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的语文周记

2024-08-10

我心中的语文周记(精选6篇)

我心中的语文周记 第1篇

语文学习,是一场漫长的旅途。在旅途中,我们会欣赏到许多美好的事物,我们满心欢喜却无从表达是非常痛苦的,所以,语文的学习有助于我们积累,将会帮我们说出我们心中的感受。

在语文的天地里遨游,领略语言的魅力。语文能教会我们许多知识。

如果不学习语文,我们不会知道“仰天长啸出门去,我辈岂是蓬高人”的李白,没有语文的学习,我们又怎会知道他七分酿成月光,三分啸成剑气的诗。处在大唐盛世的他,不畏权贵,坦然自如看待得失;如果不学习语文,我们不会知道苏东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祝愿;如果不学习语文,我们不会知道,朱元璋的军是刘伯温“不求尽如人意但求问心无愧”的人生座右铭;如果不学习语文,我们不会知道满腹才华却也只能做帝王陪衬的纳兰容若,他在不朽的年华写下“人生若只如初见”的情怀;如果不学习语文,我们更不会知道曹雪芹呕心沥血,增删十余载才写下的《红楼梦》,演绎了封建时代两个叛逆的青年贾宝玉和林黛玉凄美的爱情故事。

语文—让我们学会了很多,懂得了很多,明白了很多。它让我们成了一个真正有血有肉有思想的人。

语文,犹如一盏指路的明灯,照亮了我前进的路;

语文,犹如以往甘甜的泉水,滋润了我的心田;

语文,犹如一本厚厚的书,谱写了人生最辉煌的篇章。

我心中的语文周记 第2篇

那么其实,生活有多广阔,语文的世界就有多广阔,语文的世界可以学到短小的文章、富含哲理的诗,给人以启迪的文言文、和使人们充满遐想的神话小故事、奇特美味的诗歌等,语文,散发着浓浓的艺术风情。

就语文的本册来说:它可以让我们追寻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经历,是我们知道了“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与“天生我材必有用”等,聆听《黄河颂》的雄壮旋律,使我们想到了雄壮的山河,英勇抗敌的战士,感受到了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坚强不屈的意志。瞻仰“两弹”元勋邓稼先的光辉形象,走近了这位不平凡的科学家,体会到了他的忠诚、平后、坦白、他是一个对工作一丝不苟、爱国敬业、有责任心、肯吃苦耐劳、永不骄傲的伟大的科学家。另外,我们还可以从《伟大的悲剧》中学到探险英雄的壮志豪情等,从其他的课文中,我们更是收获满匡,一篇篇短小精美的课文,简直是一道道美味的饭菜,散发着芳香,让我们尽情享受欢乐,享受语文带给我们的乐趣,使我们流连忘返。

我心中的2010 第3篇

走过共渡时艰、迎难而上的2009年,我们迎来了充满期盼的2010年。2010年将是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承前启后、落实改革与发展的关键之年,也注定了将会是不寻常的一年:

2010是世博之年,全球的目光将聚焦上海,也为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带来了发展的新机遇。我们将精心策划,全力以赴做好上海世博会各项报道工作,在着力扩大集团在国际国内的影响力的同时,抓住世博会的机遇,练好内功,充分利用世博媒体联合行动这个平台,探索传统报业采编流程的再造的模式和经验,打造一支全媒体的采编队伍,促进集团内部资源整合。

2010年,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将走向纵深。一系列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和新闻出版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相继出台,包括报业在内的文化产业迎来了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机遇。作为一家大型传媒集团,我们将实质性推动非时政类报刊的转企试点改制,激活机制,促进发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通过整体规划,继续做强报业,保持主流媒体品牌效应,支持文汇报、新民晚报的报系拓展与整合创新,支持上海日报拓展外宣影响力,促进东方早报扩大市场影响力,扶持系列报刊面向市场、拓展业务;同时,我们还将大力发展文化、印刷、投融资等相关产业,通过构建多元的经营结构,努力实现“促转型、谋发展、惠民生”的目标。

2010年,世界传媒发展的关键词是变革与转型。全球金融危机的阴霾尚未完全散尽,新技术、新媒体的步步紧逼,让传统媒体的转型迫在眉睫。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报业集团向传媒集团转型势在必行。文新集团将在这些年发展基础上,充分利用制定新五年规划的契机,从传统“报纸业”向现代多媒体传媒业转型的方向入手,实现新的战略性布局。在市场化的环境中培育和拓展报业新媒体的成长性和盈利能力,重点扶持具有市场竞争力和独特盈利模式的新民网、上海日报网和上海对外信息服务热线的发展,加快新闻信息数据库的开发和应用,推进图片中心等新媒体项目实现突破,推动内容生产转变为内容产业,探索报业信息服务业发展的新领域、新模式。

信息技术的进步对传统媒体或是新兴媒体都带来至关重要的作用。技术为先导推动媒体发展,技术应用于媒体发展需求,技术更好服务于媒体发展,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这种趋势显现,信息技术对媒体的作用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提高工作效率生产效能,二是推动资源整合、共享与互动,三是获取信息便捷,提升出版系统安全性。进入21世纪以来,信息技术尤其是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相关技术更是占了重要角色,主要表现在对传媒行业的引导和推动,迫使我们加大创新力度。就目前而言,新兴的媒体或传播形式层出不穷,而且实现了经济上和技术上的成功,如新浪、MSN、QQ、淘宝网,Google等,这些都对传统媒体产生了压力,但同时又给予了强大的推动力,可以说一个崭新的多媒体时代已经来临了。

机遇与挑战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传统媒体已经到了转型期,新技术在这个转型期的引导和推动作用必不可少。这些年我们在新媒体领域和信息整合及数据库建设上,加大了关注度和投入力度。建立了文汇报、新民晚报以及系列报刊自创刊到现在几十年的报纸汇索数据库,还建立了图片中心,收集了集团内外上百位老记者拍摄的珍贵照片和上海解放前后的史料照片10多万幅。在统一技术平台上实现集团采编平台的整合与采编信息共享,由此推出的媒体联合行动新闻信息服务平台在北京奥运会报道中已显露身手,今年我们又推出上海世博会联合行动全媒体平台,在采编复合出版上再作一次探索和尝试,并实现移动采编和多媒体采编发布。下一步,我们将在资源整合和新媒体及3G移动领域作更大的探索,拓展报网互动和流媒体应用。融合全媒体和互动技术,使互动式传播的有效性大大优于推送式传播,并通过报网互动等渠道,实现双向、多向、开放性的交流平台,以此推进媒体发展,打造媒体品牌,提升媒体功效,促进报业集团的转型。

发展在于改革,改革在于创新。2010年的工作艰巨而繁重,我们将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真抓实干,以更为务实更开放的心态迎接发展的关键之年。

广州日报社副社长、大洋网总裁梁泉在新的一年里,媒体业将通过数字化转型迈上新的台阶。

经济危机一方面使媒体经营面临了一些困难,但同时也使得受众资源与经营资源更趋集中,对于市场中站在前列的媒体,经济危机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刚过去的一年,在社委会正确领导下,我们在危机中抓住了机遇,广州日报进一步扩大了区域内领先优势,集团的新媒体业务也实现了影响力与经济效益的高速增长,因此,也更坚定了我们对集团自身发展战略的信心。

新的一年,一方面是对经济回暖的期待,同时媒体业在体制改革、用户细分、数字化转型、媒介融合、全媒体采编、整合营销、跨媒体跨地域发展、手机无线等领域内面临着众多新的探索与挑战。这边互联网经济仍在高歌猛进,那边移动互联网已经迎来了爆发点,而移动阅读器、户外终端等新媒体终端企业更是迫切要与传统媒体进行结合。如何继续发挥传统媒体内容优势,保有传统阵地,同时主动出击在新的市场环境下参与竞争,寻找传统媒体在数字领域的新经济支点,依然是业界面临的共同话题。作为报业与新媒体的从业者,我相信在新的一年里报业与数字媒体的结合将更加紧密,数字新媒体将继续为行业创造更多的机遇并涌现更多成功案例与创新做法,国家对新媒体市场的规范化要求也将成为传统主流媒体数字化转型新的契机,媒体业将通过数字化转型迈上新的台阶。

作为报业,技术的首要任务仍然是保障生产,提升企业效率进而提升企业竞争力,因此对我们来说,技术作为报业“采编业务创新的助推器、经营管理创新的催化剂”定位没有改变。可以说,我们最近上线的OA系统,EIP,人力资源ERP管理系统,以及对报业生产系统的各种升级都是对这样一个定位的注释。

但同时,报业的新媒体转型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媒体市场下的产品创新、服务提供、业务平台都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撑与创新,技术与业务结合更加紧密了。因此,在新的发展要求下,信息技术更要成为新媒体产品与业务创新的引擎与关键因素。

广电总局广科院科研管理部主任付明栋

新的一年必将是广电网络整合提速见效的一年,是三网融合开始历练的一年,可以预见新问题会接二连三,新闻素材必将会丰富多彩。衷心希望能够团结一心,凝聚力量,为民谋福,为国添光。

信息技术是推动发展的支撑力量,作用之大,如日出东海,光照四方。期望新技术根基于现实的需要,从提高工作效率、工作质量,方便读者的角度开发应用,去其浮躁,还原根本。

新华社陆小华新媒体时代,更需要传媒领导者与操作者具有很强的技术利用能力。

2010年1月1日,开启了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在我看来,这个十年,将是新融合时代。

全球合作从经济领域进入到更多领域,从共同应对气候变暖到共同促进文化多元化,从利益合作到生存合作。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是巨大威胁,文化单一化同样是对人类文化存在、信息存在的巨大威胁。

传媒领域的媒介融合,也会进入一个新历史阶段。从世界范围观察,传播工具的泛媒介化、传媒形态的全媒体化、传媒业态的多媒体化、融合取向的新媒体化、运作模式的跨平台化等等,必将推动传媒业的结构重组,谁更适应.谁就有更强的竞争能力。

在我看来,这个十年,更将是解释权竞争时代。正因为所有的传统界限都在弱化,各种力量都一定会努力在新融合时代新格局中确立自己的位置与影响范围。因而,竞争依然在激烈进行。其焦点之一,是解释权竞争。解释世界,从而影响世界;解释趋势,从而影响趋势。在解释中,实力天平就会悄然漂移。在这样的竞争中,思想的力量,会在判断与预见被事实验证中更显强大,智慧的光辉,会在融合与竞争中体现人性的力量。

在新融合时代,要掌握形象塑造权和解释权,必须顺应传媒竞争的新趋势,主动而有效地利用影响传媒竞争格局演变的新因素。超越传统的从技术层面、市场层面观察的思维方式,从总体上看,媒介融合、视觉传播、即时共享,是影响传媒竞争格局的新关键因素。媒介融合,是对现存者的挑战、给赶超者的机会;视觉传播,是超越语言与文化阻隔的传播方式;即时共享,是满足信息、心理、决策需要的传播方式。充分利用这关键因素,就是在新融合时代中国传媒业必须有的新选择。

如果要我谈点对技术发展的期望,那么我期望并相信信息技术能对传媒、特别是新媒体的发展提供更为强劲的动力和突破性进展。我称这个阶段为新媒体时代,更是因为越来越多的发明、技术和手段应用于传媒领域,越来越多的信息传输和处理手段演变成传媒工具,越来的信息工具集成到便携终端上来。

在新媒体时代,更需要传媒领导者与操作者具有很强的技术利用能力。这首先需要把握技术方向。总的看,信息技术正朝着移动化方向发展,在移动化引领下,速率更高、随身性更强、环境性更强、使用更便利。这个移动化不仅是指移动通信与互联网的结合,而是以空天一体的手段构成人们全活动范围、全工作圈、全生活圈的传媒环境。其中,卫星使用的更进一步生活化及其与通信网、互联网的进一步融合,将是新的空破口之一。

大众报业集团副总编辑赵念民新技术可以降低在旧思维下不可能降低的成本。

竞争有两种形态:一种是在同一元素争高下,窄路上跑马,倾轧践踏,没有赢家;一种是在不同层次见优劣,弃旧路而辟新径,或展翅或扬帆,在大处新处,轻松取胜。当竞争严酷到“少赔就是赢”,当不独辟蹊径就难以生存,科学技术是唯一的仰仗。回首数千年经济发展是如此,当下的媒体竞争也不例外。媒体人不应当只会向市场要效益,还应该向新技术要效益——新技术可以降低在旧思维下不可能降低的成本;新技术可以使你抛却拥挤的马路而拥有白帆或双翅,从而提升竞争的层次;新技术可以使你拥有新的心脏和血管,从而脱胎换骨成为新人。纸媒告别铅与火,仅仅是出版环节的革命;当下可以给纸媒带来革命性变化的新技术,横贯从采写前到出版后的各个环节。一个有胸怀的媒体人,一个有担当的媒体人,必然是新技术的关注者、支持者、应用者、推动者,因为它不仅能使你赢在当下,还使你赢在未来。

《京华时报》社长吴海民目前是需要重新认识传统媒体经营价值的时候。

数字技术的发展正在推动媒体业的重构。这种重构是一个较长的过程。这个过程表现出三种态势:一是传统媒体的整合与创新,二是新兴媒体的不断裂变,三是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走向融合。

需要指出的是,新兴媒体在不断裂变中出现了不少泡沬,如冠以“XX传媒”的机构层出不穷,其融资能力和经营能力也被夸大。事实上,这些名目繁多的“传媒”机构有不少是徒有其名。

相反,目前倒是需要重新认识传统媒体经营价值的时候。传统媒体的业态稳定性、市场地域性、阅读强制性、读者锁定性及品牌的权威性等经营优势,在目前这个发展阶段里仍然是不容忽视的。

京华时报去年用一年时间探索和确立都市报的内容优势,并在这种探索中进行了内容的全面创新的成功改版。其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市场占有率也在增长。今年,我们给自己出了一个新的题目——探索和确立网络时代都市报的经营优势。对此,我们也充满信心。这不妨碍我们对新媒体技术的追求。京华时报在这方面也进行了新的探索和应用,如推出了全国第一家以3G手机为对象的每日视频播报、全国第一家将报纸电子版嵌入手机的技术等。京华网的全面改版、京华手机报的全新改版及京华微博,也都在酝酿之中。

南京大学金陵学院新媒体系主任杨溟媒介融合的下一步实现将集成在个体生命之上。

2010年已经过去一个月了,剩下的十一个月里,我们会感到,时间格外的短,而变化特别的快。我们可能会不断被“媒介融合”这个复杂的概念所缠绕,关于“传媒”这个语词的诠释也可能会不断被刷新。

你说到感想,我希望新技术不止被当作一种工具。工具是人的功能的延伸,技术的进步正是为了更大化地实现这一点。人的信息本能的体外化谓之媒介,在演进中我们体验着统合——分化——再统合的历程。最终实现的人体所有能力的体外再现和全面统合——这种人类化会是融合的未来?

从某种意义上说,媒介融合是个历史的概念。我们正在经历的,以及即将实现的,其实不是对技术、更是对自身的挑战、对生命的追问。

我们可以预言媒介融合的下一步实现将集成在个体生命之上,无论是在物联网还是互联网的概念里,我们都将比今天更清晰地洞察世界,比今天更成熟地把握整个社会发展的政治进程,当然也更了解我们自己。

我们担负的重要的使命是向公众告知我们身处的生存环境所发生的最本质的变化,所以我们不能不去了解复杂的能量转换与信息结构,我们觉得正在接近这样的高端专业要求。但我们要做的,一定不止于此。

2010年注定是个非凡的年份,不论是政策的走势还是资本的走向、传媒人的理性或冲动,都会让它成为中国的传媒史上一个特殊而关键的年头。优秀人才和资本的大量流入与聚集,使我们看到一个行业的能量正在聚集——它闪烁着神秘的信号。我们不知道会发生什么,我们唯一了解的,是它们必将发生。

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刘晓昆我们仍然需要在越来越多的媒体形态中寻找共生点、发展点。

2009年是我国新媒体迅速发展的一年,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竞争日益激烈,如何冲出媒体形态的限制,探索一种新的媒体发展模式是近两年学界和业界共同关注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媒体融合已经不再是一种探讨话题,而逐渐成为发展趋势。传统媒体、新媒体之间逐步渗透、结合,充分发挥着各自的优势,这是媒体发展的必然结果,无论作为媒体本身,还是媒体技术提供商,只有在这种趋势中创造机会、发现机会,才能够适应市场变化和需求,才能够持续的发展。

媒体发展之路不是一种媒体形态取代另一种媒体形态,现实展现了广播、电视等视音频媒体没有取代平面媒体、网络媒体来势很猛,但我相信也是无法取代平面媒体和广电媒体的。新媒体形态的产生是社会技术发展的结果,未来,我们仍然需要在越来越多的媒体形态中寻找共生点、发展点。新的一年,探索、实践仍然是媒体发展的主要任务,各种媒体形态之间的结合,也将能够由此而衍生出更多更大的发展空间。

每一次传媒业的巨大革命都伴随着一种新技术的诞生和应用,可以说,媒体技术是传媒业发展的基础和催化剂,新的媒体技术将会在传播方式、传播形态、受众摄取信息的方式等方面深深的影响着媒体发展。印刷技术的成熟推进了产业的变革,印刷业由此迅速崛起;无线电技术诞生发展之后,广播媒体应运而生;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网络媒体、电子商务运营平台为代表的媒体新贵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爆发力……新技术催生媒介形态产生的例子不胜枚举。

毫无疑问,未来,新技术也仍然会对媒体发展发挥巨大的促进作用,我们所要做的是在充分了解媒体运作流程的基础上,站在产业发展和行业技术发展的前沿,永远向前一步,为媒体提供前瞻性应用技术,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始终与媒体一起,寻求长久发展之道,这不仅仅是媒体所关注的,更是与媒体相关联的整个产业所要关注的。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国际在线”副总编范建平希望媒体能够抓住技术进步带来的机遇,取得新的突破性的发展。

与网络界的多数媒体网站不同,国际在线是完全与母媒体,也就是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融合在一起的。作为一个拥有61种语言的多语种集群网站,国际在线的每一个语言网站都与传统广播一起,依托于相应的语言部门。2009年,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基本完成了业务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每一种语言都把新媒体业务作为自己的主要业务之一,甚至是重点业务。换句话说,一个有近70年历史的广播电台正处在演变成为新型、综合媒体的前夜。

对于国际电台和国际在线而言,2009年与2010年是关键性的承前启后的两年。我本人非常希望,在新的一年里,国际在线能够在与母媒体融合发展方面取得经验,为业内同行提供借鉴,为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做出贡献。

信息技术一直在推动新兴媒体的发展。2009年,3G通讯技术投入全面商用,以iPhone为代表的智能手机日益普及,这让人们对2010年充满了期待。不少人都预测,移动互联网必将成为新兴媒体发展过程中新的转折点和增长点。

但移动互联网用户对于信息的需求以及信息应有的表达方式和服务模式,相对于传统互联网有着很大的不同。对于媒体来说,这种跨越可能并不亚于从传统媒体向互联网的转移。所以,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对于媒体而言,还是那句老话: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在新的一年里,我非常希望.移动互联网技术能够给媒体带来更多的畅想和可能,同时也希望媒体能够抓住技术进步带来的机遇,取得新的突破性的发展。

中国评论社副社长林道进标准化决定技术力,技术力决定传播力。

整合加速,网媒提速,走向融合;多媒体,多样化,移动化,这将是2010年华文媒体发展的大趋势。

2010年还将是中国媒体大发展的一年。一种文字的传媒的发展发达程度,相当意义上决定了该文种媒体及其语言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和生命力。中国要建立起与其经济实力相匹配的大国形象和地位,必将大力支持中文传媒的发展,加强传媒的传播力,掌握舆论的话语权。

标准化决定技术力,技术力决定传播力,传播力决定影响力。自传媒诞生之日起,技术与内容就是一对孪生胞胎,身影相随。现代传媒的发展,更离不开高科技的支撑。中国传媒业界在应用世界先进的信息技术的同时,一定要坚持自己的特色、遵循自己的规则,这一规则就是“中国新闻信息技术国家标准”。

坚持标准,采用标准,是中国媒体发展的迫切问题,也是传媒的长久发展与价值体现所必需。

两岸共同媒体——中评社,在新的一年里还将继续采用领先科技,坚持标准,快速发展,沟通两岸,服务中华。

EMC中国区副总裁周西柱现实的业务压力需要有更灵活、有效、安全的信息基础架构来满足多变的业务需求。

2009年虽然有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但我们依然感到国内媒体产业依然保持着高速蓬勃的发展,EMC也在媒体行业取得了不俗的业绩。结合2008年奥运会和2009年祖国60年大庆的媒体报道来看,新的传播方式和阅读方式逐渐以更主流的姿态示人,媒体的融合趋势愈加明显。2009年是互联网进入中国1 5年,中国的网民规模已达到3.6亿,互联网规模位居世界第一位。近三年来,在所有的媒体接触率都在下降的背景下,网络媒体的接触率却在明显地上升。随着年初的3G牌照发放,到年底国家决定加快推进三网融合,新媒体,或者说全媒体,将成为必然的发展方向。

虽然今天的媒体行业已经利用IT技术实现了全面的升级和转型,但也要看到随着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和传播方式的改变,媒体行业的竞争也会日益激烈。早上的新闻热点也许到晚上就无人问津了,现在重点推荐的博客平台也许明天就会被社交网络平台取代。对于媒体行业的技术部门而言,传播方式的改变是否意味着IT设备的调整?后台技术调整是否能跟上前端业务变化?新的IT技术,如虚拟化、云计算、云存储等如何与业务需求匹配?这些问题也许困惑着每一个媒体行业的CTO和CIO。现实的业务压力需要IT部门有一个更灵活、更有效、更安全的信息基础架构来满足多变的业务需求,这一点对于媒体行业更迫切。EMC自1996年进入中国,一直致力于帮助客户设计、构建和管理智能、灵活而且安全的信息基础架构。这些基础架构形成了多用途的基础,在此基础上,企业可以实施他们的信息生命周期战略,加强其关键信息资产的安全性,利用其内容实现竞争优势。

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宽带研究室主任曹三省在竞争中融合,在融合中发展,或将是2010年媒体领域内的总体趋势。

在竞争中融合,在融合中发展,或将是2010年媒体领域内的总体趋势。新年伊始“三网融合”新政策的高调出台,结合2009年内NGB,3G/LTE等下一代网络的发展,预示着2010年对融合网络发展的重要性。我们可以回想,以往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而行业的实质进展、各个相关方的实际收益却增加不明显,是否这一竞争机制有其需要调整之处?在“埋头竞争”之后,我们是否需要思考,技术层面的融合以及其所带来的合作心态,是否会成为今后“有效的媒体竞争”这一大格局中的关键因素?答案在我们心中。

我们已经看到的各类新技术,都是以提升媒体的传输、覆盖、提供和到达能力为目标的:逐代的宽带网络技术在提升着网络数据传输能力,编码新技术使媒体信息的表示和传输更能够节省资源,存储能力和计算能力也在不断增长??所有这一切的结果是,各类媒体,包括新媒体,都具备了把海量信息提供给用户的充分能力,却使用户逐渐淹没在媒体内容的海洋之中。当前互联网内容的迅速增长、大量数字电视频道的内容同质化和收视率困难、以及手机短信对用户的充斥,无不表明着这一点。??因此,未来的媒体技术,应会把提高对用户的“服务有效性”作为主要目标,无论对于网络视频、数字电视还是手机媒体,其所发挥的作用将主要是“让用户在爆炸的媒体内容中宁静下来,享受其真正需要的服务”,基于服务的架构、云计算环境与Web3.0、个性化内容推荐与社会媒体服务、开放API与服务分享等关键技术都将在这一框架下发挥重要作用,这正是我们长期以来关注和讨论的“媒体服务技术”。

博客中国互联网实验室创始人方兴东前瞻性思维决定成败。

总的来说,我认为2010年的传媒行业一定会比2009年好。我不想把它看成是金融危机后的复苏,而更想把它当作互联网媒体大变局拉开序幕的前奏。

按照我们的预测,到201 5年中国网民总数将达到8亿,越来越多的人会把注意力转移到互联网上来,因此,传统媒体的衰落是不可避免的。现在几乎所有的传统媒体都在向互联网转移,但办网站的思路好像还停留在五年以前或者说是WEB1.0的时代。虽然网站的基本功能都有,但却没有任何特点,同质性仍然严重,很难弥补传统媒体的下滑。目前来看,国内大多数传统媒体的互联网转型都滞后于整个互联网发展进度。现在的传统媒体都在倡导转型,这是非常必要的,但转型要取得成功,就一定要有前瞻性,要符合未来三五年的发展趋势。传统媒体向互联网转型并不只是简简单单建设一个网站,更关键的是要有前瞻性的战略。比如,我们最近一直在研究未来互联网的一大发展趋势就是“即时性网络”,因为根据我们的分析,未来网民将会有即时获得信息的需求,如果传统媒体能够围绕即时新闻、即时网络来进行部署,相信一定有很大机会能够脱颖而出。

传统媒体与互联网的融合,我认为这种融合最有效的方式应该是在资本层面上,通过资本的运作来达到融合。比如,腾讯现在有超过400亿的市值,如果进行资本运作,其完全可以收购一些传统媒体,使传统媒体来补充其业务模式,这可能会成为未来一种主要的媒介融合方式。另外,我认为网络媒体向传统媒体业务延伸应该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而传统媒体向互联网延伸取得成功的可能性很低。尽管如此,但是传统媒体积攒下来的影响力、权威性、读者群等还有成熟的运作标准和流程,仍然是具有很大价值。互联网媒体仍然得向传统媒体学习很多,如行业规范、行为准则等等。总之,我认为未来传统媒体势必会面临巨大的变革。

从我自身来讲,我认为博客媒体未来会成为一种取代以往报纸杂志地位的主流媒体,所以未来一年我还是要抓紧办好自己的博客中国网站。博客在媒体层面的变革在美国也是刚刚开始,换个角度讲,就像计算机世界集团下属有很多IT专业媒体,现在很多博客网站下的专业博客成为了博客媒体,相信未来很多领域也会发生类似变化,国内未来也必然会有这样的趋势。而从技术创新的角度来讲,我最关注的还是满足大众即时性需求的创新。

宁波广电集团副总裁曾建辉201 0年对广电人来说将是不平凡的一年。

2010年对我们广电人来说将是不平凡的一年,事业和产业的发展将面临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挑战和机遇,全社会关注的三网融合将正式拉开帷幕,广电垄断了几十年的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和传输业务将不再受到政策的保护,广电不但资金和技术实力相对于电信运行商不在一个数量级,目前广电的体制和条块分割的网络现状也明显处在劣势。但从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来说,危机中总是蕴含着机遇,挑战和机遇往往是并存的,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作为广电行业不能只看到我们的劣势,也要看到我们广播网在带宽和高入户率等方面得天独厚的优势,既要有强烈的危机意识,更要有能转危为机的良好心态。作为广电企业,无论大小,必须清醒的认识到,被狼吃掉的总是跑得最慢的一只羊,不能再把发展和生存寄托在政策的保护上,寄生在财政的支持上,要切实认清形势,按照市场和行业发展的规律调整思维方式,发挥自身的优势,改掉不适应市埸规律和行业发展规律的体制和管理模式,才能够真正的转危为机。广电当前要做的:一是要加快网络整合的步伐,尽快改变条块分割,技术体制、标准混乱的局面,广电行业的各级都应该克服“小农意识”,真正从广电行业的发展着眼,放弃眼前的“既得利益”和守着自己一亩三分地过日子的观念,纵横贯通、标准一致的网络是三网融合的基础;二是广电企业要切实练好内功,建立培育名副其实的市场主体、建立健全规范的业务流程和质量管理体系、建立以经济效益为牵引的薪酬体系和绩效考核体系是市场所竞争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媒体的发展对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有很强的依赖性,三网融合是技术支撑下的业务融合,融合的前提是技术,取胜也同样离不开技术的支持。所以我们广电行业要想在三网融合的环境下做大做强,必须改变过去不重视技术,一味强调内容为王的观念,加大对直接影响广电行业的信息技术等技术发展的跟踪研究和开发利用力度,树立技术牵引业务的理念,提高利用最新技术带动业务发展的能力。

流媒体网首席运营官张彦翔2010年,是新媒体产业融合之年,而融合的本质其实是竞合。

2009年是整个媒体产业风云激荡的一年,传统媒体不仅与网络充分结合,更在逐步从文字、图片朝以视频、音频为代表的视频新媒体方向升级。在媒体的表现力更加丰富和提升的同时也会对媒体提出更高的运营和技术要求。

2010年会是媒体产业充分竞合的一年,网络媒体之间竞争更趋激烈,必须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而运用新技术广开渠道是应对方式之一,同时也要积极把握在竞争中存在着的各种合作机遇。

2010年会是媒体通过新技术新手段,更好拓展其品牌影响力的一年。从报纸到PC,再到手机,更多的渠道拓展将给予媒体更新的发展空间。

2010年,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应用于媒体,媒体将更大的发挥其无所不在的特性。媒体将不仅局限于平台和PC,还将进一步延伸到手机和电视。在多屏联动播出中体现出媒体的更大价值,

2010年,三网融合新政和试点地区的推出第一年,各大运营商也在纷纷加速其走向互动、高清的步伐。而这也将为IPTV、互动电视、互联网电视、手机流媒体等各种新媒体形式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尤其IPTV,今年在政策方面的更趋放松,会更有利于其用户规模的进一步发展,我们预计其还会保持100%的增长率,而对于广电有线网络而言,今年会是危险和机遇并存的一年,有线网络既面临来自直播星、IPTV、互联网电视等的内外竞争,同时又有三网融合新政所给予的基础电信业务的机遇。

2010年,是新媒体产业融合之年,而融合的本质其实是竞合,在竞争中寻求合作平衡点。在机遇和挑战中迎来更大发展。

英泰利智总经理屠晓东2010,英泰利智愿与媒体同行。

2010年将是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决胜之年,1月1日,新闻出版总署便发出了《关于进一步推动新闻出版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新出政发[2010]1号),在进一步明确了推动新闻出版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原则要求和主要目标之后,提出了推动新闻出版产业发展的重点任务。其中明确指出:

要“发展数字出版等非纸介质战略性新兴出版产业”。“积极推动音像制品、电子出版企业向数字化、网络化转型。积极发展数字出版、网络出版、手机出版等以数字化内容、数字化生产和数字化传输为主要特征的战略性新兴新闻出版业态。支持新闻出版企业以互联网为平台,以图文、音频、视频等形式,对出版内容资源进行全方位、立体式、深层次开发利用。支持电子纸、阅读器等新闻出版新载体的技术开发、应用和产业化,提高数字阅读设备的质量、方便性以及版权保护水平。”

其实,数字出版一直是近年来新闻出版行业主管部门推进产业升级,进行数字化改造的一个重点,几乎每个历史节点上,政府总会把“数字出版”“新媒体”单独列项提出。从2003年文化体制改革的试点工作正式拉开序幕开始,我国的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在经历了2006的深化拓展之后逐渐步入正轨,之后2009年改革进入了攻坚阶段,2010已是决胜之机。每一阶段,总有相关的推进措施或者配套政策,来不断地推进我国报业的数字化转型。在新闻出版体制改“时间表”和“路线图”都已经确定的情况下,一开年便提出这一《指导意见》,我们不难看出政府的决心!而这些,都为传统报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支持。

发展数字报业,政府喊了多年,从2006年《全国报纸出版业“十一五”发展纲要》“中国数字报业实验室计划”开始,业界也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我们知道,新媒体投入大,效益回报见效时间长,很多报社大都不太愿意对此进行投入,但是现在不一样了,随着新闻纸价格的不断上涨,经济危机的打击还没见底,传统报业的数字化进程已是迫在眉睫。

我们知道,数字出版是建立在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流媒体技术等高新技术基础上,融合传统出版内容而发展起来的新兴出版产业。数字出版在我国发展很快,目前已经形成了网络图书、网络期刊、网络游戏、手机出版等新业态。跨入新世纪,尤其是电信三分重组和3G无线网络推出以来,手机报异军突起,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活跃用户数迅速突破1.49亿,已成数字出版新亮点。在发展的过程中,手机报也逐渐暴露出各种问题,其中最突出的便是:如何进一步捋顺运营商、技术服务商和内容服务商之间的价值链,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商业模式。3G时代的来临,会最终解决这一问题,因为它将会形成以媒体为核心的价值链!也就是说,把运营商定位为网络渠道提供者和发行者之一,媒体通过与专业的手机报解决方案提供商合作,具体组织技术、品牌、营销、服务、活动广告等。同时,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与其内部的竞争加剧,更加有利于手机报等内容提供商与渠道之间的博弈。合理有效的商业模式一旦建立,必将带动我国手机报业井喷式发展。

服务媒体、助力媒体,一直以来是英泰利智的初衷和目标。以媒体为中心的产业模式也是英泰利智所倡导的。作为国内最大的无线新媒体服务商——英泰利智已经建立了一整套以Int-MNewspaper为核心的手机报整体解决方案和开放式平台,包括运营商多网络跨平台自适应系统、媒体内容管理系统、手机终端软件等。同时英泰利智还成立了专门负责手机报营销的新媒体营销团队,并建立了IntMNewspaper营销平台。3年多来,已经与联通和电信的12个省级分公司成功合作运营,具备了110余家媒体服务经验和1500万级用户运营、维护经验。2008年,英泰利智媒体专属的3G发行渠道产品——“爱阅”客户端推出。2009年,围绕着手机报的整体解决方案出台。上述一系列手机报的技术发展,使报业集团真正成为独立的手机新媒体成为可能。

英泰利智一直以来秉承“真诚,服务,合作共赢”的企业文化,我相信,英泰利智一定会利用自身在技术方面的所长,协助媒体开发属于媒体自己的平台,挖掘属于自己的读者资源,创造更大的共赢!

2010,英泰利智愿与各位媒体朋友、同行,共同前行!

中广传播内容部总经理史杰2010年的帷幕刚刚拉开,好戏还在后头。

岁末年初,有关媒体自身的新闻事件层出不穷:传统媒体的跨区域整合、新兴媒体的资本运作、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强势融合…在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媒体动作之中,2010年拉开了媒体大竞争的帷幕。

对于媒体来说,2010年将是不平凡的一年。2010年,传统媒体面临生存与发展的新选择。文化产业改革的步伐已经从小文化领域扩张到大文化领域,涵盖了整个传统媒介。原来的出版社纷纷转制为“出版集团”;原先的报业媒体各自打出了“报业集团”的大旗;传统的广播电视开始迎接新的变革-----局台分离,早先的电台、电视合并为广播电视台;制播分离,引入社会资本介入的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公司竞相挂牌开张…产业化约等于市场化,行政手段弱化,竞争进一步加剧。2010年,传统媒体需要认真思考并解答如何更好地生存与发展的题目。

2010年,新兴媒体的机遇与挑战并存。曾经游离于法律边缘的诸多网站,由于版权问题,不得不重新选择未来的去留问题。文字要版权、视频要版权,首发要版权,转载要版权。为了版权,有的网站选择了合并,有的网站选择了引资,有的网站选择了关门。2010年,诸多网站成也版权,败也版权。

新媒体的概念越来越宽泛,除网络媒体、楼宇媒体外,还有一个重点是手持类媒体。2010年,手持类媒体将会迎来一个发展的春天。之所以有这样的断言,是因为快节奏的经济生活让越来越多的人“动”起来了,而不断创新的技术又为移动人群提供了便携的各类手持媒体终端。遍布全国的7亿多手机用户成为了短信媒体,如手机报的最大受众;掌上电脑让移动办公成了一种可能;中国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CMMB,手持电视)技术和网络的成熟,又让电视随身行、电子刊物随身行成为一种现实。2010年,新技术与新需求的共融共生必将加速手持新媒体的大发展。

语文,我心中的一泓清泉 第4篇

是谁?在夤夜敲击我的心扉,让我倾听床脚蟋蟀的浅吟。

是谁?在雨中撩拨我的心弦,让我独坐小楼听雨声。

是谁?在湖畔荡涤我的心灵,让我安静守候着凡尔登。

是你,如海般深邃的语文,如水般灵动的语文。总能在你的双眸里看见不同的世界,总能在你心中找到属于我的那方天地。

你是向导,引导我游历名山大川,凭吊名胜古迹,让我足不出户却心骛八极。你引领我来到壮美的草原大漠,聆听着和亲使者王昭君幽怨的琵琶声;你引领我来到杏花烟雨、小桥流水的江南,那哒哒的马蹄,敲破了青石小巷的宁静,在戴望舒的雨巷中邂逅了一位丁香花般美丽的姑娘;你还带我穿越时空隧道,在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中驻足,倾听卡西姆多敲响悦耳的钟声;在海明威的大海上航行,目睹着一位老者与一群鲨鱼恶斗的场景……无论何时,你总能让我游目骋怀,极享视听。

你是导师,赐我智慧给我启迪。读孔子“生无所息”,我懂得了生命不息、奋斗不止;读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懂得了执着信念、永不言弃;读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我懂得了傲气不可有、傲骨不可无;读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我懂得了爱憎分明……你是一位智者,总能在我最需要的时候出现,为我指点迷津,让我认请方向。

有时,你又像是我相知多年的朋友。欢乐时,有你相伴;痛苦时,有你相随。多少次秉烛达旦,多少回辗转难眠,我们默默相对,倾心交谈。我曾为黛玉的痴情潸然泪下,我也为茶花女的苦命扼腕叹息,我还为阿Q的精神胜利忍俊不禁……你用你神奇的魅力,左右着我的喜怒哀乐。

语文,你是我心中的一泓清泉!我是一片贫瘠的荒原,有你的滋润,才有了五彩鲜艳的花朵;我是干坼的黄土地,有你的灌溉,才有了蓬勃的生机;我是一棵枯萎的小树苗,有你的滋养,才变得蓊蓊郁郁,摇曳多姿!

语文,多么希望你是那江楼的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安徽省东至县第二中学604班

★知识链接★

《雨巷》是戴望舒早期的成名作和代表作,1928年发表在叶圣陶编辑的《小说月刊》上,当时叶圣陶一看到这首诗就写信称许戴望舒为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戴望舒也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这首诗写成于1927年春夏之交,正是大革命失败后不久。此诗反映了这种郁结在诗人心头的大革命失败后的彷徨苦闷的时代情绪,是诗人心灵的寂寞痛苦的歌唱,是当时社会的黑暗现实在青年诗人心境中的反映。

我心中的夏天周记 第5篇

唯一能解决这炎热的方法,不是用凉水洗脸,就是在家开空调,许多家庭都会选择开空调,只要是有空调的人家,都是昼夜开着空调,生怕自己热着,所以,一到夏天就非常费电,真是不懂得节约。我比较喜欢用凉水洗脸,洗完脸后,再用电风扇一吹,那个爽的滋味,真是用言语表达不出来。

这个大夏天里,我和哥哥已经够节约,一天最多开两次空调,可爸爸却总是为此和我们较真。作/只要被他看到我们开空调,那唠叨可是没完没,说我们不赚钱,花钱倒是挺痛快。虽然爸爸这样责怪我们,可我们根本就不服气。因为他比我们开空调的次数要多多,只要一进门就开空调,而且一开就是一、两个小时,凭什么说我们?

其实,说实在的,只要在开空调的地方呆久,再去另一个地方时,会比原来热的多,毕竟适应空调的温度吗!再说,开空调后排出的热气会使外边的天气更热,所以,我个人是主张少开空调的!

今年暑假,我除看书、写作业、出去游泳以外,其他时间都呆在家里,实在无聊的时候,我就和哥哥下跳棋,总是哥哥赢,有时候我也会耍赖,留一颗棋子在原来的位置上,这样哥哥怎么也赢不。不想下棋,我就看电视,就这样反反复复的玩着。

我心中的夏天周记 第6篇

夏天的花数荷花最美。荷花池里的荷花已经开不少。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展开,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这么多的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

夏日的夜晚,我们大多数喜欢捉萤火虫。因为萤火虫的尾部会发光,像个“小灯笼”,所以才要捉它。有的时候,晴朗的天空会突然乌云密布,下起雨来。下雨不就凉爽。可不是这样,别人说“一阵秋雨一阵凉”,可夏天是“一阵夏雨一阵热”。雨下完,天空中架起一座美丽的桥——彩虹。

夏天又是一个愉快的季节。波光粼粼的河水,诱得孩子们三五成群地来到河边,在碧蓝的河水里尽情玩耍。各种味道鲜美的水果也纷纷上市:一个个圆滚滚的大西瓜,一串串紫色的葡萄,令人馋涏欲摘。这就是我眼中的夏天。

我心中的夏天周记2

暑假期间,最让人们头疼的就是天气炎热,不管什么时候出门,过不多久,就热得汗流浃背,所以,许多人都喜欢大白天呆在家里,晚上出去散散步。

唯一能解决这炎热的方法,不是用凉水洗脸,就是在家开空调,许多家庭都会选择开空调,只要是有空调的人家,都是昼夜开着空调,生怕自己热着,所以,一到夏天就非常费电,真是不懂得节约。我比较喜欢用凉水洗脸,洗完脸后,再用电风扇一吹,那个爽的滋味,真是用言语表达不出来。

这个大夏天里,我和哥哥已经够节约,一天最多开两次空调,可爸爸却总是为此和我们较真。作/只要被他看到我们开空调,那唠叨可是没完没,说我们不赚钱,花钱倒是挺痛快。虽然爸爸这样责怪我们,可我们根本就不服气。因为他比我们开空调的次数要多多,只要一进门就开空调,而且一开就是一、两个小时,凭什么说我们?

其实,说实在的,只要在开空调的地方呆久,再去另一个地方时,会比原来热的多,毕竟适应空调的温度吗!再说,开空调后排出的热气会使外边的天气更热,所以,我个人是主张少开空调的!

今年暑假,我除看书、写作业、出去游泳以外,其他时间都呆在家里,实在无聊的时候,我就和哥哥下跳棋,总是哥哥赢,有时候我也会耍赖,留一颗棋子在原来的位置上,这样哥哥怎么也赢不。不想下棋,我就看电视,就这样反反复复的玩着。

看来夏天不仅是一个炎热的季节,还是个无聊、浪费的季节。

我心中的夏天周记3

在别人的眼中,夏天是多彩的,是炎热的,是迷人的,而在我的眼中,夏天更是快乐的、有趣的。夏天是快乐的。我们可以到公园去游泳、去划船;可以在浓浓的树荫下玩耍、追逐嬉戏;可以去爬山、去野餐;当你感到劳累的时候,可以坐在水边休息;可以喝几杯冰镇饮料,尽情地吃一些冰激凌;可以在水底摸鱼虾,享受与鱼相戏的乐趣;还可以穿着泳装在海边享受日光浴。

你瞧,那些小朋友,在野地升起一堆堆篝火,上面烤着香甜的玉米。当玉米发出香味的时候,每个人都争先恐后地吃起来,吃完才发现自己已经变成“小花脸”。记得那次,我和爸爸妈妈去东沟野餐。到那里,我和爸爸就去爬山。我越爬越热,最后,干脆只穿背心、短裤、凉鞋往上爬。一阵微风吹过,把土扬到我的脸上,差点就进嘴。夏天是有趣的。我们可以去游乐场玩耍;可以享受风扇、空调的凉爽;

可以去郊外观景,享受美味的粗粮;可以约上小伙伴,一同去水中嬉戏。哟,你看水里,一个个穿着泳装的孩子正在水中游泳,他们捧起水,向对方泼去,还趁对方不注意,钻进水里,挠他的脚心……夏天是快乐的、有趣的。我爱夏天!

我心中的夏天周记4

夏天绿树成荫,万物勃发,正是沐浴童年的大好时光,因此我热爱夏天。

夏天,就像是一支美丽的风筝载着青春萌发的活力,牵着年少美好的梦想在蔚蓝的天空中飞翔。因为有夏天世界才会变得美丽。是夏天的呼唤令那刚刚苏醒的杨柳树精神焕发;是夏天纤纤的细雨让一颗颗萌芽的小苗茁壮成长;是夏天让我们中华少年奋发图强重新踏上学习道路;是夏天让世界万物从春天那令人沉迷的霞光中醒来继续新的一天。

春夏秋冬四季环环相绕。夏天的意义非凡,在其中占一个独特的位置。不仅如此,夏天的清晨更是别具一格。

清晨的风缓缓的吹着,在轻如纱的雾里穿行着,虽让人感到眩晕但却有一种透心的凉。风吹起一阵花香在霞光中久久回荡。朝阳还未完全升起,天早已亮堂堂的。夏天清晨的空气是那样的清新,天空又是那样的明朗,此情此景总会有让人有一种高歌一曲的欲望。

随着时间的推移太阳渐渐变得强烈,金色的天空显得格外耀眼,从天边吹来的风也不再是凉的。树啊、花啊、草啊就像霜打的茄子无精打采。清晨与中午形成强烈的对比,构成夏天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夏天是四季的使者,承载着我们奇妙的梦想,憧憬着我们美好的未来。所以我爱它。

我心中的夏天周记5

终于放暑假。暑假,暑假,就是在暑天放的假,在夏天最热的时候放的假,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一个季节。

在我眼中,夏天是炎热的。太阳像一个大火球,每天都挂在天上,把大地晒得滚烫滚烫的。知在树上不停的唱歌,是向天抱怨:天为什么这么热。

夏天是多彩的.,你看,树上的树叶全都变绿,各种各样的花朵都绽放自己的美丽的花朵。向池塘望去,荷叶翠绿翠绿的,荷花粉嫩嫩的,十分美丽。风一吹来,荷花轻轻地摇摆,好像在向我招手,看见这美丽的景色,我不禁想起宋朝大诗人杨万里的诗句“接天连叶无穷碧,映是荷花别样红”。

夜晚,月亮从天空中出来,一轮明月,倒映在美丽的池塘中,为其他的景物铺上一层薄薄的银纱。天空中,几颗星星闪烁着它的光芒,在天空中一眨一眨的。

夏天也是一个忙碌的季节。农民伯伯在田间挥舞着镰刀,在不停的劳作,十分辛苦。“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夏天是愉快的,大人和孩子们一股脑地跳进游泳池里尽情地拍打着水面,溅起层层浪花,欢声笑语在水池中回荡。鱼儿尽情地在水中游来游去。“咕咚,咕咚”地吐着泡。

天空湛蓝湛蓝的,飘着朵朵白云。在马路旁有郁郁葱葱的树木。花儿们竟相开放。红的似火、白的如雪、黄的赛金……散发着阵阵香气,引来一群色彩斑斓的蝴蝶,在花丛中跳着美丽的华尔兹。女孩们穿着五颜六色的漂亮连衣裙,男孩们穿着各式各样的T恤衫、短裤。小伙伴们快乐地在一起捉迷藏、打开锅,玩战斗的游戏……笑声随风儿飘向远方!

夏天是美好的,多彩的,快乐的。我喜欢夏天。

我心中的夏天周记6

夏天是什么呢?是烈日炎炎的天气。夏天是什么呢?是绿树成荫的茂盛。夏天还是什么呢?是冰淇淋的冰爽甜蜜。

夏天的颜色很多,代表着很多意义。比如说:绿色,苍翠的绿色代表大树。蓝色,明朗的蓝色代表蓝天。黄色,耀眼的黄色代表太阳。红色,娇艳的红色代表花朵。啊,夏天的颜色真是太多。

我心目中的夏是这样一派美景:

蓝蓝的天空当然是晴空万里,蓝天下是耸立在小溪边的高山,小溪里各种各样颜色的鱼儿在拍水嬉戏。不远处,那大片大片的森林里结着未成熟的果子,近处有绿油油的田野。烈日炎炎的太阳好像生谁的气,拼命地晒着大地,人们只好在树荫下乘凉,而夏天是小朋友们的节日,他们拿着雪糕在朋友面前相互炫耀着……

啊!夏天真是太美好,夏天是我最喜爱的季节。

我心中的夏天周记7

夏妹妹吃着西瓜,不慌不忙地来到人间。

天真热啊,太阳散发着热气。大树上不时地发出“知、知”的叫声。小狗伸出长长的舌头,趴在树荫下说:“真热呀!”小花拉着脑袋,被太阳晒得不能动弹。

农民伯伯在乡下的田野里,弓着腰,一束一束地把秧苗插在发热的水田里。农民伯伯已经被晒得汗流浃背,皮肤被晒得黝黑发亮。真是辛苦。他们不怕苦不怕累,为人们贡献。所以我们得珍惜粮食,不让这些辛苦收获来的果实白白让费。

夏天也有美丽的风景线。在无数的荷花欣然怒放。在清澈的池水中愉快的跳舞。小青蛙呱呱地唱着,为他们伴奏。小鱼儿一边嬉戏,一边欣赏着欢快的音乐。乌龟缩着他们的小脑袋,在龟壳中呼呼睡觉。荷叶绿油油的,挨挨挤挤。露珠宝宝躺在荷叶上舒服地晒着日光浴。真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蚂蚁背着米粒顽强地一步一步上前走。这时,又引来几只小鸟“叽叽喳喳”地为蚂蚁加油。带头的蚂蚁从炎热中醒来,他吹着“喇叭”。一边还卖力地喊着:“123,123。嘿呀嘿呀!“小蚂蚁更起劲,他们一步一步地向前爬。这一道道风景,真是可唉呀!

夏天虽然炎热,但是夏天也是愉快的。早上,太阳虽然烈日炎炎。但是大家换好泳衣,套上泳圈。“扑通”一声,跳进冰爽的水里戏水。有的在玩水,有的在游泳,有的被妈妈扶着学游泳……大家的玩法各种各样,夏天的泳池真是快乐的好去处。

夜幕降临,星星调皮地对我们眨眼,一只只可爱的萤火虫在夜空中飞舞。人们扇着扇子,欣赏着夜景。一边吃着大西瓜、冷饮,真是舒服。

夏天是炎热的,可夏妹妹才不怕哩,她一边嚼着糖果,一边哼着稚嫩的歌儿:“夏天夏天,我爱你……”对呀,我喜欢夏天。

我心中的夏天周记8

夏姐姐悄悄地来,她带来一架五彩的钢琴,用她那纤细的玉指演奏着独特的乐曲。

火红的太阳像大火球一样炙烤大地,空气似乎要燃烧起来。田野里,金黄的麦浪一浪高过一浪。农民伯伯有的正忙着收割麦子,还有的往收割后的麦田里灌水,准备插秧。他们都穿着薄薄的衣裳,卷着袖子,可汗水还是顺着他们的头发、脸颊流下来。他们的衣服都湿透,紧紧贴在身上。一阵微风吹来,田边的杂草不断地点头哈腰,好像在央求:“夏大姐,你行行好,千万别发这么大的火!”用来灌水的沟渠里冒着热气,小鱼几乎都快要煮熟。“田野里的歌唱家”——青蛙早已不知躲到哪里去,一点声息都没有。只有知还在远处的大树上声嘶力竭地叫着:“热死啦!热死啦!”

马路边,大树无精打采地低垂着枝条,叶子都打起卷儿,好像要烤干似的。马路中间的柏油都晒软,泛着白光,刺得人头晕目眩。行人们都“全副武装”,戴着凉帽,架着墨镜,还没忘用披肩遮住胳膊。可这样依然抵挡不热浪的侵袭,个个大汗淋漓,一串串汗珠摔在地上,“吱”的一声,冒一道白气,就没影。只要一有红灯,行人们就拼命往树阴下、警察的遮阳伞下钻,这样至少可以享受到一丝清凉。马路边的冷饮店、西瓜摊生意特别红火,大家都懒得还价,拎起东西就走,乐得老板们个个眉开眼笑。

突然,天空中乌云密布,狂风大作。随即一道道闪电扭动着身子,在天空中跳着令人恐怖的迪斯科。接着,又响起一阵轰隆隆的雷声。很快,雨就像断线的珠子一样“噼里啪啦”地落下来。商贩们忙着收摊,行人们急着赶路……马路上像炸开锅的黄豆一样,一片混乱。

夏姐姐,你真是脾气火爆、喜怒无常的“辣妹”!

【我心中的夏天周记】相关文章:

1.我心中的夏天作文550字

2.我心中的夏天作文

3.我心中的夏天作文400字

4.我心中的校园周记300字

5.文明在我心中的周记

6.我心中的彩虹的周记

7.高中我心中的阳光周记

8.我心目中的夏天作文250字三篇

上一篇:主持团队介绍范文下一篇:编版一年级语文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