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土地面积》的教学反思

2024-05-25

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土地面积》的教学反思(精选12篇)

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土地面积》的教学反思 第1篇

冀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梯形面积》的教学反思

一、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学习

由于所有学生已经有了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的经验,因此在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时,我想放手让学生自己利用前面的学习经验,动手把梯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并让学生通过找图形之间的联系,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一拼,看一看能拼成什么图形,然后学生思考讨论:想想转化的图形与原梯形有什么关系?学生汇报研究结果后,我作了必要性的演示与讲解,引导学生在自己的观察与思考的基础上理解梯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做到学生能思考的,教师决不暗示;学生能说出的,教师决不讲解;学生能解决的,教师决不插手;使学生在民主与平等的气氛中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让学生在练习中提高技能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告诉我们:数学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其中知识与技能放在第一个方面,充分说明了数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重要性,换个角度说,基本知识和技能直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所以这节课课前我一直思考如何落实这节课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主要有以下几个设想。一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由于同学们刚刚接触梯形的面积,所以我让学生在计算梯形的面积时,先写公式,这样有助于强化公式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二是充分暴露学困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在这节课上我让班级的几个学困生一一到黑板前板演,这样使我很准备快速的掌握了学困生在这段内容的学习中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即个别学生会写公式不会写算式,个别学生忘了除以2,个别学生最后的单位用的是长度单位),这样有助于我更好的辅导学困生。在学困生做题目过程中出现问题时,我并没有着急去纠正,而是让他的同伴到黑板上去帮他看,这样我在课堂上争取了更大的空间和更多的时间来辅导学困生。

三、适度评价

在教学中,我作了一次集体性的评价:“哪个小组表现最好的?”在全课总结时安排了一次个性的评价:“你认为这节课谁表现最好啊?你自己的表现呢?” 只有进行正确、适度的评价,关注学生共性的同时,更关注学生个性,才能使学生从评价中受到鼓舞,得到力量,勇于前进。 本节课由于自己对于新教材体系的不熟悉,教学准备时间仓促,在教学中很多地方不尽人意,课后我也与杨校长进行了交流,发现有以下问题在今后中需要注意。 教者需要认真的研读教材。这节课我在引导学生探索梯形面积公式时,感觉到对于书上表格的整理这个环节处理得草率,没有起到引导学生探究的作用,原因何在?原因是我对于这段教材不熟,对于这段教材读得不够细,在课前没有认真的研究和分析这个表格的处理方法。由些给我带来的思考是:尽管现在的教学资源很丰富,但教材依然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因此不管什么课,我以后一定首先用认真的阅读教材,分析教材,这样才能用好教材。

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土地面积》的教学反思 第2篇

我在教学分数与小数的互化这一课时的内容,特别是哪些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内容时,我用了不同的方法在两个班进行了教学,出乎意料的是收到了不同的效果。课下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但是教材不可能完全适应不同地区、不同环境、不同层次的学生与教师的特点和需要。因此,教学时,可以按照学生与教师的自身特点,以及由此而确定的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适当调整。如我将例题中没有明显特征的分数换为分子相同的六个分数,然后设问:分子相同的分数,有的能转化成有限小数,有的不能转化成有限小数,这跟什么有关系呢?处与学生最近发展的设问,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学生调整思维角度,观察分母,讨论后将分母分解质因数,进而发现规律已是必然。教材数据的改变,为学生的思维铺设了阶梯,架起了桥梁,避免了探究断层,做到既不是一味地循循善诱,也不是一味地放任自流。

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土地面积》的教学反思 第3篇

教师用书上是这样建议的:可以先画出完整的截面示意图,让学生通过观察,明确这堆钢管排列的规律,然后让学生尝试着计算。学生用不同方法计算后,组织交流。在交流中,进一步启发学生想象:如果把两堆这样的钢管像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平行四边形那样合在一起,那么每层有几根,有几层?每层的根数可以怎样简便地计算出来?使学生领悟到可以用“(最上层根数+最底层根数)×层数÷2”来计算。至此,学生能很自然地把这一方法与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联系起来,讨论教材中提出的问题也就水到渠成了。

对于教师用书上的建议,我非常赞成。但我进一步深入思考:为什么不是计算这个钢管堆的横截面面积,却同样可以用面积公式呢?钢管根数与面积大小之间到底有没有本质联系呢?如果我们能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发现计算钢管根数与面积大小之间的本质联系,那么学生对为什么可以这样计算钢管根数的理解是不是可以更深一层?

进一步来思考:该题的价值在于将梯形的面积公式应用于等差数列求和的计算,大大拓宽了梯形面积公式的使用价值。为此我想到了这样一些关键词:数学文化、课程资源、几何直观、数学建模。

教材中提供的是用梯形面积公式计算圆形钢管的根数这样一个实际问题,我想,如果把面积公式作为一个结论直接让学生去计算,如何运用或许没有问题,多出几道类似的问题,反复运用几次后学生一定会熟练起来,但怎么想到用面积公式这样一个几何图形的知识来解决钢管的根数这样一个与图形没有任何联系的问题的呢?这或许才是这一课探究的真正价值所在。为此我想要把两者联系起来,还需要通过一系列课程开发,丰富相应的课程资源,打通面积公式与计算圆形钢管根数之间的内在联系,于是我尝试设计了如下一些问题:

(1)下图中每个小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图1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图2呢?这两个图形的形状不同,为什么面积一样?

(2)图3中每个小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整个图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怎么算有多少个小正方形?(要求有多少个小正方形,可以用这样的算式:1+2+3+4+5+6。)

(3)在第(2)题的基础上进行变形(如图4)。图4的面积是多少?追问:图4的形状变了,为什么面积没变?

(突出虽然形状变了,但是小正方形的个数没有变,所以图形的面积没有变。)

(4)在第4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变形(如图5)。如果一个小圆圈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那么图5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由正方形变成圆形,总个数不变,面积单位没变,总面积也不变。)

然后出示高斯趣题:1+2+3+4+…+97+98+99+100=?

怎么算?为什么能这样算?你能结合图形给予解释吗?

学生都能想到用(1+100)×100÷2=101×100÷2=5050。理由是根据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用(上底+下底)×高÷2=梯形的面积。

用图形来解释就是相当于这样一个梯形:上底是1个小圆圈,下底是100个小圆圈,一共有100层高(如图6)。

到此我没有结束探究,而是继续深入。

(5)图7的面积可以怎么求?(1个小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还有没有其他不同的求法?如果把图7变成图8,你准备怎么求?

如果是1+3+5+…+95+97+99=?你准备怎么求?为什么?

(6)体育运动节,学校准备大型队列表演,有一个队列是这样设计的(如图9),你能求出参加表演的一共有多少人吗?如果让你设计,还可以变换成哪些队列图形?试着画一个。

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一个新的关键词——几何直观,用直观的几何来帮助学生理解、建构抽象的数学公式,使抽象的和=(首项+末项)×项数÷2与面积=(上底+下底)×高÷2建立起实质性的联系。弗赖登塔尔指出:“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再创造。”认知主义心理学认为:“学生对任何一个新知的学习都是基于其原有经验基础上的一种自主建构。”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数学就是在学习建模。”要真正建立起学生能够理解的“和=(首项+末项)×项数÷2”模型,必须与梯形这一直观图形建立起实质性的联系,这样学生才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能够理解的“和=(首项+末项)×项数÷2”。

由此我想到数学文化。数学文化体现在“和=(首项+末项)×项数÷2”这样一个抽象的数学模型上,它不是冷酷无情的,而是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背景的。高斯趣题是许多学生耳熟能详的数学故事,我们在讲解这样的故事时,往往被数学家聪明的头脑所吸引,而忽视了积极思考、勤于探索的过程,更忽视了探索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挫折,好像数学家的成功完完全全依靠自己的天资,而不是自己的努力。如果抱着这样的认识,那么介绍数学故事无疑是一种“我不能”的情感体验,不能树立学生数学学习的信心。数学家是怎么想到这样的计算方法的呢?我们普通人能不能通过自己的努力也获得这样的方法呢?如果通过合适的教学设计,能让学生体验、感受到像数学家那样的成功,那么这就是优质教学的魅力,也是数学文化的魅力所在。

我想到了几何直观。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数缺形时难具体,形缺数时难入微。”数学是有关数与形的学科,数与形是数学发展的两翼,只有两者互相依靠、和谐发展,才能使数学学习飞得更高、更远。而新课程标准强调的几何直观,或许就是要求我们充分利用数学学习中数与形的两种不同功能,因为数学的本质是抽象,而学生的年龄特点是形象,几何直观可以成为抽象与形象之间的桥梁。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很抽象的,但如果能与梯形的面积公式建立起实质性的联系,那么抽象的公式就有了几何直观的形象支撑,对抽象公式的灵活运用就不再那么无依无靠。

我想到了课程资源。当今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提供了非常丰富的课程资源,许多要用的资料只要到网上查一查,就可以轻易获取,作为教师首先要有合理取舍的意识与能力。同时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可以帮助我们制作出一些我们所需要的直观图,通过观察、思考这样的直观图,学生就容易抓住知识间的本质联系。教师的作用就是为学生的探索与实践提供丰富而有吸引力的课程资源,让学生的探索与实践变得简单而富有意义。随着教师的职业不断走向专业化,对教师本体性知识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作为一个优秀的数学教师必须有优秀的数学素养。面对一个数学知识,学生或许只能看到一个点、一块石,但教师必须看到一张网、一座山。

我想到了数学建模,学习数学就是学习如何建模,但如何帮助学生构建起属于自己能够理解的“模”,必须基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基础,因为任何有意义的建构都必须找到其建模的生长点。建模应该是意义上的自然生长,而不是形式上的生拉硬扯,建立模型的外形或许不难,但模型内涵的建立需要遵循一定的路径,不能操之过急。

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土地面积》的教学反思 第4篇

本单元的教育目标是: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会运用规律进行小数乘(或除以)整

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

2、会笔算简单的小数乘法,会用“四舍五入法”取积的近似值。

3、会进行小数乘加、乘减两步混合运算,能解决生活中有关小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4、在探索小数点位置变化规律、小数乘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对结论的合理性作出有说服力的说明。

5、能借助计算器解决问题,能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尝试解释所得的结果。

6、体验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能发现计算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能克服数学活动中遇到的困难,有克服困难和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第一课时 课题

小数点向右移动的规律

课时

学生情况 分析

小数点移动的规律其实很简单,但由于学生以前没有接触过,所以很可能出现不会移动的的现象,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引导。

教学内容 分析

教材设计了两个活动。活动一,探索小数点位置向右移动的规律。活动二,应用规律进行乘法口算。

教学 目标

知识点

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自主探索小数点位置向右移动的变化规律及应用规律进行计算的过程。

能力点

理解并掌握小数点向右移动的变化规律。会运用规律口算小数乘10、100、1000的乘法,会把用小数表示的单名数改写成较小单位的数或复名数。

情感点

积极参加数学活动,获得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小数点向右移动的变化规律。会运用规律口算小数乘10、100、1000的乘法,会把用小数表示的单名数改写成较小单位的数或复名数。

教学难点

积极参加数学活动,获得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

课前准备

相应课件

板书设计

小数点位置变化 扩大10倍向右一位 扩大100倍向右两位 扩大1000倍向右三位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与学生活动

教学再设计

纽扣问题 总结规律 运用规律 试一试 作业

提出:1枚纽扣5分钱,10枚纽扣多少钱?的问题,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解答。

交流学生计算的方法和结果。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怎样算的,师生写出乘法算式:0.05×10=0.5(元)

提出:100枚钮扣多少钱?学生会后写出:0.05×100=5(元)提出:1000枚纽扣多少钱?让学生计算并用算式表示出来。

提出:观察上面三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大胆表述。教师进行必要的指导。

师生共同总结小数点向右移动引起小数变化的规律。

出示问题,鼓励学生自己列算式并试算。提示:算完后用计算器检验一下。

交流学生列出的算式和计算、检验的结果。重点使学生知道,3.87×1000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位数不够要用0补足。鼓励学生自己完成。基础题:1、2、3题

提高题:6页上的同步练。拓展题:7页同步练的第四题。

教学反思:

本课采用自主合作学习的方法进行,让学生自主观察,合作讨论。并没有直接给学生讲解小数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有何规律,而是让学生自主去观察,去探索寻求知识的方法,并利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将自主猜想,得出的结论,向小组成员汇报交流,使得相互补充,共同提高。引导学生在思考中猜测规律,在合作中探索规律,在交流中发现规律,让每一位学生都积极动眼、动口、动脑,参与学习讨论总结规律的全过程,充分发挥了每位学生学习数学的潜能。

困惑:觉得本节课学生学习过程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够紧密。尤其是单位换算部分,学生学困难而乏味。如何把生活性、探索性、时效性结合起来有待于我们继续思考。第二课时 课题

小数点向左移动的桂规律

课时 学生情况 分析

学生在前面学习了小数点向右移动的规律,有了这个基础,小数点相左移动的规律,学生会很容易接受。

教学内容 分析

活动一,探索小数点向左移动的规律。活动二,应用规律进行除法口算。

教学 目标

知识点

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自主探索小数点位置向左移动的变化规律及应用规律进行计算的过程。

能力点

理解并掌握小数点向左移动的变化规律。会运用规律口算小数除以10、100、1000的除法,会把较小单位的数或复名数改写成用小数表示的单名数。

情感点

积极参加数学活动,感受知识间的联系,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小数点向左移动的变化规律。会运用规律口算小数除以10、100、1000的除法,会把较小单位的数或复名数改写成用小数表示的单名数。

教学难点

积极参加数学活动,感受知识间的联系,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课前准备

相应课件

板书设计

小数点位置变化 缩小10倍向左一位 缩小100倍向左两位 缩小1000倍向左三位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与学生活动

教学再设计

平分彩带 总结规律 运用规律 试一试 作业

提出:把5米长的彩带平均分成10分,每份是多少米?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并自主解答。交流学生的答案。根据把5米平均分成10分,可以用除法表示;每份5分米,可以写成0.5米,师生写出除法算式:5÷10=0.5(米)

提出:把5米彩带平均分成100份、1000份,每份各是多少米?要求学生写出除法算式、结果用小数表示。

交流学生列出的算式和结果。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算的。教师板书算式。提出:观察着几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鼓励学生积极发言。

师生共同总结小数点相左移动的规律。然后,比较小数点相左、向右移动的规律。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三个除法算式,让学生自己试算,并用计算器验算。全班交流计算的结果。重点关注丫丫的问题,使学生知道,53.8÷1000小数点相左移动三位,位数不够要在5前面补一个0占位,点上小数点并在整数部分写一个0。让学生自己试着计算。教材15页试一试

基础题:教材15页练一练1、2、3题。提高题:同步练7页。提高题:同步练拓展练习。发现有学生还是不会做这样的题,再出几道这样的题加强练习。如: 19÷1000= 3.65÷100= 0.42÷10=

教学反思:

本节最大的难点就是单位间的换算,因为这既要求学生灵活掌握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又要求学生扎实掌握单位间的进率。我在教学时一方面使学生进一步记熟单位间的进率,另一方面也教学给学生进行名数间改写的一般方法。我先让学生先整理各单位及进率,让学生在学习前有一个知识回顾的过程,然后引导学生在做小数和复名数改写时如:3.4平方千米=()平方千米()米,先根据题目的要求,如看清楚是什么名数改写成什么名数、是大单位转换成小单位或小单位转换成大单位,然后,再把小数分开两部分处理:整数部分照写,小数部再根据各单位及其进率进行量的转化、把小数点移动,实现小数和复名数之间的改写。这样给学生一个清淅的解题思路,学生解题的正确率自然得到保证。

总之,在做小数和复名数的转换教学中必须要让学生熟记各单位及进率,基础打好了,做事自然事半功倍。第三课时 课题

小数乘整数

课时

学生情况 分析

学生有了前面小数加减法笔算的经验,因此小数乘法列竖式可能受到影响,后进生对小数乘法的算理不太明白。

教学内容 分析

教材选择了学生非常熟悉的“超市购物“的事情,给出了学生常见的铅笔、钢笔、挂面等物品的单价。提出了两个问题让学生计算。

教学 目标 知识点

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自主解决问题和学习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能力点

理解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会笔算简单的小数乘整数的乘法。

情感点

积极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又探索新知识的欲望和信心,能发现自己计算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教学重点

理解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会笔算简单的小数乘整数的乘法。

教学难点

积极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又探索新知识的欲望和信心,能发现自己计算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课前准备

计算器

板书设计

小数乘整数 1.8×3=5.4(元)答:

0.95×12=11.4(元)答: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与学生活动

教学再设计

超市购物 练一练 作业

呈现五种物品及价格,让学生了解其中的事物和价格信息。解决问题(1)。提出问题(1),鼓励学生利用自己的方法进行计算。然后交流学生个性化的算法,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

师生列出1.8×3的算式和竖式,教师介绍用竖式计算的方法和过程。

让学生用计算器验算并交流计算的结果,使学生确信竖式计算的结果是正确的。

3、解决问题(2)。(1)提出问题(2),师生共同列出算式,让学生先估算。(2)师生列出竖式,并提出:0.95有两位小数,怎样把它变成整数?计算出的乘积怎么办?在讨论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尝试计算。

(3)交流学生竖式计算的过程和结果,教师板演。重点指导确定积中小数点位置的方法:把0.95扩大100倍,先算95×12的得数,再把得数缩小100倍,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4)让学生用计算器检验。

4、鼓励学生“利用超市的信息,自己提问题,并用竖式解答。然后交流。基础题:练一练1、2、3题。提高题;同步练8页。

提高题:同步练8页的拓展练习

教师介绍聪聪的算法。

把这里的买25 包挂面改成买12包挂面。

教学反思:

今天是学生学习小数乘法的第一课时,让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与整数相同学生很容易理解,而怎样确定积的小数位数,学生能不能很好理解呢?进入课堂之前我已经思考了很久,并且为此进行了精心的教学设计。

在课的开始,出示“超市购物”的情境,使学生了解到其中几种商品的价格信息,并提出铅笔1.8元/支,买三支铅笔要花多少钱?的问题,学生一下子就列出了算式1.8 ×3,我问:1.8 ×3表示什么?生:3个1.8相加的和是多少?那你能算出的数吗?学生很快就算出了得数,我又问:你们是怎么算的?有的学生是用加法算的,还有的学生是口算的,当然也是用加法。“你们谁会用乘法来算?”学生们一听,好几个学生举起手说:我回我会。我叫起一名学生让他说算法,说的对,但是其中的算理却没有说明白,于是,我说:他算的对,但是为什么这样算,你们想知道吗?学生们都说想。于是我详细的讲解了这道题笔算的过程,并重点讲明了算理。在这节课上,学生们学得很认真,但课后我发现有个环节我忽略了,那就是在计算3支铅笔的价钱时,没有引导、鼓励学生利用自己的方法进行计算,并交流学生个性化的算法。我想主要原因是自己过于关注小数乘整数的笔算了,这也是这节课教学中的一个失误,今后教学中一定注意。第四课时 课题

小数乘小数

课时

学生情况 分析

在小数乘整数中学生对乘积的小数位数与因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不是很明确,可能会影响到这节课的学习。

教学内容 分析

教材选择了现实生活中客厅面积及家具占地面积等问题,呈现出聪聪家客厅一角的情景,设计了三个问题:(1)聪聪家客厅的面积有多少平方米?(2)沙发占地多少平方米?(3)茶几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米?

教学 目标

知识点

结合具体事物,经历自主探索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能力点

理解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会笔算简单的小数乘小数的乘法

情感点

积极主动参与数学活动,获得借助计算器和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有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理解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会笔算简单的小数乘小数的乘法

教学难点

积极主动参与数学活动,获得借助计算器和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有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课前准备

相应课件

板书设计

小数乘小数

4.8×3.6=17.28(平方米)竖式

1.8×0.85=1.53(平方米)竖式

0.45×0.9=0.405(平方米)竖式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与学生活动

教学再设计

客厅面积 沙发占地面积 茶几的面积 试一试 作业

教师谈话,介绍客厅面积和有关数据信息,提出问题(1),师生列出乘法算式。提出估算的要求,让学生说说自己的估算方法和结果。提出:用竖式计算两个因数都是一位小数的乘法怎么办?师生讨论并计算。使学生理解确定积中小数点的位置要看两个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

读(2)题并观察沙发图,了解其中的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写出算式,鼓励学生自己试着用竖式计算,并用计算器验算。

交流学生试算的过程和结果,计算和验算中发生的问题,这些问题是怎样解决的。在横式中写出得数。告诉学生:根据小数的性质,积中小数的末尾有0时,横式中可以不写。师生共同总结计算方法。

让学生读题并观察茶几图,了解信息和问题。让学生判断积有几位小数,再列式并试着用竖式计算。

交流学生自主计算的结果。重点说说是怎样确定积中小数点的位置的。让学生在书上直接写得数。基础题:练一练1、2题。提高题:9页同步练 延伸题;一题奥数

这里在学生试算后,再用计算器验算,让学生比较计算器上的得数和自己算的得数的不同之处,使学生发现计算器上的得数没有小数末尾的0,让学生明白这里的0是根据小数的性质去掉了。

教学反思:

小数乘小数的教学在我课前的意识里没有多大困难,因此我只把本节课的重点放在了积的小数点位置的确定上。但我没想到学生在这节课上的学习,可以说是漏洞百出,几乎每一个环节都有问题,从列竖式,到计算,再到积的小数点位置的确定,处处都有问题。首先是列竖式,学生不会把两个因数末尾对齐,发现这个问题后,我及时告诉学生小数乘法竖式和整数乘法竖式的写法是一样的,都是末尾对齐,但是部分后进生在练习中还是有错误;接着是计算,学生计算的方法是知道的,就是计算的准确性很差;再有就是积的小数点的位置学生还不会找,原因是有的学生还不知道一个小数是几位小数。说实话,这么多的问题弄得我头都大了,由此也让我清楚地看到学生的基础是很差的,教学时我不能只顾现在课本上的知识,还要随带给学生补一些以前学过的旧知识,从而利于学生本节知识的学习。第五课时 课题

小数乘小数和求积的近似值

课时

学生情况 分析 求一个小数的近似值是上学期学的知识,学生可能有些遗忘,因此提前复习一下比较好。

教学内容 分析

教材选择了水果含糖量的事例,呈现了试验员为猕猴桃计算含糖量的情境和每千克猕猴桃含糖量的信息,设计了两个问题:(1)0.6千克猕猴桃至少汉唐多少千克?(2)0.6千克猕猴桃最多含糖多少千克?

教学 目标

知识点

结合具体事例,再用小数乘法解决问题的活动中,经历求积的近似值的过程。

能力点

理解小数乘小数积的小数部分位数不够时需要在前面补0,会用四舍五入发求积的近似值。

情感点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对自己确定的近似值作出有说服力的说明。

教学重点

理解小数乘小数积的小数部分位数不够时需要在前面补0,会用四舍五入发求积的近似值。

教学难点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对自己确定的近似值作出有说服力的说明

课前准备

相应课件

板书设计

小数乘小数和求积的近似值 0.08×0.6≈0.048(千克)竖式(略)

0.14×0.6≈0.08(千克)竖式(略)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与学生活动

教学再设计

含糖量问题 试一试 作业

教师介绍猕猴桃的含糖量,提出问题(1),鼓励学生列出算式并试着用竖式计算。

交流计算的方法和结果。使学生明白:0.08×0.6的积应该是三位小数。而8×6的积48 只有两位,所以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需要在48的左边补一个0 占位,点上小数点后,整数部分要写0。

提出“得数保留两位小数”的要求,启发学生说说应该怎么办。然后,教师说明,一般情况下,用“四舍五入“法求积的近似值。

提出问题(2)和兔博士的要求,鼓励学生自己用竖式计算。

交流学生自主计算的结果,重点说说0.084保留两位小数得0.08是怎样想的。让学生试做。交流时说说是怎样保留整数的。基础题:教材练一练3、4题。提高题:同步练。

延伸题:同步练拓展练习。

复习:1.38(保留一位小数)5.93(保留整数)3.447(保两位小数)

教学反思:

这节课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学生对于前面学过的球小数的近似值的方法已完全忘记了,而教学新课前我有没有复习这方面的知识,因此这节课上的不是很顺利,因为在发现问题后,我有在新课的教学中穿插了对求小数近似值的复习,所以课不仅不顺利,而且没讲完,看来,数学课新授前的复习不管在什么课上都是必不可少的。第六课时 课题

简单问题和混合运算

课时

学生情况 分析

小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的运算顺序是相同的,学生接受起来应该比较容易,只是在简便计算上,学生还有困难。

教学内容 分析

教材用图文的形式呈现了李阿姨买面粉、鱼、肉的事情和相关信息,提出“她带了100元钱,够吗?”的问题,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进行计算。

教学 目标

知识点

经历自主解决现实问题和用运算定律进行小数简便运算的过程。

能力点

能运用小数乘法知识解决简单问题,能应用运算定律进行小数简便运算。

情感点

积极参加数学活动,获得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

能运用小数乘法知识解决简单问题,能应用运算定律进行小数简便运算

教学难点

积极参加数学活动,获得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课前准备

相应课件

板书设计

简单问题和混合运算

方法一:13.4×2=26.8(元)

16.6×2=33.2(元)

42+26.8+33.2=102(元)方法二:(13.4+16.6)×2

=30×2

=60(元)42+60=102(元)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与学生活动

教学再设计

购物问题 试一试 作业

出示文字和情境图,了解其中的数学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鼓励学生自主解决问题。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给学生充分表达不同解决问题思路和方法的机会。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了解小数混合运算和以前学的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一样。教师说明“整数的运算定律同样适用于小数运算”。然后,鼓励学生试着用简便算法计算“试一试”的题,交流时,要让学生说说每道题是运用什么运算定律计算的。基础题:教材练一练做1、3题。提高题:同步练。延伸题;2题奥数

复习: 10-0.5= 2.3+5.61= 125×11×8

教学反思:

我的课前设计是将学生已学知识“整数的简便运算”与新接触的小数乘法的知识相联系,从而迁移到小数的简便运算内容上来。首先,出示复习题:63×100+37×100、102×35的计算,然后请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目的是让学生在复习整数运算定律的基础上,尝试能否运用到小数乘法当中,培养学生大胆联想的学习方法(这是数学课学习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对于今后的许多知识的学习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为新课作好铺垫,让学生自然地进入新课。紧接着出示例题,让学生试做,做完后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这样通过学生的表述,突出了运算定律的实际应用方法,这些不是教师直接教给学生的,而是学生自己发现的,远远超出了教师单纯教的效果,而且学生的印象深刻;然后进行巩固练习,让学生用自己发现的方法进行实践。

冀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第5篇

一、学情分析

全班共有学生27人,其中男生17人,女生10人,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基础知识不扎实,一部分学生能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来获取知识,抽象思维有了一定的发展,基础知识掌握较牢,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学习能,少数学生基础差,学习兴趣不浓,学习不认真,不能按时完成作业,学习上有困难,还有个别学生比较聪明,但学习不勤奋,成绩不理想。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有8个单元,“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综合应用”四个领域的单元安排和主要内容如下:

(一)数与代数一单元--------生活中的负数,结合气温认识正数、负数,用负数表示生活中的事物;认识整数,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整数。三单元-----方程认识,等式和方程、了解等式的性质,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方程,列方程解决一步、两步计算的简单问题和稍复杂的相遇问题,探索鸡兔同笼问题的解法等。四单元-----分数乘法,分数乘法计算、简单分数乘法问题、认识倒数。六单元------分数除法,分数除法计算,简单分数问题,分数混合运算。

(二)空间与图形,二单元---方向与路线,看平面图形,用方向和角度描述物体的位置,描述稍复杂的线路图。五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及它们的展开图,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七单元-----体积,体积概念,体积的单位,长方体、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探索,生活中的体积计算问题。

(三)统计与概率(1个单元)八单元-------统计,认识单式、复试折线统计图,用统计图表示数据,收集生活中的统计图并进行分析。

(四)综合运用 记录天气,包装磁带、设计包装、记录天气

三、教材重难点

重点:分数乘除法和方程 难点: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

四、教学措施

1、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使每个学生在各自不同的基础上都能提高。

2、注重学生知识形成和探究过程中获得的经验和方法的积累,使学生初步学会自主学习。形式上可以采用手脑口结合,讨论,抢答等形式的学习,培养学生从周围情景中发现数学问题并能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内学习知识、课外学习技能,运用理论,使学生真正做到将知识掌握灵活运用。

4、坚持不懈抓好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重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和细心计算及验算的好习惯。

5、精讲多练、熟能生巧。

五、教学进度表

生活中的负数5周 方向与路线---2周 方

程---3周 分数乘法-3周 长方体和正方体----------------------------3周 分 数

除 法1周 体

积------------------------------2周 统

计------------------------------1周 整 理 与 复习------------------------------1周 总复习与期末统考---------------------2周五年级语文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27人,男生17人、女生10人,大部分学生书写认真,主动学习意识强,基础知识较扎实,但也有一部分学生学习习惯较差、态度不能端正,听讲不够专心、思维不够灵活、协作能力较差、知识面窄,不懂得积累和运用,特别是写作能力较差,作文篇幅短,内容空,读起来干瘪无味,所以,本学期要努力激发学习兴趣,全面提高素养。

二、教材分析

本册共有六个单元,分别是“流连童年”“情越山水间”“启智与身边”“情思满怀”“气贯长虹”“读一点李白”,全册共有课文25篇,阅读10篇,阅读链接5篇,综合学习5个。

三、教学目标

1、学习习惯

掌握读写姿势并养成习惯。

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有选择地阅读课外书籍,培养读书习惯。培养专线听别人讲话的习惯,养成爱护学习用品的习惯 培养预习习惯 养成写日记的习惯 养成完成作业的习惯 培养修改作文的习惯 培养不懂就问的习惯 培养在实践中运用所学语文的习惯

2、口语交际

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听懂别人说的一段话和一件简单事,能转述基本内容,能讲述课文故事

能在看图或观察食物后,用普通话说一段意思完整、连贯的话。能当众说话,做到连贯有礼貌 乐于参加讨论问题,敢于主动发言。

3、阅读 继续学习默读

理解词语意思,初读课文,提出疑问 阅读儿童读物,了解主要内容 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

4、作文

能用学过的部分词语造句,能理顺错乱的句子 写出文从字顺的短文

学习用。!:“”《》… …

——

四、主要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材,认真备课,多交流,把我教学目标,向40分钟要质量

2、多做笔记多积累

3、坚持“以读学文、以讲助读”,注重感悟积累运用,从而提高语文水平。

4、学习范文的写作方法

5、要求学生读好书,好读书,提高语文素养

6、多读、多学表达,从读中学写

7、继续培优补差,大力提高中等生。

五、教学进度

一单元、综合学习----------------3周 二单元、综合学习----------------2周 三单元、综合学习----------------3周 四单元、综合学习----------------3周 五单元、综合学习----------------3周总复习

----------------3周信息技术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1、五六年级学生已经上过三四个学年的信息技术课,具有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大都非常喜欢计算机,他们的强烈探索热情会使没有组织的课堂完全乱套。上个学期我采取的是课前在教室里上理论课的,交代清楚学习要点后再来机房实践,效果还不错,这个学期要坚持这种教学方法。同时加强五、六年级学生的教学管理,根据他们好动,不喜欢受约束的特点,多安排实践性的学习内容。比如课堂学习以游戏、活动为主,尽量将理论学习的时间压缩在20分钟以内。

五、六年级学生要给他们规范的学习方式,用建构主义原理帮助他们建立关于计算机的系统知识,提倡他们运用信息技术于其他学科学习中,均衡地发展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2、三四年级学情:

三四年级学生刚接触信息技术,充满好奇和渴望。我打算先让他们去感受一下什么是计算机,培养学习兴趣,再进行理论和实践的学习。

二、教材分析

五年级:“电脑发烧友”“小动漫迷的建议”两个单元的内容,初步接触网络;六年级“记者行动”“小设计师”两个单元开始接触数据统计内容。三年级继续学习“图像处理”,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四年级“powerpoint“基础,学会使用幻灯片。

三、教学重难点

教材以浅显易学的实例带动基本知识的学习和应用软件的操作。各课大都从完成某一任务着手,提出问题或目标,通过示范操作或阅读课本完成任务,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材以信息处理为主线,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以及获取、分析、处理、传递、运用信息的技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措施

1、运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2、教学时通过演示计算机应用软件的形式向学生介绍知识。

3、传授知识时突出一个“新”字、落实一个“趣”字、突出一个“活”字、落实一个“学”字(为学生服务);教学过程突出一个“难”字(找准知能点、难点及关键)、落实一个“行”字(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和认知能力训练);巩固知能突出一个“实”字(双基训练应落到实处)、落实一个“促”字(促进学生学以致用、创新实践)。

五、教学进度

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土地面积》的教学反思 第6篇

1.第一遍跟录音机读课文,孩子们更多的是模仿录音机中的语言语调,这也达到了我教学设计的.目的。

2.第二遍跟我读课文,我们边读边画一些重点句子,如the U.k.在世界地图中的位置,语言,首都,国旗特征等。这样较之前相比起来,孩子们能够自己找到我所要求画的句子也是一个很好提高听力水平的机会。

3.我同样将学习卡交给孩子自己去完成,刚开始有几个孩子还觉得很为难,不自觉地说:“老师,怎么做呀?”我就告诉他们这和我们课文上的图片是一一对应的,孩子们不会的他们会问,我也会在黑板上板书示范讲解。孩子们自己提出的问题,也许得到答案之后印象更深刻了。

当然,这种自学的方式也有很多弊端。如孩子们对于一些生僻的词汇还是不熟悉说不出来,如今天我们所学的Backingham Palace,知识生疏无法避免,但是对于这些生词,我们还是该进行一定程度的操练。因此,我想在下节课我们读课文自学之前,先将这些词汇板书到黑板上,先进行操练然后再读课文,这样孩子们不仅读起课文来更轻松,也能知道该节课的重点是什么。

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土地面积》的教学反思 第7篇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 而是知识的处理与转换;“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 而是新旧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 由此引发认知结构重新组合.因此, 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成为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而了解途径之一就是对学生进行课前调研.

二、调研课题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三角形的面积》.

三、调研目的

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的困惑.找到教学的起点.

四、调研对象

贵定师范附小五 (1) 班71名同学.

五、调研方式

问卷调查、访谈.

六、调研内容

(一) 问卷调查:你会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吗?根据教师提供的三角形, 你打算怎样计算?

(二) 访谈:从学生的问卷中抽样进行访谈, 抽出三个层面的学生问卷, 有针对性地进行访谈.

一是掌握了计算方法, 并能正确计算的同学.访谈题目:三角形的面积跟什么有关?

他们大多数都知道三角形面积与它的底和这边上的高有关.因为直角三角形能拼成长方形, 长方形的长和宽就是三角形的底和高, 非直角三角形可以拼成平行四边形, 它的底和高也是三角形的底和高.

二是计算正确的, 表述有误的同学.访谈题目:把三角形转化成哪些图形?学生认为转化为“四边形”.因为通过剪、拼后, 三角形转化成了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 它们都是“四边形”.

三是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计算的同学.你知道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怎样推导出来的吗?

他们只会用三角形面积公式计算, 至于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与前面的知识有什么联系, 全然不知所以在计算时, 出现三角形的底和高都不对应.

七、调研结果统计

全班共71人, 计算正确的比例占76.06%;计算错误的的比例占23.94%.

八、调研结果分析

通过调研发现, 能正确计算的学生, 大部分学生会用知识的迁移来学习, 通过剪、拼的方法, 把求三角形面积计算转化为求平行四边形面积或长方形面积计算, 这样的学生占全班的59.15%.直接利用三角形面积公式计算的学生, 对三角形面积公式并不理解, 这样的学生占全班的16.91%.做错的学生, 有想把三角形的面积计算转化为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的意识.但找不到它们之间的联系, 乱用数据计算.这样的学生占全班的23.94%.从统计结果来看, 本班学生对三角形面积计算有一定基础, 能用知识迁移的方法学习新知识, 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经验.在教学时应注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真正找到三角形与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内在联系, 发现三角形面积计算的规律, 经历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知道三角形的面积公式适用于任何形状的三角形, 理解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应用的广泛性和科学性.

九、教材分析

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是小学阶段学习几何知识的重要内容, 也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利用方格纸或割补等方法, 探索并掌握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为落实这一目标, 这部分教材均是以探索活动的形式出现的, 学生在学习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之前, 已经亲身经历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可以借鉴前面“转化”的思想来学习.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经过调研, 了解到的学生实际, 结合学生现状和教材要求, 我设计了本节课的教学流程.

十、设计理念

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感知数学知识、探索数学规律、体验数学价值, 是践行新课程理念的重要路径.为了保证探索出的数学规律具有全面性、概括性和代表性, 我为孩子们提供了不同形状的三角形.让他们通过剪、拼一系列活动, 经历把等腰三角形、非等边三角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 再观察、比较两种图形, 发现两者间的联系, 三角形的面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从而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会用转化方法学习新知识, 解决新问题, 强化学习意识.

十一、教学流程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三角形的面积》.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活动, 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并能正确计算出三角形的面积.

2.让学生通过剪、拼图形, 把三角形变形成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 在动手操作活动中经历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进一步认识转化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归纳、推理能力,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三角形的面积, 并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

探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发现三角形的面积计算规律, 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教具、学具准备

等腰三角形图形 (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各几个) , 非等边三角形图形 (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各几个) , 学习活动单一张.

教学过程

1.推陈出新.

2.实际操作, 探索新知

3.应用公式计算, 巩固新知.

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土地面积》的教学反思 第8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测、填表、讨论等方法探索并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通过迁移前面学法,自主探究梯形上下底、高与平行四边形的底、高之间的关系,能正确计算梯形的面积,应用公式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2.培养学生观察、推理、归纳能力,体会转化思想的价值。

3.让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长新图形面积研究的策略意识,获得成功体验,提高学习自信心。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梯形推导公式过程中梯形上、下底与平行四边形的底之间的关系。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揭示课题。(预设3分钟)

1.出示梯形图形,说出各部分的名称。

拿出昨天晚上自己剪的梯形,同桌间说出图形各部分的名称。2.揭示课题。

二、自学例6。(预设17分钟)

1.自学。(预设5分钟)导学单:

(1)你能想办法求出梯形的面积吗?如何做?(2)小组交流。

刚才各组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交流,下面我们来看看各组的成果。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情况及时进行互动对话。总结出:转化是计算梯形面积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三、自学例7。自学

导学单:(预设12分钟)

(1)结合三角形面积的推导过程,我猜想可以把梯形转化成()来求面积。

(2)拿出昨晚剪的两个图行,自己拼一拼、算一算、填一填,再思考:(a)拼成平行四边形的两个梯形有什么关系?(b)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与梯形的上底、下底有什么关系? 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与梯形的高有什么关系?每个梯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c)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怎样求梯形的面积?(d)小组交流。点拨:

(1)你是怎样想到把梯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的?那么,一个梯形的面积和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2)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与()的和;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梯形的()。

每个梯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梯形面积=平形四边形面积÷2 =()×高÷2 3.如果用s表示梯形的面积,用a、b和h分别表示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那么你准备怎样用字母表示梯形面积计算公式?学生独立尝试,一生板演: 字母公式:s=(a+b)×h÷2)

强调公式中的“÷2”,这儿的“÷2”能少吗?为什么?

四、练习(预设14分钟)【基本练习】

1.寻找合适的条件,求出图形中梯形的面积。(单位:cm)

教师提供课堂分层练习单 教师巡视,指导有困难的学生。2.想一想,填一填.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平行四边形.如果梯形的面积是12平方厘米, 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平方厘米.如果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24平方厘米, 涂色梯形的面积是().第2题,提问:涂色梯形的面积与整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3.判断题

(1)两个梯形都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2)两个形状一样的梯形一定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3)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一定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4)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梯形面积的2倍。()第3题,强调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一定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4.一条新挖的渠道,横截面是梯形(如图)。渠口宽2.8米,渠底宽1.4米,渠深1.2米。它的横截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第4题:说一说,你是怎样理解“横截面”的? 指一指,图中的物体的“横截面”具体在哪里?

四、课作。(预设6分钟)

完成《补充习题》第8页第3、4题。提高题

在下图的梯形中,剪下一个最大的三角形,剩下的是什么图形?剩下的图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见ppt)

五、家作。

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第9篇

冀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小数除法38――39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自主主问题和学习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

2、理解商的小数点要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的道理,会笔算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

3、积极主动参与数学数学学习活动,获得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准备:各种型号电池及投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认识各种型号电池。

2、针对5号电池。

引:现在老师手中这节电池的价钱是250,缺什么?应该是250什么?如果用角做单位呢?元做单位呢?(板:2.5元)2节5号电池多少元?说完列式后(板:5元)5节电池多少元?说完列式后(板:12.5元)

二、探知。

出示教材中情景图一。

1、让学生根据情景图提问题,独立列式。(口答得出“每节5号电池2.5元”)

2、尝试竖式计算(找不同计算方法板演)。

3、小组交流算法.

4、根据元角分知识引导算法。

针对除得余数为1后引:个位商2后,余数1不够商了怎么办?得数中的“5”是怎样来的?如果余数不是1而是10该多好呀!商2后还剩下几元,1元也就是多少角?

5、再次思考后全班内交流算法。(巡视中把各种竖式让学生板演黑板上)提问:为什么要加小数点?

6、同桌互说算法。

7、初步感知算理。

引:此题之所以余1后仍然可以计算是因为什么?如果抛开元角分,这道题你还会计算吗?我们知道数的本身也有计数单位,每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现在你可以做了吗?来试一试。

出示情景图二

1、估算每节大约多少元。

2、尝试竖式计算。(注意出错地方)

3、找学生说算法。(有用计数单位回答的表扬)

4、重点用计数单位分析算理。

5、小组内讨论交流。

6、让学生说注意问题。

三、巩固。

1、数学诊室(改错题若干)。

2、把没做完的题补充完整(教材中的做一做)。

3、选择题。(练习中的题若干)

四、: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样的感受?

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第10篇

1、通过动手操作,认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底和高。

2、会用三角板画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高。

教学重点:

认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高。

教学难点:

能借助三角尺画出平行四边形的高、三角形的高和梯形的高。

教学准备:

多媒体三角尺平行四边形纸板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呈现情境图。

2、提出问题

(1)“长方形的桌面”,它的形状是什么样子的?

(2)“尽可能大的长方形桌面”是什么意思?

(3)应该怎样制作的长方形桌面?

3、学生用附页1中的图1剪一剪,试一试。

二、认识“高”

1、活动(一):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1)请同学们想一想,这些不同锯法有什么共同点?(贴平行四边形)

(2)学生回答。(引导学生抓住对边之间的线段、垂直等关键词)

(3)教师小结:其实刚才同学们都是沿着平行四边形其中的一条高剪的,那怎样概括平行四边形的高呢,请大家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

(4)教师收集各小组的信息、意见,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高和底,进一步感受高和底及高和底的对应关系。

2、活动(二):三角形和梯形的高和底

(1)出示三角形,请同学们对比平行四边形,在小组里说一说什么是三角形的高?

(2)各小组汇报,教师收集信息,学生描述三角形的高和底是如何得到的,使学生体会高和底的对应关系。

(3)出示梯形

引导学生说出梯形有几组平行的对边,它的高是怎样得到的。

3、从三种图形的高的描述中你发现了什么?和你周围的同学说一说。

(引导学生观察、说出它们的高都是垂直线段。)

4、分别找出图形中底和对应的高,并标记出来。

三、画“高”

1、探究平行四边形高的画法

①同学们想不想自己动手画一画平行四边形的高?

②学生试画,教师巡视指导。

同学们画的时候发现什么问题?

③师生交流得出:画各种图形的高用三角板画,画出的高更精确。

④师生共议用三角板画图形的高的`方法。

(把三角板的直角边和平行四边形的一条边对齐,从边上的一点画对边的垂直线段,就是它的高,用虚线表示,垂足所在的边叫平行四边形的底。

⑤让学生在平行四边形中练习高的不同位置的画法,并在练习中体会和感悟平行四边形的高有无数条。

2、画梯形的高。

(1)出示梯形:我们已经学会了画平行四边形的高,同学们知道梯形的高怎样画吗?

(2)学生独立操作,展示不同作品。

(3)引导学生思考:梯形的高和平行四边形的高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3、画三角形的高。

(1)同学们表现都很不错,已经会画两种图形的高了,老师想考考同学们,你们会画三角形的高吗?

(2)谁想来展示台前介绍一下自己的画法?学生汇报,注意纠正错误画法。

(3)总结归纳三角形高的画法,并在练习本上练习画高。

(4)大家知道三角形的高有多少条吗?有的学生认为有三条,有的学生认为有一条(直角三角形),引导学生进行辩论,教师适时点拨。

四、练习巩固

1、第21页练一练第1、2题。

让学生任选一个图形画出相对边的高。完成后要求小组内互评,说说对小组内同学所画图形的高的意见。

2、第21页练一练第3题

动手量一量,你发现了什么?

让学生在小组内测量三个同高但形状不同的三角形的高,说说他们的发现。

五、总结反思

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土地面积》的教学反思 第11篇

众所周知, 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重要依据, 《教学参考书》是教师教学的重要参考资料, 都应有权威性。

七年级上册课本第92页第13题, 要求学生找出下面两个图形的旋转中心。笔者认为要找出旋转中心, 只能作“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其交点才是旋转中心。但“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知识在冀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六章《轴对称和中心对称》中才出现, 要解决这个问题, 只能给学生补充知识。

七年级上册课本第102页B组第2题, 《教学参考书》上给出的结果是y/7.5kg, 笔者认为一般情况下分母中不能出现小数。第103页练习第1题《教学参考书》给出的答案是6/ (85%) , 作分85%母中是否规范?第105页练习题第1题, 《教学参考书》上给出的结果是a (1+5%) , 把数字系数放在字母后面, 似不妥, 应写成 (1+5%) a, 才与单项式数字系数写在字母前面的规范相符。以上几个习题, 《教学参考书》所提供的答案不规范, 会给教师造成混乱, 导致学生书写不规范。第142页A组第2题中, 要求求出-1/2的系数和指数, 根据系数和指数的定义, 可以把-1/2看成-1/2x0, 因此, 系数应为-1/2, 指数为1, 像这样抽象性很强的题2应有例题, 否则难度太大。

八年级上册第十三章《全等三角形》中13.3《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课后习题有5道题中涉及要求学生证明三角形全等。我们知道, 证明三角形全等是按照三角形全等证明特有的固定格式来书写的, 习题应遵循由学生先做、教师再订正的程序, 但课本例题中没有一道例题可供学生模仿, 尽管教师可以补充, 但此次课本在大括号前又加了“∵”与传统有所不同。因此, 笔者认为此处应安排一道例题比较合适。

冀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期中试卷 第12篇

共5分)1.(1分)一台磨粉机磨面粉2.4吨需要0.6小时。磨1吨面粉需要多少()小时。

A.2.4÷60×0.6    B.60×0.6÷2.4    C.0.6÷2.4    D.2.4÷0.6    2.(1分)下面各式的结果大于1的算式是()。

A.1÷0.88    B.0.88÷1    C.0.88×1    3.(1分)1.5÷0.03=()A.2    B.C.22    D.50    4.(1分)能运用乘法结合律进行简算的是()A.1.2×9.1+1.2×0.9    B.25×(1.1×4)C.65×0.125×0.8    5.(1分)王名的位置是(x,3),()A.王名一定在第3列    B.王名可能在第3行    C.王名可能在第3列第3行    二、判断题。(共5分)(共5题;

共6分)6.(1分)a2可以写成2a.  7.(1分)判断对错.1.499保留两位小数约是1.5。

8.(1分)向左移动,列坐标会增加 9.(1分)判断对错.循环小数1.29090…,7.275275…,用简便方法表示如下:

(1)1.29090…写作(2)7.275275…写作 10.(2分)判断对错.1.26÷18=0.7 三、填空题。(共22分)(共10题;

共22分)11.(4分)算一算,想一想,你能发现什么规律?(1)(1600×3)÷(8÷2)=_______(2)(1600÷2)÷(8×2)=_______ 12.(3分)计算 1.08÷3.3=_______ 13.(2分)2.5÷11的商用循环小数表示是_______,保留两位小数是_______。

14.(3分)袋子里有4个白球、3个黄球和1个红球(球的大小和形状一样),从中任意摸出1个,摸到黄球的可能性是_______,摸了4次,_______摸到红球一次,_______没有摸到红球。

15.(1分)计算 (1)5.26÷1.6=_______(2)1.089÷72.6=_______ 16.(2分)看图回答问题.(1)第6个图形中共有_______个□.(2)第n个图形中共有_______个□.17.(2分)56÷0.35=_______÷_______你是怎样想的_______。

18.(2分)在横线上填上>、<或=(1)138×0.7_______138(2)138÷0.7_______138 19.(2分)小红、小青和小兰三个小朋友同时各买了同样长的一支铅笔,三天后小红用去2.03厘米,小青用去2.45厘米,小兰用去1.9厘米,他们三人中_______剩下的铅笔最长。

20.(1分)数一数,下面各图中共有多少个三角形。

① _______个 ② _______个 ③ _______个 ④ _______个 四、计算题。(共38分)(共3题;

共38分)21.(12分)列式计算。(1)34.8与2.7的和乘4.02,积是多少?(2)335.7除以0.7的商,加上12.5与4.8的积,和是多少?(3)310.2减去2.5的差,除以0.3与2的积,商是多少? 22.(8分)用竖式计算。(画△的题要验算)(1)△4.692÷2.3=(2)197.6÷0.52=(3)35÷74=(商用循环小数表示)(4)5.26÷1.6≈(结果保留两位小数)23.(18分)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1.25×32×2.1×0.25 五、操作题。(共5分)(共2题;

共5分)24.(3分)图①怎样平移能与图②拼成一个长方形?怎样平移能与图②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回答后在图中画一画)25.(2分)小强和小丽玩转盘游戏,指针停在阴影区域算小强赢,指针停在白色区域算小丽赢,小强想让自己赢的可能性大些。如果你是小强,你会怎样设计转盘?要想游戏公平,又怎样涂?马上涂一涂吧!六、解决问题。(共25分)(共5题;

共25分)26.(4分)有两块麦地第一块2公顷,平均每公顷收小麦16.5吨,第二块3.5公顷,共收小麦23.1吨,两块地平均每公顷收小麦多少吨? 27.(4分)商场运进845辆玩具汽车,卖出537辆。

(1)已经卖出的玩具汽车单价是35元,一共收入多少元?(2)剩下的玩具汽车按单价30元卖出,还能收入多少元? 28.(4分)有48人去照相馆合影留念,每人要1张照片,平均每人付费多少元? 29.(5分)用一根铁丝围成一个长为26厘米,宽为16厘米的长方形还多2厘米,将它围成一个边长为20厘米的正方形还多多少厘米? 30.(8分)根据下面三道算式写出一道综合算式。

3.2×0.2=0.64 7×0.8=5.6 5.6-0.64=4.96 七、挑战题。(共5分)(共2题;

共5分)31.(2分)看图填空。A=(_______)B=(_______)32.(3分)购物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5分)(共5题;

共5分)1-1、2-1、3-1、4-1、5-1、二、判断题。(共5分)(共5题;

共6分)6-1、7-1、8-1、9-1、9-2、10-1、三、填空题。(共22分)(共10题;

共22分)11-1、11-2、12-1、13-1、14-1、15-1、15-2、16-1、16-2、17-1、18-1、18-2、19-1、20-1、四、计算题。(共38分)(共3题;

共38分)21-1、21-2、21-3、22-1、22-2、22-3、22-4、23-1、五、操作题。(共5分)(共2题;

共5分)24-1、25-1、六、解决问题。(共25分)(共5题;

共25分)26-1、27-1、27-2、28-1、29-1、30-1、七、挑战题。(共5分)(共2题;

上一篇:策划公司简介下一篇:与春天的英文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