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数学下册《平行四边形》教学设计

2024-07-25

八年级数学下册《平行四边形》教学设计(精选11篇)

八年级数学下册《平行四边形》教学设计 第1篇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使学生通过操作,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感知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平行四边形。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做中学的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情感目标: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探究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会在方格纸上画平行四边形。

教具准备:硬直条做成的长方形、三角形、方格纸、8根吸管(6根长、2根短)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1、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四边形,谁来说说四边形有什么特点?

2、师: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中,哪些图形是四边形?

3、出示一个长方形框架,师:谁来说说长方形有哪些特征?

(长方形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赵老师会变魔术,我只要轻轻一动就能把这个长方形变成什么图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变,师边说边拉动长方形框架,提问:现在变成了什么图形?(平行四边形)对,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平行四边形。

板书课题:平行四边形。

(二)引导发现,合作探究

(1)观察比较,感悟变化

1、请同学们再观察一遍,(师再演示一遍)长方形变成了平行四边形,你还发现了什么?你认为平行四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变化?

生1:我发现了长方形的一组对边变倾斜了,它们的对边还是相等的。

生2:我发现没有直角了,平行四边形有两个钝角和两个锐角。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

(2)动手操作,感悟特征

1、刚才小朋友通过观察发现了平行四边形的这些特点,但这是用眼睛看的,是不是准确呢?你们想通过做实验来验证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验证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探索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你们可以借助剪刀、直尺、三角板、活动角等工具,想办法来验证平行四边形的特点,看能不能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其它秘密,比一比哪一组想出来的方法最多?(小组实验。)

2、汇报:小组派代表说说你是用什么办法验证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生1:我用尺子量,发现了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

生2:我们采用对折的方法,也发现了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

生3:我用剪刀沿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剪下来,变成了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把两个三角形重合在一起,我发现了它的对边相等,一组对角也相等。

师:太棒了,这种方法不仅能证明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板书:对边相等),还发现了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谁还发现了平行四边形的`角的特点?

生4:我用活动角先量平行四边形的一个角,再去量另一个对角,发现它的对角相等。

生5:我用剪刀把平行四边形的一个角剪下来,把这个角和它的对角比,发现两个角重合在一起,另个一组对角也用相同的方法来做,我们发现了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师:能想出这么棒的办法来,真不简单。(板书:对角相等)

3、小结:小朋友可真了不起,先观察推测出平行四边形的特点,再自己动手做实验,验证并发现了平行四边形的这些特点,现在谁能用自己的话完整地说一说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生: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对角相等。

那平行四边形还有哪些特点呢?

4、课件出示:这是哪?(出示学校门口伸缩铁门)你发现了什么?

生:铁门能伸缩。

师:这个铁门为什么能伸缩?我们再来做一个实验。

用小棒做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再拉拉看,然后互相交流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汇报。请两个同学把你们拼的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拿上来拉拉看。

生:三角形拉不动,平行四边形一拉就变形。

师:老师在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对角再摆一根小棒,变成了什么?

生:变成了两个三角形。

师:你再拉拉看,你发现了什么?

生:这样平行四边形就拉不动了。小结:三角形不易变形,比较稳定;平行四边形不稳定,容易变形。(板书:易变形)铁门能伸缩就是应用了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的特性。

(三)巩固提高

1、看来同学们已经和平行四边形交上朋友了,现在老师想来考考大家,请看屏幕(课件):下面哪些图形是平行四边形?老师随意指到一个图形,请同学们打手势,比一比哪个同学的反应最快?

2、知道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你们能动手做出一些平行四边形吗?

生1:老师,我们组是动手画的平行四边形。(请小组内的代表上台演示)

生2:老师,我们组是动手剪的平行四边形。(请小组内的代表上台演示)

生3:老师,我们组是在钉子板上做出的平行四边形。(请小组内的代表上台演示)

师:刚才我们请个别同学介绍了他们的方法,如果有的同学还有不同的方法就和同学交流一下,如果刚才有的同学不会做的就选折一种同学们介绍的方法,自己动手做一个。(师个别指导)

3、拓展练习

(1)数一数下面图形中共有()平行四边形。

(2)把下面的图形改为平行四边形。

(四)课堂总结,巩固新知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吗?

【八年级数学下册《平行四边形》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八年级数学下册《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教学反思

2.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教学反思

3.八年级数学下册《平行四边形判定》教学的反思

4.八年级数学下册《平行四边形性质》教学反思

5.八年级数学下册《平行四边形判定》教学反思

6.八年级数学下册《平行四边形判定》的教学反思

7.八年级数学下册《提公因式法》教学设计

8.八年级数学《平行四边形》教学反思

9.八年级数学《平行四边形》的教学反思

八年级数学下册《平行四边形》教学设计 第2篇

龙王庙初级中学 赵雷鸣

上完这节课,从学生上课情况、作业等多方面发现,本节课所取得的教学效果是值得肯定的,但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为此,本人针对本节课的教学,从内容设计、新课标理念、教法等几个方面作了如下的反思:

1、流畅的教学设计、精心的内容编排、巧妙的时间运用是上好一节新课标理念下的新授课的大前提.

要开展多元化的探究活动,要学生在合作探索中体现和发现新知识,就必须在有限的40分钟时间里尽可能挤出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更多的动手、动口、思考和尝试的机会.因此,整个新授课的教学设计必须很流畅,教学内容与练习的选取必须衔接连贯,不允许有任何时间上的点滴浪费.在教学过程中,本人通过创设情景、引入课题,引导学生探究新知等教学环节.既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又重视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合理调整教学内容,使学生的学习目标更加明确,让学生在动中学.

2、能否以探究活动的形式,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去发现和体验新知识是上好一节新课标理念下的新授课的关键.

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中去.这一节课学生已通过旋转操作的探究方式发现平行四边形是一个中心对称图形,进而探索得出“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对角相等,邻角互补”等特征,对平行四边形有关边和角方面的性质有较深的理解.与此同时,学生也对旋转操作的步骤和要领有了一定的认识,以此为基础,既能体现新课标教学理念,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操作能力,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学生的合作探究要取得成效,离不开教师的正确引导和促进.在探究活动中,教师应扮演一个参与者与促进者相结合的角色,加入学生中去,与学生们一起共同去探求和发现新知识,但这个参与者并不能只为参与而参与,他必须在参与者们产生误解或迷惑的时候提供正确的指引,促进参与者们朝着同一的、正确的方向迈进.而在练习过程中,教师此时就要摇身一变,成为一个新课标理念下知识

传授者的角色,检查每一位学生的练习质量,对不足者及时辅导,较大问题及时在课堂上反馈,好让全班同学加以注意,提高警惕.

学生获得新知识后,接下来当然是要巩固了,我安排了一组灵活应用:安排顺序:练一练,例1,做一做,试一试,巩固与提高,拓展与延伸.

八年级数学下册《平行四边形》教学设计 第3篇

概念课、复习课、讲评课是数学基础型课程教学的基本形式,探究学习是中学数学拓展型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探究学习方式常以“数学活动”形式呈现,所以活动课也就成为一种新的课型。活动课如何体现探究学习的真谛,如何真正地启发学生思维,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中点四边形》的内容是初中数学学习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之后的拓展内容。本课例是根据数学活动课的教学要求而设计的探究性学习,由普陀区特级教师工作室学员进行教学设计并实施教学后进一步修改而成的。教学对象是区内民办学校初中学生,使用的教材是教师自编的校本数学教学资料。

[问题提出]

(一)探究性学习特征

初中数学基础型课程主要以数学的概念教学为主,而探究性学习则没有明确固定的课型。这里我们就以探究性学习的特征研究数学活动课“好课”的表征。

所谓数学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数学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所以,探究性学习应该体现出以下特征。

主体性:探究性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不管什么形式,学习的主人都是学生。目标为学生而定,内容根据学生知识结构而选,教学方法以适应学生认知要求为要。

全员性:作为课程设置,探究性学习必须是面向所有学生的,不同的对象可以选择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学生可以探究不同难度的专题。人可以不同,内容可以相异,但全员参与是必须的。

互异性:探究性学习本身是针对全体学生的,不同学生所反映的思维水平与思维方式是不同的,所以他们所呈现的学习方式、学习过程、学习结果应该有差异性。

本原性:适合探究性学习的内容,一定是能够体现学科本原的核心知识,进而通过探究揭示的也应该是知识的本质属性。这里主要指数学知识的本质属性。

开放性:探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是开放的,即开放的学习空间、探究时间,学习由课堂延伸到课外,探究由课堂扩展到社会,走出课堂,由面向书本转向面向社会、面向生活,使数学学习的内容呈现开放性、生成性和创造性。探究问题的结论应该是开放的,因为探究性学习提供的课程资源是相对开放的,具有生成性,所以获得的结论应该是开放的。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开放的,探究性学习不仅是问题的开放,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发展性思维、求异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充分利用学生的发展性思维寻找、探索问题的多种过程和答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满足以上特征的活动课应该是数学探究性学习的一种形式。探索这种课型“好课”的表征,能为数学探究性学习奠定有效的基础。

(二)数学活动课发展性评价

对数学活动课“好课”表征的研究,以发展性评价的指标作为具体描述内容,其意义也在于检测各阶段数学探究教学的情况,提高数学探究学习的质量。按照课堂教学发展性评价的特征要求与指标体系,我们设计了数学活动课教学评价量表。课堂评价主要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并将学生表现主要放在课后进行评估,这样增加了评价的有效性。指标的选择,主要考虑数学探究学习的要求,参考学科教学知识、课程知识以及学生认知特点。

1.教学目标:落实探究课程对教学的要求,体现学科教学的价值,明确学生认知的主动性、互异性,为“好课”的评价确定依据。

2.内容选择:数学活动课内容一般是必修教学的拓展与延伸,内容应该和学生的认知基础相衔接,具有基础性;内容的选择以主干知识为主,体现主体性;内容的探究要体现知识的本原性。

3.思辨质疑:数学学习活动主要观测学生的思维活动,知识探究的过程反映人们思维的过程,包括对知识的思辨、对教师提出问题的思辨、有自己独立思考的见解;在讨论中,体现学生对问题及其他同伴回答的思考,并提出自己的意见。

4.组织管理:课题的出示符合活动要求(可以提前告知,学生课前准备;可以当堂出示,学生现场思考),组织教学的问题明确、指向性强。学生以活动为主,听讲为辅;活动的形式兼顾学生的差异(分组讨论可以同质或异质),师生互动体现平等、思辨、有效。

5.教学效果:观测学生参与的人数,观测不同学生所表现的个体收获,观测探究活动的过程,观测学生间、师生间的关系,观测活动中学生思维的表现。学生研究的结论,不是课堂学习最重要的目的。

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考虑,一个人从职初教师到成熟教师,课堂教学需要走过哪些历程?各种表征是循序渐进式,还是循环往复式?我们认为,渐进是必然的,反复也是正常的。这里所寻求的无非是想建立一个教师课堂教学专业阶段性发展的标准。但要称其为标准必须具备三方面的内容:(1)两级指标体系;(2)指标的说明;(3)指标的检测方法。限于篇幅,这里不具体解释。目前,本课题研究完成了指标体系的开发与说明,指标的检测正在进行中。

(三)数学活动课“好课”的表征分析

我们研究数学教师活动课“好课”表征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在探索数学探究教学“好课”的标准。按照数学活动课发展性评价的要求,我们对活动课实施的各个环节进行“好课”教学的表征分析。

1.教学目标确定以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为主,追求思辨、有趣、开放

数学教师确定活动课教学目的,应该关注学生探究意识的培养,从课堂活动中激发学生探究意识,从学习语言中反映学生学习思维。教学目标的设计,以知识与技能为载体,过程与方法要有趣,追求积极、愉悦、开放的情感。如平面几何的《中点四边形》一课的教学目标:(1)理解中点四边形的概念,掌握中点四边形的判定、证明及其应用,明确知识的本质属性;(2)观察图形运动变化的过程中,发现相应的基本图形、基本规律,培养运动变化、发现问题的方法;(3)通过画图以及工具操作图形活动,使学生具有成功的体验,获得积极、愉悦的情感,提高学习兴趣,培养主动探索与合作的精神。

2.知识呈现符合学生认知基础,追求引人入胜的高境界

数学教师在活动课的知识呈现时要考虑学习内容与课内知识的联系,教学设计必须符合学生认知基础,可以选择学生已经解决过的问题或者比较熟悉的生活实例作为引入内容。表征的最高境界是能够引人入胜,即表现为情理之中,但又在意料之外的小故事、实际情境或名人轶事等。

3.活动形式多样,思辨质疑,揭示本质,组织有效

数学活动课关键在于学生活动,即学生的思维活动。成熟教师组织教学,围绕探究内容的本质属性,精心设计核心问题,有讲解、对话、讨论、辨析、反驳等多种形式,为知识探索营造耐人寻味的学习环境。

[教学设计]

阶段一:复习旧知,引入概念

复习:四边形的知识,见图1。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希望学生在掌握四边形的知识结构基础上,探究中点四边形知识。

T:我们前面学习了平行四边形及其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今天研究另外一种特殊的四边形,先看下面的问题。

问题1:平面内,有一个平行四边形,若形外有一只青蛙,关于点对称跳跃,最少跳跃几次可以回到出发点?

设计意图:这是一个带有游戏色彩的几何开放性问题,学生可以根据要求设计满足结论的条件,辨析、剔除特殊情况,找出符合要求的青蛙位置。问题本身和本节课学习内容相关,且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学生以小组形式对问题进行探讨、发言。

T:什么叫中点四边形?

如图2,点E、F、M、N分别是四边形ABCD四条边的中点,则四边形EFMN叫做四边形ABCD的中点四边形。

问题2:在任意一个四边形中,你能否分别在四条边上找到一个点,使连接四个点的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说明理由。

学生分小组活动,探究问题。他们的回答可能是多样的,但也会有部分学生找不到中点。

T:启发找到各边特殊点。

T:可归纳为三种证明平行四边形的方法,即(1)两组对边分别平行;(2)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3)两组对边分别相等。

S1:前面说的青蛙跳问题,我认为和这个中点四边形有关,最少跳四次可以回到出发点。

S2:不对,还有特殊情况,比如,三点共线情况怎么跳?

T:这个问题的讨论需要分类,因为时间关系,我们课后再讨论。

阶段二:提出问题,合作研究

探究:任意一个四边形的中点四边形,都为平行四边形。

T:这个中点四边形一定是平行四边形吗?为什么?请大家进行证明。

学生动手操作,完成对问题的研究发现和证明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合作交流,寻找特殊点,创造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情境,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观察、发现、猜想、证明”问题的数学思想和能力。

学生写出证明过程,并展示。证明:

如图3,连接对角线AC

∵E、F、M、N是四边形ABCD各边中点

∴EF、MN分别是三角形ABC和三角形ADC的中位线

∴,(三角形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且等于它的一半)

∴EF∥MN,且EF=MN

∴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T:你是怎么想到用对角线作辅助线的?

S:由中点想到中位线,如EF一定是三角形ABC的中位线,所以想到要作对角线,进一步应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T:还有其他证法吗?

S:连结两条对角线,证明两组对边分别平行或者两组对边分别相等,即得到了平行四边形。

阶段三:概括问题,寻找规律

T:(问题深化)任意四边形的中点四边形都是平行四边形。若改变问题2中四边形的条件或者改变结论,可否使它成为一个新问题呢?

设计意图:以“一般、特殊、一般”的方法发现和研究问题,概括出确定中点四边形形状的主要因素。

S1:老师,什么意思?

S2:若四边形ABCD分别为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和等腰梯形,研究中点四边形EFGH形状。

T:对的,请大家试试。

学生展示自己的探究成果,并讨论规律。

S3:平行四边形的中点四边形还是平行四边形;矩形的中点四边形是菱形;菱形的中点四边形是矩形;正方形的中点四边形还是正方形。

S4:老师,我发现等腰梯形的中点四边形也是菱形。

S5:不对,矩形的中点四边形才是菱形。

S4:那你自己试试,看结果如何,让事实说话。

设计意图:这里有质疑、辨析,有思维的碰撞。

T:(进一步深化,逐步揭示问题本质)那么决定中点四边形EFGH的形状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是四边形ABCD的边?角?对角线?

T:反之若中点四边形EFGH分别为矩形、菱形和正方形,则四边形ABCD是否一定分别为菱形、矩形(等腰梯形)、正方形?

S6:概括规律:决定中点四边形EFGH的形状的主要因素是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的长度和位置,见图4。

(1)若对角线AC=BD,则四边形EFGH为菱形;

(2)若对角线AC丄BD,则四边形EFGH为矩形;

(3)若对角线AC=BD,AC丄BD,则四边形EFGH为正方形。

此时,有部分学生并没有意识到这些,议论纷纷。

T:刚才那位同学概括的结论很好,不过还有进一步完善的必要,因为时间关系,希望课后继续讨论。

[自我反思]

本节课主要是研究中点四边形的性质。这是八年级学生在掌握了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熟记特殊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基础之后,对四边形一章的进一步深化和拓展。这节课从设计到定型一共试讲了三次。

第一次上课,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对中点四边形的成因一步一步进行推导。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比较注重证明的规范和知识框架的构建。学生虽然有合作交流和动手操作的活动,但主要是通过填写教师给出的知识框图来完成。在找出中点四边形与原四边形的形状关系,通过证明找出中点四边形与中位线的关系等教学中,教师几乎没有放手,活动课变成了教师的新授课,我们感觉这节课与概念课区别不大。

第二次上课,教师考虑到学生已有四边形和中位线的知识储备,在课堂上留出了近半节课时间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总结了中点四边形的形状和变化规律,也增加了知识的拓展环节。但由于学生在推导矩形所形成的中点四边形形状时用了全等,没有按照中位线推出,教师又一次将学生拉回既定的思路中,在课的后半段又变成了讲授课的形式。

第三次上课,教师忍痛舍去了精心制作的课件。整节课从问题提出,到探讨、归纳,再到发散和进一步拓展都由学生完成,教师只在关键处以提问的形式适当引导。比如,让学生利用电脑辅助教学,创建一个合作、研究的学习情境;通过图形的变换,使学生很容易发现问题的规律,找出解决方法。一节课下来,学生学得轻松,兴趣很浓厚,精神状态极佳。

在三次试讲的课前课后,我们发现在这节课中学生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在探究过程中,训练了学生的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以及对问题与结论的语言表达能力;二是通过这节活动课,学生主动理解了相关的数学知识的本质。

我们也深刻体会到活动课中教师的行为影响着学生的数学思维。数学学习并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而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我们明白了在三类课程中数学活动课更多地注重学生的参与和思维的开发。对于资优生,我们应更多地应用这一类课型去启发、引导他们的自主学习。

活动课的教学对数学教师来说是一个挑战,思想观念需要变化,一切以学生活动为主,组织教学需要变化,教学设计也需要变化。执教教师三次上课就是经历了这样一个变化的过程,尽管一开始就讲述了探究学习的几个原则,但没有具体实施是体会不到的,何况概念课教学根深蒂固,出现这样的情况是正常的。应该肯定的是在学生出现证明方法质疑、反驳时,教师没有简单处理,而是用了较多的时间让辩论双方陈述自己的观点,是一种高思维认知水平的培养。这节课尽管看起来不够完整,但思维启迪的目的达到了,就是成功。

[研究说明]

八年级数学下册《平行四边形》教学设计 第4篇

通过合作学习《绿叶的声音》,掌握本专题所选诗文鉴赏的一般方法。

重点预设:

1.感悟诗歌情感之美;

2.想象诗歌画面之美;

3.通过朗读表达诗歌所蕴涵的美。

一、导入

师:在走进课文之前,老师先请大家欣赏两幅图画。

师:(出示两幅图片——火红的枫叶和热情的白杨树叶)请大家任选两幅图画中的一幅,扣住枫叶和白杨树的特点,为它配上贴切的标题,可以用一个词、一个短语、一句诗、一句话。

生活动1分钟。

师选择两三位同学说答案。

生交流(老师适当鼓励性点评:很有想象力、情商挺高、抓住了叶子颜色之美、发现了叶子的形状特征等)。

师:老师也为两幅画面配了题目,点击(“晓来谁染霜林醉”,“掌声”)。请大家揣摩一下:老师选配的两个标题跟同学们的有什么不一样?

生适当讨论。

师:谢谢大家的理解。老师配的这两个题目,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除了抓住枫叶和白杨树叶的颜色和形状特征,还附着上了情感和想象,这就增强了画面的美感。

师: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刚才我们从图画中欣赏到了诗情,下面我们一起随诗人青勃去倾听《绿叶的声音》,在诗歌中寻找图画美。

二、过程

(一)初读“叶”之美

师:请大家齐声朗读这首诗。

生齐读。

师:再请大家选择《绿叶的声音》中的一两个片段,仔细揣摩,共同探讨,怎样才能读好这首诗。

生合作后,推荐代表交流朗读,师生共评。

师范读。

(二)感悟“叶”之美

师:课前布置大家预习,请大家交流讨论:从《绿叶的声音》这首诗的不同片段中,你感悟到诗人心中的情了吗?选择一两段说说(请学生写理解片段)。

生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点)

师总结:我们从月夜的叶笛里,听出了思念,听出了幽远;从梧桐叶上的诗句里解读出清静或寂寞哀愁;从白杨树的掌声里,听出了生活的激情……这些不就是生活中形形色色的美吗?

(三)想像“叶”之美

师:古罗马诗人贺拉斯曾经说过:“诗歌就像图画。”现在请大家自己创造,根据诗句想象画面。

教师结合《绿叶的声音》指导想象方法。

1.咀嚼文字,展开想象

举“白天她捻拨阳光的金丝”的例子,学生先说,老师示范。

2.调动生活、知识积累,展开想象

教师示范“青冢上对于美的思念”这一句由知识积累到想象的过程。

学生活动:先独立思考、将头脑中想象到的画面用文字描绘出来,完成后小组交流,将小组内写得最好的推荐给大家。

师:刚才,为了便于大家理解,我们从情感和想象两个角度去感受“叶”之美。其实,“叶”的情感和想象之美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四)再读“叶”之美

生大声激情自由朗读。

师生合作朗读。

师总结:读到这里,大家已经很清楚了,这首诗借助叶的形象,融入自己的情感、发挥想象,表达了诗人对生活中美的感悟。

(点击课件,显示本专题选文共同特征)

本专题其他诗文也都是借助叶的形象,抒发了情感,生发想象,表达了古今中外文学家们心中的美。

(五)合作探究:读出美、感悟美、想象美

古诗《红叶题诗》

围绕话题:

1.读出情感。

2.借“红叶”表达什么情感?

3.根据诗句写一个简短的想象片段。

(六)布置作业

课后多方面收集资料,合作学习本专题其他几篇诗文。

三、结束语

罗丹曾经说:“这个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希望大家从这普通的叶子里发现更多的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更多美,学会“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倾听《绿叶的声音》教后记:

《叶》是苏教版语文课标实验教材八年级下册中的一个专题,这个专题选编了8篇古今中外写叶的诗文,都是用文学的笔法写叶,通过“叶”抒发情感、传达哲思,从不同角度,表达了对生活中“美”的理解和感悟。

笔者希望通过教读其中一首现代诗《绿叶的声音》和一首古体诗《红叶题诗》让学生了解本专题的选文特点,进而掌握学习这一专题的方法。本节课的预期目标是: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感悟诗歌的情感之美;与自我心灵对话,调动生活积累,想象诗歌画面之美;通过朗读表达诗歌所蕴涵的美。

在整体构思和教学过程中,力求体现以下理念:

(一)与学生平等对话

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活动的过程,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都应该得到充分的彰显。在“感悟”和“美读”这两个主题环节中,给出示范,让学生在朗读和理解时有章可循,而不是泛泛而谈导致课堂的无序和低效。在学生探究过程中,教师参与到其中去,倾听学生、激励学生,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激情。

(二)合作探究

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是课堂教学中的宝贵资源,教者引导组织得当,可以使学生之间互相启发、激励,摩擦并迸发出耀眼的思维火花。课前预习时,鼓励学生自由组合,组建学习小组;课堂上,围绕各小组组长展开讨论,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调动学生的知识和生活积累,真正走进诗歌

诗歌很美,但是理解相对较难。要让学生真正走进诗歌,联系学生的生活、调动积累就显得尤其重要。这节课,主体构思是由画入诗、再由诗到画,紧扣“美”,引导学生去感受、想象、表达。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热情较高,联想自己学过的知识和已有的生活体验,进而表达自己对“美”的理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吟咏美读

对诗歌之“美”的感悟,离不开美读。由初读,到范读,到品读,到再读,到合作朗读,笔者希望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提升,在读中想象,构成课堂的亮点。从实施看,学生从初读到再读,进步明显,但因为对现场设备和氛围估计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效果。

作为一堂观摩课,在备课的过程中,笔者考虑得更多的是如何落实预期目标,展示教学效果,对教学中的生成效应没有作过多期待,说明笔者对课堂驾驭能力还没有充分的信心,这将是笔者以后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努力的方向。

点评:

关于“叶”的话题,纷繁复杂,《叶》专题选择了古今中外诗文达8篇之多,或抒情、或议论、或叙事,要想在一节课内完成本专题的教学,难度很大。本教案巧妙地选择了突破口——用文艺性笔调扣“叶”写生活中的“美”,发现并利用了文本的最大价值,为学生学习开辟了一条捷径。

从构思看,本教案选择一古一今两首诗歌作引子,教给学生学法,是“授人以渔”之举,并将学习由课内延伸到了课外。整节课紧扣“叶”之美,激发学生感受、发现、创造生活中的美,是语文学习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教学环节由画入诗、由诗到画,过渡圆润自如;对诗歌的赏析由诵读、到感受、到想象、到创造,符合诗歌解读基本规律,引导学生与作者、与作品、与自己心灵对话。

从学法看,教师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参与并保持积极思考,这一点与新课标的精神是吻合的。

从教法看,教师朗读和解读示范,是积极有效的,不流于形式,将教师在课堂引导组织上的主体性充分彰显出来。

八年级数学下册《平行四边形》教学设计 第5篇

从学生已有的认识和经验出发,让学生通过剪、拼两个全等的三角形,得到了一个平行四边形开始动手探究,让学生亲自经历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教师必须在备课时充分考虑到并为学生提供了很多很好的素材,给学生思考、探究、交流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顺利完成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爱学习数学的思想理念。

2、注重直观操作与说理的结合。

在探究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对边相等、对角线互相平分等性质时,老师必须有意识地让学生进行有条理的思考,有规范的表达和交流。无形中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自觉地思考,自觉地用语言说明操作的过程,养成说理有据的习惯。在中学的教学中更注重抽象思维,初中的这部分教学需要对所思考的过程进行整理分析,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这就需要我们初中教师注重从中学的直观几何过渡到论证几何,从简单图形的计算过渡到推理证明。

3、注重学生个体差异,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要。

不同的学生由于数学的知识和积累的经验不同,他们的认知方式与思维方法也有差异性。教师必须注意这一点,在教学设计要预先设置好多样化的问题,不同层次的问题,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让他们都有参入到学习当中去,尊重学生解决问题有不同的水平。

教师要做好中学与小学教学的衔接:

(1)教师首先应该有意识的多了解小学的教学,多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这样才能真正做好备教材、备学生。

(2)充分利用素材,通过一些有趣的例子展现数学的真实性,经历操作的过程,体会推理的必要性。

八年级数学下册《平行四边形》教学设计 第6篇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条件: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2.能力目标:

⑴经历平行四边形判别条件的探索过程,使学生逐步掌握说理的基本方法;并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能合理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

⑵在补全平行四边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画图能力及丰富的想象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3.情感目标:

⑴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索的活动,在做“数学实验”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意识、主动探究的习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兴趣。

⑵通过探索式证明学习,开拓学生的思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⑶在与他人的合作过程中,培养学生敢于面对挑战和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 教学难点:平行四边形判定方法的应用。

三、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教学策略: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开展有效的数学活动,组织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积极思考,使他们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从整体上把握“平行四边形的识别”的方法。

学生学习策略:明确学习目标,了解所需掌握的知识,在教师的组织、引导、点拨下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真正有效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教法】

探索法:让学生在补全平行四边形的活动过程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讨论法:在学生进行了自主探索之后,让他们进行合作交流,使他们互相促进、共同学习。

练习法:精心设计随堂变式练习,巩固和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

复习回顾:前面我们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哪些特征?

二、新课

1、画一画:

问题:学生小王很调皮,在课间的时候也想学数学老师的样子用三角尺在黑板上画平行四边形,可是画到了一半,上课了,数学老师进来了,小王还来不及擦掉就赶紧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请同学们观察小王留在黑板上的图形,你们能将他未画完的平行四边形补充完整吗?用尽可能多的方法,并且能说明你的理由。

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拿出补全方案,并尝试从平移与旋转的角度和简单推理进行说明;教师分别到各小组参与学生讨论,检查并指导学生活动。让学生思考讨论,再各自画图,画好后互相交流画法,教师巡回检查。对个别学困生可适当点拨,最后请学生回答画图方法。学生可能想到的画法有:1。分别过A、C作BC、AB的平行线,两平行线相交于D;2。过C作AB的平行线,再在这平行线上截取CD=AB;3。连结AC,取AC的中点O,再连结BO至D,使BO=DO,连结AD、CD。4。分别以A、C为圆心,以BC、AB的长为半径画弧,两弧相交于D,连结AD、CD;

提问:同学们怎样知道作出的图形是否都是平行四边形呢?请同学们想一想。让让学生充分的发表自己的见解,然后教师归纳整理。

第一种方法,由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可知,它是平行四边形。

第二种方法,AB∥CD,即把AB平移至DC,由平移特征,有AB∥CD,AD∥BC,根据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我们知道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第三种方法:

由画图知,BO=DO,AO=CO,可以看到A与C、B与D是关于点O成中心对称的对应点,AB与CD、BC与DA是对应线段,∠BAC与∠DCA,∠BCA与∠DAC是对应角,根据中心对称的特征,有

∠BAC=∠ DCA,∠ BCA=∠ DAC。从而 AB∥DC,CB∥DA,由此可以确定这一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教师控制好活动的时间,对于其它画法的讨论,可让学生课后讨论,下一节课解决)

2、做一做

1.下列两个图形,可以组成平行四边形的是()

A.两个等腰三角形 B.两个直角三角形 C.两个锐角三角形 D.两个全等三角形 2.已知:四边形ABCD中,AB∥CD,要使四边形ABCD为平行四边形,需添加一个条件

是:(只需填一个你认为正确的条件即可)。

3.下列给你的条件中,能判别一个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的是()A.一组对边平行

B.一组对边相等 C.两条对角线互相平分.D.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

3、例题讲解

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已知点E和点F分别在AD和BC上,且AE=CF,连结CE和AF。试说明四边形AFCE是平行四边形。

4、随堂练习

1.如图,AC∥ED,点B在AC上且AB=ED=BC,找出图中的平行四边形。

2.如图所示,在 ABCD中,AC、BD相交于点O,点E、F在对角线AC上,且OE=OF.(1)OA与OC、OB与OD相等吗?(2)四边形BFDE是平行四边形吗?

⑶若点E、F在OA、OC的中点上,你能解决(1)(2)两问吗?

5、思维训练

四边形ABCD中,对角线AC、BD交于点O,请你写出两个条件,据此能判断出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如果把这样的两个条件当作一组,你能写出几组?(用符号语言表示)

6、课堂小结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条件: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五、教后反思

(1)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等活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意识、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

(2)通过探索式证明法,开拓学生的思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平行四边形 第7篇

一、动手操作,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教学中我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动手操作活动中“做”数学,使学习数学的过程成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再创造的过程,让学生成为探索者、发现者。本节课通过由“长方形到平行四边形”转化,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推理能力,并通过剪一剪、画一画、改一改等数学活动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学生只有在这样的操作活动中才能真正经历观察、猜测、想象、分析和推理等过程,学生的空间观念才能得到发展。

二、解决问题,让学生成为思考者。

八年级数学下册《平行四边形》教学设计 第8篇

中学物理教学的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即从感性认识开始,逐渐上升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回到实践,这样循环往复,螺旋上升。传统的教学过程把这个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认识过程看成是单纯传授知识的过程,这种教学方法不是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而是把他们当成被动的知识接受器,这样做不仅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压抑了学生的思维,影响了其才能的开发。教师要完成从传统的教学模式到创新教学模式的转变,需要边学习边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提高。

一、从应用入手,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以前知识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通电螺线管具有磁性,能使小磁针偏转,但磁性较弱。本节课我没有按常规的复习来引入新课,而是以让学生观看电磁起重机的工作过程来引入新课,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既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基本理念,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调动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同时通过对短片的观看,学生领会到了科技的发展和进步。

二、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

学生观看了电磁起重机的工作过程之后,有一种强烈的想知道它的工作原理的欲望。这时我巧妙引导,让学生由已知来探究未知。我说:“为什么电磁起重机能够自装自卸呢?”学生通过思考,结合上节学习,想到了通电螺线管的工作原理。我接着引导:“通电螺线管的磁性很弱,那么我们采取什么办法能过增强它的磁性呢?”这一提问使学生的认知发生转机,学生认识到通电螺线管磁性虽然与条形磁铁磁性相似,但强弱有明显区别,从而将学生的思维引到新知识的情景(电磁铁),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做到发所未发。

三、引导探究,总结规律,突破难点

在探求电磁铁磁性强弱与哪些因素有关时,我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的时间,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他们认为电磁铁磁性强弱可能跟电磁铁电压、电阻、电流、匝数、铁芯等有关。我利用副板书将学生的答案都记了下来,然后和他们一起分析:电压多少,电阻的变化最终都影响电流,从而归纳出电磁铁磁性强弱与匝数和电流大小,以及有无铁芯有关。在分析与它们有什么关系时,我通过引导指出利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来研究。接着我先演示电流一定时,改变匝数,引导学生观察电磁铁吸引铁钉的多少,得出结论:电磁铁磁性的强弱与匝数有关,匝数多磁性强;再指导学生自己动手设计电路,寻找在匝数一定时,电磁铁磁性强弱与电流大小有什么关系。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过程,自己连接电路,观察现象,总结规律,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脑、手、眼等各种器官同时“发”起来了,他们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体,充分体会到了成功者的乐趣。

四、走出课堂,开阔视野

当学生真正理解所学基础知识后,定会产生一种要表现自己的冲动。我把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解释电磁起重机的工作原理,学生基本上都能知道它的核心部分就是电磁铁,也知道电磁起重机为什么能够自装自卸的道理。在课的最后,我先介绍学校中有一样东西就是利用了电磁铁,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自然想到了电铃,并且知道其主要结构及核心部分———电磁铁。接着我让学生分析电铃是怎样连续敲响的,使他们在更高的层次上思考、分析,发所未发。然后我留时间让学生充分讨论,分析电铃的工作原理,学生讨论得热火朝天,使全课教学达到制高点。学生通过反思使认识得到了升华,学生的观察、实验、分析、表达能力也就在这一次次发所未发中得到锻炼和提高。我布置的延伸作业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电器设备用到了电磁铁?你能否利用电磁铁的工作原理来搞一个小创造和发明呢?这样就让本节知识得以延伸,走向了生活。

总之,通过这节课我深深感到,教师要给学生留下必要的时间和空间(包括心理空间),并让学生利用这些“空白”自主活动。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处理好“留白”,必须让学生参与。知识是学生自己建构的结果,学习不是“传授—接受”的过程,教是为了学,教要通过学实现。在《电磁铁》一课中,我讲到电磁铁的磁性强弱,提问电磁铁的磁性强弱可能会跟哪些因素有关时,给学生留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留时间组织学生参与、体验和思考;提供机会,组织学生表达和交流,使知识在参与中内化、在参与中外化、在参与中升华。因此,我认为“留白”的自主活动既是学生作为学习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使他们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更是培养学生自信心、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多方面非智力品质的过程,说到底是教师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努力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一种表现。

八年级数学下册《平行四边形》教学设计 第9篇

一、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初中学生接触的第一个戏剧单元。学生对戏剧这种文学样式的了解相对缺乏,但对影视作品却并不陌生,大多数学生还是影视或影星迷,这就为教学提供了一个切入口。教学时可先从师生都熟悉的一部影视作品切入,然后引出剧本的写作,介绍剧本的特点:有高度集中的矛盾冲突,跌宕起伏的情节结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因此,本单元教学的基本出发点为:让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与相关的各种活动的开展,把握剧本在语言运用、人物塑造和情节设计上的特点,加深对现实人生的了解与体验,培养自己的交际能力和合作精神,从而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二、设计思路

本单元的三篇课文均有很强的典型性和代表性。《日出》是戏剧大师曹禺的一部力作,充分体现了他的创作成就与创作风格。《钦差大臣》是俄国杰出戏剧大师果戈理的代表作,它所揭示的结构性腐败被称为“绝对的、永恒的、世界性的邪恶”,因而超越了时空,至今回响不绝。《放下你的鞭子》是我国街头剧中最有影响的代表作之一,产生过巨大的历史作用。这三个剧本,横跨中外,风格各异,有助于学生认识多样的人生和多样的文化。学生对本单元作品所反映的时代背景较为陌生,教学中应尽可能运用多媒体手段(幻灯片、录像)帮助学生了解作家生平与创作的时代背景以及全剧剧情,鼓励学生多渠道地查找和搜集相关资料,了解戏剧的特点,也为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戏剧作品的进一步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要通过分角色表演和课本剧排演,让语文走出课堂,走向生活,让学生深入体会戏剧冲突和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在活动中体味探究与创造的快乐。

三、教学目标

1.了解戏剧的基本特点:激烈的戏剧冲突,凝练的戏剧语言,鲜明的人物形象。

2.通过戏剧排演的指导提升学生的组织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及合作意识。

四、课时分配

本单元总课时为10课时:《日出》3课时,《钦差大臣》3课时,《放下你的鞭子》1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写作1课时,综合性学习1课时。

《日出(节选)》教学设计

一、设计说明

《日出》是本单元的首篇课文,应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性和考虑戏剧特点的前提下,注重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以排演课本剧的形式组织教学,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体验中产生阅读、探究的兴趣;二是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让学生了解作家、作品和有关剧情,在丰富学生戏剧知识、帮助学生解读课文内容的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一种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审美愉悦。

二、教学目标

1.了解戏剧的语言特点,特别要了解课文是如何通过人物对话来推动情节、展开矛盾冲突、塑造人物形象的。

2.从人物性格和人物命运出发,把握作者憎恶腐朽黑暗、同情下层人民的思想感情。

3.通过课本剧的排演,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戏剧特点,培养交往能力和合作精神。

三、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家作品

(二)讨论感知戏剧情节

请几个同学口述课文梗概,互相补充和订正,从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三)讨论探究

1.课文主要的戏剧冲突是什么?是怎样发展的?

2.从这几次矛盾冲突中可以看出黄省三怎样的性格特点?

(四)在把握戏剧内容和人物性格特点的基础上分角色朗读课文。

1.理解这篇戏剧的语言特色。

(1)剧中人物语言不仅要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而且要符合人物的身份、性格和所处的特定环境。重点朗读黄省三控诉潘、李二人的台词,体会并读出黄省三的内心感受。

(2)试补出破折号后省略的话,并说说剧本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

文中有三处破折号用得特别传神:

①那你还可以到街上要——

李石清故意不把话说完,想试探一下黄省三,看他有什么反应,他看到了黄省三脸红不安的样子,似乎有些幸灾乐祸。

②您说,要我去——

对黄省三这样一个胆小怕事的读书人来说,他不敢说出,也羞于说出这个“偷”字来,他没有这个胆量。

③我太冤了,我非要杀了——

黄省三被逼急了,心里发出绝望的吼叫“我非要杀了你”,但是面对潘月亭的怒喝,被吓住了,不敢说出“你”。对黄省三的怯弱李石清早已看透了:“他是说他要杀他自己——他这样的人是不会动手害人的。”

2.两人一组选择某一人物的某一段台词,诵读并解析,互相评议,进一步通过人物语言把握人物心理。

四、拓展延伸

课后阅读《日出》。

《钦差大臣(节选)》教学设计

一、设计说明

《钦差大臣》描写了一个偏僻的小城里发生的一段故事:以市长为首的一群官吏听到钦差大臣要来视察,个个惊慌失措,竟将一个过路的贵族子弟赫列斯达可夫当作“钦差大臣”,对他百般逢迎,拼命贿赂、拉拢。课文节选的是第八场和结尾部分,也可以说是这部喜剧的高潮部分和最富讽刺意义、最精彩的部分。这部分很适合排演课本剧,宜在适当介绍时代背景和相关剧情的基础上,让学生分组分角色演出,在演出过程中体味作品漫画式的人物形象、辛辣讽刺的语言风格和独具匠心的剧情设计,从而充分发挥戏剧表演的学习功能。“哑场”一节,可引导学生认真揣摩此时各种人物的内心感受,以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剧中个性化的语言描写和简约传神的舞台说明分析作者笔下漫画式的人物形象。

2.欣赏作者精巧独特的剧情设计和辛辣讽刺的语言风格。

3.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理解这部讽刺喜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三、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有条件的教师可组织学生观看《钦差大臣》影像资料。学生为分组排演作必要准备。

四、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者及相关剧情,导入新课。

(二)学生分角色朗读,目的有三:其一,进一步了解剧情;其二,揣摩人物语言和心态,把握人物的神态、动作和个性特征;其三,为短评写作奠定基础。

(三)分小组表演,思考问题:

1.以竞赛形式分两组演出,学生评点、交流。

2.剧中市长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揭示了他怎样的性格特征?

3.市长和官员得知上了假钦差的当后有什么表现?想象一下,真钦差到了之后,他们将会有怎样的表现。(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言之成理即可。)

4.画出赫列斯达可夫在信里对市长及其他官员的评价,以此入手,分析赫列斯达可夫形象及其典型意义。

五、写作指导

自选角度,写一篇小剧评。参考题目:1.一幅绝妙的讽刺图——《钦差大臣》人物形象分析;2.讽刺戏剧的一个范例——谈谈《钦差大臣》的语言艺术;3.此时无声胜有声——试析《钦差大臣》的“哑场”设计。

六、拓展延伸

课后阅读整部《钦差大臣》。

《放下你的鞭子》教学设计

一、设计说明

《放下你的鞭子》是抗战初期最著名、最具有代表性、产生了重大影响的街头剧。这是本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也是一篇略读课文。通过前面两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已掌握了戏剧的一些基本知识和欣赏戏剧的一般方法。故此,应让学生在独立阅读和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对话交流,把握人物性格、作品主题及社会意义。同时,要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情境,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丰富他们对戏剧特别是对街头剧的认识。运用本单元知识,尝试自编自演小话剧。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剧中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分析卖艺汉、香姐、青工三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及其普遍的社会意义。

2.在整体把握剧情的基础上,了解街头剧政治性、鼓动性、时效性、通俗性相结合的特点。

3.巩固并运用本单元所学知识,自编自演小话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交往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一)介绍相关知识导入新课

1.街头剧

街头剧又称活报剧、广场剧,多以大众关注的政治时事为题材,对观众进行形象化的宣传,是一种反映时事新闻的短小活泼的戏剧样式,因常在街头演出而得名。街头剧具有很强的政治性、鼓动性、时效性、通俗性,它所反映的往往是当时最热门的话题。

2.写作背景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抗日烈火燃遍中国。广大民众急需发动和组织起来进行一场全民族的抗战。在这历史的关键时刻,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应运而生。它不管在哪里演出,都激起了观众对日寇的极大仇恨,不知有多少热血青年就是因为看了这部街头剧深受感染和教育而毅然奔向了抗日的战场。在抗日战争中,《放下你的鞭子》这样的街头剧,成了团结民众、发动民众、鼓舞民众奋起抗战的有力武器。

(二)从整个剧情和相关台词入手,探究人物形象及其典型意义。

(三)分角色朗读课文。

(四)编写小话剧

八年级数学下册《平行四边形》教学设计 第10篇

知识点1.平行四边形的判定

(1)

按边:①两组对边分别平行;②两组对边分别相等;③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

(2)

按角:两组对角分别相等.

(3)

按对角线:对角线互相平分,在选择以上方法时,应根据题目条件合理选择,若条

件中有对边相等或对边平行可从边入手;若涉及到对角线可从对角线入手;若涉及到角可考虑从对角相等入手,三类方法中选择边进行判定的较多.

知识点2.平行四边形性质的应用

(1)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中边的性质可以证明两边平行线或两边相等;

(2)

角的性质可以证明两角相等或两角互补;

(3)

对角线的性质可以证明线段的相等关系或倍分关系.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为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线段平行及垂直提供了理论依据.

知识点3.三角形中位线

(1)三角形有三条中位线,每一条中位线与第三边都有相应的位置关系与数量关系;

(2)三角形的三条中位线把原三角形分成可重合的4个小三角形,因而每个小三角形的周长为原三角形周长的,每个小三角形的面积为原三角形面积的.

1.如图,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AD=AC,AD⊥AC,E是AB的中点,F是AC延长线上一点.

(1)若ED⊥EF,求证:ED=EF;

(2)在(1)的条件下,若DC的延长线与FB交于点P,试判定四边形ACPE是否为平行四边形?并证明你的结论(请先补全图形,再解答);

(3)若ED=EF,ED与EF垂直吗?若垂直给出证明.

2.如图,在菱形中,点,分别在边,上,平分,点是线段上一动点(与点不重合).

(1)求证:;

(2)当,时.

①求周长的最小值;

②若点是的中点,是否存在直线将分成三角形和四边形两部分,其中三角形的面积与四边形的面积比为.若存在,请求出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3.如图,AM是△ABC的中线,D是线段AM上一点(不与点A重合).DE∥AB交AC于点F,CE∥AM,连结AE.

(1)如图1,当点D与M重合时,求证:四边形ABDE是平行四边形;

(2)如图2,当点D不与M重合时,(1)中的结论还成立吗?请说明理由.

(3)如图3,延长BD交AC于点H,若BH⊥AC,且BH=AM.

①求∠CAM的度数;

②当FH=,DM=4时,求DH的长.

4.已知:如图,平行四边形ABCD,对角线AC与BD相交于点E,点G为AD的中点,连接CG,CG的延长线交BA的延长线于点F,连接FD.

(1)求证:AB=AF;

(2)若AG=AB,∠BCD=120°,判断四边形ACDF的形状,并证明你的结论.

5.如图,在▱ABCD中,点E、F分别在边CB、AD的延长线上,且BE=DF,EF分别与AB、CD交于点G、H.求证:AG=CH.

6.如图,在▱ABCD中,∠ACB=45°,点E在对角线AC上,BE=BA,BF⊥AC于点F,BF的延长线交AD于点G.点H在BC的延长线上,且CH=AG,连接EH.

(1)若BC=12,AB=13,求AF的长;

(2)求证:EB=EH.

7.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BD为对角线,AE⊥BD,CF⊥BD,垂足分别为E、F,连接AF、CE.

求证:AF=CE.

8.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E为AB的中点,F为BC上一点.

(1)如图1,若AF⊥BC,垂足为F,BF=3,AF=4,求EF的长.

(2)如图2,若DE和AF相交于点P,点Q在线段DE上,且AQ∥PC,求证:PC=2AQ.

9.已知:如图,AD是△ABC的中线,E为AD的中点,过点A作AF∥BC交BE延长线于点F,连接CF.

(1)如图1,求证:四边形ADCF是平行四边形;

(2)如图2.连接CE,在不添加任何助线的情况下,请直接写出图2中所有与△BEC面积相等的三角形.

10.如图,在△ABC中,AB=AC,点D,E,G分别在BC,AB,AC上,且EG∥BC,DE∥AC,延长GE至点F,使得BE=BF.

(1)判断四边形BDEF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2)若∠C=45°,BD=2,求D,F两点的距离.

11.在▱ABCD中,点E为CD边上一点,点F为BC中点,连接BE,DF交于点G,且GA=GD:

(1)如图1,若AB=AE=BG=6,AE⊥CD,求AG2的值;

(2)如图2,若EM平分∠BEC,且EM∥DF,过点G作GN⊥BE交AE于点N且GN=GE,求证:AE⊥CD.

12.如图,平行四边形ABCD中,点O是对角线AC的中点,点M为BC上一点,连接AM,且AB=AM,点E为BM中点,AF⊥AB,连接EF,延长FO交AB于点N.

(1)若BM=4,MC=3,AC=,求AM的长度;

(2)若∠ACB=45°,求证:AN+AF=EF.

13.在▱ABCD中,连接对角线BD,AB=BD,E为线段AD上一点,AE=BE,F为射线BE上一点,DE=BF,连接AF

(1)如图1,若∠BED=60°,CD=2,求EF的长;

(2)如图2,连接DF并延长交AB于点G,若AF=2DE,求证:DF=2GF.

14.已知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AE⊥BC于E点,DF平分∠ADC

交线段AE于F点.

(1)如图1,若AE=AD,求证:CD=AF+BE;

(2)如图2,若AE:AD=a:b,试探究线段CD、AF、BE之间所满足的等量关系,请直接写出你的结论.

15.如图1,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E,F分别在边AD,AB上,连接CE,CF,且满足∠DCE=∠BCF,BF=DE,∠A=60°,连接EF.

(1)若EF=2,求△AEF的面积;

(2)如图2,取CE的中点P,连接DP,PF,DF,求证:DP⊥PF.

16.在▱ABCD中,∠ADC的平分线交直线BC于点E、交AB的延长线于点F,连接AC.

(1)如图1,若∠ADC=90°,G是EF的中点,连接AG、CG.

①求证:BE=BF.

②请判断△AGC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八年级数学下册《平行四边形》教学设计 第11篇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同步测试题

班级: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本题共计

小题,每题

分,共计27分,)

1.平行四边形一定具有的性质是()

A.邻边相等

B.邻角相等

C.对角相等

D.对角线相等

2.将一张平行四边形纸片折一次,使得折痕平分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则这样的折纸方法有()

A.1种

B.2种

C.3种

D.无数种

3.如图,▱ABCD的周长为40,△BOC的周长比△AOB的周长多10,则AB的长为()

A.20

B.15

C.10

D.5

4.如图,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相交于点O,且两条对角线的和为36cm,AB的长为5cm,则△OCD的周长为()cm.

A.41

B.12

C.23

D.31

5.如图,▱ABCD中,EF过对角线的交点O,AB=4,AD=3,OF=1.3,则四边形BCEF的周长为()

A.8.3

B.9.6

C.12.6

D.13.6

6.在▱ABCD中,已知AB=(x+1)cm,BC=(x-2)cm,CD=4cm,则▱ABCD的周长为()

A.5cm

B.10cm

C.14cm

D.28cm

7.在▱ABCD中,AB=3,BC=4,当▱ABCD的面积最大时,下列结论:①AC=5;②∠A+∠C=180∘;③AC⊥BD;④AC=BD.其中正确的有()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8.如图,平行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BC=9,AC=8,BD=14,则△AOD的周长为()

A.31

B.15.5

C.20

D.15

9.如图是一个由5张纸片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相邻纸片之间互不重叠也无缝隙,其中两张等腰直角三角形纸片的面积都为S1,另两张直角三角形纸片的面积都为S2,中间一张正方形纸片的面积为S3,则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定可以表示为()

A.4S1

B.4S2

C.4S2+S2

D.3S1+4S2

二、填空题

(本题共计

小题,每题

分,共计24分,)

10.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A+∠C=160∘,则∠B的度数是________​∘.11.已知平行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相交于点O,BC=7cm,BD=10cm,AC=6cm,则

△AOO的周长为________cm.

12.如图,已知在▱ABCD中,∠B=60∘,AB=4,BC=8,则▱ABCD的面积=________.

13.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A与∠B的度数之比为2:1,则∠C=________​∘.14.如图,▱ABCD中,CE⊥AB,垂足为E,如果∠A=115∘,则∠BCE=________度.

15.在▱ABCD中,AE平分∠BAD交边BC于E,DF平分∠ADC交边BC于F,若AD=11cm,EF=5cm,则AB=________.

16.如图,在▱ABCD中,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且AC+BD=20,△AOB的周长为15,则CD=________.

17.如图,在▱ABCD中,∠C=43∘,过点D作AD的垂线,交AB于点E,交CB的延长线于点F,则∠BEF的度数为________.

三、解答题

(本题共计

小题,共计69分,)

18.如图,在▱ABCD中,AC、BD相交于点O,AC=10,BD=8,CD=6,求△OAB的周长.

19.如图,在▱ABCD中,AE⊥BC于点E,AF⊥CD于点F,若AE=4,AF=6,▱ABCD的周长为40,则▱ABCD的面积为多少?

20.已知:在▱ABCD中,∠DAB的角平分线交CD于E.求证:AD=DE.

21.已知:如图,▱ABCD中,AD=2AB,将CD向两边分别延长到E,F使CD=CE=DF.求证:AE⊥BF.

22.如图,已知ABCD是平行四边形,AE平分∠BAD,CF平分∠BCD,分别交BC、AD于E、F.求证:AF=EC.

23.在▱ABCD中,M,N在对角线AC上,且AM=CN,求证:BM // DN.

24.如图,在▱ABCD中,AE⊥BC于E点,点E为BC的中点,tanB=2,点P在BE上,作EF⊥DP于点F,连结AF.

(1)若AD=4,求AE的长;

(2)求证:2AF+EF=DF.

25.平行四边形ABCD中,AB=2cm,BC=12cm,∠B=45∘,点P在边BC上,由点B向点C运动,速度为每秒2cm,点Q在边AD上,由点D向点A运动,速度为每秒1cm,连接PQ,设运动时间为t秒.

(1)当t为何值时,四边形ABPQ为平行四边形;

(2)设四边形ABPQ的面积为ycm2,请用含有t的代数式表示y的值;

上一篇:net高级工程师简历下一篇:军理课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