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我的家作文

2024-05-28

地球我的家作文(精选7篇)

地球我的家作文 第1篇

高一作文:地球,地球我们的家

高一作文:地球,地球我们的家高一(19)班

人的一生,注定要在家中渡过。小到一个个家庭,大到一个个国家。然而其实所有人都在一个家中,那就是地球这个大家庭中。无论肤色,国籍、身份、地位,地球母亲爱我们每一个人,她给我们提供氧气、淡水,她无私地用臭氧做成的臂膀为我们遮挡无情的紫外线,她没有和我们任何一个人要过回报,她太爱我们了,以至于人类就像被惯坏了的孩子,无情的用地球母亲的宽容来伤害她。母亲也有生气的时候,我们千万不要等到母亲伤心透了才知道害怕,才知道没有她的保护,谁也不能独立生活,所以地球上的孩子呀!快停住你那罪恶的手,让我们手拉手来让母亲更美丽,更漂亮。

做件美丽的新衣

随着人们盲目的开采树木,母亲流着泪看着自己原本美丽的新衣服变得像一块破抹布,但她还是在让孩子们尽情的用,因为她认为孩子需要。终于孩子们长大了,他们决定要让母亲的衣服重新美丽。于是他们开始种树,看着一棵棵小树长成一片片树林,再连成一片片森林,看着母亲的新衣逐渐有了形,母亲开心地笑了。她用她巨大的衣服为孩子们挡住沙尘暴,挡住洪水,孩子们在羽翼下享受着安宁祥和的生活。母亲是无私的,在孩子送给她新衣的同时,她给孩子们带来的是平安与宁静。孩子们喜欢见母亲的笑容,于是他们送了母亲第二件礼物。

一条漂亮的丝带

以前,孩子们无知,他们既然将脏水都排放在母亲的丝带中,让美丽的丝带一度变在黑色,还有刺鼻的味道。连母亲自己也讨厌自己的脏丝带和臭味,母亲打算放弃她喜欢的丝带,孩子们因此受了不少苦,很多人都因为喝了有毒的水被送到了医院,孩子们醒悟了,他们知道此刻的后果其实是他们自食其果。他们不希望母亲放弃丝带,他们开始治理一条条被污染了的丝带,很快丝带恢复了它的本来面目,清澈透明,清爽宜人,母亲喜欢极了,她让她的丝带飘向田间地头,孩子们的粮食大丰收,她让她的丝带从空而落,还可以顺便给孩子们发电,她总是这么为孩子着想,孩子们觉得自己太对不住母亲了,就又送母亲一个礼物。

一双明亮的眼睛

母亲给孩子每人一双眼睛,让他人可以看到世界万物的美丽,然而孩子们心中的那双眼睛却出了一点问题,让他们只看到效率、产量、利润等等。他们开始向空气中排放大量的工业废烟,汽车尾气,乱烧垃圾,大量的烟让母亲眼前一团雾。还好此刻孩子心中的眼睛亮了,他们发现自己错了,他们努力在为自己的错误善后,还好他们发现及时,让母亲的视线重新清晰明亮,母亲好高兴,她发挥她新衣的另一个功能让孩子们呼吸上清新的空气,看到清澈的蓝天,打开心灵的窗户。

母亲爱我们,我们也要爱母亲。母亲无私的保护我们,我们也要尽自己最

大的努力不让母亲受到伤害,我们的世界充满着爱,我们的地球家中充满着爱。

地球我的家作文 第2篇

所以呢?我们大家一起动起手来保护我们自己的家园海南,当然也包或世界上的大城市了,只要我们每人为我们的家园,尽一小力,那么环境污染就会退后一大步,所以要想拯救我们美丽的家园,我们应该增强环境概念,一直在心里想着,从我做起,从每一件小事做起,让我们团结起来,一起来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海南岛} ]

今天,我围校园走了一圈,发现校园里的垃圾还真不少,塑料袋,碎纸,雪糕纸……

这些引起了我的反思——

我们天天都是生活在大自然中。生活在这美好的一切当中。地球妈妈慷慨的为我们提供各种无限而又有限的资源,让我们“丰衣足食”,而人类不但不知足,反而还破坏地球母亲。随着时代的变化,人们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他们把一棵棵大树砍下做成木船、一次性筷子等一切对人类有利的东西,而这些在人类的眼里总是一闪而过,对于大自然是多么大的破坏。

虽然,现在人们处处在宣传环保,呼吁绿色,但这样仍然没有阻止破坏者的脚步,一棵棵大树仍在倒下,沙漠的面积仍在扩大。

现在,由于人类大量地砍伐树木,所以现在荒漠正吞噬着大自然,吞噬着整个地球,人们啊!难道你们就心甘情愿地看着大片的绿的被破坏?这种塑料很难腐烂,被称之为“白色污染”,用过的废弃物十分难以处理。如果埋掉,会破坏土壤结构;烧掉它,能生产出氟化物,氢化物等有毒或剧毒气体,危害人畜。真没想到,一个小小的塑料袋竟然有这么大的危害。

人们还没有意识到自己所播种的灾难时,大自然已愤然回击。海洋与大气向人类发出了警告。全球不论哪一个海域,不管它与工农业活动区有多么遥远,从北极冰岛到南极大陆,到处都不同程度的监测到有害物质,唉!我以前喜欢的海洋到哪里去了?绿如蓝,成记忆了吗?

我呼吁:不要再破坏我们自己的家园了,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今天是阴历十月一,外面刮大风。

一大早妻子就带着孩子回娘家去了,我想那么远,就在附近烧点纸算了,她却打了电话给她姐妹,相约着一起回去,我也就没说什么。

真冷啊。

中午我一个人懒得做饭,就到门口的小饭铺胡乱吃点,打发了肚子了事。

地球我的家作文 第3篇

于是, 我的《只有一个地球》一课就有了这样的成长轨迹和生命节律。

起———孤帆一片日边来

我创作《只有一个地球》教案动念于2003年3月30日。那时, 我正在西安讲课。周益民老师在西安上了《只有一个地球》, 晚上, 周老师拿了他整理好的课堂实录请我指点。我看完这一课的实录, 不禁惊诧于他对文本独特而细腻的理解。在旁人眼中, 地球本是一个纯粹的星球, 没有生命, 没有感情。但是, 在周老师的课上, 地球已经不仅仅是地球, 地球是母亲, 是人类的母亲, 是可爱、可亲、无私、美丽的母亲。

就在那一刻, 我产生了创作《只有一个地球》教案的冲动。2003年4月4日, 是我祖母的百年诞辰。回到老家做完祭祀, 我就一个人在昏暗的灯光下开始了《只有一个地球》教案的创作。身边除了《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 没有其他任何资料。但我的创作状态却出奇得好, 冥冥之中如有神助。到子夜时分, 在一片如潮的蛙声中, 《只有一个地球》教案在我的笔下诞生了。这个版本的《只有一个地球》教案, 大体思路如下:

第一课时

一、创设问题情境

讲述《时代周刊》评选“年度新闻人物”的故事, 然后导入本课教学。

二、初步感受课文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读后畅谈自己的心情。

三、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引导学生初步读悟写地球资源的两段话和写人类别无去处的两段话, 然后借助课文的最后一段来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回归课文整体

引导学生将课文的最后一段跟课文的内容、课文的结构、《时代周刊》评选地球为新闻人物等联系起来, 说说自己的发现。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想象情境

(课件呈现“地球”图片)

师:同学们, 这就是我们的地球, 这就是人类的母亲。是她, 无私地养育着我们;是她, 精心地保护着我们。曾经, 我们的地球母亲是那样的美丽壮观;曾经, 我们的地球母亲是那样的和蔼可亲。但是今天, 就在今天, 就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 就在人类生活日益富足的今天, 我们的地球母亲却止不住发出了悲惨的哭声。这哭声, 是从课文的什么地方传来的呢?

二、品读重点语段

1.从倾听地球母亲哭诉的角度切入, 补充《地球上的一天》, 引导学生品读第4自然段。

2.从倾听地球母亲哭诉的角度切入, 补充《生物圈2号》, 引导学生品读第8自然段。

三、倾诉读后感

从向母亲诉说的角度切入, 引导学生写话并朗读。 (播放满文军的《懂你》)

地球!我亲爱的母亲______:

你的孩子_______:

四、点题结课

2003年4月10日, 温州苍南, 我的《只有一个地球》首次登台亮相。课后我做了如下反思:

1.将学生与地球的对话转换成孩子与母亲的对话, 这个对话角度是新颖的、独特的, 为一般的老师所想不到。当然, 这一点是深受周益民老师影响的, 并非自己的原始发现。我以为, 阅读教学中的对话, 基础在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倘若教师与文本的对话能够“见人所之未见, 发人所之未发”, 那课的成功就有了一半的根基。

2.以感情为主线构筑对话的流程, 避免了常识课的嫌疑。文本中的有关地球环保的知识点成了培植、激荡、融化学生感情的支撑点, 课有了活的气韵和美的意境。同时我又体悟到语文课中“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的融合, 感情是一个不错的平台。

3.补充的两个课外资料典型而具有震撼力, 它们既是一种对文本的拓展, 又反哺了对文本的感悟。

4.遗憾的是, 这个版本对课文的感悟缺乏层层剥笋似的深入和必要的咬文嚼字、字斟句酌, 因为缺乏点的开掘而显得浮华、浅薄。语文意识、语文味道反而被知性的拓展和感性的激荡给稀释了。

承———桃花潭水深千尺

第二版的《只有一个地球》教案, 在经过灵魂的涅木般之后, 就这样悄然再生了。我在想, 语文味是怎样烹调出来的呢?烹调语文味的油盐酱醋又是些怎样的作料呢?诵读应该是的, 品词应该是的, 写话也应该是的。第一版的《只有一个地球》, 诵读占了足够的分量, 写话也有了它恰当的位置, 缺的恐怕就是品词了。

品哪些词?为什么要品这些词?

品词的什么?

怎么引导学生去品好这些词?

品词与感情这条主线怎样融合起来?

品词与知性的拓展怎样结合起来?

品词能否使学生对课文的感悟层层深入?

直到2003年9月18日, 在我完成了户外语文综合性学习课《相约拱宸桥》的电视直播之后, 思考的触角才真正钻入了词的沙滩, 并终于挖出了一个个五光十色、形态各异的词的贝壳。

第二版的《只有一个地球》, 大体思路如下:

第一课时

一、创设问题情境 (同上)

二、初步感受课文内容 (同上)

三、品读1~4自然段

1.用反诘法引导学生品读“很小很小”。 (跟茫茫宇宙比、跟浩浩大海比、跟芸芸众生比)

2.品读“生态灾难”。说说你知道的生态灾难, 想象你看到的画面, 补充《地球上的一天》。

3.品读“不加节制”。由这个词你联想到了哪些词?

四、读悟课文最后一段

1.面对生态灾难, 作者是怎样呼吁的? (读最后一段)

2.面对生态灾难, 《时代周刊》是怎样呼吁的? (读最后一段)

3.面对生态灾难, 我们又该做怎样的呼吁呢? (读最后一段)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想象情境

(课件呈现“地球”图片) (同上)

二、品读5~8自然段

1.品读“四十万亿公里”。猜想:时速为一万公里的宇宙飞船要飞多久?

2.品读“移民基地”。补充《生物圈2号》 (播放课件)

三、再次读悟课文最后一段

1.面对生态灾难, 作者是怎样呼吁的? (读最后一段)

2.面对生态灾难, 《时代周刊》是怎样呼吁的? (读最后一段)

3.面对生态灾难, 我们又该做怎样的呼吁呢? (读最后一段)

四、倾诉读后感 (内容同上)

2003年9月21日, 台州临海, 第二版的《只有一个地球》粉墨登场。课后我做了如下反思:

1.咬文嚼字、浓墨重彩的处理, 终于烹制出一堂语文味十足的课来。“生态灾难”, 平平淡淡的四个字, 却写尽了《只有一个地球》的全部忧患和震撼。但如果不加品味, 其中的信息、形象、情感、意蕴是难以生成的。怎么品?一是调取积累以丰厚信息, 让学生说说自己了解的某种生态灾难;二是展开想象以彰显形象, 让学生说说随着生态灾难的降临, 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三是拓展背景以激荡感情, 通过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读每天发生在地球上的污染数据, 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四是奇特联想以敏化语感, 让学生说说现在读着“生态灾难”四个字, 它们仿佛变成了什么。正是字词句篇, 将语文和人文牢牢地粘在了一起。

2.对地球、对人类的忧患和珍爱之情依然让人荡气回肠。感情依然是那样鲜明、那样执著地成为第二版《只有一个地球》中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有所不同的是, 这一版的感情更深地植根于语文这片广袤而肥沃的原野上。学生的感情是在品味和咀嚼文本的重点词句后油然而生的, 不架空、不做作、不浅薄、不浮华。

3.相比第一版的《只有一个地球》, 第二版对1~8自然段的处理, 采用了相对集中、层层深入的板块策略, 避免了第一版由于分散感悟、螺旋递进带来的不必要的重复和烦琐。而对课文最后一段的感悟, 则采用了一唱三叹、螺旋上升的复沓回环结构, 大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课堂韵致。

4.问题呢?我茫然四顾, 却只见“竹影扫地尘不动, 月穿潭底水无痕”。

转———惊风乱芙蓉水

转的机缘终于来了!2003年10月11日, 我在广东番禺讲课, 遇到了上海师大的吴立岗教授。在吴教授的学术报告中, 他谈到了“阅读教学中质疑问难和感悟积累的关系”问题。他的基本观点是:

1.要辩证地理解感悟和质疑的关系。

2.一定要在阅读教学中腾出时间让学生质疑问难。

3.感悟和质疑的安排, 要因文而异、灵活处理。

4.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

第二版《只有一个地球》教案的问题就这样被我发现了, 正所谓“踏破铁鞋无觅处, 得来全不费工夫”。

悟则有余, 疑却不足, 正是大问题所在。两个课时, 纯而又纯的感悟, 看似通达, 实则平庸。我猛然想起了清人唐彪的话:“凡理不疑必不过悟, 唯疑而后悟也。小疑则小悟, 大疑则大悟。故学者非悟之难, 乃疑之难也。”学生在课堂上能主动质疑, 不正是一种“惊风乱芙蓉水”的课堂审美意象吗?他们溅起的是一圈圈思考的涟漪、一叠叠好奇的波纹、一朵朵才情的浪花。说不上为什么, 也许是静极思动、物极必反吧?第三版的《只有一个地球》教案, 就这样被催生了:

第一课时

一、创设问题情境 (同上)

二、初步感受课文内容 (同上)

三、深入感悟课文内容

1.学生自由读课文, 画出带给你这种心情的文字。

2.组织交流, 根据学生的发言, 随机抓住下列几点引导学生深入感悟:

(1) 人类活动的范围就很小很小了。

(2) 但是, 如果不加节制地开采, 地球上的矿产资源必将越来越少。

(3) 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 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四、读悟课文最后一段 (内容同上)

第二课时

一、激发质疑兴趣

古人说过:读书贵在有疑。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 无疑则不进。读书, 一定要学会主动提出问题, 自主解决问题。但是, 也不是随便什么问题都有意义。读书的时候, 一定要注意两点: (1) 一定要提真实的问题; (2) 一定要提自己确实难以一下子解决的问题。

二、引导学生自主质疑

学生默读课文, 发现并提出问题。 (限6次提问) 估计学生的问题有:

▲为什么说地球是人类的母亲、生命的摇篮?

▲为什么说地球像一叶扁舟?

▲为什么说地球是渺小的?

▲为什么要用“很小很小”来形容人类的活动范围?

▲前面说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 后面又说这些资源可以长期给人类作贡献。这样不是矛盾了吗?

……

根据学生的问题, 教师随机点拨:哪些问题书上没有答案, 哪些问题之间有联系, 哪些问题需要重点思考……

三、引导学生自主释疑

学生选择最感兴趣的一个问题读书并寻求答案, 组织学生汇报, 在随机汇报中引导学生深入感悟以下几点:

▲为什么说地球太容易破碎了?

▲为什么说地球是人类的母亲、生命的摇篮?

▲为什么人们要随意毁坏地球资源?

以上问题可以通过引导点拨, 集中到对课文第四自然段的感悟上去:

1.读第四自然段, 想象自己看到的画面。

2.补充《地球上的一天》。

四、倾诉读后感

从向母亲诉说的角度切入, 引导学生写话并朗读。 (播放神秘园的《梦幻曲》)

地球!我亲爱的母亲______:

你的孩子_______:

2003年10月24日, 上虞市城东小学, 第三版的《只有一个地球》闪亮登场。我的反思如下:

1.第三版的《只有一个地球》, 将当前阅读教学最典型的两种模式即感悟型和质疑型融为一体, 这对自己是一种巨大的超越。从一定意义上说, 所有阅读教学模式都可以放在感悟型和质疑型的坐标系中加以考察。抓住了感悟和质疑这两个维度, 我们就可以变换出千姿百态、气象万千的阅读教学模式。

2.过去我为什么不敢上质疑型的课, 是因为存有这样几个担心: (1) 学生的质疑是无限的、无底的, 课堂却是一个常量, 两者的矛盾如何调节? (2) 学生一旦放开来质疑, 教师很容易被学生的问题牵着走, 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如何保证? (3) 带有强烈的理性色彩的质疑教学, 很容易导致语文感性和感情的失落, 滑向情节分析的泥坑, 如何保证语文感性和感情的洋溢呢? (4) 一旦教师被学生的问题牵着走, 课堂教学节奏必将走向松散拖沓, 课堂效率怎样提高呢?第三版的教学, 我自以为比较好地解决了上述几大问题, 我的应对之策是: (1) 限制学生提问的数量, 一堂课由一开始的15个学生提问调整到后来的6个。 (2) 课堂上引导学生梳理问题, 告诉他们哪些问题书上并无答案、哪些问题研究意义不大、哪些问题值得认真思考, 同时教师要敏于发现学生的质疑与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的内在的、隐含的联系。 (3) 问题的解决不能就事论事, 不能满足于答案的呈现。要把问题当做诱饵, 引导学生去深入感悟语言文字背后的种种形象、感情、意境、气韵, 还语言以画面、声音、旋律, 赋予语言以呼吸、心跳、体温。 (4) 教师要以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教育智慧, 根据学生五花八门的问题, 动态生成新的教学结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教学节奏, 确保科学适度的教学效率。

3.在文和意的转换过程中, 需要“象”这一中介。像《只有一个地球》这样的课文, 因其以叙述和说明为主要的表达方式, 其话语风格是准确、凝练、理智、沉静的。学生要解读这样的话语风格, 困难是很大的。理解这样的“文”, 难在文的深层意蕴而非表层意思, 尽管“意思”和“意蕴”都属于“意”的范畴。我这里谈到的“象”, 有形象、表象和想象多重含义。“文”若不经过“象”的转化, 其内含的意蕴是很难为学生所感悟和理解的。第三版的《只有一个地球》, 其中有较多的“披文以显象, 显象以悟道”的环节, 引导学生将语文文字还原、再现、想象成各种情节之象、场面之象、情绪之象、细节之象、环境之象、物体之象……从而去感悟文中的意蕴。然后再走一个来回, 由意通过象再回到文上来, 从而更真切、更敏锐、更深刻地把握文。

这一回, 我尝到了脱胎换骨的感觉。

合———乃一声山水绿

磨了那么多遍的《只有一个地球》, 是否什么都被磨去了呢?总有一些被积淀下来了吧?

磨去之后却磨不掉的, 且让济南的特级教师闫学来说说吧:

听他的课是不需要记录的。因为当你置身于一个满目繁花的境界里, 你会发现自己已经深深地迷醉, 你的目光里充满了惊奇与渴望, 你不愿错过玫瑰, 也不愿错过牡丹!一处一景, 一步一叹。各有各的风姿, 各有各的精彩。沉醉在这样的境界里, 你惊喜不已, 扼腕叹息。你的眼睛不由自主地跟着他游走, 你和学生一起, 心甘情愿地哭了, 笑了, 愤怒了, 又欣慰了。聆听这样的课堂教学, 我们不能不深深地感受到, 语文中的人性从来没有这样被理直气壮地张扬, 人性的语文从来没有这样被演绎得震撼人心。我们的课堂呼唤人性, 我们的语文更需要人性!

想起了艾青的诗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是的, 我一直在追寻语文教学中“乃一声山水绿”的境界。

1.这是一片闪耀着人性光辉的山水。

《只有一个地球》本是一篇纯粹的科学小品文, 地球本是一个纯粹的星球, 尽管它美丽壮观。但是, 在我的课上, 《只有一个地球》已经不再是一个纯理性的文本, 我力图和学生一起, 借着文本的指引和召唤, 去触摸作者的那颗滚烫而焦灼的心;地球已经不再是地球, 地球是母亲, 是人类的母亲, 是可爱、可亲、无私、慷慨的母亲。于是, 与文本的对话成了与作者的对话、与母亲的对话。随着对话的深入, 母亲变了, 变得面容憔悴, 变得愁眉不展, 变得伤痕累累。随着沟通的拓展, 后悔的心情产生了, 心痛的感觉找到了, 幡然醒悟的滋味尝到了。这不是人性又是什么?

2.这是一片洋溢着感性气息的山水。

在我的语文课上, 没有琐碎的要点分析, 没有干瘪的内容概括, 没有无情的逻辑演绎。课堂上听到的是洋溢着感性气息的话语:“轻声读书, 用心体会, 看看哪儿打动了自己, 碰响了心底的那根弦儿?”“大家边听边看, 用自己的心去看, 要看得真切、看得仔细。”我的课上, 以形象为径、用感情作舟, 在语言和意蕴之间架设起对话的通道。课堂上始终洋溢着浓浓的感性气息。

3.这是一片彰显着个性色彩的山水。

都说语文是人的自由精神的载体, 是人的精神家园。在我的课上, 这种自由个性的抒写力图让其浓烈起来、真切起来。在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中, 学生通过读书, 视通万里, 思接千载, 对作者的认识、思想、情感、追求、人格、志趣、品位等, 或认同, 或发问, 或共鸣, 或陶醉, 这都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的平等交流。那是学生用心在说, 用情在说, 用自己对地球母亲全部的爱在说。没有做作, 没有矫情, 天真烂漫、自然天成。

地球是我的舞台 第4篇

当我站在多瑙河的黄昏,看夕阳把多瑙河之波染成金色,远处传来教堂的钟声,成群的水鸟在水天之间翻飞;当汽车带我们穿越维也纳森林,漫天的雪花把德国的冬天送到我们身边,雪住天晴,沿着蜿蜒的石阶登上海德堡那高高的古堡,看昔日炮火轰断的老墙,看墙脚悄悄生长的青苔……我心中依然回响着金色大厅的掌声。这是我多年前写下的文字。

10年前,这“掌声”通过中央电视台的转播,国人为之一振,这不是中国民族音乐吗?是的。2007年春节,当中国音乐学院华夏民族乐团出现在维也纳金色大厅,这已是中国民族乐团第十年在金色大厅举办中国春节音乐会了。

这并非一件容易的事。不少享誉世界的音乐家是在金色大厅一夜成名,许多欧美音乐家被深深吸引,以能进入金色大厅演奏作为一生的追求和荣耀。

“叩开金色大厅之门,把中国春节民族音乐会办到金色大厅去!”萌生这一梦想,并把这梦想变成一件盛事的是中国民间的一对父子,父叫吴泽洲、子叫吴嘉童。

连续10年,他们已把中国中央民族乐团、中国广播民族乐团、中国上海民族乐团、中国香港中乐团、中国人民解放军红星民族乐团、中国南京民族乐团、中国天津民族乐团、中国浙江民族乐团等先后运作到金色大厅去。

国内有人把他们看作是成功的经纪人,欧洲多国文化部门或驻华使馆则把他们看作是中国民间的“文化使者”。2004年4月7日,奥地利联邦共和国克莱斯蒂尔总统授予吴泽洲“共和国金质勋章”。他们自称“吴氏策划”,这是个颇具中国特点并有个性的名号。

今年,吴氏策划为纪念连续10年把中国民族音乐精华推向世界艺术舞台和国际文化市场,与“中国华夏民族乐团”和“中国浙江民族乐团”合作,率两个团巡访瑞士、意大利、奥地利、德国、卢森堡、埃及、俄罗斯、瑞典、芬兰、荷兰、丹麦等12国的22座历史文化名城,历时40天,地跨三大洲,行程数万里,这是历年来巡演地域最广、出演人员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一次。

过去的16年,吴氏策划还邀请德国、法国、奥地利、西班牙、美国、瑞士、比利时、卢森堡、荷兰、丹麦、瑞典、英国、俄罗斯、意大利、乌克兰、埃及、以色列、墨西哥等众多国家杰出的艺术团体访问中国,在大江南北演出。为拓展双向交流,他们也把中国交响乐、舞蹈、杂技、京剧等艺术品类陆续推荐到世界多国舞台。

这对民间父子,以国际文化产业的方式,持续不断地引领中国多种艺术团体与西方多种艺术团体,进行了如此广泛的双向交流,文明对话。在我看来,这在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上,他们父子做到目前这样的高度、广度和持久,已是空前的了。今天,在国际舞台上,“吴氏策划”已成为中国的一个文化品牌,不仅仅属于吴泽洲父子,它属于社会,属于中国,属于国际舞台。

有人问:“作为一个物理学者,您何以如此热衷于国际文化交流?”吴泽洲说:“我几乎像个荒废学业的小学生,惶惶然不知答对。”

一项真正不凡之事,仅描述轰轰烈烈的场面和事件是不够的。自古以来,多少帝国崩溃了,王朝的声威消失了,化作考古发现的文明碎片。人们对文明的碎片就可能很感兴趣。但曾经创造那些辉煌的人们的心迹呢?我总以为,那些有过非凡奋斗的人们曾经是怎么想的,体悟过什么,为什么会那样颠沛不已,矢志不移地去做?他们精神的亮光,情感的温度,恐怕是更重要的,是能够真正打动一代代人心,能够修复文明碎片,再造文明的东西。所以我重视吴氏父子本身,有甚于重视他们的业绩。

吴泽洲生长在天津,父亲吴彦闻是个读书人,曾上过天津的北洋学堂,当过政府职员,也做过买卖,是个不成功的商人。母亲张慈仁识字不多,生过8个儿女,吴泽洲是“老八”。那个时代的妇女与社会接触很少,他的母亲却有一个“话匣子”。

“我母亲通过它与外面的世界联系。”吴泽洲说母亲最喜欢听戏剧和曲艺。吴泽洲对音乐的热爱,也许可以遥遥追溯到孩提时在母亲膝前听那“话匣子”里传出来的乐曲和鼓点。

吴嘉童曾说“我奶奶是个哲学家”,因为奶奶曾对他说,“你要多学本领,艺不压身。”奶奶也说,“你要知足长乐,随遇而安。”我听了不禁想,中国哲学恐怕真是深入民间的,在许多不识字的老太太身上也一代一代地传播着。

1956年吴泽洲考进了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毕业后留校任教。两年后被选派到中国科学院进修低温物理、超导理论。进修结束后返回北师大,继续任教并参与“低温下x射线固体晶格衍射”等国家重点科研项目的研究。1980年2月,荣毅仁先生推荐并资助他去德国留学。他先进了德国歌德语言学院,41岁的吴泽洲在这里开始学德语。今天,吴泽洲能说俄、英、德、西班牙4种语言。这是他进行“跨国运作”非常重要的知识资本。

吴泽洲到德国两年后,被德国巴伐利亚科学院邀请,作为客座科学家从事低温超导下寻求磁单荷研究工作,同时参与慕尼黑技术大学“固体物理”教学工作。这以后,吴嘉童于1985年高中毕业,吴泽洲就把儿子接到德国,让他也进了歌德语言学院去学德语,同时把他送到一位德国老太太的家里去住宿。

“德勒太太当时57岁,”吴泽洲说,“有几座花园洋房,还有自己的商店。但你根本看不出德勒太太很有钱。德勒太太穿着很简朴,还每天自己擦地板,跪在地上擦。她还给嘉童洗衣服、洗袜子。”

吴泽洲为什么如此安排?一个成长中的孩子,初到德国,他会如何变化呢?吴泽洲说,“我把嘉童送到德勒太太家,是让嘉童去感受和学习一位德国老太太的勤奋和简朴。”

吴泽洲认为,儿子去德国不仅是去学知识,还应该学到这个民族内部那些优秀的品质。他安排儿子去住宿的第二个家庭是一个学者之家。

“恩斯特博士会7国语言,编了13部字典。他已经80多岁,没有谁叫他工作,他仍然每天按时起床,按时写作,按时活动,按时休息。恩斯特博士那为人之谦恭,治学之严谨,生活之规律,简直让人敬佩不已。”

我在吴泽洲的讲述中想,也许应该记取,一个人如果生活没有规律就没有效率。恩斯特博士的那么多知识和成就,就是在像钟表那样准时的持之以恒的推进中,学习来和做出来的。

吴泽洲曾问恩斯特博士:“你怎么会有这么多精力,怎么能懂这么多种语言?”恩斯特博士答道:“你也会长寿。”

“为什么?”

“因为没有战争。”

吴泽洲忽然感到一种震撼,感到战争也曾经给德国人民带来巨大灾难。在没有战争的日子里,德国的许许多多人是在多么勤奋,多么认真地工作啊!

过了德语关后,吴嘉童又先后就读于维也纳技术大学和维也纳经济大学,他的论文在1996年荣获了奥地利著名的鲁道夫·塞灵格基金会科技奖,是中国获此奖的第一人。新华社对此发了通稿。吴泽洲也应邀去参加了儿子获奖的颁奖仪式。

关于把中国民族乐团运作到金色大厅去演出,吴泽洲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不是我儿子在维也纳留学,也就没有我们后来做的这些事。”这事,如何开端?

吴泽洲把16年划分为三个阶段,称第一阶段为:友情的相托,感慨的泪水,个人的爱好,成功的喜悦

1991年春,一个落雪的假日,吴泽洲从慕尼黑到维也纳去看儿子。忽然有位朋友介绍一位名叫马拉特的维也纳音乐家给吴泽洲。双方就在维也纳歌剧院旁边的咖啡馆里见面。

马拉特说:“我们想到中国去演出,你能不能帮助我,机票我们自己解决,演出不收报酬。”

你身居异国,能有一些外国朋友,这是很珍贵的。何况吴嘉童曾经深受德勒太太和恩斯特夫妇的恩惠。面对眼前这件事,吴泽洲感到一是友情相托不可推辞,二是觉得这是个好事,回国把这个乐团介绍给北京音乐厅,可能还做个顺水人情呢!

吴泽洲答应了。这年初夏,他回国,本想把这份来自音乐之邦的礼物送给北京音乐厅,不料对方说:“做不成。”

“为什么?”

“高雅音乐没人听。”北京音乐厅办公室主任苗雨告诉他,中央乐团在这儿演出,卖2元、4元、6元一张的票价,只卖出二分之一,中场休息后,只剩下几十个人,还没有台上乐团的人多。维也纳来的也是高雅音乐,虽然自己管机票,白演出,但要吃住呀!卖的票不够管吃住,我们没钱赔,所以做不成。

可是,怎么回答维也纳朋友呢?说自己没有能力,说中国人不喜欢高雅音乐?吴泽洲是个要面子的中国人。这时发现自己进退两难。

“如果我想办法解决食宿呢,你做不做?”他问。

“那咱们做。”苗雨说,“卖的票,钱全部归您都行。”

吴泽洲四处奔走,在碰了许多壁后,通过旅游局找到了北京饭店贵宾楼,贵宾楼答应提供食宿,条件是要维也纳的演奏家们在贵宾楼3楼大厅也举办一场音乐会,并要电视台转播,从而达到宣传贵宾楼的目的。

吴泽洲再次遇到难题,“我有什么办法让电视台转播呢?”若不设法让电视台转播,这件事还是做不成。吴泽洲又开始找电视台。就这样,吴泽洲一被步步拖进了这个故事。

最后,意外地在北京电视台总编辑于知峰的无条件支持下,满足了“转播”。吴泽洲说:“我永远忘不了于知峰对我说:吴老师,您奔走的是一项国际性的文化艺术交流事业,我们完全支持,一分钱转播费也不收。”

多年后,吴泽洲与于知峰在一个酒宴上相遇,吴泽洲紧握着于知峰的手说:“如果没有您当年那无条件地支持我,我也不会有后来金色大厅这事。”

维也纳马拉特所率的音乐团首次来到中国,不仅在北京音乐厅演出喜获成功,又在贵宾楼演出,并经北京电视台转播使整个北京市都看到了,远方来的艺术家们因此欣喜若狂。吴泽洲本无意做的这件事,竟也无意中做得挺漂亮。

当吴泽洲做完这事如释重负后,一个他没有估计到的情况出现:更多艺术团体来请吴泽洲帮忙……帮不帮呢?此后,吴泽洲连续7年,把包括奥地利在内的8个国家的艺术团体运作到中国演出,虽历经种种曲折,毕竟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成功。是这些成功促使吴泽洲想,我为什么不能把中国民族乐团运作到维也纳去呢?

当时我国艺术团体的状况如何?如果看关于艺术团体的介绍,人们都会看到“历史悠久、人才荟萃、艺术精湛、实力雄厚”之类的评价,但是,当时我国两千多个文艺团体都不景气,民族音乐处境更加困难。把在本土都不景气的民族音乐,推到金色大厅去,行吗?

不能否认,吴泽洲的性格中活跃着一种锐利进取的东西。他说过这样一句话:“世界上有成千上万的舞台,我就不信,没有中国民族音乐家吃饭的地方?”

不做则罢,要做就要挺进世界上最有名望的音乐殿堂。他于1997年3月致函中国文化部,明确提出:“凭借国人自身努力,能动地把我国民族文化艺术精华,推向世界艺术舞台和国际文化市场。”怎么推?不必国家出资,由民间来运作,这是当今沟通国际文化交流的一条文化产业渠道。当然,在中国国情下,这需要得到国家的批准。这就是梦想叩开金色大厅之门的开端。

和卡拉扬的乐团定一样高的票价。这不是我们父子的尊严,是中国民族音乐的尊严

吴泽洲得到了文化部的支持。吴氏父子开始投入“策划和运作”。据吴氏父子说,把中国乐团运作到欧洲演出,比把维也纳乐团运作到中国演出,困难大得非常多。我且忽略那些国内国外运作期间的山穷水尽与柳暗花明,只说吴嘉童为此穿梭飞行于亚欧就多达7次。在国内,文化部批准中央民族乐团百名演奏家组团出征。百名音乐家的往返机票和在欧洲的食宿费用,还有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上海东方电视台和一批报刊记者共43人组成的浩大的记者团的交通食宿费用,全部由吴氏策划承担。这不是小事!无论从哪方面看,都承担着惊心动魄的风险。

在维也纳,吴氏父子为了给这场演出定票价就煞费苦心,斟酌难定。吴氏父子要来了金色大厅保存着的历年演出的票价记录册,各国音乐团体来此演出的时间和票价都历历在目。

“我们该定个什么价?”这个问号久久在他们头脑中缠绕。

如果把票价定高了,问津者寡,票卖不出去,或者只能卖出去一半,那就注定要被耻笑,没有开场就注定失败了。

如果票卖低了,也会被人瞧不起。

又不能让金色大厅的座位空着,又要高价位,怎么办?

最后,吴泽洲说:“看看卡拉扬带的乐团是什么价位,我们就定跟他们一样的价位!”说出这话,吴泽洲已经热泪盈眶了。

在这远离祖国的地方,吴氏父子不是政府的外交官员,也不是文化官员,但奇妙地感觉到了自己的价值、意义和使命。没有人要他承担这个使命,这种使命似乎是他们自幼所接受的文化赋予他们的,是他们作为一个中国人自愿去担当的东西。

吴泽洲说:“我们最后选定了同卡拉扬的乐团同等价位,这不是我们父子的尊严,这是中国民族音乐的尊严。”

中国的音乐史应该记住:1997年那个秋天,在拥有128年历史的维也纳音乐圣殿,是吴泽洲这位物理学教授,成为与金色大厅签约的第一个中国人。那时,远隔重洋,除了他的儿子,几乎没有人知道他签下“吴泽洲”这三个字时笔下出现的是一种悲壮气象。

令人倍受鼓舞的是,中奥两国最高领导人都为此写了贺词。

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在贺词中写道:“欣闻中央民族乐团1998年春节之际出访奥地利,在著名的维也纳金色大厅举办《中国新春音乐会》专场演出,这是中奥两国文化交流的一件盛事。”

奥地利总统托马斯·克莱斯蒂尔写道:“为了使挚爱音乐的中国人了解维也纳的音乐传统,吴泽洲先生将奥地利的音乐家们接至北京举办令人瞩目的音乐会已逾七年。我十分高兴的是,吴泽洲先生在第八年终于坚持不渝地将北京的音乐家们带到了维也纳,从而使维也纳的音乐听众从现在开始也可以听到伟大中国音乐传统的声音。”

为壮声威,吴氏策划还策划了由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和吴氏策划及中国旅行总社组织的中国赴奥地利乐迷团,有450人自费前往奥地利观光助威。

出征的这一天终于到来。总计600人的团体乘专机飞往欧洲多瑙河畔去播扬中国传统音乐,这在中国外交史上、文化史上都是空前的,没有先例的。与此同时,吴嘉童从意大利南部花10万元先令购买的8000朵一律红色的鲜花也用飞机运抵维也纳。

1998年1月27日维也纳时间19点30分,正是中国虎年正月初一凌晨北京时间两点。中国中央民族乐团以强大的阵容登上了金色大厅的舞台,大厅内36尊金色的音乐女神雕像神采奕奕,高悬的水晶吊灯和琳琅满目的水晶壁灯把大厅照耀得金碧辉煌,三层看台两千张金色皮椅座无虚席,另有300名购买站票的维也纳观众伫立厅后,全场鼓响掌声。

何谓鲜花与掌声?整个大厅沉浸在8000朵鲜花的芳香之中,整个大厅金光灿烂,整个大厅掌声爆响。1998年能自费去维也纳助威的450名中国人,都是那时已经比较富裕者,他们全都穿着节日盛装,整体出现在金色大厅,那阵容也是足以夺人耳目的中国风景。当中国音乐家们先后奏响奥中两国国歌,全场肃立。吴氏父子的泪水再次落下!前去助威的许多中国人也热泪盈眶。

奥地利音乐界泰斗、年近九旬的布拉威教授曾应吴氏策划邀请,由吴嘉童陪同到中国考察,现在布拉威亲自担纲这场音乐会的节目主持人。他告诉大家,考古发现中国7000年前的骨笛,是世界上迄今发现的最早的乐器;中国出土的两千多年前的编钟,是那么神奇。中国乐器和音乐的优美,历史都早于欧洲音乐。

布拉威的介绍、中国乐团的演奏、维也纳观众的反应,共同营造了金色大厅意想不到的情景。毕竟,这是悠久的中国音乐,首次在金色大厅奏响,这是人类两大音乐文明的伟大握手。维也纳听众不仅鼓掌而且跺脚。在久久不肯止息的掌声和欢呼声中音乐会一再延时,最后超出正常时间100分钟,长达3小时零5分才告结束,超时竟然将近一倍。

“我深受感动。音乐表达了中国人民的思想感情,寓意深刻而和谐。”这是奥地利前总统、联合国前秘书长瓦尔德海姆博士的话。

“这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夜晚。真让人投入,简直无与伦比!您知道,这是两种不同的文化,真了不起!”这是奥地利前总理兼外交部长莫克先生的话。

维也纳上层社会许多名流亲历了这场盛会,出席音乐会的还有奥地利联邦议会议长、红衣大主教、奥地利国务秘书、奥地利教育部长、维也纳市长、中国驻奥地利大使馆大使和许多国家驻奥地利或联合国机构的外交使节等。连美国的报纸也报道为“贵宾如云”、“冠盖云集”。中国中央电视台、上海东方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奥地利国家电视台、欧洲卫星三台等五大电视台转播了这场音乐会的盛况,覆盖欧亚大陆十亿中外电视观众。

有一种东西很可怕,它不犯法,但它侵犯人的灵魂。就是庸俗、低俗的东西,更可怕的是轰轰烈烈地制造假文化。吴氏父子坚持播扬高雅文化,无悔无愧

1998年春节首次运作成功后,吴泽洲的愿望又发生了重要的展衍:企图让世界上从此有两个新年音乐会,一是已有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一是“中国春节民族音乐会”,演奏地点都在被誉为世界音乐圣殿的金色大厅。这无论如何是个雄心壮志。有可能吗?

1999年春节,吴氏父子的愿望再次得到实现。他们策动的“兔年计划”,把巡演范围扩展到奥地利、德国、丹麦的8个城市。中国、奥地利、瑞士、德国、法国、丹麦等6国电视台转播了音乐会实况。至此,有没有困难?

2000年1月12日,吴泽洲在第三年出征前的新闻发布会上说:“民间运作如此大规模的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运作之中有许多意料之内和意料之外的种种困阻。我们奋斗了几年,仅仅是踩出了一条羊肠小道。”

我在随团出访的过程中,既看到了辉煌,也看到了非常的困难。吴泽洲回顾过去,把第二阶段概括为:“价值感悟,上下求索,圣洁梦幻,双向交流。”为什么有一句“圣洁梦幻”?他写道:“个人才能,诚然绵薄,几近梦幻,然而其事本身却也圣洁崇高,实是值得执着参与的使命。故此,谨怀着虔诚而炽热的情愫,‘为伊消得人憔悴’而‘衣带渐宽终不悔’。”

如果说第一阶段吴氏父子因受友情相托加个人爱好,做了这件事,第二阶段感悟到意义并达成了双向交流,第三阶段他们就被一种责任感驱使。吴泽洲把第三阶段概括为:“文化传播,文明对话,人类友好,世界和谐。”

对此,他说:“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张显我国的软实力,关系我国和平发展的国际形象,也促进各国人民之间彼此的了解,增进友好,促进合作,促进世界和谐。”他甚至说,“我们是在献身!”当有人问他为什么这么说时,吴泽洲出言激动而且不无激烈。

比如他说:“你看看现在国内文化市场充斥低俗。高雅艺术还是被冷落。”有人对他说,你如果运作歌星的晚会,一场能赚很多钱。他说我不干了这个。问他为什么?他说,非常不喜欢。吴泽洲的激烈之词我不便引述。另有一位老艺术家说:有一种东西很可怕,它不犯法,但是它侵犯人们的灵魂。就是庸俗、低俗的东西,更可怕的是轰轰烈烈地制造假文化。不光歌曲,还有影视,精神贫乏的空虚的名气最大,最赚钱。这叫市场?

吴氏父子发愿:“要把中国民族音乐播扬到世界的天涯海角。”吴泽洲还骄傲地这样说:“我的舞台是地球。”

我们的家--地球作文 第5篇

我们现在虽然生活在和平年代,人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可是我们的生活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和污染,所以我们更需要一个美丽的、充满绿色的家园。

看看我们现在的环境吧,树木被无情的砍伐,原来古老的森林,鸟语花香的地方,现在已变成光秃秃的山了,河水被大量的污染,鱼类大量中毒而死,原来清澈见底的河流,由于游人不保护环境,到处乱丢果皮纸屑,现在就快变成垃圾站了,大自然已失去了平衡。

如果现在还不改善环境,继续污染的话,疾病也会一个接一个的产生,就像非典一样。不久,地球就会变成一个没有任何生机的星球。

如果现在我们努力改善环境,在能够利用的地方,种植一些花草树木,保护绿色,保护环境,比如说,小孩子不乱丢果皮纸屑,大人不抽烟,地球将会变成一个充满绿色的、生机勃勃的地球。所以说,保护环境就是保护自我。

我们现在虽然生活在和平年代,人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可是我们的生活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和污染,所以我们更需要一个美丽的、充满绿色的家园。

看看我们现在的环境吧,树木被无情的砍伐,原来古老的森林,鸟语花香的地方,现在已变成光秃秃的山了,河水被大量的污染,鱼类大量中毒而死,原来清澈见底的河流,由于游人不保护环境,到处乱丢果皮纸屑,现在就快变成垃圾站了,大自然已失去了平衡。

如果现在还不改善环境,继续污染的话,疾病也会一个接一个的`产生,就像非典一样。不久,地球就会变成一个没有任何生机的星球。

如果现在我们努力改善环境,在能够利用的地方,种植一些花草树木,保护绿色,保护环境,比如说,小孩子不乱丢果皮纸屑,大人不抽烟,地球将会变成一个充满绿色的、生机勃勃的地球。所以说,保护环境就是保护自我。

我们现在虽然生活在和平年代,人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可是我们的生活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和污染,所以我们更需要一个美丽的、充满绿色的家园。

看看我们现在的环境吧,树木被无情的砍伐,原来古老的森林,鸟语花香的地方,现在已变成光秃秃的山了,河水被大量的污染,鱼类大量中毒而死,原来清澈见底的河流,由于游人不保护环境,到处乱丢果皮纸屑,现在就快变成垃圾站了,大自然已失去了平衡。

如果现在还不改善环境,继续污染的话,疾病也会一个接一个的产生,就像非典一样。不久,地球就会变成一个没有任何生机的星球。

我的地球母亲作文 第6篇

现代社会越来越发达,人们越来越依赖科技,不少人制造出有毒的化学用品,不断地使用它们,让我感到有些不舒服,我以为这只是暂时的。但是因为人类不保护环境,乱扔垃圾,砍伐树木,使我不再美丽,一天天“衰老”。人们还大量开采矿物资源,使我的身体经常感觉隐隐作痛。

最近,水孩子来到我面前,向我哭诉:“地球妈妈,你别再让那些人破坏我们的家族,我们每天向人类提供干净的水,但是他们一点也不珍惜,还往我们身体里扔垃圾,使我们变得很脏。你想想办法吧!”前几天,我来到森林里,大树看到我,向我摇了摇头:“唉!地球妈妈,人类乱砍树木,我的家人一个个地倒下去,人类要砍我的时候我就左逃右逃,但是总有一天会被他们找到的,帮帮我吧!”

天上的云朵宝宝贝也来向我告状:“地球妈妈,你们人类排放有毒的空气,熏得我眼睛真疼,还把我洁白的衣服弄脏了,呜呜呜,你得管管他们呀!” ……我再也听不下去了,我放出了洪水、雾霾、沙尘暴……来惩罚他们,看着他们那么痛苦,我也很伤心。

我的梦想爱护地球作文 第7篇

我小时候,非常地天真,在电视上看到宇宙飞船飞向宇宙时,我说要当一名宇航员;当我看到运动员在场上拼博的时候,我说要当一名运动员;当我看到一本好看的书时,我说要当一名作家……而当我看到地球的变化时,我最终决定,我要当一名科学家。

地球现在有哪些变化呢?原本清澈见底的水变得浑浊;原本茂密的森林变成光秃秃的`木桩;原本干干净净地街道变得满地垃圾……这些变化让地球变得面目全非。

如果我当上了科学家,我将会发明一种机器,它会有几种拯救地球的方法:

它身上装有一种像树叶一样可以净化空气的功能,这是通过我研究绿叶素的成份和几种机器所制造出来的芯片。这样,就可以快速地清理有毒气体,人们就不会因为这些有毒气体而引发咳嗽或其它疾病了。

它可以清理街道上的垃圾。这些机器只通过有光的地方,就会自动充电来维持电量。如果它们接到通知有紧急情况就会升起飞行模式。这种飞行模式很耗电,单靠光的电量是不够的,所以它们可以“吃”街道上的垃圾。为什么要吃垃圾呢?因为机器身体里有几种芯片,有一种芯片可以把食入的垃圾快速地转化成电量来补充电量。所以就不用担心它们的电量问题。这样即清理了垃圾,又自己恢复了电量,真是一举两得呀!

它还可以净化水源。现在水的污染太厉害了,现在许多海洋生物都无法生存了,所以现在就还给它们生活的环境。这些机器有一种防水的功能,防止机器里面受到损坏。它外壳也很坚硬,来防护一些凶猛鱼类的攻击。不过它也不会傻傻地在那里受攻击,会逃到别的地方继续净化。

它们不仅会拯救地球,还会帮助人们。如果遇到年迈的老人过马路,它会上前扶。如果遇到有人受伤,它会及时不伤人送往医院去治疗。

上一篇:信用社权力监督运行工作汇报材料下一篇:小班社会优质教案《小手的秘密》及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