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欣赏诗歌范文

2024-06-17

文学欣赏诗歌范文(精选14篇)

文学欣赏诗歌 第1篇

诗歌欣赏:《最后的诗歌》

1

用一个季节

把三百六十五天排列

我始终不能排列出形状

更没能排列出幸福

哪怕一个温柔的文字

我都没有排列出来

我承认

我失败了

或者说,排列本身就是一个错误

2

一个晚上

我可以抽完一盒的香烟

散落的烟头

如同过去的凌乱的日子

我试图把凌乱的日子整理

只是千般的`头绪

无处下手

我突然想过去的日子

是不是那日子就是曾经的题

那题为何竟然是一个未知的解

3

很多年

我都不曾流过泪了

这次也没有

我只是觉得我的眼眶有了感觉

这感觉让心有了酸楚

这酸楚让我茫然

我真的不清楚

我怎么竟然会有这样的感觉

并且这种感觉还要一次次袭来

让我都快要流下泪来

4

其实生活还是简单的好

简单地生活

简单地恋爱

简单地生育

过一种简单的日子

即使把自己的简单

融入别人的生活

她也不会把你看得复杂

更不会用异类的眼神看你

也不至于

让一切都复杂起来

更不至于

解释都无处说起

5

我不想写诗了

因为写诗

让我多情

让我善感

让我脆弱

如果不写诗

我完全可以一笑而过

如果不写诗

我完全可以在春天享受温暖

现在什么都不能了

我唯一要做的

就是把文字一点点擦去

让我重新开始学习口语的表达

6

我想我们还是

各自偎依在各自的怀抱中吧

姑且不去管

这个怀抱是幸福

还是痛苦

你写你的诗去

我擦我的文字

明天或者昨天

已没有必要再去关心

因为你把我所有的想象

已在瞬间扼杀

即使复活

我又怎么能把自己原谅

7

所谓的所谓

不再清楚明了

要那么多明白干什么

主宰世界是多么地荒唐

是天

让我必需狠下心来

就让所有的城池

成为一种沦陷的风景

文学欣赏诗歌 第2篇

丹尼丝·莱维尔托芙(Denise Levertov)是美国有重要影响的当代女诗人,1923年出生于英国伊尔福特。母亲是威尔士人;父亲是从德国移居英格兰的犹太人,后来在一间英国圣公会教堂担任神甫。莱维尔托芙自幼在家接受教育,五岁就立志成为作家。1947年与美国作家米切尔·古德曼(Mitchell Goodman)结婚后移居美国,二人后来离异。

穿越

Passage

by Denise Levertov/莱维尔托芙

The spirit that walked upon the face of the waters

Walks the meadow of long grass:

Green shines to silver where the spirit passes.

那曾在水面上运行的.灵

正走过没膝的草场:

那灵所到之处,绿草就发出银光。

Wind from the compass points, sun at meridian,

These are forms the spirit enters,

breath, ruach, light that is witness and by which we witness.

那自四面到临的风,天顶的太阳,

是这灵所进入的形体,

气息,圣灵,光,它的见证亦使我们见证。

The grasses numberless, bowing and rising, silently

Cry hosanna as the spirit

moves them and moves burnishing

无以计数的草,绵延拜倒起身,

默念着和散那,当这灵

在闪亮的运行中将它们触动

over and again upon mountain pastures

a day of spring, a needle’s eye

space and time are passing through like a swathe of silk.

一次,又一次,在山坡的草场,

在一个春日,一个针眼里,

林语堂诗歌翻译欣赏 第3篇

关键词:林语堂,翻译,鉴赏

1 前言

林语堂在当代似乎被更多的学者认为是文学创作大家, 然而事实上, 林语堂虽然用英语创作了大量的文化及文学类作品, 但其作品内容有很多是包含着节译或者变译的中译英作品 (卞建华, 2005) 。其晚期翻译的作品如:《浮生六记》、《老残游记》、《幽梦影》以及诗歌英译都为翻译研究留下了一笔巨大的财富, 尤其是林氏的《论翻译》系统地阐述了他超前独创的翻译思想, 对新时期中国文化走出国门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在诗歌翻译方面, 林语堂特别指出它们的不可译性, 因为对于任何一个语言文化中所衍生的诗歌来说, 其韵味、意境、韵律等整体的风格等很难在另外一种完全不同根源的语言文化中得到完整的重现。林氏提出“凡文字有声音之美, 有意义之美, 有传神之美, 有文气文体形式之美, 译者或顾其义而忘其神, 或得其神而忘其体, 决不能把文义文神文气文体及声音之美完全同时译出”。 (林语堂, 1994)

2 林语堂诗歌翻译评析

笔者从林氏的《东坡诗文选》节选了三个译作, 每个译作都有其不同的翻译侧重点, 体现了林语堂矛盾又统一的诗歌翻译立场。

例一:

譬彼舟流, 不知所届。

心之忧矣, 不遑假寐。

Like unto a drifting boat, None knows where it is heading.

Restless I lie upon the pillow, For my heart is bleeding.

这是一节选自抒写作者忧愤的作品, 该小节描写的是作者焦虑彷徨的心境。文中“譬”的意思是“好像”;“流”是“漂流”;“届”是“到达”之意;“假寐”在现代汉语中是“不脱衣服而睡”。从译文内容来看, 林氏的译文没有遵循“忠实”这一原则, 他将“忧”译成“bleeding heart”;“假寐”译成“restless”;而从译文结构上来说, 译文第二句和第四局押韵, 对仗工整, 因此可以说在翻译这节文章时, 林氏舍弃了原文的意思, 追求诗歌应有的韵律美以求迎合西方读者的审美要求, 反映出其对西方文化的妥协。

而在下面这首诗的翻译过程中, 林氏又将译文格式放在次要位置, 突出对诗歌所蕴含的深意的阐释。例二:

寒灯相对记畴昔, 夜雨何时听萧瑟?

君知此意不可亡, 慎勿苦爱高官职!

Remember, my brother, whenever you sit in the lamplight on a cold evening, how we promised to each other that we shall sleep in opposite beds and listen to the rain in the night.Keep this in mind, and don’t let us be carried away by our offi cial ambitions.

这是一篇与描写与朋友依依惜别的离别诗。史载苏轼与苏辙手足情深, 他们兄弟一生写了很多抒发手足之情的著名诗篇, 这是苏轼所写的最早的一篇。“寒灯相对记畴昔”句是对“畴昔” (往昔) 兄弟相聚时畅谈终宵的回忆。苏轼在诗末自注有:“尝有‘夜雨对床’之言, 故云尔。”的说明。“夜雨对床”, 有的版本作“夜床对雨”。“夜雨何时听萧瑟”句是对未来朝夕相伴的盼望;全诗结句则是兄弟二人的相约之语:不恋高官高位, 到老来远离凡尘, 二人相携共度余生。全诗美段七字, 结构工整。然而译文的结构采用了林氏擅长的散文结构, 失去了中国古代诗歌在韵律、形式上的美感。从“忠实”这一翻译原则层面来说, 原文的信息得到了完整的呈现, 甚至隐含的内容也得到补充。为了便于西方读者更深层次地理解这首诗的意境, 林氏在译文里添加诸如my brother、sleep in opposite beds等信息, 将两人的亲密关系有效地烘托出来。这节诗的翻译又彰显出译者尊重中国文化, 并极力向西方人传播东方文化的翻译特点, 表现出译者不甘心向西方文化屈服, 积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例三:

饮湖上初清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浓妆艳抹总相宜。

The light o f water sparkles on a sunny day;

And misty mountains lend excitement to the rain.

I like to compare the West Lake to“Miss West”,

Pretty in a gay dress, and pretty in simple again.

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 也是一首写景状物的诗, 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其中“饮湖上”是指在西湖的船上饮酒;“潋滟”是“水波荡漾、波光闪动的样子”;“空濛”即“细雨迷茫的样子”;“西子”即“美女西施”;“总相宜”即“总是很合适”。该诗奇数行押韵, 对仗工整;再观其译文, 结构整齐, 偶行押韵, 基本上保持了原文结构的整体效果。从文章大意来说, 林氏将“空濛”译为“misty”;将“雨亦奇”译为“exciting rain”, 并用lend巧妙地运用拟人的修辞格, 将山色和奇雨之间的关系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充分展现译者英文文字的驾驭功底。此外, 林氏将“西子”直译为“Miss West”, 这种翻译方法使得译文既保留了诗歌的韵律, 又兼顾了意义;一方面弘扬中国传统诗歌文化, 另一方面满足西方读者的审美需求。 (陆洋, 2005)

3 结语

林语堂的翻译观点具有一定的矛盾性。 (冯智强, 2012) 一方面, 他追求中国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 在翻译传统诗歌时强调原文与译文的意思上的“忠实”原则, 让西方人更好地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理念;另一方面, 他想迎合西方读者对诗歌形式美的期待, 因此向西方文化进行妥协的心理。但是纵观林氏的诗歌翻译, 其以传递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 其次兼顾西方审美标准的文化变译翻译理念已经深入其翻译作品甚至是文学作品创作中, 为中国翻译界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参考文献

[1]卞建华.对林语堂“文化变译”的再思考[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5 (2) :40-45.

[2]冯智强.“译可译, 非常译”—跨文化传播视阈下林语堂编译活动的当代价值研究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J].2012: (3) :30-35.

[3]林语堂.无所不谈合集[M].林语堂名著全集 (第16卷) [C].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4.

北城诗歌及文学观 第4篇

诗歌欣赏:诗歌杂赋 第5篇

断,情缘,心有千结人有嬛。

嬛,薄衫,才郎远志别红颜。

颜,妙弦,美人如玉笄金簪。

簪,璀璨,珠宝盈盈晃人眼。

眼,望安,深交却恨相遇晚。

晚,星瀚,百晓书生天地观。

观,问天,看晓银河星宿研。

研,凡间,数尽红尘只能叹。

叹,回函,现在正值兵荒乱。

乱,因玩,恋衣莫要记心间。

间,道酣,一笑泯却郎薄怨。

怨,不堪,喜笑眉开烦事断。

寒,秋蝉,长鸣愁思思将断。

断,心甘,把酒问月姮娥欢。

欢,偷闲,不再踏足江湖乾。

乾,天干,虎符印授裹尸念。

念,泪干。千日待君归不还。

还,已变,曾经沧海做桑田。

田,安闲,却道韶光付流年。

年,敲板,西游梦尽来生恋。

恋,心潜,抚琴高山遇圣贤。

贤,哗变,知音琴行不在前。

前,通鉴,晓畅世故不欲言。

言,二仙,捧腹大笑天地间。

间,生链,星火燎原但回旋。

旋,却战,黑云不压戈不残。

残,松尖,粘尽世间浮华年。

年,缠绵,蹒跚细语思重圆。

圆,路远,玉龙强出百步剑。

剑,无恋,红梅踏雪剑倚天。

天,降险,雷震大地祸国焉。

焉,聚散,炊烟袅袅晓光显。

古代文学之隋唐文学诗歌选 第6篇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在狱咏蝉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凉州词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临洞庭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从军行(选二)王昌龄 其一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其二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闺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渭川田家 王维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立,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歌式微。

观猎

王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终南山 王维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宿处,隔水问樵夫。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鹿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古风 其一

李白

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 王风委蔓草,战国多荆榛。龙虎相啖食,兵戈逮狂秦。正声何微茫,哀怨起骚人。扬马激颓波,开流荡无垠。废兴虽万变,宪章亦已沦。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圣代复元古,垂衣贵清真。群才属休明,承运共跃鳞。文质相炳焕,众星罗秋旻。我志在删述,垂晖映千春。希圣如有立,绝笔于获麟。

其二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

其三

大车扬飞尘,亭午暗阡陌。中贵多黄金,连云开甲宅。路逢斗鸡者,冠盖何辉赫。鼻息干虹蜺,行人皆怵惕。世无洗耳翁,谁知尧与跖?

远别离

李白

远别离,古有皇英之二女,乃在洞庭之南,潇湘之浦。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离苦!日惨惨兮云冥冥,猩猩啼烟兮鬼啸雨。

我纵言之将何补?皇穹窃恐不照余之忠诚,雷凭凭兮欲吼怒。尧舜当之亦禅禹。君失臣兮龙为鱼,权归臣兮鼠变虎。或云尧幽囚,舜野死。九嶷联绵皆相似,重瞳孤坟竟何是? 帝子泣兮绿云间,随**兮去无还。恸哭兮远望,见苍梧之深山。

苍梧山崩湘水绝,竹上之泪乃可灭。

蜀道难 李白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而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颠。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乌栖曲 李白

姑苏台上乌栖时,吴王宫里醉西施。吴歌楚舞欢未毕,青山欲衔半边日。银箭金壶漏水多,起看秋月坠江波。东方渐高奈乐何!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将进酒

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虐。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长干行 李白

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长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十六君远行,瞿塘滟滪堆。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八月蝴蝶黄,双飞西园草。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早晚下三巴,欲将书报家。相逢不道远,直至长风沙。

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玉阶怨

李白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青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颠。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江夏别宋之悌 李白

楚水清若空,遥将碧海通。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谷鸟吟晴日,江猿啸晚风。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相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望天门山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秋登宣城谢脁北楼

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哭赵卿衡

李白

日本赵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房兵曹胡马诗 杜甫

胡马大宛名,峰棱瘦骨成。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杜甫

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此意竟萧条,行歌非隐沦。骑驴三十载,旅食京华春。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主上顷见征,欻然欲求伸。青冥却垂翅,蹭蹬无纵鳞。甚愧丈人厚,甚知丈人真。每于百僚上,猥诵佳句新。窃效贡公喜,难甘原宪贫。焉能心怏怏,只是走踆踆。今欲入东海,即将西去秦。尚怜终南山,回首清渭滨。常拟报一饭,况怀辞大臣。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

兵车行 杜甫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西塞山怀古

刘禹锡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心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石头城

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江南春绝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九日齐山登高

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安定城楼

李商隐

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春来更远游。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

马嵬 李商隐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瑶池 李商隐

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

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南朝 李商隐

玄武湖中玉漏催,鸡鸣埭口绣襦回。谁言琼树朝朝见,不及金莲步步来。敌国军营飘木柹,前朝神庙锁烟煤。满宫学士皆颜色,江令当年只费才。

隋宫 李商隐

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作帝家。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幕鸦。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

乐游原 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嫦娥 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锦瑟 李商隐

诗歌欣赏:我的诗歌和生活 第7篇

就在排斥诗歌。我不在生活,就憎恶生活

——题

1朋友挎优雅的CD包

随意地翻货架

贝拉维拉,这一刻,阳光茂盛

我想起曾和几个诗人,多么愚蠢地批判过生活

她展颜一笑,欧泊莱的光辉泛在脸上

嗨,选一件?她说

可冷空气配合着心脏收紧了一些

想起去年夏天,随手丢下的蛋塔,被一个流浪的孩子拾去

他的表情很快乐

2给彬写信,不谈诗歌

也不敢谈生活。小心地掌握着一个度

可“度”又是什么?

常想:某年某天某间咖啡屋的某扇窗下

我们相遇,会谈些什么?

总有一些话要说,就好像

总有一些爱要做。一整天,都想着这件事

总有一些人来来往往,那是不是总会有一个彬

把诗歌与生活结合?

在睡觉之前,彬,我已闭过无数次眼睛

3仿佛那时刻又向我逼近

慌张,迫使我放弃了一次又一次写诗的欲望

那淡的心惊,灵魂已被钉死在十字架上

那诗歌的十字架,真的

我不过想踏上一个回家的方向

注:CD、贝拉维拉、欧泊莱,女人商品的牌子

诗歌欣赏教学该如何操作 第8篇

一.诵读———欣赏诗歌的语言美

诵读是对语言的最直接的感知, 是品味语言的最好手段。鉴赏诗歌, 无论是领会诗歌的思想情感, 还是把握诗歌的表现手法, 都离不开诵读。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吟诗也会吟。”通过诵读, 可以读出诗人倾泻在诗歌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可以感受到诗中的情感波澜, 可以深刻地理解诗的意境。反复诵读, 还可以读出诗歌的音乐美, 特别是讲究节奏的现代诗歌。如“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毛泽东《沁园春雪》这种短小的句式, 急促的节奏, 本身就给人产生气势磅礴, 铿锵有力的感觉, 表达了诗人气壮山河、豪情满怀的情节特征。而像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在诵读时感觉就迥然不同, 它的节奏是舒缓的, 表达的感情是悠扬的、轻柔的。诵读时, 抑扬顿挫, 朗朗上口, 优美的节奏像涟漪般荡漾开来, 既是驰骋的学子寻梦的跫音, 又契合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 有一种独特的审美感。7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 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 诗人仿佛和着悦耳的音乐款款而至。总之, 诗歌的语言凝练、含蓄、跳跃性强, 我们要反复诵读, 熟悉诗歌的节奏韵律, 就会领悟诗歌语言体现的音乐美。

二.想象———欣赏诗歌的意象美

想象是文学的主要表现手段之一。对于诗歌来讲, 想象无疑是诗歌的特色之一, 也是诗人写诗最重要的道具之一。诗歌的欣赏活动更是一种确切意义上的再创造。再创造的主要方式是想象活动。实际上, 就是通过想象去把握诗歌的意象, 并且丰富地再现诗人创造的形象。比如李瑛的《我骄傲, 我是一棵树》中, 主人公“一棵树”完全是通过想象来塑造的。作者的想象十分丰富, 从“树”的生长地, 到“树”的教育、成长, 对生活的态度、对人民的深厚的感情, 直到死后愿化作煤炭的献身精神, 都写得非常具体。但诗中不仅仅靠表白来自述, 而主要是靠纵横驰骋的自由联想、想象塑造出“一棵树”的鲜明形象。诗人运用联想、想象, 舒展自如, 但都根据“树”的特点去展开, 如写对人的深厚感情, 是“用柔嫩的枝条拥抱他们”, “拉着他们……的手“;写为民造福则是“伸展开手臂覆盖他们的小屋, 作他们的伞”, “抗击风沙”, “抵御雷火”等等, 想象的意象既奇特又丰富, 又真实可感。这样一颗值得骄傲的树, 有优秀的品质, 应该为人类做些什么呢?诗人一次又一次的展开想象的空间, 如诗人通过“我幻想……”来抒发自己的理想情怀。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 诗人愿意到最艰苦的地方去, 愿意彻底地牺牲自己, 只是要人民不再挨饿, 不再卖血。这是多么伟大而崇高的理想啊!

再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在欣赏这一段旖旎的景物描写时, 若不展开想象的翅膀, 伴随着作者一起重温康河旧梦, 就无法领略到景中的神韵, 体味作者的无限情思。

三.感悟——欣赏诗歌的意境美

意境是指作者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诗人徐志摩很懂得主观情绪和客观景物的和谐融合, 在《再别康桥》中, 很好的处理了情与景的关系, 诗中的意境是他苦心经营和刻意追求的, 我们应该用心灵去感悟。在诗中, 诗人将自己多年对母校的感情, 浓缩在凝练的诗句中, 溶化到一些富有个性特色的形象和想象中间。由于诗人巧妙地把气氛、感情、形象三者融合为一, 因而造成一个色彩鲜明、线条清晰、匀称柔和的境界。你看在诗人的眼里, 那河畔的金柳被镀上了一层富丽而又妩媚的金色, 在微风里轻轻摇摆, 婀娜多姿的影子倒印水中, 仿佛一位艳美绝伦的新嫁娘, 这新娘的艳影, 在水中荡漾, 也在世人心中荡漾。在诗人眼里, 那柳荫下波光潋滟的清泉, 沉淀着诗人像彩虹一样绚丽迷人的梦。可谓融情入景, 把那如水中月镜中花一般的“彩虹似的梦”描绘得多么形象、鲜明, 仿佛伸手就可以揽到似的。于是, 诗人似乎乘着满载星辉的一叶小舟, 向着青草凄凄的小河深处, 击拍欢歌, 去寻他彩虹似的梦……梦能寻到吗?几声浸透着淡淡哀愁的笙箫, 沉默的夏虫, 静立的康桥, 烘托出一种梦幻般的惆怅气氛, 诗人只好挥一挥衣袖, 悄悄地来又悄悄地走了。整首诗, 情因景生, 景因情活, 情景交融, 物我一体, 构成了诗的深邃意境, 把诗人无可奈何的离愁, 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 在亦情亦景、情景交融的意境中, 使诗人的离别之情, 表现得更深、更美、更为浑厚和潇洒。

四.咀嚼———欣赏诗歌的含蓄美

含蓄是一种表现艺术美的方法。钱钟书先生曾说过:“理之在诗, 如水中盐, 蜜中花, 体匿性存, 无痕有味。”诗歌讲的是曲折回环, 不能把想说的全部说出来, 而是借助于意像表现出来, 给人以回味。这给人以回味无穷的正是其含蓄的内涵, 也是我们需用心去体会的地方。司空图讲的“不着一字, 尽得风流”, 苏东坡讲的“言有尽而意无穷”。因为诗贵含蓄, 只有含蓄的诗词才能诗意深厚, 韵味无穷。诗歌因不直说而增加欣赏的困难, 通过咀嚼品味含蓄, 可以较深入地理解诗歌内容。

如卞之琳的《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桥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这首诗写了一位“美人”。诗人很吝啬, 全诗没有用一个“美”字, 甚至连美人的相貌、体态、举止和服饰都没有一点描绘。她的“美”藏在“看风景的人”的眼睛里, 比“风景”更吸引人, 皎洁的美占领了别人思绪翻飞的夜晚, 藏在别人的梦里, 活在读者的心中。

欣赏现代诗歌的方法很多, 而不局限于以上所列举的几种。比如句式、结构、章法, 节奏美、跳跃性等等都是我们鉴赏诗歌的途径。但无论用什么方法, 读懂一首诗, 并能产生共鸣, 获得愉悦, 就是美!

程诚, 河南濮阳市技工学校教师。

摘要:诗歌教学在整个中职语文教材中占有一定的比重, 所精选的优秀诗篇, 贴近时代生活, 走进了学生的心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诗歌教学的各个环节, 挖掘教材内容的素质教育功能, 达到既能赏诗又能育人的目的。

诗歌欣赏过程之刍议 第9篇

【关键词】审美主体;审美客体;如临实境;亲临其境

诗歌是文学中的文学,语言中的瑰宝,一首首诗歌闪耀着情感的智慧,审美的光辉。它以其独特的节奏和韵律,陶冶性情、净化灵魂,从而使人达到愉悦的审美享受。

高明的诗人不仅用创造性的艺术思维和创造性的艺术语言去概括生活和表现生活,而且也深深懂得这是把握读者欣赏心理、调动读者的创造性思维去再创诗境的必然要求。

跟其它文学作品一样,诗歌产生过程中通常具备的审美主、客体之间的一次沟通是:诗人(主体)对于审美对象(客体);诗歌传播过程中通常具备的审美主、客体之间的一次沟通是:读者(主体)对于诗人诗作(客体)。而诗歌欣赏也应该包含这两个层面,简言之,一是亲临实境,一是如临其境。

一、亲临实境――由特定的“情境”想到诗,即对诗人感发诗情过程的还原。

我们平常读诗,对其中的一些诗句并不觉其怎样出色,有时感到很费解,但当我们一旦亲临实境,置身于此情此景中,就感觉到诗句状物写景的形肖神似,或抒情议事的情合意切。

记得那年我大学毕业时,乘车返家,坐在车上恨不得插翅飞到家中,真可谓归心似箭。可一下车,远望村庄,却又有些不知所措。当时我好象正一步步感受着跨步电压。身处此境,不由想及宋之问的“近乡情更切,不敢问来人”的诗句。像这般迫切的希望一旦变成事实,而自己却难以承受,这是激动中的惊悸。只不过当时我的心里较宋之问诗句中少了一些戴罪之人所独有的惶恐罢了。平日读此诗并未感其妙,只有当亲身经历时,方知其佳,仿佛出于自己之口。

对于李商隐的《锦瑟》诗之主题的纷争,历来很多而且难有定说。不管诗为谁而作,均融有诗人自己的身世遭遇和人生感受,所以浑沧虚括,似此似彼。但赏诗者首先要探究的是诗的灵魂――诗心。“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天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物与我的融合,梦与醒的纠缠。何其迷离、缥缈与哀怨!一如娇嫩的草芽抖颤在旷野春寒的晨雾中。当我们在可遇而不可求的迷惘、悲恸、伤感和恍惚的心境下,不能不为之产生共鸣,不能不在心灵深处震撼于“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锦瑟》)之诗句。

如此这般,我们由特定的“情境”想到了与此相关的诗,于是也便将诗人高度概括的艺术形象还原为与之对应的生活依据。

二、如临其境――由诗想到特定的“情境”,即对诗歌本身所提供意象的感触。

诗歌是想象的果实。诗歌欣赏需要我们设身处地,它离不开生动活泼的想象和丰富的联想。

在读到“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晖”(张九龄《赋得自君之出矣》)时,我们不能不为其词采清华和情致深婉所折服。在这满月的光里,月圆而人不圆;在这满月的光里,柔情似水,一泻千里,而千里之外的夫君呵,可与“我”共明月?诗人以月亮的亏损作比,写思妇常对月抒怀,思念之情与日俱增,而其形容日损。诗末由“满”字生出“减”字,将闺中之思表达得淋漓尽致。人非草木怎无情?有这般经历的人,通过诗句会自然而然地回味那种情境下的主观感受。个中滋味,怎一个情字了得?“思君如满月”这一由表面物象所构成的意象,使人浮想联翩,从而享受到艺术再创造的美感。

而戴昺的《夜过鉴湖》,为我们展现出一幅神美的画卷:“推蓬四望水连空,一片蒲帆正饱风。山际白云云际月,子规声在白云中。”一个“饱”字,表现出蒲帆正鼓满风力昂扬奋进的形象,极具活力,乃传神之笔。那鉴湖“水连空”,那蒲帆“正饱风”;山峦起伏,明月在云际,白云在山际,子规声声,源于白云中。这些构成了一个立体的空间境界,使人如临其境。末二句三次出现“云”一字,兼之以“山际”、“云际”二词,形成了回环往复的节奏,语言朴素,富有神韵,给人以美的享受。

在欣赏过程中,可通过“点面辐射”、“感觉迁移”、“动静联想”和“主客相生”等方法去展开扩散思维的翅膀,使自己能在一定的深广度上把握诗歌的意境和特色。现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为例作一说明。

1、点面辐射。如:扣住诗中叶、花、碧、红、天、日,想象出画面层次的远近错落,色彩的和谐相映。莲叶涌到了天边,使人感到置身于无穷的碧绿之中,而娇美的荷花,在骄阳的映照下,更显的格外艳丽。接天盖地的繁华,远景近景的搭配,仿佛在我们眼前展开一幅美妙的画卷。

2、感觉迁移。即对莲叶荷花等物象在感官上由视觉向嗅觉、味觉等方面迁移。欣赏着悠悠的荷塘,好像闻到了淡淡的花香,还带着甜甜的味道……

3、动静联想。我们不妨进一步想象:朝阳冉冉升起,清风徐徐吹来,灿烂的阳光把金丝银缕撒满了莲叶荷花,静静的湖面上泛起了阵阵红波绿浪,空气中回荡着悠扬悦耳的渔歌……。

4、主客相生。即在欣赏诗歌时,我们应充分角色化,把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主观感受融入欣赏的过程,使自己的思绪与诗人的心境吻合起来,与诗人产生共鸣,并借助自身的艺术创造力使之更丰满、更厚实、更鲜活。如欣赏“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时,仿佛自己也正在西湖边那温馨的包围里。

诗歌里的变通诗歌欣赏 第10篇

那纱,必定是从天上扯下的

柔情似水如虹,在夕阳里泡

那笑,如昙花深水里的鸟

抖动翅膀上的羽毛

惊一次心跳

那个洗浴后的盘子,盛满了温馨与洁净

就象一枚熟透了的红樱桃,在梅子里洗

蓦然,发现在眼前

有冰清玉洁的梨花

结满苹果般的笑

柔情似水的眼神

穿过美丽的赤道线

南北两极都象在插花

白白圆圆的花瓶里

装满了一笑一答

诗情的战场上,有流动清泉的声响

汩汩流动的诗歌,在浪花里跳跃

水罐因为美丽而倾斜

象看到羞怯的少女

倒扛着水罐在梦里沐浴

柔情似水在夜里拉响了响鼻

诗歌就象生息在肉体中的怪兽

用它的气息在吻别

皮囊,玩偶,还有不错的玩具

都成为爱情里的一部分

就象在夜里打开一本书

内容是你的检点和举动

给诗以自由,并为

那被允诺的,从我身体中离去的肋骨和祝福

成为诗歌的拐杖和一棵梦里的枯枝

我不想就此诀别

我热爱诗歌的皮肤

更爱诗歌里的人

世间上的.马和花,鸟和怪兽

都想回到古代中去

可现实的默片

让你有去无还

君子的鄙夷,小人的讥讽

都被毒菌般的花朵吸收

在诗歌的词语造句中

没有这样的变通

足底细小的微尘

黄色沙发里的痕迹

被诗歌的美丽淘洗

梦里搂抱着诗歌

说不出半点犹豫

丘陵和草原,五月里的桂花香

还有那转场的蜜蜂

翩跹而至的花蝴蝶

笙箫吹笛,在弯弯的小桥上

系一弯流水

鸟鸣在日子中撕开了一道缝

细雨淋过那高低不齐的麦穗

散开梦呓的毛孔

把饥渴的液汁允吸

诗歌的帐篷里,走出一个戴面具的人

欣喜的取出那雨后的新蜜呀

欢天喜地的手舞足蹈

就象小孩过家家

拍着手笑

★ 她抒情诗歌

★ 遇见的诗歌

★ 她的眼泪诗歌

★ 不曾遇见放手诗歌

★ 遇见一棵树爱情诗歌

★ 也许诗歌欣赏

★ 画面诗歌欣赏

★ 空白诗歌欣赏

★ 双语诗歌欣赏

舟子诗歌欣赏 第11篇

招招舟子,我谓如南。

水本无心,无往无住,何谓北南?

招招舟子,曳篙而浮。

天水一际,无意临之,曳者谁?浮者谁?载者谁?

招招舟子,我欲我友。

日居月诸,利利熙攘,终不我顾。

招招舟子,我欲姣颜。

相者无相,名者无名,无相众相。

招招舟子,我欲奇服。

世事本苦,一瓢为腹,安用之服?

招招舟子,我欲贵极。

富贵实幻,堂燕在枝,不若淡菊。

招招舟子,我欲孔德。

德由境迁,维利与安,念之多缚,弃之则乱,胡不默然?

招招舟子,我欲博识。

逻辑本虚,判断亦妄,道在眼前。

招招舟子,我欲救世。

苦乐由心,乐苦有时,言救者何?

招招舟子,我欲之家。

天下亲亲,达者无家,圣者有家。

招招舟子,我欲从之。

子我形异,然实本同,何师何从?

招招舟子,舟子招招。

江水连空,不见舟子。

大雪诗歌欣赏 第12篇

纷落,无声,

棉花蓄暖,覆盖

冷凝崩溃

柔弱复苏

还原贞洁的名份

一片落叶激动

像小鸟返回巢穴

清除垃圾,瘦身

羽翼途径透明

地下的火燃烧

地上热流

坑洼被填平

贫血绽开花朵

走进姹紫嫣红

(二)

擦拭马赛克的月亮

抚摸苍白

故事沉重得坠心

今天必须改写情节

像失明恢复视力

调匀调色盘

给一幅素描上色

打开堵塞的耳朵

暖风早已旋律

一个主题经久不衰

打磨单词并洗刷干净

小谈诗歌的阅读与欣赏 第13篇

一、一切意象的意蕴, 都是指超越词语解释意义的那个表现意义, 意象就是表现

“袅袅兮秋风, 洞庭波兮木叶下” (《湘夫人》) , 这是由秋风、水波、落叶组合而成的景物意象群, 通过联想与表现, 这个景物意象群的意蕴是指湘君赴约不遇时的失落和忧愁。

“丁香姑娘” (《雨巷》) 是象征意象, 表现意义可以指向很多, 比如既象征“梦中情人”, 又可以象征“革命事业”, 同时还可以象征“美好理想”, 等等。

“田横五百人安在?难道归来尽封侯!” (《咏史》) 这是典故意象, 表现意义也是多方面的, 有对趋炎附势者的讽刺, 有对忠贞之士的惋惜和痛悼, 也有对历史对现实的无可奈何的感慨, 总体上最后都可以指向对清王室腐败没落的无情揭露。

当然, 我们并非彻底否定词语的解释意义在诗歌中的基本作用。意象的表现意义都是从词语解释意义中联想生发出来的。“梅”的意象是纯洁、高尚和坚强, 这是从梅花傲雪怒放、不怕严寒中生发出来的, 这种心物相应的关系, 说得通俗一点, 就是景物与情志之间的关联和连类生发, 必须明确的是, 只有词语的解释意义才有真正意义的诗歌的表现意义即意象意蕴。

二、阅读与欣赏诗歌

了解内容还远远不够, 同时要清楚语句与诗句不是一回事。语句的组合机制是语法逻辑, 比如, 主、谓、宾、定、状、补, 各守其位, 不能错置, 否则就会犯语法错误。而诗句的组合机制不是依靠语法逻辑, 而是一切为了表现, 一切遵从意象表现意义之间的自由关联, 也就是说诗句是尽可能地摆脱语法逻辑的束缚, 是为了让意象从语法关系中解放出来, 使诗句的表现性得以自由地释放, 这是诗句的基本特质。

比如, “在大漠上的一缕孤零零的炊烟”, 这是语句, 典型的“在……上”的状语标志, 解释了孤烟与大漠的主从关系。而“大漠孤烟直”就是诗句, 摆脱了“在……上”的状语标志, 冲出了语法逻辑的束缚, 孤烟在这里与大漠再也不是主从关系, 而是一种对等并列关系, 这时孤烟与大漠一样了, 都各自以自身的形态和特征显示出各自的表现意义:大漠代表广阔荒僻的意象, 孤烟代表荒凉孤寂的意象, 那么这两个相似意象的叠床架屋地累加, 就是表现和强化了诗人面对既广阔又荒寂的边塞时, 所产生的那种既感到宏伟又感到孤独的心境。

再比如,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这是典型的意象诗句, 在这里没有语法逻辑, 每一句的三个意象之间, 都没有任何语法逻辑的限制, 它们都直接以其自身的特性显示着一定的表现意义, 这样的话, 意象与意象之间的组合, 结果就完全不同。枯藤、老树、昏鸦这三个意象的组合, 共同表现并强化了衰败、荒僻、凄苦的心情;小桥、流水、人家这三个意象的组合, 共同表现并强化了对幽美、团圆、温馨生活的向往;古道、西风、瘦马这三个意象组合, 共同表现并强化了对前途渺茫、旅途劳顿、生计艰难的忧伤。这种对诗歌的欣赏实在是诗句意象的功劳, 如果解读“枯藤老树昏鸦”这个诗句时, 把它翻译成“枯藤缠绕着老树, 老树上停着黄昏时归来的乌鸦”, 这就把已经挣断了锁链获得解放的意象组合, 又重新套上了语法逻辑关系的束缚, 也就大大降低了诗句的表现和意蕴。

综上所述, 诗歌中句与句的组合和建构, 都是尽可能地冲断语法逻辑链条的束缚, 语法逻辑链条脱落的越多, 意象的程度就越高, 诗歌的特性就表现得越充分。当意象意蕴超越词语意义的时候, 就已经意味着意象意蕴就是言外之意。词语的主要功能是解释说明, 意象的主要功能是表现, 表现意义超越词语意义就是意在言外。“意在言外”“言外无穷”是诗歌的主要审美特征, 而这一审美特征就充分体现在意象表现之中, 含蓄多味, 能在有限中见出无限的意蕴, 所以诗歌是意象表现, 是诗歌表情达意的主要手段。因此, 阅读和欣赏诗歌, 一定要充分认识意象表现的主要特征和基本功能。

摘要:本文通过对语句与诗句的具体分析, 意在进一步说明词语与意象、语句与诗句的不同, 强调阅读与欣赏诗歌的关键在于充分认识诗歌的意象表现。

中国古典诗歌欣赏六法(上) 第14篇

意境优美使她令人神往,含蓄隽永使她魅力倍增;然而,含蓄和费解似乎是孪生兄弟,意境和想象从来就难以割舍。

怎样扫清文字障碍,品味她的深邃底蕴?如何身临其境感受她的博大精深?本文试图以六点十八个字解答以上问题。

一、审标题

古今的文字距离让现代人难懂古典诗歌,面对这个难以读懂的美人, 我们怎样体察她的内心呢?首先我们可以洞察她的眼睛——标题——来走进她的心灵。人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而标题便是文章的眼睛,因为标题不仅能吸引读者,而且能揭示内容,揭示主题。

但人们往往急于抓住这个美人的心而忽略她明眸的表白。成人教幼儿,往往以“床前明月光”作开头,忽略了标题“静夜思”;同学们分析,也往往把主要精力放在对诗句的理解上,冷落标题是常见的情况。为什么不仔细分析标题呢?事实上,古诗的标题对诗章的内容往往有统摄作用,标题吐露着诗文的心声。搞清标题的含义,也就初步了解了诗文的内容。当然,像《诗经》那种将首句作标题的情况除外。

“审标题”的“审”,意思是仔细看,这要求读者不仅要重视标题,而且要全面分析标题,并加入适当的推理想象。

现代汉语语法根据单句的结构,将单句划分为主谓句和非主谓句两大类。我们不妨将古典诗歌的标题分为有动词的和没有动词的两大类,没有动词的标题仅占一少部分。试以当今普遍认可的《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年版)为例,没有动词的标题占全书总数的22%。尽管这一数据是来自对唐诗局部的分析,但它是对古典诗歌精华的统计,所以应该是具有代表性的。

没有动词的标题往往是名词性的,这些标题很直接地表明作者吟诵的对象:或是人物,如《渔翁》(柳宗元)、《蜀相》(杜甫);或是时间,如《月夜》(杜甫)、《春晓》(孟浩然);或是地点,如《乌衣巷》(刘禹锡)、《石头城》(刘禹锡);或是自然景物,《霜月》(李商隐)、《江雪》(柳宗元)。诗歌是宣泄感情的载体,不论诗人以何为题,他都会把自己的感情灌注其中,所以这种无动词标题之所示既是诗人描写的对象,又是诗人感情的寄托。欣赏者在明确标题含义的基础上必须进一步思考:面对这些吟诵对象,作者会抒发怎样的情怀?相对而言,这类标题的数量较少,理解也较容易。

绝大多数标题是带有动词的,这类标题中,有的只有一个动词,如《登高》(杜甫)、《闺怨》(王昌龄);有的有多个动词,如《经下邳圯桥怀张子房》(李白)、《闻乐天授江州司马》(元稹)。多个动词,有的陈述同一个主语,有的陈述不同的主语。这个问题将在“找动词”中详细阐明。

除辨清标题有无动词之外,还有重要的一点:对标题的斟酌应贯穿在对诗篇的整体把握中,即在理解具体诗句时也应把标题的因素考虑在内。

试以孟郊《登科后》为例来看审标题对理解诗歌主旨的作用。“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标题“登科后”已明确告知本诗所写内容为历尽寒窗之苦、终夺科举之冠以后的情形。不看诗句,单看标题,读者便可想象到那种“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无比喜悦之情。那么诗句中“龌龊”、“放荡”两个关键词的含义应有别于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昔日龌龊”应是登科前的困窘;“今朝放荡”应是登科后的得意。“龌龊”、“放荡”也就不再是贬义词。有标题的提示,全诗洋溢着的金榜题名后的那种得意、欣喜之情便不难把握。

相反,如果不审标题,对主旨的理解便要大打折扣,甚至曲解。试看:“海燕西飞白日斜,天门遥望五侯家。楼台深锁无人到,落尽东风第一花。”——日斜时分海燕向西飞去,遥望京城禁门外的王侯府,“重楼闲闭,无人居住”,只有花儿在寂寞的东风里落尽。这是一首不太难懂的写景诗。但看过了标题,会发现它的主旨不那么简单。“客有卜居不遂薄游陇因题”——有一位异乡人因想在长安居住却不得而暂游于陇一带,于是有感赋诗一首。弄清了标题的含义,便可领悟那西飞的海燕正是在长安找不到栖身之地的寒士,他在百鸟归巢的傍晚只能望着长安城那些长期无人居住的高楼深院而茕茕远飞。这首既表达卜居不遂、薄游陇之客黯然神伤之情,又反映“唐王室衰败没落”现实的托讽诗,只有在弄清标题的前提下才能准确理解其主旨。

总之,“审标题”既是一种方法,又是一种观念。欣赏者对标题重视起来,事情就好办得多。

二、找动词

这是扫清古诗文字障碍的关键,也是欣赏古诗六法中最重要的一法。这种方法不仅适用于理解标题,更适于理解诗句。

为什么要找动词呢?

首先,诗歌作为一种文学样式,具有观照人类自身、观照自然的特点。这种观照体现在对自身和自然呈现状态、发展变化的体验上。而动词是表示人或事物动作行为、心理活动或发展变化的词,所以动词是最能表现人类对自身和自然进行体验的词。

其次,古诗句的章法虽有别于古散文,但也有相同之处。这种相同之处在于,一般情况下,不省略谓语,而动词是充当谓语的主力军。所以在古诗中一般不省略动词。因此,抓住最有表现力又极少被省略的动词无疑是清除文字理解障碍的关键。

古诗句中动词——准确地说是陈述性词语——情况比较复杂。大致有如下四种情况:

(1)每句只有一个动词;

(2)每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动词;

(3)每句虽没有动词(有的也有),但形容词同样具有陈述性;

(4)每句都没有动词。

读者应分清情况,区别对待。不论哪种情况,都应首先将动词逐一找出(包括具有陈述作用的形容词),然后找到它们的陈述对象,再弄清动词支配对象,最后综合分析,整体把握。

在这一过程中,一句诗中有多个动词的情况最为复杂:多个动词可能陈述相同的主语,也可能陈述不同的主语;也可能其中一部分具有陈述作用,另一部分起修饰作用。对于陈述相同主语的,要注意几个动词的连续性;对于陈述不同主语的,要找出它们的主语分别是什么,尤其是要找出被省略的主语,并发现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语法角度看,一句诗中的动词未必都在同一个层面上,抓住第一层面是关键,起修饰作用的动词当另行对待。下面我们通过实例说明这种方法:

例1:“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王维)

这是每句只有一个动词的。“照”、“流”,它们的施动者分别是“明月”、“清泉”,而“松间”、“石上”则既可看成是修饰语,也可看成是受动者。这样便初步可知这是描写夜晚山间景色的对偶句,也可以感受到诗句动静结合的佳妙。

例2:“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临安春雨初霁》陆游)

这也是每句只有一个动词,但和例1又不同。“听”、“卖”,它们的施动者既不是“小楼”、“一夜”,更不是“明朝”、“深巷”。是谁呢?是被省略的“人”,是人在小楼中听了一夜,是人明朝在深巷叫卖。听春雨的人和深巷叫卖的人也不是同一个人,应该是听春雨的人想象着明朝在深巷会有人卖杏花。如果不把省略的主语补充出来,就会产生疑问,难道会是小楼聆听,深巷叫卖吗?

例3:“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山居秋暝》王维)

这是每句有两个以上动词的——“喧”、“归”、“浣”,“动”、“下”、“渔”。谁喧?竹林?不是,是人在竹林中喧闹。谁归?浣女。什么动?莲,莲花、莲叶。什么下?渔舟顺流而下。“浣”、“渔”虽然也是动词,但不是诗句的主干动词,它们分别修饰“女”、“舟”,它们和“喧”、“归”、“动”、“下”不是一个层面上的。

例4:“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过华清宫》杜牧)

这也是一句中有多个动词的,和例3不同的是这两句关系不是并列,而是承接。“回望”到的不仅有锦绣般的华美宫殿,还有山顶许多的门一个接一个地打开。不仅要弄清这些动词的施动者是否相同——往往是不相同的情况多,还要弄清这些不同的动作、不同的施动者之间有什么逻辑关系,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认识。

例5:“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唯有鹧鸪飞。”(《越中览古》李白)

这是形容词同样具有陈述性的诗句。第一句中除了表示比喻的“如”以外,没有陈述性的动词,但形容词“满”同样具有类似动词的陈述性。一个“满”字淋漓尽致地道出了昔日越王宫中美女如云的歌舞升平景象。“满”的妙处不次于“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而且这“满”字又同下一句“只今唯有鹧鸪飞”的“唯有”形成内容上的强烈反差。可见,形容词也同样具有陈述作用,在情味上甚至超过动词。这表明“找动词”时,带有陈述作用的形容词同样不可忽视。

例6:“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登高》杜甫)

这是动词、形容词“共掌朝政”的例子,动词“啸哀、飞回”陈述了猿、鸟的状态,形容词“急、高、清、白”陈述了“风、天、渚、沙”的状态。综合分析,我们眼前便展现了一幅登高所见的精美图画。

综合以上,不难看出,“找动词”在理解诗句时的作用可谓纲举目张。这同样适用于理解标题,这里无须赘述了。

例7:“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书愤》陆游)

例8:“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上一篇:文件档案管理系统下一篇:高填方路基沉降处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