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影评范文

2024-08-11

父亲影评范文(精选9篇)

父亲影评 第1篇

姓名:张丽专业:文化产业管理学号:201007157

忘记的爱

————评微电影《父亲》的主题意蕴

晚风吹过,脑海一片平静,似乎找不到你的足迹,原来你一直无声无息在我的忘记中,我要怎样努力才能重新记起你的爱——爸爸,车水马龙的世界、熙熙攘攘的人群、丰富充实的生活,我之所以敢大步的往前迈进,只是因为相信,蓦然回首,你就在灯火阑珊处。可是,灯光再亮,宴会总会结束。离别悄然而来,多想和从前一样,牵你温暖手掌,可是你不在我身旁,《父亲》的旋律响起,我们是否也回到了过去,回到了那个成长的泥泞小道,你牵着我的手,为我挡着风雨。香港著名作家梁凤仪曾说:“父爱同母爱一样的无私,他不求回报;父爱是一种默默无闻,寓于无形之中的一种感情,只有用心的人才能体会。”

微电影《父亲》讲述的是这样的一个故事,小学的女儿,因为有父亲的警车接送上学而神气的微笑;中学的女儿,因性格的叛逆而早恋;工作后的女儿,因时间累积而不理解父亲的爱;年轻的父亲,因有女儿而自豪;中年的父亲,因有女儿而放弃婚姻;老年的父亲,因爱女儿而选择祝福。这是怎样的一位父亲啊,自己的一生总在默默的付出,电影中有一幕特别的让人揪心,燕燕坐在板凳上吃着西瓜,看着《雪孩子》的动画片,而此时受伤刚好的父亲却在洗着衣服。也许有人说父爱更像是一座山,高大、坚实、粗糙的山,但它也会细腻,也会柔软。在公交车上与小偷搏斗,遭到女儿的反对甚至谩骂,但是父亲的尊严又让他陷入了矛盾中,与女儿的争吵中有让女儿滚以后都不给女儿开门了。最后自己滚了。也许这样的父亲是顽固的、执拗地、不可理解的。可是就因为他是父亲,所以他有权利顽固、执拗、不可理喻。父爱是沉默的,如果你感觉到了那就不是父爱了!

筷子兄弟一如既往的在影片中进行情感营销,父亲的整体风格是一种淡淡的哀愁,在父女关系的发展变化中,父亲总是处在淡淡的哀愁中,对女儿的爱是深沉而忧郁的,父亲有父亲的思想,女儿有女儿生活的时代,可是来自血缘深处的悲啼,总会让双方妥协,父亲在严厉批评女儿后总会细声细气的道歉,父亲在遭到伤害时,女儿还是会尽心尽力的照顾。最后,就算父亲再怎么讨厌肖利,还是威严凛凛的去参加婚礼,还是握着女儿的手走入婚姻的殿堂。亲情可以融化所有的偏见、固执,就像春天的阳光一样,父爱是默默存在的温暖,拥有思想的瞬间,是幸福的;拥有感受的快意,是幸福的;拥有父爱也是幸福的。父亲总是用特殊的方式爱我们,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爱因斯坦说,没有什么是绝对的。时间是相对的,它一分一秒的过去,而父亲也在一点一滴的变老。当沧海变成桑田,我终于从你的皱纹上、鬓发上读懂了父亲这两个字,原来你的爱一直在我身边,默默地,我终于重新记起了你,记起了你的爱——爸爸。我的脉博里流淌着您的血液,我的性格上深烙着您的印记,我的思想里继承着您智慧,这一切的一切,我将永远不会忘记。让我们记住共同走过的岁月,记住爱,记住时光。

父亲影评 第2篇

本片先在20xx年的第50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上获得了评委会大奖“银熊奖”。随后又在国内外获奖无数,再多的奖项也比不上我们对他的喜爱。《我的父亲母亲》向大家讲述了一段纯粹的、纯朴的、纯真的、纯情的感情故事。影片一向在颂扬这种感情,情祭这种感情,质疑和反省现代城市礼貌。其中又包含着尊师重教的主题,为乡村教师唱响赞歌。

儿子在城里工作,接到父亲的死讯,回家奔丧。奔丧期间,儿子充分感受到了纯朴的乡情和母亲对父亲深挚的怀念,让儿子想起了听说过的父亲与母亲的感情故事:年轻时母亲是村里的美人,与来村子教书的年轻老师――父亲,一见钟情。母亲用家传“青花瓷碗”为记号,为心上人送最好吃的“派饭”,通宵为他织“红”,每一天聆听他的朗诵声,偷偷看他送学生放学……父亲和母亲相爱了。然而父亲被打成“右派”被带走,母亲就一向在回村子的路上等待父亲回来。

影片采用了时空交叉式叙事结构,分为此刻、过去、此刻再到过去。表现此刻已过去分别用了黑白与彩色的画面。人们在彩色的过去时画面中追怀,在黑白的此刻时画面中感伤。第一段此刻时主要讲了父亲离世后,母亲对父亲这种40多年不变的感情。第二段此刻时着重与子辈与父辈的亲情,乡亲对父亲的敬畏之情。中间的彩色大段落是对年轻时父亲母亲纯真伟大的感情故事的歌颂。这一大段落又能够分为四小章,讲述着父亲与母亲的感情历程:首先是相识,其次是暗恋,然后是相爱,最后是等待。四个章节就像四段乐章为感情奏响赞歌。影片处处透露出“情”字,又被“爱”包围着。

影片中的场景选取在了一个自然的、未受污染的、与世隔绝的北方村庄。那里有广阔的田野,起伏的土丘,大片的白桦林,蜿蜒曲折的小路,成群的牛和羊,又有纯朴善良、尊师重道的乡亲们,还有仿佛是美与爱的化身的主人公――我的父亲母亲。母亲招娣是这个村子里最美的姑娘,纯朴勤劳善良,与失明的外婆相依为命。纯情的母亲对来村子教书的父亲一见钟情,开始时羞涩于感情的表达,以一种最纯朴的方式――为心爱的人做最好吃的“派饭”,传递着暗恋之情,又通宵为他织“红”,为了聆听他的读书声绕道前井打水,偷偷看他送学生放学……之后母亲最后与父亲在小路上邂逅,母亲已经忘乎所以。在第一次打水中,母亲勇敢地邀请父亲到家里吃“派饭”,这样父亲与母亲相爱了。向张艺谋的其他影片中的女性一样,母亲有着对爱的执着、勇敢、坚定、狂热。在父亲被打成“右派”送走后,母亲执着地追逐送“感情之餐”;坚定地不畏风雪等待感情;狂热地带病去县里找父亲。母亲的这种勇敢自由恋爱在村子里开了先河,能够说是轰轰烈烈。父亲是礼貌知识的代表,在父亲身上透露着博大的爱――爱文化,传播文化,教书40于载。应对母亲爱的付出,打动了他的心,与母亲相濡以沫,一爱就是40多年。父亲培养儿子读师范,继承知识文化

的传播。我们最后看到儿子传递着这种爱,告慰父亲的在天之灵。

《我的父亲母亲》的英文名叫做“THEROADHOME”,回家之路。影片也在不断地强调这路。这是怎样的路?村子与外界连接的路,父亲送学生放学的路,母亲与父亲第一次邂逅的路,母亲追逐父亲的路,等待父亲归来的路,抬棺要走的最后一段路。它一向蜿蜒着,起起伏伏,百折曲回。这路又是父亲与母亲的“感情之路”,它见证了父亲与母亲的感情,又象征了父亲与母亲感情的曲曲折折。

在影像方面,张艺谋与侯咏的合作能够称得上是完美。在唯美的充满意境的诗化的镜头中,处处氤氲着温暖与生机。

在表现年轻母亲的时候,镜头绝大多数用了特写景别。把母亲第一次见到父亲那种少女怀春的心境,充分流露出来。母亲在不远处望着送去的“派饭”,是否到了父亲的手里,那种对心上人的关爱,纯朴的感情表达方式,透过特写让我们认识了母亲的纯情。母亲每次看父亲时的那种腼腆,聆听父亲读书时的享受,母亲年轻时的美貌、朝气,都在这些特写中一一展现。

影片中还出现了许多运动镜头。母亲在山间、在田野、在林中奔跑追逐的镜头,是影片中最多最美,也是最具动感的镜头,有着自然的生命蒸腾出来的气息,还有着一种对感情狂热的追寻。影片中主要出现了七次母亲奔跑。第一次是在母亲初见父亲,两个人的视线相遇后,母亲少女的心被触动,欢腾的像小鹿般奔跑在路上。第二次,母亲在一片金黄的白桦树林中偷看父亲送孩子放学时的奔跑,这时的动作被慢放,在母亲的主观与客观镜头交叉剪辑中,我们看到了母亲的那种执着、腼腆的暗恋。第三次出此刻父亲离村后,母亲追逐父亲的马车而去,这也是最激烈的一次奔跑,代表感情信物的“青花瓷碗”打碎了,“感情之餐”蒸饺掉在了地上,连父亲送给母亲的定情信物“红发卡”也跑丢了。这段奔跑我们能够称它为“奔跑冲突”。最后,“青花瓷碗”补好,这象征着破镜重圆,并且暗示父亲与母亲可永世不再分离。“红发卡”也找回,象征着感情只有靠自己才能找回,也终究会找回。第四次奔跑是父亲走后,母亲相思中感觉听到了父亲的读书声,就立刻夺门而出,跑向学校,这种等待感情的焦急情绪充分表露。那么之后就有了第五次,母亲的行为感动了上苍,父亲为看病中的母亲偷偷回来,母亲大病初愈得到消息立刻跑向学校,我们看到母亲身

体虚弱跌倒了爬起来再跑,这种急切兴奋的情绪又有主题音乐的烘托,我们都为之动容!第六次是年老的母亲又听到了熟悉的读书声,我们似乎看到了母亲像年轻时一样奔跑起来。最后一次出此刻影片结尾,是第一次奔跑的重复画面,我们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年代,来到了父亲与母亲感情的开始。

影片用黑白和彩色将过去与此刻很好的隔开,彩色的过去表达了过去时光的完美、五彩缤纷,对父亲与母亲感情时光的赞扬。此刻为黑白,带上了父亲死后的悲凉,又衬托出了过去完美的彩色。在彩色画面部分,色调上处理成暖调,透露出这种温馨与生命的朝气。画面色彩绚丽丰富,黄绿色的田野,金黄的白桦林,白色的树干与羊群,湛蓝的天空,深蓝的棉衣,还有服装上各种细小的色彩。影片还是着重突出了红色,这次红色成了感情的象征,红围巾,红棉袄,红布,红发卡,红剪纸。红色在片中还流动起来,母亲的每次奔跑都是红色在流动,更增添了这奔跑时的动感。

光线又赋予画面活力。年轻母亲总是被一团黄色暖光包围着,显得那么娇美可爱,朝气蓬勃。室内场景“暗―亮―暗”的影调布置,晨、夕黄色暖光笼罩下的大自然,无不显现出一种和谐唯美。又有灿烂明媚的阳光不断射入镜头,产生七彩光斑,这光斑又照衬着母亲,既美化了画面又使母亲倍添少女的青春活力。朴素的美不是靠化妆而来的,是大自然最真实的光塑造得。

在影像的技术处理上,几个段落应用了大篇幅的影像叠化。像在母亲望着不远处的“派饭”是否送心上人拿走时,一份份饭被拿走,又吃完送回的镜头不断叠化,还有母亲苦苦寻找“红发卡”时在路边等到父亲回来时的叠化运用,都表示着时间的跨越,时间上的积累。在抬棺这段画面的叠化,把这种送殡队伍的气势表现出来,又把这种追念之情,对爱的回报、爱的颂扬抒发了出来,一种诗意的延续。

配合影响运用出色的音乐。用管乐奏出的主旋律贯穿于整部影片。语言对白少,而音乐运用多,使整个影片的抒情之意、诗化风格,完全烘托出来。情绪往往被音乐带到最高点,沉浸在这种悠长感伤地氛围中。这首由三宝作曲的主旋律音乐像极了《泰坦尼克号》里面的主题音乐,中国的管乐的演奏不亚于苏格兰风笛的运用,再加上影片开头,家中《泰坦尼克号》海报的出现,仿佛告诉观众这是中国版的中国人自己的《泰坦尼克号》,拥有同样纯真伟大的感情故事。

影片的开头以儿子“我”的第一人称进行旁白叙事,把观众引入故事中。在黑白影响的此刻时,儿子看着父亲与母亲合影的旧照片,想起了听到过的父亲与母亲年轻时的感情故事。之后转场,黑白照片叠化成了彩色的小路的空镜头,完成时空跨越,主旋律音乐跟着想起,进行情调上的渲染。影片结尾,年老的母亲听到读书声跑到学校,是儿子在做父亲生前的事儿,母亲感慨万千,这时年老母亲的画面与年轻时的特写画面叠化,我们仿佛又看到了少女时的母亲,感叹时光的流逝。儿子读书声又与父亲的读书声重叠,这是穿越时空的交流,在子辈与父辈之间。镜头最后又把我们带到了过去那个纯真年代,母亲看着父亲送学生放学,感情的主题与尊师重教的主题又一次得到升华。母亲初见父亲后的欢快奔跑的大远景,最后奔跑定格。导演带我们回到父亲与母亲感情的开始,又是对那种感情祭奠的开始。主题音乐又再一次响起,用了女声气音咏唱出来,把情祭的主题尽情渲染,把情绪推向高潮。

如何写影评 第3篇

学写影评, 不但能提高写作能力, 还能提高鉴赏能力, 一举两得。

如何写好影评?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找准突破口, 写自己感受最深的。一部影视剧展示的东西很多, 写影评不可能面面俱到, 而应该选取那些给你感受最深、最能打动人的内容 (甚至是某个方面的内容) 。这样, 才能写深写透, 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影评重在评。就文体而言, 影评属于议论文范畴。如果不了解这一点, 就容易把影评写成影视简介。一部影视剧, 哪些地方最精彩, 最能吸引人, 或者哪些地方表现得好, 哪些地方有瑕疵, 都可以作为评论的内容。关键在于写出你对它的感受, 即好看或不好看、精彩或不精彩等, 并据此进行评析。

三、影评虽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 但也必须客观公正。既不能人云亦云, 也不能为了某种功利目的而不顾事实地夸大其词, 或者片面地把所评的电影说得一无是处。

下面是关于去年热映的美国动画片《功夫熊猫》的一则影评, 请同学们欣赏。

《功夫熊猫》中的几个亮点

最近热映的美国动画片《功夫熊猫》有这样几个亮点深深地打动了中国观众。

一、除暴安良的故事情节

除暴安良历来是中华武术的优良传统, 也是中华武林人士价值观的充分体现。《功夫熊猫》叙述的就是这样一个除暴安良的故事:

熊猫肥波在和平谷举行的一次武林大会上, 意外地被长老乌龟大师指定为“神龙大侠”, 这就意味着他要为捍卫和平谷的安宁付出代价。而此时, 被猫头鹰师傅关在监牢里的大弟子残豹太郎正蓄积力量, 准备冲破牢房重出江湖独霸武林。对一个平时好吃懒做、毫无武术功底的胖熊猫肥波来说, 要成为一代武林高手, 并且要对和平谷承担起责任, 实在是不可想象!

猫头鹰师傅费尽心机, 精心指点, 肥波开始了魔鬼训练, 终于学有所成, 勇敢地打败了一心想独霸武林的太郎, 为和平谷重新赢得了安宁。除暴安良的价值观迎合了中国人的传统美德, 是这部动画片在中国火爆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精彩激烈的打斗场面

《功夫熊猫》是一部武打片, 武打片最吸引人的地方是精彩激烈的打斗场面。在这部影片中, 有两处打斗场面可圈可点:

一是猫头鹰师傅的五个弟子———“盛怒五杰” (猴王、灵鹤、快螳螂、俏小龙、悍娇虎) 与残豹太郎在和平谷悬崖的长索道上进行的殊死较量。悍娇虎一马当先, 毫不畏惧地拦住了太郎的去路, 给太郎以迎头痛击;接着娇小的俏小龙———小蛇, 奋不顾身地死死缠在太郎身上, 猴王和灵鹤牢牢拉住摇摇欲坠的索桥绳索。在打斗的过程中, 快螳螂不失时机地果断剪断索桥绳索, 猴王乘机一头撞向太郎……就这样, “五杰”你一拳, 我一脚, 齐心协力, 终于把太郎打下山谷。精彩的打斗场面, 令人目不暇接, 拍手叫绝。

二是太郎与熊猫肥波为争夺武林秘笈———卷轴进行的单打独斗。双方从山崖打到山脚, 从空中打到地下, 从屋下打到屋顶……最终肥波拿出杀手锏———巫师指, 制服了太郎。

三、幽默搞笑但意蕴深刻的无厘头语言

如:“昨天是历史, 明天是谜团, 只有今天是天赐的礼物”;“我私家汤的绝密食材, 就是什么都没有”;“认为它特别, 它就特别了”;等等。这些无厘头语言, 不但为影片增添了喜剧气氛, 也给观众带来启迪。

影评人父亲用电影给儿子开私塾 第4篇

面对儿子的离经叛道,老爸大卫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冒险的决定,他对儿子说:“我希望你想一想,你到底要不要去上学。要是你不想再去上学,那么你可以不去。”这是一个大卫从没做过的决定,以前甚至连想都没有想过。

但是,作为交换,老爸大卫对儿子强调:“我想你每周跟我一起看三部电影。我来选,这是你要接受的唯一教育。”

这真是一个非常“酷炫”的决定。一部好的电影,改变一个人看待世界的方式。在儿子最脆弱也最重要的青春期里,父亲放弃了传统的说教,让电影成为父子间最亲密的话题,这真是一个绝妙的教育方法。作为一个综合的艺术体,没有什么比电影更容易重构孩子的艺术审美启蒙以及多元世界观了。

艺术审美启蒙以及多元化的世界观是对真善美的领悟,这不是我们每一个成年人都能诠释得清楚的,纵然能诠释出“所以然”,青春期的孩子也未必听得明白,而借助电影是很好的实现途径。

为儿子挑选有价值的电影

“这是一个让人不知不觉爱上欧洲艺术电影的好办法……这就像学习常规文化的变体一样。”作为著名的影评人,老爸大卫对电影的见解独到而深刻。他说《四百击》(Les Quatre Cents Coups)是对特吕弗早年麻烦不断的逃学生涯的自传性回顾;他说《欲望号街车》(A Streetcar Named Desire)是一部释放了瓶中精灵的戏剧,它改变了美国演员表演的整体风格……

作为著名的影评人,老爸大卫.吉尔莫对电影花絮、片场趣闻、演员轶事“了如指掌”。他说执导《决斗》(The Duel)的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是靠《神探科伦坡》(Colombo)的其中一集一举成名的;理查德.基尔是一个典型的假冒知识分子的演员;美国著名的剧作家田纳西.威廉斯曾受当时还很不出名的年轻演员马龙.白兰“施舍”的一些硬币才解决了电的问题;美国演员斯蒂夫.麦奎因不是那种只要站在舞台上凭一把椅子就可以娛乐观众的演员……

老爸大卫给儿子杰西列出的观影清单上不仅有影坛经典,也有口碑可疑的商业片,甚至还有探险片、恐怖片。

当然,其中也不乏像《偷自行车的人》(Ladri Di biciclette)和《美好人生》(Pay It Forward)这类直击人性最深处的经典之作,杰西的最爱是《重庆森林》中王菲在陌生人的屋里跳舞的场景。

和儿子一起看电影、谈人生

老爸大卫和儿子杰西坐在一块儿看电影、侃大山,没有严肃的说教,气氛煞是轻松。但是,在观影的时候,父子二人的意见和想法几乎没有一致过。譬如,老爸大卫喜欢美国著名的演员、导演柯林特.伊斯特伍德,他告诫儿子杰西“天才不见得只会出现在那些你认为该出现的地方”,他甚至“列举了喜欢柯林特的五个理由”。结果只要一涉及儿子杰西,都会让老爸大卫产生“惹人厌的辩解的冲动”。然而,这又有什么关系呢?重要的是,老爸大卫和儿子杰西始终在一起,他们谈论的是别人的故事,袒露了自己的心扉,改变了自己的生活。

老爸大卫带给我们的启示

杰西身上的问题,我想很多男孩子都遇到过,但是多数的家长想法不一,做的也不一样。如果家里的孩子成绩不及格,不想去上学,有的父母抱以无所谓的态度;有的父母求着、呵护着;有的动辄骂天骂地;有的甚至是动手打人,但是这些态度往往带来很不好的结果。

而《父子电影俱乐部》借助一个独特的切入点描绘出成长的横切面,让我们看到一个孩子慢慢长大的艰难。在这本书里,老爸大卫通过自己擅长的一种方式——看电影、分析电影去影响儿子,他把儿子当成了儿子,也把儿子当成了一个最普通的人去对待,遇到问题不是打骂,而是冷静和面对。

落脚到当下,期待《父子电影俱乐部》能对每一个父母、每一个孩子都有所借鉴。大卫.吉尔莫和青春期的儿子杰西一块儿看了200多部电影,我们和青春期的子女一块儿看100本的图书如何?当然,我们在选择影片、图书的时候,还是要看看主

旨,看看影片、图书是否弘扬生命、成长、爱等正面的东西,价值观还是不能有所偏废的。

我的父亲母亲影评 第5篇

儿子在城里工作,接到父亲去世的消息,回家哀悼。在葬礼期间,儿子完全感觉简单的国家感觉他母亲对父亲的记忆深处,这让他想起了他的父亲和他的母亲之间的爱情故事:当他年轻的时候,他的母亲是美丽的村庄,他爱上了他的父亲,在村里年轻的老师来教。母亲用家里的“青花瓷碗”做标记,把最美味的“派饭”送给心上人,整夜为他织“红”。每天,她听着他的朗诵,偷偷地看着他送学生去学校的爸爸和妈妈坠入爱河。然而,我的父亲作为一个“右派”被殴打,并被带走。我母亲总是在回村子的路上等着我父亲回来

影片采用时空交叉的叙事结构,分为现在、过去、现在和过去。黑色、白色和彩色被用来代表现在。人们在彩色的过去中回忆画面,在黑白的瞬间感伤画面。第一段主要讲述了父亲去世40多年来,母亲对父亲的感情。第二部分是对孩子和父母的亲情,以及村民对父亲的崇敬。中间那一大段丰富多彩的文字是对我小时候父母纯洁而伟大的爱情故事的赞颂。这一大段可以分为四个章节,关于父亲和母亲的情感过程:首先,见面,然后去爱,然后等待。四章就像四首歌颂感情的乐曲。影片处处透露着“爱”这个词,并被“爱”所包围。

我的父亲母亲影评 第6篇

父亲死了,儿子赶回来为父亲办丧事,而母亲,年老了,仍固执地亲自把相濡以沫几十年的丈夫抬回来。

这黑白暗沉的色彩一转,回忆兜兜转转而来,明朗欢快俏皮的绿色铺天盖地地倾泻下来。

四十多年前的偏僻小村庄,贫瘠落后,但是孩子们向往知识,姑娘们向往感情,村民们期望下一代有出息,于是,一个高大英俊的城里男人出此刻这座村庄里。他是坐一辆马车来的。下车后,无数的村民们翘首仰望这个象征着知识和礼貌的男人。笔挺的中山装,短短的盖分头,干净的笑容。他回过头去,一个女孩清亮的眸子紧紧追随着他的身影。那是母亲第一次见到父亲。第一眼看到父亲,便喜欢上了。

父亲在乡村唯一的一所学校教书,吃的饭是村民们弄得。而母亲为了让父亲吃上她煮的饭菜,每次都用同一个白底青花纹的碗,并在不远处窥视父亲是否吃了她煮的饭。

那样等待心爱的男人的场面,那样纯朴执著的感情,它们像一根线,牵引着画面不断变换。

母亲开始了每一天跑到很远的地方去挑水,因为那口井靠近村小学,能够看见父亲的身影。母亲不停踮足回望,而父亲,也带着有点傻的笑容望向母亲。没有剩余的话语,只有柔情脉脉的眼神。

章子怡美得几乎让人不敢呼吸。太清纯的美,太清亮的眸子,似乎不存在这个世界上。

世外桃源的平原,微微倾斜的山坡,一向蜿蜒着,起起伏伏,百折曲回。父亲送学生回家,母亲守候在父亲必经之路,一看到父亲的身影,立即提起篮子,开始了追逐父亲的行程。最后,有一天,他们应对面相遇了,父亲对母亲简单说了几句话,母亲就欢喜得忘掉了整个世界,篮子丢落在地。她跑回去,对父亲一笑,像一只小鹿一样欢快地奔跑在山坡上。

这并不是影片的高潮,却让我感动至极。怀着爱慕的情绪,忐忑不安地在路边守候心爱的人,这样的场景,或许我们每一个初恋的人都经历过。或许,张艺谋也是这样诉说着初恋的情怀。

一天父亲跑到母亲的家门前,他拘束地立在栅栏外,说,我要走了。母亲的欢喜顿时烟消云散,父亲又说,过两天,我会回来的,必须会回来的。并送母亲一个红色的发夹。母亲呆了,回到屋里时,看到一碗饺子还没给父亲,她快速包好饺子,追赶父亲。但是父亲已坐上马车走远了。母亲就抄近路,几次看到马车就在前面了,追赶再追赶,爱的力量,超越了疲劳,超越了恐惧。很多次,跌倒在地上,很多次,爬起来。当再一次跌倒时,摔得那么重,碗也摔破了。连同母亲的心,也一齐破碎。然而,更让母亲悲哀的是,父亲送的发夹不见了。她就一向找,一连几天,最后最后在家门口找到。那只摔破的碗,母亲请人缝补好了。

父亲要回来的那几天,母亲都早早出发,到村路口等父亲。漫天漫地的大雪,凛冽的大风。冰天雪地里,母亲一向张望,冻得感冒了,晕倒了。而父亲最后回来了。

回忆的大门渐渐闭合,明亮宽阔的平原,金黄色的田野。舒缓而略带感伤的音乐。

父亲的葬礼简单,但又隆重无比。很多很多他的学生都赶来了,长长的人群,灰暗的色彩。

一如既往,这部影片获得柏林电影节的大奖。没有浮华尘世的艳丽和空虚,或者复杂到百折迂回的情节。平淡,朴实在那里得到升华。资料是如此建简单,画面是如此极致。单纯的艺术,单纯的人性。发夹和青花瓷碗成了这部影片的重要道具,多简单的道具啊!但是,谁又能说得出这简单下的深深情意!

电影里音乐一向不断,三宝的音乐确实让影片增色不少。音乐是电影里一种清越的灵魂。因为有音乐,我们的心才会一丝一丝的疼,然后慢慢沉静下来。

隐约之中,总觉得张艺谋导演的影片,女性的形象总是很明亮,以至于掩盖了男性的光芒。18岁的章子怡有着柔顺浓密的长发,漆黑明亮的眸子,清纯明媚的笑容,小鹿一样轻快娇憨的行走。但是,即使是这样清纯质朴的少女,却有着野性的桀骜不顺,倔强的执著。明确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想追求的是什么,并为之坚持不懈。

我觉得《我的父亲母亲》是一部不折不扣的中国式的含蓄感情,并且,是人们对于知识和完美感情的象征。极少的话语,极多的音乐。村庄纯净的空气,迂回的山坡,广阔的平原,让人的心哗的一声沉静下来。

我的父亲母亲 影评 第7篇

看完电影去看影评的时候才恍然发现,原来张艺谋讲的是一个极其简单的故事。黑白的现实,阴阳两隔的父亲,母亲的爱情却是织布机前执拗的背影,一如四十多年前,爱情在她身上从未老去。

据说原著《纪念》中根本就没有关于青年母亲和青年父亲的描写,也就是说,老谋子看小说的时候被自己的一缕思绪触动了,就去和作者谋划了这么一个番外。所以说,这依然是一个张艺谋式的电影,在这个电影里他又将自己的风格发挥到了一种极致。

大量的长焦镜头,固定机位的运用,犹如实在拍一部纪录片。就这么爱上了,不容置疑;就这么等候,无需山盟海誓。在那个年代,那个环境,发生这样的一见钟情也无可厚非。没有谁说谁爱谁,但一次次的凝视,一次次的回眸,一次次的奔跑,导演用这种方式让爱愈演愈烈。

给我印象深的是招娣在丢失了发卡之后,导演在表现她接下来几天漫山遍野地寻找发卡时用的固定镜头。重叠的画面,来来回回的寻找,不为所动的镜头,风尘仆仆的爱情,在现实的旁观下岌岌可危——即使她已经找到了发卡。在找到发卡之后,又是一个固定镜头特写:甜蜜地戴上发卡,却又在一瞬间失落,整个世界都黯然了。

片中还有很多其他的固定镜头和固定机位拍摄,比如说在招娣奔跑的时候。印象比较深的还是招娣去给学校换窗纸的那一幕,导演给了两个窗户两个固定镜头特写,给人一种安宁娴静的感觉,激荡的感情都在那个教室里慢慢沉淀。然后,一个摇镜头缓慢地环视教室,招娣坐在教室里,爱情沉淀下来便是笃定。

色彩是张艺谋电影鲜明的标志:一个个大全景,满屏醉人的暖黄色,招娣穿着大红的棉袄„„画面美得惊心动魄,似以通感的方式让人认同这是一场犹如眼前美景般的爱情。若说有什么是让我回想起来觉得这个故事令人印象深刻的,便是这部电影的主题色彩。现在觉得就是以后忘记了所有故事情节,以后回想起来也能记得金色的山坡和那一抹大红色。

“冲奥”热片影评 第8篇

《雨果》(Hugo)

导演:马丁·斯科塞斯(Martin Scorsese)

编剧:约翰·洛根(John Logan)

主演:本·金斯利(Ben Kingsley)

萨莎·拜伦·科恩(Sacha Baron Cohen)

克洛伊·格瑞斯·莫瑞兹(Chloe Grace Moretz)

国别:美国

片长:130分钟

做钟表匠的父亲不幸在火灾中丧生,12岁的雨果·卡布里特(阿沙·巴特菲尔德饰)成了孤儿,被迫寄住在负责维护巴黎火车站钟表的伯父家里。伯父失踪后,精通钟表机械的雨果承担起伯父的责任,在车站内过着秘密而孤独的生活,并试图修好父亲从博物馆带回的机器人——这是他与父亲、与过去美好生活的惟一连接。而且他相信,会写字的机器人会带给他来自父亲的讯息。雨果不时从车站的玩具店偷些小零件来修理机器人,这过程中他结识了玩具店老板乔治的教女伊莎贝尔(克洛伊·格瑞斯·莫瑞兹饰),而伊莎贝尔佩戴的心形钥匙正是激活机器人的关键。于是,两个少年展开了一段神奇的冒险,探寻父亲留给他的机器人,以及玩具店主乔治的秘密⋯⋯

影片末尾谜底揭开,原来玩具店主就是早期电影重要奠基者乔治·梅里埃(Georges Méliès)。这位“电影魔术家第一人”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摄影棚,并创造了许多独创性的拍摄技术,1902年的《月球旅行记》(A Trip to the Moon)正是出自他的手笔。一战爆发后,人们对电影的关注一泻千里,落魄的梅里埃关闭了摄影棚,毁掉了所有电影胶片,到巴黎隐姓埋名。

耗资1.7亿美元的巨制《雨果》于感恩节期间在美国上映,反响强烈。斯科塞斯在《雨果》中重建了梅里埃的“造梦”玻璃屋摄影棚及他拍摄《月球旅行记》的场景。值得一提的是,这部3D电影中竟然有许多影史早期的珍贵镜头重现。如1896年《火车到站》(Arrival of a Train at La Ciotat)中观众惊呼的镜头以及《月球旅行记》等多部影片片段。在传统胶片电影遭遇数字技术冲击、电影学者惊呼“电影已死”的时刻,斯科塞斯以时髦的数字3D与电脑特技技术,不仅彻底地表达了他作为一名影迷和电影学者所拥有的纯真热情,更在由衷地向传统电影的辉煌过往致敬。

另具一格的艺术感

《艺术家》(The Artist)

导演/编剧:迈克尔·哈扎纳维希乌斯(Michel Hazanavicius)

主演:让·杜雅尔丹(Jean Dujardin)

贝热尼丝·贝乔(Berenice Bejo)

约翰·古德曼(John Goodman)

国别:法国

片长:100分钟

《艺术家》完全采用了传统的好莱坞叙事手法,讲述了默片时期著名男演员乔治(让.杜雅尔丹饰)和当时还是群众演员的佩比(贝热尼丝.贝乔饰)一见钟情。在乔治的推荐提携下,佩比慢慢成名;春风得意之时,乔治拒绝出演初登场的有声电影,遭到电影公司解雇。孤注一掷的乔治独自投资拍摄默片,试图证明自己的艺术价值,却不想适逢经济大萧条。影片最后是个大团圆结局,乔治走出了阴霾,与已经成为巨星的佩比团聚在一起。

不靠台词,不靠色彩,仅仅凭借音乐和精美的画面,本片在本届戛纳电影节上独放异彩,呈现了别具一格的艺术感。更值得一提的是,迈克尔.哈扎纳维希乌斯不仅仅只是用默片的拍摄方法来讲述一个发生在默片时代的浪漫故事,而是结合了默片时代向有声电影时代转化过程中曾经发生的真实事件。在那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技术发展过程中,部分默片明星难以接受无声到有声的转换,乔治则是当时的典型的代表。于是“沉默”和“有声”的尖锐对立矛盾成了导演在电影中最为成功的喜剧元素。哈扎纳维希乌斯巧妙地借用“说话”和“有声”一词的一语双关,体现了乔治内心的挣扎和时代变迁之下的残酷抉择。“开口”意味着进步和革新,“缄默”则代表了守旧;然而电影并没有对“缄默”强加谴责,而是用了委婉的方式“允许”老艺术家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电影到最后,乔治也没有出演有声电影,但他因跳舞而重新找回了快乐。

这部《艺术家》是哈扎纳维希乌斯本人对好莱坞古典主义时期电影精华的提炼浓缩,综合了当时的各种电影类型(歌舞片、喜剧片、爱情片等),再度将电影艺术创作和商业素材进行的一次完美结合。

让人默然思考的“正喜剧”

《后裔》(The Descendants)

导演:亚历山大·佩恩(Alexander Payne)

编剧:亚历山大·佩恩

奈特·法松(Nat Faxon)

吉姆·拉什(Jim Rush)

主演:乔治·克鲁尼(George Clooney)

谢琳·伍德蕾(Shailene Woodley)

博·布里吉斯(Beau Bridges)

国家:美国

片长:110分钟

乔治.克鲁尼饰演的马修.金是夏威夷一名功成名就的地产商,但他长期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家庭,与妻子长期冷战,对女儿无甚了解。一次游艇事故使妻子昏迷不醒,马修突然间意识到家庭的重要,被迫审视自己的过去。然而妻子病情垂危,面对火冒三丈的岳父和10岁大的小女儿,马修茫然无措,只得去寄宿学校寻找因与母亲交恶不肯回家的大女儿,却见到大女儿的种种叛逆行为。与此同时,马修从祖辈继承而来的土地进入了开发商的视野,是否继续持有土地也成为让他持续纠结的难题。

导演亚历山大.佩恩这一次在夏威夷的碧海白沙之上,上演了一出爱与背叛、失去与坚持的故事。佩恩擅长于在有缺陷的普通人生活中发现意想不到的温情和喜剧效果。在发现凯.哈特.赫明斯这部长篇小说之前,却并未过多着眼于人物的多种情感和情绪控制。乔治.克鲁尼在将近两小时的影片中洗尽铅华,出演一个永远穿着花衬衫和粗布裤子,疲倦软弱的中年男人。谢琳.伍德蕾是本片另一大重点,真实表现了一个事事不恭的失足少女是如何转变成为一个成熟懂事的女儿,愿意陪伴并维护自己心力交瘁的父亲。

对矛盾娴熟的应用是佩恩的强项。影片自始至终都充满了矛盾。这种矛盾的表现形式为:淡淡地把故事说给你听,讲到痛处,不经意开个玩笑。如:发现妻子出轨后气急败坏的马修穿着拖鞋跌跌撞撞冲进邻居家;悲伤桥段时背景响起夏威夷当地音乐;故事结尾,马修和情敌并没有仇人相见,不似好斗的公鸡,却像两只泄了气的皮球……这种看似调侃甚至“挑逗”的矛盾,极其考验导演对于节奏的掌控和对于情节深浅的拿捏,也让这部“正喜剧”能让观众在影片结束之后默然思考。

一个美国式童年

一曲精彩的交响曲

《生命之树》(The Tree of Life)

导演/编剧:泰伦斯·马力克(Terrence Malick)

主演: 布拉德·皮特(Brad Pitt)

西恩·潘(Sean Penn)

杰西卡·查斯坦(Jessica Chastain)

片长:138分钟

《生命之树》是泰伦斯.马力克38年导演生涯中拍摄的第五部剧情长片。电影从中年建筑师杰克(西恩.潘饰)中年时期的工作场景,倒叙到上世纪50年代德州韦维科市他的童年场景。马利克让所有科学的奇思妙想以及男孩、父母及其兄弟的日常场景都带上了一种神奇的感觉,这种感觉是与杰克家庭的宗教背景紧密相连的。然而马利克所表现的天地演化与《圣经》无关。《生命之树》里没有上帝,但他所描绘的科学意义上宇宙的起源与进化依旧带有某种奇迹般的色彩。

显而易见,这部电影上升到了抽象深奥的层次;仿佛一篇描写宇宙创世的史诗,但本质上它亦是对美国式童年的一次直观的回忆 。这些场景就如《生命之树》大部分时候一样,基本不靠对话展开,只有一些段落私语式的旁白以及大量的古典音乐作为背景音——巴赫、勃拉姆斯、柏辽兹、霍尔斯特、格莱克、马勒、雷斯皮基等等——亚历山卓.迪斯普拉特(Alexandre Desplat)的配乐方式搭配那些迷狂而抒情的画面,其表达力是言语无法企及的。

马利克在影片中不仅表现出回忆,更大胆尝试了表现出回忆引发的怀念之情。片中人与自然、物质与抽象之间的张力达到了完美的平衡。他用电影的特性表现了主观意识,用日常生活中的点滴琐事组合成了电影主体。细致入微的手法表现出男主角回忆起来的日常琐事,让这些小事也有了超脱时空之感。 而且他手中的镜头似乎完全不受景框的约束。正如马利克大多数的影片那样,《生命之树》明确表达的东西寥寥无几(甚至角色姓名与故事的时间地点都没有确切交代)。相反,它以记忆片段的形式扑面而来——时而粗糙尖锐,时而平滑舒展——在漫长的时间长河中,被一一重新想起。

和《2001太空漫游》(2001: A Space Odyssey)异曲同工,《生命之树》仿佛一部交响乐,起伏连绵、汹涌澎湃,却始终呼应着作者钟爱的主题——两者均广泛涉猎了音乐、美术、诗歌,并比主流叙事电影更多地使用了前卫的手法。

温暖的“正剧”

《相助》(The Help)

导演/编剧:塔特·泰勒(Tate Taylor)

主演:艾玛·斯通(Emma Stone)

维奥拉·戴维斯(Viola Davis)

布莱丝·达拉斯·霍华德(Bryce Dallas Howard)

奥克塔维亚·斯宾瑟(Octavia Spencer)

国别:美国

片长:146分钟

作为塔特·泰勒的第一部大制作电影,根据凯瑟琳·斯多克特同名小说改编的《相助》讲述了20世纪60年代美国密西西比州种族主义盛行,黑人女佣屡屡遭受白人雇主不公平对待的社会现象。

故事的主角之一是刚刚从大学毕业的白人女孩斯基特(艾玛·斯通饰),她从小由黑人女佣带大,而当她回到家乡时却发现被自己视为母亲的女佣被辞退。个性善良的史基特对黑人女佣群体充满同情,她看到家乡的黑人女佣每天忍受白人女主人的歧视和侮辱,决定通过写书来帮助这些女佣脱离困境,开始了旷日持久的采访工作。当这本名为《相助》的书出版并成为畅销书后,种族主义问题开始被人们严肃讨论,每个人的生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上世纪60年代的古董车、发型、社交风情及无处不在的雪茄烟,处处洋溢着温暖明亮的气氛。塔特·泰勒选取了该时期美国南方社会的焦虑心理,故事的题材和时代背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杀死一只知更鸟》(To Kill a Mockingbird),但影片选择了通过一种明朗温和的叙事角度和浪漫温馨的摄影色调,让一部严肃题材的正剧带上了轻喜剧色调。在这里找不到厚重的自我意识,本片的出发点也并不是要单纯地向读者及观众来阐述黑人妇女所遭受的种族歧视及社会不公,主角不是政治斗争,而是这些可爱的南方女人们身上坚强、乐观的力量。

财经和娱乐的化合反应

《点球成金》(Moneyball)

导演:贝尼特·米勒(Bennett Miller)

编剧:斯蒂文·泽里安(Steven Zaillian)

阿伦·索尔金(Aaron Sorkin)

主演:布拉德·皮特(Brad Pitt)

乔纳·希尔(Jonah Hill)

菲利普·塞默·霍夫曼(Philip Seymour Hoffman)

国别:美国

片长:143分钟

影片改编自迈克尔.刘易斯(Michael Lewis)的小说《点球成金——逆境中致胜的智慧》(Moneyball: The Art of Winning an Unfair Game)。讲述曾是球场新星的比利.比恩(布拉德.皮特饰)带着强烈的好胜心转投到一家小市场球队的幕后管理,面对寡薄的薪金和财大气粗球队的挖角,比利决定颠覆球队经营准则,他雇佣了一个足智多谋、精打细算的耶鲁大学经济学毕业生彼得.布兰德(乔纳.希尔饰),抛弃了联盟评价一位球员能力的标准思维,借助电脑程序,以统计学的方式分析数字,来评估对球员的投资。如此违背市场趋势的做法,一开始遭到了上至球队管理层,下至球迷的一致反对。然而事实证明,比利通过这样的资源重新分配,组合出了最能发挥战力的团队,出人意料地以小搏大,甚至改变了棒球赛场的原有标准。

正如比利在片中的台词,他的目标不是赢得比赛,而是要改变棒球运动的格局,改变游戏规则。《点球成金》也没有遵循传统运动励志类型影片的老路,影片切入点并非美国大众对于棒球运动的喜爱,而是俱乐部经理的戏剧性人生。

我的父亲母亲 影评 第9篇

——观《我的父亲母亲》有感

一部简单平淡的电影,只有黑白的现实和彩色的回忆。张艺谋采用倒叙的手法,让观众在知道结局的前提下,依然被电影本身的魅力所触动。

一部1999年推出的剧情电影,章子怡把那个对心爱的人倾心倾力羞答答的昭娣演绎的异常生动,带给我们的不只是那个时代人们对知识的向往,还有一种近乎理想主义的执着爱情。

张艺谋就是有这样一种才能,可以让书本上的文字活灵活现的呈现在观众眼前,不是用高超的拍摄技巧,缜密的叙事情节,而是用心将观众感受到的一丝丝情感无限放大。正是这样一部简单的影片,获得了2000年柏林电影节银熊奖 1999年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和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章子怡也因此一炮而红,变身为第一代“谋女郎”。

初恋,是人一生中最美妙的事,而当电影中盛子的父亲为给村里的学校借钱修房子而在冰雪天中奔走意外过世,年迈的母亲讲述她那令人梦系魂牵的初恋时,盛子不但体味到那初恋情愫的凄美动人,甚至还分明读出对美妙人生的执着追求,而这也正是我所体会到的。

母亲乳名为昭娣,年轻时是三河屯里远近闻名的美人,经常有村里的男人上门提亲。昭娣不仅心灵手巧,而且勇敢地成为了三河屯里一个自由恋爱的女孩,她在盛子的父亲第一次来到村里任教书先生的那天便暗恋上了他。在村里的男人们忙着建学校的时候,昭娣以自家的青花大碗为记号,给心上人花样翻新地送最好吃的“派饭”;她通宵达旦织出最艳的“房梁红”装点心上人的教室;为了听到他教学生的朗朗念书声,不惜绕远路去担水;为了引起心上人的注意,昭娣每天在送学生的路边等着。终于,昭娣的美丽和诚挚打动了男青年骆老师的心,他们很浪漫又很传统地相爱了。一只塑料红发卡就是他给她的爱情信物,然而,就在心灵刚刚撞击的那一刻,悲剧却降临了:骆老师莫名其妙被打成右派,昭娣特意为他做的蘑菇蒸饺没吃上,就被县里的人带走了。昭娣知道后疯了一般,怀揣蒸饺沿路追赶,然而人摔倒了,蒸饺烂了、青花碗碎了,就连心上人送的信物红色发卡也掉在路上。但昭娣却坚信,洛老师一定会回来,因为他答应过自己,一定会回来。昭娣找回了红色发卡,请技艺精湛的锔碗匠补好了青瓷碗后,决心拖着病弱的身体去远行寻找初恋情人,家里年迈的瞎妈妈阻止不了昭娣的决心。她蹒跚着上路了,却昏死在途中,幸好被路人及时送回,执拗的昭娣挣扎起身还要冒死去寻觅。幸好,皇天不负苦心人,恰在此时,骆老师意外地回来了,昭娣躺在病床上,大滴的泪珠从她美丽而又

憔悴的大眼睛中尽情地滚落。从此,一对璧人幸福的生活在这个安逸的小山村里,他再也没有离开过她,两个人一爱就是四十年,相濡以沫,心心相印,不离不弃,直到教书先生意外过世,也就是影片开头的部分。昭娣仍然接受不了这个事实,每天在小学门口看着,她期望能再看一他眼,哪怕一眼也好,没日没夜地为去世的老头亲生织盖棺布,就像当初为他织“房梁红”一样用心。盛子知道母亲的心意,知道母亲绝不会放弃将父亲的遗体从医院太平间抬回来的心愿,只为让父亲记住回家的路。记住这个小山村的每一个沟渠,记住每一条自己曾经为他奔跑的山路,记住他们两个人的爱和回忆。在影片的最后,盛子在回县里之前,请求来到父亲曾经教书的小学为那里的孩子们教授一堂课。他站在父亲曾经站过的讲台上,念着父亲第一次来教书时做的一首“识字歌”,而自己年迈的母亲,和当初一样,悄悄地站在教室外的栅栏边,凝望着,似乎又回到了那个青年时代,偷偷撇着自己的心上人。

一部没有多余技巧的张氏电影。一部缓慢宁静的爱情电影。影片的色调好似秋天的油彩。延续张一贯的风格,朴实、干净,像一只简单粗犷的陶土碗。印象中,张艺谋电影中的女主角,都被他赋予了男人的个性,倔强而执着,勇敢而坚定,有着一股子不服输的拧劲。

十八岁的美丽少女,一双明亮的眸子,固执的一见钟情。

她用自己的方式追求自己的爱人。,对他好,悄悄注视他,给他做好吃的。

穿上新的漂亮棉袄去看他;为了能听见他教书的声音每天在村里的前井打水;用漂亮的青花瓷碗装好吃的摆在第一个位置上;刻意的在他会经过的路上等他;看到他走向井边赶紧把已经打上来的水倒回去;劈柴烧水认真的为他做一顿派饭;一遍遍的追上那辆远去的车;记着他腊八回来固执的站在村口的路边等他,直到全身冻僵。

我喜欢这样简单的情节,干净的故事,就像一段柔美的旋律,真实细微得让人感动。每一个细节都说不上有意义,每一个细节却都那么纯粹美好。我相信爱情是傻傻的,是固执的,是莫名其妙的。“母亲一连好几天早出晚归,她把那几十里山路都跑遍了,她想找到父亲留给她的那只发卡。”当她把那只失而复得的发卡别在头发上的时候,她的眼神甜蜜而哀伤,愣愣的,而眼泪却始终没有落下来。

爱情是什么,又好像不是什么,那种认为爱情通过努力就能获得的态度向来值得质疑。爱情能通过金钱获得吗?那多少金钱才是足够呢?爱情能通过人品获得吗?那多好的人品才能赢得足够好的爱情呢?爱情能通过外表获得吗?那什么样的容颜不会老去呢?与这些相比,一见钟情反而要可靠得多,第一眼,只凭自己内心深处的悸动,就好像有个声音在心中告诉自己:“是他,就是他”;又好像是有一双手轻

轻拂过你的心,痒痒的,酥酥的。至此之后,所有的人都是将就,唯有他,是心中最初的爱恋。凭着爱情的冲动,可以为他做任何事,在任何时候都想再他身边,哪怕只是静静地看着他,便满足了。

在这些年来的日子中,每个人都会有过这种感觉,也许在以后,这个人不会属于自己,但只要曾经爱过,喜欢过,便足够了。毕竟,有些人,有些事,是记忆中无法拥有,却深深怀念的。而昭娣应该庆幸,因为在自己生命中的40年中,都有过心爱的人陪着走过,虽然年华已逝,岁月不再,但爱情始终不曾老过。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父亲影评】相关文章:

我的父亲母亲影评论文题目04-03

怎样写影评及经典影评08-23

《人生》影评05-11

《2012》影评07-13

平衡影评08-01

面纱影评08-05

教父影评悲剧05-11

雏菊影评05-11

outsourced影评05-13

剑雨影评05-18

上一篇:感恩妇女节的写事作文下一篇:28自动化专业实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