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作文教学 培养学生个性.doc

2024-06-05

创新作文教学 培养学生个性.doc(精选11篇)

创新作文教学 培养学生个性.doc 第1篇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创新作文教学 培养学生个性

作者:何香平

来源:《发明与创新(学生版)》2006年第03期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在承认学生个性的基础上,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培养他们的个性呢?笔者进行了一些浅显的思考。

一、要允许学生有自己的思想

学生作文应该是学生自己的思想与感情的真实表达。在学生思想的森林中,既有“乔木”,也有“灌木”,还有“蕨类”甚至“苔藓”。在作文教学中,如果我们只是努力拔高学生使他们成为“乔木”,而猎杀“蕨类”,实际上是对学生个性的扼杀。既然作文是“我手写我心”,只要学生是秉着真心,说着真话,我们应该允许学生写出他们朦胧的、痛苦的、脆弱的内心感受。作文教学的过程是教育学生做人的过程。如果学生写出了他们一些“不健康”的观点,教师可就同一件事,列举其他一些思想家、作家或者其他同学的观点供他参照,让他或者修正自己的观点,或者使观点更加丰富和更有思辨性,或者是改变自己的观点,接受另一种他认为正确的观点,从而让他们在写作过程中通过自我肯定、自我反省、自我激励来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

二、要解放学生的阅读

有人以为学生之所以写不好作文,很大的一个原因是他们的生活太单调与贫乏了。其实,现时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他们有永不休止的音乐、数不胜数的电视节目、鱼龙混杂的网络等等。生活在信息时代的他们,贫乏的只是阅读和思想,而不是生活。阅读是写作的语言之源,也是写作的思想之源。心灵的丰富主要取决于阅读的丰富,而不是生活的多姿多彩。阅读的丰富,不仅指他必须达到足够的阅读量,而且还指他所读的书籍,应该包括各种不同思想的作品。只有一种思想,是不可能教会学生思想的,只有把各种思想放在一起,尤其是把各种既矛盾对立又相互补充的思想放在一起,学生才可能学会自己思想。如果学生从小到大都读一样的书,那么想要他们有自己的个性与思想,无异于缘木求鱼。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一书中告诉我们,帕夫雷什中学的学生在十年中仅仅文学书籍就阅读了几百册之多。他说:“一个人要成为具有劳动者、斗争者、未来的战士、未来的丈夫(妻子)和父亲(母亲)的意识的真正的人,他(她)在十四五岁的时候,就应当在自己灵魂的深处有一份丰富的精神宝藏——这就是他(她)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这些书就是精神的启示。”

三、要让学生的思维在布满问题的课堂飞翔

创新作文教学 培养学生个性.doc 第2篇

甘肃省临洮县洮阳学区文峰小学 魏志琴

所谓个性,是指在一定社会条件和教育影响下形成的一个人不同于他人的比较固定的本质特征。学生一旦具备了良好的个性就能独立思考,并具有多项思维和创造力。因此,重视学生的身心特点,注意学生的个性培养,不但是素质教育最基本的要求,也是作文教学的需要。

目前,在学生作文中存在的千人一面、众口一词的现象,就是缺乏个性的典型反映。因此,教师在指导写作时,不要以太多的条条框框去束缚学生的思维,而应同学生一起分析写作要求,研究不同的写作方案,鼓励学生写出不拘形式而内容丰富、具有个性特点的作文来。

一、以趣促写,开发潜能

学生对作文畏之如虎,究其原因是与枯燥乏味的写作和严肃紧张的课堂气氛有关。作文教学的目的是要想方设法的引导学生将自己的见闻感受及想象真实的表达出来。而学生要进行这种言语表达活动,首先需要由来自外部和内部的刺激,才能激发其倾吐的欲望。所以,教师要千方百计挖掘其兴趣的激发点,以生动的授课促使学生在写作中学会思考,发现自我,展现自我。例如,在教学命题作文《我心爱的玩具》时,我课前布置学生把自己最心爱的东西(文具、玩具、生活用品、艺术品……)带到课堂来。上课后,我问同学们:“你们都喜欢你们带来的东西吗?为什么喜欢它?想把它介绍给大家吗?”学生想说的欲望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他们抢着介绍自己的心爱之物,兴趣盎然,思维活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选好范文,指导独创

运用范文,学生可模仿生活形成一种“内部轮廓”,为以后作文构思提供材料和模仿的准备。我们运用范文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从中学到一点写作技巧和语言,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因此,在范文的选择上要讲究,尽量避免范文的消极作用:生搬硬套、束缚思想。在范文的提供上可多选几篇,让学生体会同一现象,可有多种观察方法,可用多种写作方法和不同语言描绘叙述,鼓励学生在写作练习中运用求异思维,想人所未想,敢发人所未发,从而写出具有个性特色的文章来。例如,在指导学生写一种植物时,我以写“荷花”为例,找来了写荷花静态、动态品格的不同范文,让学生感悟不同的观察方法、不同的写作方法和不同的语言描述出的事物的个性特色。这样的方法容易打开学生的思路,使之逐步走上轨道。

三、启发想象,扩展思路

想象是创造的基础。一切创造性的活动都离不开想象,它是检测个性发展程度的标尺。只要学生能展开想象,思路就会开阔,思维就会灵活,语言就会丰富,习作时也就会文思泉涌。因此,作文教学从起步就要重视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做到经常化、具体化,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潜能,激发其独创动机。对小学生来说,奇妙的想象来自丰富的表象,必须扩大学生的生活视野,为他们积累丰富的生活表象准备条件。但仅有丰富的表象而无相应的语言,就会使学生的想象和表达受到局限,无法转换为生动形象的文章。因此,教师应力求做到既要给学生提供丰富的表象,又要着力发展学生的语言,使两者相辅相 成,同步提高,从而促进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和个性化作文的产生。如《狼和小羊》这篇课文的结尾讲到狼向小羊扑去时便嘎然而止。于是,我让学生借助童话手法续编故事,并鼓励他们突破常规的禁锢,写出独特的、奇异的、小伙伴们从没听过的新童话,事实证明,孩子们笔下的童话世界是五彩斑斓的。

四、从说到写,相互促进

创新作文教学 培养学生个性.doc 第3篇

一、当前中学作文教学的困境

写作教学成为中学语文教学最重要的环节, 而当前中学语文作文教学长期处于困境中, 存在着效果差、效率低的严重问题。学生知识面狭窄, 生活感受不丰富, 看待问题、分析事物简单化、片面化、绝对化, 语言和书面能力不强, 对作文缺乏兴趣, 缺少新颖独特的联想与想象, 不敢也不会创新, 这仍是作文教学所面对的最主要的问题。一方面是学生阅历浅, 生活圈窄, 课外阅读量少, 课业负担过重, 造成其知识面不广, 对社会对生活思考不深, 因而他们写出的作文“含金量”极低。记叙文, 题材陈旧, 语言幼稚, 表达方式单一;议论文, 事例罗列得多, 观点喊得响, 但立意肤浅, 论证无力。绝大部分学生写作, 想的似乎只是凑足字数, 较少考虑文章的艺术价值。另一方面就教师而言, 其一, 老套套作文教学搞得多, 学生听而生厌;其二, 勤于作文的精批细改却疏于教法的改进研究。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 仅在批改上下功夫, 学生是写不出好文章的。如何使学生从古板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 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写作个性呢?时代的要求和教学的实践提醒我们, 中学作文教学仍必须进一步改革, 尤其要注重学生写作个性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学生写作个性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学生写作个性和创新能力体现在作文教学中, 是敢于质疑, 勤于思考, 勇于实践;是新颖独特的视角, 标新立异的观点, 独具创见的体式。

(一) 教师应立足于学生, 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在发展学生思维方面, 鼓励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全方位思考生活, 培养学生写作的思维个性。

在作文教学时, 要努力培养学生的艺术观察力, 做生活的细心人。教师可以有意安排小片断描写, 进行观察训练。小到周围人的一颦一笑、校园里的一草一木, 大到社会现象、国际大事等, 学生文字不多, 但观察多, 思考多。除专门作文训练外, 在平时课文教学中, 不忘引导学生多角度思维, 鼓励学生能多角度对已成定论的社会现象质疑, 开拓新思路, 提出新观点。人的艺术视角历来都是多样的, 他们具有一定的审美观, 而且因人而异。这种审美观可以把它看成是写作思维, 它与数理思维不一样, 具有多样性, 教师应该注重尊重和引导学生的审美观念。如在2006年高考满分作文重庆卷《车站一瞥》中, 一位“衣衫褴褛, 佝偻着那沉淀着岁月的身躯, 艰难前行”的老人, “一个穿西装的男人”, “一个年轻人”, “一个衣着华丽的女人”, “一位农民工”, 还有一个旁观者“我”, 就构成了车站的一幕。一个小角落, 就是一个大社会, 人们都在这个舞台演出, 心灵的美丑完全暴露在众人眼前。如何对待老人, 表现了一个人的心灵美丑。在这场特殊的考试面前, 只有那位“农民工”合格了, 难怪作者感叹说:“悲, 是因为老人受到了无尽的委屈;喜, 是因为这世上仍然有爱在传承。”在提倡知荣明耻的今天, 这个场面是很有现实意义的。教师讲评这篇作文时, 应引导学生体会文章鲜明的写作思维个性, 多角度观察、全方位思考生活, 感受文章写作思维个性的宝贵之处!

(二) 在教育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思考生活, 鼓励学生表现个性的思想的同时, 还要鼓励学生勇于实践, 做多写勤练的“耕耘者”。

记日记、写周记、作札记, 都是很好的练笔方式, 可随时记下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在具体写作实践中, 教师可指导学生在内容和形式两方面下功夫。学生写作中缺乏个性和创新的表现为:在内容和思想上, 对人生、社会缺乏理性思考, 观点陈旧、言别人之所言, 文体上只用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 结构多为三段总分总式, 视角陈旧而单一, 表达方面或记叙或议论, 方式较单一, 给读者感受是主旨浅显, 内容贫乏, 题材陈旧, 无新意, 感觉一般。而学生写作中富有个性和创新力的表现为:在内容和思想上, 对人生、社会有自己的认识, 观点新颖、言别人意中有而语中无, 文体上除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外, 还有散文、诗歌、剧本、测试卷、日记体、书信、故事、寓言等, 结构不定, 富于变化, 视角新颖而独特, 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 给读者的感受主旨深刻, 内容充实, 题材新颖, 能引起读者共鸣。语文教育需要诗意。年轻的学子们有着澄澈、透明的心灵, 有着直观、不加矫饰的目光, 对世界的认知是很纯很真的, 也是最富诗意的。充分展露属于年轻人的那一分烂漫、纯真和执著, 将自己的主见、创意和个性入得文来, 何尝不是一种诗意?因此, 对于学生这些经过了仔细的观察和认真的思考所反映出来的一些思想, 教师要善于去发现, 大胆去肯定, 积极去引导。我们常常抱怨学生作文“千人一面”, 其实问题的症结在于学生的个性思想往往无法表现出来。当然, 教师也应注意, 特别在形式方面, 不能让学生一味追求其新颖独特。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 二者的完美结合才是最好的。

(三) 培养学生写作文个性, 除了进行创新思维训练之外, 还应鼓励学生多读书, 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中学生的写作仍然是基础表达阶段, 写作方法仍然是借鉴为主, 阅读贫乏, 加之对生活缺少切实的体会与思考, 是学生写不出好文章的原因。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 从深厚的中国文化汲取, 从丰富的社会生活汲取, 乃至把目光投向世界……这一切, 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都有很大帮助。教师在教学中不难发现, 学生中已完整地阅读了四大名著的同学非常之少, 作了笔记, 写了读后感的更少。在班上, 教师可以设立读书活动奖, 每学期, 选出十篇读后感给予奖励, 并推荐到市报发表, 以此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每年暑假, 可以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亲身去感知生活的艰辛与快乐。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写报告, 表达学生对社会、对生活的关注与理性思索。敢于创新地大胆思维, 如饥似渴地学习、汲取, 学生渐渐也会有成就。鼓励学生参加全国作文大赛中获奖, 在市、省级报刊上发表文章, 成为报刊的小记者、特约通讯员等。这样的话, 学生的思维活了, 思路宽了, 写作能力强了, 写作积极性提高了, 从而达到了训练的目的。

(四) 训练学生说个性化的语言, 提倡语言表达的个性化, 从而培养学生的写作个性和创新能力。

人们常常批评的“学生腔”是指那些没有思想内涵、形式单一的作文语言;实际上, “学生腔”主要是对生活缺乏深入地思考, 阅读贫乏以及对语言没有科学训练所造成的。因此, 除了要注意学生思维个性化、思想个性化和借鉴个性化以外, 还要肯定学生大胆使用一些并不很成熟但极富个性的哲理性语言、独特的句式、选用独创的词语等等。口头表达能力是一个人个性化特征的载体, 学习个性化的语言, 可以使学生的语言丰富多彩, 思维活跃而通达。因此, 对学生进行目标明确、层次分明的口头语言训练, 有助于培养学生充满自信, 勇于尝试的个性特征。

(五) 由于生活范围和生活阅历的限制, 在培养学生写作时, 应要求学生对他人优秀内容还需要“拿来主义”。

教师都能做到一方面要求学生广泛涉猎, 一方面用好现有写作形式和材料。但是, 无论是对写作内容还是对写作方法的借鉴, 我们都应该强调“个性”, 即别人的东西能够充分为我所用, 我所用的东西带有我的特点。如, 在一篇谈电脑对学生是否有影响的考场作文《取舍之间》里, 作者把逻辑的“三段论”用到文章布局中, 阐明观点之前先确定一个大前提, 譬如“任何事物都是有得必有失”, “舍弃, 总是人们很难做出的选择”, “我们常常沉醉于取的乐趣, 却难于割舍”等等。这种形式上的借鉴, 使得论证严密、结构严谨, 同时体现出了个性。至于学生在作文里常常正例反用, 反例设用, 化用喻例, 那又是借鉴写作材料中个性的充分展现。

在创新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个性 第4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 创新 个性 写作

素质教育在不断地深入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而作文水平是体现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主要标志,所以作文创新可以说是语文创新的重头戏。《语文课程标准》在“写作”的问题上提出,要引导并帮助学生“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力求有创意地表达”等等。这些描述正是创新写作的基本要求和内涵。

创新写作,简单地说就是学生自主地写作,写真实的文章,写出的文章有所创新。作文“创新”不同于自然科学发明创造的“创新”,作文创新应该是“自我实现的创造性”。严华银先生说:“在写作中,能写出富有新意的文章,也就是有创新能力——否则,连作家也成了不具备创新能力的人了。”若学生在作文中表达了自己的真知灼见,抒发了自己的真情实感,发挥了自身的想象能力,便是有创新。在作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个性,让学生不断创新,写出个性化的文章来,可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打破定势与模式,呼唤人文回归,重视学生人格的培养

应试教育之下,我们曾长期地忽视了作文教学的人文性,忽视了学生个人的兴趣、爱好、志向、情感、观念。学生作文的定势与模式化往往体现在三方面:一是思想定势与模式化,把先前储备的思想内容作为作文的基础,选材上翻来覆去尽是些老材料。二是思维定势与模式化,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一步,想象力匮乏。三是思路定势。这三种定势与模式化直接导致作文缺乏新意,立意老套,选材单调,表达死板、僵化,读起来味同嚼蜡。使作文教学沦为工具性纯技能的训练,导致人文分离。所以,在写作教学中,我们必须打破种种定势与模式,从观察感知、体验顿悟到捕捉信息、提炼素材,直至构篇立意,运笔成章,每个环节都可让学生去感受真情、感悟真理、陶冶性灵、升华思想。作文的过程就是让学生贴近时代生活的过程,作文课要向生活“开放”,让学生走向社会、走向自然,深入生活,培养其关心社会、热爱自然、爱护生命、同情弱小的赤诚爱心,让其笔下的文章,更富人文底蕴,更具人格魅力。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多观察生活,留意周围的事物,经常写“生活札记”,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写作的热情,拓展他们的思路。比如,引导学生观察绿色生命竞相萌发的情景、领略山川的秀景;组织学生接触社会,通过读书会、讨论会、辩论会活跃学生思想。这样既开阔了他们的视野,又丰富了他们的精神生活;既让他们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素材,又激发了他们的写作热情。

二、为学生提供宽松的写作环境,弘扬个性,表现人性的美好

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需要宽松的写作环境。教师应该给学生“松绑”,为他们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个性化的创造是作文的根本标志,而每个习作者都是有血肉、有灵性、有个性的人,作文应该展示人格的魅力,表现人性的真实。有了个性和人格,作文才有灵性、有生命,有一次,我给学生提供了“诉说我的烦恼困惑”这一写作范围,让学生畅所欲言,让他们自己命题,自己选材立意,不限体裁,不规定字数、时间。有的学生诉说了与父母之间的矛盾困惑,表达了渴望得到理解的愿望。有的学生诉说了成长中痛并快乐着的点点滴滴,感人肺腑。总之,作文要表现人性的真实,远离虚情假意。

三、努力创新,弘扬创造精神,培养学生写作的个性化

我们处在一个充满创造力、令人精神焕发的时代。作文教学也要顺应时代的要求,把培养创新意识、发扬创新精神、发展创造能力放在首位。在写作教学中,应凸现学生个性化的特点。首先,应培养学生思想感情的个性化,让学生用自己的目光审视客观世界,用自己的思考方式感知世间万物。其次,应培养学生行文构思的个性化,教师应在写作前给学生一个宽松、自由的心理环境和广阔的构思空间,培养他们发散思维,使他们敢于突破思维定势,大胆求异,寻求最佳创意。逆向思维是一种突破习惯性、常规性思维的反向思维方法。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可以教给学生逆向思维的方法,引导学生去酿造创新的“美酒”。例如,在一次习作课上,我让学生观赏一幅画,画面上一条小溪在原野上流淌:当被高山挡住时,它就顺着山脚淌;当被巨石挡住时,它就绕开巨石流。对此,很多学生都认为,“遇到困难就回避,永远看不到高处的风光。”我启发学生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不少学生提出了很独特的观点,例如有的学生提出“绕着山脚走,并非是回避困难,而是为了寻找一条走得通的道路。”再次,还应培养学生语言风格的个性。可以让学生从词语生动、句式灵活、修辞准确、意蕴深厚等方面下功夫。

当然,弘扬创新精神,要驱除陈腐观念,打破思想枷锁,但并不意味着可以为所欲为、违背求真务实的原则;也不能过分宣扬“标新立异”,以免把学生引向虚幻与离奇。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该适应时代需要,在有利于学生写作的前提下,让学生在写作中大胆创新,使写作成为学生弘扬个性、激扬文字、放飞想象、袒露心灵的途径和方式,使他们在作文的磨练中不断发现自我、完善自我,让他们的青春与佳作一起焕发生命的辉煌。

创新作文教学 培养学生个性.doc 第5篇

实现作文的创新教学

引言:作为一名农村中学语文教师,深感作文教学的难处,特别是当今虽提倡素质教育,但初中升学的应试份量仍占有相当大的部分,如何能够在应试教学中更体现素质教学,而作文教学的创新性个性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教学方法。

作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以及一种生活态度,其中生活态度的培养就是指作为教师教书育人中的重要育人环节。说的重要一点就是中学作文教学也承担着培养新一代的重任,即是说通过作文教学,既要为学生打好学知识的基础,又要教他们做好人的道理。

初中学习是整个中学学习的初级阶段,这是学生由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有着与小学、高中不同的阶段特点,他们开始追求独立和个性日益增强、突出,思想活泼、积极要求进步了解事物,但各种文化、生活、社会基础薄弱,虽然充满新鲜和好奇,但对事物的看法认知还比较幼。而表现在初中作文中,往往就是不会选题、不会集材、不会谋篇、不会措词,造成问题的原因就是我们多年来一成不变的传统教育形式,墨守成规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习惯于老师给他们命题、提示,甚至提供各种相应的题材,这种就能照葫芦画瓢,结果可想而知,作文的同一种形式、一个材料换个题目,学生从小学带进了初中,带到高中、大学或者带到了今后的人生。长此以往,我们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势必会不能被社会接受,会被社会淘汰。

面对作文教育的这种局面,我们的作文教学方法必须改革。我从事农村初中语文教育多年,现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就多年来如何实现初中作文创新性个性教学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认清当前形式,对症农村作文教学

当前农村基层条件贫乏,学生的生活范围很狭窄(学校——家庭“两点一线”),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极为有限,写作时普遍感到内容贫乏、无从写起,有畏难情绪;一般老师对这个问题又往往是命题的同时交给学生题材,让学生按范文依葫芦画瓢,学生始终在教师的象征性的指导下写作,培养的是学生的惰性,独立写作能力始终没有得到提高。

要么出于应试教学的需要,迫使学生围绕几本教科书死记硬背,教材以外的书籍几乎与学生无缘,升学的压力,呆板的教学形式,毫无创造力可言的作业,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所以目前我们农村现行作文教学的最大失误,是没有把学生融于大社会、大自然之中,在他们的脑海里是一片简单的世界,没有色彩,没有生机,唯独老师、家长是他们的影子,导致学生在写作时把心灵沟通、感情渲泄的快乐,变成言不由衷、动辄被咎的痛苦。初中毕业后还是被“怎样写”和“写什么”深深地困扰着。

二、夯实作文基础,激发学生写作热情

如何夯实学生的作文基础,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教师应该明确这么一个概念——作文教学是识字写字、用词造句、布局谋篇,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综合训练。识字、讲读是基础,社会实践是内容,它是学生基本技能综合训练的一种手段,再去谈创新思维。作为学生方面,让他们树立“为学习而写作”的思想,即把写作当作学习其他学科的一种手段。这样的学生置身于现实生活环境中,使他们自己去感知生活确实离不开作文。在思想上真正得到启发和发挥,就能奠定写作基础。

1、引导学生克服对作文的畏难情绪

许多语文老师都有这样的感受:老师一宣布写作文,底下愁眉苦脸之状便时有所见,哀叹牢骚之声时有所闻。纵使三令五申,学生完成的仍是强挤硬榨,用以应付老师的差事作文。所以首先在意识上要改变学生的写作观念,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增强写作的信心。

2、教会学生能够主动感知生活。

写作能力低的根本原因,在于无话可说,也就是没有材料,没有内容,没有激情。要将文章写好,一定要言之有物,而这个事物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要靠平时对语言、对知识、对生活的积累。只有有了这个物质基础,学生作文才能思之有据,言之有物,写之有序。一方面让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切忌让学生变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另一方面指导学生多看课外书,引导学生通过看展览、听报告、参观访问等形式拓展视野;让学生读报、剪报,留心社会,观察生活。积累知识和素材。

3、充分利用教材的美感,激发学生乐学乐写的情绪。

语文教材汇聚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文章精华,久经岁月磨练,历来脍炙人口,融自然美、生活美、艺术美、语言美、情操美于一体,是一个璀璨夺目美的世界。要让学生感知文章的情感美,在文章绝句中让他们感受到课文中表现出的丰富、优美的情感,激起学生内心的深情,从而产生思想感情上的共鸣,这样学生在一种美的、愉悦的情绪环境当中去作文,肯定能够激发其创作的欲望。

三、拓展个性思维,实现创新作文教学

在奠定好丰富的作文基础上,学生的写作激情得到了激发,个性化思维就能够充分展示,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真正能够让学生的个性得到了拓展,思维得到了开发,作文教学更能够创新发展。

1、要鼓励学生表现个性的思想

学生的思想尽管不很成熟,或许还不很正确,但是正表现了他们的年龄特征和时代特征,教师不能以成人的是非标准,自己的好恶衡量所有的学生,要多宽容,哪怕学生的观点有点偏激,只要教师给予适度的指导,学生的个性就会得到尊重和保护。教师的责任是发现学生写作的闪光点,鼓励学生按照自己本来的样子更好地发展。

2、要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思考的习惯,训练学生发散思维,求异思维

有一次,有一位学生写《成长路上,你牵着我的手》,其中的“你”,既非父母,也非朋友兄长,而是《格林童话》,虽然文章内容不够具体,但是笔者首先肯定了她思维的独创性,在笔者的鼓励下,她进行了修改,最后创作了一篇新颖的佳作。每一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想法,要允许他们有不同的思想存在,是积极向上独特的思维方式方法要鼓励和激发,是偏激落后的东西要辩证的看待,反正作为教师要起关键作用,这样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作文的热情和质量也随之提高。

3、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学生的想象之鸟一旦放飞,创新的芽便会破土而出。只有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让他们能够不断地发散自己的个性思维,这样才能有创新,才能体现自己的个性特征。要多肯定学生大胆使用一些并不很成熟但极富个性的哲理性语言,独特的句式,独创的句子,让他们“用自己的话表达自己的意思”。学生阶段的语言其实很丰富和多彩,他们对事物的看法和出发点和一般的成人都不一样,作为教师要鼓励学生的个性发挥,让他们能够自由的发挥。

创新作文教学 培养学生个性.doc 第6篇

现代心理学、教育学认为人的个性是人类进行创造活动的内在依据和能动力量,是一切创造力的基础。教育部长袁贵仁多次强调:"实施素质教育,尤其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为主。"这些论述表明创造力是最高层次的能力,创造力和创新精神是21世纪人才的核心品质。写作作为一种创造性的精神劳动,应该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健康个性,使学生的独特个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一、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使他们乐写、爱写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正如说话一样,胸中有所积蓄,不吐不快。"可见,作文教学中,激发写作兴趣,使学生乐于写是写好作文的关键。为了调动学生作文的兴趣,教师在训练过程中,应始终注意通过多种方式,着力培养学生观察生活、表达见闻感受的兴趣和积极的情感,使他们乐于观察,乐于写作。

1、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

小学儿童由于他们的年龄特点,在接触新鲜事物或自己感到有趣的事情时,总会情不自禁的想说出来。教师要利用孩子的这些特点因势利导,有意识的组织他们在一起聊一聊。如:在进行完激烈的拔河比赛后,教师及时组织学生聊天,只要内容与拔河有关便可。有的学生说出自己比赛时的心情,有的说出自己是怎样拔的,有的学生分析了每局胜负的原因,还有的学生说出了比赛的紧张气氛。他们无拘无束,各抒己见,写起文章来也得心应手。

2、运用"迁移"培养兴趣。

为了调动学生作文的兴趣,教学中教师可不失时机的运用"迁移"规律,努力把学生的兴趣迁移到观察、写作上来。如:在新学年初,每个学生都买了新的学习用品,课间也挤在一起谈论自己的这些东西。教师灵活运用这件事,对学生进行引导:"新的学年开始了,同学们都买了新的学习用品,老师也想买一样学习用品送给小妹妹,可又不知买什么样的好,你们能帮帮老师吗?"孩子们一下子来神儿了,有的推荐书包、有的推荐铅笔盒,还有的推荐橡皮、尺子等。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要求他们把向老师推荐的东西介绍得更详细些。如,说出物品的形状、颜色、图案、用途等。孩子们一下子沉默了,说不出了,但是,机灵的孩子马上认真的观察起自己的学习用品,又滔滔不绝地说起来,并且说得很详细,因为他们都希望老师能买和他们用的一样的学习用品。在充分说的基础上,教师再巧妙的引导学生把说的写下来,一篇《我的学习用品》便完成了,而且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二、打破思维定势,培养学生作文的创新意识

我们学生学习很刻苦,书本成绩好,但动手能力差,创新精神明显不足。作文时四平入稳,墨守成规,缺乏创新和突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追根溯源,是由于我们的教育思维习惯和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势所致。长期以来,我们作文教学运用同向思维(即一种定式)的思维方式,使学生思想僵化,不敢创新,不敢越雷池一步。创新意识强的人总能够从不寻常的独特视角来研究问题,这种独特的视角就是求异思维。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救小孩的故事就是克服思维定势采用求异思维方法解决问题的典范。许多新颖的作文题目都是来自求异思维的结果。

三、扩大阅读,丰富知识,为学生作文创作奠定基础

作文是各种知识的综合运用,没有丰厚的知识,是很难写出思想深刻、内容丰富、新颖别致的好作文来,所以教师要教育学生,要多读课外书籍,特别是那些名著,甚至自然科学知识,也要了解一些。正如培根所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巧意,数学使人精微,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辨"。

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阅读和作文,教师可组织一些读书班会或专题沙龙,让学生交流读书心得体会,或以讲故事、开辩论会等形式来锻炼口才。再通过办墙报、校园文学报等形式提高学生的书面作文水平。学生在广泛阅读中,从古今中外名著和大量诗文中汲取了健康的思想和艺术精髓,同时也积累了大量词汇和第二手作文材料。通过阅读,学生视野开阔了,知识丰富了,思维活跃了,再不会为"无米之炊’而苦恼。

四、加强思维方式训练,培养学生作文创新能力

学生作文的过程是对小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综合训练过程。叶圣陶老先生曾指出:"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才有撰作"。可见"思"是作文的最初阶段。儿童作文是儿童思维的产物,也是作文能力表现的前提。

教给学生思维方法,训练小学生思维,需要老师的引导。在引导过程中,让学生探索以小见大,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思维方式。为加强思维方法的训练,或结合课文、或结合范文,或结合学生生活实例,让学生触景生情,触类旁通,联想思考。这样长期注重思维训练,学生认识水平明显提高,并学会了运用逆向思维。多向思维、外向思维等多种方法作文,写出的作文别出心裁、意想不到、耳目一新,信用充满童趣,又散发出理性思维的光芒。

利用活动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作文教学应当把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放在首位,训练学生创新思维,可以渗透到活动中去,如欣赏音乐作文,我是利用学生在音乐课中学到的节奏、旋律等知识,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欣赏和分析,体味乐曲的情感和意境,产生共鸣,再进行形象思维,在头脑中构建创造出符合本曲主题的连续画面,最后引导学生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

五、因地制宜的运用教学策略,促进学生作文创新能力

(1)引导求异、求新思维。学生作文是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训练,教师引导学生读懂、读精课文,分析、探讨作者的学作技巧,获得与他人和前人不同的独特的见解,形成求异思维品质。学生作文中只要有一点求异思维的思路、语言,教师应该给予分析指点、表扬鼓励,以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要特别重视学生作文中与众不同的观点和独树一帜的见解,这是学生形成主见意识的幼芽,教师应该加以保护和培植。

(2)设立自主自能作文。进行作文的自我训练是学生自我建设、独立奋斗、实现自我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积极的感知、操作、观察、分析、探索,依靠自己的力量进行自主学习不仅智力品质得到发展,首创精神也得到了培养。自主作文,通常可以用日记(周记)的形式来完成,学生自主的选题、且也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选材,取各自想写、好写、乐写的内容,各展所长,发挥各自优势,这样写出来的作文不仅极具特色,而且新颖。

(3)拓展观察思考空间。生活是作文之源,要想作文创新,文章本体的材料必须向生活提取。叶圣陶指出:"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因而,指导学生作文创新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幅射、导向、延伸功能,把学生作文同学校、社会的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会生活、增强实践能力中,提高分析、判断事物的能力,拓展主见思路。

体育教学中学生个性化培养作文 第7篇

(一)因人而异,突出个性化培养

1.充分掌握初中生的身心特点。初中体育教师应根据初中生的身心特点,结合教学情况为他们制定教学计划;同时加强对他们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引导,确保让所有学生都能加入到体育锻炼中,这样能让优秀学生更加优秀,让中等生有所进步,让后进生逐渐进步。2.掌握初中生的优、缺点。为实现对资源的优化配置,教师应将内部资源作合理的整合,从而做到扬长避短,推动班级体育教学的进一步发展。由于初中生个性方面的差异,会存在不同的优缺点,所以,体育教师必须充分了解他们的优缺点,合理设计教学项目,确保学生个性有展现与发展的平台,从而促进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3.了解初中生的个性差异。由于个性方面的差异,有的学生外向,有的学生内向。通常,外向的人更热爱体育运动,有的甚至喜欢参加刺激性强的运动。不过,学生们的能力参差不齐,体育教师要充分了解他们个性的方方面面,更好地挖掘他们的个性能力。尤其是体育特长生,更要重点关注,加强对他们的指导与培养。

(二)初中体育教学实现开放化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教学工作提倡创新,初中体育教学也应注重创新,要面向未来、面向社会。因此,应转变以往以体育教师为主的被动教学方式,而应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结合初中生的`身心特性、兴趣爱好及教学目标合理设计教学方案,教学内容要突出协作性与互助性,强调对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中,不要让学生一味地去学习体育知识或体育技能,而要多给他们留一些自由发展的空间,让他们的创造力与想象力有用武之地。另外,可让学生自主选择体育锻炼项目,以促进他们个性与特长的发展,并为终生体育打下基础。简而言之,体育教学不可强求一律性,而应突出开放性。教学开放性要体现在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活动等各方面。教学活动的设置更应突出多样化、协助性、趣味性、强身益智性,从而让学生积极锻炼身体,达到强身健体的教学目的。

(三)体育教学游戏化,提高趣味性

传统观念中的体育教学是在不断的跑、跳、训练中完成的。其实,根据青少年的身心特征,游戏才是他们的爱好。如果体育教学只是机械、重复地训练,是难以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的。由于课堂教学的枯燥乏味,学生感到厌烦。我们常说,教师如同辛勤的园丁,学生则是花园中一朵朵可爱的小花。我们体育教师都有这样的教学经验,在上课时,有的学生无精打采。究其原因,正是由于教学的枯燥乏味,反复训练让他们提不起兴趣。因此,体育教师应善于利用游戏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体育课堂充满趣味性,让学生们有滋有味地听讲,热情高涨地参与运动。

(四)音乐与体育同行,营造良好的体育教学氛围

创新作文教学 培养学生个性.doc 第8篇

什么是创新教育呢?国家创新教育研究课题总负责人阎立钦教授作了这样的定义:“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教育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语文教学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也是一个情感的体验过程,其中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格互相影响。所以,以语言为主要载体的语文教学,不仅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且是学生借以表达自己创造性成果的主要方式。

现就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力的培养,谈谈自己的设想:

一、创设良好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是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前提。研究显示要让学生思维处于巅峰状态,教师要做到:一要尊重学生,努力用儿童的眼光看待儿童,理解并接受孩子那些新颖奇特甚至是怪异的想法和行为;二要宽容学生,宽容学生认识上的错误,从正面看待学生在学习中的差错,以发展的眼光理解这些错误的价值;三要解放儿童,在思想和行动上都要解放儿童。只有营造尊重学生、宽容学生、解放学生的氛围,学生在课堂上才有自信心,才有积极性,才与众不同与标新立异。

二、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主动获得多层次理解,使发展思维与发展语言相得益彰。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麻雀》时,一个“落”字将老麻雀的形象写活了。我就紧抓这一“落”字,启发学生联系课文思考:看从哪几方面理解它的精妙之处才到位。有的学生:一个“落”字写出了它“猛”,非常迅捷。有的学生:“落”字写出了老麻雀的“急”,刻不容缓。有的学生:“落”字写出它的勇敢、果断、坚定。学生的思维创新性尽显无疑,对深一层地悟解它对于刻画老麻雀“拼死救子”英勇形象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著名特级教师霍懋征老师,为了训练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和灵活的思维能力,设计了这样一个文题:天气很冷,大家能否不说出“冷”字,用不同的语言表现这相同的“冷”字?于是学生展开语言的调色板,纷纷描述:北风呼啸,河里结了厚厚的冰,窗户的玻璃上结满了冰花;我穿上了厚棉衣,弟弟围上了大围脖,妹妹戴上了大口罩,屋子里生上了火炉子……学生的描述各不相同,的确没有出现一个“冷”字,但都透露了“冷”的信息,这是语言的功能,也是思维的结果。

三、提倡思辩,在质疑问难中发展学生的创新个性

质疑是人类思维的特征,创新的起点是质疑。因而,对学生创新个性的培养就是对学生质疑精神和质疑能力的培养。如在《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文教学时,学生对年老体弱的谈迁决心“重编《国榷》”进行了质疑:晚年的谈迁重编《国榷》到底值不值?谈迁正当为“即将付印”的“鸿篇巨制”而“喜悦”时,书稿却被偷,20多年的心血转眼间“化为乌有”,对谈迁的打击是何等惨重!再编此书不值!家徒四壁,一贫如洗。再编此书,不值……对于学生的大胆质疑,我充分尊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让学生边读边议,感悟人物情感发展的轨迹:完成书稿的喜悦,书稿被窃的沮丧,重编的自信和坚定,奔波考察的辛劳……经过质疑讨论,学生达成结论:一个人有了真正坚定的信念是不容易被打垮的。这堂课正是由于几个学生的大胆质疑,才引发了一场唇枪舌剑,使全班同学得到了一次很好的求异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

四、启发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想象力在学生智力因素中极为重要。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经常进行想象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创新性。

如在教学《推敲》一文中讨论到底用“推”好还是“敲”好时,我抓住时机让学生联系课文与贾岛一起全身心地投入到改诗中。学生“互不相让”,有的说“推”好,有的说“敲”好,还有的说“叩”好,竟然还有的说“踢”好,因为他们是好朋友……非常有兴趣地进行了创造的尝试,以致下课的钟声响过还在激辩。因此,突出想象力的培养,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又一条重要途径。

五、促进积极思维,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快慰

创新需要灵感。灵感是知识、经验、追求和思索综合在一起升华后的产物。在大多情况下,灵感常以较为微弱的一闪的念头形式出现。因此,在教学中注意给予学生肯定和激励,使转瞬即逝的思想火花得到肯定和光大。

给学生思维的时间和空间,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他们以自己特有的方式、速度去读,去感知,去领悟。保护学生内在的学习积极性,给他们自我批评、自我完善、自我超越的机会。多激励多诱导,进而产生学习的成功感,引发积极探索的兴趣和动机。

六、突破传统思维惯性,尊重和发展学生独立创新的人格

教师首先就应有创新精神,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必须注意开发智力,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积极改进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如果问“怎样才能画出圆?”答案都是“用圆规”。那么还谈什么创新教育。所以我们老师对于学生回答的问题,不能以自己的思维方式或唯一的标准答案捆住学生。只有不断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才会绽放五彩缤纷的花。

创新作文教学 培养学生个性.doc 第9篇

一个人的创新能力的形成要有一个过程,要从小培养其形成具有创新能力的个性品质,那么,在基础教育阶段,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发展其创新能力,自然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研究重要的课题,本人认为,要从变革旧的教学方法、建立新的教学策略入手,努力为学生创设活动情境,诱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以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

一、创设质疑情境,使学生善于创新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会有所发展,有所创造,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而传统教学中,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少自我意识,多依附性。学生被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中,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创造性个性受到压抑和扼制。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提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人,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大胆发问。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个性。

二、营造和谐平等的氛围,使学生敢于创新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必须首先坚持教学民主,在课堂内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宽松、充满信任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产生自觉参与的欲望,无所顾忌地充分表达自己的创意。我在教学中非常注重教学情景,在教学上做到由单一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知心朋友、指导者、帮助者与合作者,转变为和学生共同探索的伙伴。例如,在教学《长度单位---米》一课,我转变了自己的角色,与学生融为一体,将自己和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和学生一起比身高、度量身高,将所有人的身高记录起来,然后每个小组进行,看看谁最高,高多少,当时的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我就抓住时机,在欢快的课堂气氛中引入课文内容、讲解课文内容、练习课文内容,学生也就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学习接受了新知识。

三、创设学习情境,加强实践,使学生乐于创新

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造有利于教学的情境,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轻松的数学课堂、教学氛围中陶冶情操,发展创新思维。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学到获得知识的方法,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使学生乐于创新。

如在小学数学课本中有这样一道题:“同学们排队做操,从前面数小方排在第6个,从后数小方排在第8个,做操的学生一共有多少个?”此题的解法是6+8-1=13,部分学生对“减1”不理解。此时可以挑选13名同学排好队,指定其中一名同学代表小方,先让学生从前面开始报数,报到小方时,小方把左手举起来。然后从后面让学生报数,报到小方时,小方把右手举起来。这时学生会发现小方报了两次数,其他同学只报了一次数,这样,学生就容易理解为什么要“减1”了。

四、创设交流情境,变“个人竞争”为“集体合作”

实践证明,青少年具有好与人交往,好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有计划地组织他们讨论,为他们提供思维磨擦与碰撞的环境,就是为学生的学习搭建了更为开放的舞台。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集体合作,有利于其思维的活跃。创造心理学研究表明:讨论、争论、辩论,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发展,有利于改变"喂养式教学"格局。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创设多种形式、多种目标的交流情境,以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 

1.一题多解时交流学习 

一题多解是培养学生横向发散思维的一种方式,是训练学生拓宽思路的有效手段,也是开拓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要途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最易出现一题多解的精彩局面,由于同学间的相互启发,思维由集中而发散,由发散而集中。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发散思维与创造力有直接关系,它可以使学生思维灵活,思路开阔;而集中式思维则具有普遍性、稳定性、持久性的迁移效果,是学生掌握规律性知识的重要思维方式。因此,在这一交替的过程中,学生思维的严密性与灵活性都有所发展,能够促进创造思维的发展。

2.突破难点时合作互动 

陶行知说过:"人生两个宝,双手和大脑。手和脑在一块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在教学中,尤其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处,若能组织学生集体合作,则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在合作中,学生之间相互启发、相互讨论、学习,思维由集中而发散,又由发散而集中,个人的思维在集体的智慧中得到发展,这样同学间相互弥补、借鉴、启发、点拨,形成立体的交互的思维网络,往往会产生1+1>2的效果,而让每个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动手动脑,更是发展其创造力的有效方法。

例如:“图画应用题”时,让同桌合作:用自己喜欢的学具摆出一些图画,让对方编应用题,看谁摆的图画能难倒对方。为了表现自己,都积极参与,摆出不同的图画和编出不同的加、减法应用题。与此同时,我还请了5位男同学和4位女同学出来,让思考:能编出几道应用题?通过小组讨论,编出了:①有9 个同学做游戏,其中5个是男同学,女同学有几个?②有9 个同学做游戏,其中4 个是女同学,男同学有几个?③有9 个同学,走了3个,还剩几个?④教室里有9个同学,走了6个,现在有多少?⑤有5个男同学,4个女同学,一共有多少个同学……等应用题。

创新作文教学 培养学生个性.doc 第10篇

现代心理学、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学认为人的个性是人类进行创造活动的内在依据和能动力量,是一切创造力的基础。美国哈佛大学校长认为:"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部长陈至立多次强调:"实施素质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尤其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为主。"这些论述表明创造力是最高层次的能力,创造力和创新精神是21世纪人才的核心品质。写作作为一种创造性的精神劳动,应该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健康个性,使学生的独特个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一、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使他们乐写、爱写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正如说话一样,胸中有所积蓄,不吐不快。"可见,作文教学中,激发写作兴趣,使学生乐于写是写好作文的关键。为了调动学生作文的兴趣,教师在训练过程中,应始终注意通过多种方式,着力培养学生观察生活、表达见闻感受的兴趣和积极的情感,使他们乐于观察,乐于写作。

1、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

小学儿童由于他们的年龄特点,在接触新鲜事物或自己感到有趣的事情时,总会情不自禁的想说出来。教师要利用孩子的这些特点因势利导,有意识的组织他们在一起聊一聊。如:在进行完激烈的拔河比赛后,教师及时组织学生聊天,只要内容与拔河有关便可。有的学生说出自己比赛时的心情,有的说出自己是怎样拔的,有的学生分析了每局胜负的原因,还有的学生说出了比赛的紧张气氛。他们无拘无束,各抒己见。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出重点,给学生理清思路,为他们完成《拔河比赛》这篇作文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使学生能顺利完成这篇作文。

2、运用"迁移"培养兴趣。

为了调动学生作文的兴趣,教学中教师可不失时机的运用"迁移

[1] [2] [3] [4]

创新作文教学 培养学生个性.doc 第11篇

【摘要】我国传统教育比较注重培养人的服从性和一致性,力求按照同一标准去培养人。在这种教育模式下,个人的个性发展受到抑制,缺乏自由。个性发展意味着创新能力的发展,一个有创造力的社会需要有创新能力的人,因此新时期高等院校的教育工作需更着重于为学生创造自由的个性发展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个性发展;创新能力;个性化

开放的、多元化的社会需要人个性的自由发展并要求人具有创新能力。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已经成为当代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之一,个性的发展需要一个自由的空间。本文从教育管理者的角度去论述如何构建一个有利于大学生个性充分发展的环境并采用一种合适的方法去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一、什么是个性发展

个性是在生理基础上,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通过主客体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人在家庭生活和社会活动中自己构建自己的个性,个性的形成是一个感化习染的过程,而教育正是这种感化习染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个性虽然受到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但由于教育的特殊地位,它在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个性发展对个人及社会都是很重要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个性充分发展的人是具有自主性和能动性的人,他们有强烈的内在动力,追求自我实现,这种积极的人生观和生活方式是个人成长道路上的推动力。进而个性发展也是社会进步的源泉,它有助于扩大集体经验的范围,促进人类进步。在我国由于传统思想和过去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使得人们对个性有了错误的认识,认为个性就是不服从、混乱和不稳定的直接原因。在知识经济和倡导个性的今天,一个没有个性没有创造性的民族是难以立足的,因此我们应当鼓励学生个性及创新能力的充分发展,并以此为目标构建工作框架,改进管理方法,为学生构建一个宽松自由的成长环境。

二、目前我国教育管理模式对学生个性发展及创新能力的制约

(一)个性及创新能力的缺乏造成大学生难以适应社会要求

近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虽然从数量上来看,各高等院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但同时也出现了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等问题。有数据显示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并未饱和,我国高等院校的毛入学率和人均高等教育的占有率仍较低。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表面上看是我国高等院校所培养的人才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变迁和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究其根源,从大学教育角度分析不难看出这是过弱的文化陶冶、过窄的专业教育、过重的功利导向和过强的共性制约造成的。随着社会知识化进程的加快,单纯满足于学校书本知识所培养出的大学生很难适应社会的变革。因此大学生质量的高低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个性的发展程度及创新能力的高低。

(二)应试教育的培养模式遏制了学生个性及创新能力的发展

多年来应试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占据了主流,虽然应试教育在培养学生掌握系统知识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另一方面,其带来的副作用也不能忽视,这种应试教育,在学习方法上忽视了个体在禀赋、兴趣爱好、接受方式和程度上的差异;在培养目标上忽视了人的个性及人才多样性的发展,进而遏制了创新能力的发展。

三、如何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一)转变教育观念

在思想认识上,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更高要求,学生个性及创新能力的发展已经成为时代教育的必然特征。高等院校应该站在迎接新世纪知识经济的高度,着眼于培养有独特个性、具有创新能力的.大学生,转变教育观念,牢固树立个性化教育、创新教育、素质教育、终身教育和开放教育的新型教育观念。

(二)培养创新型教师

课堂教学的主导是教师,他们教育思想及理念的更新至关重要。在现代化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要从被动的接受者变为学习的主体。这就要求教师爱岗敬业,对本学科的前沿理论和与本专业相关交叉学科的最新理论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并善于将最新教育科研成果运用到教学当中去。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承认学生兴趣和性格的多样化,在此基础上,开展教学活动。

(三)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

在培养目标的选择定位上,应结合所学专业特点,按照“少而精”的原则设置必修课,确保学生具备较为扎实的基础知识,还要提高学生获得信息的手段,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各学科发展前沿,了解科技发展新趋势,掌握未来变化规律。

增加选修课比重,允许学生跨校、跨系、跨学科选修课,使学生依托一个专业,着眼于综合性较强的综合训练,这不仅可以优化学生知识结构,为在某个专业深造做好准备,同时有利于扩展学生的知识兴趣,使之能学有所长。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开展多校园联合培养,充分利用各高校的教育资源优势,为学生提供更多优质教育资源进行选择,使学生的个性及创新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加强实践环节,强化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实践技术的培养,实现从科学知识型向科学知识实用技术型的转变。设立开放型实验室,建立大学生实习基地。进一步开展校企合作,为大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和场所,学生可以从实践过程进一步锻炼、提高自己以适应新型社会的需求。

(四)改革教育方式

要把过去的以“授业”为主的教育方式转变为启发受教育者对知识的主动追求。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以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在教学方式上,根据可接受原则,选择合适的教材,这种培养学生主动获取、运用、创造知识的能力。

(五)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大学阶段,青年学生成长具有相当的自觉性,教育者在考虑培养目标时,不能单纯将受教育者简单视为教育对象,而应将受教育者视为发展主体。教育工作应当从单纯的教育、管理向引导、咨询、服务转变,从垂直、直线的管理体制向复杂的网络化发展。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精心设计、构建一种多元化,具有创新性的校园文化环境和学术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与积极性、主动性。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发展他们的特长;通过多层次教学和各种社团活动,提高学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学校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课外活动,要与校园文化生活,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的个性在这些活动中得到发展,并在活动中增强创新意识。

(六)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并加以引导

学生由于家庭背景及个人经历的不同,必然会表现出不同的个性,作为教育者,不应以个人喜好简单地去判断学生个性的好坏,应加强对学生的了解并与之进行充分沟通,如果学生所具有的个性对学生发展有益,教育者应给予肯定并加以适当引导。如学生个性并不利于自身发展应委婉指出不足之处,并加以教育、指导。不应采用简单、粗暴方式解决问题。要做到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

(七)改革考试及成绩评定方法

1.考试形式要有针对性。我们一直采用的标准化、程序化的考试方式具有公平、效率等特点,但是这种考试方式不利于学生个性及创新能力的发展,在这种方式下的考试,考试内容过于单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是以理解、应用为目标,而是死记硬背来应付考试,我们认为如果根据学科不同选用恰当的考试方式,效果会更好。对于某些基础类学科可以采用标准化、程序化的闭卷考试方式,侧重于考核基础知识的数量掌握程度。对于一些应用型较强的专业课可以采用实践调查、研究报告等方式进行考试。考试形式可以灵活多样,不用拘泥于一种形式。

2.制定科学化和相对灵活的成绩评定方法。在采用多种考核形式后,对于成绩评定必须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标准。目前国内高校的成绩评定方法单一,大多数还是采用“一考定终身”的成绩评定方法,及时采用不同的考试方法也会由于成绩评定方式的不科学,而流于形式。一般来说,应采用统一化和个性化相结合的成绩评定方法,对于那些灵活性较大而不易用统一标准衡量的考试方式可以采用集体评定的方法,由两个及以上的任课教师进行评定,最终取加权平均成绩。也可以根据考试形式的不同特点予以创新。使我们培养学生个性化及创新能力得以长久地坚持下去。

参考文献

[1]涂艳国.走向自由──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研究[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黄爱连,彭学东.学校闲暇教育对学生个性发展的促进作用[J].江西社会科学,,(12).

[3]周建华,曹瑾.论个性与重视个性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7).

[4]杨新春.论创新性人才培养方案的建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1,(3).

上一篇:李觏古诗《乡思》带拼音版赏析下一篇:橡胶坝整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