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北伐战争学教案

2024-09-22

第11课北伐战争学教案(精选12篇)

第11课北伐战争学教案 第1篇

第11课北伐战争—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黄浦军校的学生大多成为国民革命军的各级领导干部,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1926年,他们在广东革命政府的领导下,高唱着《国民革命军军歌》开始了北伐战争。

二、北伐胜利进军

提示或建议:播放:《国民革命军军歌》(也可以在展示幻灯片或投影仪图片后由学生或教师领唱),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展示:幻灯片(或投影仪图片)孙、吴、张三派军阀实力表(参考人教版教参第98页);《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提出问题让学生阅读“北伐军胜利进军”这部分内容,并结合所给的资料和自己掌握的地理、历史知识,回答问题。让学生利用《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到台前自己做小老师给大家讲一讲北伐军胜利进军的过程。对表现好的、积极参与的同学要给予表扬。

当年国民革命军就是唱着这首歌开赴北伐前线的,那么,你知道歌词中的军阀主要指哪些人吗?国民革命军为什么要打倒他们呢?北伐的目的又是为了什么?其主要战场在哪里?哪一位同学有勇气来前面利用这幅图给大家讲一讲北伐军胜利进军的过程?

通过这个实例表和我们掌握的地理、历史知识,可以知道吴、孙、张三派军阀拥兵自重,控制着中国大部分富庶的地区;同时他们又是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和中国封建统治的代表,他们对内镇压、混战,对外卖国投降,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因此成为国民革命军讨伐的主要对象。

刚才这几位同学的表现非常出色,根据他们的讲述,我们知道北伐军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就从珠江流域打到了长江流域,声势震动了全国。那么,北伐军为什么能够胜利进军呢?请同学们根据给出的资料和本课知识,分组讨论,看哪一组分析得最全面。

提示或建议:展示:幻灯片(或投影仪图片):北伐战争期间工、农运动发展的有关资料。对同学们的分析给予点评,好的给予肯定,其他的要给予鼓励。(教师总结)。

一般分析战争胜利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战争的正义性;(2)军队的作战方针是否正确;(3)各方面配合是否得力,官兵作战情况;(4)是否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援、外援等。下面哪一位同学能根据各组分析的情况和这些方法来总结一下?(教师要给予表扬)

提示或建议:展示幻灯片(或投影仪图片):北伐军胜利进军的原因,教师总结。

这位同学总结得很不错,北伐战争之所以能够胜利进军是因为:(1)北伐战争是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正义战争;(2)作战方针正确;(3)国共两党齐心协力;(4)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群众的密切配合和积极支援;(5)广大北伐官兵的浴血奋战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北伐战争期间,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成为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重要原因之一,哪一位同学能列举几个这方面的例子?你们认为在当今社会中,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否仍在发扬,请你举出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加以说明。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提示或建议:对于学生可能提出的一些不正确的观点和事例,教师要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分析,要教给学生看问题要看主流,不要以点概面,以免学生被个别党员的违纪、违法行为蒙蔽,形成错误的思想和看法。

看来同学们对这个问题感触很多,由于时间关系,余兴未尽的同学,我们可以在课下继续共同探讨。

提示或建议:展示幻灯片(或投影仪图片):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北伐战争把国民革命推向了高潮,那么,国民革命的最终结果如何呢?针对这一问题有两种不同的看法,请同学们判断哪一种观点是正确的?并说明理由。

小女孩的观点是正确的。因为,北伐战争虽然取得了巨大胜利,基本上打垮了北洋军阀,但是随着国民党右派蒋介石、王精卫等叛变革命,中国又出现了反共反人民的南京国民政府。旧军阀被打垮了,又出现了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新军阀。新军阀对内镇压,对外出卖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是大地主和大资产阶级的代表。因此,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没有完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国民革命最终失败了。

那么,国民革命为什么会导致失败呢?请同学们根据以下四则材料分组讨论,分析其原因。看哪一组表现最棒。

提示或建议:展示:幻灯片(或投影仪图片):四一二政变;七一五政变;北伐战争期间,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和帝国主义破坏革命的四则材料。学生回答后再由教师总结。展示幻灯片(或投影仪图片):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

通过分析以上四则材料我们可以得出,国民革命之所以会导致失败是因为:国际帝国主义联合支持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极力破坏中国革命,反革命力量大大超过了革命力量;国民党右派不断制造反共反人民的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严重削弱了革命力量;再加上中国共产党还处于幼年时期,缺乏斗争经验。领导人陈独秀又犯了右倾投降主义的错误,放弃了革命的领导权,导致在敌人发动突然袭击时,不能组织有效的反抗。

在国民革命失败的同时,蒋介石建立了南京国民政府,这一政府的具体情况如何呢?它的性质是什么呢?这一政府建立后,中国出现了哪三个对抗的政权?请同学们阅读这一部分内容后抢答,看谁反应最快。

三、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提示或建议:展示:幻灯片(或看课本第53页图片):《被关押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国民党在屠杀革命志士》两幅图片。学生回答后再由教师总结。1927年建立的南京国民政府是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党政府,它成立后,使旧中国出现“三足鼎立”的局面,即汪精卫的武汉国民政府、蒋介石的南京国民政府、张作霖的北洋军阀政府。后来武汉国民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合并,合并后的南京国民政府进行了北伐,少帅张学良从国家和民族利益出发归顺了南京国民政府,使三个政权对立的局面结束。南京国民政府对内镇压,对外卖国投降,直到1949年才被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推翻,结束了它在中国大陆22年的反动统治。

课堂小结

提示或建议:让学生分组讨论,把本课内容以歌谣的形式进行总结,然后教师用幻灯片(或投影仪图片)展示出来与同学交流。让全班同学齐声歌唱,加强记忆。

歌谣是浓缩知识点的有趣的方法之一,请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要灵活运用。下面是我用歌谣的形式对本课知识的小结,与同学们交流一下。孙中山开一大,国共合作成一家。苏联、中共帮助下,黄埔军校建立啦。两党携手齐北伐,反帝反封保国家。

齐北伐,打军阀,吴、张、孙基本被打跨。蒋、汪背信闹分家,另起炉灶独当家。对内镇压,又屠杀,内外勾结力量大。

中共年幼大权撒,国民革命失败啦。巩固练习

提示或建议:采用你问我答的方式,把全班同学分成男女两组,轮流相互提出问题,对方回答,男女各一位同学在台前记分,男生给女生记分,女生给男生记分。展开竞赛,看哪一组得分最高。对得分高的给予表扬,得分低的给予鼓励。

探究园地

请同学们根据自己以往的经验和今天所学的知识,课下分组讨论,探究孙中山领导的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和北伐战争的异同。

第11课北伐战争学教案 第2篇

1.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是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2.掌握雅尔塔会议及主要协议。

3.掌握斯大林格勒战役、中途岛海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

4.掌握意大利投降;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诺曼底登陆;苏军攻克柏林,德国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结束;日本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5.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后果及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场形势的变化,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2.通过分析斯大林格勒战役的重大意义,提高深入分析问题的能力。

3.全面深入地把握法西斯集团瓦解、灭亡的过程,提高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基本掌握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形成后,各国团结协作,相互联系,共同为反对法西斯侵略集团作出贡献,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和团结合作的精神,树立为人类和平和进步事业作贡献的人生理想。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2.雅尔塔会议。3.斯大林格勒战役。

(二)教学难点

怎样理解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教学结构与过程

一、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1.背景:①法西斯国家已成为全世界人民最凶恶的敌人,也是英、美等国最大的威胁。全世界受法西斯侵略和威胁的国家 要联合起来共同对敌,这是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基础。②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爆发,终于促成了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

2.时间:1942.1.1 华盛顿

3.标志:1942年1月,26个国家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它们保证全力对法西斯国家作战,互相合作,决不单独同敌人停战和议和。这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正式形成。

4.作用: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和不断壮大,改变了力量的对比,成为战胜法西斯国家的有力保证。

二、大战的转折

◆1、1942.7~1943.2,斯大林格勒会战,苏军胜利,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2、1942年6月,太平洋战场,中途岛海战,美军战胜日军。3、1943年,北非战场,阿拉曼战役,英军战胜德意军队。1943.9意大利投降,标志着法西斯集团开始解体。

三、法西斯的覆亡 1.诺曼底登陆

1944.6.6,美英军队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P60)一方面是苏联从东线向法西斯国家展开猛烈的进攻,其他盟国从诺曼底登陆,从西线展开对法西斯国家的进攻,这就存在两个战场,而先存在的东线自然就是“第一战场”,后来的西线就被称为“第二战场”。2.雅尔塔会议 ①背景:会议是在德国失败已成定局的形势下召开的。

②主要议题:1945年2月4~11日,苏、美、英三国政府首脑在苏联克里木半岛雅尔塔举行了国际会议。参加会议的有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斯大林、美国总统罗斯福和英国首相丘吉尔以及三国外交部长、参谋长和顾问等。

③会议内容:会议讨论的问题范围广泛,主要问题为:(1)处置德国问题。三国制定了最后击败德国迫其无条件投降的计划。德国投降后,三国将对德国实行分区占领,设立盟国中央管制委员会进行协调管理。三国同意从英、美两国占领区划出一个地区,交由法国占领,并邀请法国参加盟国对德管制委员会。④意义:这次会议还是为消灭法西斯国家,进行了总体的规划,加快了盟国最终消灭法西斯势力的步伐。3.德国投降

诺曼底登陆战役结束后,德军处于东西两线作战中,其失败的速度明显地加快了。到1945年5月8日,由苏联元帅朱可夫主持,在柏林举行了德国无条件投降仪式。至此,横行一时的纳粹德国彻底失败。欧洲战场战争胜利结束。4.日本法西斯的败降和二战结束

①原因:苏联对日宣战;1945.8,美国向日本广岛、长崎投掷原子弹;1945.8,中国抗日军民大反攻。

②投降:1945.8.15,日本宣布投降;1945.9.2签署投降书,二战结束。5.二战的影响

(1)消极影响:使几千万人失去了生命,无数的财产被毁,给世界带来了空前的浩劫。

(2)积极影响:①二战结束后,一些战时的军用技术迅速转为民用,促进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产生与发展。(如原子弹技术导致了原子能的应用,导弹技术导致了航天技术的发展。)②受苏联影响,二战后世界上诞生了一系列的社会主义国家,促进了社会主义运动的蓬勃发展。(如中国、越南、朝鲜、蒙古、东欧八国等二战后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③沉重打击了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推动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如印度、巴基斯坦、埃及、纳米比亚等国二战后走上独立道路。)

6.二战的启示

和平来之不易,世界大战的悲剧不能重演;人民是战胜法西斯的决定力量,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 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在平等的基础上能够联合起来,共同迎接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国与国之间应该和平共处;人类命运休戚相关,要加强国际合作,求得共同发展。7.二战胜利的原因

①战争的正义性。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战争遭到了包括本国反战力量在内的世界人民的强烈反对。

②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协调了反法西斯各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行动,充分地发挥了人力、物力、财力优势,为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③反法西斯国家团结战斗,共同对敌。

④世界各国人民为赢得战争的胜利同仇敌忾,浴血奋战。人民是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力量。

课后习题

第11课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一、单项选择

1.2007年是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形成的()

A.55周年纪念

B.65周年纪念 C.75周年纪念

D.85周年纪念

2.为最终打败法西斯奠定了坚实基础的是

()

A.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

B.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

C.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

D.中国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3.斯大林格勒战役显示了苏联人民团结战斗的顽强精神。他们战胜的敌人是()

A.德国法西斯

B.日本法西斯

C.意大利法西斯

D.德、日法西斯 4.下列国家没有参加雅尔塔会议的是

()A.英国

B.法国

C.美国

D.苏联

5.如果世界人民要庆祝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应该选择的时间是

()

A.2004年5月8日

B.2004年9月2日

C.2005年5月8日

D.2005年9月2日

6.成语“求同存异”同样适应于对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评价。反法西斯联盟国家中的“求同”是指

()

A.联合起来,共同反对法西斯的侵略扩张

B.保持意识形态的基本一致

C.各国宗教信仰、语言的使用尽量统一起来

D.实现不同种族的大融合7.下列事件发生在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建立后的是

()

①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

②诺曼底登陆战成功 ③德国投降,欧洲战事结束

④日本投降,二战结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8.关于德国法西斯失败原因的分析,错误的是

()

A.美国原子弹的震慑

B.被侵略国家人民的抗争

C.没有击溃英国、苏联,无法避免两线同时作战

D.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共同配合

9.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作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彻底根除了军国主义、法西斯主义 B.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C.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 D.使世界人民更加意识到和平局面来之不易

二、材料分析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6个国家在华盛顿共同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签字各国保证竭尽全力,互相合作,彻底打败德、意、日三国轴心及其附庸,决不单独与敌人停战或媾和。

材料二 „„把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种族、不同语言、不同宗教信仰的国家集合到了反法西斯的大旗之下,从而极大地鼓舞了各国人民的斗志,大大增强了世界反法西斯力量,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1)材料一中的26个国家主要以哪些国家为代表?(2)材料二反映的是什么事件产生的重大历史意义?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战时,要保持团结并不太难,因为有一个打败共同敌人的目标,这一点谁都清楚。艰难的工作在战后,那时,各种不同的利害关系往往会使同盟分裂。” ——斯大林(1945年2月于雅尔塔)

(1)材料中的“战时”、“共同敌人”、“同盟”各指什么?(2)战时盟国能保持团结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共第二次合作)的最终结局怎样?结合中国近代现代史所学内容,指出斯大林的预言是否正确?为什么?

答案:1.B 2.B 3.A 4.B 5.D 6.A 7.D 8.A 9.A 10.(1)苏、中、美、英。(2)《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

11.(1)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法西斯国家;世界反法西斯同盟。(2)需要共同抗击法西斯侵略。

(3)破裂。正确。大革命时期,国共两党为“打倒列强,除军阀”,实现了第一次合作,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基本上消灭了北洋军阀,国民党发动反革命政变,国共关系破裂;中日民族矛盾不断上升,为了共同抗日,国共两党进行第二次合作;抗战胜利后,国民党于1946年发动内战,国共关系再次破裂。

板书 ● 课堂板书

第11课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一、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二、大战的转折

三、法西斯的覆亡 1.诺曼底登陆 2.雅尔塔会议 3.德国投降

第11课北伐战争学教案 第3篇

●再现历史场景, 固化双基

1. 化静为动, 拉近学生对历史的距离感

抗日战争已经离我们六十多年了, 是过去的历史事实, 在现实世界中不能重演。这种过去性的特点, 决定了学生对其理解、掌握的难度, 也给教师的教学带来很大困难。心理学家通过大量实验证实:人类获取信息的83%来自视觉, 11%来自听觉, 二者加起来达到94%。这说明人类通过多感官的刺激所获得的信息量, 比单一的听老师讲课要强得多。在历史教学中利用视听互动功能, 通过大量的图片、文字、声音、影视资料等丰富素材, 创设一种与课堂内容相适应的氛围, 能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可为学生提供多感官获取历史知识的途径, 有助于学生对历史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洪老师在课的开篇播放了日本登陆常熟的真实场景 (片段) , 同时展示了常熟市人民政府在新港镇徐六泾口西侧设立的国耻纪念碑及学习小组收集的反映日军在常熟地区所犯滔天罪行的图片及文字资料。王老师在课中, 选取了正面战场的淞沪会战、敌后战场的百团大战、国外战场的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三段视频剪辑, 对三次战役的精华内容进行了历史场景的真实再现, 这三段资料中包括了战役打响的原因、时间、战况、英雄事迹、战役的巨大影响力等书本要求掌握的最基本知识点, 每每播放, 学生个个聚精会神, 兴致盎然, 感同身受, 用最直接形象的手段化静为动, 拉近了学生与历史的距离。

2. 化难为易, 激发学生对历史的求知欲

现代教学改革的方向, 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的主动建构者。然而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制约, 许多历史教师在运用CAI时仅仅停留于表面形式, 学生往往沦为了CAI的看客, 并未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人机互动”。因此, 在CAI中教师应注意多种教学手段的组合,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 让学生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历史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历史问题的方案。这样教师才能及时、准确地掌握学生历史认知中存在的问题, 调整教学进程和方式, 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化难为易, 激发学生对历史的求知欲, 提高历史学科教学质量。

王老师在本课教学中采用了适合本课特点的历史情景教学法, 尤其是在进行抗日战争胜利原因这一重点问题教学时, 选取了一则谜语:有人认为抗日战争胜利是这样五个人的作用? (多媒体展示“屈原、苏武、蒋干、毛遂、共工”) 你们知道这五个人吗?学生在印证为什么是屈原、苏武、蒋干、毛遂、共工等历史人物时, 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也明确了原因类问题分析时应采取多角度分析, 提高了历史问题的解决能力。为了突破“如何理性地看待日本这段侵华史”这一本课的难点, 洪老师则在她的课堂上播放了学生自拍短片《当防空警报响起时……》 (大致意思是1937年11月13日日本侵略军登陆长江野猫口, 11月19日美丽的江南名城常熟在日军的炮火和铁蹄之下遭到重创, 常熟人民从此饱尝了国破家亡的苦难。为牢记历史, 11月19日被定为常熟的“沦陷日”。每年这天的下午三点, 常熟城的上空都会拉响防空警报, 提醒大家勿忘国耻。然而有很多人不知道这是个什么日子?有的人记得这个日子, 但主张砸日本人的车;也有人认为应勿忘国耻!建我家乡!强我中华!) 和中央电视台制作的电视短片《日本遗孤感恩团走进中南海》, 特别是日本遗孤唱的《说句心里话》一曲 (歌词大意如下:说句心里话, 我有两个家, 一个家在东瀛, 一个家在中华。说句实在话, 我也有恨, 战争带来的灾难, 永远记住它。说句心里话, 我也想家, 中国的老妈妈, 已是满头白发。说句心里话, 我也有情, 是中国的老妈妈把我抚养大。来来来, 来来来, 虽然回到祖国, 来来来来, 更像中国的妈, 希望归国的姐弟们, 千万不要忘记中国那个妈, 老人家, 中国的老妈妈。感谢中国人民, 感谢中国父老乡亲们。) 不仅将新课推向了高潮, 更把本课的难点作了很好的突破。

3. 化繁为简, 减轻学生对历史的负重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CAI正是引发这一兴趣的良好工具。在历史教学中, 利用动态的画面、鲜艳的色彩、直观的图像、和谐的声音使枯燥而繁杂的历史知识变得生动而又具体, 使历史教学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 吸引学生全神贯注,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不可否认, CAI在刺激学生的视、听方面有着良好的作用。但是, 计算机辅助教学过分强化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而忽略了抽象思维等思维方法的训练;而抽象、逻辑、直觉、辩证、发散等思维的培养并不仅仅依靠视、听就能解决。同时, 学生容易对图象产生依赖性而养成思维惰性, 不利于学生思维产生质的飞跃。教学过程中只有充分调动和协调学生多种思维的活动, 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两位老师在引导学生掌握抗日战争爆发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史实, 抗战初期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情况, 比较两个战场的不同特点, 理解两个战场在抗战中的不同地位和作用, 全面分析抗战胜利的原因, 培养学生综合、概括和归纳历史事件的能力这一本课最重要的教学任务时, 都采用了化繁为简的办法, 尽量减轻学生对历史的机械式学习旧法, 避免学生看到繁杂的历史史实时自然流露的负重感, 努力创设一个简单轻松的学习氛围, 在愉快中达成同等的学习效率。因而精心设计了动态幻灯片, 把抗日战争的繁杂内容以简单的动态过程展示, 特别是王老师还配上了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抗日战争6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内容精练, 但富于感染力, 寥寥数语, 打破传统的死读书方法, 学生听来耳目一新, 同时较好地处理本课的重难点。

●创设探究情景, 培养能力

1.创设情境, 激发自主探究欲望

历史教学是以学生掌握历史概念, 探求历史发展动因和规律为目的的。心理学研究表明, 学生很难从表象阶段直接过渡到概念阶段,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触到的历史概念, 仅凭教师抽象的讲解, 是很难达到教学效果。在进行历史课堂教学时, 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资源提供的素材创设问题情境, 努力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 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究的问题情境中,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使学生乐于学习。以引导学生的思维走向, 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引导学生去探求历史发展的动因和规律, 从而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本课伊始, 王老师采用了一段CCTV《百战经典》节目的开播篇首视频, 里面“分析战争起因、透视战争深层、解读战争背后、关注战争影响”四个核心问题的提出, 再配之于战争画面和紧张的声像效果, 立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 “因为珍爱和平, 我们回首战争”的学习目的的指出, 更给学生指明了本课探究的要旨, 创设了较为浓烈的探究氛围, 是本课亮点所在。

2.适时点拨, 诱导自主探究方向

在探究教学中, 教师是引导者, 基本任务是启发诱导, 学生是探究者, 其主要任务是通过自己的探究, 发现新事物。因此, 在历史探究教学中必须正确处理教师的“引”和学生的“探”的关系, 做到既不放任自流, 让学生漫无边际去探究, 也不能过多牵引。要适当点拨, 当学生在思维的转折处或知识的重难点处经过自身的努力还感到无法解决时, 教师要给予适当的点拨, 给学生某种启发性启示, 拨开历史学习上的迷雾, 使学生看到光明。点拨的关键是要符合学生的需要, 使学生能顺利进行探究。当然也要给予问题本身答案的思维空间, 历史不是一家之言, 应该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允许争议和不同观点的存在。

王老师在和学生探究“抗日战争给中日两国人民带来了什么?”这一问题时, “引”了一下“当时”和“至今”这两个时间概念, 引导学生进行“探”, 回答的两个学生便能很准确地将问题解决。然后引入一些最新材料, 如“法国女记者切尔西走访了二战中遭受浩劫的日本广岛和中国南京两个灾难深重的城市对历史的记录资料”、日本小泉首相多次参拜靖国神社的照片、日本教科书对历史史实的歪曲、中国人穿日本军衣拍照、面对哭墙的笑容、清华学子的微弱呐喊、王选的奔走等, 进一步提出问题:“是什么让日本强化了灾难而淡化了它的侵略性?是什么让我们过早地忘记了伤痛, 而仅仅是几个幸存者微弱的呐喊?此时此刻, 我们的心情是复杂的, 我们很矛盾, 我们要牢记历史, 与日本势不两立?还是要忘记伤痛, 与日本冰释前嫌?——我们该怎么做?”, 然后立即借助这样的气氛组织学生进行辩论, 步步深入地引导学生逼近结论, 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3.开放课堂, 发掘自主探究潜能

在富有开放性的历史问题情境中, 学生的思路开阔了, 思维火花闪现了, 这时教师如果没有给学生提供尝试的机会, 学生又只能沦为接受知识的容器, 这样会严重阻碍学生历史探究能力的发展。因此, 历史教学内容的设计尽量是开放的, 探究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也要为学生提供探究的机会, 那就是要先尝试再点拨,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这样有利于学生主动再创造, 有利于学生自主地猜测与验证学习内容的准确性, 只有学生自己探究得到的成果, 才能真正成为学生自己内在的知识。

两位老师不谋而合, 都将合作探究教学方式贯穿始终, 有异曲同工之妙。王老师探究了三个主题:一、野蛮侵略;二、共赴国难;三、以史为鉴;洪老师则以太阳旗下的罪恶——日本侵华罪行、共赴国难——伟大的抗日战争和前事不忘, 后事之师——以史为鉴三个主题作为探究重点, 而每个主题又各设了三个子题进行探究。课前以研究性学习的形式布置了一些开放性题目, 请学生回家进行了多形式的自主学习, 课中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权, 给更多的学生展示他们探究成果的机会, 学生的学史积极性高涨了, 并激发了课后深究的强烈愿望, 学习效果大为改观。

●渲染文本主题, 升华情感

1.画面渲染, 启动情感

在利用CAI教学时, 可以使图片、文字、声音、音乐等呈现教学信息的手段同时运用, 使学生通过多渠道、多层次、多角度接受教学信息, 开拓学生的视野, 丰富学生的知识。各种历史现象和历史过程都能在屏幕上演出来, 使抽象的历史知识直观化, 深奥的历史道理浅显化, 降低认知的难度, 增加学生直接知识的存储量, 缩短历史事件与学生的距离, 启动情感。

在本课中洪老师选择了最容易启动学生爱国情感的日本侵华暴行这一主题, 先由学生自己展示了两组侵华图片, 日本对中国人民血淋淋地屠杀史实激发了学生内心深处最朴实的爱国情感, 由于学生所选资料不够全面, 老师再进一步展示更为触目惊心的一些场景, 此时学生对日本的暴行产生的愤怒已经逐渐升级, 于是洪老师做了画龙点睛式提问:“一寸山河一寸血, 百千骸骨以茔对。此时此刻, 假如你是三十年代的中华儿女, 你心里最想做什么?”然后立即组织学生以四人为一组讨论, 再派代表发言, 说出自己的心里话。从学生的答案来看:“我恨日本鬼子, 我要当兵去!”“我要拿起武器, 把日本帝国主义赶出中国!”等义愤填膺的铿锵誓词, 教学的目的显然已经达到。

2.讨论交流, 体验情感

CAI辅助教学能够增大教学容量, 加快教学进度, 为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提供方便, 老师可以利用它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和交流, 体验情感;同时反馈学生的上课情况, 分析和研究学生的存在问题, 发现不足之处, 找出补救措施, 提高教学质量。

王老师在讲到抗日战争胜利的时候, 链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录音。这一音像资料较为珍贵, 是王老师好不容易才找到的, 学生听来不仅较为新鲜, 在王老师的画外音配合下 (“历史将铭记这一天, 1945年8月15日, 这一天, 曾经不可一世的日本侵略者驯服地放下屠刀。日本裕仁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 家家户户鞭炮齐鸣, 街头巷尾锣鼓喧天, 人们欢呼雀跃, 喜形于色, 不断从无线电波里收听到频频传来的胜利喜讯。这一天, 普通的中国百姓终于扬眉吐气了!”) , 效果更是明显。然后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学生俨然也成为了1945年的中国百姓, 面露喜色, 体会到了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3.延伸课外, 升华情感

在探讨当今我们应如何处理中日关系这一问题时, 洪老师用“华沙之跪”、东史郎向南京人民谢罪、日本遗孤感恩团访华等课外知识加以延伸, 和学生们一起进行了探讨。假如没有媒体的帮助, 常规教学手段是无法进行这一内容的教授的。大量的文字和图片资料使学生在享受最多感官刺激的同时, 激发滋生内心最真实的情感, 也就自然流露“让白骨可以入睡, 让冤魂能够安眠, 把屠刀化铸警钟, 把逝名刻作史鉴, 让孩童不再惊恐, 让母亲不再泣叹, 让战争远离人类, 让和平洒满人间”的朴素语言, 再配上和平鸽和《我和你》奥运主题歌, 在本课的结尾处使学生的情感达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从而完成了本课主旨:因为珍爱和平, 我们回首战争。

第11课北伐战争学教案 第4篇

——你的参与,就是你的成功,你的成功,就是你人生中的历史丰碑!

【学习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有关陈胜、吴广起义以及秦朝灭亡的基本历史知识,并了解楚汉之争的简单情况。认识到秦的暴政是激起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从而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重点难点】重点秦末农民战争

难点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

【课前预习】

1、赫赫一时的秦朝为什么会迅速灭亡呢?

2、在楚汉战争中,刘邦为什么能够打败项羽,建立汉朝?

【课前小练】

1.公元前年,领导农民

在发动起义。并在建立政权,陈胜自立为王。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第次大规模农民战争,其精神,鼓舞后世人民的反抗残暴的统治。

2.公元年,在以少胜利多击败秦军主力。公元年,攻入咸阳,秦朝灭亡。

3.公元年,建汉,史称,都。

【合作探究】

一、秦的暴政

1.秦始皇的暴政

(1)繁重。

(2)沉重。

(3)殘酷。

2.更加残暴。

【重难解析】

农民战争是第一次学习的课题,要在学习中注意把握五要素(时间、地点、领导人、事件、影响或意义)和三步曲(原因、经过、结果),训练系统、有序地掌握知识,逐步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其次,要学会分析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方法:从特点、历史作用、英雄人物的功绩等几个方面入手,掌握历史表象下的深层次内容。

【当堂评价】

1、下列最能表现陈胜、吴广领导农民起义英雄气概的一句话是( )

A.“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B.“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C.“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

D.“福兮,祸之所伏”

2、楚汉战争中,刘邦能打败项羽的原因有

①善于用人

②有关中作为后方

③约法三章

④军力强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3、在秦末农民战争中,对推翻秦朝统治起决定作用的战役是( )

A.牧野之战 B.长平之战

第11课北伐战争学教案 第5篇

课型: 新授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夕资本主义发展,封建王朝的专制统治;革命的过程;《权利法案》的颁布和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等

能力目标:通过探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能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人物。

情感目标:认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人类历史上资本主义制度对封建制度的一次重大胜利,在反复与曲折的斗争中,英国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学习重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学习难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曲折性 学习过程:

导入:复习提问文艺复兴的性质和新航路开辟的后果,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文艺复兴不仅为欧洲近代资产阶级文化奠定了基础,而且也为以后的资产阶级革命做了思想动员和准备。而新航路开辟,更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力量迅速壮大。不久,英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新授:

一、预习导航:

1.新航路开辟前,欧洲的主要商道和贸易中心从 转移到了。2.在英国革命前夕,从封建贵族中分化出了一个特殊的阶层是。3.1640年,英国王国为了镇压 起义,召集议会开会,要求,揭开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

4.1649年,被送上断头台,英国成立 国,掌握了国家政权,实行有利于 的政策。

5.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联合不满封建统治的人发动了,推翻了专制统治,另立新王。

6.为了,1689年,英国 通过了。

二、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任务一:“君权神授”下的英国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前两段革命前的状况,分析世界贸易中心变化给英国带来的影响,从而明确英国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 任务二:英国革命的过程

1.通过预习导航和讨论分析英国革命的导火索是

和爆发的标志。

2.阅读课本68页第一段和小字部分,革命的作战双方是 和。明确英国革命双方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和。

3.内战结束于 年,之后英国进入 时期,采取的政策说明了什么? 从而正确认识克伦威尔。

4.克伦威尔死后,复辟,说明了什么?

5.思考:1649年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英国成立共和国是革命结束的标志吗?为什

么?如果不是,结束的标志是什么?为什么?

任务三:《权利法案》的颁布

1.阅读课本及结合前面的知识分析《权利法案》颁布的目的是 作用是 2.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意义

任务四:知识延伸

对下面两人的对话,你有什么看法?

1688年政变没有流血就推翻了国王的统治,非常了不起。

1688年政变是资产阶级和其他阶级妥协的结果,仍然保留了国王,革命并不彻底。

三、小结:

四、巩固练习

1.新兴资产阶级与新贵族同国王利用 展开斗争 A法律 B议会 C示威 D演说 2.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于

A1840年 B1540年 C1640年 D1642年 3. 《权利法案》的内容不包括

A不经允许国王不能征税 B人生来是自由的,法律上是平等的 C国王不能随意废除法律 D和平时期,国王不能维持常备军 4.英国通过《权利法案》的主要目的是

A限制农民权利 B限制国王权利 C限制资产阶级权利 D限制商人权利 5.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的标志是

A苏格兰人民起义 B光荣革命 C查理一世召开议会 D处死查理一世 6.下列事件发生的时间排序正确的是

①《权利法案》颁布 ②处死查理一世 ③宫廷政变 ④克伦威尔就任护国主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②④③①

D①④②③ 7.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掌握实权的是 A 国王 B地主 C资产阶级 D农民

第11课 北伐战争(学案) 第6篇

设计人:兰宏涛 使用人:八年级 班 姓名

【学习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知道黄埔军校的创建、北伐战争的目的、主要对象、主战场的主要战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的主要史实

2、利用《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说明北伐战争的主要对象和进军路线,分析总结北伐战争胜利的原因

3、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北伐战争是中国各革命阶级参加的反帝反封建的正义斗争,它的胜利是国共合作的重要成果 学习重点: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学习难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 【知识梳理】(A为必记内容,B为理解内容,C为应用内容,D为拓展内容)知识点一 黄埔军校的建立(阅读课本50页,填写下列空白:)

1、(B)1924年中国国民党在广州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宣言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主张,国共实现了_____________,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革命进入国民革命时期

2、(A)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帮助下,______年5月,________在______的黄埔创办了_________________,简称黄埔军校,_______任校长,后_______为政治部主任。

3、(B)思考50页上的动脑筋孙中山为什么要创办黄埔军校?

4、(B)黄埔军校创建的历史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D)你知道中国历史上还有哪些重要领导人毕业于黄埔军校(请你查阅有关资料说明)知识点二 北伐胜利进军(阅读课本51页 52页,填写下列空白)

1、(A)_____年7月,广东国民政府,出师北伐,出发地_________北伐军的总司令是______。

2、(A)北伐的主要对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主要战场。

3、(A)在两湖战场上,北伐军连克___________桥、__________桥,第四军的_______领导的独立团英勇善战,为第四军赢得了“铁军”的称号

4、(A)北伐军出师不到半年,即消灭了__________、__________两派军阀,从珠江流域打到_____________,声势震动全国。

5、(C)北伐军胜利进军的原因有哪些?

《第11课_北伐战争》教学反思 第7篇

格球山中学 马小平

本节课结束后,我把预设和实效性进行对比,发现既有成功之处也有不足之处。

为突破教学难点,这在整体设计上作了一些铺垫,效果较佳。例如:为了攻克难点北伐胜利原因,我有意识地在教学过程中进行铺垫,第一,让学生制定作战方针;第二,强调国共合作的重要;第三,在过渡语中指出“孙中山的去世广大人民群众无比悲痛,盼望着早日北伐,……”;第四,观看视频前,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看并作些记录。这些都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总结,为讨论成功准备了条件。

再如国民革命失败原因学生也难理解,而书中也没有一点材料,教学设计中我在教学国共合作时有意识地设置了一个问题“国民革命的任务是什么?”为学生理解“为什么说北伐胜利了而国民革命却失败了?”提前铺垫,效果较好。

又如,教学设计中我还增加了孙中山逝世这一内容,也是为后面学习作铺垫,不然中学习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时学生会有疑问“为什么孙中山不去制止蒋介石?”

教学设计中我还增加了一些课外材料,是为学生理解难点搭建平台,上课时从学情看,学生真正理解了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原因,理解了为什么蒋介石是新军阀。

本课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我设置的第一个问题“国民革命的任务是什么?” 学生没答上来,一是学生刚上课有些紧张,不敢大胆回答;二是教师引导的也不够充分,由于是借班上课,教师对学生分析能力不够了解。又如从设计上讲北伐战争时忽视了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再如,由于时间紧张,“国民革命失败原因”没有进行充分讨论,而是由教师采取启发式引导,虽然学生理解了,但是印象可能不够深刻。

第11课北伐战争学教案 第8篇

【课标要求】 知道黄埔军校的创建和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了解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的主要史实。【教材分析】 本课是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内容,主要介绍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潮----北伐战争,讲述了黄埔军校的建立、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和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等。其上承辛亥革命,下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在民主主义革命中占有一定地位。

学习本课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自学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进而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着中华民族的利益;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是国共两党合作的重要成果;中国革命进程是艰巨的、曲折的。

【学情分析】从问卷调查和师生交谈中看出,学生对黄埔军校有一些了解,但对北伐战争知之较少。由此可知许多学生没有养成预习的习惯,平时 也很少读文史类课外书。

八年级学生正值青少年时期,精力充沛,思维活跃,学习兴趣浓,喜欢表现自我。他们对初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已有一年多时间,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但有极少数学生学习不够积极主动。

学生认知障碍点: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原因的概括和对国民革命失败的理解。

【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础知识:黄埔军校的建立;北伐战争的目的、主要对象、主要战场、主要战场的重要战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2、通过指导学生利用《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说明北伐战争的主要对象和进军路线,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引导学生分析总结北伐战争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后,独立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回答问题和指导学生自导自演历史情境剧,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二)过程与方法:

组织学生阅读教材、分组讨论、表演等,认识黄埔军校和北伐战争。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拓宽知识面。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北伐战争中中国共产党人的大无畏精神的描述,使学生认识到共产党始终把国家、民族的利益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并不惜为之献出自己的生命。

2、通过对北伐战争胜利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北伐战争使中国各革命阶级参加到反帝反封建的正义斗争中,它的胜利是国共合作的重要成果。说明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与支持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前提和保证。

3、中国革命的进程是在曲折中发展的,要想取得革命的胜利,就必须坚持共产党对革命的领导权。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组织学生阅读,引导学生读图,指导学生表演,以突出重点。

2、难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组织学生讨论,以突破难点。

[教学过程](课前渲染:在背景音乐下,播放一组与本课内容相关的人物图片和教材插图)一导入:1.视频播放歌曲《国民革命歌》并投影歌词,2.提问:请从《国民革命歌》歌词中找出国民革命的目的?

3.你想知道国民革命的高潮和结果吗?请打开课本50页。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

二学习新课:

版块一:自主探究“国民党一大召开”和“黄埔军校的建立

师:指导学生阅读50页内容,并投影 “国民党一大召开”和“黄埔军校的建立”需掌握的要素。

国民党一大召开的时间地点、主要内容,、意义。

黄埔军校建立的时间地点、人物、意义及教学特点、办学宗旨(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师:投影打出黄埔军校图片和孙中山的一句话“开这个军官学校,独一无二的希望就是创建革命军,为挽救中国的危亡”。引导学生依据材料讨论“孙中山为什么要创办黄埔军校?”(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分析能力)

师:①先播放《北伐战争形势》视频,后投影打出自学“北伐胜利进军”一目的提纲

②指导学生阅读51页至52页正文顺数第三段内容及示意图。(北伐的时间、目的、对象、主要战场、重要战役、胜利进军路线、国民政府迁都)并派代表到黑板前展示。

③组织学生表演历史情境剧《武昌战役前夕》,并要求学生谈观后感。之后总结。(设计意图: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分析能力。)师过渡:有肯定学生的课堂表现过渡到下一环节

版块二:自主探究《北伐战争前形势图》和北伐时工农运动发展简况,和“国民党一大” 师:①先后投影打出《北伐战争前形势图》和北伐时工农运动发展简况、“国民党一大”及51页插图《出征前誓师大会》等内容。

②指导学生分组讨论: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是什么? ③学生讨论过后总结。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读图能力)

④投影插图《被关押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和《国民党在屠杀革命志士》,并补充共产党陈独秀的错误。引导学生讨论:国民革命运动为什么失败?学生讨论后从主客观两个方面总结。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进行爱党教育。并为突破难点做准备)

⑤北伐战争取得了很大的胜利,为什么还说国民革命运动失败了?提示学生从革命任务和社会性质去思考。(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分析、综合能力)

⑥投影打出幻灯片《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的自学提纲(成立时间、地点、政权性质、对内对外政策)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全面客观看问题的能力。并让学生初步认识掌握革命领导权的重要)三课堂小结

让学生分组讨论,把本课内容以歌谣的形式进行总结,然后用实物投影展示出来与同学交流。让全班同学齐声歌唱,加强记忆。

第12课北伐战争教案 第9篇

1、知道黄埔军校的创建和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了解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的主要史实。

2、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以及综合分析能力。

3、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人的大无畏精神,他们始终把国家、民族的振兴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

【学习重难点】:

重点: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难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

【自学指导】

一、黄埔军校的建立

1、时间、地点

2、得到谁的帮助?

3、校总理、校长、党代表和政治部主任分别是谁?

4、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二、北伐胜利进军

1、目的:

2、时间及主要对象

3、主要战场及三场关键战役

4、北伐军中表现最英勇的是哪支队伍?

5、北伐军的主要战绩

(1)消灭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主力,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

(2)从________________打到_________________,声震全国。

(3)1927年初,国民政府从_______迁到_________。

6、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原因:

三、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

1、阅读了解什么是“宁汉合流”?

2、南京国民政府的性质

课堂记录

课堂记录

【思维拓展】

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教案 第10篇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和直接原因;黄海海战;旅顺陷落;威海卫溃败。中日《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台湾人民反抗殖民统治的英雄事迹。

2、让学生讲述邓世昌的英雄事迹,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分析说明《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甲午战争的失败是由于清政府的腐朽没落、决策集团的妥协退让和军备的松弛落后造成的,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化的程度。但是以邓世昌等为代表的爱国官兵进行的英勇顽强的反侵略斗争让我们看到了不屈的民族魂,民族复兴是每个中国人的使命。

重点:黄海大战,《马关条约》的内容。难点:中国失败的原因和《马关条约》的影响。教法学法:资料分析法 问题探究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师:现今中日关系的焦点是什么? 生:略

多媒体展示钓鱼岛主岛图片

师: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日本觊觎中国领土由来已久,中国近代历史就可证明。

同学们在七年级语文里学过《我的本命年》这一课,知道了天干地支纪年法,我想问一下同学们,你们知道今年是天干地支纪年的哪一年吗? 生:略

师:今年是甲午年,在120年前的那年,日本就曾发动了一起侵略中国的战争,历史上称之为甲午中日战争,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那场硝烟弥漫,充满悲情的甲午中日战争。

新课教授

第4课

甲午中日战争

一、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 多媒体展示材料:《天皇御笔信》(1867年)和“大陆政策” 师:从《天皇御笔信》(1867年)你能看出日本的什么想法? 生:略 师:《天皇御笔信》能充分反映日本想称霸世界的野心,从日本的“大陆政策”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是其实现野心的重要一步,为此日本做了一系列的尝试和准备,1874年,日本侵略中国的台湾,虽未得逞,但却尝到了甜头。特别是中法战争造成的中国“不败而败”的结局,更加刺激了日本侵略中国的野心,于是加紧扩军备战。请同学们看多媒体。多媒体展示:《甲午战争前日本扩军备战概况》和另一材料,并提出问题对日本发动的这场战争的原因,你有什么认识?

生:略 师:见课件

二、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

多媒体展示甲午中日战争示意图

师:1894年,朝鲜发生东学党农民起义。乱事平定后,日本拒绝撤兵,丰岛海面击沉了中国的运兵船并且向清兵突袭,战争爆发。1894年7月下旬,中日两军在朝鲜境内开战。规模最大的是平壤战役,战初,双方兵力旗鼓相当。由于主帅叶志超指挥失误和临阵脱逃,清军大败告终。日军占领朝鲜全境。

平壤战役结束仅三天,北洋水师护送4000余名入朝援军到朝鲜。返航后在大东沟遭遇日军阻截,黄海战役爆发。

随后,日军发动对辽东半岛的战役,日军花园口登陆,很快就占领了大连和旅顺。不久,日军在日舰掩护下在荣成岛登陆,占领威海卫城后,海陆夹击北洋舰队,威海卫海军基地陷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多媒体展示“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与过程”,师生共同完成。(见课件)多媒体出示“议一议” 生:略 师:见课件

多媒体出示《中日两国对待此次战争的态度对比》和《黄海海战中日双方战舰实力对比表》请同学思考: 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有哪些? 生:略 师:见课件

三、《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多媒体出示:《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其影响,让学生回答内容后,展示其影响,请同学们找找看哪些内容分别会产生哪些影响? 生:略 师:见课件 多媒体出示:《19世纪末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简表》和《时局图》 师:《马关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面临着亡国的危险。

四、战后余波:还辽事件和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师:请哪们同学简单叙述一下三国干涉还辽事件?三国指的是哪三国? 生:略 师:见课件

课件出示:阅读《马关条约》签订后相关史料并回答问题

1、以上材料都与哪一事件有关?

2、三军败绩指的是发生在哪年的什么战争?

3、根据材料,“三军败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生:略 师:见课件

课件出示:从甲午中日战争中得到什么教训?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生:略 师:见课件

课堂小结:见课件 当堂训练:见课件

板书设计:

第4课

甲午中日战争

一、背景

1、目的

2、直接原因(借口)

二、过程

1、丰岛海战

2、平壤战役

3、黄海海战

4、辽东战役

5、威海卫战役

三、《马关条约》的签订

1、时间、地点、人物

2、内容

3、影响

四、战后余波

1、三国干涉还辽

第18课:抗日战争 教案 第11篇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6课:抗日战争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知识

能力使学生了解掌握日本侵华后全民族的抗战、日军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和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等相关的基础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树立人民创造历史的唯物史观,提高全面分析历史问题和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过程

方法本节课主要通过设问、史料阅读、课堂讨论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进一步认识历史学习的一般过程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也是一个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理解的过程;同时也是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在教学中努力教会学生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使学生能基本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注意培养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学习的习惯,以及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的能力;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

值观通过学习抗战初期中国军民英勇抗战的史实,让学生明辨是非,具有鲜明爱憎观和正义感,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对学生进行国家、民族利益高于党派、阶级利益的爱国主义教育。

重点阐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全面抗战路线;正面战场抗战;抗日战争胜利意义。

难点突破抗日战争中两个不同的抗日战场及其关系;如何评价国民政府抗战初期的功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

第11课北伐战争学教案 第12篇

【学习目标】

1.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及太平军的反抗斗争; 2.激发自己的爱国情感,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怀。重点:

1.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 2.火烧圆明园、沙俄侵占我国大片领土等列强侵华罪行; 难点: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的关系。【学习过程】

一、独立试航(预习课文,自主完成基础知识,记下发现的问题)1.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时间是___________。英法联军在1860年攻占北 京后犯下的滔天的罪行是。

2.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

3.中国近代史上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是_______。在第二次鸦片 战争前后,俄国共割占了中国领土_________平方千米。4.在中国近代史上割让中国领土最多的条约是_________。

5.规定将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的中国领土割给俄国的不平等条 约是________________。

6.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时间和领导人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7.为了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成立的军队名称 是______________,洋枪队的统帅是美国人________。8.太平军击毙华尔严惩洋枪队是在________战斗中。9.思考:“动脑筋”(第9页)、和“活动与探究”。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二、合作探讨(生生互助、师生互动,点拨释疑,共同提高)

(一)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内交流自学成果→围绕疑难点讨论)

(二)班内交流展示(师生、生生互动,点拨释疑,知识深化)第一子目:火烧圆明园

1.指名说出自己学到的知识,师适当引导、补充;

2.讨论解决“第二次鸦片战争与鸦片战争的联系?”

第二子目:俄国侵占我国大片领土

1.指名说一说自己所了解的主要知识,师适当引导、补充;

2.讨论解决“动脑筋”。

第三子目: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1.指名说一说自己所了解的主要知识,师适当引导、补充;

2.“太平军抗击洋枪队”这一历史事实,反映了太平天国起义与中国古代农民起义有什么区别?

活动与探究

(小组竞赛:每小组各出一名代表,选其中一道题竞答;其他同学可修正、补充;师及时引导、点拨、评价)

三、扣标整合(围绕学习目标,以知识树、图表等形式,自主梳理形成知识网络)

四、达标测评(我达标,我快乐)

1.策划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国家是()

A.英、法 B.英、法、俄 C.英、法、美 D.英、法、美、俄

2.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充当“帮凶”,且又单独“作案”的国家是()A.英国 B.俄国 C.法国 D.美国

3.有人说:“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俄国不需花费一文一钱,不必动用一兵一卒,而能比任何一个国家得到更多的好处。”这里“更多的好处”指()A.得到巨额赔款

B.割占中国15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 C.强迫清政府开放数处通商口岸 D.从中国抢走无数珍宝

4.下列图片中,为被太平军击毙的“洋枪队”的头目华尔的是()A B C D

5.太平军建立起与清朝对峙的政权是在()A.金田起义以后 B.定都天京以后 C.攻占长江中下游后

D.连克常州、苏州、松江后

6.下图中B处是通过什么不平等条约被迫割让给俄国的()

A.中俄《瑷珲条约》 B.中俄《北京条约》 C.中俄《改订条约》 D.中俄《堪分西北界约记》 7.中国近代史上割地最多的不平等条约是()

A.中英《南京条约》 B.中俄《瑷珲条约》 C.中俄《北京条约》 D.中俄《尼布楚条约》

8.洋人好比一只鹰,黄毛高鼻绿眼睛。鹞鹰凶恶怕弓打,洋人怕的红头军。“红头军”的领袖是()

A.关天培 B.林则徐 C.华尔 D.洪秀全 9.近代侵占我国领土最多的国家是()

A.英国 B.法国 C.美国 D.俄国

10.马克思称第二次鸦片战争是“海盗式”的扩张,以下各项最能说明这一点的是()A.强占了中国大片领土

B.以战争为主要侵略手段 C.洗劫并焚毁了圆明园

D.增开商埠、扩大商品输出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美国的特命全权公使委派到世界的那一边(中国),站在树底下,手里拿着筐子,等着接他在树上的伙伴摇撼下来的果子。甚至他还接到训令,万一树上的人和果园的主人发生纠纷,他应当出来调停。”

——德涅特《美国东亚外交使》

请回答:

(1)文中提到的“伙伴”、“果园的主人”究竟是指谁?“果子”指什么?

(2)上述材料反映了中国近代哪一重大历史事件?

(3)当“伙伴”与“果园的主人”发生纠纷,美国公使出来调停时,你认为他会维护“果园的主人”的利益吗?为什么?

(4)当时还有一个国家和美国想法类似,你知道他是谁吗?

【知识拓展】(知识拓展迁移,开阔视野,提高能力)太平天国失败原因探讨

1864年,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革命战争──太平天国运动失败。除了上述原因外,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还有哪些?下面的“天王府西花园”说明了什么?

【学(教)后记】(记下自己成长的足迹,学到的知识、方法,愉悦的情感,也包括走过的弯路的反思!)

附:参考答案 【扣标整合】

知识结构图:

认识:民族的强与弱,国家的先进与落后和它们的命运息息相关。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这段屈辱的历史事实告诫和激励我们:为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强大发愤学习,努力奋斗。【达标测评】

上一篇:诚信的小学作文500字下一篇:酒店求职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