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生化范文

2024-07-22

内生化范文(精选9篇)

内生化 第1篇

内电解-两级生化法处理化工制药废水

介绍了铁屑内电解-中和混凝-兼氧-接触氧化工艺处理高浓度、高色度、成分复杂的`有机废水的实验研究.以铁屑内电解和中和混凝作前处理,降低了废水的色度,提高了废水的可生化性,再利用两级生化处理,使废水达标排放.工程实践结果表明该工艺处理效果稳定,耐冲击负荷.

作 者:曾常华 林波 周百林 ZENG Chang-hua LIN Bo ZHOU Bai-lin  作者单位:曾常华,林波,ZENG Chang-hua,LIN Bo(南昌大学,江西,南昌,330029)

周百林,ZHOU Bai-lin(浙江台州鸿燕医药化工有限公司,浙江,台州,317300)

刊 名:江西科学  ISTIC英文刊名:JIANGXI SCIENCE 年,卷(期): 24(5) 分类号:X7 关键词:铁屑内电解   两级生化   制药废水   生化性  

 

内生化 第2篇

摘要:某些化工废水经常规生化工艺处理后,出水的COD和色度值仍较高,直接采用混凝处理效果不理想,且对混凝剂的`消耗量大.为此,考察了催化铁内电解作为生化后处理工艺的可行性及其作用.试验结果表明,将催化铁内电解置于生化工艺之后,其出水再经絮凝沉淀处理可以取得较好的脱色效果,对COD等污染物也有一定的去除作用,说明催化铁内电解法不但可以作为难降解化工废水的生化预处理工艺,还可作为生化后处理工艺.作 者:刘霞    李少林    魏宏斌    马鲁铭    苏杨    LIU Xia    LI Shao-lin    WEI Hong-bin    MA Lu-ming    SU Yang  作者单位:刘霞,李少林,魏宏斌,马鲁铭,LIU Xia,LI Shao-lin,WEI Hong-bin,MA Lu-ming(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上海,92)

苏杨,SU Yang(上海中耀环保实业有限公司,上海,200092)

期 刊:中国给水排水  ISTICPKU  Journal:CHINA WATER & WASTEWATER 年,卷(期):, 22(19) 分类号:X703.1 关键词:催化铁内电解    后处理    化工废水    絮凝   

内生化 第3篇

高级微观经济学教科书中, 消费者理论通常从消费者理性、连续性偏好的假设出发, 推导出代表性消费者的效用函数, 加上由代表性消费者的禀赋 (收入) 和商品价格所决定的预算约束, 通过求解代表性消费者的效用最大化问题 (UMP) , 得到其对该商品的需求 (Walras需求函数) , 并且在每个消费者的Walras需求函数满足非补偿需求原则 (ULD) 条件下, 将其加总得到整个市场的总需求。市场上的总需求与从生产理论及劳动市场均衡推导出的总供给两大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 就形成使市场出清的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如此通过市场交易, 部分经济主体实现了自己的目的和愿望, 而其余的经济主体, 尽管未能如愿以偿, 但这是他们自愿做出的决策, 怨不得旁人, 最终整个社会仍将实现帕雷托最优。

尽管这一论证十分严密, 却存在不足。完全竞争模型一方面试图用总供给和总需求说明市场均衡价格和均衡量的决定, 另一方面又假设价格既定, 厂商和消费者均为价格接受者。也即是说, 经济学家们在试图说明已经假设的东西, 而将完全竞争市场的价格决定交给市场本身完成。不仅如此, 笔者认为该论证对消费者之间关系的研究也不够深入, 模型仅简单假设消费者同质、相互独立, 而将消费者行为的外部性效应忽略不计。类似地, 在消费者理论中, 学者们对消费者的认识或者停留在价格接受者的状态, 或者从厂商的角度出发, 极大地夸大厂商对消费者购买预期的正确性, 这样不仅忽略了消费者之间因数目和购买力、购买欲望引发的力量作用对市场价格的影响, 也忽略了消费者群体与厂商群体之间的作用对市场的影响。事实是, 与厂商一样, 消费者从来就不是被动的商品价格的接受者, 本文即由此出发, 借助博弈论工具构建了一个消费者与一个厂商的价格博弈模型, 考察市场价格内生化及其对交易的影响。

2 模型的建立

2.1 模型的假设条件

假定市场上仅存在一个消费者和一个厂商, 经济主体进行价格竞争。

2.1.1 关于厂商的假设

假设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厂商采取成本定价方式制定价格策略, 并在市场上扮演垄断竞争者的角色:他因提供独一无二的产品成为垄断者, 因与货币竞争 (而不是直接与其他厂商竞争) 成为竞争者。具体地, 假设厂商首先预测市场需求量q, 继而组织生产并核算成本, 其边际成本为c, 最后根据市场需求确定产品投放市场的价格pp=c+M (q) , 其中M (·) 为q的函数, 表示厂商根据市场需求对其产品价格的修订部分。

2.1.2 关于消费者的假设

假设消费者i在交易前首先根据产品信息体验评价其效用, 制定购买价格使支出最小化。消费者i具有理性、连续的偏好关系, 资源禀赋为ωi。可以证明存在一个表示其偏好关系的效用函数。消费者规划问题为:

其中E (.) 表示数学期望;u (pp, 0, ω) 表示消费者i在厂商定价为pp时持有禀赋ωi选购商品的效用;E[ui (pic, x, m) ]表示消费者i以pic价格购买x单位产品, 同时持有m量剩余货币的期望效用。 (1) 表明当购买商品的效用不低于持币待购效用时, 消费者i才愿意以pic价格购买x单位产品; (2) 是消费者的财富约束, 表明消费者不能超前消费。此外不对效用函数、商品种类另作假设, 效用函数形式可通过市场调查估计, 不同消费者的效用函数不可比较, 但是求解消费者规划问题得到的购买价格以货币计量具有可比性。

2.2 模型构建

1.垄断竞争厂商的规划问题为:

max (pp-c) q…s.t.pp=c+M (q) , pp≥c (3)

厂商出价pp≥c, 否则将无利可图。

2.假设消费者i正考虑是否购买1单位产品, 其规划问题简化为:

解此规划问题, 将约束条件 (5) 代入 (4) , 得

构造拉格朗日函数为:

L=pic-λE[ui (pic, 1, ωi-pic) ]+λui (pp, 0, ωi) (7)

其中λ为拉格朗日乘子。在内点取得极值的一阶条件是:

Lpic=1-λE[ui (pic1ωi-pic) ]pic+λE[ui (pic1ωi-pic) ]m=0 (8)

Lλ=-E[ui (pic1ωi-pic) ]+ui (pp0ωi) =0 (9)

式 (9) 表示消费者出价pic需满足购买1单位产品期望效用必须与持币待购的效用相等, 可知这是交易发生的前提。将式 (8) 变形, 得

E[ui (pic1ωi-pic) ]pic=E[ui (pic1ωi-pic) ]m+1λ (10)

这表明当消费者每单位货币带来的效用与持有每单位剩余货币的效用存在上述函数关系时, 消费者愿意出价pic购买商品以使其支出最小化。由假设, 二阶条件显然成立。

特殊地, 当消费者持有货币多寡不影响消费者效用, 市场信息完备时, 模型可改写为:

式 (11) 表明当消费者以pic价格购买并消费一单位商品的效用大于消费者不消费产品的效用时, 消费者愿意为每单位产品支付pic≤ωi。当pic=ωi是消费者出价的最高限度。故消费者出价为问题 (11) 的解, 且pic≤ωi。

3.消费者与厂商的价格博弈。按照消费者和厂商博弈的类型, 可分为两种情形:

(1) 设消费者和厂商信息完全对称, 同时博弈。又分3种情形:A.若pp=c=pic=ωi, 市场恰好出清, 消费者与生产者各取所需, 交易圆满完成。记pp=pic=p*, 其中p*为市场均衡价格, q为市场商品交易量。B.若pp=c>pic=ωi, 消费者出价尚不足以弥补厂商为此耗费的成本, 显然, 厂商不愿意出售商品, 交易不会发生。C.如果pp<pic, 厂商定价低于消费者定价, 从表面上看, 似乎存在着交易的可能, 而从下面的讨论可知, 这时交易也不会发生。

性质1.在一个消费者和一个生产者同时博弈的完全信息模型中, 存在唯一一个纳什均衡p*p=c=p*ic=ωi。

证明:A.p*ic和p*p分别为规划问题 (3.8) 和 (3.9) 的解, 在p*p=c=p*ic=ωi时, 消费者实现效用最大化, 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 (此时利润为零) , 消费者和厂商都没有改变的愿望, 因此这是模型的一个纳什均衡。

B.对∀ (pp, pic) ∉ (p*p, p*ic) , 不是纳什均衡。分两步骤讨论:a.如上文所述, 当p*p=c<p*ic=ωi时, 厂商的退出价格已经高于消费者保留价格, 交易不会发生。b.当∀ (pp, pic) ∈ (c, ωi) , 且ωi>c, pp<pic时, 即消费者保留价格高于厂商退出限价时, 双方都有交易的意愿。如果厂商定价提高到c+12 (pic-c) , 则厂商的利润将为正, 则 (pp, pic) ∈ (c, ωi) 一定不是均衡。因而, p*p=c=p*ic=ωi为模型的唯一的纳什均衡。

(2) 假设消费者和厂商信息完全对称, 双方重复博弈, 例如拍卖、讨价还价等, 其结果有多种可能, 但p*p=c=p*ic=ωi是一个纳什均衡。需要注意, 以上讨论的模型为市场信息完美、地位相当的一个消费者和一个厂商之间的价格博弈, 是最简单且完美的情形。

3 结 论

通过模型构建, 可得出如下结论:1、完全竞争模型实质是在完美信息条件下, 无数社会经济地位相当的厂商及消费者之间同时进行价格博弈的模型, 其“价格既定”假设中价格的形成并不是由市场确定, 而是因市场上参与交易的消费者和厂商的相互制衡形成, 不是市场为经济主体规定价格, 而是因经济主体在交易时刻行为的相互制衡状态所形成的相对静止均衡状态决定, 且仅为交易双方同时接受并实现交易时的价格。2、市场信息完美, 势均力敌的消费者和厂商若交易达成, 则双方一定以各自保留 (退出) 价格成交, 且消费者保留价格恰好等于厂商退出价格。因此只有那些预期恰好合适的消费者和厂商才有可能实现其目的, 但即使市场信息完美也不能排除交易无法发生的可能性。同时, 若消费者和厂商在市场上的经济地位并不相等, 例如普通消费者与特权阶层在交易中地位不同, 他们与厂商的博弈也将不同, 因而市场总是表现出特殊性。3、当消费者和厂商不参与交易或交易不能发生时, 消费者及厂商交易前的努力将作为沉没成本无法被社会认可, 产品向商品转化的链条在此断裂 (若考虑消费者和厂商的交易成本, 我们还会得出许多有益的结果) 。尽管双方可能有劳无获, 却是自己选择的结果, 毕竟市场是中性的, 各主体在交易前应更为审慎地制定合适而非最合理的价格策略。4、将新模型参与交易的主体数目放大, 无论有多少消费者与厂商在信息完美的市场上参与交易, 若他们双方势均力敌, 消费者群体与厂商群体博弈的情形在表现、结果上均类似于完全竞争模型。但完全竞争模型的各经济主体独立、同质, 丝毫不能影响市场价格, 而本文的新模型尽管各经济主体因偏好、富裕程度不同致使其社会经济地位不同, 对市场的影响力各异, 但他们自始至终参与价格的制定。其次, 交易价格绝非完全竞争模型所假设的由市场本身决定, 而是由处于交易两端的消费者和厂商两大势力集团相互制衡产生, 市场交易只是一种每一对直接博弈的消费者群体和厂商群体对市场的影响恰好处于相互制衡状态时的特殊情形, 此时交易价格不一定是完全竞争市场上的均衡价格, 市场不一定出清, 每次博弈时的交易价格都可能不同, 市场交易存在各种特殊情形。5、通过将市场价格内生化和效用函数的拓展, 新模型能够很好的揭示需求的复杂性。作为基准模型, 新模型的约束条件极强, 但任何放松假设条件的努力都可能带来有益的研究结果, 能更好地观察和解释经济现象。

综上所述, 与传统完全竞争市场相比, 本文构造的新模型通过将市场价格内生化, 证明了完全竞争市场上的价格并非由市场本身决定, 而是由直接或间接参与交易的双方博弈的结果。尽管新模型仅描述了信息完美条件下一个消费者与一个厂商的同时价格博弈, 但通过拓展局中人数目, 新模型将不仅包含完全竞争模型, 还包括了其他更为复杂的情形, 是对经济理论的完善与补充。

参考文献

[1].Andreu Mas-Colell, Michael D.Whinston, and JerryR.Green, Microeconomic Theory.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2].Hal R.Varian, Intermediate Microeconomics A ModernApproach, New York:W.W.Norton&Company, 1990

浅析环境资源成本内生化理论 第4篇

关键词:环境资源;成本内生化;国际贸易

中图分类号:X-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37(2009)10-0166-01

1环境资源成本内生化涵义

环境资源成本内生化是将环境成本通过一些措施重新计入,即恢复其产品成本的真面目:C(产品成本)=C1(非环境成本)+C2(环境成本)。从经济学角度来讲,环境成本内在化是指明确产权以使到有效市场的出现和包含环境成本的价格占主导地位,也就是对环境外部成本进行估价并将它们内化到生产和消费商品与服务的成本中,从而体现资源的稀缺性,消除其外部性。内生化的环境成本一般只占生产成本的1%~3%,理论上应当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不大,而且内部化后一些产业的损失可能从其他产业和企业中得到补偿,或者当前的损失在以后得到补偿。但是环境成本内生化毕竟意味着产品供给成本的提高,产品的市场盈利空间减小。不同国家部门中存在环境资源成本内生化的标准和程度不同,对产品总成本影响产生很大差异,自然影响国际贸易竞争格局。对于发达国家来说,环境成本内在化对产品价格的影响没有发展中国家环境成本内在化造成的影响那么大。

2传统国际贸易中忽视环境资源的成本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以促进经济增长为主要目的,力求实现更多的价值盈余。传统贸易理论在贸易活动的生态环境支撑和产品绩效评价上存在缺陷。传统国际贸易理论追求贸易规模的扩大和创造极大经济效益的基础,是建立在环境和资源的无限供给上。环境成本外在化是相对市场体系而言,指的是被排除在市场机制以外的经济活动的副产品或副作用,这里主要指被排除在生产成本之外的环境成本。由于环境资源成本的外在化,造成产品价格的扭曲和市场的失灵,贸易活动使环境问题不断恶化,环境资源的外部效果引导某些贸易结构趋于不合理,这种不合理又加重了环境问题。传统的国际贸易思想没能正确估价和分配环境资源,没有将环境成本内部化与出口产品生产初端的劳务价格中,因而造成价格扭曲和市场失灵。此外,传统的国际贸易产品生产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在生产过程中排放大量的废气、废水、废渣,在消费过程中也产生大量的废弃物。这些污染物和废弃物往往对生态环境造成危害,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只在终端产品的经济性能上完成交易,而没有考虑到进入交易过程中产品的环境性能(生产过程中的污染)和社会性能(消费过程中的废弃物),而这些产品的性能随着环境和贸易矛盾的日益突出,越来越成为贸易交易过程中进入市场的限制因子,而逐渐受到冠冕堂皇的“绿色壁垒制约”。 为了解决全球范围内所面临的环境退化和资源耗竭以及由此带来的全球发展的不可持续性用贸易和经济手段来解决环境问题,用环境保护措施来遏制急剧扩张的国际贸易规模和激烈的国际贸易竞争,成为目前贸易、环境领域的一种新趋势。中国贸易增长促进了经济增长的同时,经济外贸依存度高,技术进步贡献小,贸易价格条件趋于恶化,环境污染严重,资源耗费巨大,中国入世后,因“绿色壁垒”导致的贸易纠纷日趋增多,环境保护措施对我国出口商品市场准入的影响,成为我国入世后面临的新的挑战。中国只有实现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对外贸易才能继续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3环境资源成本内生化对我国国际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可持续发展以自然资源为基础,同生态环境相协调。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使自然资源的耗竭速率低于资源的再生速率,必须通过转变外贸发展模式,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外贸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各国在处理环境与贸易的关系中尽量遵循同一的目标,彼此合作,既考虑环境保护,也要兼顾经济发展,既不能为了环境而限制贸易,抑制经济发展,也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追求经济发展,应当在经济成本核算时计入环境成本,以维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加快中国产业结构升级,全面发展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减少资源的利用率;增加中国技术创新的投入,提高中国制造产品的技术含量;合理开发利用资源、防止污染、保持生态平衡;树立新的发展观,改变过去以追求数量扩张为主的发展模式,正确处理好规模与结构、速度与效益的关系,更加注重进出口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作用。这些措施都将加快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步伐,保持我国贸易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卢荣忠.环境成本内在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J].国际贸易问题,1999,(7).

生化工程 - 03 第5篇

微生物的营养(nutrition)是指微生物从环境获得它们合成自身的细胞物质和提供机体进行各种生理活动所需的能量,以及形成代谢产物所需的营养物质的全过程。

一、微生物的营养类型

根据碳源不同,分为自养微生物(autotrophic microorganism)和异养微生物(heterotrophic microorganism);根据所需能量不同,分为光能营养(phototrophy)型和化能营养(chemotrophy)型。

上述营养型的分类并非绝对,在自养和异养、光能型和化能型之间都存在中间过渡类型,成为兼性营养型。比如:氢细菌可以利用氢和CO2进行自养生活,也可以直接利用有机物进行异养生活;红螺菌既可利用光能又可利用化能。微生物的营养类型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

二、微生物的营养基质

(一)碳源(carbon source)

碳源主要是碳水化合物,如葡萄糖、糖蜜、蔗糖、淀粉等。葡萄糖:活性碳源,微生物可以直接吸收利用。

淀粉:惰性碳源,先要经过微生物酶水解形成单糖才能被吸收利用。常用的淀粉原料有玉米、土豆、麸皮、米糠等,近年来木薯在发酵工业上广泛用于生产酒精、柠檬酸、谷氨酸、赖氨酸等。

糖蜜是制糖生产的副产品,含有丰富的糖、含氮化合物、无机盐和维生素等,物美价廉,是发酵工业常用的原料。

近年来,醇类、有机酸、石油烷烃也常被用作碳源来发酵生产一些特殊产品。比如用烷烃或脂肪酸发酵生产化工原料长链二元酸。

(二)氮源(nitrogen source)

有机氮源:花生饼、豆饼、棉籽饼、菜籽饼、玉米浆、酵母粉、牛肉膏、蛋白胨、鱼粉、蚕蛹、酒糟、米糠等。提供蛋白质、多肽、游离氨基酸,少量糖类、脂肪、无机盐、维生素和某些生长因子。

无机氮源:铵盐、硝酸盐、尿素、氨水等,与有机氮源配合使用往往效果更好。分子态氮:固氮微生物。

(三)无机元素(inorganic element)

主要功能:(1)构成菌体的组成成分;(2)作为酶活性基团的组成部分;(3)调节微生物体内的pH和氧化还原电位;(4)某些自养菌的能源。

6种主要元素:C、H、O、N、P、S 大量元素:C、H、O、N、P、S、K、Mg、Ca、Fe 微量元素:Mn、Co、Cu、Zn、Ni等

(四)生长因子(growth factor)

微生物生长发育过程中不可缺少而需要量极少的一类特殊营养物质,包括维生素、氨基酸、核苷酸等,以辅酶或辅基的形式参与菌体生长发育过程的酶促反应。许多天然碳源、氮源,比如玉米浆、麸皮、麦糠等含有丰富的生长因子。

三、微生物的培养基(culture medium)

培养基:人工配制的适于微生物生长繁殖或累积代谢产物的营养基质。

(一)按物理状态分类

1.固体培养基(solid medium)

麸皮、米糠、豆饼粉、花生饼粉 + 无机盐 + 水 —— 白酒厂、酿造厂等生产用 溶解的培养液 + 胶凝剂(琼脂、明胶等)—— 实验室用 2.半固体培养基(semisolid medium)

半固体培养基是在培养液中加入少量的凝固剂(如0.2%~0.5%的琼脂)。这种培养基常用于观察细菌的运动、厌氧菌的分离和菌种鉴定等。3.液体培养基(liquid medium)

把培养基成分溶解或悬浮在水中而进行液体培养的培养基。广泛用于微生物的培养、研究和大规模生产。

(二)按营养物质的来源分类

天然培养基(complex medium):动植物组织或微生物的浸出物、水解液等,如蛋白胨、牛肉膏、麦芽汁、马铃薯、玉米粉、米糠、豆饼粉等。

合成培养基(synthetic medium):由已知化学成分及数量的化学药品配制而成,适合于定性定量的研究工作。

半合成培养基(semi-synthetic medium):在天然培养基的基础上,适当添加一些化学药品,补充无机盐等不足,使之更能充分满足微生物对营养的需要。在实验室和生产中使用最多。

(三)按用途分类

基础培养基(basic medium)含有细菌生长繁殖所需的基本营养物质,可供大多数细菌生长

鉴别培养基(differential medium)在培养基中加入某种试剂或化学药品,使培养后会发生某种变化,从而区别不同类型的微生物。例如:伊红美蓝乳糖培养基(EMB培养基,Eosin-methylene blue medium)用于检测水中的大肠杆菌污染。

加富培养基(enriched medium)有利于某种微生物而不利于其它微生物生长而设计的培养基。

选择培养基(selected medium)在培养基中加入某种化学物质以抑制不需要菌的生长而保证需要菌的生长,从而在混杂的微生物中选出需要的菌种。

配制培养基的原则:

(1)目的明确:实验or生产?菌种的营养类型?(2)营养协调:特别是C :N(3)条件适宜:pH、渗透压等

(4)经济节约:尽量选用容易获得、价格低廉的原料作为培养基成分

四、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

 被动吸收:又称单纯扩散,通过滤过、渗透、简单扩散和易化扩散(需要载体)等几种形式,将营养物质吸收进入细胞内。这种吸收形式不需要消耗能量。一些分子 量低的物质,如简单多肽、各种离子、电解质和水等的吸收即为被动吸收。

主动吸收:又称主动运输,必须通过机体消耗能量,依靠细胞载体蛋白来完成的一种逆浓度梯度的物质转运形式。是细胞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机制。被动吸收和主动吸收主要区别有两点:主动运输需要能量和载体,可以跨浓度梯度运输。被动吸收有滤过、渗透、简单扩散和易化扩散,除易化扩散外都不需要载体,但都是顺浓度梯度运输,即靠渗透压来运输,但都不消耗能量。

五、影响微生物生长发育的因素

1.温度

微生物的生长实际上可以看做是生物体的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的有机组合,温度是这些反应的必须条件。

最适温度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最适生长温度未必最适合微生物的生物合成,反之亦然。

2.pH 一般霉菌、酵母最适pH为3~5,细菌、放线菌6.5~8。

不同生长阶段要求pH值不同,过程中pH值会发生改变(变酸为主),改变的原因是:

3.通气(aeration)与搅拌(agitation / stirring)

根据微生物对氧的需求不同,可将其分为3类:   好氧微生物:工业发酵中应用最多

厌氧微生物:分子态氧对其有毒害作用,如丙酮-丁醇产生菌

 兼性微生物:酵母菌有氧生长繁殖,无氧发酵产生酒精 发酵过程中通气一般前少后多

搅拌能打碎气泡,增加气液接触面积,加速氧的溶解,提高空气利用率,促进微生物的繁殖,但过度剧烈的搅拌会导致培养液产生大量气泡,增加污染杂菌的机会。4.基质浓度

高级生化论文 第6篇

摘 要:植物的先天免疫系统可大致分为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的免疫基于细胞表面的模式识别受体对病原物相关分子模式的识别,该免疫过程被称为病原 物相关分子模式触发的免疫(PAMP.triggered immunity,PTI),能帮助植物抵抗大部分病原微生物;第二个层面的免疫起始于细胞内部,主要依靠抗病基因编码的蛋白产物直接或间接识别病原微生物分泌的效应子并且激发防卫反应,来抵抗那些能够利用效应子抑制第一层面免疫的病原微生物,这一过程被称为效应子触发的免疫(effector-triggered immunity,ETI)。这两个层面的免疫都是基于植物对“自我”及“非我”的识别,依靠MAPK级联等信号网络,将识别结果传递到细胞核内,调控相应基因的表达,做出适当的免疫应答。

关键词: 植物;先天免疫;研究进展

Recent Advances in Plant Immune System

Abstract:The innate immune system of plants can be generally divided into two levels.One,named PAMP-triggered immunity(PTI),is based on the recognition of 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 by pattern-recognition receptors,which confers resistance to most pathogenic microbes.The other begins in cytoplasm and mainly relies on recognition of microbial effectors by plant resistance proteins in direct ways,which then initiates potent defense responses.This process,termed effector-triggered immunity(ETI),is necessary for defense gainst pathogens that can secret effectors to suppress the first level of immunity.Activation of these two layers of immunity in plant is based on distinguishing and recognition of “self” and “non-self” signals.Recognition of “non-self” signals can ctivate signal cascades,such as MAPK cascades,which will then induce defense gene expression and corresponding defense responses.

Key words: plant;innate immunity;progress

1 植物的先天免疫机制

Jones and Dangl根据近年的研究进展,总结出植物与病原体之间互作的模式[1]图,被称为植物病理学中的“中心法则”。它将植物与病原体间的互作分为两层防御系统( 图1) 。第1层防御系统称为病原相关分子模式触发的免疫反应(PAMP-tringered immunity,PTI)它通过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s,PRRs)来识别病原相关分子模式 (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PAMPs),例如细菌鞭毛蛋白 (flagellin)、脂多糖(Lipopolysaccharede,LPS)、真 菌 的 葡 聚 糖 (glucans)、几丁质(chitins),以迅速触发基础免疫,包括超敏(HR) 反应、活性氧爆发(ROS)、植物抗毒素的产生以及一些抗病相关基因的表达。此类防御反应可以有效地抑制病原菌的生长,控制病情,类似于动物的天然免疫。

然而在植物与微生物协同进化过程中,病原菌进化出一些能抑制PTI发生的机制,来躲避或干涉植物第1层防御系统,如效应因子(effctors)病原菌将众多效应因子蛋白运送进入植物的细胞质中与宿主蛋白发生作用,抑制基础免疫响应 PTI,从而在植物体内积累大量病原体[2]。针对这一情况,植物进化出应对病原菌侵袭的效应因子触发的免疫性(effectors-triggered immunity,ETI)机制,属于植物的第2层防御系统,更类似于哺乳动物中的适应性免疫。可是植物中的效应因子触发的免疫同哺乳动物中的适应性免疫也存在区别,植物中效应因子触发的免疫因子( R蛋白) 被稳定地编码在有机体的每个细胞中,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讲,植物的两个免疫系统均属于天然免疫系统。即植物先天免疫系统包括两类反应过程:由病原菌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 PAMPs)诱导的基础免疫反应(PAMP-triggered immunity,PTI)和效应因子诱导的特异免疫反应(effector triggered immunity,ETI)。

PTI即基础抗性,是指在病原菌刚刚与植物接触的瞬间,植物通过其细胞表面的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s,PRRs)来感知病原菌的保守的分子特征PAMPs,从而识别各类微生物、感知PAMPs而启动的主动的.非特异的防卫反应,是由病原微生物表面的多糖、几丁质、鞭毛蛋白等诱导的一种非特异和被动性防卫反应。PTI主要有3个要素构成: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MPs)、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s,PRRs)和识别后的应答反应。PTI抗性可识别和响应包括非致病菌的许多类微生物,因适应性较广而具有广谱抗性的特点与PTI不同,以基因对基因假说(Gene for gene)为基础的ETI反应是通过抗病基因(Resistance,R)蛋白识别病原菌效应子并启动的主动的特异的防卫反应,是植物的一种特异性和主动性防卫反应。经典的基因对基因假说(Gene for gene),主要描述ETI反应的遗传基础;在分子水平上,抗病蛋白(Resistance,R蛋白)识别病原菌编码的效应蛋白(effector,效应子);无毒蛋白(Avr)就是一种效应子,Avr蛋白与R蛋白直接或间接识别,从而产生ETI,即基因对基因的抗病性。R蛋白激活ETI后,使植物产生抗性,其表现形式是侵染位点的细胞凋亡,即过敏反应,从而限制病原菌的生长、繁殖和扩张。

植物对PAMPs的识别 (pattern recognition,PR)是植物免疫的最基本过程。这种主动防御反应被定义为植物的基础抗性(basal disease resistance),也称为基础免疫(basal immunity),而植物产生针对性更强的抗性蛋白(R蛋白) 识别病原菌的效应因子活性,并通过效应因子触发型免疫(ETI)来重建植物的抗性,其中主要涉及基因与基因(gene-for-gene)之间的相互作用问题。这种主动防御被称为植物的R-基因抗性(R-gene-based disease resistance)。应对 ETI免疫施加的正向选择压力,病原微生物通过丢失或加速突变被识别的效应因子( 无毒蛋白) ,逃避 ETI识别,或者进化出新效应因子直接抑制宿主ETI,恢复病原微生物侵染。针对不断变异的效应因子,植物也凭借不断进化出的新型R蛋白重新启动对病原微生物的ETI免疫( 图 1)。

2 植物免疫系统激活产生自我修正的分子模式病原体效应

拟南芥RPM1是外围质膜的NB-LRR蛋白。它是由任一AvrRpm1或AVRB效应蛋白激活。AvrRpm1增强了一些丁香假单胞菌株对拟南芥一样AVRB大豆的毒力。

AvrRpm1和AVRB被一次输送到细胞的III型分泌系统真核生物特异性酰化修饰,并因此定位到质膜。AvrRpm1和AVRB的生化功能是未知的,尽管它们的目标是使RIN4变得磷酸化(1P),并激活RPM1。在没有RPM1,AvrRpm1和AVRB作用于RIN4和其他目标做出贡献毒力。淡蓝色的鸡蛋在这和随后的小组代表未知的蛋白质。

RPS2是驻留在质膜的NB-LRR蛋白。它是由三AvrRpt2半胱氨酸蛋白酶类型的效应从丁香假单胞菌激活。自动处理AvrRpt2由一台主机亲环揭示了共识,但在新的氨基端未经证实,这表明它也可能被定位于宿主细胞膜。AvrRpt2是第三效应靶向RIN4。 RIN4由AvrRpt2裂解导致RPS2介导ETI。在缺乏RPS2的,AvrRpt2裂解RIN4和其他目标,因为是它毒力功能的一部分。

生化组工作计划 第7篇

一、加强听课、评课工作。

教师们互相听课、评课,及时纠正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做到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二、加强教育教学理论学习。

提高教学质量首先要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只有这样,教师们在上课时才能做到目标明确、教学过程有节奏、教学中能以学生为主体,

三、加强集体备课工作。

集体备课过程要齐心协力,发挥集体的力量,拓宽思路,把每一节课备得更好(要创设兴趣情景、要突出重点和难点、要注意学法指导、要精选典型例题)。整个过程要精心设计,决不能跟着感觉走。作业要及时批改,针对学生反馈存在问题的信息,教师应及时给予指导、解决。

四、确立新理念,抓好常规教学:

化学教学中,绝大部分时间是对学生进行课堂教学,而且学生绝大部分知识也是从课堂常规教学中获得,所以要求每一位化学教师以新的教学理念来思考怎样上好每一节化学课要求:根据大纲、教材和学生具体情况认真备好每一节课,科学的设计教法,锁定新的目标,使每一节课都成为成功课例。

五、发挥教师积极性,共同创新

落实科组计划,定时、认真、有一定目标的开好每一个科组会和备课组会,发挥所有教师的智能、潜质,精心研究设计每一节课例,推科组最佳课,最佳教案设计,最佳实验课和创新课。

六、加强组织化学兴趣小组。

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组建小组,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七、加强考试的质量分析工作。

质量分析过程要共同探讨、研究存在问题并及时解决,针对相应问题应提出下一步教学整改计划,做到教学过程一步一个脚印,扎实地过好基础关。

八、加强组织学习各位教师外出参加的会议精神。

让每位教师都能共享信息,为我们的实际教学工作起到指导作用。

九、组织教师写好优秀教学案例、电子板教案、优秀课件,参加评选活动。

十、注重培优辅差工作。

根据我校特点,我们要加大对学困生的辅导工作,尤其是要培养主题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

十一、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

本学期我们教研组每人一星期浏览一次,并交流所获,每一成员都能熟练下载课件,每一个成员会制作简单课件。

具体活动安排

九月份:全年级单元测验,根据测验情况落实培优辅差名单

十月份:每位教师打造一堂具有自己风格特点的示范课

十一月份:化学用语大赛教师课件评比

十二月份:计算题竞赛

内生化 第8篇

生态环境作为准公共物品, 容易发生“公地悲剧”, 造成区域生态环境恶化, 影响居民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科学核定环境容量, 实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 是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选择。通过建立排污权交易市场、开展主要污染物排污权有偿使用, 既能体现谁污染谁付费、污染者付全费的理念, 实现生态环境产权权益;同时能引导要素的合理配置, 降低低污染企业生产成本、激励低污染企业发展, 提高高污染企业生产成本、约束高污染企业扩张, 引导产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矿产开发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是典型的外部负效应:本应生产者和消费者承担的生态环境责任, 最后由当地居民来承担。目前的矿业成本, 包括勘探成本、生产成本、部分资源成本等, 尚缺乏对资源的耗竭性补偿、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的负外部性补偿、安全投入补偿以及企业退出的沉淀成本补偿等。将资源的所有者权益、安全投入、生态环境补偿、转型成本支出等作为完全成本的一部分, 从会计核算上计入总成本, 形成以资源、劳动力、资本的报酬构成的矿产开发企业的私人成本, 以及由矿产开发过程中的高风险性、外部性、资产专用性产生的安全成本、外部成本、转型成本等社会成本在内的完全成本, 理顺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 保证资源的集约节约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及修复。

内生化 第9篇

关键词:文化创意 内生化 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C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9-018-02

一、引言

文化创意经济是以文化艺术为基础,以创意为核心,以高新技术为支撑,通过创造观念价值①提升传统产业附加值的一种新型高端服务业。它是一种跨所有制、跨产业、跨区域的新经济形态,具有强大的整合性、辐射性。文化创意经济的发展,不仅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而且优化了传统产业的结构;不仅促进新兴产业的快速崛起,而且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面对文化创意经济的迅速发展,探究文化创意内生化的经济增长模型,分析文化创意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既是对现代经济增长理论体系的拓展,也为文化创意拉动经济增长的现象提供合理解释,同时对区域经济的转型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文化创意及文化创意内生化

1.文化创意:创意产业与创意资本。文化创意经济一般简称为创意经济或创意产业,英国(1998)最早将其界定为,“源于个体创造力、技能和才华的活动,而通过知识产权的生成和取用,这些活动可以发挥创造财富和就业的潜力。”{2}创意产业之父霍金斯(Hawkins,2006){3}认为“版权行业、专利行业、商标和设计行业共同构成了创意产业或创意经济。”中国创意产业之父厉无畏(2006)④则将其界定为“以创意为核心增长要素的产业或缺少创意就无法生存的相关产业。”可见,创意是创意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要素,成为文化创意经济的价值源泉。

霍金斯(2006)进而认为“创意要素具备资本的特性。”③创意资本是不断地在创意有形化的过程中谋求价值增殖的一种特殊生产要素,主要受文化环境和创意型人力资本两要素的影响。文化环境是创意形成的基础,是吸引创意型人力资本聚集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包容性的文化环境是创意经济发展所必需的社会环境条件之一。创意型人力资本拥有创造性的思维,是创意的重要源泉,通常被称为创意阶层。同样,文化创意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支撑,技术是将创意阶层的点子转化为现实产出的手段,技术进步会促进创意水平的提升。

文化创意的本质是对文化存量的再创造,是新文化知识的再生产,从而具备知识资本的一般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非竞争性,消费者对创意产品的消费不影响其他人的消费,且增加消费的边际成本为零;二是非排他性,即创意产品的供给无法要求消费者向其完全支付费用。文化创意的非竞争性保证了创意的规模报酬递增,非排他性则使文化创意具有很强的外部性。同时也说明,为了保证创意产品供给者的利益,知识产权的保护是非常重要的,有助于文化新创意的催生。

2.文化创意内生化:AK模型的借鉴。内生增长理论强调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与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相比,技术不再以一个被给定的固定比率增长,而是通过内生化的方法,将技术进步以某种方式置于生产函数内部,使得要素的边际报酬不再递减,从而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

在文化创意经济中,与技术进步相比,创意资本成为经济运行的关键要素,是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技术能够将无形创意以生动形象的方式表现,在为新的创意延续生命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如果没有好点子、新创意,创意产业就无从谈起。文化创意是创意经济的价值源泉,技术进步则为价值的实现提供了支撑;文化创意是创意经济运行的核心力量,技术进步则通过加速创意水平的提升来推动经济发展。显然,内生增长模型无法反映文化创意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能很好地解释创意经济现象,但技术进步内生化的研究视角却是值得借鉴的。

AK模型的一种解释是早期版本的哈罗德—多马模型⑤。该模型中的生产函数为:

Y=F(K,L)=min{AK,BL}

其中,A和B为固定参数,K、L分别为资本和劳动。该模型表示产出由资本和劳动的最低供给决定。当AKBL时,模型为:Y=BL,表示在资本充裕的条件下,劳动力是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

在知识经济时代,文化创意经济的运行对人力资本的依赖性很强,与资本要素相比较,人力资本成为经济增长的决定性要素。也就是说,Y=BL模型更能反映文化创意经济的运行。以此为基础,本文将建立文化创意内生化的经济增长模型。但是,与AK模型不同,B表示文化创意要素,它不是固定的外生参数,也不按固定速率增长,而是通过构建创意水平的积累函数,将其视为创意型人力资本积累的结果,即把文化创意内生化。

三、文化创意内生化的经济增长模型

1.模型的构建。文化创意内生化的增长模型是基于以下假设提出的:

(1)物质资本非常充裕,且能完全有效利用。

(2)忽略对物质资本的考察,以突出人力资本的关键作用。

具体模型如下:

设生产函数为:Y=BL(1)

该函数表示在物质资本充分的假设下,产出完全由文化创意水平和人力资本决定。其中,Y为产出,B为文化创意水平,L为人力资本。

弗罗里达(Florida,2002)⑥提出了著名的“3T理论”,认为创意指标主要由“3T”要素决定,即技术(Technology)、人的才能(Talent)和包容性的环境(Tolerance)。本研究借鉴“3T”要素构建文化创意积累函数,其中,人的才能以创意型人力资本存量衡量,包容性的环境以文化存量表示,则:

创意积累函数:B·=εωθLcαAβBγ⑦(2)

该式表示文化创意水平的积累B·由文化存量ω、创意型人力资本Lc、技术A以及原有的创意水平B共同决定,这说明创意的积累B·是创意型人力资本Lc作用的结果,文化创意要素被内生化了。其中,ε是正常数,α、β、θ均为非负常数,分别表示创意型人力资本、技术、文化存量对创意水平提升的贡献率,且α介于0和1之间,排除创意型劳动者的重复工作效应。γ则代表与原有创意有关的创意效率,若γ>0,表示创意的增加导致创意效率提高,若γ≥0,表示创意的增加对创意效率无影响甚至是负效果。

另设,L=LC+LY+LA,表示人力资本L是创意型人力资本LC、生产型人力资本LY和技术创新人力资本LA的总和,且各类型人力资本均以相同的人口增长率n增长,即:

■=■■=■=n(3)

并设,技术以固定比率δ增长,文化存量以固定比率ρ增长,即:

■=δ(4)

■=ρ(5)

2.模型的均衡状态。由生产函数Y=BL可知,人均产出增长率由创意水平的积累率唯一决定,在均衡状态下,二者相等且为正常数。此时,创意以恒定的速率增长,即■为常数。下文将考察产出和创意水平的均衡情况,以及各自的增长路径。

首先,记■=GY,表示产出增长率,且记G*Y表示均衡经济增长率,Y*表示均衡产出。记■=GB,表示创意积累率,且记G*B表示均衡创意积累率,B*表示均衡创意水平。

对(1)式取对数,并对时间求导,易得,■=■+■(6)

由(2)式可得,■=■(7)

由(3)式、(6)式和(7)式得,GY=■+n(8)

在均衡状态下,■是常数。对(7)式取对数,并求导,得

0=θ■+α■+β■-(1-γ)■(9)

由(3)式、(4)式、(5)式和(9)式可知,均衡状态下创意水平积累率GB*:

GB*=■(10)

据(3)式、(6)式、(10)式可得,均衡状态下经济增长率G*Y:

G*Y=■+n(11)

进一步地,由(8)式、(11)式可知,均衡状态下文化创意水平B*:

B*=[■](12)

相应地,由均衡状态下得产出Y*:

Y*=[■] L(13)

3.模型的寓意。在均衡状态下,由(6)、(10)、(11)式可知,产出均衡增长率取决于文化创意水平的提升速率GB*、总人力资本的积累率几和创意型人力资本的积累率n,可见,人力资本是影响创意经济的重要因素之一。(13)式更清晰地反映了人力资本特别是创意型人力资本对总产出的作用。显然,创意型人力资本是文化创意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它的增长率越高,创意水平提升得越快,经济增长率越高,均衡产出就越大。

文化创意的增长率■是影响产出的重要部分。从(10)式可知,它主要受文化存量增长率ρ、技术进步率δ、创意型人力资本积累率n、创意效率γ的影响。由于人力资本积累率已经讨论,下文将主要讨论其他三要素对创意增长率的影响,且由(11)式知,这些要素对经济增长率具有同样的效果,后文将不再重复论述。

由(10)式不难看出,文化创意水平的增长率■与文化存量增长率ρ成正相关关系。显然,文化存量增长得越快,一方面表现为对现有文化的利用率越高,另一方面表现为区域对其他区域文化的包容性越强,那么文化创意水平的提升就会越快。

文化创意水平的增长率■与技术进步率δ成正相关关系。这表明技术进步率越高,对创意水平速率的提升越快。要将无形的文化创意转化为能够体验消费的实体经济,必须得到技术特别是高新技术的支撑。技术的进步速率无疑会影响创意水平的积累。

文化创意水平的增长率■也与和创意增加有关的创意效率γ成正相关关系。当γ>0时,表示创意的积累使得创意效率提高,加快了文化创意水平的提升;而当γ≤0时,创意的积累并没有影响创意的效率,甚至还有负效果,进而影响了创意水平的提升。

四、结论

由上述分析可知,影响文化创意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有创意型人力资本、包容性文化环境、高新技术和创意效率,它们的累积速率与创意水平和产出的增长率直接相关。因而,在区域文化创意经济建设中,首先,要努力构建包容性文化环境,加强与其他区域的文化交流,以开放的姿态容纳各地优秀文化,营造有利于新创意催生的多元文化氛围。其次,要积极建立各种渠道吸引创意型人才聚集,人才的集聚才能促进思想交流,焕发思维创新,形成创意氛围,加速文化创意市场的形成。再次,高新技术水平越高,对文化创意的转化就越现实,要注重技术的开发与引进,实现对内容的消费体验,推动创意经济的发展。此外,还要重视创意效率的提升,区域创意增加得越快,创意产品的差异性就越明显,从而更具经济竞争力。

注释:

①观念价值是指人们在消费商品物理属性的同时,因商品内在的文化属性、象征意义以及个人因消费商品所带来的感受和体验等方面的差异而愿意多支付的价格部分。它因文化创意渗透产生,是附加的文化观念。

②林拓.世界文化产业发展前沿报告(2003-2004)[M].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134-135.

③[英]约翰·霍金斯.创意经济:如何点石成金[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6-220.

④厉无畏.创意产业导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4.

⑤李发昇.一个以劳动力素质为核心的教育与经济增长关系模型[J].南开经济研究,2011(2):122-128.

⑥Richard Florida. The Rise of the Creative Class: And How It’s Transforming Work, Leisure, Community and Everyday Life [M]. New York: Basic Books, 2002: 4.

⑦此处表示文化创意水平的积累,是文化创意水平的增量。后文类似的情况,均表示相应要素的增量。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内生化】相关文章:

肾脏生化05-14

生化系统05-30

生化药物06-16

生化过程06-17

生化制药08-17

生化工程07-21

血清生化指标06-02

生化分析系统06-09

生化检查结果06-29

血脂生化分析07-06

上一篇:十八岁的青春风采作文下一篇:公职律师聘用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