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基本思维原理

2024-08-28

中医学基本思维原理(精选8篇)

中医学基本思维原理 第1篇

千百年来,古代医家在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通过对发病过程的反复观察,并经过临床实践的反复验证,逐步加深了对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认识,并总结出了有关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理论和规律,从而有效地应用于中医学的临床实践。

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即是在某种致病因素的影响下,机体的“阴平阳秘”正常生理平衡被破坏,从而使“阴阳失调”所致。人体内在环境的平衡协调,以及人体与外界环境的整体统一,是人赖以生存的基础。而疾病的发生,则正是这种平衡协调遭到破坏的结果。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致病因素所引起的各种病理性损害与人体正气抗损害的矛盾斗争,贯穿于疾病发展过程的始终,而正气与邪气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决定着疾病发展的方向和结局。因此发病学的任务,就是研究疾病发生和结局的各种情况和规律。

发病的基本原理

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关系到人体正气和致病邪气两个方面,所谓正气,即是指人体的机能活动(包括脏腑、经络、气血等功能)和抗病修复(新生)能力。所谓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如外感六淫、内伤七情、疠气、痰饮、瘀血及食积等。因此,中医发病学认为,任何疾病的发生,都是在一定的条件下,正邪相争的结果。整个疾病的过程,就是正邪相争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始终存在着“正”、“邪”之间的力量对比和消长盛衰变化,直接影响着疾病的发展和转归。

1.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中医发病学特别重视人体的“正气”,认为在一般情况下,人体正气旺盛或病邪毒力较弱,则邪气不易侵犯机体,或虽有侵袭,亦不致于发生疾病。此时,人体内部阴阳气血、脏腑经络的矛盾运动,其发展变化仍处于生理活动的范围,即“正能御邪”,故不发病。正如《素问·遗篇·刺法论》所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反之,如果人体正气虚弱,抗病能力低下,不足以抗御邪气,或病邪之毒力过强,则病邪即可乘虚而入侵,使体内矛盾运动的发展变化,超出其生理活动的范围,从而导致机体脏腑组织阴阳气血的功能失调,即“正不胜邪”而发病。

2.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中医发病学认为,正气虚弱是疾病发生的内在根据,邪气是致病的条件。所谓正气虚弱不外两种情况。在这两种情况下,都可导致病邪入侵机体,使脏腑组织阴阳气血功能失调发生疾病。所以说,疾病的发生,虽然关系到正与邪的两方面,但起决定作用的仍然是正气。正如《灵枢·百病始生》所说:“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故《素问·评热病论》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其中“盖无虚”的“虚”,“其气必虚”的“虚”,都是指正气虚损。

中医学重视正气,强调正气在发病中的主导地位,但是亦应指出,中医发病学并不否认或排除邪气对疾病发生的重要作用,邪气虽然是发病的条件,但在一定的情况和条件下,甚至可以起主导作用,如高温灼伤、枪弹杀伤及虫兽咬伤等,即使是正气强盛,也难免被伤害。特别是那些具有较强传染性的“疫邪”,在一定条件下亦能起到重要的致病作用,甚至导致疾病的大流行。

所以,中医学的发病学说,既强调人体正气是疾病发生的内在根据,又不排除致病因素的重要作用。

中医学基本思维原理 第2篇

摘要:文章将化学基本概念根据其学习属性分成具体概念、定义性概念、抽象概念三大类,并阐述三类概念的学习原理,构建了三类概念意义建构教学的基本过程。教学实践表明,化学基本概念分类及其教学基本方法很容易被化学教育专业的学生理解和掌握,也容易被中学化学教师接受。

关键词:化学基本概念;分类;教学设计;教学原理

文章编号:1008-0546(2015)04-0005-03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5.04.002 化学基本概念是化学科学中的基础知识,是化学学习中对物质组成及变化进行认识和思维的基础。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化学教学大纲就明确指出:“使学生准确地、深刻地理解基本概念,对于学习化学是十分重要的。在教学中要尽可能通过观察实验或对物质变化现象的分析,经过抽象、概括形成概念。”同时,我国著名的化学教育前辈杨先昌先生也十分重视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他指出:“正确的概念能使学生对化学所研究的物质及其变化的认识不致停留在低级的感性阶段,使他们更完全地更深刻地认识化学所研究的具体物质及其变化规律。对概念的理解,不仅是学生学好基础理论、定律、公式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发展学生能力的基础。”[1]由此足以说明了化学基本概念学习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性。王磊认为:科学思维能力是能力核心,是创造力的核心。科学推理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科学思维形式,在人类认知世界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2]化学基本概念中蕴含化学认知方法和思维方法,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主要内容,同时也是人们在认识物质及其变化时,通过科学推理解决问题或认识到事物变化的本质属性。因此,化学基本概念教学对学生思维能力、推理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化学基本概念教学研究是中学化学教学研究中最热门的研究课题之一,对化学基本概念教学的研究论文不胜枚举,其比较重要的两篇论文有郭睿的 《我国化学概念教学二十五年》[3]以及谢泽琛的《国内化学概念教学研究新进展》[4]。对化学基本概念的学习和教学原理进行探讨的有李嘉音[5]和王屹[6],有关化学基本概念的这些教学研究内容包括了化学基本概念的分类、化学基本概念教学策略、化学基本概念教学原理等,涉及化学基本概念教学的各个方面,但鲜有涉及化学概念的分类,更没有根据概念的学习属性进行分类。在化学基本概念的实际教学中,化学基本概念教学只能让学生记住概念名称,但对其内涵却不是太清楚,影响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意义建构。

本文提出根据化学基本概念的学习属性将化学基本概念分成三类,从学习原理上认识化学基本概念,较为准确地认识了化学基本概念教学原理,根据这些原理获得了化学基本概念意义建构教学的基本过程,掌握了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法”。这些“教学法”能帮助化学教育专业学生很快形成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技能,教学实践研究结果也表明有很高的教学效率,对中学化学教学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和实用意义。

一、化学基本概念三分类

认知心理学将知识笼统地分成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由于化学科学是自然科学,其知识是随着科学认识方法的发展而逐步建立起来的,其中蕴含着大量的化学认识方法和化学思维方法,如果按这种分类方法分类,则无法认清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过程。化学学科对化学知识进行分类时,都是根据知识的科学属性将其分为化学语言、化学基本概念、化学基础理论、元素化合物、化学实验、化学计算等,这种分类也不利于化学教学原理的认识。中学化学教学中对化学基本概念的分类一般是按照化学基本概念的知识属性,将其分成化学语言、化学符号、化学基本概念,这种分类还是从知识的表达形式进行分类。有人按知识适用对象分类,将化学知识分为:物质结构、物质变化过程特征、操纵物质变化等。[7]这些分类对学习过程的揭示不清,因此对化学教学的指导作用甚弱。化学基本概念教学实际中,学生从语言层面掌握了概念的定义,但对其中的化学认识方法、化学思维方法,学生自主构建概念意义的教学仍然无法实现,严重影响学生科学素养和能力形成。谢祥林在早期曾提出将化学基本概念分成定义性概念、规则性概念、操作性概念,[8]这种分类虽然比较接近学习原理,但仍然不够清晰。本文在先前基础上将化学基本概念分成三类:具体概念、定义性概念、抽象概念。

具体概念是指表示具体事物的概念。这类概念的显著特征是表达具体的事物,即有具体的事物为依托。如:分子、原子、离子。之所以将分子、原子也列入具体概念,是因为这两种微粒都是客观存在的,且清楚认知这两种微粒的形貌特征正是化学学习的基本要求。

定义性概念是指一大类化学认识方法形成的概念。这类概念没有实体事物,是人们为了解决某些问题或约定方法来表达某种事物而形成的概念。例如:相对原子质量是为了解决原子质量数值太小,使用不方便而形成的概念;物质的量是为了解决微粒数量巨大计量不方便的问题而形成的概念;化学式是表示物质组成而形成的概念。

抽象概念是指从一类事物的某一属性出发认识事物,由事物的本质属性归纳而形成的概念。如“氧化还原反应”是有电子的得失或共用电子对的偏移的一类反应;“离子反应”是在溶液中,从实际参与反应的微粒出发来认识的一类反应;“化学键”是根据微粒间相互结合的静电作用力抽象形成的概念。

二、三类化学基本概念教学的基本原理及教学过程 1.具体概念基本学习原理及教学过程 具体概念由于有具体事物为依托,在这类概念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可以从实物出发。其共同学习特征为:感知(观察,感知其具体存在)-了解其基本特征-下定义-概念名称辩识-运用概念认识其它同类事物。分子、原子是世界上存在的微观粒子,本文将其归纳为具体概念范畴,学习过程中先让学生通过分解物质的实验“感知”分子、原子的形貌,了解分子、原子特征:分子往下分出的微粒聚集起来就不是原来的物质,因而它是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的微粒;而原子是直径和质量都很小、在化学变化过程中不变的球形颗粒,在化学变化中,原子本身不变,仅仅是各原子相互结合的方式变化。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分子、原子下定义,然后再认识一系列的其它分子、原子。教学实践发现,按此原理进行教学,学生对分子、原子概念很容易掌握,并有利于化学式概念的意义建构学习,从而可以让学生顺利跨过分子、原子等一系列概念学习的难点[9]。

元素化合物知识是化学科学中的一大类具体概念,这类概念也具备具体概念学习过程:先观察物质及其反应等实验现象—用化学思维认识物质变化的原理(写出化学方程式)—对化学方程式进行分析—物质化学性质。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与一般具体概念学习比较,其特点是:观察到的感知材料(实验现象)并不能直接用于概念的形成,而是将感知到的材料用化学方法认识,写出化学方程式,这些化学方程式才是构建概念的材料。对化学方程式进行认识,才能获得物质的化学性质,对物质所有化学性质的认识,才能构成对物质全面认识,形成具体概念。

2.定义性概念基本学习原理及教学过程

定义性概念是人们解决问题所形成的方法类概念,这类概念学习的动机是问题的产生,产生问题是这类概念学习的基础。问题产生后就必须认真分析问题的特征,再去寻找问题解决的方法。问题解决的方法可能是多种多样的,但科学上会寻找一种最优的问题解决方法,而最优的问题解决方法形成在科学发展上有一个过程。如物质的量概念是在克分子、克原子、克当量等概念的基础上发展而形成的。方法一旦找到,利用方法来解决问题便形成概念,学生形成概念后可让学生进行定义,从而认识到概念的内涵,再用概念来解决同类问题。

这类概念的教学基本遵循以下程序:问题情景认识、问题的提出和问题关键点的分析、问题解决方法的寻找、介绍科学上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法、问题解决、形成概念、概念内涵认识、概念运用等过程。

3.抽象概念基本学习原理及教学过程

“抽象”就是将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提取的过程。因此抽象概念首先是对事物从某一属性进行认识,将其本质特征提取出来形成概念,然后是给概念下定义,给出概念的名称,概念的理解及运用等教学过程。抽象概念学习的基本特征在于“抽象”,即将事物其它属性不予关注,只关注某一属性,并将其“抽象”出来形成概念。抽象概念的基本教学过程有两种:一种是对大量事物从某一属性进行认识,找到大量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然后对这种本质特征下定义,给定概念名称,概念的辨析,概念运用。这种概念形成过程可称为“归纳法”。离子反应概念是一种抽象概念,主要是认识溶液中参加反应微粒的形式,将以离子的形式参加反应的一类反应归纳为离子反应。离子反应的概念用归纳法进行教学是十分有效的[10]。另一种抽象概念教学过程可称为演绎法:即对一件事物从某一属性认识其本质特征-形成概念-给概念下定义-给出概念名称-概念理解及运用-用概念去认知其它同类事物。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教学可用这种方法进行,先对一个典型的氧化还原反应进行认识,认识反应的本质,形成认识方法,形成氧化反应、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新概念,再给这些概念下定义,然后用这些概念去认识其它化学反应。[11]

三、化学基本概念分类在化学教学上的意义 1.化学基本概念分类清楚地认识到概念学习的本质

化学基本概念三分类是从概念形成过程进行分类,其实也就是按概念的学习过程进行分类。学习过程也是认知过程,因此这种分类方法突显了化学基本概念的认知方法,从而可以推理学生的学习方法,认清概念学习的本质,指导基本概念的教学设计,为有效、高效教学过程提供了有力的指导。

2.化学基本概念分类能设计出适合概念学习的基本教学过程

在教学论课程教学中,常常强调“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而实际教学中却没有看到教学的“法”,往往是以“教无定法”来掩饰“教学有法”。各类概念的学习过程与其认知过程是一致的,而认知过程的存在,就必然有一定规律的学习过程,按照一定的学习过程设计教学过程,这就是教学的“法”。化学基本概念分类可以很顺利地理解“教学的法”,使教学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易于教师理解教学原理,掌握基本的教学方法,设计出合适的教学过程。

3.化学基本概念分类能引导生进行合理的自主构建

化学基本概念分类找到各类概念的基本教学方法后,便于教师掌握教师的教学职责和学生学习的职责。问题提出是教师规定教学内容的过程,因此问题情景必须由教师设计并引导学生学习的方向,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认清学习方向,把握学习目标;问题明确后,解决问题的方法可引导学生主动寻找,学生通过寻找问题解决方法,训练思维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通过多种问题解决方法的展示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提供认识方法,并举例认识方法的运用,其后可以让学生运用同样的方法认识其它事物,这样可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当认识到一定量事物后,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整理形成概念,这样一方面开动了学生脑筋,同时引导学生主动构建概念,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概念形成的完整程度。王磊认为当前教学“只重活动而不重过程,只注重表面操作不注重思维过程,只注重简单动脑而不重视科学探究本质的思维过程的现象十分严重”,[12] 化学基本概念三分类可以使教师轻易地掌握怎样让学生动脑,促进学生重视科学探究本质的思维,引导学生自构建概念,确实提高教和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 杨先昌.中学化学概念教学的初步研究[J].华中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79,(3):111-116 [2][12]王磊.基于培养学生高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化学探究教学发展趋势[J].化学教育,2014,35(7):5-9 [3] 郭睿.我国化学概念教学二十五年[J].教育科学研究,2006,(4)

[4] 谢泽琛,钱扬义.国内化学概念教与学新进展[J].化学教育,2004,(2):60-64 [5] 李嘉音.试论中学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化学概念的形成、巩固和发展[J].化学教学1979,(1)

激光的基本原理与医学应用 第3篇

关键词:激光,医学应用,医用物理,教学研究

激光是20世纪60年代初出现的重大科技成果之一, 它同原子能、半导体、计算机一起被称为现代科学技术的四大发明。目前, 激光技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在人们的生活、生产、科研和医学等各个领域都有较为广泛的应用。

1 激光的基本原理

通常, 原子发光与原子能级的跃迁有关, 而原子能级的跃迁有自发和受激两种, 因此, 原子发光也有自发辐射和受激辐射两种。

处于激发态的原子是不稳定的 (其停留时间一般为10-8秒) , 它总是力图向基态或较低能态跃迁。原子在没有外界作用时, 处于高能级的原子会自发地向低能级跃迁, 并同时辐射出一个光子, 这个过程称作自发辐射。自发辐射时, 光源中大量原子各自互不相关地向外辐射光, 所发出的光在频率、振动方向和传播方向上各不相同。大量原子自发辐射发出的光包含有各种频率、各种振动方向, 这种光称为自然光。

1.1 受激辐射

原子也可以接受外界能量, 由较低能级激发到较高能级上。这种由于吸收外界能量而使原子被激发到较高能级的过程, 称为受激吸收。有些物质的原子, 在被激发到较高能级时, 其停留时间可达, 这比通常情况下原子在高能级的停留时间要长得多。

如果处在这种高能级上的原子在未自发辐射前, 恰好受到能量等于两能级之差的外来光子的诱发, 原子就会发射出一个同外来光子的行为完全一样的光子, 并跃迁到较低能级上, 这种发光过程称为受激辐射。受激辐射产生的光子跟外来光子的频率、振动方向和传播方向都完全相同。这两个完全相同的光子在介质中传播时, 再次引起其它原子受激辐射, 这样就能在极短时间内, 引发越来越多行为完全相同的光子, 使同频率的光被放大加强。这种因受激辐射而得到加强 (放大) 的光, 称为激光。

就一般物质而言, 自发辐射、受激吸收和受激辐射这三种过程总是同时进行的。在正常情况下, 处于低能级的原子数, 总是大于处于高能级的原子数。通常情况下, 因为自发辐射在任何条件下都能进行, 因此自发辐射的概率明显地大于受激辐射的概率。

1.2 粒子数反转

实现粒子数反转, 是产生激光的一个必要条件。为了产生激光, 首先要使工作物质中处于高能级的原子数大于低能级上的原子数, 这种粒子数的反常分布, 称为粒子数反转。

能够产生激光的物质, 其原子必须具有某种特殊的激发态能级 (即亚稳态) , 其能够停留时间 (10-3s) 要比通常情况下激发态的停留时间 (10-8s) 长得多, 这种相对稳定的激发态称为亚稳态。只有具有亚稳态的物质才有可能用来实现粒子数反转。

人们通过大量实验, 已经找到了许多种具有亚稳态能级、可以顺利实现粒子数反转的工作物质, 如红宝石、二氧化碳、氦、氖等。虽然激光工作物质能实现粒子数反转, 可以产生光放大, 但这还是不能得到激光。因为部分处于亚稳态的粒子也会发生自发辐射, 这些自发辐射是随机的, 虽然也产生各自的光放大, 但从总体上来看, 由于它们各向四面八方传播, 步调也不可能是一致的, 所以它仍属自然光。

1.3 光学谐振腔

要产生能够实际应用的激光, 还必须有一个光学谐振腔。光学谐振腔有多种, 其中有一种称为平面平行腔。它由放置在激光工作物质两端与谐振腔轴线垂直的、一对严格互相平行的反射镜构成, 其中一个为全反射镜, 另一个为部分反射镜。

在光学谐振腔内, 如果受激辐射产生的光子偏离了谐振腔轴线方向, 这部分光子则会直接逸出腔外或经过几次反射后而逸出腔外。只有沿轴线方向传播的光, 才能在腔内来回往返反射, 并得到雪崩式放大, 使腔内光子数骤增而获得很强的光, 这种现象称为光振荡。这种基于受激辐射光放大原理所产生的相干辐射, 称为激光。在一定条件下, 可使受激辐射而放大的光从部分反射镜中输出, 这就是激光。

综上所述, 产生激光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要有具有亚稳态原子能级, 可以实现粒子数反转的工作物质;二是要有具有能够产生诱发工作物质发生受激辐射的外来光子的激励源;三是要有具有能使工作物质中的光子发生光振荡的谐振腔。这种可以产生激光的装置, 称为激光器。

2 激光在医学上的主要应用

2.1 激光在基础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由于激光具有生物刺激效应, 可用激光作刺激源, 在分子水平上调整蛋白质和核酸的合成与活性, 改变各种酶的活性与功能。利用激光的生物效应, 可对细胞的繁殖、分化、遗传、发育、代谢及死亡等过程进行研究, 也可对组织的损伤与修复进行研究。

应用激光的微光束技术, 可对细胞进行俘获、转移、穿孔、移植、融合等。应用激光多普勒技术, 可对人的口唇、舌间等微循环与视网膜微血管的血流速度进行检测, 在血液流变学、病理学、免疫学等研究方面都有广泛应用。

应用激光微探针技术, 使标本的细微处在激光束的照射下汽化, 用摄谱仪或质谱仪进行记录, 从而实现对生物组织中的各种离子、微量元素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另外, 激光扫描聚焦显微镜, 可运用于细胞形态学、细胞生物学、神经科学、遗传学、药理学等方面的研究。

2.2 激光在临床上的应用

2.2.1 激光诊断。

以光学分析分类, 激光诊断一般有激光光谱分析法 (如荧光光谱) 、激光干涉分析法 (如全息术) 、激光透射分析法、激光散射分析法、激光衍射分析法。

激光诊断技术为诊断学向非侵入性、微量化、自动化和实时快速的方向发展开辟了许多新的途径。例如, 应用激光透射分析法检查软组织中的病变, 应用激光偏振法来鉴别诊断肿瘤细胞的性质等。

2.2.2 激光治疗。

激光治疗广泛应用于眼科、外科、妇科、皮肤科和肿瘤科等临床学科, 并可兼有中、西医疗法。主要包括激光手术治疗、激光内镜术治疗、弱激光治疗和激光光动力学疗法等。

(1) 激光手术。激光手术是用激光代替传统的手术刀, 对组织进行分离、切除、凝固、汽化, 焊接组织、血管、淋巴管、神经等, 可进行多种手术。

用激光手术刀, 可以进行多种外科手术。激光的能量高度集中, 能使被照组织迅速凝固, 可用来封闭血管和淋巴管, 治疗血管瘤和淋巴瘤。

眼科用激光可以治疗近视眼、青光眼、眼底血管瘤等疾病。应用激光对脱落的视网膜进行焊接, 封闭视网膜上的裂孔。激光刀切割时间短、切割的同时能将组织内的部分小血管封闭, 出血少, 切口愈合平滑整齐, 效果优于传统手术。

例如, 手术中常用的激光的波长为10.6μm, 属人眼不可见的中红外光, 人体的细胞组织对其有强烈的吸收, 而与细胞的颜色无关。激光在临床应用中具有人体吸收激光效率高、创伤面积小、伤口深度浅、能封闭细小血管及减少出血等优点, 深受广大外科医生的青睐, 在激光外科手术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激光器是目前激光外科临床中使用最多的激光器。

(2) 激光内镜术治疗。通过光纤内镜对人体内腔疾病进行激光治疗, 可用于腔内手术、理疗和光动力治疗。用光纤内镜可以方便地导入激光, 由于不用开胸、剖腹、开颅, 从而使这种疗法具有很大的发展优势。

(3) 弱激光治疗。主要有扩束照射和激光针灸两大类。

扩束照射将激光进行扩束, 使激光密度减小, 使之成为弱激光, 用弱激光对人体组织进行照射, 具有镇痛、消肿、止痒、促进创面愈合等疗效。对骨关节炎、软组织扭伤、皮炎、湿疹等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激光针灸利用弱激光束直接照射在人体的一些穴位上, 会产生较强的“针”感, 激光的能量被穴位吸收, 能起到“灸”的作用。利用激光针灸, 可以治疗传统针灸所能治疗的各种疾病, 激光针灸还具有安全卫生、无痛、疗效较高等多种优点。

《文学的基本原理》 第4篇

文章认为,已经出版的文艺概论,比较有影响的是以群在“文革”前主编、现在重新修订的《文学的基本原理》。但如果以科学著作的严格要求来看,这部书的水平还很低,存在不少缺点。它基本上没有跳出苏联三十年代的老框框。有不少同志指出,“这本书谈外部规律多,谈内部规律少,即对艺术本身的特点谈得很不够。”作者认为:从维诺格拉多夫,经过季摩菲耶夫,直到今天出版的许多文学概论,基本上都是大同小异,几十年来在体系上仍然是墨守原来的框架,涉及到的文艺问题还是那些谈了又谈毫无新意的老问题。采用的范畴和概念也仍是十分贫乏的几乎人人熟悉的老一套。它们之间的差别,无非是在问题的罗列上作些调整,可以说是“新瓶装旧酒”。

文章还谈到: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前,毛主席就提出了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问题。可是,现在的文学概论,并没有把中国古代文论的精华融进内容中去。《文学的基本原理》也引用了古代文论的一些话,只是裝饰性的点缀一下。今天不打破过去陈陈相因、固步自封的框子,文学概论是写不好的。作者在这一部分的最后说:“总之,要打破过去的框架,善于吸取我们已有的文艺科学及其他有关科学理论的成果,创立具有我们民族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这是当前文艺理论界的一项重要任务。”

公司信贷基本原理 第5篇

公司信贷理论的发展:真实票据理论、资产转换理论、预期收入理论和超货币供给理论 信贷资金的运动过程:可以归纳为二重支付、二重归流。

信贷资金首先由银行支付给使用者,这是第一重支付;由使用者转化

为经验资金,用于购买原料和支付生产费用,投入再生产,这是第二

重支付。经过社会再生产过程,信贷资金在完成生产和流通职能后,又流到使用者的手中,这是第一重归流;使用者将贷款的本金和利息

规还给银行,这是第二重归流。

信贷资金的运动特征:以偿还为前提的支出,有条件的让渡;与社会物质产品的生产和流通相结合;产生经济效益才能良性循环;信贷资金运动以银行为轴心。公司信贷管理的原则:

1.全流程管理原则

将有效的信贷风险管理行为贯穿到贷款生命周期的每一个环节。

2.诚信申贷原则

3.协议承诺原则,规范贷款合同,关行为,权利义务,法律。

4.贷放分控原则,贷款审批和发放分为两个独立的业务环节。

5.实贷实付原则

6.贷后管理原则,贷款发放后的信贷风险管理工作。

公司信贷管理流程:

1.贷款申请

2.受理与调查

3.风险评价

4.贷款审批

5.合同签订,明确借贷双方权利和义务的法律文件

6.贷款发放

7.贷款支付,通过借款人账户支付给借款人对象。

8.贷后管理

9.贷款回收与处置

信贷管理的组织架构

1.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组织架构的变革

2.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经营管理组织架构

(1)董事会及其专门委员会

(2)监事会

(3)高级管理层(4)信贷业务前中后台部门,前台负责客户营销和维护,也是银行的利润中心,如公司业务部门,个人贷款业务部门;中台

负责贷款风险控制和管理,如信贷管理部门,风险管理部门

等;信贷后台部门负责信贷业务的配套支持和保障,如会计

ERP基本原理 第6篇

AdrianMello(TechUpdate)译:智德

ZDNet

当想象到一家大型企业的IT系统的时候,大多数人脑海中浮现的是这样一种景象:在一个装有空调的大房间里,很多台计算机在进行着紧张而繁忙的工作。但是从基本上来说,在一家大型企业的计算机系统中真正起到核心作用的是企业资源计划(ERP)软件。

ERP软件将一个企业的很多不同部门所使用的信息统一在一个整体的计算机系统当中。这意味着企业内部的不同部门不再使用不同的数据库来管理信息,例如员工记录、客户数据、订货单和存货数量,而是依赖于同一个数据库来管理信息。这就使得企业内部不同部门的员工能够获得相同的信息。

好处和应用ERP系统的统一性能够为企业带来很大的好处,包括错误的减少、速度和效率的改进以及更完全的信息通道。有了更好的信息通道,企业的员工和管理人员能够更好的了解目前企业的业务运行状况,作出更好的`商业决策。例如,ERP系统可以帮助采购部门的采购员根据客户订货数量的变化来及时调整原料的采购。这样做将会带来怎样的结果呢?这样做既保证了原料的采购能够以客户的定货数量为基础,又节省了库存商品所需要的花销。

在应用ERP系统之前,各家公司将重要的商业记录保存在很多不同的部门。每一个部门通常使用不同的系统和技术来对信息进行管理。这些信息还有可能在企业内部被复制多次,这种复制往往不够精确并且跟不上最新的要求。一些信息还有可能仅仅是记录在纸上,这就为获取该信息增加了难度。例如,一个客户有可能打电话到销售部门,希望了解一宗非常重要的订单的货物发送情况,由于没有共享的数据库资源,接待人员就无法迅速的对客户的询问做出答复,他必须要打很多个电话到公司的生产部门或运送部门才能够了解情况。

ERP系统正是为了服务于制造公司的信息需求才应运而生的,但是随着时间的不断向前推移,ERP系统已经有了更新的发展,开始向其他行业提供服务,例如医疗、财政服务、航空航天业和消费品行业。伴随着不断的发展,最初在应用于客户/服务器系统之前在主机上运行的ERP系统现在已经开始应用在网络之中,并且还包括了很多的应用程序。IDC对ERP产品的定义是:应用综合用户界面帮助企业实现业务处理自动化的工具、综合数据库和综合代码库。IDC对提供ERP产品的大约100多个销售商进行了追踪。作为IDC负责ERP和业内应用程序研究的副总裁,DennisByron预计,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可能有1000多家公司在提供ERP产品。

当大多数人提到“核心”ERP应用程序或“模块”的时候,他们指的是管理人力资源、清算帐目和财政、制造以及项目管理功能这些

球团生产的基本原理 第7篇

1、造球的理论基础:造球又称滚动成球,它是球团矿生产中的第一道工序,而且是重要的基本工序之一,因此生球质量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成品球的质量,例如生球的大小,水分,机械强度,热稳定性和化学组成等的波动,会严重影响下一步工序。而生成球的质量除与工艺过程有关外,还取决于原料的物理、化学性质和准备方法。

细磨物料在造球设备中被水润湿后,通过机械力和毛细力的作用而成球。并且,由于存在毛细压力、颗粒之间的摩擦力及分子引力等,使生球具有一定的机械强度。各种物料成球性能的好坏是不相同的,这与物料的表面性质和它与水的亲和能力有关。

2、水分在成球过程中的作用:在造球过程中水是一种很好的粘结剂,在适宜的颗粒特性得到保证的前提下,能否造出好的生球在程度上取决于加水量,同时,颗粒特性对生球强度的影响,只有在最佳水分条件下,才能显示得出来,所以颗粒特性和最佳水分是造球的两个关键因素。

3、生球形成的连接机理

一、主要连接力

对于颗粒物料,使之成生球的力是自然力(或物理力)和应用力两种。

对于造块有用的自然力有:(1)固体颗粒之间的范德华力、磁力和静电力;(2)颗粒之间相互作用的摩擦力;(3)不能自由移动的连接桥中的附着力和内聚力;(4)由于液相存在的界面力和毛细力。

生球靠物理力使颗粒维持在一起,而这些物理力的大小决定于颗粒的尺寸、表面荷电、结晶构造、颗粒的接近程度和添加剂的种类及数量。当液体存在并完全润湿固体颗粒表面时,主要的物理力是颗粒间气-液界面的表面张力所引起的毛细压力。

同时,为了使物理力能对成球起到作用,就要借助机械力使湿颗粒彼此相接处,即在一个合适的设备中,通过滚动、转动、搅拌、润磨、揉和及挤压的方式使物料作机械运动,使颗粒相互接触。湿颗粒的造球或制粒,是利用物料在圆筒、圆盘或圆锥造球机内,受到滚动和搅拌,物料的滚动行为决定于物料的物理、化学性质和造球设备的工艺参数。

二、细磨物料在成球过程中的行为

细磨散状物料在造球过程中,首先形成球核,然后球核长大,主要是以成层或凝结的方式长大。但是,在球长大的过程中,或多或少还会发生一些其它的行为,例如已经形成的球,又被压碎等。

萨斯特雷和福尔斯特瑙将造球过程中,可能发生的行为总结为七种:

(一)成核。细磨物料开始形成削球的过程称为成核过程。湿料加到造球机中加水润湿后,在机械力作用下,颗粒互相靠拢,由于颗粒之间毛细力的作用而聚集成核。这是任何新球形成必不可少的过程。在批料造球中,进入造球机的原料,一部分形成球核,另一部分使球核长大。在正常生产情况下,两者有一定的比例,即成核的数目大致等于成品球的数目,核的形成是造球的第一步。因此,核的强度及形成的速度都影响到生球的质量。

(二)成层。已经形成的球核,在滚动过程中聚集新料,并逐渐长大,这被称为成层过程,又称滚雪球。

此过程是连续往球核上加粉料和水分,表面潮湿的核,由于毛细力的作用,在滚动时一层层地聚集物料,使球的尺寸连续增长。在生产上,生球多以这种方式长大。

(三)凝结。几个小球核连结在一起,叫凝结生球。长大是由于小的球核在造球机内“瀑布式”的物流中,互相碰撞和挤压,球核逐渐变得密实,毛细管中的水被挤到球表面,在连续碰撞中彼此凝结在一起,因而导致球的长大。球核的凝结可以是两个或是更多的,以成对的或四面体的形式聚结在一起。球以聚结方式长大的速度,比成层长大的快。在批料造球时,球往往以聚结的方式长大。以聚结方式长大的球,尺寸范围较宽。

(四)粉碎(散开)。已经形成的球核又被压碎。在造球过程中,部分原料虽然暂时聚集在一起,但由于水分少,毛细粘结力不足,球核的强度小,在其它核团的撞击下而破碎。这在造球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这部分散料在继续造球过程中会粘附到其它球核上。

但是,对于粒度较粗的原料,或亲水性较差的原料,球核破碎的几率就很大,往往导致造球过程不能顺利进行。这种原料一般称为成球性差或难成球的原料,必须增加某些粘结剂以改善其成球性能。

(五)破损。已经形成的球,在继续长大过程中,由于受到冲击或碰撞而破裂成碎片,这种碎片往往形成球核或与其它的球聚结。若出现大量的球破裂,则说明造球机的工艺参数不适宜,必须加以调整。

(六)磨损。已经形成的球,在继续张大中,有些球表层因水分不足或粘结剂而粘附不牢,在互相磨剥过程中被磨损,这些磨损下来的粒子,又粘附到其它的球上。

(七)磨剥转移。在造球过程中,球由于相互作用和磨剥,一定数量的原料从一个球换移到另外一个球上,这称为“磨剥转移”。这种“磨剥转移”是在球之间每次碰撞时,非常少的原料从一个球的表面转移到另一个球的表面,而不存在交换。

以上七种行为,组成一套基本过程,这些过程能引起生球在数量上和尺寸上的改变,在任何情况下,生球的形成和长大,可以这七种基本行为中的某几个来描述。

4、细磨物料的成球过程:细磨物料造球有连续造球和批料造球两种方式。由于造球的方式不同,成球过程也有差别,但大致都是分为三个阶段。

一、造球过程的三个阶段

(一)连续造球过程的三个阶段

(1)、成核阶段。当细磨物料表面达到最大分子水分后,继续加水润湿,则在颗粒表面裹上一层水膜,颗粒物料彼此有许多点接触,由于水膜的表面张力作用,在两颗矿粒之间便形成液体桥健,使矿粒连接在一起。矿粒在造球机内通过运动,以及含有两颗或数颗矿粒的各个小水珠相互结合,便形成了最初的聚集体。这种聚集体是疏松的,液体桥键使各个颗粒呈网状地保持在一起,其中保留了大量的孔隙,液体填充率仅20%左右。在机械力的作用和增加水分的情况下,聚集体的粒子发生重新排列,部分孔隙被水充填,液体倾向融合,形成连续的水网。这时的聚集体为蜂窝状毛细水所连接,其中孔隙体积减少,形成坚实稳定的球核,又称母球。

这就是成核阶段,成核速度与原料的比表面积和水分有关。这时的球核仍然是由固---液---气三相组成,强度不高。

(2)、球核长大阶段。已经形成的球核,在机械力作用下,使颗粒彼此靠拢,所有孔隙被水充满,球核内蜂窝毛细水逐渐过渡到毛细管水。在球核外围孔上形成弯月面,由于毛细力将矿粒保持在一起,这时球核的强度提高。

在继续滚动过程中,球核进一步被压密,引起毛细管形状和尺寸的改变从而使过剩的毛细水被挤到球核表面上来而均匀地裹住球核,这样,表面过湿的球核,在滚动过程中就很容易粘上一层润湿程度较低的物料,使核长大。

球核的这种长大过程是多次重复的,一直到球中颗粒间的摩擦力比滚动成型时的机械压密作用大时为止。此后,为使球继续长大,必须往球的表面喷水,使表面充分润湿。球主要是以成层方式长大。

(3)、长大的球进一步紧密阶段。生球长大到尺寸符合要求后,进入紧密阶段。要使生球紧密必须给予机械压力。在这一阶段应该停止补充润湿,让生球中挤出来的多余水分为未充分润湿的物料层所吸收。利用造球机所产生的机械作用力很容易使球紧密。这种滚动和搓动的机械作用,能使生球内的颗粒发生选择性的按接触面积最大的排列,使生球内的颗粒被进一步压紧,并有可能使某些颗粒的薄膜水层相互接触,这样,薄膜水能沿颗粒表面迁移,使几个颗粒同为一薄膜水层所包围。所以,生球中各颗粒靠着分子力、毛细力和内摩阻力的作用相结合起来。这些力的数值愈大,生球的机械强度就愈大。

必须指出,上述成球过程的三个阶段,是为了分析问题而划分的。其实,三个阶段都在同一个造球机中完成,各个阶段很难明显地划分。

在造球过程中,第一个阶段,具有决定意义的作用是润湿。第二个阶段,除润湿作用外,机械作用也起这种大的影响。而在第三个阶段,机械作用成为决定的因素。

5、粘结剂在生球过程中的作用,膨润土是一种良好的粘结剂,它能提高生球和干球的强度。但是,却降低了成球速度,并且随着膨润土用量增加,成球速度下降,膨润土是层状结构,遇水后,不仅表面吸水,其晶层间也要吸附一定量的水分,成为层间结合水,因而减少了造球过程的有效水,使生球长大速度降低。膨润土对成球动力学的影响,随着膨润土所吸附的阳离子不同而异。钙型膨润土对降低成球速度的影响比钠型膨润土的影响小。从而,钙型蒙脱石添加量小于0.75%,对成球速度无影响,而钠型蒙脱石只添加0.25%,就引起成球速度下降。这是由于钠型膨润土电动电位高,水化膜可以较厚,能使更多的水分转化为水化膜中的弱结合水。造球物料中添加粘结剂能够使造球过程稳定,所容许有较宽的水量波动,使操作的适应性增大,另一方面也能提高生球的强度。

中医学基本思维原理 第8篇

阿育吠陀(Ayurveda)是一种印度传统医学,阿育吠陀一词是梵语,在梵文中意为生命的科学。ayus意味着生命,veda意味着科学。因此,阿育吠陀,传统印度医学,通常被翻译为生命科学,换言之,阿育吠陀是用于改善生命的指标。阿育吠陀与传统中医有一定的相似之处,这两种医学系统,与其说是科学倒不如说都是旨在提高生活质量的哲学。

约有半数以上最常用草药的临床特征及应用,在这两种亚洲传统医学体系中是相似的,例如它们均描述了药物的寒热属性,能治愈的症状以及对机体津液的影响。传统中医有一套关乎阴阳五行、 脏腑、气血津液的强大理论体系,而阿育吠陀医学的整体结构也相当复杂,有至高无上的三元体液理论,包括Kapha、Pitta、Vata,其实这三者常被视为食物转化和运输的传变阶段,而不作为物理结构或功能的器官[5]。笔者认为中医通过专注于现代科学研究、技术和调查,已实现了医学哲学领域的突破。相反,阿育吠陀医学并未完成该种转型,它在阿育吠陀医学和现代医学间的差异中挣扎,因此又回归到了古代和印度哲学。例如,在最近一个时期,草药配方的发展依赖于现代医学的进步,一些草药配方或草药已批准在现代医学中用于预防和治疗某些疾病。

2 基础资源

中医和阿育吠陀均依赖于传统的基础哲学。中医有古代医学典籍《黄帝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大约写于公元前100年。这两本书被沿用为参考书籍,许多医家均据此经典之作来撰写医学著作。《素问》被认为是主要文本,描述了五行、针灸、病因病机等基本理论。

阿育吠陀中,两大著名理论是《遮罗迦集》和《妙闻集》。据估计,Sage Charaka的《遮罗迦集》和Sage Susluuta的《妙闻集》约成书于公元100年,是传统医学体系中相当有影响力的作品。这些书比黄帝内经要庞大得多,《妙闻集》主要记载手术和外科操作程序,但《遮罗迦集》的主要内容是基本理论、草药、预防和治疗原则,这点和《素问》以中医基础理论为主很相似。

中医学中的《素问》和阿育吠陀中的《遮罗迦集》均为促进人类日常健康作出了重要贡献,它们还介绍了疾病的诱因,特别是疾病的进展恶化以及当前的治疗程序。因为《素问》主要涉及针灸治疗疾病,而《遮罗迦集》主要谈及中草药、按摩、灌肠等,所以《遮罗迦集》也可以媲美其他中医药经典书籍,如《伤寒论》和《金匮要略》[6]。在阿育吠陀疗法中,应用精油进行医疗按摩和用特定油膏进行灌肠是很基本的医疗方法。

3 术语

正如笔者所提到的,阿育吠陀的理论基础是三个dosha:Kapha,Pitta,Vata,就好比中医术语一样,阿育吠陀的术语也难以用英语解释。

Pitta在阿育吠陀中表示胆汁,并细分为黄色和黑色,其本质是燃烧感、提升和令人兴奋的状态,此概念与中医术语中的“火”比较贴切。另外,Pitta中有一亚型命名为Agni,是指消化系统的“火”,在中医术语中,我们将其称之为“胃火旺”。最后,还要补充一点,术语Pitta对应中医理论的“气” (尤其是脾胃气虚)和“火”比较合适,因为它有温暖、炎热、向上之性[5]的意思。

阿育吠陀中的Kapha有中医理论中“痰”的特征,因为它的定义和规格几乎和“痰”一样。

Vata在《遮罗迦集》中描述如下:在物质世界移动时,Vata能打破群山之巅,在树上移动,激起海洋波涛,使地球震动,推动云彩漂移,导致霜冻、暴雨、尘土、风沙、闪电,以及导致作物失败。它可以诱发机体疼痛和疾病,游离流窜于身体的各个部位;破坏、伤害精力、肤色、幸福,导致悲伤、恐惧、惊吓、混乱,甚至精神疾病。

笔者认为阿育吠陀中描述的Vata类似于中医理论中的“风”,“风”在中医学中是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同样,Vata的概念也是值得商榷的。部分学者认为,我们可以假设“风”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中枢神经系统,因其诸多表现类似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癫痫发作、震颤等。Vata,与Pitta和Kapha不同,在《遮罗迦集》中有两个具体章节对其进行阐述,这标志着它在阿育吠陀中概念的复杂性。

4 比较示例

根据阿育吠陀医学,三元体液理论中三个dosha的和谐与平衡,取决于消化系统之火(胃火)的强弱。因此,人类应该谨慎地对待消化系统之火(胃火),并尝试将其储存[6]。当有正常的饮食欲望,而无任何胃部胀气及沉重感,在饮食过程中及食后无任何不适,我们可将“胃火”视为正常。过度饮用冰水、暴饮暴食或嗜食过度油腻之物,如肉类,吃饭时尚有未消化的食物积存在胃内,以及情绪问题,如愤怒、悲伤、恐惧、焦虑、贪婪、担心等,均会导致脾胃虚弱。

同样中医认为,凉性食物或水可能会导致脏腑功能衰弱、脾肾阳虚等;潮湿可能会导致脾脏损伤(消化伤害);减少过度性活动,在疾病预防和协调身体中有显著作用。 此外,根据传统中医学,如果我们食用健康食品,并有良好的消化功能,机体会产生正常的“气”(称之为谷气),它可以制造血液并促进健康。在阿育吠陀医学中,健康的食物和良好的饮食习惯能产生Rasa,它具有和“谷气”相同的功能,有助于产生健康血液。

5 疾病进展

最初,中医认为感冒的致病因素能影响身体的六个阶段为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3],后来,加入了中医温病的致病因素,为卫、气、营、血(温病理论),这是关于温病致病因素的四个相关水平阶段[4]。

在阿育吠陀医学中,疾病发展的概念与中医不同。Rob Svobodal[6]认为,消化系统之火的虚弱是所有疾病的根本原因,Vata是所有疾病发生发展的主要病因。阿育吠陀认为,疾病发展的三个阶段为积累、加剧,以及溢出。

积累:致病因素影响身体,相关doshas积累在特定的身体部位。

加重:在此阶段,doshas持续存在,并增长和放大,将以蓄积的压力加强机体的症状。

溢出:如果病程被允许肆无忌惮的加剧,doshas会流窜自己的局部区域,在身体上游荡,寻找新的病灶。

关键点:在中医药临床实践中,关于瘀血及其治疗是其关注的焦点,多采用活血化瘀法以促血旺行;而阿育吠陀医学治疗血瘀,通过刺激血液循环、活血化瘀并非其所关注点,因此,中医所重视的血瘀理论,在阿育吠陀看来不是内科的重点问题。

6 全球化发展

在过去的25年中,中医药院校开遍世界各地,这是一场使世界各国人民获得中医药疗法的伟大运动。我认为,促进中医药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首先被推广至西方医学的是针灸,它不同于任何西医疗法,可以有效地治疗各种疾病,因此与其他中草药治疗方法相比,发展的阻力较小。然后,这些针灸师逐渐将处方草药配合针灸,为他们的病人实施治疗,从而使得中医学日益发达。

(2) 此外,在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也有中医为华人群体提供中医药治疗服务,这种现象有助于中医学在这些国家的发展。此外,中国也热衷于出口中医药,政府为此还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每年都有海外人员慕名前来中国学习中医药文化,这些都使中医的海外加速发展成为可能。

相比而言,这些情形并未发生于阿育吠陀医学,印度传统医学做得还不够。阿育吠陀医学实践中被公认为最重要的部分是草药,尽管有众多医学经典书籍是关于阿育吠陀的食物和饮食的,但它们并不被认为是其它医疗体系的医疗实践。阿育吠陀讲师比中医师要少很多,而且它在西方的传播也没有任何官方许可的做法,许多高校也并不提供这门学科的教育,阿育吠陀草药多是通过中国出口到西方,草药贸易金额占很小比例。

摘要:阿育吠陀是印度的传统医学,在梵文中意为生命的科学。阿育吠陀与中医有相似的特点,这两种系统与其说是科学倒不如说都是旨在提高生活质量的哲学。这两种亚洲传统医学中最常用的草药在使用和特点解释上是相同的,比如药物都有寒热的属性。中医有阴阳五行、脏腑、气血津液的理论体系,阿育吠陀医学有三元体液理论。中医有古代医学典籍《黄帝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阿育吠陀有《遮罗迦集》和《妙闻集》。《遮罗迦集》的主要内容是基本理论、草药、治疗原则和预防,这点和《素问》以中医基础理论为主很相似。中医有阴阳理论,而阿育吠陀的理论基础是三个dosha。阿育吠陀的术语如同中医术语一样难以用英语解释。Pitta大概对应中医术语“火”比较合适,Kapha可以对应“痰”,Vata可以对应“风”,Rasa和中医的“谷气”相似。中医伤寒有六经传变,温病学理论有卫气营血传变。阿育吠陀认为疾病的发展有doshas的积累、doshas加剧发展和doshas溢出三个阶段。中医所重视的血瘀理论,在阿育吠陀看来不是内科的重点问题。针灸在西方的推广、中医师在发达国家开业、中国政府中药出口政策和海外人员来中国学习中医使中医的海外加速发展成为可能。相比而言,印度传统医学阿育吠陀做的还不够。

关键词:中医,阿育吠陀,阴阳,三元体液,黄帝内经,遮罗迦集

参考文献

[1]JIA XU CHEN,MOHAMMAD HASHEMIPOUR.Chinese medicine study guide diagnostics[M].Beijing:People's Medical Publishing House(PMPH),2007:100-118,104.

[2]ZHU MING.The medical classic of the yellow emperor[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Press,2001.

[3]CRAIG MITCHELL,FENG YE,NIGEL WISEMAN.Shang Han Lun(On Cold Damage):translation&commentaries[M].Paradigm Publications,1999:10-12.

[4]LIU GUOHUI.Warm Diseases:a clinical guide[M].Seattle WA:Eastland Press,2001:3-18.

[5]SVOBODA R,LADE A.Tao and Dharma:Chinese medicine and ayurveda[M].Lotus Press,1995:40-50.

上一篇:竞聘演讲-竞聘演讲 如何在竞职演讲中脱颖而出下一篇:农业资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