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程质量控制总结

2024-09-22

过程质量控制总结(精选6篇)

过程质量控制总结 第1篇

外包过程质量控制程序 1 目的

加强对外包合格供方的评选、管理,加强产品对外包(不含采购)过程的质量控制,确保其满足规定要求。2 范围

适用于公司所有产品的外包过程管理。

注:释义①----本程序中:外包(公司原称为的“外协”)过程即产品实现过程中某一过程或子过程的外包设计、加工、检测等,分产品设计、生产过程的外包,其中生产加工过程的外包有供方包工包料和公司提供材料、供方只进行工序施工两种形式。

释义②----本程序中:外包分为产品外包和工序外包,产品外包指按蓝图要求完成全部工序的零件或部件的外包;工序外包指只完成蓝图要求的一个或部分工序的零件或部件外包。3 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程序的引用而成为本程序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程序,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程序。

QS/CB 04.001-2009

文件控制程序 QS/CB 04.002-2009

质量记录控制程序

QS/CB 08.005-2009

过程检验和试验控制程序 QS/CB 0X.00X-2009

进货检验控制 QS/CB 0X.00X-2009

人力资源管理 4 职责

4.1生产管理部负责对外包的审核、实施和外包制造过程的管理。

4.2质量管理部负责制订外包供方(以下简称供方)评审验收标准,负责组织对供方核查、确认、撤销和复评,负责对生产部外包工作执行情况及对供方进行监督抽查,对外包产品的验收。

4.3工艺部、企业管理部、财务部、生产管理部参与质量管理部组织的对外包相关文件的拟定和对供方的核查、评审、和检查。4.4财务部负责外包产品的结算和支付。工作程序

5.1 合格供方的基本条件和分级 5.1.1 合格供方的基本条件

a)有合法的工商和税务注册登记;

b)有固定(包括租赁)的生产工作场所;拥有(包括租赁)5万元以上的固定资产; c)有相对稳定的生产和管理人员队伍;

d)所承接的零部件有能满足质量、进度要求的主要加工设备和加工能力; e)有必须的、有效的检测设备、工具和计量器具; f)有合格的质检人员和符合要求的检测记录;

g)工艺流程受控,特殊过程经过确认和再确认并有监控记录; h)有与所从事业务相应的赔偿能力,财务状况良好; i)企业无严重违法违纪情况。5.1.2 合格供方的分级

生产加工过程外包的合格供方按A、B、C进行分级。

A 级:生产综合实力强、加工、测量设备齐全、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有效、有稳定的员工队伍,员工素质高、资金雄厚、拥有较高的固定资产。B级:从事某专业工艺、特殊过程或产品、工序单一。C级:设备普通且主要从事来料加工。5.2 供方的选择、评审和确认

依据QS/CB07.005《供方的评审与选择程序》规定,选择和确定合格供方。新的合格供方的选择,原则上根据对供方质量体系、产品实现过程的能力的调查及提供的首批样品的评价情况,通过生产部初评,认为合格后,向质量管理部申请评审,评审合格的,经公司总质量师批准,确认为合格供方。5.2.1 供方的选择

5.2.1.1 调查:拟选择的供方由生产部推荐,填写“供方推荐表”(本程序采用QS/CB07.005《供方的评审与选择程序》文件的有关表格,QSG 09-XX),然后进行书面调查,对拟选择供方的技术水平、质量体系、生产实现过程的能力情况进行书面调查,填写“湘电长沙水泵厂有限公司采购产品供方调查表”(QSG 09-XX)),对一些著名企业,其提供的调查资料经生产部验证,认为其技术、质量保证能力和生产实现能力能够满足本公司要求,即可提交初评;对特别重大、精度要求高、性能要求高的供方,所提供的书面调查资料对其技术、质量保证能力和生产实现能力不足以建立信任或其他情况,生产部认为需要进行现场调查的,生产部应组织相关人员(设计、工艺、生产、质量、财务等人员1人或多人)进行现场调查。调查人员在调查前应制定调查提纲,以便调查有的放矢,避免遗漏,调查后应编写调查报告。调查报告作为初评的依据,并纳入供方档案保存,调查人员对调查情况负责。5.2.1.2

初评。在上述调查完成后,生产部可组织进行初评。根据书面和现场调查资料对其技术、质量保证能力和产品实现能力(设备能力、检测能力、人员情况、特殊过程的确认、过程控制及体系认证情况等与外包过程能力有关的情况)进行评审,经初评合格者,由生产部办理“例外采购审批单”(QSG 09-XX)经生产副总经理批准后进行首批试生产。5.2.1.3

首批(样品)评价:首批(样品)完成后,质管部质检员按“有关首批检验的规定”进行首批检验与评价,编制首批(样品)检测报告,填报“供方首批(样品)产品检验/试用评价表”(QSG 09-XX)。

5.2.1.4

申请公司评审:首批(样品)检验合格后,生产部填好“外包供方资质审批表”(QSG 09-XX),向质量管理部申请公司评审。

5.2.1.5

公司评审与审批:质量管理部组织相关部门对生产部提供的供方资料进行核查,必要时,到现场实地核查,核查完成后,组织评审,对符合公司合格供方条件和标准的,经公司总质量师批准,确认为合格供方;质量管理部对合格供方进行A、B、C级分类,代表公司统一发给合格供方认可通知书(?),并编制公司合格供方名录,在名录中注明合格供方等级,发给公司监察部审计人员、质量管理部、生产管理部和财务管理部,评审资料存入质量管理部。

5.2.1.6

产品设计及产品检测的外包其供方资质按相应规程进行评审、确认和管理,并同时经总工程师批准。5.2.2

复评

5.2.2.1 合格供方资质有效期为一年,截止前一个月质量管理部应组织复评、再确认。有效期内如果供方产品质量有较大波动或供方生产经营发生较大变化时,或生产进度、售后服务不能达到公司要求、有弄虚作假行为,可提前复评或直接撤消。5.2.2.2 复评主要根据供方业绩(包括质量、服务、价格等),长期未供货,或供方经营机制发生较大变化、供货质量不稳定时应重新进行调查。5.2.3 对合格供方的监控和管理

5.2.3.1 生产部必须对供方履约情况、质量情况按(QSG 09-XX)作好记录,并按(QSG 09-XX)建立供方业绩档案,每季度向质理管理部书面报告,若有重大问题则应及时报告。5.2.3.2 生产部应将进货检验及使用过程中的问题,及时反馈给供方,并督促其采取纠正(预防)措施,不断完善和提高供方产品质量。

5.2.3.3 供方产品在使用过程中发生较大质量问题时,质量管理部应要求供方到现场及时商量处理,必要时,可要求本公司有关部门派遣相关专业技术或管理人员前往供方协助进行分析、改进,或对其进行第二方审核。

5.2.3.4 对一些重要产品或零件,质量管理部可派相关专业人员在供方制造过程中实施监造或参加检测试验。决定在供方进行监造或派员参加检测试验时,应在合同中写明。监造和参加测试的人员必须提供监造测试报告。质量管理部应结合各自外包过程的特点,对实施监造或参加试验的有关事宜编制详细及可操作的实施细则进行有效的管理。

5.2.3.5 生产部应收集分析有关外包过程的信息和验证记录,发现供方不能稳定提供符合要求的产品或产品发生重大质量事故时可暂停或终止与该供方业务往来,质量管理部对供方的质量状况不能满足要求时应及时书面通知生产部暂停或终止与该供方业务往来。

5.2.3.6 供方不得对公司外包合同转包,凡有转包行为的,一经查实,取消合格供方资格。供方对公司外包合同中某工序进行分包,按以上程序经公司评审合格后方可进行,否则,一经查实,取消合格供方资格。

5.2.3.7 与顾客签订产品附件或配套件外包合同时,对其供方资质认定、过程监控、检验验收,按本程序执行。5.3 外包过程控制 5.3.1 外包过程的确定

5.3.1.1 固定外包过程由设计部、工艺部在设计开发过程中输出的“外协件明细表”确定。5.3.1.2 由于各种原因,需要外包时,产品外包由生产部提出申请,填写“外包件生产审批表”(QSG 09-XX),经生产副总审核,技术副总经理(总工程师)会签确认无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时,报总经理批准后方可实施;

工序外包由生产单位提出,填写“外包件生产审批表”(QSG 09-XX),经生产部审核,报生产副总经理批准后即可实施。

5.3.1.3 核心技术、关键技术由公司管理;技术等级划分由科管部负责组织设计工艺分类。5.3.1.4 核心技术及关键技术原则上不允许外包,确需外包时,需经科管部审核,其中关键技术由技术副总经理(总工程师)或其授权人批准,核心技术由总经理或其授权人批准,且均必须与供方签订保密协议。

5.3.1.5 各制造单位、生产部首次将零、部件改外包时,必须经生产部、质量部、工艺部会签,确认外包后,与供方签订质量、技术协议,同时相应技术文件应及时修订。

5.3.1.6 对于产品设计及产品检测外包的,设计部、工艺部、质量部门应及时与供方联系沟通,并保存相关记录。

5.3.1.7 生产部从事产品外包的人员应进行外包过程控制等相关业务培训,将培训要求纳入每年上报人力资源部的人员培训计划中,按《人力资源管理程序》QS/CB06.001-2009实施。经考试合格后,由人力资源部授权上岗。5.4 合同管理

5.4.1 与供方签订合同、协议是实现对供方控制的基础,合同必须符合合同法规定,合同、协议除商务内容外,必须明确以下内容的全部或部分: a)

技术质量要求(如图样、规范、标准等),必要时派员进行技术交底; b)

验收准则与检测记录要求;参数调试的要求; c)

不合格品返修及让步批准要求(对重要、关键件);

d)

特殊、关键过程的过程确认或认可要求(包括设备、人员、工艺参数、方法)、工艺参数监控记录要求;

e)

质量争端处理及索赔要求; f)

质量体系认证要求;

g)

提供的图样、规范等技术资料处置规定,包括保密要求; h)

提供工装的处置规定。

5.4.2 B级和C级供方只能承接本供方生产工艺及能力范围内的业务或合同;A级供方可承接C级供方的业务或合同,具有特殊生产工艺能力的供方,还可承接特殊加工的业务或合同。

5.4.3 产品设计外包,设计部门应与供方签订技术协议,明确输出的要求及设计控制的要求,产品检测应明确检测项目、检测方法等的要求,并必须明确知识产权的归属。5.5 检验与检查

5.5.1 外包件进货检验按《进货检验控制》QS/CB0X.00X-2009程序执行,必须规定验证与检测项目、检验方式(全检或抽样及抽样方案)放宽或加严检测条件和程序,以及记录表格。

5.5.2 外包件不合格品的处置, 验收过程中发现的不合格品按QS/CB08.007《不合格品控制程序》规定执行,承委供方对外包件的质量全面负责。

5.5.3 产品设计外包的检查验收由科管部根据协议、合同进行。

5.5.4 外包件由供方直接发运至顾客处的,需经质量管理部门对供方业绩考核合格、或评价合格、或在供方验收合格后,方可实施。

5.5.5 生产部每月将本单位外包进厂检试验情况报质量管理部(QSG 09-XX)。

5.5.6 由质量管理部牵头,每季不定期对生产部外包工作执行情况及对外包供方进行抽查,发现问题,及时开出整改通知单并实施考核,生产部应按要求制定纠正(预防)措施,积极组织整改。6 质量记录

下列资料均为本文件的质量记录,按QS/CB04.002-2009规定执行,由相关部门分类标识,编目保管,保存期不少于5年。QSG 09-XX 采购产品供方调查表

QSG 09-XX 供方首批(样品)产品检验/试用评价表 QSG 09-XX 供方推荐表

QSG 09-XX 外包供方资质审批表 QSG 09-XX 外包件生产审批表

QSG 09-XX 外包合格供方业绩记录表 QSG 09-XX 外包产品进厂检验汇总表 QSG 09-XX

进货质量检试记录

过程质量控制总结 第2篇

特殊过程质量 控制措施及控制要点

准:

核: 编

制:

。。。。。。。。。。。。有限公司

。。。。。。。。。。项目经理部

编制日期:2014年2月12日

目录 特殊过程质量控制措施......................................................................................................1 1.1 实行项目经理负责制度............................................................................................1 1.2 完善自检体系,加强质量管理................................................................................1 1.3 完善技术保证措施....................................................................................................1 1.4 建立内部“三检制”和验收把关制度........................................................................2 1.5 建立隐蔽工程“专业联检制”....................................................................................2 1.6 实行“质量一票否决制”施工质量等级与结算和分配挂钩....................................2 1.7 搞好质量预防,加强过程控制................................................................................2 1.8 配足设备、及时校验................................................................................................2 1.9 建立例会制度、开展技术、质量培训....................................................................3 1.10 材料质量控制..........................................................................................................3 2 特殊过程控制要点..............................................................................................................3 2.1 灌注桩施工................................................................................................................3 2.1.1 桩位放样..........................................................................................................3 2.1.2 钻孔灌注桩成孔质量控制要点......................................................................3 2.1.3 钢筋笼制作质量控制要点..............................................................................4 2.1.4 混凝土灌注......................................................................................................5 2.1.5 施工事故预防、处理措施..............................................................................5 2.2 预应力混凝土............................................................................................................9 2.2.1 施工过程中的监理控制..................................................................................9 2.2.2 混凝土浇筑阶段质量控制............................................................................10 2.2.3 张拉和放张阶段质量控制............................................................................10

I

本工程特殊过程确认为2项,分别为灌注桩施工、桥梁预应力混凝土施工,根据两项特殊过程特制定专项质量控制措施及控制要点如下: 特殊过程质量控制措施

1.1 实行项目经理负责制度

工程施工实行项目经理责任制,对工程施工实施全过程管理,实现企业内部管理与施工的优化配置,项目经理持证上岗,施工前组织编制详细的施工组织设计,施工中加强现场管理、文明施工,安全生产,确保工程质量和工期。

1.2 完善自检体系,加强质量管理

1.2.1 自检体系组织

自检体系由施工班组、施工中队队长或中队技术员、质检科三级组成,以项目质检科为自检核心。项目经理部内设独立的质量科和工地试验室,并配置足够的工程检测人员和检测设备,加强施工过程中的自检、互检和交接检工作。

1.2.2 自检内容

自检体系依据有关法规、标准规范、设计文件,工程合同和施工工艺要求,细化分解目标,采取有效措施,对重点部位、重要工序、关键环节指定专人负责,进行施工质量控制。自检人员监控各个施工环节的施工质量,随时进行放线测量,材质试验、工序与工艺检查、质量检测等工作,保证质量检查控制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自检体系要以建设单位质量奖罚管理机制为基础,制定和完善内部岗位质量规范、质量责任及考核办法,促使和激励职工强化质量意识,内部实行经济效益与质量挂钩,实行项目挂牌、首件验收、测量复核、质量检查、奖金挂钩、质量否决等制度,明确岗位质量职责,层层落实质量责任。

1.3 完善技术保证措施

在工程开工前,必须按分部、分项工程编写完善的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要点。常规分部、分项编写标准施工组织设计和要点,特殊分部、分项要特殊编写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工艺及要点。

加强施工技术管理,以施工组织设计为纲领,以施工工艺和施工要点为指导,以两级技术交底、操作规程和工序交接检查为保证,严格各施工工艺的控制与管理,对易产生问题或出现质量通病的部位要加大技术投入和管理力度,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及施工工艺流程。

按要求配置施工机械和试验检测设备,提高施工机械化水平、质量检测水平和各种设备的有效应用。

1.4 建立内部“三检制”和验收把关制度

建立班组自检,施工队中队复检,项目部质检科终检的内部“三检制”。施工过程中的检查、检测和验收严格按有关程序进行,实行层层管理、分级验收、总工把关制度。

从管理层到作业层建立一支覆盖所有工作面和作业工序、责任心强、专业素质高、经验丰富的质检队伍。施工过程中,质检员必须坚持在施工现场主持工序交接、完备检测手续,并沟通班组自检,施工队中队复检和终检上报之间的关系。工序完工后,经过内部“三检制”后向监理工程师提交验收报告和有关资料,得到批准后,方可进入下道工序的施工。

1.5 建立隐蔽工程“专业联检制”

对于隐蔽工程,在覆盖前必须遵循严格的质量检查程序,施工中组织各专业的质检工程师对隐蔽工程进行联合检查验收。

1.6 实行“质量一票否决制”施工质量等级与结算和分配挂钩

对施工过程中违反技术规范、规程的行为,质检人员有权当场制止并责令其限期整改。对不重视质量、粗制滥造、弄虚作假的人,质检人员有权要求行政领导给予严厉处理,并追究其相应的责任。施工过程中始终坚持质量一票否决制。

1.7 搞好质量预防,加强过程控制

依据设计图纸、招标文件、施工规范和施工措施,编制施工作业指导书、操作规程、管理细则和岗位责任制等,对施工质量进行全过程的管理控制,确保整个施工过程连续、稳定地处于受控状态。组织主要管理人员和质检人员经常性的进行工序分析、提高工艺水平和工序能力,把质量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严格按照技术图纸、规范及技术措施进行施工。施工过程中做到“六不施工,三不接交”。“六不施工”是:不进行技术交底不施工;图纸和技术要求不清楚不施工;资料未经审核不施工;材料无合格证或试验不合格不施工;隐蔽工程未经联合签证不施工;未经监理工程师认可或批准的工序不施工。“三不接交”是:无自检记录不接交;未经监理工程师或值班技术员验收不接交;施工记录不全不接交。

1.8 配足设备、及时校验

配备足够的符合计量要求、满足质量检查与检测需要的仪器、设备和工器具,并按规定及时进行校验;精度不能满足计量要求,及时更换。

1.9 建立例会制度、开展技术、质量培训

定期召开质量专题会,总结质量管理效果,对质量控制中存在的管理问题和技术问题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提高质量管理水平。

检查、检验人员和特殊工序作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开工前和施工过程中,针对人员素质构成和工程特点及时对管理人员和作业工人进行施工管理和相关技术培训,为工程质量提供技术保证。

1.10 材料质量控制

进场原材料(包括成品或半成品)的质量必须符合规范和标书文件要求,经监理工程师认可后方可进场;使用前重新进行检验,不合格的材料不得使用。特殊过程控制要点

2.1 灌注桩施工

2.1.1 桩位放样

(1)严格执行工程测量标准(GB50026-93)的规范要求,保证桩位放线误差小于±20mm。

(2)根据场地情况,桩位放样工作最好三次完成,放样用四点拉线交叉点测量定位的方法。护筒埋设前需对开挖桩位进行二次确认,护筒埋设过程中利用拉线交点及时调整桩中心点位,护筒埋设完成后需对护筒中心进行复测。

(3)放样结束后,经现场监理确认方可施工。

2.1.2 钻孔灌注桩成孔质量控制要点

(1)钻孔桩施工前应探明和清除桩位处的地下障碍物。

(2)为保证桩体不侵入基坑平面,考虑施工误差及桩身变形量,桩位外放10cm。(3)桩位允许偏差为:顺轴线方向±100mm,垂直轴线方向+50mm,每根灌注桩钻孔前应利用提前埋设的护桩复核桩位。围护桩垂直度控制在3‰以内。

(4)成孔深度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其允许偏差为+100mm。

(5)钻孔桩原材料和混凝土强度必须符合设计要求,每桩制作不少于1组混凝土抗压试件。

(6)浇筑水下混凝土前应清底,保证桩底沉渣允许厚度不大于100mm。

(7)成孔过程中泥浆比重应能保证不塌孔,清孔后泥浆比重控制在1.15~1.25。灌后桩顶应高于冠梁底面20~30cm。(考虑破除桩顶不良混凝土长度20~30cm)。

(8)钻进过程中应经常检查钻头直径、磨损程度及钻杆垂直度。

(9)围护桩混凝土浇筑采用的导管直径宜为200~250mm,导管使用前应严格清理干净,并进行导管密闭性及通球试验,导管底端距孔底应保持300~500mm。

(10)封底混凝土浇筑后导管埋深应不低于1m,根据估算封底混凝土需要3方,混凝土浇筑过程中保持导管埋深2~3m,围护桩混凝土应该具有良好的和易性,配合比应通过实验确定,粗骨料宜采用粒径不大于40mm的卵石或碎石,混凝土塌落度宜控制在160mm~210mm。

(11)在拔出最后一节长导管时速度要慢,避免孔内上部泥浆压入桩中。钢护筒在灌注结束、砼初凝前拔出,起吊护筒时要保持其垂直性。当桩顶标高很低时砼灌不到地面,砼初凝后回填钻孔。

(12)混凝土浇筑应连续,整桩浇筑应在封底混凝土初凝前完成,以保证钢筋笼不上浮。

(13)桩身混凝土灌注完成后48小时内应避免重载车辆从桩附近经过,以保护成桩质量。

(14)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为C35,混凝土充盈系数不得小于1.1,不宜大于1.15。(15)现场用于质量控制的测量设备要准备要,测绳、泥浆比重计、塌落度筒灯。(16)现场混凝土试块制作频率和方法由二工区试验室提供。

(17)现场浇筑混凝土过程中如发现混凝土外观质量不符合要求,立刻向主管领导及拌和站报告,及时解决问题。

2.1.3 钢筋笼制作质量控制要点

(1)钢筋品种、级别、规格、数量应符合设计要求,钢筋笼制作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其允许偏差为:主筋间距±10mm,箍筋间距±20mm,钢筋笼直径±10mm,长度±50mm。

(2)钢筋笼主筋连接应保证35D连接区段范围内接头率不大于50%,焊接连接时主筋焊接段应做适当弯折。

(3)沿钢筋笼外侧,对应内箍筋位置,等间距布置4根定位耳朵筋,以保证钢筋笼在桩内位置准确,保护层满足设计要求。

(4)HPB235钢筋采用E43型焊条,HRB335钢筋采用E50型焊条。

(5)钢筋笼底部做内收口,收口段长500~800mm,收口角度10°。

(6)外箍筋布置应圆顺,间距应均匀一致;箍筋加密段位置应准确,加密范围应满足设计要求;外箍筋与主筋连接应牢固可靠,不允许出现焊点脱开或绑扎松动现象,箍筋接长应符合规范要求。

(7)内箍筋采用焊接连接,内箍筋截面应垂直主筋方向安放,与主筋焊接应可靠,内箍筋封闭焊接应满足单面10D,双面5D的连接要求。

(8)钢筋焊接应饱满,无气孔、夹渣等焊接不良现象,焊接长度应满足规范要求。(9)钢筋笼焊接成型后应整体性良好,满足吊装要求,吊点部位应加焊吊装L筋,加强吊装点连接强度,确保吊装安全。

(10)成品钢筋笼注意保护,防止生锈、污染、变形,并应编号,以防混用。(11)钢筋笼入孔过程中应吊装牢靠并保持顺直,缓慢吊入,以免触碰桩壁。(12)钢筋笼吊筋宜采用圆钢,长度需根据现场情况进行计算,吊筋与钢筋笼主筋应焊接牢固。

2.1.4 混凝土灌注

(1)开始灌注混凝土时,先要安放隔水包,并要有足够的混凝土储备量,使导管一次埋入深度≥1m。

(2)混凝土灌注过程中,导管埋深宜控制在2-6m,严禁将导管提出混凝土面,导管最大埋深不得超过6m。

(3)混凝土灌注过程中要注意勤上下活动导管,并及时测量管外混凝土面的高度,由此推知埋管深度,作好灌注记录。

(4)混凝土灌注必须连续施工,每根桩的灌注时间按初灌混凝土的初凝时间控制。对灌注过程中的一切故障均应记录备案。

(5)控制最后一次灌注量,桩顶不得偏低。保证超灌高度0.5-1m,应凿除的泛浆高度必须保证暴露的桩顶混凝土达到强度设计值。灌注过程中也应注意混凝土质量。

(6)确保混凝土塌落度保持在16-20cm之间,不失水、不离析。灌注桩的实际灌注量不得小于理论灌注量,保证混凝土充盈系数不小于1.0。

(7)混凝土灌注过程中,采取孔口制作试块,并注意试块的编号、养护,每桩试件组数一般为3组。

2.1.5 施工事故预防、处理措施

2.1.5.1 坍孔

(1)原因分析:A、护筒埋置过浅,周围封填不密导致漏水。B、操作不当,如提升钻头或放置钢筋笼时碰撞孔壁。C、泥浆稠度小起不到护壁作用,D、泥浆水位高度不够,对孔壁压力小。E、向空内加水时流速过大,直接冲刷孔壁。F、在松软砂层中进尺过快。

(2)预防及处理措施:A、坍孔部位不深时,可改用深埋护筒,将护筒周围填土夯实,重新开钻。B、轻度坍孔,可加大泥浆相对密度和提高水位。C、严重坍孔,用粘土投入待孔壁稳定后采用低速钻进。D、提升钻头,下放钢筋笼时保持垂直,尽量不要碰撞孔壁。E、在松软的砂层钻进时,应控制好进尺速度,并用较好泥浆护壁。2.1.5.2 垂直度超标

(1)原因分析:A、桩架不稳、钻杆导架不垂直,钻机磨耗,部件松动。B、土层软硬不匀,致使钻头受力不均。C、钻孔中遇有较大孤石、探头石。D、扩孔较大处,钻头摆动偏向一方。E、钻杆弯曲,接头不正。

(2)预防及处理措施:A、检查、纠正桩架,使之垂直安置稳固,并对导架进行水平与垂直校正和对钻孔设备加以检修。B、偏斜过大时,填入土石(砂或砾石)重新钻进,控制钻速。C、如有探头石,宜用钻机钻透,在逐步进尺钻进。2.1.5.3 卡钻

(1)原因分析:A、孔内出现梅花孔、探石头、缩孔等未及时处理。B、钻头被坍孔落下的石块或误落入孔内的大工具卡住。C、入孔较深的钢护筒倾斜或下端被钻头撞击严重变形。D、钻头尺寸不统一,焊补的钻头过大。E、下钻头太猛,或钢绳过长,使钻头倾斜卡在孔壁上。

(2)预防及处理措施:A、对于向下能活动的上卡,可用上下提升法,即上、下提动钻头,并配以将钢丝绳左右拔移、旋转。B、卡钻后不宜强提,只宜轻提,经提不动时,可用小冲击钻锥冲、吸的方法将钻锥周围的钻渣松动后在提出。C、施工中注意保持护筒垂直,防止倾斜;钻头尺寸应统一,下钻应控制钻进速度,不要过猛过快。2.1.5.4 掉钻

(1)原因分析:A、卡钻时强提强拉、操作不当,使钢丝绳或钻杆疲劳断裂。B、钻杆接头不良或滑丝。C、马达接线错误,使不应反转的钻机反转,钻杆松脱。

(2)预防及处理措施:A、卡钻时应设有保护绳方能适应强提,严防钻头空打。B、经常检查钻具、钻杆、钢丝绳合连接装置。C、掉钻落物时,宜迅速用打捞叉、钩、绳套等工具打捞若落体已被泥沙埋住,则应用冲、吸的方法,先清除泥沙,使打捞工具接触落体后再打捞。

2.1.5.5 扩孔及缩孔

(1)原因分析:A、扩孔时因孔壁坍塌或钻锥摆动过大所致。B、缩孔原因时钻锥磨损过甚,焊补不及时或因地层中有软塑土,遇水膨胀后使孔径缩小。

(2)预防及处理措施:A、注意采取防止坍孔合防止钻锥摆动过大时的措施。B、注意及时焊补钻锥,并在软塑地层采用失水率小的优质泥浆护壁。C、已发生缩孔时,宜在该处用钻锥上下反复扫孔以扩大孔径。2.1.5.6 钢筋笼掉落

(1)原因分析:A、操作疏忽。B、吊点受力不够。

(2)预防及处理措施:A、加强操作人员的责任心教育。B、认真检查各受力点,确保满足受力要求。C、采用打捞勾或潜水员潜入孔内辅助挂勾的方式将钢筋整体捞起,捞起的钢筋笼出现变形,则需重新加工。2.1.5.7 钢筋笼下完后塌孔

(1)原因分析:泥浆密度太小、黏度太小或下钢筋笼的时间太长。

(2)预防及处理措施:A、尽量缩短下钢筋笼的时间。B、根据下钢筋笼必须花费的时间、施工规范的要求,合理选择泥浆性能指标。C、用小锤置于钢筋笼内冲击清孔或用空压机清孔法将塌落的余土清除后将钢筋笼整体捞起。D、若塌落的余土无法清除干净使钢筋笼无法整体捞起时则需选择合适的夹具将钢筋笼主筋逐根拔起,再将螺旋筋、加强筋捞出后重新清孔直到满足设计及施工规范要求。E、若无法将钢筋部分或全部拔出,则需用碎石、片石等材料将钻孔回填后重新成孔。2.1.5.8 导管掉落

(1)原因分析:A、操作疏忽。B、安装导管用的工作平台起不到固定导管的作用。

(2)预防及处理措施:A、加强操作人员的责任心教育。B、安装导管前认真检查导管安装平台的完好性,保证安装导管时能起到临时固定导管的作用。C、如导管口离孔口深度不大,可直接捞起。D、导管口离孔口深度较大,直接捞起有一定难度时,可请潜水员潜入孔内帮助捆绑导管后再老去,要注意安全。E、选用合适的工具将导管套住后捞起。

2.1.5.9 钢筋笼无法入孔

(1)原因分析:孔径偏小、桩位偏斜、钢筋笼焊接成折线或钢筋笼起吊不垂直。(2)预防及处理措施:A、确保桩径、倾斜度满足设计及施工规范要求。B、钢筋笼焊接时保证顺直并保证起吊垂直。C、若桩径倾斜度不满足要求则需重新修孔。D、若钢筋笼焊接成折线则需纠正后重焊。E、将钢筋笼水下旋转一角度再下,严禁将钢筋笼吊起一定高度后猛冲。2.1.5.10 孔壁坍塌

(1)原因分析:A、泥浆指标不符合要求。B、自停止反浆算起的时间太长。(2)预防及处措施:A、混凝土灌入较少时,可迅速将钢筋笼整体拔起并立即将坍落的岩土合已灌入的混凝土清除干净,重新下钢筋笼,浇灌混凝土。B、混凝土灌入量较多时,因无法将钢筋整体拔起,只能将钢筋笼主筋逐根拔起,随后尽快将坍落的岩土和已灌入的混凝土清除干净,重新下放钢筋笼,浇筑混凝土。C、若无法将钢筋逐根拔起,则可用碎石、块石等填充料将桩孔填满后重新成孔。2.1.5.11 堵管

(1)原因分析:A、混凝土质量有问题,如和易性差、较严重的泌水、离析现象。B、浇筑混凝土间隔时间过长,混凝土已初凝。C、混凝土中有大块石、打砖块等杂物未捡除误入导管。D、导管埋深太大。

(2)预防及处理措施:A、长杆冲捣:就是用较长的钢杆、钢筋等物品在导管内上下插捣使混凝土从导管内下落,在允许范围内反复提升导管振冲。B、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在导管顶部安装激振装置,不断振动导管。C、堵管部位离导管顶部较近时,可拆卸导管,更换导管。D、尽量提升导管,减少导管埋深(一般不宜小于2m)。E、修理导管。

2.1.5.12 导管破裂、导管漏水

(1)原因分析:A、导管使用年限太长,管壁磨损严重,B、混凝土浇筑时间太长或混凝土质量有问题造成堵管后激振,振破导管。C、导管接头处漏放橡胶垫圈或垫圈挤出、损坏、假焊、焊缝漏水。D、导管埋深太小。

(2)预防及处理措施:A、拔出导管并拔出钢筋后重新清孔、浇筑混凝土,钢筋笼无法整体拔起时,则需将主筋逐根拔起后重新清孔、浇筑混凝土。B、拔出导管将混凝土浮浆层清除后,重新下导管并将导管底口埋入混凝土内30C、m左右,按正常水下混凝土浇筑工艺重新浇筑混凝土,用此法重新浇筑混凝土后,需对两次混凝土交界面进行压浆补强,并需征得监理、设计单位的同意。C、钢筋笼或(和)导管无法拔起时,需回填后重新成孔、成桩。2.1.5.13 混凝土串孔

(1)原因分析:相邻已成孔的两桩,在一桩浇筑混凝土时,混凝土从该桩的薄弱层(如淤泥)挤向另一桩。

(2)预防及处理措施:

A、邻桩还未下钢筋笼可重新清孔。B、邻桩已下钢筋笼的情况,若混凝土挤入量不多将钢筋笼拔起或主筋逐根拔出后重新清孔,若钢筋笼或钢盘无法拔出则需回填后重新成孔。2.1.5.14 钢筋笼上浮

(1)分析原因:A、钢筋笼未固定好。B、钢筋笼性能不能满足施工规范要求,造成混凝土面上升时顶托钢筋笼一起上升。

(2)预防及处理措施:A、浇筑混凝土时随时注意钢筋笼是否上浮,一旦发生上浮或在未浇筑混凝土前固定好钢筋笼。B、发生上浮时尽量减少导成孔。管底口的埋深,减少混凝土的顶托力,同时固定钢筋笼。C、若无法阻止钢筋笼上浮,必须立即停止浇筑混凝土,拔出导管,重新来一次。

2.2 预应力混凝土

2.2.1 施工过程中的监理控制

2.2.1.1 制作与安装阶段质量控制

(1)主要控制项目

A、预应力筋安装时,其品种、级别、规格、数量必须符合设计要求。B、施工过程中应避免电火花损伤预应力筋;受损伤的预应力筋应予以更换。

(2)一般控制项目

A、下料长度为设计长度加固定端锚固长度和张拉端张拉长度;预应力筋应采用砂轮锯或切断机切断,不得采用电弧切割。

B、当钢丝束两端采用镦头锚具时,同一束中各根钢丝长度的极差不应大于钢丝长度的1/5000,且不应大于5mm,当成组张拉长度不大于10m的钢丝时,同组钢丝长度的极差不得大于2mm。

C、后张法有粘结预应力筋预留孔道的规格、数量、位置和形状除应符合设计要求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a预留孔道的定位应牢固,浇筑混凝土时不应出现移位和变形; b孔道应平顺,端部的预埋锚垫板应垂直孔道中心线; c成孔用管道应密封良好,接头应严密且不得漏浆;

d在孔道的曲线波峰部位应设置排气兼泌水管,可在最低点设置排水孔; e灌浆孔及孔道的孔径应能保证浆液畅通。

D、预应力筋束形控制点的竖向位置偏差应符合规范规定。

2.2.2 混凝土浇筑阶段质量控制

2.2.2.1 主要控制项目

(1)复核轴线、标高,经施工方自检后报监理方复核认可。

(2)审查采用材料如:钢纤维、钢材、水泥、外加剂、焊接材料等出厂合格证、质量保证书及检测资料;现场抽样的见证取样,审查相关检验报告。所有使用的原材料均应向监理方报验,报验合格才能使用。

(3)所有工程变更须经业主、设计单位签字认可。

(4)检查梁截面尺寸及钢筋设置是否符合设计要求:检查梁是否按规范要求起拱。

(5)施工前应对建筑物预埋铁件进行检查,钢筋及有关预埋铁件在施工完后,先由施工单位进行自检,自检合格报监理进行隐蔽检查验收。

(6)检查混凝土搅拌站砂、石料的冲洗,混凝土配合比及计量工作,禁止向已搅拌的砼内加入生水。

(7)在浇筑混凝土之前,应进行预应力隐蔽工程验收,其内容包括:

A、预应力筋、锚具的品种、规格、数量、位置等;

B、预留孔道的规格、数量、位置、开头及灌浆孔、排气兼泌水管等;

C、锚固区局部加强构造。

(8)监理工程师对钢筋、模板、预埋件检查认可后,浇筑混凝土的各项准备工作完成后,施工单位向监理报送混凝土浇筑申报单,由总监签发混凝土准浇令。

(9)浇灌混凝土时,监理工程师应在现场跟班督促,实行旁站监理,做好旁站记录。

督促施工单位按审查认可的施工方案施工,观察混凝土的拌合质量,督促承包商的实验员做坍落度检测,以调整混凝土的用水量:现场见证取样、督促承包单位按规范要求做混凝土试块;

(10)督促施工员指挥混凝土的振捣工作、接缝的处理,防止冷缝的发生。

2.2.3 张拉和放张阶段质量控制

(1)预应力筋张拉和放张时,混凝土强度不应低于设计的混凝土立方体抗压标准值强度标准值的75%。

(2)预应力筋的张拉力、张拉或放张顺序及张拉工艺应符合设计及施工方案的要求,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A、当施工需要超张拉时,最大张拉应力不应大于国标《砼结构设计规范》的规定;

B、张拉工艺应能保证同一束中各根预应力筋的应力均匀一致;

C、后张法施工中,当预应力筋是逐根或逐束张拉时,应保证各阶段不出现对结构不利的应力状态;同时宜考虑后批张拉预应力筋所产生的结构构件的弹性压缩对先批张拉预应力筋的影响,确定张拉力;

D、当采用应力控制方法张拉时,应校核预应力筋的伸长值。实际伸长值与设计计算理论伸长值的相对允许偏差为6%。

过程质量控制总结 第3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阶段,影响因素,质量控制

0 前 言

建设工程作为一种特殊的产品, 除具有一般产品共有的质量特性, 还具有特定的内涵。工程施工是按照设计图纸和相关文件的要求, 在建设场地上将设计意图付诸实现的测量、作业、检验, 形成工程项目实体的过程, 任何优秀的勘察设计成果, 只有通过施工才能变为现实。因此工程施工活动决定了设计意图能否体现, 它直接关系到工程的安全可靠、使用功能的保证, 以及外表观感能否体现建筑设计的艺术水平, 也是决定最终产品质量的关键阶段, 要提高工程项目的质量, 就必须狠抓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

1 工程质量的特点

1.1 影响因素多

建设工程质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如决策、设计、材料、机具设备、施工方法、施工工艺、技术措施、人员素质、工期、工程造价等这些因素直接或间接地工程项目质量。

1.2 质量波动大

由于建筑生产的单件性、流动性, 不像一般的工业产品的生产那样, 有固定的生产流水线、有规范化的生产工艺和完善的检测技术、有成套的生产设备和稳定的生产环境, 所以工程质量容易产生波动且波动大。同时由于影响工程质量的偶然性因素和系统性因素比较多, 其中任一因素发生变动, 都会使工程质量产生波动。如材料规格品种使用错误、施工方法不当等, 都会发生质量波动, 产生系统因素的质量变异, 造成工程质量事故。为此, 要严防出现系统性因素的质量变异, 要把质量波动控制在偶然性因素范围内。

1.3 质量隐蔽性

建设工程在施工过程中, 分项工程交接多、隐蔽工程多, 因此质量存在隐蔽性。若在施工中不及时进行质量检查, 事后只能从表面上检查, 就很难发现内在的质量问题, 这样就容易产生判断错误。

1.4 终检的局限性

工程项目建成后不可能像一般工业产品那样依靠终检来判断产品质量, 或将产品拆卸、解体来检查其内在的质量, 或对不合格零部件可以更换。而工程项目的终检 (竣工验收) 无法进行工程内在的质量的检验, 发现隐蔽的质量缺陷。因此, 工程项目的终检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就要求工程质量控制应以预防为主, 防患于未然。

1.5 评价方法的特殊性

工程质量的检查评定及验收是按检验批、分项工程、分部工程、单位工程进行的。检验批的质量是分项工程乃至整个工程质量检验的基础, 检验批合格质量主要取决于主控项目和一般项目经抽样检验的结果。隐蔽工程在隐蔽前要检查合格后验收, 涉及结构安全的试块、试件以及有关的材料, 应按规定进行见证取样检测, 涉及结构安全和使用功能的重要分部工程要进行抽样检测。工程质量是在施工单位按合格质量标准自行检查评定的基础上, 由监理工程师 (或建设单位项目负责人) 组织有关单位、人员进行检验确认验收。这种评价方法体现了“验收分离、强化验收、完善手段、过程控制”的指导思想。

2 项目施工过程质量控制的重要性

工程项目施工涉及面广, 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 影响质量的因素很多, 如设计、材料、机械、地形、地质、水文、气象、施工工艺、技术措施等, 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五个方面, 即人、材、机、法和环境, 均直接影响着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而且工程项目位置固定、体积大, 不同项目地点不同, 不象工业生产有固定的流水线、规范化生产工艺及检测技术、成套的生产设备和稳定的生产条件, 因此影响施工项目质量的因素多, 容易产生质量问题。如使用材料的微小差异、操作的微小变化, 都会产生质量变异, 造成质量事故。工程项目建成后, 如发现质量问题又不可能象一些工业产品那样拆卸、解体、更换配件, 因此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就显得极其重要。

3 施工质量控制的系统过程

3.1 按工程实体质量形成过程的时间阶段分, 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可以分为以下三个环节

3.1.1 施工准备控制

指在各工程对象正式施工活动开始前, 对各项准备工作及影响质量的各因素进行控制, 这是确保施工质量的先决条件。

3.1.2 施工过程控制

指在施工过程中对实际投入的生产要素质量及作业技术活动的实施状态和结果所进行了的控制, 包括作业者发挥技术能力过程的自控行为和来自有关管理都的监控行为。

3.1.3 竣工验收控制

它是指对于通过施工过程所完成的具有独立的功能和使用价值的最终产品及有关方面的质量进行控制。

3.2 按工程实体形成过程中物质形态转化的阶段划分

(1) 对投入的物质资源质量的控制。

(2) 施工过程质量控制。即在使投入的物质资源转化为工程产品的过程中, 对影响产品质量的各因素、各环节及中间产品的质量进行控制。

(3) 对完成的工程产出品质量的控制与验收。

在上述三个阶段的系统过程中, 前两阶段对于最终产品质量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而所投入的物质资源的质量控制对最终产品质量又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所以, 质量控制的系统过程中, 无论是对投入物质资源的控制, 还是对施工及安装生产过程的控制, 都应当对影响工程实体质量的五个重要因素方面, 即对施工有关人员因素、材料因素、机械设备因素、施工方法因素以及环境因素等进行全面的控制。

3.3 按工程项目施工层次划分的系统控制过程

通常任何一个大中型工程建设项目可以划分为若干层次。例如, 对于建筑工程项目按照国家标准可以划分为单位工程、分部工程、分项工程、检验批等层次;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具有一定的施工先后顺序的逻辑关系。显然, 施工作业过程的质量控制是最基本的质量控制, 它决定了有关检验批的质量;而检验批的质量又决定了分项工程的质量……。

4 优选施工人员奠定质量控制基础

人是生产经营活动的主体, 也是工程项目建设的决策者、管理者、操作者, 工程建设的全过程都是通过人来完成的。人员的素质, 即人的文化水平、技术水平、决策能力、管理能力、组织能力、作业能力、身体素质及职业道德等, 都将直接和间接地对施工的质量产生影响, 工程质量的形成受到所有参加工程项目施工的管理技术干部、操作人员、服务人员共同作用, 他们是形成工程质量的主要因素。因此要控制施工质量, 就要优选施工人员, 实行经营资质管理和各类专业从业人员持证上岗制度是保证人员素质的重要管理措施。

5 严格控制建材、建筑构配件和设备质量, 打好工程建设物质基础

国家《建筑法》明确指出:“用于建筑工程的材料、构配件、设备……, 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和产品质量标准”。因此, 要把住“四关”, 即采购关、检测关、运输保险关和使用关。

6推行科技进步, 全面质量管理, 提高质量控制水平

施工质量控制, 与技术因素息息相关。技术因素除了人员的技术素质外, 还包括装备、信息、检验和检测技术等。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体现了施工生产活动的全过程。技术进步的作用, 最终体现在产品质量上。为了工程质量, 应重视新技术、新工艺的先进性、适用性。在施工的全过程, 要建立符合技术要求的工艺流程、质量标准、操作规程, 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 不断地改进和提高施工技术和工艺水平, 确保工程质量。

7 结 语

质量控制的目标管理应抓住目标制定, 目标展开和目标实现三个环节。施工质量目标的制订, 应根据企业的质量目标及控制中没有解决的问题、没有经验的新施工产品、以及用户的意见和特殊的要求等, 其中同类工程质量通病是最主要的质量控制目标;目标展开就是目标的分解与落实;目标的实施, 中心环节是落实目标责任和实施目标责任。各专业、各工序都应以质量控制为中心进行全方位管理, 从各个侧面发挥对工程质量的保证作用。从而使工程质量控制目标得以实现。 [ID:6944]

参考文献

[1]成虎.工程项目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2]任庆生.施工现场管理浅谈[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6, (13) .

[3]吴树壮.建筑工程现场管理的实践与探讨[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7, (1) .

控制阀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 第4篇

关键词:控制阀;监理实务;质量控制

一、控制阀的特征

控制阀也被人们称为是调节阀,通常包括了执行机构和阀门两个部分,主要的控制原理就是执行机构通过驱动阀杆阀芯的行动,来改变阀芯和阀座间的流通面积,从而实现控制流体的流量目的。其主要的特征如下:(1)数量比较多。可以看到控制阀是发电厂等使用比较多的控制设备,也是当下电站安全运用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根据有关数据统计,即便是一个具有两台100万Kw机组的电站就会拥有超过3万个的阀门。(2)品种和规格多。控制阀的种类非常的多,单座阀、双座阀、角阀、偏心旋转阀、蝶阀、球阀、隔膜阀、套筒阀以及快速切断阀等等。每一种控制阀都拥有其相应的规格和名称,而且所产生的作用和使用的方法也存在着区别。(3)标准严格。由于控制阀在企业当中的重要地位,所以其需要能够保证密封的严格性,以保证阀门不出现泄漏的情况。特别是对阀门的可靠性要求非常的高。控制阀各项技术的要求指标非常严格,需要能够按照具体的标准流程来进行质量上的控制和管理。

二、阀门质量的控制模版

(1)原材料问题。需要认真审核看质量说明书是不是与其实际的使用号码或者尺寸匹配。通过文件、食物以及检验等之后,保证原材料的规格使用不能够低于合同上的要求以及技术上的保证,这样才能够使用。

(2)外观质量检查问题。外观质量检查同样是控制阀检查的重要工作,主要是通过目视检查的方式,看看外观是不是能够达到要求,避免出现质量问题或者产品缺陷,发现问题或者缺陷时一定要及时加以解决。

(3)做无损检测。根据工艺生产的要求,对制造厂生产的产品进行无损检测,需要逐一的确定所有的无损检测的部位、方法、比例、标准、级别、人员资质、报告规范性等等,均满足要求的情况下,才能够使用。

(4)泄漏检验问题。每一个控制阀都要能够针对其阀门做好严格的泄漏检测。可以采用充气皂泡或者是氨气的检验方式。其中氨气检测是比较先进的方法,但是成本相对高一些。通过泄漏检测保证产品符合技术协议的需要。

(5)水压试验问题。在水压试验的时候,要能够实现密封严密的效果,就要在进行试验之前做好仔细的检查,还要能够做好对试验的旁证证明。

三、控制阀制造质量的全过程控制

1.在原材料控制上。在原材料进入企业之后,需要能够根据要求进行逐一的检查,工作人员需要核对设备制造质量监督流程以及相关的梳理工作,同时需要将采购管理的要求告诉有关的供应商。特别是在对制造开工文件进行检查的需要,应当根据采购合同、执行文件、技术协议进行检查,从而全过程的保证原材料的标准。具体在检查上需要关注的典型事件是:

第一,出现如不同的材料有关的力学性能和化学成分,使用同一个材质的合格证号。包括在原材料化学成分上的短缺,例如某控制阀厂在阀门的设计上虽然采用了合适的标准规范,但是却没有检测到所需要具备的N、co等元素,这就是存在缺项的文体,需要在进行分析的时候,提供一定的化学分析报告。再有是出现性能试验上的不规范或者漏项。比如说有些控制阀的检测没有对阀门进行硬度上的检测等等。还有一种就是一些棒材力学性能试验的取样要求,是需要针对两个不同的极端,最高和最低的情况上取样,但是事实上使用的趋势随机采取的。第二,材质合格证出现多份,而且没有相应的供应商工作人员的签字要求。包括在制造厂方面的采购,需要提升自身的采购控制和管理能力,特别是重要的检验和试验需要进行严格的监督以及抽查,对原材料严格把控,进入企业之后还需要进行复验。再有没有根据技术要求进行采购的,需要根据要求重新采购。还有一种就是在铸件材料方面的质量问题,也需要给予高度重视。

2.在生产过程控制上。控制阀的生产过程包括了,热处理、焊接、无所检测、水压试验等,所以需要注意以下的问题发生:第一热处理上,包括出现的参数控制不达标、处理工艺不符合标准、不需要进行热处理的进行了热处理等情况。举例来说,某控制阀厂需要进行消应力处理,但是实际的装炉温度大于要求;在硬化处理温度上,同样没有满足需要,标准要求是720上下浮动10摄氏度,但是实际上超过了720,而是725,再有就是不需要进行阀门阀座的消应力热处理.结果却进行了550摄氏度的消应力处理。第二焊接问题上,需要在进行焊接前,对从事操作工作的人员相关的资质、操作的设备、操作的对象、操作的工艺等等进行检查。满足焊接工艺的要求,找出问题并且及时处理问题。第三无损检测问题上。作为控制阀的阀门都是需要进行无损检测的,比如说其渗透探伤等。检测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环境条件的变化、检测的表面不够干净等等。要能够避免上面的文体发生,及时的和厂家进行沟通和处理,提升检测人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第四水压试验上。首先要能够保证水压试验中水的质量。选择水压试验的时候需要出示A级的水质报告,同时需要根据特殊情况提供桶装水等,保证水压试验的效果。其次是关注压力表的精度,比如说在生产过程中对计量表进行抽查,保证其精度等级在1.5或者是以下,不符合的需要进行调整。再次就是要能够时刻关注阀门的开关时间,比如时间应为14.31-14.61s。如果不符合这个要求的,则需要调整,确保最终的技术规范性。

3.在最终装箱和检查控制上。最终进行检查的需要,需要确定最后的图纸,包括检查控制阀尺寸、通道、名牌、印号等等。比如说控制阀阀门上的标志O/F,但是阀体上的标识是O/c,在设备上这两个地方的标识不一样,工作人员就要让制作厂立刻做出修改。而在对不锈钢的控制阀进行检查时,可能会发现阀门内部存在污物或者是锈蚀等,这就要求能够及时的进行处理,防止水压试验之后,出现污染情况。

4.在制造完成报告控制上。控制阀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除了对产品进行严格要求之外,还需要对相关的文件进行严格控制,特别是在产品完成报告上,有些厂家对于报告要求不够清晰,出现了控制阀多零部件、生产过程繁琐、报告收集过程和生产进度不一致等情况。

水质样品检测过程质量控制 第5篇

水质样品检测过程质量控制

介绍了水质样品检测过程质量控制的`作业技术和活动:样品类型或基体组成信息的采集;分析方法、预处理方法的选用及测量方式的确定;实施各种质量检验技术对检测过程的监视;不合格质量指标的原因分析及纠错.

作 者:李跃奇 王怀柏 张永平作者单位:黄河水利委员会水文局,郑州,450004刊 名:水利技术监督英文刊名:TECHNICAL SUPERVISION IN WATER RESOURCES年,卷(期):17(6)分类号:X502关键词:质量控制 检验 纠错 精密性 准确性 分析方法 预处理方法 测量方式

工程质量过程控制责任制 第6篇

⒈测量控制

⑴ 测量必须按照《集团公司测量双检制度》规定程序进行,指挥部由工程部工程师 分管测量工作,项目部应成立测量组,由 任测量工程师,负责管段内的测量任务,总工程师对控制测量成果进行复核签认,不定期对施工放线、放样资料进行检查,贯彻落实测量双检制度。

⑵ 开工前由指挥部总工程师统一组织施工桩撅的交接、精密复测、控制测量以及竣工测量,项目部测量工程师负责进行工序各部位的施工放样、放线与复核测量,指挥部分管测量的工程师对放样过程和资料进行不定期检查。

⑶ 对重大工程、难度较大放线放样测量或项目经理部首次施工工程的放线、放样测量,项目部对这些点放样确有困难时,项目部总工程师应向指挥部提出申请,由指挥部总工程师协调组织进行施工放样。

⑷ 测量人员对测量成果认真记录、计算和复核,并将司镜、扶尺、吊点、时间、地点、测点等记录清楚,签字齐全,填写《水准、控制测量过程签认表》(见中铁七程[2004]236号文中附表),以便核查,并对主要控制桩进行保护,对仪器的操作符合测量设备操作规程,并爱护设备。

⒉设计文件及技术标准审查 严格按集团公司《设计文件及技术标准审查制度》规定的程序办理,避免因设计失误给施工带来损失,影响工程建设项目的施工进度、安全质量及投资效益。

⒊施工技术交底

⑴ 工程开工前,指挥部总工程师组织向施工管理人员进行交底。交底内容包括:工程概况、施工范围、工程数量、技术标准、工期要求、施工平、纵断面图、重大技术安全措施、施工中应注意的有关技术问题。

⑵ 施工阶段由项目部总工程师对分项、分部工程进行交底,内容包括:工程名称、结构尺寸、工艺流程、质量标准、安全操作注意事项、放样控制桩点数据等,对操作工艺复杂的项目,应进行现场示范指导。

⑶ 现场技术交底由作业队技术主管向施工员、工班长交底,并履行双方交接签字手续。

⑷ 施工技术交底,应以书面交底为主,包括结构图表和文字说明。交底资料必须详细、准确、直观,符合施工规范和工艺细则要求,并经第二人复核确认无误后方可交付使用,交底资料应妥善保存备查。

⑸ 在施工中进行技术交底,主要采取“三工教学”形式,即工前讲解、工中指导、工后讲评的程序,加强过程控制,反复地进行技术交底,由领工员或工班长负责实施。

⑹ 对重大、复杂或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 的工程,或新开发的技术项目,在施工前和施工过程中,由指挥部总工程师根据需要邀请有关专业设计负责人到施工现场进行专题技术交底,以便掌握该项工程的施工方法、特殊要求和应采取的技术措施。

⑺ 新开发的技术项目,根据施工需要,必要时可采用组织有关技术人员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进行技术交底。

⒋变更设计管理

铁路工程变更设计,应按照铁道部铁建(1997)125号《铁路基本建设变更设计管理办法》或合同条款中关于变更设计处理办法的有关规定执行。

⑴ 变更设计必须深入调查研究、充分论证,本着精打细算、节约投资,不断优化设计和保证施工安全、质量、进度需要的原则进行。变更设计应充分考虑设备、材料的订货和供应情况,以及本工程和相关后序工程施工进展情况,尽量减少废弃工程,避免造成设备、材料的积压和延误工期。

⑵ 对因变更设计需要增加工程费用的项目,由项目部预算人员报建设单位落实款源。

⑶ 变更设计批准后,项目部文档管理人员及时修改原设计文件,当批准后的变更设计取代原设计文件时,应及时对原设计文件加注“作废”字样并实行封存,防止误用。

⑷ 变更设计的程序

Ⅰ类变更设计由指挥部提议,并提出技术经济比较资 料,指挥部总工程师审核后,按有关文件或合同的规定程序办理。

Ⅱ、Ⅲ类变更设计由项目部提议,并提出技术经济比较资料,项目部总工师审核后报指挥部,经指挥部总工程师审查同意后,按有关文件或合同的规定办理。

⑸ 变更设计应充分考虑对下道工序、相关专业的影响,凡影响相关专业者,应及时向相关专业提供变更设计资料。

⑹ 变更设计必须按规定的程序进行,未经批准的变更坚决禁止施工。

⒌ 技术资料及质量记录的管理和控制

⑴技术资料实行分级管理,分别由指挥部工程部、项目部技术室负责管理,指挥部设兼职资料管理人员,项目部设专职的资料管理人员。指挥部资料管理人员应经常检查、指导各项目部施工资料的积累和管理工作,提出改进措施。

⑵各级资料管理人员应熟悉和掌握本单位技术资料情况,各类技术资料均应分专业、分类立卷,并编制检查目录,补充资料要与原设计配套,变更设计要在原图上注明。

⑶ 技术资料的范围

① 合同文件及招、投标书。

② 施工设计文件(含变更设计文件),有关施工技术的会议纪要、协议,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发文。

③ 施工技术规范、规则、细则、标准设计图纸、手册、科 技情报资料,国家、行业发布的技术规定及通知文件。

④ 施工调查总结报告及资料。

⑤ 施工组织设计,重点工程施工方案、计划。

⑥ 开(复)工报告,各种工程检查证、材料合格证、试验报告单、半成品、成品质量合格证、检查试验资料。

⑦ 各种施工记录、施工测量资料、工程日志和工程创优规划及创优有关资料。

⑧ 技术交底资料(含建设单位、设计单位交底资料)。⑨ 保证工程质量、安全措施,施工操作细则及要求,推行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技术措施。

⑩ 工程项目施工技术总结,竣工文件、资料,竣工检查验收记录; 其它技术资料(含文字、图纸、照片、录音、录相)。

设计文件由指挥部资料管理人员负责索取、分发和管理,并负责与设计单位联系,办理有关文件收发事宜,各项目部技术室对指挥部下发的设计文件进行点收,保管本单位使用的设计文件。

⑷ 施工调查、施工设计文件审查、开工报告、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重点工程施工方案、控制点复测、变更设计以及其它需要指挥部管理的资料由指挥部工程部统一管理,施工过程中形成的签证、评定资料、施工记录和其它竣工资料,技术交底、测量原始记录、工程日志等由项目部技术室统一管理,试验资料由中心试验室管理。⑸ 各类施工规范、规则和验标以及标准设计图,项目部必须配齐,指挥部对项目部规范、标准设计图进行检查,核实受控文件的有效性,防止作废文件的误用。

⑹ 技术资料管理人员应了解与工程施工有关的国家、行业的规范、标准和标准设计方面的动态信息,掌握标准、规范和设计图的颁发、修改和作废情况,确保施工场所使用文件为有效文件。

⑺ 标准图、设计图应分类存放,定期清理,及时补充新图,更换修改图纸和剔除旧图,需保存旧图作为参考应有作废的标识,并注明修改、作废的日期和依据。

⒍物资采购和进货检验控制

⑴ 物资的采购、验收、发放必须按照《集团公司的物资管理细则》规定的程序办理,确保进场材料的质量处于受控状态。

⑵ 项目部技术主管负责根据设计文件、施工生产计划和物资消耗定额提出主要物资数量表,主要物资数量表应包括物资的名称、规格、型号、数量、质量要求及时限要求,项目总工程师对物资数量表进行审核后,报指挥部主管物资的工程师审查备案。

⑶ 项目部物资主任对主要材料供应商进行调查,并对供应商的产品质量、生产规模、供货能力、价格水平、售后服务、企业信誉、产品环保等情况进行全面评价,评价后,应将调查情况向项目经理和主管领导进行详细汇报,最终确定合格供方。

⑷ 项目部物资主任负责对进场的原材料进行检查验收,检 查原材料的生产合格证、检验试验单是否齐全,并报中心试验室进行检验,试验室根据进场材料的数量按照有关规范规程对原材料性能指标进行检验,合格后方可进场。如有不合格,由物资人员通知供货方,办理退货。

⑸物资发放时材料人员建立收发存台账,记录物资的流向,如工点、部位、规格、数量、作业班组等内容,施工班组及外协队伍领料时,必须到物资部门填写用料单,同时抄报财务部门一份,用料单应有施工班组或外协队伍经办人员的签字。

⒎检验、测量和试验仪器控制

⑴ 检验、测量和试验仪器的控制应执行集团公司《计量检测管理办法》有关规定办理,指挥部由 对计量仪器兼职管理,对项目部的计量检测工作进行监督指导和不定期检查,发现违规现象时应及时制止,并采取措施予以改正。

⑵ 项目部测量工程师负责建立检验、测量、试验仪器的计量检测台帐,对本项目部使用的仪器设备按期校验,保证仪器在校验有效期使用。

⑶ 在使用计量仪器前,测量工程师首先检查计量仪器状态标识的有效性,对超过鉴定期时必须坚持“先鉴定,后使用”的原则,仪器应送往具有资质的校验单位进行鉴定,鉴定合格后,在计量器具的明显部位粘贴相应的状态标识,并保存校验证书,鉴定或校准结果在仪器计量检测台帐上予以记录。

⑷ 对逾期未鉴定的仪器设备不得在施工过程中使用,并应 标识清楚其待检(鉴)状态,损坏或待报废的设备、工器具必须标识清楚禁止使用状态,单独存放,以防止这些设备或工、器具投入过程中使用。

⒏关键工序和特殊工序质量控制

⑴ 根据集团公司《作业指导书》制度,对本标段的关键工序和特殊工序必须编制详细的作业指导书,制定工艺的实施细则。

⑵ 作业指导书编制前,根据设计文件以及施工特点,确定关键工序和特殊工序的项目,作业指导书由工程部部长负责组织编制,作业指导书编制完成后,经总工程师审核,指挥长(副指挥长)批准后以正式文件的形式颁布实施,并抄报集团公司工程部技术科备案。

⑶ 项目部负责落实作业指导书在施工现场的贯彻执行,在关键工序和特殊工序施工前,项目部总工程师组织对现场施工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进行技术交底或培训,技术交底或培训必须有相关记录,并存档备查。

⑷ 在施工过程中,项目部领工员检查落实作业指导书执行情况,如有违规现象,应及时制止,并对有关人员进行批评教育,劝说无效的,应坚决将其清退出场,不得继续进行施工。

⑸ 项目部质检工程师严格按作业指导书对关键工序和特殊工序进行监督和检查,严格执行隐蔽工程检查制度,并加强对工序的监测工作,进行信息反馈,消除不稳定因素。⑹ 涉及对工程质量有重大影响的关键环节施工时,尤其是外协劳务队伍承担的施工,项目部必须派技术人员及责任心强的领工员对施工全过程旁站监督,确保工序关键环节施工始终处于受控状态。

⒐对不合格品的控制

⑴ 对不合格品的控制,应加强从源头进行控制,严把材料的进场验收和检验试验关,经检验不合格的原材料、半成品坚决清场,不得使用。

⑵ 对路基、桥梁、轨道等工程中容易出现的各种质量通病,进行分析,项目部技术主管负责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将不合格品消灭在萌芽状态。

⑶当工序或工程发生质量通病或质量事故,施工班组立即通知项目部质检工程师,质检工程师对不合格做出详细记录并标识,同时报告指挥部,由指挥部总工程师组织,会同安质部、工程部对不合格品进行现场调查,召开工程质量事故分析会,按照“四不放过”的原则进行分析,制定处理方案,经指挥部会议研究讨论,指挥长批准后实施。

⑷ 对质量问题按照批准的处理方案进行处理,项目部质检工程师进行监督检查,记录处理情况。处理完成后,及时向指挥部报告,由指挥部总工程师组织复验,对处理后的工程质量重新进行检验评定。

⑸ 不合格品处理完成后,对有关责任人进行处罚,并认真 总结经验教训,工程部部长负责制定纠正和预防措施,防止类似质量问题再次发生。

⒑劳务队伍的质量管理和控制

劳务队伍的质量管理应严格按集团公司《项目管理办法》有关规定办理。

⑴各项目部使用的劳务队伍必须是施工实力强、业绩信誉好的外协队伍,对首次进入集团公司范围内施工的队伍,应对劳务队伍的施工实力、社会信誉等情况进行考察,经考察合格的劳务队伍方可使用。

⑵劳务队伍进场后,检查劳务队伍的人员持证情况和机械设备状况,特殊工种作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且数量必须满足施工需求,施工机械设备性能良好,项目部对劳务队伍的特殊工种作业人员和施工机械设备必须严格控制,凡达不到以上要求的,必须督促劳务队伍在开工前进行补充和更换。

⑶施工前,项目部技术负责人对劳务队伍的作业队长、工班长进行技术交底和培训,明确工序的施工工艺和质量验收标准。劳务队伍作业队长、工班长和项目部技术人员对劳务队伍全部作业人员进行技术培训,项目部技术人员认真做好培训记录。

⑷对劳务队伍的施工,项目部必须选派技术人员及有经验、责任心强的领工员对劳务队伍实行全过程质量监督,做好劳务队伍已完工序的初检,经检查合格后向项目部技术部门正式报检。对劳务队伍施工的关键工序或特殊工序,必须进行现场旁站监 督,使工程的质量始终处于受控状态。

⑸项目部技术部门对劳务队伍实行技术监督和技术服务,尤其是施工测量和内业资料,必须由项目部负责实施,不得由劳务队伍代办,严禁“以包代管”或“包而不管”的现象发生。

⑹对构成工程实体的原材料、构件、半成品、成品必须由项目部统一采购,对一些辅助性材料,可以由劳务队伍自行购置。

⑺项目部加大对劳务队伍施工质量的监督检查力度,采取日常检查和随机抽查、明查和暗访相结合的方式,当检查发现有违规现象时,应及时制止,责令劳务队伍工地负责人限期整改,并进行一定数额的经济处罚,对管理混乱、质量意识薄弱、施工能力差或出现质量事故的劳务队伍应坚决予以清退。

上一篇:初中作文教学浅析下一篇:邱少云英雄事迹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