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小学生讲三字经讲稿

2024-07-19

二年级小学生讲三字经讲稿(精选10篇)

二年级小学生讲三字经讲稿 第1篇

学生讲授《三字经》备课程序

年级 班 A代表 同学;B代表 同学

1.(岳士婕)大家好,我是二一班的岳士婕,(刘浩林)大家好,我是二一班的刘浩林,(岳士婕)今天由我们一起带领大家学习《三字经》第21段(鞠躬)(同学鼓掌)(刘浩林)希望大家认真学习,争取能背下来。

2.(岳士婕):下面由我们为大家范读一遍。(刘浩林):同学们一边听,一边看。注意生字、多音字的读音。(一对一句。岳士婕读1.3句,刘浩林读2.4句)

kǒu ér sòng 21.口而诵 xī zhòng ní 昔仲尼 zhào lìng 赵中令 pī pú biān 披蒲编 tóu xuán liáng 头悬梁 xīn ér wéi 心而惟 shī xiàng tuó 师项橐 dú lǔ lùn 读鲁论 xuē zhú jiǎn 削竹简 zhuī cì gǔ 锥刺股

zhāo yú sī 朝于斯 gǔ shèng xián 古圣贤 bǐ jì shì 彼既仕 bǐ wú shū 彼无书 bǐ bù jiào 彼不教

xī yú sī 夕于斯 shàng qín xué 尚勤学 xué qiě qín 学且勤 qiě zhī miǎn 且知勉 zì qín kǔ 自勤苦

3、(岳士婕)同学们自己读自己的,将第21段大声读一遍。(刘浩林:开始)

4、(刘浩林)请同学们坐好,我们一句一句的学一遍。(一对一句。岳士婕读1.3句,刘浩林读2.4句。声音要响亮,节奏要慢一些)

5.(岳士婕)好,同学们我们再来跟读,学一遍。(一对一句。刘浩林读1.3句,岳士婕读2.4句。声音要响亮,节奏要慢一些)

6.(刘浩林)同学们已经跟读了两遍,下面请同学们齐读一遍(岳士婕:同学们起立,口而诵,一二)

7、(岳士婕)这次男女同学对着读,女同学读1.3句,男同学读2.4句。(刘浩林:口而诵,一二)

8、(刘浩林)这次调换顺序,男同学读1.3句,女同学读2.4句(岳士婕:口而诵,一二)

9、(岳士婕)最后,请同学们以最快的速度将第21段大声读一遍,读完的坐下(刘浩林:开始)

10、(刘浩林)我们已经充分的学习了第21段,读熟的同学请举手。(岳士婕:下面请XXX同学读一遍(找2-3名同学))

11、(刘浩林)我们就带领大家学到这里,谢谢同学们认真努力的学习和对我们的支持。(岳士婕)希望老师同学们给我们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后面内容为教师请同学们对这次学习的评价及老师的评价)

12.当老师要求同学们再次以热烈的掌声鼓励时,(齐说)谢谢大家(鞠躬回到自己座位)

二年级小学生讲三字经讲稿 第2篇

上尊老,下爱幼,尊师长,孝父母。

见师长,要行礼,用尊称,勤问好。

父母言,要听从,父母心,要体谅。

与邻里,要和睦,多交往,常沟通。

同学间,多谦让,有事情,互帮忙。

自己事,自己做,家务事,多帮忙。

公益事,抢在前,集体事,勇承担。

懂礼仪,重仪表。

穿衣服,要整洁,勤刷牙,常洗澡。

头常洗,发常理,手指甲,常修剪。

不打人,不骂人,同学间,相处好。

有痰液,不乱吐,废弃物,不乱扔。

爱花草,不攀摘,爱公物,不涂刻。

立和行,要稳健,头不摇,身不晃。

一举手,要文雅,一投足,要适度。

知礼仪,善交际。

与人处,讲信用,不欺小,不恃强。

与人语,要和气,听人讲,莫插嘴。

有客来,起身迎,让座毕,茶水上。

访亲友,轻敲门,人未请,莫自闯。

乘车船,不抢座,帮残疾,让老弱。

捡东西,要上交,借东西,按时还。

待人宽,律己严,礼仪经,记心间。

拓展阅读:小学生文明礼仪三字经

晨风吹,阳光照。红领巾,胸前飘。好学生,要做到。

讲文明,讲礼貌。见老师,问声好。见同学,问声早。

上下楼,靠右行。互礼让,要记牢。楼道内,静清净。

教室内,莫喊嚷。桌椅齐,地面洁。好环境,好心情。

课堂上,勤动脑。勤回答,勤思考。铃声响,课间到。

做游戏,不追跑。玩得精,玩得巧。悦身心,练大脑。

爱树木,护花草。主人翁,责任感。你我他,不缺少。

学校外,需做到。有气质,有风度。仪态美,举止雅。

衣整洁,精神好。站坐行,仿前辈。站如松,坐如钟。

卧如弓,行如风。尊重人,文明语。讲理解,讲和善。

谈话时,面带笑。若问路,要礼貌。“老爷爷,阿姨好”。

若购物,注行为。不乱动,买卖和。看演出,提前到。

轻入座,不迟到。不喧哗,不乱跑。演出闭,要鼓掌。

有纸屑,不乱抛。有果皮,扔进箱。乘车时,不拥挤。

尊长辈,爱幼小。客人到,心欢笑。物品齐,房间整。

主动迎,又周到。送物品,接物品。双手呈,谢声到。

亲友家,去做客。重礼仪,少不了。用物品,不随意。

经允许,教养好。用餐时,不抢先。离去时,招呼到。

要告别,说感谢。有礼貌,人人笑。好习惯,早养成。

二年级小学生讲三字经讲稿 第3篇

但是我还是带着困惑尝试了:让刚上一年级的孩子学习、诵读古文。在适合学生读的经典古文中,我先选择了《三字经》。它以短小的篇幅传授了儿童成长期必备的人文知识和自然知识。从天文地理、社会生活到治乱兴衰、文化沿革,都应有尽有。语言上三字一句,两句一韵,读起来琅琅上口,易读易诵,适合少年儿童的口味。我的目的是以《三字经》为突破口,奠定学生经典诵读的基础,培养他们对诵读的兴趣,继而不断学习新的经典,积累更丰富的语言素材,打下更坚实的语文功底。

为了让学生喜欢上《三字经》,学好《三字经》,我采取了以下策略。

一、苦读为后,激趣在先

寓教于乐,以乐促学。

《三字经》虽说比较简单,但对于刚入学的学生来说,要把这么长的《三字经》背诵下来,也是困难重重。他们虽有惊人的记忆力,但喜新厌旧,总喜欢老师变着花样安排学习内容。一旦长时间坚持同一学习方式、同一学习内容,他们就一定会觉得枯燥,产生厌学心理。我采取了“苦读为后,激趣在先”的策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们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

(一)以故事,引经句。

低段的学生喜欢听故事,老师要给他们讲故事,再调皮的学生也会立刻安静下来。故事中生动有趣的情节、形象活泼的语言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故事还是开发学生智力的好工具、教育学生的好材料。

《三字经》中有很多句子含有小故事,如“昔孟母,择邻处”中包含了《孟母三迁》的故事;“香九龄,能温席”中包含了《黄香温席》的故事;“融四岁,能让梨”中包含了《孔融让梨》的故事。还有许多倡导尊敬师长、宽厚待人的故事;颂扬勤俭节约、清正廉洁的故事;褒扬励志勤学、发奋图强的故事;弘扬爱国精神,抨击社会丑恶现象的故事。如此丰富的故事素材,足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他们进入故事王国。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由经句讲故事,由经句编故事,放手让学生自己去《三字经》里寻找故事。在有故事为背景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学得开心,学得轻松。依据故事情节,很容易记住经句内容。

(二)联实际,透经句。

《三字经》中也有很多句子没有故事作背景,却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如“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就与学生的学习紧密联系在一起。老师可以在平时教育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时用上这些句子,也可以在相关语文课文学习中涉及这些句子。比如学到《两只小狮子》最后一段狮子妈妈教育懒狮子的话“孩子,将来我们老了,不在了,你靠谁呢?你也应该学会生活的本领,做一只真正的狮子”时,我渗透了《三字经》的学习。我让学生从《三字经》里找一找能像狮子妈妈那样劝导懒狮子的话。很多孩子就开始搜寻已存入脑中的经句,有的很快举起了手,说出了“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等。这样,学生对课文中狮子妈妈的话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而且会活用《三字经》中几句劝人上进的话,一举两得。

《三字经》有很多教育人的话可以拿来教育学生。如用“亲师友,习礼仪”教学生见到老师能问好,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在父亲节、母亲节到来之时,学“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教学生关心父母,多为父母做事。

让《三字经》学习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这样经句容易被学生掌握并熟记。在教师不知不觉的渗透中,学生已经掌握了很多经句的含义,而且能灵活运用。

(三)勤鼓励,喜经句。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言一声暑天寒”。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喜欢受到表扬和鼓励,尤其是孩子,受到鼓励会更加健康发展,而批评打击的一句话,会让他们变得畏缩犹豫。教师首先要看到学生的进步,让学生也看到自身不断增长的智慧和力量。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经历成功,也会遇到挫折。此时教师的表扬和鼓励既是一剂催化剂,又是一剂良药,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消除畏难心理。当学生能背诵大段《三字经》时,夸夸他:“××,你真棒!这么长的一段都能背下来,老师佩服你!”当学生在《三字经》诵读比赛取得好成绩时,奖奖他,给他一颗“经典诵读学习我好棒”小星星。当学生遇到了“拦路虎”时,帮帮他,让他扫除阅读、理解、背诵上的障碍。教师千万不要吝啬一句鼓励表扬的话,一个鼓励表扬的动作、表情,它能让学生们更爱学古文。

二、导读成诵,方法为先

低年级学生首先发展的是记忆力、直觉力,而不是理解力,因此要低年级学生理解《三字经》很困难。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抓住学生记忆发展最佳时期,让学生熟记经典,做到“书读百遍”,等到他们有了理解能力时定能做到“其义自见”。但完成《三字经》1000多字的背诵,绝非易事。要让学生背下来,就得讲求方法,好的方法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儿童天性好动,喜欢嬉戏、玩耍,单纯的背诵很难让他们接受。因此,读背古文必须采取活泼多样的形式,如两人赛、小组赛、男女组赛;限时背、快背、慢背、轮换背、据意背、据画背、听记背、问答背。多种形式综合背,灵活且富有变化,极大地调动学生背诵的积极性。除此之外,教师还要积极大胆地将传统的“击鼓传花”等学生喜欢的游戏编入到经典古文学习中,让他们边玩边背,在乐中学,乐中背,让经典诵读活动充满乐趣和活力。

三、需要成效,恒心为要

谁都有这样的体会,在学一项本领时,入门后进步很快,当达到一定水平后,要再前进一步很困难,如果无恒心坚持下去,也许就不能再发展了。这里的坚持实际上就是一种恒心,可见恒心对孩子的发展和进步是非常重要的。学习是个漫长的过程,学生不可能靠几天、几个月的学习,就能诵读《三字经》、《论语》、《孟子》等经典古文。要让学习有实效,教师必须让学生持之以恒地学。

二年级学生讲成语故事 第4篇

龚自珍27岁中举人,38岁中进士,在清朝政府里做了左右的官。由于他不满官场中的腐败和黑暗,一直受到排挤和打击。1839年,在他48岁时,就毅然辞官回老家。在回乡的旅途中,他看着祖国的大好河山,目睹生活在苦难中的人民,不禁触景生情,思绪万千,即兴写下了一首又一首诗。

一天,龚自珍路过镇江,只见街上人山人海,热闹非凡,一打听,原来当地在赛神。人们抬着玉皇、风神、雷神等天神在虔诚地祭拜。这时,有人认出了龚自珍。一听当代文豪也在这里,一位道士马上挤上前来恳请龚自珍为天神写篇祭文。龚自珍一挥而就写下了《九州生气恃风雷》这首诗,全诗共四句: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三字经二年级读后感 第5篇

篇一:三字经二年级读后感

小时候,妈妈拿这本书给我背诵,我只知道死记硬背,不晓得里面的含义,等我慢慢长大了,拿来再看看,刚读了一句就深有感触。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这句话说明了每个人刚出生的时候,都是善良的,后来因为个人的学习环境不同,性情便产生了很大的差别。如果幼小时不施以良好的教育,那么他的性情便会有所改变,教育的方法最重要的是有恒而专心一致的去教导。我们现在虽然有了良好的教育,但性情还有点不好,让我们一起改正吧!

《三字经》里还有许多故事,让我念念不忘的就有一个故事,楚国有个叫卞和的人,有一天,他在山里找到了一块还没有琢磨过的玉石,他把玉石呈现给楚厉王。没想到,玉匠说这玉石,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厉王一生气,把卞和定了罪。厉王死后,武王继位,卞和又将这玉石献给了武王,可是,仍遭到了定罪的命运。卞和失望的抱着玉石,在山脚下哭了三天三夜。文王即位后,知道了这件事,便将卞和请进宫来,命令玉匠把这块石头好好打造一下,发现果然是一块上等的美玉,于是将它命名为“和氏璧”。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知道,一块上等的美玉都需要琢磨、打造,才能显现出它的价值,人类也需要磨炼,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篇二:三字经二年级读后感

《三字经》,它短小的人篇幅蕴含着许多深刻的道理,它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一直毅力于灿烂之巅,多少年来一直伴随中华儿童的人成长。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放在《三字经》的开头,讲出了人的本性是天生善良的,但由于后天的教育和自己的勤奋程度而差距越来越大。“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讲述了如果学习时不专一,那么善良的人本性就会受到变迁,最后与人的差距就会越来越大。现在的我们很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上网、逃学在中学生中都时有发生,我们要学会专一,“一心不可二用”,才可有所成就。

在《三字经》中,有一段是“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赵中令,读鲁论,彼既仕,学且勤。彼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勉。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这段话告诉我们:圣人孔子曾拜7岁的小孩项橐为师,古代圣贤且能如此勤奋学习,跟何况是我们;宋朝中书令赵晋读了一辈子《论语》,做宰相之后,仍勤奋读书;公孙弘为了学习削竹片抄书,他没钱买书却如此勤奋;孙晋怕晚上读书打瞌睡,把头发系在梁上,苏秦学习疲倦时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晋朝车赢晚上用捉来的萤火虫当做灯来看书,孙康依靠雪的反光来看书,他们虽然贫穷,却没有因点不起灯不学习;汉朝朱买臣边砍柴边看书,隋朝李密边放牛边读书,他们尽管劳累,却不放弃学习。我们现在可以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又有老师的悉心呵护,我们 太幸福了。

篇三:三字经二年级读后感

我记得在幼儿园时,就摇头晃脑地背过《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那时候我根本不解其意,只是为了得到妈妈或爸爸的一个吻;只是为了得到老师的一句赞扬;只是为了得到同学们震耳欲聋般的掌声……

渐渐地,《三字经》中的图画,我已经看腻了。一次和爸爸妈妈一起去书店,突然,远处传来的一阵洪亮的读书声吸引了我:“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就这样,我拿着《三字经》的碟片,兴高采烈地回家了。我渐渐从书本和碟片,以及老师的讲解中,悟出了道理,所以,这个假期我又认真地再读了这本书。

令我记忆犹新的是“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这两句。我从书上看到《三字经》是宋朝的王应麟写的。这句话的含义是:蚕吐丝是供人们做衣料的,蜜蜂采蜜可以酿制蜂蜜,供人们食用。而人要是不懂得学习,不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去学习文化知识,来实现自己的价值,还不如小动物。我了解了这句话的意思后十分惭愧,连蚕和小蜜蜂都能为人类做贡献,而我们这个时代的小学生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根本不懂得勤俭节约,将来怎么能为祖国尽一份力呢?

《三字经》就像一个老师,教导着我们,为我们铺设人生的道路,让我们成为有用的人,只有读了,才会知道它的意思,如果没有读,就快去读读吧!

篇四:三字经二年级读后感

三字经,一部灌溉着圣人们心血的杰作。它含着人生必须面对的各种道理,它就像小故事一样带我走进了奇妙的汉字世界。

在人的一生中,最重视一个“孝”字。三字经中多次突出一个“孝”字。人就像一棵大树,永远少不了它的根基,而父母永远都是我们最坚强的根基。三字经中写道:“香九龄,······宜先知。”香九龄还是小孩就知道孝顺父母,知道冬天给父母暖好被子。孔融在四岁时,就知道把大梨让给哥哥姐姐弟弟妹妹。这些道理小孩都知道,我们又何尝实践过呢?父母哺育了我们,可我们却只能让他们伤心着急吗?不是,可我们却选择了懒惰、放弃。我们可考虑过父母的感受吗?当我们在尽情的玩耍时,我们可有想过父母的孤独与落寂。在我们受伤时,父母总会第一时间赶到我们的身边。俗话说:“羊羔跪乳,乌鸦反哺。”难道我们人类还不如动物有孝心吗?

在生活中,我们往往会沉迷在网络游戏里而弃父母的关爱而拒之门外,当我们爽快玩着游戏时,可又想过父母在为我们焦急?当我们与小伙伴愉快玩耍时,可又想过父母在为我们担心?在家中,我们都是“小皇帝”、“小公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我们谁又能保证每天都会主动帮父母做家务?

二年级小学生讲三字经讲稿 第6篇

xià chuán zǐ,夏传子,tāng

xià, 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zhōu

wáng, 周武王,zhōu zhé dōng , 周辙东,shǐ chūn qiū,始春秋,yíng qín shì,嬴秦氏,gāo

xīng, 高祖兴,guāng wǔ

xīng,三字经

jiā tiān xià.sì

bǎi

zǎi,qiān xià

shè.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

guó

hào shāng.liù

bǎi

zǎi,zhì

zhòu wáng.shǐ

zhū zhòu.bā bǎi

zǎi,zuì

cháng jiǔ.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

wáng gāng zhuì.chěng gān

gē,shàng yóu shuì.王纲坠。逞干戈,尚游说。zhōng zhàn guó.wǔ

qiáng,qī xióng chū.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

shǐ jiān

bìng.chuán èr

shì,chǔ

hàn zhēng.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

hàn

jiàn.zhì

xiào ping,wáng mǎng cuàn.汉业建。至孝平,王莽篡。wéi dōng

hàn.sì

bǎi nián,zhōng yú

xiàn

光武兴,为东汉。四百年,终于献。

wèi shǔ

wú,zhēng hàn dǐng.hào

sān guó,qì

liǎng jìn.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

sòng qí

jì,liáng chén chéng.wéi nán cháo,dū

jīn

ling.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

běi yuán wèi,fēn dōng xī.yǔ wén zhōu,yǔ gāo qí.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与高齐。

dài

zhì

suí,yī

yǔ.bù

zài chuan,shī tǒng xù.迨至隋,一土宇。不再传,失统绪。

táng gāo

zǔ,qǐ

shī.chú

suí

luàn,chuàng guó

jī.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

èr

shí

chuan,sān bǎi

zǎi.liáng miè

zhī,guó

nǎi gǎi.二十传,三百载。梁灭之,国乃改。

liáng tang

jìn,jí

hàn zhōu.chēng wǔ

dài,jiē

yǒu yóu.梁唐晋,及汉周。称五代,皆有由。

yán sòng xīng,shòu zhōu shàn.shí

bā chuan,nán běi hùn 炎宋兴,受周禅。十八传,南北混。

liáo

jīn,dì hào fēn

dài miè liáo

sòng yóu cún.辽与金,帝号纷。迨灭辽,宋犹存。

zhì yuán xīng

jīn xù xiē

yǒu sòng shì

yì tóng miè

至元兴,金绪歇。有宋 世,一同 灭。

bìng zhōng guó

jiān róng dí

jiǔ

shí

nián,guó

zuò

fèi并 中 国,兼戎 狄。九十年,国祚废。

míngtàizǔ jiǔqīnshī chuán jiànwãn fāng sì sì

明太祖,久亲师。传建文,方四祀。

qiān běi jīng,yǒng lè sì

dài chóng zhēn

méi shān shì

迁燕京,永 乐 嗣。迨崇祯,煤山逝。

qīng tài zǔ,yīng jǐng mìng.jìng sì

fāng,kè

ding.清太祖,膺景命。靖四方,克大定。

zhì xuān tǒng,nǎi dà tong shí âr shì qīng zuî zhōng

至宣统,乃大同。十二世,清祚终。

shǐ

zhě,kǎo shí

lù.tōng gǔ

jīn,ruò

qīn

mù.读史者,考实录。通古今,若亲目。

kǒu ér

song,xīn

ér

wéi.zhāo yú

sī,xī

sī.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

xī zhòng ní,shī xiàng tuó.gǔ

shèng xián,shàng qín xué.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

zhào zhōng ling,dú

lùn.bǐ

shì,xué

qiě qín.赵中令,读鲁论。彼既仕,学且勤。

biān,xuē zhú

jiǎn.bǐ

shū,qiě zhī miǎn 披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

tóu xuán liáng,zhuī cì

gǔ.bǐ

jiào,zì

qín

kǔ.头悬梁,rú

náng yíng, 如囊萤,rú

xīn,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sū

lǎo quán,苏老泉,bǐ

lǎo,彼既老,ruò liáng hào, 若梁灏,bǐ

chéng, 彼既成,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

yìng xuě.jiā

suī

pín,xué

chuò.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

guà

jiǎo.shēn suī

láo,yóu kǔ

zhuó.犹苦卓。

èr

shí

qī.shǐ

fèn,dú

shū

jí.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

yóu huǐ

chí.ěr

xiǎo shēng,yí

zǎo

sī.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

shí

èr.duì

ting,kuí

duō shì

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

zhòng chēng

yì.ěr

xiǎo shēng,yí

zhì.众称异。尔小生,宜立志。

yíng bā

suì,néng yǒng

shī.mì

suì,néng fù

莹八岁,能咏诗。泌七岁,能赋棋。

yǐng wù,rén chēng

qí.ěr

yòu xué,dāng xiào zhī.彼颖悟,人称奇。尔幼学,当效之。

cài wén jī,蔡文姬,bǐ

zǐ, 彼女子,táng liú

yàn, 唐刘晏,方七岁。

suī

yòu, 彼虽幼,身已仕。

yǒu wéi

zhě 有为者,亦若是。

quǎn shǒu yè, 犬守夜,cán

sī, 蚕吐丝,néng biàn qín.能辩琴。

qiě

cōng mǐn.且聪敏。fāng qī

suì.shēn yǐ

shì.yì

ruò shì

chén.鸡司晨。

fēng niàng mì.蜂酿蜜。xiè

dào yùn,néng yǒng yín.谢道韫,能咏吟。

ěr

nán

zǐ,dāng

jǐng.尔男子,当自警。

shén tong,zuò

zhèng zì.举神童,作正字。

ěr yòu xué miǎn ér zhì

尔幼学,勉而致。

gǒu bù

xué,hé

wéi rén.苟不学,曷为人。

rén

xué,bù

wù.人不学,不如物。

yòu ér xué,zhuàng ér xíng

shàng

zhì jūn ,xià zé mín

幼而学,壮而行。上致君,下泽民。

yáng míng shēng,xiǎn fù

mǔ.guāng yú

qián,yù

hòu.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

rén

zǐ,人遗子,qín yǒu gōng,勤有功,jīn

mǎn yíng.金满赢。xì

yì.戏无益。wǒ

jiào

zǐ,我教子,jiè

zhī

zāi,戒之哉,wéi yī

jīng.唯一经。

miǎn

二年级小学生讲三字经讲稿 第7篇

近一年来,我们学校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并做详实部署,开展经典诵读活动,使这一活动的开展做到学校有方案、班级有计划、学生有保证,在思想上重视,在认识上提高,在做法上统一。力求言必行,行必果,使我国民族文化史上的这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我校熠熠生辉。通过诵读与背诵竞赛,孩子的语文素养有了一定的提高,写作能力也着实有了长足发展,现对本次活动总结如下:

一、总动员 调动孩子诵读古诗文的积极性

开展经典诵读活动之前,我校以年级为单位进行总动员,教师谈感受,孩子谈想法,亲身的经历,更具有感染力。有的老师说道:我小时侯,也曾在父亲和老师的强迫下背诵了一些还不能理解的古诗文,虽然当时不得要领,但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发现那些东西都渐渐内化为自身的修养、思想的精髓。年长以后,孩提时代在课本上学过的东西渐渐都忘记了,但唯独背诵过的一些古诗文耳熟能详,朗朗上口,由此内化成自身的思想、性格与修养,更是如影随身般地跟随我的一生。三字经名句,在文章中不但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且更能显示出作者本身的文化底蕴和写作底功。

二、赏名句 激发孩子诵读古诗文的兴趣

为培养孩子诵读经典的兴趣,我们一起搜集了引用《三字经》名句的文章,重点朗读,体会作者的妙用之处,来引发孩子诵读《三字经》,引用《三字经》的兴趣。

三、觅方法 加强孩子诵读古诗文的指导

首先我们本着“直面经典,不求甚解,但求背诵,终生受益”的思想,引导孩子多读,即可朗朗出声地诵读,也可低唱慢吟地诵读,让孩子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人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完全适合孩子古诗文的诵读方法。

其次,亲身感受法,诵读《三字经》,一方面是联系现实生活让学生去观察,在体验中感悟一些东西。

四、多步骤 引发孩子诵读古诗文的热情

针对本次活动,为能有效持续地开展,我校分三步走:①背诵;②讲解;③引用。以多种多样的形式来引发孩子诵古诗文的热情。其次,我班每天早自习时间读背一段。

二年级小学生讲三字经讲稿 第8篇

阅读《三字经》总体教学目标:

1.知道一些中国的文化知识

2.提高心理素质

3.认识汉字

4.提高记忆能力

5.增强左右脑的协调能力

本课教学过程:

三字经教案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教学目的:

1、能流利地朗读和背诵本句三字经

2、知道《孔融让梨》的故事,了解同学之间互相谦让可以增进团结,讲谦让是一种美德。

教具准备:小黑板、挂图

教学流程:

一、导入揭题

二、学文晓理

三、扩展活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书是人类的营养品,没有了书籍就像生活中没有了阳光,没有了书籍就像鸟儿没有了翅膀。

你们平时都读了哪些课外书呢?(学生自由讲)

1、谈谈自己最喜欢的一本课外书

在你读过的课外书当中,你最喜欢哪一本?能说说喜欢的原因吗?

(1)同桌交流。(2)班级内交流。(相机进行评价)

2、总结:读书好似爬山,爬得越高,看得越远;读书好似耕耘,汗水流得多,收获自然更丰富。

3、揭示揭题:

今天,老师要给大家讲一个古代的孩子讲谦让的故事,请小朋友们边听边想:这个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二、学文晓理:

(一)、自读

生借助拼音自读一遍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二)、学文释义

1、讲解:(东汉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一个人首先要学的是孝敬父母和兄弟友爱的道理,接下来才是学习看到和听到的知识。)然后提问:(出示图片)

⑴图中谁是孔融?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⑵孔融最先拿梨,本来能拿到最好、最大的,可他却是怎么做的呢?

⑶他为什么要给自己选一个最小的?

⑷孔融把大梨、好梨让给了哥哥和弟弟,这说明了什么?

⑸孔融吃梨时讲谦让,爸爸的表情怎样?(课件展示插图)爸爸看到孔融这样做,心里会怎样想?他会怎样夸奖孔融?

⑹谁能学学爸爸的语气夸夸孔融?

⑺孔融受到爸爸的表扬,心里会怎样想?

⑻孔融这样做,他的哥哥会怎样想?弟弟呢?他们以后也会怎样做呢?

2、小结: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在好处和方便面前不抢先,能让人,他不仅受到了全家人的称赞,也受到了世人的赞扬。所以,千百年来,“孔融让梨”的故事一直流传了下来,孔融也成为了小朋友学习的好榜样。

3、那么,我们应该向孔融学习什么呢?

4、老师朗读三字经,请学生一起读。

5、老师解释语译部分。

6、指导学生朗读经文,背诵经文

7、故事情景再现:学生表演。

三、扩展活动:

学习儿歌《谦让歌》

《谦让歌》

好儿童,要谦让,

好处、方便,我不抢,

要学孔融把梨让,

不抢先,能让人,

先别人,后自己,

人人夸我“你真棒”!

二年级小学生讲三字经讲稿 第9篇

单元教学目标:

掌握本单元所学生字

让学生懂得在人与人之间,信用高于一切个人利益。

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指导学生看懂图意,培养观察能力,通过看图和学文,理解课文内容,能正确 回答课后问题。

懂得不同的动物吃的食物是不一样的,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有规律的。教学重点:本单元生字的学习.教学难点: 让学生懂得在人与人之间,信用高于一切个人利益。

指导学生看懂图意,培养观察能力,通过看图和学文,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有规律的。课时安排:七课时

《我必须去》

教学目的:

1、让学生学会本课的生字。

2、让显示懂得在人与人之间,信用高于一切个人利益。

3、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教学重、难点:

1、让学明白李丹为什么没有去看马戏而是去了敬老院。

2、让学生理解为什么不能失信于人。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个有关于讲信用的故事。

1、让学生汇***合作学习的结果。

2、师生共同评出合作小名星。

3、放课文内容的录音让学生试着朗读。

4、自由朗读课文,画出你不认识的字。

5、合作学习,给不认识的字注音。

6、小组合作读课文。

二、教学认读生字

1、让学生借助拼音认读生字。

2、让小组讨论怎样记住这些字。

3、找出你喜欢的字,想办法记住它。

4、小组汇***记字的方法。

5、给生字口头组词。

三、教学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让学生说说你在生活中哪里见过这个字?

2、评价学生想的记字的办法。

3、提醒学生注意这几个字,“期、盼、集”不要多一横,也不要少一横。

4、学生说自己在哪里见过这个字?

5、说说你有什么方法记住哪个字?

6、给生字组词。练习书写。

四、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通过初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板书设计:

我必须去

生字:期 李 铃 张 盼 慈 祥 集 合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找出你喜欢的办法读一读。

4、学生之间互评。

二、重点部分理解

1、设置问题:马戏大家喜欢看吗?

2、李丹为什么不去看自己喜欢看的马戏,而去给敬老院的老人表演节目?

3、小组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

4、说说自己的看法。

三、扩展活动

1、小结:

2、让学生懂得不能失信于人,这是一种良好的道德品质,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到。

3、你觉的李丹做的对吗?如果是你,你准备怎么做?

4、在生活中你遇到这类事情会怎么做?

四、再读课文

1、评价学生的朗读和表演情况。

2、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小组合作表演课文内容。

板书设计:

我必须去

不能失信于人

学会做人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1、口语交际:他们应该怎么做?

2、学写请假条。

教学过程:

一、口语交际

1、分四人小组讨论他们应该怎么做?

2、抽生汇***,并说一说为什么应该这样做?

二、学写请假条。

1、请小朋友自己读一读冬冬写给老师的留言条,仔细观察格式,说一说写请假条需要注意些什么。

2、抽生说格式,师板书。

3、请小朋友说一说写请假条包含了哪些内容?

4、练习写请假条。

《小山羊和小灰兔》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出现的六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新词和三个部首。

2.指导学生看懂图意,培养观察能力,通过看图和学文,理解课文内容,能正确回

答课后问题。懂得不同的动物吃的食物是不一样的,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有规 律的。3.朗读、背诵课文。教学重点: 1.看懂图意,培养观察能力。

2.理解课文内容,能正确回答课后问题,并懂得不同动物所吃的食物是不一样 的。3.学会三个新部首口(口字旁)、亻(单人旁)、同(同字框)。教学难点: 通过看图和学文,让学生从中懂得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有规律的。教学准备: 单个小动物图片5张;小黑板两块;生字卡片。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出课题

师:老师这有一个小动物的图片,你们看是什么?(小山羊)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看图学文第11课(板书课题)。生读课题

二、新授讲读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84页,这课共有4幅图,我们先看第一幅图(引)图上画的都有什么?它们在干什么?(生答)指导看图二(带)问:

图上画的有小山羊和谁?它们在干什么?(生答)指导看图三(放)问:

谁把这幅图的意思说给大家听?

指导看图四(给句式)问:

图上画的谁和谁?它们都在干什么?(生看图回答)师:谁能将这四幅图连起来说一说?(生说)刚才同学们都说了,它们互相好像都在说话,那么它们在说什么呢?下面请同学们先听我读一下课文,注意要听清字音(师范读)。好,你们自己小声读读课文,要读准字音,尤其是生字的字音。(生自由读)

师拿出标有拼音的生字卡片让学生再次认识这课生字(目的是为学本课打基础)。

师:这课共有几小段?(五小段)请五个同学分小段读读,其他同学听他们读的字音对不对,想一想:小山羊都有哪几个朋友? 生读,纠正读错的字音并回答问题。师依次贴出小鸡、小猫、小狗、小牛的图。

1.讲读第一小段(教)

师:小山羊有这么多的朋友,它们都请小山羊吃好吃的。我们看小鸡请小山羊吃什么?谁读第一小段(生读并回答)。

师板画虫子

师:在这小段的第几句话写着呢?读出来。生读第二句话。

师:(1)小鸡为什么请小山羊吃虫子?(生答)(2)小山羊吃了吗?它是怎么说的?。

生读第三句话回答问题(2)

师:“谢谢你!”说明小山羊怎样?(有礼貌)我把“不吃”换成“不爱吃”可以吗?为什么?比较两词的区别,进一步了解小山羊是根本不吃虫子的)。师:谁来读小山羊说的话,读出它很有礼貌,另外把“不吃”重点读出。

师范读→生仿读。

生再读第一小段并看图一复述这段的意思。2.讲读第二小段(扶)

师:小山羊和小猫做朋友,小猫请小山羊吃什么?小山羊吃了吗?

生读第二小段并回答问题。师板画小鱼

师:为什么小猫请小山羊吃鱼?小山羊为什么没吃?“不吃鱼”是什么意思?

生读小山羊说的话,要读出语气。

生再读第二小段并指图复述这段的意思。

课中操

3.讲读第三小段(放)

师:刚才我们说小鸡和小猫是小山羊的好朋友,它们分别请小山羊吃它们最爱吃的食物,而小山羊都没有吃,因为小山羊根本不吃小虫和鱼。小狗也是小山羊的朋友,它也请小山羊吃饭,那么小狗请它吃什么?小山羊吃了吗?为什么?你们自己读第三小段。

生读并看图回答,师板画骨头

生看图再复述这小段的意思。

4.讲读第四、五小段

师: 谁来读第四、五小段,想想:这小段是说小山羊的朋友是谁?它请小山羊吃什么? 小山羊是怎么说的,又是怎么做的?

生答师板画草

师: “一同”是什么意思?(看图5理解词义)师出示小黑板问:你们读读这两句话,想想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

(注:课后作业3)

(目的:进一步理解“一同”的意思)

生再读四、五小段5.读全文,问:

(1)小山羊有哪几个朋友?

(2)它们请小山羊吃什么?小山羊吃了吗?为什么?生看板书回答。

三、总结课文 师:我们学习了《小山羊》这课,你都知道些什么小知识?(生纷纷说)

也就是我们知道了不同的动物,它们吃的食物是不一样的,我们不要以为自己爱吃的东西,别人也爱吃,要看人家爱吃什么。

四、作业

师:回家后把这个小故事讲给好朋友听,好吗?下课!

板书设计 :

第二课时

一、复习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小山羊》这篇课文,知道了小鸡吃(虫子),小猫吃(鱼),小狗吃(骨头),小山羊和小牛吃(青草)。通过读书,我们初步认识了本课的生字,这节课我们学习这课生字的字形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新词,还要学习三个新的部首。在学新课之前,我先请一个同学有语气地朗读这篇课文(叫一个同学读)。真好!字音都读对了,现在请你们看老师这有几张卡片,上面没有拼音,你认识吗?

二、新授1.师出示“和”字问:这个字念什么?它是什么偏旁?你还学过哪些禾木旁的字?

(注:比较“秋”“种”“和”三字的区别以加深对“和”字的记忆)

生给“和”组词并反复读“和”字。

师指导书写(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和”占田字格的位置)。

2.讲“吃”字

师出示“吃”让学生读ch9,接着捂右边问学生左边这个字念什么?(口字)对,但这里它不念“口”,而是做个偏旁,读成口字旁(师带生读→生个别读)。吃东西需要用嘴吃,因此“吃”字有一个“口”。那右半部分我们怎么记呢?(师提示上面的“”像个什么字?下面的“乙”像平时我们用的什么东西?)

生想象并回答:“”像躺着的人字;“乙”像一把小椅子。

师:那“吃”字怎么记?就是一个人坐在小椅子上吃东西。(形象易记忆)

生反复读“吃”并熟记记字方法。

师:书上给“吃”组了一个词,谁找出来了?(不吃)还可组哪些词?

生组词„„

师指导书写(①先书空;②再引导学生观察“吃”占田格的位置,重点指导右半部分,强调“乙”的写法;③师带生书写)

3.讲“你”字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和”、“吃”两个字,它们都是(左右)结构的字,你们在生字表中找找,还有没有左右结构的字,是哪个?怎么读?

生找、读。

师出示“人”字,问:这个字念什么?它和“你”中的“亻”有什么不同?(生答)

告诉学生:当“人”做偏旁时“”就改为“丨”,读单人旁。

生跟师读→给字组词并指导书写(注意强调“你”的笔顺)。

4.讲“同”字

师:拿出“同”字卡片问:你们认识这个字吗?对,是“一同”的“同”字,大家坐在教室里一同学习,彼此之间称为“同学”,因此“同学”的“同”就是这个字,(生跟师读“同”字)那么这个字是什么偏旁呢?(师用红笔勾出“框)

”并告诉学生这个叫同字

生跟师写“”并反复记忆。

师:“同”字共有几笔?(5笔)书空。

师指导“同”字的笔顺并书写(注意强调里面的“一”和“口”所写的位置)

生给“同”组词。

5.指导“猫”和“吃”字(重点指导这两个字的笔顺,让学生可按以上的方法自己练习说和写)。

三、巩固

师出示三个新部首“亻”、“口”、“朋友的方法加深对所学生字的记忆。

第三课时

一、巩固生字

”和六个生字。让学生反复认读,并采用找

师出示生字卡片认读生字(①有几笔?②说笔顺③组词④“和”、“吃”、“猫”、“同”分别说出这三个字的偏旁)。师出示小黑板(课后作业题2)。

问:我们学习了课文并学会了生字,请你们先读一读,想想横线上填什么。

生读,想,回答。

师:下面我请一个同学上前来填,其他同学打开书第87页完成第2小题。

生写,写后集体订正。

二、分角色朗读课文

师: 下面我们分角色朗读课文,我请一个同学当小山羊,这课中凡是小山羊说的话都由他来读,我们找找小山羊的话在哪儿呢?(生找)老师告诉你“:”叫冒号;“”叫引号,只要你看见:“„„”那么中间划小点的地方就是说的“话”。师范读第一小段小山羊说的话。

“谢谢你!我不吃虫子。”

生按老师说的找第二、三、四小段小山羊说的话。

师:你们都找对了。除了小山羊的话由这个同学读以外,其他的部分由我们大家一齐读,我们来试试。师带生分角色读。

叫几个学生带头饰表演读。

三、背诵课文

(在学生充分读的基础上要求背诵)

师:下面我们不看书,谁能把第一小段背给大家听?(生背„„)真好!一字都不差,谁来背二、三小段?

二年级小学生讲三字经讲稿 第10篇

(二)基本内容

(一)我们现在开始上课。上一节我们讲了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第一节讲了气一元论,讲了气的概念、气一元论的基本内容,以及气一元论在中国医学中的作用。这里面难点是气的概念。对于气的概念的理解:第一、中医学从哲学层次上强调,气是一种极细微的物质;(第)

二、气有运动的属性;(第)

三、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气本身一分为阴阳,分阴分阳,阴阳两端的对立统一运动;第四、气是物质和功能的辩证统一。中国古代哲学所说的气,这样一个哲学概念,与西方哲学的物质概念是不同的。中国传统哲学从建立哲学气的概念,是以云气、天气等气体为模型,从直观,逐渐从常识概念,经过长时间的认识的不断深化,而抽象出来哲学的物质概念——气;而西方哲学的物质概念是建立在物理学基础之上的,是以静态的固体物质、固体模型为基础的。这两种不同的哲学体系所建立的物质概念,它们的根据是不同,内涵是不同的。我们讲气的可侵入性、渗透性、感应性,是西方哲学的物质概念所没有的。(气)是物质又是运动,这一点,东西方哲学物质的概念是相同的。后面讲几点,西方哲学的物质概念是不存在的。西方哲学讲的物质就是物质,它在抽象物质的概念里面,不包括物质和功能的辩证统一。而中国古代哲学气的概念,它非常强调气的运动性,是从气的运动——升降出入、气化、形气转化来考察世界的发生发展,考察生命的运动,而不是从气的结构是怎样?这个结构怎样决定了世界的发生发展?怎样决定了生命的运动过程?这就是东西方文化的根本差别。所以请同学们在学习中医学的气一元论的时候,把重点放在对气的概念的理解。对气的概念,在高等教育的教材里面曾经有过:

一、气是物质,物质说;

二、气是功能(,功能)说;

三、气是功能和物质两义说。从五版教材以后,最终大家意见基本统一、统一到气是物质。但是对气是物质这个表述方法,仍然是:一者强调气只能表述物质,不应该有功能的含义;另一种意见,气是功能和物质的辩证统一。这种争论、这种研究,可以继续研究下去,大家也可以进一步去探索,但是我觉得最后对气的定义,中医学气一元论里面气的定义,到底应该怎么表述?应该尊重中国传统哲学的历史,还中国传统哲学本来面目,按照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来表述中医学气一元论气的概念,而不是按照西方哲学的思维方式来表述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如果我们把气仅仅限定为物质的含义,它不是物质和功能的统一。我们前提是气是世界的本原,是生命的本原,天地万物的运动变化都取决于气。我们研究中医学讲脏腑的生理功能的时候,心、肝、脾、肺、肾,就以心为例,说“心主血脉”,在这一点上,从生理上和现代的解剖、生理学,没有什么区别,“心主神明”,“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生命的主宰,就是不是单纯靠心脏的解剖那个形体所能决定的,得出来的结论。正是因为中医学承认按照中国古代哲学气的概念,承认气是物质和功能的统一、而用系统整体的思维方法、从功能状态来考察生命运动。因此得出结论,脏腑的生理功能与它所依据的生物学基础不是完全一致的,这才能解释得了“心主神明”。为什么中医学的脏腑的功能不能单纯用解剖学来解释?无论现代解剖学、生理学发展到什么程度,它也难以解释。这是由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所决定的,归根到底是中国的哲学所决定的。它决定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决定了我们对概念的表述、对事物的认识。否则的话,我们今天要从事科学研究,强调中医学那个气,中国古代哲学的气,不是物质和功能的辩证统一、只承认它是一个静态的物质,它是运动的物质,而不含有功能的意义。那么我们近期从事科学研究得出的结论、得出那些数据,就归结到解剖学上去了。我们就追求这物质是如何了?“心主神明”,物质如何?经络研究不(就)是个例子吗?经络的本质是什么?追求它物质基础就行了。就是用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去研究中医?我想再一次强调中医学气这个概念,怎么样的来理解中医学气的概念?我今天给大家讲的:

一、我的根据不是我的发明创造,我就说按照中国传统哲学,历代哲学家对气这个范畴的研究成果,应该是怎样来表述它?第一、这个表述,目前哲学界也是学术界共识;第二、它符合中国人思维方式;第三、中医学从《内经》开始一直到现在,研究所有的气,在不同情况下它的含义,那么都是这样来表述,它的基本内涵是这样,就是还中医学的本来面目,按照中医学思维方式来理解。我讲气一元论这一节,核心是气的概念。那么讲气是物质和功能的统一、它和既是物质又是功能二元论是截然不同的。我们讲到五脏的时候,第一、讲到心,它是有形态的,我们讲了最早的解剖学有形态基础,但是同时又讲了更重要想它的功能,把功能和物质统一起来,来考察它。立足点不是看心脏的解剖、形态是如何?无论是分子水平、量子水平,哪个结构决定哪个功能,不是这样的考虑,是总体来考虑,它有什么功能?这个思维方式,就是我们和西方的思维方式的根本区别点,也是中医学的思维方式的特点。如果这个思维方式建立不起来,就无从谈起,我们有中医科学思维。

好了,上一节的课难点再强调一次。我们上一节讲了第二节阴阳学说。那么我们下面讲阴阳学说的医学意义。我们前面讲了阴阳学说的哲学意义,讲了四个要素。那么医学上意义,我们定义说“阴阳者,一分为二(也)”。即气的一分为二。阴阳的第一个内涵,它的义项,对一分为二怎么理解?它包括哪些内容呢?它的内涵,第一个就是指气的一分为

二、就是阴气和阳气而言。在中医学里面讲阴阳:是指阴气和阳气;第二个义项,在中医学里面,凡是能够用一分为二来规定的概念,无论它是实体,或者它是事物的属性,统统可以称之为阴和阳;第三、从总体上用阴阳两端、对待,阴阳相错,我们用现代语言阴阳对立统一、来回答世界运动的规律,认为阴阳对立统一是宇宙的根本规律。上述三者,就是中医学阴阳这个术语里面的基本内涵。把它抽象出来,用张景岳的话说,就(是)“阴阳者,一分为二”。怎样来理解张景岳的一分为二呢?通过上述三点来理解张景岳的一分为二。作为中医学,解释具体科学的具体问题的时候,那么阴阳这个概念,它的含义是怎么说的呢?我们用下面一句话来表述它。阴阳是标示两种对立的特定属性和形态特征的范畴,阴阳是最大的概念范畴。其

一、它既可以标示两种对立特定的属性,比如,明暗、表里、寒热、上下、内外等等,相互对立的两种属性。在中医文献里面,找反义词,上下、内外、左右、背腹,这一些都是标示着事物相互对立的特定属性,都可以用阴阳来表述。所以说阴阳在中医学里面,它第一个含义是能够标示两种对立特定的属性,讲事物的运动的属性;其

二、可以标示两种对立特定运动的趋向或者状态,从动态来考察,动静、内外、上下、迟数,就是它运动的趋向,也可以一分为

二、那么用阴阳来表达,是表达事物运动的状态和趋向。无论是事物的属性,或者事物运动的状态和趋向,都可以用阴阳一分为二这样一种观点来加以表述。这就是中医阴阳学说里面的医学含义。简单(地)说,“阴阳者,一分为二也”。那么具体表述为上述一、二、三、三个内涵,这是一般的规律。具体的规律呢?阴阳表示什么呢?它表示事物两种对立的特定属性。这里讲特定属性,阴阳规定事物的属性、状态是有条件的,它和矛盾论是不一样的,它有严格的规定性的,所以提出来叫做特定的属性和运动状态。它可以表示事物的属性,也可以表示运动的状态和趋向,但是前提是有条件的、是特定的,这就是阴阳的医学含义。

总之,在中医文献里面,阴阳这个概念,是日常的概念,像日光的向背、寒暑的更替、气候的冷暖。哲学概念,“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不测谓之神”。哲学,说“一物两体”,两体,相互对待的两端,这都(是)哲学概念。还要和医学概念,我们讲医学的含义的时候,具体讲医学,生命运动的属性、生命运动的趋向和状态,都可以用阴阳来规定它;讲人体之气,分阴分阳,人的运动状态分阴分阳,那表现为医学概念,三位一体的。由此提示我们,在学习中医的时候,分析阴阳的概念,它的具体含义,要分析清楚它在特定的环境下,它是表示日常生活的概念呢?还是从哲学高度来说明问题呢?还是从医学本身来说明问题呢?要分析清楚,概念自然就清楚了。它也体现了咱们中国汉字的多义性,反映了中医学里面的科学概念的多义性。而中医学的科学概念,不是单义的,是多义的。具体反映为:所指阴阳可以是指气,一物两体,分阴气和阳气;也可以指具体的物质世界;也可以指事物运动的属性,物质运动的属性,这就是阴阳的基本含义。那么我们学习阴阳的概念,要在中医学里面,要分清楚哪些地方,阴阳的概念,是从哲学层次来说明问题?哪些地方又是从医学本身来说明问题?哪些是指气而言?哪些指物质实体而言?哪些指物质的属性和功能而言?这样才能够真正地理解气的含义,不至于把它混淆了,还要体现出来那个阴阳,这一个术语,它的含义的多义性。第二个问题讲阴阳的普遍性与相对性和关联性。《内经》讲“阴阳者,天地之道也”。我们前面讲它的定义的时候讲,阴阳的对立统一是宇宙的总规律。我们还原为传统的语言,《内经》的话叫“阴阳者,天地之道也”。这个道,在这个语境里面,理解为规律、规矩。阴阳是天地运动变化的规律,所以《易经》讲“一阴一阳之谓道”。那么这句话怎么理解它(的)意思呢?就是阴阳的对立统一是宇宙的根本规律。它具有普遍意义,所以用古代哲学的阴阳学说来解释事物的运动变化,来解释生命运动变化,我们中医学引入来以后,形成中医学的阴阳学说,用它来说明生命、健康和疾病的问题,这是第一点。其

二、阴阳的相对性。我们前面讲阴阳的含义是相互对待的两端,我们判定事物的属性、事物运动的趋向和状态是阴(还)是阳,是相比较而言的。所以“阴阳二字,固以对待言”,相比较而言。不是指某一个具体的事物,所以“所指无定在”。就是判定事物的阴和阳,是两者相互比较而言,前提是具有普通联系的事物,这两类事物,或者运动的状态和趋向,相比较而言,来判定它的阴或阳,这就是阴阳的相对性。它具体可表现为:

一、阴阳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如果(是)绝对的就不能转化了,阴不可以转化为阳,阳也不可以转化为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正因为它不是绝对的,是相对的,它们才能互相转化。

二、无限可分性。注意阴阳的可分性,不是指从数学上来看,比如,这支笔,它的总的长度定下来以后,每次都一分为

二、无穷的分下去,按照数学的方法,无穷的分下去。阴阳的无限可分性,不是这样的意思。大家看底下,什么叫无限和有限?是从哲学上来说的。说无限和有限,它俩是相对而言的,同分析和综合一样。什么叫无限可分性呢?无限可分性是指从一分为二去看阴阳的普遍性。这样来理解无限可分性,就是说在事物的运动变化过程中,永远可以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去看待事物的运动、发展和变化。这才是阴阳的无限可分性。其

三、讲它的相互关联性。判定事物的阴阳,无论是从属性或者是从运动状态和运动趋向,一个首要条件是这两类事物必须内在具有关联。怎样才能叫做有关联呢?它们必须在同一范畴、同一层次上,也就是说在相关的基础上才能够用阴阳来加以说明。说“日为阳,月为阴”,那么日月这两者,它俩是相互关联的,在这种条件下,这种事物才能够分阴分阳,说“日为阳,月为阴”;从性别来看,这个层次说“男为阳,女为阴”。这样的来判定它们、分析它们的性别和日月的变化,分阴分阳,是在各自的层次上来分析。就不能够说“男为阳,月为阴”,把这两者放在一起,它们在不在一个层次上,不属于同一范畴,不具有内在的关联性,不能任意地用阴阳来加以表述。

第三个问题,用阴阳划分事物(或)现象阴阳属性的标准,也就是说对事物,或者事物所反应出现象,怎样用阴阳来说明?划分标准是什么?其

一、依据。《内经》说“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用水和火的属性来反应阴阳的基本特性。我们中国古代哲学和我们中医学,对事物的阴阳属性,区分性质和运动状态与趋向,最早的理论依据,就是从水和火的属性,由此类推,推理出来。火有热的属性,在运动趋向有向上的属性;而水有寒冷的属性,运动趋向有向下的属性。根据水火这样一个属性,最早的阴阳的含义,就是冷暖,火具有温暖的属性,水具有寒冷的属性。从古人至今,划分事物阴阳属性,在咱们中医学里面,就是以水火的属性,作为划分事物阴阳的根据。其

二、划分事物阴阳属性的标准,这个是根据水火的属性作为反应事物阴阳属性的依据,根据这个依据派生出来具体的划分事物阴阳属性的标准。比如,阳,凡属于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功能的等等,具有这样属性的事物和现象,就可以规定它们属阳,为阳;相反,凡是静止的、内在的、下降的、寒凉的、暗晦的、物质的等等,凡是具有这样属性的事物和现象,就可以规定它们为阴。大家注意,仍然是这两者划分事物的标准,是指两类事物相比较而言的。例如,物质和功能放在同一层次,它们两者相比较而言,我们规定物质具有阴的属性,功能具有阳的属性,注意前提是这两者相比较而言的。前提,物质与功能相对而言,物质为阴,功能为阳。离开前提,把物质和功能相比较而言这句话去掉,说物质为阴,功能为阳,这个判断至少说是片面的。上面列出来作为我们本科生来说,只要掌握重要几点,事物阴阳属性划分的标准,基本就够用了。比如,从空间来看,上、下、外、内、左、右、南、北、天、地,相比较而言,上、外、左、南、天,规定它为阳;相反,下、内、右、北、地,规定它为阴。注意前提应是,这两者相比较而言。昼夜相比较而言,我们规定昼为阳,夜为阴。春夏和秋冬相比较而言,分阴分阳,(春夏为阳,秋冬为阴)。温度,温热寒凉,同样是两者相比较而言,规定温热为阳,寒凉为阴。湿度,干燥湿润,两者相比较而言,规定干燥为阳,湿润为阴。重量,轻和重,相比较而言,轻者为阳,重者为阴,轻轻的上浮为天,浊阴的下降为地。亮度,明亮和暗晦,两者相比较而言,明亮为阳,暗晦为阴。事物的运动状态和趋向,功能与物质,相比较而言,功能为阳,物质为阴。上下升降相比较而言,我们规定上升为阳,下降为阴。运动的动态变化,动和静,两者相比较而言,动者为阳,静者为阴。人们的精神状态、生命的机能状态,兴奋和抑制相比较而言、亢进和衰退相比较而言,我们规定兴奋、亢进为阳,抑制、衰退为阴。划分事物阴阳的属性,前提一定是两类事物,或者两个事物,一定是相对地比较而言的,在这个前提下,按照划分事物阴阳属性的依据和标准,我们规定,何者为阳,何者为阴?条件是非常重要的,是两者相比较而言的,舍此条件不能任意规定,谁为阳,谁为阴?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下面我们讲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第一、阴阳对立。

一、讲什么叫阴阳对立?就是阴阳对立的含义。阴阳对立是指阴阳的双方的互相排斥、互相斗争。阴阳双方的互相排斥、互相斗争,称之为阴阳对立。阴阳对立这个概念,包含了什么样一个原理呢?能说明什么问题呢?阴阳的互相排斥、互相斗争,推动了事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换言之,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是阴阳的互相排斥、互相斗争。阴和阳对立,互相排斥、斗争的结果(怎样?),我们前面讲阴阳具有普遍联系(性),气分阴分阳,一物两体,那么阴阳又本原于气。我们在这里把它分解开来讲,阴阳对立,讲第一个概念,就是阴阳双方的互相斗争、互相排斥。这里面并没有排斥阴阳之间它们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我们前面讲气分阴阳,讲气它有可入性、感应性、渗透性,在这里为了学习,我们把阴阳对立,单纯强调对立。什么叫对立?用阴阳对立这个概念、这个原理,来考察事物、来说明事物,并不等于否定了阴阳之间它们互相制约。用今天的话说,没有统一就没有对立,对立和统一是一起的。用今天的话说,阴阳叫对立统一、咱们古书讲,“气本为

一、分阴分阳”,阴阳本原于气,讲的是一分为

二、合二而

一、既讲对立,又讲统一。那么对立,互相排斥、互相斗争,是通过对立、斗争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那么前提是既要排斥、斗争,它们(又)要互相感应。条件是必须是互相制约的,制约是统一的结果。没有对立就没有制约,没有制约就没有对立。这里面讲这个对立的含义,是要告诉我们中医学分析事物的发生发展变化的时候,始终用一分为

二、阴阳对立统一、对立斗争的观点,来判定事物。在中医学里面,我们用阴阳对立的含义来说明问题,是指阴阳之间的互相排斥和互相斗争,这两者的互相排斥、互相斗争,推动了事物的发生发展变化,这样一个原理,在中医学里面,就是用阴阳一分为二这样一种观点和方法去认识世界,去认识生命的运动变化,去阐述生命、健康和疾病的问题。比如自然界,我们把气分为阴气和阳气,阴气和阳气两者互相比较而言,相互对立。自然,分天为阳,地为阴,说天地这样一个事物,我们把它一分为

二、分为天和地。日和月,这样一个事物,我们用阴阳对立的观点,分日为阳,月为阴。其他以此类推。看人体,解释生命现象,说“人生有形,不离阴阳”,就是用阴阳对立的观点来看待人的形体,它的位置,看待它的功能。因为生命是阴阳对立运动的结果,有了阴阳对立与斗争,才能够有生长壮老已的发生发展变化,所以说“生,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从形神来看,相比较而言,我们规定形为阴,神为阳。这两者相比较,气血,规定气为阳,血为阴。饮食有气有味,说气为阳,味为阴。脏腑相比较而言,我们规定脏为阴,腑为阳。通过这些例子,通过阴阳对立的这个概念,建立起这个概念,用这样一个概念、这样一个观点和思维方法,来考察生命现象。四诊,察色按脉也要分阴阳。色白为阴,色赤为阳;迟脉为阴,数脉为阳;烦躁为阳,萎靡为阴,都是相比较而言的。这些例子,也旨在说明中医学阴阳学说基本内容之一,阴阳对立这样一个概念。它反应出来的原理,告诉人们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去分析事物,去认识事物。第二、讲讲阴阳对立的意义。阴阳学说的内容之一,阴阳对立。第一、掌握它的概念;第二、(掌握)它的原理;第三、(掌握)它的意义。它的意义旨在:

一、为中医学奠定了一分为二的辩证观。中医学讲辨证论治,这里面突出的强调的是运动的观点。那么阴阳是气分阴阳,所以辩证观点奠定了中医学运动的、联系的、矛盾的观点,突出表现为中医学的科学思维观。这个思维方式,矛盾分析的思维观,就是(用)矛盾的观点来看待事物,这个阴阳就是一分为

二、相互对待的两端,用现代的术语说就是矛盾,就是用矛盾的观点来看问题,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奠定了中医学的辩证观。

二、建立了中医学的分类方法。中医学一个最基本的(分类)方法,就是二分法。对任何事物属性、运动的状态和趋向,第一次分类,就是分阴分阳。中国古代哲学、中国古代的科学是如此,中医学也是如此。在中医学里,对事物的分类方法上,最基本的方法就是阴阳分类方法。这就是阴阳对立这个概念,它在中医学中的作用:

一、奠定了中医学一分为二的辩证观;

二、为中医学提供了二分法的分类方法。

下面讲阴阳互根。第一、讲阴阳互根的含义。什么叫阴阳互根?阴阳互根是指阴阳之间的相互依存、互为根据。在历代著作里面,都有很精彩的表述。我们下面列举几个例子,说“阳根于阴,阴根于阳”,就是表达了阴阳之间的关系。什么(关系)呢?阴阳互根的关系。(它)回答的是相互依存,互为根据的。我们这个定义是现代语言,说阴阳是相互依存、互为根据。这种关系,或者关系去掉,定义非常简单,就是阴阳之间的相互依存、互为根据,称之为阴阳互根。讲两者之关系。阴阳对立是讲两者之间的关系,阴阳互根还是讲两者之间的关系。这个定义从逻辑学来说叫什么呢?叫关系定义。说“阴以吸阳,阳以煦阴”。中医书上讲了那这八个字,也回答了阴阳是相互依存、互为根据的这个概念,阴阳互根的概念。到了张景岳就讲“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还是讲阴阳之间的互根。那么最重要的记住,我们说阴阳之间的相互依存、互为根据,谓之阴阳互根。甚至再加上一句,可以说“彼此相须”,也可以不要它,不影响它的互相依存、互为根据那个含义,这是第一点,讲一讲什么叫阴阳互根。用这样一个原理,使中医学从事物之间互相联系这样一个观点去认识世界,来说明生命、健康和疾病的问题。比如,在自然界,天地、日月、水火、寒暑、昼夜、清浊、升降等等。我们在讲阴阳对立的时候,讲它们之间的两端、对待,而这两端和对待,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互相联系、互为根据,才能存在,才能构成了这对事物。因此,这个天地,一是两端,天为阳,地为阴;

二、它们之间又是密不可分,彼此相须,相互依存,互为根据的。没有天无所谓地,没有地也无所谓天,它们必须同时存在。昼和夜也是如此吧!我们规定“昼为阳,夜为阴”,这一类事物,两者相比较而言,是两端,昼一端,夜一端,说“昼为阳,夜为阴”,但是它们这两端又是有内在根据的,具有普遍联系的。表现为两者必须同时存在,互为根据,互相依存,就是说必须互根。再举升和降,我们讲气机的升降,升和降,升为阳,降为阴,讲升降(的)两端,讲(它)的对立,而同时它必须互为根据,互相依存,彼此相须,同时存在。有升无降,有降无升,都不可以,两者缺一不可。以下以此类推。作为人体而言,我们上面讲阴阳对立的规律,说脏为阴,腑为阳,所谓脏腑,这两类是互根的,它不仅在属性上互相对立,而且脏(和)腑在同一类,脏和腑必须互相依存、互为根据、彼此相须,那么生命才运动才正常。说“没有脏也无所谓腑,没有腑也无所谓脏”,强调人体脏腑之间的互相联系,它体现了阴阳互根。说形神也是如此,说形为阴,神为阳,形神统一、规定形和神分阴分阳的时候,强调形和神两者的对待,讲合一、讲它们互为根据、互相依存。单纯有形、单纯有神,都不可以,必须同时存在。气和血也是如此,气和血是中医学里面的生命物质的两大系统,我们前面在导论里讲,生命物质系统,有气、有血、有精、有津、有液,其中气是最主要的。血、精、津、液都是由气所派生出来的,就是经气化过程所产生出来的。气规定它属阳,在这个前提下,为了和它对偶,中医历代的医家,又在血、精、津、液当中,取出血与气相对。因此提出来气和血是人体生命物质的两大系统,最早在哲学上是血在前,气在后,叫血气,是血气方刚,不叫气血方刚,后来表述,变为什么呢?变为气与血。在咱们中医学里面,气和血这两个字,我们分开来讲,(一)中医学认为(它是)生命的两大物质系统。第二、气血,这两个字,作为一个语言符号,它另外一个含义,代表着精、血、津、液,实际上是生命物质的代称,也可以这样来理解。把它分开来讲,是气为阳,血为阴。再讲气和血相比较而言,它们俩有阴阳的对待和两端,但是又讲气和血互相依存,互为根据。后面再讲气血的关系,说“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它们之间互相根据的,阴阳互根。说气为阳,血为阴,因此,表现为阴阳互根。就气本身,一物两体,分阴分阳,不仅要分出阴阳,气一分为

二、分阴分阳,而阴阳本原于气,它们两个互相依存、互为根据、彼此相须,才能统一、表现为气的阴阳二气的互为根据。解释生命现象,生与死,我们强调“阴平阳秘”,是什么呢?阴阳对立、阴阳互根的前提下,才能够保证“阴平阳秘”。如果没有阴阳互根,就达不到“阴平阳秘”,无所谓健康,无所谓“阴阳匀平,阴阳和合”。死,我们说“阴阳离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那么从这个“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和“阴阳离决”谓之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反过来讲,生不离决,不离决那就必须是彼此相须,互为根据,阴阳互根。从阴阳离决,又反证了“阴平阳秘”,就是必须是阴阳互根这样的条件。阴阳之间,不仅要对立,而且要互为根据,才能达到“阴平阳秘”。“阴阳匀平,命曰平人”。那么阴阳互根,一个时期的正常状态,不能互根,两者没有联系,就是谓之离决。孤阳也不可以,独阴也不可以。最后阴阳离决,人就要死亡了。这就是用阴阳互根这样一种观点,来认识自然、认识生命、来阐述生长壮老已的过程。第二、我们讲阴阳互根的意义。在中医学里面,阴阳互根这样一个概念,或者说这样一个原理,它有什么意义呢?对中医理论体系的构建有什么意义呢?其

一、奠定了中医学用普遍联系的观点来观察世界,考察生命健康和疾病的问题,考察人的生命现象。1.一定是在天与地、人三者之间,互相联系的观点来看待。2.考察生命本身,人体内脏腑经络、气血津液,以五脏为核心的五脏系统之间的关系,也是强调人体内部各个组成部分在普遍联系的前提下,最终达到“阴平阳秘”,生命过程才是正常的。疾病也是如此,在人体内部要从联系的观点,从整体到局部、局部和局部之间,要互相联系的观点来考察生命现象和疾病现象。人和自然的关系也是用联系的观点来考察。换言之,这(样)一个观点决定了中医学看(待)生命、健康和疾病的问题,不是就人谈人,不是就人体本身某个系统谈某个系统,而始终是从整体联系的角度去考察问题,它反映了中医学的系统整体的科学思维方式。其

二、论上述具体的生命过程和疾病过程的时候,就是应用阴阳互根这样一个原理,来考察阴阳在消长变化过程中彼此相须,互为根据,突出表现在病理上强调“阳损及阴,阴损及阳”。由这个原理派生出来,中医在调整阴阳的时候,不是单纯调整阳,也不是单纯调整阴,而是把两者放到一个共同体当中,从阴阳互根的角度,同时进行调整,只是分清阳损和阴损它们的主次而已。著名的治疗原理,在调整阴阳偏衰里面,我们还进一步讲张景岳提出来那个平补的方法,左归和右归叫平补,他和王冰注释里面讲“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相比)(是)重大的发展。第一、奠定了中医学用普遍联系的观点来考察问题;

二、这个思想指导了古代的医家创造了一个最著名的治疗原理,就是张景岳所完成的,这一点,我们在阴阳学说的应用里面,将来在治则这一章里还要进一步讲。

上一篇:心旷神怡是褒义词吗下一篇:组名及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