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青年教师课后的评课

2024-09-17

听青年教师课后的评课(精选6篇)

听青年教师课后的评课 第1篇

听青年教师课后的评课

一、存在问题。

1.目标单

一、对课程目标的定位不准确。课程标准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方面进行了阐述。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关注“知识技能和数学思考”两个目标多一些,而忽视了“解决问题和情感与态度”的目标。

2.对教材编写线索不明。新教材以“问题情境(主题图)―――建立模型、―――解释应用拓展(反思)的模式展开,以“说一说,做一做、数一数、比一比”等形式为主线串联,以表格、图形、漫画、对话、文字、人物为呈现方式。方便教师设计情境教学。

3.在教材的使用方面,存在“教教材”的现象,而忽视了如何用教材教的探索,甚至不用新教材,回归自然。

4.在教法设计方面,教路单一,教学效果有三个层面:教会――学会―――会学。教师停留在教会这个层面,导致教师用机械重复的训练,忽视在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调控设计。重解疑,轻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5.在学法指导方面,学法单一,停留在‘自主、探索、合作、实践’的感性认识,对引导学生知其然下了很大功夫,在知所以然方面轻描淡写。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概括起来讲,存在下面四多四少:

教师讲解多,学生思考少;一问一答多,探索交流少;

操练记忆多,鼓励创新少; 照本宣科多,智力活动少。

以上这些是导致我们的数学教学耗时低效。学生基础不牢,两极分化严重的原因。

二、小学数学课的基本环节

小学数学新课程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促使教师教学角色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新课程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完成一个教学任务,一般遵循以下的基本环节:

1、创设情境→

2、提出问题→

3、探究与讨论→

4、汇报交流→

5、评价激励→

6、小结过渡→进入下一个教学内容。

(一)、创设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现实的”应理解为学习素材应是学生能经历的、熟悉的、身边的事例。这就要求教师尽量从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事例中引出知识。教师要再现学生的生活片断,从学生的生活片断中引入学习,这就是创设情境。

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恰当地创设课堂情境,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可使学生获得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和兴趣,体会数学与自然、社会、人类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建构有价值的数学知识,获得情感、能力、知识的全面发展。

因此,创设情境(教学开篇)是一节课教学的关键。千万不要开门见山,一上课切入主题。创设情境有以下作用:

1、引起学生的注意,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使教学内容与生活紧密相连。

4、使教学有梯度,在不知不觉中学习新知。

(二)提出问题

小学数学内容除了少部分以介绍和解说出现以外,大部分内容都是以问题出现的。教师在课堂上要提出富有挑战性的、可引发思维的问题,学生的探索欲望才能有效的生成。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这节课要解决的,有的是以前已经解决的,有的是以后才解决的,有的是不须解决的,这里教师要加以点拨,把学生引导到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上来。(加叶柱教师讲座内容)

(三)探究与讨论

教师点明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以后,就要放手让学生活动探究,必要时可进行讨论。学生通过动手摆一摆、拼一拼、玩一玩、画一画、摸一摸、算一算等活动,去发现数学答案。这里教师要鼓励学生合作完成任务,必要时,学生离开座位甚至离开教室去操作、去完成探究活动,去讨论交流都是可以的。

要尽可能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验成功的愉悦,让学生自始至终参与到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中来,使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学生通过活动探索,经历了知识产生的过程,也经历了获取知识的过程,学会了获取知识的方法,也得到了情感体验这样才能促使学生逐步从“学会”到“会学”,最后达到“好学”的境界。四)汇报交流

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活动探索之后,就应该有一个成果展示的环节,那就是汇报与交流,学生把自己的或小组的成果向大家汇报,看探究的结果是否跟大家一致,大家互相交流和补充,使答案更趋完整。如 “认识人民币”的教学中,教师安排学生摆出,分类之后,安排了一个汇报交流的环节,让各小组把他(她)们描的图形都贴到黑板上,进行展示和交流,学生通过汇报与交流,证实自己方法的正确性,发现自己的错误,改善学习方法,获得知识与技能。

(五)评价激励

课堂评价是渗透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的,是贯穿课堂教学始终的。这里说的评价是指课堂中学生“汇报”后的的评价。应该说评价和汇报是互相渗透的,不能是截然分开的两个环节,这里强调的是学生汇报后,教师要适时的给予评价,给学生以鼓励。评价是一项很重要的教学内容,教师通过评价或学生互评来调节课堂气氛和教学节奏,通过点评或互评来激励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充满着真心的激励,是教师和学生感情的碰撞,学生健康的情感和态度得以发展。

(六)小结过渡

学生把探究的结果汇报给大家,跟大家进行交流之后,一个相对独立的教学环节就要完成了,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做过的探究活动进行小结。强化学生的经历、掌握新方法和新知识,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并过渡到下一个教学环节。

创设情境一般由教师完成;提出问题尽量引导学生提出,比较难的问题可由教师提出,或由教师补充完整;探究活动和汇报交流主要由学生完成,教师只起到组织者和合作者的作用;评价激励我们倡导学生互评,辅以教师点评;小结由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过渡主要由教师完成。各环节教学活动要求如下:

1、创设情境→要生活化、儿童化

2、提出问题→要多样化、开放性、选择性

3、探究与讨论→要操作化、活动化、合作化

4、汇报交流→要多样化、开放性

5、评价激励→要激励化、趣味化

6、小结过渡→要简洁化

以上只为教师提供一个范例,广大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实际,灵活选用教学方法,巧妙设计教学环节,不可生搬硬套,机械模仿。

听青年教师课后的评课 第2篇

——在2014年全国小学语文青年教师教学观摩活动上的评课发言

杭州天地实验小学

王雷英

(2002年,第4届,广西.南宁大赛,一等奖获得者)本次大赛让我热血沸腾,除了会场的温度,我想,只能因为思想。看到每一位帅哥靓女登台,笑靥如花。我常感慨老师的笑容,笑得很孩子气,眼睛弯弯的,脸蛋暖暖的,这一定能消融一切距离。一个爱笑的老师,一个有思想的老师,一定会带给孩子难忘的记忆。

本届大赛,却与以往很不相同,堪称“颠覆”,因为“创新”,开启了“阅读系列课”,“表达系列课”,我们感觉大赛一下子活跃了,跳跃了,没有内容雷同的课,也没有老气横秋的课,大赛课耳目一新,它所呈现出的理想主义色彩,以及思辨意义,让人迷醉。

虽然有些教育的旧疾,如霾一般,奈他不得,但总有一批先行者,从未放弃思考!每一次课堂展示,都是一次思想的风暴;每一次课堂展示,都使我们离教育理想国更近一步。庆幸,两年一届大赛的课堂总能一次次提醒我们去追问教育之“道”:学生在哪里?老师要做些什么?课堂要做些什么?

毫无疑问——课堂立意的变化,带动了价值追求的质变!我们欣喜地看到在各个省市思想者的团队引领下,大赛课堂异彩纷呈:

1、课堂空间广阔。第一次全国公开课向小学语文的所有领域开放。课型多样,流派纷呈。有纯粹的精读课、略读课、作文指导课、作文讲评课,也有混合型的读写结合课、以写促读课、口语交际和作文一体化的课。课的内容的开放引发了教学形式的多样性,有情境型,悬念型,任务型,实践型等等,同时也在课堂上呈现了各地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些较为特色的成果。感谢16位上课教师为到场的小语同行奉献一道色香味俱全的大餐!

2、教学设计更关注学生多元能力的发展。趋向儿童化、生活化,体现趣味性、语用性。重视语文基本功训练,注重在语境中开展理解和表达训练。关注语文能力形成的过程,教学环节丰富,学生参与度广。

3、教师的素养全面。板书漂亮,普通话标准流利,语感好,教师个人教学风格彰显,激情感染型、循循善诱型、扎实训练型、理性指导型等。

4、教学方法因课而异。我们看到有一些学习方式变革的影子,比如,课内学习单的使用,富有创意的情境创设,ipad进课堂,四人组、六人组的学习,学生参与讨论、板书、评价等。

5、每一堂课都可圈可点。有人说,“没有凝视的世界是毫无意义的”。凝视每一堂课,都有值得回味的亮点。例如;(1)《古诗两首》:叙事类古诗,借助化诗为文的方法,让三年级的孩子熟读成诵,很朴实很扎实。

(2)《情境体验作文》:真实,现场感强,强调体验,课堂预设有弹性。(3)《跟我走吧》:把握学情,方法多样,手段运用恰当。

(4)《第一次抱母亲》:课前谈话设计佳,课风和文风的基调比较一致,扣词揉读“没想到”“瘦”等,融理解与表达为一体。

(5)《丰富的音响世界》:板块清晰,精心准备口语交际元素,有生活情境。(6)《学写读后感》:有阅读活动参与的阅读体验作文课,方法指导意识强。(7)《人物描写一组》:单元组块方式大胆,阅读思维跳跃。

(8)《伯牙绝弦》:知音文化,打动人心;补文拓展和信息阅读,夺人眼球。

(9)《画家和牧童》:遵循低年级读词读句读段的规律,教师的评价语言好,关注低年级孩子的学习习惯。“浓墨涂抹,轻笔细描”的体悟让人印象深刻。(10)《小足球赛》:教师的指导意识强,注重师生对话。(11)《活见鬼》:学法指导清晰,文言文的特点把握得很好。(12)《卖火柴的小女孩》:读写结合,注重指导,小组互评点赞。

(13)《我》:目标集中、明确、一贯,环环紧扣,师生对话融合,教学效果好!

(14)《寓言两则》:课前十分钟设计巧妙。教学环节设计有创新,关注到语言现象,教学语言贴近儿童,语感好。

(15)《有趣的动物植物》:教学手段新颖,交际情境有趣,注重交际礼仪,注重交际的语言表达,注重小组合作,教师的引领非常注意细节。

(16)《保护有益的动物》:教学朴实,贴近低年级的年龄特点。听了两天半的课,让我对理想课堂,创新课堂有了进一步的思考:

一、立化教材,“取舍”有道

大数据时代,对传统的教科书概念提出了挑战,也对教师选用教材提出了挑战。我们要敬畏教材,虽然不完美,也不一定适合每一个孩子,但凝聚了一大批思想者的智慧。关键是要立体地看教材,把教材当成可以开发的资源包,可以删减,可以增补,可以整合,可以重组,可以挖掘教材中的全息元素。建议从语文素养,语言学习和能力发展的角度梳理“训练序列”,“读写指导”,让教材立体又系统。

“取舍要有道”,什么重要?什么该舍?什么该得?智慧往往是安静的,细微的,需要潜心理解的东西。“减法比加法更能使灵魂成长”。

通过研究教材之后,需要找到最有价值的教学目标,最适度的教学目标,最有发展性的教学目标。然后,基于教科书,基于儿童,基于文体的特点和课型的特征来确定一堂课的教学内容。表达系列是侧重于表达,它离不开阅读;阅读系列是侧重于阅读,它也不可与表达分离。我们要让教材站起来,立体化,奔跑起来,让它真正成为引领孩子全面成长的“课程”。特别要注意一堂课目标的实施过程中,要有一贯性,每个环节要思考的是如何靠近目标,达成目标,而不是偏离目标,偷换概念。始终要思考“我要的是什么”,“我为什么而服务”。所谓“取舍之道”也在其中,我们要好好研究、锤炼“取舍”的眼光。

二、遵循规律,落实“语用”

语用,就是言语的实践。语用学习要和内容理解,情感陶冶,学法指导相融合。课堂要呈现丰富性,应该加强有意义的语言训练,抓住文本中典型的语言现象,让孩子走个来回;课堂要呈现多义性,应该加强语用前提下的语文体验学习。比如:1)结合孩子的生活经历;2)唤起孩子多元的阅读理解;3)关注孩子阅读和表达的交互;4)让孩子充分的展示交流分享。语用,就是听说读写反复结合,知能情理始终统一,就是学习言与意的转换,转换是艺术。朗读不足,讨论不足,咀嚼不足,评价不足,整合不足,练笔不足都是转换意识的缺失,也是课堂表现出来的动态生成的缺失。

要遵循“小-语-教-学”的规律。“小”,儿童元素,即小朋友的年龄,心理,年段成长规律等;“语”,语言元素,即言语构词,构句,构段规律等等;“教”,策略元素,即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先说后写,读写结合等等;“学”,学习元素,即认知规律,模仿迁移创造的学法规律等等。小语教学基于课程标准,遵守课堂规范,遵循了规律,才可以将语用落到实处。

三、关注素养,提升学力

可能我们对语文的听、说、读、写、思的素养烂熟于心,但是这里面还应有讨论的素养,交际的素养,倾听的素养,对话的素养,评价的素养,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涵养。我们的语文关注立言、立意,更要关注立人。

比如,课中意外出现的学生对笼中鸟作文的命题——“留下,是我们的自由”(《情境体验作文》一课),教师应该及时给予正面的引导,至少也要保留意见,这样才可以避免价值观的偏颇。

学力的提升度,更多的指向学生从“进课堂”到“出课堂”的语文学习能力提升度。如何处理课堂上的操练和提升的关系,如何控制节奏的缓和急,练习的多与少,质量的实与活,深度的沉与浮,方式的同与异等等,值得思考。

有人形容两年一度的小学语文教学观摩活动是全国小语界的“春晚”:层层选拔,精心包装,期望“全国瞩目,一炮打响”,表现为:过多的预设、过多的试教、过多的指导。漫长的磨课过程,让我们的课堂失去了当初的自然、质朴、清新,以及创新的锐气。纵观本会场,个人感觉我们的表达系列,阅读系列课还可以更丰富,(作为参加过大赛的过来之人,深知这其中的因素很多,很多因为现场的原因导致课堂无法完美呈现,这也是大赛的遗憾之美),但是每一堂课所带来的思考的价值却无法估量。这里提出三个值得大家一起研讨的课题:

1、遵守常规与追求创新的关系。每个学段都有最常用的常规训练和常规教学,这是我们语文教师“看家法宝”不可轻易丢弃,应该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的价值取向:理念先进、方法科学、简明有效。

2、尊重教材与适度拓展的关系。有的课,对教科书中教学内容进行了拓展,对教科书中的教学目标进行调整。有的是恰当的,有的不那么恰当,假如还不具备创新能力,不如先用好教材原先的内容和目标,这样更符合学生语文学习的基础。

3、教师指导与以生为本的关系。因为教师问得过多,指导过细,说得过长,学生自主阅读、体验、交流、练习、提问、质疑过少。多数作文课,学生动笔作文时机太迟、时间太少。生命的课堂,是孩子感兴趣的,是孩子特别需要的,只有课堂里的学习方式真正发生内在的改变,学习才会变得非常有意思,非常好玩。这次看到有四人小组,六人小组合作,但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学习,师生的对话形式比较单一,交互的角度不够广阔,也缺少稳定的对话框架,学生没有充分活跃地参与进来。中肯地说,这两天,桂林的孩子,课堂表现得非常棒,表达舒展,流畅,让我们赞叹不已。现在的孩子越来越聪明,信息量越来越大,这样的孩子在课堂上应该有更广泛的自主参与,应该更充分地享受课堂的活力,所以,学习方式的转变,势在必行!只有“课堂”有灵魂了,才会拥有有灵魂的教育。全国小语会首次在全国性的观摩比赛中进行语文全领域的课堂教学展示,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创新举措,也不可避免存在这样那样值得商讨的问题。语文课堂如何更加生活化、更有趣味性、更具实效性?作文教学如何指导和展示?读写结合的课如何恰当定位目标等等,一线教师依然迷惑。

也谈体育教师的评课 第3篇

一、各个方面进行评课从各个角度入手, 全方位听评课

1. 教学目的的分析。

“目标统领课堂”。目标是人做事的内在动因, 目标越具体明确, 做事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越高效率越高, 反之亦然。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它的正确制定和达成, 是衡量课好坏的主要尺度。所以分析课首先要分析教学目标。要看教学目标是不是明确地体现在每一教学环节中, 教学手段是否都紧密地围绕目标, 为实现目标服务。要看课堂上是否尽快地接触重点内容, 重点内容的教学时间是否得到保证, 重点知识和技能是否能得到巩固和强化。

2. 从处理教材上做出分析。

“对教材的重难点的突破要有针对性”。评析老师一节课上的好与坏不仅要看教学目标的制定和落实, 还要看教者对教材的组织和处理。在评析教师一节课时, 既要看教师知识教授的是否准确科学, 更要注意分析教师教材处理和教法选择上是否突出了重点, 突破了难点, 抓住了关键。

3. 从教学程序上分析。

“教学流程不仅要清晰明了还要环环相扣”。教学目标要在教学程序中完成, 教学目标能不能实现要看教师教学程序的设计和运作。因此, 就必须要对教学程序作出评析。教学程序评析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A.看教学思路设计是否有思路, 写文章要有思路, 上课同样要有思路, 这就是教学思路。B、看课堂结构安排。教学思路与课堂结构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教学思路侧重教材处理, 反映教师课堂教学纵向教学脉络, 而课堂结构侧重教法设计, 反映教学横向的层次和环节。

4. 从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分析。

“教学方法和手段不仅要有针对性还要勇于创新”。评析教师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的选择和运用是又一内容。关注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听课时要关注教师是怎样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怎样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之间的关系。如何创设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5. 从教师教学基本功上分析。

“教学基本功是教师上好课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评析课还要看教师的教学基本功。通常, 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看示范动作。好的示范动作能够给学生树立正确的动作概念同时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看教态。据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表达靠55%的面部表情+38%的教态+7%的声音言词。教师课堂上的教态应该是明朗, 活泼, 庄重, 富有感染力。仪表端庄, 举止从容, 态度热情, 热爱学生, 师生感情交融。

(3) 看语言。教学也是一种语言艺术。教师的语言有时关系到一节课的成败。教师的课堂语言, 首先要准确清楚, 精当简练, 生动形象有启发性。其次, 教学语言的语调要高低适宜, 快慢适度, 抑扬顿挫, 富于变化。

(4) 看应变能力。教学过程中会出现很多的意外, 是否能够及时有效的处理这些意外是衡量一个教师能力重要标准。

6. 从教学效果上分析

“教学效果是评价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课堂效果评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教学效率高, 学生思想活跃, 气氛热烈。

(2) 学生受益面大, 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进步。知识, 能力, 教学目标的达成。

(3) 有效利用40分钟, 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积极性高, 学生能够在快乐的活动中掌握运动的技巧, 学生的运动负荷正常。

二、认真听课做好笔记是前提

听课是评课的前提。听课时应当做到:仔细“听”, 认真“看”, 细心“记”。这样才能及时的发现问题, 并思考自己的解决策略。

1. 仔细“听”。

俗话说, 留心天下皆学问。教师要想听课真正学点东西, 就必须做一个听课的有心人。上课教师的讲解是否精炼准确, 学生和教师的互动如何。在听课过程中要认真观察和记录。

2. 认真“看”。

学生学习习惯的规范性, 教学方法的创造性, 教学气氛的和谐性, 场地布置的合理性, 器材运用的合理性, 运动负荷的适宜性, 保护方法的安全性。

3. 细心“记”。

记录具体细节的处理, 旁注自己的理解与拓展。如, 真实的记录每个环节的时间节点, 来看时间把控如何;记录教师与学生言行的交互过程, 把握互动的内涵;记录活动的闪光点, 沉淀好做法的实质;记录活动的不足点, 去发现问题与启示, 并思考自己的解决策略。

三、讲究评课的技巧

评课效果如何, 这是个方法问题。方法得当, 效果就好。否则就会失去评课的意义, 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因此, 在评课的方法技巧上应该注意:

1. 要抓主要矛盾。

一节好课, 也不可能尽善尽美。评课中, 更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 应根据上课教师探讨的目的和课型, 根据听课的目的和要求解决主要问题, 抓住课堂教学中的主要问题进行评论。其他方面只作次要问题略提即可, 切不可冲淡中心。

2. 要采用多种形式。

评课要根据其范围、规模、任务等不同情况, 采用不同形式。对于观摩示范性、经验推广型、研究探讨性的听课活动, 应采用集体公开形式评课, 通过集体讨论、评议, 对所示课例进行分析探讨, 形成对课堂教学的共同评价, 以达到推广经验的目的。

3. 要坚持激励原则。

任何形式的听课必须坚持激励性原则。通过评课活动, 起到调动教师参与教学、研究的积极性作用。因此, 评课过程中, 既要解决必须解决的问题, 又要注意语言的技巧、发言的分寸、评价的方向和火候, 以便发挥评课的效益功能, 起到推动教学工作健康发展的作用。

综上所述, 我们不难看出评课不仅是体育教师教研活动的一种方式, 更是提升体育教师个体及群体教育教学水平的一种途径。理清评课的思路, 可以更好的使个体参与到上课、看课、评课的教研活动之中, 为提升个体的上课、看课、评课的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摘要:体育教师的上课、听课、评课是教师教学与教研活动的重要环节之一。而评课对开阔教师的教学视野, 更新教学理念以及发展教学能力, 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对初中英语骨干教师的评课研究 第4篇

【关键词】骨干教师培训班 评课活动

我借助南昌市第三届初中英语骨干教师培训班的条件,以各校推荐教龄为三年以上的初中英语教师为培训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深入访谈,实地观察,评课录像分析等方式,勾勒出个案中教师评课的实然状态。

一、研究对象是培训班的其中一组,全组教师共23人,其中指导教师2人。具体情况如下:

1.教龄方面,最长教龄为30年,平均教龄为9.5年。年龄最大48岁,最小22岁,平均年龄为29. 7岁。2.最高学历方面,硕士占8. 6%,本科占90.1%,大专占1.3%。3.职称方面,高级职称占8.6%,一级为30.4%,二级为60.8%。4.教师来源方面,来自市属学校的教师有36.3%,来自区属学校教师有54.5% 人,来自大学附中市属学校的教师有9.2%。5.教师所属学校性质方面,有来自热点学校的教师22.7%,有来自普通学校的31.8% ,还有来自城乡结合地带的45.5%。

由此可见,该培训班教师有着不同的教育经历和教学经验参差不齐以及他们各自所属学校有着不同的性质等特点,具有一定“代表性”,它承载的信息量必然多于一般学校。

二、我把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框架定为以下3个方面:

1.个案中的老师是怎么评课的?具体细化为以下问题:

(1)人员:评课人员的有何资质?由什么人组成?是否有学生参与了评课活动?(2)标准:评课人员用什么标准来评课?是经验吗?(3)内容:评课人员都评了些什么内容?——三维目标?教材处理?课堂结构?教法运用?学法指导?教学过程?教学基本功?多媒体的运用?学生的参与度?教学的时效性?(4)形式:评课活动是怎样进行的?基本程序如何?为什么?如何关注全体发言老师?在评课过程中遇到沉默的老师,关注他们为什么不发言?他们的沉默意味了什么?他们会用何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5)作用:讲课老师对评课意见有何看法?他们是如何对待别人的意见的?为什么?

2.个案中的老师喜欢什么样的评课方式?他们期望得到什么样的指点?他们对评课的应然判断?

3.个案中的老师,意见为何会出现差异?他们当下的评课知识是怎么来?

上述这些问题成了我理解评课活动实然状态的基本结构。

三、为了了解不同的评课教师意见的差异原因,我分别选取了一些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中青年教师和教龄不长的教师作为访谈对象,关注不同职称的教师、关注有不同任教年限的教师、关注在评课里被认为沉默或发言积极或发言不主动的教师以及关注来自各类热点或非热点学校的教师。一年的培训期结束了,在18次评课中,我发现以下一些问题:

1.评课老师的关注焦点落在授课教师的课程设计、学生的参与度、教师的基本功、教学过程和多媒体等等。从关注的频率来看,依次是:教学过程(27次)、教师基本功(25次)、学生(21次)、课程设计(16次)。由此,我们评课的重心在教师和教。

2.重“教学”轻“课程”。教师不只是课程的实施者,更应该是课程的开发者。评课不能只关注“课程的运作”,而忽视“课程的准备”,教师不仅应关注“怎么教”,更应该思考“教/学什么”。課程先于教学,教学内容先于教法。但是由于长期以来,教师课程意识不强,课程设计被放在了不重要的位置,似乎课程内容已经被规定了,不需要教师去进行太多的思考,教师自动放弃了对课程开发的权利。正因如此,教师的课程开发与整合的能力缺失。

3.“线性的”评课程序。从评课的时间分析来看,重在议课,相对轻视教师的评课后反思,忽视上课教师的声音甚至辩解。而且,由于缺少几轮的循环,很难保证教师是否真的在评课中成长。虽然课后有授课教师的反思,但是却无法保障评课建议真正贯彻到以后的教学,这从后面上课的一些教师对前面的评课点评并未落到实处就能看出问题来。

4.评课的全体参与性不高。集体评课时,听评课的教师往往更多地保持沉默,非到不得已时才发表意见。一些教龄比较长的教师还能主动发言,教龄较短的教师往往要被点名后才被动发言,问起原因认为自己经验不足,认为会不会评课和自己教学经验丰富与否有很大关系,还有性格原因等多方面的原因,从而影响到了评课的效果。

5.评课缺乏对话性和生成性。由于评课成了自说自话,没有交锋,没有对话,因而缺少生成性。同时,由于聚焦点多,发言略显凌乱。

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我个人认为在今后类似的培训班听评课活动,我们可以多关注教师的备课,以4-5位教师为一小组,以小组备课的形式大家共同参与、合作学习;评课者与上课者需要对话,才能了解教学设计的意图;培训班的听评课是一个循环进行的行动研究的过程,它需要连续跟进。听评课中指导教师应多给学员一些听课策略和任务,让他们带着任务去观课;适当引导学生参与评课,及时反馈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建华.课堂教学评价维度探析[J].新课程·中学,2009.

[2]章文夫.简析听评课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师,2010.

听青年教师课后的评课 第5篇

为进一步提高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业务素质提高,近日,后村中心小学积极组织青年教师开展听评课活动,让课堂成为青年教师施展才华的舞台,让每一位青年教师都充分的展示出自己的教学水平和魅力。

本次听评课,有校长牵头,教务处负责落实,统一制定了“备课—上课—点评—反思”的研讨模式,同时我们要求青年教师人人参与听评课,学校领导和指导老师跟踪点评。先由青年教师上课,听课结束,马上组织听课教师针对本节课进行点评和研讨,最后由上课教师根据评课建议再次修改整理教案,并写出课后反思,听课教师写好听课反思。

本次听评课活动,不仅是对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一次检阅,还大大提高了校本教研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青年教师中掀起了关注课堂教学,开展课堂教学达标的热潮。(后村中心小学)

后村镇宅科小学

认真开展一小时阳光体育活动

为了认真贯彻实施《日照市教育局关于切实 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实施方案》,努力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让学生健康地成长、快乐地学习,后村镇宅科小学充分利用学校现有条件,认真扎实的开展一小时阳光体育活动。

活动具体安排除了每天上好体育课和认真做好两操外,学校结合实际开展了打乒乓球、跑步、跳绳、打羽毛球等生动有趣的体育锻炼活动,学校除了要求班主任做好记录外,还不定期进行抽查,保证活动的正常扎实开展。

通过实施每天“阳光体育活动一小时”以来,学生身体素质得到了普遍提高,学生的精神面貌、学习效率也都得到了极大改善,促进了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和家长的高度赞扬。(后村镇宅科小学)

开展“拒绝零食,关爱健康”活动

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营造美好、舒适而又干净的校园环境,碑廓中心小学少先队大队部于近日广泛开展了“拒绝零食进校园”主题教育。

首先,该校少先大队部首先利用国旗下讲话、黑板报、班队会等各种形式对学生进行食品卫生知识宣传,鼓励学生通过搜集资料,了解零食给大家带来的危害;其次,各中队开展了“与零食说再见”的主题班队会活动,让大家了解了零食的不正当生产途径及危害性,呼吁大家与零食说再见,还校园以美洁;第三,要求学生不随意向家长要零花钱、不带零花钱到学校、不带零食进校园、不在学校门口摊点买零食;第四,组织每个中队观看贫困山区学生的生活照片,给孩子们心灵的触动,要将零花钱花在恰当的地方,不再将钱浪费在零食上。第五,组织学生互相监督,约束学生吃零食。

对教师的评课评语 第6篇

整堂课思路清晰,环节紧凑,重难点突出,设计合理,学生的课堂习惯非常好,每个人都能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中,课堂效果较好。

老师利用情境引导学生学习新知,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激起,有许多地方值得学习。

老师在教学新知时循循善诱,让学生学习起来毫不费力,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教学设计很好,引导得也很到位,同时还让学生体会到学生与生活的联系。

上一篇:学生成绩分析报告下一篇:班组管理人员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