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研究现状

2024-07-01

中国近代史研究现状(精选8篇)

中国近代史研究现状 第1篇

关于大学生网络利用现状的调查

学院(系别):----------性别:---------专业:---------政治面貌:---------

1、您上网的主要目的是(可多选)()

A、聊天B、玩游戏C、逛论坛、博客D、音乐、电影 E、网上购物

2、您上网时主要去哪些网站?()

A、专业类学习网站B、百度搜索网站C、优酷等娱乐网站D、其他

3、您上网时对哪一话题比较感兴趣?(可多选)()

A、国家时政B、社会民生C、历史真相D、体坛快讯E、其他

4、您是否愿意在网上购物?()

A、愿意、经常在网上购物B、愿意,但没有亲身经历过C、不愿意,不安全

5、您认为上网对专业课的影响?()

A、往往有冲突B、有时会影响学习C、有影响,但很小D、不会影响

6、课余时间你经常会采用哪种方式上网?()

A、手机上网B、宿舍上网C、网吧D、学校机房

7、您喜欢在网络上看一些有关大学生就业的节目吗?()

A、喜欢B、不太喜欢C、从来不看

8、您周围的有因为沉迷于网络而性格孤僻的吗?()

A、很多B、极少C、没有

9、您认为对防止大学生网络成瘾的有效措施是?()

A、家长加强教育B、加强网吧管理C、加强学校治理D、提高学生自身的修养

10、您觉得自己在网上花费的时间精力()

A、后悔耽误太多精力B、偶尔会后悔C、觉得与周围人比还算正常

D、很有效率,对自己很有帮助

11、现在网络传播的速度非常快,您的看法?()

A、太快了,应该抑制B、保持目前的速度C、应该更快

12、您每天平均上网多长时间?()

A、少于2小时B、2—4小时C、多于4小时D、不上网

13、总体说来您认为上网?()

A、利大于弊B、利小于弊C、利弊相当

14、您是否浏览过不健康的网页()

A、自己主动寻找并浏览B、无意中浏览过C、从未浏览过

15、您上网的主要时段是?()

A、早晨起床后B、中午C、晚上D、晚上熄灯后

16、你对网络内容的看法?()

A、全部相信B、选择性接受C、全不信

中国近代史研究现状 第2篇

孔飞力:《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

石泉:《甲午战争前后之晚清政局》,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

唐启华:《被“废除不平等条约”遮蔽的北洋修约史(1912-192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

王奇生:《革命与反革命:社会文化视野下的民国政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裴宜理:《上海罢工:中国工人政治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

施坚雅:《中国农村市场和社会结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何炳棣:《明初以降人口相及相关问题1368-1953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

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华书局,2000年

岸本美绪:《清代中国的物价与经济波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

科大卫:《皇帝与祖宗:华南的国家与宗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

张仲礼:《中国绅士——关于其在19世纪中国社会作用的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

沟口雄三:《中国前近代思想之曲折与展开》,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王汎森:《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1年

余英时:《未尽的才情——从〈日记〉看顾颉刚的内心世界》,联经出版公司,2007年史景迁:《天安门——知识分子与中国革命》,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

进一步扩大阅读的书目

柯文:《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中华书局,1989年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

戴逸:《18世纪的中国与世界·导言卷》,辽海出版社,1999年

蔡鸿生:《俄罗斯馆记事》(增订本),中华书局,2006年

吴义雄:《条约口岸体制的酝酿:19世纪30年代中英关系研究》,中华书局,2009年魏斐德:《大门口的陌生人——1839-1861年间华南的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

王庆成:《太平天国的文献与历史——海外文献的刊布和文献史事的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年

吴相湘:《晚清宫廷实纪》,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0年

黄彰健:《戊戌变法史研究》,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之54,台北,1970年,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年

孔祥吉:《康有为变法奏议研究》,辽宁教育出版社,1988年

李细珠:《张之洞与清末新政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

陈志让:《军绅政权——近代中国的军阀时期》,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0年

林学忠:《从万国公法到公法外交:晚清国际法的传入、诠释与应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张启雄:《外蒙主权归属交涉1911-1916》,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专刊之77,台北,1995年

戚其章:《甲午战争国际关系史》,人民出版社,1994年

陶文钊:《中美关系史1911-1950年》,重庆出版社,1993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

吕一燃主编:《中国近代边界史》,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年

张玉法:《民国初年的政党》,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专刊之49,台北,1985年

王奇生:《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组织形态》,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

陈永发:《中国共产革命七十年》,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台北),1998年

杨奎松:《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史研究》,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

滋贺秀三:《中国家族法原理》,法律出版社,2003年

梁治平:《清代习惯法:社会与国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

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中华书局,1981年

张仲礼:《中国绅士的收入》,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

朱荫贵:《国家干预经济与中日近代化——轮船招商局与三菱·日本邮船会社的比较研究》,东方出版社,1994年

马敏:《官商之间——社会巨变中的近代绅商》,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年,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黄宗智:《民事审判与民间调解:清代的表达与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滋贺秀三等:《明清时期的民事审判与民间契约》,法律出版社,1998年

郑振满:《明清福建家庭组织与社会变迁》,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

夫马进:《中国善会善堂史研究》,商务印书馆,2005年

赖惠敏:《清代的皇权与世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华书局,2000年

从翰香编主编:《近代冀鲁豫农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

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李明珠:《中国近代蚕丝业及外销1842-1937》,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陈慈玉:《近代中国茶叶的发展与世界市场》,中研院经济研究所〈现代经济探讨丛书〉第六种,台北,1982年

森时彦:《中国近代棉纺织业史研究》,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

滨下武志:《近代中国的国际契机——朝贡贸易体系与近代亚洲经济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

樊百川:《中国轮船航运业的兴起》,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

曹树基:《中国人口史》第五卷,清时期,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

彭泽益:《十九世纪后半期的中国财政与经济》,人民出版社,1983年

周育民:《晚清财政与社会变迁》,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郝延平:《十九世纪的中国买办:东西间桥梁》,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8年白吉尔:《中国资产阶级的黄金时代1911-1937》,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杨念群:《再造“病人”:中西医冲突下的空间政治(1832-1895)》,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陈方正:《继承与叛逆:现代科学为何出现于西方》,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王德昭:《清代科举制度研究》,中华书局,1984年

李天纲:《中国礼仪之争——历史·文献与意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沟口雄三:《中国前近代思想之曲折与展开》,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狭间直树编:《梁启超、明治日本与西方——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共同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

萧公权:《近代中国与新世界——康有为与大同思想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1997年

周策纵:《五四运动——现代中国的思想革命》,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

吕芳上:《从学生运动到运动学生——民国八年至十八年》,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专刊之71,台北,1994年

罗志田:《近代中国史学十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

杨国强:《百年嬗蜕——中国近代的士与社会》,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

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东方出版社,1987年

朱维铮:《求索真文明——晚清学术史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墨子刻:《摆脱困境——新儒学与中国政治文化的演进》,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艾恺:《最后一个儒家——梁漱溟与现代中国的困境》,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

黄克武:《自由的所以然——严复对约翰弥尔自由思想的认识与批判》,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

桑兵等编:《近代中国的学术思想》,中华书局,2008年

桑兵:《国学与汉学——近代中外学界交往录》,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

邹振环:《晚清西方地理学在中国——以1815年至1911年西方地理学译著的传播与影响为中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中国近代史研究现状 第3篇

一、调查方法与对象

本研究采用整群抽样的原则, 于2010年11月和2011年6月, 先后对开设这门课程的安徽某高校2010级70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使用自编问卷, 整个问卷分两大部分, 一是个人信息, 有性别、专业两个单项选择题;二是调查的内容, 围绕着课程设置、课堂教学、学习效果及实践教学建议四方面共设计了12个单项选择题、1个多项选择题和一个开放式问题。共发放问卷700份, 回收有效问卷675份, 有效回收率为96.4%。其中男生334人, 占49.5%;女生341人, 占50.5%。

二、结果分析

1. 课程设置的认识。

纲要课程是全国高校本科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 课程有历史课的色彩, 但承担着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功能。“05方案”明确规定“开展中国近现代史教育”是为了“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 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马克思主义, 选择中国共产党, 选择社会主义道路”。对于课程设置的必要性, 大学生给予较高的认同。调查数据显示, 73.24%的学生认为“开设纲要课程有必要”, 并且认可目前“纲要课开设时间”一学年的安排。对于目前的“学时设置”学生不太认可, 认为“适当”的学生只占15.58%, 认为“过多”的学生占72.27%, 认为“过少”的学生占12.15%。看来学生普遍不希望纲要课占较多学时, 这可能与学生对纲要课的内涵丰富性与课程重要性认识不足和重视程度不够有关, 笔者在教学中也了解到部分学生认为所学的专业不需要用到这门课, 考过后, 大家基本上都会忘, 对以后没多大的作用。还有的学生认为很多内容中学学过, 考试也只需死记硬背, 不需花太多时间。

2. 课堂教学的评价。

对目前纲要课的教学内容难易、教学方法的运用及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辅助, “90后”大学生如何评价?调查显示, 对“教学内容”“完全听懂理解”的学生占47.04%, “大部分听懂理解”的学生占49.84%, 二者都接近半数, 且加起来高达96.88%, 说明绝大多数学生在教学内容理解方面是轻松的。当然也有3.12%的学生“存在困难”。对目前的教学方法“易于接受”的学生有53.27%, “难于接受”的学生有5.92%, 选择“一般”的学生有40.81%。这说明, 大部分学生对教师目前的教学方法是肯定的, 而且欢迎教师运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调查还表明, 56.39%的学生学习纲要课“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少于其他课程, 41.43%的学生花费时间和精力“与其他课程差不多”, 说明纲要课学习并不占用学生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对纲要课的“教学质量”44.55%的学生认为“好”, 34.27%的学生认为“很好”, 二者合计达78.82%, 说明多数学生对目前的教学现状比较满意。16.51%的学生认为“还可以”, 4.67%的学生“不满意”, 二者合计达21.18%, 对这部分学生的看法需做进一步的了解, 对于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应该有所帮助。关于课程的“考核”, 对于目前期末笔试为主, 平时表现为辅, “期末+平时”的考核形式, 50.47%的学生认为“好”12.15%的学生认为“不好”, 37.38%的学生感觉“一般”, 不太满意的学生接近半数 (“不好”加“一般”占49.53%) , 说明还是有相当多的学生对目前的考核形式有看法, 进一步了解这些学生的想法有助于今后考核形式的改革。

3. 学习效果的测评。

调查数据显示, “学习后对中国近现代史的认识”, 认为“有较全面了解”的学生多达83.18%, 这说明, 大多数学生达到了教学目的和要求。令人欣慰的是, 有9.03%的学生能够对中国近现代史及“三个选择”必然性, 有“系统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和“有较全面了解”的学生加起来比例高达92.21%, 这充分表明了纲要课的开设已收到良好的效果。而且, 通过课程教学, 50.78%的学生对于纲要课的“学习兴趣”“明显提高”。课后学生对纲要课学习情况是, 41.43%的学生明确表示“会”“用课余时间学习相关理论、知识”;52.9%的学生表示“也许会”, 态度不明确;还有5.61%的学生明确表示“不会”。通过纲要课的学习, 65.11%的学生“培养了关心对国内外大事兴趣”, 71.03%的学生“提高了思想政治理论水平”, 44.86%的学生“扩充了历史人文社科知识”。27.4%的学生达到了“增强了思想政治道德品”的效果。

4. 实践教学的建议。

学生对于实践教学的喜爱明显高于课堂教学, 从调查问卷看, 每位被调查者都给出了许多建议, 比较集中的看法有75.26%的学生建议多“参观重大历史事件的遗址、纪念馆、博物馆等”;68.57%的学生建议多“观看历史题材影视作品, 看后讨论、撰写观后感”;45%的学生建议“进行社会调查”;40%的学生建议“就中国近现代历史题材, 制作PPT进行比赛”。还有建议结合课堂教学进行爱国主义题材的演讲比赛、辩论赛、话剧演出, 聘请中国近现代史专家开讲座, 开展读书活动, 等等。

三、问题与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 我们不难看出, 学生对目前纲要课教学总体上是肯定的, 但部分同学对教学现状不满意也是很明显的, 今后要把这门课程更好地开设下去需要努力和改进的地方很多, 如:解决教学内容相对丰富与课时相对较少的矛盾, 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满意度, 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纲要”课学习的兴趣;解决学生对实践教学的高期望、高需求与现实条件有限的矛盾, 等等。

针对以上的问题和困难, 笔者对今后的纲要课教学提出以下建议。

1. 进一步浓缩教学内容, 将统一的教材体系转化为更适合本校学生的教学体系。

纲要课的教学内容囊括了1840年至今170多年的历史, 时间跨度大、包括内容多, 在组织教学时会面临内容多、课时少、学生不易消化等困难。调查显示, 学生还是希望开课时间短些, 课时少些。为此, 在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纲要课重要性的认识的同时, 要从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角度寻求解决办法, 进一步浓缩教学内容, 以教材为基础, 将统一的教材体系转化为更适合本校学生学习的教学体系, 紧扣“两个了解”、“三个选择”这一教学目的, 完成教学任务。这需要教师有很好的专业知识功底, 以及驾驭教材的能力, 能在教学中根据学生不同的知识基础、专业特点和学习问题, 及时地、适当地进行一些教学内容的处理。

2. 加强师生交流互动, 深化教学改革, 提高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基于部分学生对目前课堂教学不满意, 如5.92%的学生对目前的教学方法“难以接受”, 40.81%的学生感觉“一般”;3.12%的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有困难;12.15%的学生认为目前的考核形式“不好”, 37.38%的学生选择“一般”。而且通

WENJIAOZILIAO

过课程教学45.79%的学生对于纲要课的“学习兴趣”“没有提高”。教师不得不思考, 如何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满意度?加强师生交流, 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对本课程的意见和建议, 适时作出调整是明智的做法, 像“讲课方式灵活, 课堂气氛活跃”、“在教学中能够理论联系实际”、“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 促进学生积极思考问题”、“针对学生把握好讲课的深浅度”、“列出参考书并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等既是学生对教师的期待, 又是教师教学改革的方向, 教师可以根据实际大胆尝试一些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 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3. 开展课题研究活动, 进行互动式研究性教学。

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果不好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主动性不够, 迫于平时考勤和期末考试的压力才上课, 上课就是应付, 课后更不可能花时间在这门课上。所以, 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增强纲要课的吸引力, 只有这样才能收到课堂教学实效和长效性。引导学生开展课题研究活动, 进行积极有效的思考和探索, 进行研究性教学无疑是有效的方法。教师可以提前拟定研究课题或引导学生自己拟定课题, 学生自愿组成研究小组, 在教师指导下开展课题研究活动。在自主学习和“自助式”调研活动的基础上, 整理、分析资料, 撰写课题论文, 制作论文汇报演示文稿并选出代表汇报研究成果。在汇报时, 同学间可以提出问题讨论交流, 教师进行点评, 并由教师和学生进行打分记入成绩。这样一来, 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能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

4. 依据现有条件, 整合各种资源, 多渠道开展社会实践教学活动, 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

中国近代史教学现状及改进策略 第4篇

【关键词】中国近代史;教学;问题;对策

中国近代史课程很多高校都被列为必修课,作为我国的血泪史,其在让学生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及帝国主义掠夺本质方面有一定的教育意义,让学生了解中国近代落后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弘扬和宣传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积极促进我国现代化事业,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贡献自身的力量,这就要求老师要创新教学模式,改进无效的教学方法,进而做好教学工作,让近代史课程起到积极教育作用。

1 中国近代史教学现状分析

当前的中国近代史教学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首先,部分高校开设的中国近代史课程课时不稳定,一般情况下。正常的课时分配方面是一周四课时,但由于当前各高校专本科设置等方面的不同,因此导致安排的周课时也各不相同,有一周四课时,也有一周六课时的情况,一些师范类院校将课时延长一学年,将课时减为一周三课时,于主讲师而言,意味着备课量的翻倍,这种形式也因延长教授时间给学生造成了一定的压力,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其次,教学的方法较为单一,大多为“我说你听”的教学方式,显得刻板固化,学生往往听着听着就索然无味,其主动性及积极性就发挥不出来,学习的效果可想而知;再次,也存在着只重视教材而忽略教学大纲的现状,普通高校选择的各种版本的《中国近代史》,普遍存在重视教材本身,不予教学大纲结合的情况,使得教学大纲对学生的指导意义不大;最后,存在着与世界近代史的教学脱节的问题,世界近代史包含有中国近代史,发生没有将中国近代史放到世界近代史氛围内实施教学的情况,会使得对于中国近代史讲解不清的现象发生,这种“独立式”教学,不利于拓展学生的视角,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1]。

二、中国近代史教学的策略

(一)主讲老师需了解中国近代史的科学属性

中国近代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包含了政治史、文化史以及思想史和经济史,是一部全面性的历史,从时间角度看,包含了中共党史课和中国革命史,两者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且不能替代彼此,属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课程,中国近代史的教学的深化和丰富研究,会促进对中共党史课等学科的研究,所以,高校的主讲老师-一定要积极研究和了解学科的属性以及彼此之间的联系,进而将其有机串联起来,实现旁征博引的讲解,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又实现了对中国近代史教学的有效实施。

(二)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在新时期的中国近代史教学中,主讲老师应对对学生进行朋友般的循循善诱,针新时期“90后”学生的个性特点,对学生进行积极的人文关怀,努力融入学生的生活和世界,解除这批“孤独一代”学生的抵触情绪,与他们积极交谈,相互探讨有兴趣的话题,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为学生更好地学习中国近代史课程创造和谐的教学环境,使得学生愿意交流,敢于说出自己对于历史的看到,促进教学的进行。

(三)实现教学手段的多样化

在不断地教学实中,笔者发现,其实每一门口课都有着其独特的情感特色,综合而言,中国近代史有着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学科优势,蕴含着大量的革命传统精神以及爱国主义思想等等,这也构成了实施丰富化教学手段的前提,具体的做法如下。

首先,应当根据历史事实,向学构建身临其境的境界,让学生可是实近乎真是的感知,比如对“黄海战役”中邓世昌英勇抗敌、以身殉国的描绘,主讲教师一定要讲解的铿锵有力,义愤填膺,激发学生对民族英雄的敬佩之情,当后续的进行中讲到日本占领旅顺展开大屠杀时,则应表现出对日军的愤慨和谴责,运用民谣、对联等攒文化等感染学生,使学生认识到清政府通知的失败;其次应在中国近代史教学中充分使用当前的多媒体技术,实施情感教学,解教学内容的重点进行有针对性地、合理地渲染,进而实现情感教学的目的,如在讲到李鸿章签订卖国条约及贪污纳贿时,就应坚定自己的立场,并在后续讲解中肯定其在洋务运动中做出的贡献,体现爱憎分明前提下对历史的批判教学;再次,要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组织学生观看“甲午海战”等影像资料,并在各大具有纪念意义的时期开展各类活动,诸如“一二·九运动”等等,还应针对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知识竞赛及历史首超编写评比等活动,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使其、将多学到的中国近代史展现出来。培养学生良好丰富的情感[2]。

(四)改革考试的方法

作为检测中国近代史学习情况的有效手段,考试在中国近代史的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传统的考试手段较为单一,主要有五类题型,分别是填空、选择、名词解释及论述和简答,以考察学生的记忆能力为主,大多为死答案,不利于学生发挥自己的观点等,具有较高的客观性,针对此,新时期的腭中国近代史考试中应当增一些材料分析题和自由式问答题,前者是以近代名人文集或地方志书为基础的宣读考察,实现对学生对原始资料的解读能力的考察,后者则以学生读过的中国近代史相关数据-为依据,写出自己的体会和见解,并在此基础上由自己给出评价,上述方法侧重于对学生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的考察,可深化学生对中国近代史的学习,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结束语

综上,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中国近代史的学习对学生将来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新时期的教学中一定要及时创新教学方法,依据学生的需求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特点,通过开展情感教学等等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对中国近代史的更好学习。

参考文献:

[1]张立胜.中国近代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刍议[J].鸡西大学学报,2013,06:1-2.

中国近代史人物研究——蒋介石 第5篇

姓名:XXX 学号:XXX 系别:XXX 专业:XX 班级:XX 摘要: 20世纪的中国历史波澜壮阔,产生过很多叱咤风云的人物。这其中,毫无疑问蒋介石是非常重要的一位。他依靠北伐起家,入主南京,统治中国22年,此后又败走台湾,统治台湾26年。蒋介石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不仅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进程,还影响了千千万万中国人的命运。关键词:蒋介石 生平性格特点 思想 功过 正文:蒋介石简介

蒋介石(1887.10.31—1975.4.5),名中正,字介石。浙江奉化人。国民党当政时期的党、政、军主要领导人。1908年留学日本并加入同盟会,1924年回国后任黄埔军校校长,后兼任国民革命军第1军军长。1927年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导致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西安事变后接受抗日主张。1948年召开国民大会当选“总统”,1949年1月21日宣布“引退”,同年败退台湾后,历任“总统”及国民党总裁,1975年4月5日于台北去世。蒋的一生经历了近代中国的许多大事。例如辛亥革命, 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斗争, 孙中山领导护法运动。1922 年,孙中山被陈炯明围困, 是蒋介石从上海千里迢迢跑到广州的永丰舰上, 和孙中山同命运, 共患难。这以后, 蒋领导过北伐战争, 参加过第一次国共合作, 后来清党剿共,第二次国共合作, 抗日战争,三年内战, 最后退守台湾。评论蒋介石, 可以从许多方面来讲。

1.一个温和、软弱的民族主义者

蒋早年反对英国对中国的侵略。从雅片战争到上世纪20 年代, 当时侵略中国的主要帝国主义国家是英国。蒋的日记里有这样一些话, 说:“汝忘英夷之仇乎”,“英夷不灭非男儿”,“英番不灭, 国家焉能独立”, 这些话, 我想大家不奇怪。下面一句话:“英番不灭, 焉能解放全人类。”这后半句, 大家可能觉得不像蒋介石讲的。“解放全人类”, 这是共产党人的语言!但是, 这恰恰是蒋介石日记里的话。当时英国侵略中国, 蒋介石对英国帝国主义很仇恨。

抗战期间, 中国和英国、美国、苏联结成了同盟, 大家一定以为蒋介石跟英国人的关系很好, 跟美国人的关系也很好, 但是看蒋的日记, 他内心里对英国、美国, 其实是有许多看法的。比如说, 他骂英国是“老牌帝国主义”。又比如说, 二战末期《雅尔塔协定》规定: 要把原来沙皇俄国在东北所取得的权利完全转移给苏联。罗斯福为了减少美国人的牺牲,让苏联红军出兵东北,同意了斯大林的上述要求。蒋在日记里就骂罗斯福“卖华、侮华、畏强欺弱, 以我中国为牺牲品之政策, 实为其一生政治难涤之污点(见蒋介石1945 年3 月15 日、4月13 日、30 日日记)。”这些地方, 把罗斯福骂得很厉害。还有, 他败退台湾以后, 仍然坚持一个中国, 坚决反对台独。

所以说, 蒋是一个民族主义者。但是, 只讲他是民族主义者又不够, 前面一定要有两个定语, 一个叫“温和”,一个叫“软弱”。近代中国, 帝国主义强迫中国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 中国人的任务, 就是要废除这些不平等条约。蒋也是主张废除不平等条约的, 但是他主张要用温和的方法,要慢慢地跟外国谈判, 慢慢等待。对日本侵略, 他在很长时期内采取妥协政策。所以,只能说他是一个温和、软弱的民族主义者。

2.一个既有大功又有大过的人

蒋介石有两大功, 第一功是他在1926 年到1928 年这段期间, 领导了两次北伐。

第一次是1926 年7 月到1927 年的3 月, 蒋介石作为国民革命军的总司令, 率领黄埔军校训练出来的国民革命军, 从广州誓师, 8 个月的时间打垮了孙传芳、吴佩孚两个军阀集团,收复了6 个省, 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福建。从1928 年的4 月到1928 年的6 月, 他又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 打垮了奉系军阀张作霖的部队, 而且在1928 年的12 月, 用和平的方式争取张学良改变旗帜,归顺南京国民政府。辛亥革命以后, 从1912 年到1928年, 这17 年的时间中, 统治中国的是北洋军阀。由于蒋介石领导的两次北伐战争,推翻了北洋军阀长达17 年的统治。这是蒋的第一个大功。

蒋介石的第二个大功就是他和共产党实行第二次合作, 领导国民党和国民政府进行对日抗战, 而且坚持到底, 争取到了最后的胜利。

当然, 有人说蒋介石在抗战的八年里, 也跟日本人谈过。这反映了蒋对于和平解决中日战争有幻想, 这也是说他软弱的一个原因。但是, 蒋在大多数情况下, 反对跟日本人谈判。1939 年, 汪精卫叛变, 从重庆跑到河内,接着跑到上海, 想在南京组织傀儡政权。日本人把汪精卫看成是奇货, 就想用这个跟蒋介石谈条件。当时日本有个特务叫和知鹰二, 是个中国通, 他托人给孔祥熙带信, 说汪精卫马上就要在南京成立政权, 成立国民政府了, 只要你跟我们日本人谈和平, 那我就保证汪的国民政府成立不了, 必要的时候, 还可以把汪精卫除掉,这个条件相当具有诱惑力。国民政府里有人同意了, 这个人就是孔祥熙。孔祥熙很高兴, 给蒋介石写了封信,说咱们要抓紧这个机会, 这是老天爷给咱的好机会,赶快派人去香港跟日本人谈判!蒋介石看到孔祥熙的这封信以后, 批了几行字, 说以后如果再有人利用“汪逆伪组织”来劝我跟日本人谈判,以汉奸论罪。下面还有更厉害的三个字: 杀无赦。

蒋的这个批语, 甩出了前所未有的严厉的狠话,非常坚决。这封信虽然是写给孔祥熙的,但是实际上表达了蒋对当时国民党、国民政府主和派严厉的批判态度。

抗战之所以能胜利,蒋介石之所以能将抗战坚持到底,应该承认,和蒋的抗战意志比较坚决有关,也和他在抗战期间执行了比较正确的内外政策有关。对内, 和共产党合作抗日;对外,和美、英、苏结成国际反法西斯战线。

毛泽东在1938 年的中国共产党六届六中全会上有个讲话,给国民党、给蒋介石一个很高的评价。毛说:“假如没有国民党政策的转变,要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不可能的。”他说,蒋是“民族领袖”,“最高统帅”,说国民党前后有两个伟大的领袖,第一个是孙中山, 第二个就是蒋介石。不过,后来蒋介石制造“皖南事变”等反共事件后,毛泽东对蒋介石的评价就变了。

蒋介石在近代中国历史上有两大功。但是他也有两大过。大过之一,是1927 年到1937 年的清党和剿共。根据统计,仅仅从1927 年3 月到1928 年的上半年, 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被杀的有31万人, 其中共产党员两万六千人。由于蒋介石这个严重的过错,使得本来朝气蓬勃的国民党成了保守党, 成了腐朽党, 成了组织上非常涣散的一个党。也就是说,蒋介石清党剿共,打击了共产党,但是也把国民党毁了。

蒋介石的大过之二,是1946 年到1949 年三年反共内战。抗战胜利以后, 全国人民都渴望和平。胜利了, 蒋介石的威信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 叫“如日中天”。当时北京天安门就挂过蒋介石的像。但是, 蒋介石估计错误。他想, 我连日本人都打胜了, 那共产党我怎么会打不胜? 所以蒋介石就撕毁了已经达成的政协决议, 发动了违背人心、违背历史潮流的内战。

3.一个不断自我反省的人

蒋介石的性格,杨天石教授给他总结了五个严重的坏毛病。第一个毛病是好色; 第二个毛病是暴躁, 脾气很坏;第三个毛病是多疑, 老是怀疑别人要整他;第四个毛病是任性;;第五个毛病是孤僻。

蒋介石早年实际上是一个浮浪子弟。他是一个搞“三陪”的积极分子。第一, 陪酒,找妓女, 当时叫“吃花酒”。蒋介石一辈子不会跳舞, 第二个“陪”是陪打牌, 打麻将, 打扑克。第三, 就是陪宿。蒋虽然搞“三陪”, 但是“三陪”以后, 他又自我反省,自我检讨。他说, 我怎么能干这种事情? 蒋早年受儒学教育, 读过《论语》、《孟子》, 读过宋明理学家朱熹、陆九渊、王阳明的著作。孔子提倡“克己复礼”,这是儒家对于人的道德修养的最核心的要求。到了宋明理学家那里, 这四个字就变成六个字,“去人欲, 存天理”。有些宋明理学家, 或者说道学家, 为了进行个人修养, 就搞一个表, 叫“功过格”。到了晚上, 他就想, 我这一天做了什么事情? 有过什么念头? 有好事情、好念头,就用红笔画个红圈;做了一件什么坏事, 有个什么坏念头,就画个黑圈。

蒋介石早年每天静坐。静坐就在想, 我干什么坏事了,有什么坏念头了, 晚上他就在日记上写下来, 哪件事做得不好。每天静坐, 每天通过日记反省, 每周有周反省录, 每月有月反省录, 每年有年反省录。他就这样反省了50 多年。有的毛病改得不错, 比如他第一个坏毛病, 好色, 这一点他大概1927 年以后, 改得比较好。有些毛病, 他一辈子都没改好。尽管他每犯一次错误,就严厉地批判自己一次, 咬牙切齿地骂自己。什么毛病? 就是骂人, 打人。蒋介石不仅打他的原配老婆毛氏, 而且打他的警卫员, 打士兵。每打一次, 他就检讨一次, 说我何苦呢!我打他, 发了脾气, 不仅损伤了他, 也损伤了我自己的身体呀, 因为发脾气嘛!据他养子蒋纬国晚年说,蒋怀疑毛福梅有外遇,一次抓住毛的头发,将毛从二楼拖到楼下, 毛向他跪下,请求不要将自己赶离家门,他还又踢又骂。他的小老婆姚冶诚好赌,他天天同姚吵架,气不过就经常在日记里咒姚为何不死。对于小舅子宋子文也特别讨厌, 经常怀疑他居心不良,骂他跋扈,少年得志;骂姨夫孔祥熙是头猪,骂外甥孙科是阿斗。这个毛病他一辈子都没有改掉。

蒋是一个暴躁、多疑、任性、孤僻的人。首先让我们探讨一下蒋介石的出身,按中国传统来说蒋介石的出生是受到歧视的。他母亲是二婚,当过尼姑,似乎不怎么光彩。他爸爸是盐商,在过去也不是什么光彩职业。这对一个小孩来说就从小蒙上了阴影,很自然的滋生出自卑,孤僻的性格,这也成为蒋遭受人生苦痛,无法正视自己的根由,因为他从心里就不愿接受自己,不愿做真实的自我。所以蒋的早年很任性, 还很孤僻。

蒋自命是一个新人, 他受过“五四”思潮的影响, 但是, 他思想里面还有很陈旧的东西, 比如说相信风水。蒋介石是个孝子, 对他的母亲非常孝顺, 他为他的父母亲找墓地, 前后花了很多工夫, 最后请风水先生, 才把他父亲、母亲的墓地定下来。他用人的时候,也有很不准确的一面。比如山东军阀韩复榘, 蒋介石第一次见到他时, 在日记里写了四个字, 叫“国之宝贝”,但是这个“宝贝”, 后来因为在抗日时逃跑被蒋介石枪毙了, 所以蒋介石常常看人不准确。

正是上述的这些性格,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蒋介石的失败。比起刘邦他少了广开言路,少了信任;比起曹操他少了求贤若渴的情怀,少了众多的谋士,少了独立自主。这注定他会失败,他无法正视自己,无法从残暴、孤僻、专横、狭隘、多疑、极端的性格中走出,是因为遭受太多的创伤,出生与家庭给了他沉重的包袱,如果不是宋美龄的鼎力相助,那他更无法面对。

感受:这门课程让我受益匪浅,就我感受最深的一点来说。历史的书写不是靠个人努力,但个人却在历史中起着很大的作用,成与败并不是简简单单的两个字就可以概括的,影响的因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尤其是性格因素,绝对不可忽视。我个人认为一个人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与性格有着极大关系的,也与生活背景有着极大的关系!想成就一番伟业,首先要完善个人性格,努力改变自己成长的环境,让自己融入到良好的环境氛围中去。这也算是我学习中国近代史人物分析专题这门课的心得体会吧!

参考文献:

吴晗:《论历史人物评价》,1962年3月23日《人民日报》,简修炜:《关于历史人物评价的几个理论问题》,《史学月刊》1987年第3期。

中国近代史研究现状 第6篇

论书目

孔飞力:《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

王庆成:《太平天国的文献与历史——海外文献的刊布和文献史事的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年

黄彰健:《戊戌变法史研究》,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之54,台北,1970年,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年

石泉:《甲午战争前后之晚清政局》,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

裴宜理:《上海罢工:中国工人政治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

科大卫:《皇帝与祖宗:华南的国家与宗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

施坚雅:《中国农村市场和社会结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何炳棣:《明初以降人口相及相关问题1368-1953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

朱荫贵:《国家干预经济与中日近代化——轮船招商局与三菱·日本邮船会社的比较研究》,东方出版社,1994年

马敏:《官商之间——社会巨变中的近代绅商》,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年,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张仲礼:《中国绅士——关于其在19世纪中国社会作用的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

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桑兵等编:《近代中国的学术思想》,中华书局,2008年

王笛:《街头文化:成都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1870-1930》,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史景迁:《天安门——知识分子与中国革命》,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

柯文:《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中华书局,1989年 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

戴逸:《18世纪的中国与世界·导言卷》,辽海出版社,1999年

蔡鸿生:《俄罗斯馆记事》(增订本),中华书局,2006年

吴义雄:《条约口岸体制的酝酿:19世纪30年代中英关系研究》,中华书局,2009年 魏斐德:《大门口的陌生人——1839-1861年间华南的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

吴相湘:《晚清宫廷实纪》,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0年

孔祥吉:《康有为变法奏议研究》,辽宁教育出版社,1988年

李细珠:《张之洞与清末新政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

陈志让:《军绅政权——近代中国的军阀时期》,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0年1

张启雄:《外蒙主权归属交涉1911-1916》,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专刊之77,台北,1995年

戚其章:《甲午战争国际关系史》,人民出版社,1994年

陶文钊:《中美关系史1911-1950年》,重庆出版社,1993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

吕一燃主编:《中国近代边界史》,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年

张玉法:《民国初年的政党》,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专刊之49,台北,1985年

王奇生:《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组织形态》,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

陈永发:《中国共产革命七十年》,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台北),1998年

杨奎松:《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史研究》,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

滋贺秀三:《中国家族法原理》,法律出版社,2003年

梁治平:《清代习惯法:社会与国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

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中华书局,1981年

张仲礼:《中国绅士的收入》,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

黄宗智:《民事审判与民间调解:清代的表达与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滋贺秀三等:《明清时期的民事审判与民间契约》,法律出版社,1998年

郑振满:《明清福建家庭组织与社会变迁》,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

夫马进:《中国善会善堂史研究》,商务印书馆,2005年

赖惠敏:《清代的皇权与世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华书局,2000年

从翰香编主编:《近代冀鲁豫农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

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 李明珠:《中国近代蚕丝业及外销1842-1937》,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陈慈玉:《近代中国茶叶的发展与世界市场》,中研院经济研究所〈现代经济探讨丛书〉第六种,台北,1982年

森时彦:《中国近代棉纺织业史研究》,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

滨下武志:《近代中国的国际契机——朝贡贸易体系与近代亚洲经济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

樊百川:《中国轮船航运业的兴起》,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

曹树基:《中国人口史》第五卷,清时期,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

彭泽益:《十九世纪后半期的中国财政与经济》,人民出版社,1983年

周育民:《晚清财政与社会变迁》,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郝延平:《十九世纪的中国买办:东西间桥梁》,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8年 白吉尔:《中国资产阶级的黄金时代1911-1937》,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杨念群:《再造“病人”:中西医冲突下的空间政治(1832-1895)》,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陈方正:《继承与叛逆:现代科学为何出现于西方》,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

王德昭:《清代科举制度研究》,中华书局,1984年

李天纲:《中国礼仪之争——历史·文献与意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沟口雄三:《中国前近代思想之曲折与展开》,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狭间直树编:《梁启超、明治日本与西方——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共同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

萧公权:《近代中国与新世界:康有为与大同思想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1997年 周策纵:《五四运动——现代中国的思想革命》,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

吕芳上:《从学生运动到运动学生——民国八年至十八年》,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专刊之71,台北,1994年

罗志田:《近代中国史学十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

杨国强:《百年嬗蜕——中国近代的士与社会》,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

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东方出版社,1987年

朱维铮:《求索真文明——晚清学术史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墨子刻:《摆脱困境——新儒学与中国政治文化的演进》,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 艾恺:《最后一个儒家——梁漱溟与现代中国的困境》,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 桑兵:《国学与汉学——近代中外学界交往录》,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

邹振环:《晚清西方地理学在中国——以1815年至1911年西方地理学译著的传播与影响为中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中国近代小说研究 第7篇

本科课程论文

院系:文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 姓名:史明杰 学号:2009160234 课程:中国近代小说研究 任课教师:侯运华

从《金粉世家》看张恨水的文学特色

摘要:张恨水是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的通俗文学作家,其作品如 《金粉世家》、《春明外史》、《啼笑因缘》是雅俗共赏的优秀作品。老舍称他是“国内唯一的妇孺皆知的老作家。”《金粉世家》更是其文学特色的集中体现,本文将以《金粉世家》为例来分析张恨水小说的文学特色及其价值。

关键词:金粉世家,通俗文学,文化特征,文学价值

张恨水是我国近现代文学史上当之无愧的高产通俗文学大师、著名报人,平生创作了中长篇小说一百二十余部,加上散文、诗词和文论等,总计不下三千万言,被喻为一座文学和文化的金字塔。有学者曾用“双峰对峙”来形容张恨水,鲁迅分别在通俗文学,新文学中的地位,由此可见对于张恨水的推崇。

从一九二七年二月十四日,至一九三二年五月二十二日连载于当时《世界日报》“明珠”副刊的长篇“章回体”小说《金粉世家》更是奠定了张恨水在文坛上的地位。

作者在《金粉世家》中虚构了平民女子冷清秋与豪门公子金燕西的爱情悲剧,并以两人爱情为主线,向读者展示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国务总理一家由盛而衰的过程。《金粉世家》的问世,为《世界日报》带来一路飙升的销量,读者群中出现了许多“《金粉世家》迷”。时至今日,人们更是没有减少对《金粉世家》的热情,从《金粉世家》电视剧的成功可见一斑。

凡此种种,都可以看出《金粉世家》独特的艺术魅力,从中更很明显彰显出张恨水小说文学特色和价值。那么,张恨水小说到底有着哪些内蕴呢?

一,传统文化特征的体现。张恨水的小说赢得新旧两方面读者欢迎与他创作背后独特的文化心态有关。尽管西方文化的传入已经成为强势,然而,在张恨水的心理构成中,传统文化依旧占据着主导地位。他在旧的传统文化支撑下吸收融合新的文化素养,使旧的文学焕发出富有现代性的活力。

作为通俗小说大家的张恨水作品具有丰富的传统的文化特征。张恨水的小说深植于丰厚的中华民族审美基因的地层,水乳交融地与中国传统通俗小说的审美因子连脉,它的出现是中国古代小说走向的一种必然。张恨水的小说虽然在审美形态和审美方式上有所改善,但基本形态方式未变。

张恨水小说不但继承了以《红楼梦》为代表的社会言情的走势流向,更是发端于二十世纪初叶上海“十里洋场”鸳鸯蝴蝶派小说的代表者。鸳鸯蝴蝶派最初热衷的题材是言情小说,写才子和佳人“相悦相恋,分拆不开,柳荫花下,像一对蝴蝶,一双鸳鸯”。但是张恨水小说并非单纯的以描写才子佳人为主,还表现了旧中国半封建半殖民的落后思想意识,表现了病态社会中小市民阶层的艺术趣味。《金粉世家》淋漓尽致的展现了金铨一家骄奢淫逸,糜烂堕落的寄生虫式的生活和精神面貌。因此张恨水小说的审美题旨同传统文化具有深刻的联系,保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底。

二,新的文化特征的融合。张恨水主张创作要符合时代要求。“写

【1】小说必须赶上时代的想法”,“反映时代和写人民”,成为张恨水抗战时期小说的主导性追求。他一方面坚持传统文化,用通俗小说的各种样式创作;“略引起新兴文艺家的注意。《啼笑因缘》出,简直认为是个奇迹。大家有这样一个感想,丢进了茅厕的章回小说,还有这样问世的可能吗?这时,有些前辈,颇认为我对文化运动起反动作用。而前进的青年,简直要扫除这棵花圃中的臭草,但是,我依然未加深【2】辩”。另一方面又因时而变,将旧的东西转化成为符合时代需求的新的文学。这就决定了他是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不可缺少的作家,他的作品也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张恨水因时而动的趋新特点可从他对传统章回体通俗小说从内容到形式的性改造中体现出来,使之重获生命力。他在作品取材、思想设定上顺应时代潮流,淡化封建士大夫立场,接受个性解放意识和平民精神;在艺术技巧上花样翻新,学习新文学技巧、注重细节描写、性格刻画和景物描写。

张恨水对旧章回体小说现代性改造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思想内容的现代化。在《金粉世家》的女主人公冷清秋身上具有现代女性特征,她可以说是我国20世纪初叶传统道德与现代意识相结合的女性典型。她的身上既有现代女性追求自由平等婚姻的理想,又有传统女性渴望嫁入豪门的庸俗愿望;既有着自觉地反抗意识,又有着梦醒后无路可走的迷茫与无助。矛盾的性格特征构成了冷清秋的近代女性形象,也定格了冷清秋的命运。一方面,作为一个具有传统思想的女性,她的宽容与矜持赢得了金家上下的认同。她又有着灰姑娘嫁入豪门的爱慕虚荣,在书中四十九回中,清秋结婚那天,她一个人坐在家里心里就想着,不料这段婚事,居然成功了。另一方面,作为一位具有现代意识的女性,她追求自己想要的幸福,偷偷瞒着家人与金燕西去西山游玩,并私定终身。冷清秋有着不同于传统的婚姻观念,她试图打破门第偏见,融入金家。她追求独立,思维新颖,有自己的个性尊严。她看不惯其他少奶奶们的整日无所事事,开始出外谋业。

张恨水小说思想内容的现代化特征,更在于他紧跟时代选取题材、内容。他主张 “我于小说的取材,是多方面的,意思就是多试

【3】一试。其间以社会为经,言情为纬者多”。

张恨水对章回体通俗小说的改造也体现在艺术形式上,他将我国的传统小说与现代西方小说的表现手法相融合,在人物塑造、情节结构上显示出与旧章回体通俗小说不同的特征。在人物描写时除了运用传统的白描手法,用人物的语言、行动刻画人物外,他适当用西方现代小说的心理描写,如 《金粉世家》里女主人公冷清秋的塑造,更多借助心理描写完成。在情节结构上,张恨水将传统小说的曲折多变、引人人胜与现代小说情节结构的开放性结合起来。

三,雅俗共赏的写作手法。与新文学家大力强调小说的社会功能不同,张恨水不以“文以载道”作为自己的文学使命,而是把文章定位在供人消闲的通俗文学上,作“完全贴近大众的心”的小说,他毅然挽起章回体即将被丢进茅厕的命运,就是肯定文学之“通俗”的最突出表现。张恨水的小说多写言情故事,以言情来构筑小说的骨架,以增加小说的娱乐性趣味性,他循着传统的叙述路径,适当加入一些新的技巧,讲述一般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故事,力求做到为“匹夫匹妇”所喜爱。

例如,《金粉世家》以金燕西和冷清秋的爱情发展为主线,描写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国务总理金铨一家的兴衰史,淋漓尽致的展现了这个豪门之家骄奢淫逸,糜烂堕落的寄生虫式的生活和精神面貌,同时,小说以男女主人公金燕西和冷清秋的恋爱、结婚、反目、离散为线索贯穿全书,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深深吸引着读者的眼球。作者在编织故事时又能充分运用误会法来增加情节的魅力,使之一波三折、引人入胜;能注重通过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使之个性鲜明、栩栩如生。这样,作品就适合了各类不同读者的审美需求,尤其符合都市小市民阶层的心理和幻想。可见,张恨水确实是将其创作主要面向市民阶层,尽可能照顾他们的审美习惯和阅读能力,努力使自己的小说成为广大市民读者喜爱的作品。

然而,在向“俗”定位的同时,张恨水的小说并不像一般的滥俗文学一味的迎合大众,使读者获得单纯的娱乐快感而取胜,他在自己的小说中融入更深更广的东西,达到了“高等艺术”的层次。

总之,张恨水的小说以独特的创作个性,饶有兴味的故事,生动活泼的语言,栩栩如生的人物,迎合了大众的口味和需要,既有大众通俗文学的趣味性、情节性,又善于制造叙述内容上的陌生化效果,一部部经典耐读的“叙事传奇”在商业运作中取得巨大成功,成为名符其实的“双料冠军”。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张恨水对传统文化与现代性文学因素的融合是成功的。这同张恨水不断的探索创作有关,这种一生不止的探索精神使得张恨水的小说创作充满了变化。正是这种变化,使他的创作始终保持着活力。而正是张恨水小说这种独特的文化价值,使得他在中国近现代文学中占据着重要位置,不容忽视。参考文献:

[1]张恨水:《写作生涯回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2]张恨水:《总答谢》,1944年5月2日重庆《新民报》

近代汉语时间副词研究现状 第8篇

时间副词是表示行为发生的时间及行为、状态与时间的关系的一类副词, 是副词系统中比重较大的一个次类。目前, 现代汉语时间副词的研究成果斐然。早在1924年, 黎锦熙先生的《新著国语文法》[1], 就把时间副词分为过去时、现在时、未来时和不定时四大类;稍后, 1943年, 王力先生的《中国现代语法》[2]就将时间副词分成八小类, 并逐一举例;较具探索性的是陆俭明、马真两位先生在《关于时间副词》[3]的专论中, 对现代汉语的130多个时间副词进行了全面地分类研究, 将其划分为定时和不定时两大类, 然后分成若干小类说明其语义特征;近些年来, 研究愈加深入, 张谊生的《现代汉语虚词》[4]中的时间副词部分, 从总体上论述了现代汉语时间副词的分类系统和内部对立, 时间副词与时间名词的区别, 时间副词的位序限制与配合制约等问题;另外, 王红斌的《时间副词对动词持续义和非持续义的影响》[5]和徐国玉的《时间副词状语与述补短语的语义关系略论》[6]等把时间副词放在与其它句法成分的关系中进行考察, 都是进一步研究的成果。

综合以上研究成果, 可以看出现代汉语副词研究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起步早, 历时长, 成果多。

2.宏观地综述与微观地具体分析相结合。分类明确而具体, 内部单个成员的功能、意义和用法的分析比较深入。

3.单个时间副词之间的比较分析。

4.把时间副词放在与其它句法成分的关系中进行考察。

只是对时间副词缺乏一个严格的界定标准, 以致于各家所收的时间副词数量不等。

相比之下, 近代汉语时间副词的研究逊色得多。据笔者视野所能触及到的资料, 关于近代汉语时间副词方面的成果屈指可数。最早的该是 (日) 太田辰夫先生的《中国语历史文法》[7], 初版于1958年, 在书中太田辰夫先生将时间副词分成七个小类, 对各小类的单个成员都举例简述, 可惜的是, 直到1987年, 我们才有幸见到此书, 在这期间, 近代汉语时间副词的研究无人问津;目前, 较有影响力的几部语法理论专著中, 赵克诚先生的《近代汉语语法》[8]提到了时间副词, 先生对近代汉语中主要时间副词进行了分类举例分析, 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到近代汉语时间副词的一些情况, 也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冯春田先生的《近代汉语语法研究》[9]和袁宾先生的《近代汉语概论》[10]没有提到副词问题;刘坚先生等的《近代汉语虚词研究》[11]虽谈及副词, 但只是疑问副词和禁止副词两类;俞光中、植田均两位先生的《近代汉语语法研究》[12]仅着重分析了“就、正、早、看看、还”等各家有争议的几个副词;专书研究方面, (日) 香坂顺一先生的《<水浒>词汇研究 (虚词部分) 》[13]专门谈到了时间副词, 将其分为过去、现在、将来三大类, 并按照词义相同相近的原则, 又分成若干小类, 分别举例分析。虽说是词条式的简述, 可能已经是能见到的代表近汉语时间副词研究最高水平的成果了;近些年来, 冯春田先生的《<聊斋俚曲>语法研究》[14]以及许仰民先生的《论<金瓶梅词话>中的口语副词》[15]都给予时间副词以一定的重视, 遗憾的是仍只局限于分类、举例和描写, 尚未深入;另外, 向熹先生的《简明汉语史》[16]和孙锡信先生的《汉语历史语法要略》[17]从史的角度阐述了时间副词的发展历程, 并且都对近代汉语的时间副词择要介绍, 但毕竟是史, 不是专论, 自然不是很充分了。

由此可知, 与现代汉语相比, 近代汉语时间副词研究起步晚, 研究成果不多, 尚无专论;仅仅是单纯地描写或词条式地举例分析, 语义、功能和用法的研究很少介入;更不用说其它方面的深入研究了。从中我们最多只能了解到近代汉语时间副词的一些面貌。 (由于古代汉语时间副词不多, 研究也较为充分, 此处暂不提及)

然而, 近代汉语时期是汉语发展史的重要时期。近代汉语语法的总体特征是新旧语法的交替。新语法形式表现为质的新生和质的变化, 其中不少是现代汉语的源头。近代汉语副词极其丰富, 整个阶段大约有600个以上[18]。现代汉语的副词系统基本上是承袭近代汉语的, 大部分副词在近代汉语中已经产生并广泛使用, 时间副词自然如此。因此, 对近代汉语时间副词的研究, 不仅可以廓清近代汉语时间副词的面貌, 而且有利于理清时间副词发展的脉络, 深入研究现代汉语副词。孙锡信先生说“我们拿现代汉语中常使用的时间副词跟中古使用的时间副词两相对比, 可以看出副词的使用又经历了一次较大的更迭。这更迭是从唐代开始, 明清完成的。”[19]可见, 近代汉语时间副词的深入探索, 对汉语史的研究也是很有帮助的。

上一篇:XX年最新医保中心个人年终工作总结范文下一篇:国旗下讲话稿:《远离烟草 珍爱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