作经营, 分红增收。如埠头官桥千亩蔬菜基地, 共流转50户贫困户的68亩土地,通过每户贫困户反包大棚的形式,将60个大棚反包给10户扶贫户管理。承包农户付出自身劳力资源,基地投入设施等一切生产资料,蔬菜成品由基地统一出售。贫困农户从中获得1000元 / 月的劳动工资收入外,再按承包大棚实际纯收入的60% 分红增收,反包扶贫户年收入约达2.4万元,实现了零风险、高回报投资创业。贫困户杨冬明反包2亩大棚经营,亩产基数为6000斤,实际产量11000斤,超出的5000斤基地以1元每斤收购,除保底工资收入外,每年增收约1万元以上。 二是因地制宜发展庭院经济模式。通过政策扶持和技术指导,充分利用农村家庭院落的空间、周围非承包的空坪隙地和池塘水田等有限空间发展立体种养业、加工业等综合经营,在家门口打造“扶贫钱柜”。如高湖瑶前示范社区制定了“54321”发展模式(即户均50棵花卉苗木、0.4亩菜地、30只家禽、2头良家畜、10棵杨梅), 确定了以“闲田荒地种苗木,房前屋后栽杨梅,池塘养鱼池边种,林下立体养家禽”的思路,实现庭院无杂草、 村中无荒地。同时引导农户发展农家乐,着力打造成集鲜果采摘与休闲娱乐于一体的乡村旅游精品路线,吸引县内外游客到社区吃农家饭、采农家果、赏乡村景,带动农户增收致富。 三是因势利导发展田间超市模式。通过 “基地 + 农户 + 企业(单位)”的模式,借助网络平台,让基地农产品从种植到销售一条龙全部在田间完成。 如埠头官桥蔬菜基地贫困户产品可以直接放在“官桥蔬菜超市”的“货架” 上,利用“蔬菜超市”网络信息平台, 与县内部分超市、学校、单位的信息对接,“田间超市”直接在网上接单, 并根据订单统一配送,为贫困户提供了就业岗位的同时,既拓宽了销路, 又宣传了“官桥基地蔬菜”品牌。目前该基地已经构建起了以县城为中心, 辐射到周边县、市(区)的销售网络。

(二)注重“三个结合”

一是主导产业与特色产业相结合。 在抓好烟叶、油茶、蔬菜、花卉苗木等10项主导产业发展的同时,因地制宜发展生姜、百合、金银花等特色种植产业和以“红色文化”“堪舆文化” 为亮点的乡村旅游产业。围绕油茶这个产业扶贫支柱,制订了《兴国县油茶产业发展规划(2015-2020年)》, 确定了“三个十万”发展目标(即: 油茶低改每年完成十万亩,五年全面完成低改任务;新植油茶十万亩;五年培育油茶种植户十万人)。至目前, 已调入高产油茶苗400万株,现已全面完成今年十万亩油茶低改任务。根据贫困户自身条件和发展意愿量身定制,出台一系列特色产业发展实施方案,激励贫困户发展产业的积极性。 二是长线产业与短线产业相结合。除山上大力发展油茶、林果为主的长线产业以外,着力发展灰鹅、肉牛、肉兔等短稳快增收产业,实现以短养长, 为贫困户打造了“短期能增收、长期能致富”的脱贫致富立体产业。如引导贫困户发展林下栽培和林下养殖, 通过在林果、花卉苗木之下套种药材、 红薯、花生、西瓜等短期高效经济作物, 既增加了收入,又为林果业施肥、松土, 促进长线产业的发展。三是农业产业与工业产业相结合。推行公司带农户, 农户帮公司,基地助农户,农户进基地等多种农村产业化经营模式的同时, 大力推进贸工农、种养加、农科教一体化经营,形成稳固的农业产业化经营链条,注重引导贫困户发展农产品贸易营销、深加工,农家乐、产业技术教育等工业产业和第三产业,多措并举引导贫困户就近务工,以第二、 三产业返补增收。如引导贫困户利用自身种养条件,发展摘农家菜、尝农家果、购土鸡蛋、吃农家饭等农家乐, 利用自身闲置房屋开办小针织、小制衣厂等家庭式作坊和农产品加工企业, 力争5年发展农家乐200家,制衣、 针织等家庭小作坊和茶油深加工企业共1000家。

(三)建立“三项机制”

一是建立利益联系机制。以破解市场风险为根本,以促成贫困户抱团发展为重点,着力构建贫困户与涉农企业、合作组织、产业大户的利益联系机制,实现市场主体壮大和贫困户增收“双赢”目标。重点推行“涉农企业 + 基地 + 贫困户”、“学校食堂 + 基地 + 贫困户”、“合作社 + 基地 + 贫困户”、高校(大型企业)+ 基地 + 贫困户”四种产业发展模式。比如, 目前兴国县有361所中小学校实现了食堂供餐,供餐学生人数达7.1万人, 每天消耗的蔬菜达2.13万公斤、猪肉1.07万公斤,每周需要7万多只鸡蛋和鸡腿。立足这一稳定市场,该县将启动农校对接措施。同时,进一步深化与高校、大型企业的合作,已与江西理工大学、深圳中兴通讯公司等单位达成合作意向。二是建立激励保障机制。按照每个扶贫产业都有一个方案、一个标准、一套措施的要求,根据贫困户自身条件和发展意愿,量身定制特殊政策,出台一系列产业发展奖补办法,激励贫困户发展产业的积极性。如,贫困户种植蔬菜的,补助设施费2000元 / 亩,肥料和种子等农资补助500元 / 亩;种植高产油茶5亩以上的,补助600元 / 亩,进行油茶林低改5亩以上的,补助400元 / 亩等。三是建立结对帮扶机制。依托“三送”工作平台,在“三大”工程中大力开展结对帮扶,实行县领导挂乡、 单位包村、干部帮户制度,做到不脱贫、不脱钩。同时,用好部委对口支援和省“四个一”扶贫机制,着力打造精准扶贫“一乡两镇”、“每乡一村” 产业扶贫精品示范点,带动“一村一品, 一户一业” 产业扶贫基地群的发展, 让贫困户早日脱贫。

上一篇:微博签名下一篇:慰问贺电-春节慰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