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的的节奏控制技巧

2024-08-17

课堂教学中的的节奏控制技巧(精选3篇)

课堂教学中的的节奏控制技巧 第1篇

五、课堂教学中的节奏控制技巧

(一)课堂教学节奏的成分

为了便于理解和讨论,我们先来介绍一下课堂教学节奏的几种可比成分:

(1)课堂密度

指单位时间内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的程度。新知识多,密度就大。有的教师在解决课堂密度问题时,采取“快读快写”教学方法和大剂量训练法,教师要求学生在限定时间内读完或做完规定的学习量。课量密度加大,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要不断变换授课方法,目的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课堂速度

是对教学量的规定的概念。指单位时间内所完成教学任务的量。包括新知识的学习和旧知识的巩固。

(3)课堂难度

指教授者和学习者在教学时感到的表达、理解、运用等方面的难易程度。它多属技术、方法、理解和理解水平方面的问题。

(4)重点度

是通过比较而确立的相对概括。它是指课堂内重要的和主要的教学内容占全部教学内容比例的大小的程度。

(5)强度 指教师、学生双方在单位时间内,教授或学习一定难度和一定数量的教学内容所引起的双方身心疲劳的程度。持久的高强度,有可能使教师传输教学信号的能力减弱,同时使学生接受教学信号的能力衰减。

(6)激情度

指教师、学生双方共同沉浸在教学美中,融于情景交融的境界中,所激起的双方情感的共鸣、情感振荡的程度。高激情度的出现,常标志着教学高潮的到来。教学节奏的高低、强弱规律变化,指以上六种可比成分按照“弱→强→弱”或“强→弱→强”多次循环,使教学跌宕有致、起伏自然。还可以穿插进行“弱→渐弱→强”,或“强→渐弱→弱”的变化。

(二)课堂的段落管理

课堂的段落,指的是教师课堂推进中的几个活动阶段。它不同于课堂教学环节,环节是对课堂传授内在联系的描述,段落是对课堂进行组织步骤的划分。这里我们主要探讨极易被忽视的课的“开头”和“结尾”部分。

(1)候课

候课是教师课堂活动的预备状况,指的是教师上课前几分钟在教室门口或教室内等候上课。这是教师课堂登台前的入场活动,可以使教师在开课前及时准确地进入角色。对学生来说,也起到以对班集体较好的组织作用。教师是学生的模仿对象,教师的候课,是教师守时、重课、爱生的一种表率。试想,上课铃响了,教师才匆匆地离开办公室走向教室,教师就可能迟到,教师对课堂的珍惜会唤起学生对这节课的重视。另外,教师上课前出现在教室门口,对于稳定学生情绪也有好处,学生意识到就要上课了,就会控制情绪,期待着上课。教师在教室里候课,还有助于与学生沟通,教师通过与个别学生的接触,来传达一种乐观、喜爱和关怀,更易被学生集体所接受,可以使课堂增加融洽的气氛。

国外课堂研究者也比较重视教师的“提前到堂”的问题,玛兰德在《教室里的雕塑家》里这样描述“提前到堂”:上课铃响,在学生进教室之前,教师便出现在教室门口,亲切地看着学生鱼贯而入,就像将军在他的阵地上检阅士兵。这样不仅能确定教师在这个班级的“地位”,而且还有检查学生课前准备等多种实际作用。

当然,教师候课也是一节课工作的延长,特别是在连续2~3节课时,会增加体力消耗,但教师这种付出,会收到不少的实效。

(2)课堂的导入

课堂教学的导入,是指在上课之始或开设新学科、进入新单元、新段落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5分钟左右时间,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预定的教学任务和程序之中,起着酝酿情绪、集中注意、渗透主题和带入情境的作用。

课堂教学的导入,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直接导入。教师简捷、明快地阐明学习目的和要求,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诱发探求新知识的兴趣。

经验导入。教师通过生动而富有感染力的讲解、谈话或提问,使学生对已知素材进行回忆,自然导入新课。

旧知识导入。教师以复习、提问、做习题等教学活动引出原有知识作铺垫,提供新、旧知识联系的支点,将新知识纳入原有的认识结构中,这样既便于知识得到升华,又可降低学习新知识的难度。

实验导入。教师在学习某种章节的开始,演示一系列实验,在一系列为什么的启示下,促使学生有条理地思索问题。

直观导入。教师在讲授新课题之前,先引导学生观察实物、样品、标本、模型、图表、幻灯片、电视片等,引起学生的兴趣。可从观察中,提出问题,创设研究问题的情境,学生为解决直观感知中带来的疑问,产生了学习新知识的强烈要求。

设疑导入。教师在每节课教学之始,编排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形式多样、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回忆、联想或渗透本课学习目标和研究的主题。事例导入。用学生生活中熟悉或关心的事例来导入课程,为学生创设引人入胜,新奇不解的学习情境。

悬念导入。提出带有悬念性的问题来导入新课或问题,能够激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故事导入。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要求,选讲联系紧密的故事片断,可避免平铺直叙之弊。

课堂导入技术的结构有以下几项构成:

引导注意。导入的构思与实施,是要把学生的心理活动保持在教学行为上,与教学活动无关的甚至有碍的活动能迅速得到抑制。学生注意学习的行为有:或举目凝视,或侧耳细听,或顿时寂静,或紧张屏息,或谈论纷纷。引起学生无意注意,可利用活动的强度、差异、变化和新奇进行,避免刻板平淡。其主要方式有:精致的彩色图片、物质燃烧的强光、爆炸的巨响、色彩绚丽的物品和奇香异味等强刺激;鲜明的对比实验,演示实物,模型在形状、大小、颜色、持续时间上的显著差异;在和谐宁静的课堂里,教师采用轻微物低声教学,在讲至关键之处,声音由小变大,都是生动的语言,抑扬顿挫的语调,并配以适当的手势,面部表情和走动。这些都可使导入内容新颖,导入方式多样化。导入活动,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途径有:加深对学习目标的理解。对学习目标理解得越清楚、越深刻,后继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越强,完成学习任务的愿望越强烈。设问导入提醒作用大,有利于加强注意,为了思考和回答问题,学生必须注意有关事物。在导入过程中把智力活动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上课一开始,就让学生动起来,这样比让学生被动地听教师的开场白,更容易集中注意。有时可让学生朗读,有时可让学生观察、做实验。

激起动机。学习动机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认识兴趣,即求知欲。教师在导入过程中,可以创设引人入胜的情境,并提出严格的要求,说明学习这部分知识和技能的意义。当学生清晰意识到自己学习的社会意义时,即可产生学习的自觉性,进发出学习的极大热情。

组织指引。教师在这个方面要解决的问题包括:引导学生思维的方向,明确要研究的课题,让学生领悟到学习内容的性质和含义。安排学习进度,明了学习过程,提出学习进步的方法。教师的组织指引还要不断设法保持教学重点,沿着重点环环相扣地实现教学目标。

建立联系。课堂导入的设计,要建立的联系包括:学生原有知识和能力与即将学习的新知识技能的相关点和连接处;以旧拓新,温故知新。导入所采用的资料和内容要与课堂教学的中心问题联系,这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保证。

(3)课堂的“有序解散”

课堂的有序解散,指的是课程的结尾设计。就是在下课前几分钟,教师如何总结课文,如何让学生走出教室。调查表明,学生不守课堂纪律在课程结尾时出现率比较高。这一段时间教师的控制力减弱,课堂时间浪费量也最大,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过早结束的教师,都不会长久地维持好教室的秩序。

向45分钟要质量,教师要充分注意后几分钟的教学效果。为巩固课堂已讲授的内容,教师应抓住一个适当的机会,向学生提出几个简单扼要的问题,或是梳理、归纳,或是加深、加宽,或是配置一些临时的课堂练习。当然,这些也都需要课前做出充分的准备。

下课铃一响,教室里需要一个确定的、有秩序的解散过程,学生能够迅速地整理课桌,在学生下课“起立”时,提醒学生的立姿,也很必要。教师也可以在这个时候给学生的课间活动做一些有益的揭示和指点。完善的结束,可以达到这样几个目的:重申所学知识的重要性或应注意之点;概括本单元或本节的知识结构,强调重要事实、概念和规律的关键;检查或自我检测学习效果,经常通过完成各种类型的练习、实验操作、回答问题进行小结、改错、评价等,使所学内容和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自己的思维过程和方法;使学生领悟所学内容主题的情基调,做到情理的统一,并使这些认识经验转化为指导他们思想行为的准则;以训练行为技能为目标的教学(如读、书、算以及各种运动技能),结束部分一般为主练习阶段,通过活动,总括技能,或使技能更加熟练,学习者之间亦可互相交流、观摩;布置思考题和练习题,对所学知识及时复习、巩固和运用。

结束技术的类型有以下几种:

系统归纳。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动脑动手,总结知识的规律、结构和主线,及时强化重点、明确关键。小结时,可采用“纲要信号”、图示或列表对比等方式。

比较异同。将新学概念与原有概念、或者并列概念、对立概念、近似的容易混淆的概念、分析比较,既找出它们各自的本质特征或不同点,又找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或相同点,就能对概念理解得更加准确、深刻,记忆得更加、清晰。集中小结。将在不同章节中,循序渐进学习的同一事物的属性和变化,集中归纳小结,从而掌握某一事物的全貌,概括出零散知识的规律。

领悟主题。通过精要论述或揭示本质的提问,顿悟所学内容的主题,做到情与理的融合,并激励学生将这些知识转化为指导思想、行为的准则,达到对学生进行个性陶冶和品德培养的目标。这种结束方法,较普遍地用于思想品德课、语文课和外语课等。

巩固练习。在结束部分,恰当地安排学生的实践活动,既可使学生所学的“双基”得到强化和运用,又使课堂教学效果及时得到反馈。

课堂小组吉要紧扣教学内容的目标、重点和知识结构,要有利于学生回忆、检索和运有同时注意举动化重要事实、概念和规律。经过精心加工而得了的系统化、久化和有效化的知识网络,能帮助学生把零散孤立的知识“串联”和“并联”起来,了解概念、规律的来龙去脉,知识才会得到融会贯通。封闭型的结束,结论要明确;开放型的结束,要鼓励学生继续探索,运用发散思维,培养丰富的想象力。

(三)教学节奏的调控机智

教学节奏就是教学进程中的速度及其规律性变化。文武之道,一张一驰。如果45分钟都是一个调子,平铺直叙,像流水般的淌、淌,学生也会感到乏味、打不起精神。语文教学更应当改变传统教学节奏过慢、单调呆板的状况,通过教师的机智调控,使教学节奏张驰得法、疏密得当、错落有致、起伏和谐。对教学节奏进行调控通常运用四种手段:

(1)依据内容进行调控

重点难点,节奏宜缓,密而不紧;浅易的内容节奏宜快,疏而不虚;如《项链》一课,重点难点——情节布局之巧与人物心理刻划之妙应从容解析,其它内容则不妨轻描淡写。此外,对阅读课文可长文短教或若干篇串联教,快节奏进行;对重点课文则不妨短文深教,慢节奏进行。

(2)依据教学方法进行调控

语文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有的节奏舒缓,如讲练法、导学法、情景法;有的方法节奏紧密,如讲读法、质疑法、讨论法。教师应当从教学内容出发灵活运用、互相调节,切不可注入式一讲到底,教学方法的单一必然导至教学节奏单调,教师只能以其昏昏使人昏昏。

(3)依据教学反馈进行调控

教学作为信息的传导与输入过程,教师必须注意学生的信息反馈,依据课堂动向进行节奏调控。如发现学生疲备紧张,则以舒缓的节奏加强调节;如学生情绪松懈,则应加快节奏,让其情绪高涨。

(4)讲究休止艺术

合理的教学节奏如行云流水,行乎其当行,止乎其当止。“止”是调控节奏的有效手段,正如激流勇进突转以细流幽咽,能驰以回味,休以运神。如教师范读《小麻雀》一课时,结尾时放慢速度,最后一句可以沉思的口气低吟:“……似乎明白了一点什么了。”尔后休止,暗示学生追寻言外之意。这样,既引发了学生思考,又使教学有节奏感。

(四)课堂节奏控制五原则

节奏是事物运动的连续,它是美的一个重要因素。事物运动有节奏,人的思维同样也有节奏。人在思考问题时,有时百思不得其解,有时茅塞顿开、豁然开朗。学生的思维同样如此,他们的思维特点是在思维过程中出现一个高潮后,要再过一段时间出现另一个高潮。因为学生的思维是有节奏的,所以,课堂教学也要有节奏。

(1)快与慢有变换

快节奏就是要学生养成快看、快说、快写、快做、快思的习惯。

①课前的充分准备是实施快节奏的前提。如预先在各种型号的大小黑板或投影上书写好课题、例题、习题,可以节约板书时间;

②课中的严格要求是施行快节奏的保证。基本训练的内容应使学生脱口而出;专项训练可采用只列式不计算等手段;

③课后的作业时限是施行快节奏的关键。如家庭作业要求学生注上完成时间;

慢节奏就是在教学的重点、难点、疑点等处充分揭示知识的发生过程和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

①充分暴露概念的形成过程。概念教学应经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逻辑思维加工过程,要引导学生逐字逐句剖析表达概念的语句;

②充分暴露结论的发现过程。对于法则、性质、定律、规律等,应使学生真正弄清来龙去脉;

③充分暴露公式的推导过程。应注意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用不同途径来推导公式;

④充分暴露思路的选择过程。在应用题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多想,经历思路的剖析、矫正、转轨、定型等过程;

(2)动与静有交替

所谓“动”是指课堂教学活动的一种活跃状态。如学生积极参与、踊跃发言和热烈讨论、争辩等;所胃“静”,是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一种相对安静状态,如学生静心听课、深入思考等。如果一堂课一直处于态,以致于学生兴奋过度,造成课堂处于失控状态;或自始至终静寂,课堂气氛十分沉闷,抑制学生的思维,都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符合教学美学的教学节奏,应是动与静的交替与有机结合。比如教师为了培养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出示这样一道计算题:“25×12+25 × 18”,教师先让学生分组讨论这个题目有哪些计算方法。由于学生个人有发表意见的机会,所以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动)。学生积极思考热烈发言想出了十种解法。如果教师只重一题多解的量、不重质,那么就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所以在学生得出这道题目的多种解法后,教师不要急于转入下一个题目讨论,而应该启发学生冷静地思考哪些解法比较合理,哪些解法没有意义(静)。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而且为掀起下一个教学活动的高潮提供了基础。

(3)张与驰有错落

“张”,就是紧张、急促;“驰”,就是轻松、舒缓。如果课堂教学一味地“张”,会造成学生紧张心理,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如果课堂教学一味地“驰”,学生会精神涣散,注意力不能集中。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既要运用课堂比赛、课堂辩论和教师紧张、急促的语言等造成紧张的课堂气氛;也要运用游戏、故事、活动和幽默的语言等使学生心理轻松、愉快。通过张与驰的互相错落,使课堂教学活动具有韵味美。比如,教学被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时,教师出示20道乘法的口算题,让学生进行速算比赛。这样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从课外集中到课堂上来。比赛结束后,教师用一个小故事导入新课:小猴到小熊家作客,小熊对小猴说:“今天我请你吃三盘苹果。”说着,端出三个空盘子。教师边讲边在讲台上放三个空盘子,并启发学生想一想:“小猴吃到几种苹果?怎样列式?”这样导入新课,不但缓和口算比赛时的紧张气氛,而且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入新课,诱发了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

(4)疏与密有间隔

“疏”就是间隔大、频率小;“密”,就是间隔小、频率大。课堂教学要通过时间分配的多少与信息交流的快慢使课堂节奏疏密有间隔变化。课堂教学既要“密”如基础训练速度快、密度高,使学生达到娴熟、脱口而出的程度;也要有“疏”,如对教学的重点、难点、疑点,教学速度要慢,要给学生深思熟虑的时间。这样通过课堂教学的疏密变化,使学生精神振奋,提高教学效果。

(5)起与伏有波澜

“起”,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思维最活跃、师生情感交流最灵通的高潮状态;“伏”,是指学生情绪相对地平稳,兴奋稍微退落的状态。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善于用一起一伏的节奏,将学生带入起伏跌宕、波澜变化的教学艺术情景中去,使学生享受教育艺术的美。比如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可以在导入、讲授、巩固三个阶段掀起两个高潮:教师在复习近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和三角形的底与高以后,教师猜想计算三角形面积和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一样用底乘以高。学生对教师的猜想反映不一,有的说对,有的说错。课堂掀起了第一个高潮,接着教师引导学生用图形剪拼的方法来证明教师的猜想是否正确,学生个个动手,兴趣很浓。当学生用多种剪拼的方法得出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以高还要除以“2”以后,心里非常高兴,课堂上掀起了第二个高潮。

(五)课堂节奏控制八条途径

(1)通过教学语言的表达来形成教学节奏

教学节奏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是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语言修养,使自己在课堂上的讲述既能保持教材内在的逻辑联系,又能在细节问题处理上,做到具体生动、形象鲜明,能直接付诸学生的理智和心灵,使教者的语言节奏与学生的生理及思维节奏合拍,使学生能在和谐的课堂气氛中获得知识、掌握技能。有的教师一贯低沉和冗长;有的则一贯地高昂和短促,这两种情况都会造成学生的精神疲劳,影响课堂效率的提高。苏霍姆林斯基曾发出这样的感慨:“教育素养还有一个方面,谈到它不能不使人焦急,这就是教师语言修养问题。”可以这样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故语言修养的问题应该成为我们全体教师特别关心的问题。有位教师对这个问题说得十分贴切和深刻,他说:“听觉是人的高级的审美感觉之一。教师的语言首先要准确、明晰,这样才能达到教学目的。同时,在语调上要谦逊温和,抑扬顿挫;在速度上要缓急有致,张驰有度;在风格上要刚柔相济,或庄或谐;或侃侃而谈,如唠家常;或一唱三叹,余音袅袅……”

(2)通过教师的神、情、行、态的变化来形成教学节奏

神,在此是指教师的精神状态、神采;情,是指教师的表情、情调;行,是指教师的行为举止、教学动作;态,是指教师的教仪、教态。

教师处于课堂注意的中心,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都会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而对教学产生一定的影响,在多数情况下,神、情、行、态只是无声的因素、非语言性的因素。但又是必不可少的因素,如同菜肴的调味品和佐料。充分利用这些无声因素,使之成为非语言性的教学表达方式,将有助于形态良好的节奏。

(3)通过课堂的教学程序来形成节奏

一切协调、平衡、均匀、律动,并带有规律性的因素,都可以称之为节奏。因此,教学节奏还应该包括课堂结构的布局,对教学内容的剪裁与设计等。有人说得好:首先,要使全课的结构严谨,忌“松”忌“散”;其次要注意设置波澜,忌“平”忌“淡”;再次,还应注意留下“空白”,给学生以思考的余地,忌“直”忌“浅”。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随着教师的引导,时停时续、时而凝神静思、时而跃跃欲试、时而窃窃私语,时而互相质辩。这样,才能构成课堂教学的时起时伏、动静相济、疏密相间、繁简得当、快慢相宜、手脑并用、紧凑凝炼的格调。

(4)通过“抓两头,带中间”来形成教学节奏

一节课总有其开始部分、进行部分、结束部分,这是一节课的自然划分。在这三部分里都展开何种内容,进行何种活动,采取何种方法以及这三部分之间的照应、联合和转换,也属于教学节奏的范畴。拿方法来说,一节课怎样开始?是开门见山,还是曲径通幽;一节课如何?是层层剥笋,还是单刀直入;一节课怎样结束?是峰回路转,还是水到渠成。这里总有许多教学策略可供选择。“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充分发挥我们的聪明才智与创造性,就能形成各具特色、异彩纷呈的教学节奏。

(5)通过教学情境、教学气氛的创设来形成教学节奏

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内在的思想感情、心理变化是一条“看不见的战线”。这种变化可称之为内部节奏,教学情境、教学气氛正是这种内部节奏的表现和反映。不管教师或学生是否意识到,课堂教学总是有一定的情境和气氛中进行的。在教学中,师生双方以及学生间在思想感情上又总是相互影响、相互感染,形成心理上的互助。教学情境、教学气氛使教学过程序了感情色彩,加深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心理体验。积极地创设教学情境、教学气氛,使之形成有机的变化,就会成为促进教学的适宜节奏。

(6)通过快与慢的调整来形成教学节奏

在当前的信息社会里,信息来源广、信息量大、信息传递迅速,这就必然要求学校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尽量多的知识,并要求提高对信息鉴别、选择和加工的能力。所以教学节奏中的快与慢,在一定程度上也就包含着教学内容的多少。赞可夫在谈到传统教学的缺点时曾指出:一是教学内容十分贫乏;二是教学进度太慢,过分强调了基本技能技巧的训练,以至学生的发展往往在“原地踏步”、停滞不前。

在教学中克服拖沓、达到精练,这是我们的目标,但要达到这一目标也不是单纯靠追求快节奏就能奏效的。现代生活,包括现代教学活动的节奏是多种多样的,如果一味强调单一的快节奏,那就不是社会(教学)生活,而是机器转动;不是活人,而是机器人。这就是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做到该快就快、该慢就慢、快中有慢、慢中有快、快慢结合。例如,刚接一个教学班,开始就不妨把速度放慢点,让师生有一个互相熟悉的过程,一旦相互熟悉或相互适应后,就可加快进度,又例如,在教授基本概念和法则时可放慢速度,但如果在教授基本概念和法则本身的同时,能把后面的某些内容提早进行渗透的话,那么在学习后面的内容时,就能加快了。局部的慢、整体的快,这也是一条基本经验。

(7)通过重复和变化形成教学节奏

教学节奏本身体现了重复与变化的同时存在。重复可使教学得到统一和巩固;变化可增加新的因素,造成对比,推动教学活动继续发展。

我们所说的重复,是允许的或必要的重复,而不是体现传统教学法的那种“多余的重复”或“机械的重复”;我们所主张的变化,是在重复基础上的变化,而不是无休止的变化。我们要克服那种变式:订正,再变式,再订正……搞得学生无所适从,对巩固基本规律知识无所帮助的那种为变化而变化的不良倾向。重复与变化不是绝对分离的,在大多数的情况下,往往是变化中有重复,重复中有变化。重复可长可短,变化可大可小,但所有的重复与变化,都必须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决不能为重复而重复,为变化而变化。

(8)通过连贯与停顿来形成教学节奏

教学节奏的连贯性,一方面体现在课堂结构上的严谨和有层次上;另一方面还体现在教师语言的叙述上,特别是要在小段间的自然转折上,应做到前后呼应、浑然一体,让学生听来感到自然流畅,轻松自如,没有“断层”的痕迹,以保持学生思维的连贯与一致性。

在强调教学连贯性的同时,也应充分考虑停顿在教学过程中的必要性。一节课中要有停顿,这种停顿,是为了给学生留下思考的时间,消化新的内容,并允许学生议论或提出质疑;这种停顿,对差生显得格外必要,因为他们连贯思维的时间不能维持过长,并且新、旧知识的联系来得比较慢。所以适当的教学停顿,有利于逐步培养差生掌握知识的自信心,使新的教学内容能得到他们思想上的认可。一个单元(后)也应有停顿,这种停顿,是在学习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的教学过程之后,来一个相对的静止,让学生回顾或整理这一单元的主要内容或教材中的逻辑联系,让学生在思想上,对这些知识点能建立彼此之方面的联系,以利于他能系统地掌握有关的知识与技能。

总之,教学迸度的适宜性,教学内容重复的科学性和变化中的艺术性,课堂结构及言语言的连贯性,以及教学停顿的必要性,是教学节奏中几个要素。作为一名教师,就应该在上述几个方面自觉地锻炼自己,形成自己的教学节奏上的特色,给学生以鲜明的节奏感、乐感或美感。

(六)课堂中的九种节奏及调节方法

节奏,原本是艺术上的一个概念,它是音乐、诗歌、舞蹈等艺术形式的基本构成要素。例如:音乐节奏,就是通过乐曲中音的时值(音的长度)和节拍强弱的交替出现并合乎一定规律而形成的。

从广义上讲,节奏又是普遍存在的一种物质现象,它产生于事物的运动过程之中,表现并反映了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性及重复性。艺术节奏,则是对物质世界中的节奏现象的一种审美概括和反映。自然界中,昼夜的更替,气候、物候的变化,月亮的圆缺朔望,海洋的潮汐,一些植物花叶的昼开夜合,动物心脏的搏动,人体的生物钟等,都是不同的节奏现象;社会生活中,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工业生产中的工艺流程,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人们劳与逸、工作与休息的交替,交通运输中的客、货流量等,也都包含着一定的节奏。

教学,作为人类的一个特殊活动领域,也具有它本身特有的节奏。概要地说,课堂教学节奏,就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具有一定规律性和重复性的教学变化形式。课堂教学节奏的意义在于:不同的节奏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适宜的节奏,有促进教学的积极作用;不当的节奏,则对教学产生消极的阻碍作用,这是由于节奏和教学之间,存在形式和内容的辩证关系。适宜的节奏,作为教学的适宜形式,使教学获得充分的表达。所以,教师对于教学节奏,不可不慎。

节奏,是解决某些课堂教学矛盾的一种有效方法和手段。节奏对教学的促进作用,是通过教师采取适宜的节奏去解决课堂教学矛盾而得以实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出,发展就是对同的同一和斗争。课堂教学也是在教学矛盾的不断解决与转化之中向前发展的。德育与智育、知识与能力、主导与主体、重点与一般、教材与讲授、教与学、问与答、讲与练、详与略、博与专、多与少、增与减、快与慢、取和舍、虚与实、收与放、隐与显、藏与露、起与伏、顺与逆、张与驰、接与断、升与降……。教师能动而艺术地创设教学节奏,将有利于上述教学矛盾的解决。

(1)教学行程的节奏

一堂课,从某种意义上说,有如一台戏、一部电影、一篇小说,有开端发展,也有高潮终结。如果平铺直叙,便缺少艺术的魅力和美感。因此,要努力把45分钟安排得既科学合理,又富有变化,以追求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教学的行程节奏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教学速度的快慢行止;二是教学内容的详略取舍。二者有机的结合就形成了课堂教学的行程节奏。教学行程的起始便是教学内容的导和,教学行程的发展便是教学内容的不断深入,教学行程的高潮是教学重点的突破和解决,教学行程的终结便是教学内容的巩固和小结。教学行程慢的时候,便是教学内容详处理的时候;教学行程快的时候,便是教学内容略处理的时候。

要科学合理地安排好教学行程,首先要求全面把握教材、突出重点、合理剪裁、主次分明、详略得当。

《守财奴》一文的教学,人物形象分析为一重点,一般都安排一课时,试以这一课时的三种教学安排为例为稍做说明:

安排甲:①明确教学目标3分钟;②逐段讨论分析塑造人物的方法及人物性格35分钟;③小结人物性格的分析5分钟;④归纳主题思想2分钟。安排乙:①明确小说塑造人物的基本方法3分钟;②学生自读,分别指出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方法5分钟;③按塑造人物的不同方法分别分析人物的性格30分钟;④归纳人物形象5分钟;⑤归纳主题思想2分钟。

安排丙:①明确教学目标3分钟;②学生自读并且选片断对塑造人物的方法及人物性格进行分析10分钟;③指名分析,教师点评10分钟;④重点片断讨论分析10分钟;⑤分析人物关系,归纳人物形象10分钟;⑥归纳主题2分钟。很显然,三种安排中丙较为合理。第一种安排,整堂课以单调的逐段分析形式在重复(即使逐段分析中可能会有一些形式上的变化,也只是微观的),全课的教学行程平直呆板,教师的处理也面面俱到,把学生自读和讨论分析相结合,但在按塑造人物的方法分类分析人物性格时主次不明,缺少重点,未能摆脱单调重复的教学程序。第三种安排有主有次、有详有略、有铺垫有高潮、有点有面,多种教学形式结合,形成了良好的教学节奏。课堂教学形成良好的行程节奏,能够集中学生学习的注意力,提高教学的效率。

(2)教学环节的节奏

课堂教学环节,是连接课堂教学结构的纽带、链条和扣节,必须按照教学规律去组织衔接,正确处理“主导”“主体”和“主线”的关系,合理设置教学内容和时间。一节课的教学环节,搞单一式的“满堂满”不行;搞均衡式的“平分秋色”也不行;搞琐碎零乱、无度无序、只求热闹的“花架子”更不行。这些都会给学生带来不良感受,从而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教师在掌握教学环节时,必须审时度势,在削弱、不忽视双基的前提下,将课堂教学按轻重缓急设置好搭桥引路、探究获取、记忆巩固、归纳概括、灵活运用等环节,并使之丝丝入扣、“合辙压韵”,既要有教学达到高潮时,学生思维处在最集中、最兴奋,迅速准确地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良好精神状态,又要有教学平稳时,学生思维处于相对静止、停顿、休整阶段,使他们有回味和思考的余地,还可以在教学进行到一定阶段以后,让学生自由支配一些时间,从而避免“囫囵吞枣”。在此基础上,教师要运用启发诱导、提问点拨、演示暗示、实验操作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使讲解与设疑、议论与练习、展开与收拢浑然一体,有机地协调起来,才能使课堂教学环节按其特点和规律有节奏地进行,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13)教学内容的节奏

课堂教学的内容是教师讲授的主旨。传授的多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完整地构建新知纳入旧知的阶梯,言简意赅地阐述知识的精华。教师在讲授教学内容时,如果原封不动地按照教材文字的多少平铺直叙、不分详略、不按主辅地讲解,就会使学生如同嚼蜡,收不到强烈感人的节奏效果。教师在驾驭和处理教材时,必须突出重点、抓住难点,做到有放有收、详略得当。要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和概括知识的规律,并在思维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上,既有知识的连贯性与覆盖性,又有内容的阶段性和章节性,做到有层次、有章法、有主次、有坡度、有创新,不断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此外,教师在讲授教材内容时,还应有一定的感情色彩和“节拍”,声应抑扬顿挫、神应庄重典雅,使声神融会,相得益彰。做到随境而迁、为文而变、因人而异。如讲到重点时,加强语气声调,满腔韵致激情;讲到难点时,缓和语气声调,言词委婉清晰;阐述成功经验时,语气宜庄重、生动、铿锵有力;解剖失败教训时,语气应严肃、沉稳、诚然有理。这种声情并茂、师生共鸣、教学相长的氛围场景,无疑会将知识的甘泉自然和谐地注入学生的心里。

(4)教学速度的节奏

课堂教学速度快慢的运用,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来适时操作和调整进行的频率,准确掌握教学进程。节奏过快,会使学生思维不及、紧张疲劳、“消化不良”;节奏过慢,会使学生思维松散、厌倦无聊,“缺乏营养”;节奏单一,会使学生思维呆滞、漫不经心、索然寡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课堂教学实际和学生的承受力,从整体节奏的速度上,做到有效控制。其速度宜快慢交错、有张有驰、此起彼伏,形成有规律性的变化。既要使学生学到基本知识和技能,又要使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得以开发。要控制好教学的讲解、训练、复习、批改和考试等进度,使做、看、讲、练纵横贯穿、协调搭配,并使学生的“注意力”和“兴奋点”延展持续较长时间,进而提高教学效率、完成教学任务。

(5)学生思维的节奏

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堂教学本质上是学生思维的活动,学生思维活动的质量如何,是衡量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在课堂教学中,要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呈现鲜明的节奏,就要努力寻求有效刺激使学生的思维呈高效率的节奏思维。首先要注意思维活动总体趋向的渐强。一开始上课,学生刚进入这一节课的学习,心理、生理各方面都有一个准备过程。倘若让他们思考难度较大的问题,接受高强度的思维训练,一下子很难适应,甚至会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是或自插心理,这就为一节课的教学投下了一个阴影。有些课一开始就“冷场”,原因就在于抛出的问题整体性强度难度较大;而优秀的教师上课,开头的问题总是精心设计,难度适当,甚至“顾左右而言他”,于不知不觉中煽起学生学习的热情,为后面较大的思维训练创造了良好条件。从整堂课的安排看,要把那些要求较高、强度较大的思维训练放在后边。从另一角度说,一堂课中,对学生思维的训练放在后边。从另一角度说,一堂课中,对学生思维的训练没有一定的强度,让学生的思维一直处在“平静”之中,也是不符合教学规律的。

其次要注意强弱刺激的交替。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维活动一般都是在外界刺激下进行的。从思维的一般特点看,它总是线性发展的,而不是直线发展的。因此,课堂思维训练的渐强也不宜是直线状的渐强,而应是在保持总体趋向渐强的基础上,不断变化刺激的强度,以形成学生思维的鲜明节奏。要使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维呈现出节奏思维,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变化思维训练的形式,可以是形象思维训练和抽象思维训练相结合,通常先形象思维后抽象思维。

思维节奏是一种心理变化。课堂上提倡学生积极的思维,但不能把弦绷得太紧,应有张有弛,形成节奏。教师的讲授、设疑、提问都要能起到调节学生思维活动节奏的作用。例如:演示实验时教师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观察现象,思维就相对处于低潮,而实验成功,揭示结论时,思维就上升到高潮;教师归纳小结时,往往有停顿地留下学生做笔记的空隙时间,讲解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时就应放慢速度,引导学生思考、回味、接受。此外,边讲边练、边讲边实验等等,都是动态节奏促进思维节奏发展的具体表现。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课堂教学中“占据你的注意中心的将不是关于教材内容的思考,而是对于你的学生的思维情况的关心。这是每一个教师的教育技巧的高峰,你应当向它攀登”。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形成学生思维的节奏,追求思维训练的高质量。

(6)课堂情感的节奏

课堂教学随着一定的感情的流动。可以说,无论哪种形式的教学都离不开一个“情”字,尤其是文学作品的教学。如果在课堂教学中形成鲜明的感情节奏,就能使文章的内在表现力得到充分的外现,使学生的感情在律动中融入作品,使课棠教学产生最佳的艺术效果。

课堂教学中的感情节奏不单单表现为感情强弱的变化,更表现为各种不同感情的转换和变化,如激昂、平静、愉快、悲哀、得意、紧张、悠闲、愤慨、同情等。这种感情的变化形成课堂教学的感情节奏,课堂教学的美育效果得到充分实现。就总体而言,无论教什么课文,课堂的情感节奏都应和文章的情感相吻合,当喜则喜、当怒则怒,不如此,则难以“披文人情”,难以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更无法形成鲜明的感情节奏。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感情节奏应完全一致,只有如此,才会有理想的教学效果。

(7)课堂视觉的节奏

有的课堂有教学丰富的视觉形象,从演示实验的仪器联想,教师的示范动作,到色、形、声、味俱全的实验现象;从表现原子结构,分子结构的球棍模型、比例模型、矿石等标本,到各种挂图和工业设备模型,各式各样,为数众多。这些演示和展示,以及投影仪等电教手段的使用与授课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产生协调、匀称、明快的感觉,这就是视觉节奏。教师的服饰忌“花俏”、教态要平稳富于表现力、板书清楚而有格式、演示装置合理、教具摆设错落有致、实验操作干净利落、实验现象鲜明,这些都为产生明丽的视觉节奏创造了条件。

(8)课堂听觉的节奏

听觉节奏主要来自教师的语言,教师在课堂上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寓情于声、声情并茂,努力使教学语言清晰、准确、条理分明、逻辑性强,并且能抑扬顿挫、快慢有序、亲切感人。这就能造成强烈的听觉节奏,使听者兴趣盎然。

(9)教学语言的节奏

语言是课堂教学重要的手段,课堂教学的主要活动都靠语言来组织,教学行程也靠语言控制。教学语言技巧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教学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合理的语言节奏不仅是教学课堂语言技巧成熟的重要标志,而且可以提高教学的效率。所以,优化的课堂教学语言是根据教学的需要而变化,通过变化形成节奏;而不成功的教学语言总是缺少变化,一课一腔、千课一腔,不看文体不顾内容总是那么一个腔调,严重影响了教学氛围和学生课堂学习的心理愉悦。就课堂教学语言的一般规律而言,讲述定义、概念语速要慢、要匀,描述情景叙述事件要轻快生动,议论分析要激扬有力,抒情要真切感人,过渡要平稳简洁,总结要清晰明朗,起始要沉稳有力。一堂课中,如果能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变化教学语言,就能形成鲜明的语言节奏。

可以说语言的主要魅力就在节奏,课堂教学的语言尤其如此。但语言的节奏一定要服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学生的思维和师生情感交流的需要。如教学《听潮》,语言必须根据课文内容或低吟或高诵;或充满激情,或回肠荡气。唯其如此,课堂教学语言才能充分展示教学内容的内涵,才能充分展示它的教育力量。

(七)课堂停止的策略与技巧

停止策略是一种为众多教师所熟知的课堂管理策略,然而事实又表明,并非运用这一策略的所有教师在教学实际中都取得了成功,故有必要对此进行较全面的分析。

停止策略的基本思想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将企图阻止或改变某一学生或某一部分学生的不良课堂行为的愿望以某种方式传递给该学生或该部分学生,由此纠正他们的不良行为。教师向学生传递“停止”信息的方式有多种多样,如递一下眼神,或走近学生,或轻轻碰他一下,也可以大声命令。在这些实例中,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分析停止策略。

(1)停止策略中具有强制性水平差异的含义

这种强制性水平可分为低、中、高三个层次,在低层次上,教师采用非言语的、一个手势或细小动作向某生做出暗示。例如,某一儿童正做小动作,教师以一个眼神、或摇一下头、或者以不引人注目的方式走向该学生,从而使学生领会到教师的意图。所谓中层次的停止策略是指以言语的、谈话式的而非强迫的方法向学生发出“停止”的信号。例如,用语言形式要求学生移走干扰物,停止不良的课堂行为;所谓高层次的停止策略是指教师以改变了音调的言语行为,或有强制性的非言语方式改变学生的不良行为。如教师在课堂中大声命令某学生停止不良行为,或者对该生进行身体上的限制(如要求该生站起来)。

教师在课堂教学管理中,选择停止策略的不同层次,一方面要依据学生不良行为的影响程度,如只是涉及该生自身听课,还是影响他周围或全体同学等;另一方面也以不影响课堂教学的继续开展为原则。

(2)停止策略有两种表达技巧,即当众的和私下的

所谓当众的停止策略是指教师向某生发出的“停止”信号能使课堂中的大部分学生注意到,如以引人注目的方式走近该学生或以大声说话的形式发出指标;所谓私下的停止策略是指教师只对不良行为的学生做出“停止”的指示,而不让其他学生知道。

从上述两点看,最佳的停止策略方式是低层次的、私下的。使用停止策略可以基于以下两条原则:其一,在课堂活动开始以前,教师应当详细说明教师的期望和行为规则;其二,如果在连续活动中,学生的行为与具体的期望相违背,教师应采取旨在达到期望水平而又尽可能不扰乱课堂情境的停止策略。值的一提的是,停止策略的应用还同教师的权威、权力相联系在一起。在相同的课堂情境中,对具有同样性质的不良行为的学生实施同一层次和相同方式的停止策略,具有不同权威或权力的教师的运用效果就会截然不一样。

论艺术表演技巧中的速度与节奏 第2篇

一、何谓表演的速度与节奏

(一) 表演动作

在公元前七世纪, 古希腊悲剧开始形成, 这也是最早的戏剧表演, 迄今为止已有2600 多年的历史。尽管相对来说我国的戏剧表演而言起步较晚, 不过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开始出现戏曲, 如俳优和倡优。然而, 到目前为止, 关于什么是表演艺术及艺术究竟是什么, 仍是艺术理论家们在争论的问题。从广义层面上来说, 表演具备两个方面的艺术, 即表演者和观众。观众是表演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如果没有观众, 所进行的表演也会失去存在的价值, 也就谈不上是一种艺术。再者, 表演需要演员, 即由表演者进行艺术的展示, 如乐者、歌者、舞者及演员等都是身怀特殊技艺的表演者, 在他们的演绎下, 艺术之美获得展示[3]。当前, 在涉及表演的概念定义时, 倾向于从狭义层面上进行解读, 主要指的是戏剧及影视表演。所谓戏剧电影的表演艺术, 指的是在虚拟环境下, 演员通过形体动作及语言进行人物形象塑造的过程。柏拉图就曾指出, 演员通过动作的形式, 对人的角色进行再现。体验派大师斯坦尼认为:“舞台离不开动作, 动作是艺术获得存在的基础。”梅耶荷德是斯坦尼的学生, 也是表现派的代表之一, 他在演剧主张上与自己的老师存在很多不同之处, 不过在“动作”方面的理解上却持有相同的观点。他认为:在戏剧表演中, 动作应该是最有力的表现手段。[2]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也对动作在表演中的作用持认可态度, 他认为表演应具有“间离效果”, 想要这样效果, 就需要演员在进行艺术展示时赋予相应的表演动作。由此可见, 对于表演艺术来说, 动作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那么, 作为动作的规律, 节奏更是直接决定着表演的成败, 也是衡量演员能力的标准。节奏除了与表演本身有关之外, 还关系到整部戏剧作品的塑造。

(二) 动作速度与节奏的规律

作为一门综合艺术, 表演在进行中时具有多方面的特点:一是现时性, 在进行戏剧表演时, 展示在观众面前的是现在的表演时刻;二是具有连续性, 一出戏的表演是一个整体, 也就意味着演员在进行表演时, 不管是内部的情绪线, 还是外部的行动线, 都需要保持连续性。戏剧演出与电影不同, 如在拍电影时, 如果拍得不好, 可以重新再演, 而戏剧则不然;三是交流性, 在进行表演时, 演员与观众之间应进行交流。戏剧艺术在发展的过程中, 在舞台上的表现手法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原先在舞台上占有重要位置的表现手法, 渐渐失去原来的地位, 如当前的西方戏剧对演员自身的创作力越来越重视, 因此, 在进行排练的时候, 倾向于采取即兴创作法, 这就弱化了剧作家和剧本的重要性, 而有些环境戏剧更是淡化“剧场性”艺术的观念, 直接把观众带到现场参观并参与演出。在进行表演的过程中, 动作贯穿始终。具体来说, 动作包括内部动作及外部动作, 其中内部动作指的是心理动作, 而外部动作则包括两方面, 即形体动作及声音动作。从速度节奏的角度对动作进行衡量, 那么速度就是可观及可感的动作展示, 显然, 节奏主要来源于内部动作, 然而, 这并不意味着就与外部动作没有关系, 事实上, 如果没有外部的刺激, 节奏也就无法在内部进行反映。反之, 内部对外部也存在着相应的作用, 即内部对外部速度进行掌控与把握, 进而使外部速度具有相应的依据, 从而才能发挥速度的作用。表演艺术受制于戏剧艺术及电影艺术的特性规范, 这种规范之下的表演主体如何对速度节奏进行选择及把握, 必然存在一定的主客观因素。

二、影响表演的速度节奏的客观因素

(一) 情节的推进与发展

对于一部戏剧、影视作品而言, 其速度与节奏的变化取决于情节的发展变化, 情节变化在演员进行表演之前就得以客观存在, 情节发生变化, 意味着速度节奏也会发生变化, 而戏剧情节的变化主要由剧作家的创作决定, 其是戏剧影视创作的基础部分, 首先, 它为戏剧影视的再创作提供空间;再者, 对戏剧影视的创作定下基调, 即设置某种局限性[4]。在一部戏剧或者影视作品中, 如果其矛盾冲突尖锐、行动性强, 在情节发展上变化很大, 那么该作品的节奏往往呈现出大起大落、高潮与低谷落差非常明显的态势。

(二) 演员对戏剧风格题材的掌握

戏剧整体表演的速度节奏还与风格、题材有关, 也就是说戏剧的风格及题材会对表演速度节奏产生相应的影响与制约作用。如喜剧的速度经常表现为欢快的一面, 在节奏上表现为跳荡、轻快, 这就要求表演者注意掌控好分寸和速度, 使其与节奏配合到位, 即有张有弛、相得益彰[3]。

(三) 人物情感的起伏与变化

在进行表演的过程中, 表演的速度节奏会根据人物情感的起伏发生变化, 这实际上也是引发速度节奏变化的内部因素。人物情感的这种起伏变化, 其实是剧作家根据情节推进而设置的, 这就需要演员在进行表演的过程中把握人物的内在情感进, 因此, 人物情感的起伏及变化也会对表演的速度节奏产生影响[2], 关于这方面, 在下一章中将会详细进行阐述[5]。在表演时需要演员能结合人物情感的起伏及变化进行层次性表演, 使得表演有积蓄有爆发、有张有弛, 而想要达到这个效果, 势必会在表演过程中借助相应的速度与节奏变化来进行展示。

参考文献

[1][苏]玛·阿·弗烈齐阿诺娃.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精华[M].中国电影出版社, 1990.313.

[2][美]凯瑟琳·乔治.戏剧节奏[M].中国戏剧出版社, 1992.1.

[3]林洪桐.表演艺术教程[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2.60.

[4][苏]古里耶夫·列普柯夫斯卡娅.舞台速度与节奏[M].中国戏剧出版社, 1983.17.

浅析交响乐指挥中的节奏控制 第3篇

关键词:交响乐指挥 指挥节奏 黄河船夫曲

中图分类号:J61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6)16-0185-03

作为一种产生于欧洲的艺术门类,交响乐指挥艺术诞生发展至今已经历经了170余年的历史。自上世纪40年代开始,越来越多的中国本土艺术工作者开始学习交响乐指挥,并试图让乐队合奏出具备美感而且能表现指挥者个人音乐审美的交响乐曲目。在乐队进行曲目现场演奏时,交响乐指挥者只有有效控制指挥的节奏,才能令不同的乐器音符最终交织成具备魅力与个性的艺术品。本论文将首先解读交响乐指挥节奏的概念,进而以《黄河船夫曲》为例,分析交响乐指挥节奏控制的意义,并最终对交响乐指挥中的节奏控制的方式给出三点意见建议。

一、交响乐指挥中的节奏控制概念

所谓节奏,意指在动作行为、语言行为、艺术行为等可以被他人感知的行为中,行为的操作者或掌控者将不同的要素、片段以不同快慢方式组织起来,并使不同的行为、作品要素,以不同速度衔接表现出整体独特性状的方式。通常认为,除了人类的基本行动外,世界各地不同的艺术中往往也有“节奏”的存在。在交响乐曲目中,也存在着交响乐指挥节奏。所谓交响乐指挥节奏,意指交响乐指挥者通过指挥调控的方式控制乐队,让不同乐器在实现合奏的基础上,使不同音符、不同段落以不同的快慢方式衔接表现出来,并最终使交响乐曲目的基本精神、风格、内涵得以体现的过程①。除了能让乐曲表现出自身的特征,不同交响乐指挥者在乐曲中使用的节奏,往往也能使特定作品成果展示出指挥者本人的音乐审美乃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交响乐指挥节奏控制的意义——以《黄河船夫曲》为例

在包括音乐在内的艺术形式中,艺术的节奏往往对作品具备着不同的意义。对于一首交响乐曲目来说,指挥节奏能对曲目的风格定调、结构特征、精神表达产生重要的意义。我国本土著名交响乐合唱作品《黄河船夫曲》,是一首由冼星海先生在上世纪30年代末中国抗日背景中创作的《黄河大合唱》中的第一首作品,本首交响乐合唱曲目在《黄河大合唱》中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采用交响乐演奏的本首曲目,通常选用长笛、单簧管、双簧管、小号、圆号、钢琴、竖琴等乐器进行合奏并抒发作品精神。论文本章将以《黄河船夫曲》为例,解读交响乐指挥节奏控制对于特定作品的意义。

(一)定位乐曲基本风格

在交响乐演奏中,交响乐指挥节奏首先能影响甚至决定作品的基本风格。通常来说,如果一首乐曲的指挥者采取了快节奏方式指挥曲目,那么乐曲的基本风格就会在既有旋律基础上表现出热血、活泼、高亢的态势。如果指挥者采用比较沉稳、和缓、不急不躁的速度方式指挥乐曲,那么交响乐作品最终的风格就会偏向于稳定及内敛质朴。如果指挥者使用了非常和缓的方式指挥曲目,那么一首交响乐作品的风格则会是忧伤或者柔美的。

在《黄河大合唱》系列作品中,《黄河船夫曲》所表现的是1938年前后中国本土群众受尽苦楚还在坚持前行的现实场景。当观众欣赏交响乐《黄河船夫曲》时,能感受到《黄河大合唱》整部作品的基本定调,即华夏民族精神是坚忍不拔的,而非软绵绵的;不是十分浮夸激昂的,而是睿智踏实的。此外作为一首劳动号子,由交响乐演奏的《黄河船夫曲》也应具备质朴、粗犷、现实,丝毫不浮夸过激的特点。因此在指挥交响乐《黄河船夫曲》时,指挥者应在不同曲目段落里始终将指挥速度控制在快中速与慢速的基本区间内,并以此有效定位作品的质朴、坚韧、稳健风格。如在对曲目进行前奏切入时,指挥者即应以中慢速引入,并避免使作品观感在开始时就偏离正轨。

(二)塑造曲目整体结构

除此以外,在交响乐作品演奏中,乐队指挥者进行的节奏控制还能成功塑造曲目的整体结构。在艺术领域中,任何独立存在或者肩负构成系列作品责任的交响乐曲目本身都拥有自己的结构②。通常单二段式结构、单三段式结构、复式结构,都是单首交响乐曲目常见的结构形式。但在交响乐演奏中,只有当指挥者能通过节奏调整将不同结构段落的速度区别开来时,听众才不容易将曲目的不同部分混淆。一旦指挥者运用了比较一致的速度让乐队合奏不同段落,曲目就会展现出“没有结构”的缺陷,而结构失效问题又会严重影响作品的美感③。

以《黄河船夫曲》为例,本首曲目具备较为典型的单三段式“A+B+A1”结构特征。在第一乐段演奏时,指挥者需将曲目速度控制为总体中快板,并以此表现曲目中的真实、困苦、沉稳场景特征。

在曲目第二乐段中,指挥者需将乐队演奏速度控制在慢板到超慢板之间,并以此塑造船夫们休息时疲劳状态和柔软的心境。当交响乐队使用较慢而舒展的歌唱速度表现乐段时,听众就能感受到曲目的第二乐段具备鲜明的舒展、多情、真实情绪。

在操控第三乐段时,指挥者需以加速方式将乐队演奏速度调整为与第一乐段接近的中板,并以此暗喻在于第二乐段中休息后,曲目里的艺术形象们以更加饱满的精神重新踏上了前进的征程。

(三)表现乐曲内在精神

此外在交响乐演奏中,指挥者使用的节奏控制方式还将决定乐曲的内在精神能否被完整表达出来。在交响乐演奏的整部《黄河大合唱》中,《黄河船夫曲》肩负着为乐曲奠定现实基调的功用,且需表现华夏群众吃苦耐劳、曾历经困苦磨难、热血依旧、内心依然充满柔情的宝贵精神。可以说《黄河船夫曲》所需要表达的情怀与精神是复杂的,而本首交响乐曲目的艺术特征又是灵动鲜活的。但本首曲目的多种精神,是很难通过三段式结构一成不变的速度和曲目整体速度被完整表达出来的,指挥者需在段落切换、指挥段落内部个别小节时,采用忽快、忽慢、渐慢、渐快的速度去表现曲目的某个精神层面,并且运用留白使听众能有效想象曲目想要传递的意识。举例而言,在曲目进入64小节的全曲第二乐段时,指挥者可使乐队在第一乐段与第二乐段中表现出一段长约3到6秒的留白,并通过留白暗示听众,华夏群众在经历磨难的千年历程中,曾对自身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灾难产生反思,汉民族的精神不僅仅是吃苦耐劳的,且还是智慧深沉的。而当第二乐段实现切入后,从64小节开始指挥者需让乐队以渐慢方式进行演奏,以此暗喻曲目中华夏民族内心仍存有柔情的、并没有因灾难对生活麻木的民族性情。

nlc202309090037

三、在交响乐指挥中进行节奏控制的方式解读——以《黄河船夫曲》为例

在交响乐指挥过程中,指挥者需不断思考指挥节奏与乐曲表现的关系,并尝试通过正确的节奏方式提升自己所指挥交响乐作品的美感,进而让曲目展现出具备自身艺术审美特点及乐队整体风格的特质。

(一)令乐曲节奏与曲目精神保持一致

为实现有效控制曲目节奏的目的,在指挥交响乐演奏之前,指挥者需首先对单首交响乐的精神进行表层与深层的分析,以此从尊重曲目创作者角度紧抓曲目的精神,进而在此基础上选择适合曲目精神,不会背离曲目精神的指挥节奏④。以《黄河船夫曲》为例,在《黄河大合唱》八首单曲中,本首作品是惟一一篇以中国现实生活与现实人文精神为基础,不能够过度天马星空、过分浪漫或者过分激进有力的单曲。在各个历史时期,华夏民族的人性基调可以是沉重的、可以是有条不紊因此偏于缓慢的,也可以在某些时期以较快的格调出现,但通常不可能是“突飞猛进”、过度快的、大跃进式的。中快速度和慢速结合,能表现中国人外柔内刚的精神世界。而当指挥者以慢速与中快速结合节奏进行指挥时,曲目则能展现出华夏民族内心充满柔情而又不懦弱、能够在关键时刻奋起斗争的特点。但如果指挥者运用了超慢速加急板的方式表现曲目节奏,《黄河船夫曲》的精神就会显得过于激进而不现实。总体上看,在进行乐曲节奏控制时,指挥者需认真分析曲目精神,并为曲目选择合适的节奏表现方式。

(二)使节奏表现出非规律性变化

此外在交响乐演奏中,如果指挥者一直使用听众“逻辑内”的思路维持指挥节奏,那么交响乐作品首先不容易吸引听众注意力,其次也容易在艺术性上趋于平庸。因此在进行作品节奏控制时,指挥者需在尊重艺术的前提下,让曲目节奏表现出一些非规律性的变化趋势,以此提升交响乐整体的艺术观感,并给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如在《黄河船夫曲》中,指挥者可在控制第95小节开始的第三乐段时,在保持基本的快板速度基础上,使乐队展示出一些留白后忽快、忽慢后留白的部分,以此提升段落的热血风情。在曲目95到97小节以中速演奏后,指挥者可让乐队整体停顿一秒,并在此后以加速方式合奏98到100小节,以此增加作品气势。

(三)即兴节奏调整的应用

除以上两点外,在进行现场指挥时,指挥者可根据演出情境、演出地点、季节、听众情况的变化,尝试即兴调整曲目的节奏表现方式,以此让现场演奏作品具备更为个性的效果。如在指挥《黄河船夫曲》的过程中,乐曲的第一乐段和第二乐段应以中快接慢板的方式进行节奏衔接。但如本首曲目在北京等地国庆日的正式场合进行表现,指挥者也可即兴尝试以快板接超慢板,或中快與急板接中板方式进行表现。

四、结语

通过本论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作为交响乐演奏中的一种重要艺术要素,交响乐指挥中的节奏控制,对单部作品的风格定位、结构表现、内在精神表达具备重要意义。而交响乐指挥者又可通过令乐曲节奏与曲目精神保持一致,使节奏表现出非规律性变化趋势,即兴应用节奏变化的方式有效控制自身的指挥节奏,并提升交响乐作品的艺术魅力。交响乐指挥是一种具备个人意识的实践的艺术,因此在未来的日子里,笔者将更加努力地思考交响乐指挥中节奏控制的可行方式,并争取早日指挥出具备魅力及个性的交响乐作品。

注释:

①孙博特:《浅议交响乐团指挥的作用》,《通俗歌曲》,2015年第4期第2页。

②冯辕:《无声的音乐——关于指挥手势的探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4年。

③文思隆:《交响乐演奏速度研究》,《中国音乐学院学报》,2012年第10期第1-3页。

④李鑫:《交响乐演奏中“指挥”角色探析——以<音乐社会学导论>中“指挥”理论为例》,《艺术教育》,2015年第1期第2-3页。

参考文献:

[1]文思隆.交响乐演奏速度研究[J].中国音乐学院学报,2012,(10).

[2]李鑫.交响乐演奏中“指挥”角色探析——以《音乐社会学导论》中“指挥”理论为例[J].艺术教育,2015,(01).

[3]冯辕.无声的音乐——关于指挥手势的探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4]孙博特.浅议交响乐团指挥的作用[J].通俗歌曲,2015,(04).

上一篇:给客户的猴年拜年短信下一篇:对公司发展的十条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