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名言及译文

2024-07-10

孟子名言及译文(精选6篇)

孟子名言及译文 第1篇

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以下是孟子的名言及译文分享,欢迎阅读。

1.人皆可以为尧舜关于爱情。

译文:人人都可以当尧舜这样的好人。

2.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译文:人必先有自取侮辱的行为,别人才侮辱他;家必先有自取毁坏的因素,别人才毁坏它,国必先有自取讨伐的原因,别人才讨伐它。

3.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

译文:祸害或者幸福没有不是自己找来的。

4.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译文:君子不抱怨天,不责怪人。更多孟子名言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相关文章。

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译文:富贵不能乱了我的心,贫贱不能改变我的志向,威武不能屈我的节,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6.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

译文:向诸侯进言,就得轻视他,不要把他高高在上的位置放在眼里。

7.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心,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译文:天将要把重要的任务加到某人的身上,一定要先苦恼他的心意,劳动他的筋骨,饥饿他的肠胃,穷困他的身子,他的每一行为总是不如意,这样便可以震动他的心意,坚韧他的性情,增加他的能力。

8.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译文:在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亲缘关系的老人。在抚养教育自己的小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小孩。

9.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译文:爱别人的人,会受到别人的爱;尊敬别人的人,会受到别人尊敬。

10.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

译文:交朋友时,不依仗自己年纪大,不仗恃自己地位高,不依仗自己兄弟们富贵。

11.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译文:贤能的人,一定是自己先明白了再使人明白;今天的人自己还在糊涂却硬要叫人明白。

12.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译文:心这个器官职在思考,思考才能获得,不思考便不能获得。

13.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快乐足以使人死亡。

14.仁则荣,不仁则辱。

译文:诸侯卿相如果实行仁政,就会有荣耀;如果行不仁之政,就会遭受屈辱。

15.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译文:有一定的产业收入的人才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没有一定的产业收入的人便不会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假若没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就会胡作非为,违法乱纪,什么事都干得出来。

16.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译文:(对一个国家来说)百姓的地位最尊贵,国家其次,君主的地位应比百姓,国家轻。

17.民事不可缓也。

译文:关心人民是最紧迫的任务。

18.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gu)不入洿(wu)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

译文:不要在农民耕种和收获的大忙季节征兵和征徭役,妨碍生产,那么生产的粮食便吃不尽了。不要用细密的鱼网到大池中捕鱼,那么鱼类便吃不完了。依照合适的时间到山林砍伐树木,木材也会用不尽。粮食和鱼类吃不完,木材用不尽,这样便会使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

19.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此率兽而食人也。

译文:现在你的厨房里有皮薄膘肥的肉,你的马栏里有健壮的骏马,可是老百姓面带饥色,野外躺着饿死的尸体,这等于是在上位的人率领着禽兽来吃人。

20.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

译文:对别人恭敬的人不会侮辱别人,自己节俭的人不会抢夺别人。

21.尽信《书》,不如无《书》。

译文:完全相信《书》,那还不如没有《书》。

22.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译文:桀和纣的丧失天下,是由于失去了百姓的支持;他们的失去百姓的支持,是由于失去了民心。获得天下有方法:获得了百姓的支持,便获得天下了;获得百姓的支持有方法:获得了民心,便获得百姓的支持了;获得民心有方法:他们所希望的,替他们聚积起来;他们所厌恶的,不要加在他们头上,如此罢了。

23.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译文:贤明的君主在规定百姓的产业时,一定要使他们上可以养父母,下可以养妻子儿女,好年成能丰衣足食,遇上荒年也不致饿死。

24.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译文:一切为着使百姓的生活安定而努力,这样去统一天下,没有人能够阻挡。

25.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宝珠玉者,殃必及身。

译文:诸侯的宝贝有三样:土地、百姓和政治,那种以珍珠美玉为宝贝的人,祸害一定会到他身上来。

26.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译文:穷困便独善其身,得志便兼善天下。

27.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译文:解说诗的人,不要拘于文字而误解词句,也不要拘于词句而误解原意。用自己切身的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这就对了。

28.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

译文:天降生一般的人,也替他们降生了君主,也替他们降生了师傅,这些君主和师傅的惟一责任,是帮助上帝来爱护人民。

29.仁者无敌。

译文:仁德的人是无敌于天下的。

30.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译文:每家给他五亩土地的住宅,四围种植着桑树,那么,五十岁以上的人都可以有丝棉袄穿了。鸡狗与猪这类家畜,都有力量去饲养繁殖,那么,七十岁以上的人就都有肉可吃了。一家给他一百亩土地,并且不去妨碍他的生产,八口人的家庭便都可以吃得饱饱的了。办好各级学校,反复地用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大道理来开导他们,那么,须发花白的老人便会有人代劳,不致头顶着、背负着东西在路上行走了。

31.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

译文:搞好耕种,减轻税收,可以使百姓富足。

32.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译文:君主仁,没有人不仁;君主义,没有人不义;君主正,没有人不正。

33.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译文:以百姓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者,百姓也会以国君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以百姓的忧愁为自己的忧愁者,百姓也会以国君的忧愁为自己的忧愁。

34.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

译文:为争夺土地而战,杀死的人遍野;为争夺城池而战,杀死的人满城,这就是带领土地来吃人肉,死刑都不足以赎出他们的罪过。

35.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译文:君主把臣下看成自己的手足,臣下就会把君主当作腹心;君主把臣下看成牛马,臣下就会把君主当成路上遇见的一般人;君主把臣下看成泥土或野草,臣下就会把君主看作仇敌。

36.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译文:鱼是我所喜欢吃的,熊掌也是我所喜欢吃的;如果两者不能都吃的话,我便丢掉鱼而吃熊掌。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两者不能并有,我便舍弃生命而取义。

37.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译文:尊敬我的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的长辈;爱护自己的晚辈,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的晚辈。

38.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译文:行仁政的就有很多人帮助,不行仁政的就很少有人帮助。帮助他的人少到极点时,连亲戚都反对他;帮助他的人多到极点时,全天下都归顺他。

39.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译文:天时不及地利,地利不及人和。

40.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

译文:杀一个无罪的人,是不仁;不是自己所有,却去取了过来,是不义。

41.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未闻弑君也。

译文:破坏仁爱的人叫做“贼”,破坏道义的人叫做“残”。这样的人,我们就叫作他“独夫”。我只听说周武王诛杀了独夫殷纣,没有听说过他是以臣弑君的。

42.贤者在位,能者在职。

译文:使有德行的人居于相当的官位,有才能的人担任一定职务。

43.尊贤使能,俊杰在位。

译文:尊重有道德的人,使用有能力的人,杰出的人物都有官位。

44.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译文:君子有三种乐处,但是以德服天下并不在其中。父母都健康,兄弟没灾患,是第一种乐趣;抬头无愧于天,低头无愧于人,是第二种乐趣;得到天下优秀人才而对他们进行教育,是第三种乐趣。

45.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

译文:不以赶不上别人为羞耻,怎么能赶上别人呢?

46.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译文: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正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

47.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译文:称一称,才晓得轻重;量一量,才晓得长短。

48.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而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

译文:丰收年成,年青人多表现懒惰;灾荒年成,年轻人多表现强暴,并不是天生的资质有所不同,是由于环境把他们的心变坏了的结果。

49.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译文:做一件事情好象挖井,如果挖井到六七丈深还不见泉水的话,仍然是一个废井。

50.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译文:人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51.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译文:即使有一种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冻它十天,没有能够再生长的。

52.其进锐者,其退速。

译文:前进太猛的人,后退也会快。

53.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译文:只有道德高尚的仁人,才应该处于统治地位。如果道德低的不仁者处于统治地位,就会把他的罪恶传播给群众说说心情短语。

54.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译文:天子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天下;诸侯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国家;卿、大夫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宗庙;一般的老百姓不行仁,便保不住自己的身体。

55.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

译文:一国的君主如果喜爱仁德,整个天下便不会有敌手。

56.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nòu]。

译文:减免刑罚,减轻赋税,让百姓能深耕细作,早除秽草。

57.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译文:自己损害自己的人,不能和他谈出有价值的言语;自己抛弃自己(对自己极不负责任)的人,不能和他做出有价值的事业。

58.养心莫善于寡欲。

译文:修养心性的办法最好是减少物质欲望。

孟子的思想

孟子是民本主义思想的倡导者,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人民是最尊贵的,社稷国家放在人民后面一点儿,国君更放在国家后面一点儿。这三个层次的概念,不是讲孟子对这三个东西约约分量,哪个重哪个轻,这是孟子叫齐宣王、梁惠王这些人在思想上要有这样的认识,不要把自己看得过重,而要把自己看得轻,把人民看得最重。这个民本的思想在两千三百年前孟子能提出,是一件极不容易的事情。当时相当于古希腊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时代。柏拉图全集里有《苏格拉底的审判》,这篇文章是反映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思想的来源,他们大体上是一种从对自然的不认识而到对自然的理性探求的过程,这是个理性发展的思维过程,他们很少像孔孟这样从济世方面去谈。

我想东西方哲学在它的源头有区别,不仅方法论上有区别,内容上也有区别,这是孟子典型的民本思想,不是轻视君王与国家,而是如果没有民之拥护,国家和君王的存在都不可能。这是孟子对君王这种诱导,诱导君王自视,自己看自己,不当凌驾于百姓与国家之上,要甘为人役。甘为人役是什么呢?“人役”这两个字在战国之世,就是公仆。

孔子讲“仁者爱人”,爱一个人就是塑造一个人,譬如讲这个人本来有些小偷小摸的,你这个时候要纠正他的品德。爱人者就是塑造一个人。就像你们在座的,可能有的已经有小孩儿了,对小孩儿一定要说“你真聪明”。当孩子冒出一点儿智慧的火花和创造力的时候,要表扬他,这个孩子就会越来越聪明。如果总是说孩子笨,那么他就会一直笨下去。这不是做惊人之语,事实就是这样。

孟子讲,“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你能爱人,人们也就会爱你;你能尊敬人,人们就能够尊敬你。一个受人尊敬的人,不是自己讲你们应当尊敬我,或者你们应该佩服我,而一定要用自己的言行来体现这一点,体现得使人爱,使人敬。孟子在中国伦理学史上最重要的贡献,就是提出了“大丈夫”这个词,正所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大丈夫”成为我们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的支撑,这个词不仅是孟子总结了春秋战国时代一些英杰的行为,也为我们民族千秋万代提出了一个标准。我想我们这个民族历史上所有的民族英雄,都是威武不能屈的人,比如岳飞、韩世忠、文天祥、林则徐等等。

正所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大丈夫”成为我们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的支撑,这个词不仅是孟子总结了春秋战国时代一些英杰的行为,也为我们民族千秋万代提出了一个标准。我想我们这个民族历史上所有的民族英雄,都是威武不能屈的人,比如岳飞、韩世忠、文天祥、林则徐等等。

在读孟子书的时候,有一点需要注意,就是一定要体会先贤为什么如此说。孟子讲过关于大舜的故事。大舜的盲眼父亲瞽瞍和大舜的弟弟象都非常凶恶,老是想害舜。舜上房顶去做事情,象就在底下烧火,想要把舜烧死;舜去修井,象就来填井,想把他埋进去。这点是大家很难理解的,孟子讲舜对瞽瞍非常孝顺,对他的弟弟非常爱护。为什么在《孟子》这样的经典著作里,对一些常人都认为不可容忍的事情,还要讲出来呢?就是“极而言之”,把话要说到极端。这个极端的故事对人有点儿启示作用。


孟子名言及译文 第2篇

(1)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译文】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正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

(2)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译文】称一称,才晓得轻重;量一量,才晓得长短。

(3)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译文】人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4)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译文】即使有一种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冻它十天,没有能够再生长的。

(5)其进锐者,其退速。

【译文】前进太猛的人,后退也会快。

(6)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译文】心这个器官职在思考,思考才能获得,不思考便不能获得。

(7)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因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8)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译文】只有道德高尚的仁人,才应该处于统治地位。?如果道德低的不仁者处于统治地位,就会把他的罪恶传播给群众。

(9)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译文】天子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天下;诸侯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国家;卿、大夫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宗庙;一般的老百姓不行仁,便保不住自己的身体。

(10)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

【译文】一国的君主如果喜爱仁德,整个天下便不会有敌手。

(11)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nòu)。

【译文】减免刑罚,减轻赋税,让百姓能深耕细作,早除秽草。

(12)仁者无敌。

【译文】仁德的人是无敌于天下的。

(13)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百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译文】每家给他五亩土地的住宅,四围种植着桑树,那么,五十岁以上的人都可以有丝棉袄穿了。鸡狗与猪这类家畜,都有力量去饲养繁殖,那么,七十岁以上的人就都有肉可吃了。一家给他一百亩土地,并且不去妨碍他的生产,八口人的家庭便都可以吃得饱饱的了。办好各级学校,反复地用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大道理来开导他们,那么,须发花白的老人便会有人代劳,不致头顶着、背负着东西在路上行走了。

(14)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

【译文】搞好耕种,减轻税收,可以使百姓富足。

(15)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译文】君主仁,没有人不仁;君主义,没有人不义;君主正,没有人不正。

(16)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译文】以百姓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者,?百姓也会以国君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以百姓的忧愁为自己的忧愁者,百姓也会以国君的忧愁为自己的忧愁。

(17)仁则荣,不仁则辱。

【译文】诸侯卿相如果实行仁政,就会有荣耀;如果行不仁之政,就会遭受屈辱。

(18)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译文】有一定的产业收入的人才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没有一定的产业收入的人便不会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假若没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就会胡作非为,违法乱纪,什么事都干得出来。

(19)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

【译文】为争夺土地而战,杀死的人遍野;为争夺城池而战,杀死的人满城,?这就是带领土地来吃人肉,死刑都不足以赎出他们的罪过。

(20)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译文】君主把臣下看成自己的手足,臣下就会把君主当作腹心;?君主把臣下看成牛马,臣下就会把君主当成路上遇见的一般人;?君主把臣下看成泥土或野草,臣下就会把君主看作仇敌。

(21)鱼,亦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译文】鱼是我想要的东西,熊掌也是我想要的东西,(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够得到,我就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也是我想要的东西,义(真理、信仰、正义,有益大众的思想和行为)也是我想要的东西,(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够得到,我就舍弃生命而选择义。

(2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译文】尊敬我的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的长辈;爱护自己的晚辈,?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的晚辈。

(23)孟子曰:水性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译文】孟子说:“水性是不分东西方向的,难道它也不分上下吗?人性的善良,就像水向低处流一样(势所必然)。人没有不善良的,就像水没有不向低处流的一样。现在论水(的另一面),用力拍打使它跳跃,它可以高过人的额头;堵截令它激流回旋,可以使它停在山上。这怎么是水性如此呢?这实在是外力使然啊!人,可以使他做不善的事,这种违背他善良本性的行为,跟让水违背它向低处流的行为,本质是一样的。”

(2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译文】上天给予的时运比不上地理上的优势,地理上的优势比不上人们团结合作。

(25)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

【译文】杀一个无罪的人,是不仁;不是自己所有,却去取了过来,是不义。

(26)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未闻弑君也。

【译文】破坏仁爱的人叫做“贼”,破坏道义的人叫做“残”。这样的人,我们就叫作他“独夫”。我只听说周武王诛杀了独夫殷纣,?没有听说过他是以臣弑君的。

(27)贤者在位,能者在职。

【译文】使有德行的人居于相当的官位,有才能的人担任一定职务。

(28)尊贤使能,俊杰在位。

【译文】尊重有道德的人,使用有能力的人,杰出的人物都有官位。

(29)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译文】百姓最为重要的,代表国家的土谷之神为次,君主是最为轻的。

(30)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译文】三里的内城,七里的外城,包围起来攻打它,必定有得天时的战机,然而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有利的天时不如有利的地势.

(31)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译文】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兵器铠甲不是不尖利,粮食不是不多,弃城而逃,这便是有利的地势不如人心的团结.

(32)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所以说:老百姓不是靠封锁边境线就可以限制住的,国家不是靠山川险阻就可以保住的,扬威天下也不是靠锐利的兵器就可以做到的。拥有道义的人得到的帮助就多,失去道义的人得到的帮助就少。帮助的人少到极点时,连亲戚也会叛离;帮助的人多到极点时,全天下的人都会顺从。以全天下人都顺从的力量去攻打连亲戚都会叛离的人,因此不战则已,战则必获全胜,这是毫无疑义的。

《孟子》教学及评析 第3篇

师: (板书:走近《孟子》) 咱们今天要上的这节课叫做———

生:走近《孟子》。

师:孟子是2000 多年前的思想家、教育家, 是个伟人。咱们首先就来走近孟子这个人。 (出示孟子图片及文字简介) 看屏幕, 你会首先关注到什么信息?

生:我关注到他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生:他是“亚圣”。

师:好奇怪, 怎么叫“亚圣”呢?

生:亚洲的圣人?

师:咱们的古人认为, 中国就是天下。那时候, 没有“亚洲”这个概念。

生:仅仅亚于孔子。

师:很好, 孔子被后人称为———

生:圣人。

师:对, 或者说至圣。至, 就是———

生“:至高无上”的“至”。

师:还关注到什么信息了?

生:“孔孟”。

师:我们常听人说, 孔孟之道, 说的就是哪一家的学说?

生:儒家。

师:很好!初步地了解了孟子这位伟人, 咱们开始走进《孟子》这本书。

二、初识《孟子》

师:咱们来做一个可能会错的填空题。 (出示:基督教有《》;伊斯兰教有《》;中国古代有“_____”) 第一空, 谁来说?

生:基督教有《圣经》。

师:对。继续。

生:伊斯兰教有《古兰经》。

师:了不起!第三空, 一起说———

生:中国古代儒家有 《孟子》!

师:对不起, 错啦! (生笑)

师:大家看第三空, 我没有打书名号, 我打的是一个引号。

生:孔孟?

生:四书?

生:四书五经!

师:对!四书五经。大家看, 这些流传百世的书, 有一个共同的名字, 它们都是———

生:经典!

师:不过, 这些跟《孟子》有什么关系?

生:《孟子》是四书中的一本。

师: (课件出示“四书”图片) 把“四书”的名字念一遍。

生:《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师:现在, 会思考的同学会马上产生一个问题———

生: (齐) “五经”是什么?

师:有几个人知道?哦, 三个人知道。其他不知道的, 自己回家去———查! (生笑)

三“、翻”书

师:大家上课很认真。谁能给个成语形容一下你们上课的状态?

生:全神贯注。

生:聚精会神。

生:专心致志。

生:目不转睛。

师:刚才你说的“专心致志”这个成语, 其实就出自于《孟子》。我想让你们做件有些挑战性的事情———现场在这本书中把“专心致志”这个成语找出来。

(生惊讶, 然后马上翻书。)

师:你们这么翻, 估计很难找到。想想办法?

生:我看了目录, 这本书一共有十四卷, 不如我们四个人找一卷。

生:按照学号:1 到4 号找第一卷, 5 到8 号找第二卷……

师:那赶紧吧, 找到的可就为全班立功了!

(生翻书查找)

生:找到了!在第251页。

师:哪一卷?

生:《〈告子〉上》。

师: 全班翻到第251 页《〈告子〉上》, 把这个词语画记下来。

(生继续翻书, 查找成语“与人为善“”舍我其谁”, 师相机引导生了解孟子周游列国的经历, 并引导生通过读目录了解 《孟子》一书的篇章结构。)

师:刚才这些成语, 直到今天我们还在一字不变地使用着。还有些成语, 是从《孟子》的原文中变化过来的。

(生继续翻书, 查找成语“怨天尤人”“自暴自弃”“出类拔萃”, 师相机引导生读有关的句子, 初步接触孟子的思想及主张。)

师:其实, 还有好多好多成语, 都是出自《孟子》一书。老师摘取了其中一部分, 咱们一起来读一读。 (出示出自《孟子》的众多成语, 生齐读。)

师:课后有时间大家再去翻一翻, 把这些成语都找出来, 好不好?

生:好!

师:上课10 多分钟了, 对于《孟子》的学习, 其实刚才我们主要就做了一个事儿———

生:找!

生:翻书!

师:看来, 《孟子》其实也不难学, 只要咱有空多去翻翻就行。 (板书:翻书)

四“、读”书

师:不只是成语, 还有很多今天常用的名句也是从《孟子》中来的。你知道有哪些吗?

(学生回答出“天时不如地利”等简单的名句)

师:大家看, 老师把一些名句摘录出来了, 你们能填吗? (出示第一组名句填空)

不以规矩, 不能成__。

天时不如地利, ______。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_____。

爱人者, 人恒爱之;___, ______。

(师生对答, 完成填空。)

师:这些句子, 咱们都懂。所以, 老师相信你们能读得更好! (通过多种形式指导学生朗读)

师:难度加大一点, 这些句子有没有同学见过? (出示第二组名句填空)

得道者多助, ____。

民为贵, 社稷 (jì) 次之, _______。

穷则_______, 达则兼济天下。

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_______。

(少数学生能说出其中的两三句)

师:把掌声送给你们自己吧, 我以为这些答案都要我自己来出示呢!当然, 几个同学知道, 不代表所有同学知道, 我们更多的同学还是应该老老实实地———

生:多读。

生:多记。

(生朗读句子)

师:读着读着, 有没有感觉到, 《孟子》中的这些话好像都在讲些什么?

生:讲君子之道。

生:讲怎么做人。

生:讲仁道。

师:你说的“仁道”就是做人之道吗?

生:不是, 是“仁义”的“仁”。

师:你真棒“!仁”, 是儒家思想的核心, 大概意思就是呼吁统治者要宽厚待民, 争取民心。在读《孟子》这本书的时候, 你们会发现孟子许多关于仁政的主张。在这几句话中, 你们能看到“仁政”的影子吗?

生:第二句的“民为贵, 君为轻”。

生“:得道者多助”这句好像也是说要争取民心。

师:是啊, 得民心者得天下!怀着对这位圣贤的敬意, 让我们再次朗读这些千古名句!

(生齐读)

师:学到这儿, 我们对于《孟子》这部书的了解越来越多了。我们刚才做的最主要的一件事就是在干什么?

生:读。

师:关于国学经典的学习, 其实没什么神奇的法子, 最好的办法就是多读。读着读着, 你自然会明白一些东西的。 (板书:读书)

五“、背”书

师:但是, 光是读读还不够。能够读进去, 变成自己的才好。

生:背?

师:聪明!刚才这几句, 能不能背下来? (板书:背书)

生:能!

(生练习背诵后试背, 然后全体背诵。)

六“、尽信书, 不如无书”

师:在《孟子》一书中, 还有一些句子非常好玩, 我也忍不住把它们带进了课堂。每个人准备一句话, 你可以说你的发现、你的感想、你的疑问, 等等。 (出示:顾左右而言他、挟泰山以超北海、男女授受不亲。)

生:我想说“, 挟泰山以超北海”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生:第一句是不是说, 要顾及旁边的事情, 才能够说别的东西?

师:这是她的理解, 你们怎么看?

生:……

师:也不好说是吧?那行, 待会儿咱们一起好好看看这句。

生“:男女授受不亲”这句话是不是出自孟子的?

师:对啊, 这里每一句都是。

生:我没想到, 它竟会是从这部书中出来的。

师:为什么想不到?

生:我感觉这句话应该是老百姓开玩笑的话, 没想到是孟子这位老先生说的。

生“:男女授受不亲”, 不是你想说的那个意思。

师:那你认为他想的是什么意思呢?

(生大笑)

师:既然大家这么关心这个句子, 要不咱们一起去书中看看?

生:好!

师:《〈离娄〉上》, 第161页。

(生读句子, 看注释。)

师:其实, 这句话也不是孟子说的, 而是那个叫淳于髡的人说的。

生:不过是出自《孟子》这本书。

师: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亲, 礼与?孟子曰———

生:礼也!

师:看得出, 孟子他老人家对于这句话, 还是———

生:很肯定的。

师:“授受不亲”是什么意思呢?

生:不能亲手传递物品。

生:不能碰到对方的手。

师:是啊, 这规矩———

生:怎么可能呢?也太苛刻了吧!

师:有没有在电视里面看到过太医给皇后娘娘把脉?

生:看过, 要隔着一个布帘子, 然后用一根绳子, 一头系在皇后娘娘的手腕上, 太医在屋子外面拿着绳子的另一头。

师:那怎么把脉呢?

生:太医只能可怜巴巴地感受绳子上面传过来的微弱的颤动。

师:为什么这样做呢?还不是因为《孟子》一书中说的———

生:男女授受不亲! (笑)

师:看来, 《孟子》一书中的观点也不一定全都对。不过, 圣人就是圣人, 孟子可能想到了这一点, 所以, 他自己说了这样一句话。 (板书:尽信书, 不如无书。) 一齐把这句话读一遍!

(生齐读)

师:课后, 自己从书中去找到这句话。

七、综合运用

师:还有点时间, 咱们再聊一聊。看这一句。 (出示“顾左右而言他”一句的出处) 刚才那个女孩子说这句话的意思是, 要顾及旁边的人, 才能去说别的东西。到底对不对呢?

(生翻书, 看译文。)

师:先不看解释, 我读一读, 你就会明白的。 (师缓缓朗读, 有意突出语气。)

生:我听出来了, 王故意说别的, 岔开话题。

生:王不知道怎么回答孟子的问题。

师:这里的“顾”是什么意思?

生:看。

师:那这句话应该懂了。

生:王左边看看, 右边看看, 把话题扯开了。

师:他干吗扯开话题?

生:孟子说得他不好意思回答了。

师:他干吗不好意思呢?

生:他没治理好国家, 面对这个问题, 他下不了台了。

师:现在, 猜猜我该让你们干什么了。

生:背下来。

师:看来, 咱们越来越心有灵犀了!那就开始吧!

(生朗读、背诵。)

师:刚才有位男生说, “挟太山以超北海”不可能实现。那么孟子为何要说这么一句奇怪的话呢?给大家留一个小小的课后作业。我猜, 有人可以帮我布置这个作业。

(生翻书, 找到这个句子。)

生:还要读这个句子, 把那段话背下来。

师:同学们, 《孟子》这本书是老祖宗留下来的文化经典。以后有时间记得多去翻一翻, 读一读, 背一背。下课!

【专家评析】

周奇, 人如其名, 常有奇思妙想, 敢于求变求新。近些年, 他独辟蹊径, 从一个新的视角, 提出了“聊天课堂”的新思路。他用“平等的理念”“简约的形式”“真实的对话”等特点, 大致勾画了“聊天课堂”的轮廓。联想当今不少课堂, 对学生束缚太多, 捆绑太紧, 只允许学生在教师可控的范围内活动, 以致学生想象枯竭, 思维疲惫, 精神压抑, 言语生涩, 过早地失去了他们童年的欢乐。周奇是一位有教育理想的追梦人, 他期盼着在“聊天课堂”上, “学生可以在课堂的麦田中安然自在地游戏、奔跑”, 教师则可以“呈现出舒展的生命状态”。

“聊天课堂”上的“聊”, 就是言说。周奇认为, “课堂上的聊天, 指的是师生在放松的状态中, 展开对话与互动, 以实现知识、能力、情感、智慧的共生共长”。“聊”, 从外在形式看, 是不拘形式, 随心所欲, 尽兴发挥;从心理状态看, 是情发乎中, 言为心声, 自由自在。如此, 学生方能童言童语, 无所顾忌。那些发自肺腑、情真意切的言说, 正是儿童语言的自然生成, 是儿童从心灵深处流淌出来的思想的溪流、情感的浪花。

聊什么?聊“天”。说明聊的内容无比宽泛, 不受限制。在某种意义上说, 是无限的。此情此境, 学生思维和想象齐飞, 言语和情感共舞。他们在情不自禁时脱口而出的天真稚气的话语, 在交头接耳时说的俏皮逗趣的伙伴语言, 甚至他们自言自语时虽不连贯但充满童趣的言说, 都是他们按捺不住的内心的欲求, 是他们童年梦想的飞翔。禁锢学生的话语, 无异于关闭他们的心扉, 锁住他们的心灵。

但是, 在教学实践中, 无限又可转化为有限, 既可聊“天”, 也可聊“地”。即立足课堂, 回归文本, 围绕教学目标, 展开教学过程, 让语文学习成为学生的快乐生活。为此, 教师要因势利导, 点拨开窍, 让学生的思维和想象从无垠的天空返回“大地”, 感受大地的宽厚, 领略言语生态的活泼, 欣赏言语活动的精彩, 品评文本语言的韵味。周奇的语文教学实践印证了上述的“转化”。“聊天课堂”, 是学生敞开心扉、开放言路的课堂, 也是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言意兼得、蓬勃生长的课堂。

从现象看, “聊天课堂”是一种教学策略, 究其实质, 则应是一种教学理念, 体现出让学生“充分而自由地发展” (马克思语) 和“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 (毛泽东语) 的理念。周奇主张语文教学应遵循“自然之道”。语文教学的“自然之道”和学生生命发展的“自然之道”是相通的, 违背自然之道, 不仅使语文被拧干了原汁原味, 更会使学生的成长大打折扣。

周奇是一个喜欢思考的教学实践者, 在教学中, 他爱上了一种“课非课”的感觉。我仿佛觉得, 周奇有超越课堂之外的追求, 隐约触摸到“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的禅意。在这样的课堂上, 学生不觉得是在上课, 他们在活动, 在游戏, 在“聊”, 在快乐中度过幸福的时光。正如一位学者所言, 当儿童不感到自己在写作, 其实他正在写作的时候, 他就会写得更好。这是一种多么惬意的学习境界啊!虽自谦于“感觉”, 其实这是他多年潜心沉思后的感悟。既然是“课非课”, 那么, “课”究竟是什么呢?逻辑的起点是“非课”, 敢于去“求伪”, 去“非课”, 才有可能破茧化蝶, 化成我们心目中想象的“课”。因此, 课———非课———课……在否定之否定中发展前行, 螺旋上升。每次“非课”都是一次课堂教学的改革, 从而推动了一种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形式的产生。

周奇正是在“奇”与“正”、肯定与否定、现实与理想、有限与无限、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之间, 力求保持必要的张力, 找寻相对意义上的新的平衡点, 探索语文教学改革的新路径。

论《孟子》的儒学思想及文学价值 第4篇

关键词:《孟子》 儒学 文学 论辩

一、《孟子》的儒学思想

(一)仁义精神

所谓“仁义”,《孟子·告子上》中解释为“仁,人心也。义,人路也。”孟子所说的“仁”,就是人的善心、良心,而“义”就是为人做事所应当遵循的途径。孟子的“仁义”思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读:一是对家人的仁义。中国的封建社会是在宗法血缘关系上建立起来的社会,家庭关系是其中最基本、最根本的一个单位。因此,孟子的“仁义”精神也是建立在对家人的“仁义”上的。“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他认为,一个人只有对自己的家人关心、尊重、爱护,才有可能将这种感情转移到人民的身上,对人民也尊重爱护,进而转移到天下所有的事物上,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二是对他人的仁义。孟子由“爱亲”至“爱民”,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即侍奉他人的长辈,就像侍奉自己的长辈一样,疼爱别人的孩子,就像疼爱自己的孩子一样。正是这样的道德规范,才为千年的封建社会在秩序中运转提供了保障。三是对人民的仁义。孟子站在统治者的角度,认为实行“爱民”“仁政”是统治者维持统治的必要条件,他称赞“仁义”的君王“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并指出如果不能实行“仁政”,则“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孟子认为,“仁义”是做人最关键的道德标准,当其他的价值观与“仁义”的价值观相互冲突时,就必然要让位于“仁义”,正所谓“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二)大丈夫气概

《孟子》全篇提出了许多为人行事的主张,但无一不塑造了孟子刚正不阿的“大丈夫”形象。所谓“大丈夫”,《孟子》里给出的解释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富贵不能淫”,指的是高官厚禄不能收买其心,是一种摒弃物欲,坚持理想的表现。《孟子》中记载,孟子周游列国,路过齐国时,齐宣王欣赏他的才能,想要拜他为上卿,由几十辆车子、几百个人跟随着他,到了各个诸侯国,各诸侯都拿出好的饭菜来招待他。但是孟子却毅然谢绝了齐宣王的封官,坚持到各国去宣言自己的政治主张;“贫贱不能移”,指的是不因为物质的贫困,就改变自己的志向。诸侯战乱期间,物质匮乏,人们基本的衣食温饱都常常难以保证,于是出现了很多为了享受物质生活放弃自己理想的“贱士”。孟子虽然出身高贵,但是他出生时家庭已经没落,且自幼丧父,家境贫寒。无论多么贫苦的环境,孟子都没有改变自己的政治追求,保持着自己至刚至强的士人骨气;“威武不能屈”,指的是面对权贵和武力而不感到屈服。“大丈夫气概”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志士,不断追求士人阶层的铮铮铁骨。

(三)独立人格

在君臣之礼上,孔子确立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伦理关系,强调了臣子对君王的忠诚。孟子在孔子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臣子在与君王的相处中,要保持着独立人格。《孟子·梁惠王下》记载了孟子和齐宣王的一段对话:齐宣王问孟子:“听说商汤把夏桀流放了,周武王讨伐商纣王,是真的吗?”孟子回答说:“有这样的记载。”齐宣王又继续问道:“臣子杀了君王,这样也行吗?”孟子回答说:“做了伤害仁的事的人称之为贼,做了败坏义的事的人称之为残,贼和残这样的人都是没有人支持他的一介匹夫,我只听说诛杀了这样的孤立的人,没有听说有臣子杀害君王的事情啊。”孟子在齐宣王面前直言,商纣王这样残暴的昏君没有违背君臣之道,而是替天行道。这种思想的可贵之处在于,孟子确立了作为臣子的独立性。

二、《孟子》的文学价值

(一)言辞犀利

时代特征不再允许采用孔子那样温柔敦厚、谆谆善诱的方式来宣传自己的学说,而是用最简洁的语言,直截了当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以求在诸子百家中获得话语主动权。《孟子》语言顺应当时情景,形成的犀利言辞如悬天瀑布飞流直下,形成一股强大的气流扑面而来,使人无可辩驳,也无法闪躲,最终被说服于孟子的理论之下。孟子这种犀利的言辞首先体现在他的直率坦荡上。《孟子·滕文公》记载了陈相和孟子一段评论社会分工的对话。陈相奉行许行的农家学说的,非常赞赏统治者和黎民百姓同耕同种的行为,孟子便问他:“许先生都是吃自己种的粮食吗?”陈相回答说:“是的。”孟子问:“许先生都是穿自己织的衣服吗?” 陈相回答说:“许先生只穿粗布麻衣。”孟子又问:“许先生戴帽子吗?” 陈相回答说:“戴”。孟子接着问:“许先生戴什么帽子呢?” 陈相回答说:“白色的帽子。”孟子问:“是自己织的吗?”陈相回答说:“不是,是用粮食换的。”问题到此,孟子已经用简单犀利的几个问题瓦解了许行的学说,接着,孟子又问:“许先生耕种用铁锹等农具吗?”“是他自己做的农具嗎?”“他为什么不自己做农具呢?”几个问题,说明了社会之间各有分工的道理,进而举出了尧、舜、禹治理国家时,因为勤于政治也不能亲自耕种的例子,说明世间凡事不一定要自己亲自动手,“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道理。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孟子的语言是非常直接、明快、深具说服力的,他从简单的问题入手,步步紧逼,使对方毫无辩驳之地。

(二)气势浩然

孟子对自己的仁义学说推崇至极,并深信这就是最高的政治理想。他以自身的道德修养和高超的思想境界,养成了一身大丈夫的浩然正气,处处表现出自信、乐观、积极、奋进的人生状态。在这样的人格特征的影响下,《孟子》的文风高昂激越、携风带雨、充满自信,所表达的观点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他表达自己的观点,斩钉截铁:“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固”是“原来、本来”的意思,孟子接连用了三个“固”字来否定了齐宣王想要以一己之力一统中国的想法,表示那是一条绝不可能走通的道路。而“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并指出“你做到我说的这样,还有谁能阻拦你呢?”表现出了一种“舍我其谁”的自信;他批判其他的学说毫不留情:“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指出杨子只知道爱自己,是眼中没有君王,墨子提倡没有差别的爱,对待自己的亲人就像对待陌生人一样,是眼中没有父亲。眼里没有君王和父亲,简直就是禽兽。孟子带着以天下为己任的浩然正气,不遗余力地推崇自己的主张,批判他人的学说,气势凌厉,咄咄逼人,苏洵赞赏他时说:“孟子之文,语约而意尽,不为巉刻斩绝之言,而其锋不可犯。”

(三)长于辩论

战国中期,诸侯各国都在蓄土养士,形成了紧张的竞争关系。孟子宣扬自己的学说,一方面,需要得到各诸侯统治者的认可,使他们接受、认可、采纳自己的主张和建议。另一方面还要和杨、墨乃至许行等人进行辩论,来赢得胜利和话语权。在这样的背景下,《孟子》为了捍卫儒家学说的生存空间,形成了强烈的论辩风格。他采用了因势利导、灵活多变等技巧,运用比喻、排比、对比等多种修辞,使自己的论辩逻辑严密、层层推进、无懈可击。首先,孟子懂得因势利导的说话方式。孟子与统治者的对话,目的是使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如果一开始就在谈话中与对方形成对立状态,就无法达到自己的谈话目的,因此,孟子掌握了高超的对话艺术。例如梁惠王问孟子,他的学说能不能给他的国家带来好处,就像当初商鞅给秦国带来好处那样。孟子没有直接否定梁惠王的想法,而是逐步地举例说明追求“利”的害处,并渐渐将“仁”和“义”的思想引入话题,最后水到渠成地提出“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的观点,可谓是聪明至极。其次,孟子懂得变通的道理。最典型的例子是孟子与淳于髡的辩论。淳于髡问孟子:“男女之间互相传递东西而不亲手接触,是礼法的规定吗?”孟子回答说:“是礼法的规定。” 淳于髡又问:“嫂子溺水,能用手去拉吗?”孟子则回答说:“嫂子溺水而不施以援手,是豺狼。”接着又说明:“男女授受不亲”是常规的礼法,而遇到嫂子溺水这样的情况,施以援手就是权宜变通的做法。孟子能够非常清楚地分清一般情况与特殊情况、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差别。淳于髡继续追问孟子,现在天下的人都在溺水,孟子你为什么不救呢?孟子则灵活地指出,嫂子溺水需要用手去救,天下人溺水则需要用道理去救。正是孟子清晰的思维逻辑和对于是非轻重的明确辨析,才使他在辩论中总是处于不败之地。语

参考文献

[1]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0.

[2]陈昇.孟子讲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孟子名言及译文 第5篇

原文: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译文: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麽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

原文: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译文: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说仁义就行了。大王说‘怎样使我的国家有利?’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家庭有利?’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说,‘怎样使我自己有利?’结果是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啊!

原文: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译文: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千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百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万辆兵

车的国家里,这些大夫拥有千辆兵车;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里,这些大夫拥有百辆兵车,不算是不多了。

原文: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孟子的名言及感悟 第6篇

一、仁者无敌。

【出处】《孟子·梁惠王上》

【释义】奉行仁政的人是无敌于天下的。

【赏析】孟子反对用刑杀来治理国家,他认为仁政是最好的治理方式。有仁德的人无敌于天下,对国内能通过推广仁德来使百姓安定,对外以至仁伐不仁,决不至于让血流得把捣米的木槌都漂起来。对于个人来说,如果能修养仁德,他就能使天下人心服口服;对国家来说,奉行仁政,对内对外都能成功治理。孟子讲的治国之道是要统治者努力推行仁政,以德治国,反对刑罚杀戮。

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释义】尊敬自己家里的老人,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的长辈;爱护自己家里的子女,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一切政治措施都由这一原则出发)要统治天下就像在手心里转动东西一样容易了。

【赏析】孟子认为有仁德的人能够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有德行的人当政,他能把自己的仁德推广到天下,这样就是推行仁政,由类似尊老爱幼的仁德美善出发去制定国家的政策,管理天下就是很轻松的事了。

三、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出处】《孟子·梁惠王下》

【释义】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怎样对待你。

【赏析】这是孟子与邹穆公一段对话中的一句。当时,邹国与鲁国边境发生械斗。邹穆公问孟子:“我的地方官员死了33人,可是老百姓没有一个肯为长官效死的。对这些可恶的百姓,要杀呢,杀不尽;不杀呢,这种瞪着眼睛看长官战死而不去救助的行为,太可恨了。你说怎么办?”孟子回答说:“灾荒年,你的老百姓有的饿死在沟边路边,青壮年四散逃荒的就有几千人,而你的粮仓里、府库里却装得满满的。地方官员却没有一个来向你汇报,对老百姓这种严重饥荒情况,还说形势大好。这些地方官员的行为,就叫做对国君怠慢、对人民残忍呀!曾子说过‘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怎样对待你’。人民在危难时得不到官府的救济,现在才有报复的机会。所以只要你行仁政,关爱百姓,百姓自会爱护他们的长官,而愿为之效死了。”

四、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出处】《孟子·公孙丑上》

【释义】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

【赏析】孟子是个胸怀宽广的大儒。他长期周游列国来推行自己的主张,要在天下实行仁政,要统治者保民爱民,与民同乐,实现天下统一。《孟子·公孙丑下》里记载他的话说:“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如果想使天下太平,在今日的社会里,除了我,还有谁呢?)正是有这种心胸,他才能对推行仁政孜孜不倦,即使身处厄运困境,也不改变志向理想。

五、出于其类,拔乎其萃。

【释义】(圣人)出自于同一类的人,却远远高出于众人。

【赏析】这是孟子对孔子的崇高礼赞。孟子认为孔子是人类中“出乎其类,拔乎其萃”的杰出人物,“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伟大)于孔子也”。并说:“乃所愿,则学孔子也。”

六、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出处】《孟子·公孙丑下》

【释义】当今之世(如果要想平治天下),除了我能做到,还能有谁呢?

【赏析】这是孟子的宏伟抱负及自信之语。孔孟二人均有治世忧道的心情,孟子更多次明确自己迫切希望参与治理天下国家的抱负。他说:“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这是他独特的历史观。他认为从周文王、武王开国距今已七百多年了,应该有圣王出现,而自己能当“名世”之士,作伊尹、姜太公一类的人。所以他说:当前,如果上天还不想使天下得到平治,那也就算了;如果天意想使天下得到平治,“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七、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出处】《孟子·滕文公上》

【释义】(社会有分工,)有的人从事脑力劳动,有的人从事体力劳动;从事脑力劳动的人就

担当管理工作,从事体力劳动的人就被别人管理。

【赏析】这是孟子批判农家学说的话。农家学说的代表人物许行,主张“贤者并耕而食,饔飧而治”,即国君及在上位的人应当同农民一道种田,才能吃饭;自己煮饭,同时管理国事。

孟子反对这种观点,揭露了这种观点的许多荒谬可笑之处,阐明其事实上的不可能,从而正面阐明社会分工的必然性、必要性及合理性。

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出处】《孟子·滕文公下》

【释义】身在富贵之中要不迷乱本性,身在贫贱之中要不改变志向,身在威势武力之下也绝不卑躬屈膝,有违道义,这样才可算作大丈夫。

【赏析】一个人只有坚持自己的追求,坚持修养仁德,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改变自己的志向目标,恒心恒德,才算是大丈夫。富贵也好,贫贱也罢,都不能改变理想和节操,这才是大丈夫。

九、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出处】《孟子·离娄上》

【释义】如果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正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

【赏析】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基本要求和规范,违背了这些要求和规范,就不能把事情做好。只有顺应这些规则,才能顺利完成工作。工匠不使用圆规矩尺,他就不能很好地画出自己想要的图形。所以,我们必须强调制度、纪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句哲言现在已经转化为成语了,就是“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十、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释义】作践自己的人,没必要跟他谈什么有价值的言论;抛弃自己的人,不能跟他一起干什么有价值的事业。

【赏析】孟子认为,开口闭口都非议“礼”和“义”的人,就是所谓的自暴;自身不能坚守“仁”的信念、遵循“义”的规范,就是所说的自弃。这个提法和我们今天的“自暴自弃”有所不同,但是都不脱离与理想、志向、情趣的关系。

十一、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释义】人们的共同缺点就在于喜欢充当别人的老师。

【赏析】一个人应该性格内敛、品德谦虚才好。爱好仁德的人,有志于修养德行的人,绝不会取得一点点成绩就骄傲自满。而那种目光短浅的人,他们只要有一丁点收获,就开始沾沾自喜、得意洋洋。孟子对这种人非常不满,极力讽刺他们。真正有德行的人,他们努力学习,昼夜不倦,孜孜以求,不耻下问。他们没有固定的老师,唯善是从,谦虚谨慎。孟子对他们这一类人是崇敬的。

十二、言人之不善,当如后患何?

【出处】《孟子·离娄下》

【释义】爱说别人的坏话,该知道有什么样的坏结果吧?

【赏析】这是孟子告诫人言人之恶,必遗后患的道理。就常情而论,一个人有不良之行,是不喜欢别人背后议论的,报复就是必然的了。庄子说:“灾人者,人必反灾之。”就是这个道理。

十三、友也者,友其德也。

【出处】《孟子·万章下》

【释义】交友啊,是结交他的好品德。

【赏析】这是孟子的话。他认为交友之道,贵在结交其德。因此交友时就不应考虑对方的权势,而应该考虑对方的品德,这才是真正的交友之道。古人认为朋友是五伦之一,是家庭之外重要的人际关系。酒肉朋友是靠不住的。所以古人讲“以友辅仁”,是说朋友是来辅助自己的仁德的。所以以天子身份友匹夫而不为屈尊,以匹夫身份友天子而不叫僭越。

十四、一日暴之,十日寒之。

【出处】《孟子·告子上》

【释义】(即使有天下最易生长的东西)只有一天曝晒它,却有十天冷冻它(也不能生长的了)。

【赏析】孟子告诫人不论进德修业,均需专心致志、有始有终,绝不能时作时辍,甚至一作十辍,一进十退,亦即俗谚所说,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学习、工作时间少,而嬉游、闲散日子多,如果这样,必将一事无成。

十五、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释义】鱼,是我想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得到的。如果两者不能同时兼得,那就放弃鱼而取熊掌。生命,是我想要的;正义,是我想要的。如果两者不能同时得到,那就牺牲生命而求取正义。

【赏析】君子一切以仁义为指归,只有仁义道德才能让他真正动心。所以,在危及道义的时候,君子舍生取义。生命对于道义而言微不足道,失去了仁德,失去了真善美,失去了正义,生命只不过是臭皮囊,是行尸走肉,一点意义都没有。故而,在生死义利之间如何取舍决定了一个人的品行之高下,确实应该慎重。

十六、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出处】《孟子·告子下》

【释义】在忧患中生存,在安乐中死去。

【赏析】这是孟子的名言。他认为就个人来讲,历史上许多著名人物都是经历过艰难困苦的磨炼,以百折不挠的意志才成就了伟大的事业;就国家来讲,国内若无尽忠竭智的辅弼大臣,国外又无敌国外患可担心,只知安享太平,而不知危难将至,则国恒亡。由此可见,忧患意识强而又能艰苦奋斗,就能得到生存和发展壮大;而贪图安逸享乐,不思进取,就会导致衰亡。这便是历史的演变法则。

十七、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出处】《孟子·尽心上》

【释义】得到天下有美好才德的青年,而教育他们成才,这是人生的第三种乐趣。

【赏析】孟子所说的“三乐”,是指“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这三种乐趣,均是“为人之乐”:一为天伦之乐,一为做有“一身正气”之人之乐,一为做人师之乐。孟子认为“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这种为人师之乐,更是人生中一种深层次的快乐。他认为君子的这三种人生乐趣,超过于称王于天下的乐趣。

十八、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释义】困厄不得志时就独自修炼保全好自己,显贵得意时就使天下都得到好处。

【赏析】这是传统儒家的修身思想。历史上,中国的士大夫经常以此自励,要求从自己做起,努力寻求内心的美善,完善自己的人格,并进而弘扬仁义于天下,使天下人受益。这种对待人生的态度,折射出中国传统文人熠熠闪光的人格,引领着新时代的读书人去寻求人格的完善。

十九、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出处】《孟子·尽心下》

【释义】如果完全相信《尚书》,那还不如没有《尚书》。

【赏析】这句话中的“书”,今天已经变得广泛起来,并不专指《尚书》。我们读书,是为了寻求其中的真义,为了给现实人生服务。如果完全相信书上讲的,让书牵着鼻子走,成了书的奴隶,成了“读死书”。所以,读书不仅要能读进书里去,还要能读到书外来,要理论联系实际。

二十、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

【释义】有仁爱之心的人才是人,把仁爱之心和人合起来说,便成为做人之道。

【赏析】孟子在这里把仁爱之心作为人的根本属性,也就是说,人之异于禽兽就在仁与不仁之分。他指出“仁”,是人的本心。所以“仁”,是为人而存在,人,离开了“仁”,便近于禽兽;反之,仁,也非人不能实行和体现。因此,仁与人合而言之,便是做人的基本原则。

上一篇:热爱集体铸就精神下一篇:四年级感恩的作文4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