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悄悄话》教学设计

2024-07-10

《悄悄话》教学设计(精选14篇)

《悄悄话》教学设计 第1篇

一、范例导赏

1、看一看,长颈鹿有什么特征?

2、说一说,长颈鹿的长脖子有哪些用处?

3、比一比,长颈鹿的脖子与吊车、起重机、挖土机、台灯等机械和生活用品的“长脖子”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4、想一想,模仿长颈鹿的长脖子还可以设计哪些日常用品和机械?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长颈鹿的特征,学习仿生设计的初步知识,学会运用基本形体的对比、均衡、拼接构成等组织原理进行立体设计。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发现,生活中有哪些机械和用具在功能上与长颈鹿的长脖子相似,并初步学会运用仿生学的设计方法进行设计活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长颈鹿和机械、日常用品的观察比较,从小培养学生观察和发现的习惯,养成乐于思考,敢于想像和创造的精神。

三、教学要点

1、重点:

学习初步的仿生设计方法,设计一种日常用品或机械。

2、难点:

怎样展开想像和创造,构思设计一个新颖独特的日常用品或机械。

3、兴趣点:

①观察、比较,发现长颈鹿的长脖子和机械、日常用具在功能上的相似特征。

②能收集与观赏趣味造型与实用功能一致的仿生玩具模型。

四、作业要求

1、基本要求:

仿照长颈鹿的特点,画出一种日常用品或机械。

2、较高要求:

仿照长颈鹿的特点,发挥自己的想像,设计一种日常用品或机械,结构细节描绘生动。

3、个性探究:

仿照长颈鹿的特点设计的日常用品不但外形美观,新颖独特,还要起一个自己喜欢的名字。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1、布置学生收集本课的有关图片资料。

2、收集长颈鹿图片和相关题材的机械、日常用品图片及实物模型等。

3、准备相关题材的学牛作业学生活动

4、从各种渠道收集相关题材的图片和实物模型。

5、准备绘画工具和材料,如彩色笔、纸张、蜡笔、油画棒等。

课堂导入

1、提问:你知道的动物中哪种动物的脖子最长?

2、启发:长颈鹿的长脖子有哪些用处呢?它那与众不同的长脖子在悄悄地告诉我们什么呢?播放有关长颈鹿活动的录像(或欣赏相关图片)。

3、引导:请学生尝试生动形象地抓住长颈鹿脖子长的特点,导入课题。

4、看一看:观看录像,感受大自然的奥妙,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形象思维能力。

5、议一议:小组讨论长颈鹿的脖子有哪些用处。

6、说一说:进行发散思维,说说长颈鹿的长脖子在悄悄地告诉我们什么。

课堂发展

1、让学生欣赏和阅读教材图片,同时引导学生发现与思考、这些机械、日常用品和长颈鹿的长脖子有哪些联系。

2、讲述仿生学的有关知识――根据某种生物的特征进行设计。让学生了解相关科学知识,从小培养科学精神。

3、组织学生讨论:①生活中还见过哪些机械和日常用品在功能上与长颈鹿的长脖子相似?②你还能为哪些物品也设计一个长脖子。

4、教师简单介绍设计方法,启发学生运用基本形体的对比、组合(拼接、构成、均衡等)没计要素进行设计。

5、布置学生进行没计活动的内容与要求,及时鼓励学生的创意表现。

1、活动一:

学生欣赏和阅读教材图片,感受大自然和生活的联系。同时了解仿生设计的相关

知识,明白设计的实际意义。

2、活动二:

参与小组讨论学习,想想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也是仿照长颈鹿长脖子的功能进行设计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发现问题的意识。

让他们想想自己还能为哪些东西设计一个有用的长脖子,激发想像和探究意识。

3、活动三:

以小组合作式或自主探究式开展设计活动,仿照长颈鹿的特点,发挥自己或大家的想像,设计一种日常用品或机械,

反思评价

1、介绍自己设汁的作品和设汁意图。

2、互相评价同学的作品,评出若干名“小设计师”。

教学后记:

互相评价同学的作品,评出若干名“小设计师”。

《悄悄话》教学设计 第2篇

幼儿英语游戏教学设计《传悄悄话》

游戏时间: 8~10分钟 游戏目的:

1.练习和巩固幼儿对英文句子的掌握。2.培养幼儿的集体荣誉感。游戏规则:

游戏开始后,方能同时开始往后传,声音应小。游戏准备:

音乐磁带(背景音乐)游戏过程: 1.讲解:“小朋友们,今天咱们来玩一个游戏,游戏的名称叫‘传悄悄话’。每一组从第一位小朋友开始,一个一个往后传一句话,最后一个小朋友上来说出传给他的句子是什么,与第一个小朋友所传之话一样者为胜。看哪一组传得既快又正确确,即得第一名。” 2.全班幼儿分成人数相等的四组。

3.教师对每组第一名幼儿耳语一句话,四名幼儿记住后,回到座位。4.“The game begins.”每组幼儿分别往后传句子,第一名幼儿告诉第二位,依次类推。5.最后一位幼儿站起(stand up),大声说出本组所传句子,如与卡片上相同为对,若时间又快,为第一名。

《悄悄话》教学设计 第3篇

“以学论教”课堂教学评价的内容不仅是评价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依据, 也是促进课堂教学转型, 以及支撑和保障新课程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切实落实的重要保证, 同时也能引导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 为改进课堂教学提供方向, 促进教师不断发展。那么, 怎样通过“以学论教”的方式来判定一节课的优劣呢?概括起来说, 要从评价教学目标、评价教学过程、评价教学效果这几个方面来判定一节课的价值。

一、评价教学目标

新课程背景下“以学论教”的课堂教学评价体

系, 首先要求课堂教学的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发展。制订的教学目标能全面反映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要求。因此, 在评价教学目标时, “首先看一节课的目标是否全面、完整, 其次看是否具体、明确, 再次要看学生是否知道这节课的目标”[1], 最后还要看教学目标是否突出重点, 把握难点。特别重要的是教学目标的制订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但又要略高于学生的实际, 体现以评价促进学生进一步发展的要求。这样的教学目标才能起到“灵魂”的作用。

二、评价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只有把目标变成过程, 才能把知识变成智慧。因此, 对课堂教学的评价, 要关注学生学习结果, 更要关注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 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以学论教”的教学过程评价要求“教师的主要精力集中在深入地观察每个学生, 提出具体的学习任务以诱发学习, 组织交流各种各样的意见或发现, 开展多样化的互动, 让学习活动更丰富, 让学生的经验更深刻”[2]。对教学过程的评价, 第一, 看学生是否有支持学习的动力, 教师是否采用相应的策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第二, 看学生的主体性发挥程度。具体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的设计是否优化, 也就是说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现有的身心发展水平, 提出能引起学生思考的问题, 引领学生的思维;课堂上是否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时间和空间, 例如, 在小学科学课上让学生探究醋和小苏打混合在一起发生的变化, 就应该给学生时间去充分观察整个反应的过程, 并鼓励他们思考和讨论, 而不能仅仅为了赶教学进度而剥夺学生自主发现的时间;教学过程是否最优化, 教学过程的设计应该完全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 教学过程的实施要有效且高效, 切实为学生减轻负担;是否用符合儿童认知特点的活动帮助学生主动构建知识, 培养并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是否有利于师生互动, 通过有效的师生互动促进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发展;是否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反思等。第三, 看教师是否在教学中起到指导作用, 是否重视学法的指导, 是否善于点拨和引导, 让学生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对重点内容的讨论上。

三、评价教学效果

“以学论教”强调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 以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呈现的状态为参照来评价教师的教。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呈现的状态主要有四种:情绪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和生成状态。

1. 学生的情绪状态

新课程改革倡导, 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能力发展, 还要关注学生在知识和能力获得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学生的情绪状态主要体现在是否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 学习过程中是否充满好奇心与求知欲;是否能长时间保持学习兴趣, 能否自我控制和调节学习情绪;学习过程是否愉悦, 学习的意愿是否持续增强。在学习生活中能不断获得进步的喜悦、成功的快乐、发展的满足等情感体验的学生, 更有可能成为一个有思想、有灵魂、有智慧、有作为的幸福快乐的人。

2. 学生的参与状态

学生的参与状态主要表现在参与的主动程度、参与的深度、参与的广度。考察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具体可以看学生在课堂上是否积极主动地投入思考或踊跃发言, 是否兴致勃勃地投入学习和讨论。参与的深度体现在学生的参与行为是否包括行为参与、认知参与和情感参与等。深度的课堂参与往往有以下表现:学生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 自己制订学习进度, 参与设计评价指标;学生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 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 学习过程有内在动力的支持, 有实质性的思考、表达、讨论、交流、生成, 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 并作出相应的调试。参与的广度则表现在“学生自主活动和学习的时间有多少, 学生回答问题和动手操作的人次有多少;是否全体学生参与了学习, 是否投入了学习的全过程”[3];参与活动的感官种类是否包括口、手、脑等。

3. 学生的交往状态

教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交往形式, 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 这种统一需要通过师生交往和生生交往来完成。考察课堂上学生的交往状态, 要看学生之间是否有良好的合作;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能否协调、沟通各自的想法, 联合力量为达到某一个目的而相互作用;是否有较多的信息交流和信息反馈;交往是否处于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状态, 交往的气氛是否民主、宽松、和谐, 学生在交往中是否能大胆发言, 提出问题和不同观点;学生的好奇心和自信心是否得到保护, 等等。

4. 学生的思维状态

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学生思维状态的评价, 必须关注学生在课堂上是否有足够的智力劳动量。表现在学生是否围绕重点的问题积极思考, 敢于质疑, 敢于提出具有挑战性和独创性的问题;学生回答问题的语言是否流畅、有条理, 善于用自己的语言阐述观点等。

5. 学生的生成状态

在新课程的理念下, 教学活动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生成性是指学生理解的过程不是简单的知识搬运、转移的过程, 而是依据其自身的经验来建构、发现和领悟的过程。课堂上师生是否能生成预设内容, 是否能自主地生成非预设内容, 得到意外的收获, 这是衡量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一项重要内容。学生作为活生生的个体, 带着不同的知识、体验、兴趣参与课堂活动, 课堂必定呈现多变性、丰富性、生成性。但是, 教学的生成性并不排斥预设或预设的改进。新课程在提倡教学生成性的同时, 提高了对教学预设的要求。它提倡预设要以学定教、以人为本, 真正关注学生的发展, 从学生发展角度出发去设计教学活动, 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关注学生的自主建构;着力从多方面估测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可能发生的状况, 并设计出多角度、多层次的教学策略, 以备教学中及时调用。因此, 学生在课堂上的生成状态有赖于教师课前的以学定教 (预设) , 也就是说预设越充分, 生成越精彩。

“以学论教”作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一种模式, 具有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双重功能。它既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内燃机, 又是推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加速器。“以学论教”的课堂通过以评促学、以学定教, 营造充满活力的创造性课堂, 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从而达到课堂评价功能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郑志湖“.以学论教”课堂教学评价的实践探索[J].人民教育, 2008, (8) .

[2]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创造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综合学习课程[M].长春:长春出版社, 2003:39.

《山谷静悄悄》教学设计 第4篇

课程类型:唱歌表演课。

课时:一课时。

教材:人音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七课第44页。

教材分析

《山谷静悄悄》是一首描绘大自然美丽景色的艺术歌曲,一段体结构。歌曲一开始用“X○ X○ X-”的节奏、美丽纤细的声音,把我们带入宁静的山谷,然后节奏紧缩并加入切分节奏,情绪由宁静转为欢快,描绘出山谷的勃勃生机,使人有如身临其境之感。前三段歌词分别描绘了山间的景物,从“烟雾”“花”直至“溪流”“野兔”,音乐动感不断增强。在一个小间奏之后,“地质队叔叔”的出现,打破了原先的寂静安宁,使山谷顿时热闹起来,锤子击石的叮咚声和溪水声交织成一支美妙的乐曲在山谷中回荡。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学习态度积极认真、思维敏捷、接受能力较强。对于新事物充满好奇,并能在掌握音乐知识的基础上按照老师的引导完成适度的创编活动。

设计思路

1.听回声、玩回声、表现回声。

2.趣味导入、音画时空、新课教学、拓展与延伸、即兴创编、布置作业、课堂小结。

教学内容

1.学唱、表演《山谷静悄悄》。

2.创编心中美妙的歌曲。

教学目标

1.回声是发生在山谷中的一种大自然现象,它充满了幻想和乐趣,让我们在音乐的感悟下去探索、去发现大自然的奥秘。

2.注意休止符的运用、掌握顿音的唱法。

3.主动参与创编、表演等音乐实践活动,并能用甜美而又快乐的歌声进行表现。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准确演唱附点、切分音符、顿音记号和八分休止符。

2.正确地表达歌曲的意境和情感。

教学准备

教具:教学光盘、教学资料、钢琴、教学卡片。

教学方法:体态律动教学法、多媒体电脑教学法、主体性教学法。

教学过程

1.互动激趣——直观铺垫

师:快乐的音乐课就要开始了!让我们一起来玩个模仿节奏的游戏吧!请注意听。

师拍节奏:4/4X.X X X |X---|

生模仿。

师:真不错,看来大家的耳朵真灵,再来一个!

师拍节奏:4/4X X X XX X XI

生模仿。

师:大家表现真好,看来老师今天得加大难度考验考验你们了!(把节奏写在黑板上)大家看到了,老师把我们刚才模仿的节奏搬到了黑板上,现在我把大家分成两组,我们来个小比赛,看看怎么样?

生按要求进行比赛,比赛结束后摆胜利造型。

2.欢乐之旅——玩回声

师:为了奖励大家,我今天带大家走进美丽的山谷看一看,看看那里的景色(播放山谷景色的视频。)

生:跟着老师一起感受美丽的山谷景色。

师:景色看完了,可是我有个问题。如果在山谷里大声呼喊,会有什么样的情况发生?

生:有回声。

师:对了!那好,现在我们来玩一玩回声怎么样?我强你就弱,我弱你就强。给同学们展示:p、f。

生:跟老师玩回声游戏,并掌握音强、弱、渐强、渐弱。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大自然的奥秘,通过问答和互动的游戏,使他们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体现寓教于乐。)

3.新课教学——学习歌词

师:好玩的游戏玩过了,现在请同学们听一首歌曲,听完之后回答我的问题。播放歌曲《山谷静悄悄》,听后教师有节奏地提出问题,出示四种不同的教学歌词卡片,并进行张贴。

①山谷里,什么在飘飘?②什么在闪耀?③什么在奔跑?④谁在把鼓敲?

生:认真聆听音乐,并进行有节奏地回答老师的问题,积极配合老师完成学习歌词的任务。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聆听音乐”的习惯,并通过形式多样的评价手段,激励学生自主学习。)

4.学习歌谱——表现回声

师:通过柯达伊手势法和模唱法,引导学生学习歌曲,切实掌握休止符、附点四分音符、切分节奏等知识,并诱导学生善于观察歌曲中的规律,做到自主学习。

生: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配合老师完成柯达伊手势法和模唱法,快速掌握歌曲中的音乐节奏型,自主学习歌曲。

师:引导学生用优美的动作辅助歌曲表现。

生:用优美的动作表现歌曲。

师:今天大家表现得非常好,我们现在一起来演唱歌曲《山谷静悄悄》,要注意唱歌的要求哦!

生:跟着教师钢琴伴奏有感情演唱歌曲。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掌握歌曲演唱的音乐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在歌曲演唱中正确运用。)

师:大家今天真的很出色,每个人都可以当小老师,谁自告奋勇当我们的小老师?

生1踊跃地当小老师。

师好,那我们来合作一下你看怎么样?请同学们认真听小老师与我的合作哦!

生跟老师合作,轮唱歌曲。

师引导学生进行歌曲轮唱,培养学生注意群体的团结合作,用心倾听别人的声音。

生跟着老师一起进行歌曲轮唱,感受轮唱的音乐魅力。

5.即兴创编

师:今天我们不仅学会了《山谷静悄悄》这首歌,还学会了各种力度记号的演唱,那么现在请大家开动脑筋,张开想象的翅膀,运用所学的音乐知识来创编心中美妙的旋律吧!

生创编旋律,各组展开热烈讨论。

师:请同学们给大家分享一下自己创作的作品,怎么样?

生每组派代表给大家展示创作的结果。

(老师给予适当的评价)

(设计意图:灵感来自于师生情感和智慧的结合。鼓励学生认真思考、积极参与、大胆创编,使他们的创编潜力得到发掘。)

师:时间过得真快,快乐的音乐课就要结束了,让我们把课上学习的歌曲带回家,唱给爸爸妈妈听。现在让我们唱着歌曲,下课吧!(播放《山谷静悄悄》)

生:唱着歌曲,下课走出教室。

课后小结:这节音乐课,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让学生在对山谷音乐的倾听中感受回声的美妙。在课堂中,老师和学生就像导演和演员。老师要当好一个称职的导演,通过师生评价与生生互评的评价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与评价意识。利用音乐创编活动发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给学生自我展示的空间。学生成为音乐课上的真正主体,他们在游戏中学习音乐、在快乐中感悟音乐,完美地体现音乐新课程标准倡导的人文教育思想。

作者简介: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在读研究生。

《院子里的悄悄话》教学设计 第5篇

默读课文,弄懂课文内容,了解树的树冠和年轮的形成与作用。

教学目的: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树冠和年轮的形成与作用,懂得树木的生长情况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激发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

2、能够运用默读来进行自学,能读懂词句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

3、进一步巩固生字词。

4、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

生字词卡片、小房子。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师:“谁能说一下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什么?”

2、生回答。(学习默读课文)

3、师:“学习默读课文要注意哪几点?

4、生回答。(学习默读课文要注意三点:要读的正确、要读得流畅、要读懂意思)

5、分别找生读要读的正确、要读得流畅、要读懂意思的要求。

二、新授。

(一)1、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1课《院子里的悄悄话》齐读课题。

2、找生读一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屏幕出示)

3、师:“首先我们复习一下上节课自学生字词的情况。”

(1)开火车读

(2)师:“有些词语课淘气了,出来玩,找不到家了,你们能把它送回去吗?”

生上去送。

师:“同学们送的对不对呢?我们齐读一下。”

(二)

1、师:“刚才在上课之前,我们班有个同学送给我一张纸条,他说,读了很多遍《院子里的悄悄话》他想到了一个问题,不知道你们能不能解答。想不想知道是个什么问题呢?不过,暂时,我不告诉你们,请你们仔细默读课文,猜猜这个问题是什么?我看,谁最棒,能猜准。

2、生默读课文。

3、师:“好,现在谁能猜猜这个问题是什么呢?”

4、生进行猜想。

5、师:“同学们说的办法都很好,但是在我们生

活当中会遇到很多意外的情况。比如说,你没有带指南针、地图,比如说阴天没有太阳,那这时,我们可以像刚才有的同学说的利用树木来辨别方向,那怎样利用树木来辨别方向呢?今天,我们认真读课文,仔细思考,就能解决这个难题。下面,请同学们仔细默读课文,用直线画出文中又几种辨别方向的方法,分别是怎样来辨别的?

6、生默读课文。

7、师:“现在我们分组交流一下,交流的要求是:

我认为根据可以辨别方向,辨别的方法师()

(屏幕出示要求)

8、生分组进行交流。

9、找生进行交流。

(1)你认为那一部分是树冠,下来指一指。教师讲解。

(2)你见过年轮吗?在哪见过?

教师同时板书。

10、师:“刚才,树冠和年轮听了同学们的回答真高兴,不过年轮悄悄跟我说,它还有很多作用呢,你能找到吗?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看看年轮还有什么作用?

11、生默读课文后进行回答。

12、师:“年论说,同学们真是太聪明了,它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老槐树,老槐树很想出来见见我们这些聪明的孩子,想让我们对它有更深的认识,你们愿意吗?(放vcD)

(三)

1、师:“刚才我们见到了老槐树,又读了很多遍课文,谁能说一下,你觉得老槐树是一个怎样的人?”

2、生进行回答。

3、师:“你认为应该读出怎样的语气?试着读一下。(应该读出苍老的语气,语速稍微慢一些)

4、师:“同学们找出自己喜欢的老槐树的话自由读一下。

5、生起来读。

6、是:“小槐树也很想知道同学们对他的.看法,你能说一下,你认为小槐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7、生回答。

8、师:“应读出什么语气?”

9、生回答,并试读。

10、师:“找出你喜欢的小槐树的话读给同位听听。

11、师:“谁想读给大家听听?”

12、师:“同学们读得不错,现在同学们3个人一组自由组合,一个人做老槐树,一个人做小槐树,一个人做叙述者,分角色朗读课文。”

13、师:“哪一小组起来读给同学们听听?”

14、找一小组起来读。

15、师:“同学们是不是都很想读?下面男同学站起来做老槐树,女同学做小槐树,老槐树和小槐树打声招呼,老师做叙述者,我们来读一下。

课文院子里的悄悄话教学设计 第6篇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摘抄课文中用得好的词语和自己喜欢的对话

学习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树木年轮和树冠形成的过程和作用。

课时安排: 1 课时

学习过程:

一、课题导入

在一个晴朗的夜晚,四周静悄悄的,微风吹拂着树木发出轻轻的哗哗声。小槐树这个爱提问的孩子,晃动着小脑袋和老槐树说起“悄悄话”来。

聪明的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小槐树和老槐树“悄悄的”说了什么吗?我们一起来听听这《院子里的悄悄话》。(出示课题,轻声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了解课文内容

要听明白这悄悄话,首先要和带拼音的词语交上朋友。请大家按照“自读提示”中的内容,认真地读一读这一则“悄悄话”(课件出示自读提示)

自由读文: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课件出示:说一说自己认识了哪些带拼音的词语朋友?)

2、课件出示问题:小槐树在和老槐树谈“悄悄话”的过程中学到了什么知识?(边读边想,为什么老师说小槐树和同学们一样是个聪明的孩子,它和老槐树的“悄悄话”中知道了什么知识?)

3、出示带拼音的词语:你们和它们交上朋友了吗?(黑板出示词语)

(1)槐树:小老师带读——个别读——齐读

(2)吹拂:小老师带读——开火车读——齐读

(3)清楚:小老师带读

(4)稀疏:小老师带读

(5)干旱:全体女生读——男生读——齐读

三、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年轮的形成过程和作用

(二)小组由小组长分配角色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组读文,边读边想:小槐树从老槐树爷爷介绍中,知道了哪些知识?这些知识分别在哪几个自然段中可以找到。

2、汇报(边汇报、边演示课件进行理解)

(1)年轮记录年龄

(2)年轮树冠知识方向

(3)年轮记录、指示方向

(4)年轮记录天气

(三)全班分角色朗读(带动全班的积极性,也让全班同学有表现的机会)

3、阅读拓展,延伸课外知识

老槐树爷爷看到同学们这么聪明、这么热爱自然知识。他准备为我们聪明的小朋友们介绍一本好书。可是,这本书里的知识只有用心看、细心读的小朋友才能学会,大家有信心读懂这本书吗?

a)自由在课件上阅读

b)说说自己学到了什么知识?

《悄悄话》教学设计 第7篇

现在的孩子,几乎无一例外是在“糖水”中泡大的,但过于一帆风顺的生活,并未塑造出他们良好的性格。相反,由于过度的呵护,使他们的心灵变得脆弱、敏感,只利己,不利他,稍有不如意,性格外向的就会嚎啕大哭,有的甚至以攻击他人来发泄;性格内向的会整天郁郁寡欢,畏畏缩缩。根据我平时的观察,这样的情况并不是个别,而带有较广的普遍性,因此,让孩子学会“快乐”十分重要。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必然会遭遇种种坎坷,教会孩子能在平凡中、困境中发现快乐、创造快乐,是我们给孩子一生最大的财富。

活动目标

1. 通过情境练习,让幼儿体验快乐、发现快乐、创造快乐,培养他们乐观的心态。

2. 让幼儿了解情绪可以自我控制,学习调节情绪的简单方法。

3. 教育幼儿有意识地帮助别人保持良好的心情。

活动准备

1. 投影片、轻松的音乐、有趣的玩具、好看的.图书、纸折的“笑笑鸟”,教师自编歌曲《我一只笑笑鸟》。

2. 幼儿有过各种情感体验。

活动过程

举一举:

让幼儿通过举牌,进行自我评价。(“哭笑表情”牌:一面为哭脸,一面为笑脸。)

说一说:

什么时候你会哭?什么时候你会笑?

看一看:

布袋木偶剧《哭哭鸟和笑笑鸟》(教师自编)

表演内容:

《悄悄话》教学设计 第8篇

在“确定位置”这一课的教学中,由于我没有把握好这种生成性的教学资源,所以留下一些缺陷和遗憾。

一、“确定位置”的案例(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第40—41页)

片断1:(找座位)

1. 认识第几排第几个。

(上课伊始,我让学生有秩序地站到讲台前,每人发一张纸条,上面写着第×排第×个。)

师:这节课,我要重新给小朋友排座位,并且想请你们根据手中的座位号自己找到座位,有信心吗?

讲述:请同学看座位,从前往后数,这是第一排,往后依次是第二排,第三排(教师指名学生说)……再请同学们从左往右看,这是第一个,往右依次是第二个,第三个(教师指学生说)……

师:(任指三个座位)谁来告诉大家,这是第几排第几个?……

学生能正确地说出答案。

2. 学生找座位。

师:看好纸条上的座位号,给大家40秒的思考时间,观察好你的座位在什么地方,看好的请举手(学生全部举手)。现在轻轻地走到你的座位上坐好,不要挤,不要抢。(有三个学生没有找到座位)

师:这三个同学没有找到座位,大家有什么办法?

生:我是×××的好朋友,我来帮他找。(这个学生把他的好朋友带到座位上,其他两个学生也均被好朋友带着找到座位)

片断2:“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在认识了第几层第几号后)

师:你们能说出每种小动物的住在第几层第几号吗?(很多学生都按约定的方式说出各种小动物的宿舍是第几层第几号)

这时一学生说:小羊住在第2层第3号。

教师紧接着问:有不同意见吗?

马上一生反驳:不对,小羊住在第2层第1号。

师:我们在数第几号时,一般都是从左往右数的。(接着进入下一个环节)

二、教学反思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指出:“课堂教学不应当只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格式,预设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弹性的、灵活的成份,以及始料未及的体验,要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设定的要求。”课堂教学是人的教学,人是活泼的、开放的、有差异的,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即兴创造”出非预期因素,怎样使这些不经意的或不如意的“麻烦”成为有用的教学资源来服务于教学呢?我在教学实践后,对教学中这方面处理不当的环节进行总结反思,谈两点体会。

1. 发挥教学机智,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资源。

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种动态的过程,在这个动态过程中,并不缺乏教学资源,缺乏的只是善于发现和有效利用的眼光。对于那些在设计之外自然生成的有效教学资源,教师需要及时抓取,开发其价值。

上述案例的片断1中“学生找座位”这一活动,当三个学生没有及时找到座位时,我采取的处理方式是让他们的好朋友帮着找,然后带到座位上,教师并没有做任何指导。这种处理方式太消极,缺乏弹性和活力。如果改变处理方式,利用这三个学生找不到座位这一生成性资源,让他们的好朋友再教教他们怎样找第几排第几个的方法,然后这三个学生再试着独立找到自己的座位,我想他们一定能找到。这样处理,虽然花费一些时间,却能事半功倍。在这个过程中,全班的学生再次巩固、真正掌握了找位置的方法,在下一个环节的学习中,也就既省时又省力了,课堂才能真正“活”起来。

2. 精心备课,充分估计学生,了解学生,尊重学生。

学生是一个个不断发展的、充满活力的个体,有时他们的思维可能超乎教师的预料,出现“出轨”现象。作为教师,备课时不仅要备知识、备学生,更要充分考虑学生在学习进程中的种种可能性。当学生在课堂上出现“出轨”的想法时,教师要耐心倾听,给他们充分表述自己意见的机会,不能轻易地否定或打断,否则会压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扼杀学生的创新思维。上述片断之中,当学生说出小羊在第2层第3号时,我没有给他表露意见的机会,而是行使了教师的特权,强行规定要从左边数第几号,实际上,数第几号从左边数起,只是人们的一种平常习惯,是一种临时的约定,如果学生偏偏喜欢从右边数,也应给予肯定。因为新课标指出:允许学生以他喜欢的方式学习数学。再说,这种数法也确实可行,尊重学生的不同学习方法,也是充分发扬了学生的学习主人翁精神。

研课:悄悄改变教师教学的行为 第9篇

一、 “研课”的形式

“研课”顾名思义,就是围绕教学内容对课堂教学情境研究的活动。它是由研课组教师(可以是教研组,也可以同学科老师自由组合,一般为5~7名)共同开展制订计划、实施教学、检查效果和改进提高的工作,目的在于认识课堂教学中诸种因素和诸个环节之间的关系,并用取得的认识成果改进实践,提高行为的质量和水平。结合学校实际,创设四种“研课”形式:

“一课三轮上”:研课组确定教学内容→集体备课→第一名教师实施教学→研讨反思、修订→第二名教师实施教学→再反思修订→第三名教师再实施(选择教学水平相当的三名教师上课)。“一课三轮上”是为了更新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打造生成性、互动性、探究性的课堂。研究时聚焦于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着眼于这节课如何改进,改后效果怎样。研究的主题是:如何整体把握三维目标?如何实现课堂教学中的“三个转变”(由重教向重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重传授向重探究转变)?

“三人上一课”:确定同一教学内容→选派三名骨干教师(年龄不同或教学风格不同)分别组队研讨备课→三人同时教学展示→评价反思。“三人上一课”是为了激发教师钻研教材、创新设计的激情,让教师展示不同的教学风格。这种“研课”形式实际上是同课异构,研究时聚焦课堂教学的成功之处,着眼于教学行为背后的理念,参与者从中学到了什么。研究的主题是: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教师教学行为背后的理念是什么?

“一人一课”:备课组集体搜集资料→主备人撰写教学设计→主备人试教→组内研讨反思→修订并提出个性化设计。这种“研课”形式基于新课改背景下学校实施的“资源化+个性化”备课改革,为了增强集体备课的实效性,开展了“集体备课进课堂”的活动,即“由主备人试教,同组教师观察研讨”的“一人一课”。研究的主题是:集体备课如何做到有效?

“一课三上”:教师个体教学设计→实施教学→组内研讨反思修订→再实施教学→专家指导、教者反思修订→再实施教学。这种“研课”形式着眼教师教学能力的打造与磨练,每次区级以上示范课、公开课、竞赛课都由学校组成研课组对上课老师跟踪听课,进行研讨。

二、 “研课”的策略

1.创设“对话”氛围

“研课”的过程就是围绕课堂对话的过程。保罗·弗莱雷认为:“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就没有了真正的教育。”对话的目的在于探讨和揭示,揭示参与者教学行为背后的教育理想追求以及个人的教育动机;对话的基础是相互敞开,彼此承认,以防止“自我中心主义”,克服过分的防御和抵制。首先,尊重参与者相互平等的主体地位。“研课”时必须明确参与者之间的关系不是进行评价的“评判者”和被动等待评判的“接受者”的关系,而是彼此平等、共同围绕课堂展开教学对话、商讨教学办法的伙伴关系,防止做课者取悦观众,失去自我,“观众”则吹毛求疵。其次,对话意味着不同意见的参与。“研课”时不同意见的存在往往有助于随时纠正团队思考的偏差和错误,只有鼓励参与者发表自己独立的观点和意见,才能在对话过程中激发智慧、凝聚共识。因此,“研课”组织者(特别是领导、专家)在“研课”过程中构成平等的关系,对话的态度具有引导和决定作用。可以说,组织者的态度和作风决定了“研课”的整体氛围和取向。组织者必须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避免主观臆断,明白组织者的责任不在于拿出一个权威的意见,而是创设“对话”的氛围,引导参与者发现和讨论更多的教学可能和实现条件。

2.围绕研究主题

对话总是围绕共同关心的主题展开深入交流,没有共同关注焦点的交流只是一种信息沟通,没有深入对话,就难以有效研究。“研课”的团队是一个共同体,这个共同体需要一个“伟大事物”(帕尔默语)来凝聚,“研课”就是参与者围绕这个“伟大事物”互动和共舞,在互动和共舞中获得成长和进步的过程——这个“伟大事物”就是“研课”的主题。如果“研课”时主题不集中,讨论不深入,参与者只是从自己的角度对感兴趣的话题泛泛而谈,那么对做课教师又有什么帮助呢?参与者到底可以收获多少呢?问题即主题,困难即主题,主题主要来源于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和困难。“研课”的主题可以预先确定,也可以在“研课”过程中生成其他有讨论价值的主题。笔者参与小学语文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李时珍夜宿古寺》一课研讨时,确定“研课”的主题是“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细致描写,体会人物形象”,这是写人记事类文章的共性。观课后,总觉得教者是位优秀的有经验的骨干教师,教学设计又是环环相扣,精心细致,可是教学效果就是不理想。研讨陷入了僵局。一位教师无意调侃说:“课文李时珍与弟子的对话虚假,‘嗯,长年累月地奔波,在破庙过夜,比住在家里苦多了,但我们修订好《本草纲目》,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这些都是作者编造的。”这位教师一语中的,一点不错,这篇文章对话描写虚假,动作、神态的细节描写也没有什么独到之处,再加上四年级学生对抓住言行表现人物的写法已经有所了解,自然不再感兴趣,教学效果肯定不理想。那么这篇课文到底教给学生什么呢?“研课”的主题从预定“怎样教”转到“教什么”,经过深入研讨,确定了“学习景物描写在叙事和塑造人物形象中的作用”为教学目标。

3.聚焦课堂事件和现象

在“研课”活动中,课是什么?它是研究教学、改进教学的载体,是做课者和观课者共同对话交流的平台。“研课”主张充分发挥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改进的功能,以发展性为取向,而不是以“鉴定评判”为取向。这样,“研课”不是得出“好课”或“坏课”的结论,而是围绕课堂上的事件和现象,探讨原因,展开教学想象力,研究发展变化的可能性和实现条件。“研课”过程提倡参与者首先提供自己在课堂上观察到的课堂事件和现象,“在课堂上,我发现……”“在课堂上,我注意到……”然后再围绕这些事件和现象展开对话和讨论,商量可能的教学出路和办法。这样,“研课”的重点应聚焦于课堂上的事件和现象,从而引导参与者认识教育故事,理解教育行为,探寻教育假设,探讨新的教学可能,提出新的教学办法。

三、 “研课”的成效

为了增强“研课”的实效性,学校加强教研组建设,选好领头雁,并制订教研制度,学校教导处在学期初安排课务时做好统筹工作,将每周二上午、周三上午、周三下午分别定为数、语、英的听课日,每周三下午三节课后定为研讨时间。几年来,“研课”已成为学校教师的工作方式,悄悄改变着教师的教学行为,使课堂教学、教师管理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1.促进教师个体发展,更促进教师群体发展

上课是教师的个体行为,而“研课”却是教师的群体行为,必须依靠集体的智慧来解决教师身边的教学问题。而这些问题既是教学改革中的“拦路虎”,也是教师发展的“生长点”,教师在问题研究中领悟教学理念,改变教学行为,提升专业素养。实践证明:“研课”是促进教师发展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2.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也促进学校整体改革

一次“研课”最少需要一个星期,然后通过再一次的教学实践来验证提出的改进是否正确有效。可见,“研课”着眼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研课”中我们认识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适合学生学习的发展,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的课堂才是有效的,教师的教学行为必须以切合学生实际为逻辑起点,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终点。同时,各研课组在“研课”活动中提出共性的问题:如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实效性,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等,都是新课改中的热点问题,学校特邀校外专家参与学校“研课”活动,推动教学的整体改革。

“研课”的重点是解决教师教学中真实存在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因而能有效地唤醒教师的问题意识,激发教师的主体精神,提高教师参与的积极性。“研课”也增强了教研组的凝聚力,改变了过去那种把听课当作任务完成的工作局面,构建了教学管理的长效机制。

音乐活动悄悄话教学反思 第10篇

音乐活动《悄悄话》教学反思

开始部分,我先请幼儿完整的欣赏了一遍歌曲。因为歌曲比较出名,很多幼儿都听过。所以,在第一遍欣赏时,大部分幼儿都能跟着录音一起演唱歌曲。正因如此,在我的提问“你觉得这首歌曲节奏是怎样的?”(欢快的还是缓慢的?)“你听到这首歌曲时,你想干什么?”这些问题时,幼儿很快就能较准确的回答我。第二部分,请幼儿说说你在歌曲里都听到了什么?这里,我再次播放了歌曲,听完之后,幼儿都能清楚地回答歌曲内容。结合幼儿的回答,我将准确的歌词念给了幼儿听,在休止符地方我特别提示,让幼儿知道有的地方要停顿,不能发出声音的。第三部分,学做动作。在第二部的基础下,幼儿基本上都能学会歌曲,这时,我请幼儿根据歌词内容,模仿动作。

整节课下来,课堂气氛是很活跃的。幼儿的积极性和参与度都很高。因为《悄悄话》幼儿平日生活中也接触过,所以学习歌曲非常的快,一节课下来,都能记住歌词并能完整的演唱下来。目标也基本达成。在表演环节,幼儿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编出各种可爱的且符合歌词内容的动作,并能通过身体把它表现出来。不足的地方就是歌曲表演时,时间不是很长,很多幼儿很爱表演却没有轮到。以后的教学,应该以集体为主,个别参与尽量不要太多,最好能让所有幼儿都能参加到活动中来。

《悄悄话》音乐的教案设计 第11篇

1、唱准带附点四分音符的歌曲,学会在歌唱中间插话(道白)。

2、在老师的启发下,尝试创编各种符合XX|X—|;|XXXX|X—|两种节奏型的短语或简单句,并注意用讲悄悄话的方法讲给同伴听。

活动准备:

录音机、荷叶、画有青蛙在池塘边歌唱的图片一张、节奏卡、青蛙头饰若干

活动过程:

(一)律动《外星人来了》入室

(二)倾听青蛙叫声的录音和看图片,引起幼儿学习的兴趣。

--------听青蛙的叫声的录音,请幼儿说说是什么声音。

--------教师出示图片,创设情景:

池塘里有许多青蛙在说悄悄话,有的说:“XX|X—|”,好象在说:天亮了,还有的在说:|XXXX|X—|,好象在说:太阳出来了。青蛙你一句我一句地说着,真有趣。

(三)助教扮演青蛙小姐入场引出节奏卡

(四)新授歌曲

1、出示节奏卡,幼儿试拍打,下新的悬念!

2、教师清唱歌曲《悄悄话》,并用拍节奏的方法拍出XX|X—|、|XXXX|X—|两处。

3、师:你听到老师在说说歌中唱了了些什么?(在此并练习拍节奏)

4、集体跟老师按节奏念歌词两遍。(在此说明“说什么呀?”这里要说出疑问的语气,这种叫道白)

5、听琴声念歌词一遍。(我们跟着老师的琴声来把歌词念一遍)

6、教师带领幼儿高声唱歌曲,并要求幼儿正确地拍出XX|X—|、|XXXX|X—|以及念出道白处

7、老师轻声唱,幼儿高声唱。(要求声音响亮,并用自然的声音唱)

8、小朋友我们一起轻声跟录音机唱,并拍XX|X—|、|XXXX|X—|的节奏,(可拍身体的任何部位)。

9、请幼儿分组上来唱。(三组)

(五)导幼儿初步学习创编语言节奏

1、教师启发幼儿想象青蛙说的话,且创编出符合XX|X—|、|XXXX|X—|两种节奏型的语句如:小鸟飞、小兔蹦蹦跳

师:有的青蛙在说:真好玩,青蛙还会说什么呢?有的青蛙说:我们去游泳,还会说什么?(请幼儿回答)

2、将幼儿创编的青蛙的话穿插在歌曲中,集体唱一遍。

(教学案例)一句悄悄话 第12篇

一 句 悄 悄 话

“丁零零!”上课铃声响了。我带着课本走进了教室,开始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打开书,我一边在讲台上兴高采烈地讲课,一边环视着下面坐着的学生。但是,一个发现让我皱起了眉头:大部分学生都专心致志地听讲,只有一个女生在座位上东张西望,还不时凑到旁边同学的耳边说话。我看着这个女生,就想停下来批评她一顿,可又转念一想:这样会耽误课堂的时间,更重要的是批评不仅会影响这个女生的学习情绪,还有全班同学都会受到影响。可不说又会影响我讲课,该怎么办呢?我一边讲着课文内容,一边想着办法。今天学习的是一篇童话,我灵机一动:何不这样...想到办法的我立刻付诸实践。“现在,大家闭上眼睛,回忆刚才学习的课文,然后试着用自己的话复述,开始。”看着学生都闭上了眼睛,我走到刚才没有专心听讲的女孩身边,俯下身子,在她耳边悄悄说道:“我相信你是个好孩子,一定会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的。”接着,我发现女孩的嘴边露出了微笑。我心中一动:何不这样。于是,我如法炮制地在几个平时上课不专心,不爱回答问题的学生耳边说了同样的一句悄悄话。随后,我结束了学生们的思考,继续进行课文的学习。在后面的学习中,再没有不专心听讲的学生,而我前面说过悄悄话的几个孩子,表现得特别好,听讲很认真,发言也很积极。一时的突发奇想,使一堂课完美地结束了,而最后的结果也使我收获了许多。学生需要教师的关注,不论他的学习是好是差,对别人的这种关注,都是极为渴望的。在我们的教学中,往往注重学生的成绩,而忽略了学生的感受。学生需要的不仅是教师对他成绩的关注,更需要来自生活上的、心灵上的重视。设身处地想想,我们也何尝不是这样,渴望别人对自己的关注。多关心学生一些,不要过多地把目光停留在成绩上,那样往往会让你失去和孩子心灵接触的机会。

悄悄话,你写了吗? 第13篇

这个班是我从一年级时接手的, 所以我对每名学生都十分熟悉。在从五年级过渡到六年级时, 我发现学生们已经从原来的幼稚、单纯逐步走向了半成熟状态, 孩子们不仅有了自己的想法, 而且不愿意和老师交流, 更不和父母诉说, 私下里组成了小团体。为了更好地与学生沟通, 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 我设立了“悄悄话本”, 让它成为我和孩子们沟通的桥梁。刚开始时, 学生还有一些顾虑, 有的不敢写, 有的不想写, 于是我首先把自己的悄悄话送给了学生。比如在批改卷纸后, 我会写:“你的进步真让老师惊喜, 相信你会带给我更多的惊喜哦。”在检查作业后, 我也会附上一小段:“你的字又进步了, 继续努力, 相信自己一定行。”

不久, 我就在办公桌上发现了几本悄悄话, 比如“XX同学骂我了”、“我的东西不见了”、“谁与谁昨天又吵架了”之类的, 也许实践这种交流形式也需要一个过程, 起初学生并不习惯, 写的内容也是表面的东西, 但我并不着急, 我不仅表扬了这些学生, 还向大家保证:这是你和老师两个人之间的秘密, 你可以不告诉任何人, 如果你不善于表达, 那么你就可以用悄悄话来告诉老师。渐渐地, 写悄悄话的孩子越来越多, 而每次收到学生的悄悄话, 我都认真对待, 及时找他们谈话, 或者亲自给他们回信。由于悄悄话上交后很快会有回音, 学生们都很愿意写给我, 学生写的内容有学习上的, 有生活中的, 有与同学闹矛盾的, 有学生违反纪律的, 还有对我提建议的, 这使我有更多的机会了解学生, 走进他们的心灵深处。

我班有个父母离异的孩子给我写了这样的悄悄话:“老师, 我每天都在恐慌中度过, 这一整天我想的就是妈妈今晚会不会来接我, 我不愿意去爷爷家, 心里很害怕, 我怕他们说我, 怕他们骂我, 老师, 你能帮帮我吗?”我知道这是个单亲家庭的孩子, 但我并不知道他的内心正经受着这样的煎熬, 事后通过具体了解我才知道, 他虽然跟妈妈一起住, 但由于妈妈工作十分繁忙, 加上单位离学校非常远, 所以有的时候实在没办法就把他托付给住在学校附近的爷爷奶奶, 孩子不愿意看老人家的脸色, 所以心里有负担。心里有这种负担怎么能好好学习呢?后来我通过和家长及时沟通, 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在与学生心与心的交流中, 我发现世界是那么纯真, 那么自然, 那么美好, 因为在我们的悄悄话中, 没有批评, 没有指责, 有的只是尊重、期待和关爱。

我知道班主任一定要做一个有心人, 时时处处观察、关心、帮助学生, 与他们建立深厚的友谊。在温馨、安静、祥和的氛围中, 我体味到与学生相处的愉悦。教育中虽无太多轰轰烈烈的大事, 但我们更应该关注平时的教育细节。《老子》中有这样一句话:“天下难事, 必作于易;天下大事, 必作于细。”

《悄悄话》教学设计 第14篇

【关键词】赏析;舞台设计;刘科栋;服装设计;赵艳;《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文章编号:10.3969/j.issn.1674-8239.2015.11.015

Appreciation in the Stage and Costume Design in the Drama A Peaceful Daybreak Be Here

LIU Ke-dong, ZHAO Yan

(National Theatre of China, Beijing 100009, China)

【Abstract】The stage design and costume design in drama A Peaceful Daybreak Be Here was reviewed in this paper.

【Key Words】appreciation; stage design; Liu Kedong; costume design; Zhao Yan; A Peaceful Daybreak Be Here

刘科栋(舞美设计):

歌剧《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的空间样式应该是既有扎实的物质感,又具有空灵和诗意,物质感来源于歌剧所应有的扎实质感和恢弘的视觉感,而空灵和诗意来源于文本中透露出的气息,包括歌队扮演的森林、沼泽、山峰等,如何让两者结合出一种特有的舞台语汇,这确实是个难题。

最终舞台上呈现的是一片静谧的白桦林的幻象,白桦树是俄罗斯崇高的象征,它的精神气节圣洁美丽,并且渗透出一股浓郁的俄罗斯油画气质。

巡回画派的大师,像列维坦、希施金对笔者的影响至深,他们描绘的森林广阔幽深,饱含浓郁的情感,本剧舞台设计中把这种情感也嫁接进去,似乎真的切割了一块俄罗斯的森林大地放在舞台上,让人感受它如此真实的美。而恰恰是这种美反衬出战争的无情,生命在其中消失的残酷印记,因此下半场,舞台上不断地打开它、撕裂它,打破它的幻觉。如,露出底下狰狞的树根,像是启动了一个魔境,会让人发现在这样的森林里聚集了越来越多的信息,它从一个表面上的写实,进入到一个残酷诗意且更意象的空间里。另外,投影在这个视觉中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舞台使用四台投影机背投,叠加投影范围为24 m×15 m, 从而使森林的幻觉显得更加真实灵动。

两侧的镜墙更使得森林得以延伸,其间影影绰绰并带着的雾气氤氲,这一切都是镜子反射所产生的幻觉效果,无比真实却又仅仅是个幻象!而两侧的玻璃墙就像是一个魔盒,墙体上开的六扇门,没有采用巨大尺寸的原因,是不想造成视觉震撼,而这种不撩拨、不压迫的适度恰恰会点燃那种温暖的情感。通过缓缓打开的六扇门,在优美的俄罗斯森林意象中逐步开启五个女兵记忆的闸门,在温暖的灯光下,门里的露出瓦西里大教堂、女神的雕像、悬挂着圣母圣子像的俄罗斯古朴木屋、卫国战争的勋章以及莫斯科大剧院华丽的包厢,这一切既是贴切到每位女兵的记忆,又饱含着象征文化的气息。里面有雕塑、建筑、文学、歌剧,有信仰、荣誉和爱情,情感饱和。通过这些形象,慢慢唤醒观众对俄罗斯印记的情感记忆,这种填充是非常重要的。森林幻觉突然被打破,另一种真实、另一个时空出现了。两种写实形象结合在一起,产生了一种有趣的并置。

另外,舞台上空悬吊五块晶莹剔透的水晶片,上面镭射出一段白桦树干,在最重要的洗澡一戏中出现,五位女兵此时变为柔美的女人置身其后。它的清澈、纯净象是女兵的化身。战斗结束,五位女兵一一逝去,准尉痛苦的呼唤激荡在静悄悄的白桦林中,五块透明的树干悄然滑落,女兵们在其后若隐若现,所有信息不断地叠加进五块水晶树干中,它已然幻化成五位女兵的纪念碑,深深地埋藏进这片黎明前静悄悄的白桦林中。

(本文为刘科栋根据赵妍的访谈重新整理编写。)

赵艳(服装设计):

战争太残酷了。和平时期我们美丽的女孩子喜欢各种憧憬,世界那么美好。女孩子们害怕自己孤独的走夜路,害怕失去亲人、害怕战争。然而,前苏联的战争残酷到连这些还没完成对自己未来幻想的美丽女孩子们都要奔赴战场了!穿上军装的她们已经不是单纯意义的英姿飒爽了,战争面前每一个姑娘们面对的是用毅力、勇敢和智慧真枪实弹的战斗。是血淋淋的战斗。带着这种强烈的情怀,服装设计想表现美好与战争间的残酷对比。

全剧的大舞美追求俄罗斯的古典油画意境,虚实相间。美丽的大地和惨烈的战争随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服装也追求虚实相间的表达。实,表现在军装和烘托氛围的朴实的村民们。村民们色调控制在古典油画中经典的暖咖色系和米白的搭配,间或有些跳跃的朱红、枣红和暖橘。虚,表现在合唱队扮演的象征着生长在俄罗斯大地上的人民——凛然、美丽、抒情的白桦树和象征着带来死亡的、吃人的、邪恶的、满身肌理的沼泽。沼泽泥浆衣分合唱队和舞蹈演员两款。合唱队演员肢体动作小,一边宽袖、一边窄袖。舞蹈演员肢体动作很大,要在地上爬、滚,服装特意做了高开气处理。窄袖包身以及微弹面料的设计非常适合他们胳膊的大幅度动作。这款沼泽服装用了两种肌理的仿皮料。成衣做工复杂,为表现泥浆一股股流动的效果,一件件在模特上一点点手工打褶、固定、缝合,然后再在衣服上手绘泥浆效果,件件不同。同时,还设计制作了配套的头发和眼罩一体的硅胶面具。不但解决了演员快速换装但不能快速换面妆的问题,又增强了拟人化沼泽的邪恶之感。

为了烘托战争的无情和惨烈,军装特意设计了上战场前的生活装、遇到沼泽后的沼泽泥浆效果和抗击敌人后的血衣三种变化,这是一个亮点。泥浆效果的军装完全用手绘等综合方法处理,当作一件件艺术品去绘画,每件效果都不同。随着剧情的发展,演员换上不同效果的服装,更使观者的内心引起强烈的共鸣。

洗澡一场也是很多人关注的一个点。服装设计运用透明白纱裙和舞蹈演员的曼妙舞姿虚处理,烘托生命的纯净之美。另外,导演加入了五位女兵的生活装,色彩鲜艳的生活服装和色彩单一的军装形成对比,进一步烘托生命的美好和战争的无情。当观众还沉浸在美丽的姑娘们歌唱生活的美好时,姑娘们已经在台上如变戏法般地换回了军营的军装。立正。昂首。敬礼。

作为服装设计,希望能用自己的情感赋予服装以生命和情感;希望演员穿上自己的服装,会赋予角色以新的感受和体验;希望看到泥浆和血效的军装观众会落泪;希望看到沼泽的诡异的服装让人会憎恨;希望服装会说话,像剧中女兵扮演者穿上泥浆效果的军装时说的第一句话,这真是太惨了,一种残酷的美!女兵之一丽莎的扮演者穿上生活服装的第一句话,我终于找到农村姑娘感觉了,太棒了!

戏剧服装不在它有多美丽,而在于它有多适合剧情和角色,在于它能引起多少共鸣。

上一篇:小班一日常规培养策略下一篇:城市规划编制单位资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