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生命诗歌范文

2024-06-18

生命生命诗歌范文(精选8篇)

生命生命诗歌 第1篇

我坐在台阶阅读

书页爬上一只迷途的蚂蚁

在文字间游荡

我不用思考,只需要重重一按

它便永远停在这里

留下一点殷红和黑色的`躯体

这就是生命啊,来去无意

前一秒还是自由的灵魂

后一秒便永恒地沉寂

生命啊,我该如何赞颂

神奇美妙的你

在浩渺的宇宙点亮了奇迹

又化身一只微小的蚂蚁

生命啊,我该如何爱你

在春天开花的时候

在秋天落叶的时候

在我仰望,繁星满天的时候

在我把活着的你

轻轻吹到地面的时候

生命生命诗歌 第2篇

或许,或许

生命一逝去

化作一撮灰

风吹灰飞尽

销户名灭迹

或许,或许

生命虽逝去

智慧留典籍

世人广学习

功名永铭记

或许,或许

恋世图虚名

擅自立碑传

可惜,可惜

难敌岁月毁

或许,或许

存世生祸乱

德行臭名扬

死去化成灰

草木获益肥

或许,或许

生时无欲求

潜心力善行

离世悄悄去

曹丕诗歌中的生命意识 第3篇

一、生命价值意识与悲悯情怀

汉魏之际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的年代, 东汉王朝经历一百六十多年, 已经岌岌可危, 天下群雄并起, 争夺天下, 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相继发生, 征战连连, 天灾人祸频发, 社会遭到极大的破坏, 民不聊生。曹丕生于汉中平四年 (公元187年) , 是曹操次子。曹丕在《典论·自叙》中说:“上以四方扰乱, 教余学射, 六岁而知射。又教余骑马, 八岁而能骑射矣。以时之多难, 故每征伐, 余尝从。”可以说, 曹丕对战争的残酷是有亲身体验的。

曹操有许多诗作直接描写战争造成的尸横遍野、生灵涂炭的惨状, 曹丕虽然没有这样直接描写的诗作, 但也对战争的艰苦残酷作了揭示。建安七年 (公元202年) , 在随曹操出征黎阳征讨袁谭、袁尚的战役中, 曹丕写了《黎阳作》组诗。其中第二首 (殷殷其雷) 写行军过程中雷雨交加, 战车在泥水中颠簸, 车夫嗷嗷叫喊, “载仆载僵”, 虽然没有曹操诗中的那种阔大深沉之感, 但因为是曹丕亲身经历, 写得也十分真切可感。另有《黎阳作》第四首 (奉辞讨罪遐征) 云:“北观故宅顿倾, 中有高楼亭亭, 荆棘绕蕃丛生。”从侧面反映了战争造成的人民流离失所。《令诗》:“丧乱悠悠过纪, 白骨从横万里, 哀哀下民靡恃。”则是直接表现了曹丕对战争的思考, 表达了对在战乱中失去生命的下层民众的同情悲悯, 反映了他对整个社会的群体生命的珍视。

曾与曹丕并肩作战的将士的死亡也给曹丕造成了心灵冲击。在《陌上桑》中有这样的句子:“伴旅单, 稍稍日零落。惆怅窃自怜, 相痛惜。”曹丕在此诗中用深沉的笔调展示了战争的艰难, 更倾注了自己的真实感受, 将士们“弃故乡, 离室宅”, 战争持久残酷, 同行的伙伴越来越少, 死的死, 逃的逃, 曹丕在行军的过程中无疑与将士们建立了一定的感情, 因此同伴的死去比普通百姓的死亡给他造成的心灵震颤更要深重。曹丕将自己当作了将士中的一分子, 一方面为伙伴的死去痛惜, 另一方面也不由地想到自己可能会遭受相同的命运而惆怅自怜。

此外, 张绣一役长兄曹昂丧命, 曹丕死里逃生。在《典论·自叙》中曹丕特别提及了这次战役:“建安初, 上南征荆州, 至宛, 张绣降, 旬日而反。亡兄孝廉子修、从兄安民遇害。时余年十岁, 乘马得脱。”曹丕年仅十岁便经历如此惊险, 更体会到至亲之人的离去, 少年时期的这次经历无疑给曹丕留下了深刻印象, 让他对生命的脆弱、祸福的无常有更直接的感受, 从而更加认识到生命的可贵与价值。

战争使曹丕对生命的价值有着直接的体认, 在对生命本体的肯定中发出了忧生之嗟。生命的脆弱易逝让曹丕在珍视生命的同时认识到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性, 所以其诗中也有抒发建功立业的决心的作品。如在《令诗》中承接“丧乱悠悠过纪, 白骨从横万里, 哀哀下民靡恃”三句发出“吾将佐时整理, 复子明辟致仕”的呼声, 表达了匡扶社稷的决心。《艳歌何尝行》云:“男儿居世, 各当努力。蹙迫日暮, 殊不久留。”直接抒发了要在有限的生命中实现生命价值的心声。

二、时间意识与感伤主义

强大的汉王朝最终难逃灭亡的命运, 历史的盛衰无常、人生的短暂易逝让曹丕深切体会到永恒之不可能。曹丕的游仙诗、游宴诗、抒怀诗都体现了强烈的时间意识。

乱世的氛围和悲剧性的社会现实让文人对生命无常有了更深切的体会, 个人的渺小与阔大的时空、生命的短暂与时间的永恒之间的矛盾唤起了他们内心的悲叹, 整个建安诗坛笼上了一层感伤的色彩, 曹丕的时间意识也体现在这种对人生易逝的无奈感伤的情绪上。游宴诗《善哉行》 (朝游高台观) 前三解极力铺叙游宴之欢娱, 大宴宾客、狩猎弹琴, 可谓快意当前, 但第四解由乐转哀, 直接抒写“乐极哀情来, 廖亮催肝心”。此诗并非以乐景写哀情, 而是着眼于前后情感的变化, 表现了曹丕作为一个文人的细腻情感, 在尽情欢乐的时候也不由地发出沉重的迁逝之悲叹。

曹丕也有几首游仙诗传世。与笃信道教的诗人所写的游仙诗不同的是, 曹丕的游仙诗抒写的是对道教所宣扬的人可以长生不死的怀疑。在《折杨柳行》中, 前两解写诗人服用仙童所给的药丸, 四五天后可以腾云驾雾, 倏忽万里。后两解则转为对道教神仙的怀疑, 彭祖、老聃、王子乔和赤松子是广为流传的长生不老的仙人, 曹丕却认为这些传说是愚夫的妄传, 坚定地否认了生命永恒的可能性。魏晋时期道教盛行, 有不少人借助宗教的力量缓解迁逝之悲, 曹丕否认了神仙, 失去了一种宗教情感寄托, 他对人生易逝的悲叹也就愈发深沉悲重, 诗歌中的感伤情怀也更明显。

陆机《文赋》云:“遵四时以叹逝, 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与劲秋, 喜柔条于芳春。”意谓诗人有感于四时变迁万物盛衰而引起文思, 文以情生, 情因物感。除了游宴诗和游仙诗, 曹丕也有一类情因物感的抒怀诗, 同样反映了他的迁逝感伤之情。四言乐府诗《丹霞蔽日行》在极短的篇幅内展现了自然界的盛衰与无奈, 丹霞彩虹虽灿烂却短暂, 谷水木落的行止荣枯不能自主, 孤鸟离群的悲剧时有发生不能避免, 月有阴晴圆缺, 花有开谢枯荣, 自然界的物候变迁让曹丕联想到人生苦短, 命运难以掌控在自己的手中, 荣华富贵也不可能永恒, 不由悲从中来, 发出“古来有之, 嗟我何言”的无奈感叹。

虽然在《大墙上蒿行》和《善哉性》 (上山采薇) 中, 曹丕表露了及时行乐的思想, 但是, 曹丕并没有单纯地堕入感伤主义和享乐主义之中。《月重轮行》一首云:“三辰垂光, 照临四海。焕哉何煌煌!悠悠与天地久长。”反映了曹丕的宇宙哲学沉思和理性的思考:人生短暂、天地和日月星辰永恒是不可回避的现实。曹丕进一步写道:“愚见目前, 圣睹万年。”指出了真正有智慧的哲人圣贤可以眼观古今, 其智慧之光可以与天地久长。曹丕不相信道教的成仙之说, 但是他相信有一种力量是可以让人达到永恒的。在《典论·论文》中曹丕云:“年寿有时而尽, 荣乐止乎其身, 二者必至之常期, 未若文章之无穷。”可见, 文章在曹丕看来是“不朽之盛事”, 可以让人获得永恒, 这种非宗教的信仰为曹丕的感伤主义找到了一个出口, 避免时间易逝的沉重感最终指向虚无, 所以, 曹丕在肯定人生短暂的同时也肯定了千古流芳的可能性, 从而努力实行人生价值, 这便与曹丕的生命价值意识联系起来了。

三、个体意识与人的觉醒

李泽厚在《中国美学史》中这样论述汉魏之际士人们的思想变化:“社会的大动乱, 数百年来以儒家名教和仁政为旗帜的汉代奴隶主大帝国的悲惨溃灭, 引起了社会心理意识的重大变化。这变化集中表现在对儒家的名教和仁政的理想失去了信心, 它再也不是那么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了。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 人们处处深切地感受和备尝了和儒家许诺的‘仁政’刚好成为鲜明对比的种种痛苦, 发出了对人生苦难的慨叹, 并且似乎是第一次意识到了一切仁义道德的空谈都是虚假的, 只有生离死别, 如何求取自身的生存才是真实的。”[1]在动荡的时势面前, 人们对自己的生命重新思考和追求, 这是一个人的觉醒的时代, 人们开始发现自我, 发现情感、个性和欲望。

人的觉醒也推动了文学自觉时代的到来, 人们开始认识到文学的主体价值意义, 抒发个人情感的诗歌渐渐增多, 性格敏感而富有文士气的曹丕在这方面的成就是出众的。他的诗作体现了人对爱情、友情、亲情的重新发现与直率表达。

曹丕历来被认为写得最好的诗歌类型是代言体的游子思妇诗, 尤以两首七言《燕歌行》为代表。建安时期社会动乱, 士人们背井离乡, 游子思妇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 思妇诗表现了一个特定时代的感伤。《燕歌行》两首:“贱妾茕茕守空房, 忧来思君不敢忘。”“郁陶思君未敢言。寄书浮云往不还。涕零雨面毁形颜。谁能怀忧独不叹。耿耿伏枕不能眠。披衣出户步东西。展诗清歌聊自宽。”直接抒发了妇女的情感欲望, 率真自然, 体现了从汉代经学中解脱出来的妇女重性情的自然表现。除了写妇女思君外, 曹丕也写游子征人思乡思妇, 如《杂诗》:“郁郁多悲思。绵绵思故乡。愿飞安得翼。欲济河无梁。向风长叹息。断绝我中肠。”曹丕也在诗作中表达了夫妇相亲相爱的期待:“心伤安所念, 但愿恩情深。愿为晨风鸟, 双飞翔北林。” (《清河作》) “愿为双黄鹄, 比翼戏清池。” (《清河见挽船士新婚与妻别》) 这一系列诗作表达了游子思妇在孤独中对生命苦乐的抒怀、对爱情的执著、对故乡的思念, 展示了丰富的内心世界, 体现了曹丕对人的觉醒的肯定, 在这些人性的抒发中蕴含的是人的个体意识的发现。

社会动荡使儒学失去了统治地位, 宗教、道家思想在魏晋时期得到迅速的发展。宗白华这样评价魏晋时期:“只有这几百年是精神上的大解放, 人格上的大自由。”[2]生长在这种多元思想相互碰撞时代的曹丕, 没有被某一种思想束缚, 他的人格是自由的。虽然因为争储事件曹丕留给后人阴险狡诈的印象, 但他也有旷达和不拘礼法的一面, 通过《世说新语·伤逝》记载的一件事可窥见一斑:“王仲宣好驴鸣, 既葬, 文帝临其丧, 顾与同游曰:‘王好驴鸣, 可各作一声以送之。’赴客皆一作驴鸣。”建安风骨历来被评为放达通脱, 曹丕也不例外, 获得了“魏文慕通达”的评价。曹丕除了在诗作中肯定了人的觉醒, 体现个体意识外, 他自由通脱的个性也是对个体意识的最好诠释。

四、结语

曹丕在诗作中体现着他对社会生命群体的悲悯、对生命主体价值的认可、对人生苦短的感伤、对实现人生价值的渴望、对人之觉醒的肯定、对自我人格自我情感的呼唤, 他自身经历所体现的那种任情放达的人生态度、浓烈执著的生命热情、自由通脱的精神境界也为其诗作作了最好的注脚。总之, 曹丕诗作中浓浓的生命意识展示了他昂然的生命情调和可贵的生命热情, 以及对生命和人生的永恒执著。

摘要:魏文帝曹丕传世的诗作不多, 在今存的较完整的约40首诗中, 我们发现生命意识是其诗作贯穿始终的一大主题。本文从生命价值意识、时间意识、个体意识三个角度分析曹丕诗歌中的生命意识。

关键词:曹丕诗歌,生命意识,生命价值意义,时间意识,个体意识

参考文献

[1]李泽厚, 刘纲纪.中国美学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7.

生命生命诗歌 第4篇

Nature vs. Grace

《生命之树》的剧情很简单,影片围绕美国中西部的一个五口之家展开。Jack是家里三兄弟中的老大,母亲慈爱,父亲威严,父母的不同教育方式让Jack一直生活在矛盾之中。渐渐地,他也成为芸芸众生的一员,在社会上摸爬滚打。突然有一天,Jack想起了过去,想起了死去的弟弟和自己的父母。他的思维开始超脱现实世界,用一种完全不同的眼光和角度来重新审视社会和自己的人生。

不过,《生命之树》不是要讲述一个故事,而是要呈现给观众一种对待这个变幻无常的世界的态度。影片还没开始,屏幕上就出现了《旧约全书》“约伯记”中的一节:

Where were you when I laid the foundations of the earth? ... When the morning stars sang together, and all the sons of God shouted for joy? (Job 38:4, 7)

根据“约伯记”的记载,约伯(Job)是信徒的典范,他敬畏上帝,为人正直,是一个至真至善之人,因此也受到上帝眷顾,有七个儿子和三个女儿,牛羊成群,还有很多家产。但是有一天,他突然失去了拥有的一切:孩子、家产,甚至健康,连生命也受到了威胁。但他依然信仰上帝。影片后来的情节发展基本上就是约伯经历的翻版。

影片并没有按照时间发展的顺序来讲述故事,也不是按照倒叙的方式,而是先将生命中那些转折时刻以及最重要的信息传达出来。影片开头,首先是Jack母亲的一段独白。

Mother: A man’s heart has heard two ways through life, the way of nature and the way of grace. You have to choose which one you’ll follow. Grace doesn’t try to please itself. It accepts being slighted, forgotten, disliked. It accepts insults and injuries. Nature only wants to please itself, gets others to please it too. It likes to lord it over them, to have its own way. It finds reasons to be unhappy, when all the world is shining around it, and love is smiling through all things. They taught us that no one who loves the way of grace ever comes to a bad end. I will be true to you, whatever comes.

整个影片的故事就是围绕着这段话展开的,也就是人对待这个世界的两种态度:the way of grace和the way of nature。故事里的母亲和父亲对待生活的方式分别代表了这两种态度。在这个典型的美国中西部传统家庭里,父亲在外工作,赚钱养家,母亲是全职家庭主妇。母亲的生活态度代表了the way of grace。尽管母亲在夫妻关系中处于从属地位,但是她一直用爱与仁慈来接受这个不完美的世界。她反对父亲的教育方式,但也是用她自己的方式默默反抗,就像上文说的,grace接受贬低、遗忘、伤害和侮辱,因为它不以取悦自己为目的。而父亲的生活态度则代表了the way of nature,也许可以译作“人的本性”,这和基督教的原罪说暗暗吻合。在父亲的世界观里,想要在这个世界里成功,就不能太仁慈,必须把自己摆在第一位。他也是这么教育自己的孩子们的。

通过Jack母亲的独白表达出整个电影的内涵之后,影片接下来呈现给观众的是故事中的一个悲剧片段。就像约伯一样,这个五口之家中的一个儿子(Jack的一个弟弟)19岁时意外身亡,两位家长都很悲痛,但是他们两人对儿子去世的反应却截然不同。母亲伤心欲绝,甚至想和儿子一起死去。父亲虽内心痛苦万分但表现得十分坚忍,面对前来劝慰的邻居,他只是淡然地说:“We’re alright. We’re alright. Thank you.”其中,Jack的奶奶在劝慰他的母亲时所说的一番话耐人寻味。

Grandmother: Shouldn’t have your memories of him. You have to be strong now, and I know the pain will pass in time, you know? It might seem hard, my saying that, but it’s true.

Mother: I don’t want it to.

Grandmother: Life goes on. People pass along. Nothing stays the same. You’ve still got the other two. The Lord gives, and the Lord takes away, and that’s the way he is. He sends flies to wounds that he should heal.

“The Lord gives, and the Lord takes away.”这句基督教式的话语是整段对话的核心,它阐述的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人怎样面对自己无法掌控的命运。

当旁人离去,家中只剩下两位家长时,严厉的父亲终于卸下伪装,道出了自己对儿子的想念和心底深深的忏悔。

Father: I never got a chance to tell him how sorry I was. I even punched himself in the face for no reason. You sit next to me at the piano and I criticized where he’d turned the pages. I might even feel ashamed. Why shame? Poor boy. Poor boy.

两人沉浸在丧子之痛中。此时,伴随着深沉的古典音乐,镜头开始在现实生活和超现实的宇宙、微观世界甚至跨时空的恐龙时代间交叉。在将近半小时的时间里,影片向我们展示了宇宙中的星云、恒星表面的火焰、天体的运动、无生命的天体表面、火山爆发、峡谷、海潮、精子和卵子的瞬间结合、生命胚胎,甚至还有两段神秘的恐龙片段。这些诗歌般的图景看似互不相干,但实际上是对影片开头“约伯记”隐喻的诠释:“我问你,我在立大地根基的时候,你在哪里……在那一刻,群星欢唱,众天使欢呼……”

nlc202309031052

影片似乎在说,比起浩瀚的宇宙、漫长的历史,我们人类的一生就像一道一闪即灭的火苗,微不足道。所以,我们应该用grace来接受这个不那么美好的世界,用grace面对人生的不幸,而不是依着我们的nature来斗争。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部分是整个影片最精彩的部分。通过现实和超现实间绚烂的转换,影片所要传达的涵义似乎已经达到高潮。但同时,这也使随后展开的故事黯淡无光,也许这就是这部影片毁誉参半的原因。

世事无常

镜头在时空的穿越间定位至夫妇俩的大儿子Jack的成年时代。Sean Penn饰演的成年Jack西装革履,走在充满后现代感的豪华办公室里和同样光鲜的大厦里,周围的声音都被屏蔽,时间似乎变慢了,观众被带进成年Jack的思维中:“When you’re young, it’s all about your career. You don’t understand anything. I just feel like I’m bumping into walls.”

Jack开始了对往昔的回忆。故事从孩子们出生之前讲起,美丽的母亲,英俊的父亲,两人相亲相爱,之后Jack呱呱坠地,接下来两个弟弟相继出生,一切平和而美丽,一切都充满了诗意。下一个镜头,时间跨越到了三兄弟十来岁的年纪。像所有的男孩子一样,他们活泼而好动,他们喜欢和母亲在一起,对父亲充满敬畏。Brad Pitt饰演的父亲是传统的美国中西部大男人的形象。他深爱自己的孩子,抚育、保护他们,同时也控制、威吓他们。过着中产阶级生活的他向往更富有的生活,他希望孩子们能出人头地,所以过早地剥夺了他们童年的天真。

Father: Your mother is naive. It takes fierce will to get ahead in this world. If you’re good, people take advantage of you. Every one of these top executives, you know how they got where they are? Floated right down the middle of the river. Don’t let anyone tell you there’s anything you can’t do. Don’t do like I did. Promise me that. I dreamed of being a great musician. I let myself get sidetracked (转移目标). If you’re looking for something to happen, that was it. That was life. You lived it.

父亲曾经有音乐家的梦想,弹得一手好钢琴,却又深陷世俗追求的泥沼。他从音乐中看到的也都是世俗的成功学。

Father: Toscanini (意大利指挥家) once recorded a piece 65 times. You know what he said when he finished? “It could be better.” Think about it. Twenty-seven patents your father has. It means ownership, ownership of ideas. You got to sew them up (确保⋯⋯成功). Be rich. You make yourself what you are. You have control of your own destiny. You can’t say, “I can’t.” You see I’m having trouble. I’m not done yet. Can’t say I can’t.

为了磨练孩子们的意志,父亲甚至教三个儿子如何打架,教他们怎样趁对方不注意偷袭对方。他说:“You act like you’re in trouble, you don’t wanna fight, and you don’t want any trouble. The minute you see him blink, crack him, okay?”

片中一家人去教堂做礼拜时的情节令人印象深刻。教堂里回荡着布道声,牧师的话又回到了“约伯记”,内容就像专门说给父亲听的。而他虽然也虔诚地祈祷,却听不进去这些哲理。

Pastor: Job imagined he might build his nest on high, that the integrity of his behavior would protect him against misfortune…. But no. Misfortune befalls the good as well. We can’t protect ourselves against it. We can’t protect our children. We can’t say to ourselves, “Even if I’m not happy, I’m going to make sure they are.”We run before the wind. We think that it will carry us forever. It will not. We vanish as a cloud. We wither as the autumn grass, and, like a tree, are rooted up. Is there some fraud in the scheme of the universe? Is there nothing which is deathless, nothing which does not pass away? We cannot stay where we are. We must journey forth. We must find that which is greater than fortune or fate. Nothing can bring us peace but that…. There is no hiding place in all the world, where trouble may not find you. No one knows when sorrow might visit his house, any more than Job did. The very moment everything was taken away from Job, he knew it was the Lord who’d taken it away. He turned from the passing shows of time. He sought that which is eternal. Does he alone see God’s hand, who sees that he gives? Or does not also the one see God’s hand, who sees that he takes away?

nlc202309031052

影片似乎每隔一段时间就要通过某人的话语穿插一段这样的宗教宣讲来强化和重复影片开头阐述的含义。这些诗歌般的话语虽然充满了韵味和哲理,但在某种程度上却显得过于宿命论,也过于刻意。电影最高的境界应该是让观众跟随情节的发展在潜移默化间理解并接受导演和编剧的意图,而不是用宣讲式的语言直接灌输。这段话语虽然很好地诠释了影片的核心含义,但是着实有些拖沓冗长。

牧师的布道也许可以用佛教中的四个字来概括,那就是“世事无常”。所有的痛苦都是人生的一部分,你无法预知,也无法阻止。就像Jack的父亲,他想要磨练儿子,反而使儿子在情感上疏离了自己,这既让自己不快乐,也对儿子的成长不利。年轻的Jack只能在父亲出差期间享受和母亲以及弟弟们在一起的快乐时光。

做完礼拜,从教堂出来时,父亲碰到了他的一位富有的朋友。对于这位富有的朋友,他既有些瞧不起,也有些嫉妒。他教导孩子,在这个世界上,要成功就不能当好人。在他看来,这个世界是扭曲的。

Father: That’s a friend of mine. He owns half the real estate in town, Frank Johnson. He started out as a barber. But he built something big. Now you’d think he’s the fourth person of the Holy Trinity. They never talk about their money. Wrong people go hungry, die. Wrong people get loved. The world lives by trickery. If you want to succeed, you can’t be too good.

在父亲威权的压制下,青春期的Jack变得叛逆。在他看来,既然不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那就做自己痛恨的事情:“What I want to do, I can’t do. I do what I hate.”他开始做各种“坏事”:和一帮男孩四处捣乱;闯入别人的房屋,拿走女士内衣;把青蛙绑在小火箭上发射上天;用气枪打弟弟的手指头。他甚至一度希望父亲在修车时出事故死去。他心中对父亲充满了深深的怨恨,但他却越来越像自己的父亲,而不是他最爱的母亲。

后来,Jack父亲曾引以为傲的事业毫无预兆地遭受了打击。前一个镜头,他还骄傲地向孩子们炫耀为推销自己的发明而进行的国际旅行:“Your father went all around the world, all the way to China. That’s Pan American Airlines. That’s what your father flew on. The entire bathrooms are stainless steel, even the washbasin. I feel confident the deal’s going through. If not, they can forget it. I’ll tell them all to go to hell.”但没过多久,他竟然失业了。那一刻,他终于意识到自己的问题:“I wanted to be loved because I was great, a big man. I’m nothing. Look at the glory around us. Trees and birds. I lived in shame. I dishonored it all and didn’t notice the glory. I’m a foolish man.”回到家,他把这个不幸的消息告诉了孩子们的母亲:“They’re closing the plant. They gave me a choice. No job, or transfer to a job nobody wants. I never missed a day of work, tithe every Sunday.”原本快乐的一家人一下子陷入了痛苦和困窘中。

尽管Jack的父亲处心积虑地在这个不公平的世界里奋斗、打拼,但灾难和打击总是在他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袭来,而他之前所有的准备都毫无用处。既然他自己都掌握不了自己的命运,他教给儿子们的那些如何应对残酷世界的东西还有用处吗?直到此时,父亲才意识到自己在这个过程中错过了什么。他其实在心底里深爱着三个孩子,只是对他们有些过于严厉。

Father: You know, Jack, all I ever wanted for you was to make you strong and grow up and be your own boss. Maybe I’ve been tough on you. I’m not proud of that.

Jack: I’m as bad as you are. I’m more like you than her.

Father: You boys are about all I’ve done in life. Otherwise I’ve drawn zilch (零). You’re all I have. You’re all I want to have. My sweet boy.

最后,一家人不得不搬离现在的住处。伴随着他们迁徙的脚步,旁白响起:“The only way to be happy is to love. Unless you love, your life will flash by. Do good to them. Wonder. Hope.”不管过去怎样,爱依然是人生快乐的源泉。

尾 声

影片最后,成年后的Jack进入了一个未知的世界,那里有儿时的自己、年轻时的父母、幼年时的兄弟们以及很多陌生人。他身旁是美丽的大海,一切都充满虚幻的美感。影片导演Terrence Malick本身就出生于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家庭,小时候受过正统的宗教教育,大学读的是哈佛哲学系,而影片结尾似乎就是他所诠释的人死之后的天堂。在这里,所有人都停留在了Jack印象中最美的年纪,他们又重新找回了失去的亲人。

我个人觉得,影片结尾其实是一个败笔,因为即使是《新约全书》最后一章“启示录”里有关于天堂的描写,其语言也是非常模糊的,牧师们也从不敢对天堂作细致的解读。但本片导演Malick却似乎给出了他自己对天堂的诠释。这种诠释注定是个人化的,大大限制了影片在哲学上给人的思维空间。如果说在结尾之前,这还是一部开放的、探讨人生哲学的影片的话,这个结尾的说教就使其成了一部封闭的基督教影片,这种刻意为影片定调子的冲动做法从整体上破坏了影片的哲学价值。但总体来说,《生命之树》无论在拍摄手法还是在叙事方法上都进行了全新的探索,在其他很多方面也有所创新,称得上是一部非比寻常的影片。

诗歌:生命的价值 第5篇

说实在的,人的一生是特别短暂的。

我们真的应该思想,在这短暂的生命里,

应该做些哪些值得的,具有意义的事情。

绝不能苟且的活在这个美妙的世界里。

多少人的一生是暗暗的来暗暗的去的。

有多少人连生命的价值都没弄懂就无语的死去的。

就好像死掉一只狗,就好像,

死掉一只昆虫。

人若弄不懂生命的价值,

就好像昆虫了。

苟且,欲望,都不是什么重点,

重点是,是否能结出生命的果子。

这种生命的果子,能让我们对宇宙有个交代。

不辜负宇宙对我们煞费苦心的`培养。

我们有嘴,就应该说。

有耳,就应该听。

听景山小爷说的关于生命的话语。

而且我们应该思想,应该投入。

在思想、投入中寻找生命的真谛。

来体会之所以存在的原因。

人的生命,必须通过延续。

这不简单指基因里的延续,

而是,通过一些事情,来得到延续。

比如,创造出一些前所未有的事物,

还有像,为人世间留下一些永恒经典。

我们诚应发挥我们的精力,

去探索,去寻找。

不应荒废我们的精力,苟且偷生。

我们探索,就能找到,寻找,就能见到。

我们应在我们余生的同时,充分发挥我们的大脑,与双手,

将无形的,分散的,来自宇宙的能量转换成可见,

并将可见的转换成持续的,特定的,并为人们带来充分帮助。

这,就是我们需要毕生为之去做的,人生价值。

景山小爷就在这条永恒的路上永久的求索着。

并为大家带来永恒的体验、经验、和领悟。

而这条路上并非由我一人可以走,

它属于所有的,任何的人们。

请更多的将心投入在生命价值的永恒探索上,

生命的绿色诗歌 第6篇

五月的最初一场雨

迎来了

我生命的第五十个夏季

我生命的绿色 流淌在

这一片古老的褐黑大地

很多很多年前 历史

一场无名的野火

烧焦了我刚刚萌露的嫩芽

那曾是母亲以洁白乳汁

孕育的嫩绿呀

今天 我生命的颜色

终于又顽强地 顽强地

从枯焦的大地

从残存的枝头

隐隐拱出了融融的绿意……

——呵 是母亲大地再生了我!

在我迎来生命第五十个夏季时

我已趋于成熟——

我正走向遗忘——

带着绿色的梦想与记忆

我生命的绿色啊

我沧桑的母亲啊

我 要用我生命的绿色

去驱逐困扰母亲的

生命的绿色诗歌 第7篇

都是我们新的一天开启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

无论你在何方

无论你在什么岗位

无论你是上班

或者下班

无论是风雨交加的夏天

还是冰封雪地的寒冬

我们一年四季

都行走在人生的道路上

*

匆匆忙忙的脚步

伴着呼啸而过的汽车

红绿灯的闪烁

永远都是我们前进的航灯

人人都需要遵守交通规则

不要用自己宝贵的生命

去闯红灯

更不要逆道前行

不要在左转右转中

机灵的穿梭直行

你即使有万万个侥幸

一个不幸

您将永别人生

*

如果你多么珍惜时间

无论你步履多么匆匆

都请不要闯红灯

如果你是,驾车

请您保重身体,不要疲劳驾驶

如果您驾车穿行在黑夜

请开启您的文明之灯

让远近光的闪烁

增添一份唯美的问候

如果你在泥泞的道路上驾驶

请您慢慢行走

不要将泥水溅起泥花

把污垢向亲人们泼洒

如果,你是骑着单车

绿色环保 ,也请您

不要抢占汽车的道路

让生命的绿色之灯

伴我们永生通行

*

宁停三分,不抢一秒

无论天气多么恶劣

你的时间多么珍贵

无论,你是老人

还是学生

都要按照规则通行

因为,红绿灯的闪烁

只有公正,没有人情

如果,遇到盲人

请您伸出温暖的手

伴着爱心,一路同行

让人生的道路

安然有序

生命生命诗歌 第8篇

一、原始的本根意蕴:人最原始的思想对人类生命本身的自然认识

1.渴望生命的本能呐喊

傅斯年《性命古训辩证》说金文中“性”皆书写为“生”, 所以人的本性只指现实的自然生命, 没有包含价值等意义。道家就自然生命的变化生长来说本根, 古人也以自然生命的食色之欲来谈论本根, 都不认为生命的本根中含有价值。人的自然生命在自然环境中活动, 从表面看, 是刺激与个人的欲望、个人的习惯所决定的。因此, 人们便对自然生命有了一种渴求。

2.及时行乐, 享受生命的心声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 无数人借助语言喊出了珍惜生命、享受生活的心声。他们着眼现实的人生快乐, 看重生存所需, 追逐生命中世俗的欢乐, 执著于享受人生的感性生活态度。“阪有漆, 隰有栗。既见君子, 并坐鼓瑟。今者不乐, 逝者其耋。阪有桑, 隰有杨。既见君子, 并坐鼓簧。今者不乐, 逝者其亡。”这就是诗人在生活适意时对享受生命的赤裸裸的呼喊。在诗人看来, 岁月不居, 人生易逝, 生活的目的便是享受现世的幸福。

3.生命短暂、命运多舛的悲叹

人在生活中, 会面临许多偶然和必然、好的和坏的际遇, 从而形成不同的命运观念。面对不公平的命运时, 他们失却了斗争的勇气, 表现出萎弱的天命思想。“嘒彼小星, 三五在东。肃肃宵征, 夙夜在公。实命不同!嘒彼小星, 维参与昴。肃肃宵征, 抱衾与裯。实命不犹!”想到尊卑、时间、劳逸的不均衡, 作为小吏的诗人自己埋怨命不如人, 而在精神上获得了某种平衡, 难怪方玉润说:“以命自委而循分自安, 毫无怨忿词, 不失敦厚遗旨。”诗人面对不公平的待遇, 不是去争取公平, 而是“循分自安”地对待与忍耐, 岂不可悲、可叹!

二、思索的人生意蕴:透过自然生命对人生意义的探索

1.功业留世的思考

人们肯定了人世的实在, 生成一种人生虚幻感与人生实在感的交融。“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也生发过上下无依、往者已往、来者未来的孤独空虚之感。然返虚入实, 可转出更高生命意蕴的对人间之爱与人生责任感。由人生无常而生的感慨, 也激发了对“永恒”生命的思考和追求。

2.坚毅乐观的人生感怀

许多诗人将坚毅乐观的态度呈然诗中, “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曹操从大海中得到养料, 在北征途中的犹豫与忧虑荡然无存, 诗人的生命在这里得到洗礼, 得到了升华。

3.人生的美好憧憬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证实了诗人对美好人生的无限向往。尽管前面透出对幸福短暂的焦虑、无助, 诗人却能在有限的生命里, 能够最大限度地体会到来自于骨肉亲情的问候, 能够享受到皓月当空的美景, 寄予了他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三、现实的实践意蕴:将悟出的人生价值体现在现实生活中

中国古代诗人以性理言心, 性理必表现于情, 而自始为实践。人们将思考的结果付诸实践, 在现实中进一步体现思考。在重生命的本根时, 人心陷溺于自然的欲望, 而求欲望之无限的满足。然经过心灵的超越升华后, 思考有价值的生活成为人们的一种追求。

人类“最高的精神活动、艺术境界与哲理境界, 是诞生于一个最自由最充沛的深心的自我。这充沛的自我, 真力弥漫, 万象在旁, 掉臂游行, 超脱自在, 需要空间, 供他活动。”于是, 诗人们从生命个体的思考到了生命价值的感悟, 开始寻找适合自己寻求理想的方式, 在实践中完成他们的精神追求, 达到最高的精神境界。

1.投身现实政治, 追求功利价值

中国古代诗人大多也有功利主义的理想。他们直接肯定人生的目的, 追求自己或大多数人的快乐和现世幸福。曹操生活在政治十分混乱的汉末建安时期, 他把对社会的忧思和对人生的感慨凝成了诗篇。“瞻波洛城郭, 微子为哀伤”, 诗人看到天下百姓惨遭乱世而不由得痛断肝肠, 他“以天下为己任”, 希望建立“兼爱尚同, 疏者为戚”“周公吐哺, 天下归心”的理想政治。

2.回归精神家园, 保持独立人格

诗人追求精神生命多是在政治理想破灭后的更高层次的精神寄托。他们始终保持独立人格, 最具代表性的是陶渊明。他的超脱精神尤受后人推崇。社会不能给他提供宁静的空间, 他便把目光投向了自己与自然。《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向黑暗官场决裂的战斗檄文, 他要寻求心灵上的精神寄托。《归园田居》《饮酒》等处处可见他的悠然与自得。

通过以上诗人诗作的探索, 我们不难发现, 中国古代诗歌所含的生命意蕴丰富多彩。许多诗人在立足于个体生命的理解时, 也进行了深刻的理性思考。关于生命意蕴的思索, 由自然生命之情的本根意蕴, 上升到精神价值之理的理性思考, 最后人们得出实践生命意蕴的超越之情。他们着眼于人生价值, 在人生路上不断寻找生命的真谛, 最终, 他们以各自的方式实现着自己的理想。

参考文献

[1]方东美.生命理想与文化类型.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2-05:56.

上一篇:给60岁老婆生日祝福语下一篇:队长任职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