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信息技术课活起来

2024-06-03

让信息技术课活起来(精选8篇)

让信息技术课活起来 第1篇

让信息技术课活起来

霸州市第一小学

高志慧

摘要: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产生冷漠的态度,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带来疲劳。”,想办法营造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在第一环节抓住学生的心,赢得他们的注意力,使他们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之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帮助学生找到最切实有效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熟练运用计算机来获取、分析和处理信息。就像骑自行车一样,只要掌握了骑自行车的方法,什么样的自行车都能骑。这样才能体现出计算机这一现代化学习工具的优越性,才能使学生学以致用形成技能,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

关键字:信息技术 自主探究 学习兴趣 随着时代的迅速发展,信息技术教学越来越显得重要。目前我们的课堂都以操作、再操作,实践、再实践为主要授课方式。其实这门学科不仅仅只有技术,更有其内在的文化。开设信息技术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计算机的相关操作培养“查找信息→选择信息→处理信息→内化并传递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并在这一过程中形成学生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终生学习的习惯。信息技术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的深刻影响,使学生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另一方面信息技术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工具,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奠定必要的基础。我任教的是小学信息技术课。有趣味、多角度、有创新地教学,使小学生愿学、乐学、爱学一直是我努力的方向。通过十几年的教学实践,本人获得几点心得体会,与大家交流。

一、精心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夸美钮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学生爱上信息技术课,但这种爱好往往表现在爱玩游戏,或者上网聊天、看Flash动画。而对一些基本的知识、技能却不愿认真地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导入,诱发学生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上好一节课,导入是关键,导入的质量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影响着整节课的教学效果。成功的导入,能创设情境,营造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拓思维,调动学习积极性。如果每位老师在备课时都十分重视课前导入的设计,就能使课堂教学更加顺利,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很多老师在日常教学中,往往忽视课前导入,甚至有人认为导入环节是可有可无的。于是上课时总是千篇一律,今天我们主要学习什么内容,请同学们认真听等等。长时间如此,学生怎么可能会对你的课感兴趣呢。如何在一开始上课,就吸引住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呢?下面是我自己在实践教学中尝试过的几种课前导入方法。

1、游戏导入法

既然学生爱玩游戏,那么就让学生通过玩游戏来激发他们想学的愿意。把计算机新课的学习寓于游戏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生浓厚的兴趣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

例如学习指法是非常枯燥的,如果教师一开始直接讲解手指的摆放要求和指法要点,学生不但学的很累,而且很不愿学,更加不能强迫其练习了。我在教学中就采取游戏引入的方法,先让学生玩《金山打字通》里面的摘苹果和青蛙过河,比赛谁的成绩好或者与老师比赛。学生在“青蛙过河”等游戏的实践中发现,要取得好成绩就必须练习好指法。于是就有人提出如何能够打得又对又快。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再讲解指法练习,学生学得就很认真。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学生们再玩这个游戏时就感到轻松自如了。这样,既保持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还可以促使学生自觉去学习计算机知识。

2、前后对比导入法

将没有应用新知识处理的作品与应用新知识处理的作品进行前后对比,突出新知识的优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可以说是信息技术课中比较独特的导入方法,也是信息技术老师常用的一种导入方法。

例如:在讲图像修复这节课时,上课前,播放了一组修复前与修复后的对比图片,学生形成视觉冲击,感受图像修复的神奇,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效果自然就好。在讲word文字排版时,很多老师一上课就直接给学生演示如何设置字体、字号、行距等。学生可能能按照老师的要求完成教学任务,可是很多学生都不明白,我为什么要设置字体、字号、行距等,就容易出现老师上课讲的都会,下课碰到实际问题,就不会的现象。不如换个方式,上课前,展示一个已经排版好的文档和一个没有排版的文档,让学生对比这两个word文档,学生自会感受到文字排版的好处,学习兴趣自然就高,教学效果肯定就好。

3、创设情景法

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可以利用媒体来创设、优化教学场景,借助美好的事物的演示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动手操作的欲望,使学生在学习情景中产生探究学习的动机,引导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既让学生明确了学习的目标,又为学生指明了学习的方向,使学生感到学习也是一种乐趣,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

如在Word软件中进行《插入图片》教学时,设计了这样一个导入的过程:我首先利用广播让学生欣赏一些以前学生制作的图文并茂的作品,有精美的贺卡、诗配画。学生看后,便小声地讨论起来:“真漂亮!”“怎么才能做出这么好看的贺卡呢?”„„他们的眼中流露出求知的欲望。我抓住时机告诉学生:“这些作品是在Word中制作出来的。”并激励学生:“只要开动你们的大脑,发挥自由的想象,你们同样可以做到,而且还可以比他们做的更好。”学生个个都迫不及待地开始动手操作起来。这样导入,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情景,真正调动了学生的激情,为下一步自主探究奠定了扎实的情感基础。

4、学科整合法

信息技术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方式,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说“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因此,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利用它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同样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

如在教学Word时,结合学生实际,让他们用计算机进行作文创作、修改等;教学画图软件时,让他们配合美术课,进行实际的绘画;在教学上网时,结合自然、语文等学科,查找自己需要了解的知识;„„这样,使学生在学习计算机过程中完成其他学习任务,让学生感到计算机知识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培养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增长了学生的知识面,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 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课堂导入是一种富有魅力的教学艺术,不管运用什么方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有目的性、形式多样、简洁明了。课前的导入是引子,重点是导入后的教学。因此,导入要简洁明了,尽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使学生注意力迅速集中,激发其求知欲望,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当中,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效率。

二、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获得知识技能。

新的课程改革纲要中要求教师“改变课程实施过于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这些理念对改革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在书法中有飞白,那是意境;在绘画中有虚有实,给人以想象的余地,在教学中也应该留有让学生想象的空间,老师应大胆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解决实际中碰到的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自己主动获得知识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信息技术的操作有许多都是相似的,明白了此既明白了彼。教师不必讲得太多,指导得太细。

比如在“画图”软件中,教师讲解了矩形的画法,那么其他椭圆和圆角矩形,就不必再讲解了,从教学效果来看,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其它两种图形的画法。又比如说“复制、剪切、粘贴”,只要教过一次就可以了,各种软件中的做法都是差不多的。所以说,大胆放手,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三、鼓励创新,发展学生个性,培养信息素养。

创新是永恒的主题,“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信息技术就是要鼓励学生创新,要做到与众不同,发展学生的爱好和兴趣,培养学生的个性。信息技术中留给学生创造的空间有许许多多,如“画图”中的自由创作、“Word、PowerPoint”中的电子作品创作„„这些都是学生进行创新的范围。在教学中教师要切记千万别要求统一,在评价时也要灵活多样,注重能力方面的评价。

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除了进行知识技能方面的教育,一定还要进行思想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尤其在因特网发展迅速的今天,更加要注意进行计算机使用的道德规范教育。要教育学生计算机是学习对象,也是学习工具,不能仅仅把它当作一种高档的游戏机。在教《遨游因特网》时,学生面对浩瀚如烟、良莠不齐的互联网,教育学生要遵守《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不浏览不良信息,不进网吧,不沉溺于虚拟空间。

面对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多学习、多钻研,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更加得心应手,信息技术的教学一定会变得举足轻重。因此,我们要明白: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有自己的头脑、自己的性格、自己的意愿、自己的思想和行动规律。所以我们一定要转变教育观念,实施科学的教育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不再单纯地以学科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注重结合学生的经验,使新知识、新概念的形成建立在学生现实生活的基础上,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参考文献:

1、叶金霞 有效上课——问题•探究•对策[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2、苏霍姆林斯基 给教师的100条建议[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让信息技术课活起来 第2篇

摘 要: 现代教育技术将声音、图像,甚至影视等多种媒体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因而使教学过程更加直观形象,更加多样化,节省教学时间,调整学习内容的掌握、学习方法的改革,学习效率的提高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教学 学生 兴趣 情感 学法

作 者:李 良

单 位:湟中县多巴中学 学 科:思想品德 联系电话:***

现代信息技术让思想品德课教学“活”起来

湟中县多巴中学 李 良 邮编:811601 摘 要: 现代教育技术将声音、图像,甚至影视等多种媒体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因而使教学过程更加直观形象,更加多样化,节省教学时间,调整学习内容的掌握、学习方法的改革,学习效率的提高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关键词: 现代信息技术 教学 学生 兴趣 情感 学法

采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充分发挥其声像、动画特征,用图形、动画、文字、声音等形式,清楚直观地揭示事物的发展变化,增强课容量、教学条理性和形象性。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静态方式动态化,使思想政治课“活了”起来。它以其拥有的强大表现力、交互性、较好的受控性和直观性赢得广大思想品德教师的青睐。在思想品德课程改革中,倡导新理念、教学新思路,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冲破传统的教学框架,改变了思品课上始终演泽着语言说教的教学模式,把道德行为与学生的生活、情感体验,化成一幅声形并茂生动画面展现在课堂中,有效地激活了学生的情感、兴趣和学法的多样性。

一、激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特别是思品课教学,激发兴趣可得事半功倍之效,是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关键。在思品课教学中应该运用什么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1、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创设教学情境,可以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把学生带入引人入胜的境界中,激发学生的兴趣。上课一开始以趣引入,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题的引入,课堂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使之成为一种向知识奥秘探索的活动,甚至是神秘的兴趣活动。在教学《法律不可违》一课时,在讲“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这一特点时,我利用课件进行情境教学,渲染人物形象:播放胡长清受贿案的视频,重点播放胡长清被法院审判这一重点情节,最后展示胡长清被法院宣判为死刑并立即执行这一决定,这一段课件的播放,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他们对法律的这一重要特征牢记在心。

2、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讨论明理激发兴趣。《思想品德》课程追求的品德教育不是追求德育或道德规范知识的严密体系,而是从学生的生活出发,以学生的经验为起点,在进行生活教育的同时自然地进行品德教育。因此,教师就要联系学生的实际去引导学生讨论、辨析。如教学八年级思想品德上册《男生〃女生》一课时,我用多媒体出示了一些学生很熟悉的异性交往不正确方面的情景和材料,欣赏完后,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谈谈情境中异性交往的是与非,最后讨论出了正确的交往方式。

二、激活了学生的情感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需要而产生的体验,它在人的实际活动中产生,对人的活动许多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由于学生处世甚浅,其思想品德的可塑性,模仿性较强,所以老师在思品课教学中,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可以把无声的文字情境,转化为生动可感的具体情境,提供了学习、模仿的极好机会。

1、学生情感增效。多媒体以其特有的形象性和感染力,把静态枯燥的教材融入到三维空间中,从而产生极其活跃的动态画面,牢牢吸引住学生的视线,增强了明理和导行的效果。如在教授《追寻高雅生活》一课时就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配以《高山流水》的音乐。优秀的音乐、舞蹈、诗歌、影视作品等,不仅给学生以美的感受,而且能熏陶他们的性情,净化他们的心灵。有感染力的艺术具有“新颖、生动、直观”的特点,它最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大多数学生都能参与,陶冶学生的情操。

2、情境激发情感。道德情感具有情境性,一定的情境可激发相应道德情感。人的感情可以在某种特定场合中被激发出来,这就是“触景生情”。现代信息技术就可以创设出和谐的、动态的情境,让学生通过对形象具体的事例、情景等的感知,激发学生的动情点,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并进入角色,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如教学《学会拒绝不良诱惑》一课时,我先播放影像片段,展示些触目惊心的事例,启发学生思考:难道这些人生来就是这样糊涂吗? 那么他们是怎样走到这一步的呢 ?引起学生思考。这样,理中有情,情中有理,所明之理融入了学生的真情实感,更具有感召力和说服力。当学生的情感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时,引导他们抒发心中的情感,能起到传播情感强化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的作用。再如教学《我知我师、我爱我师》一课时,我先回忆自己童年时代得到老师关怀和培养的事例,表露出自己对老师教诲的真诚感激之情,并以一声“谢谢您,老师!”引起全班学生的情绪共鸣。接着,播放录像《烛光里的微笑》,再出示一幅平时老师关心学生的画面,让学生从录像中老师为人民的教育事业呕心沥血的事迹联想到老师对自己的关怀,体会认识到每一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老师。最后,在课件MTV《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的音乐声中,让学生说说想对老师说什么,想为老师做什么。此时,学生已经很想表达自己对老师的感情了。可谓情到深处,一触即发。

三、激活了学生的学法

现代信息技术在思想品德教学的运用,打破了过去孤躁、单一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开放性的自主学习环境和资源,培养了学生的主动探索、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等创新精神,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变化。如网络课:(1)可讲授新课。我在《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一课中用了20分钟的时间讲授新课,一共有三个部分:①由楼兰古城的事例引出第一部分--人类破坏环境最严重的危害,最终毁灭自己的家园。②由青海湖的环保事例引出第二部分--保护环境是造福人类的伟大事业。③由一个flash短片引出第三部分--青少年应如何保护环境。这三部分都是由课件展示的,都是根据事例让学生自己总结出其中的道理,其中也穿插着学生活动,比如:请你想一想,在我们多巴地区还有哪些污染环境的行为?等。(2)学生自主探索。这节课中,我告诉学生最大的中文搜索网站--百度网站,让学生利用这个网站搜索两个问题:酸雨的危害有哪些?世界各国保护环境的成功事例,然后粘贴到论坛上。在这个环节中,教师主要是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教会学生搜集整理有用的信息,老师要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对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给予个别的辅导。(3)网上讨论。在多巴中学网站上就课堂中的问题发起讨论话题,让学生在此围绕主题自由发表意见。这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一个反馈,也是学生个性思维发挥的好场所。教师可从中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如何,并把回答得较好的或有代表性的答案供学生交流。等等。

网络信息搜索便捷、信息全面,对于培养学生检索、选择、归纳、总结信息的能力大有裨益,对于搜索得到的正反两方面的信息进行整理的过程也是一个批判性思维品质的形成过程。对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讨论等行为的养成具有良好效果。另外,思想品德学科本身内容新、时代性强,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只是局限于教材,那么将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知识的需求。而网上的资源丰富多彩,信息更新快,学生只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在网络链接的引导下,就能在网上获得最新最快的有关思想品德学科方面的知识,这样就使思想品德课的知识更新永远不会与时代脱节,更富时代性。如我结合《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让学生搜索有关西藏历史的资料和观看西藏“3.14”事件;结合《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人生难免有挫折》等相关教材内容,搜索观看有关2008北京奥运火炬传递、抗雪灾、四川汶川抗震救灾等资料,扩展他们的视野,使他们用不同的学习方式获取了丰富的知识,激活了学生的学法。

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的应用,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激起学生潜在的学习欲望与能力,真正确立了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主体地位,让更多的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减轻了学生学习的负担,优化了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融为一体,促进了教与学的和谐,课堂效益有了显著提高。当然,现代教育技术在思品课教学中并不仅仅具有以上的作用,多媒体技术将声音、图像,甚至影视等多种媒体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因而使教学过程更加直观形象,更加多样化,节省教学时间,调整学习内容的掌握、学习方法的改革,学习效率的提高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如何让信息技术课堂活起来 第3篇

一、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兴趣是学生求知的诱因,当学生对所要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时,便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所以,兴趣在学生的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决定了他们做事往往从兴趣出发,对于那些单调、枯燥的练习根本没有兴趣。对于那些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更谈不上兴趣。针对学生这种特点,我认为,讲课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多实践操作,少理论知识,才能激发学生主动地去学习。

如教学《遨游因特网》时,在课前,我了解到语文老师正叫他们写作文,很多学生都想不出头绪。利用这个机会,我结合语文进行教学,对学生说:“听说你们的语文老师布置了一项任务给你们,让你们写一种小动物,这种动物你们都知道,但不是很熟悉。你们正为此事发愁了。同学们,你们想了解它的具体情况吗?”学生很想了解这种动物,所以表现出非常浓厚的兴趣,跃跃欲试,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这时,我作了简单的操作指导,让学生通过网络查询这种动物的资料,在搜索网站上一输,点一下回车键,很快便查询出来,很难解决的事一下子解决了。学生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很快就成为学习的主人。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同时明白了运用计算机会给其它学科的学习带来帮助,从而激发了学生使用计算机的兴趣。

又如在教学《键盘输入》时,我打开金山打字软件的游戏画面,进入“青蛙过河”游戏画面。这个游戏画面生动形象,使学生产生了愉悦的心理体验,从而产生了兴趣,使他们主动地投入到下面的学习过程中去。所以说多媒体教学软件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有效途径。

二、采用分层教学,培养合作交流的意识

计算机知识不同于其他学科,学生学习其它学科的知识差不多在同一起跑线上,但是在同一个班级里,学生信息知识水平却有很大的差异,主要原因是有的学生家中有计算机,有些简单的操作已经很熟练了,而有的学生只是见过但没有使用过计算机,这种现象在农村学校常见,再加上学生本身就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信息技术教学起来有很大的困难,很容易造成重复性的教学,还会出现“吃不饱”和“消化不了”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我采取分层次教学的方法,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一组推选基础较好的学生做小组长,在学生自己练习时,让每一个小组长协助教师指导基础较差的同学练习操作。但是有时会出现不协作和歧视后进生的现象,所以一开始就要提醒同一组的学生一定要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在学习中感受到友谊的重要性,同时提高他们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也有利于他们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展。

再例如,在教学《录制声音》这一课时,我只利用一小部分的时间面向全体学生讲授,剩余的时间对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我把全班学生分为几个不同层次的小组,对于能力强的那一组学生,我出示一些拓展性的题目,让他们自己去探究方法,自己完成。对于能力一般的那一组学生,我则指导他们操作,巩固所学的知识。对于基础比较差那一组学生,我则帮助他们掌握简单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这样不致于让他们因为自己能力差而丧失学习的信心。这样使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三、采用任务驱动,加强探究新知的欲望

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它重在操作练习,特别对于中小学阶段,操作显得尤为重要。但即使如此,教师也不能整节课让学生进行枯燥无味的练习,否则容易使学生丧失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学生必须在一定任务驱动下去进行操作练习,才能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充满乐趣、充满挑战的人生经历。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要求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一定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从而完成教学任务。所以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是非常符合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心理要求的。

如在教学《初识画图》时,我先运用电脑展示学生的电脑绘画作品,再配上音乐。这样使学生感觉到电脑真是太神奇了,在电脑里也能画出这么漂亮的画,从而让学生产生一种想用电脑画画的愿望。而后,我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层层构建任务。“画图”的启动,我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因为书上有图文并茂的图,这部分的内容不需要我详细讲解,学生也能够自己完成任务。对于“画图”的工具的介绍,我只给学生一点提示把鼠标停在工具上三分之一秒,它就会显示这个工具的名称。尔后,我让学生自己去试一试每一种工具的用法。学生围绕着任务去学习、去探索,我只是给予引导和帮助。在任务驱动下学生不断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了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信心,并逐渐养成了求知探索、积极学习的习惯。

因此在信息技术课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是符合计算机教学的学科特点,这样也便于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在这种教学过程中,学生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体验成功的快乐,大大地激发求知欲,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创造力。

让信息技术课堂“活”起来 第4篇

一、开展趣味教学,使学习充满乐趣

信息技术教学与传统教学从内容上就存在着很大的区别,因此教学模式也应该顺应教学内容的变化,改变过去“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当中来。而趣味教学则可以通过教师生动的讲解和趣味小游戏增加课堂的丰富性,提高教学的吸引力。

1.尽量用生活化的语言解释代替机械的网络术语,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计算机用语。如“拷贝”“回收站”这些术语对于孩子来说有一定难度,教师可以进行如下解读:生活中,同学们肯定知道垃圾桶的作用,而“回收站”呢,就像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垃圾桶”,你们平时是不是经常把没用的垃圾丢进去呢,“回收站”就是回收这些你们平时不用的图片、文档的。快捷键“ctrl+c”学生不容易记住,将其与英语结合起来,进一步解释“C”即为“copy”的缩写,而“copy”则为复制的意思,“ctrl+x”中“X”可以利用形象记忆法,“‘X’是不是很像一把小剪刀,咔嚓一下就把你想要的图片或文字剪切过去”孩子们听完这个说法觉得新鲜有趣,一下子就记住了。

2.利用游戏法,有益的游戏可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增加学习乐趣。电脑中都包含一些益智类的小游戏,可让学生在学习之余进行放松,锻炼其反应能力和动手能力。如键盘字母游戏,小学生在初步接触电脑的时候,总是存在指法不对,打字速度慢的问题,笔者就利用课堂时间开展了一次“打字竞赛”,首先给学生们演示正确的指法,等学生熟悉之后,将班里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字母掉落的时候迅速点击键盘将其消灭,最后消灭最多的一个小组即为胜利者。同学们在开心有趣的比赛过程中,掌握了基本的键盘使用方法,取得了极好的学习效果。

二、联系生活进行教学,贴近学生实际

艺术性的教学离不开生活实际,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当前的信息技术教学课堂中普遍存在的情况仍然是以教师讲解、演示为主,学生则忙着聊天上网,对课程内容兴趣索然。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与学生自控能力较差有一定关系,但更主要的原因则在于教师讲课内容呆板,照本宣科,学生不能将其有效应用于实际生活,自然觉得乏味、无趣。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就注意将课堂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了解当下流行的元素和学生的喜好,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将课程设计的丰富多彩,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例如在powerpoint的“设置背景”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设计一些与日常生活相关又紧密联系实际的教学内容,比如学生们大多有自己喜欢的动漫人物或者偶像明星,教师可在讲授之前播放一段自己制作的与此相关的幻灯片,当一个个熟悉的人物在画面里出现时,学生表现出了惊喜和激动之情,这时候教师可以有意识的启发学生“你们可以通过学习powerpoint的制作,为自己喜欢的明星制作一个精美的幻灯片”。同学们一听可以自己动手制作喜欢的幻灯片,自然兴趣大增,学习起来也格外认真。教师在布置课后作业时也可以更加贴近生活化,以表现家庭生活以及校园生活为主题制作PowerPoint,并通过课堂展览的形式评比各位学生的作品,让其从中学习其他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而艺术字的学习则能培养学生们的审美能力与丰富的想象力,学生会根据个人喜好调整字体大小、颜色、位置以及形状等,尽可能增加视觉上的美感,学生在调整过程中也会得到满足感和成就感,更加乐于主动学习和探索。

三、评价方式多元化,注重过程性评价

信息技术课程的实践性决定了其与语文、数学等传统学科的不同,不能以考试成绩等纯客观的方式进行评价,而更加侧重于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实际操作水平。单一的评价标准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索乐趣,教师在评价时可采取开放性评价方式,结合课上学习情况、课后作业完成情况以及作品内容深度来进行评价,注重过程性评价。当然,学生之间的互评以及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也可作为评价标准,教师以引导、启发为主,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领悟信息技术的奥妙。

总之,信息技术来源于生活,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表明,丰富多彩且贴近实际的教学方法更容易受到了学生的好评和欢迎。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不仅可以掌握基础的信息技术知识,其学习主动性和兴趣也都得到了大大的提高。教师应努力营造轻松、愉悦、和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环境,让学生热爱学习、主动学习,并能有效将所学之物应用于实际生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这样才能达到教学的最终目的,让信息技术课程充满魅力和活力!

参考文献:

[1]刘学浩.谈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创新能力培养[J].中小学电教,2009(12):76.

[2]张美.根据儿童特点进行小学信息技术教学[J].考试周刊,2011(88):152-153.

让信息课教学活起来2009 第5篇

江川县后卫中学 张家东

【摘要】中学生应该掌握计算机最基本的操作技能,学习这种技能的目的与要求,仅仅是认识计算机、熟悉计算机的使用方法,以便在各科教学中运用计算机来学习、巩固、扩充自己的知识,提高学习的效率、效益和深度。学校要用计算机为学生营造一个有益于发展思维、开发创造潜能的开放环境,以逐步培养他们适应各种不同环境的能力。

【关键字】电脑 活 教学目标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 教学评价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是新基础教育先进的教育理念之一。课堂活动要活起来,就要有活的教学目标,活的设计,活的教学内容,活的教学过程,活的组织形式,活的教学评价,活用教学媒体和手段。

一、有一个活的教学目标

现代教育学告诉我们: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是教学目标即学生发展的需要与学生现有发展水平的矛盾。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心中要有学生,但是如果教师心中只有个抽象的群体意义上的学生,其教学目标必将是全班一律的,甚至于今年和去年一个样。这种心中没有一个个活生生的学生,不考虑学生学习上的具体需要,没有个别差异的目标,就是一种“死”的目标。因此,我们从两个方面使目标“活”起来:一是变抽象的学生为具体的学生,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教学目标;二是变静态的目标为动态的目标,使教学目标更符合学生的实际发展状况,而不是硬性去完成不适当的目标。

一个“活”的目标,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去努力,方向明确,学得有趣。例如在第一学期的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Word的操作,那么在课前,就显示一些例子,从最简单的文章,到很复杂的文档、电子报刊,学生看了以后很吃惊。“我们也能做出这么漂亮的文档来吗?” 随着一课一课的深入,学生发现这些技巧自己也是能掌握的。再把这些目标分成一个个具体的环节,每节课达到什么环节,由学生根据自身情况来决定,甚至于先学什么、后学什么都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来调整。

二、要有活的教学设计

传统意义上的课只备课,备大纲、备教材、备学生,目前应该有更深层的内涵,即需备教学方案设计,预测教学中各种的可能性。过去备学生只停留在表层上的“假想的学生”,而真正的课堂学生个性是多层面,丰富多彩的。所以不能只设计一种可能而应更深入地去设计多种可能和多种预案。教学如同一枚硬币,正面是科学,背面是艺术,教育智慧是科学与艺术的有机结合。备课应把学生可能的质疑与课堂可能发生的变化作充分的估计并精心准备,这就是“活”备课,课堂上就能驾轻就熟、随心所欲、动态生成。即使教案“乱”了,课堂还是活而不乱。叶澜教授指出,评价课堂教学乱还是不乱,要看学生的注意力,如果学生把注意力放在学习上,那就叫形散而神不散,这样的课堂教学就不叫乱,如果学生没把注意力放在学习上,那就叫形散而神又散,这样的课堂教学就叫乱。

三、有一个活的教学内容

首先从教材的权威的迷信中走出来,特别是从电脑这一不断发展的学科中走出来。我们决不能局限于某一教材,根据大纲的要求,我们结合本校电脑数量足、课时足、学生从三年级就开始上电脑课的现实情况,除教材外适当加入一些内容,为了使教学内容不刻板单一,我们在选择教学内容时注意了以下个原则:

1、应用性。使学生学了就能用,在学习中、生活中立即能使所学内容用得上,学生就会产生兴趣。比如学习Word就要让学生自己写自我介绍、写课程表、制作手抄报等。在应用时发现一些不能解决的问题,又反过来促使学生来学更多的东西。

2、趣味性。适应于学生的特点,我们抛弃一般电脑教材中的一个步骤一个步骤讲解的套路,适当穿插一些丰富有趣的内容,既有基本知识的说明,又有实战操作的练习。

3、思考性。“授人以鱼,未若授人以渔”。在我们的教学内容中,既注重传授知识,又注重让学生理解电脑独特的思维;不只会使用电脑,还时常想一想,为什么要这样设计,这样做有什么好处,这个程序有没有更好的设计思路,这样就能使学生有了遇到问题时有独立思考完成的基础。

4、开放性。开放的机房、宽松的环境,是我校为学生提供的学电脑的乐土。在此乐土之上,我们有意识地设置不同的层次,既有一般的学生都掌握的基本内容,又有基础稍好的学生可以自己探索的内容。例如在讲Windows的操作中,对于文件复制、移动等,要求每一个学生都会,而对于文件的属性,程序的安装则由学生自学掌握,不作为硬性的要求。

实现不同学科之间的开放。在电脑课上,学习Word时和语文学科相联系,学习键盘操作时和英语学习相联系,学习鼠标操作时和画图相联系,学习画图形和数学相联系。

四、有一个活的教学过程

在课堂上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尤其是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大胆地质疑,作出别出心裁的答案。学生智慧的激活,会反作用于教师和其他学生,使其能在更高层次上积极思维,从而在师生、学生间积极思维的互动中,不断闪耀出智慧的光芒,从而得出更好的解决方法。师生可从中尽情地去体验教学创造美的乐趣,并可获得教案目标之处的收获。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关注知识的结构和学习的认知结构,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和获得的能力的迁移,使这些结构具有适度的灵活性。

1、从课程安排开始。把理论和实践穿插地安排,对一些基本知识通过讲解让学生明白;而有一些内容则要在学生操作中产生困难时,他们才会有探究的欲望,再顺理成章地讲。

2、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不愤不启,不排不发”;只有当学生自己产生疑惑,有解决问题的冲动时,才能更好地去解决问题。

3、引导学生去解决问题。用才能知不足,只有把所学的东西和实际应用结合起来,才是真正掌握,也才会越学越感兴趣。在教Word时,从第一课,我们就让学生去处理实际问题,从简单的“请假条”、“课程表” 到较复杂的“电子报刊”。

4、让学生成为主角。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进入主体角色,主动地去发现学习从而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这就要求在一节课中,让学生充分体验到自由,赋予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力,选择方法是自由的。创建多向的交流环境,学生可以问教师,也可以互讨论,还可以查资料来解决。我们明确地告诉学生:“教室是你们的,电脑是你们的资料是你们的,学习任务是你们的。老师是你们的助手,能学到多少知识,全看你自己的了。”

这样在课堂上,学生始终处在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每堂课下来,学生都能根据自身的状况,根据自己的选择到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真正成课堂的主角。

五、有一个活的教学评价

在我们的评价体系中,尽量做到多元、客观、个性。首先,不以一张试卷评定成绩,而是从多个方面来进行。例如,在平时的操作中有创新,可以进行加分。在平时的小竞赛中,如画图比赛、打字比赛等项目中获奖的可以加分,鼓励学生发挥自已的创意。

考试也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操作题,按照要求能独立地完成一项工作,并要有一定的创意,才能算是优秀;第二部分是笔试题,多以理解性为主,少考乃至不考死记硬背的内容。

运用信息技术使美术课堂活起来 第6篇

单位:太谷县侯城乡北沙河学校 姓名:高丽 性别:女 电话:6261351 邮编:030800 文章摘要: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现代教学媒体运用于美术教学能有效地唤起学生的兴趣,情绪和思维。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为学生理解美术、表现美术、创造美术、表现自我提供了一种充满乐趣和信心的途径,从而有效地提高了美术课堂学习效果。关键词:信息技术 运用 整合 正文: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现代教学媒体运用于美术教学将成为美术教育最具特色的一道风景线。尤其是多媒体辅助教学,它不仅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而且能有效地唤起学生的兴趣,情绪和思维。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为学生理解美术、表现美术、创造美术、表现自我提供了一种充满乐趣和信心的途径。因此,美术与信息技术整合教学将会是美术教学的新趋势,是现代美术教学的新形式。近几年来,我校在美术课上运用信息技术进行了探索与实践,下面谈谈我在实践中的体会和思考。

一、运用媒体,创设情境吸引学生主动参与。

学生认识美术主要是依赖视觉的直觉感知来完成,要感受美术的美,就必须投入到美术中去。随着鲜艳的色彩、流畅的线条,展开丰富的想象,只有这样才能动之以情、积极参与、快乐的学。比如说我在《穿花衣的热带鱼》这一课时,制作了精美的教具,创设了蔚蓝的大海、各种各样美丽的热带鱼以及会说话的小鸭子,还有美妙的旋律等一系列有趣的情境,这样以来,学生全都争先恐后地要求参与到美术活动之中来。

心理学研究发现,学生在认识形式上具有形象大于思维的特点,他们常常用感性的形象取代思维过程,按照他们的心理年龄特点,利用生动具体的感性形象(有趣的电脑课件、精美的范画的情境的设置等),诱发丰富的形象思维,从而激发其学习欲望,使学生全神贯注地主动参与学习,从而觉得学习是快乐的。

二、美术与信息技术整合优化了教学过程。

1、欣赏评述资源广,查找可随心所欲。

“ 欣赏评述 ” 是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出的四个学习领域之一。“ 欣赏评述 ” 领域是指学生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进行欣赏和评述,逐步形成审美趣味和提高美术欣赏能力。《课程标准》指出: “ 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教学,应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努力激发学生的主体精神,克服以往以教师讲述为主的弊端,积极探索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传统的欣赏教学,学生不知道怎样欣赏,更不知道怎样评述。之所以会如此,其主要原因是学生缺乏学习资源,除了听教师介绍之外,几乎没有其他的信息来源。目前小学美术中的欣赏部分占很大的比例,绘画、雕塑、建筑、民间艺术、儿童美术、卡通形象等,几乎涵盖了所有美术领域,教学中最让教师为难的仍是缺乏资源。

美术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不但解决了学习资源匮乏的矛盾,而且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美术欣赏的资源极其丰富,学生只要掌握了 IE 网络浏览器的使用方法和使用搜索引擎查找资料的方法就能够自主学习。教师只需提出学习的任务,比如制作一张海报、写一篇配有插图的小论文、制作一张幻灯片、编一张电子小报等,帮助学生解决技术困难,协助学生完成作业。比如美术五年级《搭架子》中关于架子的欣赏。我们开展的美术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教学设计是:教师提供一些有关各种架子图片的网址,让学生每四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搜集资料制作一份介绍架子的幻灯片,并进行交流。教学中,学生在任务驱动下上网搜集资料,下载图片,制作幻灯片。在有意识地选择、组织材料的过程中,他们了解架子的种类、制作的材料以及制作方法,进而产生了制作具有独特式样小架子的巨大热情。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自主学习。最后通过网络教室展示幻灯片,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也都相当投入。再如;我在教学《海底世界》一课伊始,演示一段展现海底世界的视频影像进行欣赏,绚丽的色彩,变化无穷的神秘海底,以及优美的音乐,给学生的视觉、听觉以美的享受,使课堂教学进入轻松、愉悦的氛围,这样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于是探究新知识奥秘的心情由然而生,他们带着强烈地好奇心和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开始了新课的学习,为完成教学目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达到了“课伊始,趣即生”的良好教学效果。

2、对“设计应用”的 学习提高了效率。

《课程标准》建议 “ 用计算机或其他手段进行书籍封面、文体活动海报的设计 ”。美术课程中还有许多内容,如邮票设计、贺卡设计、板报设计等,都可以采用计算机设计的手段。像用画图、Word、等软件进行较为简单的图案设计,用比较专业的 Photoshop 软件进行封面设计、广告设计,并利用计算机光盘中大量的图像、照片以及材质资料,利用计算机字库中丰富多彩的字型、字体等,设计出更加精彩的作品来。例如美术五年级《彩云衣》的教学。在设计图案中的单独纹样、二方连续纹样、四方连续纹样等在电脑中生成图形都是比较容易的事情。如果采用手工绘制图形、图案时,由于学具的限制,只能获得一些常见的图形;绘制艰难,许多学生因为制作过程过分繁复而失去耐心,画不出精致的作品来。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教学设计却能够克服上述缺点。方法是:首先在 Word 中插入自选图形 “ 圆形 ”、“ 方形 ” 和 “ 三角形 ”,并设置成 “ 无填充颜色 ”,再通过 “ 复制 ”、“ 粘贴 ” 获得数个基本图形,然后随意移动这些基本图形,把他们组织成新的图形。学生可在计算机上反复尝试,直到满意为止。最后把构成的图形 “ 组合 ” 在一起,复制到画图软件中,并填上自己喜爱的颜色。

由于手工绘制的设计方式受设计者自身技术水平的影响比较大,也比较费时间,所以学生往往难以实现预想的构思,设计会以失败告终。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设计显得轻松和得心应手,学生容易实现预想的效果,避免由于眼高手低带来的不快,从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三、绘画教学形式多样化

电脑美术的另一个领域是电脑绘画,这是另外一种艺术创作手段,手工绘画和电脑绘画两种形式的结合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电脑绘画有很大优势。小学美术教育面对的是全体学生,侧重的是素质教育。以绘画技能为中心的旧教学模式是不全面的,让学生了解不同画种的表现技法与艺术特点,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陶冶情操。

电脑绘画中那种近乎游戏的手法,特别适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尤其是对绘画基础薄弱的学生,会减轻心理压力,激发学习兴趣,寓教于乐,让他们把美术学习作为一种乐趣而不是负担,我们的美术教育才真正实现了愉快教育。

让课堂活起来,让孩子动起来 第7篇

--浅谈多媒体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紫茶小学

潘彦颖

摘要:多媒体集形、声、光、色于一体,能够有效地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创设情景,渲染气氛,使教与学的活动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苦学为乐学,同时又促进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保证教学质量和建立新型的师生发展关系。

关键词:多媒体课堂教学新型师生关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一支粉笔驰骋讲坛的方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了,恰如其分地运用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将多媒体运用于课堂教学,从而使“知识课堂”走向“生命课堂”,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

一. 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和优越性。

利用多媒体网络环境和多媒体软件创设一个图、文、声、像并茂,生动有趣的语言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欲望,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在尊重学生个性发展、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上,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从而全方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行听、说、读、写操练,从而改善课堂学习的协调性和适应性。

二.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声色并茂,激发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们把你所教学科看作是最感兴趣的学科,让尽量多的少年像向往幸福一样幻想着你所教的这门学科领域里所创造,做到这一点,是你应当引以为荣的事。”兴趣是带有浓厚感情色彩的心理活动,只要对某个事物有兴趣,就会激发孩子们主动学习的热情,学习就不会成为沉重的负担。可见“兴趣”是学生最好的朋友,也是教师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

在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导,好奇心强,教师要尽可能地运用直观教学的方法。多媒体教学寓教育教学以图、文、声、色以及动态演示等多种手段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共同参与,使学习达到最佳状态。它深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触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例如在教授Book3 U7 Where are my glasses? 之前学生已经学过简单的方位介词 in, on, under, between了。而在这一课一开始的教授中,先让学生观看一段flash,帮助小明寻找掉落的公园各个地方的棒球。因为这个flash像一个游戏一样,当你正确找到正确位置的球的时候,你一点击,球就会消失了。学生看到以后兴趣昂然,跃跃欲试。这样不仅复习了旧知识,还把这一课要学习的新单词放在图文并茂的语言环境中去展现,进行分散、情景、理解记忆;用视、听、说并举的方式,省去了原始的汉英互译和死记硬背的过程,学生既了解了新单词的确切意义,又培养了用英语

直接思维的能力。这样一来,学生的眼、耳、口、手多种感官一齐动,学得轻松愉快,沉浸于娱乐之中,使英语学习变得简单易学。

2.情景交融,培养交际能力。

“我们实际上不能给学生教会一门语言,我们只能为他们创设一个适合于外语学习的环境。”(S.P.Corde)利用多媒体的声音和影像,为学生提供接触大量真实语言的机会,让学生能感受到美丽、鲜活、生动的语言材料。要求学生对感知到的信息,模仿说出相应的语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说”的兴奋点,诱发“说”的欲望。所以要从多种渠道给学生提供听觉和视觉上的语言刺激。通过模仿影片当中人物的对话,从而展示自己的语言习得。小学生的模仿能力强,表现能力更强,所以,role play是他们最喜欢的活动之一。如在学习完Culture1 Food以后,我让学生每人回家了两样食物。课堂上,先让他们观看了一段视频,了解在市场如果交易的,如何讲价的。然后让他们去以物换物,但是,通用语言只有一种,You can only speak English.看谁能交换到最多的食物。这样大大的增加了活动的竞争性,趣味性与难度。学生的的参与兴致非常高,都想和其他同学一比高下。学生在一种积极主动的良好心态下学习,学生学得轻松,思维活跃,积极参与训练,注意力持续稳定,训练效果好。多媒体可以为我们创设模拟的真实情景使学生能看图说话,作文、自编情景会话等形式的练习,学生做这些练习时能大胆地展开想象,创造性地使用语言。我们学习这些日常用语就是要学以致用,服务于生活。

3.音画结果,突破重点难点。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等特点,刺激学生,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将抽象晦涩的文字变成生动易懂的图像画面,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并维持他们的有意注意,进而突破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并掌握教学内容,从而产生乐学情绪。如在学习现在进行时代的时候,要学生明白什么是现在进行时态,可以用jpg的图片与gif的图片进行单词与句子的对比。如run,running , I can run.I am running.使学生更容易区分一般时态与现在进行时,从而更好的掌握现在进行时的规律。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极大地丰富教学手段和内容,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和过程,把一些抽象、枯燥的内容化为生动有趣,使得教材内容得以直观再现,重点易于突出,难点易于突破,极富表现力,易于学生掌握。

4.拓展思维,提高课堂效率。

多媒体技术创设逼真的教学环境和动静结合的教学图像,开拓发展学生自己动脑思考、想象思维的能力,挖掘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运用多媒体技术大容量、高密度、快节奏地进行知识传授与训练,能大大提高教与学的效率,减少了很多繁琐的解释,节省课堂教学实践。例如在进行英语课堂复习或者对课文整体教学时,教师可以在课件中运用纲要、图示、表格等手段进行比较和展示,还可以通过链接技术提供相关练习进行知识巩固,学生在看、听、练中透彻理解,及时巩固,不但节省了课堂时间,教师也能更好地了解学生对所讲授的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调整教学进度。这样深入透彻的分析展示,在粉笔加黑板的年代是绝对做不到的。学生的“眼、耳、口、脑、手”与“视、听、说、想”有机地结合,能促使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维、激发学习的热情,活跃了课堂气氛,通过形式多样的视听说训练,挖掘出学生语言表达的潜力。

5.分组合作,促进乐学情感。

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靠机械记忆去背诵单词与对话,被动地接受知识,容易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限制了学生全面开展课堂互动性交际活动,进而影响学生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也容易导致学生的两极分化,这是非常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的。以计算机多媒体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学校的发展和教育教学应用的普及,为合作学习提供了全新的信息化环境、信息资源、信息方法,提供了自主协作、讨论学习、交互探究、近距离与远距离交流互动的工具与平台,为合作学习注入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展现广阔的研究新领域。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之间互教互学、彼此交流知识的过程,也是互爱互助、相互沟通情感的过程;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来给予或接受帮助,因为提供帮助的人不仅仅是教师一个人。利用小组合作开展信息技术课学习,不仅使学生学会会学,而且使学生“乐学”“好学”。学生完成一些具体的任务,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愉快地学习,满足了他们的求知欲和成就感。比如在学习Colors 的时候,我让学生们分成小组,分工合作。他们组员当中一部分同学负责找颜色的单词,一部分负责找不同颜色的水果,蔬菜和物品,一部分负责找出不同颜色对人体的影响,还有一部分同学负责找出在不同国家颜色的不同的文化等等知识。这些大量的知识,都是学生自己通过互联网上取得的。以计算机网络为学习媒介的环境下,当学生进行探讨时,可以利用网络与其他学习者进行讨论,不但可减少孤立无伴的感觉,更可以增加合作的机会,与其他学生共同解决问题。而在收集资料的同时,使学生在不断的成功体验中增强自信,并逐渐养成求知探索的习惯,提高实际操作能力。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好学生自愿主动地帮助差生,也让原本不自信的学生找回了自信,由被动学习变主动学习,积极努力地进取。不仅如此,小组的分工合作体现了平等原则,每个学生,不分优劣,都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而最后的小组成果评比展示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小组活动的过程更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创造精神和探究精神。

现代信息技术让课堂活起来 第8篇

多媒体技术的教学运用具有独特的优势,一是图文声像并茂,多感官多类型的综合刺激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摄取、理解、保持和运用;二是信息资源丰富,更新速度快,查寻便捷,有利于开阔眼界,拓展知识面;三是交互界面友好,使用主动灵活,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发挥认知主体的作用。运用多媒体教学的要旨便是寻找媒体技术与教学过程的结合点,以实现传统教学方法和手段所不能或难于完成的任务。

一、加工改造教材原有资源,活化课本素材。

现行思想政治课教材引用了许多针对性强、精练的名言引语、图表数据、照片漫画等,既增强了说服力,又增加了教材的可读性和趣味性。但从整体上看,教材的表现形式还是较为单一,多是文字材料,仅以静止抽象的语言不一定能精练地描述世间一切事物。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内容决定形式,形式表现内容,不同的内容往往只有一个最合适的形式。教材的印刷介质决定了传递信息的载体只能使用较为单一的静态视觉符号。多媒体技术表现手法和形式的多样性为教材资源的二次开发提供了广阔空间,我们可为素材添加声音、配上色彩、增加维度、转为图形、制成动画,变无形为有形,改刻板为灵活,提示过去,展现未来。这种全新技术的加工改造,为学科知识找到了恰当的载体,注入了活力,必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如学习货币知识时,教师可安排几组由古至今、从中到西的货币图案和照片,逐组呈现,并要求学生边欣赏边思考:货币为什么会出现?货币为什么会变化?新币种的出现有何优点?作用有何变化?职能有什么不同?本质上是否一样?经过对比、思索、讨论,学生从中得出了结论。再如,一组题为“始料不及”的三格漫画生动地说明了事物发展是质变与量变的统一的哲学道理。如果三张图像同时呈现,吸引力就会大为削弱。运用信息技术作如下处理,先出现小老鼠跳上高颈瓶的动画,让学生想想老鼠将会干什么。经过一翻猜测,再呈现老鼠跳入瓶中偷食的画面,并提出一个问题:“对老鼠来说,这是好事吗?”在悬念和热烈的争吵中,动画渐渐显示老鼠长大变粗,当吃饱喝足要离开却发现无法窜出瓶口时,学生似有感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感想。

教学中播放相应的历史影像或引用名人名言时能加上画像和配上原声,则更为真实可信。作为政治教师,平时就应注意这方面素材的积累,如重要人物的讲话录音和新闻资料片断等。信息技术能较轻松地实现图文声像并茂,我们应寻求此类素材最合适的表现形式,主辅有别,以用最恰当的形式表现最重要的内容。

二、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扩大知识容量,活用生活资源。

要实现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教学上不仅要晓之以理,更要动之以情,只有说到心坎上,学生才会心服口服,才能变说教为行动,这就要求我们通过大量鲜活可信的身边的事例加以阐述。反观我们的教材,选用的材料虽然典型,但总有些年头,对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来讲显然落后了,而且统编教材一般缺少地方特色,少了份乡土气息,学生觉得书中的事儿离自己总有段距离。这与教学上要求学生善于运用知识去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热门话题便产生了矛盾。内容丰富、时效性强、更新迅速的多媒体资源,通过现代电子技术手段为我们解决这一矛盾提供了可能和途径。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阐明这一道理的角度和方法有不少,引用的材料很多,牵涉的知识很广,学生不易理解。我将电影《宇宙与人》反映物质观的片断剪辑编入课件,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深刻领会了世界是物质的道理,而且树立了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志向。

能进入课堂的多媒体资源数量繁多,形式多样,教师只要稍作留心就不难收集到。互联网不仅为我们提供了适用于制作课件的所有形式(文字、图片、图形、动画、视频、声音等)的材料,而且选取和搜索还相当便捷。但是,任何教学媒体和手段的运用都是为完成教学任务服务的,我们不能无视教学内容而单纯追求感官的刺激和形式的多样化。如一位初中老师在讲政治课“天下父母心”这个内容时,选用了2004年央视春晚杨坤和谭晶合唱的《天下父母心》现场录像。为了避免现场实录中的人物、场景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导致教学主题冲淡,她采用了有别于他人的做法,仅仅播放了歌曲,要求学生闭上眼睛,静静地体会。结果证明效果非常好,没有视觉干扰下的静心聆听,学生更易被歌词所感动。曲终人静,学生已能体会父母的辛劳及对子女的无怨无悔的爱,此时已无须老师多说什么,也达到了教育目的。

三、使用信息技术大大活跃了课堂气氛,为教师灵活教学、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广阔空间。

仍有不少一线老师所制作的课件都是单向的,按预先设计好的教学次序一步一步展开、讲授。这种设计思路是无法体现多媒体教学的优势的,多媒体课件不该只停留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上,而应致力于开发便于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的演示软件,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路径。

在课件中,教师应充分发挥计算机交互和控制功能,提供相关知识的查寻和链接,一方面方便学生复习和巩固旧知识,确保学生的自主学习,另一方面增加课堂的灵活性和机动性,以有利于教师把握课堂进度,因材施教。此外,还可实现资源共享,避免同科教师的重复劳动,为课件的推广和普及扫除障碍。如我在设计制作《依法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课件时就努力体现这种理念,以资料卡或热字的形式,增加了与本堂课知识相关内容的查找,既保持页面提纲的清晰明了,又在必要时复习已学知识或增添补充材料,如有关消费者权利的法律、法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广告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背景材料介绍及市场交易原则等。这既符合人的学习习惯,又遵循了认知发展规律。为了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我还设计了题型多样、难度有别的课堂练习供学生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选择完成。也可以按男女或小组分组,各组自主选择不同难度系数和分值的题目进行比赛,变烦闷的做练习为轻松的玩游戏。学生颇喜欢这种教学方式,参与热情也很高,认为既掌握了知识,锻炼了能力,又增强了竞争意识。

在复习和小结阶段,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更为显著。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各科不仅自成体系,而且是一个完整的理论系统,知识间相互联系,彼此贯穿,互相照应,只有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这些理论网络,才能真正学得牢、学得透、学得全,在日后的运用中左右缝源,游刃有余。而教材的编写体例很难明确地表现这一系统,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帮助和引导学生归纳出这种结论。另外,当前我国的高考亦呈现出综合化的趋势,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应重视帮助学生建立学科的知识网络结构,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思想政治课知识的综合和网络建构可分三个层次:一是学科(含经济、政治、文化、哲学)及与其他学科(史地等)的相互联系;二是学科模块(经济、政治、文化或哲学)的内部结构;三是知识单元(表现为内容相同的节、课等)的逻辑线索。如必修2的《政治生活》和选修3《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的相关内容就可以归纳出以“国家制度”为中心的知识体系(图如附件),再通过设置链接的方式逐层展开。如点击“国家形式”进入“国家结构形式”和“国家管理形式”的知识图框。利用多媒体的交互控制技术,不难为学生构建这样的知识结构,以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

多媒体教学不仅在许多学校得以普及,多数老师,尤其是青年教师也基本能熟练运用,教学课件和教学资源更是在互联网上随手可得。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也越来越理性,但不可否认,实际使用时也存在不少问题。如将多媒体教学简单理解成就是让课件代替教师讲课或板书;不加处理就下载别人的课件上课,脱离了教师、学生的实际;多媒体屏幕有限,一些重要内容难于保留在银幕上,等等。须知,传统教学经过数百年的实践,无疑是成功的。对多媒体教学首要考虑的问题是:哪些教学内容用新技术效果更好?换言之,新技术应解决传统教学无法解决的难题。

摘要: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是当今课堂教学的一次革命, 催生了新的教材观、师生观和教学观。现代信息技术怎样才能让学科的课堂教学活起来, 发挥其独特作用, 是一线老师理应关注和探索的问题。

上一篇:市政道路雨季施工方案下一篇:杜拉拉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