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味道生活随笔

2024-06-09

故乡的味道生活随笔(精选8篇)

故乡的味道生活随笔 第1篇

故乡的味道生活随笔

泪水再次决堤而出,只不过,这次的眼泪不再酸涩,而有一种甜甜的味道……

“林菲,89分。”冰凉的话语让我瞬间清醒。拿着满是圈圈叉叉的考卷,我回到座位,心情一片阴暗。

放学途中,我一人正在黯然神伤。突然,手机铃声响了起来,惊得我脚步一顿,条件反射地接听电话,妈妈的声音已近耳畔:“今晚我可能晚些回去,自己买点东西吃,我还有事就先挂了。”这便是我的`女强人妈妈。她很要面子,无论在家里还是在外面,都是一副风风火火的样子,我从未见过她脆弱的一面。

大约八点半左右,妈妈回到家中。累了一天的她瘫在沙发上,我不知所措地拿着考卷,规规矩矩地站好。

“今天考了多少分?”妈妈喝口水,润了润沙哑的嗓子,问道。

“89……”我心一横,大声报出分数。我心想:反正早死晚死都得死,还不如痛快点。

“考卷拿来。”妈妈显得很平静,让人捉摸不清她的脾气。我只得老老实实地递上考卷,低眉顺眼地坐在一边。果然,“女强人”看得眉头紧锁,才一会儿,一顿恨铁不成钢的叫骂声便扑面而来。伤心的我躲回自己的房间,放肆地大哭起来。

许久,我哭得睡着了。迷迷糊糊间,我仿佛看见妈妈蹑手蹑脚地进屋,帮我披上一件睡衣。突然,一滴清泪滴落在我的唇上,让我彻底清醒。我惊讶地看见,“女强人”妈妈竟然哭了。

我一时百感交集,轻抿嘴唇,竟然品到了一種甜甜的味道——那是母爱的味道!

故乡的味道生活随笔 第2篇

离开故乡,便是自己魂牵梦绕的地方,那浓浓的、长长的、深深的思绪总能穿透时光的隧道,游动在记忆的长河里,结晶在岁月的枝头,在心中生根发芽。

什么是故乡的味道,是自己双脚沾满家乡泥土时的芳香,是自己至身于老屋门前时温馨,是自己伫立在儿时枣树下的平静,是自己倾听到的鸡鸣狗吠,还有半山腰上的袅袅炊烟,母亲忙前忙后的身影,父亲饭后的一枝香烟……

在农村,庄稼人守候的是金秋的季节,还有子女的陪伴,可是我,当父母含辛茹苦将我和妹妹养大后,却没能守候到儿女的陪伴。伴随着父母的呵护,我和妹妹一天天的长大,当硬了翅膀时,我们便离开了村庄,告别了父母,飞向了远方,在异乡寻找属于自己的梦想,用心勾勒自己的人生,其实,我也知道,从那一刻开始,守望也就成为了父母生活中的一部分,心灵深处一份痛。

从当初的一人走天涯,到如今的为人父,对父母的心酸苦辣也有了很多的升华,故乡的味道,是母亲亲手做的一顿美味,是与父母的促膝长谈,是仰望星空而脚踏故土时的安逸,还有来自自己灵魂深处的激荡。

离别越久,故乡的味道会越浓。

让地理课堂飘荡着生活的“味道” 第3篇

一、在生活引导中, 认识新知

新课程不仅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更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俗话说“成功的一半来自于良好的开端”, 地理课堂教学更是如此。在教学中教师如何引导、调控, 关键在于对教学内容的导入。恰到好处地导入新课可以尽快将学生“拉回”课堂, 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活跃课堂气氛, 为开拓思路、提高能力做好铺垫。教学过程中选择的生活情景与学习内容越接近, 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就越高, 探究的兴趣也就越高。

例如, 在学习“洋流”这部分内容时, 用“洛杉矶与上海往返航线的差异”或“南极大陆附近企鹅体内含有农药”等事例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进而使学生关注教学内容, 积极参与教学过程, 并在利用教学内容理解生活事例的过程中感受到地理的有用性。这方面的材料是丰富多样的, 如“岛国马尔代夫的‘灭顶之灾’”与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 “太空探测”与地球的宇宙环境, “房屋的窗户朝向”与太阳直射点位置, “各地民居特点”与降水的关系, “各国民族服装”与气候的关系, “地球上的伤疤———东非大裂谷”与板块构造学说, “南北方的饮食差异”与农业生产, “上海大型工业项目”与工业布局, “外省市学生的路途感受”与交通运输、人口迁移等等。

将生活情景引入地理课堂, 让学生在生活的感受下学习地理知识, 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也激发出学生想成为一个“发现者”的欲望。

二、在生活探究中, 理解新知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在自己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建构当前事物意义的过程, 是学生通过驱动自己学习的动力机制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因此, 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 在生活中注意收集与书本知识有关的教学资源, 在教学中针对教学目标、内容, 将那些来自“生活”的教学资源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 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探究, 发现生活现象中隐藏着的地理知识, 帮助学生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 让学生感觉地理知识学得有趣、学有所得。

案例:高中地理“城市功能分区”这一知识点, 要求学生学会分析城市主要功能区的分布位置及原因。在教学过程中, 我首先向学生展示一幅南通市的城区地图, 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在图上找出南通城区的主要商业街、主要住宅小区、主要工业区分布的位置。因为学生平时在城市的机会较多, 了解也比较全面, 生活经验丰富, 所以他们很快找到十字街、八仙城、中南世纪城、学田新村、天馨花苑、虹桥新村等地理事物的位置。我接着引导学生学生思考:这些住宅小区、商业中心以及工厂为什么选择那里?其他地方不可以吗?在问题的驱动下, 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探究活动。此时, 我向学生展示南通在“十二五”期间着力打造“一核三片区”的城市规划。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 学生对自己生活的城市有了更深的了解, 对家乡建设充满期待。

这些生活情景的呈现营造了“生活化”的课堂。在源自生活的问题探究中, 将抽象的地理概念、原理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既感到亲切、鲜活, 学习的难度又有所降低, 收到了化难为易的效果。教师在教学中也实现了书本知识向实践能力的转化, 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地理是“对生活有用的, 对终身发展有用的”。

三、在生活感悟中, 提升新知

在对生活现象的合作探究中, 基本的知识结构在学生的大脑里逐步建构起来了。由具体生活现象上升到理论知识, 是一种总结归纳的过程。如果我们让理论知识再“回归”具体的生产、生活中, 那么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对生活情感的体验一定会上升到新的境界。

例如学习“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这一知识点, 很多学生感觉比较抽象, 很难理解, 很多情况下他们都是靠死记硬背来“掌握”。对于这个比较难的知识点, 我是通过一则故事来说明的:一位美国游客7月份来中国游玩, 在天津刚下飞机就遭遇暴雨, 成了“落汤鸡”, 他便在超市买了雨衣、雨伞。他带着这些“雨具”开始他的“中国之旅”。十天后, 他来到了中国西北部的内蒙古、新疆等地游玩, 但是令他没有想到的是在接下来半个月的游玩中, 一直是炎热的晴天, 他感到带着那些“雨具”很累赘, 就把它们送了人。他接着离开乌鲁木齐来到广东, 更令他没想到的是, 在广东他又一次成了“落汤鸡”, 他郁闷地仰天长叹:“上帝呀, 到中国我怎么成了‘落汤鸡’呀!”听完故事后, 学生也感觉很奇怪。于是他们带着疑惑认真阅读“我国降水分布图和影响我国的夏季风图”, 思考我国的降水在时间分布上有什么规律。通过各自的独立思考以及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 学生很快就知道其中的缘由了。这位外国友人遇到的“倒霉”天气, 其实是我国降水的客观规律。

丰富多彩的生活, 就是地理知识的本源。带着一双“慧眼”去发现教材中蕴藏的生活化资源, 将其与学生的地理知识、要解决的问题巧妙地有机联系, 让学生深切感受到地理就在身边。

四、在生活实践中, 运用新知

地理知识源于生活, 更应回归生活。学习、理解知识不是最终目的, 我们的目标是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生活, 尤其是创造性地运用。生活世界是生动的、变化的, 任何知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发挥其价值, 也只有运用于实践才能被学生真正掌握, 享用终生。

例如在学习“生态农业”时, 可以结合大家非常关注的三聚氰胺、苏丹红、瘦肉精等热点事件, 说明当前食品的安全状况, 提出“如何发展生态农业”的问题。这时学生的求知欲会被激发, 每个人都会说出自己的看法, 气氛热烈。这样就可以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也保证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学习“城市热岛效应”后, 让学生讨论“对空气有污染的工厂”应如何选择合适的位置;在学习“中午太阳高度”后, 提醒学生在购买房屋时要维护好自己的“阳光权”。学生在调查、思考中亲身感受到地理知识存在于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 这样的课堂也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

总之, 在地理课堂中落实“生活化”教学, 促使学生关注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方法去研究和解决问题, 在与生活的沟通中他们体验了地理在生活中的价值。

飘荡着生活“味道”的课堂不仅拓展了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时空范围, 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更帮助学生形成地理素养, 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参考文献

[1]曹祎.让政治课堂洋溢生活的芬芳[J].江苏教育研究, 2010 (12) .

故乡的味道 故乡的思念 第4篇

记忆中,外婆家有一个大大的灶台,灶台上放着一只大大的铁锅,幼时的我特别喜欢它,因为外婆总会用它变出不同的美食。以下,我便要介绍几样吃食,都是外婆的味道,也是故乡的味道。

桂花汤圆

桂花汤圆不知是不是温州的特产,我只知道外婆每逢秋天就会做给我们吃。

外婆家的小院子里种了几株桂花树,金秋十月,金黄色的桂花绽放,像是穿着黄色裙子的小姑娘在欢笑,它们的香味如小手缠绕着我,芳香扑鼻。这时,外婆便开始收集起桂花来。若天气晴好,就拿出来多晒晒。待到桂花落尽,外婆就开始做桂花汤圆了。

那汤圆可不像元宵那么大个,它很小,就如珍珠般大小。

午后,外婆端着几碗汤圆,招呼我们几个小孩搬着小椅子去院子里晒太阳。坐定后,外婆把碗轻轻搁在小桌上,一人一碗。小小的汤圆沉躺在碗底,桂花漂浮在汤中,似有若无地散发着清香。舀一勺汤圆,汤圆们呆头呆脑地挤在勺中,金黄的花瓣轻轻地贴在上面,煞是可爱。汤圆入口,香香糯糯,甜甜爽爽,再配上暖暖的午后阳光,一切都浸满了甜蜜与温暖。

炒米线

“米线”,温州人叫“面”,小时候我也只吃过这一种“面”。所以后来到了外地,实在不明白那种又粗又宽的面有什么好吃,也不懂我所知道的面为什么他们一定要叫“米线”?后来才渐渐明白,这是文化的差异,我也慢慢地改口称它为“米线”,省得浪费口舌去解释“此面非彼面”,可心里却有种莫名的怅然。

温州的炒米线做得最好的地方,似乎是芙蓉市。而我认为炒得最好吃的,则出自我外婆之手。

大年夜,厨房里最是热闹。母亲、小姨、舅妈都在厨房里帮外婆忙,她们主要负责炒各色小菜,而主食炒米线自然是外婆亲自掌勺。

说实话,炒米线的做法步骤我不太记得,虽身为女孩子,却对厨房的事一点儿也不了解也不太感兴趣,唯一有兴趣的只是已做成的食物。偶尔几次进厨房时,碰见外婆或母亲在炒米线,也不甚在意,现在提笔却写不出做法,实在是有些赧然。只大概记得应是先在锅底倒些许油,然后将泡了一个下午的米线放入锅中,再之后便是加各种配料和调料,翻来覆去地炒,最后成了一锅韧劲十足而美味的米线。

炒米线里放的配料很多,温州人爱吃海鲜,所以常常能在米线中找到虾或是蛤蜊,然后也会有蛋、卷心菜的身影。吃一口,真的是韧劲十足,与外面卖的那种像是被水焯烂的米线真是大不相同。

其实炒米线不只是过年时吃,在任何一个节日里,温州人都会炒一锅来庆祝,甚至是日常,只要开心,也都会做来吃。

后来在外地想念家乡的味道时,我就会去类似“芙蓉炒米线”的饭店点一碗米线,坐在靠窗的位置上,一个人慢慢地吃、静静地吃。说实话,那米线真的比不上外婆做的,却最接近那种味道。熟悉又陌生,大概就是游子怀念故乡的味道时的感觉吧。

麦太荷

麦太荷,我根本不知道用普通话怎么讲这个吃食!这“麦太荷”三个字只是我根据温州方言的发音勉强凑出来的。这种美食,有点类似于春卷,但又不相同。

麦太荷看似并不难做,只要有一叠薄而韧的面皮,再炒些小菜——豆腐干、炒蛋、炒洋葱、炒大葱等就成,当然这些菜要切成条儿,哦,还不能少炒米线。然后取一张面皮摊在桌上,每样小菜夹一些放在面皮中央,再类似春卷那样一卷,便可以吃到可口的麦太荷了。

但是,问题就是那面皮不好做。母亲尝试做过,可面皮不是太厚,就是长满了疙瘩,母亲望着被“糟蹋”的面糊,无奈地笑笑,叹了句:“这种事只有你外婆做得好啊。”最后只能把面糊扔了,去外面买面皮,只是面皮很贵,五张就要好几块钱。母亲便似有若无地叹了口气。我知道她又在想外婆了。

外婆做的面糊黏稠得当,摊的面皮厚薄适度均匀,再配上还热乎的小菜,真是一绝,而这美味是我这拙笔所不能写出一二的。

在外地多年,自然是吃过外地的春卷的。那味道跟家乡的完全不能比,面皮不筋道不说,里面的馅儿也没那么多新花样儿。果然家乡的味道是哪里都比不上的。

故乡的吃食,给我三天三夜也未必能讲完。而此时写这篇文章,与其说是为了讲述一种味道,不如说是叙说一份思念。

(指导教师:钟咏亮)

故乡的味道杂文随笔(范文) 第5篇

山里人家,花椒也不在一块,东边几十颗,西边几十颗。离村也有远近。好就好在父亲和弟弟的花椒就在村外附近,不需要带干粮,中午也能回家吃饭。

按说我回家帮忙摘花椒是应该的,但我真有点不想回去。主要是热。花椒成熟的季节就是七月流火。老家赤璧接近河南,气温很高。县城的伏天每日还有个小阵雨降温,老家的太阳真是硬朗,就不下雨。问起父亲来,父亲呵呵一笑,其实下雨是不对的。你想啊,这要是天天下雨,这花椒采摘下来就晒不红了,成色就有问题。我想想父亲的理由也很充分。县城天天下雨,是没有花椒的缘故呗。

若久住老家也能顶得住热。但我长期在县城工作,不能说每日一张报一根烟一杯茶吧,最起码晒不着。即便下乡检查工作在太阳下呆一会也是呆一会罢了。况且这呆一会或者呆多大会全靠自己的意愿行事。回老家摘花椒则不同,站在花椒树下,太阳热辣辣的当空照着,热汗热津津的在脸上流着,还要盯紧了花椒圪针,稍不留新就会被扎手,再稍不留神揉一下眼,花椒水麻辣辣的睁不开眼。摘一会看看手机,咦,这时间怎么不动呢。

前几年父亲身体还行,我们都是烟鬼,摘一会父亲就蹲下抽烟,他抽烟也会递给我一支说歇歇吧,抽根烟再摘。有一次去到地里,他一摸口袋说坏了,没带烟。我一摸口袋也惊奇,我也没带。父子俩大眼瞪小眼一阵,我说我回家拿吧。开着偏三斗摩托轰轰着回家取了烟和打火机,这花椒才得以顺利摘完。

原来没车的时候,就在老家住,老家的饭是不错,但读者你实在是不知道老家的环境。老家的厨房我们叫饭厦,大部分在室外。搭个小棚子,就在小棚子里做饭。那时候也没自来水,饭厦外一口水缸,缸外写着清水满缸,其实是一种愿望,缸里的水还是有点浑浊。这也就罢了。老家的小蝇子(不是苍蝇)实在是多,饭厦里锅盖上、墙壁上都是密密麻麻的小蝇子。人进去“轰”一声不知去向,人走了“嗡”一声又返回。中午想睡一个安稳觉也难,小蝇子嗡嗡着就在脸前飞来飞去,趴在手上痒痒的,飞在脸上刺刺的,总不能安稳入睡。晚上的蚊子就别说了。好像迎接久别回老家的亲人一样,一晚上就在旁边嘤嘤的飞来飞去给你说话打招呼。搭理它吧,他“嘤”一声飞走了,不搭理它吧,就在脸前“嘤嘤”着,也不知说个啥。算是没法子。

后来,我给弟弟算过一笔帐,我说,你这花椒每斤10元钱,抛去人工工资,算下来还不如出去打工。后来弟弟妹妹果然就出门打工了。虽不是主要原因,起码也是原因之一吧,因为老家的人一年的开销就靠这花椒卖了钱呢。

突然想到一件事,每年的中秋节串亲戚,礼尚往来不足为奇,能主动给你花椒的亲戚肯定是很不错的亲戚。一般情况下,连让都不会让你。

其实这都是客观原因,说起来还真想回去。因为弟弟妹妹出门打工,留下的花椒死的死伤的伤,没几颗了。就由父亲来管理。八十多岁的父亲也是力不从身,大妹妹每年需要请假回去。我呢,就喜欢凑个热闹。

有车之后,不需要到老家过夜,晚上返回县城,早上开车再回,一点都不耽误事。妹妹笑着说,哥呀,你是有车,要是没车,是不是就不回家了。我白一眼妹妹,这话说的,没车就不来了呀。说甚哩。其实就是,回家摘花椒不在是因为花椒需要摘,而且是因为还有一个老父亲在家呢。

父亲八十多了,也去地里。去地里也是一种标志和象征性的。他摘一会就坐下,我们也劝他说,爹呀,你就歇着,我们来摘就是。父亲呵呵一笑,我老了,不像年轻时候了。我们就说,您就给我们访古就是了。父亲倒也高兴,就紧一句慢一句给我们讲故事,讲老家的故事讲他小时候的故事。我们呢,也把摘花椒当作一种休闲。摘一会就拿手机拍照分享在微信朋友圈里,或者摆个造型拍照了也分享在朋友圈里。父亲也喜欢热闹,平时不苟言笑的父亲竟也会撅嘴眯眼摆一个很酷的造型。

快到中午了,我们就回家。在院里支锅造饭。或南瓜拉面活豆角焖饭或者煮油饼,反正都是小时候可口的饭菜。饭毕,父亲就安排我的孩子、妻子去空调家休息,我和父亲在堂屋休息或者聊家常。父亲年轻时候属于话少的人,母亲不在之后,也不知咋了,是岁月还是年老,父亲也像以前的母亲一样喜欢叨叨一个不停,我们就坐在旁边哼哼哈哈鼓励他讲下去。有许多时候都是谈论共同关心的话题,有时候岔题了,我们也鼓励他说下去。妹妹说,爹高兴就好。

故乡的味道生活随笔 第6篇

关于故乡,古往今来,有太多的味道。

贺知章说: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李白说: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无论是风花雪月,还是纯朴乡音,都是故乡的味道.有人说,父母在哪里,哪里就是故乡,但有时候,虽然父母已近在眼前,思念还是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刻,如薄雾般无声划过,如轻烟般漫过心头,忍不住轻轻惆怅。

所有人记忆里的故乡大都是童年生活过的地方,所以人长大了,远离了故乡,而心灵却还想赖在那里,渴望安放!

人最尴尬和难受的时候,是当你风尘仆仆的回到你曾经生活和充满童贞快乐的地方,见到了你曾经日思夜想的童年的伙伴,少年的朋友,青年的密友,你以为你一直保留着故乡的音调,却发现,一张嘴,在这些故人面前,就成了满嘴的异地口音,于是这些故人善意的开玩笑说:你已经是北京人了,或者你是天津人,或者你是深圳人,但你不是内蒙人了.于是,心在那一瞬间,就忍不住泪水崩流.

于是,故乡就在这些亲爱的故人面前,从此成了你自己心灵里一道永远难忘却再也无法回归的风景!

你依然生活在一个永远不属于你心灵的地方.那个地方纵然给你安稳的生活,富裕的金钱,美满的爱庭,但一抬头,你看见那湛蓝的天空,洁白的云彩,你的脑海里,忍不住轻叹:我的故乡就曾是这个样子!

到底什么才是故乡的味道,一千个人总会给你一万种答案,因为在每个人的心底,可以触动你的那些故乡的味道总是多的数不胜数.于我就是这样.

马头琴的一缕轻音带给我无限的思念和忧伤,德德玛的<草原夜色>我也不轻易播放.<明月千里寄相思>,是我心底里最美的忧伤,那是高三时一个女孩在那个有月无电的晚上,我们一起坐在窗前,窗外月华如水,窗内摇曳的烛光轻轻地流着泪珠来伴奏,于是耳畔是女孩那柔美的歌声----明月千里寄相思.这是我听过的最美的声音,没有之一.纵然是隔了二十多年,纵然是隔了千里万里,而我依然音在耳畔,调在心头,情在心底!

小时候的冬夜很漫长,爸在十几里地之外的地方上班,陪妈妈熬夜就是我光荣的任务.而那困到尽头的时候,总有一块四厘米见方在火盆的火箅子上烤着的奶豆腐,飘着清香将我唤醒.那是妈妈给我的奖励和诱惑.每每灯光如豆,每每瞌睡频频,总是那淡淡的香味将我唤醒,妈妈用纳鞋底的锥子播播灯花,煤油灯就亮了许多,我则津津有味地品尝着那世间最美的美味,回头看看那两个睡的一踏糊涂的弟弟,那时候,觉得自己就是最幸福的.

人总是在得不到什么的时候,才觉得那是最珍贵的,于爱情是这样,于美味也是如此.

平常如故乡的酸菜,如老咸菜,如上不了台面的菜包,如荞面条,如血肠,如杀猪菜,如小米饭,在故乡人看来,那真是再平常不过了,而在我们这些飘在他乡的故人来说,都是不可多得的美味.我也时常会把北京的大白菜的菜叶摘下来,洗干净,轻轻的晒一晒(去一去水分),然后铺平,抹上东北的黄酱,均匀的洒上香菜末,辣椒末,葱末,然后再将小米饭铺平,留出一点可以回折的边,像叠被子一样,包住米饭,折成两折,双手捧好,大快朵颐.这需要在极熟悉的至朋好友或是家人面前才可以吃的,那种需要双手捧着,需要大张着嘴,如同野人一样的撕咬动作,无论怎样的淑女都无法把它吃成端庄的模样.不过就食材而言,北京的菜叶只能是极其想吃菜包的时候,才可以勉为其难的成为替代品.故乡的白菜叶似乎就专门为打菜包而种的,菜叶硕大,翠绿,不易碎,那才是包菜包的佳品.

所以,所谓的美味佳肴从来都和高贵的名声,地位,价值无关,比如,如果有一桌子鱼翅,鲍鱼和菜包,非得做个选择,二选一,我则会看着菜包忍不住口中生津,恨不得抢过来咬上两口.所以,身在异乡的我,时常会忍不住,对同在异乡的好友炫耀我的酸菜水饺,因为只有我们知道,这才是美味中的极品,佳肴中的最爱!因为这是故乡的味道.

纵然你走了千里万里,但在你的心里,一定有个地方,永远装着故乡.有时候不经意地它就会出现在你的眼前,心头,眉梢.就象当我穿行在四川那连绵的大山中的时候,莫名的压抑感倏然飘上心头,王安石说:不畏浮云遮望眼,而我却畏惧这连绵的青山遮住了视线,这如何敌得过故乡那一展眼便可视见十几里地的风采;而那细碎的石块,又如何让人不思恋故乡那洁净,细腻的黄沙?!

故乡依旧,但游子却再也无法回头!就象约一个童年的玩伴,陪着我吃一碗荞面条,其实只想回忆童年的味道.但,面条依旧,童年的味道却只在记忆中!

故乡是每个人心中的一道忧伤,是你梦里常常回去的地方,是可以安放心灵的地方.所以,走了千里万里的路程,经过了多少的日月,但一觉醒来,你觉得自己嘴里还是故乡的美味,声音犹是故乡的味道!

酒的味道生活随笔 第7篇

酒的味道是什么? 有人说是甘甜的,有人说是苦涩的,有人说酒是……

我觉得酒是苦涩的,但是却不知道大人们为什么是那么的喜欢,聚会,吃饭,甚至一个人在家里看电视都要喝上一两口!酒明明是苦的,可是他们却是那样的喜欢呢?为什么呢?现在我知道了……

人的一生是在苦难,压力,辛酸,被排斥…中打滚的.。你滚的越厉害,你的心也就会越疼痛,可是人也奇怪,由于经常的疼痛后便把它当成了种习惯,于是心里一直受着外界的压力,越来越紧...最后被压的喘不过气来,在这样一直被挤压下,人们发明了一种和人生中经理的感觉一样的东西-酒。

自古以来酒能穿肠,它可以让你兴奋,同时让你更加的消沉,因为酒是苦涩的,和人生中经历的空哭,孤单,压力……那中感觉是象很象的,苦苦的,喝多了就不感觉苦了,并且还有种甘甜。

故乡的味道生活随笔 第8篇

一、课例回放

《秋思》这首古诗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 同组的还有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和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这组诗词的主题是:思乡情。《秋思》虽然文本只有四行, 二十八个字, 但诗人那份浓浓的思乡之情表露得淋漓尽致。古诗改写是习作教学的新课题, 是丰富学生习作的一种重要途径。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应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 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本堂习作教学课, 我组织了这样的教学程序:

1. 激趣导入

这个环节我设计了“挑战2004年高考题”, 题目内容为分析张籍的《秋思》, 刚好是学生刚学的古诗, 难度不大。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有好强心, 挑战高考题, 既对古诗进行了复习, 又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 课堂氛围一下变得精神、刺激。

2. 穿越时空

我设计了一个“时空旅行”的情景, 让学生似曾真实地感受张籍的生活环境, 拉近了学生与古诗的对话距离。先让一名男生充当旅行队长, 由他下达旅行命令和任务。飞船起飞后, 再由一名女生担任播音员进行时空播音。悠扬的轻音乐, 美妙的太空旅行图, 再配上思乡内容的女生播音, 学生尽情地享受“时空旅行”的快乐, 初步感悟思乡的情感。飞船到达洛阳, 队长安排时空之旅行程。

3. 感悟诗境

对诗境的感悟是学生习作成功的关键。根据古诗内容我安排了三个场景。场景一:见 (“洛阳城里见秋风”) 。媒体展示洛阳秋景图, 由教师引导学生集体探究, 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 又无形中在教给学生感悟的方法, 主要是起到示范、引路的作用。然后欣赏一段由这句诗改写的美文, 要学生学习别人的改写的方法。场景二:写 (“欲作家书意万重”) 。学生在小组内通过探究完成, 加大了学习的难度, 学生的感悟和表达能力逐步得到提升。小组探究后, 全班检查汇报。由场景一的欣赏美文到场景二的小组探究口头改写。场景三:寄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这个场景让学生个人完成, 进一步加大难度, 提升能力。并且由上面的说, 变成现在的写, 让学生实现由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的过渡。

4. 学生习作

学生自主习作之前, 听唱歌曲《故乡的云》。这正是一首浓浓的思乡曲。学生在感悟三个场景的基础上听、唱这首歌曲, 思乡的情感和诗人张籍得到共鸣, 为全诗改写奠定了情感基础。然后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自主习作, 教师辅导困难生。

5. 课堂总结

评价学生学习态度的同时, 也在教给学生总结他们自己的改写方法, 即改写古诗的重要诀窍———走进诗中, 大胆想象。

二、课堂反思

1. 古诗词改写要成为学生经常化的习作形式

古诗词是中国文化精髓之一, 是古人智慧的结晶, 蕴涵着丰富的人文内涵。理解古诗词很重要, 改写古诗词更能深刻感悟诗境, 真正实现学生和文本中诗 (词) 人的对话。改写古诗词丰富了学生的习作内容和形式, 要把这个训练坚持下去,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改写水平。

2. 创设情景, 为学生搭建改写的桥梁

古诗词是古代诗人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 由于年代久远, 社会背景不同, 学生改写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 在指导学生改写古诗词的时候, 要很好地创设学习情景。

3. 由易到难、由说到写是改写的重要指导方法

本堂课我觉得自己设计的思路是正确的, 三个场景, 分层感悟, 先易后难, 先说后写, 既遵循了认知规律, 又重视了方法引领。教师教得轻松, 学生学得快乐。但我觉得自己在教学过程中也有不成功的地方, 如教学第二个场景的时候, 引导小组探究方法不好, 使小组探究不活跃, 汇报结果不太理想。再如教学第三个场景的时候, 由于时间不多, 没有给学生充分写的时间。今后, 一定要给足写的时间, 因为习作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把自己的口头语言变成书面语言。

4. 学生充分参与, 成为课堂的主人

为了让这堂课变得轻松、活跃、自然, 我让一名男学生担任旅行队长, 让一名女学生担任时空播音员, 让所有学生担任时空成员, 学生感受到了自己就是课堂的主人, 取得了良好的课堂参与效果。但是, 我认为这堂课教师的语言有些过多, 从学生的习作中我发现, 自己对写法的指导太过包办, 没有充分信任学生, 没有放手让学生设计自己独具个性的表达形式。

上一篇:励志人生财富的经典名言下一篇:电力安全生产典型违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