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中秋风俗作文

2024-05-26

家乡的中秋风俗作文(精选14篇)

家乡的中秋风俗作文 第1篇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每一个地方都有独特的传统风俗,我们四川资阳也有许多的传统风俗。

在中秋节这天,四川的风俗就是打粑、吃麻饼、蜜饼、放孔明灯、放河灯等,随着时间的推移,应该只有着放孔明灯、放河灯这几个风俗得以流行。

中秋节到了,家家屋里都存着几箱月饼,我们家也不例外。我一边吃着月饼,一边问着妈妈问题,“妈妈,中秋节放河灯、孔明灯是纪念谁的啊?端牛节吃粽子是纪念屈原的,那中秋节呢?”我疑惑的说着。妈妈笑了笑,说道:“你听过嫦娥奔月吗?”我点了点头,“那嫦娥是吃了一颗仙丹才奔上了月,所以在中秋节这天放河灯、孔明灯是纪念嫦娥的。”“哦一一,原来是这样的啊!”我这才恍然大悟。

中秋节的月亮是一年里最圆的圆月,但只赏月,这不太孤独了吗?其实,中秋书晚上是会放河灯与孔明灯的。月亮高高悬挂在天边,月光洒在了人们身上,可沱江河并不是安静的。泡江河人山人海,一群人围着河岸边放河灯、孔明灯。

所说的河灯就是像一个盘子的荷叶上托着粉红色的荷花,荷花中央有着一块小蜡烛。我拿着打火机点燃了中间的蜡烛,把河灯放进了河里,沱江河面上全是河灯十分壮观,而这些河灯也寄托着人们对亲人的思念与祝福,在河中荡漾。

孔明灯是红色的大纸用几根木棍支撑在一起,下面托着一块白色蜡烛。这孔明灯就是来纪念孔明先生的。也象征着祝福,纪念。我拿着笔在孔明灯上写下了我的祝福与心愿,让孔明灯带着我的祝福与心愿飘向天边。我把蜡烛点燃了,双手托着孔明灯下的木棍,将孔明灯往上抛了一下,孔明灯也歪歪斜斜飘了上去。孔明灯飘在了高空中,黑色的夜空中,一盏盏孔明灯像萤火虫一般,我怎么找也没有找到自己的孔明灯。孔明灯飘得越来越高,就像一颗星星在天边。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这首诗既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也表达了对朋友的思念,虽然不能在这一天和亲人相见,但孔明灯,河灯已经替我们送到了祝福。

家乡的中秋风俗作文 第2篇

中秋月圆之夜是冷清、寂寥的。但是依我看来,中秋节却不似其它秋天的节目那么无趣,反倒是有一点儿谈谈的适闲。

通常,一到中秋节,家家都会忙碌起来,摆凳子到院子中,加紧赶做月饼,以便等到月圆之时,家人们能给去院子中赏月,品尝亲手做的月饼,一边聊家常,希望能够聚多离少。学校也会连着周末放三天假,往是把中秋节夹在其中,一般的孩童总会在第一天将校内作业做完,以便中秋节可以减少一些负担。

往往而言,中秋节是十分忌讳骂人的因为月亮是冰清玉洁的,人们总是认为上面住着嫦娥与玉兔,月亮将它冰清玉诘的光洒向大地,俨然是不能玷污的,也就是不能骂人,这会玷污那皎诘的月光。

中秋节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习俗,那便是被李清照所称在做梅质定妒,菊应羞的桂花。桂花是淡黄的,花朵并没有很大跟两粒米差不多大,但却香气十足,每逢中秋节之日,桂花真可以说是香飘十里,整条大街都弥漫着桂花沁人心脾的香气。坐在庭中,赏着空中一轮明月,享受着月光,咬下一口月饼,中又踱几步,一边品尝着桂花香,但舒雅,又不失请幽令人回味无穷,便不知觉中,没那么冷清了。

作文选编:韩国的饮食风俗 第3篇

吃饭时,把饭菜和汤摆在餐桌上。饭和汤每人一碗,饭放在左边,汤放在右边,在汤和饭中间放筷子和勺子,这时要注意:因为我们拜祭的时候是把勺子放在右边,筷子放在左边,表示吃饭的人本是这个世界上的,所以平常吃饭的时候一定要把筷子放在右边,勺子放在左边。可是我在家里不注意也不讲究这些,想起来,不知我在吃饭的时候做过多少次死鬼了。

在很久以前,按照我国的习俗,女人跟男人是不能在一起吃饭的。还总要把好的菜放在男人那边,让男人尽情享用。可是现在,已经不是这样了。吃饭的时候,首先,我们常常说一句感谢做饭人的话,就开始吃饭了,大人先开始吃,等大人拿了筷子或勺子,我们也就开始吃了。吃饭时不能出难听的声音,如果嘴里有很多饭菜,就不要说话,吃的速度不要太快,也不要太慢。当大人们把筷子拿到一种菜的碗边时,你就得等他夹完菜,再去夹那道菜吃。吃完饭了要再说一次感谢的话。

家乡的风俗中秋节作文 第4篇

这个节日的风俗很多,例如吃月饼,燃灯赏月等等苏。东坡曾写道:“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馅。”可见从古代起,大家就很重视这节日了。

幼儿园时,我也开始重视这些节日了。中秋前一天,老师让大家做一个属于自己的独特灯笼。我们各个兴致勃勃拿起各种各样的工具加工自己的灯笼,有小兔灯,小熊灯,小狗灯等可爱又耐看的灯笼。

制作过程中,老师还讲述着关于中秋节的来源:“中秋节已经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了,它与其余几个传统节日一样,都是慢慢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就有“中秋”一词记载。后来也有贵人,文人学士仿效起来。李白这位诗人便是其中一员。对月亮祭拜这个习俗也就流传到明天而月下,游玩于许多中秋习俗,都是人们对生活无限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那时的我怎么活听得懂呢?长大了看到这些话才觉得饶有趣味。

中秋那晚,我与家人们一起闲逛着。到了那条挂满五彩缤纷的灯笼的街上,我们漫步在这灯笼的世界里,细细观赏栩栩如生的玉兔灯,形象逼真的月亮灯。朴素古典的功能,各式各样的灯笼,造型优美美不胜收,令人眼花缭乱。那时年纪还小,也不太讲究,只是把灯挂在了高处。在灯光的映衬下,一个个灯笼活灵活现的。再加上我们细心设置的灯谜,这些灯笼也变得更加有趣。远望时如同星星一般,若隐若现,璀璨夺目。

荡悠了许久,我们才恋恋不舍地离开了这条灯火通明的街道。

家乡的中秋风俗六年级作文 第5篇

这个故事深深感动了我。为了得到美好的东西,是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的,哪怕看上去很难办到。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旦夕祸福,此事古难全,不应有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爷爷在中秋佳节时写下的千古名句至今传诵,代代传递着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在皎洁的明月下,我也涌起对台湾小朋友的思念。

海峡那边是台湾。他们肯定也在思念我们大陆的小朋友吧!在这里,我想拜托月亮姐姐带去我的思念,带去我的祝福,祝她们中秋节快乐!

我盼望着中秋佳节的到来。到了那一天,我要和天下的小朋友一起,愉快地吟诗赏月,度过这花好月圆的时刻。

家乡的风俗中秋节作文400字 第6篇

八景人过中秋节,家家户户都会准备许许多多的东西,大人们会准备好一桌好菜:鸡鸭鱼肉,各式各样的海鲜、形形色色的蔬菜……

老人们会准备祭拜的香和月饼。孩子们最兴奋了!三五成群的提着用柚子皮做的灯笼满御街跑,脸上的喜悦显而易见。

中秋节的高潮在晚上。月亮如同一个白玉盘挂在空中,月光洒满大地。此时就到了中秋节的“重头戏”。八景人、会拿出节前准备好的食物,祭拜“月娘”。孩子们都不会在跑到大街上了,因为家中的月饼早已将他们的眼球牢牢吸住。在祭拜过后,孩子们即可开始吃月饼。我也同大多数孩子一样,喜欢吃月饼。妈妈拿出我最爱吃的五仁月饼,让我吃个够。用刀将月饼分成几块用叉子轻轻叉起,放入口中。一股甜而不腻的香味充盈齿间,月饼入口即化,我忍不住再吃一块。

特色的圣诞风俗 第7篇

圣诞节的庆祝活动,各国基本上是大同小异的。但是,在一些国家,由于受当地传统风俗和文化的影响,或者由于气候条件不同,人们过圣诞节的方式,又各具特色。

瑞士东北部阿彭策乐乡间圣诞节的庆祝活动,特别热闹,别开生面。年轻人头戴精心制作的、十分华丽的大帽子,胸前挂着大项铃,成群结队地走村串寨,挨门挨户地向人们表示良好的祝愿。

菲律宾人喜欢在圣诞节期间探亲访友,同亲人一起动手做“圣诞饭”,菜肴中最受欢迎的是鸡,菲律宾人有“无鸡不成宴”的说法。

在非洲,12月25日这一天,人们都沉浸在节日的气氛中。由于受西方的影响 ,一些信奉伊斯兰教或基督教的国家,都允许这个一年一度的圣诞节存在下去,并尽可能地摒弃这个节日中西方社会的某些特点。如在科特迪瓦的阿比让,圣诞树不是“森林之王”的杉树,而是由本国盛产的费拉奥树取代。

东非的埃塞俄比亚人素以白色为喜庆象征。从圣诞夜开始,人们穿上白色盛装走向教堂,礼拜完毕,接着是狂欢舞蹈。最受人欢迎的食品是“圣诞包”,这是用大麦粉烤制的,外焦内软,色泽金黄,涂上果酱,色、香、味俱全。

委内瑞拉在圣诞节来临时,家家户家要包裹粽子。这种粽子以玉米面为主料,配以火腿、腊肉或香肠为馅料,还添加一些橄榄、葡萄干,用新鲜蕉叶包成长方形,每个粽子有0.5公斤重,焙干蕉叶,粽子就熟了。剥开蕉叶,清香飘溢。

每年12月25日这天,北半球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值冬季,冰天雪地。可是,在南半球却是夏季,气候炎热。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家,过圣诞节却是另一番景象。商店橱窗里精心布置的冬日雪景、挂满雪花的圣诞树和穿大红皮袄的圣诞老人,构成了澳大利亚特有的节日景象。可是在室外,在炽热的阳光照射下,红玫瑰、虞美人盛开,姑娘们身穿起短裙走在街道上。这种景象,与北半球产生了强烈的对比。

澳大利亚给子女最好圣诞礼物是一副小水划。圣诞节弄潮是澳大利亚的一大特征。人们身穿浴装,脚踏新水划,在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波峰浪谷中上下穿行。

圣诞节晚上,许多澳大利亚人喜欢到森林里去举行“巴别居”野餐。人们在石头垒的露天灶中用枯树枝生火,上面架一块铁板,把鲜鱼、牛肉等放上去煎。肉香、酒香和饮料,人们吃饱喝足后就在空地上跳起“迪斯科”或“袋鼠舞”,一直持续到第二天清晨。喝醉了就席地而睡。

在节日期间,那些“圣诞老人”的扮演者,身穿大红皮袄,头戴三角兜帽,在商店门口欢迎顾客。在大热天,这样一身打扮确实使人不好受。因此,日薪也最高。现在也开始出现了不少穿背心短裤、捧着桔子汁畅饮的、适合澳大利亚国情的圣诞老人。

关于家乡中秋节风俗作文范本 第8篇

明清时期,民间还有在中秋之夜燃灯的习俗。中秋灯与元宵灯不大相同。中秋夜点的是宝塔灯,而且主要在南方流行。宝塔灯,即由村童捡拾瓦砾搭成宝塔形状的灯。清代x村民在旷野用瓦叠成七级宝塔,中间供地藏王,四周燃灯,称为“塔灯”。x儿童燃“番塔灯”,用碎瓦为之;还有柚皮灯,用红柚皮雕刻各种人物花草,中间安放一个琉璃盏,红光四射。

关于家乡中秋节风俗作文范本【二】

眼看中秋就要来临了。我不禁回忆起5年前,在故乡过中秋的情景。

故乡的中秋是这样过的:中秋节的傍晚,人们都很早的吃过晚饭。然后,家家户户都在准备好拜祭月亮的东西,有柑桔、未x的月饼、苹果、茶、白糕饼等。这些东西是每家必有的。当天色渐渐暗下来时,人们都把自家的东西提到祠堂门口。祠堂门口摆放着几张桌子。摆放桌子是非常讲究。桌头邀请斜着放。放祭品的顺序也很讲究,按先后依次摆放月饼、白糕饼、柑桔、苹果、茶。如果谁放错了,就会被老长辈责骂。

摆放完后,我们边吃水果边聊天,大家都等着月亮来临。我听长辈说,我们要等到月亮走到我们头顶时才能祭拜它,而且在月亮没来到之前,不准吃月饼,得先让月亮爷爷先吃。

我们祭拜月亮时,站在最前面的是年龄最大的长辈。他在前面向月亮说着祈祷我们陈氏家族平平安安等祝福的话语。拜祭完月亮后,我们把自家的祭品拿回家,祭拜自家厨房的灶王爷。之后,我们就可以吃月饼了。

这就是我们故乡过中秋的风俗习惯,现在回想起来依然历历在目,回味无穷,月是故乡明呀!

关于家乡中秋节风俗作文范本【三】

在x的x“中秋晚,有送瓜”一事。凡席丰履原之家,娶妇数年不育者,则亲友举行送瓜,先数日,于菜园中窃冬瓜一个,须令园主不知,以彩色绘成面目,衣服裹于其上若人形。举年长命好者抱之,“鸣金放炮,送至其家”年长者置冬瓜于床,以被覆之,门中念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受瓜者设盛筵款待之,若再事然。妇得瓜后,即剖食之。俗传此事最验云“。在x,凡是村里结了婚没有生育儿女的人家,”只要人缘好,村里都会有人给他们“送子”。

在x的其他地区,也有以瓜送子的习俗,与x类似、中秋节晚上,趁主人赏月不在屋时,要好的邻居就秘密地为他送子。送子的人必须是已经有儿女的人。他们先选中村里最恶的一户人家的瓜园,从园中偷一只大冬瓜,在瓜上画娃娃的面目,再用一节五寸长的小竹管插入冬瓜腹内,顺着竹管往里灌水,直到灌满为止。送子人将冬瓜藏在主人的被窝中,等主人回房睡觉时用手拉被,冬瓜娃娃一动,水便顺着竹管流了出来,就像小孩尿床一样。而丢瓜的人家一早起来便骂,据说,骂得越凶,将来生的娃娃越健壮。如果第二年真的生了儿女,便要儿女拜送子的人“干爹”、“干妈”。

在x也有偷瓜送子的习俗。晚上偷瓜时故意让被偷的人知道,以惹起怒骂,骂得越厉害越好。瓜偷来后,要为它穿上衣服画上眉,装成小孩的形状,敲锣打鼓,用竹舆抬送,送到无子的人家,接受瓜的人必须请送瓜人吃一顿月饼,然后陪伴着瓜睡一夜,第二天早晨将瓜煮熟吃掉,认为从此便能怀孕了。

x歙县一带,中秋节时,大人们让稚童愉人家的倭瓜或者连娘带子的子母芋,泥水淋漓地放到新婚人家的被子里,弄得床褥极脏。用这种方式表示送子。有诗说:“送子中秋记美谈,瓜丁芋子总宜男。无辜最惜红绫被,带水拖泥那可堪。”

关于家乡中秋节风俗作文范本【四】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北宋京师。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关于家乡中秋节风俗作文范本【五】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八月为秋季的第二个月,古时称为仲秋,因处于秋季之中和八月之中,故民间称为中秋节,我们中国人过中秋节的习俗有:吃月饼、赏月……

家乡的中秋风俗作文 第9篇

我没来几天,清扫老屋,整理房间,摆弄桌椅都一一到位了,但显得有些没意思。这里没有了城市的喧哗,散落在山间的农户显得格外的安静,刚开始还找不到过年的气氛。

“冬冬嚓,冬冬嚓……”我隐隐约约听到了一阵敲锣打鼓的声音。我循着声音找去,在如牛背的山脊上,十几号人着装各异,吹的吹,打的打,但更让我感觉到特别的是走在队伍最前面的三个人——一个似船夫的老大爷,拿着一把木桨,头扎花巾,不时在做着划船状;中间的一个人手提莲花船置身其中,身穿花袄,浓妆,怪吓人的,随着前面的划桨人“随波荡漾”;最后一个人就更“搞笑”了,黑袄、头卡、白脸,手持蒲伞,最让人有趣的是耳朵间的那朵独鲜花,嘴角那颗大黑痣,关键的是随着“冬冬嚓”扭起了秧歌,再加上后面跟着一群又敲又打的老乡,好不热闹啊!我一边看着一边跟着大部队走着,穿过小桥,走进东村,来到了家家户户的门口,锣鼓声、鞭炮声,小孩子们嬉笑声,不时升上一阵阵青烟,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火药味。一天下来,我也不知道我跑了多少个村,也不知道来回看了多少遍,就是觉得看不过瘾。回来的路上还不时哼哼“彩莲船哪,哟哟,两头尖哪,呀嗬嗨,妹坐中间,呀儿哟,帅哥牵哪,划着。哟哟,呀嗬嗨”。

回到家里,爸爸妈妈告诉我这个叫“采莲船”,是我们湖北传统的民俗舞蹈。传说中观音娘娘坐船筹款修桥铺路,后人为了纪念观音娘娘的善举,就通过采莲船表演来表示赞颂,在春节期间,撑起采莲船为每家每户拜年、送上祝福。

家乡的中秋风俗作文 第10篇

为什么说紧张呢?每年过节前一两天,我都会拿出我最心爱的毛笔写春联,我妈妈向来追求完美,春联自然也是每年都要折腾好久。

贴春联可有好多讲究,横批若是从右往左写,上联就贴右边,反之上联贴左边。对联单贴可不行,要一边一幅,一般上联最后一个字发拼音里的三声、四声,而下联最后一个字发拼音里的一声和二声。到了大年三十,大家就会开开心心聚在一起吃年夜饭。成都人都爱吃,吃年夜饭也讲究,我们家就是一个例子:香肠、腊肉、鸡、鸭、鱼、牛、八宝饭,有时还会有梅菜扣肉和粉蒸肉。光听这些菜名,我的口水就要从嘴里流出来了,更何况年夜饭真的出现的时候呢。

正月初七这天,我们家就会去游草堂祭杜甫,这天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曰”大家都会去杜甫草堂祭拜大诗人杜甫,这习俗起源于唐代,据说是诗人高适写下了一首诗名为《人曰寄灶二拾遗》,后赠于杜甫,诗曰:“人曰提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于是每年“人曰”便成为我们老成都人游览草堂,缅怀诗圣杜甫的特定日子了。

到了正月十六,别人早就过完了元宵过完了年,可老成都人就不,他们耍性大,人家过完年,他们还要再过一天年。而这一天就要老城墙上走百病,厚着脸皮再过一天新年。

倒回去再说正月初一成都人还有一个习俗,就是和家人一起穿新衣去武侯祠,游喜神方,“喜神方”即是喜神所在的方位。依“五行学说”,南方丙丁属火,代表四时里最热的夏天,也有“鸿运兴旺”的寓意,因此,成都人认为城南即是喜神的方位。加上城南的武侯祠里供奉着蜀地老百姓崇拜的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等三国英雄人物,这里就真成了“喜神方”了。

远去的海安风俗   第11篇

阳春三月,一路风尘,我回了一趟老家,那个地处海安西北角的小村庄——腰庄。村庄的面貌虽然已经大变,但记忆中的那个三岔路口还在,当年常常有人在这里倒药渣,如今,也许是注重环境美化吧,我观察了好久也没有找到药渣的影子。

药渣不见了,与药渣有关的往事却一幕幕在脑海里浮现,挥之不去。记忆中,常常倒药渣的有慈祥的外婆。为了治好儿子的肾病,外婆不知煎过多少剂中药。从上一辈哪里,不识字的外婆虔诚地继承了许多知识。例如每次煎药,她都选择时间,那就是在入夜后,方式是用三块砖支起瓦罐来煎药,而烧火煎药的茅草则要偷拔别人家的,据说烧自家的草,药效就差了。每次煎药,外婆总是虔诚地跪着,直跪到把药熬好,而最让我费解的是药渣的处理。那时,我常到外婆家小住,每次,外婆都摸黑选择一个人多的路口,悄悄地把服用后的中草药渣泼洒在道上。

我理解外婆的那颗慈母心,她一次又一次长时间地跪着,那是在虔诚地祈求菩萨保佑啊,这无言的母爱,至今想起来仍令我动容。可是,她泼洒药渣又想达到什么目的呢?

有人告诉我:把药渣倒在路口,让千人踏、万人踩,这是一种移祸的好办法。因为谁要踏了药渣,病就会“过”给谁,病就转移在谁身上。分担这病的人多了,病人就会好起来。这样的解释让我怎么也不肯接受?将药渣倒在路口。谁要是不小心踩了染上了病,不也是一桩很不幸的事吗?外婆怎么会害人呢?不会,不会,我的外婆不是这样的人!

后来,我忍不住问外婆倒药渣的事,外婆说,“药渣倒出门,疾病不缠人”,将药渣泼洒在路口,是希望有路人将病人的“病”带走,不再作怪害人,病人会因此尽快好起来。这样做是驱病出门,托人消灾,并不是害人。

我相信外婆的解释,但我也相信,倒药渣只不过是一种心理上的自慰,并没科学依据。在旧时代,农村因贫穷落后,缺医少药,只有几个郎中行医,而大多数的小痛小病的,都是各自用土方子医治。没办法的,就求助于迷信,比如“站水碗”、“叫魂”。小儿夜哭,用红纸写上“天皇皇,地皇皇,我家有个夜哭郎。过路君子念三遍,一觉睡到大天光”,然后四处张贴,让路人念诵来治病。“倒药渣”只不过是五花八门的迷信形式中的一种。

“倒药渣”是迷信,它又源于何时呢?随着年岁增长,我听到不少民间传说,有说跟孙思邈有关的,有说跟李时珍有关的,其实,传说不足为凭。可信的倒是一些学者的看法。有人认为,原始的泼药渣,就是秦汉时盛行的“大傩”。这是一种以驱逐疫疠百病为目的的仪式,其最后一道程序,就是把已经附有“疫鬼”的火把从室内传递到户外乃至城外,再丢进河里。稍后,又流行起用破笤帚扫除病榻的驱疫办法,操作时要念咒语,咒毕即将笤帚丢到大路口,不顾而返。最初丢弃的火把其实就是药渣的雏形,后来经过弃帚于道,又演变为直接把药渣视为病魔载体遣疫于路,由此演绎出了“倒药渣”的习俗。

春天,踏上回乡的路,我为路口没有发现药渣的痕迹而感到欣慰。是的,那缺医少药、求助于迷信治病的时代已经远去了。路口的药渣也许只是从驱逐疫鬼到走向文明的历史流变中的一个过渡阶段,作为曾经存在的民间习俗,我们倒不妨把它当作一种文化现象来研究,你说呢?

记忆中的蛇俗

问一位朋友的属相,回答是属小龙的,小龙,是民间对蛇的雅称。

西方神话中,是蛇泄露了上帝的机密,夏娃才敢偷食禁果,并因此被逐出伊甸园。中国“汉代的石刻像与砖画中,常有人首蛇身的伏羲和女娲的画像”(见袁珂《中国古代神话》)。人来到世上,竟与蛇有着如此密切的关系。而在我的老家,人们的语言中也往往涉及蛇。“蚂蚁搬家蛇过道,大雨就要到”、“人心不足蛇吞象”、“癞宝要命蛇要饱”……从这些谚语俗语不难看出,蛇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有多密切。

不过,在海安乡下,很多人都是敬畏蛇的,这也许跟蛇令人生畏的模样有关。记得小时候,有一次我在鱼钩上装了只“旱鸽儿”(一种土褐色的小蛙,鸣声如鸽),在芦苇丛中钓乌鱼,钓竿上上下下晃了几下,就觉得很沉,使劲一甩竿,妈呀,钓住了一条花皮大蛇。这种大蛇,乡间称之为“菜花蟒”(生物老师告诉我,它并非真正的蟒蛇),与别的蛇不同,菜花蟒游动时头总是高高竖起,立起六、七寸的样子,它游速很快。这样一条蛇悬在鱼线上,扭曲着身子荡来荡去,好像要向我扑来,我当然被吓得扔下鱼竿,回头没命地逃。

可是,当我把钓到菜花蟒的消息告诉大人时,他们竟没有一个人帮我。原来,菜花蟒看上去凶恶可怖,其实它是无毒蛇,很少咬人。乡邻们见到它。都不敢打它,这并非要“保护生态环境”,而是认为菜花蟒是“菩萨的马”,谁打谁倒霉。大人们还教育我:“看到蛇脱壳(蜕皮)要赶快脱下件衣服,跟蛇比,你快蛇死,蛇快你就死!”说得我心里直发毛,生怕有一天碰见蛇脱壳,来不及脱衣服,输给蛇,丢了小命。

那年头,蛇也真多,河岸边,田埂上,随意走走就能碰上好几条蛇。幸运的是,我一次也没碰上蛇脱壳。有些蛇一点儿也不怕人,常常游进农户的家里。灶门口,屋梁上,草堆边,都是它喜欢光临的游乐场。有时,它甚至盘在你睡觉的床上,吓你一大跳。只要不是毒蛇,乡邻们总是显得特别宽容,说这是家蛇,是天赐的“稻龙”,保佑五谷丰登。我听了信以为真,并不知道所谓“家蛇”是爱吃老鼠的蟒蛇。

除了我钓住的蛇,故乡常见的还有水蛇、赤链蛇,乡邻们警惕它,提防它,但是并不随便伤害它。蛇的样子极其丑陋,乡邻们讲的故事中,偏把它与“一顾倾入城,再顾倾人国”的美女联系起来。在乡间,我从未听说“马、牛、羊、鸡、犬、豕”这最兴旺的“六畜”变美女的故事,却听到不少美女蛇的故事。人们为什么要将心目中丑与美的两极化为一体呢?起初我觉得这有些奇怪,后来又觉得这样的传说很高明——反差大能给人深刻的印象、强烈的震憾——传说折射出的是劳动者了不起的智慧!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过了数九天,就是春耕日。乡邻们第一次下田干活,碰见活蛇,就预示全年顺遂,遇上死蛇,便认倒霉,讲良心的,就要把死蛇挑到偏僻处,免得再让人撞见——这就形成了“蛇死有人挑”的习俗。

“龙蛇之蛰,以存身也。”惊蛰的雷声唤醒冬眠的蛇。大大小小的蛇从洞穴里游出来,窜来窜去,捕捉田鸡(青蛙),看到“蛇盘田鸡”,乡邻们往往要打蛇救田鸡。因为田鸡是农家的“护谷虫”,“该出手时就出手”,怎能见死不救呢?既保护蛇。又要“打蛇打七寸子”杀害它,这就是乡间对待蛇的态度。细细想来。这也跟蛇自身的所作所为有关: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冥冥之中还真像有这么一回事。

在十二生肖中,龙是最尊贵的,也是最受崇拜的。虽然俗语中也有“龙多主旱”、“龙多不治水”之说。不过,这也许是“官多扰民”的另一种说法,乡邻们的内心深处还是更喜欢龙。因此,每逢蛇年,他们总爱叫“小龙年”。乡间,托人说媒,如果生肖属蛇,也喜欢说成“属小龙的”。想

想也有道理,龙本是传说中的动物,身披鳞甲、蜿蜒修长的龙身不就是古人根据蛇想象出来的吗?故乡的蛇俗。是否反映了辛勤耕耘的人们希望提高地位,受到尊重的愿望呢?

救火忆旧

在海安乡下,老家的人们几乎都是聚族而居。房子多为草屋,泥墙土灶,彼此闻得到饭香,一旦有人不小心,引起火灾,火势很快就会蔓延到左邻右舍。旧时代的乡下,救火常常要靠镇上的水龙局。水龙局除水龙外,还摆着水桶、笆斗、火钩等工具,前面用栅栏关锁着,两旁贴着对联:“门虽设而常关,事有备则无患。”横批“太平平安”,同时。局里还供着火神菩萨。

传说,火神叫祝融,农历六月二十三是他的生日,这天,有水龙的集镇,一般都要举行水龙比赛,比赛的水龙赛前都要检修试验,以防关键时刻出故障。比赛的地点一般选择在地势平坦空旷、靠近水源之处。这样,可以方便汲水和群众前来观看。每条水龙由十多位壮汉抬到现场,做好准备。比赛开始,只听主持人一声令下,各条水龙立亥4水柱齐喷——先比射高,再比射远,接着就是互相对射。围观的群众此时自动组成啦啦队,呐喊助威,把比赛推向高潮。比赛结束,水龙局的董事要备酒,让手下人聚餐一顿。这些人平时分散在各行各业,借此机会喝碗齐心酒,算是勉励他们为地方出力。比赛和办酒的费用由董事出面募集,得款多少,张榜公布,多余的下年再用,少则自己垫付。

我十四岁那年,水龙局已不复存在,但救火的习俗变化并不大。记得那一天火灾发生在邻村,那时,乡间没有火警电话可打——打了。消防车也开不进来。救火只能沿袭传统的方式:敲锣,那是一种没有任何节奏的锣声,同时伴以大声叫喊:“救火啊!救火啊!……”听到这极富特色的火灾信息,人们纷纷向着火的地点跑去。一边跑,一边呼,一传十,十传百,“救火”的声音传得很远很远,救火的人也越聚越多。报火警的还在一手拿木棒,一手提锣,使劲乱敲,这有个名称,叫做“敲乱棒锣”,火不熄,锣不止。听到这特定的锣声,人们就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有火灾是不作兴不救的,这是祖辈留下的规矩。人们于是纷纷拿起自家的水桶、脸盆等救火工具向着火处冲去,火灾现场很快形成一条长龙。龙头通向河边,龙尾指向火场。水桶、脸盆在人们手上快速地传递着,配合得是那样的默契。邻近的村民这时大门敞开,所有用得上的工具均任人来取,无论是谁,这时要是吝惜自家的东西,准会触犯众怒,受到谴责。救火,除了“人龙”就是水龙。家乡各村都备有水龙,并设立了固定的救火人员,这些人平时参加生产劳动,一有火警,必须迅速抬起水龙,奔向火灾现场救火。水龙的原理与农用压缩喷雾器相似。只不过喷雾器的桶身是金属或塑料的,而水龙的桶身是木制的,比澡盆大得多,有半人高,救火时人们不断往木桶里加水,木桶上方横着两根木杠,十多名壮汉在木杠两头喊着号子将木杠提起压下,压下再提起,把空气压进去。在压缩空气的作用下,水管一头的喷管中水流直射而出,射程可达几十米。邻村的水龙这时也纷纷赶来,一条、两条……好几条水龙对准了烟浓火烈处,火终于渐渐地灭了,空气中散发着一股焦糊味,弥漫着白色的水汽。压水龙的汉子一个个筋疲力尽,但都神采飞扬,俨然是英雄。有人忙着给他们的水龙挂红,有人点燃了鞭炮。按旧俗,灾情平息后,主家要给抬水龙救火的人递上“红包”,但人家已经受灾,怎么好意思再叫人家破费呢?救火的人往往不要任何报酬,都纷纷离去。主家过意不去,就用小红纸写上感激之词,贴在路边、桥头,以表心意。

发生火灾是生活中的不幸,人们在救火中体现出来的那种精神却又是生活中的大幸。过去的救火情景,至今还留在我记忆的屏幕上。

传统的堂屋

母亲从乡下来,絮絮叨叨地告诉我:“唉,如今乡下有人跟城里学,也砌套房,安防盗门,连个堂屋也没有,有啥好?”我知道,在母亲眼里,套房的客厅再大也代替不了乡下老家传统的堂屋。

记得童年在老家,村子里家家都有一间叫做堂屋的房间。堂屋的位置一般在一栋平房的中间,两边分别是卧室或卧室兼厨房,也有的人家总共就两间草屋,那么安大门的这一间就是堂屋。讲究的人家,堂屋的后墙都是不开窗的,据说开了窗“不关财”。屋内铺砖块,要从门槛儿处逐渐向里,铺成特定的样式,叫做“招财进宝”。沿堂屋北墙放一张“家堂柜”。另外有一张八仙桌,四周围绕长凳。有些人家贫寒些,堂屋里是一张简易的木板小桌,几张小板凳,一口贮粮的缸:房梁上垂几根麻绳或草绳,悬挂着树枝做的木钩,钩上挂着竹篮、麻篮(芦苇编的篮子)什么的,篮里放着菜籽、蒜头什么的。尽管如此,靠北墙还是少不了柜——没有柜起码也得有木板条桌,因为北墙上贴菩萨,没有“家堂柜”或条桌,香炉烛台就没地方安置,逢年过节,敬神上供品也不方便。

多少年了,乡间的堂屋间总是这么一个格局。直到“文革”风暴起,堂屋才起了变化:原来的菩萨换成了领袖像,香炉烛台让位给“宝书台”——上面放着《毛泽东选集》。“文革”结束后,旧房翻造新房很普遍,堂屋的面积随之大了许多,显得宽敞明亮。但堂屋原来的格局并没有大改变,只不过领袖像逐渐被绘有寿星图之类的玻璃中堂画代替,香炉烛台重新登场,过去放缸的墙角出现了高高大大的冰箱。墙壁上除了挂着广播匣子外,还贴满了风景画和明星写真。

在乡间,堂屋是一家人最重要的场所。待客吃饭在堂屋,迎亲拜天地在堂屋,除夕点香拜祖宗,荠菜绿了包饺子,端午到了裹粽子,也都在堂屋。甚至老人离世,停灵也要选择堂屋,否则,“寿终”不“正寝”,算不得有福之人。堂屋又是农家人气最旺的所在。大人围坐在八仙桌旁忙碌,小孩在四周欢叫奔跑。连狗也兴奋得在人腿间钻来钻去。堂屋里总是洋溢着一家人团团圆圆、热热闹闹的亲情。乡邻之间爱串门,只要家里有人,堂屋的大门就始终敞开着。来人到了堂屋门口,问候一声:“在忙什么呢?”主人便会连忙热情相邀:“进来坐坐。”于是堂屋成了彼此交流的场所,家长里短,稻麦桑麻,化肥农药,商品打假……如果来人端着饭碗,便会坐上八仙桌,与主人一起吃饭,说说笑笑,主客之间,一点都不见外。

乡下不比城里,几声狗吠,阵阵风声,更显出乡村夜色的浓重和宁静。这时,村里人聚在堂屋里,谈笑、喝茶、抽烟。一家的喜事。大家来共享;一家的愁事,众人来分忧。堂屋里的灯光和笑声,使一个又一个漫长和单调的夜晚变得有声有色。

家乡的中秋风俗作文 第12篇

在正月初七,我的家乡潮汕,有个特别的风俗——吃七样羹。

今年正月初七那天……“妈咪,今天晚上吃什么啊?有没有人来咱家啊?”临近傍晚我就开始叫嚷。“吃七样羹啊,每年的今天都要吃的啊!”妈妈站在灶前,低头忙着自己的。“嗯?是吗?那七样羹是由什么组成的?来历是什么呢?”我好奇了,眼巴巴地望着妈咪。“这个啊,是由大菜、厚合、芹菜、蒜、春菜、韭菜、芹兰七样菜组成的。来历嘛,相传,宋朝有一个官人,因被奸臣陷害,被贬江南,在正月初七这天,他去到了一个偏僻荒野,那时他饿得头晕眼花,随手摘了七样菜,煮了吃掉,后来他复职高升,回忆起这天,便让家人每年正月初七吃这七样菜,也就是七样羹。还有一首相关歌谣呢,七样羹越吃越年轻,吃蒜才有钱可藏,老人吃了变年轻,小孩吃了面红青……”妈咪洗着菜,笑着说:“哦,那什么时候可以吃?”“一会儿。”

坐在椅子上,看着时钟,心里早被神奇的食物所吸引。与此同时,我也在小声地唱着歌谣……啊,什么时候可以见见它的真面目啊……这时间过得好慢,仿佛过了一个世纪……我迷迷糊糊的睡着了。

再睁眼,是被那若有若无的香气“叫”醒的,我望着叫唤的肚子,飞奔去餐厅,一眼就锁定了桌上那盘七样羹,我迫不及待地坐下,眼前的七样羹美如画,七样菜周围的淡青色汤汁在灯光下闪烁着光芒,如同一块打磨好的美玉,各型各色的菜如同穿着青裙子的曼妙女孩,那勾人的香气包裹着我,像是要带我去瑶池仙境……

“呜——”肚子在叫着,我有些不忍破坏这道菜,但最终还是夹起一块,送入嘴里,一下子,清甜的味道在我口中绽开,这鲜甜的口感刺激着我的舌头,我忍不住再吃一块……

吃饱之后,我抬头,看见父母对着我笑,“吃得很快啊,喜欢吧?”我才好像发现了什么,不好意思了。

中秋风俗的作文 第13篇

我们老家,中秋节的风俗是“看闺女”。娘家人拿上几包月饼,买上一些水果,头晌就到了。要赶上农忙,也是耽误不得的,否则,会让婆家人笑话或看不起。

可是今年,我知道母亲铁定了不会来的。因为,我让母亲生气了,并且失望透顶,伤心欲绝。我的婚姻,母亲是反对的,我爱人的家境平平,而以我的条件本可以找个更好的。母亲认定我跟着他会吃苦,所以坚决反对。但我最终不顾母亲的感受,义无反顾的结了婚,并为他辞去了令人羡慕的正式工作。这下,母亲更是发狠和我断绝母女关系,没有我这样的女儿。

其实,这一切的初衷本来是好的,想着只要努力打拼,就会干一番事业,就会赢得母亲的谅解。可事与愿违,我们失败了,败得很惨。说了你也许不相信,一日三餐几乎都成了问题,所有的同学朋友,这家一百,那家二百,几乎都借遍了,只是为了用来维持最基本的生活。

我几乎要崩溃了,昏昏然不知我的道路在何方,不知以后的路该怎么走。一天到晚的,除了昏昏欲睡打发时间,暂时忘却烦恼,没什么可做的了。所以,中秋节和我有什么关系呢?母亲是断然不会来的,这样的女儿不要也罢。

可是,母亲来了。我揉了揉双眼,几乎不相信这是真的。母亲手里提个篮子,篮子里装满了东西,上面盖一块红布。我又揉了揉眼睛,因为我的眼里噙满了泪水,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母亲也不说话,从篮子里依次拿出了月饼,鸡蛋和苹果

你能想象出那月饼有多么的美味,我就在母亲面前吃着,红的丝绿的丝。小时候只能每人分半块月饼的时候,也没这时的美味。

看我吃完,母亲提着篮子要走。临走说,“已经这样了,得想办法挣钱,买包卫生纸都是需要钱的!”我的心被震撼了,一个女人,连一包卫生纸的钱都要用来赊欠,简直太无能太丢人了。

母亲提着空空的篮子走了,后来母亲说,在回村的路上摘了些野菜放在篮子里装回了家,因为,没有谁会把所有的礼品都留下。

第二天,也就是农历的八月十六,我就整装一新出去找工作了,并很快找到了一份,也由此度过了我最困难的时期。

家乡的风俗作文 第14篇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都写过作文,肯定对各类作文都很熟悉吧,作文根据写作时限的不同可以分为限时作文和非限时作文。你知道作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家乡的风俗作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家乡的风俗作文1

家乡,是一个人永远的避风港!家乡,是殊途同归的美好地方!家乡,是一个人排除万难也一定要回的地方!每个人的家乡都有习惯,这习惯根据个人喜好,过着过着,就成了约定俗成的“风俗”了,这风俗形态各异,细节有所差异,但大体上,还真是一回事儿。不过,虽然大体上差不多,但给人的感觉却一定不一样,就是这么神奇。

我的家乡是东北黑龙江省大庆市的“温泉之乡”林甸,一年中,我主观觉得的第一个节日,是过年,不是指元旦,似乎元旦在1月1日就成了理所应当的第一个节日了,但我觉得,元旦只不过是一个假期罢了,而除夕开始,就是年三十,才是“节日”,饺子为代表的各色食品被人们端上餐桌,人人熬夜守岁,这天开始,直到初七,家家团圆,哦,除夕还要大扫除一次,寓意除旧迎新。

春节之后,就是元宵节了,虽说到初七为止家家团圆,但这一天元宵圆,月亮圆,所以元宵节,人们有的还要再团圆一次。这一天,可是为数不多的满月。

二月二,龙抬头,这有一个典故,人打翻了玉皇大帝的酒壶,所以玉皇大帝为了惩罚人类,不给人们下雨,青龙看到了人类叫苦连天,不忍心不给人们下雨,于是偷偷地给人们下了一场雨,被玉皇大帝锁在一块大石头下面,并说要青龙出来,除非人有本事让金豆开花,善良的人们不忍心看到青龙被锁在大石头下面,朝思夜想帮助青龙,有一天,一个老头发现自己家里的黄豆开花发芽了,一想:“呵,这不就是金豆吗?”之后这位老者将这个消息告诉了全村人。一天玉皇大帝下来视察的时候,看到一个地方全都供着发芽的金豆,玉帝如约放了青龙,所以流传下了“二月二,龙抬头”的典故,在我们这里,这一天出门既不能跑,也不能跳要不然就是“踩了龙头”一年交不上好运。

我们家乡的风俗大体上和其他地区的风俗差不多呢,但是啊,这过起来可是别有一番风趣,和别的地方的风俗相比可是一点也不输给人家,林甸地方虽小,但过年的时候可是和整个中国一起过,并过得格外热闹。

家乡的风俗作文2

元宵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它至今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一只神鸟降落在人间,被人们误杀,天帝知道后震怒,下令正月十五火烧人间,人们想出个法子,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这三天,每户人家在门前挂起红灯,从而骗过天帝,保住了自己的财产和生命。从此元宵节闹花灯,便成为了一个风俗,一直流传到现在。

往年正月十五这天晚上我们一家人都会来到大街上观赏花灯。美丽的花灯可真多啊,使人眼花缭乱!那漂亮的金鱼灯,全身金色,还吐出珍珠大的小灯泡,各式各样的小崽,灯来装饰整个鱼,真是既简单又漂亮。还有那夺目的五角星,美丽的小兔子灯全身粉色。它们都发出光亮,仿佛在跟大家说:“祝你们元宵节快乐。”

各式各样的花灯很多,看花灯的人也很多,大街上人山人海。连马路上也挤满了人,一眼望去,看不到人流的末尾。

终于到了猜灯谜的时间,我迫不及待,想大展身手了。心想:去年一个也没猜出来,今年我可是练过呢,我肯定会比爸爸妈妈猜的还多。开始了!开始了!不管三七二十一,直接跑过去,等我挤出来的时候手上拿满了灯谜纸。我找到一个地方,把灯谜纸一个一个铺在地上,开始思考答案。第一个,很简单:“多一半。”肯定是夕。因为多的一半吗。就这样,我一个一个地猜出了谜底。可是到了最后一个,我实在想不出来了:“无尺土之封。”我心想:好难啊,要去问爸爸。我跑到爸爸跟前:“爸爸,无尺土之封的谜底是什么呀?”爸爸思考了一下说:“是一”“为什么是一?”爸爸装作一副很有学问的样子说:“天机不可泄露。”听到这句话,我笑出了声。不过知道答案就行了,我还要去兑换奖品。我的奖品是一支笔和一本笔记本。我正准备去问爸爸最后一题为什么是一呢?可是等我拿着奖品去找爸爸的时候,爸爸给我买了一只烤鸡,我一下子就把问题抛到了九霄云外。到现在我还是没有问。

夜深了,在赏花灯的人,倒是越来越多,各种彩色的灯,像天上的星星一样,大放光彩。真是“一夜花灯醉,只缘春意浓。”

家乡的风俗作文3

年末将至,跟着老爸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今年将这在这里过一个不同寻常的春节。

我没来几天,清扫老屋,整理房间,摆弄桌椅都一一到位了,但显得有些没意思。这里没有了城市的喧哗,散落在山间的农户显得格外的安静,刚开始还找不到过年的气氛。

“冬冬嚓,冬冬嚓……”我隐隐约约听到了一阵敲锣打鼓的声音。我循着声音找去,在如牛背的山脊上,十几号人着装各异,吹的吹,打的打,但更让我感觉到特别的是走在队伍最前面的三个人——一个似船夫的老大爷,拿着一把木桨,头扎花巾,不时在做着划船状;中间的一个人手提莲花船置身其中,身穿花袄,浓妆,怪吓人的,随着前面的划桨人“随波荡漾”;最后一个人就更“搞笑”了,黑袄、头卡、白脸,手持蒲伞,最让人有趣的是耳朵间的那朵独鲜花,嘴角那颗大黑痣,关键的是随着“冬冬嚓”扭起了秧歌,再加上后面跟着一群又敲又打的老乡,好不热闹啊!我一边看着一边跟着大部队走着,穿过小桥,走进东村,来到了家家户户的门口,锣鼓声、鞭炮声,小孩子们嬉笑声,不时升上一阵阵青烟,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火药味。一天下来,我也不知道我跑了多少个村,也不知道来回看了多少遍,就是觉得看不过瘾。回来的路上还不时哼哼“彩莲船哪,哟哟,两头尖哪,呀嗬嗨,妹坐中间,呀儿哟,帅哥牵哪,划着。哟哟,呀嗬嗨”。

回到家里,爸爸妈妈告诉我这个叫“采莲船”,是我们湖北传统的民俗舞蹈。传说中观音娘娘坐船筹款修桥铺路,后人为了纪念观音娘娘的善举,就通过采莲船表演来表示赞颂,在春节期间,撑起采莲船为每家每户拜年、送上祝福。

后来的几天里,我天天坐在山脊边等着采莲船来,和他们一起给村民们送祝福。你别不信,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我也做了一回划桨人,学着划船的样子,还知道那个桨是纸糊的呢。

家乡的风俗作文4

大家都明白,正月十五是中国传统的元宵节。这一天,大家都要看花灯,猜灯谜,而我的家乡—歙县汪满田的花灯可是别有特色哟!

说那里的花灯很有特色,因为它们大都是由竹架子骨在内,糊纸于外,加以形象逼真的绘画与色彩点缀共同组成的各式各样的鱼儿。花灯为何都是纸鱼儿呢?传说由来以久,老人们说,古时火神总是来烧房子,人们损失了许多的财产,为了驱赶火神,人们就把花灯都做成鱼的形状,并带着如同真的大纸鱼绕着村子转。火神看见鱼,以为整个村子里有好多水,就不再敢来烧房子了。以后,人们就年年做鱼,戏鱼,以求平安。

每逢正月十五晚七点,花灯会便开始了。瞧!只见那天空中出现了许多烟花,有的金光闪闪,似一座金桥横空而架;有的五彩斑斓,升上天空呼啦开出各色的花朵…,各种烟花争奇斗艳,让人目不暇接。之后,真正的主角上场了!一个个头能装下两三个小孩的巨大纸鱼游来了,它的身体里有几十枝甚至上百枝红蜡烛,把路面照得亮堂堂的。在鱼队前,一个汉子拿着一个火把引路,十几个壮汉抬着一个“巨无霸”鱼缓缓地走来。“巨无霸”鱼摇头摆尾的,似乎在向人们问好,人们欢呼着挥手表示欢迎。紧随其后又是几条大鱼儿,后头跟着一条条可爱的小纸鱼欢快地游着,不时地互相亲昵着。小纸鱼的主人可是我们孩子,花灯会上也随之增加了几分童趣。

鱼队的中间杂着敲着铜锣,打着大鼓的大人,声音震耳欲聋,使花灯会更显热闹。几个淘气的小男孩跟着他们的爸爸和爷爷,举着燃完的烟花剩下的杆儿做成的小小火把,走在鱼队的最终面,来回跑着,乐着。鱼队走到另外的地方,又该烟花炮竹上场了,“叭”,这儿的炮竹响了,“轰”那边放烟花了,真不明白该看哪儿了呢!

元宵灯会“纸鱼儿”游,灯火通明喜乐洋洋!

家乡的风俗作文5

我们国家的节日有很多,比如:六一儿童节、五一劳动节,八月十五中秋节……但是我最喜欢的就要属正月十五元宵节了。

我的家乡每到元宵节这一天,就要吃元宵。先准备好材料:糯米粉、馅料(蓝莓酱,草莓酱等等)。先加入水和糯米粉揉成面团,然后稍微醒一醒,醒完后,就要制作元宵了,把大面团分成好几个小面团,把小面团压扁,再在里面加入馅料,我包了好几个汤圆,但是都失败了,不是馅太少,就是馅太多,要不然就是没有包好,都露出来馅了。后来,我向妈妈请教了一下,妈妈边做边向我说,听了妈妈说的话后,我成功包出了汤圆,后来,我包的越来越多,越来越熟练了。包完后就要下锅煮了,先把水烧开,然后把汤圆下里面。煮到你觉得软软糯糯的就行了。在等待的时间里,我对锅中的一切只能是猜测:汤圆必定大了两三倍了吧,汤也有了汤圆的味道了吧。想着想着,锅开了,上面飘着汤圆的香味,忍不住让人多吃几口。把汤圆盛在碗里,我看着这些汤圆,情不自禁地用汤匙盛了一个汤圆,刚想往嘴里送,妈妈说道:“一会儿再吃,刚做好的太热了。”虽然听了妈妈的话,但是汤圆好像在让我把它吃掉,我不禁张开了嘴,把汤圆放进了嘴里,“啊,好烫啊!”我不禁又大叫了一声,我赶忙把汤圆吐了出来,过了好一会儿,汤圆有些凉了,我才把汤圆送进嘴里,软软糯糯的太好吃了,里面的馅也好吃,不一会儿,我就吃了两碗,听妈妈说,汤圆寓意团团圆圆。

晚上,我们在赏花灯,上面的图案各式各样,还有猜灯谜,我抽选了一张字谜,上面写着“一头牛被吞了牛尾巴”,我一想,答道:“告!是告!”妈妈说我答对了,我特别高兴,于是又猜了下一个“顺着念,采花蜜;倒着念,比蜜甜”,我一想,肯定是蜜蜂,于是答道:”是蜜蜂。"我又答对了,一轮下来,属我答对的多。

元宵节可以赏花灯,吃汤圆,还有多种活动,我最喜欢的就是元宵节了。

家乡的风俗作文6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虽然我们大中华地区幅员辽阔,有成千上万的习俗,但我最喜欢的是春节,这是一个让家人团聚的好节日。这是我们家乡最传统的习俗,也是成千上万中国人继承的一个好节日。

春节期间,每年大年初一,家家户户开开心心贴春联,放鞭炮,开开心心吃年夜饭。

传说每年大年初一,山上有个妖怪叫年,会从山上下来吃村里的牲畜。不仅如此,就连人也不会放过。所以大家都躲在家里不敢出来。许多勇敢的人去与年战斗,但他们永远离开了。有一次,一个人躲在家里用竹子取暖。突然,竹子爆裂,发出很大的声音,惊动了外面的一年。人们看到后,纷纷点起竹子,终于成功地把它吓跑了。后来发现年兽怕吵,每年元旦都放鞭炮。从那以后,他再也没有被过年攻击过。这一天,人们聚在一起,放鞭炮,贴春联,人们称之为中国新年和春节。

除夕,春节的前一天,成年人贴春联和灯笼。他们买了对联贴在.的门口。妇女们在家打扫卫生,扫除一年的灰尘。在孩子们帮助成年人的那天,每个人都很忙。晚上一家人坐在一起:在外打拼的爸爸妈妈回来了,在外读书的孩子回来了,还有一些一年没见面的`亲戚回来了,就为了这一天吃顿团圆饭,抱怨家里一年的相思。今天晚上,看春晚成了不可或缺的节目。一家人围坐在电视机旁,时而笑,时而动。

星星跟着月亮,终于迎来了我们最期待的一天。春节的早上,孩子们给大人拜年,说了一些吉利的话。大人们给了孩子们压岁钱,孩子们欣喜若狂。这一天,鞭炮声不断,非常热闹。中午,家家户户聚在一起吃饭,谈笑风生,分享一年的一切成果和收获。下午,老人聚在一起打牌,大人陪孩子玩

春节是最热闹、最快乐的节日。虽然这一年只是一个传说,但它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乐趣、无限的温暖、无限的期望和无限的梦想

家乡的风俗作文7

都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拿我最期盼的除夕说,各地都会有自己的一套风俗,我们温州自然也有一套独特的除夕的方式。

早上起来,大门就已经忙着买菜了—鱼、肉、年糕,多到目不暇接。菜场里也是人山人海,路上还能看到许多红灯笼,一片红火。接着便马上开始“掸新”,也就是大扫除,让整个家焕然一新,以此迎接新年。

到了下午,就是贴春联了。许多户人家都拿出准备好的新的红对联,换下贴了一年的老对联,既是辞旧迎新,又给人一种美好的向往,与对新年到来的期盼和喜悦。

大概三四点钟,丰盛的年夜饭就开始做了。先是准备十样冷菜,拿出晾晒好的酱油肉和蒸好的鸭舌等,用红色高脚碗盛,象征着“十全十美”和“步步高升”,并放上一片胡萝卜,以示讨彩。到了烧热菜的时候,爷爷奶奶与父母便一齐开始忙活,烧鱼的专门烧鱼,煮肉的一心煮肉。且这热菜也是很有讲究的,寓意着“年年有余”“年年高”的鱼或芋和年糕不必说,像红烧肉,金针鸡等通常也会出现在餐桌上。

五六点钟左右,年夜饭也开始了。十个冷盘陆续端上,放在冷盘中间,而年糕则往往是第一个。菜上齐,那红红的排骨和淡黄的咸鱼飘散着两种不同的香气,让人感到无比舒适。大人们也开始互相敬酒,祝贺对方“事业有成”“身体健康”等,小孩也在父母的催促下去敬了亲戚长辈,一片喜庆热闹。

吃饱喝足,春晚也拉开序幕,一家老小坐在屏幕前凝神观看,气氛融洽,时不时还在群里发个红包或是给远亲或是亲友送祝福,让喜庆通过网络也能传递。

一个多小时,小孩们便坐不住了,跑去放起了鞭炮。各色鞭炮发出光芒和声响,有的是“噼里啪啦”的炸出绚丽的火花,有的点起来没有美丽颜色,但爆炸威力响声却非常大……与其说是在玩,不如说是一场小型烟花秀。

终于到了零点,钟声一响,四面都传来震耳欲聋的爆炸声与滚滚浓烟,而天上则是各色烟花。望着眼前的一切,大家都沉浸在长大一岁的喜悦中。

除夕活动也至此大致结束了,有的人睡觉,也有人守岁至天明,早上大家便又开始忙着拜年。

温州的除夕别具一格,但他最吸引人的还不止于此,而是他的热闹,温暖和美好的亲情。

家乡的风俗作文8

家乡的风俗,总是散发着一种熟悉而又陌生的味道。

我的家乡上高,是一座美丽的小县城,算不上大,但在我心中的分量却很足,它的一些风俗你知道吗?

在上高,人们建房子都极为讲究,从选择地址、破土开工、上梁,直到乔迁,都遵循着一套极为严谨的传统风俗。

首先是选择屋址。在定地基时,通常要请一位风水大师来看风水,大门一定不能对着山沟深壑、开阔大道以及直冲江河,屋址一定取顺势,并要前低后高,立一块带有“福”字的壁照,可以“辟邪去煞”。正所谓“左青龙,右白虎”,左可比右高,右不比左高,显然,这是古代崇龙尚左的风俗。

其次是破土开工。人们在开工前,先打好房基,然后在木桩上端裹上红纸或红布,由主家家长挖第一锹土,俗称“破土”,再在四角撒上太平铜钱,俗称“镇邪”。开工多选双日,尤是“逢六”“逢八”,最忌“十四”。有些人还会贴对联,以示喜庆。

再次是上梁。上梁一定要选黄道吉日,乘太阳高高升起,吹唢呐。并按老幼次序拜梁,让工匠们把梁升起,摆正后,在梁的两端压上麻糍。那场景,热闹非凡,大家伙聚在一起,欢欢庆庆,一醉方休。这种酒,就称之为上梁酒。据传统风俗,一席木、二席泥、唯有三四席。此风俗一直沿袭至今未变,唱彩调,放鞭炮,说吉祥话,抛酒麻糍,糖果……

最后是乔迁。人们在乔迁时,对小孩一定要和睦,在搬家的过程中,不可多与他人打招呼,切忌午睡,而且一定不能打破东西。在搬家当天,因在新宅煮一些开水及将电风扇在家中四方吹拨,以求“风生水起”,晚餐可煮一些汤圆,甜品,全家共食,表示团团圆圆之意。

看到乔迁之喜的场景,再思这一连串的过程种种,应该是上高的祖辈们的经验积累,更是前辈对生活更好更美的追求。

至今,有些风俗已被改革掉了,但还是流传下来了一些风俗。那是家乡熟悉而又陌生的味道。

家乡的风俗作文9

一样的月光,不一样的中秋;一样的中秋夜,不一样的月饼文化。我从书上了解到:博饼——是福建闽南人几百年来独有的中秋传统活动,是一种独特的月饼文化,也是闽南人对历史的一种传承。

“博饼”的由来有许多传说。但听得最多的,传说是我国古代很有名的郑成功将军,在屯兵时,为解士兵的中秋相思之情,为激励、鼓舞士兵的士气,而发明的一种娱乐活动。因“博饼”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就一代一代传了下来,便成了如今闽南地区独具特色的民间习俗。

中秋博饼,讲究的是一个趣味、开心,博的是一个好兆头。可能是因为大多数人都相信,博中状元的人,来年运气总是会特别好。我想:是因为博饼活动里,倾注了人们多种的感情寄托吧!所以,厦门人对中秋节格外重视,厦门的中秋节当然也格外热闹。民间甚至有“小春节,大中秋”的说法呢!

当一粒粒骰子在大瓷碗里旋转、落下,发出“叮叮当当”的清脆响声时;当欢声笑语从人们的心底飘出,各个眼底洋溢着快乐的笑容时,那种其乐融融的感觉总是特别温馨、特别美妙。

很多外乡人来厦门,都会被这种浓浓的节日风情所打动。不仅因为博饼趣味性大、参与性强,更多的是对中秋节阖家团圆的深深期盼之心。

今年我总算弄明白了,一套会饼有:状元一个,对堂二个,三红四个,四进八个,二举十六个,一秀三十二个。原来数量是成倍数地递减啊!妈妈说:“简单理解,会饼——是根据中国古代科考名次来设计的,考得最好的就是‘状元’,依次是‘榜眼和进士’……”

我惊呼:“怪不得状元那么难博到,原来是第一名啊!我要是能博到状元,能考个状元那该多美呢!”妈妈又说了:“博饼博状元完全是运气,而考状元凭的是孜孜不倦、刻苦认真学习所积累的实力噢!”

我听了若有所思……

家乡的风俗作文10

春节是我们中国的传统习俗,我去过很多地方过春节,只有妈妈老家的春节是我见过最特别的。

我妈妈的老家是河北,房子是个四合院,分东、西、南、北四个屋,她那里在每年农历腊月二十九的晚上就要在北屋摆贡品,这里的特别之处就在于贡品,一张正方形的桌上中间先摆上一个猪头,猪嘴里叼着一个猪尾巴,外婆说:“这代表有头有尾,猪头左边摆上一只鸡,代表吉祥如意,右边摆上一条鱼,代表年年有鱼。”接着还要炸藕盒,“藕盒”就是把莲藕切片,两片中间连着不切断,把调好的肉馅放进去,然后在外面裹上面粉放到油锅里炸,炸成金黄色捞出来,放到鱼的右边,然后再开始炸牛肉丸,炸好以后放在鸡的左边。这样桌上的贡品还没有摆完呢,还要在猪头、鸡、鱼、丸子、藕盒后面都摆上一个前一天就做好的桃子形状的馒头,渐变的粉红色做的特别好看!然后再在馒头后面摆上五盘各式各样的糖果。所有东西的后面贴着一张天帝老爷的画像,画像两边各挂着金黄色的锡纸元宝,然后在猪头的前面放上香炉,香炉上插上一根龙形状的香,外婆说:“这叫盘龙香,一根刚好烧一天,每天烧一支!在每次吃饭之前还要还要磕头烧纸,一直烧到年初二,这样所有的贡品就算摆完了,而且每家每户都是这样摆的。”

到了年三十,一眼望去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大红灯笼高高挂,一派祥和喜庆,人们忙着贴对联,粘福字,到了中午要包饺子,这也是北方特有的习俗,外婆说:“过春节吃饺子,取自《更岁交子》,也是继承祖先的习俗,饺子包好以后要在祭祀祖先之后才可以吃。所以饺子是一种具有仪式感的食物。再有饺子的形状向元宝,寓意“招财进宝”符合中国人过年图吉利的想法,而且饺子皮薄馅足,味道非常鲜美,百吃不厌,在这里七八岁的小孩就都会包饺子了,所以过年吃饺子的习俗就这样一代一代的传下来了,到现在饺子不仅仅是一种食物,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人们团圆的象征,也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听完外婆这样一说,我更觉得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习俗具有重大意义,深深感收到我们祖先的智慧。

家乡的风俗作文11

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题记

每个地方有每个地方的地域特色,所以会有那么多的风俗,我的家乡武汉的风俗也数不胜数。其中最让我难忘的是黄陂区的僵狮子。

一次元宵节时,我来到黄陂那里正在举行僵狮子的活动,那里人山人海,围着一大群人,看不到人的边际我的人群中小心地穿梭着。鞭响越来越近,越向前越是震耳欲聋,夹着锣响,终于到了前面。舞狮人身穿红色的衣服,头戴一个狮头,狮头的样子很狰狞:白色的獠牙,黑色的巨大眼睛,像铜铃一般,黄色的鼻子,脸画着各色的图案,有些小孩子差点吓哭了,一个人在里面操作,时而跳动舞狮人身穿红色的衣服,头戴一个狮头,狮头的样子很狰狞:白色的獠牙,黑色的巨大眼睛,像铜铃一般,黄色的鼻子,脸画着各色的图案,有些小孩子差点吓哭了,一个人在里面操作,时而跳动,时而俯身。锣敲的越响,舞狮的人们越看越热闹,聚来的人越来越多,一阵接一阵的人潮涌动与那狮子遥见辉映。有的人在人群中上下跳动,仿佛自己也在表演,还有人一阵阵的鼓掌喝彩,有人高举相机,有的人露出开心的笑容。狮子在背后有一条披风般的丝带,狮子边跳丝带就舞动,有时一只狮子在你面前张牙舞爪仿佛展示自己有多威风,锣声不绝人们的心情越发激动了。僵狮子也叫将狮子,实际叫将军石狮,子发源于武汉地域,也代表一种祭祀启平安的愿望,僵狮子在传统舞狮中加入了神的色彩,那狮子的表现怪异,其他地区的舞狮非常有精神,僵狮子也叫将狮子,实际叫将军石狮,子发源于武汉地域,也代表一种祭祀启平安的愿望,僵狮子在传统舞狮中加入了神的色彩,那狮子的表现怪异,其他地区的舞狮非常有精神,狮子仍舞着,人的心情高兴到了极点。

每个地方有每个地方的习俗,这么多的习俗组成了中国灿烂的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繁华依旧。

锣声喧天,炮声不断,我看着舞动的僵狮子许下美好的愿望。

家乡的风俗作文12

家乡的风俗——吃七样羹

在正月初七,我的家乡潮汕,有个特别的风俗——吃七样羹。

今年正月初七那天……“妈咪,今天晚上吃什么啊?有没有人来咱家啊?”临近傍晚我就开始叫嚷。“吃七样羹啊,每年的今天都要吃的啊!”妈妈站在灶前,低头忙着自己的。“嗯?是吗?那七样羹是由什么组成的?来历是什么呢?”我好奇了,眼巴巴地望着妈咪。“这个啊,是由大菜、厚合、芹菜、蒜、春菜、韭菜、芹兰七样菜组成的。来历嘛,相传,宋朝有一个官人,因被奸臣陷害,被贬江南,在正月初七这天,他去到了一个偏僻荒野,那时他饿得头晕眼花,随手摘了七样菜,煮了吃掉,后来他复职高升,回忆起这天,便让家人每年正月初七吃这七样菜,也就是七样羹。还有一首相关歌谣呢,七样羹越吃越年轻,吃蒜才有钱可藏,老人吃了变年轻,小孩吃了面红青……”妈咪洗着菜,笑着说:“哦,那什么时候可以吃?”“一会儿。”

坐在椅子上,看着时钟,心里早被神奇的食物所吸引。与此同时,我也在小声地唱着歌谣……啊,什么时候可以见见它的真面目啊……这时间过得好慢,仿佛过了一个世纪……我迷迷糊糊的睡着了。

再睁眼,是被那若有若无的香气“叫”醒的,我望着叫唤的肚子,飞奔去餐厅,一眼就锁定了桌上那盘七样羹,我迫不及待地坐下,眼前的七样羹美如画,七样菜周围的淡青色汤汁在灯光下闪烁着光芒,如同一块打磨好的美玉,各型各色的菜如同穿着青裙子的曼妙女孩,那勾人的香气包裹着我,像是要带我去瑶池仙境……

“呜——”肚子在叫着,我有些不忍破坏这道菜,但最终还是夹起一块,送入嘴里,一下子,清甜的味道在我口中绽开,这鲜甜的口感刺激着我的舌头,我忍不住再吃一块……

吃饱之后,我抬头,看见父母对着我笑,“吃得很快啊,喜欢吧?”我才好像发现了什么,不好意思了。

七样羹越吃越年轻,吃蒜才有钱可藏,老人吃了变年轻,小孩吃了面红青……我摸着圆圆的肚子,哼着歌谣。

家乡的风俗作文13

春节到了,每个地方都有每个地方的习俗,而我的家乡也有我家乡的春节习俗,下面就让我来介绍一下吧。

家乡有句俗语叫:“年二八、洗邋遢”,意思是,到了腊月二十八这天,要把家里大扫除一遍,为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到了除夕,大家可就忙了,女人就为了团圆饭做准备,男人则帮忙杀鸡、杀鹅、贴对联、贴门画、买花、买年橘、盆景……

晚上可就热闹了,有些大人在茶余饭后就等着看万众瞩目的《春晚》了,小孩子们就穿着一身新衣服挨家挨户地去得压岁钱,俗称“利是”。而有些大人们则带着小朋友去逛广州特有的迎春花市,说到迎春花市,这可得详细介绍介绍:每年的春节前夕,广州的大街小巷都摆满了鲜花、盆景,各大公园都在举办迎春花展,特别是除夕前三天,各区的主要街道都搭起彩楼,扎起花架,四乡花农纷纷涌来,摆开花市,售花赏花,人潮涌动,十里长街,繁华似锦,人海如潮,一直闹到初一凌晨,方才散去。这就是广州特有的迎春花市。

半夜十二点来敲门时,每家每户都响起喜庆的鞭炮声,大家都沉浸在漫天飞舞的鞭炮纸上了。鞭炮一过,就是五彩缤纷的烟花点缀在无暇的天空上了,人们望着飞上天的烟花,一起期望着新的一年、新的气象。

到了初一,大家都非常有空,大人们就会去打麻将,而小孩子们则用自己的压岁钱案买各种零食玩意儿。到了晚上,天空中还是闪烁着五光十色的烟花,有条件的则特地乘车去琶洲等地看烟花。

春节的另一个高潮又是尾声——元宵。我们这里并不是每条村都过春节的,有些人就会过正月十三、十四、二月初二……而我们这条村正好就是过元宵的。我们要准备好各种菜肴迎接客人,让客人吃得开心,会得慰心。

这就是我家乡的春节习俗,你家乡的春节习俗又是什么样的呢?

家乡的风俗作文14

我的家乡在通海县兴蒙乡,这是一个山清水秀,美丽富饶的地方。

兴蒙乡有许多特产,而最出名的就要数甜瓜了。看!那一排排白色的瓜棚里,一年四季都可以栽种和收获,无论是风和日丽的春天,夏日炎炎的夏天,金风送爽的秋天,还是小雪纷飞的冬天,在瓜棚里都能见到又圆又大的甜瓜。

一天,舅舅从老家来城里看我们,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甜瓜,你看那甜瓜,浅白色的身子,披着一身毛茸茸的外衣,显得特别神气,嘿,摸上去还带刺呢!听舅舅说,甜瓜的品种有许多,有香甜可口的“红尊”……

我被舅舅说得口水都流出来了,赶紧拿了一个甜瓜,迫不及待地把它洗好,放在砧板上,用刀把它均匀地切成四瓣。只见甜瓜里的汁儿直往外流,轻轻掰开,露出了晶莹剔透的果肉,里面还有许多小小的白色的籽,仿佛许多小公主住在水灵灵的摇篮里。

闻一闻,啊,酸中带甜,甜中还夹杂着一股淡淡的清香,令人垂涎三尺。尝一尝,哇,真是香甜爽口,清脆多汁,美味极了,吃完后,还回味无穷,令人越吃越爱吃。要是在炎热的夏天能吃上几口甜瓜,那可真是甜凉解渴,爽极了!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我知道了:甜瓜属于葫芦汁,是蔓生草本植物,原产于非洲热带沙漠地区,大约在北魏时期随着西瓜一同传人中国,明朝开始广泛种植。20xx年,我的家乡兴蒙开始大量种植甜瓜,因为家乡的土壤,气候都比较合适甜瓜的生长。现在,甜瓜已成为

了兴蒙乡一道亮丽的风景,而且给兴蒙乡带来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甜瓜全身都是宝。甜瓜的根、茎、叶、花、果实、瓜皮、都可以供药用。甜瓜的茎能治齆鼻;叶能治头癣;花能治心痛、毒疮;皮可以用来治疗牙痛,真是用处多多。

甜瓜不仅是治病的好药材,而且甜瓜还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胡萝卜素、维生素、还有酸、钙、磷、铁等人体所需要的营养素。听了我的介绍,你一定都口水直流了吧!如果你们有机会到我的家乡,别忘了一定要品尝美味的甜瓜哦!

我爱家乡美味的甜瓜,更爱我的家乡。

家乡的风俗作文15

虽然我已经离开家乡多年,但端午的习俗依然清晰地留在我的记忆中。

那时,我还是一个五六岁的孩子呢!那时,四周不是高耸入云的高楼,而是连绵起伏的青山。那时,只要一听到端午节我就喜疯了,因为端午节可以和奶奶去打午时水,还能放纸龙、采草药!

说起打午时水,还有一个传奇故事呢!从前有一个穷人,他每天只能吃米糠,他家门口有一口井,紧连着龙宫。一天,玉帝让龙王去降雨,结果下了三天三夜,洪水泛滥,妖魔鬼怪也出来祸害人命。水神得知后火冒三丈,便跑去与龙王大战了300个回合,终于把龙王斩于刀下。人们的生活也变得幸福起来,他们非常感谢水神,便在端午节的中午打水,美其名曰:“打午时水”。

“奶奶,奶奶,可以去打水了吗?”奶奶把包好的粽子放入锅中,拎上两个大水桶,我们就出发了。经过了许久的“漫漫长旅”,终于到了水井边。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威风凛凛的水神像,他双眼炯炯有神,身材魁梧。奶奶在他的面前拜了几拜,我也步履蹒跚地走过去,有模有样地学着。眼前还有一条犹如长龙般的队伍,每个人都拎着一个水桶。有的正相互唠着嗑,有的则翘首以盼,不停地踮脚张望……我排在队伍中间,心里特别好奇,午时水到底长啥样嘞?是不是和普通的水有所不同呢?看着眼前的队伍越来越短,我也愈加兴奋了“奶奶,奶奶,轮到我们啦!”奶奶一边拉着我的手,一边靠近水井。她小心翼翼地提着水桶,把轱辘往下放,水盛的满满的,阳光反射在水中,像一大桶水晶一般亮堂。“奶奶,奶奶,我渴了!”“那也得到家才能喝。”“那你抱我看看午时水嘛。”“哇——”我惊讶地叫出来。水井的周围都贴着红色的纸,上面写满了“福”字,那寄托着人们美好的愿望,祈祷着家家户户都能安康福禄。

上一篇:国旗下讲话:严于律己_做遵纪守法的好学生下一篇:党员宣誓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