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小学生心理教育的方式论文

2024-06-12

初探小学生心理教育的方式论文(精选6篇)

初探小学生心理教育的方式论文 第1篇

初探小学生心理教育的方式论文

如何使教育事业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培养出心理健康的人才,向来是灵魂工程师们不断思考探索的问题。作者就教育对学生心理影响的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指出不同心理教育方式对培养学生成为“学习人”、“健康人”、“优秀人”、“和谐人”和“社会人”的巨大作用。

“时不我待”,不仅仅是教师一直以来对学生苦口婆心的教导,更确实地反映了解决应试教育弊端的迫切性。虽然目前教育改革已经让我们有了更多的希望,但是亟待解决和优化的问题确实还很多,特别是心理教育问题。对此我在学生心理教育方面进行了思考和研究。

一、素质教育衍生学生“健康人”的心理

高压应试教育,已经严重地挤压了青少年们的情感、美学、社会等方面的认知教育空间。倡导素质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在德智体各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真实地考虑学生在心理、生理各个层面的需要。素质教育是造就人才的切实途径,是教育事业所走出的极为人性化的正确的一步。

在班级工作中,“学生不丢弃课余生活”成为我和同学们时常议论的话题。事实上,合理的课余生活不仅可以排遣学习压力,而且可以强健体魄,增加知识积累。

不定期地开展生活现象讨论,分享一本书,发表一篇观感,开一次充满各种创意的班会等举措,在受到同学们欢迎的同时,也有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逐渐形成健康的班风学风。这样学习生活更轻松有意义,内心世界自然而然也变得多姿多彩。最终从学生们口中得到的答复是:学校生活不再“忍受”,而是“享受”,享受学习生活的愉快时光。

二、以人格教育为本,塑造学生“优秀人”的心理

“人不学,不知道”。我曾在班会上给过学生这样一番戏说:注重渊博的知识,而不去理解人类最重要的情感,不去遵循人类所须具备的品德,那只是计算机,而不是有思想的人。

丰子恺把人格比作三足之鼎,思想品德情感各持一端,如果说知识是人一生的追求,那么人格的追求就是人类世世代代的.追求。言传身教,让学生学会“立身”“做人”,才是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每日“人格教育”的必修课。

社会存在意识,人际关系观察与融合,人生观、价值观,这些对刚成年的学生尤为重要。教师作为父母以外最主要的引导者,能够塑造优秀的人格,才是成功教育的一种骄傲。

三、心理困扰的疏通调节学生“和谐人”的心理

中学生的心理困扰大多是由性格和情感因素产生的。性格的影响,多表现为情绪的高涨低落,而情感因素则多产生于家庭、学习、人际关系等问题。

所以正确引导学生心理,实际上也是关心学生生活的具体过程。我尽可能贴近学生的生活,积极诱导并鼓励学生自我调整、事实证明,对情感和心理困扰的疏通引导产生了相当积极的作用。比如我刚担任本班班主任的时候,发现在自习课间有一个女生偷偷地哭。

据了解,该生父母离异,她和弟弟由残疾的母亲抚养,而不知所踪的父亲从未支付任何抚养费,他们只能寄居外祖父家,经济十分拮据。学校提供给她勤工俭学的机会后,由于工作占据了大部分的课余时间,她渐渐和班上同学疏远,更别提能有个好友。没有同学朋友的关心,又惦念家里的亲人,内心的孤独导致她产生不想读书的念头。

通过谈话,我安抚好她,鼓励她重新建立对家庭的正确认识,树立好学习生活目标。当天班会课便宣布她担任课代表,提升自我价值感,并安排舍友多和她聊天,让她多参与班级活动。内心的变化使她的心境渐渐平稳,愈发开朗起来,和同学的关系也逐渐和睦融洽。由此可见,在学生产生困扰的时候,正确的心理疏导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四、以社会为模型的实践教育方式培养学生“社会人”的心理

针对班级纪律问题,我曾和同学们在班会上公开商讨。班级就是“小社会”,在“小社会”里,如何和睦相处,如何“遵纪守法”成为主要议题,借此制定了新的班级纪律。

首先,我挑选并指定表现较为优秀的同学担任班干部,并以“择优当选”为原则轮换。然后,班干部领导同学进行班级工作处理,同时同学监督班干部,并进行民意调查和对其工作实行考评。在班会课上,同学们时常对班级工作和社会工作展开相关讨论。

这样,既培养了同学们的合理竞争意识,又使所有学生对班级工作产生责任感,还增强了集体存在感和荣誉感。这一自发的内部变化引导了他们对社会及社会人际关系,乃至对今后的目标有更清醒的认识,旨在为成为一个真正健全的“社会人”而努力。

以社会为模型加强合作的教育方式切实地使学生们更早地接触社会,达到社会实践性的教育目标。因此,这里所指的实践教育并不是单指教学的实践化,也不是单指为达到学生能力和谐发展所实行的教育手段,而是标明以走向社会为目标的社会调查、社会模式等教育方式。

“世无伯乐,千里马骈死于槽枥之间”,但教师应不以发现天才为能,而以教书为先,育人为本,研究学生的心理,建立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目标,须知道学生能够成为会学习的“学习人”、身心健康的“健康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人际和谐的“和谐人”、适应社会的“社会人”方为教育的百年树人大计。

初探小学生心理教育的方式论文 第2篇

1小学教育中正确使用教育惩罚的策略

1.1惩罚是为教育目的服务的

惩罚是一种不得已使用的教育方法,所以必须具有教育性。惩罚教育是为了帮助学生改正错误,促进学生更好发展,在惩罚方式上必须是以教育为目的的,在惩罚时学校和老师要做到对事不对人。此外老师惩罚的方式要结合学生的性格、年龄、性别等,要在学生接受的范围内。在惩罚教育中老师要明确的一点就是惩罚不是让学生痛苦,而是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改正错误,达到教育的目的。惩罚是为了维护正常教学的管理秩序,老师在惩罚学生时必须一视同仁,惩罚作为一种教育方式要充分的发挥其教育功能,不仅是对犯错的学生进行教育,也是对其他的.学生起到预防的作用,让学生不再违反学校禁止的行为。在我国的惩罚教育实践中,还存在很多惩罚目的违背了教育原则,老师惩罚学生完全是为了发泄自己的情绪,还有部分老师将惩罚作为提升学生成绩,强迫学生学习的工具,忽视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还有的老师对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犯错时可以被原谅的,对成绩差的学习惩罚力度就会很大,这些和教育为目的相违背的惩罚,都没有将学生作为教育的出发点,这些缺乏教育目的的惩罚会让学生厌恶学习,憎恨老师。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在人格形成阶段,不使用正确的教学方法,会给学生今后的发展带来影响。

1.2将爱作为基础进行教育惩罚实践

做好教育工作的基础就是要热爱自己的学生。惩罚的目的不是为了打击和伤害学生,而是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及时改正,并在今后不会再犯。要想让学生在内心中接受老师的惩罚,老师必须要具备一颗爱学生的心,只有爱,才能在惩罚时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让学生感受到老师所做的都是为了自己好,心甘情愿的改正自己的错误。老师只有爱自己的学生才会深入到学生中间,去和学生交流沟通,认真地去倾听学生的心声,了解每位学生的特点,帮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麻烦,由此还能够创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防止产生一些误会和隔阂,走入到学生的内心世界。同时学生也会感受到老师的温暖和关爱,尤其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刚刚进入到新的学习环境,接触到新的同学还有很多的不适应。包含爱的惩罚教育会将惩罚圆润,让学生更容易接受。老师惩罚的出发点是为了学生,并且惩罚之后,老师也要关心被惩罚的学生,不能不理不睬,让学生感觉老师对自己已经失去信心了,甚至自己觉得自己是个坏学生,受到惩罚的学生心里会很复杂,老师要关注他们情绪的变化,发现学生有负面情绪就要及时的去沟通,用自己的情感去开导学生,鼓励学生不断进步,在班级上不能让其他学生嘲笑他们,还要引导全班学生多关心他们,让他们没有失落感,在惩罚中以情来感化学生,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1.3教学惩罚是德育方式而不是智育方式

素质教育已经倡导了数年,但是现在学校和家长还是将成绩作为学生能力的衡量标准。在教育中学校重视学生的智育发展,忽视了学生思想道德和价值观的发展。为了提升学生的成绩,老师会采用各种教育手段,惩罚当然也就包含在其中,成为了逼迫学生学习的工具。在智育方面学生受到的惩罚非常常见,比如,学生回答不出问题就会被罚站;一个字听写错误就会要求写上一百篇。惩罚是对集体或者是个体出现的违规行为进行批评和更正,目的是制止这种现象的发生,为德育教育采取的一种方式。小学生的智育程度由于各种环境的不同本身就是存在差异的,小学生的思想还没有发展成熟,如果由于学生成绩不好就一直受到惩罚,学生会不自觉的产生自卑感,并在学习上丧失积极性,对学生才生畏难情绪。在小学教学时老师要尊重学生智育上的差异,不能发现问题就用惩罚去打击学生。学生是因为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上出现的问题导致成绩一直不好,老师可以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惩罚教育。

2结束语

初探小学生心理教育的方式论文 第3篇

所谓职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逆反心理, 就是职院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与教育者的要求和期待相反的情绪体验、心理状态和行为倾向。它是职院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时产生的一种与社会的主流思想和价值相对立的否定情绪。

2 职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逆反心理的具体表现

职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逆反心理的产生和存在的思想认识基础和前提是, 以自己主观的所谓的成熟的价值标准衡量, 认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是正确的。根据逆反心理所针对的具体对象的不同, 职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逆反心理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基本方面。

2.1 对教师的逆反心理

思想政治教师是是职院学生逆反心理出现的直接诱因。由于大学生自尊心强, 人格意识强烈, 对外界刺激体验敏感、细微, 因此, 他们对来自别人的批评和帮助, 总有一种内在的反感, 即使他们错了, 别人言之有理, 他们也拒绝接受。再者由于一些思想政治教育者本身素质不高, 对自己的要求不够严格, 在学生中的威信较低, 与学生缺乏沟通, 学生无法对之形成信任基础, 产生逆反心理就在所难免。

2.2 对教育内容的逆反心理

职院学生的年龄多在二十岁左右, 世界观、人生观正处于形成阶段, 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意义理解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他们对感性的事物感受较深, 而对思想政治教育缺乏热情。如果这时出现的教育内容形式陈旧、内容空洞、脱离现实就会遭到他们的反感和抵制, 从而产生逆反心理。

2.3 对教育方式的逆反心理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注重说教, 且往往辅之以强制的甚至压迫的手段解决职院学生的思想问题或者心理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很少不考虑职院学生的切身感受和实际情况, 不容学生申辩和争论, 不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 学生与施教者之间没有互动, 学生不能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得到切身的体验和感受, 更为重要的是, 教育者用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和方式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这种长期的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无法使学生不产生逆反心理。

3 职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逆反心理的成因分析

概括地说, 职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逆反心理的成因包括外因和内因两个方面。

3.1 职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逆反心理的外因

首先, 从学校来说, 教师素质和教学内容、模式都是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外在诱因。从教师自身素质来看, 知识结构不合理, 缺乏教学热情, 某些教师政治立场不够坚定, 工作热情不高, 教育教学理念不科学, 态度敷衍, 还有些教师对待学生自以为是, 自命清高, 那就更会使学生的对立情绪加剧, 导致逆反心理加深。从教学内容来看, 职院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内容中有很多问题只是把一些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 无法把理论和实际相结合, 无法对社会生活中的重大变革和突发事件难以作出合理解释, 这种单调乏味的内容使学生逆反心理日益加剧。从教学模式来看, 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往往采用的是灌输理论和填鸭式的方法, 缺乏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指导并且忽略和轻视了学生的身心发展和个性特点, 其结果是学生逆反心理形成定势。

其次, 从社会来说, 当前中国社会中存在的贪污腐败、营私舞弊、下岗失业、大学生就业难等, 使职院学生产生极大的困惑, 久而久之就会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

再者, 从家庭来说, 职院学生也可能把家庭中形成的逆反心理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惯性地表现出来。

3.2 职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逆反心理的内因

从年龄阶段上看, 职院学生正处于身心变化迅速的青春期和心理发展的逆反期, 很多时候他们凭着自己的主观愿望, 从现实中寻找自己的地位并倾向于自己欲望的满足。一且发现外界对他们的“自我”并不承认, 便会产生逆反心理。

从情绪特征上看, 职院学生正处于“心理断乳期”, 情绪具有很大的波动性, 对周围的环境很敏感, 反应强烈。一旦在学习、生活中遇到不顺利或不被理解的情况, 从而产生逆反心理。

从思维特点上看, 职院学生的认识能力在某些方面还不够成熟, 自我控制力还不够强, 看问题常常带有片面性, 加之自尊心强, 容易固执己见, 带着这种思维倾向去观察、分析外界事物, 就会以情感代替理智, 从而引起逆反心理的产生。

从自我意识上看, 职院学生的自我意识明显分化, 开始对自己的未来进行着自我设计, 不断建构理想自我, 因此, 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矛盾。当理想自我占优势时, 他们便会感觉到强烈的自卑感, 感觉自己与别人有差距, 甚至出现焦虑、抑郁的心理状态;相反, 当现实自我占优势时, 往往表现出较强的虚荣心, 在乎别人的看法, 担心暴露自己的缺点, 这就易于产生逆反心理。

4 职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逆反心理的心理对策

“内因是变化的根据,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解决职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逆反心理问题, 必须从职院学生本身的角度寻求心理对策, 了解职院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 重视成人感, 尊重独立性, 维护自尊心, 进而帮助学生理性认识问题, 克服情绪障碍和逆反心理。

首先, 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多研究学生思考什么、需要什么, 增强对学生的信任感, 尊重、关心、体贴学生, 在心理上与学生和谐一致, 感情上相互融洽, 从而使他们乐于接受所讲的道理, 取得好的教育效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的统一, 增强教育的感染力, 克服消极逆反心理的产生

其次, 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提高大学生的选择能力、鉴别能力和实践能力, 引导他们全面客观地看待问题, 不断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 进而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 逐步地自觉地消除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逆反心理。

再次, 倾听学生的心声。教师要经常和学生倾听学生的心声, 倾听他们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和困惑, 倾听他们朗读, 倾听他们讨论, 从他们的行动和情绪反应来理解其心态变化, 发觉闪光点和积极因素, 把握教育契机。

五年一贯制学生教育方式的初探 第4篇

【关键词】五年一贯制学生;经验总结;教育方式

【作者简介】安晓红(1966-),女,新疆乌鲁木齐,新疆工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讲师;张磊(1985-)男,陕西渭南,新疆工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助教。

五年一贯制,又称“初中起点大专教育”,招收参加中考的初中毕业生,达到录取成绩后,直接进入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学习,进行一贯制的培养。学业期满颁发国家教育部统一印制的《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证书》,此学历为国家承认的全日制大专学历,证书注明初中起点五年一贯制字样。颁发就业报到证。

一、相关理论介绍

(一)南风效应

北风与南风打赌,看谁的力量更强大,他们决定比谁能把行人的大衣脱掉。北风无论怎样猛烈,行人只是将衣服越裹越紧;而南风只是轻轻拂动,人们就热得敞开大衣。南风效应告诉人们宽容是一种强于惩戒的力量。教育孩子同样如此,那些一味批评孩子的父母,最终会发现孩子越来越听不进他们的话。每个孩子都有可能犯错误,父母要容忍孩子的缺点,客观、理智、科学地处理日常生活中孩子出现的各种问题。

(二)罗森塔尔效应

罗森塔尔是美国心理学家,1966年他做了一项关于学生对成绩期望的试验。他在一个班上进行测验,结束后将一份“最有前途者”名单交给校长。校长将这份名单交给了这个班的班主任。8个月后,罗森塔尔再次来到这个班上时,名单上的学生成绩大幅度提高。成绩提高的秘诀很简单,因为老师更多地关注了他们。每个孩子都可能成为非凡天才,但这种可能的实现,取决于父母和老师能不能像对待天才那样去爱戴、期望、珍惜这些孩子。

二、经验总结及教育方式初探

根据近三年来,我校担任过五年一贯制班级班主任的介绍,此类学生入学年龄在15-16岁之间,大多数学生基础知识起点较低,行为习惯方面与升入高中的学生对比存在一定的差距。但五年一贯制学生也有明显的优点,如思维方式、动手能力等方面较之其他层次的学生有明显的优势。

关于五年一贯制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辅导员和班主任关注的内容之一。担任过五年一贯制学生班主任、辅导员的老师总结了一些经验。例如,注重第一次班会、制定详细的班规、定期与家长和学生座谈等等。在辅导员和班主任的经验基础上,结合相关的理论,对五年一贯制学生教育方式提出了以下的观点:

(一)了解学生,因材施教

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家庭环境,不同的生活经历,不同的性格特征。根据经验五年一贯制学生中50%的家庭不完整,有的是因为父母离异,有的是因为孤儿。这些都需要教育者及早掌握。一方面,教育者可以在新生报到时利用一张表格要求学生和家长认真填写自己的信息,如家庭联系电话,家长工作单位及电话,这些可以帮助教育者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多的了解学生情况。另一方面,教育者可以通过分组谈话掌握学生情况,这种办法做好在与学生建立一定的信任之后进行,当然也很必要。教育者将学生分成3-4人一组在每学期进行2次谈话,主要内容包括解决学生的现实生活的困惑,对学生近期学习提出建议等。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给予不同的关注和帮助。

(二)严格制度,成为权威

根据辅导员和班主任的经验,五年一贯制学生中多数学生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各种各样的小问题不断,例如上课不带课本、宿舍卫生差等等。教育者需要做的是花大量时间认识学生存在的问题,同时建立严格的班级制度,约束学生的不良行为。教育者自身一定能够保证自身的权威角色,这就需要奖罚分明,这对教育者的要求非常高。

(三)注重学生的转折点,运用情感的交流

当班主任在五年一贯制学生中具有权威者的身份后,要在学生成长到一定年龄时给予及时的情感交流,班主任会发现当学生自身的问题发生变化时,那么就证明学生需要班主任给予情感方面的关注了。这时的教育需要班主任由权威者变成学生的朋友,根据班主任对学生的了解给予学生情感的支持。

(四)发挥班主任是集体的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

班主任在班级的管理中要行使自己的特权,利用自身的地位和权威,同时班主任还要运用人格魅力影响学生。班主任在领导班集体的方式上最好运用“民主集中型”的管理方式。工作中抓住三个方面,一是了解学生,研究学生。在班级中成立3-5人的“成长小组”每学期与小组成员座谈2-3次;二是组织和培养班集体。定期开展培养团队意识、沟通意识的活动和座谈会,建立可靠地班干部;三是协调运用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家庭教育在人的成长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班主任及时与家长沟通,进行家访是非常行之有效的办法。

教育家说:“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敌意之中,他就学会了争斗,……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友爱之中,他就学会了这世界是生活的好地方。”对于在不同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人,只有教育能够塑造人,作为教育者有责任为每一名学生负责,始终将教育作为神圣的事业给予每一个学生足够的关注和引导,使之成为一个人。

【参考文献】

[1]叶澜著.教育概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2]陈桂生.教育原理[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初探小学生心理教育的方式论文 第5篇

语文学习贵在读书,语文能力、语文素养的形成贵在读书,开展拓展性阅读则是学生有效读书的一重要形式。拓展性阅读,使阅读空间由课堂延伸到课外,阅读资料由教材拓展到课外读物,融课内外阅读于一体,学生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可以激发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多年来,作为一名一线教学的语文教师,我就小学生的拓展性阅读做出了积极有效的尝试。

一、更新理念,勇于拓展

语文课本选入的课例皆是经典之作,堪称语言艺术的典范。这些沉淀了各民族乃至全人类精神的有效载体,是学生基本的阅读教材。但是,仅凭借一本语文书是不能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的。语文教学必须打破教材作为唯一课程资源的观念,并做一些科学的补充。

信息时代,学生掌握的知识门类越来越多,而社会所给予教育的时间却相对恒定。教育时间的恒定性和阅读资源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对阅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堂不是学生唯一的学习渠道”正被广泛接受,课堂内外的语言学习与运用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课堂是语言学习的天地,生活也是语言学习的课堂。

二、以人为本,合理拓展

拓展性阅读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经验,强调以人为本,要求因人而读,不求统一。关注学生的阅读兴趣,根据学生年级的高低,年龄的大小,季节的变换等适时、适量合理拓展,不应面面俱到。

好读书,读好书。教师要告诉学生哪些书是好书,可以读;哪些书不该读,为什么,不断提高学生鉴别能力。

三、教给方法,有效拓展

阅读教学的功能在于使学生积累语言,发展思维。教学中教师必须注意方法的渗透与指导,让知识掌握在方法之上,“活”在方法之中。

学生须掌握精读、略读、速读、跳读、批注阅读等,应摒弃空洞机械的训练,重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领悟。

课内阅读,要学生“记住最该记住的东西”。课外阅读,注意对内容的筛选,把握书面材料中的关键性语句,形成对读物内容的认识。

四、有机整合,多向拓展

平时经常听说学生对阅读课不感兴趣,却很少听说学生对读书、看报、看电视不感兴趣,这说明语文教学存在着课内外彼此割裂的现象。如果将有一定联系的课内外阅读资源,有机整合在一起,让学生学习,这就有利于他们发现,理解这种关系,从而顺利地进行概括、推广,实现知能、方法、情感的迁移。

活动方式一:课内外相关链接。老师以课本内容为主,选取与其相关联的文章作为课外阅读内容,引领指导让学生阅读,使学生对课本内容了解的更丰富、更全面、更深入。

活动方式二:变换方式——变读为听。

小学生受阅读受识字量和理解力的限制,经常会遇到阅读障碍。教师一方面在课堂上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另一方面可让学生听书。读听整合,学生“听”的兴趣很容易迁移到“读”的兴趣上来。有兴趣的“听”书也很能培养学生的理解力、领悟力,锻炼语文能力,培养语文素养。

活动方式三:变换方式——变读为说。

举办读书故事会,读书鉴赏会,让学生自主评说读书的内容、感悟,把读来的内容变成自己感悟的东西,并有序地说出来,这也是训练学生语文技能的一有效途径。读说整合可使学生记住读的主要内容,强化理解,锻炼想象力。读写整合,既可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训练思维,提高认知水平,又可使学生表达思想,实践读写技能。

活动方式四:变换方式——变读为写。

学生读后是有感悟的,对于感悟可以说出来,也可以写出来。为此,教师可以选定某些经典文章,鼓励与引领学生改写、续写、补写,在各种“写”的过程中,锻炼学生写作的技能、写作的思维,培养语文素养。

活动方式五:变换方式——变读为演。

选取学生喜读乐见的文章,让学生自主结合,设定角色,编演课本剧,在学生的编写与演出中,学生就加深了对阅读文本的理解,培养了对文本的感悟能力、对语言的运用能力。

初探小学生心理教育的方式论文 第6篇

一、网络对小学生造成的不良影响,究其根源不外乎以下几种情况:

1、首先要影响小学生的道德发展

信息网络具有虚拟、无所顾忌、隐蔽等等特点,加上小学生尚未形成成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网络的思想比起家长、老师的影响还要大。从网络和现实两个状态来比较,我们发现不良的上网习惯会使一些自制力弱、性格内向、肚量小的学生出现人格障碍,而且在信息网络上你的行为可以不符合社会规范,可以不负责任,撒慌、欺骗、伤害他人,不会产生羞耻心和罪恶感。于是,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出对任何人或事都不爱护也不忠实,行为冲动,犯错后既不后悔,又不能从中吸取教训。再如上网玩游戏等,迷恋以后必将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

2、网络对小学生生理、心理的不良影响

我们知道,小学阶段正是身心发育的良好时期,在这个时期内如果长时间地做一些不利身心健康发展的事情的话,很容易导致身心发

育不良。我们知道显示器等电子设备多少具有一定的电磁辐射,长时间接触电脑会产生头晕、视力下降等一些症状,影响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育。同时,经常上网,容易使小学生形成一些不良习惯,如容易逃避与现实的人交往,丧失一些基本的社会道德和准则的判断能力,形成内向、孤独、不合集体的心理问题,严重的话会影响小学生心理发展,不利健康。

3、对小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影响

精彩的网络信息内容,动漫式的游戏画面很容易吸引小学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很容易使其沉迷其中。有一定程度迷恋网络的话,会使有些小学生整个思想都放在上网上,甚至学习其他课程时也在想着怎样找机会去使用网络,结果其他老师讲的东西没听进去,时间久了,必然导致学生自身的不良发展。

二、作为学校的德育工作者,针对以上几种情况,德育教育方式的转变也势在必行,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化解或者更大程度地减少信息网络对小学生带来的巨大诱惑和不利影响,从而使正确的利用网络,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1、首先从家庭入手,那就是要端正家长对上网的认识,加强家校配合进行家庭教育。

学生上网,大部分时间是在校外。家庭、社会同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家庭教育在学生教育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对于网络,家长要趋利避害,正确对待。大部分家长由于自身对网络不甚了解,过多干预子女上网,这样做只能是适得其反,甚至导致学生的反叛心理。正确的做法是本着关心、理解、沟通的原则,对孩子实施科学的引导,让孩子主动、自觉地获取信息,学习知识。只有在孩子自身,包括心理和行为两方面建立起抵制聊天和游戏的“防火墙”,才能将孩子从网络的“陷阱”里救出来,从而使他们从互联网中吸收健康、有益的知识,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2、其次是从学校着手:加强学校网络德育建设,引导学生健康上网

学校要抓住网络对学生具有强烈吸引力的这一特点,充分利用好、搞好校园网上的资源,加强德育板块建设,加强对学生的正确引导,采取有力的措施,积极控制、净化信息资源。多给学生提供有教育意义积极向上的网站,在学校网站上建立学生的作品展等,并鼓励学生参与到校园网站建设当中,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让学生在网络中获得实践的成功体验。再如利用班会课、团队活动课开展“文明上网”系列教育活动,如举办“远离网吧”签名宣誓活动等,通过这一系列教育活动,培养青少年学生健康人格,使学生在数字化、虚拟化网络中,在没人监督环境中能够慎独,增加自我约束能力,提高审视、识别有害信息能力。

3、最后从教师着手:加强教师对学生健康上网的教育和引导 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责任,必须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要教育学生正确认识与网络相关的伦理、文化和社会问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价值观,筑起心灵的“长城”,抵制网上各种不良思潮和有害信息的侵蚀;加强中学生网络行为教育和安全教育,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有意识的引导他们选择健康、适宜的网上内容,对网上垃圾进行有效的批判。加强以理想信念为主题的思想品质教育,重视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结合时代特点及学生的需求、喜好,积极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并把教育内容融入其中,使他们在娱乐中受到健康文化的熏陶,从而降低学生娱乐生活中对网吧的依赖性,同时也加强了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总之,网络是永远敞开的德育课堂,这也是新形势下思想品德教育面临的新领域。我们要未雨绸缪,增强忧患意识、阵地意识和创新意识,把握时机,知难而进,加强管理,充分利用网络这块思想文化阵地,使学生知网络、用网络、爱网络,使网络成为真正没有围墙的大课堂。

网络环境下小学生德育教育方式初探

寿光市侯镇中心小学

上一篇:村集体经济发展调研报告下一篇:外科复习题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