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采风总结范文

2024-08-10

贵州采风总结范文(精选8篇)

贵州采风总结 第1篇

贵州采风总结

说到贵州相信大家也不陌生,国酒茅台,黄果树瀑布,红军革命根据地遵义,这些都是贵州省代表名词。我一直就对东南地区的少数名族有着很大的兴趣,这次贵州之旅便可以好好的感受这爽爽的贵州了。

贵州省位于中国西南边陲,省会贵阳。贵州是个多民族省份,民风质朴、人民勤劳善良、热情好客、处处洋溢着浓浓的高原豪放之气。在这个和睦的民族大家庭里,各族人民以无穷的智慧,创造了本民族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特定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不同的民族心理,形成了各民族各自不同的乡土风俗,节日庆典和文艺活动方式,民族民间工艺,编织成了一幅幅色彩斑斓的贵州高原风情画,成为独具特色不可替代的宝贵旅游资源。

2013年6月23日,我们背上行囊,坐上火车,在老师的带领下开始了令人神往的贵州之旅。虽然早些在网上浏览过那儿的照片,可是我们依旧满怀期待的想去目睹她的风采。从柳州到贵阳的火车上,有点累,因为是凌晨的火车。还好车程不是很久,第二天9点多就到打了贵阳,就这样我们来到了这个色彩斑斓的贵州,马上开始我们在贵州的一周采风之旅。下一站我们的目的地是西江千户苗寨。

西江千户苗寨,是一部厚重的历史。从远古的九黎蚩尤,到600年前的千户苗寨,大跨度、远距离、长时期的迁徙生活,讲述了一个民族不屈与抗争的发展史。为生存,我们的先祖,在迁徙中流亡,在流亡中迁徙。600多年前,他们翻过雷公山,避入了山高谷深、交通闭塞、荒芜瘴疠、人迹罕至的西江。如今,西江苗寨已发展壮大,全村有1200多户5400多人,人称“千户苗寨”,为世界上最大的苗寨。“梦中每迷还乡路,愈知晚途念桑梓。”故乡于我们而言,就是现在一个个的千户苗寨们。从贵阳到达凯里已是下午2点,我们下车匆匆吃了午饭,马上有回到大巴,赶往目的地苗寨。

一路上,去西江路途的高坡上,跃入眼帘的,是形如牛角的山寨。偌大的村寨背靠群山,吊脚楼群鳞次栉比、错落有致,宁静而适意;清澈见底的白水河蜿蜒穿寨而过;寨前寨后,稻田依依。西江,委实一派温馨而美好的田园风光,一座宁静而朴素的古村落,一幅美丽而动人的水墨画。它,当是慰藉疲惫心灵的家园。此时正是困意浓浓的午后,大家慢慢安静下来,慢慢的我进入了梦乡......梦里我看见壮观的村落,美丽的梯田,还有那好客的苗族姑娘穿着多彩的服装,跳着苗族舞蹈在欢迎我们,越看越美,越看越激动,我也跳了起来。正高兴着,突然停住了,睁眼一看,原来不是舞蹈停了,是到千户苗寨了,呵呵.....美丽的苗族我们来了。

说西江千户苗寨平常,那它就是一个苗族村寨而已,极为平常;说西江千户苗寨不平常,那是因为它代表了所有苗族村寨的历史和文化,确实不平常。游历千山万水的余秋雨说,西江千户苗寨,一个用美丽回答一切的地方。

西江做客,喝过十二道隆重的拦门酒后,在苗家的大堂屋里吃长桌饭,你会被苗族姑娘的歌声所激动,苗族姑娘边唱着边走来给你灌上一杯她们自家酿制的米酒,“不管你喜不喜欢,喜欢喝一杯,不喜欢就和三杯”还没听清楚唱的歌词米酒已经进了你的嘴里。慢慢回味着歌词,米酒。来这旅游的人可能会一杯一杯的喝,然后酩酊大醉。西江归来去兮,朋友会把他们西江之行酒醉之态作为茶余饭后的笑谈。可是,他们会回应朋友云:西江米酒碗作杯,苗姑情歌后面催。醉卧西江君莫笑,古来谁推美人杯。

西江之美,经过余秋雨品题之后,已是世人皆知了,那是在2007年7月,余秋雨到黔东南开展了文化之旅。到了西江之后,你便可以看到规模庞大的吊脚楼建筑群,西江的吊脚楼群规模庞大,极具气势。西江苗寨依山傍水而建,远看苗寨,吊脚楼层层叠叠,呈金字塔形。近看才发觉它的实用性、科学性、吊脚楼立于平地,吊脚半边楼建于倾斜度较大的上坡上,就坡面开成上下两级屋基,下级竖叫长柱,上级竖叫短柱,“吊脚楼”因此得名。吊脚楼底层多用于圈养牲畜和家禽,堆放柴草,农具和贮存肥料等。第二层为生活中心、正中堂屋为迎客厅,佳宾亲朋到来,常在此摆上长桌,设宴款待,外侧安有苗语称为“阶息”的“美人靠”。第三层一般用来存放粮食、杂物,大户人家也用其中一些房间做客房或者卧室,寨内吊脚楼层层叠叠顺山而建,有连绵成片,房前屋后有翠竹点缀。

在寨子里,我看见一个小孩子,才刚会走,爷爷在边上一拍节拍,小脚丫就有了节奏,好玩死了,你看这个就是了不得的传承,一种无形的支撑。当地苗人有句俗话:小孩子会走路就会跳舞,小孩子会喝水就会喝酒,小孩子会说话就会唱歌。你想知道人长大以后,怎么样才能没有烦恼吗,按照心理学的理论通俗地说,小时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这我才恍然,理解了,为什么我在长条宴席上,在田埂边,在山路上,在手工作坊里,见到只有微笑与和蔼,知道了没有锁的世界是怎么样的,知道了为什么人人都是那样的好客了!汉人的文化是记录在纸上的,可是苗人的文化表现在葬礼上,在银饰里,在刺绣中,在芦笙里,在长条桌宴席的菜肴里,在笑声中,在歌声中,在醉意中,在这漫山写不完的,美的回忆中......黔东南被称为人类疲惫心灵的最后家园——这的确是一个美妙的家园:铿锵的芦笙,雄浑的芒筒,清澈的苗歌,欢快的鼓舞,闪耀的银饰,绚丽的绣裙,秀美的山水,古朴的风俗„这一切,都是诗歌的源泉,而苗族青年男女对歌的神韵和古老祭仪的神秘,更有可能给诗歌丰富的养分。后两天的行程是在雷山县,早上吃过早餐开始从西江出发,一路上弯曲的山路蜿蜒着,不过车程不是很长,中午时分就到了雷山县,今天最期盼的是2千多米高的雷公山了,弯弯的山道从山脚蜿蜒伸向山顶,道两旁茂密的野草、灌木丛带着雨珠。偶尔有车从对面开来,得花好长时间才错得过去。颠簸了半天,汽车终于在山顶上一座房屋前停住。这是我们就要开始雷公山之旅了,爬上这看着可望不可及的雷公山了。

路途中一行人就被眼前的一大片新绿吸引住了。只见满坡满岭的藤蔓密密麻麻布满了附近的几个山头,长长的藤蔓相互牵扯着,编织成一顶顶巨型华盖,大有遮天蔽日之势。藤蔓上碧绿的叶子被雨冲洗得越发油润,叶子的缝隙处,一对对像牛的犄角一样的双钩,长势喜人。爬了一半路程,实在是累呀,但是不能半途而废,坚持!看着一路有下来的,我几度想要和他们一起返回山下,但是咬咬牙还是向上爬。看见了,看见了,不远处就是山顶了。和同伴欣喜的望着山顶,又爬了半个小时,天呀,我们终于到了.....此时看着山下,多的都说不出来了,一览众山小就是这个感觉了,犹如在仙境般。

虽然下了山感觉快要虚脱,累的半死,但是亲身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景,身在其中的感觉和照片中所领略是大有不同的啊!

实践结束后,回到柳州的那一幕,我们都不大习惯柳州闷闷的空气了。对苗寨那个美丽的地方还是恋恋不舍,它那里的美是品味不完的,你每天所见的都是相同的景色但是因为有了来自不同地方,不同国度的人们与这里的古朴发生碰撞。你会觉得自己忽而在现在忽而又回到了大自然里。对以后的学习目的我更加明确,对美的感受更加深刻,对人对物有了许多新的认识,不同角度去观察,不同位置去分析,得到的就不同,要多角度的看问题,进而更好的解决。

贵州采风总结 第2篇

这次的贵州采风,不管在学习还是在做事方面,都感触很多。。。

亲身的体验才使我深深的感受到苗族是一个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文化传统的民族。

一到寨门口,就看到了一栋栋吊脚楼紧密的分布在半山腰上,围绕着山相连一片,看起来很和谐,像一幅精美的画卷。但是感觉千户苗寨已经成为了商业性质的景点,有点失落。总的来说,因为景的魅力太大去这里也是相当值得的。

在寨子里时,我发现苗族妇女在日常生活中都穿着朴素,统一的苗族的发型、带点花纹的黑色上衣,下面配个牛仔裤或很普通的裤子。让我感到奇怪的是她们怎么全都穿着黑色的上衣,后来苗王告诉我他们苗族崇尚黑色,忌讳白色,黑色代表尊重,以前苗族被别的部落打败,只好逃难。苗族受到了很大的屈辱,希望受到尊重,但苗族又没有文字,所以只能用衣服来表达内心的感受。当地还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世界历史上有两个最苦难的民族,其中一个是犹太民族,另外

一个就应当是苗族了。”苗族人经历了这么多之后还能做出值得任何一个人都震撼的刺绣,怎能一个“帅”字了得!

去之前查资料时看到有介绍西江苗寨的夜晚万家灯火,这才体会到有多美,傍晚时刻,我们四个人就去了观景台,伴着春日和风,站在观景台上,眺望远处苗寨的灯光如繁星点点,世外桃源的感觉油然而生。

忽然想起唐代诗人辛弃疾所写的《西江月》中的诗句: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看到秀丽的自然风光再加上美丽的服饰,简直无法形容。千姿百态的花纹图案,把苗族服饰点缀的更加美丽。苗族的女装尤为复杂且多姿多彩,从他们的服饰中,可以明显的看出苗族人喜欢红色。苗族人认为红色是最美、最神圣、最具有生命力的颜色。苗家女性把红色看为雨后天空上的彩虹和美丽山花,在青山绿水的大山里,红色就显得格外突出明显。

在台江举办的姊妹节,我们看到了穿盛装的大队伍,一眼望去,光彩夺目,很强烈的视觉冲击。还有很多卖绣片的。看到他们摆在地上的一片片精致的绣片,感觉每一片都是艺术品。我们从来没见过这么精致的绣片,真是大饱眼福。有位卖绣片的苗族妇女告诉我们:“我们生活在这种地方,在这种环境下,不刺绣也没办法,必须要做刺绣、做盛装,如果不刺绣的话,在过节的时候没有盛装穿是不敢出门的。”苗族妇女的刺绣工艺之所以那么好,是因为苗族认为,人是有灵魂的,它无处不在,甚至在人的衣服里都有。有人如果病了,可撕下一小角衣服去问巫师,看看是遭遇了什么恶魔。所以,她们在刺绣、做盛装时,内心是离不开最初的原始信仰的神秘感的。运用各种不同的绣法使图形变得生动而又华贵。苗族的妇女把刺绣做的像自然物活灵活现,有的就像浮雕一样,手法也很夸张。在颜色上,大多使用红、黄、蓝、黑为基本色,再加以白、浅绿、桃红、橙黄等颜色,做工精致,图案繁复,色彩鲜艳,有些还是很好看的高级灰色调。这些大胆的想法都是我们在创作中所顾忌的,经过这么一番思索,我们从中获取了很多灵感。从他们的纹样中可以联想到苗族的妇女在画纹样时充分发挥了想象力,运用了传说和一些故事来进行纹样设计,使苗族的纹样更加丰富多彩。

苗族女子在做盛装时,还要挑选吉祥的日子,这样,做出来的盛装就能够保护其穿着盛装的人,自己的刺绣工艺也才能精致。但是,现在的苗族大多数女子都已经不会刺绣了。很多村民的织布机、染缸等工具已经搁置起来或者已经当柴用了。具有精湛手艺的一代人渐渐老去,年轻的人对这些工艺已经陌生。村民有句谚语:‘挑花绣朵,50年代,人人都会;70年代,中年人会;90年代,老年人会’。”当然这也跟当地的经济发展是有相当大的关系的。听苗王介绍,随着千户苗寨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寨子里的村民已经很少外出挣钱了,每天在寨子里最少就可以挣70块。在这种环境下,苗族女子就不再想制作苗绣了。这种文化的流失,值得我们深思。

在丹寨的一个中学,看到了学生的蜡染作品,学校的一些公共设施也是用蜡染做的,课间的广播体操也是根据苗族的舞蹈编的,很有特色。希望以后会有更多这样的学校,能够把苗族文化发扬光大。

苗族虽然没有文字,但苗族的文化历史悠久,苗族服装,尤其是盛装、银饰,也是一种特别的记录,一种特殊的语言,他虽然没有声音,但是更直观,更充满鲜艳的色彩。我在贵阳民族民俗博物馆里看到一段话,意味深长,感触很深:

时光在流逝,传统在消失。。。

我们处在特定的历史瞬间,我们有幸看到传统的苗族服饰文化精华,这个珍贵的人类文化遗产。

它,正在挥手隐去,“苗族藏驿”无力让时光倒流。。。

我们只是想在展示它的绝美、厚重的同时,将其传统的手工技艺传袭给我们的后人。

如今我已返回城市的喧嚣,梳理在西江千户苗寨的脚步和思绪,那里的每一个细节都让人印象深刻,特别是苗族人民的热情好客为最先。我猜想,这是因为西江苗人在经历数千年艰难跋涉风餐露宿的艰辛迁徙历程,膜拜沿途的山山水水,经过岁月洗礼,来到西江,已经变得安详而平静,善良而美丽,热情而好客。

贵州采风总结 第3篇

贵州开阳化工有限公司500kt/a合成氨项目, 是山东兖矿集团为充分利用贵州丰富的煤炭资源而投资建设的煤化工项目。该项目的关键技术干煤粉加压气化技术引进于德国科林公司, 结合兖矿集团自有的多喷嘴水煤浆气化技术工业化经验及干煤粉气化中试装置运行经验, 形成了拥有多项专利及关键设备的干煤粉加压气化技术。

公司合成氨项目采用干煤粉加压气化工艺 (适合于气化贵州高灰熔点煤) , 气化压力为4.0MPa (G) , 设置2台气化炉 (单台耗煤1 000t/d) 和对应的2套渣水处理装置, 每台气化炉按75%的负荷进行生产, 有效气 (H2+CO) 产量为140km3/h, 干煤粉需求量约为92t/h, 设计年运行时间为330d, 合成氨生产能力为500kt/a。

500kt/a合成氨项目自2010年10月正式开工;2012年10月前基本完成建设任务, 进入单体试车、联动试车阶段;2012年10月9日开始投料试车, 11月3日气化炉投料成功;2013年1月21日打通全流程, 产出合格产品;2013年4月4日实现气化双炉运行。截至2014年7月, 气化系统单炉运行最长时长35d, 双炉运行最长时长65d。

2 气化装置流程简介

2.1 煤粉制备系统工艺流程 (图1)

原料煤由供煤系统送入各个制粉系列的原煤仓, 原煤仓中的煤经给煤机称量后进入磨煤机, 原料煤的磨细和干燥在磨煤机中同时进行。用于干燥和输送煤粉的气体———由干燥气升温炉产生的高温干燥气, 把一定粒度的煤粉带到位于磨煤机上部的分离器进行分离并干燥后, 经上升的输送管送入袋式收粉器。不符合要求的粗煤粉落回到磨盘上, 被再次碾磨。升温炉开车阶段使用的燃料气为液化石油气, 系统运行正常后则采用液氮洗工段来的燃料气, 不足部分由低温甲醇洗工段来的燃料气补充。出袋式收粉器的尾气进入主排风机, 部分尾气进入系统循环利用;其余尾气排入大气中, 尾气含煤粉浓度≤30mg/m3。不能磨细的石子煤落到磨煤机下部石子煤斗中, 定期清除。袋式收粉器的煤粉经星型卸灰阀进入振动筛, 除去杂物, 干净的煤粉再经落粉管进入煤粉仓。

2.2 煤粉加压及给料系统流程 (图2)

煤粉仓中的煤粉, 经下部3个煤粉锁斗交替下料, 进入煤粉加料罐———低压状态下, 煤粉经氮气流化后进入煤粉锁斗, 在煤粉锁斗内再次加压后进入高压设备煤粉加料罐, 煤粉加料罐中的煤粉再次经氮气流化后经3条煤粉管道进入气化炉中的3个工艺煤粉烧嘴, 然后进入到气化炉反应室内。

2.3 气化及合成气洗涤冷却系统流程 (图3)

来自空分装置压力为4.3MPa、温度为25℃的氧气, 经氧气加热器加热到165℃后, 与少量中压过热蒸汽在氧气蒸汽混合器混合后, 分别进入3个工艺煤粉烧嘴, 与经煤粉烧嘴喷入气化炉的煤粉在1 600℃左右的高温下发生部分氧化反应, 生成粗合成气、熔渣, 熔渣及未完全反应的炭通过燃烧室下部的渣口与激冷水沿下降管并流而下, 进入气化炉激冷室;粗合成气被冷却后在激冷室的液位以下以鼓泡的形式进行洗涤和进一步冷却, 再由激冷室上部空间进行气水分离后出气化炉激冷室。

从气化炉激冷室出来的富含饱和水蒸气的粗合成气进入混合器, 与来自黑水循环泵的黑水混合, 使粗合成气夹带的固体颗粒完全润湿, 之后进入旋风分离器分离, 合成气中的大部分细灰进入液相, 连续排出旋风分离器, 进入渣水处理系统。出旋风分离器的合成气进入洗涤塔的下部, 进一步洗涤除尘, 合成气含尘量降至1mg/m3以下后送下游工序。洗涤塔底部排出的黑水, 通过流量控制经减压后进入渣水处理系统;而洗涤塔中部含固量较低的洗涤黑水则经黑水循环泵加压后分为两路, 一路经激冷水过滤器过滤后送入气化炉激冷环、另一路送入混合器, 分别作为洗涤水、润湿水。

熔渣在激冷室的水浴中通过静态破渣器破碎后, 进入破渣机再次破碎, 然后被锁斗循环水夹带进入锁斗定期排入渣池;激冷室底部的渣水则通过液位调节阀连续排放至蒸发热水塔, 未完全反应的炭颗粒悬浮在渣水中, 随同渣水一起到渣水处理系统作进一步处理。

3 系统试开车情况

3.1 气化炉挂渣

气化炉试开车的关键工作之一就是炉膛挂渣。气化高灰熔点煤时, 气化炉炉膛温度在1 500~1 600℃。筒体内部采用水冷壁盘管结构, 盘管上布满抓钉, 抓钉间隙涂满耐火浇注料。为避免水冷壁盘管及气化炉筒体的损坏, 采取以渣抗渣的方法, 即在耐火涂层上挂上一层固态的熔渣。为防止熔渣无法及时固化, 气化炉挂渣时采取低温操作, 控制好氧煤比, 监控好气化炉筒体温度, 同时注意气化炉热通量的变化。挂渣过程中, 一旦热通量迅速减少, 表明熔渣已经固化, 并均匀挂在耐火涂层上;而一旦热通量不断增大, 则表明气化炉炉温较高, 渣没有挂上, 需改变操作条件。气化炉初次挂渣采用贵州青龙煤, 并一次挂渣成功。挂渣后待热通量稳定后, 立即停车, 并进炉检查挂渣效果;经检查, 内壁光亮滑溜, 无裂纹, 达到理想的挂渣效果。贵州青龙煤煤质参数如下:C 62.39%、H 2.29%、O0.11%、N 1.02%、S 2.39%, 灰分12.77%, 挥发分12.77%;煤灰熔融性 (弱还原气氛下) , DT1 307℃、ST 1 417℃、HT 1 468℃、FT 1 488℃。

3.2 气化装置开停车情况

气化装置自试开车以来, 由于人员比较年轻, 开车经验都比较缺乏, 装置运行时间都不是很长。无论是工艺还是设备方面都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工艺方面主要有, 最初的制粉系统热风炉点火困难, 气化长明灯点火困难, 多次点火不成功;后来的合成气带灰严重, 沉降槽积灰致使搅拌器损毁。设备方面主要有, 初期的磨煤机振动, 给煤机卡堵, 加料罐搅拌器跳车, 高温热水泵超温, 压滤机运行不畅及更换滤布频繁等。2013年上半年气化装置开停车情况见表1。

3.3 开车所用煤种及运行指标

由于贵州地区大型煤矿比较少, 产量不高, 因此气化装置开车所用煤种不一, 更换比较频繁, 给装置的稳定运行带来不利影响, 尤其是对气化炉炉温的控制及灰水水质的控制。所用部分煤种运行参数见表2。公司对贵州各地的多种煤进行气化, 获得了一系列高灰熔点煤的工业运行经验, 有利于干煤粉加压气化装置的推广及稳定运行。

4 系统运行常见问题及处理

4.1 磨煤机振动致风煤比欠佳

制粉系统制粉时, 磨煤机的磨辊与磨盘之间发生摩擦, 产生剧烈振动, 磨煤机进出口压差大, 导致其出力不够, 影响设备运行寿命, 也导致后系统无法正常稳定运行。为此, 经过对磨煤机内部结构的一系列改造, 消除了磨煤机振动的现象, 提高了磨煤机出力, 为后系统长期稳定运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2 合成气带灰严重

出气化炉合成气经洗涤塔洗涤后, 送入净化工序处理, 从而得到合格的精制气。要求向后系统送的合成气含灰量≤1mg/m3, 而贵州煤的特点就是灰熔点高, 同时煤中的灰分也高, 达20%以上 (质量分数) , 这就给合成气洗涤系统带来了压力。由于洗涤效果不好, 合成气带灰较为严重, 含尘量远远超过设计指标。带灰的后果是, 容易造成管道堵塞, 更严重的是造成变换系统催化剂中毒, 活性降低, 影响变换效率。为此, 经过讨论研究, 决定对洗涤系统设备进行改造, 如对旋风分离器、混合器及洗涤塔内部结构作了调整。与此同时, 对合成气洗涤用水也作了调整, 优化了操作参数, 最终达到了良好的洗涤效果。

4.3 沉降槽积灰及搅拌器损坏

贵州煤灰分高, 导致黑水闪蒸系统负荷比较大, 同时黑水沉降系统的负荷也比较大。两套气化系统共用一套沉降系统, 一旦黑水中灰分较高, 搅拌器的负荷就比较大。在考虑黑水沉降速度的同时, 得兼顾灰水水质, 防止管道堵塞。试开车期间只是考虑到灰水水质, 没有考虑沉降槽搅拌器的负荷, 沉降槽内的积灰没有及时排出, 搅拌器负荷过大, 造成涡轮蜗杆断裂, 致使系统停车。为此, 对黑水沉降系统加强了监控, 其水质及时进行人工分析, 及时调整黑水、灰水药剂, 以及对沉降槽搅拌器的运行情况做好监控, 防止超负荷运行。经过一系列调整, 杜绝了此类情况再次发生。

4.4 压滤机滤布吸不干及跑偏严重

每套气化装置对应一套压滤机系统。试开车时, 压滤机经常存在滤布跑偏、滤布吸不干等现象。初期认为是药剂堵塞滤布, 真空度达不到要求。在保证灰水水质的前提下对药剂进行了调整, 但效果不明显。考虑到滤布冲洗水温度及用量问题, 为防止滤布褶皱, 重新配管, 采用其他水源, 但仍无法解决滤布吸不干的问题。压滤机滤布跑偏、褶皱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除了现场监控设备运行状况的工艺人员态度不认真外, 跟设备自身的性能也有关系, 其自带纠偏装置气囊经常破裂, 动作经常失灵。上述两种情况导致滤布使用周期极短, 多则一个月, 少则几天。鉴于此, 我们加强管理, 对操作人员加强思想教育及技能培训, 并进行定期排查, 但仍无法解决滤布使用周期短的问题。目前, 仍在同厂家沟通, 滤布高效利用的方式仍在摸索之中。

系统出现的其他问题, 在此不一一赘述。

5 结束语

记贵阳市“多彩贵州”创作采风 第4篇

10天来,音乐家们领略了三江沿岸气势磅礴的自然风光;参观了“一面倚山,三面临水”的铜仁老城风貌:感受了绕城半周东去沅水的锦江风采;在具有浓厚佛教色彩的名岳之宗梵净山,音乐家们徒步品味了“梵天净土”带来的美好享受与惬意。满山遍岭的植被以及栖息在那里的各类动物,比如黔金丝猴、娃娃鱼、白颈长尾雉、云豹等珍稀动物、全球仅存的“贵州紫薇”、中国鸽子花树(珙桐)等珍稀植物,既是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和保护价值的原始古朴的生物群体,又成了音乐家们创作时的灵感与财富。江口县气候宜人,交通发达,通讯便捷。音乐家们在这里感受到了江口争创全省文明、卫生城市和旅游示范县城,努力打造“诚信江口、法制江口、安全江口、开放江口、文明江口”新形象的决心和意志。印江,只不过是梵净山脚下的一个区区小县,异常闭塞,可是自明清以来,书法名家辈出,以题写“颐和园”匾牌而名噪海内外的严寅亮就是杰出代表,于是印江成为了著名的“书法之乡”。在梵净山麓的两个碑林中,音乐家欣赏到了当代书坛泰斗赵朴初、启功、沈鹏等人的墨宝。这里还是一个富有革命传统的山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贵州高原上的第一块红色根据地,即1934年由贺龙等老一辈革命家创立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黔东特区,就屹立在梵净山麓的临边几个县。德江县在武陵山、大娄山汇接处,青山绿水之间,她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熠熠的光芒。这里的玉溪河河水绵亘数千年,涤荡了多少历史尘埃,沉淀着多少美丽的故事。

音乐家们在这里看到了钟鼎山挺拔的山体,仿似一个永不言败的巨人,虽然饱经风雨沧桑,但却呼唤着人间的巨变。这里的傩戏、天麻带给了音乐家无限的美丽遐想。最值得一提的,还数素有“黔北门户”之称的正安。这里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是巴蜀文化、荆楚文化与古黔北文化相互渗透交融发育的重要区域,是东汉儒学大师、教育家、贵州文化鼻祖尹珍先生的故里。尹珍文化在这里世代传承和发扬,积淀了正安深厚的文化底蕴,素有“小说之乡”、“群众文化之乡”的美誉。音乐家们在这里,参观了民乐团的演奏、合唱团的排练、与当地文联的同志们展开了亲切的座谈。同时,还欣赏了当地唢呐、地戏、里连箫以及正在申遗的竹琴等民间艺术表演。不管是看了他们的表演,还是听了他们的故事,音乐家们无一不拍手称好。绥阳诗乡文化可追溯到东汉尹珍设堂办学,历史积淀深厚,创作源远流长。当代,诗乡走出了廖公弦、李发模、祝焘、杜兴成等著名诗人、画家、音乐家,境内氛围浓厚,活跃着大批文学艺术爱好者,他们吟唱、描绘绥阳县的山水风情、社会发展,出版了以诗歌为主的各类专著70多套,发表文艺作品1万多件,有些作品被译成英、法、俄、意等文学作品介绍到国外。这些丰硕的成就,让音乐家们惊叹不已。

8贵州民族服饰采风报告 第5篇

2013年4月19日,我们扬州大学服装1001班的全体同学在两位老师的带领下,乘上了K11列次火车,开始了为期九天的贵州采风之行。

次日下午,我们到达了此次采风之行的第一站—镇远。二十多小时的火车,让大家都已疲惫不堪,但镇远这座自然之美的历史古城,以它清新的山水和淳朴的民风瞬间缓减了大家的倦怠。镇远是中国文化古城之一,历经千载沧桑,至今城址未变,古韵悠然。城内古街古巷曲径通幽,石桥城垣错落有致,碧水晨雾姿态万千,儛洋河畔诗意盎然。无论是青砖黛瓦,高封火墙,还是飞檐翘角,雕梁画栋,都让人心神畅然,流连忘返。

21日早餐后,我们出发前往凯里。途中,我们参观了革家文化的代表—麻塘革寨。关于革家人的种种传说,虽无法考证,却令人神往。进寨的喝酒仪式让我们看到了革家人的热情好客,淳朴安逸的生活状态也让人印象深刻。革家人是一个能歌善舞、勤劳古朴的民族。革家女子的服饰比较奇特,少女戴红缨帽,结了婚的妇女头戴花冠帕,上穿蜡染绣花衣,并罩以铠甲式披肩,下着百褶裙,腰系丝带,流苏围腰巾,颈配银饰项圈,小腿扎刺绣绑腿。值得一提的是,革家蜡染古朴大方,花纹精致多样。

入住凯里的第二天,我们来到了小七孔景区。景区内各个景点景色优美,趣味盎然。小七孔景区响水河上横跨着一座青石砌成的七孔拱桥,为道光十五年建,故得名“小七孔景区”。景区内的水上森林让我难以忘怀。水中有石,石上有树,树植水中,这种水、石、树相偎相依的奇景令人叹为观止。

2013年4月23日,我们终于迎来了期盼已久的—台江姊妹节。这一天,苗家的兄弟姊妹们身着各式精美服装游行在长街上,令人目不暇接。

苗族的衣服又叫苗服,黔东南苗服不下200种,是我国和世界上苗族服饰种类最多、保存最好的区域,被称为“苗族服饰博物馆”。从工艺技法上看,苗族服饰保持着中国民间的织、绣、挑、染的传统工艺技法,各种手法相互穿插,或挑中带绣,或染中带绣,或织绣结合,使得纹样百出,花团锦簇,流光溢彩,显示出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从内容上看,服饰图案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中的物象,有表意和识别族类、支系及语言的重要作用,这些形象被专家学者称为“穿在身上的史诗”;从造型上看,采用中国传统的线描式或近乎线描式的、以单线为纹样轮廓的造型手法;从用色上看,他们善于选用多种强烈的对比色彩,努力追求颜色的浓郁和厚重的艳丽感,一般均为红、黑、白、黄、蓝五种。苗族男装的色彩和装饰较单调,不及女装的鲜艳与丰富。苗族男装上衣大都对襟,质地一般为家织布、卡其布、织贡尼和士林布。色多为青、藏青、蓝色,下装一般为家织布大裤脚长裤。

苗族女装有便装和盛装之分。便装一般为右衽上装和无领胸前交叉式上装两类,无领胸前交叉式上装无纽扣,以布带束腰。苗族女便装质地一般为家织布、灯芯绒、平绒、织贡尼、士林布等,颜色一般为青、蓝等色。苗族女盛装一般下装为百褶裙,上装为缀满银片、银泡、银花的大领胸前交叉式“乌摆”或精镶花边的右衽上衣,外罩缎质绣花或桃花围裙。“乌摆”一般全身镶桃花花块,沿托肩处一般镶菱形桃花花块,无纽扣,以布带、围腰带等束之。头戴银冠、银花或银角。盛装颜色多为红、黄、绿等色。银饰是这场游行中不可或缺的亮点之一。有银冠、银珈、项圈、披肩、项链、牙签、髻簪、耳环、手镯、戒指等。项圈由小到大多达七圈为一套,重二千余克。造型或呈四棱突起,绕如螺旋,或偏圆,平面上錾出各种花纹图案。项圈是苗家姑娘恋爱、结婚必备之物。牙签一般由数根薄而透明的牙签和四到八条银链、小银铃组成,每条银链又由数十个直径不超过2毫米的小银环连缀而成。每个零件又编、錾、刻出各种图案,常见的有鸾凤交颈、双凤朝阳、并蒂桃等,以祝愿幸福吉祥;鲤鱼跳龙门、梅花满场等表达好愿;针筒、猴子喜桃、狮子滚绣球等则表现生活情趣;一副牙签要同时具备形美、色明、声脆、实用等优点。

姊妹节当天有一个苗族服饰创新大赛,关于民族元素与现代时尚元素的结合与创新,这是非常值得去研究的一个课题。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经过千百年来的演变,形成了灿烂多姿的民族服饰。中华民族服饰经过几千年的风雨沧桑,形成了富有中国气派、博大精深的民族服饰文化体系。它不仅体现了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整合,以及审美主体内心炽热情感的外化,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透视出中国特定社会文化结构下的特定民族生活习俗和民族审美理念,以纯真、质朴、平淡的符号化视觉语汇及独到的视觉审美视点,高度艺术化地概括反映了民族服饰文化的本质特征,从而体现出我国民族服饰语言从审美意象到具体化艺术符号情和意的整合构筑与传达。所谓的民族风格,就是从民族服饰中借鉴一些形式要素,将之运用在现代服饰设计中。而民族服饰的要素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造型、结构、材料、工艺、图案、服装附件、装饰品、色彩搭配等方面。我国的民族服饰极其丰富,如何更好的将民族元素运用在现代时尚的服饰中,则需要更多的对民族文化的认识和研究,另外,就是要对服饰前沿流行信息敏锐的把握和灵巧的应用。

姊妹节结束之后,我们来到了中国现存的最大的苗寨—西江千户苗寨。寨子里别具特色的当属吊脚楼民居和风雨桥。吊脚楼结构严谨,美观而实用,“依山筑屋吊脚楼,高低参差藏幽林。门前芭蕉蔽炎日,屋后清溪淙淙流。”吊脚楼参差藏于幽林,溪水清冽芬芳,树木葱郁诱人,山间鸟语灵动,一副与世无争,悠然自得的样子,也许桃花源也不过如此吧!风雨桥则是出于改善村寨风水条件和方便居民的生活,以关风蓄气和挡风遮雨,多数苗寨都在自己村寨附近建有风雨桥,自成一道风景。

下一站是中国最后一个枪手部落—从江县芭莎苗寨。当进入寨子时,芭莎姑娘用牛角杯敬上拦门米酒。一曲笙歌毕,三声铁铳响起,火枪对天鸣放,打开寨门迎宾入门。芭莎男子的发髻是男子装束中最重要的性别标志,剃掉男子头部周围的大部分头发,仅留下中部盘发为髻,并终生保持这种发式。下午我们入住了肇兴侗寨。这个寨子,是目前为止,我们看到的唯一一个没有被开发的村寨,雨水浸过的泥路,满是稻梗的农田,规模不大的小商店,三轮车,牛车,抱着孩子串门的妇女„„他们依旧保持着平时的生活状态,与外界的车水马龙、灯红酒绿相隔离,淳朴的生活气息令人似乎忘却了城市生活的匆忙与繁琐。

虽同是侗寨,堂安侗寨却又不同于肇兴侗寨。堂安侗寨依山而建,坐落在梯田之巅。寨内石阶随处可见,因历时已久,已经被磨得光亮。居民用水来自山上的清泉,清泉水温润清甜,居民用它来洗菜、浣衣和饮用。寨中的妇女大都身着蓝色或深色右衽上衣,穿黑布小鞋,并挽髻扎深色头巾。这里的生活同样与世无争,安静悠然,令人神往。

入住贵阳的第二天,我们来到天龙屯堡古镇,屯堡文化自成一格,它不同于其它汉族文化,又不同于本土少数民族文化,它是相对封闭的明代文化遗存。屯堡人的服饰以青、蓝色为主,不能不认为是他们对祖上来自长江一带的眷眷依恋之情的叙说。中国服装发展到明代,综合传统式样自成体系。屯堡人服饰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妇女的衣着和装束上。屯堡妇女始终保持大袖长袍尖头鞋等明代遗风,身着青色或蓝色或紫色或粉色或绿色或白色的大襟大袖长袍,系“丝头腰带”,在袖口、衣襟处镶嵌美丽的花边。长发挽髻套上马尾编织的发网插上银质和玉石发簪,腕戴银手镯。耳吊银质玉石耳坠,脚穿尖头平底绣花布鞋,一双绣花鞋透着屯堡妇女的才思,典雅而高贵。如今,在装束上增添了一块方头巾和彩带黑色围腰。

几天以来,我们远离了城市的喧嚣,边走边欣赏,似乎忘却了平日里的烦心琐事。对于此次采风,第一,也是我此次的最大收获,就是对民族服饰的深刻了解,和对于民族服饰在现代时尚中的应用的深刻思考;第二,我看到了我国少数民族的民风民情,感受到祖国疆域的雄伟辽阔;第三,就是对自己又有了新的认识。美好的事物,总是令人向往并不断追寻,我们一样会循着美好,一直追寻下去。

古城镇远

革家服饰

苗族姊妹节精美服饰

西江吊脚楼

银饰项圈

肇兴侗寨男子发式

堂安侗寨的生活场景

堂安侗寨的山泉水

屯堡的太婆们在路口绣尖头绣花鞋

贵州梯田

姓名:仲玉勤 学号:100307138 指导老师:严加平

陈欣

采风总结 第6篇

一、从自然地理气候角度看西湖环艺

旧西湖位于杭州市中心,古称武林水、钱塘湖、西子湖,宋代始称西湖。而今,西湖水域面积扩展为约7平方公里,三面云山环绕,东部紧临历史文化名城杭州,构成以秀美为极致的湖泊型风景名胜区。

从地理上看,西湖有天目山余脉和钱塘江的山川作为依托,构成三面环山,中涵碧水的湖泊地貌。山不高而层峦叠翠,水不广而平湖如镜。湖外有山,山外有江,江湖相映,山川并秀。山水比例尺度恰到好处,给人以自然亲切秀逸清雅的美感。湖区附近建筑充分尊重自然地势的起伏陡缓,因地制宜,或在湖傍筑一水榭(平湖秋月),或在峭壁之侧做半亭之景(六一泉),或在悬崖之畔做吊脚楼(四照阁),建筑与自然气韵相互渗透,色彩调和,淡雅,最大可能的融入拉周围环境中,体现出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统一。

从气候上看,西湖十景”中由气候和天气构成的美景,春有“柳浪闻莺”;夏有“曲院风荷”;秋有“平湖秋月”;冬有“断桥残雪”。晨有“苏堤春晓”;晚有“雷峰夕照”。古人称西湖“山山水水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各有各的彩图,各有各的意趣。这些美景无一不与杭州地区的气候环境有着直接关系,气候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这几处景观的观赏性和观赏价值。

总的来说,一个好的景致设计,地理和气候变化的因素是需要我以后注意研究和学习利用的。

二、从人文历史文化角度看西湖环艺

杭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而西湖更是历代文人骚客的挥毫泼墨的聚集地中的明珠。“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千年的积淀使得她比其他地方拥有更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西湖区附近的园林建筑则充分的把这深厚文化底蕴从另一个侧面表现了出来。

该地区的园林建筑,多如淡雅的山水画,建筑精致,布局以自然和谐为基调,尽可能的利用到周围的环境,并容入其中,建筑色彩色调明快,处处透着一股唐诗宋词般的意境美,悠远而深刻。例如:十景之一的“柳浪闻莺’,那里循湖岸行,铺岸如茵,泉池碧澄,小桥流水,隐约不时传来清脆悦耳的莺啼,这莺啼点出了静中闻声的绝好意境。又有万树柳丝倒挂轻垂,犹如一道绿色的帐幔,再加上“晴波淡淡树冥冥,乱掷金梭万缕青”的点景之作,意境不可不谓之清幽也。又如“天上月一轮,湖中影成三”素有“小瀛州”之称的“三潭印月”,经过运用亭、榭、桥、石、廊等园林建筑,组成重重层次,构成富有变化的景区。虽然湖中有湖,但不感觉水多,陆地虽狭,却处处引人入胜,异常是当游人踏着那九转三回三十个弯的九曲桥,来到碑亭和“我心相印”亭时,景色变化其妙无穷。从曲桥的湖面望去,那亭亭玉立的三塔正好在“心心相印”亭的两旁和中间圆洞门的框景之中,如是在中秋赏月,那皓月中天,塔内灯光、月色、湖波、塔影,相映成趣,诗情画意,尽蕴育其中。

三、从建筑风格上和环艺设计角度看

该地区环艺设计效法自然而又高于自然。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极富诗情画意,具有典型的江南园林建筑风格,极力创造体现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统一。在具体造园的手法上,如为了创造完美的园林意境,造园中很注意引注泉流,或为池沼,或为微缩的飞瀑。临水又置以亭、榭等,注意划分景区和空间,在大范围内组织小庭院,并力求建筑的造型、大小、层次、虚实、色彩并与石态、山形、树种、水体等配合默契,融为一体,具有曲折、得宜、描景、变化等特点,构思新颖奇特。整体建筑风格上不一样于北方的厚重粗旷豪迈和严格等级制度下规整的结构布局,该区建筑布局灵活多变,以自然天道和谐为主,婉约精致而园景很少重复。

典型的如郭庄:园内临流建阁,有船坞、假山,高低错落有秩。同时该园还很多吸收苏州园林的建园手法和绍兴景致的特色(如园中两个池塘,一个是自然形态,湖石堆砌,池畔曲廊,宛若苏州园林;另外一个是石板砌成的方池,显是绍兴风格。)灵活而深富意境之美。

步入郭庄,先见“静必居”,后入“一镜天开”。前为宅园部分,是当年主人居家会客处。后为园林部分,是以水为主题的精致花园,也是郭庄特色集中体现的部分。进门经复廊几经周折到正厅,上悬以匾额“香雪分春”。后堂旧有的一幅楹联重新制作后挂在庭前:“红杏领春风,愿不速客来醉千日;绿杨足烟水,在小新堤上第三桥”。顿时把人引入了高雅的意境。这是一座颇具浙江民居特色的四合院,左右厢房和后堂构成一小院,院中清一色的石板铺装,中间是一个用石板栏杆围成的方池,池中涓涓细流不断,构成江南居民特有的恬静气氛。园中的曲廊、池阁、后山、石桥构成了一幅精致的景色。湖畔的“乘风邀月”轩,敞室临湖,正对六桥烟柳,览尽湖光山色。晴日月夜,确有乘风邀月之妙趣。还有假山上的“赏心悦目”亭,居高临下,四周湖山秀色尽收眼底,令人心旷神怡。中秋月夜,若能在亭中吟饮赏月,那真可谓神仙之乐。还有相邻的一处佳景是二层楼的“景苏阁”,原是绣楼,面临苏堤压堤桥,背后有宁静雅致的花园,此处也是庭园的主体建筑,楼下曾是主人下棋弹琴场所,楼上陈列着文房四宝,是当年主人咏诗作画的地方。矮墙月门前分别题曰:“枕湖”、“摩月”。站在月门里透视,可见葛岭等倩影,如摄入画中一般,倍添人

们游园的兴致。跨出月门,便是船坞,不由引人下船,去畅游西湖美景。

在现代代城市发展中,该区极注意开发,利用原有的自然美景,逢石留景,见树当荫,依山就势,按坡筑庭等因地制宜的造园,又新建立出一系列典型如“新西湖十景”。使的整个城市呈现出建筑,人文,自然和谐统一的风貌。

如何能把天人和一的建筑思想和以人为本的居家环境要求容入到设计理念当中,杭州之行给我深深上拉一课。

20XX年10月22日——27日

如果说杭州之行园林让我感受到的是精致细腻的贵族气息,那么无疑乌镇带给我的就是如小家碧玉般的温婉淳朴和自然。那是一份江南水乡所独有的宁静致远。

小桥,流水,人家”是乌镇的真实写照。全镇以河成街,桥街相连,依河筑屋,深宅大院,重脊高檐,河埠廊坊,过街骑楼,穿竹石栏,临河水阁,古色古香,水镇一体,呈现出一派古朴、明洁,幽静的韵味。

从格局上来说,河网在乌镇内和主干道重合,连桥成路,流水行船,作成亦路亦水的形式。水网体系联结京杭运河、太湖和乌镇的池塘、水井,梦想的解决了农作、饮用、排水、观赏、运输等水问题。

在乌镇很少见常因风水而设的斜门左道,为避免气冲而立的屏墙、照壁和当路放置的“泰山石敢当”等符镇,而是多轴线明确、卑尊有序的各式住宅。据导游介绍,这是因为当地深受儒家文化和吴越文化的影响所导致的。

从特色建筑上看,乌镇与众不一样的是沿河的民居有一部分延伸至河面,下头用木桩或石柱打在河床中,上架横梁,搁上木板,当地人称“水阁”,这是乌镇所特有的风貌。水阁三面有窗,凭窗可观市河风光。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水阁是乌镇的灵气所在,虽然它没有奢华,难比高楼。但有了水阁,乌镇的人与水更为亲密;有了水阁,乌镇的风貌更有韵味;有了水阁,乌镇的气质更为悠雅;有了水阁,乌镇的历史添了一份委婉。水阁是乌镇的独创,也是乌镇的魅力所在。

桥是江南水乡古镇不可或缺的因素。而乌镇也不例外。据说乌镇历史上桥梁最多时有120多座,真正是“百步一桥”,而此刻仍然有30多座。

我仅有幸游览拉西栅的通济桥、仁济桥,中市,东栅的应家桥、太平桥、仁寿桥、永安桥、逢源双桥,南栅的福兴桥,浮澜桥和北栅的梯云桥,利济桥。有些桥上还刻有古人的题词(如通济桥:“寒树烟中,尽乌戌六朝旧地;夕阳帆外,是吴兴几点远山。”“通云门开数万家西环浙水;题桥人至三千里北望燕京。”)深含历史文化的韵味,显得古朴沧桑。正是这些桥把小镇各个部分联系起来,使整个小镇呈现出“小桥,流水,人家”的风貌,使得动静结合把人与自然紧密联系在拉一齐。

乌镇的石板小巷自然而然的融入在水与桥的山水画中,浑然天成。微湿的青板石路让人不由联想到雨打芭蕉,在烟雨朦胧的水乡尽头会不会有一个有着丁香一样芬芳的美丽姑娘,带着淡淡的忧愁在等着归人,如梦如幻。而此刻依然在小巷居住的人们所带来的生活气息,又让人感觉亲切温暖。巷深而不失意境,在很多古镇中很难得。

从美学的角度来看整个乌镇:

形式上,均衡的整齐美。一块块砖叠垒的墙,一条条石板铺成的路,街边的一间间店铺,河边的一间间小屋,它们平行相连或坚持必须距离,表现出自然状态下的整齐美。装饰纹样上多采取二方连续的纹样,伴着蜿蜒曲折的街道,错落有致的老房子,给人一种运动的秩序美感。

艺术上,美感来源于她的客观形式美,色调的同一性,黛瓦粉墙,黑白二色。以灰色为主基调,色彩的明度不高,和谐淡雅,建筑安排变化而统一。

环境氛围上,宁静感是古镇美的另一个方面。古镇的氛围是十分闲适的,所有活动都是自主的,与现代都市的竞争压抑构成鲜明的比较,漫步在宁静的石板巷,倾听脚步在另一小巷上的回音笃笃,能够得到心理上的放松和解脱。

背景文化上,历史厚重感。她的布局、建筑空间形式是千百年来人们生活逐步构成的,背后映射着历史沧桑感。每一块石头、每一块砖都记载无数被遗忘的故事,凝聚了古代东方文化。

总的来说,乌镇之美在于她因地制宜的格局和独具江南韵味的建筑,吴山越水赋予她容颜,勤劳的人民赋予她灵气,让人身处其中不由感到天人和一,上善若水。

结尾语:

这次采风考察总体来说收获是丰富的,不仅仅更加清晰的了解拉江南水乡文化对建筑风格的影响,更深刻的理解拉天人和一和以人为本思想在建筑装饰上的内涵和影响,找到拉自我以后需要注意的地方和设计的一些灵感方向,为以后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打下拉好的基础。

采风总结 第7篇

7月22日午时,在教师的带领下,我们兴高采烈地上了开往江西的火车。这是我第一次坐火车呢!

坐了好久的车,我们到达了中国最美的乡村--婺源,我们兴致勃勃地参观晓起村和李坑村,大开眼界。在婺源,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游览彩虹桥了。采风出发前,我们听王教师讲座已经明白了,彩虹桥是一个和尚化了3年的缘才凑够钱建成的,全长一百多米,是中国最美的廊桥,也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廊桥,并且此刻还很坚固。听说,在彩虹桥上拍过电影《闪闪的红星》呢!此刻来到一看,彩虹桥果然很漂亮!我们走上彩虹桥,有些木桥板还会发出“嘎吱嘎吱”的响声,看来,它的历史的确很悠久了。我们在桥上,看到这儿依山傍水,景色如画,桥上游有座山,桥下游是个美丽的小湖。彩虹桥与青山、碧水、构成了一幅最美的画卷。

走下彩虹桥,旁边有一个木头做的大水车,我觉得它大得有点儿恐怖。旁边的河上还有一座用许多块石头墩搭起来的“桥”,导游说我们能够从“桥”上走过去,我顿时傻了眼,从这座“桥”上走过去掉下水去怎样办这时,大家都迈开大步上“桥”了,没办法,我也只好硬着头皮走了。哎呀!差点儿掉下水啦!这可把我吓得不轻。一上岸我就连声说:“吓死我了吓死我了吓死我了!”这时,我看到旁边的灌木丛里有个牌子,上头写着三个字:石蹬桥。

风景如画的彩虹桥,令我难忘!

采风 第8篇

为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解决广大农村居民老有所养问题, 国务院印发《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指导意见》, 决定2009年在全国选择10%的县 (市、区、旗) 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 2020年前基本实现对农村适龄居民的全覆盖, 并明确了各级财政对新农保的补助政策。

所谓“补入口”, 就是在农民参保缴费环节给予财政补助;所谓“补出口”, 就是在新农保养老金待遇支付环节给予财政补助。中央财政主要负责“补出口”, 即对国务院统一确定的基础养老金部分, 对中西部地区给予全额补助, 对东部地区给予50%的补助。补助基数每人每月55元, 即每年660元。这是目前的补助水平, 今后国家将根据经济发展和物价变动等情况适时调整。

地方财政补助政策分“补入口”和“补出口”两部分:“补入口”主要有3项政策:一是对农村居民个人缴费每人每年至少补30元。是否高于30元, 高多少, 由地方政府根据自身情况确定。二是为鼓励参保农村居民多缴费, 地方财政按照“多缴多补”的原则对选择较高档次标准缴费的给予适当鼓励, 具体办法由地方政府确定。三是对农村重度残疾人等缴费困难群体, 地方财政代其缴纳部分或全部最低标准的养老保险费。

“补出口”具体有3种情况:一是对国务院统一确定的基础养老金部分, 东部地区需要安排50%的补助资金, 中西部地区因中央财政全额补助则无须再安排补助资金。二是鉴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消费水平等存在差异, 地方政府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提高基础养老金标准。三是为鼓励参保农村居民长期缴费, 增加个人账户积累, 对缴费超过一定年限的, 地方政府可适当加发基础养老金, 具体政策由地方政府确定。

我国化肥经营全面放开

国务院最近公布《关于进一步深化化肥流通体制改革的决定》。放开化肥经营, 取消对化肥经营企业所有制性质的限制, 允许具备条件的各种所有制及组织类型的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个体工商户等市场主体进入化肥流通领域。

化肥经营已对外资开放, 价格也放开。鼓励大型化肥生产、流通企业整合网络资源发展连锁、集约化经营。允许各类化肥经营主体“入场”, 不等于毫无“门槛”。化肥是关系农民切身利益的特殊商品, 有品质不易辨别、施用效果滞后显现等特点, 因此经营化肥的市场准入“门槛”应当高于其他一般商品。经营者要有相应的场所、企业注册资本 (金) 、个体工商户的资金数额不得少于3万元人民币, 这是经营主体进入化肥流通领域的最低“门槛”。在省域范围内设立分支机构和跨省域设立分支机构的企业, 注册资金分别不得少于1000万元和3000万元, 这项规定是为了保障经营者具备相应的经营实力, 并引导企业向规模化方向发展。

《决定》中关于“建立进货验收制度、索证索票制度、进货台账和销售台账制度, 相关记录必须保存至化肥销售后两年”, 以及“化肥经营者要对所销售化肥的质量负责, 在销售时应主动出具质量保证证明”等都是新规定, 这对于建立化肥经销的责任追溯制度, 维护农民利益将发挥重要作用。

我国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在变小

中国商业联合会、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披露, 如今中国城镇和农村的恩格尔系数比1950年分别下降19.6和24个百分点。新中国成立60年商贸流通业发展情况显示,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已由温饱迈向小康, 食物消费支出在居民家庭消费支出总额中所占比重大幅下降。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由1978年57.5%下降到2008年的37.9%, 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由1978年的67.7%下降到2008年的43.7%。

城乡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发生巨大改变, 粮食消费量明显的下降, 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粮食消费量为77.6公斤, 是1950年的29.5%, 1978年的37.8%, 农村人均粮食消费量较1950年基本持平。猪肉消费量稳步提升, 2 0 0 7年城镇居民人均猪肉消费量为18.21公斤, 是1950年的2.2倍;农村居民人均猪肉消费量13.37公斤, 是1950年的3.3倍。此外, 食品种类呈现多样化趋势, 食物消费更加追求搭配和注重营养健康, 在收入较高地区的居民人均禽类、蛋类、水产品、酒类、鲜乳品的消费大大提高。编者注:恩格尔系数 (Engel's Coefficient) 是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19世纪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根据统计资料, 对消费结构的变化得出一个规律:一个家庭收入越少, 家庭收入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大, 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 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比例则会下降。推而广之, 一个国家越穷, 每个国民的平均收入或平均支出中用于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比例就越大, 随着国家的富裕, 这个比例呈下降趋势。就是一个家庭的恩格尔系数越小经济越富裕, 恩格尔系数越大经济越困难。

县乡农技推广机构有新说法

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做出具体安排, 力争3年内在全国普遍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 由农业部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 印发《农业部关于加快推进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改革与建设的意见》, 编制《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规划》, 明确了建设目标与内容。在指导思想上坚持改革创新, 以满足农民的科技需求为出发点, 以服务农民的成效为检验标准, 按照综合建设、分步实施的思路, 加强机构建设、队伍建设、运行机制建设和条件建设, 全面提升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公共服务能力;在工作原则上, 要求在现有工作基础上深化和完善, 坚持公益性定位, 强化县级农业主管部门的管理指导职责, 与各地乡镇机构改革相衔接;在工作目标上, 建立健全运行高效、服务到位、支撑有力、农民满意的乡镇或区域性农技推广机构, 使其有完善的管理体制、有规范的运行机制、有精干的人员队伍、有稳定的经费保障、有必要的工作条件。

在整合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科技示范场等项目的基础上, 中央财政加大投入力度, 农业部、财政部共同启动实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示范县项目2009年在全国770个县实施, 中央财政安排资金7.7亿元, 每个示范县投入资金100万元。按照干中改、改中建的思路, 优先选择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进展较快的县、市实施。主要工作任务是深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 筛选推广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 培育农业科技示范户, 建设试验示范基地, 培训基层农技人员。通过项目实施, 推进示范县构建职能明确、机构完善、队伍充实、保障有力、运转高效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立农技人员聘用制度、农技推广责任制度、农技人员工作考评制度、农技人员培训制度以及多元推广服务机制;完善“专家—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快速通道;建立农业科技试验示范网络, 推进全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进程。

粮产区将有专项大建设

为保障2020年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目标的实现, 国家发改委决定, 实施促进粮食增产增收创新能力建设专项, 将建设玉米、小麦、水稻、土肥资源高效利用、作物高效用水、农业生产机械装备、粮食储运、粮食深加工和粮食加工机械装备等9个国家工程实验室。该专项将主要对小麦、水稻和玉米等重点粮食品种进行创新能力建设布局, 着重围绕东北、黄淮海和长江流域等粮食核心产区的迫切需求, 有针对性地对创新能力建设进行部署。

通过专项建设在未来3~5年, 培育出适应性广、丰产性好、抗逆性强和品质优良的小麦、水稻和玉米等主要作物品种各为30个、60个和100个;攻克一批土壤改良、新型肥料、节水设备、抗旱减灾制剂等关键工程化技术;研制新型肥料5~6种、地力提升和精准施肥等关键技术30套、抗旱节水关键技术20套、节水减灾生化制剂5~6种;研制一批粮食储运、流通过程中的减损技术, 为实现《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 (2009~2020年) 》确定的水稻平均亩产达900斤、小麦达650斤、玉米达820斤, 加工流通损失从目前的年损失1 7 0 0亿斤控制在1300亿斤以下等目标提供技术支撑。

农资市场监管有新规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最近发布《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监督管理办法》, 规范农资市场经营行为, 保护经营者和消费者, 特别是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保障粮食生产, 促进农村改革发展, 并自2009年11月1日起实施。

种子、农药、肥料、农业机械及零配件、农用薄膜等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农资产品经营者可以直接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办理登记。企业从事化肥连锁经营的, 可持企业总部的连锁经营相关文件和登记材料, 直接到门店所在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办理登记。专门经营不再分装的包装种子的, 或者受具有种子经营许可证的种子经营者的书面委托为其代销种子的, 或者种子经营者按照经营许可证规定的有效区域设立分支机构的, 可直接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办理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向其成员销售农资的, 可不办理营业执照。农民个人自繁、自用的常规种子有剩余的, 可在集贸市场上出售、串换, 可不办理种子经营许可证和营业执照。

农资经营者应当依法从事经营活动, 并接受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督管理, 不得从事下列经营活动: (1) 依法应当取得营业执照而未取得营业执照或者超出核准的经营范围和期限从事农资经营活动的。 (2) 经营国家明令禁止、过期、失效、变质以及其他不合格农资的。 (3) 经营标签标识标注内容不符合国家标准, 伪造、涂改国家标准规定的标签标识标注内容, 侵犯他人注册商标专用权, 假冒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或者使用与之近似的名称、包装、装潢的农资的。 (4) 利用广告、说明书、标签或者包装标识等形式对农资的质量、制作成分、性能、用途、生产者、适用范围、有效期限和产地等做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的。 (5) 其他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行为。

农资经营者应当对其经营的农资产品质量负责, 承担以下责任和义务: (1) 建立健全进货索证索票制度, 在进货时应查验供货商的经营资格, 验明产品合格证明和产品标识, 并按照同种农资进货批次向供货商索要具备法定资质的质量检验机构出具的检验报告原件或由供货商签字、盖章的检验报告复印件, 以及产品销售发票或其他销售凭证等相关票证。 (2) 建立进货台账, 如实记录产品名称、规格、数量、供货商及其联系方式、进货时间等内容。从事批发业务的, 应当建立产品销售台账, 如实记录批发的产品品种、规格、数量、流向等内容。进货台账和销售台账, 保存期限不得少于2年。 (3) 农资经营者应向消费者提供销售凭证, 按照国家法律法规规定或与消费者的约定, 承担修理、更换、退货等三包责任和赔偿损失等农资的产品质量责任。 (4) 发现其提供的农资存在严重缺陷, 可能对农业生产、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危害的, 应立即停止销售该农资, 通知生产企业或供货商, 及时向监管部门报告和告知消费者, 采取有效措施, 及时追回不合格的农资。已经使用的, 要明确告知消费者真实情况和应当采取的补救措施。 (5) 配合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督管理工作。 (6) 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义务。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贵州采风总结】相关文章:

设计采风总结报告07-29

采风感悟07-09

采风07-17

云南采风08-06

云南采风报告05-14

陕西采风报告08-07

采风日志范文05-18

苏州采风范文05-19

西北采风范文05-20

田园采风叙事作文08-17

上一篇:办理独生子女光荣证下一篇:全面优化税收服务 促进地方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