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电磁辐射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

2024-07-25

生活中的电磁辐射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精选6篇)

生活中的电磁辐射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 第1篇

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 ——生活中的电磁辐射

课题名称:生活中的电磁辐射

一、课题研究背景

进入21世纪,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架设的电源线越来越多,电视,电脑,移动电话,微波炉走入我们的生活,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同时也时波长更长,频率在30000MHz内的电磁辐射充斥着我们的空间,破坏了良好的电磁生态环境,构成了现代社会新的“隐型杀手”。电磁辐射无处不在,电磁辐射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也无处不在.但大部分人们都还没意识到它所存在危害性。因此,我们选择该课题进行研究,我们主要研究了使用电脑过程中产生的电磁辐射及其危害,我们希望从中可以学到知识,但我们更希望通过我们的研究,可以寻找出更好的防辐射的方法,给人们以帮助。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及其意义

课题旨在对电磁波的各方面进行学习:通过观察和查阅资料,了解电磁波的产生及传播途径,了解其对我们的影响;通过对电与磁的探究,了解其在我们生活中的用途;经过分析和讨论,阐述它的害处并针对这些害处讨论相应的防辐措施,整理成文稿形式,与同学们分享研究心得。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及预期目标

(一)理论研究方面:

研究电磁辐射的内涵:电磁辐射是指能量以电磁波形式由源发射到空间的现象。

电磁辐射的来源:主要有天然辐射(天然的电磁辐射来自于地球的热辐射,太阳热辐射,宇宙射线,雷电等)和人工辐射(人工电磁辐射来自于广播,电视,雷达,通信基站及电磁能在工业,科学,医疗和生活中的应用设备)。

电磁辐射的危害:电磁辐射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有四大点:

一、诱发基因突变、促使变异细胞产生(1.皮肤衰老加快。2.白血病在内的各种恶性肿瘤增加。3.T淋巴细胞活性降低、B淋巴细胞活性降低导致白血病在内的各种恶性肿瘤增加。4.精子活性降低、数量减少导致不孕症。5.胚胎细胞产生大量变异细胞导致胚胎发育不良、孕妇流产率升高、畸胎发生率升高)二.激素分泌紊乱(1、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减少导致抗损伤能力降低。

2、垂体分泌生长激素减少导致发育迟缓。

3、甲状腺及旁腺分泌出现异常导致发育障碍、骨代谢异常。

4、松果体细胞产生松果体素少导致免疫力降低、生物钟紊乱。)三.神经衰弱(1、头痛、头晕。

2、失眠、健忘、多梦。

3、食欲差、心悸、心律失常。)四.热效应(1、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导致头痛、头晕、乏力、嗜睡。

2、眼中晶状体变混浊导致白内障甚至双目失明)

(二)实践研究方面:

1、调查生活中电磁辐射较强的电器有哪些?经过我们小组的调查,我们了解到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有较强的电磁辐射的电器主要有:手机、电脑、微波炉、电冰箱、电视等电器

2、如何预防电磁辐射对我们人体的伤害?这是我们小组研究的一个重点,经过我们小组的研究与调查,总结出防辐射主要从6方面入手:。

1)别把家用电器都集中在一起使用。

2)假如有应用手册,应根据指示规范,保持安全操作距离。

3)尽量避免长时间操作。

4)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5)当电器不使用时,最好把电源关掉,而不是让它处于备用状态,这样不仅可以省电,还可以减少微量电磁辐射的累积。

6)多食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以利于调节人体电磁场紊乱。

3、电脑是一项划时代的发明,它给人们带来了工作、学习、生活上的种种方便,但随之也带来了忧虑,人们或多或少地担心长期从事电脑工作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如电脑辐射会不会对人体产生损伤。为更好的了解电脑释放的电磁辐射的危害和我们应采取的防治措施,我们对电脑的相关问题在高二年级展开了调查,经过我们小组的调查,我们了解到大多数人都知道电脑有电磁辐射,并提出了电磁辐射的防治措施。总结如下:1)在电脑桌旁放一盆仙人掌,仙人掌可以吸收电脑释放出来的电磁辐射;2)身体处于屏幕71厘米以外的地方,接受的电磁辐射就会大大减少;3)不要在电脑后面或两侧安置工作台,因为电脑的后背或两侧发出的电磁辐射要远远大于前面的屏幕等。

四、课题研究中运用的主要方法和实施过程

(一)课题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阐述

(1)文献研究法。课题研究开始时,我们对电磁的相关问题了解不多,因此我们需要在文献研究中学习相关的理论并要借鉴他人的经验。通过查询有关的报刊杂志、光盘、及网上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分析研究,掌握与本课题有关的研究动态、前沿进展及已取得的相应成果等。

(2)行动研究法。根据问题—计划—行动—反思等相关步骤,对一些材料进行整理,概括出行动与研究目标中的关系,我们主要通过抽样调查来了解人们对电磁辐射的了解情况,这能够很好的补充我们在课题中不足的地方。

(3)成果分析法。收集整理现有各方面的研究成果、资料(包括论文、课例、文件等),进行归纳总结。

(二)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

本课题在老师的大力支持和全体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经过一年的不断探索和实践,已形成了阶段性的成果,下面介绍一下本课题的研究实施过程和取得的一些成效。我们在进行本课题研究时,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2010年3月)准备阶段:

制定课题计划,落实人员分工,邀请老师对课题研究方案设计进行论证,组织人员学习课题研究的理论,明确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阶段(2010年4月)初步研究阶段:

由于刚接触这个课题,所以我们对电磁辐射的有关情况了解不多,为了方便我们更好的研究电磁辐射,我们首先通过上网查找什么是电磁辐射并了解电磁辐射的来源,通过研讨课、讨论座谈、资料分析等形式的开展研究活动,及时发现研究中的问题,调整和改进研究的方案,计划,及时做阶段性总结,初步形成研究氛围。

第三阶段(2010年5月)全面研究阶段:

在前阶段的基础上,我们这次重点研究电磁辐射对生活的影响和对我们人体的伤害,以及我们应该采取哪些预防电磁辐射的措施。为了更利于我们的研究,我们在高二年级做了一份问卷调查。并对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地进行研究、评估与改进,撰写研究论文。

第四阶段(2006年6月)总结评估鉴定阶段:

完成了对电磁辐射的探讨和研究,我们就对我们小组讨论的内容和结论作出总结,并收集与课题有关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撰写研究报告,邀请老师进行课题鉴定。

五、课题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及评价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以课题组成员为核心,我们成功的完成了关于电磁辐射的研究,了解了电磁辐射的来源和影响并提出了我们小组经讨论过后的防辐措施。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各成员分工明确,互相合作,互相帮助收集电磁辐射的相关资料,整理一些零碎的资料,对有电磁辐射的电器进行分类。各成员积极参与小组讨论,提出自己对预防电磁辐射的意见等。

六、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们虽然针对本课题研究做了一些可谓扎实、有效的研究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我们都清晰的认识到在研究过程中还有许多问题值得反思和改进。

1、人们对生活中存在的电磁辐射的认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2、预防电磁辐射的措施有些较为理论,不太切合实际。

七、研究心得

在这短短几个月的研究性学习中,我们碰到了许多的坎.无论在意见分歧上还是任务分工上,都遇到许多阻碍.但是最后在大家讨论研究下,问题终于迎刃而解.这使我们深切体会到合作,团结与责任的意义.每个人的想法,意见都各不相同,会引起组员意见分歧.然而这恰恰给我们的研究性学习起了重要的作用.因为一个人的思想是比较狭窄的,而大家取长补短,互相帮助得到的结果才是最完美的.所谓”三各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而且研究性学习不是一个人或两个人的事,它是需要整组成员抱着一颗责任心去合作,去团结的.我们达到了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天上不会掉馅饼,研究性学习也一样,没有现成的学习内容,固定的模式,惟一的方法。这也使我们的研究学习更具难度更加丰富。这从中就是对我们学习能力的提高及开拓我们创新精神的另一种考验。在这次从主题制定,素材收集,走访调查,书籍与网络的结合利用,增强了我们的综合素质水平,在这个阶段中,我们体验到了团结互助,分工合作的快乐。

它锻炼了我们锲而不舍的精神。在实际研究调查过程中,我们会遇到一些难题,如问卷调查中的人际交流方面,如何使对方简单正确了解我们的意图,配合我们的调查等。这时总会遇到一些资料与实际情况并不相符合,使得我们必须亲力亲为。自己去实地调查资料等。在这些困难面前我们有时忙得焦头烂额都无法解决,很多时候想过放弃,但在组员之间的互相帮助与鼓励下,最终还是使问题迎刃而解。当研究性学习完成时,我们更坚信: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生活中的电磁辐射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 第2篇

班级;高二(2)班

课题组员:崔云鹏、杨浩、庹元杰、彭世宇、张成昊、陈一峰

课题组长:张皓楠

一、课题研究背景

进入21世纪,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架设的电源线越来越多,电视,电脑,移动电话,微波炉走入我们的生活,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同时也时波长更长,频率在30000mhz内的电磁辐射充斥着我们的空间,破坏了良好的电磁生态环境,构成了现代社会新的“隐型杀手”。电磁辐射无处不在,电磁辐射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也无处不在.但大部分人们都还没意识到它所存在危害性。因此,我们选择该课题进行研究,我们主要研究了使用电脑过程中产生的电磁辐射及其危害,我们希望从中可以学到知识,但我们更希望通过我们的研究,可以寻找出更好的防辐射的方法,给人们以帮助。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及其意义

课题旨在对电磁波的各方面进行学习:通过观察和查阅资料,了解电磁波的产生及传播途径,了解其对我们的影响;通过对电与磁的探究,了解其在我们生活中的用途;经过分析和讨论,阐述它的害处并针对这些害处讨论相应的防辐措施,整理成文稿形式,与同学们分享研究心得。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及预期目标

(一)理论研究方面:

研究电磁辐射的内涵:电磁辐射是指能量以电磁波形式由源发射到空间的现象。

电磁辐射的来源:主要有天然辐射(天然的电磁辐射来自于地球的热辐射,太阳热辐射,宇宙射线,雷电等)和人工辐射(人工电磁辐射来自于广播,电视,雷达,通信基站及电磁能在工业,科学,医疗和生活中的应用设备)。

电磁辐射的危害:电磁辐射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有四大点:

一、诱发基因突变、促使变异细胞产生(1.皮肤衰老加快。2.白血病在内的各种恶性肿瘤增加。3.t淋巴细胞活性降低、b淋巴细胞活性降低导致白血病在内的各种恶性肿瘤增加。4.精子活性降低、数量减少导致不孕症。5.胚胎细胞产生大量变异细胞导致胚胎发育不良、孕妇流产率升高、畸胎发生率升高)二.激素分泌紊乱(1、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减少导致抗损伤能力降低。

2、垂体分泌生长激素减少导致发育迟缓。

3、甲状腺及旁腺分泌出现异常导致发育障碍、骨代谢异常。

4、松果体细胞产生松果体素少导致免疫力降低、生物钟紊乱。)三.神经衰弱(1、头痛、头晕。

2、失眠、健忘、多梦。

3、食欲差、心悸、心律失常。)四.热效应(1、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导致头痛、头晕、乏力、嗜睡。

2、眼中晶状体变混浊导致白内障甚至双目失明)

(二)实践研究方面:

1、调查生活中电磁辐射较强的电器有哪些?经过我们小组的调查,我们了解到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有较强的电磁辐射的电器主要有:手机、电脑、微波炉、电冰箱、电视等电器

2、如何预防电磁辐射对我们人体的伤害?这是我们小组研究的一个重点,经过我们小组的研究与调查,总结出防辐射主要从6方面入手:。1)别把家用电器都集中在一起使用。

2)假如有应用手册,应根据指示规范,保持安全操作距离。3)尽量避免长时间操作。4)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5)当电器不使用时,最好把电源关掉,而不是让它处于备用状态,这样不仅可以省电,还可以减少微量电磁辐射的累积。6)多食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以利于调节人体电磁场紊乱。

3、电脑是一项划时代的发明,它给人们带来了工作、学习、生活上的种种方便,但随之也带来了忧虑,人们或多或少地担心长期从事电脑工作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如电脑辐射会不会对人体产生损伤。为更好的了解电脑释放的电磁辐射的危害和我们应采取的防治措施,我们对电脑的相关问题在高二年级展开了调查,经过我们小组的调查,我们了解到大多数人都知道电脑有电磁辐射,并提出了电磁辐射的防治措施。总结如下:1)在电脑桌旁放一盆仙人掌,仙人掌可以吸收电脑释放出来的电磁辐射;2)身体处于屏幕71厘米以外的地方,接受的电磁辐射就会大大减少;3)不要在电脑后面或两侧安置工作台,因为电脑的后背或两侧发出的电磁辐射要远远大于前面的屏幕等。

四、课题研究中运用的主要方法和实施过程

(一)课题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阐述

(1)文献研究法。课题研究开始时,我们对电磁的相关问题了解不多,因此我们需要在文献研究中学习相关的理论并要借鉴他人的经验。通过查询有关的报刊杂志、光盘、及网上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分析研究,掌握与本课题有关的研究动态、前沿进展及已取得的相应成果等。

(2)行动研究法。根据问题—计划—行动—反思等相关步骤,对一些材料进行整理,概括出行动与研究目标中的关系,我们主要通过抽样调查来了解人们对电磁辐射的了解情况,这能够很好的补充我们在课题中不足的地方。

(3)成果分析法。收集整理现有各方面的研究成果、资料(包括论文、课例、文件等),进行归纳总结。

(二)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

本课题在老师的大力支持和全体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经过一年的不断探索和实践,已形成了阶段性的成果,下面介绍一下本课题的研究实施过程和取得的一些成效。我们在进行本课题研究时,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2012年8月)准备阶段:

制定课题计划,落实人员分工,邀请老师对课题研究方案设计进行论证,组织人员学习课题研究的理论,明确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阶段(2010年9月)初步研究阶段:

由于刚接触这个课题,所以我们对电磁辐射的有关情况了解不多,为了方便我们更好的研究电磁辐射,我们首先通过上网查找什么是电磁辐射并了解电磁辐射的来源,通过研讨课、讨论座谈、资料分析等形式的开展研究活动,及时发现研究中的问题,调整和改进研究的方案,计划,及时做阶段性总结,初步形成研究氛围。

第三阶段(2010年9月)全面研究阶段:

在前阶段的基础上,我们这次重点研究电磁辐射对生活的影响和对我们人体的伤害,以及我们应该采取哪些预防电磁辐射的措施。为了更利于我们的研究,我们在高二年级做了一份问卷调查。并对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地进行研究、评估与改进,撰写研究论文。

第四阶段(1012年10月)总结评估鉴定阶段:

完成了对电磁辐射的探讨和研究,我们就对我们小组讨论的内容和结论作出总结,并收集与课题有关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撰写研究报告,邀请老师进行课题鉴定。

五、课题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及评价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以课题组成员为核心,我们成功的完成了关于电磁辐射的研究,了解了电磁辐射的来源和影响并提出了我们小组经讨论过后的防辐措施。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各成员分工明确,互相合作,互相帮助收集电磁辐射的相关资料,整理一些零碎的资料,对有电磁辐射的电器进行分类。各成员积极参与小组讨论,提出自己对预防电磁辐射的意见等。

六、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们虽然针对本课题研究做了一些可谓扎实、有效的研究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我们都清晰的认识到在研究过程中还有许多问题值得反思和改进。

1、人们对生活中存在的电磁辐射的认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2、预防电磁辐射的措施有些较为理论,不太切合实际。

七、研究心得

在这短短几个月的研究性学习中,我们碰到了许多的坎.无论在意见分歧上还是任务分工上,都遇到许多阻碍.但是最后在大家讨论研究下,问题终于迎刃而解.这使我们深切体会到合作,团结与责任的意义.每个人的想法,意见都各不相同,会引起组员意见分歧.然而这恰恰给我们的研究性学习起了重要的作用.因为一个人的思想是比较狭窄的,而大家取长补短,互相帮助得到的结果才是最完美的.所谓”三各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而且研究性学习不是一个人或两个人的事,它是需要整组成员抱着一颗责任心去合作,去团结的.我们达到了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天上不会掉馅饼,研究性学习也一样,没有现成的学习内容,固定的模式,惟一的方法。这也使我们的研究学习更具难度更加丰富。这从中就是对我们学习能力的提高及开拓我们创新精神的另一种考验。在这次从主题制定,素材收集,走访调查,书籍与网络的结合利用,增强了我们的综合素质水平,在这个阶段中,我们体验到了团结互助,分工合作的快乐。

生活中的电磁辐射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 第3篇

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 要完成培养一代新人的任务, 首先要开发每个学生的这种差异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确, 随着对教育本质的探寻与领悟, 我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 生命因独特而灵动, 成长因个性而精彩。当下, 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开发差异已成为许多教师的思想共识和行动追求。

纵观教育现状, 学生的全面发展尚未受到足够的关注, 由于过于强调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评价等方面的统一, 而忽视学生个体间的差异, 学生的学习已渐渐失去个性, 这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个性发展和创新潜能的开发。长期以来, 受传统文化的影响, 教学以成人本位、知识本位为主流, 强调严明纪律、正襟危坐, 注重步调一致, 要求统一, 无疑千人一面, 被动接受, 失却自我。

学生的学习原本就是一个动态的充满灵气的个性活动, 每个学生都是作为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参与教学活动的始终。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应以学生全面、主动、和谐地发展为中心, 努力发掘和发展每个学生的智能, 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 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 促使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意志、特长在各自原有水平上动态地持续发展, 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 保证每个学生学习活动的时间与空间, 创造多问、多种信息交流的条件, 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和释疑的愿望, 为学生提供体验、琢磨和独立探究的条件, 培养学生各自的特长。因此, 我校提出“促进中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课堂教学行动研究”这一课题, 以期在课堂教学中体现个性教学, 让每位学生都有所发展, 开发和利用学生自身所蕴藏的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引导学生运用独特的学习方式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使课堂教学真正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真正使不同的学生都得到个性化的、充分和谐的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 研究关键词内涵。

个性化, 和大众化相对, 常用来指具有个体特性的需求和服务。

个性化学习是指在承认并尊重学生的学力、兴趣、偏好和能力存在明显差异的基础上, 以促进学生富有个性的发展为目标的学习范式。在个性化学习过程中, 教育者承认学生在社会背景、智能背景、生理条件、知识结构、生活经历、兴趣爱好、气质性格、学习态度等方面存在个别差异的前提下, 做到既“有教无类”, 又“因材施教”, 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

行动研究是指有计划有步骤地对教学实践中产生的问题由教师或研究人员共同合作, 边研究边行动, 以保证实践的合理性与正当性, 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行动研究的研究者就是实践者, 是一种适合于广大教育实际工作者的研究方法。它既是一种方法技术, 又是一种新的科研理念、研究类型。行动研究是从实际工作需要中寻找课题, 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进行研究, 由实际工作者与研究者共同参与, 使研究成果为实际工作者理解、掌握和应用, 从而达到解决问题、改变社会行为的目的的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具有实践的自主性、理论的应用性、集体的协作性和动态的生成性, 其研究的对象是实践者的行为模式及其背后所隐藏的思想观念。

(二) 研究的理论基础。

1. 以人为本理论。

教育以人为本的核心是教育必须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观点。在教育教学中, 以学生为本还是以教师为中心, 是传统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分野。教育以人为本也就是“以学生为本”, 坚持以人为本、教为学服务、因学定教等原则, 把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放在首位, 突出其主体地位, 培养其主体意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也是发展的主体, 学生的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体意识的唤醒和主体活动能力的提高。教育要做到“以学生为本”, 必须转换视角和自身的角色位置, 从视学生为“物”转变为视学生为“生命的人”, 从视学生为“被动者”转变为视学生为“主动者”, 从视学生为“客体”转变为视学生为“主体”, 把提高学生作为人的主体性作为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原则。个性是可以认识的、把握的, 也是可以改变的;个性发展和教育是无止境的, 任何人都应进行终生的个性发展和教育。我们主张以人为本, 以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本, 立足点是关注每一个学生, 承认其个性, 尊重其个性, 培养发展其个性。同时, 尊重个性不等于放任自流, 也需要对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都给予切实的指导和引领, 因为在正在成长的青少年学生身上, 可能存在某些不良的因素, 需要指导其矫正、改变、完善, 使之成为良好个性。良好的个性靠自己完善。辩证地说, 我们所说的个性培养, 是指那些有利于学生个体潜能、智慧、创造力等得到充分发挥的个性, 只有具有这样的个性, 才能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发展自我, 才能使学生成为一个个“主动参与、自我选择、创造未来”的人。

2. 多元智能理论。

1983年,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在《智能的结构———多元智能理论》一书中提出了智能理论学说。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把“挖掘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 培养其创造才能”作为智能培育的共同目标, 这与个性发展教育的主旨不谋而合。如果我们承认差异, 正视差异, 注意观察, 就会发现学校里的每个学生都擅长这样或那样的一种或多种,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领域, 有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方法。

多元智能理论为我们的个性发展教育提供了理论上的新支点, 即在个性教育活动中, 向学生展示的智能领域也应该是立体的、多元的。因此, 我们要坚信每一个学生都是潜在的天才, 真正帮助学生寻找最佳智能点, 在重视学生差异和个性的基础上, 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 帮助学生在生活道路中, 找到一条最能鲜明地发挥他个人的创造性和个性才能的道路, 帮助每一个学生发现和找到他自身潜在的优势, 并发展自己的优势, 以便今后在为社会谋福利的劳动中给自己带来创造和欢乐。

3. 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理念, 其实质是遵循人的创新活动规律及创新素质培养规律, 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创新同个性密切相关, 缺乏个性的人是没有创新精神的” (尼采语) 。人的创新性的发展总是与人的个性的发展和张扬分不开的, 同样, 人的个性也是在不断创新的过程中得以张扬、凸现和完善的。这一点鲜明地表现在那些作出重大发明、发现的天才身上, 并记载在他们的创造发明事迹中。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学会创新, 创新是以个性发展为基础和表现形式的, 没有自身的独特、鲜明、丰富多彩的个性, 就谈不上创新。创新能力的培养依赖于个性的充分发展和展现, 学校教育要以知识、智力、个性等多方面和谐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个性是创新的基础, 没有个性发展就没有创新;个性发展教育是创新教育的条件, 没有个性发展教育, 创新教育也就无从谈起。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

个性化学习在我国的中学班级授课制条件下, 且班级学生人数多的限制下, 无论在观念上还是操作上, 都未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如现有的课堂教学形式还不能很好地解决班级教学的整齐划一和学生的个性差异性之间的矛盾。多年来, 教师已经习惯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教学, 总是千方百计地将学生虽不规范但完全正确甚至是有创造的见地, 按自己的要求“格式化”, 在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方面关注不够。

个性化学习面临的主要问题: (1) “教为主体”的教育观念根深蒂固。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甘于保守, 对集体教学范式的反思和批判不够, 进而导致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和培养。 (2) 集体教学观念埋没了个性。许多教师认为集体教学更有利于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也正是在划一的标准尺度下, 学生的主体人格、主体创新能力无法有效形成。 (3) 课程只关注共性忽视个性。“学校只关注课程的共性, 即全员学习统一的教材, 探究共同的学习问题, 这是与个性化学习截然相对的”。综合性学习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个性化学习的内涵, 对学生的个性发展是很有意义的, 但是在实施过程中, 一些教师不是引导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 从自己的兴趣出发研究学习课题, 这种做法会导致个性化学习流于形式而收不到实效。

新课程背景下, 教学过程不仅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 (方案) 的过程, 而且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 课程变得动态、发展, 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如何实现中学班级教学与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教学的协调与互补, 真正落实“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新课程理念, 是我们面临的新问题和难题。因此我们确立“促进中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课堂教学行动研究”这一课题, 力图通过行动研究, 达到以下目标。

(一) 以课堂教学的实践为中心, 关注学生个性化学习, 推进课题实验的研究。

1. 以新课标精神为指导, 在充分发挥班级教学作用的基础上推进个性化教学方式的研究。

2. 以教师专业发展为引领, 在充分发挥骨干教师教学作用的基础上促使年青教师的成长。

3.以新课程理念为主导, 在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 (方案) 的基础上把教学过程逐步转变为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 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二) 以实践课堂教学为主轴, 注重课题实验成果的应用, 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1. 开发与研制适应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多样化课程。

课程体系中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开发与研制适应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多样化课程, 保证学生多样化个性的需求与发展。

2.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探索促进个性化学习的教学策略。

教师要紧紧把握学生的个体差异, 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多角度、多层面地研究和实施适应学生个体差异的教学策略和学习策略, 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多样化需求。

3. 探索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学习策略。

倡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 提供不同的指导, 一方面应创造一定的学习条件, 使学生有条件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学习, 另一方面应允许学生在课堂上选择较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如学习方法, 教师应有不同的指导, 而学生可以有自己的选择, 可以自己探索富有个性化的学习策略。

4. 探索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评价体系。

探索关注学生的进步、提高和发展的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多元化评价体系。

(三) 以校本教研的方式为平台, 注重教师个人与集体智慧的结合, 推动课题实施。

1.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发挥每个教师个体的潜能, 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多元情智及价值观的和谐、能动地发展, 为最终成为具有优良个性、适应社会不同需要的新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2.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发挥教师集体智慧的潜能, 从整体上促进我校教师教育理念不断更新, 现代教育技术素质、情感素质和思想素质不断提升, 使之成为充满人格力量和富有创造能力的个性化教师, 更适应每个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

四、课题实施过程

(一) 充分准备, 奠定研究基础, 完成教研组、集备组子课题申报工作 (2011年9月—2011年11月) 。

我们多次利用教研组活动时间, 让各教研组长传达课题研究精神, 动员教师积极参与课题研究, 初步筛选参与校主课题的教师, 明确课题负责人、联系人。组成校教科室—学科教研组—学科集备组三级课题运行网络, 并建立系统的课题档案:选题—论证—申报立项, 通过“促进中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课堂教学行动研究”子课题申报指南请教研组长根据本组特点自行确定教研组子课题, 填写福州外国语学校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申请书, 从而完成教研组子课题申报工作。

(二) 骨干引领, 深入研究 (2012.11-2012.2) 。

本阶段我们借助骨干教师引领课题研究, 深入开展研究, 把课题的研究目标与学校教学实践结合起来, 探索具有学校特色的课题研究实施途径。

我们邀请相关专家进行讲座, 对参与研究的教师进行培训动员, 推动教师小课题研究。2012年2月29日下午特别邀请了福州教育学院科研处郑新发主任为我校全体教师作了一场关于“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课堂教学行动研究”课题的推进指导讲座。郑主任不仅从理论角度为我们阐述了什么是教育科学研究、如何发现教育科研课题等问题, 而且从实践角度为我们开展“促进中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课堂教学行动研究”的课题活动提出了相应的方法与步骤及相关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三) 总结提升, 全面推广 (2012.2-2013.6) 。

本阶段, 课题组将成功的教学策略应用于教学实践, 进一步推动课题案例研究, 推动全体教师的小课题研究, 倡导“促进个性化学习的服务型课堂”的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2012年2月—2013年6月, 我校35周岁以下青年教师以本教研组、集备组子课题为核心共开设了33节校级公开课, 并召开了专题研讨会, 让教师们深入课堂一线, 互助合作、共同发现问题、共同研讨, 寻求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有效教学策略和学习策略, 不仅活跃了教学氛围, 更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2013年5月6日—9日, 我校结合课题研究举办了市级教学开放日活动。2013年5月6日周一下午第二节教研室主任李慧老师在学生活动中心开设了“创设语文课堂和谐教学,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课题研究汇报课, 福建教育学院中学语文教研室主任、特级教师应永恒专家、福州教育学院语文学科章肖涛老师应邀莅临指导。本节课作为语文学科岗位培训活动、前来听课观摩的老师达100多人次, 第三节评课过程中应永恒专家还作了“以文本解读为核心的语文课堂教学”的学术讲座, 听课老师一致表示受益匪浅。5月9日周四下午第一节林沉副校长开设了“探索信息技术个性化学习的策略”课题研究汇报课, 福州教育学院信息技术学科教研员黄道亮、林昉老师应邀前来指导。5月10日周五下午第二节林先老师开设了“在体育教学中彰显学生个性的行动研究”的课题研究汇报课, 陈闽旭老师开设了“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数学课堂教学行动研究”的课题研究汇报课。以上课堂设计形式新颖, 将学生的社会探索实践和学科特色有机地结合起来,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了教学质量, 得到了听课老师的高度评价。

伴随着课题研究的进行, 老师们对教学实践中的现象和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总结, 并撰写了一系列高质量的教育教学论文。我们从老师们上交的论文中挑选出13篇, 编撰了《“促进中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课堂教学行动研究”课题研究论文集》。

(四) 完善成果, 总结提高 (2013年5月—2013年9月) 。

巩固和完善研究成果, 进行总结, 并对研究活动本身质量进行反思, 旨在提高研究成果的质量。2013年5月—9月各子课题组开始课题总结, 每个教研组先后进行了子课题结题汇报工作。主课题组在全校各子课题结题的基础上撰写《“促进中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课堂教学行动研究”结题报告》, 并汇编《“促进中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课堂教学行动研究”结题报告集》。

五、课题实施中的主要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取向, 以行动研究为主, 兼用文献分析、叙事研究、案例研究、经验总结等方法。

(一) 行动研究法。

采取边实践边总结, 在行动中研究、在常态下研究、在合作中研究;通过骨干教师的引领, 以点带面, 全面推动课题研究, 教师将根据实际需要设计方案、开展实验、适时验证、调整修改并加以归纳总结, 开设观摩研讨课, 撰写论文等。

(二) 文献研究法。

对课题提出的背景、课题研究的问题及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等的相关文献进行搜集整理, 通过学习国内外成果和经验, 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福建省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新课程标准》等文件, 学习《个性化学习的理论建构与特征分析》《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等, 提高研究人员的理论水平, 然后进行深入、全面的论证。

(三) 叙事研究法。

收集教师在实施课程中的教育教学随笔或教学叙事, 描述和记叙教师在课程实施中遇到的困难及问题等。

(四) 个案 (追踪) 研究。

课题组将对若干教师进行有意识的跟踪, 收集相关资料, 深入详细了解课题实施过程中教师如何构建“促进个性化学习的服务型课堂”的教学模式, 形成相应的教学策略。

(五) 经验总结。

课题组以本校的初高中一、二年级为研究对象, 对课程实施进行持续两年的跟踪回溯性研究, 由局部“经验”发掘其普遍意义, 探索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有效教学策略, 并总结规律, 提炼形成“促进中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课堂教学策略和学习策略。

六、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果

(一) 初步探索出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具体做法。

1. 制定差异性目标, 满足不同个体的需求。

备课时, 教师在课标总体目标的指导下, 根据学生情绪、兴趣、思维、意识等方面的差异, 准确把握教材, 制定出适合本课教学的多元的、有差异的、具体可行的目标及教学方法。首先教师做两个分析:一是教材分析, 分析每节课的教学内容, 确定共同基础。共同基础就是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每一个学生都应该达到的共同目标, 然后确定本节内容的扩展方向及内容, 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发展的空间。二是学情分析, 分析所教的学生, 具体到一节课, 根据本节课所规定的学生应知应会的内容和目标, 了解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及不同水平学生的不同特点, 通过对学生的分析, 在学习成绩上分出层次, 在学习风格上划分类别。特别是了解学困生基础与本节课的起点所应具备的基础差距有多大, 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需要什么样的帮助。对于不同学习特点的学生来说, 只有课堂活动多样化, 才能使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获得积极主动参与的机会。因此, 我们提倡教师的教学设计应设置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实践性活动与创新性活动及个人活动与小组活动等。这样不同的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的成功, 形成强大的学习动力, 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2. 创设情境, 营造个性化的学习氛围。

皮亚杰认为, 儿童的知识发展既依赖于生物性成熟因素, 又依赖于主体的主动经验, 主体通过作用与外部世界及由此获得的反馈信息来建构日益有用的与现实有关的知识。因此, 现在的教学不再是将一大堆知识、概念传授给学生, 而是通过大量的活动, 让学生亲身经历的活动, 使学生把握着事物与事物之间有意义关系的知识结构, 将复杂的事物变得简单易学, 甚至有效地将此一结构应用于处理类似情境, 从而产生较大的正面的学习迁移作用。现代教学模式论认为:“教学就是环境的创造。”创造一个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丰富个性的环境, 强调教学中师生民主、平等、友善与合作, 把教学过程视为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完善过程是实现培养学生健康、丰富个性这一首要目标的基本条件。因此, 我们根据学校的实际, 营造出一种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大环境。

(1) 营造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学习的物化环境, 如:充分利用校园网, 创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让学校环境成为充分展示学生个性化学习成果的舞台, 让学生成为环境的主人。如:教师让学生把自己的书法作品、绘画作品、优秀作业等置于橱窗板报。

(2) 营造一种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心理环境, 如:我校利用演讲比赛、朗诵比赛、文艺汇演等机会让学生有公开表现自己、自由表达他们的情感和感受的机会, 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学习创造宽松的心理环境。

3. 个性化教学, 促进个体学生的思维发展。

(1) 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即努力营造一个个性得以自由发展的民主课堂。教师走下讲台真正成为学生学习上的“良师益友”, 允许学生对教材知识进行个性化的理解, 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不同的解题思路、不同的解答结果, 且对有独到见解的大力表扬, 对不完善的加以补充, 对不合常理的奇思异想给以呵护。只有这样, 学生才敢于在课堂上大声说话, 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敢于向教师提出不同的想法。

(2) 采用个性化的教学模式。一般来说, 新授课中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可放慢速度, 多采用集体教学的教学形式, 以保证全体学生掌握大部分知识;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及能力的培养训练则可采用个别教学的形式;复习课宜采用集体教学的形式, 讲评分析课宜采用个别教学的形式。

(3) 提供个性发展的机会。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智力强项, 努力为具有不同禀赋和不同潜能的学生提供一个个性发展、开发潜能的机会, 让学生的特长、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给学生充分选择的空间。在教学过程中, 要增强选择性, 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空间, 让学生以适合自己的认知方式投入学习活动中, 从而使他们的创造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如在词语释义和句型转换的例题教学中,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层次, 寻求不同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在课堂练习中, 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新知识掌握的情况, 自主选择练习题的内容和形式。教师深入地挖掘课堂内外、学校内外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因素, 精心设计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主题, 使每个学生都能按照自己的学习节奏自由地学习, 促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完善, 最终达到能跑的跑起来、能飞的飞起来的目的。

给学生交流的机会。不同的个体思考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都有自己固有的特点, 这种个性化的方法和策略正是展开教学活动最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因此, 教师应提供机会, 组织交流, 鼓励学生大胆地将自己的思维过程展示出来。事实上有些做法很难简单地判断优劣的, 对于每个学习个体而言, 只有适合自己的方法才是最好的。这样的交流不仅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我、享受成功, 更能引起学生对问题不同侧面地再认识和再思考, 从而自觉地对自我认知系统进行整理、修正与补充, 达到思维的深入和发展的目的。教师可以在交流中发现和了解学生的特长, 为更有效地实施个性化教学提供参考。

(4) 把握个性表现的时机。在教学实践活动中, 由于学生对新内容的理解层次不同, 常会提出许多具有个性光彩的问题。教师应及时抓住契机“穿针引线”, 有效组织学生讨论, 使他们在思维的相互诱导和撞击中闪现源于教材、立足生活又高于新知和生活的火花。

(5) 优化课堂结构, 提高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能力。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 而应该是知识获取的主动参与者。”知识只有通过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才能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所以我们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参与课堂活动, 主动质疑、积极操作、学会反思。要在提高课堂效率的同时, 凸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方式, 扬长补短。并充分利用课堂资源, 优化课堂结构, 帮助学生获得最佳效益。

4. 实施个性化评价, 激励不同个体享受成功。

良好的个性要获得健康的发展, 需要正确的评价方式。新课程标准要求评价主体互动化、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过程动态化, 充分关注个体的需要, 尊重和体现个体的差异。所以在引导学生个性化学习过程中, 要加强自评、互评, 必须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 而且关注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发展及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个性特色。

(1) 课堂教学中个性化评价。不同学习个体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是不一样的, 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该是个性化的。对后进生要采用表扬评价, 寻找其闪光点, 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 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对中等生要采用激励性评价, 既揭示不足又指明努力的方向, 促使他们积极向上;对学业优生要采用竞争性评价, 坚持高标准, 严要求, 促使他们更严谨、谦虚, 不断超越自己。例如同一个问题, 不同的学生回答, 差异是必然存在的。对学优生, 教师可以简单的一句话“很好”、“不错”予以肯定就行了, 对“学困生”则要多鼓励几句。这样的评价不仅能鼓励不同类型的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更重要的是张扬个性化。

(2) 作业中的个性化评价。作业是师生交流互动的一种方式, 对学生可采用不同的评分标准。对学优生, 批改评定要实事求是, 对“学困生”, 如果有较大进步, 即使有少许差错, 也可以评为较高等级, 从而不仅给不同的个体以自信和激励, 而且活化作业评价, 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

(二) 开发多样的校本课程, 为学生个性发展了提供平台。

校本课程为每一位学生拓展学习空间。我校在校本课程开发上, 始终围绕一个最终目标———促进学生的个性和谐发展。我们依托课改, 依据自身资源, 针对学生的年龄、知识、经验和能力的不同特点, 开发了校本课程122门, 其中《传承与探索———足球》、《仓山历史文化纵横》、《实用模拟联合国教程》、《日本风情》、《孔子与论语》等精品校本课程内容涉及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学科拓展等方面, 为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12年5月11日 (星期五) 我校结合省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开展了以“外语教学‘一标多本’教育模式的实验项目阶段汇报及教学成果展示”为主题的开放日活动。我校蔡双娇、李志华、黄薇、张影、吴登建、王慧群、蔡超七位外语教师与Jack (英语外教) 、Sinja (德语外教) 两位外教进行教学成果展示, 其中英语、日语各开一节校本课程, 学生流利的英、日文口语表达和开阔的国际视野, 以及课堂以活动探究为主的教学方式受到听课教师的一致好评。在开放日中, 我们还展示了我校的部分校本课程。其中地理组陈秀丽老师开设了《福州茉莉花茶的衰与兴》, 课堂设计形式新颖, 将学生的社会探索实践和地理的特色有机地结合起来, 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提高了教学质量, 得到了福建省普通教育教学研究室郑云清副主任的高度肯定, 市教育学院陈彬、王信文老师也给予了高度的赞赏, 并建议向全市推广此课例;历史组袁静老师开设了《陈宝琛———近代福州教育的奠基人》, 注重引导学生体验和感受地方史所蕴涵的文化力量对自己心灵的撞击, 从而实现校本资源的有效利用与开发;体育组洪利增老师开设了《足球组合技术练习》, 结合校本课程《传承与探索———足球》中的传、停、运球组合技术进行教学, 学生在掌握组合技术的基础上发挥个性、自主选择, 从而为比赛服务, 整堂课设计合理, 目标达成率高, 也深受专家和同仁的好评;高二 (5) 班班主任陈念研老师开设了《青春梦想从心开始》的主题班会, 结合校本课程《追寻校本陈景润足迹, 走求实、成才、探疑之路》, 通过观看VCR与微电影、讨论、竞赛等多样的形式, 渗透“理想、幸福”教育, 激发学生对梦想的渴望、对成功的不懈追求。“一标多本”———改变过去统一教材, 统一结论, 组织教师自主开发校本特色课程, 开展办学模式多样化研究与实践, 让学生学习不同的教材, 选择感兴趣的校本课程学习———这样的教育模式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我们认为“一标多本”教育模式的实验项目在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三) 全面提高了学生素质, 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

本课题的开展充分关注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结精神, 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素质。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 教师自身的素养得到了提高。教师努力先将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的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内化为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 转变为自己的教育行为, 升华为自己的教育教学特色, 运用多种方法关注学生个性化发展, 促使学生自主学习。改变传统的传授知识的教学环节, 课堂教学从过去的以传授知识为核心转到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为重点。

两年中, 我校共有学生168人次在国家、省、市学科竞赛中获奖。我校教师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 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教学技能大赛, 并有60篇论文发表于各级各类刊物, 43人次在各级各类教学技能大赛中获奖。

九、课题实施存在的问题及反思

通过本课题研究, 我们深感教科研的艰辛, 也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

首先, 我们觉得在研究过程中教师的理论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由于把握的理论知识不够全面, 故造成在联系实际方面有所欠缺。因此我们在觉得学校大力进行校本培训的同时, 教师自身必须加强理论学习以提高理论修养。

其次, 在研究过程中教师之间的配合有待进一步磨合。由于教师之间在认识上的差异及在教学深度与广度上把握不同会造成具体方法在实施过程中的难度。有些教师认为课题的研究加重了老师的负担, 其实, 课题研究应该是为教学服务, 通过课题的研究, 探索最佳化的教学途径, 并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实践, 使课堂教学变得轻松、高效。因此课题研究一定要和课堂教学结合在一起, 以研促教, 还必须让教师达成共识, 让每一位教师认识自身应当承担的课改责任。

再次, 我们觉得在研究的过程中还存在方式、方法上的不足, 在以后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必须做好传、帮、带的工作, 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研究具有连续性和延伸性, 也只有这样才能让更多的年轻教师成长起来。

最后, 如何提供学生更有效的个性发展平台。

教育作为一种长期行为, 不可能在短期看到较大的成效, 个性潜能的挖掘培养更需要时间来检验, 所以我们认为现时的一些评价手段也无法对此进行定量的考核, 如何开展更为有效的评价, 将是我们进一步研究的范畴。同时要挖掘学生的潜能, 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那么我们能否从幼儿园、小学就开始关注学生, 一直延伸到中学、大学, 我们的校园是否都能为学生提供一种发展个性的平台, 这不仅仅是教育工作者所要思考的问题了。

生活中的电磁辐射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 第4篇

一、问题的提出

自主学习是当今教育研究的一个主题,“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科学方法研究”是“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一个子课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施行)》中明确指出:“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室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在当前的教育改革形式下,如何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方法的科学研究成为我们小学教师讨论的热点问题。结合我校的实际,我们提出了“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方法的科学研究”的课题研究。

二、课题界定

所谓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通过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实现自主发展的过程。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将“自主学习”的特征概括为以下3个方面的特征:1.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学习,主动性是学习的基本品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为“我要学”。2.自主学习是一种独立学习,独立性是自主学习的核心品质,在学习活动中表现为“我能学”。3.自主学习是一种无任何监控的学习。

三、理论依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论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时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从我校现状来看,学生独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亟待提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应该从研究教学策略着手,特别是从研究怎样教会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其自学能力。

四、课题研究过程

经过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我们做了如下工作: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月,学习立项通知精神,做好开题论证工作。2.选课题,使全体成员明晰课题研究的意义及步骤,进一步优化研究方案。3.申报立项。2012年3月,组建研究团队。1.组织教师学习相关理论,提高教师自我反思、同伴互助的意识,为课题研究创建和谐、信任的人文环境。2.分配任务,明确分工研究任务。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2年3月,继续深入学习本课题的相关理论知识,课题组成员深入各年级调查、了解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包括学习态度、学习方式、学习成绩等情况;开展教研活动。2012年4月-5月,通过上示范课、听课、评课、说课等形式指导年轻教师如何备课上课和反思,传授教学经验和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2012年7月,撰写教学随笔、案例和反思,采取学习研讨、集体备课、群体反思、跟踪改进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在反思中不断提高。2012年8月,组织教师到北流市、玉林市培训学习,带回了好的教学经验和方法。2012年9月,进行提升培训,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为全县教师技能大赛充电。2012年10月,举行校级赛课和教育教学理论考试,选拔优秀教师参加县级赛课教育教学理论考试,推选5名优秀教师参加县级赛课。11月,5名优秀教师参加县级赛课教育教学理论考试,有2位教师获得一等奖,有3名教是获得二等奖。2013年1月,我们进一步完善课题研究,查漏补缺,进一步完善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科学方法。2013年2月举行成果展示,展览实物图片,观摩学习,交流典型经验。在课题研究中,研究人员积极参与教科研工作,主动学习教育教学理论,通过研究课、观摩课、优质课在教研组形成了良好的教研氛围,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随着课题研究的开展,课题组研究人员在教育科学的理论指导下,教师素质和科研水平不断提高,撰写了一批与课题相关的经验文章(教案设计、教学随笔、教学反思、教学论文、教具和课件制作等),写有13篇论文(获奖6篇,并刊登在省级以上的刊物)、10篇案例分析(获奖4篇),教师指导学生作文,有6篇发表在《小学生作文报》上,获奖课件2个,有5位教师获得毕业班教学成绩超市标奖,有6名教师被评为优秀班主任,课题组成员成为学校教学的中坚力量。

第三阶段:结题阶段:2013年3月,课题组成员收集各种材料、总结、整理研究论文,撰写结题报告,上交总课题组。进行经验交流,实验教师的研究论文结集,在教学实践中推广应用。

五、课题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课题组立足课题研究单位的实际情况,广泛搜集了小学生自主学习所面临的关键问题,寻找一些有效对策,教师转变了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

2、案例研究法。课题组选取了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典型案例,研究其成功经验,并在全校教师中推介这些好经验。

3、调查研究法。课题组采取问卷和访谈的方式,对全校小学生自主学习的现状进行了调查,总体上了解到了全校小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状况、教师对自主学习的基本看法、部分学生自主学习的好方法等。

4、文献研究法。围绕我校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课题组做好了文献综述,收集了解国内外已有的部分研究成果,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认真学习,为本课题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六、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是:实验的总体目标在于转变传统的学习方式中学生被动性的学习状态,探索出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适合于大班额学习环境的新型的学习方式,以促进学生学习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与提升,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是:课题组研究人员在广泛学习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教育教学实践,开展课题研究,将“学习、实践、研究”融为一体。1、自主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2、根据问题收集事实、证据。3、分析和处理信息,形成解释并对信息的可靠性作出评估。4、表达与交流、修正与完善解释。

七、研究成果

1.教师的素质和教学水平不断提高。课题组成员通过参与本课题的研究,教学观念进一步更新,教学方式进一步转变,驾驭课堂教学水平得到了可喜的进步,为了激励教师、展示我校学习方式研究成果,在校级和县级的赛课中,中青年教师的风采与学生的学习水平得到了县教研室领导的好评。

2.学生的整体素质明显提高。通过课题研究,学生学会了主动学习,学会了合作,他们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个性也得到和谐的发展。

低碳生活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 第5篇

10班袁彩指导老师:陈涛

一.摘要

“低碳减排·绿色生活”是2010年“6·5”世界环境日的中国主题。这表明了中国政府坚持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行绿色新政的理念,实现绿色发展、安全发展、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坚强决心。也需要人们树立“低投入、低能耗、能循环、可持续”的理念,在日常生活中从我做起,节约用水、用电、用油;企业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淘汰高耗、低效、高污染的产品,极力促成市场消费的低碳导向,传递绿色低碳消费理念。消费需求决定生产模式,通过培养低碳消费习惯、拉动低碳消费需求来引导绿色生产,是中国大力发展低碳经济路径的必然选择。

二.调查目的“低碳生活”是一个时髦词,但真正做到低碳生活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通过居民的走访调查,了解到时下很多民众对于低碳的认知水平还是很低。我们发现92%的居民没有低碳概念,当谈及到节能减排的问题时,居民认为随手关灯,及时调节空调温度的行为只是出于用的是自己家的电,不节约用电就会花钱,如果是办公室等公共场所可能就不会考虑到这些,因此我们认为要提高居民的低碳生活意识。让一个人立即完善低碳意识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但是我们认为通过企业大力生产、倡导,让更多的人消费低碳产品则是一件相对容易的事情。让居民在低碳消费的过程中更多地了解低碳,从而让低碳理念融入居民的生活之中,使其从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小点做起,真正走向低碳生活,建设生态家园。

三、调查方法

1、走访法:走访法是调查者亲自去找被调查对象,与他进行正面交流沟通,了解相关情况及信息以达到预期目的的调查方法。于是我们根据本次调查的实际情况,选取一些有典型代表性的公司及行政部门进行访问。由于居民的日常生活包括衣、食、住、行四个方面,所以我们选取了各个方面的典型代表。

2、抽样调查:抽样调查,又称抽样推断,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的非全面调查方法。它根据调查的目的和任务要求,按照随机原则,从若干单位组成的事物总体中,抽取部分样本单位来进行调查、观察,用所得到的调查标志的数据来推断总体。

3、样本选取:

(1)、日用家电在日常生活中比较消耗能源和排放较多二氧化碳,而空调作为日

常生活中耗能最大的家用电器,在居民日常生活的月用电总量中占到了52%以上,在高温天气更是高达65%。同时空调制冷剂对环境也有重大影响,特别是氟利昂。无氟变频空调的发展和普及对低碳和节能减排具有积极影响。因而我们选取了空调行业。

(2)、住房建筑在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中几乎占到了一半,这一比例远远高于运输

和工业等其他领域。因而在发展低碳经济中,建筑低碳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所以我们选取了建筑行业中的家居装修行业。

(3)、在衣着服饰方面,棉、麻等天然织物不像化纤那样由石油等原料人工合成,因此消耗的能源和产生的污染物要相对较少。大麻纤维制成的布料比棉布更环保。墨尔本大学的研究表明,大麻布料对生态的影响比棉布少51%。用竹纤维和亚麻做的布料也比棉布在生产过程中更节省水和农药。因此我们调选取了环保的竹炭家纺。

(5)、根据联合国国际能源署的统计,道路交通排放的二氧化碳约占全球二氧化

碳排放总量的20%,占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12%。在低碳排放方面,我们选择了南昌较为多的绿色交通工具——电动车,电动车的碳排放几乎为零。

(6)、餐饮方面的油烟排放在二氧化碳排放量中也占有较大比例。因此我们还对

西湖区的一些餐饮行业进行了调查。

四、调查内容

1.什么是碳拍量?

大家都知道,现在低碳生活成为一种时尚生活。那什么是低碳生活,为什么要提倡低碳生活呢?

首先大家要了解一个概念,那就是碳排放量。了解了碳排放量的危害,就理解了低碳生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碳排放是关于温室气体排放的一个总称或简称。温室气体中最主要的气体是二氧化碳,因此用碳(Carbon)一词作为代表。虽然并不准确,但作为让民众最快了解的方法就是简单地将“碳排放”理解为“二氧化碳排放”。多数科学家和政府承认温室气体已经并将继续为地球和人类带来灾难,所以“控制碳排放”对于我们生活的地球是有实际意义的。

2.碳排放与我们生活的联系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其实是一直都在排放着二氧化碳,比如我们坐汽车要耗费燃油,燃油燃烧就产生二氧化碳,排放在空气中就增加了碳排放。我们每天要看电视用电脑,这些家电都耗费电能,电能的生产是要消耗大量的煤炭,煤炭的消耗也要排除大量的二氧化碳。因此,如何通过节约能源,节制我们的日常生活,如少用空调,少用暖气,少开车,少坐飞机等等,都是属于低碳生活的一部分。

3.如何进行碳排量计算

我们生活中的碳排量是可以计算的。家居用电的二氧化碳排放量(kg)=耗电度数×0.785。根据这个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计算器还可以算出市民开车、乘坐飞机、吃一个汉堡等到底能排放出多少二氧化碳,从而计算出碳排放量。

4.调查问卷的发放

由调查小组设计好问卷,问卷涉及到我们家庭日常生活中的吃、穿、住、行、玩,这些方面我们都采取了哪些方式,与三年前比,我们的增长了还是下降了。然后被这些问卷在锦州市范围内发放,送到住户里,然后定期收回,进行统计分析。

五、调查分析

我们生活中的碳排量比三年前增加6%

我们共发放了30张问卷,收回30张,有效问卷29张。根据这些问卷调查问题分析如下:

1.家庭汽车使用量比三年前增加了30%,这也就是说,就出行汽车消费,比三年前的碳排量增加了30%。但是由于汽车还不是家庭出行的主要工具,所以次指标增长幅度很大,但总量很小。

2.家电的更新换代较多,节能型家电逐渐被市民认同,所以家电的电耗费量增长只有3%。

3.居民吃穿的消费增长量逐渐下落,吃的逐渐趋于绿色,早市、夜市红火,所以按碳排量计算器的计算,吃穿的碳排量增长幅度只有1%。

4.随着节能建筑的流行,居民均住的能源消费趋于下降,住房碳排量下降2%。

5.以玩为目的的休闲娱乐方式在改变,人们私家车的增加,增加了活动半径,所以玩的碳排量上升1.5%。

综合上述,居民家庭生活中的碳排量比三年前增加6%。有相当一部分人没有意识到低碳生活的重要性.六、调查建议

低碳生活被认为是一种时尚生活逐渐被人们认同,但是实施的人群相对较少。就是说,人们都有了低碳生活的意识,但却没有落实到行动上。因此,我们一学生的名义,向大家倡议低碳生活,希望大家在生活中注意以下细节:

1.改变用全自动洗衣机洗衣服的习惯,改用手洗衣服,既节约又环保。倡导每周用手洗衣服一次。

2.尽量拒绝一次性餐巾纸、一次性筷子和一次性纸杯,因为这些制造离不开树木,破坏森林资源。建议改用手帕、竹筷子和玻璃杯,既保护森林,又少消耗能源。

3.买菜尽量骑自行车到郊区买菜,减少蔬菜用汽车运输,从而减少碳排量

4.没有用节能灯泡的家庭,建议尽量把家里的灯泡都换成了节能灯,以节约能源。

5.尽量吃自己做的饭菜,不要吃成品食品和小食品,以减少制造这些食品过程中浪费能源。

6.去超市或菜市场,尽量自己带现成的或自制的购物袋。

7.尽量减少私家车的使用,或不开车,步行或骑自行车,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8.写过字的纸也要利用,把背面用做算草,减少笔记本和纸张的使用,以保护森林。

9.尽量不去游乐场玩电动玩具,减少电能消耗。

10.尽量喝白开水,不喝饮料和瓶装水,以减少制造和运输这些产品所耗费的能源。

七.文献资料

生活中的电磁辐射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 第6篇

课题名称:《低碳生活与国民素质》 课题成员:

研究目的:

所谓“低碳生活”就是把生活作息时间中所耗用的能量尽量减少,从而减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随着世界工业化进程的深入,大量温室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的排出,导致全球气温升高、气候发生变化,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为此,各国纷纷采取相应措施,呼吁国民倡导低碳生活,以降低碳排放量,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我国也不例外,但为何我国的碳排放量依然居高不下?在客观因素的背后,是否还存在着某些主观因素?国民素质的高低对倡导低碳生活有怎样的影响?我们将对此进行探讨。研究方式:

调查我国与其他国家推行低碳生活的相关政策及实例,与国民的实际响应情况,通过进行比较,找出我国目前所存在的差距与不足,分析国民素质对于倡导低碳生活的重要性和影响,并给出建议。研究内容:

最早提出低碳概念的国家——英国

英国是最早擎起“低碳”大旗的国家,早在2003年就选定曼彻斯特、利兹、布里斯托等三大核心城市为作为低碳示范城市。除了在中等城市搞低碳城市示范外,英国有关低碳的实践主要还是集中在低碳社区层面,其中以贝丁顿零能耗社区、Hanham Hall生态社区最为知名。

英国人民在政府的号召下,纷纷积极响应低碳,下面是一实例: 史特劳斯夫妇的三口之家堪称英国“最牛环保家庭”一年只产一小桶垃圾。过去12个月中,他们严格坚持一套环保生活模式:在家中安装太阳能面板,自己种菜,重复使用塑料袋,将厨房垃圾用于积肥,就连废弃的木制马桶垫圈也用来当柴烧。一年下来,他们全家制造的垃圾总量只有区区一小桶。

种菜积肥装太阳能面板。他们自备环保购物袋和容器上街购买生鲜食材,每回购物时总要仔细研究包装材料是否可回收,并且只买需要的东西。此外,史特劳斯夫妇开始在家中种植甘蓝,而厨房的下脚料则成了最好的肥料。但凡家中能回收、再使用的物品,他们从不放过,就连厕所的木制马桶垫圈坏了,也要送进炉子当柴烧,以便为家中提供暖气。为了补充电力,史特劳斯家的屋顶上还安装了太阳能电池面板。平均每周垃圾几十克。史特劳斯一家坚持把每星期制造的垃圾量用秤称过,然后公布在网上。平均下来,他们每周的垃圾量不到57克——相当于3汤匙白糖的重量。即使是圣诞节,这一家人制造的垃圾也仅有185克,主要是无法再回收的塑料包装袋。作为一个“绿色家庭”,他们还拒收一切垃圾邮件。

史特劳斯太太表示:“虽然刚开始做时我们也感觉很别扭,可是现在早已适应了这种生活方式。比如我女儿很喜欢吃油炸的小零食,这对于我们减少垃圾的目标是个麻烦。于是现在她每次买回一大袋,再把吃剩下的装入一个密封容器之中,这样便可以减少许多包装物。我们整整花了18个月时间,才达到现在的低排放水平。如果每个家庭都为环保作出努力,那么对于整个地球将是极大的改观。

据悉,史特劳斯家上一次倒垃圾是2009年1月9日,一年下来所产生的垃圾仅够装满一小塑料桶。他们表示,自己早已爱上了这种环保生活,并且立下誓言,今年将实现垃圾“零排放”。

最早提出建设低碳社会的国家——日本

日本政府不断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全力支持低碳技术的研发。数据显示,2008年日本政府科技预算为35708亿日元,比2007年增加595亿日元,增幅为1.7%。其主要增长点用于四个方面:一是8个重点领域政策性课题的研究开发,二是战略重点科学技术研发,三是增加国家基础骨干技术的资金投入,四是通过科技预算对落实重点科技政策的项目给予经费保证。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日本政府将在今后5年内投入300亿美元,开发超越现有技术的、可为2050年全世界大幅度削减温室气体排放作出贡献的技术。此外,日本正在逐步加强能源立法,用以规范和支撑其低碳社会建设。提到日本,就不得不提到日本的垃圾分类。初到日本的外国人,都会对其叹为观止的垃圾分类所折服。瞥其一斑,日本的垃圾分类有以下几大特点:

一是分类精细,回收及时。最大分类有可燃物、不可燃物、资源类、粗大类,有害类,这几类再细分为若干子项目,每个子项目又可分为孙项目,以此类推。前几年横滨市把垃圾类别由原来的五类更细分为十类,并给每个市民发了长达27页的手册,其条款有518项之多。不过,这与德岛县上胜町相比,那就是小巫见大巫了。该町已把垃圾细分到44类,并计划到2020年实现“零垃圾”的目标。在回收方面,有的社区摆放着一排分类垃圾箱,有的没有垃圾箱而是规定在每周特定时间把特定垃圾袋放在特定地点,由专人及时拉走。

二是管理到位,措施得当。外国人到日本后,要到居住地政府进行登记,这时往往就会领到当地有关扔垃圾的规定。当你入住出租房时,房东也许在交付钥匙的同时就一并交予扔垃圾规定。有的行政区年底会给居民送上来年的日历,上面一些日期上标有黄、绿、蓝等颜色,下方说明每一颜色代表哪天可以扔何种垃圾。在一些公共场所,也往往会看到一排垃圾箱,分别写着:纸杯、可燃物、塑料类,每个垃圾箱上还写有日文、英文、中文和韩文。

三是人人自觉,认真细致。养成良好习惯,非一日之功。日本的儿童打小就从家长和学校那里受到正确处理垃圾的教育。如果不按规定扔垃圾,就可能受到政府人员的说服和周围舆论的压力。日本居民扔垃圾真可谓一丝不苟,非常严格。

四是废物利用,节能环保。分类垃圾被专人回收后,报纸被送到造纸厂,用以生产再生纸,很多日本人以名片上印有“使用再生纸”为荣;饮料容器被分别送到相关工厂,成为再生资源;废弃电器被送到专门公司分解处理;可燃垃圾燃烧后可作为肥料;不可燃垃圾经过压缩无毒化处理后可作为填海造田的原料。日本商品的包装盒上就已注明了其属于哪类垃圾,牛奶盒上甚至还有这样的提示:要洗净、拆开、晾干、折叠以后再扔。

最重视节能减排,低碳生活的国家——美国

美国新任总统奥巴马上任初始即为能源部2010年申请263亿美元资金的预算。此外,早在总统竞选过程中,奥巴马就提出采用碳限量和碳交易手段减少排放应对气候变化的主张。奥巴马上台后,开始大力推行减排政策,将发展可再生能源与未来国家能源安全相系,这让人们看到了希望。2009年5月19日,奥巴马提出了未来在美国销售汽车必须达到的油耗新标准,他认为新标准将帮助美国结束对进口石油的依赖,同时促使汽车生产商制造更先进的产品,从长远来讲为顾客节约开支。他认为推出车辆的能源效率是一项具有长远意义的减排措施,也是迄今为止在减排问题上做的最重要的事情。新标准是雄心勃勃的政策,由于它从车辆油耗这个基本点出发,因此对建立低碳经济社会的贡献不可低估。

在美国,公共住宅作为新兴低碳生活方式广受欢迎。公共住宅是指美国那些共用健身房、办公区、车间、洗衣房和咖啡厅的私人住宅或公寓。公共住宅生活可以节省60%的能源消耗。在居住区附近设置办公区、车间和健身房能够减少出行带来的排放。公共住宅中的居民直接参与社区的管理,这会进一步提高能效和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比例。一直以来,在公共住宅项目上需要投入的时间、资金和努力以及潜在的风险限制了其市场规模。开发一个公共住宅项目需要五年,而这期间,项目半途而废的可能性很高,同时开发费用也高。但是,新型低风险、低投入的开发模式已经在美国出现,这也被称作合作模式或翻新模式。这一模式下,开发者和未来的居民一起投资修建公共住宅。居民通过拆掉围墙、建立共用设施以及共同实施管理职责等在现有的社区内形成自己的公共住宅区。

在过去十年内,这一翻新模式的数量翻了三番,而这些社区中的居民人数实际上增长了四倍。这一市场的覆盖率和多样性也有所增加。公共住宅的二手房销售率也高于市场平均值,这说明,这一模式是人们所期待的。随着对碳排放和节能问题的关注,能提供低碳生活模式的住宅很有市场优越性。这能成为降低碳足迹以及满足社会需求的方法之一。”

最快做出行动,走向低碳生活的国家——中国

中国一直在积极推动气候变化国际谈判取得进展,并为节能减排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中国将采取多项措施,大力发展低碳能源,相应的政策也随即出台,并且获得了群众的支持。中国有关低碳城市的建设,上海东滩应该算是第一个吃螃蟹的,如果一切能按照时间表顺利进行,“世界上第一个生态城市”——东滩生态城现在应该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设中。随着曾经拼命鼓吹生态城项目的领导问题,设计单位与投资公司之间的互相推诿,如此美好的理想只能永远的停留在图纸上了。修建一个绿色建筑,一个可持续的社区或者城市,不仅仅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而必须使之与周围环境和谐,而且要得到由下至上的参与和支撑。国内城市的低碳实践还比较零散,城市的系统解决能力还非常薄弱,尚未形成低碳经济发展的框架。低碳概念应用在建筑、城市开发领域,作为一种对原有高碳经济发展模式的颠覆,是一个系统工程。

与日本异曲同工,中国也逐渐在实行垃圾分类。1996年12月15日,北京西城区大乘巷的居民在民间组织地球村的帮助下,开始垃圾分类。97年以来,北京的一些大学、中小学以及一些退休老人相继进行垃圾分类尝试。99年4月23日,宣武区白纸坊的建功南里小区社区像过节一样热闹,中国首家垃圾分类回收系统正式启动。2007年9月,为迎接绿色奥运,北京市市政管委会接连出台两个文件,推进生活垃圾分类,一个是对厨余垃圾进行集中处理,一个是要求党政机关率先开展垃圾分类。在奥运前,政府的强力推进,使全市垃圾分类活动进入高潮。

奥运后,北京市管委宣布:全市生活垃圾分类率达到52%,超出预定50%的目标,全市2255个居住小区、大厦、工业区做到了垃圾分类,其中144个小区相继成为示范性金牌社区。随着官方统计数字的年年攀升,标准分类回收桶在北京街头随处可见,然而政府被指责走过场的争议也一直存在。

2009年1月,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再次组织师生,花了4个月对北京144个垃圾分类示范单位再次进行问卷调查和实地暗访,调查结论仍然为:几年来的分类试点工作效果甚微,许多工作流于浮表。为何政府年年高歌猛进,民间却几乎波澜不惊呢?2009年底,环保组织达尔问的毛达博士,计划将北京所有已实行垃圾分类小区都走一遍,以寻找症结所在。然而,从达尔问目前已走访的5-6个小区来看,结果依然不尽如人意。在全北京公认做得最好的大乘巷1号院,家委主任崔湘文也承认,一年只做五六次厨余垃圾收集与清运,主要是为了做宣传,平时则不分;锦官苑小区的分类标准垃圾桶,全放在每幢楼地下附一层,最终沦为摆设。

研究结果:

以上调查分析表明,在倡导低碳生活方面,各个国家都有其一套相关的政策,也有了实际的措施。从政策的出台上看,中国并不落后与其他国家,但为何结果却往往不尽人意?

从一方面看,中国在倡导低碳上过于注重表面工作。就以两会为例,两会期间,众多代表、委员们对低碳经济的讨论几乎是除房价以外最乐于谈及的话题了,但更多是在产业层面和国家政策层面,却忽略了人们对低碳经济认识的程度,特别是生活中触及低碳经济层面时,大多数人并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些什么的现实问题。

而从另一方面看,倡导低碳生活的实效关键还是在于国民素质。仅就垃圾分类而言,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硬件还远不能与日本相比,但更大的差距恐怕还是在软件上,即在于政府和民众对垃圾分类的认识上,也在于每个市民对垃圾分类的认真细致精神和环保节能意识上。在垃圾分类方面,日本人最讲认真、细致等方面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而我国现在大多人口口声声说低碳,只是把其作为一个与时俱进的时尚名词,而在其生活和言行上并没有身体力行、付诸实际,就如同人人都说要有环保意识、节约意识,又有多少人真正做到垃圾分类?说到底还是国民素质的问题。低碳生活的执行度取决一个人的素质,是否可以吸引更多人追随和信奉,取决于国民整体素质。倡导低碳生活,既节约了能源,又有效地尽最大可能性的保护了环境,更有利于今后的长期的可持续性发展,是一件利国利民功德无量的大好事,而只有当我们国民素质有了一个较大幅度的提高之时,这些才会成为可能。因此,倡导低碳生活,提高国民素质很重要,这个工作做好了,低碳生活的倡导才能够真正的落到实处,得到国民积极主动的响应,否则,一切都只会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什么都无从谈起了。

低碳生活作为人们的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它不是降低生活标准和质量,而是提高人们健康、文明的生活水平,和人的素质与习惯直接相关,和人的观念密切相连,离开了素质的提高,低碳生活就达不到理想的目标。一个良好的素养,一旦形成国民教育的一部分,就会导致整个国民素养的提高,就会让国家的经济、社会各个层面得到上升。

毫无疑问,国民教育在倡导低碳生活中尤为重要。面对世界倡导低碳的大趋势,面对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的现实,面对既要保障人们生活质量又要倡导低碳生活的困境,我们要做的工作还很多。针对我国目前的情况,不妨就先从国民教育入手。而仅靠个人行为、理念推广也不足以形成合力,要达到全民素质提高的目的,这类针对低碳理念普及的国民教育工作,政府有着相当艰巨的任务。如建设“低碳”城区,引导社会公众参与“低碳行动计划”,加强低碳科技知识的普及,开展低碳知识进学校等方式,推广“节能减碳”知识,让“低碳理念”深入人心。

低碳不是能力,而是一种态度,它贯穿了我们生活的层层面面。低碳要从小事做起,不开灯,少看电视,人走灯灭,随手关闭电脑等。所以,对于低碳的问题,我们不要总是只挂在嘴上,而是要一点点做起,并用实际影响身边的每一个人。

上一篇:郑州初三语文一模下一篇:XX年机关效能建设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