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成语故事梳理

2024-06-19

高三语文成语故事梳理(精选8篇)

高三语文成语故事梳理 第1篇

简介:

《报任安书》是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司马迁以激愤的心情,陈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抒发了内心的痛苦,说明因为《史记》未完,他决心放下个人得失,相比“死节”之士,体现出一种进步的生死观。行文大量运用典故,用排比的句式一气呵成,对偶、引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穿插其中,气势宏伟。这篇文章对后世了解司马迁的生活,理解他的思想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背景:

关于写作时间,近代学者王国维、郑鹤声等人认为《报书》作于汉武帝太始四年(公元前93年)十一月。自王国维说法提出之后,司马迁的《年谱》信从这种说法,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文选》、刘盼遂等主编的《中国历代散文选》、山西大学等21所院校合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等也都采用王国维的《报书》作于太始四年说法。此外,张惟骧认为《报书》作于征和三年(公元前90年)二月。

字词:

通假字

其次诎体受辱。诎,通“屈”,弯曲。

其次剔毛发。剔,通“剃”,动词。

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关,同“贯”,套上。箠,同“棰”,杖。

见狱吏则头枪地。枪,通“抢”,撞击。

及以至是。以,通“已”

及罪至罔加。罔,通“网”,法网。

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底,通“抵”,大抵,大都。

8思垂空文以自见。见,通“现”,表现。

9网罗天下放失旧闻。失,通“佚”

放失旧闻。失,通“佚”,散乱的文献。

则仆偿前辱之责。责,通“债”,债务。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摩,通“磨”。

权倾五伯。伯,通“霸”。

具于五刑。具,通“俱”。

曷足贵乎。曷,通“何”。

幽于圜墙之中。圜,通“圆”。

稽其成败兴坏之纪。纪,通“记”,历史记录。

词类活用

孙子膑脚:名词作动词,古代剔去膝盖骨的酷刑

以污辱先人:形容词作使动用法,使……受辱

倡优所畜:名词作状语,像乐师、优伶一样

仆之先人非有剖符丹书之功:名词作状语,用朱砂

故述往事,思来者:动词作使动用法,使.……思考

请略陈固陋:形容词作名词,固执鄙陋的意见

衣赭衣:名词作动词,穿上

流俗之所轻也:形容词作动词,轻视

幸勿为过:名词作动词,责怪,责备

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言:名词作状语,像牛马一样

曩者辱赐书:使动用法,使……蒙受耻辱

百兽震恐:使动用法,使……害怕

高三语文成语故事梳理 第2篇

【星宿】宿(xiù),古代把星座称作星宿。

【二十八宿】又叫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是古人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用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每宿包含若干颗恒星。

【流火】流,下行;火,指大火星,即东方苍龙七宿中的心宿。《诗经·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七月相当于公历的八月,流火是说大火星的位置已由中天逐渐西降,表明暑气已退。

【北斗】又称“北斗七星”,指在北方天空排列成斗形(或杓形)的七颗亮星。七颗星的名称是: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排列如斗杓,故称“北斗”。根据北斗星便能找到北极星,故又称“指极星”。

【北极星】星座名,是北方天空的标志。古代天文学家对北极星非常尊崇,认为它固定不动,众星都绕着它转。其实,由于岁差的原因,北极星也在变更。三千年前周代以帝星为北极星,隋唐宋元明以天枢为北极星,一万二千年以后,织女星将会成为北极星。

【彗星袭月】彗星俗称扫帚星,彗星袭月即彗星的光芒扫过月亮,按迷信的说法是重大灾难的征兆。如《唐雎不辱使命》:“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

【白虹贯日】“虹”实际上是“晕”,大气中的光学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往往是天气将要变化的预兆,可是古人却把这种自然现象视作人间将要发生异常事情的预兆。如《唐雎不辱使命》:“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

【运交华盖】华盖,星座名,共十六星,在五帝座上,今属仙后座。旧时迷信,以为人的命运中犯了华盖星,运气就不好。鲁迅《自嘲》诗:“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月亮的别称】月亮是古诗文提到的自然物中最突出的被描写的对象。它的别称可分为:

(1)因初月如钩,故称银钩、玉钩。

(2)因弦月如弓,故称玉弓、弓月。

(3)因满月如轮如盘如镜,故称金轮、玉轮、银盘、玉盘、金镜、玉镜。

(4)因传说月中有兔和蟾蜍,故称银兔、玉兔、金蟾、银蟾、蟾宫。

(5)因传说月中有桂树,故称桂月、桂轮、桂宫、桂魄。

(6)因传说月中有广寒、清虚两座宫殿,故称广寒、清虚。

(7)因传说为月亮驾车之神名望舒,故称月亮为望舒。

(8)因传说嫦娥住在月中,故称月亮为嫦娥。

(9)因人们常把美女比作月亮,故称月亮为婵娟。

【东曦】古代神话说太阳神的名字叫曦和,驾着六条无角的龙拉的车子在天空驰骋。东曦指初升的太阳。《促织》:“东曦既驾,僵卧长愁。”“东曦既驾”指东方的太阳已经出来了。

【天狼星】为全天空最明亮的恒星。苏轼《江城子》词:“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其中用典皆出自星宿,雕弓指弧矢星,天狼即天狼星。屈原《九歌》中也有“举长矢兮射天狼”,长矢即弧矢星。

【老人星】为全天空第二颗最明亮的星,也是南极星座最亮的星。民间把它称作寿星。北方的人若能见到它,便是吉祥太平的事。杜甫诗云:“今宵南极外,甘作老人星。”

【牵牛织女】“牵牛”即牵牛星,又叫牛郎星,是夏秋夜空中最亮的星,在银河东。“织女”即织女星,在银河西,与牵牛星相对。《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银河】又名银汉、天河、天汉、星汉、云汉,是横跨星空的一条乳白色亮带,由一千亿颗以上的恒星组成。曹操《观沧海》:“星汉灿烂,若出其里。”陈子昂《春夜别友人》:“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苏轼《阳关曲》:“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秦观《鹊桥仙》词:“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文曲星】星宿名之一。旧时迷信说法,文曲星是主管文运的星宿,文章写得好而被朝廷录用为大官的人是文曲星下凡。如吴敬梓《范进中举》:“这些中老爷的都是天上的文曲星。”

【天罡】古星名,指北斗七星的柄。道教认为北斗丛星中有三十六个天罡星、七十二个地煞星。

【农历】我国长期采用的一种传统历法,它以朔望的周期来定月,用置闰的办法使年平均长度接近太阳回归年,因这种历法安排了二十四节气以指导农业生产活动,故称农历,又叫中历、夏历,俗称阴历。古人写文章,凡用序数纪月的,大多以农历为据。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根据太阳一年内的位置变化以及所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把一年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的天数分成二十四段,分列在十二个月中,以反映四季、气温、物候等情况,这就是二十四节气。每月分为两段,月首叫“节气”,月中叫“中气”。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和顺序为:

正月:立春、雨水 二月:惊蛰、春分

三月:清明、谷雨四月:立夏、小满

五月:芒种、夏至六月:小暑、大暑

七月:立秋、处暑八月:白露、秋分

九月:寒露、霜降十月:立冬、小雪

十一月:大雪、冬至十二月:小寒、大寒

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出了歌谣:“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初阳】约在农历十一月,冬至以后、立春以前的一段时间。此时阳气初动,故称“初阳”。《孔雀东南飞》:“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

【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农历以正月、二、三月为春季,分别称作孟春、仲春、季春;以四月、五月、六月为夏季,分别称作孟夏、仲夏、季夏;秋季、冬季以此类推。

【社日】古代农民祭祀土地神的节日,在春分前后。《永遇乐》:“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社鼓,指社日祭祀土地神的鼓声。

【初七】农历七月初七,民间有七夕乞巧的风俗。传说为牛郎织女聚会之夜。《孔雀东南飞》:“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

【下九】农历每月十九日,是妇女欢聚的日子。

【干支】天干地支的合称。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古人以此作为年、月、日、时的序号,叫“干支纪法”。“六十甲子”依次是:

1.甲子 2.乙丑 3.丙寅 4.丁卯 5.戊辰 6.己巳7.庚午 8.辛未 9.壬申 10.癸酉 11.甲戌 12.乙亥 13.丙子 14.丁丑 15.戊寅 16.己卯 17.庚辰 18.辛巳 19.壬午 20.癸未 21.甲申 22.乙酉 23.丙戌 24.丁亥 25.戊子 26.己丑 27.庚寅 28.辛卯 29.壬辰 30.癸巳 31.甲午 32.乙未 33.丙申 34.丁酉 35.戊戌 36.己亥 37.庚子 38.辛丑 39.壬寅 40.癸卯 41.甲辰 42.乙巳 43.丙午 44.丁未 45.戊申 46.己酉 47.庚戌 48.辛亥 49.壬子 50.癸丑 51.甲寅 52.乙卯 53.丙辰 54.丁巳 55.戊午 56.己未 57.庚申 58.辛酉 59.壬戌 60.癸亥

【纪年法】我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四种:

(1)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如《左传·殽之战》:“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指鲁僖公三十三年。《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

(2)年号纪年法。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如《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琵琶行》“元和十年”等。

(3)干支纪年法。如《五人墓碑记》:“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丁卯”指公元1627年。近世还常用干支纪年来表示重大历史事件,如“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庚子赔款”“辛丑条约”“辛亥革命”。

(4)年号干支兼用法。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

【纪月法】我国古代纪月法主要有三种:

(1)序数纪月法。如《采草药》:“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

(2)地支纪月法。古人常以十二地支配称十二个月,每个地支前要加上特定的“建”字。如杜甫《草堂即事》诗:“荒村建子月,独树老夫家。”“建子月”按周朝纪月法指农历十一月。

(3)时节纪月法。如《古诗十九首》:“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孟冬”代农历十月。

【纪日法】我国古代纪日法主要有四种:

(1)序数纪日法。如《梅花岭记》:“二十五日,城陷,忠烈拔刀自裁。”

(2)干支纪日法。如《殽之战》:“夏四月辛巳,败秦军于殽。”“四月辛巳”指农历四月十三日。古人还单用天干或地支来表示特定的日子。如《礼记·檀弓》“子卯不乐”,“子卯”代指恶日或忌日。

(3)月相纪日法。指用“朔、朏、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每月第一天叫朔,每月初三叫朏,月中叫望(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望后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晦。

(4)干支月相兼用法。干支置前,月相列后。如《登泰山记》:“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

【纪时法】我国古代纪时法主要有两种:

(1)天色纪时法。古人最初是根据天色的变化将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辰,它们的名称是: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yú)中、日中、日昳(dié)、晡(bū)时、日入、黄昏、人定。

(2)地支纪时法。以十二地支来表示一昼夜十二时辰的变化。天色法与地支法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两种纪时方法。古天色纪时、地支纪时与今序数纪时对应关系见附表。

天色纪时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

地支纪时子丑寅卯辰巳

序数纪时23~1点1~3点3~5点5~7点7~9点9~11点

天色纪时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

地支纪时午未申酉戌亥

序数纪时11~13点13~15点15~17点17~19点19~21点21~23点

【五更】我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作五更、五鼓,或称五夜。

夜间时辰五更五鼓五夜现代时间

黄昏一更一鼓甲夜19~21点

人定二更二鼓乙夜21~23点

夜半三更三鼓丙夜23~1点

鸡鸣四更四鼓丁夜1~3点

语文课“梳理探究”教法之探究 第3篇

那么,该怎样对待“梳理探究”这一部分,该用何种方式来教学“梳理探究”?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这里,笔者结合自己平时教学中积累的点滴体会,对“梳理探究”的教学方法作一浅探。

一、态度要重视

既然新教材中设置了“梳理探究”这个部分,那就自有其合理性和科学性。且不说高考考不考,考的比例有多少,就是五个模块中安排的15个专题,其内容精彩纷呈,意趣盎然,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本身也值得学生去了解去探究,这也是对学生课外知识的一种拓展,对学生语文素养的一种培养。且探究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终身学习和个性化发展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笔者认为,切不可对“梳理探究”置之不理,首先应该从态度上高度重视它,把它提到与“阅读鉴赏”“表达交流”同等的地位。在这个思想认识的前提下,“梳理探究”才不至于被束之高阁,才不至于流于形式。

二、结构要了解

“梳理探究”共有15个专题,每个必修模块各安排3个专题,分别是:必修1:优美的汉字、奇妙的对联、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必修2: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修辞无处不在、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必修3:交际中的语言运用、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语文学习的自我评价;必修4:逻辑与语文学习、走近文学大师、影视文化;必修5:文言词语和句式、古代文化常识、有趣的语言翻译。

这15个专题中,前7个专题侧重于梳理,侧重于对语言现象和语文知识进行梳理;后8个专题侧重于探究,侧重于对文学现象和文化现象进行探究。从纵向的模块来看,各模块间的3个专题内容有一定的关联性,且呈逐步提高、循序渐进的形式,编排的意图十分明显;从横向的内容来看,有的侧重于对以前所学的语言、文学、文化等方面的知识进行梳理,以便在平时积累的基础上进行巩固和整合;有的则通过自主思考或合作研讨,培养探究能力。了解了“梳理探究”的内容结构形式,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才能统筹安排,循序渐进,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

三、教法要灵活

“梳理探究”毕竟不同于“阅读鉴赏”等,态度上固然要同等重视,但时间上却又无法与之平分秋色。所以在教材处理、教学设计、时间安排和活动形式等方面都要作灵活处理。

1. 教材处理要有弹性

每个必修均设有3个“梳理探究”专题,按照教学计划,每学期要完成两个必修模块,也就是每学期有6个“梳理探究”专题,如果要求学生全部完成,显然是不现实的,其结果很可能是有量无质。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选择某一个专题,在一个专题内部也可以再进行分工,真正做到自主、合作、探究。

就某一专题本身的各个活动环节而言,也要作灵活处理,剪裁取舍,把握弹性。例如,在必修5“古代文化常识”的教学设计中,我让学生先安排课外时间自行阅读这一专题内容,然后交给他们梳理探究的具体任务:在5个必修模块中,我们已经接触到一些古代文化常识,如《滕王阁序》中“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的“弱冠”,《过秦论》中“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的“山东”,《赤壁赋》中“壬戌之秋,七月既望”的“壬戌”“既望”,《张衡传》中“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的“公车”“郎中”等等,分别涉及年龄、地理、纪时、官职等古代文化常识,请4个小组的同学分别从“天文地理”“纪年纪时”“姓名字号”“礼仪制度”中选取一个角度,以小组为单位,对5个必修模块中涉及的相关古代文化常识进行梳理。最后安排一节课进行成果展示。结果表明,学生梳理得很具体,这等于是对文言文的一次复习。考虑到学生的梳理只展示现象,而缺乏理论,我结合本人开发的校本课程《语文趣味知识集锦》中的一个单元———古代文化常识说略,分别梳理了“古人称谓简说”“古代年龄称谓小集”“古代地理常识知多少”“文言文中职官的辨识”“‘左’‘右’孰尊”等方面内容,提供给学生参考。这些内容,既有理论说明,又有例子佐证,而且都跟文言文有一定的关系,对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高有一定的帮助,学生探究的欲望就更强烈一些。

2. 教学设计要有科学性

“梳理探究”教学设计要遵循语文学科的特性,要注重教学策略和教学思路的安排,要突显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在一次观摩课中,我开设了必修2中“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这一专题。教材中这一专题的内容包括三大部分:成语的来源和结构,成语的运用,成语与文化。其中第一和第三部分侧重于文化的角度,知识性比较强;第二部分侧重于运用,趣味性比较浓。要想在这短短的一节课内完成这样丰厚的教学内容,显然是有很大难度的,我的教学思路是:本着知识性与趣味性兼顾的原则,采取删繁就简的方式,整个专题分两个部分进行,第一部分侧重于运用方面,先在课堂上引进游戏活动和分组竞答的做法,以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第二部分再侧重于文化方面,分派课下的梳理探究任务。这样由感性到理性,由趣味性到知识性,符合学生接受知识的规律和过程。

具体的教学环节设计是:(1)激情诱趣,导入本课;(2)追本溯源,成语常识;(3)集思广益,成语游戏:(1)用十二属相填写成语;(2)成语猜谜;(3)成语对联;(4)成语接龙;(4)咬文嚼字,辨析误区;(5)牛刀小试,课堂训练;(6)学以致用,课外延伸:(1)梳理:误用频率较高的“不”字成语10条;(2)探究:成语中的谦敬现象及其文化内涵。

3. 时间安排要有合理性

“梳理探究”的活动主要靠课外进行,而不是靠课堂上教师的讲授,课堂只是学生展示学习成果和交流学习心得的舞台。而且也不能集中安排,应该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宽度。为此,每个必修模块教学开始之初,我就根据实际教学进度排出“梳理探究”的学习时间表,让学生选定自己感兴趣的专题,认真准备,并明确限定完成任务和展示成果的具体

语文阅读课的教学不能满堂问,而要重视主问的预设,这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了。那么,如何才能巧妙预设主问,真正达到“一问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呢?

一、依据文题预设主问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它或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或揭示文章主题。依据文题来预设主问题,往往能抓住教学的重点,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智取生辰纲》一课,我们可以这样设问:谁“智取”?文中哪些方面能表现出“智”?围绕这时间。

4. 活动形式要有多样性

如果说对于“阅读鉴赏”的教学仍然只是“戴着脚镣跳舞”,始终不敢大胆迈开步子,那么“梳理探究”则给予广大师生充分展示自我教学风采或学习个性的舞台,其活动形式可以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可以与校本课程结合,可以进行学科间的渗透与整合,例如在“奇妙的对联”这一专题中,考虑到对联与书法有一定的关联,我就与美术老师联手,从学生自己所辑的对联中,挑选内容优美、结构工整、字体又漂亮的作品,再让学生亲自誊写到美术老师提供的彩色方格纸上,由美术老师作些美术设计和装饰,然后在学校的宣传栏里展出,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当然,教无定法,如何对待“梳理探究”,如何处理“梳理探究”的教学方式,本身就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这需要广大的语文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努力践行新课改探究学习的精神,探索方法,总结经验,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课堂主问预设三法

个问题引导学生去读课文,既可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到小说巧妙的构思、精彩的故事叙述方法,又能学习到作者塑造人物性格、刻画人物形象的精妙之处。这真正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课堂也不枝不蔓,学生的学习热情自然能调动起来。

高三数学复习需将梳理进行到底 第4篇

一、 将题型归纳到底

例1 设Sn为数列{an}的前n项和,若不等式a2n+S2nn2≥ma21对任意等差数列{an}及任意正整数n都成立,求实数m的最大值.

分析与略解:本例的思路很简单,通过分离参数,求目标函数的最值.由于考虑到a1的值,分两种情形讨论.

① 若a1=0,则m∈R;

② 若a1≠0,则m≤

a2n+S2nn2a21,设f(n)=a2n+S2nn2a21(n∈N*),求f(n)的最小值.

很多学生做到这里会很迷茫,这样的目标函数很特别,由于看不到函数的本质,主动放弃的人会有很多.但是,若将Sn=n(a1+an)2代入f(n),得f(n)=a2n+

a21+2a1an+a2n4a21=5a2n+2a1an+a214a21,并进一步化为f(n)=54

ana12+

12·ana1+14,这时便会恍然大悟,f(n)本质上是二次函数,所求是二次函数的最小值,得出结果已经变得很容易.

总结与提炼:有多少不同背景的问题,本质是在考查二次函数最值或值域?不完全梳理如下:

① 求函数y=1x2+4x+2的最小值;

② 求函数y=x+3-x的值域;

③ 求函数y=(sinx+1)(cosx+1)的值域;

④ 若13≤x≤9,求函数y=log3(3x)log3x27的最值;

⑤ 若方程9-|x-2|-4·3-|x-2|-a=0有实数解,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⑥ 若关于x的方程cos2x+4sinx+c=0在[0,π]内有解,求c的范围;

⑦ 若2x4+4(2a-1)x2-a+3>0对任意实数x均成立,求a的范围;

⑧ 已知数列{an}中,an=2n2-an+1且第32项最小,求a的范围;

⑨ 若曲线(x-a)2+y2=1与曲线y2=2x有公共点,求实数a的范围.

尝试解答:设O为坐标原点,给定一个定点A(4,3),B为x轴上异于点O的动点,求OBAB的取值范围.

通过求解,我们有发现本质还是解决上述九个问题中的一个.

所以,高三复习中,教师要善于对题型进行归纳,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积极梳理,由解决一个问题,到解决一类问题的方法,并揭示问题的本质,做到横向联系,触类旁通.

二、 将问题变化到底

例2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设A,B,C是圆x2+y2=1上相异三点,若存在正实数λ,μ,使得OC+λOA+μOB,求λ2+(μ-3)2的取值范围.

分析与略解:本例是江苏南通市2011届高三二模填空题的压轴题,初看感觉无从下手,关键是难以找到条件和目标式之间有什么联系.不过,抓住等式OC=λOA+μOB的向量特性,有如下两种转化途径:

(1) 设OA,OB的夹角为θ,将OC=λOA+μOB两边平方,得1=λ2+μ2+2λμcosθ,

于是根据λ,μ是正实数,且A,B,C是圆x2+y2=1上相异三点,

得到1<λ2+μ2+2λμ且1>λ2+μ2-2λμ,即λ+μ>1

|λ-μ|<1.

图1

(2) 如图1,作OA=λOA,OB1=μOB,连B1C,A1C,

则|OA1|=λ,|OB1|=μ,|OC|=1.

因三点A,B,C互异,且OC=OA1+OB1,

故O,C,B1构成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且|B1C|=|OA1|=λ,

于是由三角形的边与边之间的关系有λ+μ>1

|λ-μ|<1.

无论是上述两种途径的哪一种,我们都得到λ和μ的不等式组,至此问题也便豁然开朗,本质是二元约束条件下的二元目标函数的值域问题,即线性规划问题.下面结合图形便能得出结果.

总结与提炼:线性规划问题的求解思想是数形结合,解题时要处理好两类关系:一是正确画出满足约束条件的可行域,这是解题的前提;二是正确理解目标函数对应的几何意义,这是解题的关键.而关于线性规划问题常规的设问方式也不是很多,很多是质同形不同.不完全梳理如下:

已知x,y满足条件x-4y≤-3

3x+5y≤25

x≥1.

问题1:画出可行域,并求其面积;

问题2:求下列z的最值及相应最优解:

① z=2x+y;② z=2x-y;③ z=|2x+y+1|;④ z=yx;⑤ z=x2+y2;

问题3:若函数z=ax-y在取得最大值时有无穷多个最优解,求实数a的值;

问题4:若函数z=ax+y当且仅当在点A(5,2)处取得最大值,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问题5:若圆(x-2)2+(y-3)2=r2(r>0)在可行域内,求最大的r的值.

尝试解答:(1) 关于x的函数f(x)=(-2a+3b-5)x+8a-5b-1,如果x∈[-1,1]时,其图象恒在x轴的上方,求a2+b2的取值范围;

(2) 设正项等差数列{an}前n项和为Sn,若S4≥10,S5≤15,求a4的最大值.

上述两个问题,表面看分别是函数、数列问题,但深入思考会发现它们本质都是线性规划问题.

三、 将方法演绎到底

例3 已知等腰三角形上的中线长为33,求该三角形的面积的最大值.

分析与略解:本例的思路很清晰,那就是选择恰当的变量,建立目标函数求最大值.但变量如何选择?如何求解目标函数的最大值?这两个问题尤其是前者很现实也很至关重要的,而事实上求函数值域或最值的方法很多,本例的具体解法如下:

方法一:利用余弦定理求解.

如图2,设AB=2b,BC=2a,由cos∠ADB+cos∠CDB=0,得2a2+b2=3.

目标函数为:S=a4b2-a2.

下面可以通过消元转化为二次函数求解或通过基本不等式求解.

方法二:利用平行四边形性质求解.

利用平行四边形的四边平方和等于对角线的平方和.

如图3,延长BD,构造平行四边形.

图3

由平行四边形的四边平方和等于对角线的平方和,

得(4a2+4b2)×2=(23)2+4b2,即2a2+b2=3.下同方法一.

方法三:选择角作为变量,建立三角函数求最大值.

设∠BAC=θ,AB=AC=2x,

在△ABD中,5x2-4x2cosθ=3,∴x2=35-4cosθ.

故S=2x2sinθ=6sinθ5-4cosθ.

下面有两种方法处理上述目标函数求最大值:

① 求导;

② 利用三角函数有界性(6sinθ+4Scosθ=5S…).

方法四:同方法三,得5x2-4x2cosθ=3,∴cosθ=5x2-34x2.

于是面积S=12×(2x)2×1-5x2-34x22=12-(5x2-3)+16.

显然,问题转化为求二次函数的最大值,易解.

方法五:利用解析法,即通过建立直角坐标系求解.

如图4,以BC所在直线为x轴,BC的中点为坐标原点建立直角坐标系.

设B(-a,0),C(a,0),A(0,b),则Da2,b2.

由AD=3,得94a2+14b2=3.

目标函数为:S=ab,下易解.

方法六:利用“阿波罗尼斯圆”求解.

关于“阿波罗尼斯圆”:

平面内到两个定点距离之比为正数λ(λ≠1)的动点P的轨迹是圆.

这样的圆称为阿波罗尼斯圆,其特征是圆心在连接两个定点所在的直线上.

而本例可从AD∶AD=2这一重要信息入手,通过解析法求解.

如图5,以BD所在直线为x轴,BD的中点为坐标原点建立直角坐标系.

则B-32,0,D32,0.

设A(x,y),则由AB2=4AD2,得x-5362+y2=43.

从而,0

方法七:利用三角形重心的性质.

如图6,取AB中点E,连接CE交BD于点G,∴点G是△ABC的重心.

故BG=CG=233且S△ABC=3S△GBC.

所以,S△ABC=3×12×2332×sin∠BGC=2sin∠BGC≤2.

总结与提炼:这道题要找出答案并不困难.在教师的提问、启发下,学生也能发现上述七种解法,但解完之后怎么办?可以说,学生画了龙,教师还得点睛.通过方法的对比,提炼以平面图形为背景的函数最值问题,大致来源于选择边为自变量或者角做自变量;而求函数的最值通常考虑利用初等函数(如二次函数、三角函数)求最值,或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或利用求导求解最值等.

通过一题多解,梳理出解决一类问题的方法,充分发挥一道题的作用,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增加了学习的兴趣.当然,除了一题多解,高三的复习还得注重一题多变,一法多用,深挖细究,在解题的质量上下功夫,本文不再累述了.

尝试解答:求满足条件AB=2,AC=2BC的△ABC的面积的最大值.

高三数学复习是一项系统工程,学生解题能力的提高也非一朝一夕之事.很多高三学生成绩提升的幅度不大,不是做题不够多,而是做了什么题.关于做题,不做则已,做则到位,泛泛而做,

高三语文重要知识点梳理 第5篇

1.通假字

(1)刚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通“毋”,不要)

(2)无失其时(通“毋”,不要)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斑”,此处指头发花白)

(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同“途”,道路)

(5)直不百步耳(直通只,仅仅)

2.特殊词义

(1)河内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2)邻国之民不加少(副词,更、更加)

(3)直不百步耳(只是,不过)

(4)数罟不入洿池(细密)

3.一词多义

(1)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食:前一个为动词,吃;后一个为名词,食物)

(2)数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译(几,若干)

数罟不入洿池(密)

愿令得补黑衣之数(数目)

扶苏以数谏故(屡次)

(3)直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只,不过)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不弯曲)

系向牛头充炭直(通值,价钱)

(4)胜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尽)

驴不胜怒,蹄之(能承受)

其所谓战胜于朝廷(胜利)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超过)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优美的)

(5)发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打开)

发閭左謫戍渔阳九百人(派遣)

百发百中(发射)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花开)

(6)兵

非我也,兵也(兵器)

穷兵黩武(军事力量)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军队)

草木皆兵(士兵)

4.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填然鼓之(敲鼓)

树之以桑(种植)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穿)

然而不王者(称王)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吃)

5、古今异义

(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古:黄河今:泛指河流)

(2)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古:谷物收成不好今:凶恶,厉害)

(3)弃甲曳兵而走(古:跑,逃走今:行,走路)

(4)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古:供养活着的人今:保养身体)

(5)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古:可以凭借今:表示同意,认可)

(6)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古:然意为这样,而意为却今:转折连词)

(7)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古:不要归咎今:没有罪过)

二、文言虚词

1.而

(1)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表修饰:弃甲曳兵而走

(2)连词,表承接:或百步而后止

(3)连词,表转折:然而不王者/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4)连词,表并列: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2.其

(1)指示代词,相当于“那”“那里”:则移其民于河东

(2)代词,作定语成分:移其粟于河内(代河东的)/无失其时(它们的)

3.之

(1)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寡人之于国也/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2)结构助词,的:察邻国之政/王道之始也

(3)衬音助词,无义:填然鼓之/树之以桑

⑷代词,作宾语成分:申之以孝悌之义(指代百姓)/未之有也(代前面所说的事)

4.焉

(1)句末语气助词:尽心焉耳矣

(2)代词:斯天下之民至焉(指代“王”)

5.然

(1)指示代词,这样:河东凶亦然/然而不王者

(2)形容词词尾,相当于“地”:填然鼓之

6.于

(1)介词,对于:寡人之于国也

(2)介词,表比较,比: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高三语文知识点总结梳理 第6篇

倒涎(xián)锱(zī)铢(zhū)岑(cén)寂付梓(zǐ)王嫱(qiáng)憎(zēng)恶尺牍(dú)没镞(zú)

嚼(jiáo)咬文嚼字(jiào)倒嚼(jué)咀嚼

漂(piào)漂亮(piǎo)漂洗(piāo)漂泊

乘(chéng)上乘(shèng)千乘之国

藉(jí)狼藉(jiè)蕴藉

隽(juàn)隽永(jùn)隽秀

鲜(xiān)鲜活(xiǎn)寡廉鲜耻

2.字形辨识

辑(jí)辑录揖(yī)作揖楫(jí)舟楫缉(jī)通缉

牍(dú)案牍犊(dú)牛犊渎(dú)渎职黩(dú)穷兵黩武椟(dú)买椟还珠

蝉(chán)蝉联婵(chán)婵娟惮(dàn)肆无忌惮殚(dān)殚精竭虑

涓(juān)涓涓细流娟(juān)娟秀绢(juàn)手绢

3.词语释义

援例:引用成例。援,引用。

流弊:滋生的或相沿而成的弊端。

点铁成金:神仙故事中说仙人用手指一点使铁变成金子。比喻把不好的作品改好。

学富五车:形容书读得多,学问渊博。

才高八斗:形容富有文才。谢灵运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杀青:古人著书写在竹简上,为了便于书写和防止虫蛀,先把青竹简用火烤干叫杀青。后泛指写定著作。

尺牍:书信。古代书简约长一尺,故名。

索然无味:也写作“索然寡味”,形容乏味,没有兴趣的样子。

4.词语辨析

斤斤计较·锱铢必较

斤斤计较:形容过分计较微小的利益或无关紧要的事情。

锱铢必较:对极少的钱或很小的事,都十分计较。

顺畅·通畅

顺畅:顺利通畅,没有阻碍。

通畅:(1)运行无阻。(2)(思路、文字)流畅。

简洁·简捷

简洁:(说话、行文等)简明扼要,没有多余的内容。

简捷:(1)直截了当。(2)简便快捷。

幻觉·错觉

幻觉: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没有外在刺激而出现的虚假的感觉。

高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第7篇

1、理解B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2、分析综合C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二.近四年宁夏海南高考卷文言文试题特点

(一)选文特点

高考考查的文章大致可分为史传文和散文两大类,以近四年宁夏卷为例,节选自《新唐书·韦丹传》,节选自《晋书·嵇绍传》,节选自《宋史·朱昭传》,节选自《明史·花云传》,四年皆为史传类,文章相对完整、相对独立,篇幅在600—700字之间。史传类文章无非记人(一人多事)和记事(一事多人)两类。前者结构特点是:人-简历-性格特点-事件①-事件②……如的《韦丹传》;后者结构特点是:事件-缘由-人物①-人物②……结局,如的《朱昭传》。

(二)设题特点

以近四年宁夏卷为例,文言文试题分为两种类型:选择题(3道共9分)和主观翻译题(2道共10分),其中三道选择题测试角度也很固定,分别是实词考查、信息筛选、分析概括题。

1.实词考查题:

高考高考例析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早孤,从外祖颜真卿学孤:幼年丧父

B.始城州,周十三里城:构筑城墙

C.法废人慢,当济以威济:渡过难关

D.与若期一月还之期:约定时间

答案为C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山涛领选,启武帝启:禀告。

B.如卿所言,乃堪为丞堪:能够。

C.尚书左仆射裴颁亦深器之器:看重。

D.时人许以远致许:答应。

答案为D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震威城兵马监押,摄知城事摄:代理

B.昭率老幼婴城,敌攻之力婴:环绕

C.于是夜缒兵出,薄其营薄:削弱

D.城上鼓噪乘之,杀获甚众乘:追逐

答案为C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杖剑谒太祖于临濠杖:拿着

B.猝遇贼数千,云翼太祖翼:保护

C.贼非吾主敌,盍趣降趣:归顺

D.徇镇江、丹阳、丹徒、金坛徇:掠取

答案为C

从四年高考试题可知,实词考查以常见的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为主,重点考察实词的语境义,如07年的济:渡过难关,放在语境中不合情理。

2、信息筛选题

高考例析

07年: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韦丹“助民安居”的一组是()(3分)

①民贫自鬻者,赎归之②教种茶、麦,仁化大行

③罢八州冗食者,收其财④度其费为估,不取赢利

⑤免半赋,徐取其偿⑥韦丹有大功,德被八州

A.①③⑤B.①④⑥

C.②③⑥D.②④⑤答案为C

08年: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说明嵇绍敢于直言谏劝的一组是(3分)

①时人许以致远,绍以为必不成器

②以不阿比凶族,封弋阳子

③自顷礼官协情,谥不依本

④宜省起造之烦,深思谦损之理

⑤当轨物作则,垂之于后

⑥若释公服从私宴,的不敢辞也。

A.①②⑤B.①③⑥C.②④⑥D.③④⑤答案为D

09年:以下句子中,全部表明朱昭坚决主张抗敌的一组是(3分)

①今天子圣政一新矣②取传禅诏赦宣读之

③汝辈背义偷生,不异犬彘④妻子不可为贼污

⑤大丈夫一生之事毕矣⑥昭跃马从缺城出

A.①②④B.①③⑥C.②⑤⑥D.③④⑤答案为D

10年: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花云艺高人胆大的一组是(3分)

①拔剑跃马冲阵而进②黑将军勇甚,不可当其锋

③斩首千百计,身不中一矢④贼缚云,云奋身大呼

⑤起夺守者刀,杀五六人⑥骂贼不少变,至死声犹壮

A.①②④B.①③⑤

C.②③⑥D.④⑤⑥答案为B

从以上四道高考题来看,信息筛选题题干指明传主的某一方面的特点,题肢由6个从文中抽取的句子组成,备选项各为三个句子,要求选出全部符合要求的一项。从设误特点上,6个句子其中有2-3句不合要求,比方07年全都表明韦丹“助民安居”的一组,其中③罢八州冗食者,收其财,体现韦丹整顿吏治,⑥韦丹有大功,德被八州则体现韦丹有大功劳,10年全都表明花云艺高人胆大的一组中,②黑将军勇甚,不可当其锋,体现花云的勇猛,⑤起夺守者刀,杀五六人⑥骂贼不少变,至死声犹壮体现了花云临危不惧的铮铮铁骨,此三句均不符合要求。

3.分析概括题

高考例析0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韦丹为人率直,敢于发表不同意见。旧例规定,凡出使外国,朝廷赐下州县官员名额,卖出后充作资费,韦丹认为费用应有朝廷支付,不可卖官求钱。

B.韦丹认为法令废弛会导致人们对它的轻视,因而主张严惩谋反的刘辟;对所治三州,认为并非要害之地,不必多花费国家钱财,不如划归河东管辖。

C.韦丹对贪污现象仔细核查,责之甚严。仓库主管十年间侵吞粮食三千斛,韦丹抄没其家,查得实据,下令一月之内如数补还,保住国家财产不受损失。

D.韦丹去世之后,裴谊建议为他设立祠堂,刻石记功,当朝宰相也认为他的功德使江西老幼思之不忘。皇上于是下令观察使上报韦丹的功绩并刻碑表彰。答案为c

分析概括题概括评价中心思想或表达技巧及作者的观点。注重引导学生理解文意:抓住人、时、地、事四要素,弄清楚哪些人做了哪些事,对谁做的,什么时间、什么情况下做的,人物之间是什么关系等等,不要把一个人当成两个人,也不要把两个人当成一个人。通常选项中的错误都出在这四要素的混淆上,我们一定要仔细分析。如07年的分析概括题,错误的选项为C.“韦丹对贪污现象仔细核查,责之甚严。仓库主管十年间侵吞粮食三千斛,韦丹抄没其家,查得实据,下令一月之内如数补还,保住国家财产不受损失。”和原文对照,“有吏主仓十年,丹覆其粮,亡三千斛,丹曰:“吏岂自费邪?”籍其家,尽得文记,乃权吏所夺。”错误选项却把侵吞粮食的主角说成是“仓库主管”,实属张冠李戴。

4.句子翻译

高考例析:08年.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谥号所以垂之不朽,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

(2)寻而朝廷复有北征之役,征绍。绍以天子蒙尘,承诏驰诣行在所。

要求翻译的句子文言现象较为集中,涉及实词理解、虚词意义与用法、句式及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现象,比方上句中的“所以”“行”“寻”“征”“以”皆为关键词。

这四题的安排顺序是很有讲究的,从点到面,从小到大,从个别的字词语句文段到全文内容的理解,每一题都要结合语境从文中找答案。学生一般的做法是,先阅读一遍文章,然后对照原文按照题目顺序一个一个做下。这样,不仅浪费了学生的很多时间,纠缠于选文字词句的理解而不得要领,而且也违背了人们认知事物时从面到点,从粗到细的规律。所以,我们完全可以指导学生先从文言文阅读纯客观题最后一题看起,倒着顺序做。

三.应对策略

第一步:倒吃甘蔗

1、读信息筛选题题干——定中心

信息筛选题的设题思路是把文中表现人物某一方面特点的若干信息抽出来,让考生辨析,据此可判定文中写的是什么样的人物,有怎样的性格或品质,或行为有何特征等。

做文言文时,先阅读这个题目的题干,从而了解文章的人物及中心,带着这个中心去读原文,就可以做到有的放矢。

2、读分析概述题选项——定内容

概述题所给选项是命题人对文意的概括,其中虽有一项“不正确”,却有三项是正确的,这正是给我们整体把握文意的提示.

这一步骤,建议基础较差的同学放在读原文之前进行,而基础较好的同学可以在读完原文后读此题来印证自己所获取的信息。

第二步:节节划读

划读史传文,就是用竖线把结构中的段落层次划分出来。这样有利于理清脉络,即使没读懂,也至少要知道事件、时间、人物间的关系。

第三步:读题目,定答案

1、文言实词题:内外推义

语境推义(填空),句法推义(对称性、搭配性),语汇推义(其他合成词或成语)

音形推义(不得已而为之)。

2、信息筛选题:细究题干

筛选之前,一定要把题干中的要求分析清楚:包含几方面的内容,要选出错误的还是正确的选项等等。

如09湖北卷题11,要求选出分别表明“生存艰难”和“无所畏惧”的选项,那么一个是内容要对应,一个是顺序要符合。

3、分析概括题:理解文意,按图索骥

理解文意:抓住人、时、地、事四要素,弄清楚哪些人做了哪些事,对谁做的,什么时间、什么情况下做的,人物之间是什么关系等等,不要把一个人当成两个人,也不要把两个人当成一个人。通常选项中的错误都出在这四要素的混淆上,我们一定要仔细分析。

结束语:做文言文阅读题,原则是:里应外合

里应(解题技巧):

1、倒吃甘蔗——粗略了解文章内容

2、节节划读——理清文章脉络

3、读题目,定答案

外合(全面积累):

高三语文成语故事梳理 第8篇

蔡元培——文人的骨气与底气

古今中外,成功者甚多,我们不难从中遴选出自己推崇的对象,但若将某人推崇为大师、完人,这肯定是一件容易离谱的事情。在现代中国,除了北大老校长蔡元培先生,还有谁能无愧此誉?这并非一个人或是几个人的私见,而是蔡元培同时代众多学人的共识。

一.生平简历

“大德垂后世,中国一完人。”在中国近代史上,蔡元培是令人高山仰止的大丈夫,民国的圣人。在晚清民国的历史舞台上,蔡元培是一个极有个性的人物。他身为前清翰林,顺应历史潮流,转型成为资产阶级革命家,曾一度为排满革命实施暗杀,1904年组织光复会,1905年加入同盟会,革命信念终生不渝。民国初肇,他任教育总长。1916年12月26日,掌北京大学,实施“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治校方针,使北大气象一新,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发源地。他是新文化运动之父,后出任中央研究院院长。他一生倡导科学与民主,宣扬劳工神圣,奉“以美育代宗教”。

二.人物事迹

1、“学不厌,教不倦”

教育家马相伯回忆,1901年蔡元培曾与张元济、汪康年一道拜他为师,学习拉丁文。每天早晨,蔡元培从徐家汇步行四五里路到土山湾马相伯家上课。由于求学心切,头一次,蔡元培去得太早,5点多钟,天边刚有一丝曙色,他在楼下低声呼唤“相伯,相伯”。马相伯感到惊奇,大清早的,谁来喊魂?打开窗子望去,来人是蔡元培。马相伯名士派头足,急忙摇手,对蔡元培说:“太早了,太早了,八九点钟再来吧!”蔡元培并没有感到不悦,三个钟头后,他又回来了。这一年,蔡元培34岁,仍有程门立雪的虔诚劲头。

2、“知进知退”:七辞北大校长职务

七次辞职,各有原因。第二次辞职是因为北大学生要到北洋政府请愿,反对中日一个军事协定,他劝说不成,当天请求辞职。第三次辞职是在五四运动期间,学生游行到天安门,北洋政府抓了许多北大学生。他奔走要求释放,等5月7日学生一放出来,他就公开通电,以辞职表示和北洋政府的不合作。结果因为政府一再挽留,包括总统徐世昌在内,他辞职不成。

他一次又一次地辞去北大校长的职务的原因就在他写的《关于不合作宣言》里。他开篇引用了《易经》的话,“小人知进而不知退”。他不是小人,是君子,所以他知“退”。他想起1919年春天华北欧美同学会在清华开会,有人发言说“现在政府哪个部门能离得开留学生,如果留学生都辞职,政府当得起吗?”他提出在黑暗恶劣的时局面前知识分子要懂得进退,退有时候比不进重要,所以提出“不合作”三个字。为了表示自己的不合作,他一次次辞职,一方面是以告退的形式维护自己的人格自尊,另一方面是抗议和示范。

3、“有所不为,无所不容”:整顿北大

在蔡元培的心目中,大学理应是“囊括大典,网罗众家”的学府,遵循“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自然法则。他打过一个极具说服力的譬喻:人的器官有左右,呼吸有出入,骨肉有刚柔,它们相反而相成。蔡元培决意改造北大,并非打碎另做,推倒重来,凡饱学鸿儒皆得以保留教职,更在国内延聘名师,不问派别,不问师从,但求其术有专攻,学有专长。至于不合格的教员,他坚决黜退,不管对方是什么来头,有什么靠山。

蔡元培的改革理念和举措,最令人称道的便是“学术自由”和“兼容并包”。当年,可以这么说:中国有多少党派,北大师生中就有多少党派;有多少学派,北大师生中就有多少学派。办大学,兼容并包其实是非常危险的,弄得好固然可以形成“酒窖”,弄不好呢?就会形成“粪沼”。蔡元培对于 中西文化择善而从,对于各类人才兼收并蓄,使之商量旧学,邃密新知,和平共存,不相妨害。他的态度绝无偏袒,他的器局皆可涵盖,处事公平,无适无莫,大家自然心服口服。

蔡元培办北大,将北大作为自己的孩子来看待,北大是他生命的一部分,北大是他的一个辉煌的文化理想。从此,北大与蔡元培如同血肉般联系在一起。1917年12月17日,北大庆祝20周年校庆的时候,一位音乐家在校庆大会上唱出了一首热情洋溢的歌曲:“春明起讲台,春风尽异才,沧海动风雷,弦诵无妨碍。到如今费多少桃李栽培,喜此时幸遇先生蔡,从头细算,匆匆岁月,已是廿年来。”上任不到一年的蔡元培,就已经将自己融化到了北大里面。他的继任者们,有许多人在追随他,但心有余而力不足;而更多的人不仅不是献身于北大,而是把办学校当作晋升的一个途径了。

三.从蔡元培到当年风流:独立之精神

从北大到后来的西南联大,大学自治、教授治校、学术自由、思想独立,当年师生的风流,就像魏晋风度一样,令后人景仰。这风流包含了不党不官、人格独立、敢于批判的铮铮风骨;弦歌不绝、为人师表、一身正气的泱泱风范;沉潜专注、甘于奉献、光风霁月的谦谦风度。

先来看风骨。蔡元培临大节而不可夺,坚持原则,明辨是非,“柔亦不茹,刚亦不吐”,绝对不是那种只知点头如鸡啄米的好好先生,更不是那种八面玲珑的水晶球。蔡元培应小事以圆,处大事以方,他“躬自厚而薄责于人”,态度极和蔼,使人如沐春风。凡是了解蔡先生的人都清楚,他所讲求的“和”,不是和稀泥的“和”,而是“君子和而不同”的“和”,不可通融的事情他一定不会通融,不该合作的事情他一定不会合作。

金岳霖28岁的时候说过的一段话,“与其做官,不如开剃头店,与其在部里拍马,不如在水果摊子上唱歌。”金岳霖先生认为知识分子能成为“独立进款”的人,所谓“独立进款”,简单说就是要靠自己的本事吃饭。不依附于任何党派,才能真正做到学术自由。不做政府的官员,才能做公共知识分子,承担起批判的责任。联大教授群体,多是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他们爱惜自己的羽毛,一生坚持不党不官。

再来看风范。当年一些大学有条不成文的规定,凡最基础的课程,都须由最有名望的教授执教。因为这些课程由名教授深入浅出地讲授,能把学生带入广阔的天地中。于是,李继侗教“普通植物学”,吴有训教“普通物理学”,王力主讲“语言学概论”,袁复礼讲“普通地质学”。也许正是这样的远见卓识,诞生了许多著名的师生,比如吴大猷与杨振宁、叶企孙与李政道、金岳霖与王浩、杨振声与吴宏聪、闻一多与季镇淮、朱自清与王瑶、沈从文与汪曾祺等。

最后是风度。梅贻琦跑警报,置个人安危而不顾,不失仪容,安步当车慢慢地走,同时疏导学生。儒雅的朱自清身穿马帮的毡斗篷,走在昆明的街头,毡斗篷里是洗刷得几乎失色的西装,戴着眼镜,不伦不类,成为大学另类风景。是真名士自风流,我们说魏晋名士雅人深致,完全适用当年的教授们。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高三语文成语故事梳理】相关文章:

高三语文摸底12-06

高三语文备考复习07-17

高三语文资料目录05-25

高三语文时鲜素材06-23

语文高三复习技巧07-02

高三语文月考07-21

高三语文复习课07-27

高三语文反思范文05-31

高三年级语文试卷07-13

高三语文集体备课07-13

上一篇:说再见别说永远散文下一篇:幼儿园教职工会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