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莫高窟壁画介绍

2024-08-14

敦煌莫高窟壁画介绍(精选14篇)

敦煌莫高窟壁画介绍 第1篇

敦煌莫高窟的壁画故事

佛的前世曾经是生活在恒河旁的一只九色鹿王.一次,有一个人掉入深水之中,仰天呼救,正逢色鹿从河边经过,看到溺水人即将被 激浪吞没.九色鹿奋不顾身将溺水人救上岸来.溺水人为了报答九色鹿的救命之恩,起誓愿作奴仆终身为鹿王采集水草.九色鹿谢绝了溺水人的乞愿.只希望溺水人为其保守密秘,千万不要向别人告诉它居住的地方,溺水人应诺而去.这时国王的宠妃夜梦神鹿,身毛九色,双角如银,要求国王捕获神鹿,剥其皮毛做裘衣,取其犄角做拂柄.国王在宠妃的多次纠缠下,无奈张榜悬赏:若有捕获九色鹿者, 愿赐一银碗金粟,一金碗银粟,并且分国一半,共同治理.溺水人得知此事之后,忘恩负义,贪财告密,并带领国王亲自进山捕获九色鹿.此时九色鹿正在山林中安睡,九色鹿的好友乌鸦在树上看到围猎队伍时,赶紧去唤醒九色鹿.当九色鹿惊醒,举目四 望,已被国王率领的猎队包围了.九色鹿大胆无畏,面见国王,问道:是谁告诉我在这里的?“国王手指溺水人.九色鹿一见溺水人,气愤填膺,向国王陈诉了溺水人的忘恩负义.国王听后,深为感动 ,谴责了溺水人的不义行为即刻放九色鹿归山.并下令全国:若有捕杀九色鹿者,诛连五族.溺水人从此口中发臭,身生恶疮,人人厌恶.王妃因没有达到私欲,悲愤而亡.<微妙比丘尼受难因缘> 一个已出家的尼姑现身说法,向一群刚出家不久的贵族妇人讲述了自己前世有罪,今世报应,屡受苦难折磨,最后出家为尼的经过.微妙曾经是生长在一个高贵种姓的婆罗门家中的美貌女子.成年后嫁给了一个门当户对,又聪明多才的婆罗门青年.当他们生过第一个孩子时,父母相继去世.生第二个孩子,与丈夫同回娘家.在回家路上,半途产子,血腥味召来毒蛇,咬死了丈夫.微妙悲痛难忍,身背大孩子,怀抱婴儿向前行.河水猛涨,挡住去路.微妙放大孩子在河边,抱婴儿过河.放下婴儿来背大孩子时,孩子自扑水中被河水冲走.回头又去看婴儿时,已被狼食.微妙失去孩子,悲痛欲绝,无奈孤身投奔娘家.娘家失火,全家被烧死,无一生还.微妙不得已改嫁一无业酒徒.一夜酒徒酗酒回家,微妙因刚生产不能前去开门.酒徒破门而入,撕打微妙,并生煎刚生婴儿逼迫共食.微妙不堪忍受虐待,被迫出逃.在路中墓园边歇息遇到一为新丧妻子上坟的长者子.微妙感其情诚,与长者子结夫妻.新婚七日 ,丈夫暴病而死,微妙被活埋殉葬.盗墓贼半夜来掘墓,微妙没死获救.贼头子见微妙美貌强迫为妻,不久盗墓贼犯案,判为死罪.按国法民俗,微妙再次殉葬.不幸半夜野狼来挖新坟,微妙再次还生.历经劫难,微妙不知怎么活下去,去找佛祖释迦牟尼.佛祖为微妙受戒,收为弟子,并向微妙讲述了前世因缘:你的前世曾是一个富贵长大夫人.因大夫人不生儿子,又娶了小妻,小妻年轻美貌长者宠爱.不久生一男儿大夫人嫉妒,害怕小妻儿子长大后,继承家业,因而心生恶念,用铁针刺入婴儿脑门婴儿不几天死去.小妻怀疑是大夫人所为,前去质问大夫人发誓:”若杀你子,使我生生世世,夫为蛇杀所生之子,水漂狼食,自啖其子,自见生埋,父母大小,失火而死...."你现世改嫁三次,活埋两次,就是你前世所发咒誓的全部报应.五百强盗成佛因缘>>---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印度古代摩伽陀国边境上有五百个结为一伙的强盗,拦路抢劫,枉杀无辜,断绝了与他国的道路.国王派遣大军征剿,强盗战败被俘.国王严加酷刑:割鼻削耳,挖去双眼,放逐山林.强盗在山林中, 悲哀恸哭,其声传到佛说法处.佛祖怜悯,施法度救,以神通力,吹卷雪山香药,使五百强盗眼睛复明,身体康复.并现身说法使五百强盗皈依佛门,剃度出家,隐居山林,参禅入定,最后修成五百罗汉.<须摩提女请佛因缘> 古印度满富城奉行六道的巨富长者满财,经过多方寻求,多次周折,终于为自己的小儿子,找下了知友王舍城奉信佛教的巨富长者善给的女儿须摩提(汉译善意).须摩提美貌非凡 ,姿容娇艳傾国傾城之美,但也和父母一样,从小奉信佛教,崇敬佛法三宝.满财长者把须摩提女接到家中后,按照国法民俗宴请六千个外道师门徙这些外道师门徒赴宴 时,赤身裸体, 丑陋粗野,吃酗酒,不知礼法.须摩提女拒不出 门接待外 道宾客引起了客人的诽议和不满,得罪了公婆丈夫闭门高卧,谁都不见.满财长者为此十分愁闷.恰好一位得道高士来访,满财长者就把此事 向这位高士说.高士听后,十分吃惊,你为我们娶来佛门弟子,只要你奉信佛教,请佛来这里说法,你就办成了一件大事,你的媳妇就敬奉你了.满财长者听从好友的劝导,让须摩 提女请其尊师释迦牟尼前来赴斋说法,果然须摩提女盛装打扮,登上高楼,焚香请佛.香烟飘到佛处,佛知须摩提女的诚意,便同弟子们各显神通,从空飞达满财长者家赴斋说.外道六师看到佛门弟子的神通威力,无不惊叹,全部皈依佛门,满财长者全家都做了佛门弟子.

敦煌莫高窟壁画介绍 第2篇

各位朋友:你们好。现在我带大家去参观举世闻名的佛教艺术宝库--敦煌莫高窟。莫高窟呀离敦煌市区东南25公里处,我用这段时间,就莫高窟先做一点简单的介绍。项高窟俗称千佛洞,“千”这个数字在这里不指具体的数目,而是喻指很多,因为这里有许多佛教塑像、壁画的洞窟,所以俗称为“千佛洞”。莫高窟这个名称最早出现在隋代洞窟第423号洞窟题记中,其名称的由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大抵有三种说法:其一,是说菲高窟开凿于沙漠的高处而得名,在古汉语中“沙漠”的“漠”和“莫高窟”的“莫”是通假字;其二是说从藏经洞出土的文书和许多唐代文献都记载,唐代沙州敦煌县境内有“漠高山”、“漠高里”之称,据此考证,鸣沙山在隋唐也称漠高山,因此将石窟以附近的乡、里名称命名;其三是说在梵文里“莫高”之音是解脱的意思,“莫高”是梵文的音译。由于敦煌自汉魏以来,是汉族和许多少数民族聚集杂居之地,各民族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敦煌又是西出西域,东入中原的咽喉要道,自古以来,人们笃信佛教,地方的官使吏、豪门贵族、善男信女以及贫苦的老百姓都拿出银两来开窟、造像、绘画作为自己的家庙来供养佛和菩萨;来往于丝绸古道的商人、使者、僧侣等为了祈佑自己能平安突起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或取福佑,死后进入天国的投资。于是在鸣沙山的崖壁上,大大小小的窟龛不断涌现。现在我进入洞窟参观,首先我们去参观有名有“藏经洞”。这个洞窟位于系统工程号洞窟甬道的北侧,编号为17窟,洞窟原是晚唐时期河西都僧统洪的“影窟”,有碑文载这一事实。1900年5月的一天,管理莫高窟的道士王圆录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打开了秘百多年的“藏经洞”,这些珍贵无比的文物终于重见天日了,但是清王朝的腐败加之王圆录的愚昧,使这些珍贵的文物遭到了帝国主义分子的肆无忌惮的掠夺和盗劫。1905年沙皇俄国的奥勃鲁切夫来到莫高窟,以六包日用品为诱饵,骗取了一批文物。1907年,英国人斯坦因,仅用数十块马蹄银,劫取了约一万多卷,同时还有佛教绣品和佛画五百多幅,现藏于大英博物馆;1908年法国人伯希和盗走文物六千多卷,现在藏于巴黎法国国立图书馆和吉美博物馆。1911年10月日本大谷光瑞探险队的吉川小一郎和桔瑞超盗走约九百余卷。直到1910年清政府才将被劫余的文物运往北京,收藏在北京图书馆。在运输途中及运到北京后不少文物被偷、损坏、遗失,是中国考古史上一次难以估量的损失。“藏经洞”发现的这些文书内容包括宗教经典和多种文字写的世欲文书,它涉及到许多学科,是研究古代宗教、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重要资料,经过国内外学者几十年的研究、开拓出一门全新热门的学科--敦煌学。那么藏经洞是什么时候、为何密封的呢?一说是:十一世纪初,西夏侵入敦敦煌时为了保护经典而藏;一说是:不用但又不能丢弃的神圣经典存放;再一说是:为了防止伊斯兰教徒破坏而藏。后来收藏了这些经典的僧侣,逃的逃了,还俗的还俗了,死的死了。直到本世纪初发现这个洞窟为止,再没有人知道这件事。

共2页,当前第1页12

范文网【】

敦煌莫高窟壁画起甲机理研究 第3篇

敦煌莫高窟因其富丽堂皇的壁画而举世闻名,敦煌壁画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1]。自北魏以来,敦煌壁画受到了自然和人为的破坏,虽然现在人为破坏已经被制止了,但是自然损坏的因素却一直存在。由此引起壁画地仗层的大面积脱落、泥层酥松返碱、壁画起甲、壁画霉菌等病变,造成壁画大面积脱落,损失相当严重[2,3],其中以起甲和酥碱的危害最大。起甲壁画有的鼓起大包,有的完全酥软,手压时就像海绵一样[4,5]。跟酥碱壁画相比,起甲壁画的破坏面积更大[6],所以本文主要以起甲壁画作为研究对象。壁画起甲是一个物理化学过程,以物理过程为主,影响的因素很多,最主要的是水分蒸发,而影响水分蒸发的因素有两点:一是壁画自身的材料成分,二是壁画所处的气象环境(温度、湿度等)[5,7]。敦煌的气温昼夜变化非常明显,最高达到15 ℃以上,所以可以通过温度和湿度变化研究壁画的起甲过程,进一步分析起甲的原因。研究壁画的起甲机理对于莫高窟壁画的绘制及修复治理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成果对气候类似地区,具有相似制作材料及工艺的壁画保护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研究表明,相对于湿度而言,温度变化更容易引起起甲病害[8]。从结构力学的观点分析起甲壁画单元,壁画是由抗弯薄板(壳体)构成,四周为受到全约束的超静定结构。有限元法是一种有效的数值计算手段,利用它计算得到的结构位移场和温度应力场,可以作为壁画在温度场作用下的起甲机理的分析依据。本文采用有限元软件ANSYS Workbench 13.0 建立温度场下的壁画内力作用模型,分析起甲壁画的临界受力状态[9]。对薄板壁画建立热源模型并进行热力耦合分析,推断壁画温度场和应力场的产生及其分布规律,并观察壁画受热膨胀的结果,为起甲壁画的成因及其修复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1 壁画有限元建模

1.1 实体模型的建立与参数设置

莫高窟壁画主要由基础支撑体、地仗层、粉层、颜料层和胶结物构成。起甲壁画可分为四类:龟裂起甲、泡状起甲、片状起甲和酥碱起甲[8]。前三种都是由于粉层或颜料层发生起甲,而酥碱起甲是由于地仗层酥碱脱落导致壁画颜料层失去支撑发生的起甲。本文为简化研究模型,仅仅研究粉层和颜料层发生的起甲。根据在莫高窟内实际测量的起甲壁画的尺寸,将壁画模型设置为薄板单元,尺寸为3 mm×3 mm×0.03 mm。关于壁画的热膨胀系数、热传导系数、杨氏弹性模量和泊松比等物理参数,目前都没有参考的确定值。因此,参考粘土的相关物理参数[10],确定作为复合材料的薄板壁画的参数如表1 所示。

1.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1.2.1 网格划分

模型用Solidworks软件建立,然后再引入到有限元分析软件中,使建立的几何模型真实再现起甲壁画的实际结构,为有限元分析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为了获得准确的计算结果,应合理确定有限元划分方案,这样既可保证计算精度,又不会耗时过多。若局部的结果偏差比较大,则可进行局部修正。本文采用商用有限元软件ANSYS(13.0 版本),利用由Solidworks软件导入的结构模型建立分析模型,并划分单元。总的来说,单元划分的越小,计算精度就越高,但是相应的计算时间就越长。根据具体情况可以灵活地改变单元的尺寸。起甲壁画有限元网格如图1 所示,假设壁画为几何对称,采用非均匀网格划分。本文采用Solid185单元,即8节点六面体单元,该类型单元是三维固体力学有限元分析中较为简单的一种单元。单元中的每个节点沿其坐标方向x,y,z共有3 个平移自由度。网格边长最小值为3.0×10-2mm,可快速生成网格,提高计算效率。网格划分方案和模型坐标系如图1 所示。

1.2.2 热输入与边界条件

温度场的求解方法有解析法(分离变量法、积分变换法、拉普拉斯变换法)、数值法(有限差分法、有限元法)和热源法等。本文用数值法中的有限元法求解分析。壁画的初始温度设为环境温度22 ℃,本文采用热力耦合的分析方法,应用ANSYS对热⁃应力耦合的处理,采用间接分析热应力。先模拟出壁画的温度场,完成热分析,然后再将温度场的结果作为载荷施加到静力结构分析的有限元模型中,进行单元转换,即将热单元转换为结构单元并重新设置单元的属性,添加材料属性如线性热膨胀系数等,设定结构边界条件。从热分析结果文件中读入节点温度,并作为体载荷施加到有限元模型上,设置参考温度,求解运算,进入后处理查看计算结果。只有建立合适的热输入模型,才能在数值模拟分析中得到较为准确的结果。壁画的起甲源于温度的热胀冷缩周期性变化引起的疲劳,在洞窟中,引起温度变化的热源可以看成是均布于洞窟中的热源,具体到壁画单元,可以看成是均布的平面热源。简化温度的变化过程,在底板上加一个大小为1 W/mm2的热通量,将对面设计为对流面,如图2 所示。再将温度场的结果加入到静力结构分析中,并施加应力应变场边界条件用以准确观察应力应变场的变化和热膨胀后的膨胀结果。在应力应变场边界条件中,底面与墙体的接触处理为固定约束,将此约束简化成底面三个点的固定约束。用固定约束来模拟壁画与墙面接触点,如图3 所示。

2 模拟结果及分析

通过ANSYS的通用后处理程序,可以清楚地看到起甲壁画温度场变化的梯度模拟结果,如图4 所示。随着时间的变化,壁画与空气接触的表面的热量逐渐向内部均匀扩散,引起有一定厚度的壁画的温度梯度升高。应力场通过与温度场耦合实现。本文取受热后的等价弹性应变和y方向(垂直于壁画的平面方向)位移进行分析,均以拉应力为主。壁画的应力分布如图5 所示。壁画与墙壁约束点处的应力最大,其他地方都很小。在周期性循环温度场的作用下,导致应力疲劳,壁画外层(粉层或颜料层)与内层(基础支撑体层)之间产生微裂纹。随着时间的推移,裂纹逐渐扩大。另一方面,以3 mm×3 mm×0.03 mm尺寸的起甲壁画为研究单元模型,其约束条件设置在单元模型边缘。由温度场引起的热胀冷缩导致壁画的外层和内层之间脱离,如图6 所示,在y方向上壁画的翘起很明显,即壁画产生了鼓包现象。壁画的边缘裂纹扩展到一定的程度后,与鼓包现象结合,使得壁画单元的外层大部分与内层产生分离,发生起甲现象。

壁画的起甲部分,外层边缘只有小部分仍然与内层保持一体。在外力作用下,如昆虫在起甲壁画上飞过时翅膀的扇动或爬行时足端爪的钩附行为,都会引起起甲壁画的脱落[11]。从而使得壁画发生不可修复的破坏。因此,壁画发生起甲后,必须及时修复,以避免发生不可修复性破坏。

3 结论

本文建立了壁画薄板的热力耦合模型,分析选择了简化模型,并将壁画受热膨胀过程加以简化,最终获得了温度场和应力应变场的变化结果。与实际结果吻合良好。分析结果表明,用ANSYS Workbench有限元工作台计算出的结果,便于进行实验分析验证,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壁画起甲的过程,热膨胀变形和受湿气膨胀同时发生,由于湿气膨胀ANSYS分析无法实现,本文只考虑了温度场变化,认为受热膨胀是起甲壁画脱落的主要因素。壁画在温度场中,受温差影响,出现了明显的膨胀起甲现象,当起甲达到一定程度时,在外力作用下壁画就会出现脱落。

摘要:研究敦煌莫高窟壁画的起甲机理,为壁画的起甲成因及其修复保护提供理论依据。通过ANSYS有限元建立温度场下壁画的内力作用模型,分析起甲壁画的临界受力状态。推断壁画温度场和应力场的产生及其分布规律,并观察壁画受热膨胀的结果。随着时间的变化,壁画与空气接触的表面的热量逐渐向内部均匀扩散,引起有一定厚度的壁画的温度梯度升高。壁画在温度场中受温差影响出现了明显的膨胀起甲现象,当起甲达到一定程度时,在外力作用下壁画就会出现脱落。

关键词:壁画,起甲,文物保护,温度场

参考文献

[1]胡明强.敦煌壁画形式元素的现代阐释[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14.

[2]马赞峰,汪万福.敦煌莫高窟第44窟壁画材质及起甲病害研究[J].敦煌研究,2014(5):108-118.

[3]臧志成.敦煌莫高窟第二百五十四窟《舍身饲虎图》的构图、色彩与变色原因探析[J].荣宝斋,2013(9):56-69.

[4]樊再轩,斯蒂文,里克比,等.敦煌莫高窟第85窟壁画修复技术研究[J].敦煌研究,2009(6):19-22.

[5]靳治良,陈港泉,钱玲,等.基于莫高窟成盐元素相关系探究壁画盐害作用机理[J].化学研究与应用,2009(4):450-454.

[6]靳治良,陈港泉,钱玲,等.莫高窟壁画盐害作用机理研究[J].敦煌研究,2008(6):50-53.

[7]林波,王旭东,郭青林,等.敦煌莫高窟第108窟西壁岩体内温湿度化规律研究[J].敦煌研究,2013(1):86-91.

[8]马赞峰.敦煌莫高窟壁画起甲病害机理研究[D].北京:北京科技大学,2009.

[9]凌桂龙,丁金滨,温正.ANSYS Workbench 13.0从入门到精通[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10]刘江平,罗银河,张英德.黏土动、静弹性模量相关性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7(2):427-432.

敦煌莫高窟壁画介绍 第4篇

内容摘要:敦煌莫高窟壁画盐害主要来源于可溶性盐(NaCl和Na2SO4)与水的相互作用。本文依据沉淀电导滴定原理,建立了一种用于分析莫高窟壁画地仗中Cl-和SO2-4子含量的方法,对比研究了莫高窟第98窟地仗坚硬处和地仗酥碱处可溶盐阴离子含量,并与离子色谱分析结果进行了比较。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简便快捷,可用于莫高窟壁画地仗可溶盐的现场快速分析。

关键词:莫高窟;壁画;盐害;沉淀电导滴定法;现场

中图分类号:K854.3;K879.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106(2009)06-0050-05

一引言

敦煌莫高窟是我国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精美的壁画和雕像闻名于世。但是,这一文化瑰宝经历了漫长的地质及环境演变,许多壁画病害频发,已严重威胁到壁画的保存。最近的调查研究显示,莫高窟492个有壁画的洞窟中,发生病害的有245个,其中,有活动性病害的90个。其中发生酥碱的61个,龟裂、起甲的82个,烟熏的47个,霉变的7个。如不及时采取研究治理措施,若干年后宝贵的壁画,很可能会面目全非的。

盐害是敦煌壁画中最为严重的病害之一。敦煌壁画中与盐有关的病害通常有酥碱、颜料层起甲、空鼓、粉化等。研究显示,导致这些盐害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可溶盐、水及温度的相互作用,盐的结晶是破坏力的主要来源。莫高窟壁画可溶盐的分析表明,窟内地仗中可溶盐以氯化钠(NaCl)和硫酸钠(Na2SO4)为主。这些盐与环境中水分的相互作用,使壁画表面呈现出各种不同的病害现象。因此,分析壁画中可溶盐的组成、含量以及盐分活动规律。对于研究壁画盐害发生发展机理,预防和消除盐害破坏,有效保护壁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窟内地仗中可溶盐以Na-、Cl-、SO2-4为主要成盐类型,对其分析多用离子色谱法。该方法虽有其优势,但在实际应用中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尤其是离子色谱法难以实现野外现场分析。严重限制其在石窟地仗盐分监测中的应用。因此,发展一种适合于现场快速分析可溶盐的方法对于壁画盐害的预防与保护修复是十分必要的。

电导滴定法是根据滴定过程中溶液电导的变化来确定滴定终点的一种容量分析方法。在电导滴定中,滴定剂与溶液中被测离子生成水、沉淀或难离解的化合物,使溶液的电导发生变化,而在等当点时滴定曲线出现转折点,指示滴定终点。考虑到莫高窟地仗中可溶盐阴离子主要是Cl-和SO2-4离子,实验选用AgNO2和BaCl2溶液为滴定剂,建立了基于沉淀电导滴定的快速现场分析方法。

利用本文所建立的方法分析了莫高窟第98窟地仗坚硬处和地仗酥碱处两种阴离子含量的差异,并和离子色谱分析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沉淀电导滴定法准确可靠,可用于Cl-和SO2-4一离子的现场快速分析。二实验部分

溶液配制:浓度为100mM的NaCl、AgNO2、Na2SO4和BaCl2储备溶液和浓度为1M的HNO3储备溶液分别用去离子水准确配制,使用时稀释储备液至所需浓度。

样品采集与处理:地仗样品采自莫高窟第98窟。此前的调查结果表明,第98窟壁画的主要病害有地仗酥碱、起甲、裂缝、空鼓、疱疹状脱落等,且现存的酥碱、起甲、空鼓等病害目前还处于活动中,有逐渐恶化的趋势。地仗坚硬样品(未受盐害)采自第98窟东壁二层和三层,编号分别为DQ1-1和DQ1-2;地仗酥碱样品(遭受盐害)采自第98窟西壁二层和三层,编号分别为XQ2-1和XQ2-2。实验时准确称取4种土样DQ1-1200mg,DQ1-2205 mg,XQ2-1205mg,XQ2-2200 mg,分别用去离子水浸泡提取,提取液过滤后定容至100mL。

沉淀电导滴定实验:实验所用仪器为美国奥立龙310C-01电导率仪,具体操作如下:在小烧杯中加入25mL待滴定溶液,并加入少量100mM HNO3溶液,以屏蔽其他离子的干扰;然后用微量注射器逐次加入不同体积的滴定工作溶液(100 mM AgNO3或BaCl2),记录平衡后溶液的电导率值,所得数据对加入体积作图,即得沉淀电导滴定曲线。

离子色谱分析实验:离子色谱分析委托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完成。具体分析环境为:1000级超净室,仪器放置于100级超净工作台内。实验所用仪器是美国戴安公司的ICS-2500型离子色谱仪,分析柱是4 mm AS11,保护柱4 mm AGll,ASRS-ULTRA-II 4mm抑制器,流速:1 mL/min,EG-50淋洗液自动发生器,淋洗液:5 mM KOH,进样量为200μL,柱温30℃。所用标准样品为瑞士Fluka公司的标准溶液。空白和标准所用超纯水为美国Milli-pore公司18.2 MH的超纯水。进行离子色谱分析前,DQ1-1和DQ1-2土样提取液稀释了2倍,XQ2-1和xq2-2土样提取液稀释了8倍。

三结果与讨论

1.Cl-离子的沉淀电导滴定分析

首先用标准混合溶液考查沉淀电导滴定法滴定溶液中Cl-离子的可行性。配制一系列含NaCl、NazSO4和HNO3的标准混合溶液,取25mL置于小烧杯中,进行沉淀电导滴定实验。滴定用AgNO3浓度为100mM,加入稀HNO3是为了屏蔽其他离子的干扰。根据所得数据绘制沉淀电导滴定曲线,并求出滴定等当点处需加入100mM AgNO3的体积,据此计算混合溶液中Cl-离子的浓度,回收率在96-101%之间。滴定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准确滴定溶液中的Cl-离子。

分别量取地仗坚硬样品DQ1-1、DQ1-2水提取液20 mL置于小烧杯中,加入100 mMHNO2100μL(即忽略体积变化,样品溶液中HNO3浓度为500μM),混合均匀后进行沉淀电

导滴定实验。所得数据列于表1,沉淀电导滴定曲线见图1a-1b。从图中可求出滴定等当点处需加入100mM AgNO3的体积,并据此计算得样品水提取液中Cl-浓度,详细数据列于表1。对于地仗酥碱样品XQ2-1和XQ2-2,其水提取稀释一倍后同上进行沉淀电导滴定实验,所得数据列于表1,沉淀电导滴定曲线见图1c-1d。

2.SO2-4离子的沉淀电导滴定分析

首先用标准混合溶液考查沉淀电导滴定法滴定溶液中SO2-4离子的可行性。配制一系列含NaCl、NazSO4和HNO3的标准混合溶液,取25mL置于小烧杯中,进行沉淀电导滴定实验。滴定用BaCl3浓度为100mM,加入稀HNO3是为了屏蔽其他离子的干扰。根据所得数据绘制沉淀电导滴定曲线,并求出滴定等当点处需加入100mM BaCl2的体积,据此计算混合溶液中SO2-4离子的浓度。实验发现,当溶液中SO2-4离子浓度较低(<300μM)时,沉淀电导滴定法无法得到滴定曲线的等当点,即无法得到溶液中SO2-4离子的浓度;当溶液中SO2-4离子浓度较高时(>300μM),沉淀电导滴定法可准确滴定溶液中SO2-4离子,回收率在98-101%之间。以上结果说明,沉淀电导滴定法用于溶液中SO2-4一离子分析时灵敏度较差,只有当溶液中SO2-4一离子浓度高于300μM时,方可准确滴定溶液中的SO2-4。值得注意的是,由于BaSO4晶核形成时间较长,溶液的电导率稳定所需要的时间也较长,通常在5-15分钟之间。

取地仗坚硬样品DQ1-1水提取液20mL置于小烧杯中,加入100 mM HN03 100μL(即忽略体积变化,样品溶液中HNO2浓度为500μM),混合均匀后进行沉淀电导滴定实验。所得数据列于表2,沉淀电导滴定曲线见图2a。从图2a中可以看出,无法得到滴定曲线的等当点,说明样品DQ1-1水提取液中SO2-4离子含量较低,达不到该方法的检测限。取地仗坚硬样品DQl-2水提取液20mL置于小烧杯中,加入100 mM Na2SO480gL(忽略体积变化,相当于样品溶液中加入SO2-4一浓度为400μM)和100mM HNO3100μL(忽略体积变化,样品溶液中HNO3浓度为500μM),混合均匀后进行沉淀电导滴定实验。所得数据列于表2,沉淀电导滴定曲线见图2b。舍去初始点和等当点附近的点,可得两条直线的交点,等当点处需加入100mMBaCl2体积为89.50μL,计算得加标样品溶液中SO2-4一浓度为447.5μM,扣除加标浓度,得到原始样品提取液中SO2-4一浓度为47.5μM。

地仗酥碱样品XQ2-1水提取液直接进行沉淀电导滴定时,也无法得到滴定曲线的等当点(图2c)。地仗酥碱样品XQ2-2水提取液分析时,预先加入100 mM Na2SO480μL(忽略体积变化,相当于样品溶液中加入SO2-4一浓度为400 tiM),滴定数据列于表2,沉淀电导滴定曲线见图2d。结果显示,等当点处需加入100 mM BaCl2体积为116.45μL,计算得加标样品溶液中SO2-4一浓度为582.3μM,扣除加标浓度,得到原始样品提取液中SO2-4浓度为182.3μM。

3.与离子色谱分析结果的比较

为了评价沉淀电导滴定法的准确性,我们将4份地仗样品的水提取液送交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进行离子色谱分析,结果列于表3。表中数据可以看出,两种方法所得结果符合较好,说明本实验所建立的沉淀电导滴定法的准确可靠。从实验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地仗坚硬区与地仗酥碱区Cl-和SO2-4离子有明显差异,酥碱区可溶盐含量较非酥碱区升高几倍甚至十几倍。该结果与其他方法分析结论相符。

四结论

内蒙古莫高窟--宝山壁画 第5篇

阿鲁科尔沁旗博物馆藏文物有2133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143件,二级文物8件,宝山壁画是引人注目的昂贵文物,

资料

敦煌莫高窟诗歌 第6篇

你是十几个朝代,数以万计的艺术家的心血汇集;

你是中国佛教文化最伟大的宝库,

你是古丝绸之路的昔日辉煌与传奇,

你是一部形象的百科全书,

你是“敦煌学”的`发源地;

你是古建筑的活标本,

《敦煌莫高窟》教案 第7篇

姓名:斯琴

联系电话:***

工作单位: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蒙古族中学

教材名称:义务教育蒙古族学校课程标准实验教课书汉语七年级下册

章节:第五单元17课

教学内容:

17、敦煌莫高窟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要求掌握的10个生字,正确理解词语。

3、了解莫高窟的特点,潜移默化地进行爱国教育。

4、了解文章的叙述的顺序和莫高窟的宗教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

1、积累字词,并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了解文章的叙述的顺序和莫高窟的宗教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作者按浏览顺序写物的好处。

教学准备:敦煌莫高窟视频和ppt课件

教学课时:两节课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新词。

2、通过阅读,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体会课文说明顺序。

教学过程:

一、视频观赏,入情入境。

同学们,在我国甘肃东南有一个著名的石窟,叫莫高窟,也叫“千佛洞”。相传前秦见元二年僧乐开始凿酷造像。经历隋唐以至元代,均有修建。今天,我们来学习《敦煌莫高窟》这篇课文,欣赏这座石窟灿烂辉煌的艺术文化。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

1、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①自由朗读课文,将生字生词画出来。

②解释字词。(自己查词典)③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检查预习情况。

三、研读课文

1、范读第1自然段

明确:莫高窟的价值和自己的愿望得以实现。

2、齐读第2自然段,按下面的句式说说莫高窟的地理位置和环境。

莫高窟()在三危山和鸣沙山的()中,四周(),只有它()。洞窟()地排列在砂岩绝壁上。

3、指名朗读3、4、5自然段,让学生讲一讲,莫高窟是怎样形成的? 明确:“随着佛教的发展,洞窟越来越多,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佛教艺术宝库之一。”

4、点名朗读6、7、8自然段,回答问题:郭沫若为什么要提“石窟宝藏”四字?

5、齐读第9自然段,回答问题:莫高窟壁画的内容是什么?“飞天”有什么意义要求用原文回答。

明确:壁画的内容是描绘佛教故事,“飞天”的特点是上下回旋,姿态非常动人。

6、默读第10、11自然段,考虑:课文介绍的两尊大佛的造型是怎样的?

小结:本文向我们介绍了莫高窟的地理位置和环境、历史、藏经洞、壁画、彩塑。

7、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明确:文章按参观顺序,从外到内依次介绍了莫高窟。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加深对敦煌莫高窟是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的理解,更加热爱我国名族文化。

教学重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作者按游览顺序写物的好处。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敦煌莫高窟》,谁来说说莫高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3、这节课,让我们再一次走进《敦煌莫高窟》,去感受莫高窟迷人的魅力。

二、小组合作学习

1、默读课文,找出过渡句。

过渡句:①暑假中,爸爸带我来到这里,我多年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②“爸爸,这么多的洞窟是谁开的?”

③“噢,真想不到石窟还有这样的来历”我说。

④咦!这个面积不到三平米的小洞窟,里面除了一尊菩萨外,空空如也。这有什么好看的?

⑤接着,我们又参观了精彩绝伦的壁画。

⑥莫高窟不但保存着无数宏伟瑰丽的壁画,同时也保存着以千记的有没彩塑。

⑦参观结束了。

2、莫高窟那迷人的魅力表现在哪些方面? 板书:藏经洞

壁画

彩塑

3、课文那几个自然段描写了这些内容?

明确:第7——10自然段

4、请同学们组成四人一小组自由读7——10自然段,画出你在最喜欢的句子,然后交流喜欢它的原因,最后练习有感情的朗读,把你喜欢之情读出来。

5、教师巡视指导。

四、交流汇报学习情况。

五、总结:莫高窟虽然地处西北的大漠戈壁,但他以自己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同时它也是全国最大的古典艺术宝库和佛教艺术中心。所以称它是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

六、布置作业:下课后,上网查资料,要对莫高窟的了解要更多一些。

板书设计:

17、敦煌莫高窟

藏经洞

壁画

敦煌莫高窟壁画介绍 第8篇

“所谓敦煌学,是一门以敦煌石窟艺术、敦煌藏经洞出土文物、敦煌其他遗留文化和相关史料为研究对象的综合学科。”[2]敦煌乐舞艺术作为敦煌艺术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随之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为了进一步深入对敦煌舞蹈及其民族性的研究,运用考古学、宗教学、艺术学等社会学科的科学手段对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石窟中的舞蹈形象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研究目的与现实意义。

一、吐蕃统治时期敦煌莫高窟中的舞蹈形象

关于吐蕃何时占领敦煌,以及对吐蕃统治敦煌时期所营造莫高窟洞窟的断代问题,由于缺乏明显的直接证明资料,目前学界一直没有定论。本文根据樊锦诗、赵青兰对吐蕃统治时期敦煌莫高窟洞窟分期与断代的研究结果,现以该时期营造的56所莫高窟洞窟中不同“经变画”壁画题材和内容中所涉及与反映的舞蹈形象——包括舞姿、服饰、道具等舞蹈元素为研究对象进行深入的探索和分析。

(一)莫高窟112窟北壁的《报恩经变》壁画中(图1),绘有在西方净土世界中富丽堂皇宫殿楼阁前翩翩起舞的舞伎,双手合掌抱拳携长绸而舞蹈,装饰繁缛、翻卷飘逸的长绸说明舞伎动作迅疾有力、富于变幻。

如图2所示,莫高窟144窟《报恩经变》壁画中舞伎的舞姿与112窟极为相似,舞伎头部向右侧倾倒,右臂屈肘上提于头侧、左臂送臂于右侧斜下方,双手执绸而舞,萦绕在双臂与身体两侧的长绸上下翻飞、飘逸弯曲。

(四)莫高窟158窟北壁的《涅槃经变》壁画中绘有赞普举哀图(图6),此幅图中赞普和侍从的服饰与吐蕃统治时期敦煌莫高窟《维摩诘经变》壁画中的略有不同——赞普和侍从都身着具有团花图案的三角形翻领长袍。

(五)吐蕃统治敦煌时期,敦煌莫高窟中呈现出了以密教形式为主题的壁画内容和人物形象。

以莫高窟144窟《千手千眼观音经变》为例,日光菩萨手持莲花并结痂坐于五只鹅的背部。

二、吐蕃统治时期敦煌莫高窟中舞蹈形象的民族性特征

吐蕃统治敦煌时期,由于吐蕃统治者对佛教的大力弘扬与鼎力支持,不仅使得敦煌在此时期的佛教及其佛教文化、内容等发生了诸多的变化;而且,因为藏汉文化在这一重要区域的相互碰撞与影响渗透,“敦煌吐蕃壁画在绘画风格上承袭了前代艺术家们的艺术手法,但在绘画题材、人物构图、造型服饰上却鲜明地表现出吐蕃化的倾向。”[4]“舞蹈是人类生活的艺术结晶,社会生活是舞蹈创作的源泉,舞蹈作品是社会生活的形象反映。”[5]因此,吐蕃统治时期敦煌莫高窟中的舞蹈形象也同样体现出了较为明显的民族性特征。

(一)吐蕃统治敦煌时期的莫高窟壁画中手执长绸或琵琶等道具的舞伎,大多数都以一侧腿为主力腿,并微屈膝;另一侧腿或勾脚屈膝端腿,或脚掌外翻、勾脚盘于主力腿之上,身体呈现出动作幅度较大的“三道弯”或“S”型曲线。这种舞蹈形象与藏族民族民间舞蹈中的“屈膝”、“端腿”和“塌腰”、“出胯”的“S”型舞蹈形态极为相似,这也成为研究和探索敦煌舞蹈及其民族性特征的重要依据。

(二)莫高窟112窟南壁和201窟北壁的《观无量寿经变》壁画中绘有“反弹琵琶”和“长绸”的敦煌伎乐典型造型,这些利用道具的舞蹈形象,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生活中的舞蹈形象——如舞伎携长绸而舞的舞蹈形象与藏族民族民间舞蹈中“拉袖”、“甩袖”、“绕袖”、“扬袖”的舞蹈形态极为相像;再如“反弹琵琶”的舞蹈造型,与西藏定日地区“反弹三弦”的艺术表现形式更是如出一辙。

(三)在吐蕃统治敦煌时期,曾制定一些强制性的法律条令与文化政策,如命令当地各个民族的人口统一穿戴吐蕃式样的服冠。

因此,莫高窟壁画在人物的造型及服饰特征上呈现出了鲜明地吐蕃化倾向。莫高窟133、159、237、359、360等洞窟中不同题材和内容的9铺《维摩诘经变》壁画,较为集中并突出的勾勒、反映出了吐蕃赞普的吐蕃服饰式样与特征,这些服饰方面的变化充分体现了吐蕃统治敦煌时期的文化同化与民族融合现象,这对于丰富该时期的舞蹈服饰因素具有重要的作用和特殊的意义。

(四)吐蕃统治敦煌时期,“随着吐蕃引介佛教而使印度、尼泊尔等地流传的密教形式在此时大量涌入敦煌,留下了珍贵罕见的多种早期密教遗存。”[6]因此,该时期以藏传佛教密宗艺术题材为主要内容的经变壁画仅次于维摩诘经变壁画的数量。所以,莫高窟密教艺术题材中菩萨形象的音容笑貌、身形姿态、衣饰装束、莲花长绸等,都是吐蕃统治敦煌时期舞蹈中重要的道具因素。

(五)巫人运用舞蹈的形式进行“歌舞赛神”或“祈福禳灾”的巫人歌舞不仅历史悠久,而且也成为了中国中古时代的民间习俗,约定俗成。

例如莫高窟360窟的壁画中就描绘了巫人头戴花束或花冠,身着华服并运用琵琶作为道具而随乐起舞的画面,舞者的舞姿、仪态、服饰及琵琶等舞蹈姿态与道具的呈现和使用充分反映出了吐蕃统治敦煌时期民间世俗的民族性巫舞情景。

三、结语

吐蕃统治敦煌时期,莫高窟壁画中不仅描绘了大量宗教文化的内容,还展现了敦煌千余年以来人民日常生活中多姿多彩的舞蹈画面,探索性地挖掘并填补吐蕃统治时期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舞蹈新形象与新材料,对还原敦煌舞蹈民族性文化的本真面目,进而为创新与发展敦煌舞蹈作品的编创提供更为丰富的元素参考,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社会功能。

摘要:敦煌乐舞艺术作为敦煌艺术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吐蕃统治时期敦煌莫高窟壁画题材和内容中所涉及与反映的舞蹈形象为研究对象进行深入的探索和分析,不仅可以深入地了解敦煌舞蹈的民族性特征,而且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敦煌乐舞文化的独特发展规律。

关键词:吐蕃,敦煌,莫高窟,舞蹈

参考文献

[1]林冠群.掀起盖头——唐代吐蕃的真面目[J].西北民族论丛,2012,(1):27-80.

[2]胡同庆,罗华庆.敦煌学入门[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4.1.

[3]樊锦诗.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石窟与藏传佛教艺术研究[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12.83.

[4]桑吉扎西.敦煌石窟吐蕃时期的藏传佛教绘画艺术[J].法音,2011,(2):49-57+73-77.

[5]唐圣菊,罗莉莎.试论舞蹈如何来源于生活——以原创剧目《双面胶》为例[J].作家,2013,(6):229-230.

敦煌莫高窟壁画介绍 第9篇

首先由敦煌研究院院长王旭东致辞。王院长回顾了敦煌学学术研究的发展历程,对《敦煌研究》提出“尊重学术,敬畏学术,与学术泡沫划清界限”的要求和期望。与会专家和学者分别从各自的研究领域出发,介绍当今敦煌学研究动态和热点,为《敦煌研究》期刊的发展献计献策。总的来说,《敦煌研究》要继续保持自己的办刊特色,立足于敦煌石窟、敦煌文献、简牍三条生命线,在加强对石窟资料重视的同时,《敦煌研究》要扩大论文研究范畴,论文研究要贯穿于西域、河西、中原、朝鲜半岛等地。

采稿、用稿、编校方面,与会专家主为,征集相关课题,优先发表,重视定向约稿,主要是向新近博士毕业的年轻人和学术界大专家约稿,加强学术会议与学术期刊的良性互动;保持《敦煌研究》的学术性,把握好内外稿的比例、时隔问题,严格把握稿源质量;完善编辑制度,选优汰劣;扶用新人,不拘一格选文章;等等。加强期刊的国际化和全球化,实现研究成果双语的转化和发布,择优进行外语翻译,推荐论文全文网上发布;加强新媒体的宣传,如利用微信、微博加大对期刊的宣传等;继续保持《敦煌研究》的彩色印刷特色等。最后,《敦煌研究》编辑部领导和职工进行了工作汇报。

总之,此次会议是《敦煌研究》期刊发展史上非常重要的一次盛会。《敦煌研究》经历了30余年的风雨历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对《敦煌研究》做出了充分的肯定,并提出了宝贵而中肯的建设性意见建议,必将助力于《敦煌研究》今后的發展。

敦煌莫高窟作文 第10篇

随后,我们继续往里走,参观了正真的石窟。石窟里的壁画,都是用天然的彩色矿石,研磨成粉,制成颜料画成的。虽然,经过了上千年的历史,直到今天还颜色鲜艳、栩栩如生!

我最喜欢“九层楼”,它高45米,里面有一座高30米高的弥勒佛,还穿着皇袍,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室内佛像。它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时代建造的,距今有一千多年了。导游说,现在看到的这座佛像,只有它的“大脚丫”是唐朝建造的,其他部分都是后期修补的。

敦煌莫高窟作文 第11篇

莫高窟分为南区和北区,一共有七百五十多个洞窟,每一个洞窟都有形态各异的佛像和五彩缤纷的壁画。最早的洞窟开凿于前秦时代,可见莫高窟的历史非常的悠久。

可是这资料都是在文字上了解的,我想知道莫高窟有多么伟大和神奇,恰巧今年夏天我和老爸有去莫高窟的机会,可以一睹莫高窟的风采。

我第一眼看到莫高窟的时候,我无比惊讶。莫高窟里有大大小小的石窟,佛像的样子也是不同的:有的是庄严肃目,有的是微笑、开心的,有的是难过伤心的,还有的是躺着的,仿佛睡着了一样,真是千姿百态。

莫高窟里还有精美绝伦的壁画,我们通过壁画可以看到古代人是怎样生活的。有的人是在交谈的,有的是在打仗的,还有的人是在载歌载舞的。他们的生活真是多姿多彩,而且他们的服装也是多式多样的,令人眼花缭乱。

这么伟大的奇迹,除了要感谢莫高窟的建设者,还要感谢默默守护莫高窟的人们,它才能完整的呈现在我们的眼前。

敦煌莫高窟作文 第12篇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位于甘肃省敦煌市,始建于十六国时期,现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制彩塑2415尊,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瑰宝。

莫高窟的壁画举世闻名。壁画记录了佛教的传说与故事,画得栩栩如生,神仙好像就要腾云驾雾,和尚就要开口讲话一样。不同朝代的壁画甚至叠加在一起,体现了中华民族精湛的技艺。

莫高窟不仅有栩栩如生的壁画,还有惟妙惟肖的彩塑。有佛像、菩萨像、弟子像等。我最喜欢的是一尊弥勒佛坐像,也叫“北大像”,高35.6米,由石胎泥塑彩绘而成,是中国第三大坐佛。这尊佛像外观轮廓错落有致,现在已经有九层造型。

莫高窟还有一个小房间――藏经洞。藏经洞是第17窟的简称,那里有成千上万的佛教典籍,还有天文、历法、地理、方志、图经等。虽然这里由于多国从中抢掠,缺失了好多文物,但是它仍然是一个有着重要文化价值的地方。

敦煌莫高窟文化聚散传播功能初探 第13篇

一、敦煌莫高窟所具有的功能

(一) 历史启示功能

敦煌莫高窟遗展示给世人其实是一段历史, 通过它我们能更加亲密地接触到相关朝代的历史事实, 了解当时的社会的政治、经济、宗教及至风俗各方面发展状况。

敦煌莫高窟始建于十六国时期, 其内容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历史上兴建它的各个朝代的政治特点。历代统治者大兴敦煌莫高窟开凿之风, 目的为了让它服务于自己的统治。开凿它是当政者的一种意愿, 它是政治的产物。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条件下的封建王朝, 社会财富大都集中在统治阶层手中。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之下开凿敦煌石窟所需成本必然非常巨大, 要完成这一大工程, 没有充足的资本是不行的, 故敦煌石窟的产生、保存和发展离开历代统治阶级的支持无疑是不行的。作为在封建统治阶级支持下出现的产物, 又必然要为统治阶级本身服务, 故在敦煌石窟必然会被打上历代的政治烙印。如史上“佛陀无性化”的例子, 就是外来文化传入中国时, 封建统治者所采取的如今天传媒业界“议程设置”的手段来尽量控制文化传承的源头, 以达到控制民众思想的目的。可见, 敦煌石窟所呈现的不仅是宗教文化, 还有政治思想文化。

敦煌莫高窟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 是作为上层建筑存在的, 它处处反映出为它生存提供基础的经济因素。正如我们日常生活一样, 经济实力雄厚的人往往拥有更大的物质享用权。从敦煌石窟的历史遗存中, 我们不难窥测到众多与历朝经济发展情况相关的内容。支持敦煌莫高窟这一庞大工程开凿、保护的“资本”, 就是历代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具体反映。历史上每个朝代的更替, 都带动着敦煌莫高窟高低起伏的发展, 其中既有当时统治者思想、政治的意愿反映, 也有当时社会经济能力强弱变化的反映。例如, 敦煌卷子S. (斯坦因) 1523号记载的李氏以供佛之需修造“灵岩佛窟”之事, 敦煌卷子S.3540号记载的比丘福惠等于莫高窟修佛窟之事等, 都证明它们呈现给后人的不只是佛教礼仪, 而是世俗历史与石窟本身紧密联系体。

敦煌的经卷、雕刻、彩塑、壁画、舞蹈、建筑等, 无不表现出世俗之事和当时经济发展的相关状况。

(二) 文化更新功能

作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交汇点, 敦煌莫高窟拥有促进中国各民族文化、东西方文化交融的重要作用, 不同的文化在此进行着交流、融合、筛选和更新。它的地缘因素, 决定了它在中国各民族文化间、东西方文化间的交流和碰撞时能表现出“净化”功能。敦煌莫高窟在开凿伊始, 其表现的西方佛教文化就受到中原文化的强烈熏染, 无论是壁画、雕塑还是建筑风格都表现出浓厚的中原气息。如上文提到的“佛陀无性化”就是我国古代儒家文化抵制西方裸体艺术的结果。

敦煌莫高窟这个特殊平台, 使不同民族、不同种族和国家的文化在这里都得到了发展契机。它以特定的场所为各民族文化、东西方文化的交融提供条件, 并淘汰或融合进新的内涵, 提高了不同文化的开放性, 使之相互吸取对方的精髓, 增强自身的生命力, 以不断提高和完善文化自身。在循环往复的“文化聚拢更新、文化散发传播”过程中, 敦煌莫高窟奠定了自己在中外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三) 文化传承功能

1. 佛教文化传承

作为接受外来文化特别是佛教文化的平台和世界佛教文化圣地, 敦煌莫高窟传于后人的文化之光十分璀璨。它是古印度的佛教文化传入中国的第一站, 再由此传输并发扬于中原大地, 最终传向日本、朝鲜、韩国等地。敦煌莫高窟, 承担着佛教文化由西至东、由内而外的传承作用。

敦煌莫高窟, 集中自魏晋以来佛教文化精髓于一身。每一朝代的佛学精品, 都承袭了上一朝代的佛学精髓并不断发展更新。现有学者把敦煌莫高窟的发展分为“神圣佛窟时期”“人佛共窟时期”“世俗人窟时期”和“变种石窟时期”,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敦煌莫高窟有一个从神坛上一步步走向世俗化的过程。无论洞窟内表面的部分如何如何随朝代而变化, 但佛教文化的本质却未改变, 或者说佛教文化表面的变化部分袭承了上代的精髓并不断地与社会、世俗进行融合。正是通过这样的内部传承, 才使得敦煌佛教文化源远流长、生生不息。

对于现今我国佛教八大宗派的繁荣发展, 敦煌是功不可没的。历史上佛教从古印度传入中国的路线有三条:两条陆路和一条海路。陆路北线是从今新疆喀什经吐鲁番、哈密至敦煌, 南线是从今和田经塔克拉玛干沙漠南部、昆仑山北麓至敦煌。唯一的海路是从东南亚至广州 (古印度僧侣来中国几乎走的都是陆路) 。可见, 敦煌在当时佛教传承中的地位之高。如没有敦煌莫高窟作为佛教历史的见证, 曾经的辉煌及其遗留下来的文化财富或许会被历史的车轮永远地被碾压在时间的尘土之下!

2. 艺术文化的传承

敦煌莫高窟以洞窟、佛像、彩塑、壁画等多种形式, 向世人展示了我国古代建筑、雕刻、彩塑、绘画、舞蹈乃至于音乐等多种艺术精华。

在洞窟建筑上, 历朝都各有特点, 如北朝表现为中心塔柱式洞窟, 隋唐为方形殿堂式洞窟, 五代之后为寺庙式的中心佛坛洞窟。其建筑艺术是在不断继承前朝、不断吸收融合外来文化精髓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壮大并传承下来的。洞窟内的数量众多佛教雕像和彩塑, 庄严肃穆, 形神兼备, 浑然天成, 表现出高超精湛的技艺。壁画题材丰富, 多姿多彩, 栩栩如生, 如“飞天”的形象衣着华丽、腾云驾雾, 令人叹为观止。即使是作为装饰性的花纹等细微之处, 也千变万化, 体现出因时代变更而变化的差异, 具有异常高超的绘画技巧和丰富的想象力。

总之, 敦煌艺术源远流长, 建筑、雕刻、彩塑、绘画、舞蹈甚至于从舞蹈中隐约体现出来的音乐等各种艺术形式, 在它身上都有非常明显而具体的表现, 给后人留下了取之不尽的艺术学习和借鉴的源泉, 是一笔异常珍贵的艺术财富。

(四) 社会教化功能

敦煌莫高窟, 在承载历史、宗教、文化、艺术等借鉴和传承功能的同时, 还充分体现出佛教文化及各类艺术给予世人简单而深邃的社会教化作用。

佛教思想的传播面向的是广大的受众, 其影响不只是增加信徒数量, 更会给世人思想道德方面的影响。佛教在信徒中的极强凝聚力, 引导信徒向善, 规范信徒行为。随着佛教影响的不断扩大, 它对信徒的教化、规范作用也不断增大。这种教化功能对佛教、对社会通常都是一件好事。如“佛教五戒”对信徒的影响有利于人们之间融洽相处, 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佛教这种“安定人心”作用, 也受到统治者的极大欢迎。

敦煌莫高窟的建筑、雕刻、绘画、舞蹈和音乐诸多艺术, 在传承过程中都对人们的审美观、是非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提升了普通百姓的道德品质能力。在中国封建社会, 受教育通常只是社会上层的权利, 普通百姓根本无法很好地涉略。敦煌莫高窟以建筑、雕刻、彩塑、绘画、舞蹈和音乐等形式, 给世人带来了思想上的规范及艺术上的熏染, 在岁月的长河中不断促进着历代普通民众思想境界及精神境界的提升。

二、敦煌莫高窟功能所折射的现实意义

笔者认为, 敦煌莫高窟的历史启示、文化更新、文化传承和社会教化等功能, 以“借鉴——更新——传承”的形式循环往复地发展。

敦煌莫高窟的功能, 在当今时代同样折射出非凡的现实意义。研究这些功能, 客观上就是以敦煌莫高窟为载体, 来研究中国历时上千年、纵贯多个封建王朝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化、艺术、民俗等各方面的特色, 揭示它内在所蕴含的社会教化作用, 为当今乃至将来的社会发展服务。虽说如今已经进入二十一世纪, 社会制度及政治、经济、文化特点与古代具有本质的区别, 但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并非凭空而来, 追根溯源, 具有五千年灿烂文明的中国历史, 才是中华民族真正的根。敦煌莫高窟所呈现的, 正是中国五千年灿烂文明史中十分辉煌的一段。研究敦煌莫高窟的功能, 并努力使之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这不仅是对中华民族的历史负责, 更是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和未来负责。

在包罗万象的人类文明当中, 我们每一个个体都显得十分渺小与平庸。机体的脆弱与生命的短暂, 限制了我们无限探索未知及贪婪享尽民族文明精华的可能, 但是“传承”带给了我们希望, 人类通过自身的繁衍和文化载体来传承历史、传承文明、传承希望。正是通过一代代的传承, 人类精神之花得以超时空地盛开, 如同敦煌精神那样生生不息、长存不灭。

参考文献

[1]觉醒.《中国佛教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J].香港佛教.

[2]张萌萌.《敦煌莫高窟中唐代佛教塑像内容及其艺术特征》[J].丝绸之路, 2009 (14) .

[3]王敏庆.《北周佛教美术研究》[J].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4]范泉.《周武灭法与敦煌北周石窟营造的关系—以莫高窟第428窟供养人图像为中心》[J].敦煌学辑刊, 2008 (04) .

莫高窟壁画疱疹病害调查研究 第14篇

内容摘要:盐害是莫高窟壁画病害的一种主要形式。疱疹盐害壁画,莫高窟多个洞窟均有分布。调查表明,莫高窟492个有壁画的洞窟中,有38个洞窟存在面积不等的疱疹病害,总面积约126平方米。有76%的疱疹病害洞窟处于底层洞窟。疱疹类型多样,经调查研究,按照疱疹的外貌、大小、分布特点等,对疱疹类型进行了分类、命名。绝大部分的疱疹分布呈规律性,表明疱疹病害的形成与水的侵蚀、流向有密切关系。通过本次调查研究,掌握了莫高窟壁画疱疹病害的分布面积、分布特点,对进行莫高窟壁画盐害机理及盐分活动规律研究,以及采取对盐害壁画的保护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莫高窟;壁画;疱疹;盐害

中图分类号:K85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16)03-0110-07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Blisters on the Murals of

Abstract: Salt damage is a major cause of mural deterioration in the Mogao Grottoes. The blisters this paper focuses on, which are one kind of salt damage, are distributed extensively over the artwork of the caves. The murals of thirty-eight out of 492 painted caves at the Mogao Grottoes exhibit blisters of differing sizes, totaling an area of 126 m2. About 76% of the damages have been found in the bottom caves. According to their physical appearance, size, and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the blisters have been classified and named. Most of the blisters show a regular distribution,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ir formation is closely related to water flow and erosion. This research clarifies the distribution area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listers on the Mogao Grottoes murals, information that is very important for studying the salt deterioration mechanism and salt activity in these murals, and for planning preventive conservation measures.

Keywords: Mogao Grottoes; mural; blister; salt damage

0 引 言

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位于敦煌城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东麓的崖壁上,自前秦建元二年(366)开始,经历南北朝、隋代、唐代、五代、宋、西夏和元等朝代10个世纪的开凿,现存壁画和彩塑的洞窟共计492个,其中彩塑2400多身、壁画4.5万多平方米,还有唐宋时代木构窟檐5座、莲花柱石和舍利塔20余座、铺地花砖2万多块。

莫高窟492个有壁画的洞窟中绝大多数都存在着壁画颜料脱落、酥碱、疱疹、空鼓、裂隙、褪色、烟熏、霉变等多种病害。由于盐的原因引起的酥碱、空鼓、疱疹病害非常严重。壁画地仗中含有的可溶盐随环境温湿度的变化而溶解——结晶——溶解——再结晶,如此反复,在一定的原因下会产生酥碱病害[1-5],而可溶盐若以NaCl为主,则形成疱疹病害[6-7]。酥碱和疱疹病害都会引起壁画颜料层脱落、粉层脱落、地仗粉化脱落以及空鼓等病害。壁画盐害分布广泛,对莫高窟的盐害洞窟调查发现,盐害壁画的洞窟多发生在底层洞窟中[8]。虽然酥碱病害曾到得到初步的治理并取得良好的效果[9],但壁画盐害一旦发生就很难根除。

本文开展的针对莫高窟主要盐害类型——壁画疱疹病害的调查,可以掌握莫高窟盐害壁画的分布情况和壁画盐害的特点,对进行壁画盐害机理及盐分活动规律研究,以及采取对盐害壁画的保护措施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壁画疱疹病害的分布

壁画疱疹(crater eruption)是可溶盐在地仗层中,或在地仗层和颜料层间富集,并推顶颜料层/底色层/地仗层呈疱状突起的现象[10]。经详细调查,莫高窟有壁画的492个洞窟中,有38个存在面积不等、疱疹类型各异的洞窟,占洞窟总数量的7.7%。疱疹病害的边缘较明显,经统计计算,各类疱疹壁画总面积约126.2m2。个别洞窟整个壁画均分布着疱疹,如第3、351、87、471等窟。这类洞窟虽然数量少,但占较多的疱疹面积(图1)。调查发现,底层洞窟(含只有一层)共33个,占疱疹洞窟的76.4%,疱疹面积106.6m2。二层洞窟4个,占10.5%;顶层洞窟1个,占2.6%;只有一层的洞窟4个,占10.5%(图2)。绝大多数存在疱疹壁画的洞窟,是由于早期壁画边沿加固,或者流水(渗水)侵入造成的,疱疹分布呈带状且与流水(渗水)方向相符。该位置与酥碱病害发生的位置基本一致,发生的区域较集中。

2 疱疹类型的归类和命名

壁画疱疹的产生受可溶盐含量、温度、湿度等多种条件的影响[11],从而形成大小、密集程度、形状、表现形式等各异的多类型壁画疱疹。国家标准[10]也未对各类型疱疹加以细分,这对不同类型疱疹进行归类和命名造成困难。科学、合理的疱疹病害命名,是进行壁画现状调查、壁画盐害机理及盐分活动规律研究的基础。

按照肉眼观察到的结果,可以对莫高窟壁画疱疹病害进行如下分类:

(1)根据外部形貌和凸起程度分类。疱疹是由于NaCl在壁画中结晶而形成的[7]。一些洞窟的壁画疱疹在形成过程中,NaCl结晶状态得到了保留,如图3、图4的雪花状(结晶状)疱疹。顶部尖锐的针尖状疱疹,直径一般1mm左右,也是NaCl结晶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如图5。有些疱疹细小,如米粒大小般集中、密集分布,称之为米粒状疱疹,如图6。大部分的疱疹是直径2mm—3mm,呈圆形突起状分布,突起高度0.5mm—2mm左右,称之为圆突状疱疹,如图7。一些疱疹未完全突起,突起高度一般在0.5mm左右,呈扁平状分布,称之为扁平状疱疹,如图8。各类疱疹分布面积,以雪花状(结晶状)、针尖状、扁平状依次增多,而米粒状和圆突状面积最大。

(2)根据疱疹直径大小分类。按照疱疹直径的大小,可分为大型(直径大于5mm)、中型(直径2mm—5mm)、小型(直径1mm—2mm)、极小型(小于1mm),见图9—12,以中小型面积最大。

(3)按疱疹状态分类。疱疹形成过程有不同的阶段,可分为:孕育型(已在地仗中发育,但未彻底突出,图13)、成熟型(完全突出于壁画表面,图14)、中空型(疱疹内部盐分溶解,形成中空的外壳,图15)、破裂型(壁画颜料层由于疱疹的生成、顶起而破裂,图16)、颜料脱落型(由于疱疹的生成,使得壁画颜料层脱落,图17)、脱落型(疱疹脱落,在壁画表面形成小坑,图18)。成熟型、脱落型最多。

(4)按分布特点分类。按照疱疹分布特点,可以分为:分散型(疱疹无规律性零散分布,图19)、密集型(疱疹集中分布,图20)、规律型(疱疹呈规律性分布,图21、22、23)。密集型最多,规律型较少。

规律型疱疹Ⅰ是与水的流向有关(图21),水流过的痕迹成为疱疹分布的特征;规律型疱疹Ⅱ是与地仗中纤维的走向有关(图22),地仗中的纤维(麦秸)是水流动的快捷通道,水运移的同时也将大量的盐分携带来并沿纤维聚集形成疱疹。规律型疱疹 Ⅲ 是与壁画颜料/胶结材料的使用有关(图23),推测是由于不同颜料的使用、不同的胶结材料而导致亲水性差异造成的。

上述分类也只是一个大致和粗略的方法。莫高窟壁画疱疹病害复杂,每个洞窟疱疹病害的分布和类型都有其各自的特点,很难做到更加细致化的分类。而且大多数洞窟的疱疹病害呈各类型交叉分布的特性。如莫高窟第356窟北壁,存在大型、中型、孕育型和扁平状疱疹等类型,且呈密集分布(图24)。第34窟,有中、小、极细小型疱疹密集分布(图25);第35窟,大、中、小、极细小型疱疹,孕育型和雪花状、针状、扁平状等类型疱疹,呈分散或密集分布(图26)。因此,在进行疱疹分类命名的基础上,对各类疱疹分布状况、分布面积只能做粗略的描述和计算。但大致的分类对于壁画现状调查、壁画研究都具有实用意义。

3 洞窟调查结果的讨论

本次虽然对莫高窟有壁画的洞窟进行了详细的调查,但是有几个特大型洞窟的顶部,还是无法做到仔细调查。在发现疱疹的38个洞窟中,大多数类型的疱疹可以在多个洞窟发现,说明疱疹的分布和形成具有普遍性,并不是孤立的。这也可以说明本文对各疱疹类型的归类和命名是具有借鉴和示范作用的。

调查发现,绝大多数疱疹的发生,都与水侵蚀的方向相符。水的流动和运移带来了可溶盐,可溶盐的存在是疱疹产生的前提条件。早期底层洞窟曾进入过洪水,一些洞窟裸露在外侧部分也会受到降雨渗水的侵蚀。调查发现,疱疹病害多发生在前室、甬道,如果前室已损毁或没有的,大多数发生在东壁、南北壁靠东或中部区域。调查还发现,许多疱疹病害均发生在早期边缘加固的附近,有边沿加固现象的疱疹洞窟有25个,占疱疹洞窟总数的66%。边缘加固材料非常致密,使得水气可以从加固边缘向壁画运移、散发,易溶盐随水分运移、聚集形成疱疹。雨水渗透也会产生疱疹壁画,如第194窟。一些洞窟疱疹产生原因不明,上世纪崖体加固工程使用水的影响值得考虑。

4 结 论

在对疱疹洞窟分布、疱疹病害分布以及疱疹的大小、类型、密集程度等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1)有壁画疱疹病害的洞窟有38个,绝大多数分布在莫高窟底层洞窟,疱疹壁画总面积约126平方米。本次调查为下一步疱疹壁画的研究提供了详实的基础资料。

(2)疱疹的形成与水的走向相符,早期壁画边沿加固曾使用高矿化度的水与疱疹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疱疹的分布规律调查对疱疹壁画形成机理、盐害壁画保护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3)根据疱疹外部形貌和凸起程度、疱疹直径大小、疱疹状态、疱疹分布特点等进行了归类和命名。该归类和命名对壁画现状调查、疱疹壁画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郭宏,李最雄,宋大康,等.敦煌莫高窟壁画酥碱病害机理研究之一[J].敦煌研究,1998(3):153-163.

[2]郭宏,李最雄,裘元勋,等.敦煌莫高窟壁画酥碱病害机理研究之二[J].敦煌研究,1998(4):159-172.

[3]郭宏,李最雄,裘元勋,等.敦煌莫高窟壁画酥碱病害机理研究之三[J].敦煌研究,1999(3):153-164.

[4] 靳治良,陈港泉,钱玲,等.莫高窟壁画盐害作用机理研究(Ⅰ)[J].敦煌研究,2008(6):50-53.

[5]靳治良,陈港泉,钱玲, 等.莫高窟壁画盐害作用机理研究(Ⅱ)[J].敦煌研究,2009(3):100-102.

[6]段修业,郭宏,付文丽.莫高窟第3窟疱疹状病害的研究[G]//敦煌研究文集:石窟保护篇:上.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93:286-294.

[7]陈港泉,于宗仁.莫高窟第351窟壁画疱疹和壁画地仗可溶盐分析[J].敦煌研究,2008(6):39-45.

[8] 张明泉,张虎元,曾正中,等.敦煌壁画盐害及其地质背景[G]//敦煌研究文集:石窟保护篇:上.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93:16-34.

[9]樊再轩,陈港泉,苏伯民,等.莫高窟第98窟酥碱壁画保护修复试验研究[J].敦煌研究,2009(6): 39-45.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古代壁画病害与图示:GB/T30237-2013[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4.

上一篇:办公楼筏板基础范文下一篇:最美的乡村观后学习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