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对企业的价值

2024-05-16

信息化对企业的价值(精选8篇)

信息化对企业的价值 第1篇

对信息化管理对企业的应用价值的分析论文

[摘 要]21世纪是信息的时代,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信息技术得到广泛应用,企业管理的发展方向也逐步走向信息化,有效的信息化管理系统极大地影响着企业未来发展以及企业的竞争力,企业信息化管理可以促进企业更好地发展、壮大。信息化管理对企业的经营、发展有着巨大的作用,可以加强企业的技术创新,促进企业多样化,降低生产成本,

提高竞争力。发挥企业信息化管理的作用,保障企业持续发展。本文对信息化管理引发的企业变革和对企业的作用进行探讨,具体阐述企业采用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意义,以及信息化管理对企业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企业; 信息化管理; 应用价值; 分析

1 前 言

现代企业得到不断发展,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企业的网络规模日益扩大,计算机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得到普及,信息技术更加大范围地影响企业的发展。为适应新时期特殊的经营环境,企业只有不断地引进新思想,改变经营模式,改革管理战略[1]。信息技术对企业组织的管理、文化、战略、结构、业务以及成员影响非常直接,信息技术对企业经营管理环境的变化担当着媒介的作用。信息化的管理不仅让现代企业的经营风险得到降低,还能提高企业竞争力。

2 信息化技术推动企业管理的革新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的内外部环境出现较大的变动,其中管理理念、部门结构、管理措施、营销模式等等都出现较大的变动。信息化技术有力地推动企业管理的革新。

2.1 革新企业的战略目标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人们的时空观念出现较大的变动,通过信息技术,人们之间的距离逐渐缩短,国家及地方之间的时空界限逐渐变得模糊,企业之间的竞争逐渐从单一的区域竞争转向全球化的竞争,企业不仅可以在自身区域内进行资源的配置,而且可以通过信息化技术在世界其他地方进行资源的配置,占领世界市场,提高企业产品的知名度。企业的战略目标从区域竞争转向全球化竞争,其产品质量与服务也逐渐国际化。信息化技术在革新企业战略目标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水平,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由于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世界范围内的信息出现跨地区及跨国界发展,信息的流动为企业提供巨大的商机,尤其是电子商务的应用,为企业提供巨大的商机,大大缩短企业与顾客之间的距离。企业通过信息技术,探索出新的发展思路、新的技术以及新的工艺等等,从而提高企业产品的效率,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对企业市场的开拓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2.2 革新企业的管理模式

管理属于模糊性的概念,其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在信息化时代,如何管理才能真正地促进企业的长效发展,是企业每一个管理者在管理工作中必须面临的问题。企业传统的管理模式主要为人为管理,人为管理不仅效率不高,而且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或者出现各种各样的矛盾。信息化技术广泛应用,有效地改善人为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简化人为管理的操作程序,同时提高企业管理的效率,使企业由人为管理转向信息化管理,提高企业管理的自动化水平,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2]。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管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其涉及的内容复杂、繁多,因此难以进行科学的管理。信息化技术的出现,对简化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有着重要作用,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自动化水平,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3 企业中信息化管理的作用

企业信息化管理指企业使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等现代化技术,深度开发信息资源,进行资源的综合分析和利用。不断提高企业管理、生产、服务、经营、决策的效率水平,达到提高企业竞争力和经济效益的最终目的。在信息技术现代化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的今天, 企业生存压力以及竞争环境有着根本性的变化,企业如果想在市场竞争中不被打败,就应该建立企业信息化管理,因此,企业要想得到强大的竞争优势关键就是采用信息化管理。 企业不仅应该建立内部网络,让成员共享信息资源,提高企业组织运行的高效性,还应该连接外部网络,通过互联网络迅速获得广泛的信息资源。企业信息化管理采用大量有益的信息技术,企业的资金、信息、物资、人员的统一管理得到了大大的改进。传统的企业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所造成的局势,引发了企业管理根本的彻底的变革,信息化管理促使企业不断改变管理方法,提高了企业竞争力,使企业拥有更强的生命力。

4 信息化管理在企业中的应用意义

企业应用信息化管理对处理信息的效率得到非常大的提高。计算机处理信息能力十分迅速企业在管理上借助了这个能力,不仅加快处理信息的速度,减少工作时间,还提高了工作效率。效率的提高对提升企业管理质量有着极大的影响,对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管理信息化对企业管理具有统一集成的作用。完善的企业信息管理系统使企业领导就算足不出户也可以对公司的信息和世界各地的信息进行掌握。企业管理者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公司的日常工作安排以及各项交易的正常进行。企业信息管理的统一集成作用不仅可以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而且可以让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制度更加有效化和科学化。企业采用信息化管理更是大大提高了企业信息的利用价值。进入信息时代,人们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明显提高。企业管理者逐渐认识到企业的信息资源和数据资源是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资产,企业管理者认识到建立信息化管理对企业的作用,有效整合利用企业管理信息,可以保障企业管理信息得到最大的利用价值。

5 企业信息化管理中提高整体竞争力的方法

5.1 降低采购的成本

通常而言,企业的采购成本占开支比重的50%以上,由此一来,不但加大了企业的成本,同时也使得企业的利润空间逐步缩小。

①企业想在市场竞争激烈的条件之下,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就必须在保证生产质量的前提条件之下,降低采购的成本,并进一步强化采购的环节,确保按时按质交货,不断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除此之外,企业还应在实现信息的管理基础之上,按照物资的采购类别以及金额,对采购物品进行分权管理、将企业中的相关部门、负责人员的职责明确化,有效减少人为因素导致的失误所造成的不必要的损失。

②实行信息化管理,操作者只需通过电脑进行物价的查询、收集货物的品种质量及价格信息等,并可以从中及时地了解采购物资的实际价格与变动价格,确保了采购的麻烦,省时间,比较方便。

③还可以使采购的成本大大降低,整个物资的采购过程中,采购的环节是处在财务、质检、生产、计划、审计等多个部门的有效监控之下进行的,因此,可以避免个人采购中的资金挪用、虚报价格等问题,使企业采购的过程实现透明化及公开化,真正降低了采购的成本[3]。

5.2 有效减少企业的决策成本

企业以往的成本管理,是根据企业的节约开支为目的进行的。因此,可以有效地从降低企业的成本或者是部分费用入手,使企业的决策成本能有所降低、有所节省。企业进行信息化的.管理方式之后,从总体的角度而言,管理的关键及重心已经从企业的内部逐渐转向企业的外部,并从重生产管理向重经营、重决策管理方面过渡,这样一来,探讨分析企业的各类决策成本问题,无疑变成了企业成本当中的关键内容。此外,和成本管理有关的指标,也发生了变化,并由原先的对产品的服务、生产以及制造的过程,逐步过度到产品市场的不同需求分析环节上、发展到产品设计、以及相关的态势分析方面,最后再到不断提高产品的售后服务工作上。企业的管理者可以借助先进的信息化管理手段、技术,对企业的各项成本进行有效、及时的管理,加强产品的质量含量及其竞争力,提高市场份额,为企业获得更多的知名度。最后,还可以有效避免因为决策的失误,给企业造成的经济损失,准确地为企业的决策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为今后的经济效益打下牢固的基础。

5.3 从管理成本中挖掘竞争优势

企业的信息技术内容涉及较广,其应用范围包括企业日常的经济活动,因此,企业的信息技术对企业的经营全过程有着重要的影响,为了更好地挖掘企业的潜在优势,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可以从企业的信息技术方面入手[4],可以利用计算机的辅助设计以及制造技术,有效地使企业的产品设计成本与生产成本大大降低,还可较好地对现有的产品存在的不足进行及时的修改、或者是进行开发,使产品的功能更加完善。除此之外,管理过程中的柔性制造技术,不但减少了企业的库存量,而且还降低了企业的管理成本,加上电子商务的普及,也使得交易的成本下降,进而形成企业的成本优势,最后企业可将竞争的优势提高,不断创造新的利润及竞争空间,为今后的发展获得更大的优势。

主要参考文献

[1] 魏涛. 加强信息化管理 提升企业竞争力[J]. 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4).

[2]李利民. 企业信息化是促进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J]. 资治文摘:管理版,2010(7).

[3] 朱漫云. 推进我国连锁企业信息化发展的策略探讨[J]. 现代营销:学苑版,2010(2).

[4] 赵晓娟. 浅谈我国企业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J]. 黑龙江科技信息,(10).

信息化对企业的价值 第2篇

第一个境界:追求规模经济效益

通过信息化,促进企业规模经济效益,这是站在最底下的一楼看企业信息化可以期望的东西。

规模经济,是单一品种大批量生产的经济,是典型的工业经济。规模经济效益,是指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增加同一产品的产量实现单位成本的下降。

用信息化去追求规模经济效益,所需前提条件最容易得到满足。它的前提假设是,一不改变技术性质,二不涉及任何管理改变。与企业传统做法相比,从技术到管理差别最小,进入信息化的门槛最低。

坦率地说,信息技术,不是干这个用的。它的所长不在这里。当然,不等于说,信息技术不能促进规模经济效益的实现。我在农村还见过,有的农民不拿冰箱冻食品,而改当鞋柜用。冰箱里当然可以放鞋,只是它的所长不是当鞋柜就是了。所谓“不改变技术性质”,就是指拿信息技术当工业技术使用,不用其所长,用其所短。举例来说,拿电脑当打字机可不可以?当然可以。它就相当于拿冰箱当鞋柜。

在规模经济型企业中,由于电脑网络在主要业务中派不上用场,一般都是在非主要业务部门使用。

我们并不一概地鼓励所有企业搞信息化。相对来说,什么样的企业可以稍缓一些搞信息化?我们认为,以规模经济效益为主的企业,主要适合通过工业生产方式来发展。你想,你的企业只生产一个不变的品种,市场大得不得了而且从来不变,没有任何竞争对手,用户拉货的车好几公里排队等货,工厂开足马力,天天加班还完不成任务,我建议你,不信息化也罢。

实际上,如果是追求规模经济效益,企业可信息化,也可不信息化。如果你发现,你的企业,用户需求不只一个品种了,每个产品的订货批量开始变小,竞争者的产品性价比超过你,那我恭喜你,你有了上信息化第二台阶的动力了。

第二个境界:追求范围经济效益和差异经济效益

通过信息化,促进企业范围经济和差异经济的效益,这是站在二楼看企业信息化可以期望的东西。

范围经济的特点是小批量多品种,范围经济通过联合生产管理,增加产品种类而实现单位成本的下降。例如:根据调查,深圳市建筑、机械和纺织等传统企业中多数企业采用CAD/CAM技术后,高度重复性工业的效率提高了15倍,标准化作业的效率提高5倍,通用典型化工作的效率提高了2倍,专用和开发性设计分析的效率提高1倍以上。另据James R.LEE的研究,信息技术对建筑咨询企业单位劳动成本减少的贡献率在5%―25%之间。

差异经济通过同一产品的同一品种内部差异性的.增加降低单位生产成本,或者通过多品种、高产量降低单位生产成本。例如:5月,南海市政府投入350万元成立西樵纺织工艺制版服务公司,引进韩国设计的电脑工作站制版系统,使新面料从开发研制到生产成品的周期缩短为5天。营业半年,开发出新品种多个,其中转让成功400多个品种。

企业信息化的第二个境界,最低限度的前提假设是,一改变技术性质,二不涉及任何管理改变。

这个境界的局限在于,技术变了,管理还是老样子。信息技术应用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遇到技术与管理的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这时候,企业信息化就需要再上台阶,进入第三个境界了。

第三个境界:加强基础管理

企业信息化前两个境界的共同特点,是定位在技术应用,共同的局限是不触及管理改革。第三个境界,是信息技术与传统管理的结合。

加强基础管理所指的“管理”,在这里特指科学管理,也就是工业化管理。以别于第四个境界的信息化管理。

企业信息化第三个境界,基本前提假设是,一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二加强科学管理。

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包括了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企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信息技术在核心业务部门的应用、产品信息和技术含量的增加等方方面面,是广义的应用。加强科学管理,是指在原有科学管理体系框架的基础上,狠抓落实。它服从、服务于企业做大做强的要求,加强科学管理提高的效益,主要定位于管理效率。

需要指出的是通过信息化加强企业基础管理的含义。

首先,科学管理(工业化管理)与信息化管理的理论区分标准。这种区分可以写成一本书,我个人有个高度概括的标准,就是以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为横竖坐标,看管理的微分切线斜率。凡是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变动曲线呈边际成本递增的,为科学管理;凡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变动曲线呈边际成本递减的,为信息化管理。

第二,科学管理(工业化管理)与信息化管理的实践区分标准。这种区分同样可以写成一大本操作手册,但我注意到一个关键变量,虽非充分条件,但属于必要条件。这就是看企业职能与流程的关系类型。如果企业改革以职能转变为核心,强化专业职能,一定属于工业化管理;如果企业改革以流程转变为核心,在强化职能基础上强化职能联接,(典型的是海尔经验),一定属于信息化管理。

通过信息化加强基础管理,特点是以信息技术作为管理的新手段,强化科学管理的实施,但不改变科学管理的性质。属于用先进生产力加强和完善传统生产关系这个范围。这是一种浅层次的管理信息化。但鉴于我国企业,科学管理的基础尚且不牢,加之企业上下游信息化环境不佳,因此对大多数企业来说,以加强企业内部基础管理为基础,进行管理信息化改造,是符合国情的选择。

第四个境界:实现信息化管理

以流程重组为特点的信息化管理,是企业信息化的第四个境界。它是企业的再造,是企业管理方式向扁平化方向进行的彻底变革,是对企业传统管理体系直至产权体系的伤筋动骨式的彻底改造。

并非所有企业都能服这副“猛药”。这副“猛药”一旦吃不好,不仅治不了病,还会吃死人,把企业搞垮。所以,一定要认真对照自己是否符合“吃药”的条件。

企业信息化第四个境界假设的前提,一是信息技术变革,二是管理体制包括整个企业体制的信息化改革。它的特点是,不仅信息技术广泛应用,而且管理发生了根本上的改变。所谓“根本上的改变”是指,将信息技术应用于科学管理时,信息技术只是工具性的,信息化管理的效果还是局部的、战术性的。但将信息技术应用于信息化管理时,信息技术不光是工具,而且是一种新的生产方式的体现,因此不再是工具性的,而变为实质性的了;管理的变化,体现在体制上,而非仅限在应用上,产生了由“用”向“体”的质变。

从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实行信息化管理,给企业带来的巨大效益。这个效益不是仅仅体现在效率上,而是体现在效能上,即体现在效率

与成本之比的变化率的趋向上。

第五个境界:完成从做大做强,到做活的转变

企业信息化的最高境界是什么?企业信息化带来的最高价值是什么?一言以蔽之:做活。

做活,是广大企业根本利益所在。我们平常说,做百年老店,是做活,指的是企业的生命力强。做大做强后仍可能做死,IBM和通用长盛不衰,不是因为它们大和强,而是因为它们拥有与时俱进的生命活力。中国企业平均寿命仅2-3年,企业信息化对中国企业,不是补在胳膊上,腿上,而是补在命根上。

做活,是全球化和信息化条件下,提高企业竞争力的要求。流程再造只是手段,通过数字神经,恢复系统活力才是目的。企业信息化所有的一切,归根结底,就是提高企业生命力。

分析信息化管理对企业的应用价值 第3篇

现代企业得到不断发展, 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 企业的网络规模日益扩大, 计算机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得到普及, 信息技术更加大范围地影响企业的发展。为适应新时期特殊的经营环境, 企业只有不断地引进新思想, 改变经营模式, 改革管理战略[1]。信息技术对企业组织的管理、文化、战略、结构、业务以及成员影响非常直接, 信息技术对企业经营管理环境的变化担当着媒介的作用。信息化的管理不仅让现代企业的经营风险得到降低, 还能提高企业竞争力。

2 信息化技术推动企业管理的革新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企业的内外部环境出现较大的变动, 其中管理理念、部门结构、管理措施、营销模式等等都出现较大的变动。信息化技术有力地推动企业管理的革新。

2.1 革新企业的战略目标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 使人们的时空观念出现较大的变动, 通过信息技术, 人们之间的距离逐渐缩短, 国家及地方之间的时空界限逐渐变得模糊, 企业之间的竞争逐渐从单一的区域竞争转向全球化的竞争, 企业不仅可以在自身区域内进行资源的配置, 而且可以通过信息化技术在世界其他地方进行资源的配置, 占领世界市场, 提高企业产品的知名度。企业的战略目标从区域竞争转向全球化竞争, 其产品质量与服务也逐渐国际化。信息化技术在革新企业战略目标的同时,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水平, 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由于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 世界范围内的信息出现跨地区及跨国界发展, 信息的流动为企业提供巨大的商机, 尤其是电子商务的应用, 为企业提供巨大的商机, 大大缩短企业与顾客之间的距离。企业通过信息技术, 探索出新的发展思路、新的技术以及新的工艺等等, 从而提高企业产品的效率, 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 对企业市场的开拓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2.2 革新企业的管理模式

管理属于模糊性的概念, 其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 在信息化时代, 如何管理才能真正地促进企业的长效发展, 是企业每一个管理者在管理工作中必须面临的问题。企业传统的管理模式主要为人为管理, 人为管理不仅效率不高, 而且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或者出现各种各样的矛盾。信息化技术广泛应用, 有效地改善人为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简化人为管理的操作程序, 同时提高企业管理的效率, 使企业由人为管理转向信息化管理, 提高企业管理的自动化水平, 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2]。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管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其涉及的内容复杂、繁多, 因此难以进行科学的管理。信息化技术的出现, 对简化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有着重要作用, 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自动化水平, 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3 企业中信息化管理的作用

企业信息化管理指企业使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等现代化技术, 深度开发信息资源, 进行资源的综合分析和利用。不断提高企业管理、生产、服务、经营、决策的效率水平, 达到提高企业竞争力和经济效益的最终目的。在信息技术现代化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的今天, 企业生存压力以及竞争环境有着根本性的变化, 企业如果想在市场竞争中不被打败, 就应该建立企业信息化管理, 因此, 企业要想得到强大的竞争优势关键就是采用信息化管理。企业不仅应该建立内部网络, 让成员共享信息资源, 提高企业组织运行的高效性, 还应该连接外部网络, 通过互联网络迅速获得广泛的信息资源。企业信息化管理采用大量有益的信息技术, 企业的资金、信息、物资、人员的统一管理得到了大大的改进。传统的企业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所造成的局势, 引发了企业管理根本的彻底的变革, 信息化管理促使企业不断改变管理方法, 提高了企业竞争力, 使企业拥有更强的生命力。

4 信息化管理在企业中的应用意义

企业应用信息化管理对处理信息的效率得到非常大的提高。计算机处理信息能力十分迅速企业在管理上借助了这个能力, 不仅加快处理信息的速度, 减少工作时间, 还提高了工作效率。效率的提高对提升企业管理质量有着极大的影响, 对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管理信息化对企业管理具有统一集成的作用。完善的企业信息管理系统使企业领导就算足不出户也可以对公司的信息和世界各地的信息进行掌握。企业管理者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公司的日常工作安排以及各项交易的正常进行。企业信息管理的统一集成作用不仅可以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 而且可以让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制度更加有效化和科学化。企业采用信息化管理更是大大提高了企业信息的利用价值。进入信息时代, 人们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明显提高。企业管理者逐渐认识到企业的信息资源和数据资源是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资产, 企业管理者认识到建立信息化管理对企业的作用, 有效整合利用企业管理信息, 可以保障企业管理信息得到最大的利用价值。

5 企业信息化管理中提高整体竞争力的方法

5.1 降低采购的成本

通常而言, 企业的采购成本占开支比重的50%以上, 由此一来, 不但加大了企业的成本, 同时也使得企业的利润空间逐步缩小。 (1) 企业想在市场竞争激烈的条件之下, 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 就必须在保证生产质量的前提条件之下, 降低采购的成本, 并进一步强化采购的环节, 确保按时按质交货, 不断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除此之外, 企业还应在实现信息的管理基础之上, 按照物资的采购类别以及金额, 对采购物品进行分权管理、将企业中的相关部门、负责人员的职责明确化, 有效减少人为因素导致的失误所造成的不必要的损失。 (2) 实行信息化管理, 操作者只需通过电脑进行物价的查询、收集货物的品种质量及价格信息等, 并可以从中及时地了解采购物资的实际价格与变动价格, 确保了采购的麻烦, 省时间, 比较方便。 (3) 还可以使采购的成本大大降低, 整个物资的采购过程中, 采购的环节是处在财务、质检、生产、计划、审计等多个部门的有效监控之下进行的, 因此, 可以避免个人采购中的资金挪用、虚报价格等问题, 使企业采购的过程实现透明化及公开化, 真正降低了采购的成本[3]。

5.2 有效减少企业的决策成本

企业以往的成本管理, 是根据企业的节约开支为目的进行的。因此, 可以有效地从降低企业的成本或者是部分费用入手, 使企业的决策成本能有所降低、有所节省。企业进行信息化的管理方式之后, 从总体的角度而言, 管理的关键及重心已经从企业的内部逐渐转向企业的外部, 并从重生产管理向重经营、重决策管理方面过渡, 这样一来, 探讨分析企业的各类决策成本问题, 无疑变成了企业成本当中的关键内容。此外, 和成本管理有关的指标, 也发生了变化, 并由原先的对产品的服务、生产以及制造的过程, 逐步过度到产品市场的不同需求分析环节上、发展到产品设计、以及相关的态势分析方面, 最后再到不断提高产品的售后服务工作上。企业的管理者可以借助先进的信息化管理手段、技术, 对企业的各项成本进行有效、及时的管理, 加强产品的质量含量及其竞争力, 提高市场份额, 为企业获得更多的知名度。最后, 还可以有效避免因为决策的失误, 给企业造成的经济损失, 准确地为企业的决策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为今后的经济效益打下牢固的基础。

5.3 从管理成本中挖掘竞争优势

企业的信息技术内容涉及较广, 其应用范围包括企业日常的经济活动, 因此, 企业的信息技术对企业的经营全过程有着重要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挖掘企业的潜在优势, 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可以从企业的信息技术方面入手[4], 可以利用计算机的辅助设计以及制造技术, 有效地使企业的产品设计成本与生产成本大大降低, 还可较好地对现有的产品存在的不足进行及时的修改、或者是进行开发, 使产品的功能更加完善。除此之外, 管理过程中的柔性制造技术, 不但减少了企业的库存量, 而且还降低了企业的管理成本, 加上电子商务的普及, 也使得交易的成本下降, 进而形成企业的成本优势, 最后企业可将竞争的优势提高, 不断创造新的利润及竞争空间, 为今后的发展获得更大的优势。

参考文献

[1]魏涛.加强信息化管理提升企业竞争力[J].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0 (4) .

[2]李利民.企业信息化是促进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J].资治文摘:管理版, 2010 (7) .

[3]朱漫云.推进我国连锁企业信息化发展的策略探讨[J].现代营销:学苑版, 2010 (2) .

信息化对企业的价值 第4篇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企业价值增值;评估指标

引言

自20世纪90年代至今,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互联网的应用对如今的社会生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对现代企业来说,信息技术已然成为企业生存的必要因素。基础设施本身不会给企业带来长期的价值增值,企业需要认真审视组织内部资源、信息技术与人员的协调和匹配,更好的获取和处理信息,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生产流程、迅速的采集、传输和处理信息,将企业物质资源和信息资源有机结合并优化配置,为企业带来持续增长的利益。本文从企业信息化含义入手,着重分析信息技术为企业价值带来的增值效益。

一、企业信息化的含义

随着电子商务迅速发展和我国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应用信息信息技术对生产、管理等活动进行改造。企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信息化和国家信息化的基础,是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利用互联网、计算机及数据库等现代信息技术在设计、生产、营销、管理、决策等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进行改造,充分实现企业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工作流的有效集成和综合管理,逐步优化企业信息资源配置,不断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效率水平和企业的开发创新能力,从而增强企业经济效益以及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个动态过程。企业信息化是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基础上建立的一种全新的竞争战略,它已经成功的应用与企业生产过程和经营管理过程中。企业信息技术的良好应用已经成为带动企业创新和发展的关键,对于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效率和水平,转换经营模式,创立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有效降低各项业务成本,加快生产技术升级,提高市场竞争力,增加企业经济效益,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企业价值增值评估指标

伴随经济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的企业也迅速发展,不同规模和类型的企业,信息化对其的影响程度也相对不同,因此,信息化的增值作用在程度上存在一定差异。

企业的价值具有多元性,按时效不同,企业的价值可分为历史价值、现实价值、潜在价值;按载体不同,企业的价值可分为产品价值、资产价值、科技价值和产权价值。考虑到一般中小型企业产权价值所涉及的因素很少,而企业信息化对大型企业产权价值的增值作用不明显,因此在本文中对产权价值不作研究。信息化是现代社会的一种特殊的高科技产品,具有巨大的潜在价值,所以,潜在价值也是本文的研究内容。本文将产品价值、资产价值、科技价值以及潜在价值四项指标作为企业价值增值的评估指标。

1、产品价值。在产品生产环节,企业资源计划(ERP)能根据客户需求制作运作计划,编制主生产计划,进而得出物料需求计划,增强了需求的准确性和可控性。同时结合应用SCM、B2B、JIT等改造传统生产流程,减少库存,缩短生产周期,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数量和质量。因此,本文通过选择产品产量增长率、产品回收率、顾客投诉率、产品功能、性能的改进和售后服务的提升等指标来评估产品价值。

2、资产价值。企业的经济效益是企业价值增值的最直接表现。通过企业信息系统的财务模块,企业能合理改造应收应付账款业务流程,最大限度防止应收账款回收,留住企业的重要客户,增强企业的信誉度。在营销方面,采用电子商务,在网站上直接进行宣传和交易,减少中介环节,从而降低企业宣传费用和交易成本,提高了利润率。所以,通过选择利润率、销售收入、成本、资金周转次数等指标来评估企业资产价值。

3、科技价值。企业信息化实际上就是高科技信息产品在企业中的应用,所以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高科技产品自身的价值转到了企业价值中。第一,信息化可以提高企业分工的专业化程度,提高企业管理有效性和劳动生产率。第二,信息化能够促进企业人力资源计划变革,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和应变性,提高企业智力资本,并将创新成果转换成经济收入或者其他类型的价值,实现企业价值增值。

4、潜在价值。潜在价值是一种隐藏的,在条件成熟时就会可能发挥出来的价值。就当前企业形势而言,潜在价值还没有一个统一的量化标准,即便是单个企业也很难有具体的量化标准,因此在本文采用定性的方法将潜在价值与产品价值、资产价值和科技价值结合起来分析评估。

三、企业价值增值调查分析

本文采用调查问卷以及实地调研的形式对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进行企业信息化对企业价值增值作用的调查,调查分析结果如下:

1、产品价值方面。根据调查显示,企业在使用信息化后各项指标都有变化。生产型企业在使用后产品产量增长率提高了3.78%,产品回收率降低了8.10%。有以上数据可知,企业在应用信息化后,产品的产量和质量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同时企业的售后服务质量也有极大的提高,顾客投诉率较之前明显降低。

2、资产价值方面。调查显示,信息化投入使用后生产型企业的销售收入增长率为8.95%,服务型企业销售收入增长率10.32%,其他类型企业为6.40%,平均销售增长率为8.56%,平均利润增长率为11.42%。企业应用信息化后,平均资金周转次数提高率为20.14%。各类型企业资产价值总体提高幅度都比较大,其中服务型企业资产价值增长幅度最大。

3、科技价值方面。根据调查分析显示,通过使用信息化前后单位产品劳动时间来衡量,平均劳动生产率提高了10.17%。企业在应用信息化后,企业的管理费用明显减少。总体比较,企业科技价值增加,生产型企业增加幅度最大。

四、结语

本文通過对企业信息化对企业价值增值作用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企业信息化对企业价值的增值作用是客观存在的。

2、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企业其企业信息化对企业价值增值的影响程度不同,企业需要根据自身情况,正确对待企业信息化对企业价值增值作用问题,作出对企业发展最有利的决策,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核心竞争能力。

信息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趋势,它是推动经济发展和变革的重要力量,是企业生存和创新发展的必要因素。因此,企业信息化的建设举足轻重,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迅速发展,企业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实践,优化企业信息资源配置,不断提高信息资源利用率,使企业在动态的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孙睦优.企业信息化与其价值增值[J].企业天地,2005(1)

[2]秦性才,蔡厚清,王方捷.信息化对企业价值增值作用研究[J].现代商业,2009(2)

[3]梁滨.企业信息化的基础理论与评价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基金项目:本文是鞍山师范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2014DXSKJCX)阶段性成果。

企业信息化建设价值 第5篇

1.实现信息有效的流通:消除了企业内部信息流通不畅的问题,促进企业内部人员的有效沟通,提高了员工的合作意识,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推荐:九思OA软件)

2.实现资源和知识共享:将员工的经验与技术转化成企业内部资源,既提高了员工的学习和创新能力,也避免了因人员的流动而导致的工作延误。

3.提高工作效率:通过公文流转的自动化,避免了传统公文流转时由于手工递送而带来的工作延误以及人员、时间的浪费,保证了工作能够快捷、准确的被处理。

4.实现有效管理:有效监管工作人员的工作情况,实现实时工作任务的监督与催办。

5.职责分明:明确工作岗位与工作职责,增强人员的责任感,减少工作中的推托、扯皮等现象。

6.降低成本:大大减少办公开支,降低管理成本。节约时间、节约纸张、节约电话费、传真费用等,减少了差错率,提高整体的工作效率。

7.浏览器使用方式,无须安装专用程序,实现远程办公和移动办公,使办公不再受地域的影响,可以通过网络连接随时随地办公。

8.信息集中管理、支持企业内部用户信息共享。

企业信息化建设价值优势 第6篇

2)、提高工作效率:通过公文流转的自动化,避免了传统公文流转时由于手工递送而带来的工作延误以及人员、时间的浪费,保证了工作能够快捷、准确的被处理。

3)、降低成本:大大减少办公开支,降低管理成本。节约时间、节约纸张、节约电话费、传真费用等,减少了差错率,提高整体的工作效率。

4)、办公自动化:浏览器无须安装专用程序,实现远程办公和移动办公,使办公不再受地域的影响,可以通过网络连接随时随地办公。

5)、职责分明:明确工作岗位与工作职责,增强人员的责任感,减少工作中的推托、扯皮等现象。

信息化对企业的价值 第7篇

摘要

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经济全球化趋势的逐渐增强,企业的竞争早已不局限于经济实力的竞争,而在于综合实力的竞争,这些都反映企业的综合实力的重要性,但从如今的发展形势来看,企业文化脱颖而出,越来越表现出来重要的地位,越来越彰显他的魅力。纵观全球知名企业,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有自己的企业文化,而企业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基石,是企业的象征,更是企业的灵魂所在,是所有成功企业的文化基因,即常常被人称为通往成功之路的尚方宝剑,成功的企业价值观可以成就一个企业,而每个成功的企业必须具有理念,它在市场大潮中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组成部分,更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对企业发展有重要影响。

关键词:价值观,发展,竞争力,引导

正文

企业价值观是指企业决策者对企业性质,目标经营方式取向做出选择,是员工所接受的共同观念,是长期积淀的产物,企业价值观是艰苦努力的结果,是把所有员工联系在一起的纽带,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内在动力,是企业行为规范制度的基础。

一个企业有了正确的价值目标才会有奋力追求价值目标的行为,它才有希望。因此,企业价值观决定着职工行为的取向,关系企业的生死存亡。只顾企业自身经济效益的价值观,就会偏离社会主义方向,不仅会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还会影响企业形象;只顾眼前利益的价值观,就会急功近利,搞短期行为,使企业失去后劲,导致灭亡。我国老一代的民族企业家卢作孚(民生轮船公司的创始人)提倡“个人为事业服务,事业为社会服务,个人的服务是超报酬的,事业的服务是超经济的。”从而树立起“服务社会,便利人群,开发产业,富强国家”的价值观念,这一为民为国的价值观念促进了民生公司的发展。北京西单商场的价值观念以求实为核心,即:“实实在在的商品、实实在在的价格、实实在在的服务。” 在经营过程中,严把商品进货关,保证商品质量;控制进货成本,提高商品附加值;提倡“需要理解的总是顾客,需要改进的总是自己”的观念,提高服务档次,促进了企业的发展。不管社会如何变化,产品会过期,市场会变化,新技术会不断涌现,管理时尚也在瞬息万变,但是在优秀的公司中,企业价值观不会变,它代表着企业存在的理由。

企业价值观塑造企业的行为

企业价值观明确告诉员工什么是我们应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对员工起着一种非正式的控制系统的作用。而统一的集体行为是实现企业目标的基石,是围绕企业目标有效运作的重要保证。潜移默化的文化氛围,长期积累的文化底蕴,以能为本的人文关怀,能够使员工形成与核心价值理念相一致的集体行为。据此有专家称,衡量企业凝聚力大小的标准是,集体行为的统一程度、运作强度、持续韧度。实践证明,那些成功企业的文化建设之所以能够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动力,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企业文化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能够使企业价值

观深植于员工的内心,变成员工的行为和岗位实践。特别是拥有强大集体行为的企业,实现目标的力度越大,就越需要统一的核心价值观规范员工的行为,使个人行为与企业行为统一起来,变制度规范为行为规范,变外在约束为内在约束,变多元文化为一元文化。科龙集团曾专门实施了“万龙耕心”工程,统一员工行为方式。相反,如果违背价值观其他的行为也可能会造成很多负面影响,日本的三菱汽车公司却故意掩盖其汽车的质量问题,给消费者带来生命损失,极大地影响了他的信用。通常是企业高层自觉不自觉的破坏其价值观,说一套做一套,在内部破坏了价值观的完整性,企业员工受到高层行为的影响,他们所产生的违背价值观的行为又再去损害消费者的利益。安然、安达信公司的倒下,值得我们深思。中国的企业因诚信不足,每年造成的损失达5800亿人民币。我们犯的都是简单的错误,因为我们没有找到简单,或者找到了简单却没有守住。因此,要从加强企业文化管理入手,在全员共同认知和实践核心价值观上下功夫,形成符合企业价值观要求的员工共同的“做事方式”,营造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顾客需求的企业运行环境。

企业价值观塑造企业的性格

性格是企业集体个性的集中体现。如果一个企业没有统一的个性,企业对市场和环境便无法适应,企业就没有竞争优势,就不能持续生存和发展。适应性、个性是企业生命力和活力的集中表现。企业价值观和经营理念个性化是塑造企业性格的集中体现。从某种意义上说,企业文化是企业家文化,有什么样的领导人就有什么样的企业文化,企业领导人的素质决定企业文化的优劣;企业家不仅是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要素,也是培育独特的的企业价值观的关键所在。同样,企业领导人作为企业的“精神领袖”,其自身的特质和人格魅力决定了企业的性格。如华为的狼式文化体现了任正非的独特价值观,海尔文化体现了张瑞敏的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精神,GE文化体现了韦尔奇追求“速度、简单和自信”的思想。微软公司在比尔·盖茨领导下,以其不息的创新精神、杰出的开发和管理才能,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精英朝觐的圣殿。可见,每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都深深打下了企业家的鲜明思想烙印,尤其是企业创始人的思想和作风对于企业文化的形成起重要的奠基作用。同时企业的集体性格塑造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几代企业家沤心沥血精心打造的结晶,更是全员团队精神的凝聚。因此,企业家既是企业文化的第一推动者,又是企业文化的“播种机”、“传教士”,阐明企业价值观是卓越领导人的重要标志,而实践价值观和塑造有个性的企业文化是全员的共同责任。

企业价值观塑造企业的习惯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由自己一再重复的行为所铸造的。因而优秀不是一种行为,而是一种习惯。”实践证明,良好习惯是企业群体智慧的结晶,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是牢不可破的无形力量。企业良好习惯的养成过程就是渗透企业价值观的过程。因为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形成于企业家的自觉倡导和示范,形成于企业发展过程之中,产生于企业变革过程之中,落实在员工集体行为之中。“天下大事必做于细”。企业核心价值观要变成员工的良好习惯,并不是轻而易举的,必须体现在管理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完善必要的规章制度,使员工既有看不见的价值观导向,又有看得见的制度化的规范、习惯和准则。理念的生命力就在于管理支持和制度的配套。如华为公司倡导员工学雷锋,但不让学雷锋者吃亏,使自觉遵守“华为基本法”成为员工的习惯;在沃尔玛的成功经验中,有个著名的“10英尺规则”,即只要顾客在你周围的10英尺之内,你就要笑脸相迎。另一方面企业习惯的形成重在养成,持之以恒,特别是通过反映企业核心价值观的生动案例、经常性文化载体和宣传教育活动来潜化。比如,民营企业、内蒙古蒙牛乳业股份有限公司注重格言管理,把企业价值观格言化,在厂区墙上、树丛中、办公楼内随处可见“蒙牛”格言。巨大的生产车间的玻璃窗上,找不到一个手印、一丝尘土的痕迹。细观察,在每个玻璃窗的右下方,是一方美丽的“蒙牛”标签,上面写着包保本玻璃窗的管理员工的人名,这一细节体现了企业价值观制度化与员工行为习惯的统一。又比如,海尔注重企业价值观的活动化和案例化,开展“来自员工的画与话”活动,鼓励员工在业余时间里动脑子去画漫画,以漫画的形式,来诠释海尔理念,体现了海尔员工对企业价值观的认同。同时,注意用案例促进员工观念的转变,如通过砸冰箱事件,建立起了全新的质量意识;通过“范萍事件”引发了海尔管理观念大转变;通过海尔文化激活“休克鱼”,达到了企业经营新境界。这种别开生面的员工自我教育活动,使海尔员工自觉实践海尔价值观成为一种习惯。企业价值观铸造企业的命运

企业的命运是由核心竞争力决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文化长期积淀和升华的结果,鲜明地体现了无形资源的力量。2002年中国铁路企业文化考察团访美,据团长任喜贵发表的观点,产品竞争是由技术竞争力决定的,技术竞争力是由制度竞争力决定的,而制度无非是物化了的理念的存在形式。可以说理念才是第一竞争力,谁拥有正确的、不断创新的理念,谁就具有最强的竞争力,而创新的理念来自于创新的、拥有活力的企业文化。在某种意义上说,GE之所以百年不衰,就是因为坚持不懈地推崇三种核心价值观:坚持诚信、注重业绩、渴望变革;海尔的成功也是其理念的成功,创新理念成为海尔生生不息的源泉。著名的海尔定律(斜坡球体论)形象地反映了其发展规律。“企业就像斜坡上的球体,市场竞争与员工惰性会形成下滑力,如果没有一个止动力,球体就会下滑,这个止动力就是基础管理;斜坡上的球体不会自行上升,如果有个向上的拉动力,企业才能发展,这个拉动力就是创新。”这个有趣的定律实际上向我们展示了企业竞争力的一大内容———无形资源优势的力量。现在一个企业兼并另一个企业,所依赖的优势不仅仅是技术,更重要的是管理模式或是企业理念,或是强势品牌。目前我国之所以缺少百年企业,个中原因不言而喻。因此,企业核心竞争力不仅表现为经济实力技术优势问题,还体现在社会认同的富有鲜明价值观的企业文化特色。这种企业文化特色不仅渗透于企业产品之中,融汇于企业员工行为规范之中,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反映企业价值观的具体经营理念之中。

除此之外,企业价值观还能产生凝聚力,激励员工释放潜能。企业的活力是企业整体力作用的结果。企业合力越强,所引发的活力越强。

综上所述,企业价值观从某种意义上对企业的发展有着约束和引导的作用,它会在企业即将迷失最初始的想法的时候给予提醒和警示,更会引领企业走上辉煌。

参考文献:迈克尔·波特,《管理战略》,华夏出版社2005月

信息化对企业的价值 第8篇

1. 信息价值链系统的内涵

我国著名信息学专家钟义信教授认为“信息是事物存在方式或运动状态, 以这种方式或状态直接或间接的表述”。在瞬息万变的经济时代, 对企业而言, 信息是生产要素的主要构成部门, 信息流成为企业战略决策的中枢神经, 能够增值并创造价值的信息流形成企业信息价值链。在价值链条中, 会计信息作为企业的数字神经, 对企业通过战略实施和业务流程管控进行增值及创造价值起着重要作用。会计信息质量受到影响的程度, 关系到企业信息价值链的优劣, 进而影响企业经营活动各环节的增值及创造价值。本文把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各环节以及处于各环节的利益人视为信息价值链系统。

美国哈佛商学院著名战略学家迈克尔·波特提出“价值链分析法”, 其观点是把企业内外价值增加的活动分为基本活动和支持性活动, 基本活动和支持性活动共同构成企业的价值链。笔者认为从企业信息流视角分析价值链对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参照波特价值链分析中所说的基本活动和支持性活动, 信息价值链系统中上下游的不同利益人在不同环节参与会计信息的形成, 虽然不是每个收益人在每个环节一定能让企业增值及创造价值, 但都能以参与者或支持者的身份贡献价值, 共同完成信息价值链对会计信息质量的战略需要。这里的利益人是指与企业价值增值及创造价值相关的人。

2. 信息价值链系统的维度

在信息价值链系统中, 把会计信息看作最终产品, 是一系列信息作业的集合体。从上游、中游、下游, 把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利益人进行维度划分, 可分为四个维度:会计信息设计者、会计信息制作者、会计信息监督者、会计信息使用者。

(1) 会计信息设计者, 处于信息价值链上游。他是从企业管理战略角度, 对企业会计信息制作有一定影响的利益人, 即独立董事和分析师。

①独立董事。独立于公司股东且不在公司内部任专职, 与公司或公司经营管理者没有重要业务联系或专业联系, 并对公司事务做出独立判断且列席董事会的董事。独立董事具有独立性和专业性, 按照我国公司治理规则, 企业聘请的独立董事中至少有一名会计专业人士。企业对独立董事需求包括咨询功能、监督功能和仪式功能, 作为内部会计信息设计者, 强调咨询功能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②分析师。完善的资本市场, 需要各种类型的分析师, 如金融分析师、投资分析师、证券分析师、R C A分析师、财务分析师。作为信息中介, 分析师在资本市场运营中发挥作用, 作为会计信息外部设计者, 强调追踪功能和解读功能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2) 会计信息制作者, 处于信息价值链中游。他是从企业战术管理角度, 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制作的实际利益人, 即会计人员、财务经理和财务总监。从财务职能看, 三者以“金字塔”形态存在:最基层是会计人员, 企业财务部门具体制作者, 对企业经济活动用专门方法进行核算, 提供基础会计信息;中间层是财务经理, 企业财务部门负责人, 做好统筹核算工作、编制财务分析报告并编制企业全面预算, 提供有益于企业发展的会计信息;顶层是财务总监 (CFO) , 企业财务部门管理者, 参与企业宏观运营管理和战略管理决策, 提供让企业增值及创造价值的会计信息。

(3) 会计信息监督者, 处于价值链中游。他是从中立者角度, 对企业已制作完成的会计信息进行控制与完善的利益人, 即注册会计师、内部审计人员和政府审计人员。

注册会计师, 取得注册会计师资格证书并在会计师事务所执业的人员, 是从事社会审计、中介审计、独立审计的专业人士, 强调外部监督功能。内部审计, 即企业为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进行内部审计的人员, 强调内部监督功能。政府审计, 即政府进行宏观监督职能的人员, 强调政府与企业往来业务中的监督功能。

(4) 会计信息使用者, 处于信息价值链下游。他是从价值链终端, 对企业制作完成并审核完善的会计信息进行利用的最终利益人, 即股东、职业经理人和债权人。股东是自有资本的投资者, 债权人是借入资本的投资者, 职业经理人是受股东之托进行管理和经营的企业实际管理者。

价值链分横向价值链和纵向价值链, 通过四维度分析, 信息价值链系统实质上是纵向价值链系统。假设会计信息设计者代表企业, 会计信息制造者和会计信息监督者代表供应商, 会计信息使用者代表客户, 再分别视为一个整体, 他们之间会由于各种利益关系形成一种从上到下的链条关系, 这种链条关系向上延伸至战略影响者, 向下延伸至供应者, 直至最终产品 (会计信息) 的使用者。

二会计信息质量

1. 会计信息质量的内涵

根据国际标准化组织1994年颁布的ISO8402—1 9 9 4《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术语》中质量一词定义。会计信息质量可定义为会计信息满足明确和隐含需要能力特征的总和, 包括会计信息符合性和有用性。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可通过是否符合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和是否满足信息使用者决策有用需要两个标准衡量。

2. 会计信息质量的特征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选择或评价可供取舍会计准则、程序和方法的标准, 是财务目标的体现, 在符合国际会计准则的同时还对会计信息使用者有用。

(1) 会计信息相关性。会计信息制作者处理财务数据时, 应考虑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 按需求制作成一个个会计信息点, 最终形成网状会计信息流。

(2) 会计信息可靠性。会计信息制作者制作完成的会计信息应具有可信度, 符合国际会计准则, 避免误导信息使用者的判断。可靠的会计信息让会计信息使用者在使用会计信息时存在信任感, 敢于使用。

(3) 会计信息真实性。会计信息制作者制作完成的会计信息本身具有真实性, 要求制作者应准确反映经济活动包含的经济业务, 采用正确核算方法, 从客观角度, 如实处理。

(4) 会计信息及时性。会计信息制作者制作完成的会计信息应及时报送, 这样的会计信息才具有时效性。信息使用者及时获取信息、及时处理信息, 才能做出有效经济决策, 现实中往往存在会计信息报送的滞后性。

(5) 会计信息中立性。会计信息制作者在制作会计信息时, 其立场应保持中立, 态度应保持客观, 会计信息才具有公正性, 不存在取得预定结果或诱发特定行为的偏向。

(6) 会计信息可比性。会计信息制作者制作完成的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表现在:同一会计主体前后期间会计政策和会计处理方法保持一致的纵向可比;不同会计主体同一会计期间会计政策和会计处理方法保持一致的横向可比。

(7) 会计信息有用性。会计信息有用性实质上是信息本身的决策有用性, 只有会计信息具备其他信息质量的特征, 才能保证信息有用性。

据上述分析, 需辨别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本身具备的特征还是会计信息制作者应赋予的特征, 辨别标准是具备会计信息特性还是会计信息制作者特性。会计信息作为“物”, 具有静态视角, 比如会计信息有用性, 是这个“物”本身有用;会计信息制作者作为“人”, 具有动态视角, 比如会计信息中立性, 中立性是“人”具有的特性, “物”本身不具有中立性, 会计信息中立性是会计信息制作者通过会计制作赋予会计信息的特性。可见,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具体表现, 或是会计信息本身具备的, 或是会计信息制作者赋予的。

三信息价值链系统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从会计信息设计者、会计信息制作者、会计信息监督者、会计信息使用者四个维度, 分析信息价值链系统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1. 会计信息设计者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1) 独立董事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我国独立董事产生程序受公司制度和股东决策影响非常大, 董事会独立董事比例构成具有政策特色。这样独立董事的独立性势必会受到各方因素影响, 独立董事的功能也因此受到制约, 监督功能减弱, 咨询功能和仪式功能增强, 而对会计信息质量产生影响的主要是咨询功能。企业董事会成员至少包括三分之一的独立董事, 独立董事至少有一名会计专业人士, (《上市公司治理准则》 (证监发〔2002〕1号) 第五十二条) 。以往文献发现, 具有财务或会计专长的独立董事在审计委员会或董事会中能够发挥较好治理效果。比如, 不可能伴随内部控制缺陷;不可能将常规性的内部审计服务外包给外部审计机构;伴随更高的财务报告质量。①突出独立董事咨询功能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2) 分析师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不同类型的分析师, 在不同领域发挥不同职能。而能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分析师是财务分析师, 独立于企业之外, 处于中间人角色。分析师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对私人信息的挖掘 (信息挖掘角色) 和对公开信息的解释 (信息解释角色) 。②一方面, 分析师通过自身能力对各种渠道信息进行追踪、挖掘, 以获得尚未公开或别人不知的信息, 在企业筹资活动、经营活动以及投资活动中给予有效建议, 从而影响会计信息质量;另一方面, 分析师本身是财务方面专家, 运用本身具备的丰富的行业和专业知识, 解读企业公开披露的信息, 从中获取别人不能获得的信息。分析师给企业出具的研究报告具有很高含金量, 对会计信息质量有一定影响。

2. 会计信息制作者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1) 会计人员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会计人员是会计信息制作者, 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对会计信息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从职业道德看, 会计人员应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进行会计核算, 否则会增加会计信息风险, 影响会计信息质量;从职业素质看, 会计人员如果是非专业或专业能力弱的人员, 则无法准确进行职业判断或正确会计核算, 会影响会计信息质量。

(2) 财务经理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财务经理是企业会计信息制作的战术制定者, 具备高层次专业能力, 具有全面、以大局为重的处事态度和处理内部事务的协调、组织能力, 会对会计信息质量产生影响。

(3) 财务总监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财务总监是企业会计信息制作的战略指挥者, 具备战略统领和决策能力, 在经营、投资决策时, 具有超强专业能力和宏观战略思想, 不仅要管控内部经济活动, 还要协调解决外部活动对企业经济活动的影响, 以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中立性和及时性。

3. 会计信息监督者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1) 注册会计师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注册会计师作为外部审计, 对企业会计信息进行审核和监督。如果不具有公正职业态度和高度敬业精神, 并和企业管理层相互勾结, 出具不真实的审计报告, 会对会计信息质量产生影响。

(2) 内部审计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企业应建立内部控制制度, 设置内审程序, 单凭外部审计监督是不完整的, 毕竟外部审计只从外部报表角度对企业会计信息进行监督, 具有片面性。只有内部审计能深入到企业每一个价值链条进行严格控制, 内审制度应落到实处, 对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带来影响。

(3) 政府审计部门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政府审计站在官方监督的角度, 从宏观层面对会计信息进行审计, 它既是监督者, 又是信息使用者。企业会计信息给政府职能部门提供财政、税收依据。政府审计对外来业务的会计信息, 既具有威慑作用, 又具有指导作用, 保证会计信息质量。

4. 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会计信息使用者包括股东、职业经理人及债权人, 利益驱使不同, 对会计信息的需求不同, 获取会计信息的渠道和时间也不同。职业经理人受托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 控制、获取企业会计信息比股东容易很多;股东获取会计信息往往是通过职业经理人得到的。负面的会计信息导致职业经理人自身利益受损, 职业经理人为自身利益会对会计信息进行调整。因此, 股东往往获取到失真会计信息, 长此以往, 将会损害股东利益。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可能会导致股东与职业经理人获取的会计信息不对称, 对会计信息质量造成一定影响。债权人希望得到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 用契约方式保障自己的权益, 从法律角度保障会计信息质量。

四结语

信息价值链系统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要从四维度做出分析, 四维度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是“双刃剑”, 可能产生正面影响, 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在遵循价值链成本效益原则的前提下, 还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 价值链各环节利益人应提升职业素质和规范职业道德;第二, 价值链各环节利益人应加强法制观念和提高契约意识;第三, 企业应建立完善的公司内控制度和薪酬激励机制;第四, 企业应建立快捷、完整的网络化会计信息流。

摘要:本文基于价值链分析法的观点, 将影响会计信息各环节的利益人链接构成信息价值链系统。遵照国际会计准则中会计信息质量的特性, 从纵向价值链的上下游各利益人对会计信息质量影响的程度出发, 进行分析并给出相应对策, 对我国资本市场加强会计准则改革和会计信息质量监督有一定参考作用。

关键词:价值链分析法,国际会计准则,纵向价值链,会计信息质量

注释

1 吴溪、王春飞、陆正飞.独立董事与审计师出自同门是“祸”还是“福”?——独立性与竞争—合作关系之公司治理效应研究[J].管理世界, 2015 (9)

上一篇:项目建设整改方案下一篇:如何度过试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