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研究》课题总结

2024-06-18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研究》课题总结(精选8篇)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研究》课题总结 第1篇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研究》课题研究工作总结

自《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研究》课题研究以来,在课题组成员及领导的帮助和努力下,取得了很大的成果。现将本学期工作总结如下:

一、课题背景

1、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一轮课改的显著特征。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我们课改研究的主攻方向。改变原有的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是这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

2、目前在农村学校课堂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意识仍占主流。学校教育还存在着一些弊端:如满堂灌、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等,学生纯粹是被动接受知识,忽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独立性,不利于对学生创造潜能的激发。

二、课题界定

在本课题研究中,自主学习是相对于被动学习(机械学习,他主学习)而言的。而合作学习是指教学条件下学习的组织形式而言的,相对的是“个体学习”与“竞争学习”。探究学习则是相对于接受学习而言的。我们所指的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原有的他主性、被动性的学习状态,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

1、自主学习是一种学习者在总体教学目标的宏观调控下,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自主地选择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并通过自我调控的学习活动。(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自主选择学习目标等有困难,教师应加强辅导力度,逐步过渡到中高年级进行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自我否定、自我选择、自我调控、自我评价反思,发展自身的主体性的过程。自主学习是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

2、探究性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它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已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技能,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研究目标:

1、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探索一条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形成的有效的教学样式。

2、通过有效的教学,引导学生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积极个性,让学生得到发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品质,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收集资料、整理分析材料、表达和交流研究成果的能力,形成一种在日常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索、努力求知的心理倾

四、研究内容

学科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各学科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会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在学科教学中,我们尝试构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操作样式:创设情境,有效质疑——明确目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互动双赢——反思回顾,总结归纳——拓展延伸,创新实践。

五、明确目标,自主学习

明确目标的操作通常做法是:①让学生把情境中发生的问题提出来;②在教师的指导下对问题进行筛选、整理,或删除次要的,或将问题整理成几个有序的有内在联系的问题,这样学生的学习目标就逐渐明确。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学习水平的把握,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

六、反思回顾,总结归纳

在课堂教学中,还需及时地指导学生反思与回顾。反思与回顾从两方面进行,一方面是对知识本身的小结,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和内化,促进新知识结构的形成与加固。如指导全体学生默想学了哪些知识以及知识是怎样形成的,指名学生初步总结学习了哪些知识,学习情况如何,由学生对个体小组情况做出评价,教师进行必要的总结,提出希望;另一方面则对学习方法进行反思与回顾,让学生画知识结构图或画学习流程图。让学生在一次次的自我反思中,不断总结经验,归纳学法,能够迁移并发现和提出更为复杂的问题,获取一次次心理上的愉悦,为新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奠定自信的基础。

七、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综合实践活动是以学生的直接经验或体验为基础而开发实施的。它是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为基础而对学生科知识的综合运用,是对学科的逻辑体系的超越。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和实施过程中,鼓励学生的自主选择,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为其个性充分发展创造空间。教师的指导作用体现在帮助学生完善其自主选择意识和能力方面,而不是代替学生选择。

与综合实践活动相适应的基本学习方式是探究学习,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要体现学生活动的自主性、探究性、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学会发现,学会探究,形成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研究》课题总结 第2篇

一、课题的提出

1、课程标准提出的“积极倡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新的理念,是课改的重点,也是我们在教学中不容易把握的难点。我们认为这一学习方式,利于学生“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关键在于优化课堂教学过程,通过课堂教学改革,构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堂结构,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让教学过程不再是简单的传输,而是多边积极主动参与的全过程,从而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两年来,我校的“目标引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在学校积极推动和广大教师的努力实践中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教师对模式的运用日臻成熟,也取得了一定的课堂教学的实效。但是,在课堂调研和教师的反应中,发现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习惯还没有真正养成,能力还有待于提高,这直接制约了我校课堂教学模式的进一步发展和实效性的展现。因此,我们觉得应该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能力入手,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使我校的课堂模式进一步完善,实现利用教学模式的创新来带动我校课堂教学实效的目的。

二、课题论证

(一)、课题的理论依据

1、新课程理念。传统教学中注重的是对知识的传授,忽视过程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在新课程理念下新课改中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以人为本,注重关注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协作的能力,以此提高学生优良的品质和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3、21世纪教育的重点是终身学习,这是一种贯穿于人的一生的学习,是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是与他人协作、分享、共进的学习,是不断进行自我反思的学习,是依托信息技术将真实情况与虚拟情况融会贯通的学习。知识被视为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结果;知识体系处于变动状态,因而教学应重视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此次教学模式的改革和课题研究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应该关注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课堂教学和课题研究中,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去诊断教学活动中的问题,发现教学问题的症结所在,因为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发现教学的问题,只有在研究过程中才能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1、理论价值:

(2)顺应素质教育的要求,运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研究进行课堂教学探究活动。(3)寻求新课程下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力培养的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2、实践价值:

(1)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成为激发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3)这个课题的研究,有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教科研主导作用及社会价值;最大限度地挖掘教师的教育教学潜力;极大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课题的目标和主要内容

1、课题的目标

(1)让教师具有问题意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时刻督促自己去留意、去发现、去反思、去进步,抓住时机进行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使教师真正成为教育改革的先行者,素质教育的践行人;使对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活动更加深入人心,使其成为东沙河中心中学教科研的主旋律。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品味学习的乐趣,体验学习的快乐,由厌学变为愿学、乐学,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3)使学生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

2、课题的主要内容

(1)、新课程下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力”培养的内容:

(2)、新课程下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方式、方法的探讨:(3)、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研究成果在教学课堂中的运用:

(四)、课题的研究方法

1、经验总结法:重视资料积累,按研究内容写出总结。坚持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相结合,边实践边思考提炼,及时总结,及时推广。研究过程中要对研究成果进行处理和组织,要撰写一定数量的论文等。

2、行动研究法:用先进教育思想指导实践,并围绕课题问题,在课题组内组织公开教学,集体备课、评课和理论主讲活动等等。根据研究目标,对研究过程中涉及的各种变量作出分析和控制。对本学科、学生作跟踪研究,并写出个案研究报告。

3、文献资料法:研读有关专著,收集有关先进教学思想和模式的资料及论文,与新课程理念融合,借助理论和经验,形成合力,指导课题实验研究,提高教学效果。(五)、课题的可行性分析与措施

2、本课题研究侧重于课堂教学实践,在师资、生源、设施等方面无特殊要求,具有较强的普遍性和针对性,有一定的推广价值。参加本课题研究的人员,都是长期奋战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充分认识到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力的重要性,并且具备了一定的课堂改革的能力。

3、有我市教科所的领导的关爱、帮助和大力支持;有我校领导的监督和指导、关心和鼓励;有课题组成员的团结协作,合作探究、锲而不舍的爱岗敬业精神和吃苦耐劳优良品质;相信我们一定能完成这一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

4、建立定期听课、评课制度,加强课堂案例分析研究。

5、加强有关资料的积累、收集工作。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1、课题准备、开题阶段:理论讲座(2009年9月):做好课题开题的各项准备工作,做好人员分工,明确各自的研究任务和职责;力争研究工作扎实有效地进行。

2、课题研究阶段:(2009年10月—— 2010年5月):具体开展课题研究,定期进行课题研究情况总结,并适时调整研究方式方法。

(1)第一次课题研究阶段成果展示(2009年12月——教学案例)。(2)第二次课题研究阶段成果展示(2010年1月——展示课)(3)第三次课题研究阶段成果展示(2010年3月——论文)

3、课题结题阶段(2010年4月—5月):进行研究成果汇总,形成结题报告,并推广应用。

三、预期课题中期成果

1、初步完成新课程下的“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研究

2、经过深入课堂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教师对“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课题研究的期望和要求,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案、制作课件,逐步摆脱空洞、单调无味的传统教学方法,让“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走近每一个学生,走进每一节课堂。

四、最终研究成果

1、最终成果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研究》课题总结 第3篇

关键词:数学教学,自主探究能力,数学意识,猜想,自学能力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数学教学不仅是教学生“学会”书本上的数学知识,还应该教学生“会学”应该要学的知识,即具备自主探究能力。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会学”比“学会”更重要。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提高自主探究能力呢?这需要数学教师长期研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学习知识不能单纯依赖于模仿和记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动手实践都是重要的学习方式。本文从引导学生进行问题猜想以深化数学思维、倡导学生自学以提升学习能力、注重实践动手操作提高学生数学素养三个方面,研究培养数学意识增强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

一、猜想,深化思维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加入猜想这一催化剂,可以很快调动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让学生对所学问题或将要学习的问题进行全方面考虑,对所学知识或将要学习的知识形成深刻的印象,从而达到深化数学思维的目标。比如,在讲解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圆的周长”一节内容时,为了让学生对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教师并没有直接把圆的周长计算方法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准备教具自行探索。在了解正方形和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学生通过直尺和软绳开始研究什么是影响圆的周长的因素。学生通过测量,提出猜想:圆的周长和直径有关系。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猜想。在这种时候,教师给学生讲解圆的周长计算方法,学生也就很容易理解,圆的周长理解也就更加深刻。这样引导学生进行问题猜想,学生在动手中动脑,提出猜想,对知识的理解就更加深刻,可以达到提高学习兴趣、深化学生数学思维的目的。

二、自学,提升能力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和学是相辅相成的。学生的学习方式包括被动接受和主动自学,这两者有本质的不同,学习效果也有本质的区别。教师要积极倡导学生采用自学的方式进行知识学习,通过自学发现问题,从而达到提升学习能力的目标。比如,在讲解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时,教师并没有直接讲解课本内容,而是让学生进行思考:如何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进行割补后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长方形有什么关系、你还有其他推导方法吗?这些问题,对于启发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很有益处。同时,教师要让学生尝试看例题,明白例题讲什么,弄不明白的地方标上记号或是做好记录,以备与同学交流或课堂发问。然后试做习题,看一下自己的掌握程度,看自己哪里不懂,不清楚的地方要做好记录。通过这几个步骤的自学引导,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已经“知其然”,再经过老师课堂上的解疑释难,这部分知识的掌握就显而易见。自学能力是一种很重要的学习能力,不仅对学生现在的学习有益,而且对以后的工作也很有帮助。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思维能力的训练,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操作,提高素养

数学课程本身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因此,为了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教师应该倡导学生积极动手操作,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深化数学思维,提高数学素养。比如,在讲解苏教版数学“圆柱和圆锥”一课时,若直接讲解圆柱和圆锥的概念,学生肯定理解有点困难。于是,教师使用电子白板为学生展示圆柱和圆锥的形成过程,让学生仔细观看圆柱是怎样由一个长方形变成的、圆锥又是如何由直角三角形旋转而成。学生结合动画来学习圆柱和圆锥的形成过程,通过动态的展示和形象的表示,很快就掌握这两个概念。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不同长方形和三角形旋转形成的圆柱与圆锥有所不同,教师可让学生根据编制的程序亲自动手操作,认真观察和体会不同长方形和三角形旋转形成的圆柱与圆锥的不同。等到学习圆柱和圆锥体积的时候,学生很快就理解这方面的知识。这种让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的方法,不仅能有效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还能鼓励学生自主思考、主动回答问题,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达到数学新教改要求的教学目标,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能够帮助学生深化数学思维,持续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这对于以后的数学教学有重要作用。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要改变过去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拥有自主探究能力,学生未来人生也会更加精彩。

参考文献

[1]曲洪亮.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自主探究的实施策略[J].当代教育科学,2013(06).

[2]聂艳军.小学数学自主探究性学习的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03(01).

[3]曹娟飞.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自主探究”的有效性[J].现代教育科学,2008(04).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研究》课题总结 第4篇

【关键词】学生 自主探究 小学数学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108-02

一、前言

在新环境下,社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好的要求,自主、合作、探究、创新是衡量一个人综合素养的重要指标,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小学数学教学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必须注重对教学方法的创新,这样才能满足新时期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

二、通过教学方式创新培养学生的自主解决问题能力

1.精心设计课堂问题

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解决问题能力,教师首先好对课堂问题进行精心的设计,教师要利用各种有探讨价值的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问题分析。对于数学,是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在教材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学生生活中的数学知识,让学生在生活中解决数学问题,以此提高学生而自主解决问题能力,例如教师在讲解“元、角、分”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这样的问题“一个苹果1元,一个橘子5角,老师买了2个苹果,4个橘子,一共花了多少钱?”通过这样的问题就能让学生联系到实际生活中,自己陪父母购物时的场景,这就能提高学生探究解决这一问题的兴趣。

2. 引导学生参与到问题解决过程中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参与到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自主解决问题能力。例如教师将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讲解完以后,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火柴等材料,让学生摆一个平行四边形,然后在让学生将这个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通过求解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来引导学生得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求解方法。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还促进了学生自动动手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全面发展。

三、通过教学创新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1.构建良好情景

对学生来说,他们的学习欲望、学习动机与学习情景有很大的关联,良好的学习情景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这样学生才能积极主动的学习,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教学情景的构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结合教学内容、学生知识水平、认知水平等构建一个民主、和谐的学习情景,并引导学生融入学习情景中,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教师在讲解“认识立体图形”时,教师可以首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放映一些立体图形,然后让学生通过图片来说出自己认为最好看的图形,有的学生会说圆乎乎的那个图片最好看,有的学生会说那个长长的图片好看,学生纷纷说出自己觉得看好的图片,充满了乐趣,这时教师问学生“大家知道这些好看的图片叫什么吗?”,学生为了知道自己觉得好看的图片叫什么名字,就会积极主动的融入学习中。

2.联系学生生活

对于小学数学,是数学这门学科中,最基础的一部分,这部分知识与现实生活有十分紧密的联系,有很多知识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重小学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生活中讲解数学知识,在学习数学知识中总结生活经验,以此来全面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学生的生活现象为题材,让学生自主探究解决这些问题,例如教师在讲解“位置”的内容时,由于“上、下、前、后”这些位置是现实生活中十分常见的,因此,教师可以将生活的具体案例应用在课堂中,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将数学书放在桌子上,然后让学生把铅笔盒放在数学书的上面,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说一下:桌子的上面有什么?数学书的上面有什么?铅笔盒的下面有什么?通过这样的设置,就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对热情,随后教师再让学生说一下自己前面有几个同学,后面有几个同学,接着教师为学生说明本节课的主要学习目的是为了学会“上、下、前、后”,通过这样的课堂设计,学生就能积极主动投入到学习中。

3.注重教学实践

在新时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重组织实践教学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由于小学数学和现实生活的联系十分密切,对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学生进行生活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数学知识,并学会应用数学知识。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理的实践途径,以此发挥数学知识的价值,例如教师在讲解“排队的数学问题”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排成两队,然后教师问学生:“你左边第三个同学是谁?从左边数你排第几?从右边数你排第几?”通过实际的排队,学生就能对排队有了深入的理解。

4.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对小学生而言,由于他们的生活环境、家庭等有一定的差异,导致学生在学习兴趣、性格、爱好等方面存在差异性,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对于回答问题积极的学生,教师要给予鼓励、肯定,对于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教师更应该对他们进行鼓励,教师要不断提高这部分学生的自信心,耐心的解决学生的疑问,确保学生敢于提问、敢于回答问题,这样才能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总结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必须持之以恒的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身的探究能力,才能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玉芹.基于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培养的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创新性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 2012(08):47-48.

[2]吴惠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培养研究—以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为例[J].小学教学参考, 2014(11):75-76.

[3]程赛.创新数学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探究能力[J].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3(35):66-67.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研究》课题总结 第5篇

[ 2010-12-15 16:13:00 | By: 留兰 ]

推荐

培养学生自主预习习惯和能力的研究

小课题阶段总结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由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明确提出了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学会认知”就应该从学会预习入手。

正如教师讲课前要备课一样,学生在上课之前也要对学习的内容提前了解,这也就是预习。预习在学习知识的整个过程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是学习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主要任务是复习、巩固有关的旧知识,初步感知新教材,找出新教材的疑难点,为学习新知识扫清障碍做好准备。

在“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实施的过程中,学生的“自主”与“互助”是建立在学生个人对学习内容思考的基础之上,在教学实践中,我发发现,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对学习内容的深入理解是不够的,因而也就造成课堂上交流的拖沓与实效性不强,使“自主互助学习”流于形式。针对这种情况,培样学生自主预习的习惯和能力是保证学生自主互助学习的前提。

二、研究内容

小学生数学预习习惯的培养策略,基本的数学预习方法

三、研究方法:

(一)行动研究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结合日常教学活动开展研究,解决日常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二)经验总结法:及时撰写研究过程中的教育教学叙事与教学案例分析,及时总结实践中的经验。

四、预期目标:

1.使60%左右的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掌握预习的方法,能够在课外进行有效地预习。

2.学生能够把预习中的收获在课堂学习中与同学进行交流,提高课堂“自主与互助”学习的效果。

五、课题实施情况

(一)加强理论学习,以先进的理论支撑课题的研究

在《教师如何做研究》一文中提到“任何人做任何研究第一步工作都应当是读书。”在阅读中寻找理论支撑,在阅读中借鉴先进的方法。为此,我一方面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上网了解各地的老师在小学数学上是如何指导学生进行预习的,一方面仔细研读《数学课程标准》《小学数学教育》《山东教育》等杂志,寻求科学的理论对研究的支持与帮助。

(二)分析现状,拟定课题实施方案

为了解学生对预习的认识和预习能力,我用了一周的时间布置对学习内容的预习,布置时只告诉学生预习哪些内容,具体怎样预习,预习的要求什么都不提,每天检查学生的预习本,并在课堂上对预习情况通过小组学习进行观察,从中了解到全班56名同学中,能较好的独立进行预习的不足10人,会按照老师的要求做预习,但不知道感怎样预习的有20多人,另外的一部分基本上处于做做样子,应付事儿甚至根本不去预习的状态。掌握了学生在预习基础上的第一手资料,为今后有针对性的开展研究奠定了基础。

(三)实践与反思相结合,调整完善研究内容

预习是自主学习的前奏,是一种课前的准备性自学,培养学生的预习兴趣,指导学生掌握预习的方法,需要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通过做来实现。在课题实施之初,就计划才用“激发兴趣、教会方法,由易到难,先扶后放,循序渐进、学以致用”等策略。

1.初步感知预习的意义——激发兴趣

布鲁纳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得的主动参与者。”为了是学生了解预习的意义,我从预习的问题提出入手,在布置预习作业时,先向学生说明要预习的内容是什么,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自己想解决的问题。问题来自学生,自然学生对问题的所以然特别感兴趣,借此告诉学生回去后读书,想办法理解自己提出的问题。然后再第二天的课堂上,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在读书的过程中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的教学更有针对性,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大部分学生课堂上眼睛亮亮的,能很快掌握学习的内容。自然,认真预习的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初步体会到了预习的好处。同时,另一个问题也摆在了我和学生的面前,这样的预习靠的是学生的自觉,好学生更好,学困生感到课堂学校的跳跃性太大,成绩有所下滑。我明白,这是方法的问题,因为学困生不知道怎样预习才有效。

2.提纲引路,理解预习的章法

为了照顾学困生,也为了让每一个学生能够在课外独立进行预习,我开始设计预计提纲,分学生个人用和小组交流用。

学生个人的提纲如下:

【预习内容】P2——3信息窗1

【预习过程】

思考:58.6×6是怎样转化成整数进行计算的?

思考:0.62×45计算结果,末尾的0你认为能省略吗?为什么?

你能从自主练习2中人选3题计算一下吗?想一想,你是怎么算的?为什么这样算? 我的问题:

我把这些提纲打印成小纸条,要求学生贴在预习本上,对照着提纲进行预习。第二天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预习效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发现这种方法尽管是一部分想预习不知道做什么的同学能够预习了,同时也从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尤其是在小组交流时不理想。经过反思,我认为问题出在预习的方法上,提纲向“拐棍”,只是让学生顺着走,亦步亦趋,没有从根本上习得预习的方法。

3.预习也是有“法”可循的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一个人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就如同掌握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就能独立地向新认识领域进军,也才有可能攀上知识的顶峰。所以,要想让学生具有自学的本领,作为教师就要重视方法的指导。为了使学生掌握预习的方法,我抽出时间上预习指导课。从预习的意义,预习的方法,并以实例的形式给学生进行了讲解,让学生初步了解数学学科的预习从新旧知识的衔接开始。我指导学生按以下步骤进行预习:

初读课本,了解大体内容,进而想想与这部分内容相关的学过的知识点有哪些,具体是怎样的。如果发现自己遗忘的比较多,就找出原来的课本先复习一下。

细读课本,了解课本中的红点是新知识点,绿点是新知识的运用。这一步要着重思考红点中提出的问题,看自己能不能借助于已有的知识解决书中提出的问题。能不能理解新的知识点是如

何在原有知识上生成的。

如果理解了,就尝试着独立解决绿点的内容。如果不理解,就要进一步的想一想是哪个地方把自己挡住了。

根据自己的预习,勾画出课本中重点的词语。

尝试练习。从自主练习中选择3——5个题目练一练,看自己是否能顺利解决。

概括起来就是“三读一划一尝试,外加一标注”。

具体到学生该怎样做呢?“三读一划一尝试,外加一标注”

(1)三读:读信息窗、读例题、读分析、读结论等,在读的过程中思考新旧知识的联系,思考例题的明确思路及解题方法等。

(2)一划:划出重点知识和关键问题。

(3)一尝试:用自学理解的知识进行尝试练习,在学习后对照老师的讲解,发现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确。

(4)一标注:把自己不理解的内容在书上注明,带着问题去听课,会更有针对性、目的性。在预习的过程中,重要的是知道自己那些懂了,那些不懂,问题是什么。

随着预习的深入,每次预习之前进行指导和打印预习提纲是不现实的,于是我采用了学生每人一个预习本的形式,在布置预习作业时,对需要预习的内容提出明确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预习,特别给学生指出关键要预习的地方,并且对尝试练习的内容也具体化,从而形成了“预习内容问题化,关键内容具体化,课后练习预习化”,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形式进行预习。按以下四个层次思考:做什么——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用的是什么知识,有没有其他做法——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或自己有何见解。

做什么:就是通过初读了解预习的内容,做到有的放矢地阅读教材。

怎样做:就是通过细读、精读,适当的进行勾画。

为什么这样做:就是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明确新知识与方法的应用。

不明确的地方,让学生预习后发现问题或形成自己的想法。

4.回归提纲,提升预习的有效性

“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重视学生在自主学习基础上的合作学习,通过大加的智慧实现学习的共赢。为了让学生感悟预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我把曾经搁置的预习提纲改为小组交流汇总提纲。在学生课外独立预习的基础上,课堂上小组内合作学习时,完成汇总提纲,既是小组成员互教互学的过程,也是他们想大家展示他们小组力量的过程。

【预习内容】P2——3信息窗1

同学们,从这一单元开始,我们学习的乘法计算从整数扩展到小数,你能认真阅读课本2——3页,学会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吗?注意:一定要先仔细阅读课本3遍。

【知识铺垫】

1.想一想整数乘法是怎样计算的?举一个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例子

2.小数点的移动会引起小数大小怎样的变化?

3.小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预习过程】

1.第2页红点,思考:58.6×6是怎样转化成整数进行计算的?

2.第3页绿点,思考:0.62×45计算结果,末尾的0你认为能省略吗?为什么?

3.你能从自主练习2中人选3题计算一下吗?想一想,你是怎么算的?为什么这样算?

4.善于提出问题的学生最聪明!通过本次预习,你还有什么问题?

5.我不但会做,而且会讲给同学听!计算小数乘整数,我是这样想的:

我总结的计算方法是:

5.课堂学习从学生的预习开始

在学校个性化教师活动中,我给自己定位的是“预习——导学”式课堂教学模式。因此在课堂上,我也是以学生的预习为核心,围绕学生对预习问题的理解展开。首先通过小组的讨论,解决学生能够自主解决的问题,然后汇总学生自主学习有困难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课堂讲解,以此来提高课堂学习的针对性。

六、研究效果及分析

(一)课题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发现现在班里大约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能够坚持预习,掌握了基本的预习方法,能够在预习中学会知识,提出比较有价值的问题。对数学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比如高洪联、韩会锦、邢毓雯。

(二)课题成就学生,提升自我在课题研究的这些日子里,引发了我对教学的思考,为了努力做好研究工作,我坚持读书学习,汲取了丰富的专业知识,敢于在课题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去发现,把“自主互助”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

七、研究过程中坚持的原则

1.自主学习的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自我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对自己学习的负责,能自我操纵学习。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逐步掌握、正确、科学的预习方法,并善于灵活运用预习方法,独立地、策略性地解决预习中地问题,主动地探求知识,自我获取知识,提高学习能力。

2.启发性原则。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预习中充分调动学生预习的主动性,引导他们生动活泼地预习,并经过自己独立思考,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任何教学活动,不经过学生自己积极思维,是不能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

3.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这是赞科夫实验教学体系的教学原则之一。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注意和理解学习过程,学会和探究合理的预习方法。这一原则强调在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树立强烈的学习责任感的前提下,注意学习过程本身,了解学习活动的内在机制,具体地说,就是让学生留心应当怎样进行学习,教会学生怎样学习。这一原则的运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4.及时反馈原则。教学信息反馈是优化教学过程,实现教与学和谐统一的必不可少的环节,它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因此,我把强化反馈作为培养预习能力的重要原则,做到对学生的预习情况及时反馈,及时调控,使预习能更有成效。

八、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的改进

1.自己与预习的理解和学生的学习水平有一定的差距,有时设计的预习作业不够细致,问题过于模糊,并且没有关注到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的差异。下一步要在预习问题的设计上“小一些”“实一些”“可操作性强一些”,坚持分层设计预习目标,尊重个体差异性。

2.前段时间学生预习上反馈的不够及时,没有充分发挥评价的杠杆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在学生自信心的培养上做的也不够好。下一步要在评价和及时的反馈上做些努力,给学生展示自己预习成果的机会。

有一位教育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一种好的学习习惯比学肤浅的知识更为重要,它是学有所得的前提和保障。”预习习惯就是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较良好的基础的习惯,我的研究还需要在细致一些、扎实一些,让研究摒弃流于形式的弊端,走向朴实、真实。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研究》课题总结 第6篇

德州市临盘中学 王淑华

《新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的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我校作为一所乡镇的普通初级中学,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化学的能力,成了迫在眉睫的一件事,针对此现状,我校化学组成立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化学能力的探究》课题组,经过几年的实践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总结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们提出如下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应试教育”片面强调灌输,在课堂教学中只重视教的过程,不重视学的过程,教师习惯把课本上的知识原原本本的呈现在学生的面前,滴水不漏的讲给学生听,唯恐某一点没讲到而造成考场上失分,学生的学习被老师包办代替,处于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地位。自主学习强调发展的功能,实施发展性教育行为。在化学教学中应遵循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让学生主动的参与,主动的获取化学知识,注意引导和鼓励学生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使教的过程和学的过程结合起来。

2.初中三年级的学生一般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并且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相影响大于老师和家长对其影响。但学生在进行探究性实验时存在许多的问题,比如:只习惯于思考老师向他们提出的问题,而不会主动地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当老师给学生设置了问题情景后,让他们能独立地设计实验去解决问题时,学生多半会到教材中找现成的实验方案,很少有学生能创造性地去设计新的实验方案。而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恰恰是实验最重要的两个环节。随着新课程实施的不断深入以及我校实验室条件的不断改善,在汲取过去几年新课程实施中的经验的前提下,确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化学能力的探究”课题,旨在进一步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自主发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2、《化学课程标准》的设计是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标准》提出了全体学生通过努力都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有较大的灵活性,以适应不同学校的条件和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实现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炼出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化学能力”的指导策略。

2、通过合理运用化学探究性实验的指导策略,培养学生自主实验、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勇于实践的能力,从而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3、进一步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通过创造性的劳动和研究,将课程从“特定知识体系的载体”的定位上转移到促进“师生共同探索、共同发展”的定位上。

四,研究方法

1、资料文献法。在准备阶段和第一阶段主要利用文献研究法,收集、整理国内外与课题有关的教育理论,为课题研究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2、调查研究法。现状调查,可用问卷、访谈、测评等方法。

3、行动研究法。教师直接对所从事的课堂教学活动进行研究,包括“计划、实施、反思与评价”三个环节。

4、个案研究法。对发展学生主体性的典型的教学策略和学习策略进行跟踪研究和总结。

五、课题研究的阶段和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化学能力,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一)前测工作

为了了解学生化学自主学习状况,在进行课题研究前,笔者对两个实验班初三学生进行了摸底调查。调查结果总结如下:

你对所学化学课程感兴趣吗? 感兴趣的占36.8%,你喜欢什么类型的化学教学? 喜欢小组合作探究的占75.7%,喜欢教师直接讲解的仅占14.3% 你是怎样学化学的? 制定计划学习的占21.6%,只听老师讲课的占78.4% 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有? 认为教学方式呆板占78%,认为课程太难占12%,没兴趣的占10%。

在对学生进行进一步访谈中得知,大多数学生都喜欢做实验,自己动手去做。可见他们对化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二)课题实施

1、进行“自主学法”指导

通过学法指导,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意识地总结和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具体做法是备课中有“学法”设计,上课时有“学法”指导,课后有“学法”总结。实验中,更要关注那些学习能力不强的学生,因为这些学生仅靠自己还不会进行有效学习,因此对他们进行方法指导尤为重要。

2、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课题实施

①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自觉进行预习。通常是布置即将学习的课时内容,要求学生阅读,初步了解要学习的新内容,划出主要概念或定义,对难以理解的或者读不懂的内容作出标记,以利于课堂教学时针对性地听讲。重点预习实验,预习实验时的基本要求:识图仪器、所用药品、步骤内容、基本结论,但预习实验要求不能过高。为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力度,在教学中提前印发简明导学案,引导学生预习,巩固旧知识,探索新知识,通过设计问题或填空的形式,尝试解决问题。

②课堂教学中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课堂内容较多要看内容的难易程度和其章节在整节整书中的重要地位,采用略讲或者重点、难点多分析,其余让学生自行调整完成。或者将内容合理整合重组,充分让学生小组自主讨论,有时借助实验或者多媒体。在保证预习环节完成较好的基础上,可以尝试由学生代表汇报已经学会的知识点,课堂上教师重点释疑解惑,突出重点,通过师生讨论交流,学生实验,观看课件突破难点,贯彻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留时间和空间给学生思考,并及时反馈,检测学习成效。用足够的时间放在实验探究内容上,重点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比较、归纳、反思的能力。③做实验,指导学生拓展课外化学学习。指导学生通过网站查询学习资料,了解化学史。开设调查研究,开展家庭小实验,把有用的化学知识与日常生活体验相结合,提高化学学习的素养。如探究铁生锈的条件。指导学生认识对比实验的关键要控制变量。使铁钉处于只与水接触、只与氧气接触、同时与水和氧气接触三种环境中,来观察铁生锈的情况,从而得出铁生锈的条件。学生在家中完成此实验,并在课堂上进行了交流。在实验中,没有试管,同学们用玻璃杯代替,用保鲜膜扎紧杯口代替橡皮塞。从茶叶罐中、雪米饼袋中、甚至从羊毛衫的包装中找来各种干燥剂做实验。由于自己动手实验,并从生活中寻找实验仪器和材料,同学们不仅亲身体验到了铁在什么条件下会生锈,在什么条件下更容易生锈的知识。而且知道了什么是对比实验、初步学会了如何设计、运用对比实验,同时极大地提高了大家学习化学的兴趣。在实验的过程中发现方案中存在的不足,再修改、完善方案,最后完成实验报告和实验后的反思。

3、进行探索性实验,让学生自主经历探究知识的过程

教师结合有关教材内容,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积极探索现象产生的原因,获得有关结论。可以让学生自己查阅有关的资料,设计实验方案,并开放实验室,放手让他们去完成自己的实验方案。如果实验中某些事实与书本现有结论不同,应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通过实验过程,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如在学习CO2的实验室制法时,要求学生先认真学习课本有关内容,分析反应原理,条件和特点,然后结合已学过的O2的实验室制法,自己设计一套制取CO2的装置。这样就促使学生自己去阅读资料,去设计实验,去改进创新。可以先给学生一定时间让他们独立思考,再组织学生一起分析,讨论,比较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优缺点等。然后选择优秀的实验方案,由学生在课堂上演示,从而调动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4、培养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自主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策略,做到“会学”。衡量学生是自主能动地学习,不仅要看学生是不是在积极主动地学习,而且要看他们是不是富有成效地学习。

学习每告一段落,都要求学生定期写学习心得或小结。回忆、反省前一段时间学习情况,养成课后及时复习、整理、归纳的好习惯。对已学过知识运用“纵向或横向的统摄整理能力” 来查找学习上的不足,采取怎样的补救措施,让学生弄清楚。

六、研究取得收获

1、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转变。

实验研究班级较对照班级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明显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学习成绩也有很大进步,学生的独立学习、合作探究、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有所转变。学生内在能力有了大的提升。学校构建了开放性的学生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变注重学习结果为注重学习过程,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提高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

自主学习活动中实施了探究式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运用了挂图、投影、多媒体及直观材料激发出学生对学习的极大兴趣;在小组探讨、展示中,同学之间无拘无束畅谈见解,极大的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学生的互相评价,指出不足,激励优秀形成了初步的竞争氛围。

3、建立了新型的师生关系。

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中,教师不再是系统地传授知识,而是引导学生开展好各种学习环节。我让学生经常充当老师,让他们来讲、来表演、来操作,让他们去评价其他学生的探究行为,让他们去辅导其他同学等等,初步形成了师生水乳交融的氛围。

4、建成并逐步完善了教学资源库。以课题组成员为核心,我们在校局域网上建成了化学学科教学资源库,收集了化学教案、教学设计、导学案、试题、课件、教学视频等化学教学资料。

5、改变了教师的教学行为,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进一步转变了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在教学实践中编写了优秀教案:

(1)《制取氧气》教案(2)《溶解度》教案

(3)《常见的酸和碱》教学设计 优秀的教学课件: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研究》课题总结 第7篇

进贤小学

王春

【摘要】:教学的最好方法是引导学生去发现、去主动探索,教师要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进入角色,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学习的活动中发现知识的内在规律,学会观察、猜想、推理、归纳,在自主探索中不断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自主探索的平台,并不断地进行培养和训练,才能促使学生持续和谐的发展,才能不断提高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

【关键词】

小学数学 开放式教学 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学习能力,指的是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数学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

自主探究学习

当今新课程理念所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它要求学生要做课堂的主人,要在老师的引导下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自己的各种感觉器官,通过动手、动眼、动嘴、动脑,主动的去获取知识。

课堂教学模式:

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

【调查背景】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教学要“改变过去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数学新课程标准》也科学地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由此可见,自主探索在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呢?我认为应放手让学生去思考、去发现、去猜测。我国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的状况而言,它仍旧保持着以教师教学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灌输式教学传统,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双基”的培养,但忽视了对学生应用潜能的开发,使学生成为知识容器,从而失去了学习的真正意义。整个教学过程以应试教育为主,进而阻碍了科学乃至社会的发展。进而形成了我国数学教学“高分应试,低分应用”的尴尬局面。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数学思维过程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交往互助和共同发展的过程,面对我国所谓数学教学的传统,完全撇开了数学这门课程的学科特点和学生自力的因素,一味的强调基础知识的训练和应试能力的培养,整个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主,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

【调查目标】

探索小学生数学自主探究能力的规律,创造出适合小学生的自主探究的环境,让每一个学生的探究能力有所提高,让学生学会学习,开发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智力。

【调查时间】 2012年3月 【调查方法】 调查问卷 【调查的意义】

在21世纪,世界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是,教育将成为一咱面向全体全民教育,贯穿一生的终生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突出个性的创新教育。从这一意义出发,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旨在建立一个利于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和操作实验的环境,建立一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形式,强调从以获取知识为数学教育的首要目标转化为首先关注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同时使学生获得作为一个公民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必需的基本数学信息和技能。

今天中国的数学教育最大的悲剧有二:第一,学生的学习生涯不幸福,而且这样的状态不能被成人社会所关注;第二,我们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主要是外部,更多的来自分数的压力,而不是来自对数学内在的一种追求、一种爱好。这是数学教育的两大“悲剧”。不可否认,传统的小学数学教育使我们的孩子失去了许多宝贵的东西:一是失去了梦想和激情,变得麻木、呆板;二是失去了积极的人生态度,变得惰性;三是失去了学习的能和习惯,变得低能;四是失去了天真活泼、开朗、乐观向上的品质,变得少年老成。对照新课程理念反思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不难发现,这些课堂中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弊端,概括起来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以教定学 2以本为本 3教路单一 4学法单一 5目标单一 6问题单一

7评价单一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同时也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转变数学学习方式,倡导有意义的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数学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数学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助,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调查的结果分析】

通过这次对老师和学生的组织调查,发现教师和学生在对传统教学有几下几点认识和看法:

(老师方面)1,老师们认为传统的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是局限了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的发展,只是被动的 接受知识掌握知识死板,学生缺乏主动地思考,过于依赖老师对学生的发展不利。

2,开放式的教学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的能力,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数学能力,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人际关系。

(学生方面)大部分学生喜欢小组讨论,游戏学习及竞赛形式等多形式的学习,这样有助于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大部分学生喜欢老师在课堂结束时,先学生讨论交流之后学生总结,而不喜欢老师一人包办,或只是好学生的总结说明大家都想参与到学习的每一个环节中来,他们想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是一个好现象,我们的老师应该做到让每一个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

3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他们大部分都喜欢问老师和家长,说明我们的传统教育让学生有了极强的依赖性,不愿意自己想办法解决,没有了学习的主动性。

开放式教学的目标定位

(一)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成份。

(二)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反过来提示老师要用不同的方法解释数学规律。

(三)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要求学生提高对日常事物现象用数学经验、思想与方法进行观察、推测、尝试、计划并合情合理地思考的意识与能力。

(四)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要求学生懂得数学的价值,学会数学交流,掌握对日常生活中存在的各种信息的采集、整理、辨析及其处理与运用能力,能用数学的方法对它们进行考察、区分、组织和模型建构,并有可能获得新的信息,获得问题的解决,获得新的问题等。

(五)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要求学生能在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提高参与社会生活及在社会生活的探索、发现和改造等活动中主动进行决策的兴趣、意识和能力。

开放式教学与小学数学

开放式教学是推进素质教育,改革学科教学的切入点。从广义上理解,它可以看成是大课堂学习,即学习不仅在课堂上,也可以通过课外包括网上学习来进行。从狭义上理解,也就是本文所论述的对象(即学校的课堂教学),又存在有多种认识角度。从课堂教学的教材看,开放式教学内容可以来自于教材,也可以来自生活,来自学生本身;从教学的要求看,开放式教育要体现结论的开放性、条件的开放性、过程的开放性、方法的开放性等;从课堂师生关系看,开放式教学要求教师既是指导者,更是参与者;既强调教师对学生的指导,更注重教师从学生的学习中吸取养料。

教育实践研究表明,儿童的主动、积极、好奇、不模仿已有的方法,不重复已有的结论,在原有的方法和结论上有自己的思考和观点,用新的方法分析解决新的问题等积极的思维品质,是创造性思维的萌芽和基础,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特别是数学开放式教学的出发点和着眼点。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作用。”

开放式教学在满足学生的需要上有其独特的优势,具体表现有:

(一)开放式教学问题和条件的不唯一性的情境给具有好奇心的儿童提供了更多探索时间和空间,满足了学生求知的需要。

(二)开放式教学设计要求每个学生设计方案,应用多种策略解决有关的数学问题,要求创设小组交流等情境,满足了学生参与的需要。

(三)开放式教学由于师生关系上的民主平等、策略上的多元,可以使更多的学生有成功的机会,满足了学生成功的需要。

(四)由于开放式教学本身的特征决定了教学中定会有生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在交流中学生学会了相互理解、互相合作到合作的力量,满足了学生交流的需要。

(五)由于开放式教学解决问题策略的多元化决定了每个学生的设计或策略均是有效的,某个学生的设计或策略一旦被教师或同学所认同,就会使他产生一种重要感(个人在集体中发挥作用)和成功感,满足了学生自尊的需要。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作为一门研究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科学,小学数学不仅有着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而且具有丰富的形象性、广泛的应用性。小学数学的智能价值以及学科特点,为培养开放、创造型的学生提供了极大的空间。从以上的认识出发,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的实践与研究不仅是可行的、必要的,而且也将会是卓有成效的。

开放式教学的一般特征

(一)认知过程的自主探索性

从国内外众多的教育教学目标和课程改革标准中我们可以发现,在当今文化时代背景下的学习活动,决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的传递和复制,更重要的是一种科学与文化的再创造。因此,我们在编制、展示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内容时,努力强调了学生对问题的探索(策略、方法、手段等),这也就是说,单纯让学生接受、巩固知识的方法已无法使学生真正获得问题的解决,只有通过个体的探索(采集信息——分析处理——数学建模——提出假设——验证结论——问题解决——获得新信息),才能达到对问题的认识理解、延伸和扩展。

例如:王老师带40元钱到文具店买奖品,买4元一支,8元一支,10元一支的钢笔多少支?(注40元要正好用完)

由于钢笔有3种不同的价格,因此40元钱买的钢笔的支数也不一样。

1、买4元1支的,可以买40÷4=10(支);

2、买8元1支的,可以买40÷8=5(支);

3、买10元1支的,可以买40÷10=4(支);

4、如果买两种或两种以上价格的钢笔,还有以下几种不同的买法:

序号

4元1支

8元1支

10元1支

合计支数

8支

1支

/

9支

6支

2支

/

8支

5支

/

2支

7支

4丰富了自己的思路,体会4支

3支

/

7支

……

(二)实践中体现社会性

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为学生的终身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注重学生体会数学与大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强调从儿童熟悉的社会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学生观察、操作、实验及独立思考的教学内容。因此,儿童的学习是在问题情境中感知、理解数学知识,在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知识探索中学习数学的空间观念、优化思想、统计思想、模式思想、估计意识、推理意识与应用意识。例如:在创卫活动中,四年级比五年级少捡塑料袋60只,四年级有45人,平均每人捡52只。五年级48人,平均每人捡多少只?

人数 每人捡塑料袋只数 总数

四年级 45人 每人捡52只 52×48

五年级 48人 每人捡x只 48 x

通过数量关系的对比,根据关键句的等量关系。

a:五年级捡的总数-60=四年级捡的总数

列出方程 : 48 x-60=52×48

b:五年级捡的总数-四年级捡的总数=60

列出方程: 48 x-52×48=60

因此,数学开放式教学内容,常常不是单凭数学的本身而能获得合理、科学的解决,同时也不是在问题解决中仅仅获得一个结论,一种方法。而是要求学生必须结合社会生活实际,并正确合理地运用个体已有的经验、价值与情感去获得解决,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也获得了认识社会的一般方法与策略。

(三)组织过程体现教师的服务性

开放式教学区别于传统教学的最根本之处是教师角色功能的转变,只有教师角色功能的真正转变才能使开放教学成为可能。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决不是普通的一员,而是具有“导演”的身份,特殊之处在于教师工作的艺术性、发展性、不确定性,更在于服务性。

教师的服务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引导学生发现新旧知识的衔接点。

荷兰著名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弗兰登塔尔认为,学生的学习活动,与其说是学习数学,倒不如说是学习“数学化”。学生从现实出发,经过反思,达到“数学化”。在这一过程中,“数学实现”和“反思”是十分重要的。对于学生来说,“数学实现”就是他们的“经验”。“经验”在小学生学习数学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教师为了让学生理解面积计算公式的由来,准备了两个“垫子”。

A、平行四边形可割补成哪个我们已学过的图形?(长方形)

B、割补成的长方形的长、宽与平行四边形的底、高有什么联系。

根据两个图形各部分的关系,教师再放手让学生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2、引导学生找到秩序与情绪的平衡点。

开放式教学的过程中,讨论、交流、争辩、阐述等方式将起到主导作用,这些共同参与、积极探索的方式和随之产生的积极的情绪体验,将对学生的习惯要求、课堂的组织秩序带来强大的冲击。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利用语言、动作、体态等工具有效地调控教学活动,既要保护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又要维护课堂教学的组织秩序,使秩序要求与情绪表达处在一个平衡点上。

3、引导学生找发展与创造的突破点。

数学是一门科学,它有相对明确的规则和数学结论。如果我们脱离了其基本的规则,曲解了其数学结论,那可以就不是发展,不是创造,而是错误。数学又是一项活动,一个过程,我们在其不确定的数学情境,学习对象不确定的发展变化上,有着广泛巨大的自主性、发展性和创造性。

(四)教学过程注重情境性

“学生的生活经验是他们学好数学的基础。”根据反映论原理,情境作用于儿童的感知,会引起儿童观察、思维、想象一系列的智力变化,同时,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的和谐,使整个情境成为一个可以多向折射的心理场,可以让身置其中的儿童诸方面快速地获得发展。

1、创设问题的情境。

问题是思维的火化。教师的主导作用一是体现在善于将教材上的结论转化为问题;二是创设条件或提供材料,让学生主动探索,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问号转化为句号,并能不断产生新问号。

2、创设生活情境。

进入21世纪,我们的理念是:人人学有用的数学,有用的数学应当为人人所学;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数学教育应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学习有活力的、活生生的数学”。强化数学的生活化,是指导教师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在数学教学中联系生活中的问题,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适当作些变形处理,让数学更多地联系实际,贴近生活,达到“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如“设计租车方案”、“长方形物体的包装”等。

3、创设开放情境

开放式教学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创造空间,使学生由消极的等待条件发展为主动的获取条件,进行创造性学习。在进行开放式教学的实践中,我们认为,开放式教学的“开放”。主要表现为(1)情境开放。创造需要心灵的放松,情境开放能使学生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进行学习。(2)形式开放。学生的学习可以是个别竞争,也可以合作完成;可以畅言叙述,也可是实践操作。(3)结论开放。待解决问题的答案、结论往往不唯一。如“方向和路线”,不同的选择有不同的结果;“购物问题”,每个人的喜好不同,而且不同的物品又有不同的价格等问题。

(五)学习过程中的求异性

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注重问题的求异性,解决问题策略的多元化。从心理认识的角度看,儿童最大的特点是好奇心强,善于从不同的方面探索问题;从动机激发的角度看,培养儿童强烈的求知欲,为实现期望目标而不断求异探索,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从智力开发的角度看,学贵有疑,学贵有异。因此,开放工教学注重从小培养儿童的求异意识,这对于发展儿童的创造性能力有其积极的意义。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不必直接去评价学生的问题解决的方法、过程和结果,而是利用“数学交流”由学生自我调整他们的经验、策略和价值观。

(六)活动过程注重主体性

现代教学论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两转化过程,一是由教材的知识结构向学生的认知结构转化;二是由学生的认知结构向智能转化。这种转化过程,只有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才能完成。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注重以“学习者为中心”。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探讨得到的,既是接受的过程,更是发现、创造的过程。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教师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尝试;凡是能通过小组合作解决的,就通过生生交流取得共识;只有在学生欲寻异解而不能时,教师才能适时指导,合理点拨。从这意义上出发,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着眼于人的发展,从学生如何学好数学的角度出发,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最大限度地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地看、说、做、想。例如:“当个设计师”、“比较房价”、“分配装饰工”等教学内容的设置,不仅能使学生获得认知,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更主要是创设了自我表现的机会,同时也为确立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创造了良好的课程环境。

(七)操作过程注重合作性

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着眼于儿童获取信息的多向交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试图通过小学阶段的培养,增进学生之间团结、协调、互助的群体精神,为培养儿童的合作意识、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奠定基础。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是单向的静听式,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之间的学习竞争功能,学生的学习主要是个体进行或学生与教师之间进行,学生与学生之间经常处于一种紧张甚至对立的状态,信息交流也处于一种不畅通的状态这中,课堂上很少看见学生的交流、观念的交锋与智慧的碰撞,更谈不上创造了。开放式教学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强调采取合作学习的形式,学生之间进行互相探讨、交流,教师只在关键时给予点拨、评价。在这里教师是参与者、组织者、协调者。这样的课堂教学才能有效地培养儿童的合作意识,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八)情感过程的体验

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特别要求关注学生被激发起的求知冲动以及平衡这种冲动欲望,满足的成功体验。即教师不能简单地将学生封闭在“知”与“不知”的动态平衡上,而是开放到整个个体充分活动的“问题”和“解决”的空间上,使他们在一次次的问题解决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我们注重在问题解决的学习过程,尽可能多地采用“合作型”的组织机构和“个体化”学习结构的结合。前者着眼于儿童获取信息的多向交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后者则是为养成儿童独立思考、自立探索的精神,使学生在真正自我探究的过程中体会属于自己的成功与满足。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研究》课题总结 第8篇

一、通过教学方式的创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1.精心设计课堂问题

要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应当通过各种有价值且有意义的问题来引导学生去解决问题。而在设置问题的过程中, 数学教师应尽量将问题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现实进行结合, 并在问题中将相应的数学概念体现出来。

(1) 问题设计要结合生活

数学是一门源于生活且应用于生活的科学, 在进行教学活动中, 数学教师应当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 尽量找到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的结合点, 将教学活动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联系在一起, 通过启发学生对于生活经验及其既有认知的理解, 设计出能激发学生去解决问题想法。比如说, 进行按比例分配这一数学要点教学的时候, 教师可以通过联系实际的举例:王妈妈与朋友合开了一家服装店, 王妈妈投资7万元, 朋友投资3万元, 一年之后, 服装店盈利20万。针对知识点, 教师可以连续发问:此时王妈妈应如何与朋友进行收益分红, 为什么?王妈妈与朋友分别分得多少万元, 为什么?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可以用比例分配的方式来解决?

这样一来, 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 对于这些贴近生活的问题, 学会的关注度和积极性可以得到提升, 在这种探索的氛围中, 比例分配的意义及计算方法可以较深刻的被学生理解。

(2) 问题设计要体现数学概念

日常授课过程中, 学生对于各种问题的错误解答往往是基于其对数学概念在理解上的不透彻和解决思路的模糊性而造成。有时, 学生也无法利用自己所具备的生活经验和既有知识来指导自己去解决问题, 长期下去, 对问题的解答职能依靠机械性的模仿, 其在学习上基本处于被动的状态。因此在提问的过程中, 教师应当尽量体现数学概念, 尽量将生活经验与数学概念结合在一起, 使学生可以将生活经验和数学概念结合在一起, 用于相关数学问题的解决。

2.引导学生参与到问题的解决过程

结合目前小学数学教材的体系与编排, 不同的数学知识之间存在较为紧密的前后关联性, 新知识基本都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扩展、延伸而得出, 而旧知识从某一角度来看则是对新知识的铺垫。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参与到问题解决的整个过程当中。比如说, 在完成对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教学之后, 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参与实践操作的方式, 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发型, 进而找出其面积计算的方式。这一问题的解决过程, 完全可以通过学生的自主操作、观察和思考得到有效解决。这样一来, 学生不仅解决了问题, 同时也可以加深对知识点的掌握。

当然, 要切实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解决问题只是第一步, 这一阶段, 学生对于问题的解决依然处于一种被动的模式。而要切实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基本能力, 则必须使其养成自主提问的习惯。

二、通过教学方式的创新培养学生自主提问的能力

1.尊重学生的个性及人格差异

总体而言现有的教材中, 知识点的安排往往采用的螺旋式的上升排列方式, 新知识基本是以旧知识为基础扩展得出, 这种安排方式强调的是学生思维方式的阶梯式发展。但在教学实践中, 因个体的差异, 不同学生的思维过程也全然不同, 因此针对同一个问题, 学生提出的问题也存在差异。但日常教学活动中不难发现, 很多学生缺乏提问的勇气和质疑的精神, 长期的累计下, 其在学习上则会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因此, 教师在进行授课的过程中, 必须尊重学生个性及人格差异, 并耐心的倾听和解决学生的疑问, 以便于保证学生在心有疑惑的时候能够敢于提出问题。

2.创造安全心理环境、授予学生基本的提问技巧

学生缺乏提问的勇气是目前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究其原因是学生没有掌握提问的要领而使其自信心受到影响。因此要消除这种不敢提问的障碍, 除了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及个体差异外, 还应当为学生创设一个较为安全、自由且宽松的环境, 消除学生心中的障碍, 克服自身的害羞与紧张心理, 使其在一种民主、和谐且平等的环境中提出问题。当然, 在此基础上, 教师还应当将提问的基本技巧交给学生, 让学生在掌握各种提问技巧的基础上干预提出自己的问题。

一般情况下, 学生可用的提问技巧主要有三种, 即模仿提问、比较提问和发散提问。所谓模仿提问是指让学生将教师作为模仿对象, 通过模仿教师的提问方式进行提问;比较提问是以既有知识为基础, 抓住课堂教学的重点, 通过以旧引新的方式, 设计出具有冲突性的问题, 打破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 使其在比较中形成一种失衡的感觉, 进而激发其求知的欲望, 使其在这种欲望的驱使下进行提问;而发散提问则是引导学生对类似、相近或者是相反事务的连线, 来体现出其在思维上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借助于这种发散性思维提出问题。

3.鼓励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发现问题

要切实保证学生可以带着问题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通过主动发问的形式加深对知识的了解, 并逐步培养其自己在学习上的主动性, 进而养成自主探究的能力, 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多进行课前预习, 让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展开对新知识的探索。通过课前预习, 学生可以凭借自己的能力去独立的自考、自主的探索, 并尝试利用既有知识来对预习内容进行探索, 并发现自己暂时无法解决的问题。通过这样的过程, 学生自主探究、自主思考的能力都将得到有效提升, 而且通过预习发现问题, 课堂提出并解决问题的过程, 还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提升学生对所需知识的系统掌握。

三、结论

小学数学教学中, 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并非朝夕之功, 要在教学实践中培养起学生自主探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需要经过一个长期性且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必须注重引导, 在逐渐培养起学生被动性解决问题的前提下, 积极培养起自主提问的过程, 以便于使学生在自主提问的过程中不断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具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素质教育成为目前我国教育工作的核心内容, 而“解决问题”也成为我国新课程目标当中的四大重要内容之一。如何顺应新教改的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自主探究能力, 成为目前教学活动中的重要难题。

关键词:自主探究,小学数学,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韩玉芹.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J].学生之友 (下) , 2011, (11) .

[2]李翠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 2010, (S1) .

[3]季艳萍.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策略[J].陕西教育, 2011, (11) .

上一篇:单个军人队列动作教案(脱帽和戴帽)下一篇:给灾区小学生的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