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

2024-08-07

大力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精选8篇)

大力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 第1篇

大力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

赵 斌

2007年第1期 ——社会建设

社区卫生服务是城市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目标的基础环节。近年来,十堰市将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作为深化城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有效解决城市居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重要举措,作为构建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的基础,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为居民提供安全、有效、便捷、经济的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满足了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目前,十堰城区已建立2个社区卫生服务指导中心,1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8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卫生服务从业人员1300多名,服务人口40余万。张湾区、茅箭区先后被国家卫生部评定为“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张湾区同时被确定为“全国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各县市也从实际出发,积极在城关地区举办试点,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53个,覆盖人口47万余人。实践表明,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直接给广大居民提供了便捷的服务和实惠的医疗消费,同时也对整个城镇卫生改革与卫生事业发展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

一、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促进了卫生资源的整合与区域卫生规划的实施

过去,十堰城区市区两级和驻市的东风汽车公司等大型企业医疗卫生机构在同一区域交叉重叠设置,拥有三级甲等医院4所,二级综合医院5所,一级医院2所。一方面卫生资源条块分割,在总量上趋于过剩,利用不充分;另一方面群众就医主要集中在大医院,既不方便、又不能满足不同层次就医需求。在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之初,我市即着手整合卫生资源,编制区域卫生规划,促进卫生资源的合理利用。一是调整城市卫生工作重心,把社区卫生服

务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将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重心下移到社区。二是坚持控制总量、盘活存量的原则,优化卫生资源结构。对政府举办的一级、部分二级医院和国有企事业单位所属医疗机构等基层医疗机构进行转型或改造,两所区级医院转型为社区卫生服务指导中心,东风公司21个专业厂卫生所转办成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将部分民营个体医疗机构转办成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三是鼓励引导多渠道投入,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坚持政府主导、国有企事业单位参与、民营个体补充的原则,采取政府给予一定投入和以奖代补,企业医疗机构、市区属医疗机构投资改造转办,民营医疗机构转办等方式,多方面筹集资金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不仅缓解了政府短期内大量投资的困难,更重要的是整合了卫生资源,提高了现有卫生资源的利用率,优化了卫生资源的结构。

二、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促进了城镇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完善

过去,城市公共卫生的基础性任务一般由综合医院承担,职责不明确,网络不健全,不能适应日益繁重的公共卫生工作的需要。随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网络的形成,城市公共卫生体系的基础自然形成。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将适宜社区开展的公共卫生服务交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承担,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培训和基础性建设,大力推进预防、保健、中医药三进社区,形成了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服务指导等六位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新模式。经过几年的建设,社区公共卫生网络体系初步建立起来,成为城市公共卫生服务中的主要力量。特别在2003年抗击非典的战役中,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充分发挥了贴近居民的优势,在健康教育与卫生知识普及、指导居民消毒通风、监测管理发热病人等方面发挥了特殊的作用。

三、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促进了医疗服务模式的改变和优化

社区卫生服务是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服务为一体的全方位综合服务。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以群众需要为导向,大力转变社区医疗的服务模式,以良好的服务赢得社区居民的信任,为提供综合性的医疗卫生服务打开了局面。首先是提供快捷方便的社区医疗服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合理布点,社区居民步行15分钟内即可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减少了就诊挂号等繁杂环节和程序,病人随到随诊,极为便捷。第二,提供主动式的社区医疗服务。社区医生改变坐堂行医的传统医疗服务方式,深入千家万户上门巡诊,应诊、急诊随叫随到。第三,提供全程连续的社区医疗服务。定期对社区居民开展健康体检,进行疾病筛查和早期诊断,发现病人及时提供诊疗服务,治疗期间送医送药、连续观察,愈后指导康复、定期复检。第四,提供了多层面的社区医疗服务。在给患者提供医疗服务的同时,还对其家庭成员进行疾病防治与护理等卫生知识教育。社区卫生全新的服务模式给广大居民带来很大的便利。

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有效地降低了居民的医疗费用

政府统一构架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对社区卫生服务进行合理规划布点,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为居民提供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中获得一定的经济收入;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作为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减免税费,减轻社区卫生服务的经济负担;组织动员大型医院人员进社区服务,支持社区卫生服务业务建设;将社区卫生服务纳入城市基本医疗保险报销定点单位,并在政策上给予倾斜;市、区财政还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给予一定的补助。这些扶持社区卫生服务的举措,保证了社区卫生机构能以有效、便捷、低廉的卫生服务,回报社会,惠及社区居民。减免挂号、注射、诊断、出诊、处置等费用,对诊疗和药品费用进行限价,从整体上控制了城区医疗费用的增长;适应居民需求,为社区居民提供中医药特色服务,为居民免费煎制送服,免费使用康复器械,直接降低了医药费用;大中型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

机构之间建立双向转诊制度,病人合理分流,减少了小病大治、大病延治造成的不合理费用,等等。近几年来,十堰市社区卫生服务的门诊量稳定增长,已占城区门诊总量的29.4%人均门诊医疗费用保持平稳近期抽查为57.8元/例,大大低于二级以上综合医院111元/例,住院费用每床日144.23元也大大低于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每床日381.48元有效控制了医疗消费的快速增长,明显地缓解了群众看病贵的问题。

五、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促进了城市社区综合建设

社区卫生服务是城市社区建设的重要组织部分,是直接联系居民、沟通政府与居民关系的有效途径,通过社区卫生机构工作人员的服务,引导居民参与社区活动,增加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在城市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城市社区建设中,一方面,政府及社区都把社区卫生服务纳入建设规划,摆在重要位置,优先发展。另一方面,在社区建设中,卫生部门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使卫生服务率先进入社区,深受社区居民的热情支持。基层街道、社区居委会将社区卫生服务作为社区建设的重要抓手,切实推进社区文化场地、休闲娱乐场地与设施建设、治安设施建设、社区居民生活环境卫生保洁设施建设,促进和带动了社区综合建设。此外,社区卫生服务还承担着健康教育、知识普及等职能任务,通过提高居民的卫生意识,促进健康行为的形成,进而提高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去年,十堰市被中央文明委命名为“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这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贡献也是分不开的。

六、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促进了政府职能转变

十堰市在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中,从三个方面促进了政府职能转变。一是强化了政府管理社会事务的职能。政府把解决城市居民就医上学等热点难点问题作为大事实事来办,在增加

卫生投入的同时,调整投入结构,财政投入向公共卫生和基层卫生倾斜。就发展卫生事业而言,政府把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作为城市卫生事业发展的导向,使卫生工作下沉到基层社区,实现了从建设大医院解决单一的就医问题向完善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和服务功能上的转变,满足了城市居民的医疗保健服务需求。二是实现了从建设城市到管理城市的转变。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促进了资源的有效利用,实现了区域内大型综合医院和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共同发展,形成了结构合理、整体实力较强的区域性的医疗中心,成为本市社会事业发展的亮点。三是实现了从注重效率向更加注重社会公平转变。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为城市低收入人群提供了基本医疗保障,提高了政府办卫生的公平性和覆盖面。

七、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促进了城市卫生改革

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促进了医疗保健制度的完善,改变了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定点机构的结构和数量,控制了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促使卫生行政部门转变职能,增强宏观调控卫生资源的能力,实现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为群众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促进了城市卫生服务体系和服务模式的深刻变革。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促进了卫生行政部门对医疗卫生机构的科学管理,对营利性医疗机构与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实行分类管理,政府集中力量办好非营利性医疗机构,营利性医疗机构放开搞活,增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活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有利于政府引导和控制卫生物价,合理调整物价结构,总量上控制卫生物价的过快增长。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促进了卫生人力资源的调整和结构优化,使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富裕人员、不适应原岗位的工作人员充实到社区,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解决部分事业单位人浮于事的问题。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提高了卫生事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使区域内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得到了良性发展,医疗卫生服务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了明显的提高。■

(作者系中共十堰市委书记)

大力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 第2篇

(二〇〇六年八月十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作出“改革城市卫生服务体系,积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决策。1999年卫生部等10部门制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若干意见》,提出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具体政策措施。在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的努力下,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一是服务网络逐步发展。目前,全国95%的地级以上城市、86%的市辖区和一批县级市开展了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全国已设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400多个,社区卫生服务站近12000个。二是人员素质有所提高。建立了全科医师任职资格制度,广泛开展了全科医师和社区护士的岗位培训;一些地方还选调本科毕业生到大中型医院接受规范化培训,培养高素质的全科医师;一些城市通过大中型医院下派医疗卫生人员、社会招聘及聘请退休医务人员等方式,为社区引进人才。三是服务功能有所改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居民提供了方便、快捷的医疗护理服务,计划免疫、妇幼保健、慢性病管理等预防保健工作有所加强。在抗击“非典”中,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挥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四是服务模式受到欢迎。社区卫生服务贴近百姓,主动服务、上门服务,深受社区居民尤其是老年人、残疾人、慢性病人的欢迎,被社区居民称为省时、省力、省钱、省心的卫生服务。

当前,社区卫生服务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社区卫生存在“重医轻防”的倾向,防病功能落实不够;二是“小病”医疗在社区的目标

尚未实现;三是一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注重收入高、收益大的服务项目,“以药养医”、“以医养防”的问题比较突出。主要原因是:一是一些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对社区卫生服务模式及特点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二是投入不足,运行机制错位。由于缺乏政府对社区卫生机构的经费投入,部分社区卫生机构通过医疗服务自筹资金、自负盈亏,导致出现重治轻防、诱导需求、过度医疗等问题。三是缺乏高素质人才。由于人员待遇低、工作条件差、缺少业务进修机会,很难吸引并留住有用之才。在东中部大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生中,具有本科学历的仅占1/5,难以取得社区居民的信任。这些问题导致社区卫生资源短缺,发展滞后,群众在社区不能得到有效的防病保健服务,患常见病、多发病也要寻求到大医院进行专科医疗,加剧了看病难和看病贵。

为推进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2006年2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工作目标,在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建立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构建两级城市卫生服务体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完善运行机制、加强监督管理、发挥中医药优势与作用、纳入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加大财政投入、发挥社区卫生服务在医疗保障中的作用、落实部门职责、加强政府领导等十二个方面提出政策措施。2月24-25日,国务院召开全国城市社区卫生工作会议,总结、交流各地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经验,全面部署社区卫生服务工作。

为贯彻落实《指导意见》和全国城市社区卫生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国务院总体部署,卫生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人事部、民政部、劳动保障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部门近日制订并印发了一系列配套文件,进一步明确推进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具体政策措施。具体政策措施主要包括:

一是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规则。明确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承担的各项公共卫生、基本医疗服务职责及服务模式,提出加强社区中医药服务的要求,鼓励公立医院支援社区卫生服务;明确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基本标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筑面积不低于1000平方米,社区卫生服务站不低于150平方米。

二是完善社区卫生服务财政补助政策。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政府财政要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本建设、房屋修缮、基本设备配置、人员培训、公共卫生服务及离退休人员费用等提供补助。明确投入责任,市辖区和设区的市级政府承担主要投入责任,省级政府安排专项转移支付支持省内困难地区,中央财政从2007年起对中部和西部地区分别按社区服务人口人均3元、4元并结合各地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情况给予补助;中央对中西部地区社区卫生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基本设备配备和人员培训给予必要支持。完善投入方式,实行政府购买公共卫生服务,尚不具备条件的地区按人员基本工资和公共卫生所需经费核定补助经费;对社会力量参与提供社区卫生服务按规定可予以适当补助。探索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运行机制,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开展收支两条线管理试点。

三是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对医学院校临床医学、护理专业在校生的全科医学、社区护理素质教育,加大对社区全科医师、护士的在职培训力度,完善任职资格和聘用制度,在晋升职称、工资福利等方面实行适当倾斜政策,吸引医学人才进社区为居民服务。

四是促进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充分利用社区卫生服务。积极扩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定点范围,符合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都可以申请医疗保险定点服务,符合规定的社区卫生服务项目纳入支付范围,适当拉开医疗保险基金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大中型医院的支付比例档次。在有条件的地区,劳动保障部门要积极配合有关部门探索建立双向转诊制度和开展社区首诊制试点。

五是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管理。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行政府指导价,可按服务项目收费,也可按病种收费、合同收费及同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协商收费,降低药品加价率,逐步弱化药品收益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补偿作用,鼓励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在保证药品质量的前提下,通过简化包装、定点生产、统一配送等方式降低社区用药的成本和价格。

大力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 第3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姜堰市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为本次调查对象。

1.2 调查方法

对姜堰市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分类汇总,经数据整理、逻辑核查后,进行描述性研究。

1.3 调查内容

重点调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举办主体及财政补偿方式、综合改革、人员构成、全科医学转岗培养、医保政策落实、业务用房、基本设备配置和业务运行情况等。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姜堰市位于江苏省中部,下辖15个镇,至2010年年底,总面积921.20 km2,总人口79.56万人,城区总面积19.73 km2,下设23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常住人口15.34万人,2010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 352元[1]。该市共有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20家,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家,社区卫生服务站16家;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人员382人,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12人,社区卫生服务站170人。

2.2 举办主体及财政补偿方式

姜堰市社区服务机构举办主体及财政补偿方式见表1。举办主体所占比例分别为政府占20%,企事业单位占20%,民办占60%,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别为25%、75%和0,社区卫生服务站分别为19%、6%和75%。

财政补偿方式为按定额定项方式补助占20%,按购买服务方式补助占80%,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别为25%和75%,社区卫生服务站分别为19%和81%。

2011年度,该市按人均25元的标准筹集城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总额约383.5万元,按购买服务对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补助。实际发放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补助经费188.8万元,约占筹资总额的49.23%,其中社区卫生服务站补助经费58.3万元,占补助金额的30.88%。

2.3 综合改革情况

姜堰市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综合改革情况见表2。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完成核定编制、岗位设置和实施绩效考核的比例均为5%,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25%,社区卫生服务站均未实施。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比例为15%,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75%,社区卫生服务站均未实施。

2.4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构成情况

姜堰市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构成情况见表3。姜堰市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共有工作人员382人,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分别占55%和45%。卫技人员为290人,占工作人员总数的76%,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技人员占工作人员的74%;社区卫生服务站卫技人员占工作人员的78%。

家(%)

家(%)

卫技人员学历构成分别为本科及以上为17%,大专为24%,中专及以下为59%,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别为23%、24%和53%;社区卫生服务站分别为11%、24%和65%。

卫技人员职称构成分别为高级占7%、中级占48%和初级占45%,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别为6%、60%和34%,社区卫生服务站分别为8%、33%和59%。

2.5 卫技人员全科医学转岗培训情况

姜堰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卫技人员全科医学转岗培训情况见表4。医护人员执业情况分别为临床181人、公卫14人和护士73人,接受全科医学转岗培训人员分别占应培训人数的比例分别为临床27%、公卫43%和护士25%。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受全科医学转岗培训人员占应培训人数的比例分别为23%、43%和14%,社区服务站分别为32%、43%和35%。

人(%)

2.6 医保政策落实情况

姜堰市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保政策落实情况见表5。当地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均已纳入城镇职工医保定点机构。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纳入新农合定点服务机构,并建立了社区首诊制度。社区卫生服务站未纳入新农合定点服务机构,均未实施双向转诊制度和医保总额预付制度。

2.7 业务用房情况

姜堰市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业务用房情况见表6。现有业务用房总建筑面积达19 595 m2,平均为980 m2,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别为12 600 m2和3 150 m2;社区卫生服务站分别为6 995 m2和437m2,分别超出国家标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 500 m2、社区卫生服务站150 m2)110%和191%。业务用房来源分别为自有产权15%,无偿使用15%,租用70%,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别为25%、75%和0,社区卫生服务站分别为12%、0和88%。

2.8 设备配置情况

对照《江苏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设置标准》[2],本次调查选择了46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设备和23种社区卫生服务站基本设备。46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设备中诊疗设备17种、辅助检查设备16种、预防保健设备9种、健康教育及其他设备4种。

调查显示,完全拥有46种基本设备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1家,拥有40种的为1家,拥有38种的为2家,分别占25%、25%和50%,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缺乏的设备主要为生化分析仪、心电监护仪和简易呼吸机等辅助检查设备。完全拥有23种基本设备的社区卫生服务站为3家,拥有18种以上(含)和15种以上(含)基本设备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分别为14家和3家,分别占15%、70%和15%,社区卫生服务站缺乏的设备主要为全科医疗诊断系统、心电图机和快速血糖自动检测仪等。

2.9 业务运行情况

姜堰市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运行情况见表7。当地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11家未开展康复服务,3家未开展计划生育技术指导服务。仅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了康复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服务,8家社区卫生服务站开展了康复服务。

门急诊每百张处方合格处方数为98张,静脉输液处方数为57张,使用抗生素处方数为61张,使用两联以上抗生素处方数为18张,使用糖皮质激素处方数为24张。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别为98张、27张、38张、17张和22张,社区卫生服务站分别为98张、64张、66张、18张和24张。

姜堰市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面实施了网格化居民健康管理,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7家社区卫生服务站分别组建了8个和10个社区卫生服务全科团队。

3 讨论

姜堰市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开展时间较短,基础设施、设备和管理相对薄弱,存在诸多的困难和问题。

3.1 结构问题较为突出

主要表现为公立性质的机构少、私营性质的多。姜堰市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大多数由公立医疗机构举办,无独立法人和人员编制。社区卫生服务站绝大多数由个体诊所转型,其业务用房也以有偿租用为主。这些结构性问题均严重制约了当地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3]。

3.2 经费补助方式有待于改进

姜堰市绝大多数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站无财政专项补助,受资金筹集时间、服务质量考核等因素影响,政府部门一般于年底按购买服务发放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经费,加之,城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实际使用率偏低,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地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工作的积极性。

3.3 标准化建设程度明显滞后

特别是社区卫生服务站规模大小不一,服务环境和服务流程也参差不齐,部分机构基本设备配置不足,建设标准化程度明显滞后于当地农村卫生室,既制约了自身的服务能力提升,也存在一定的医疗安全隐患。此外,公共卫生和全科医学人才配备不足,必然影响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质量。

3.4 医保政策未全面落实

姜堰市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保政策落实情况不容乐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均纳入了城镇职工医保定点医疗机构,但缺少有效的社区首诊制度、双向转诊制度和医保总额预付制度支持。当地的新农合建立了社区首诊制度,但社区卫生服务站均未纳入新农合定点服务机构。社区卫生服务站均未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城市居民基本药物制度受益率低。这些都造成了当地综合医院“门庭若市”、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门可罗雀”的困境无法破解,“小病上社区、大病进医院”的格局无法形成,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资源无法得到充分利用。

3.5 规范化运行机制有待建立

受传统“重医轻防”观念的影响,绝大多数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仍以门急诊和住院等医疗服务为主。大多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未开展康复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服务,大多数社区卫生服务站未开展康复服务。当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虽然均实施了网格化居民健康管理,但由于组建社区卫生全科团队的数量明显不足,全科团队成员的结构不合理,且缺乏统一的管理制度和工作规范,服务模式尚未根本转变,社区卫生服务“六位一体”的功能未能真正地有效发挥。当地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尤其是社区卫生服务站静脉输液、使用抗生素和使用两联及以上抗生素的比例明显偏高,滥用抗生素和激素的现象未得到有效遏制,基本医疗服务质量令人堪忧。

4 对策

4.1 加大投入,实施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

各级政府应充分认识到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事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人社、财政、卫生、发展改革和编制等有关部门应加强协调,加大政策扶持、财政补偿或经费补助力度。结合当地实际,按照“填平补齐”的原则,实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将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业务用房纳入当地城市建设和居民小区建设规划,逐步加以解决。借鉴当地农村卫生室建设和管理的经验[4],积极筹措资金,统一设置标准,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集中更新配置基本设备和必要的设施。进一步规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管理,积极探索补助经费预付模式改革,努力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的利用效率,促进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健康发展。

4.2 加强宣传,提高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居民知晓率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事业的发展需要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的理解、支持和参与。各级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结合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广泛宣传开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意义、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引导社会合理预期,发挥各方面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当地社区卫生服务事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同时,要利用一切资源,宣传社区卫生服务的特点及优越性,从而提高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知晓率。

4.3 加强协调,提高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资源的利用效率

结合当地城市发展规划的实际情况,统筹制定综合医院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与发展规划,采取改扩建、迁建和整合等方式,优化综合医院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布局和结构。协调建立综合医院与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分工协作机制,逐步形成社区首诊、分级医疗、急慢分治、双向转诊和上下联动的医疗服务模式。将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站纳入新农合定点服务机构,积极探索实施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一体化管理模式。探索政府以购买服务的方式予以补助,在非政府办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同步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引导社区居民“小病上社区、大病进医院”,促进社区卫生服务资源有效利用。

4.4 深化改革,激发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内部活力

利用江苏省实施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培养工程的契机,建立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务人员梯队。通过脱产、半脱产、短期培训和定期考核等多种途径,加大现有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全科医学转岗培训和考核力度。继续实施综合医院专业技术人员晋升高一级职称前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等基层服务1年以上制度。进一步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全面推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结合实施绩效工资制度,加强绩效考核,实现工资待遇与服务质量及岗位工作量等综合绩效挂钩,激发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内部活力。

4.5 加强监管,规范城市社区卫生机构的服务行为

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疗质量管理,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质量管理办法和医疗核心制度,深化社区卫生服务全科团队建设与责任医师管理,进一步规范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人员服务行为、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保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质量与安全。建立健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信息公开和行风监督员制度,保证社区卫生服务“六位一体”功能的真正实现。

参考文献

[1]姜堰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姜堰调查队.姜堰统计年鉴[M].南京:江苏统计出版社,2010:9-16.

[2]江苏省卫生厅.关于印发《江苏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设置标准》的通知.2006.

[3]雷晶晶,胡传来.滁州市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概况与对策[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9,23(10):63-64.

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模式的探讨 第4篇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R1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83(2009)05-0249-02

1 社区卫生服务存在的重要意义

社区卫生服务是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政府领导、社区参与、上级卫生机构指导下,以基层卫生机构为主体,全科医师为骨干,合理使用社区资源和适宜技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需求为导向,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等为重点,以解决社区主要卫生问题、满足基本卫生服务需求为目的,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为一体的,有效、经济、方便、综合、连续的基层卫生服务。社区卫生服务是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目标的基础环节。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构建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和预防保健机构分工合理、协作密切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对于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优化城市卫生服务结构,方便群众就医,减轻费用负担,建立和谐医患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自2006年发布《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务院有关部门还研究制订了《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办法(试行)》等9个配套政策文件,内容涉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财政补助、编制标准、队伍建设、医疗服务、药价管理、医院支援、医疗保险和中医药服务等方面。2009年4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正式出台,这是一部为了建立中国特色的医药卫生体制,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远大目标的纲领性文件。文件中写到:完善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快建设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完善服务功能,以维护社区居民健康为中心,提供疾病预防控制等公共卫生服务、一般常见病及多发病的初级诊疗服务、慢性病管理和康复服务。转变社区卫生服務模式,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坚持主动服务、上门服务,逐步承担起居民健康“守门人”的职责。

2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存在的问题

2.1 对于社区卫生服务的认识有待提高

(1)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及有关领导对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对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性认识不深、不透,有的只是形式上的支持,内容上不支持导致组织领导与推动力度不够;虽然由“政府领导、部门协调、街道负责、居委会参与、卫生部门实行行业管理”的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体制已经明确,但在实际操作中还没有全部理相互关系和做好各部门的协调工作;政府部门对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视不够,出现的医保政策不完善、补偿机制不健全、相关政策不配套等问题。(2)社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认识不足。一方面,居民还没有形成良好的疾病预防和保健的观念,在这方面的支出少;另一方面居民倾向于选择大医院就诊出于他们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质量、设备、技术等方面的质疑。

2.2 社区卫生服务财政投入不足

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规定,社区医疗机构的经费由国家、集体和个人共同承担。但是,由于企业不再承担办社会的功能,社区医疗机构的经费只能来源于政府。社区卫生服务作为公益性产品,很多项目都是免费的,普通的治疗也要求零利润,而转型的由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没有政府的财政投入,无法保障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结构的改造,功能分区,设备添制,服务人员的基本工资,人员培训以及未实行事业单位改革之前退休人员的费用,药品零利润的差价等等,只有实现财政对于社区卫生服务的补给,社区卫生服务才不会出现先天不足,后天失养的局面,工作人员才能完全下沉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去。

2.3 社区卫生服务人力资源不足

(1)全科医学人才缺乏。首先,我国高等教育对于全科医学人才培养不足。其次,政府对于全科人才的作用认识不足,缺乏培训资金的支持。其三,社区卫生工作人员以前都是专业性较强的临床医生、护士,知识结构单调,缺乏全科医学知识,达不到社区卫生工作的要求。(2)人才流动性强,队伍稳定性差。由于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社会地位相对低,工作辛苦,然而工资待遇、培训考核、职称评定等却与大医院医生存在明显差距;人才流动的政策导向、职称晋升等问题也是造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才缺乏的原因。要开展和完成真正意义上的“六位一体”工作尚有一定难度。

3 发展完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对策

3.1 充分认识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性

社区卫生服务坚持防治结合,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并重,能够为人民群众提供方便、快捷、经济、有效的卫生服务,是城市卫生服务体系的基础。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对于推进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制改革,健全城市两级卫生服务体系,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逐步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1)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是提供基本卫生服务,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多样化的卫生服务需求,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保障。(2)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是深化卫生改革,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城市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基础。有利于调整城市卫生服务体系的结构、功能、布局,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形成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基础,大中型医院为医疗中心的城市卫生服务体系新格局。(3)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是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迫切要求。为参保职工提供就近诊治一般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并通过健康教育、预防保健,既保证基本医疗,又降低成本,对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长久稳定运行,起重要支撑作用。(4)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途径。社区卫生服务为群众排忧解难,形成了新型医患关系,充分体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有利于促进国家长治久安。

3.2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要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地方财政要努力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在会同有关部门合理确定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服务规范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政府的责任,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投入力度,社区卫生服务是一项公益性事业,需要在坚持政府支持为主的前提下,针对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资金的缺乏问题,政府应该设立专项资金,扶持社区医疗机构的发展;可以通过政府购买社区卫生服务项目,用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健康教育、一类疫苗预防接种、传染病防治、精神卫生管理、妇女保健、儿童保健、老年保健等,再由社区医疗机构为居民提供服务;

3.3 扩大资金来源

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放宽对民间投资主体和投资比例的限制,将各类可以利用的民间资本纳入到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轨道,并扩大国内外各界的捐赠渠道来扩大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资金的来源。政府可以通过发行公共卫生债券、彩票,加大征收烟草或酒类等税收来筹集资金等方式调整公共卫生筹资政策;政府可以作为公共卫生服务的提供者,私人部门作为生产者,通过签约外包方式来获得公共资金;积极吸纳社会各方面的非政府资金,鼓励企业和个人投资卫生事业。

3.4 加强城市社区卫生人员队伍的建设

大力培养全科医生,以适应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需要;建立全科医生到上一级医院的制度化的定期培训机制,加强对全科医生、全科护士的培训,逐步在社区建立一支以全科医学为主体,包括中医、西医、公卫、护理、药学、管理人员在内的卫生人才队伍;组织大医院的医生为社区医院提供服务或技术支持;组织社区医院的医生到大医院学习,建立大医院和社区医疗机构信息交流的平台,帮助社区医院的医护人员提高技术水平和专业技能;通过业务补助、电话补助、交通补助等形式鼓励退休医护人员按有关规定到社区服务,发展壮大社区卫生服务人才队伍。

3.5 提高社区医疗机构的服务质量

社区卫生服务应具有较强的临床疾病診治能力以及良好的健康教育能力、预防干预能力、社区卫生保健等能力;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吸引患者前来就诊,关键是要提高社区医疗机构的服务质量。(1)政府应该在资金配置、人员配置上给予特殊的政策倾斜,配备基本医疗所必需的医疗仪器、设备,配置适合社区发展的高素质的医护人员,提高社区医疗机构的服务质量。(2)社区医疗机构应该发挥自身广泛性、高质性、便捷性、经济性等优势,针对老年病、慢性病的防治、康复保健、妇女和儿童保健等疾病,在服务内容和方式上提供多样化和主动性的特色服务。(3)社区医疗机构提供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等方面服务,改变居民的疾病预防意识,使居民能够享受到家庭医生、健康咨询、个人健康顾问等医疗保健服务,做到防患于未然。

3.6 构建合理分工的两级城市卫生服务体系

其一是加强社区与医院的分工合作。积极引导和组织大中型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立稳定的业务合作关系,采取增强服务能力、降低收费标准、提高报销比例等综合措施,引导一般诊疗下沉到基层,逐步实现社区首诊、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推进医疗资源纵向整合,对社区转诊患者提供选择科室、预约检查、组织会诊、安排住院等绿色通道,同时将处于康复期的患者及时转回社区,真正形成“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良好局面。其二是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预防保健机构的联系。疾控中心和卫生监督机构在社区卫

3.7 加强政府的监督管理

政府的监督管理对于社区卫生服务向着规范化的方向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通过一下工作来完成对于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的监管:(1)完备社区医疗服务标准制定和实施相应的财会管理制度。定期对社区卫生服务项目的经费、工作质量和服务质量进行综合考评,并将结果作为医疗服务质量考核的依据,只有达到规定的质量考核标准才能获得国家财政的全额拨款,切实加强对社区卫生财政补助资金全过程监督管理,提高各项财政补助资金的安全性和使用效率。(2)建立由卫生管理部门、地方政府、医生和居民代表组成的监督机构对居民反映的社区卫生服务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分析,并向卫生部门或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提出解决措施的公开透明的投诉制度。(3)加强行业监管,改进社区卫生服务考核评价制度,加强执业监管,建立社会民主监督制度保障群众在社区卫生机构就医安全。(4)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建立满足患者医疗需求的医疗信息系统和相关的信息管理系统有助于政府对于社区卫生服务施行有效的监管。(5)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将社区卫生服务的收入全部上缴财政专户,支出纳入部门预算管理,人员待遇由财政予以保证,同时建立以服务数量、质量、患者满意度为主要内容的考核分配机制,切断医务人员个人收入与医疗收费的直接联系,在药品方面实行零差率销售,定点生产,政府采购,统一配送,压缩流通环节,降低的费用全部让利给群众,维护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公益性质

4 结语

完善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快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培养壮大人才队伍,加强政府的监督管理职责,转变社区卫生服务模式,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切实把社区卫生服务作为城市卫生工作的重中之重抓紧、抓好,推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健康、持续发展,增进广大社区居民的健康,逐步承担起居民健康“守门人”的职责。

参考文献:

[1]杜乐勋•中国医疗卫生发展报告[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

[2]陈孟阳,葛素红,王莹•城市居民你离“小病到社区”有多远[M] •社区出版社, 2004.

[3]刘钧,相琼.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现状、问题和对策 .央财经大学学报.2007.08.

[4]国务院十一部委. 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若干意见,1999.

[5]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医改的意见,2009.04.

大力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 第5篇

某某社区:大力发展志愿者队伍 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

为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开展,某某社区积极整合社会资源,凝聚力量,依托社区,大力发展志愿者队伍,逐步为老人构筑颐养天年的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社区建立了针对老年人生活需求和帮助的各类志愿者队伍,目前有医务志愿队、党员志愿队、青少年志愿队、巾帼志愿队、银发志愿队、科普志愿队、文体志愿队等10多支为老服务志愿者队伍,为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如银发志愿者服务中,鼓励一些身体健康的低龄老人与邻里所需老人结对子帮扶,帮着做家务、寻医问药、陪同聊天谈心、陪同外出散步或娱乐等。在青少年志愿者服务中,成立了社区青少年助老志愿队,并开展分组结对子服务活动,湖滨中学、滨东小学的学生都积极参与,其中湖滨中学与社区的孤寡和空巢困难老人结对子,帮助打扫卫生、陪聊天、散步、打牌下棋、过生日、表演节目等,并形成了后继有接班人的长效志愿服务机制。

延安市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规划 第6篇

为了贯彻落实全省城市社区卫生工作会议精神,大力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构建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优化城市卫生服务结构,方便群众就医,逐步解决城市居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根据《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国发〔2006〕10号)和《陕西省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的实施意见》(陕政发〔2006〕34号),结合我市实际,制订本规划。

一、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将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作为深化城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解决城市居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重要举措,作为构建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的基础,为社区居民提供安全、有效、便捷、经济的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

(二)基本原则

坚持社区卫生服务的公益性质,注重社区卫生服务的公平、效率与可及性。坚持政府主导,鼓励社会参与,多渠道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坚持实行区域卫生规划,立足于调整现有卫生资源,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坚持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并重,中西医并重,防治结合。坚持实行属地化管理,因地制宜、探索创新、积极推进,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的规范化管理和标准化建设。

(三)工作目标

到2007年底,基本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框架,以街道办事处为单位,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达到65%;到2010年,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达到85%以上,城区内基本建立起布局基本合理、服务功能健全、人员素质较高、运行机制科学、监督管理规范、筹资机制稳定、政策措施配套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努力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分级医疗服务。

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主要职责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以社区、家庭和居民为服务对象,主要承担疾病预防等公共卫生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医疗服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以下公共卫生服务:

1、卫生信息管理。根据国家规定收集、报告辖区有关卫生信息,开展社区卫生诊断,建立和管理居民健康档案,向辖区街道办事处有关单位和部门提出改进社区公共卫生改善的建议。

2、健康教育。普及卫生保健常识,实施重点人群及重点场所健康教育,帮助居民逐步形成有利于维护和增进健康的行为方式。

3、传染病、地方病、寄生虫病预防控制。负责疫情报告和监测,协助开展结核病、性病、艾滋病、和其他常见传染病以及地方病、寄生中心病的预防控制,实施预防接种,配合开展爱国卫生工作。

4、慢性病预防控制。开展高危人群和重点慢性病筛查,实施高危人群和重点慢性病病例管理。

5、妇女保健。提供婚前保健、孕前保健、孕产期保健、更年期保健,开展妇女常见病预防和筛查。

6、儿童保健。开展新生儿保健、婴幼儿及学龄前儿童保健,协助对辖区内托幼机构进行卫生保健指导。

7、老年保健。指导老年人进行疾病预防和自我保健,进行家庭访视,提供针对性的健康指导。

8、精神卫生服务。实施精神病社区管理,为社区居民提供心理健康指导。

9、残疾康复指导和康复训练。

10、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与咨询指导,发放避孕药具等。

11、协助处置辖区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以下基本医疗服务:

1、一般常见病、多发病诊疗、护理和诊断明确的慢性病治疗。

2、社区现场应急救护。

3、家庭出诊、家庭护理、家庭病床等家庭医疗服务。

4、双向转诊服务。

5、康复医疗服务。

6、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其它适宜医疗服务。

三、城市社区卫生工作现状及分析

延安市城区面积34.15平方公里,城市居民人口33.4万人,其中常住人口20.4万人,流动人口约13万人。设凤凰、宝塔、南市3个街道办事处,20个社区。根据延安城市发展需要,将桥沟、柳林、枣园三镇也列入本次社区卫生服务规划之中,规划区域内共有人口37.5万人。

截止2006年底,城区人均期望寿命72岁,传染病报告发病率440.99/十万,儿童计划免疫

全程接种率96.4%,婴儿死亡率19‰,孕产妇死亡率159/十万,住院分娩率98%,平均住院天数12天,门诊病人平均费用133元/人次,住院病人平均费用为2926元/人次。

城市社区卫生工作从1998年启动,宝塔区逐年审批了28个社区卫生服务站。这些社区卫生服务站均以个体经营为主,主要从事基本医疗服务,房屋由个人承包,设备由个人购置,自收自支,自负盈亏。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自我保健意识的增强,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不断提高,人口老龄化导致慢性病患病率、伤残率及功能障碍性病症患病率明显上升。而且随着城区经济不断发展,大量流动人口涌入,现有的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已不能满足城市居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已成为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建设

(一)实施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范围。我市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主要在宝塔区实施。

(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设置。我市在宝塔区城区规划设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个。即:城区所辖三个街道办事处,按照一个街道办事设一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标准,城区内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个,即凤凰、南市、宝塔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结合近年来我市城市发展现状和今后城市建设规划,增设柳林、桥沟、枣园三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30个,即凤凰下设4个站,南市下设5个站、宝塔下设6个站、柳林下设5个站、枣园下设3个站、桥沟下设5个站,剩余2个站根据城市发展需要设立。

1、凤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由凤凰办卫生院转型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并负责下设4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的管理工作。

(1)北门口社区卫生服务站:服务范围为西沟沟口至西市路洞口。

(2)北关街社区卫生服务站:服务范围为东至延河、南至西沟沟口、西至山体、北至文化沟沟口。

(3)文化沟社区卫生服务站:服务范围为文化沟所辖区域。

(4)师范路社区卫生服务站:服务范围为文化沟沟口至水厂石砭。

2、南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由南市办卫生院转型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并负责下设5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的管理工作。

(1)南桥社区卫生服务站:服务范围为东以河道为界、南至国税分局、西至山体、北至市场沟沟口。

(2)马家湾社区卫生服务站:服务范围为东至国税分局、南至韩家窑则背山、西至农科所、北至马丈沟。

(3)杜甫川社区卫生服务站:服务范围为东至农科所、西至延安财校。

(4)凉水井社区卫生服务站:服务范围为东至嘉岭路一建职工楼、南至杜公祠、西至河道为界。

(5)七里铺社区卫生服务站:服务范围为七里铺和韩家窑则。

3、宝塔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由宝塔办卫生院转型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并负责下设6社区卫生服务站的管理工作。

(1)杨家岭社区卫生服务站:服务范围东至杨家岭石窑宾馆、南至区党校、西至石佛沟大桥、北至烈士陵园。

(2)王家坪社区卫生服务站:服务范围为南至清凉山文管处、西至延河、北至区党校。

(3)宝塔山社区卫生服务站:服务范围为东至黄蒿湾沟口、南至嘉岭路一建职工楼、西至延河。

(4)向阳社卫生服务站:服务范围为东至尹家沟、南至百米大道、西至向阳沟。

(5)东苑社区卫生服务站:服务范围为东至翟则沟一期、南至210国道、西至嘉岭大桥、北至百米大道。

(6)东风社区卫生服务站:服务范围为东至鱼池、南至百米大道。

4、柳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由柳林镇卫生院(现区二院)转型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并负责下设5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管理工作和柳林镇全镇的卫生工作。

(1)二庄科社区卫生服务站:服务范围为二庄科所辖区域。

(2)火车站社区卫生服务站:服务范围为东至二庄科沟口、南至燕沟沟口、西至河道。

(3)燕沟社区卫生服务站:服务范围为燕沟沟口至赵庄。

(4)柳林社区卫生服务站:服务范围为东至韩家窑则、南至虎头峁东。

(5)虎头峁社区卫生服务站:服务范围为东至虎头峁东、南至王家沟东。

5、枣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由枣园镇卫生院转型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并负责下设3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管理工作和枣园镇全镇的卫生工作。

(1)兰家坪社区卫生服务站:服务范围为兰家坪至杨崖东。

(2)杨崖社区卫生服务站:服务范围为杨崖东至枣园东。

(3)枣园社区卫生服务站:服务范围为枣园东至莫家湾东。

6、桥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由桥沟镇卫生院转型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并负责下设5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管理工作和桥沟镇全镇的卫生工作。

(1)黄蒿湾社区卫生服务站:服务范围为黄蒿湾所辖区域。

(2)罗家坪社区卫生服务站:服务范围为罗家坪所辖区域。

(3)王良寺社区卫生服务站:服务范围为东至油库、西至砖瓦厂。

(4)三期社区卫生服务站:服务范围为东至飞机场、南至210国道、西至翟则沟二期、北至北米大道延长线。

(5)刘万家沟社区卫生服务站:服务范围为油库以东区域。

(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本着中心由政府举办,站靠社会参与的原则,新建凤凰、南市、宝塔三个中心。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筑面积不少于1000平方米,规划选址由市政府协调解决,建设用地及前期费用由区政府负责,基本建设经费由市、区财政各承担一半。柳林、枣园、桥沟三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由三所卫生院转型,其建设纳入乡镇卫生院建设规划进行。社区卫生服务站由宝塔区按照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通过公开招标等方式确定社区卫生服务站举办者,基础设施建设经费由举办者自行解决。对现有的社区卫生服务站按照国家《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基本标准》及本规划重新进行设置和审批。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原则上不设住院病床,可设置以护理康复为主要功能的病床。社区卫生服务站不设住院病床。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按照卫生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基本标准》和省编办、省卫生厅、省财政厅、省民政厅关于印发《陕西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和编制标准实施意见》的通知(陕编办发〔2006〕126号)精神配备,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配备一定比例的有执业资格的全科医师、护士、公卫医师和中医人员。非卫生专业或无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不得进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必须使用卫生部制定的统一专用标识。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设置由区卫生行政部门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进行设置审批,并报经市卫生行政部门备案同意后,方可进行执业登记。

五、落实规划措施

(一)加强对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领导。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对于维

护居民健康,促进社区和谐的重要意义,将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纳入政府工作目标和考核,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积极落实各项政策措施,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确保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各项目标如期实现。要建立政府领导、多部门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市政府成立由分管副市长为组长,有关部门和宝塔区政府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延安市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组织、协调、督促、指导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卫生局,负责社区卫生服务的日常工作。

(二)落实有关部门职责,促进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制定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规划和实施计划、制定准入标准和管理规范,组织开展人员培训,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的监督管理;发改部门负责将社区卫生服务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安排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础设施建设;物价部门制定社区卫生服务项目价格管理办法;财政部门落实社区卫生服务财政补助和投入政策,落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人员工资和工作经费;劳动保障部门负责制定促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的有关政策措施。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范围,开展社区首诊制度试点;民政部门积极探索建设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城市医疗救助机制,将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纳入“和谐社区”创建标准,做好社区卫生服务的民主监督工作;人事部门负责完善全科医师、护士等卫生技术人员的聘用办法和吸引优秀卫生人才进社区的有关政策,与卫生行政部门共同做好对社区卫生技术支撑的聘任与管理工作;机构编制部门负责落实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编制及聘用办法;教育部门负责全科医学和社区护理学科教育;建设(规划)部门负责在审批新建或改建居民小区时,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房屋、设施建设纳入建设规划,并依法加强监督;计划生育部门负责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指导和管理,指导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计划生育、宣传教育、药具发放和人员培训等工作;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负责社区卫生服务所需药品和医疗器械的质量监督管理。残联负责会同卫生行政部门制定开展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的具体办法,推进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

(三)落实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社区卫生服务经费按照由政府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给予补助。根据国家城市人口年人均14元标准规定,除中、省财政按每人每年6元给予补助外,市、区财政按每人每年各4元的标准预算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从2007年起,列入市、区财政预算。

大力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 第7篇

加强和完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是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目标的基础环节,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改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条件,提高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对于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保健服务,提高全社会疾病预防控制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国发〔2006〕10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和《陕西省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的实施意见》(陕政发〔2006〕34号,以下简称《实施意见》)精神,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陕西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第一章 规划背景

2006年2月以来,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对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作了重要批示,国务院下发《指导意见》,并在北京、成都两度召开全国城市社区卫生工作会议,加强了督导。省政府先后成立了城市社区卫生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下发了《实施意见》,明确了工作目标,确定了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业务补助经费,召开了全省城市社区卫生工作会议,出台了十一个配套文件,建立了社区卫生服务主要制度框架,开展了社区全科医师、适宜技术和管理人员培训工作。2007年6月召开了全省社区卫生工作电视电话会议,10月再次进行了督导。截至目前,全省已批准设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9个、站225个。

当前,我省社区卫生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投入不足,建设缓慢,数量偏少。以街道办事处为单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覆盖率仅达到42%。二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普遍基础设施薄弱、基本设备短缺,外部形象和内部结构、布局均不符合国家要求。业务用房匮乏,95%以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业务用房面积不足1000平方米,30%以上是依靠租赁房屋开展工作;85%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缺乏开展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和康复服务设备。三是配套政策不完善。人员工资和“三金”没有保障,队伍不稳定。多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因医疗保险系统硬件费用过高,尚未纳入医保定点范围,服务缺乏公益性。管理人员缺乏,监管力度不够。四是人才培养尚需加大力度。社区卫生人才匮乏,服务水平不能满足社区居民需求。上述因素严重制约了我省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

第二章 发展目标和建设原则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促进社会和谐为宗旨,树立科学发展观,强化政府责任与投入,深化改革与创新,整合卫生资源,完善运行机制,构建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为社区居民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

第二节 发展目标

通过加大投入,改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础设施条件,改革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强卫生技术人员培养等措施,到2010年,全省各设区市和县级市城区,以街道办事处为单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现全覆盖,建立起标识形象统一、结构布局合理、服务功能健全、人员素质较高、运行机制科学、监督管理规范、筹资机制稳定、政策措施配套,群众广泛利用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

第三节 建设原则

1.政府主导,分级投入。以市为主,强化各级政府在社区卫生服务发展中的作用,加大投入,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施标准化建设。省上按地区实行分类补助。鼓励社会参与,多渠道发展社区卫生服务。

2.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打破“条块分割”,立足调整现有卫生资源,以转型医疗机构改、扩建为主,辅以新建,填平补齐,构建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站为补充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体系。

3.分步实施,保证质量。合理安排建设进度,三年完成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改造任务。

4.深化改革,配套推进。加快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改革,强化管理,完善功能,促进社区卫生可持续健康发展。

第三章 建设任务、建设标准和资金筹集

第一节 建设任务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的主要建设任务是:依据统一的建设标准和规范,对规划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业务用房进行建设,配置基本医疗设备,使其具备开展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的条件,完善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能力。

第二节 建设标准

按照卫生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基本标准》(卫医发﹝2006﹞240号)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建设指导意见》,结合实际,我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应达到以下标准:

1.业务用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应为独立或相对独立的建筑,布局合理,环境温馨,充分体现保护患者隐私,无障碍设计要求,符合开展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的功能要求,符合国家卫生学标准。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业务用房建筑面积应不小于1000平方米。社区卫生服务站业务用房建筑面积应不小于150平方米。建设标准原则上改建800元/平方米左右,扩建、新建1500元/平方米左右。

2.设备配置:配备与社区卫生服务功能相适应的设施设备,满足开展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需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200万元,新建的社区卫生服务站按30万元,改扩建的社区卫生服务站按20万元配置设备。

3.人员培训:全科医生每人需培训600学时,社区护士每人需培训360学时。每人每学时

补助15元。

第三节 资金筹集与投资安排

房屋建设投资由省、市、区发展改革委分级安排;设备配备、人员培训经费由各级财政安排。以上经费省上均实行分类补助政策。一类地区延安、榆林、杨凌,省上补20%,二类地区西安、宝鸡、咸阳省上补30%,三类地区商洛、安康、汉中、渭南、铜川省上补50%,其余部分由市区两级共同承担。

全省规划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78个、站405个,需培训全科医生3198人、护士2986人。按以上标准和有关因素测算,共需83369万元,其中:省级28927万元(房屋建设11691万元,设备配备15590万元,人员培训1646万元),市、区54442万元(房屋建设22048万元,设备配备29540万元,人员培训2854万元)。各级政府按规划执行进度,分三年安排应承担的投入。

第四节 建设进度和管理

1.制订标准化建设和人员培训实施计划(2007年12月)

(1)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卫生厅共同制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和医护人员培训实施计划,并将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培训计划和资金投入方案纳入预算。

(2)各市、区政府及市发展改革委、财政局、卫生局按照建设规划总体要求,认真制订本辖区具体建设实施计划,落实资金,并纳入预算。

2.全面实施标准化建设(2008年1月-2010年12月)。

(1)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房屋建设和设备配备。2008年标准化建设7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09年建设7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13个社区卫生服务站,2010年建设2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392个社区卫生服务站。

(2)社区卫生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全科医学规范化培训制度,加快全科医师、社区护士培训工作,努力提高社区医务人员的基本业务素质。从2008年开始,分三年安排,完成全科医师和社区护士的规范化培训工作。

(3)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信息化建设。逐步建立社区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社区公共卫生信息直报和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管理与评价系统,实现对社区居民健康状况的精细化管理,努力实现全方位覆盖、全过程监控、信息化支撑、网格化管理的新型社区卫生服务模式。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网络建设费用主要由各市、区级财政负责投入解决。

3.考核验收阶段(2011年1月至6月)

发展改革、财政、卫生等部门组成验收工作组,逐级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全面考核验收。

第四章 保障措施

1.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是政府的重要职责。各级政府要将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工作计划,纳入政府综合目标管理和考核。积极完善落实各项政策措施,做好有关协调配合工作,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对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中涉及到规划、用地、环境影响评价、招标的,应按相应规定做好工作,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工作效率,加快建设进度,确保社区卫生建设工作顺利进行。

2.确保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资金投入。各级发展改革和财政部门要将建设经费纳入预算基数,保证社区卫生服务经费的投入。各市、区发展改革和财政部门要认真制订本地区建设经费使用和管理办法,明确经费拨付程序、应用范围和监督途径,建立资金使用效果评估机制,规范社区卫生服务建设经费管理。省发展改革、财政和卫生部门要按计划对各市、区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进度及工作质量进行监督考核和评估验收,对不能按期完成任务的市、区暂缓下拨第二年的建设资金。

3.保障社区卫生机构建设用地和业务用房。区级政府应通过无偿划拨土地、减免各项建设配套经费等措施,明确建设用地,支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建设。城市市政建设拆除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用房的,区级政府要按不少于原有面积新建或购房置换等予以补偿。城市新建或改扩建居民住宅区,市、区(县级市)规划、建设部门要按照国家建设部《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要求,依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规划和建设标准,将社区卫生机构用房纳入居民小区建设计划,与居民住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投入使用。

4.强化部门管理职能,共同做好社区卫生服体系建设工作。发展改革部门负责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项目的基建程序及资金使用的监管;财政部门负责设备设施、人员培训、房屋修缮资金的落实,并做到专款专用;卫生部门负责建设项目规划及标准的监管;监察和审计部门负责同步监督审计建设及设备经费的使用。各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加强部门沟通,大力协同,确保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工作如期完成。

第五章 相关配套政策

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必须坚持加大投入和深化改革并举,健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运行机制及保障机制等相关配套政策,全面推进社区卫生服务工作。

1.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公益性事业单位,各级政府部门应按照公益性事业单位进行管理。原则上按每万名居民配备2-3名全科医师和1名公共卫生医师,全科医师与护士比例不低于1∶1。按照有关规定,落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各项财政补助。实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员聘用制度,根据“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的原则,实行岗位设置管理。合理核定人员编制和岗位,对新进人员实行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建立全员聘用、合同管理、绩效考核、能进能出的机制。社区卫生人员执行国家和省上有关工资福利待遇。规范收支管理,积极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社区卫生服务收支运行管理机制。有条件的市、区要积极试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2.规范药品购销渠道,减少药品供应中间环节。各设区市卫生行政部门要按照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卫生部《关于加强城市社区和农村基本用药定点生产、使用和价格管理的通知》(国食药监市﹝2007﹞308号)文件精神,组织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所需药品实行集中统一配送,统一价格。有条件的市、区可对社区常用药品实行零差率销售。

3.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机构在医疗保障中的作用。各级医保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减免或降低医疗保险结算系统硬件和运行费用;及时将符合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范围;扩大社区服务项目和用药范围,及时将符合规定的社区卫生服务项目纳入医疗保险基金支付范围;较大比例拉开医疗保险基金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大中型医院的支付档次,引导参保人员充分利用社区卫生服务。积极探索社区首诊制度。

4.进一步完善鼓励大中型医院医务人员到社区工作的政策。支持鼓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引进中高级实用卫生人才,充实壮大社区卫生队伍,改善服务质量,提升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信任和满意度。市、区政府对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的中高级离退休医师,要按照职称由财政给予适当补贴。

5.加大综合性医院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技术支持。各区(县级市)要指定区域内综合性

大医院、专科医院作为辖区内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定点技术指导、人才培养和转(会)诊责任单位,并建立双向转诊机制。二级以上医院必须把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作为体现公益性职责的重要内容之一,成立专门科室,指定人员负责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至少承担所在地2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帮扶责任,建立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制度,扶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逐步承担大中型医院的一般门诊、康复和护理等任务。

6.调整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机构的职能。各市、区(县级市)卫生行政部门要会同机构编制部门,统筹安排,将免疫接种、妇女、儿童保健、残疾预防与康复训练等适宜社区开展的公共卫生服务落实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机构在每年的工作计划中要明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完成的公共卫生服务的内容、质量要求,并承担业务指导、技术支持、业务考核与评价职责,按照“费随事走”的原则,予以相应经费保障。

7.倡导惠民政策,减免有关费用,吸引广大社区居民利用社区卫生服务。市、区财政要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的减免活动给予补助。

8.加强社区卫生机构管理和绩效考评。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技术操作规程和工作制度,制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质量考核标准,强化日常质量监控和考评,督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切实履行“六位一体”功能,体现社区卫生服务公益性质,满足广大社区居民健康需求。

9.机构编制部门要适应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新情况、新需要,增设社区卫生管理机构,落实人员编制,为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第六章 预期建设成效

到2010年,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以下主要成效: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比较完善。规划实施完成后,我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省市区各级政府支持下,改变房屋破旧、面积不足、基本医疗设备短缺的状况,建立起外部标识形象统一、内部结构布局合理、基本设施设备齐全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

社区卫生服务能力明显提高。通过深化改革、落实配套政策、建立具有一定专业素质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队伍,社区常见病、多发病防治能力和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城市社区服务业发展途径分析 第8篇

收录日期:2012年7月6日

城市社区服务业是工业化、城市化及现代化的产物, 它是在政府的倡导和扶持下, 为满足社区居民的多种需求, 以街道、居委会和社区组织为依托、具有社会服务性的居民服务业。社区服务业在解决城市就业与再就业方面有着独特优势。

一、发展社区服务业对解决就业与再就业的重要意义

随着加快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实行鼓励兼并、规范破产、下岗分流, 减员增效和再就业工程, 形成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一批又一批失业、下岗职工走出工厂的大门, 他们在失去工资收入的同时, 也失去了原单位提供的职工集体福利。

解决困难群体的生活困难问题是共产党的宗旨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 也是人民群众根据《宪法》享有的权利, 而维护社会的稳定更具有压倒一切的意义。为了政治和社会的稳定, 为了救助社会特困群体, 国家近几年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颁布并实施了一些新的社会保障制度。对于下岗失业人员来讲, 这些制度和政策措施中最重要的应该是: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制度、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这些制度和政策措施对保障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促进结构调整、维护社会稳定, 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 基本生活保障制度运行的最佳结果也只是一种托底作用, 具有“保肚皮”的性质, 而下岗失业人员及家庭成员的医疗保健、孩子上学的学费等问题, 都超出了上述保障制度的保障能力。所以, 仅仅对下岗失业人员予以基本生活保障是不够的, 必须千方百计地帮助他们实现再就业, 这是帮助他们摆脱生活和精神双重困境的根本途径。

服务业是国民经济中投入少、吸收劳动力多的行业。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 工业平均每增加一个从业人员, 平均需要配置7万元资金 (固定资产加流动资金) , 而服务业每增加一个从业人员, 仅需配置2万元资金。所以, 服务业是一个增长潜力大、可以加快发展的行业。在服务业中, 社区服务业发展潜力更大, 从而为下岗职工再就业提供广阔的就业平台。

国家统计局所属的北京美兰德信息公司对北京、上海等七大城市居民进行的社区服务需求调查结果显示:70%以上的城市家庭需要社区服务。其中, 有近351万个家庭需要家电维修服务;有近300万户家庭需要进行送报上门的服务;有近240万户家庭需要进行房屋维修服务等。另据北京市政协的一项社区调查显示:北京市的居民中有90%以上的家庭希望在社区内购买日用品;42%的家庭有请人照看老人的需求;38%的家庭有请家教和为孩子找“小饭桌”的需求;30%的家庭有请帮助打扫卫生的钟点工的需求;28%的家庭有请人送煤或煤气的需求;20%的家庭有接送孩子上下学的需求。但是, 目前得到的服务仅占总需求的2%, 98%的有效需求却根本没有得到满足。国家统计局根据发展中国家服务业发展的水平计算, 我国服务业应有9, 000万人的就业容量, 其中, 社区服务业至少有2, 000多万人的就业容量。所以, 社区服务业在安置社会就业方面拥有巨大的潜力。

社区服务业不仅具有旺盛的社会需求, 而且对规模经济、资本投入、技术容量等方面的要求都不算高, 适宜于社区居民或社区集体组织举办, 正好适应了下岗失业人员文化水平不高、技能单一、年龄偏大的情况。因此, 社区服务业是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主渠道, 就业服务应该成为社区服务的重要内容。据浙江省调查显示, 近年来全省城市社区提供就业岗位已经占城市净增就业岗位的1/5强。

二、发展社区服务业存在的问题

今后, 下岗人员进入社区, 从单位人变成社区人, 安排下岗职工再就业的职能主要由社区这个载体加以承担, 迫切需要开辟扩大社区就业的新途径。从全国各地的实践来看, 在创新社区服务模式方面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但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第一, 建设资金和社区经费严重匮乏。社区办公和活动用房、服务站所的建设, 办公活动经费和社区工作者的工资性支出, 资金缺口量大的矛盾十分突出。

第二, 社区资源开发利用不足, 服务水平不高。社区服务网点偏少, 且缺少服务场地, 不能满足社区功能的发挥和服务居民的要求。另一方面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大专院校拥有着大量娱乐设施、体育场所和服务设施, 但这些设施基本不能与社会共享, 资源利用效率低。

第三, 社区资源整合难。由于单位和部门之间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及场地设施存在一定差异, 造成单位和部门在参与意识和行动上存在较大差别, 资源充足的单位和部门单位积极性不高, 而积极参与的部门单位又缺少人、财、物和设施资源。这种认识上的差异性和动因上强弱不对称性, 对社区资源整合利用无疑是一道障碍。

第四, 社会改革滞后, 社区发展缺乏体制基础。社区建设是一项涉及全社会各方面的系统工程, 它与政府职能转变、企事业单位社会化服务职能的剥离, 市政、环保、公安、计生、劳动、文化、卫生等部门的下放权力和深入改革密切相关, 改革的不到位致使“单位体制”制约了社区资源的有效协调, “条块式管理”束缚了社区资源有效整合利用。

第五, 社区居委会的权限和力量不足以担当起操作协调的角色。社区居委会虽是社区的核心组织, 但仅仅是群体性的自治组织, 没有行政级别, 更无权支配社区内部门单位, 对社区资源难以发挥操作、协调职能作用。同时, 社区居委会的管理人员队伍素质、结构和力量, 也难以胜任角色, 有时他们仅仅把自己看成是上传下达的“传令兵”。

三、加快发展社区服务业的途径

社区服务是社区建设的主体工程, 如何搞好社区服务, 是破解社区建设难题的头等大事, 所以要用新思路解决上述问题和困难, 加快推进社区服务发展。上述问题和困难, 有些是深层次的问题, 有些是要长期面临的问题, 如资金缺口和体制问题, 难以短期内解决, 但把增加社区就业机会与创新社区服务模式结合起来是有效的突破口。

1、把社区服务业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 大力推进社区服务业发展。

政府要出台鼓励社区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政府先期投入建设资金, 鼓励社会各界共筑共建、加盟企业投资兴建。

2、构建以街道社区就业、再就业平台为基础的服务体系。

政府要建设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平台和信息网络建设, 并由政府出资在社区购买保安、绿化、保洁等公益性岗位, 为“4050”人员“造饭碗”。社区服务中心的信息平台可以为下岗职工或待业人员提供服务热线咨询就业信息。街道社区再就业平台援助就业困难群体, 为下岗失业人员进入街道社区平台求职提供全程优质服务。

3、加强社区服务项目建设, 不断开发就业岗位。

社区服务项目是安置失业人员再就业的重要基础和载体。通过建设老年活动中心、社区服务中心、社区商业网点、文化娱乐经营场所、养老服务等设施, 开发家政、咨询、婚姻介绍、计生医疗、就业培训等功能, 可以开发大量就业岗位。另外, 根据每个社区的不同情况和居民的需求来规划服务网点, 需要什么服务就进驻什么服务功能。如老城区, 人口密度大, 老年人比例高, 可以根据本社区的需要筹建托老所。工厂社区双职工家庭多, 可以筹建快餐店, 以解决居民就餐问题。

4、抓好职业介绍和技能培训, 做好牵线搭桥工作。

首先, 在充分挖掘社区内部资源, 创造就业机会的同时, 积极为社区内外的用人单位推荐劳动者。社区居委会、社区劳动保障站要积极开展摸底调查, 对下岗职工和待业人员按性别、技能、年龄进行分类, 建立个人档案材料, 为社会用工提供信息。其次, 开展多种实用技能培训, 提高待岗人员素质, 使社区人员学得一技之长, 增强参与社会竞争的能力。

5、整合社区资源, 实现资源配置的合理化, 实现双方受益。

在社区就业发生困难的同时, 社区资源, 即社区单位的生活、医疗服务和文化教育、体育设施的闲置浪费与居民生活服务设施资源短缺矛盾加剧也成为社区服务发展中遇到的难题, 需要驻社区单位、企业、政府、社区的通力合作, 实现社区资源的优化整合。把社区范围的设施、技术、人力、资金等资源优势与政府的政策、信息、项目优势以及良好的社区环境优势整合之后可以使社区服务的专业化和规范化水平得到快速提升, 也解决了社区建设资金不足的难题。

6、改革旧体制, 建立新机制。

社区发展中, 不能仅仅依赖于居民的自觉参与和民间组织的力量, 政府需要并且实际上也正在起着至关重要的导向、支持和组织作用。另外, 社区建设涉及新旧体制的更替以及方方面面利益的调整, 困难多、难度大、责任重, 只有政府的积极性还不够, 必须协调联动。特别是在管理体制上, 要形成党委政府领导、民政部门主管、有关部门分管、街道居委会主办、社会各界支持、群众广泛参与的社区建设工作运行机制。

7、建立新的社区财力支持体系。

首先, 要把社区建设经费纳入市区两极财政预算, 形成与财力同步增长的投入机制。值得注意的是, 以往财政对社会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也有投入, 但由于政府决策的局限性, 往往投入大、成本高、不到位、效益低, 居民的感受、认可的程度低。因此, 应该充分发挥民主决策的作用, 根据居民的意愿, 指导社区组织决策, 充分发挥财政投入的作用, 从而取得居民的认同感, 增强满意度, 拉动居民的志愿者行动和社区成员的再投入。其次, 建立“财随事拨、费随事转”的制度。要在分清事权、明确责任的基础上, 对有关专项经费进行分割, 实行“谁办事、谁用钱, 谁负责、谁收费”, 使社区有能力和财力办事。再次, 通过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事业, 开展有偿服务, 逐步实现“以服务养服务”。最后, 各级政府还可以开通社会捐赠和资助的渠道, 有条件的可以建立社区发展基金, 以保证社区建设事业有坚实的经济基础作保证。

参考文献

[1]卞文忠.城市社区为老服务现状及对策——以黑龙江省为例[J].人民论坛, 2010.35.

[2]曹春鹏.新加坡社区服务建设对我国的启示[J].黑龙江对外经贸, 2009.1.

[3]徐金燕.我国城市社区服务业运行机制改革的思考[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1.

上一篇:校园交通安全注意事项下一篇:差生评语后进生转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