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省的含义范文

2024-08-09

内省的含义范文(精选8篇)

内省的含义 第1篇

要关注孩子“内省智能”的培养

著名的“多元智能理论”到目前为止列出了八项智能,“内省智能”是其中的一种,也是其中最感陌生、最令人费解的一种。内

省智能是什么?它重要吗?这是不少人产生的疑问。

内省智能,通俗的说法就是“认识自我”的智能。别小瞧了这种智能,它关系到孩子当前的良好发展和日后的成材。例如,在我们的周围有些人很有“自知之明”,而有些人确缺乏“自知之明”,前者有利于立身处事,成就事业,而后者却会因此有不少的障碍和烦恼,这与个人的智慧倾向有关。可见,内省智能是成材的重要因素之一。

内省智能是分辨自己内心世界的智慧。内省智慧强的人,能够清楚地把握自己的`情绪、动机、脾性,能恰当地认识自己的特点、长处和短处,并能据此做出适当的行为。有此强项的人,会有比较强的自律、自控能力,并且具有自尊心和自信心,这无论对于孩子当前的发展和日后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

内省智能在孩童时期往往被忽视,一些家长认为孩子小,不懂什么,培养内省智能是长大些以后的事,这实在是家教的失误。有研究表明,孩子从呱呱坠地那一刻起,就已经开始建构其最初的内省智能了,这是在与父母及其他人的相互作用中进行的。小孩子的自我意识很薄弱,他们的自我认识主要来自于他人对自己的看法与评价。可见,良好的人际环境是培养内省智能的第一要素。为此,提供以下建议:

1、给孩子自我发展的空间。为此,应该有意识地创设条件,促使孩子独立、自主。例如:给他一个空间,让他自己去做主;给他一个时间,让他自己去安排;给他一个条件,让他自己去利用;给他一个问题,让他自己去找答案;给他一个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给他一个机遇,让他自己去把握;给他一个冲突,让他自己去应对;给他一个对手,让他自己去竞争;给他一个任务,让他自己去发挥。

2、尊重孩子。小孩受到尊重时会产生良好的自我感觉,形成积极的心态,能促进孩子的自我认识,有利于萌发自尊与自强。为此,大人要正确看待儿童才能由衷地尊重儿童。例如:和孩子说话时要看着孩子的眼睛;要倾听孩子说话,不要随意打断或制止孩子说话;不随意代替孩子回答问题;不当着孩子的面议论孩子;批评孩子时,要允许孩子申辩,不说损伤自尊心的话;要给孩子留面子;要重视和爱护孩子的作品;要尊重孩子的隐私;对孩子许下的诺言要认真对待;大人应该真诚地对孩子说“谢谢”、“对不起”;和孩子平等地商量,尊重孩子的意见;要尊重孩子的气质特点,不把大人的意志强加于孩子。

内省的含义 第2篇

(作者:天长市仁和中学朱庆文)

【内省堂--朱氏家谱】 后 记

朱庆文

在众多朱氏族人的热心支持下,经过了三年多的努力,《内省堂--朱氏家谱》一书终于和大家见面了。这是我们全体家族共同努力的结果。

盛世修志、望族列谱。内省堂--朱氏家族的成员,无论从何职业,无论身在何方,都能够坚守诚实守信、洁身自好的作风,尊老爱幼,团结互助,勤劳善良,奋发向上,这是我们家族不断兴旺发达的重要因素。

家谱编撰,看似简单,实很繁杂。《内省堂--朱氏家谱》的编写从2008年冬月12日始,至2010年冬月12日完成。在三年多时间内,收集、整理、核对,涉及家族许多户及众多成员,从序言、世系表、繁衍图、成员简历表、合家欢、家训录、大事记、编写说明、到后记,共计130多页。

【内省堂--朱氏修谱】的萌想,是在很多年前了。2008年冬月12日,在族兄朱兆海家做会时,由族兄朱兆海倡议,得到了长辈们的赞同,尤其是长辈朱玉林、朱玉平、朱玉春、朱永高和族兄朱春林、朱庆朝、朱兆海等人关注下,增强了编写家谱的信心;在此,本人谨向各位支持修谱者表示诚挚的谢意。修谱其初,堂兄朱庆朝及朱兆海等人向我说起修谱事。其实,我也有这方面的想法,我是七十年代高中生,八十年代的大学生,教书已有三十多年,对修家谱也知道一些,也略懂农村的红白喜事和婚丧礼节等。另外,我还有几个同事也写过家谱。认为自己有信心、有能力修好家谱。修家谱重在于需要付出时间、人力、财力,修谱也需要一定爱好、对其有认知,也要有责任感。将我们知道的本家族的人和事,要用图文记载下来。修谱的事,族人也要支持,应把家族的所有资料收集起来。

族人的热心增强了我编谱的信心。有了繁杂的资料又如何有序编排呢?因为族人的资料许多,必须采用一定的方法,把手边的资料先采用分支系分人员进行横排在电脑中,整理出来,有了一个头绪后,决定按“字辈”为主线,以各支系的辈份向下排列,并全部编排出来,再把新的资料添加上去。编好后,印出了第一份稿样。把这份样稿拿去征求家族长老长辈们意见,得到了族人的支持,并还收集到一些很好的建议。接着又印出了第二、第三„稿样。直到了2010年的冬天,才将盱眙县张洪镇的家族资料收集整齐„

为了丰富家谱内容,给参加修谱人照片放入家谱中作为纪念,这也是对族人表示谢意。为了取得更多的资料,走家串户,走亲访友„有的为了弄清真伪,多次寻查,有的提供的资料不完整,反复核对„

为了追溯我族历史,除了在地方上收集资料外,还将自己的电脑升级,上了宽带网,建立了【安徽省天长市内省堂--朱氏家谱】网站,从网上寻找了朱氏家族相关的资料。为了校对谱稿打印稿样、保存资料购买了电脑的硬盘进行储存。前前后后花了近三年时间,在族人的热心支持下,现在总算是完成了一本全新的《内省堂--朱氏家谱》的样稿,经长辈族人共同商量,本年冬月十二日,在天长市界牌镇南尖村朱庆龙家做会时,还邀请部分族人代表讨论,对谱稿进行审定,次年内印刷成新谱就可和族人见面了。

当手棒着家谱样本时,心里感到还不满意,全篇光是人名,看起来很枯燥,既是新编,为什么不可以增加些内容呢?让【内省堂--朱氏家谱】更有可读性和实用性,就是将横排版变为竖排版世系直观性。又编排族人个人简历表,随后就开始收集相关资料。再增编家族人员的通信录。新编家谱在族中知道已经很多了,不断有热心的族人参与进来。例如,从电力战线退休的族兄朱春林的积极参加,给这次修谱增加了很大力量,他年纪比我大,有文化,会骑摩托车。见面后谈到了我们这次修谱的宗旨;凡是参与的人均是义务奉献,在谱书完稿前,所花的一切费用都由参与者自己负担。并谈到去盱眙等地访祖一事,他都表示支持,我们就一起修编家谱。

为了更加丰富家谱内容,特增加了附录篇。《治家格言》、《孝子歌》、《容忍歌》、《莫生气》等文章,并附几篇已公开发表过的文章,重在提醒人们,孝敬老人,饮水思源。了解故土、热爱家乡。

在修谱时,大多数族人都很支持,但还有少数人,由于编者没讲清楚为啥要修谱?怎样修谱?在走访家族人时,也曾出现:“我不晓得”、“要多少有钞票的”、“我们要上班,没有时间跟你谈”、“修谱我不感兴趣,对我没有好处,”、“随便你,你写了就算了吧?”等等语言。在耐心解释,仔细说明后,尤其看到家谱的初稿后,族人与编者配合很默契。家谱的问世,使每位家族成员又有了新的沟通渠道。

欣慰的,在本家谱成书过程中,全体族人都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和关注,各尽所能,积极奔走,出资助印,解决了资金问题,并由朱寿高负责印刷。此外,在家谱成书过程中,曾为谱而热情工作支持的天长市仁和中学几位老师,还有对本谱关心过的人致以深刻的谢意。

编者水平有限,加之时间仓促,谱中难免有不如人意之处,敬请族人给以指正,以便于今后续谱。

内省的含义 第3篇

一、文化建筑的基本性格—内省

中国的“文化”一词早见于春秋时期《说苑·指武篇》,“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1)”,可见最早的“文化”概念为“教育转化”。故文化建筑的职能中,教化学习乃其核心。然而这种教育不同于学校教学,其特点是“受教育”者可自发地根据个人兴趣选择学习内容。这些学习内容可能是有用的也可能是“无用”的,可能是系统的也可能是片面的。人们在这里进行自发的学习,目的更多是为了修身养性、满足爱好和兴趣,是主体在“阅读”客体的过程中,受特定语境影响,自觉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进行再创造的过程,是一种主动参与的学习行为,即“内省”的过程。子曰“内省自身,见贤思齐”,意即当我们见到贤德的人,领略到他宽广的胸怀、慈悲的心肠、高尚的德行,进而会审视自己是否也能做到。“内省”这一活动是主客体相互认知的辩证过程,主体在感知客体的同时,也通过客体“内省自身”。以博物馆为例,参观者在欣赏展品的同时,通过展品传达的信息完成自身的“内省”。

不同人因受教育程度、性格和生活背景等不同,对同一客观对象的感受相差很大,同一个人因不同的情绪和心境,在不同的场合对相同对象的感受也相去甚远。从美学的角度看,这种主体感受客体并进行再创造的过程就是主体对客体的审美过程,主体通过阅读使之具体化,进而成为自己的认识。认识过程是从自身到外部世界,再从外部世界回到自身的循环,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离。从教化的功能看,此时的“审美”即“内省”。内省的空间可以引发主体的求知欲望,促进主体的“学习活动”,满足主体自发“学习”的要求使主体心理特征外化。文化建筑蕴含的文化含义或内容正是人的这种心理特征的外化。

二、内省空间的特征

1.静—静谧的氛围

学习是一种特殊的劳动,需要学习主体手到、心到、眼到、口到,开动大脑机器去思考、识记。良好、安静的环境适合学习,只有入静才能入定,进入某种状态,比如参观博物馆时就需要平和淡定的心境。就教育功能而言,文化建筑应在某种程度上成为浮躁与轻狂的过滤器。所以,只有静谧的环境和氛围才能满足文化建筑的这种内省的要求,实现它作为文化知识的储藏室甚至作为物化的精神圣殿的职能。

2.净—纯粹的空间

我们身处某种环境时,往往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感受和联想,影响我们的情绪乃至志趣。不同的建筑环境对人的心理会产生迥异的影响,这便是所谓的“情随景迁”。陈从周的《说园》中有这样一段描写苏州园林的文字:“有槛前细数游鱼,有亭中待月迎风,而轩外花影移墙,峰峦当宙,宛然如画,静中生趣……(2)”槛前有数鱼的乐趣,亭中又有迎风的乐趣,景致不同,人们的感受也不同,要达到情景一致,就需要单纯的信息。文化建筑是承载文化的器皿,两者之间是底与图的关系,因此建筑应以纯粹的空间示人,避免喧宾夺主,最终达到“内省”的目的。

3.精—极简的实体

杂而不纯的信息刺激无疑会干扰“内省”的完成,但虽纯却多的信息,也会产生同样的效应。因此,基于教育功能定位的文化建筑除需要空间纯粹外,尚应具有精简甚至高度同一的风格特征。“极少”的建筑常能诱人入境,进入“内省”的心理活动。

三、内省空间的创作手法

1.营造静谧氛围

要获得静谧的氛围,进入过程的营造几乎是必须的,这与日本学者推荐的在学习前禅坐5分钟的道理是相同的。在建筑中“禅坐”可由“漫长”的进入过程来代替,在静谧的氛围中以宁静的心态准备接受知识的洗礼。内省的建筑性格在进入的过程就开始营造,形成一种渐强的诱发过程。

贝聿铭为日本美秀博物馆设计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入口过程,这对于营造建筑静谧的氛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图1~图3)。

2.强化内外反差

文化建筑大都建于城市的中心地带,嘈杂的环境和大量的人流充斥在建筑周围,与建筑内部需要的静谧氛围形成矛盾,正因如此,设计需要愈发强化这种反差,使主体感受到精神的震撼,并体验到精神的洗礼。反差越大,主体所感受到的震撼也就越大,这也成为营造文化建筑内省性格的一个重要手法。

笔者在2006年设计的蒙古家具博物馆就是借其与周围环境的反差来强化博物馆“内省”的性格特征(图4)。

3.纯化建筑空间

纯粹的空间组合大多是由相似元素重复组构而成的有条不紊的空间序列。在这个序列中,各种元素可以强烈对比,但必须高度统一、相辅相成。无论采用对比、变化、等级还是韵律、重复等设计手法,随着动线的延伸,不同的建筑形式和空间在概念和参观者的心理上都应共存于一个有序、统一的整体之中。

笔者2007年设计的内蒙古盛乐遗址博物馆,入口大厅和展厅使用了为表现北魏文化而特制的一种佛像砖砌筑墙面,大小不同的墙面重复排列形成一种非常纯粹且贯穿始终的空间意象,从而表现出博物馆的“内省”性格(图5~图7)。

四、斯琴博物馆

斯琴博物馆由蒙古族姑娘斯琴塔娜个人斥资兴建,意在展示收藏、传播文化、促进地域艺术的发展和交流,用地位于呼和浩特市东部一条南北河道的东侧,建筑规模7 400m2。笔者的上述思考始终贯穿于博物馆的设计过程中,或者反过来说,正是这个项目的设计实践促动了本文的思考(图8~图10)。

1.纯粹感的获得

为净化环境将停车场置于半地下并用草坡覆盖,照应了河边水景的同时,也将展厅的纯简体量衬托出来。在绿色的草坡上,几个随动线布置几何体展厅显得格外纯粹,自然表现出一种淡泊、宁静的性格(图11,图12)。

2.入口过程的营造

草坡上设计有通向入口的折线坡道,在接近入口处坡度变陡、宽度变窄,并改为台阶,使进入的过程变得漫长。整个过程中,随着离入口越来越近,与城市的浮躁和喧嚣便渐行渐远。同时,爬坡增强了参观者进入时的生理反应,也进一步强化了其心理上的过程感(图13,图14)。

3.对比效果的渲染

沿着坡道向高处走,两旁的矮墙渐高,封闭感也越来越强,参观者的心境随之渐渐淡泊。走到尽头,经由一处高墙夹着的通路,一个三面围合的庭院惊现眼前,院中别有洞天,可尽收东河的“世外”美景。半围合的庭院将城市的喧闹隔绝在外,唯可感受天水相接的宁静和深远。这样出人意料的空间体验,封闭与开放、浮躁与宁静的对比,烘托出“万里长风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3)”的闲适心境。人们身处这个庭院中,视野和心境与刚才在坡道入口处大相径庭。这样的处理手法与陶渊明笔下的迷路者发现世外桃源时的意外之喜有异曲同工之效(图15,图16)。

以上实践和认识必不够全面、更不够成熟,但笔者认为,我们不应忽视文化建筑的教育职能,而这样的文化建筑更需要静谧、纯粹、凝练的场所性格,以便人们身在其中,沐浴心灵、洗礼精神、内省自身。

注释

1参见:刘向著.向宗鲁校证.说苑校证.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9

2参见:陈从周.说园.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

内省的精神之美 第4篇

《无法安宁》出版了,这是周实近年的第四部长篇作品。这四部作品各不相同:《刀俎》(2004)是短篇小说集,《性比天高》(2005)是诗体小说,《写给PHOEBE的繁星之夜》(2006)是日记体诗歌加散文,《无法安宁》(2007)是散文诗。从作品内容看,《刀俎》是写酷刑;《性比天高》是写性与复仇;《写给PHOEBE的繁星之夜》写爱情;《无法安宁》是从自身出发的全面内省。

周实作品似乎注定永远不会在短时期内大红大紫,它属于香远益清的那类,在文学花园的墙角静静地盛开。有缘的读者走过,被这清香吸引的,一般就会成为他的忠实读者。这类读者喜欢的是周实从灵魂里流淌出来的诗意和写作姿态的平实,是周实作品中那种对内心生活的注重和对它的诗意表达。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周实的读者往往会对他本人产生很高的精神期待和美学要求,正像《无法安宁》里面的《西绪福斯》:“关于西绪福斯,写得够多的了,中国人,外国人。一天到晚,推着巨石,推着,推着,推着,推着……眼看推到山顶了,又从山上滾下来,于是,又从山脚推起。一日又一日,一年又一年,年年岁岁,无休无止。只要他的生命还在,他就要推巨石一天,成了人类的一个象征。”这西绪福斯,其实也是周实自己的象征,了解他的朋友们都有这样的印象。我有时想,周实为什么要做这样的西绪福斯式的人物?为了证实他那百折不挠的英雄主义吗?不是。看完《无法安宁》,你就知道不是。没看完《无法安宁》,仅看那些篇目你也知道不是。

于是《无法安宁》这部充满内省之精神美的散文诗集出生了。它是涌动在人类精神世界的一条暗河,无法用世俗的标尺丈量它,你只能用心去感受它的湍流和涡漩中潜伏着的生命的冲动,问自己:我们是不是都打这一处来,往一处去。

二、思考的意义何在

《无法安宁》是一部思考性的作品,这是勿庸置疑的。

思考有意义吗?当然。我思故我在嘛。但是,认真追问下去,思考于我们的现实生活究竟能产生怎样的意义呢?中国古人读书写作,强调的是学以致用。如果是不能直接致用的思考呢?罗丹有一尊痛苦的“思想者”,而尼采最后疯了。因此,思考,尤其是纯粹形而上的思考,追寻一切存在的终极意义的人,难道没有庸人自扰之嫌吗?如果是找不到终极意义的思考呢?思考也许只是人——这个神兽之间的动物,摆脱动物性、追求神性的证明?如果再追问下去,可以派生出无数人生哲学问题,但最基本的两大问题是每一个人都要面对的,不管他愿意与否,那就是:生与死,爱与孤独。一个人来到世界上,即使他并不是一个自觉的思想者,他也仍然无法逃避人生的这两大基本哲学问题。而对于一个珍重自己内心生活的人,思考则是一种本能。美国作家爱默生说:“要提防当伟大的上帝让一位思想家到这世界上来的时候,一切东西都有危险了。”尼采也说:在现代,“哲学已经变成了一种可笑的东西,其实它应该是可怕的”。他说,哲学家应该是“使一切崩毁的可怕的炸药”。尼采就是这样一位诗人哲学家。诗人哲学家不但要探寻人生的意义,他还要为人生创造意义。诗人哲学家关心人本身的哲学命题,因此,世俗的禁区、流行的观念、传统的羁绊、虚伪的道德、桎梏灵魂的清规戒律,如果这一切掩盖或歪曲了人生的本来面目或真相,闯入这个禁区,向它挑战,那正是诗人哲学家的使命所在。因为诗人哲学家拥有着真正健康的灵魂,至少是强烈渴望拥有健康灵魂的人,因此他不能容忍和坐视一切病态的人生态度,他要追问这些人生态度的根源。他敢于用本真的尺度对这些加以衡量,决定取舍。在这个意义上,他对于一切与生命健康本能冲突的既有结论都要重新发问、重新审视。这样的思考于他,是痛苦也是幸福,是宿命也是抗争。在这个意义上,他注定无法安宁。《无法安宁·无法安宁》:“在想什么——有个声音,来自我的身体深处。任何思想,任何思辨,都难达到那个深处。没想什么,没想什么,真的一点没想什么——虽然不想这样回答,也只能够这样回答,想得越多,越难回答。”来自身体深处的思考,是同生命其他本能一样强大的思考的本能。人都有思考的本能的,不过是能否意识到而已;意识到了,能否捕捉而已;捕捉到了,能否表达而已。周实能意识到,虽然不见得清晰。能表达出来,虽然不见得经典。思考是为所有创造准备的沃土,有了这样一块土地,随便撒点什么种子都长。科学、文学、艺术、哲学,所有这些人类精神世界的花朵,都是生长在思考的沃土上。可以说,思考是子宫,灵感是精子。

在这两个世界之间上下求索的周实,他说他幸福。这幸福是思考的充实感和冲击力带来的。周实近年的四部长篇,几乎都浸透着他的思考,大量的发问句式在文本中比比可见。周实从不讳言他的困惑:《无法安宁·把握》:“天上的云瞬息万变,当你看见这片云时,它已不是这片云。地下的河曲里拐弯,当你踏进这条河时,它已不是这条河。”诗人用极其朴素平白的语言,叙述极为常见的情景和事物,表达的却是一个深刻的哲学命题:存在本身的无限和对存在的可以认知的有限。目前为止,科学的触角已经到达了地外空间,但对人类自身的认识却仍然极为有限,在这样目前还显得十分苍白无力的探索面前,人类的一切狂妄、自大和骄傲都应该止步。然而,只有很少的智者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个局限,诚实地承认这个局限;那些认识和承认这个局限但却不肯停止寻找的人不仅是智者,亦且是勇者。

从《刀俎》开始,周实作品风格有了明显变化,一则风格愈加凝重,一则对事物的把握更加多元和辨证。初看《刀俎》的一些读者,因为无法理解和承受周实对酷刑的冷静描写,以及近于切身的体验感和现场感而不敢再看下去,而有的读者直接怀疑周实是病了,心理出问题了,而《刀俎》则是审恶和审丑之作了。其实,《刀俎》是一把双刃刀。在解剖专制制度的同时也解剖那些麻木不仁的心灵,在解构传统美学观念的同时也建构新的美学观念,审美中的价值和反价值并非简单的对立统一,它们包含着彼此,并没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刽子手在行刑时善恶美丑激烈交替的心理活动,难道不正是人性最深处的隐秘吗?每一个人不都是善恶美丑交织的产物吗?写历史写酷刑,在周实不是为了猎奇,是为着完善人类自身,为这样的终极目的而写作。如果《刀俎》只是一部单纯的谴责之作,那才是肤浅的,甚至有沦为低俗猎奇之作的危险,它的人性的力量和美学价值就要大打折扣了。周实的高明恰在于他写出了酷刑中的人性之复杂,将那把锋利而精细的刀切入了这个敏感区域。这就是思考的力量所在。用周实自己的话说:“我写的只是我的心”,“善也罢,恶也罢,都是我的心”。对善恶的思考是如此,对别的问题的思考也如此。思考是与自身进行的无止境对话。

三、内省的精神之美

对于周实,这样的思考是从内省开始的。《无法安宁》是一部充满了内省之精神美的散文诗集。它是周实近年来内省和思考结出的果实,它涉及世界和人生具有普遍性的很多命题。这些思考不具有体系性,但具有思辨性,而这样的思辨性不是从理论出发的,它是周实从自我出发、从怀疑本能出发所作的一系列叩问。

对自我的叩问:《无法安宁·我》:“我到底是怎样的呢?怎样的我才是我呢?”“不同的我,争执我,改变我,塑造我。你说,我到底是哪个我?哪个我,都是我……你可能喜欢这个我,也可能痛恨那个我。你可能喜欢那个我,也可能痛恨这个我。我又能有什么办法,因为这些都是我。”

对内心迷雾的坦承:《无法安宁·迷雾》:“越写,文字越抽象了。为什么?因为我很害怕具体。我是这样走向抽象,字里行间充满迷雾,而且还是黑色的迷雾。如果我再具体一点,那就不是黑雾了,而是一团团黑泥了。黑色的迷雾弥漫着,脸色却是苍白的,又像是那腊黄的。对着镜子,看了看,就像拍了一张照:没有喝醉却满脸醉态,没挨耳光却满脸指印。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光线的幻觉?暗影的幻觉?激情瞬间消逝了。”这样的感受和自我拷问看上去有点疯狂。但是且慢。在一个充斥着假冒和造作的时代,在基于本能的真实理性远远退隐甚至消失殆尽的时代,疯狂简直至高无上地宝贵。在现代中国语境下,很多大得吓人的超越都是针对客观世界、针对他人的。而在周实,努力面对自己,超越自己,从这里出发。没有完善自身的疯狂,就谈不上任何真正的艺术创造,遑论其他。

身体思考与本我体验:《无法安宁·体内》:“与人交谈,听人说话,那些好的生动的语言总能融入我的体内。体内?是的。不是脑里,也非心里,而是体内……谁能找到体内呢?你能找到脑,你能找到心,可你找不到体内……就算你将大脑剖开,就算你将心脏切开,就算你将身体划开,你也只能看见脏器,看见血管,看见血液,看见好多的淋巴球,看见好多的神经纤维,看见细胞、蛋白分子以及原子和其他,你仍无法看见体内。只有激情燃烧之时,只有心灵颤抖之时,你才会看见体内的。看见体内迅速成形。每次成形都不一样,都随对象变化模样。”读周实作品,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他对自己的身体——这个“本我”的基础有种异乎寻常的关切。有时候是细致入微的琢磨和体会,有时候又有一种不能自主的不洁感。《无法安宁·洗肠》:“很久以来一直就有这样一个强烈的念头:把自己的肚子打开,掏出肠子,清洗一番。洗干净了,再放进去,人就清清爽爽了。总觉得自己不清爽。总觉得自己的肠壁上沾了厚厚一层黄油,又腻又滑,又粘又稠……这个念头缠绕着我,时不时地窜了出来……我感到被侵蚀了,我感到被吞噬了,开始讨厌自己了。浑身上下,里里外外,沾满油污,是个脏物,是个活着的垃圾桶,是个肉做的废品箱。怎么办呢?没办法。真的感到困扰极了……有些事情是奇异的,有些想法也很奇异。”经过了精神的洗肠,人变得澄明起来:《无法安宁·体内》:“没有体内的人,感觉是麻木的。体内弱的人,感觉是单调的。只有体内强大的人,感觉才是丰富的。你能看见体内吗?你能看见精气神是如何的旋转成星云的吗?那团星云看似模糊,实际却是又亮又明。”中国人在“超我”的层次上一向不缺乏思考,但常常忘记从“本我”出发,自我则更是被统治话语重点压制的对象,因此中国人的“超我”思考常常是冰冷的,有种不近人情的不舒服。很难想象一个不善于作身体思考、不善于作“本我”与“自我”之间交流的人,能诚实地思考“超我”。劳伦斯说:“如果我们听不到我们黑色血管中森林深处的吼叫,我们可以读真正的小说,听听那里头的声音”——《刀俎·宫》:“他觉得自己的身体里面有一种东西在向外倾倒,那东西就像滔滔洪水,要冲决堤岸,自由奔泻,最终却被一阵力量完完全全征服了。一个沉甸甸的东西热乎乎地压在了他的身上,就像一团一团的尘烟弥漫着笼罩了他的躯体。他的全身都是硬的,唯有两腿之间的阴茎软得只剩下一张皮。他是多么希望他再度坚挺起来呀!它曾那么强壮巨大!难道被剜掉两粒睾丸,仅仅就是两粒睾丸,便真的变得这样迷惘,这样丢魂失魄了吗?难道那两粒可怜的睾丸便是它的主宰吗?他真有点不敢相信!他试图让它再硬起来!他拼命想象着她的眼睛,想象那湖水般荡漾的眼波,想象她那乌黑的头发,想象她那白嫩的脖颈,想象她那圆圆的双臂,想象她那宽宽的臀部,想象她那如笋的手指满含柔情地伸了过来,伸到他的大腿之间……作为一个男人来说,通过肉体取得欢乐于他已是路断粮绝!那个能表现他的爱情、他的渴望、他的神秘、他的神圣、他的温柔、他的权威的东西,已经被一刀剜掉了,变成一个废物了!”这当然是写酷刑。但仅仅限于写酷刑吗?有了这样的文字就不是了。是酷刑下的人,人的身体话语,人的身体在跟人的灵魂对话和呼喊,本我向自我和超我的痛哭,自我和超我向本我的殷殷呼唤和哀鸣。这是多么深刻的悲哀,又是什么样的慈悲心和诗心才会这样真切地体验和表达呢?这样的体验和表达甚至是超越时代和历史、超越酷刑的,它是人性的共同。

周实作品中的身体思考,在现当代文学中是一个特殊现象。周实这些话语时而温暖时而冷酷,时而宽容时而尖锐,时而激情时而厌倦,时而轻灵时而凝重,但始终处于一种自觉的内省精神关照之下,或者,至少是努力挣扎着向内省的彼岸靠近。在这样的话语情境里,不管写性还是写酷刑,写复仇还是写爱情,自我接纳还是自我冲突,不管这样的体验和思考成功还是失败,它都强烈地表达着这样一个声音:以文学手段建构身体哲学这一整体话语的时代应该而且已经到来。

四、独特的诗性体验

《无法安宁》是散文诗,其风格较前述几部作品更自由、更随意。喜欢周实作品的读者有一个共同体会:无论什么题材,无论想表达什么看法或感受,周实写出来就好看。周实博客的大量热情回帖和铁杆读者的反应都证实了这一点:

一位资深作家这样评论周实作品:“天性!学不来的!”周实的确是个天生的诗人:敏感细腻、丰富多变、情绪转换快,思维飘逸或者干脆叫灵魂出窍,内心经常处于矛盾状态,感官触角细微,个性气质独特。周实作品到底好在哪里?风格清新?感情真诚?平实朴素?亲切温暖?形象鲜明?音韵优美?都对,但都不足以概括周实作品的独特魅力之所在。笔者认为:周实作品的最大特点是感性的强力表达和智性因素的完美结合。这可能与他独特的气质有关,甚至可能与童年时期的心理伤害有关,他的作品往往具有强烈的心理暗喻,并因此而产生作品高度意象化的能力。仔细读周实近年来的作品会发现,无论长篇还是短篇,无论何种体裁,这种高度意象化的倾向越来越明显,在作品中比比可见,就其创作痕迹看,大多数似乎都是先有意象后有文字的。

周实作品的意象化具有这样的几个特点:

一是整体化。诗体小说《性比天高》,就是在一个整体意象的基础上创作的。这里所说整体意象的含义,一是意象化写作贯穿整部作品;二是书中描写对象绝大多数都是意象化身。换句话说,这部小说是一个集合意象的流动过程。空间:作为离世者的“他”唯一栖身之地和复仇战场的草原,除“他”而外空旷无人,寂静和孤独到极点,他却在这里如鱼得水,上演了一场极为惨烈的性的拯救和复仇的厮杀。时间:跨越古今或无古无今,一会儿是黄帝和素女,一会儿是“他”和“她”这两个模糊了时代感的男人和女人——似乎在现实世界中无所作为又无法立足,只能活在意象时空里的男人和女人。描写对象:除“他”之外,人格化的“他”的朋友黑马,作为“他”的性拯救者意象的女人,作为追杀和被追杀意象的黑鹫,作为仇恨和仇恨化解意象的公牛青龙和母牛白虎,作为在暗处潜伏者捕捉者意象的章鱼和蛇等等。《性比天高》就是由这些群体意象的交集以及性和复仇这两个交替主题构成。

二是通感化。这些由眼耳鼻舌身意的开放和交流组成的意象具有强烈画面感。《无法安宁》中的很多作品,形象、色彩、光影、动作鲜明,甚至具有各种生命体征。这是周实作品能给人以强烈印象的原因之一。在《美》这篇中美的意象化身:狐狸;形体和动作:窈窕、敏捷、一闪而过;色彩:火红;地点:隐隐在灌木丛中;意象人格:天真的诱惑;感官:目光是灿烂的鲜花、颜色和味道;意象的进一步派生:它有透明的宫殿——宫殿像浩瀚无边的海洋——所有的海水都是精子、都是孕育芬芳的奶液;它的行为:躲藏、永无止境的躲藏;它让思维结出果实,但给予方式是悖论式意象,吸血,留下青痕;然后又是悖论式人格意象:既温柔又残酷,与喜爱对象融为一体。美的存在和体现、传承、衍变方式,全都充满了悖论。全篇短短四百五十二字,用高度意象化的手法写出了一大篇论文甚至一部美学著作才能涵盖的内容,而文字却有立体化视觉效果。而且,情感很美,很温柔。这样的通感化意象是所有感官的综合意象,它与单一意象的平面化直叙化不同,具有更强烈的画面感,更强烈的冲击力,使用最俭省的文字,表达的内容却十分丰富。

三是悖论化。《无法安宁·寂静》:“你听,你听,它在说呢!听什么呢?我很惊讶。因为什么都没听见,听得见的只是寂静。‘寂静也能说话吗?’‘是的,寂静也能说话。不然,你怎知道寂静?’这是寂静在对我说。寂静在说什么呢?寂静在说它的寂静。”周实作品中有着大量悖论,除了那些悖论式发问外,还有悖论式意象,比如《性比天高》中杀鹫又爱鹫、男人和女人互相吸引又互相排斥,男人对自我的喜爱和厌恶;《无法安宁》中对自我的细微体验和惊恐,等等。

四是高产化。真正的诗人都是高产的。而在我看来,以诗的体裁描摹景物、人物、事物,抒写内心和情感,最高境界和手法之一是意象化描摹和抒写。周实的高产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他是个经常在做白日梦的人,换句话说,纷至沓来的意象总是缠绕着诗人的心灵和想象,确有“无赖诗魔昏晓侵”的无奈和非写不可的压迫感。《无法安宁·同时》:“走在凌晨无人的街上,突然生出这点感触,路灯也是十分昏暗,好似病人蜡黄的脸色。眼前像有东西在飞,长的,短的,大的,小的,扁的,圆的……好多好多的独角兽,好多好多的蓝孔雀,好多好多的狮子老虎……荧光闪闪,色彩斑斓。”

五、哀哉诗心不死

这样的创作能力虽然是天赋,却未必是幸事。

《性比天高》中最具意象化暗喻意义的鹫,在幼年周实的心目中就一直存在,那是一组可怕的意象:《写给PHOEBE的繁星之夜·看过这样的情形吗》:“年轻时候,我的心里,常常生出许多幻象……第一是子弹,砰的一声响……第二是鲜血,不是大摊的,仅仅一小滴……第三是白鸽,在那操坪里,这边走一走,那里啄一啄。一只黑猫匍匐着,悄悄地,向前移。白鸽很警惕,振翅飞起来。天空虽然很广阔却也滚动着乌云。白鸽突然爆裂了,血与肉横飞着,变成一黑鹰。黑鹰非常大,喙长翅更长,一个俯冲扑过来,然后一挺再上升,黑猫已在它爪中,变成一团血浆了。这时,黑鹰一转身,又变成了一战机。战机呼啸着,再度冲下来,下了一个蛋,地上顿时一片火光,惊起一阵鬼哭狼嚎。无数的人奔逃着,倒下了,待到再次站起来,个个都成骷髅了。骷髅整齐地成排向前走,一波一波地喊着口号,最后终于停下来,凝固成为墓碑群……我蜷缩着,像条虫子,蹲在一个大房间里,房间四壁一片惨白,没有一丝一毫饰物。一个孩子走了进来,蹑手蹑脚,走近了我。我将头从胳膊弯里,露出来,转向他。顿时,他也一脸惨白,哇地发出一声大叫,捂着脸,逃走了,门又砰地关上了。”

这样一个周实还是长大了。长大以后,挑过土,拖过板车,打过铁,编过书,也写过书,成为作家和诗人。

这样一个周实的作品是什么样的作品?用周实自己的话说:不是第一流的作品。用笔者的话说:是充满了鲜明的个性且极具创造力的作品。

教会学生“内省功” 第5篇

内省,即内心反思、审视自我言行,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自我解剖。班主任要教会学生“内省功”,实际上是要教会学生检点、约束自我行为,维护自尊,张扬自我意识,肯定自身价值,塑造完美的自我形象。

教会学生“内省功”,其作用是多方面的。一是可以促成学生人格的完善,使学生克服自我中心、任性、固执、虚荣、脆弱等人格缺陷。二是可以促成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使学生增强集体荣誉感与责任心,遵守国家法律制度与社会公德,讲究文明礼貌。三是可以促成学生研究学习方法,勤奋、积极主动地学习,不仅能学会,而且能会学。四是可以促成学生增强处事能力与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勇于探索、创新。

班主任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训练学生,让学生学会“内省功”。一是全班讨论启发式。组织全班学生对某一具体事件展开讨论,让大家各抒已见,畅所欲言,充分发表各自不同的意见。这样的讨论、争鸣有助于扩大学生的视野,活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既明辨是非曲直,又学会多角度多视点思考问题。二是个别谈心诱导式。牵涉学生个人隐私或品质的事情,力戒张扬,宜个别谈心教育,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引导其认识自身缺陷,帮助其校正自身行为。三是现身说法授经式。必要时,班主任不妨联系自己曾经遇到过的类似事件,坦陈自己的心迹,如实介绍自己的处理方法与处理结果,让学生从中学会处理类似事件的方法。当然,现身说法也可以由有类似经历的学生来做,但事先要做好其思想工作。四是就事论事剖析式。对偶发事件的处理宜理智冷静,引导学生辩证地分析其产生的各种因素,推究可能产生的结果,探讨其预防与解决的途径与方法,让学生经一事长一智,增强应变与处事能力。

内省与自律 第6篇

古代有一举子进京考进士,路途上看见地上有一枚铜钱,拾起后,四顾无人,放入囊中。这一举动,被一过路老者看见。考试中,举子文章说理透辟,文笔畅达,字语漂亮,人言必中!未想到名落孙山,得到的却是主考官送来的一首诗:一枚铜钱尚动心,要他为官定害民,贪心从此须悔改,未做文章先做人。原来老者就是主考官,他把举子的名字从进士榜上拿掉。由小见大,针孔成象,一滴水映出太阳的光芒,中国人自古就讲究防微杜渐,注重个人道德的内省与自律。

自律,就是自我管理,自我反省,自我克制,自我约束,严格要求自己。要做到自律,必须从三个方面加以注意:

首先是“防微”。古人云:“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勿以恶小而为之”。拾到一个铜板占为己有,看似是小,实则事大,放纵“小恶”泛滥,终会酿成大祸,陷入深潭而不可自拔。自律,首先要从小事做起。

其次,要做到“慎独”。慎独即个人独处时,也严守道德原则,严守法律精神。个人要做到洁身自好,无论何时何地,坚定信仰,坚守做人的本分与操守,保持心态的纯洁与宁静,不为外界诱力失去自我。人人如此,恶念恶行则无从滋生。

最后,反省。反省就是自我批评。“吾日三省吾身”,“静坐常思己过”,经常对自己的思想观念、行为举止进行检讨,对心灵的“精华”与“垃圾”加以扬弃,永远保持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心态。

内省不疚成语解释 第7篇

【成语原文】:内省不疚

【标准发音】:nèi xǐng bù jiù

【繁体写法】:內省不疚

【内省不疚是什么意思】:指自我反省,内心并不感到惭愧不安,即没有做有愧于心的.事。

【内省不疚成语接龙】:鱼游釜内 → 内省不疚 → 疚心疾首

【用法分析】:作谓语、宾语;指问心无愧

【读音预警】:注意多音字:省 ① xǐng 反省 省亲;② shěng 省份 省略。

【出处说明】:《论语·颜渊》:“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对应近义词】:问心无愧

【对应反义词】:问心有愧

【内省不疚的造句示例】:

内省的含义 第8篇

一、大学生美育要从“内省”走上审美教育的轨道

学术界刚刚理清了“艺术教育”和“美育教育”的概念, 党的十八大才确立美育“重在人文素养”的思想。但从实践来看, 校内外美育教育好像还停留在原点:美育等于艺术教育, 其他方式只是艺术教育的补充。此种状况的美育热潮, 不免让人一唱三叹。

在中小学, 艺术教育相比其他学科, 需要较大的人力物力投入, 热热闹闹的美育工程启动后, 配人, 配场所, 陪设备----好像在搞美育文化产业;在高等学校, 事情是乎简单得多, 专家教授们刚在《美学》课讲完“美≠美学”“美学≠美育”的道理, 又拿着一本叫做《美学与人生》的教材去上“美育课”, 呈现一种叫“滑稽”的审美教育景观:明知指鹿为马, 也要身体力行。

好在领导是清醒的。教育部长袁贵仁指出, 美育是心灵的教育, 是提升一个人、一个学校、一个社会基本素质的重要途径, “要将课外美育活动纳入教学计划”。“课内活动”, 性质是解决求知的科学活动, 可以有美育的属性, 但不能上成美育课。从已经出版的《中国美育年鉴》来看, 中小学老师对美育的讨论, 集中在课程如何增加审美属性上, 这理所当然, 但是要避免过犹不及。“课外”活动, 多种多样, 丰富多彩, 但有些活动可以通过“纳入教学计划”成为“美育活动”, 倒是实实在在的美育路径, 可以轻装上阵、大有可为。

大学生课外活动很多。但是, 大学生最“热衷旅游活动”, 有接近95%的大学生“非常喜欢旅游”, 而且偏爱自然风景区, 占了总人数的54%。其实, “行万里路”是中国源远流长的青少年美育传统。习近平主席指出:“旅游是修身养性之道, 中华民族自古就把旅游和读书结合在一起, 崇尚‘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这是对“行万里路”美育意义最深刻最明晰的理论总结, 也是对“行万里路”美育方式的倡导。

历史上和现实中的“行万里路”美育, 都是社会精英的个人修养行为。要登堂入室, 成为今天高等教育的“审美教育”方式的一部分, 就必须与学校教育相结合, 构建“景区美育”的内容和方法。这是我们探讨“美育实训内省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大学生景区“美育实训内省法”的内容

“美育实训内省法”是对现代心理学“实验内省法”的精神传承和创新应用。

内省, 作为对自己的心理活动进行自我观察、体验的一种方式, 本来古已有之, 如, 孔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但是, “实验内省法”, 作为一种心理学的科学方法, 是1879年德国生理学家冯特引入心理学的, 他因此而成为现代“心理学之父”。从心理学发展史来看, 冯特创立的构造心理学学派, 已经是昨日黄花。我们今天重谈“实验内省法”, 不是要炒心理学的冷饭, 而是希望借助历史学“化腐朽为神奇”的功夫, 将心理学的“实验内省法”化为“美育实训内省法”。

1. 心理学的“实验内省法”。

冯特为实验内省法制定了四条规则: (1) 时间设定, 把实验过程的心理活动与非实验状态区分开来; (2) 集中注意要测试的某种心理活动, 避免其他刺激活动的影响; (3) 同一实验重复进行, 使自我观察能得到验证; (4) 变换刺激条件, 使被试者能把刺激活动和自己的心理活动区分开来。

从心理实验来说, 实验场所是“实验室”, 角色是“被试者”和“实验师”。实验过程是“被试者”体验某一心理情境, 然后根据回忆把心理活动描述出来;“实验师”根据对过程的观察和“被试者”的描述, 把心理活动的特质分析出来。心理实验的目的, 是获得对人类某些心理活动的规律性认知, 成为科学的心理学知识, 为人类“认识你自己”打开一扇理性的窗口。

2. 大学生景区的“美育实训内省法”。

我们也设定四条原则: (1) 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审美态度”; (2) 集中注意对景观的感观体验活动, 如视、听、摸、踩、嗅, 减少知识、认知的影响; (3) 同一条游览线路重复进行2次以上, 并进行对比验证; (4) 变换游览线路, 使大学生逐渐能把外在“刺激活动”与自己的“美感经验”区分开来。

在审美现象学中, 三个因素是结构性地出现的:审美方式、美、美感。所以, 美育是指导不是教导:专业教学依赖于课堂教学的“教导”;审美教育依赖于对审美方式的“指导”。“美育实训内省法”, 核心是“指导”, 突出“审美方式”的内容, 制定美育活动的程序, 注重美感分析的方法。

从景区美育实训来说, 美育的场所是“风景区”, 角色是“大学生”和“指导者”。美育实训过程是“大学生”游览某一风景线路, 体验游览过程中产生的美感经验, 然后根据回忆把美感情境描述出来;“指导者”根据“大学生”的描述, 把美感经验的特质分析出来, 与大学生进行沟通交流, 肯定和修正其审美方式和审美态度。美育实训的直接目的, 是克服大学生知情意中的“情”的欠缺产生的短板效应, 为大学生人格完善打开一条感性的通道。

3.“美育师”是“美育实训内省法”的关键角色。

从心理学“实训内省法”转型而来的美育“实训内省法”, “内省”是其实质和依据, 有理论的合理性和操作的实践性。但是, 正如实验室的实验关键在于实验师一样, 美育“实训内省法”的实施, 关键在于“美育师”的专业化与职业化。

三、“美育实训内省法”与景区美育“纳入教学计划”

景区美育现在是大学生自我个体的一种“课外活动”, 如果要把这种“课外活动”“纳入教学计划”, 就需要进行课程建设: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互相联系, 共同反映课程的内容。具体来说, 大学生景区美育要被“纳入教学计划”, 需要从美育方法切入, 确定具体的“内容”, 满足与高等学校的“课程建设”对接的条件。

1. 体现美育的性质和目标

首先是要真正扬弃“艺术=美育”, “美学=美育”的旧理念, 建立“审美活动”的美育新理念, 使大学生景区美育课程, 体现基础性、全面性、时代性的特点。通过“美育实训内省法”, 把现在开设的达不到美育目标的美育课程, 拓宽或者更新为美育性质的科目, 使景区美育课程不影响既有课程之间的协调平衡, 让大学生构建知情意的结构统一的人格素质。

2. 建立美育的“校企合作课程”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可以借鉴工科专业的“校企合作课程”的成功经验来设计景区美育课程。景区一般也是企业, 企业有企业的需求、学校通过校企合作实施美育实训课程建设, 将两者的利益诉求有效连接, 特别是把高等院校大学生景区美育活动与景区的公共关系活动有机结合起来, 提高学校和景区合作的融合度。

3. 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

著名美育专家杜卫曾经提出和论证了美育的基本原则:体验原则、交流原则、个性化原则、阶段性原则、多样化原则。在制订景区美育课程方案时, 在遵行美育的基本原则的前提下, 充分考虑大学生的特点, 如理工科、人文学科、社会科学等不同特点, 以及学校的区位条件, 因校制宜, 类型灵活。在实施“美育实训内省法”时, 还要考虑大学生发展的一般特点和个别差异, 把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结合起来, 以使学生在景区美育中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美育从理论到实践都是蔡元培以来的百年中国梦想。2015年7月,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 “整合各类美育资源, 促进学校与社会互动互联”。这一“意见”奠定了中国大学生景区美育成为“审美教育”的政策支持;“要将课外美育活动纳入教学计划”的“部长指示”, 又明确了大学生景区美育成为“审美教育”的技术路线。中国青少年美育终于迎来了春天, 春天是耕耘的季节, 让我们耕耘起来吧。

参考文献

[1]袁贵仁.要将课外美育活动纳入教学计划.人民网, 2015.3.2.

[2]2014年大学生旅游现状问卷调查报告.第一范文网.

[3]习近平.习近平在俄罗斯中国旅游年开幕式上的致辞.新华网, 2013.3.23.

上一篇:海南农信社下一篇:跟上时代的步伐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