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工程综合设计报告

2024-07-16

安全工程综合设计报告(精选6篇)

安全工程综合设计报告 第1篇

主体工程竣工安全自评报告工程名称:铜仁一中新校区行政综合楼建设单位:铜仁一中

安监单位:铜仁地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站监理单位:贵州省建工监理咨询有限公司施工单位:中国核工业二二建设有限公司建造师(审核):

安全负责人(审批):专职安全员:

日期:2013年月日

工程安全评估报告

一、工程概况

本工程为贵州省铜仁市铜仁第一中学新校区建设项目的行政综合楼建设工程,工程位于校园总体规划的南侧主入口右侧,地上5层,地下2层为车库,结构形式为框架结构。结构使用年限50年。基础形式由挖孔桩基础和独立柱基、条基组成。建筑面积为14275.9㎡。2012年6月1日开工,2013年月日竣工。施工现场外脚手架采用落地式钢管脚手架。材料采用 QTZ80(5513-6)塔吊吊运,施工用电采用TN-S接零保护系统,现将主体工程竣工安全总结自评如下:

二、工程安全评定依据

1、《建设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99;

2、《施工现场临进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46-2005;

3、《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程》JGJ33-2001;

4、《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安全技术规范》JGJ80-91。

5、《建筑施工扣件式钢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30-2001

三、施工单位对安全的控制

1、安全目标及安全责任制:

本工程项目部建立了完善的安全生产责任制,组建了一批专业能力强、工作认真负责的安全生产小组,以项目经理为安全生产领导小组组长,同时项目部配备了专职安全员。组织机构满足日常的安全管理工作。公司工程管理部及安全生产部定期检查项目部的安全生产责任制,以及责任书签订落实情况,安全生产责任目标的落实情况,安全目标的分解、考核情况,安全教育,施工人员特种作业人员的持证上岗情况,技术交底,安全检查执行情况,施工人员是否安全操作规程施工。经过项目部安全生产小组的努力,项目部坚持在“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评比”的时候,对其“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评比”工作进行考核评审。生产小组实现了既定的安全的安全管理目标,事故死亡率为0,轻伤率小1.5‰。

2、文明施工管理:

项目经理部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对项目部的文明施工情况进行监督管理:以ISO18000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标准、ISO14000环境管理标准;按国家和地方以及公司的各项管理标准和管理办法作为指导思想;建立健全卫生责任制度,并定期检查执行情况。工地现场围档,施工作业区的封闭管理,施工现场情况,材料堆放情况,临时住宿情况,消防、治安管理情况,施

工现场的标牌,生活设施情况。通过检查,施工现场材料整洁卫生,消防、治安管理到位,工人住宿以及后勤管理工作到位,各个方面都满足文明施工的标准和要求。

3.机械操作和运输安全控制措施

在开工前对施工车辆及各类机械操作员、指挥机械作业人员进行入场安全教育均考核合格,所有人员均须持证上岗,车辆、机械均处于正常运转状态。所有人员在施工期间遵守各种操作规程,自评合格;

4.防火、防爆、防雨安全保证措施

按照规范执行三级防火责任制度,生活区、仓库、木工间等异火区域配置相应消防器材,严格控制火源、易燃、易爆和助燃物。加强电源管理,防止发生电器火灾。办公区、生活区及施工区域设置纵横向排水沟,防止暴雨水淹。自评合格;

5.土石方开挖的安全保证措施

在土石方开挖施工过程中,项目部严格按照施工组织设计当中的专项设计和安全保证体系组织施工,施工期间个别部位存在安全隐患的,均采取相应的措施,并在施工前整改合格,在土石方开挖施工过程中未发生安全事故,自评为合格;

6.土石方爆破安全控制措施

项目部对爆破工程十分重视,组织编制了详细、有针对性的土石方爆破专项施工方案 由企业技术负责人进行审核,并报监理单位监理工程师、总监理工程师对方案进行了审批。同时在爆破过程中检查方案执行情况,爆破布线完成后,由项目经理组织安全、技术等人员对爆破区连接引爆线全面检查,经全面检查评定为全部合格。故土石方爆破工程自评为合格;

7.脚手架工程安全措施

我项目部对脚手架工程十分重视,编写了详细的有针对性的施工方案,由企业相关负责人审核,同时报审监理工程师,监理部总监理工程师对脚手架专项施工方案进行了审批,同时检查方案的执行情况,脚手架搭设后,项目经理组织技术、安全等相关人员对脚手架搭设进行了全面的检查、验收工作。监理单位对我项目部脚手架的搭设进行监督,经综合评定,符合规范要求。

8.模板工程安全措施

项目部编写了有针对性的专项施工方案,并由企业相关负责人审核和审批,同时报审监理工程师,由总监理工程师审批。项目部平时严格执行已经审批的方案进行施工,监理单位对模板的支撑体系、模板的拆除情况进行监督,经评定均符合规范要求。

9.“三宝”、“四口”临边防护

项目部安全员平时主要检查,施工人员的安全帽、安全带的配戴情况,安全网的持立是否到位,是否存在破漏情况,“四口”及临边防护是否及时、全面到位。经评定,全部符合规范要求;

10.塔式起重机安全措施:

项目部编写了有针对性的专项施工方案,并由企业相关负责人审核和审批,同时报审监理工程师。施工过程中,项目部按方案的要求执行塔式起重机安装。塔式起重机安装后到有关部门进行备案登记,并积极办理使用手续。项目部每月对塔式起重机的定期检查、维护和保养工作,经评定我项目部对塔式起重机检查、维护和保养工作执行到位,塔式起重机运行良好。

11、施工机具:

检查安装试验情况,并规范的要求检查各个项目,验收合格后才能投入使用。全部施工机具验收合格,自评合格。

12.环境、噪声污染与防止控制措施

(1)防止大、水气污染措施

施工垃圾使用容器吊运,严禁随意抛散造成扬尘。施工垃圾要及时清运,清运前,要适量洒水减少扬尘。出入车辆不允许带泥、带尘上路,车辆出场前应在对轮胎等部位派专人负责冲洗,干净后方可出场。施工现场要制定湿法作业制度,在易产生扬尘工序和季节,配备专用洒水设备及指定专人负责对施工现场进行洒水降尘。

排放的废水要排入沉淀池内,经二次沉淀后,方可排入市政污水管线或回收用于洒水降尘。冲洗模板、汽车时,污水(浆)经专门的排水设施排至沉淀池,经沉淀后排至城市污水管网,而沉淀池由专人定期清理干净。

(2)防止噪音污染控制措施

1)人为噪声的控制措施:施工现场提倡文明施工,建立健全控制人为噪声的管理制度,尽量减少人为的大声喧哗,增强全体施工人员防噪声扰民的自觉意识。

2)强噪声作业时间的控制:严格按照技术规范要求的时间和地点控制声贝,特殊情况需连续作业(或夜间作业)的,须向当地环保主管部门申请办理相关手续。并采取可靠的降噪措施。

3)强噪声机械的降噪措施:产生强噪声的成品加工、制作作业,尽量放在工厂、车间完成,减少因施工现场的加工制作产生的噪声。

4)加强施工现场的噪声控制:加强施工现场环境噪声的长期监测,采取专人监测,专人管理的原则,要及时对施工现场噪声超标的有关因素进行调整,达到施工噪声受控、达标的目的。

13.资源节约及其它污染的控制措施

制定水、电、办公用品(纸张)的节约措施,通过减少浪费,节约能源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

钢筋加工产生的钢筋皮、钢筋屑及时清理。

通过电锯加工的木屑、锯末必须当天进行清理,以免锯末刮入空气中。

14.施工临时用电:

项目部编写了有针对性的专项施工方案,并由企业相关负责人审核和审批,同时报审监理工程师。监理工程师按规范的要求平时检查施工临时用电的使用情况,项目部按施工现场临时用电的规范要求进行平时的临时用电的使用、管理、检查。

15.安全资料:安全资料收集及时完整真实。

四:施工协调

我项目部在开工前组织要求所有人员进行业务学习,本着“做一个工程、交一方朋友”的遵旨,去做好项目建设过程中与各单位的协调。在本项目建设过程中与主管单位的、设计单位、监理单位、与当地相关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协调配合比较紧密、顺畅,自评为合格;

五、工程安全生产综合评价意见

中国核工业第二二建设有限公司在贵州铜仁一中施工中能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安全生产的规范、标准,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到位,文明施工、爆破工程、主体工程、施工临时用电、建筑机械等管理到位,资料完整真实。经综合评定本项目安全生产文明施工评定为合格。

中国核工业第二二建设有限公司

铜仁一中项目部

2012年12月25日

安全工程综合设计报告 第2篇

设计报告书

一、大演乡新农村基本情况

大演乡新农村座落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牯牛降脚下,距县城22公里,人均年收入1880元。全村下辖十个村民组,共280户、1028人。其中,有两个村民组,居住在海拔450米以上的高山上。全村耕地面积570亩,茶园面积4500亩,山场面积3万亩,其中有林面积2.78万亩,山场植被因生态旅游开发因素保存较好,主要树种为株树、枫树、松、杉、毛竹等。该区域年均降水量为1620mm,降水量主要集中在4-9月份,约占全年的71%;年平均气温16℃。全村目前以农业生产为主,主要从事农田、林业、茶叶、牧业、副业等。茶叶、旅游是新农村农民经济收入的主渠道,除自然因素外,新农村的水利、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较落后。

新农村现有牯牛降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牯牛降休闲会馆、龙门山庄及望峰山庄等旅游企业。2007年新农村被石台县评为“最佳乡村旅游示范村”,2009年新农村被评为 “省级新农村建设乡村旅游示范村”。

二、新农村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提高村民生活质量是工作的重点,而进一步改善村庄环境及牯牛降旅游景区环境是新农村迫在眉睫的任务,这也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新农村目前环境存在的问题:一是农民传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没有完全彻底有效的得到改变,农村人畜粪便没有做到无害化处理。加上生活污水也没有处理意识,从而造成了环境污染。污染后的溪流给血吸虫提供了生存温床,从而导致了血吸虫病的流行和反复感染;二是村庄环境“脏、乱、差”。居民村庄内没有污水排放渠道,就更谈不上污水处理设施了,垃圾没有固定的场所,造成垃圾遍地现象普遍,严重影响了人们自身的卫生健康;三是新农村是石台县旅游业的龙头,牯牛降旅游开发带来了各地游客,也带来了“旅游垃圾”和环境卫生隐患。单是游客生活垃圾还不足虑,关键是群众饮水源受到污染,人畜饮用水源的污染直接影响了人们身体健康,造成寄生虫病发病率提高,因此控制水源污染也是环境整治的关键所在。

概括新农村污染现状,首先表现为垃圾数量越来越多,尤其以“白色垃圾”为最。其次农村生活垃圾的成份也呈多样化的趋势,除了常见的塑料制品外,有机磷成份也明显增加。该村没有最基本的垃圾填埋处理场地,山坞、山脚地、河边就成了垃圾的天然排放场,严重影响到土壤、水源和空气的质量,不仅损害农民健康,危及农民生存,最终将危及下游县城环境安全和社会稳定。总结造成新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主要原因是: 一是由于监管不力。农村环境保护与治理既无规划,又缺乏环保监督检查力量,环保指标没有纳入有关部门绩效考核评价体系,未建立起以问责制为核心有效的监管机制,由此造成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管理上的缺位。二是由于农村环境治理资金匮乏。乡村还没有设立环保专项资金,由于乡镇财力有限,经费紧张,因此,用于进行环境治理的资金难以落实,乡镇集镇环境治理难以保证,更谈不上乡村环境的治理了。三是群众环保意识差,加之社会宣传不到位,使广大农民没有认识到农村环境污染的严重危害性,造成对已发生在身边的污染问题熟视无睹,听之任之。

三、新农村环境整治工程实施方案

(一、)总体目标

通过申报环境整治工程项目,一次性予以彻底治理,然后加大宣传,提高环境意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加强宣传教育。整洁、优美的人居环境,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形象的集中体现,是构建和谐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客观要求,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思想的关键所在。通过新闻媒体、志愿者参与和相关公益性宣传活动等多种形式,提高全社会对环境卫生的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引导村民养成文明健康卫生习惯,建立公众监督机制,自我管理,使农村的自然环境得到根本性的好转。通过以下措施来巩固整治成果:

(1)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环保责任,提高村民环保意识。把环境保护纳入村两委任期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将村环境整治作为对村级工作和村干部年终考核内容,注重开展卫生环境检查、评比活动,并将农村污染防治费用纳入村年度预算和建设项目投资计划,做到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

(2)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村庄建设,农村为了方便生产、生活,一般住房、厕所、畜禽养殖场点易连成一片,加之厕所、畜禽养殖场点都不是封闭,有的就在村庄道路边,既不雅观,又不卫生。所以必须出台有关切合农村实际又易执行的村庄规划,一旦通过,就严格执行。

(3)继续推进和鼓励沼气建设做好善后服务,推进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治理农村垃圾污染。一是对生活垃圾要进行无害化处理,大力扶持发展农村户用沼气,推行“畜禽—沼—果”等立体生态种养模式,实现废物综合利用和零排放。二是建设农村垃圾清运及集中处理系统,引导农民将生活垃圾堆放到指定场所,并及时进行垃圾集中处理或及时填埋。三是工业企业达标排放,对新建企业的环保评估结果和已建成企业的排放标准和实际排放情况要向群众公示,接受群众监督,未达标的要限期整改达标。

(4)科学合理施用农药、化肥、植物生长调节剂等农用化学物质,治理农村化学污染。发挥基层农机、农技部门的指导作用,大力推广科学施肥施药。推广生态农业模式,培育和发展有机食品、无公害食品和绿色食品基地。引导农民形成“绿色”的生活和生产方式,使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协调。

(5)设立农村环境治理专项资金,成立乡村环境卫生队伍建设,专门用于解决乡村环境治理。建议该资金主要来源为:一是每年把治理环境经费纳入政府的财政预算。二是通过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从村集体经济或村民出资一部分用于环境治理;三是从企业、小店、作坊业主收取环境治理资金;三是利用优惠政策吸引社会闲散资金加入。

(6)建议集镇建垃圾焚烧场,杜绝倾倒和填埋现象发生。集镇建立垃圾焚烧场,各村和旅游景区的垃圾负责收集并能及时运到乡镇焚烧场处理。

(二、)具体实施方案和建设内容

1、项目概况

(1)项目名称:新农村村庄环境整治工程(2)建设单位:大演乡新农村委会(3)工程地点:新农村(4)项目责任人:唐卫杰

2、项目建设内容

(1)村庄综合整治工程:修建沼气池30口;建固定垃圾池95座;配备保洁员及垃圾清运工2人;配垃圾清运处理设备1辆。(2)污水处理工程:建污水终端处理池2座,设计340立方米;修建污水排放沟渠共3200米。

(3)饮水源保护工程:山场禁封800亩;建水源保护点1个,划立保护带533600平方米。

(4)环境整治宣传:树相关宣传牌120块。

3、建设时间:2010年1月—2010年6月

4、项目总投资:157.463万元

安全工程综合设计报告 第3篇

构建综合协调防御系统是提高掌控大电网安全稳定运行能力的重要技术手段。大规模停电的起因各有不同,然而相同的是,灾害的扩大总是与防御体系的不完善有关。防御系统的设计、研究开发与工程应用引起了国际电力界的广泛关注,美国能源部、国际大电网会议C4.6.01工作组(CIGRE WG C4.6.01)和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学会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委员会C-4工作组(IEEE PSRC WG C-4)都在极力推动安全防御体系的完善[1],加拿大、美国、意大利、日本、俄罗斯和巴西等国建设了不同层次与规模的安全防御系统。

中国也在积极探索。文献[2]全面论述了综合防御的概念及其对大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性;文献[3,4,5]系统阐述了电网安全稳定时空协调的综合防御框架;文献[6]结合欧洲电网2006年11月4日大面积停电事故分析,从规划运行理论体系、离线安全评估、在线安全防御和应急处理等方面探讨了构建大电网安全防御体系的问题;文献[7]阐述了电网控制中心安全预警和决策支持系统的总体设计框架、功能和系统特点;文献[8]提出一种基于多代理系统的软件开发范式,用于开发在线安全预警与决策支持系统的软件构架。

国家电力调度通信中心构建了跨区电网动态稳定监测预警系统,华东、江苏和四川等网省级电网安全稳定实时监测预警及协调防御系统在电网安全稳定运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9,10,11],河南电网实现了4级梯度预警预控[12]。为了规范和指导电网在线安全稳定预警系统的建设,国家电网公司印发了《电网在线安全稳定预警系统技术原则(试行)》等5个技术规范,从设计原则、功能要求、技术指标和技术条件等方面规定了在线安全稳定预警系统的技术原则[13]。

认真规划、做好需求分析、协调各方关系和把握技术开发重点是设计与建设电网动态监控系统中需要关注的问题[14]。本文认为在理论框架已经建立和关键技术已被掌握后,根据大电网安全稳定综合防御系统的特点,用系统的观点分析工程设计过程、总结其规律[15],形成相应的现代工程设计方法[16]已成为关键。

本文在明确工程设计的任务与目标后,从系统设计和应用设计2个方面探讨工程实用化水平的提高问题。

1 工程设计的任务与目标

大电网安全稳定综合协调防御系统的设计分为3个阶段:框架设计、系统开发设计和工程设计。

框架设计阶段分析确定系统应具备的特征、核心功能和涉及的关键技术。

系统开发设计阶段的任务是:确定系统的总体功能,基于已有技术或攻克关键技术实现各项功能;进行系统软件构架,明确各个部分应满足的技术标准与规则,划分模块和层次结构;选择开发工具和环境,确定软硬件平台。

框架设计和系统开发设计并不针对某个具体电网,对通用性考虑比较多,因而系统应用功能比较丰富,能够在多种硬件平台和软件环境下运行。然而,针对具体电网安全稳定的应用实现也需要一定的基础条件;不同的硬件平台或软件环境,对精度、速度和可靠性等技术性能指标都会有一定的影响;安全稳定性评估的结论、输电断面极限和控制措施,都是建立在指定的计算条件下。因此,工程设计是关键环节之一。

工程设计的任务是:在系统筹划阶段,根据具体电网的实际需要,充分利用已有的信息资源,分析配置应用功能的必要性及其实现的可行性,全面权衡技术性能和经济代价,选择合适的硬件平台和软件环境;在应用阶段,根据各项应用功能的输入信息要求,结合电网的特点,将计算条件及参数具体化,将输出结果以友好地方式展示。

2 系统工程设计

大电网安全稳定综合协调防御系统的工程设计涉及需求分析、可行性分析、系统总体设计(包括目标定位、系统结构、技术性能指标、应用功能等方面)、硬件平台与配置、软件环境及配置、与其他相关系统的接口和互联、二次安全防护、技术经济评估和工程实施计划等方面的工作。

系统工程设计工作流程见图1。

2.1 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应从以下几方面切入:

1)总体原则是从目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电网安全稳定运行与控制的实际需要出发。

2)明确综合协调防御的重点与范围。对目前电网和近期规划电网深入进行安全稳定分析与评估,明确已经存在的安全稳定问题,并定位到电网中的具体范围。

3)明确综合协调防御的技术手段与时机。在运行阶段,采用的技术手段包括通过调度命令调整电网运行方式和安全稳定控制系统(装置)自动执行,前者需要以在线预警与综合评估功能为基础,以预防控制与辅助决策功能作为技术支持,后者则以离线/在线安全稳定控制系统为安全稳定控制。就时间段而言,在运行规划、计划(星期、日)、操作前和实时运行等电网运行生产的各个环节[12],都可以进行安全预警和辅助控制决策,有不同应用功能与之建立对应关系。

4)明确综合协调防御的多道防线。在线安全稳定综合评估与预警以及在线预防控制与辅助决策等应用功能提高第一道防线的防御能力;安全稳定控制系统定值在线校核以及安全稳定控制策略在线计算等应用功能评估第二道防线对电网运行方式的适应性,提高控制策略的精细化程度,扩展防御能力与范围;第三道防线在线校核是为了及时发现第三道防线存在的隐患,恢复辅助控制决策则是对三道防线的延伸。

5)明确系统面向的应用对象。应用对象首选是电网调度运行工程师,尤其是在线部分;综合协调防御系统也是电网分析工程师进行电网运行规划、安全稳定控制策略制定和事故分析处理的重要技术手段;电力交易计划工程师和生产管理人员也可从中受益。

2.2 可行性分析

可行性分析根据目前实际情况并结合电网近期规划,从需要的输入数据、通信和控制实施等自动化资源和基础条件方面,分析各项应用功能实现的必要条件是否具备。

状态估计提供准确可靠的电网实时运行状态和用于电网安全稳定分析计算的模型与参数,是实现各项应用功能共同的、不可缺少的基础。相量测量装置(PMU)是实现动态安全监测与评估、低频振荡监视与分析等应用功能的必备条件,并且要求配置的PMU测点足够多,对于前者要能够监测电网安全稳定的主要模式,对于后者则要能够捕捉到潜在的低频振荡模式。

以下列举几种应用功能实现的必要条件:

1)短路电流在线计算与预警实现的必要条件:厂站母线、开关、刀闸连接信息和断路器遮断容量。

2)安全稳定控制系统定值在线校核实现的必要条件:安全稳定控制系统投退信息、安全稳定控制系统定值和策略。

3)安全稳定控制系统控制策略的在线计算与刷新实现的必要条件:实测信息、投退信息、控制主站能够接收在线策略,调度中心站与安全稳定控制系统控制主站通信通道。

4)第三道防线在线校核实现的必要条件:失步解列、低频低压减载、高频切机实际控制信息。

5)超短期安全稳定态势预测与辅助决策实现的必要条件:超短期负荷预测结果。

6)日计划方式安全评估及辅助决策实现的必要条件:计划日的系统负荷预报、母线负荷预测、发电计划和检修计划。

7)模型参数校核实现的必要条件:电网受到扰动后PMU实测100帧/s的物理量(功角、电压、电流和功率等)变化轨迹曲线,扰动场景事件时序信息,根据运行实测信息自动识别的扰动初始时刻信息。

2.3 总体设计

总体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目标定位:界定功能目标、面向的应用对象和预期效果。例如,在线分析与控制决策有3个层次:安全监测与预警、预防控制辅助决策和安全稳定紧急控制策略在线刷新。

2)系统的技术指标:可用性、可靠性和可利用率等基本技术指标;电网计算规模、分析计算周期、预想故障数量和计算误差等分析计算性能指标;历史数据存储容量、CPU负载率和网络负载率等计算机系统性能。

3)系统的逻辑结构:系统的层次结构,构成系统的子系统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与其他相关系统的联系及信息流向。

4)系统支撑平台:为应用提供基础服务,主要包括系统的配置与运行管理、网络通信管理、商用数据库管理、实时数据库管理、图形软件包、模型维护界面、权限管理、报警服务、安全Web信息发布等。

5)与能量管理系统(EMS)/广域测量系统(WAMS)的关系: EMS和WAMS有支撑平台,安全稳定综合防御系统需要与其交互信息,可以与EMS或WAMS共用支撑平台,也可以配置独立的支撑平台。

6)系统运行环境:应用服务器和计算服务器分别采用的操作系统UNIX和/或Linux;工作站采用的操作系统,商用数据库。

7)冗余配置:双局域网,关键应用节点配置双服务器,并行计算系统中管理节点与计算节点采用N+1的机制。

2.4 硬件配置

硬件配置的范围包括计算机系统、计算机外围设备、网络设备、附件和其他配件。

服务器配置的原则是:数据服务器的数量根据冗余要求配置,应用服务器的数量根据CPU负载率和冗余要求确定,计算服务器的数量根据应用功能的计算量和对结果刷新周期的要求确定。

2.5 与其他相关系统的接口

可能与安全稳定综合协调防御系统发生关联的系统有EMS、WAMS、安全稳定控制集中管理系统、电力市场技术支持系统和检修计划管理系统。除了确定与其他系统交互的数据内容以外,还要明确交换数据的格式和启动交互的机制。

2.6 二次安全防护

各个子系统部署在哪个安全分区,既要满足二次安全防护的总体原则要求,又要考虑其与其他系统的数据交互。在线预警、分析与评估和控制辅助决策部分部署在安全Ⅰ区,基于在线数据的离线研究与辅助决策支持子系统可以部署在安全Ⅰ区或Ⅲ区,离线模型参数校核子系统部署在安全Ⅲ区。

安全稳定综合协调防御系统与部署在同一安全分区的其他系统的互联原则是互联后运行时不出现相互干扰,可以考虑进行逻辑隔离。

2.7 工程实施规划

确定各个子系统及应用功能的实现时间和顺序要考虑的因素有:

1)外部条件要同步。应用功能的实现都是以一定的外部条件为基础,否则会成为无米之炊。

2)各个子系统及应用功能的实现步骤要协调。子系统之间有一定的层次关系;应用功能之间存在依赖与传承关系,例如,预防控制与辅助决策需要以安全预警与评估的结果为基础。

3)应用功能需求的紧迫性和产生的效益。

4)尽早应用阶段性成果。对于不具备条件一次全部实施的情况,可以采用分期实施,从阶段性成果应用中受益。

3 工程应用设计

在应用阶段,确定合理的安全稳定分析计算条件和设计友好的安全稳定分析计算结果展示形式属于工程设计的范畴。

计算条件是安全稳定分析与控制决策计算的基础,也是安全稳定评估与控制策略结果的前提条件。计算条件的确定应以有关规程和标准为指导原则,也要结合电网的实际条件。安全稳定分析计算条件的内容有:

1)安全稳定考核标准:例如,暂态过程中电压跌落的幅值与时间、频率允许偏移的范围与时间。

2)预想故障集:对安全稳定评估、预防控制辅助决策、紧急控制措施校核和计算和第三道防线安全校核等不同应用功能进行选择。

3)计算断面安全稳定极限的相关信息:包括组成断面的线路和增加断面传输功率的发电/负荷变化模式。

4)候选控制措施及控制代价:对应预防控制辅助决策和紧急控制措施协调优化等应用功能。

安全稳定分析计算结果应以简单、直观、明晰的方式表现,对内容进行合理分类。

4 结语

综合协调防御系统是保证大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技术装备。在理论框架已经建立和关键技术已经掌握后,工程设计成为影响工程应用水平的关键因素。根据大电网安全稳定综合协调防御系统的特点,用系统化的方法进行工程设计,克服工程设计方面存在的不足,是提高综合协调防御系统工程实用化水平的有效途径。

堤防工程安全综合评价体系研究 第4篇

关键词:堤防工程;综合评价体系;安全;结构研究

中图分类号:TV8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5-0312-1

我国地广人多,水资源分布不均,水旱灾害频繁。长期以来,我国人民与水旱灾害进行了长期的、坚决的斗争,但是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千百万人流离失所,万顷良田被淹没。建国以来,堤防建设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逐步修建了一些堤防工程,但数量很少,建造标准普遍偏低。1998年大洪水发生后,全国各地掀起了堤防建设的新高潮。据了解,目前我国兴修和加固的各类堤防工程总长达26万km,总蓄洪量达到了1000亿m3,全国各地有近1/3的耕地和近1/2的人口受到堤防工程的良好保护,堤防工程在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及维护社会稳定发展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但是,由于我国堤防工程大都年久失修,堤基和堤身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老化,一旦遇到洪水冲刷或塌坡等险情,人力根本无法抗御,洪涝灾害难于避免。而且我国大多的堤防建设缺乏勘探和设计等资料,导致对堤防的检测手段和灾害预防手段的不完善。一旦决堤,将严重威胁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影响社会的稳定团结,因此加强和完善堤防工程的安全综合评价体系工作已经迫在眉睫。

1堤防工程安全隐患

现阶段,我国堤防工程存在的隐患主要包括:动物的洞穴、腐烂植物形成的间隙、堤内的废井、暗沟、坟墓,及堤防自身建筑过程中存在的隐患(堤防裂缝、冻土块、新旧堤的结合面、工段接头)等。

大多数堤防在汛期,一旦遇到强度大、水位高的洪水考验后,堤防隐患将暴露无遗,加上受制于堤防监测技术等因素,导致我国的堤防安全评价工作还存在缺陷。

2堤防工程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堤防工程安全的因素有很多,既有内因也有外因。针对堤防工程的各种隐患因素,深入分析并探讨影响堤防工程安全的各主要因素是构建合理的、可行的堤防工程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和关键。

堤防工程的破坏方式主要分为漫决、冲决和溃决以及组合型的破坏等形式,依据堤防的内部破坏机制的不同又可以分为渗流作用引起的破坏及失稳引起的破坏。其中渗流侵蚀是破坏堤防工程的最普遍因素,历史上的大部分堤防决口无不与堤防的渗流侵蚀密切相关。渗流破坏危害巨大,主要是通过蚁穴、蛇洞和兽窝等渗漏险情、渗水(散浸)造成的堤坡冲刷和集中渗流造成的接触冲刷等方式造成的;失稳破坏同样也是堤防工程的一种常见的破坏方式,主要分为滑坡、崩岸等破坏方式。从上述对堤防工程的渗流破坏和失稳破坏的机理的分析,我们发现汛期高水位形成的这种破坏可以归结为破坏堤防工程的外因。与此同时,我们必须注意到枯水期造成的水位减少乃至骤降才是导致堤防失稳的主导因素。因为在枯水期,坡外的水压力减小至慢慢消失,而岸坡内的孔隙水压力未能及时消散,内外水压力差形成触发堤防崩滑的渗透力,最终造成土体失稳等问题的产生。

3堤防工程安全综合评价体系结构的构建

为了实现堤防工程安全评价的定量化,首先须根据堤防工程的安全性等特点对它们进行定量和定性的描述,然后依据这种定性和定量的指标组合,构建堤防工程安全的综合评价体系。

3.1堤防工程安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指导原则

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指导堤防工程安全,不仅要借鉴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而且还必须遵循下述原则:目的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时效性原则、可行性与实用性原则,即工程的安全性评价指标体系要全方位、多角度地反映堤防工程的安全状况,同时又要遵守科学内涵,具有实用性等特点。

3.2堤防工程安全综合评价结构体系的构建

危及堤防工程安全的因素错综复杂,既有内因又有外因,因此,堤防工程安全綜合评价结构体系必须依据不同的因素设计不同的评价指标,如堤基和堤身的安全评价可以依据土的级配、饱和度和粘粒含量等指标进行分析。此外,对各层指标进行评价时,必须有一个“评价集”与之相应,如最顶层、中间层和最下层的评价集,然后将他们按流程排列,而且每两个相邻的上下层之间都存在隶属关联关系,如此逐级逐层的分析评价后,就会得到一个堤防工程的安全评价方法。

堤防工程安全评价指标是堤防安全评价的基础,如要对堤防工程的安全状况进行评价必须有明确的评价指标,如“优”或“劣”等。但是,现阶段,我国对于堤防工程的评价标准不全面,缺乏系统研究,堤防工程的安全评价通常采取的是大坝的安全评价标准,即正常坝、病坝和险坝三级,本文经过系统分析和研究,认为这个分级不是很全面,因此在此基础上提出采取堤防工程的四级分法,即安全、比较安全、不安全和很不安全,最终确定了各等级的安全性综合评价值。确定了安全等级的评价值为0.9-1.0,较安全的评价值是0.7-0.9,不安全的评价值为0.5-0.7,很不安全的评价值为<0.5。

安全工程综合设计报告 第5篇

林功丁(福州市建筑设计院350001)

[提 要] 对具有重大价值或重大影响的建筑工程进行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是工程抗震设防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提供的安全性评价报告是重大建筑工程抗震设计的重要依据。本文根据两本国家标准《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GB17741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 的规定,对建筑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

价报告的设计应用进行归纳与论述,并就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

[关键词] 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建筑抗震设计

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确立的一项法律制度,对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在各类建设工程选址和抗震设防要求的确定等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福建省人民政府政府令(第100号)公布了《福建省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办法》,并规定自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

对具有重大价值或重大影响的重大建筑工程进行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是工程抗震设防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提供的安全性评价报告是重大建筑工程抗震设计的重要依据。随着《福建省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办法》的实施,需要根据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进行工程抗震设计的项目日益增多,如何正确地理解报告内客、准确地根据报告提供的条件与参数进行工程抗震设计,是保证重大建筑工程既满足抗震安全性要求又满足国家经济条件要求的关键,本文根据两本国家标准《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GB17741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 的规定,对建筑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的设计应用进行归纳与论述,并就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应进行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建筑工程

根据《福建省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办法》的规定,建筑工程需要进行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的主要

有以下几类:

(1)国际或者国内主要干线机场航站楼、航管楼(包括塔台、通信楼);

(2)功率200千瓦以上的广播发射台、电视台(包括电视差转台、电视播控中心、电视发射塔等);

(3)容量5万门以上的长途电话枢纽;

(4)省、设区市电力调度中心;

(5)三级医院住院部、医技楼、门诊部;

(6)属于省重点建设项目的各类救灾应急指挥中心;

(7)属于省重点建设项目的可能产生严重次生灾害的核工业和大型重工业工程;

(8)属于省重点建设项目的大型影剧院,大型体育场馆,大型展览馆、会展中心;

(9)高度100米以上的高层建筑。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工作要求及报告的主要章节

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是根据对建筑工程场地和场地周围的地震与地震地质环境的调查、场地地震工程地质条件的勘测,通过地质灾害、地球物理、地震工程等多学科资料的综合评价和分析计算,按照工程类型、性质、重要性,科学合理地给出与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相应的地震动参数,以及场地的地震地质灾

害预测结果。

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的主要章节包括:区域的地震活动环境、区域地震构造环境、近场区地震构造与地震活动性、场地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场地地震工程地质条件勘测、场地设计地震动参数确定、场地震害效应评价等。

3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的应用介绍

3.1 区域的地震活动环境

区域范围一般取不小于工程场地外延150km,震害资料和工程经验表明,场地地震危险性主要来自于

150km范围内的地震影响,区域工作范围取工程场地外延150km可满足评价要求。

设计人员可以在这个章节中了解到:

(1)区域范围最早记录到的历史地震、历史破坏性地震数量、最大历史地震、历史地震资料完整的年代、以及区域内现代地震观测台网记录的地震资料概况。

(2)地震活动空间分布特征评价,包括不同强度地震发生的空间分布特征、区域平均震源深度等。

(3)地震活动时间分布特征评价,包括各地震带的地震活动期、各活动期的起止年限、未来100年地震活

动水平。

(4)历史地震影响评价,包括工程场地所遭受到的最大历史地震影响烈度及烈度的频次特征。

3.2区域地震构造环境

设计人员可以在这个章节中了解到:

(1)工程场地在区域大地构造上的位置,对场地所在的大地构造单元的评价。

(2)区域新构造运动特征,对场地所在新构造分区单元的活动特征及其与地震活动关系的评价。

(3)区域地震构造环境特征,对工程场地所在地质构造单元的地震构造环境特点的评价。

(4)区域范围内不同震级档的地震构造标志、区域发震构造及特征。

3.3近场区地震构造与地震活动性

一般情况下,近场区范围可以界定为工程场地及其外延25km,特殊情况可适当扩大。

设计人员可以在这个章节中了解到:

(1)近场区主要断层活动性及对工程场地的影响性评价。

(2)近场区相关的发震构造及其震级上限的综合判定。

(3)工程抗震设防所需的活动断层或发震断层的有关参数。

(4)明确己知的历史破坏性地震的震中位置和强度。

(5)现代地震观测台网记录的地震资料概况。

(6)地震活动和近场地震构造之间的关系,以及在区域地震活动趋势背景下的近场区未来地震活动水平。

3.4场地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

设计人员可以在这个章节中了解到:

(1)根据地震构造环境和地震活动性划分的潜在震源区、以及地震动衰减关系,得到的工程场地不同超越

概率下的基岩水平加速度。

(2)工程场地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及对应的地震基本烈度。

(3)对工程场地地震危险性起主要作用的潜在震源区及其的贡献。

3.5场地地震工程地质条件勘测

设计人员可以在这个章节中了解到:

(1)工程场地的地貌类型。

(2)工程场地类别的判定。

(3)工程场地地面常时微动卓越周期值。

3.6场地设计地震动参数确定

场地地震动参数的确定是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的目标之一,其结果是工程抗震设计的依据,所以

是设计人员必须重点关注的章节。

设计人员可以在这个章节中得到:

(1)场地地表面地震动加速度峰值。

(2)场地地表面地震动反应谱。

(3)设计地震动时程的合成,所提供的人工波文件。

(4)天然地震波的选择。

根据有关规定,小震计算按安评报告反应谱与规范反应谱的较大值采用,中震、大震计算按规范反应谱进

行。

3.7场地震害效应评价

场地地震灾害是指在地震作用下,建筑工程场地发生动力破坏的地质现象,导致工程地基失稳而引发

地震灾害或发生滑坡、崩塌推倒或淹埋建筑物的地质灾害。

与上一章节一样,场地震害效应评价也是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的目标之一,其结果直接影响到工

程的选址、抗震设防要求的确定,同样是设计人员必须重点关注的章节。

设计人员可以在这个章节中得到:

(1)砂土地震液化的评估。

(2)软土震陷的评估。

(3)地震边坡效应的评估。

(4)地震断层效应的评判。

(5)有利、不利和危险地段的确认。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如上所述,场地设计地震动参数确定和场地震害效应评价是设计人员必须重点关注的,所以应用中出现的问题也多为涉及这两个方面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

(1)安评报告提供的场地设计反应谱曲线下降段的衰减指数与《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不一致,造成电算程

序无法计算。

(2)按照安评报告提供的场地设计反应谱计算的地震效应比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反应谱计算的结果

大很多,甚至超过50%以上。

(3)安评报告提供的地震动时程分析结果与反应谱计算结果相差较大。

(4)有些安评报告没有地震边坡效应的评估,或地震边坡效应评估不充分,缺乏对处于危险地段的边坡进

行治理的可行性评价。几点建议

5.1 反应谱的表示形式宜规准化

《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第12.1.2条规定:反应谱宜以规准化形式表示。反应谱以规准化形式表示,可以方便工程抗震设计使用,同时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随机因素所造成的谱值随周期剧烈变化的不合理性。考虑到建筑设计单位现有计算软件的条件限制,建议安评报告给出的建筑抗震设计反应谱采用《建筑抗震

设计规范》中的标准反应谱的形式,反应谱的形状参数应符合该标准第5.1.5条的规定:

(1)直线上升段,周期小于0.1s的区段。

(2)水平段,自0.1s至特征周期区段(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α)。max

(3)曲线下降段,自特征周期至5倍特征周期区段,衰减指数应取0.9。

(4)直线下降段,自5倍特征周期至6s区段,下降斜率调整系数应取0.02。

5.2反应谱曲线下降段衰减指数与《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不一致的处理

在某些特殊地质条件下,安评报告给出的反应谱曲线下降段的衰减指数与《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不一致时(通常为1.0或1.1),可以按规范规定的衰减指数0.9进行计算,但不能直接采用电算结果,应利用程序中的地震作用调整系数对地震作用进行调整。根据各振型自振周期下的安评报告反应谱与《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反应谱地震影响系数的比值调整各振型的地震作用,并按照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的振型组合原则求得振型组合后的地震作用,这个地震作用与按衰减指数0.9计算的地震作用的比值即为调整系数。显而易见,这种计算方法较为繁琐,一般情况下,对于低阶振型起主要作用的建筑,亦可直接取结构基本自振周期下的安评报告反应谱与《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反应谱的地震影响系数的比值作为地震作用计算的调整系数来调整地震效应,经多个实际工程的复核验算表明误差大至在10%之内。

5.3关于反应谱的平台高度值和特征周期值

安评报告反应谱的平台高度值(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是在考虑覆盖土层条件的影响下,依据地震危险性分析计算得到的基岩地震动参数,进行场地地震反应分析计算给出的。由于种种原因,安评报告的反应谱的平台高度值总是大于《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反应谱的平台高度值,这是造成安评报告反应谱计算的地

震效应比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反应谱计算的结果大很多的原因之一。

原因之二是安评报告给出的反应谱特征周期值通常大于规范反应谱特征周期值,值得注意的是2010版抗震规范反应谱特征周期值己与《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8306-2001特征周期值基本吻合,故安评报告

给出的反应谱特征周期值与规范反应谱特征周期值不应有太大差别。

安评报告反应谱计算的地震效应比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反应谱计算的结果大很多的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在烈度七度、设计基本加速度0.1g区,如果地震效应大50%,实际上已达到0.15g区的效应。在烈度七度、设计基本加速度0.15g区,如果地震效应大33%,则已达到烈度八度区的效应。当工程场地已处于明确的抗震设防区划内,除非是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工程、核电站和其他有特殊要求的核设施建设工程,其他工程则不应出现抗震设防要求跨区划的误差。

5.4 关于地震动时程分析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规定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是基本方法,时程分析法作为补充计算方法,对于规范特

别规定的建筑才要求采用弹性时程分析法进行多遇地震下的补充计算。

时程分析一般是针对建筑的规则性,进行较为准确的计算和捡查是否存在薄弱层、刚度突变等。正常情况下,弹性时程分析计算所得的结构底部剪力的平均值接近或小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求得的底部剪力(但不应小于80%),所以建议安评给出的地震动时程应允许设计单位进行试算,必要时可进行调整,使之与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的计算结果(底部剪力)较为吻合。

5.5 重视地震边坡效应的评价

汶川地震灾害表明,由于地震引发地质灾害造成的建筑物破坏、人员伤亡在这次震害中占有很大的比例。震后修订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2008年版)新增3.3.5条,要求山区建筑的地基基础,应注意设置符合抗震要求的边坡工程,并避开土质和强风花岩石边坡的边缘;并将第4.1.8条改为强制性条文,要求在陡坡和边坡边缘等不利地段建造丙类及丙类以上建筑时,应注意稳定性和地震放大作用。规范的修订

是为了进一步增强山区建筑的抗震能力,也说明重视地震边坡影响的重要性。

当边坡在地震时可能发生滑坡、崩塌,边坡塌滑区或边坡塌方影响区则属于危险地段,规范规定严禁建造甲、乙类建筑且不应建造丙类建筑。但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在边坡塌滑区或边坡塌方影响区内建造建筑物的情况已不可避免,如何对属于危险地段的边坡进行综合治理,其抗震设防标准如何确定,国内现行规范还没有统一、明确的规定。考虑到“大震不倒”的设计原则,这种情况下的边坡工程在大震时,支护结构不能发生失效性破坏、边坡不能发生滑坡、崩塌是最基本的要求。要满足这个要求,安评报告对建

筑边坡地震效应进行完整、全面的评价是十分重要的。

6结束语

建筑抗震三个设防水准是“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反思汶川震害,最重要的设防目标应该是“大震不倒”。破坏性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目前还有许多规律未被认识,建筑抗震设计只能以现有的科学水平和经济条件为基础,努力减轻地震造成的破坏,避免人员伤亡,减少经济损失。因此,我们必须以具备清晰、完整的建筑抗震设计概念为前提,正确地理解安评报告内客、准确地根据安评报告提供的条件与参数进行工程抗震设计,才能面对具有很大不确定性的地震灾害,实现抗震设防目标。

参考文献

1.《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GB17741-2005

2.《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

3.《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宣贯教材卢寿德主编中国标准出版社

综合布线工程总结报告 第6篇

一、工程应用

综合布线工程一般步骤为:调研—方案设计—土建施工—技术安装—信息点测试—文档整理—维护。

(1)调研:主要任务是询问客户网络需求,现场勘察建筑,根据建筑平面图等资料去结算线材的用量,信息插座的数目和机柜定位、数量,做出综合布线调研报告;

(2)布线方案设计:根据前期勘察数据做出布线材料预算表、工程进度安排表;

(3)土建施工:协调施工队与业主进行职责商谈,提出布线许可,主要是钻孔、走线、信息插座定位、机柜定位、做线 标识;

(4)技术安装:主要是打信息模块,打配线架、机柜内部安装;

(5)信息点测试:一般测试,采用12点测试仪,单人可以进行,效率较高,主要测试通断情况,深层测试通常可用美国FLUKE DSP-100线缆测试仪,根据TSB-67标准,对接线图(Wire MAP)、长度(Length)、衰减量(Attenuation)、近端串扰(NEXT)、传播延迟(Propagation Delay)五方面数据测试,可打印出详细的测试报告;

(6)文档管理:最终要提供交给客户的峻工报告(材料实际用量表、测试报告、楼层(楼群)配线表,为日后维护提供数据依据;

(7)维护:当线路出现故障时,快速进行响应。

二、技术

1、PVC管槽施工过程时,一定要把线先划好,如果不预先画划好线直接施工很容易造成PVC走线不水平或垂直,虽然这样前期工作花时间较多,但方便以后PVC装钉。

2、打室外通到室内墙孔时,要注意先量好准确的位置,然后才分别从两边钻孔,先用小钻定位,再用中钻打通,再改大钻加大孔径,这样可避免打裂墙面。

3、拉线。这一环节十分重要,如果决策或测量有误,将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所以量线时要确保准确,我们从最远的房间开始,所采用的方法是先测量从设备间到金属线槽的垂直长度+水平走线(既垂井到房门口线的长度)+房内各个信息点的长度(6个信息点距离不同)+预留30CM盘线。由于房间内布局还存在差异,所以要分奇偶房号测量裁剪。这种拉线每次拉一个房间,流水做业,下一个房只需减去两间相隔的距离就行,速度快,而且都保证了每个信息模块处留有30CM的线,不造成浪费。

4、打信息模块时,有一点非常要注意:由于特殊原因,打模块时外皮离模块大约要有1CM,因为这类模块较长,不照上面做的话,装好的模块那防尘板会难移动,失去弹性,所以都要这样做才能确保模块安装的合理。

三、经验

1、明确要求、方法

施工负责人和技术人员要熟悉网络施工要求、施工方 法、材料使用,并能向施工人员说明网络施工要求、施工方法、材料使用,而且要经常在施工现场指挥施 工,检查质量,随时解决现场施工人员提出的问题。

2、掌握环境资料

尽量掌握网络施工场所的环境资料,根据环境资料 提出保证网络可靠性的防护措施:

为防 止意外破坏,室外电缆一般应穿入埋在地下的 管道内,如需架空,则应架高(高4米以上),而且 一定要固定在墙上或电线杆上,切勿搭架在电杆上、电线上、墙头上甚至门框、窗框上。室内电缆一般应 铺设在墙壁顶端的电缆槽内。

通信设备和各种电缆线都应加以固定,防止随意移 动,影响系统的可靠性。

为了保护室内环境,室内要安装电缆槽,电缆放在 电缆槽内,全部电缆进房间、穿楼层均需打电缆洞,全部走线都要横平竖直。

3、区分不同介质

保证通信介质性能,根据介质材料特点,提出不同 施工要求。计算机网络系统的通信介质有许多种,不同通信介质的施工要求不同,具体如下:

光纤电缆

a.光纤电缆铺设不应绞结;

b.光纤电缆弯角时,其曲律半径应大于30cm;

c.光纤裸露在室外的部分应加保护钢管,钢管应 牢固地固定在墙壁上;

d.光纤穿在地下管道中时,应加PVC管;

e.光缆室内走线应安装在线槽内;

f.光纤铺设应有胀缩余量,并且余量要适当,不 可拉得太紧或太松。

同轴粗缆

a.粗缆铺设不应绞结和扭曲,应自然平直铺设;

b.粗缆弯角半径应大于30cm;

c.安装在粗缆上各工作站点间的距离应大于2 5米;

d.粗缆接头安装要牢靠,并且要防止信号短路;

e.粗缆走线应在电缆槽内,防止电缆损坏;

f.粗缆铺设拉线时不可用力过猛,防止扭曲;

g.每一网络段的粗缆应小于500米,数段粗缆 可以用粗缆连结器连接使用,但总长度不可大于5 00米,连接器不可太多;

h.每一网络段的粗缆两端一定要安装终端器,其 中有一个终端器必须接地;

i.同轴粗缆可安装在室外,但要加防护措施,埋 入地下和沿墙走线的部分要外加钢管,防止意外损 坏。

同轴细缆

a.细缆铺设不应绞结;

b.细缆弯角半径应大于20cm;

c.安装在细缆上各工作站点间的距离应大于0 5米;

d.细缆接头安装要牢靠,且应防止信号短路;

e.细缆走线应在电缆槽内,防止电缆损坏;

f.细缆铺设时,不可用力拉扯,防止拉断;

g.一段细缆应小于183米,183米以内的两段细缆一般可用“T”头连结加长;

h.两端一定要安装终端器,每段至少有一个终端 器要接地;

i.同轴细缆一般不可安装在室外,安装在室外的 部分应加装套管。

双绞线

a.双绞线在走廊和室内走线应在电缆槽内,应平直走线;

b.工作站到Hub的双绞线最长距离为100米,超过100 米的可用双绞线连结器连结加长;

c.双绞线在机房内走线要捆成线札,走线要有一 定的规则,不可乱放;

d.双绞线两端要标明编号,便于了解结点与Hub接 口的对应关系;

e.双绞线应牢靠地插入Hub和工作站的网卡上;

f.结点不用时,不必拔下双绞线,它不影响其它 结点工作;

g.双绞线一般不得安装在室外,少部分安装在室 外时,安装在室外的部分应加装套管;

h.选用八芯双绞线,自己安装接头时,八根线都 应安装好,不要只安装四根线、剪断另外四根线。

4、网络设备安装

Hub的安装

a.Hub应安装在干燥、干净的房间内;

b.Hub应安装在固定的托架上;

c.Hub固定的托架一般应距地面500mm以上;

d.插入Hub的电缆线要固定在托架或墙上,防止意 外脱落。

收发器的安装

a.选好收发器安装在粗缆上的位置(收发器在粗缆 上安装,两个收发器最短距离应为25米);

b.用收发器安装专用工具,在粗缆上钻孔,钻孔 时要钻在粗缆中间位置,要钻到底(即钻头全部钻 入);

c.安装收发器连结器,收发器连结器上有三根针(中间一只信号针,信号针两边各有一只接地针),信 号针要垂直接入粗缆上的孔中,上好固定螺栓(要安 装紧固);

d.用万用表测信号针和接地针间电阻,电阻值约 为25欧姆(粗缆两端粗缆终端器已安装好),如电 阻无穷大,一般是信号针与粗缆芯没接触上,或收 发器连结器固定不紧,或钻孔时没有钻到底,需要重新钻孔或再用力把收发器连结器固定紧;

e.安装好收发器,固定好螺钉;

f.收发器要固定在墙上或托架上,不可悬挂在空 中;

g.安装好收发器电缆;

h.收发器电缆首先与粗缆平行走一段,然后拐弯,以保证收发器电缆插头与收发器连接可靠。

网卡安装

a.网卡安装不要选计算机最边上的插槽,最边上 的插槽有机器框架,影响网络电缆的拔插,给调试 带来不便;

b.网卡安装与其它计算机卡安装方法一样,因网 卡有外接线,网卡一定要用螺钉固定在计算机的机 架上。

5、设备安装

为保证网络安装的质量,网络设备的安装应遵循如 下步骤:

首先阅读设备手册和设备安装说明书。

设备开箱要按装箱单进行清点,对设备外观进行检 查,认真详细地做好记录。

设备就位。

安装工作应从服务器开始,按说明书要求逐一接好 电缆。

逐台设备分别进行加电,做好自检。

逐台设备分别联到服务器上,进行联机检查,出现 问题应逐一解决。有故障的设备留在最后解决。

安装系统软件,进行主系统的联调工作。

安装各工作站软件,各工作站可正常上网工作。

逐个解决遗留的所有问题。

用户按操作规程可任意上机检查,熟悉网络系统的 各种功能。

上一篇:浅谈朗读教学的重要性下一篇:党在我心中 90周年建党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