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教育课程输出

2024-08-01

特色教育课程输出(精选8篇)

特色教育课程输出 第1篇

新课程下英语教学的输入与输出

摘要:成功的输出是建立在足够的可理解输入的基础之上,不以输入为基础的输出不可能是有效的输出。在中小学外语学习的初学阶段,语言输入量需大大多于输出量。教学应该把对语言的吸收与感受放在语言表达之前,应该体现“听读领先,说写跟上”的规律。

关键词:有效教学; 语言输入与输出;点读技术

一、引言

语言的输入是输出的前提,小学英语教学,可以从语言的有效性输入着手,设置真实的语境,结合模块话题,巧妙设计教学,做到语言材料的输入有效、高效,进而提高英语教学的实效性。传统的英语教学是应试教育,实行的是“填鸭式”教学,教师在课堂上是主体,从头讲到尾,硬把知识“灌”给学生,从不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这种“重知识轻传授,轻技能训练;重详细讲解,轻反复练习;重书面练习;轻口头练习;重语法分析,轻语法使用;重掌握规律,轻掌握实例。”的教学模式扼杀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出的是高分低能的学生。

新课程实施以后,一线教师们纷纷转变观念,把“教师为主体”变成以“学生为主体”,学习从“怎样教”转变成“怎样学”。但长期以来,传统的应试教育影响着教师们的观念,教师们总是穿新鞋走老路,课堂上学生都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可让他们真正的开口的话,他们却有话想说却不知该从哪儿说起,甚至不知道该怎样表达自己。

根据语言输入输出理论,本文认为,传统英语教学忽视了语言的输出,而新课改实行后,虽对语言输出有了一定的重视,却不知道输出是以输入为基础的。光强调输出是不行的。学习英语应先有知识的输入才会有语言的输出。知识的输入是输出的前提条件,语言的输出离不开知识的输入。学生知识积累的少,输入的太少,当然也就不会有语言知识的输出了。本文从课文教学中语言材料的输入入手,结合教学实例阐述对语言材料的有效性输入,并将其运用到英语听力、口语、阅读教学中,达到有效、高效的输出。二、语言认知规律

1.输出能引起学习者对语言的注意

在使用目标语的过程中,学习者可能会遇到语言问题,从而使他们注意到他们所不知道的或者只知道一部分的目标语知识。二语学习者在使用二语的过程中注意到他们语言知识的缺陷。语言输出不仅能使学习者注意到语言缺陷,还能使其在改正语言问题的同时提高语言水平,逐渐使目标语达到本族语的输出流利程度。

2.输出能对目标语进行假设检验

学习者书面和口头的目标语错误揭示了他们对目标语运用持有假设,要检验某一假设,学习者必须进行口头或书面表达。在课堂教学中,非本族语使用者之间的交际互动所提供的意义协商的机会远比非本族使用者和本族语使用者之间的互动提供得多,课堂中的小组讨论活动有助于语言的意义协商。同时,学习者还可以从交谈对象的反馈中得到语言信息,从而修改语言输出。

3.输出具有元语言功能

输出的第二个功能是输出能对目标语进行假设检验。其实,输出本身就是学习者持有的假设。然而,在某些情况下,学习者并不会表现出这些假设,而是用语言对假设进行反思,这种层次的输出就代表了其元语言功能,即用语言反思语言,使学习者控制并内化语言。Swain.(1993)认为,语言的输入和输出在习得过程中同等重要,输出同样能够促进语言的习得。

三、英语有效课堂的输入与输出

将语言输入输出理论运用在英语听力、口语、阅读、写作等教学中将能大大改善教学。

1、听力课的输入与输出 根据相关课题调查,(朱晓燕,2006,2007),教师们普遍反映,相对于其他语言技能教学的技巧(读、写、说),听力教学最常见。老师们认为,教听力是轻车熟路,似乎问题不多,认为帮助学生解决听力的最大障碍,就是听力材料中得背景知识以及出现的生词,只要学生单词量足够大,能够辨认语音、猜测词汇、理解语法,他们做听力就没有困难。

Hammer(2000:98-99)认为听力活动与说、读和写三项技能相比有其特殊性。听力理解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人的紧张、焦虑、恐惧、等不良的情绪会对语言信息的输入造成障碍。

在听力教学中,学生常常反映听力材料语速过快,语音含糊不清,经常感到神经过度紧张。一遇到听不懂的单词就卡了起来,以至于影响对这个听力材料的理解。教学中,老师常常把听力教学的目标混淆,把听力课理解为听力测试,忽略了听力中猜测生词、判断语气、推测说话者意图和预测结果等技能的训练。认为听力就是被动地接受性语言输入技能,只要学生多听就可以,老师不需要花太多得力气。

听力是英语交际能力中的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听力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听力活动感知语言的形式、意义和功能,进行大脑内化和加工,为语言的运用提高前提。因此,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足够量的语言输出信息,语篇贴近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贴近学生英语学习现有的水平,且应题材广泛表现形式多样,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与兴趣;教师还要注意对所听的知识进行思考,看看听力难易程度是否适中,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听力材料进行整合,使之适合学生现有英语的知识水平。听力之前,教师应该利用图片给学生简单的介绍一下听力材料,谈谈听力的要求,让学生感知接下来要做什么、该怎么做。听中在关键词或者难一点的语句出停顿一下,给学生时间理解材料内容。听后根据学生获取的信息,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完成,巩固所听知识。最后让一部分学生做口头对话操练、复述听力材料等。听前是知识地输入,听中是知识地内化,听后是知识地输出。

2、口语课的输入与输出

学习中,我们的学生常常都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有话却不知道从哪儿说起,不知该怎样表达,追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学生平时语言积累的少,输入量不够,才导致没有输出、没有习惯英语思维。如果学生对所知识理解不够,便是一种无效的输入,是很难引起学生的注意得。即便是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学生也很难把所学过得知识进行内化、加工,更不要说把知识进行灵活运用了。胡春洞等人认为应以听为先原则:“由听到说,以听待说,以听促说,听说结合”(1990:144)这一原则有着坚实的理论支持和实践证明,影响最大的理论支持可算是Krashen(1982)有关语言的输入假说。这一假说认为,流利的口语无法传授而只能靠学生自己习得,通过对语言输入的理解自然而然的显现出来(见Richards与Rodgers 2001:182)。有了足够量的听力训练,也就有了足够量的语言输入,说的能力自然就会形成。

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把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清楚,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加工处理、调整,使之符合学生的心理认知水平和学习者现有的知识水平,更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

语言的输入是语言输出地必要条件。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一直是以教师讲解为主,大部分教学都是以翻译为主,习题练习为辅,学生很少有机会和环境使用所学过的知识进行交流。尽管学生学了很多语法知识,记住了很多单词,能考出比较高的分数,却不能在实际的语言交流环境中说出流利的话语来。高分低能和哑巴英语现象比较严重。语言具有交流性,因此,应注意学生口语的训练。

首先,在课堂上,教师首先要有一口标准、流利的语音,让学生感知和模仿。其次,语言的学习同时也需要大量的知识积累。教师可让学生多接触各种各样的语言文字,语音材料,让学生反复地阅读、反复地听、反复地模仿,以此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兴趣。只有拥有足够的语言输入方可有语言的输出。

其次,课堂上,教师还可通过朗读、背诵、造句、翻译、替换练习、角色表演等形式对学生进行语言的输入,根据学生情况和课文内容选择不同的操练形式,通过反复强化练习提高学生对语言的熟练程度,为语言的输出做好准备。而讨论、讲故事、辩论、演讲、角色扮演、配音等则是口语的输出形式。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上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语言环境,在知识地输入过程中,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学生身边的人和事相联系,引起他们的注意,才能为语言的进一步加工处理提供条件。

3、阅读理解课的输入与输出

四、结语

听、读是知识的输入,说、写是知识的输出。输出信息的大小取决于输入信息的多少,只有大量的输入才会有一定的输出。做为一名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对学生听、说、读、写四项技能的培养,学生在良好的学习策略指导下进行高效的学习不仅培养了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还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参考文献

1、Gass S.Integrating research areas : A framework for second language studies[J].Applied Linguistics, 1988(9):198-217.2、胡春洞,1990,《英语教学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第64页

3、Krashen.S.D,1985, The Input Hypothesis: Issue and Implication.London: Longman.4、Swain,M.1993 The output hypothesis:Just speaking and writing aren`t enough.The Canadian Modern Language Review.5、Krashen.S.D.1982.Pricin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tion.Oxford : Pergamon Press.6、朱晓燕,(2006),“广州市初中英语教师教学观念调查与分析”,《中小学外语教学》,2006年第10期

7、朱晓燕,(2007),《中学英语单元课型教学行动研究》,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8、Hammer, J.How to Teach English.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pp.98-99

特色教育课程输出 第2篇

威信县扎西镇人民政府副镇长张琦

摘要:农村劳动生产率日益提高、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农民外出务工成为一项较为理想的选择。在这样的背景下,提高外出务工人员技能、打造劳务输出特色,这对于提升外出务工人员的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城镇化进程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此,我们要扮演好促进者的角色,积极搭建服务平台,建立管理服务体系,打造优质培训平台,优化输出结构,做好法律支持服务。

伴随着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农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大量劳动力从农业劳动中解放出来。其中,一部分人选择进入城市务工,这一方面可以提高自身的收入,另一方面又可以解决城镇化进程中劳动力不足的问题,这对于农村和城市的发展都是有利的。扎西镇2012年底,总人口117707,其中16—45周岁58400人,外出务工人员21912人,外出务工收入占农民家庭纯收入四成以上。但是,农民进城务工也不是一帆风顺的,素质和技能已成为大多数务工者外出务工的最大障碍。因此,劳务输出工作要采取多项措施,尽可能地提高外出务工者的技能,积极打造劳务输出特色。其中,从管理服务体系构建、优质培训平台打造、输出结构优 1 [1]

化、法律支持服务体系提供等方面入手成为现实的选择。

一、提高外出务工人员技能的重要性

(一)提升外出务工人员的竞争力

提高外出务工人员技能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提升了外出务工人员的竞争力。外出务工人员是从农业劳动中解放出来的,他们在原来的农业生产中可能是一把好手,但是,要到一个新的环境中、开始新的工作,这可能就是一个挑战。如果不进行任何的培训,那么,这些人员到城市也可以工作,但是,这些工作一般都是纯体力劳动,比如送桶装水、搬运工、餐馆杂工等,体力耗费大、工作环境不好。而且,从事这些工作很难获得成长和上升的空间。因此,要想帮助务工人员更快地融入城市工作和生活,在外出务工之前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提升其工作技能就成为必然的选择。通过完善的培训,务工人员掌握了某一方面的工作技能,到了工作岗位能够很快地适应,他们成长的空间就会变大。这些人也极有可能成为未来返乡进行创业的人员,因此,提高外出务工人员技能非常重要。

(二)增加农民收入

提高外出务工人员技能还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近年来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镇居民占人口比例不断提高。但是,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仍然很重要,农村和城市之间的收入差距也客观地存在着。如何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

平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任。要提高农民收入,那就得提升农民的技能,在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情况下,不可能还像原来一样,所有的农村劳动力都投入到农业生产中,都指着农作物来生存。农村富余劳动力输出,使这些人进入到城市,填补到那些急需劳动力的岗位。这样,这部分人员就可以获得相对于原来农业劳动要高的收入。而且,相对来讲,进入城市也面临更多的选择和机会。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提升外出务工人员技能还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为农民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

(三)推进城镇化进程

提高外出务工人员技能还可以推进城镇化的进程。近年来,城镇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大量的人口涌入城市,城市本身也以飞快地速度发展,近年来更是达到了每年超过10%的速度。那么,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城市本身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城市公共服务跟不上需求、城市一些产业缺乏劳动力等。对于劳动力匮乏这一点,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因此,提高外出务工人员技能可以填补城市发展急需的岗位的劳动力缺口,推进城镇化的进程。

二、提高外出务工人员技能 打造劳务输出特色的途径

(一)积极搭建服务平台 建立管理服务体系

要提高外出务工人员技能、打造劳务输出特色,首先就要积极搭建服务平台,建立管理服务体系。政府的作用主要

是服务,为外出务工人员管理的各个环节提供好服务。这一服务体系建设主要包括建立好务工人员资源信息平台、建立与市场衔接的需求就业信息平台、大力培育各类劳动中介服务组织和劳动经纪人、建立城乡统筹的劳动力就业市场。实际上,就是要求我们要构建外出务工前、外出务工中、外出务工后等全方位的服务体系,在外出前帮助外出务工人员掌握就业需求情况、在外出务工中帮助务工人员解决碰到的问题、在外出务工归来时也要帮助这些人员解决现实的困难或者提供返乡创业的条件等,解决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

(二)加大投入力度 打造优质培训平台

针对扎西镇农村初高中毕业生和青壮年劳动力多数愿意外出打工的客观实际,把大力培育新型农民作为战略性工程来抓,实施新型农民培训工程,按照接轨市场、扩大规模,打造品牌、提高质量的原则,充分利用现有政策,积极开展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工作,采取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培训、统一组织等措施搭建培训平台,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迫切需要的劳动技能、生产安全、法律法规知识、城市生活常识、择业意识等方面的培训,提高现代农民的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

(三)做好调研 优化输出结构

为切实提高输出外出务工人员整体素质,优化输出结[2]

构,不断加大对外出务工人员的培训力度。首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订单为前提。依托县、镇学校等培训基地,采取长期与短期、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等形式,对用工量较大的汽车驾驶、挖掘机驾驶、电子电工维修、钳工、焊工、家政服务、酒店服务、保安等行业开展技能培训,建立技能档案,增强外出务工人员的工作能力和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使受训外出务工人员掌握一技之长闯就业市场。其次,建立健全了“先培训后转移、先培训再上岗”制度,加快外出务工人员由体力型向技能型、智能型转变,保证了外出务工人员到用工单位后能很快胜任岗位工作。

(四)对症下药 做好法律支持服务

外出务工人员因为不懂法律知识,对《劳动合同法》等了解不够,不能很好地进行维权。在碰到问题的时候,要么是自认倒霉,要么就是通过极端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这两种都不是理想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因此,在大力开展外出务工人员就业技能培训的基础上,还利用广播、电视等媒体,采取印发资料、现场培训等形式,对广大务工人员全方位地开展权益保护、法律知识等方面的培训,发挥职能部门的组织、宣传、权益维护等优势,为广大外出务工人员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提供了有力保证。

我们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总量不断加大,但是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观念不新、文化水平不高,没有职业技能,务工收

入不高、不稳定等,这些成为困扰着务工人员和劳动力输出地政府的重要问题。而且伴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升,城市就业岗位对就业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积极提升务工人员技能、打造劳务输出特色成为理想的选择,而这一问题的解决需要完善的外出务工人员服务体系、科学的外出务工培训、劳动力输出结构的优化和法律支持服务体系的完善来做支撑。因此,这需要政府主导作用的发挥,也需要社会各界,包括培训机构、务工者本人等多方面的配合。

参考文献:

[1] 吕丽霞.素质和技能成为外出务工者的最大障碍

特色教育课程输出 第3篇

关键词:输出驱动假设,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一、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中明确指出:“提高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文秋芳教授在2013年4月的全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发展学术研讨会上强调“输出驱动”是社会需求、学生需求同时也是学科需求。从语言知识在社会和职场上的应用看, 一定更注重的是语言的输出能力。

二、输出驱动假设

1995年, Swain等人首次提出输出假设。该假设认为, 在输出活动中, 因需要将思想表达清楚, 学生必须有语言的构建、尝试和修改的过程, 当输出遇到困难, 学生更注意相关表达形式和语言规则, 从而提高和改进学习者语言的流利程度, 增强其对语言的敏感性, 帮助学习者验证关于语言表述的假设, 有助于学习者反思及内化语言。

输出驱动假设是文秋芳教授在输出假设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其基本理念是:输出既是目标又是手段, 是促进吸收和内化的手段;输出是学生未来要面对的实际问题, 学习的过程中以输出为驱动一方面能促进学习的主动性, 另一方面又能提高学习效率, 对学生未来的发展也将起着实效的作用。

三、基于“输出驱动假设”的多模态互动混式教学

1. 基于“输出驱动假设”的任务型教学法

任务驱型教学法是教师在教学设计的过程把安排在具体的任务中, 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理解掌握学习内容。而基于“输出驱动假设”的任务驱动教学法是让学生以任务为驱动, 以输出为目标, 在学习者以输出完成任务时, 就解决了对新内容的吸收与内化, 同时过程中也是逐渐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另外也让学习者对学习目标、重点、难点有着更明确的认识, 必然收获更理想的学习效果。

测试和评估也是教学的一部分, 在测试和评估中发现教学效果的缺陷和不足, 及时的修正和改进。教师和学生都要做出回顾和反思, 形成输出-反思-再输出的过程。

2. 基于“输出驱动假设”的探究式教学法

探究式教学是指学生在学习时, 教师以问题为导向, 有逻辑、有目的提供一系列的问题, 学生通过查阅读、研究、讨论等方式去解决问题, 同时发现并掌握相应的知识的一种方法。基于“输出驱动假设”的探究式教学法的指是在教师的宏观指导下, 学生自主的, 或独立或团队地解决问题。教师是引导者, 学生是过程中的探究者。探究式教学和学习的核心内容是问题的题设, 因为整个学习的过程都是围绕问题展开的。从教学的角度讲, 教师问题的设计需要根据教学大纲、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设计难度适中、逻辑合理的问题。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教师要给予学生指导和帮助, 首先设计合理的学习计划, 选择恰当的学习方法, 并指导、规范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通过探索、研究自主完成资料整合、得出答案和结论的过程。同时, 教师要及时指导学生在这一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给予指导。

3. 基于“输出驱动假设”的“互联网+”式教学法

在信息技术发展飞速的今天, “智能”的力量正在影响和重塑教育的大环境及教育的形态,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必然给教育变革提供技术上的有力支撑。“互联网+”中的互联网是指一种以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 而“+”是代表互联网对其他各行各业的催化作用, 当“互联网+”遇到教育的时候, 互联网对教育变革作用也体现得很明显, 尤其面临现在的学生群体都是数字时代的“原住民”——90后的一代。在“互联网+”的教育背景下, 传统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学生不受时空限制进行个性化、差异化学习的需求。构建“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的多元混合教学模式”, 在多元互动学习环境下, “移动学习和泛在学习”的构建已然成为教学和学习的必然趋势。

实施基于“互联网+”的混合式教学模式, 首先要了解学生学情, 解决学生学习意愿问题, 使其形成积极的内部驱动力;其次要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 激励学生有意识地主动参与输出, 实现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 并且可以在师生分离的情景下, 适时的实现人机互动, 互联网技术必然是教育发展的促进手段。

结束语

当前大学英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学生的学习目标不明确, 学习方法不科学;教师的教学理念不到位, 教学评估不合理。在这种宏观环境下本文以“输出驱动假设”为理论框架, 针对大学英语读写课程, 探索符合当代大学生发展需求、社会进步需求以及学科发展需求的多模态互动混合式教学模式。旨在丰富学生的语言输入, 多方位的刺激和增强学生的语言输出的效度, 优化大学英语读写课程的教学模式、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 2011.

[2]刘丹丹, 董剑桥.大学英语泛在化学习环境的建构与管理[J].中国教育学刊, 2013.

特色教育课程输出 第4篇

关键词:商贸日语课程;人才培养;一专多能

1.在高校开设商贸日语的必要性

为了更好的促进中日经济发展和文化的广泛交流。在高校中更多地输出日语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在高校日语专业中课设商贸日语课顺应了市场经济的发展也是日语专业教育通识教育的发展趋势。1)根据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最能真实有效地反馈日语教学情况。以待指导今后的教学方法和内容等。在我校对近三年来对毕业生的就业去向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对于商贸日语知识感觉明显知识不足的学生比重逐年增加:2012年所占比重为85.6%、2013年比重为86.5%、到了2014年比重高达90%,可见商贸日语课程的必要性,课程也需要不断做出调整。对于毕业生从事职业的调查表显示毕业后从事商贸日语翻译的学生比重非常大。2012年从事商贸日语翻译工作的毕业生人数占总人数的70%、2013年为72%、2014年为78.逐年递增的趋势足以证明商贸日语课程在日语专业教学中开设的必然趋势,而且还需要进行完整调节。

2.一专多能人才的相关解释

对于一专多能的具体的定义现在还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根据坐标曲线我们也不难理解这个词的含义。我们把横坐标标为技能与知识储备的类型;用纵坐标来显示技能和知识储备的程度,那么我们每一个人才在坐标上就呈现为具有水平宽度和对应横坐标有不同高度的曲线。那么这条曲线和横坐标绘成的面积图就表示这个人才综合知识和能力的大小。那么就能结合这张综合能力的构图曲线和面积来解读人才的类型。假若这个结构图显示横坐标宽而纵坐标低整个面积宽却平缓说明这个人才是具有多领域的技能和知识被我们统称为“通才”;如果结构图显示横坐标窄而纵坐标的高度高总体呈现窄而高,那么我们通常把这种人才叫做“专才”。

可想而知,通才和专才是相对而论:首先,如果扩大面积,那么通才也可能成为更多领域的专才;如果最小面积范围,那么专才也可能成为特定的领域通才。再次:假若面积不变,也会有介于通才和专才之间的其它类型人才,专亦通,通亦专。如果使专才曲线较搞的位置变得更宽,或在高起的临近区域出现新的高起,那么就在通才和专才之间出现了更多的重叠那么这样人才便成为“一通多专”。

高校中,一专多能的人才的培养是需要加强的。以日语语言专业为例:“专”则指具有扎实的日语听说读写能力,可单单拥有语言知识和技能是远远满足不了社会多人才的需求,还需要掌握以专业为核心,掌握其它和专业想对应的其他职业技能。比如本文所指出的设置商贸日语课程使学生在具有一定高度的相关领域开启新的高度,这就是对于日与人才的一专多能。

3.商贸日语课程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及学时设置

教学内容:1)有关商务实践会话:课堂上经教师讲解基本的常用商务句型后设置本课相关商务情景,让学生分角色表演。切身实际地让学生扎实掌握句型和表达方式外,进入商贸语言环境,在表演中既更多更好地掌握了语法语音和单词量等语言知识也大量的输出日语,从而是学生更好地了解日本人的思维方式和说话节奏,为后禁图外企做好铺垫。2)实践商务礼仪:课堂上给学生讲解详细的日本企业的礼仪,比如接到电话时、接人待客时的礼仪规范;敬语和谦语的应用等;课下学生根据教科书的内容再次思考日本公司的基本企业文化精神。3)信函:教师介绍不同种类日本商务信函的书写格式、基本功能、书写要领,郑重表达方式,让学生自己编写。4)贸易实务:在日语专业高年级可以给学生灌输国际贸易有关概念、相关理论、贸易准则、常识和惯例、术语的日语表达方式。

教学对象:日与语言专业中高年级的学生,和具备一定日语语言基础的国际贸易相关专业学生。

学时设置:信函部分9个课时;会话部分9个小时;商贸贸易实务8个学时;礼仪部分5个学时,每堂课都要给学生说日语的实践实践教师进行纠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改善商贸日语课程存在问题,促进一专多能人才培养

4.1商贸日语课存在的问题

教材的缺陷和弊端严重:教材的编写对商贸日语的使用技巧和知识介绍上缺乏循序渐进;还有的教材偏重会话能力,内容上却没有和实际的商贸情况不太吻合,甚至已经跟不上现代贸易的情况。学时少:日语专业一周也只上一两个学时,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根本不了解的商贸知识还要课堂实践练习,导致课程进度进展很慢,学生无法完全消化所学知识。教师能力有待提高:教师具备语言能力和教授能力,但是也同样缺乏真正商贸的实战经验,所以教师要具备更好更快的接受新的理论知识、把握运用好商贸日语才能带动学生学习。

4.2完善课程教学方法以促进一专多能

在教学实践中遇到问题解决问题是教师的基本素养,下面说几点完善商贸日语课程的方法:首先作为教师要具有日语专业水准还要不断提高商贸日语相关知识,时刻关注商贸和经济,学习有关理论,再把理论和商贸实际结合,领会商贸内涵从而精心设置教学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再次可以把学生的切身利益放为前提,多带学生观看商贸日语工作过程映像,让学生产生兴趣和就业紧迫感,更好的配合教学课堂,达到学习效果。

5.小结

高校日语专业的学生中有太多专才,他们日与语言知识精通,但是社会越来越需求一专多通的人才,尤其是外企,所以在高校中开设商贸日语课程是必然的,也是社会发展做需求的。商贸日语课程虽然存在问题需要改善,在实践中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方法,让更多的高校毕业生成为一专多通人才,具有专业素养也有商务能力,进入企业过度顺利。(作者单位:衡水学院分院)

参考文献:

[1]《我要进外企,学商贸日语》,王国华,2012-06-01,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商贸洽谈日本语》,罗萃萃,2008-01-01,中国科技技术大学出版社

[3]《中国人才发展报告》,潘晨光,2012-08-0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特色教育课程输出 第5篇

从教师的教学现状来看,我们一直强调英语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主角,但在实际的英语教学中,受限于多种因素,在大部分的课堂教学时间里,教师的课堂讲解仍旧占据绝大部分的课堂时间比例,而在有限的每周90分钟的视听说课堂上,学生能够实时进行有效语言训练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视听说课堂上形成了听力“一枝独秀”的局面,听的比重很大,说的比重很小,所以视听说课的教学现状是重输入,轻输出。

从学生的学习现状来看,由于独立学院的生源有其特殊性,不同于一本、二本的学生。我院的一部分学生英语基础薄弱,词汇少,不会读,语法差,自律性差,缺乏自主学习意识,学习热情缺失,动力不足,学习目标不明确,听不懂,说不出,形成了“哑巴英语”和“聋子英语”的现象。在英语课堂上,能够独立用英语即兴表达的学生每个班中寥寥无几。所以,视听说课的学习现状是在输入和输出方面都存在很多的问题,亟待解决。

二、“输出驱动假设”与视听说课程教学

就学习群体而言,文秋芳教授提出的“输出驱动假设”理论适合于中、高水平而不太适合初学者或水平比较低的学习者。就学习环境而言,该理论要求正式的外语课堂教学,一些非正规外语教学环境不适用此假设。就输出的界定而言,该理论中的输出既涵盖了对语言学习者说和写的能力的培养,同时也重视对语言学习者口译与笔译技能的提高。

大学英语视听说课程涵盖了语言输入和语言输出两个方面,如何在“视”和“听”这两个语言输入的环节后有效地进行“说”这个语言输出的环节一直是困扰大学英语视听说课堂的难题之一。在课堂教学比例中,输入过程(视和听)的教学时间远远多于输出过程(说)的教学时间。从心理语言学角度来看,文教授的“输出驱动假设”理论认为输出对语言学习者的外语能力的提高产生的驱动力更强,所以在视听说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输出所产生的强大驱动力提高学生口语输出的准确性、流利性和高效性。

三、基于“输出驱动假设”的大学英语视听说课程教学模式

1.基于“输出驱动假设”的任务型教学法的课堂教学设计模式。在任务型教学法中,学生是中心,任务是动力,在模拟真实的任务情境中,学生在完成一个个的学习任务的过程中获取新的知识,学到新的技能。以《新世纪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第二版)第二册中第三单元Let’s Eat!为例,基于“输出驱动假设”的任务型教学法视听说课程设计如下:

在语言输入阶段:教师提供相应素材(文字资料、视频资料、网址等),布置学习任务,学生查找资料,整合资料。具体为:(1)给学生提供和食物有关的英语词汇和有用表达;(2)给学生布置查找The Slow Food Movement和Foods of the Southern United States有关内容的素材的任务;(3)给学生布置合理饮食、健康饮食的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任务;(4)给学生提供视频和网站资料;(5)学生以个人或小组形式查找所需素材;(6)学生整合相关素材,做好教师布置的各项输出任务准备。

在语言输出阶段:学生根据学习素材和教师的要求,通过多种形式展示学习成果,教师作为学习成果展示(语言输出)的检测者、讲评者和助力者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具体为:(1)进行与食物词汇有关的词汇小竞赛;(2)每个小组做一个和The Slow Food Movement或Foods of the Southern United States有关的PPT并展示给其他小组;(3)每个小组做一个和食物有关的情景小短剧;(4)各小组成员之间或组与组成员间进行自评或互评;(5)教师对本课主题做总结并与学生进行相关的互动交流。

2.课后形成性评价模式。基于“输出驱动假设”理论,输入是输出的前提,有效的输出必需要有大量的输入性学习材料作为基础,学生在课前和课后要进行大量的输入与输出材料的练习。为保证输入与输出的有效性和高效性,教学评价是必要手段之一。形成性评价是教学评价的方式之一,侧重点在于对整个学习活动过程的评价,主要包括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和教师评价三种方式。学生自评:为保证学习效果,学生要制订相应的学习任务小卡片,卡片内容分为课前和课后两部分,内容包括教师布置和学生自己制定的,以便于进行监督和评价。生生互评:每个班级分成几个学习小组,生生互评可以是组内各成员间,也可以是组与组成员之间的互评,对彼此的学习预期目标、学习任务、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进行互评。教师评价:教师从出勤情况、课堂参与度、课前和课后学习任务完成情况、团队协作能力等几个方面给出A、B、C三个等级的综合评价。

四、结语

该教学模式给英语教师的课堂教学带来了很多启示。既不能重输入,轻输出,也不能轻输入,重输出,输入与输出同等重要。输入与输出之间是相辅相成、辨证统一的关系,输出是输入的目的,输入是输出的前提。教师要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在给学生提供综合、全面、高质、高效的输入性语言材料的同时,更要为学生创设更多的语言输出机会,强化语言输出。

摘要:本文从分析独立学院大学英语视听说课程的教学与学习现状入手,以文秋芳教授的“输出驱动假设”理论为基础,探索一套全新的以输出为导向,基于任务型教学法的视、听(输入)与说(输出)并重,课后形成性评价为主的视听说课堂教学模式。

关键词:独立学院,输出驱动假设,任务型教学法,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特色教育课程输出 第6篇

【关键词】独立学院 输出驱动假设 任务型教学法 教学模式

一、大学英语视听说课程教学与学习现状

从教师的教学现状来看,我们一直强调英语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主角,但在实际的英语教学中,受限于多种因素,在大部分的课堂教学时间里,教师的课堂讲解仍旧占据绝大部分的课堂时间比例,而在有限的每周90分钟的视听说课堂上,学生能够实时进行有效语言训练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视听说课堂上形成了听力“一枝独秀”的局面,听的比重很大,说的比重很小,所以视听说课的教学现状是重输入,轻输出。

从学生的学习现状来看,由于独立学院的生源有其特殊性,不同于一本、二本的学生。我院的一部分学生英语基础薄弱,词汇少,不会读,语法差,自律性差,缺乏自主学习意识,学习热情缺失,动力不足,学习目标不明确,听不懂,说不出,形成了“哑巴英语”和“聋子英语”的现象。在英语课堂上,能够独立用英语即兴表达的学生每个班中寥寥无几。所以,视听说课的学习现状是在输入和输出方面都存在很多的问题,亟待解决。

二、“输出驱动假设”与视听说课程教学

就学习群体而言,文秋芳教授提出的“输出驱动假设”理论适合于中、高水平而不太适合初学者或水平比较低的学习者。就学习环境而言,该理论要求正式的外语课堂教学,一些非正规外语教学环境不适用此假设。就输出的界定而言,该理论中的输出既涵盖了对语言学习者说和写的能力的培养,同时也重视对语言学习者口译与笔译技能的提高。

大学英语视听说课程涵盖了语言输入和语言输出两个方面,如何在“视”和“听”这两个语言输入的环节后有效地进行“说”这个语言输出的环节一直是困扰大学英语视听说课堂的难题之一。在课堂教学比例中,输入过程(视和听)的教学时间远远多于输出过程(说)的教学时间。从心理语言学角度来看,文教授的“输出驱动假设”理论认为输出对语言学习者的外语能力的提高产生的驱动力更强,所以在视听说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输出所产生的强大驱动力提高学生口语输出的准确性、流利性和高效性。

三、基于“输出驱动假设”的大学英语视听说课程教学模式

1.基于“输出驱动假设”的任务型教学法的课堂教学设计模式。在任务型教学法中,学生是中心,任务是动力,在模拟真实的任务情境中,学生在完成一个个的学习任务的过程中获取新的知识,学到新的技能。以《新世纪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第二版)第二册中第三单元Lets Eat!为例,基于“输出驱动假设”的任务型教学法视听说课程设计如下:

在语言输入阶段:教师提供相应素材(文字资料、视频资料、网址等),布置学习任务,学生查找资料,整合资料。具体为:(1)给学生提供和食物有关的英语词汇和有用表达;(2)给学生布置查找The Slow Food Movement 和Foods of the Southern United States 有关内容的素材的任务;(3)给学生布置合理饮食、健康饮食的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任务;(4)给学生提供视频和网站资料;(5)学生以个人或小组形式查找所需素材;(6)学生整合相关素材,做好教师布置的各项输出任务准备。

在语言输出阶段:学生根据学习素材和教师的要求,通过多种形式展示学习成果,教师作为学习成果展示(语言输

出)的检测者、讲评者和助力者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具体为:(1)进行与食物词汇有关的词汇小竞赛;(2)每个小组做一个和The Slow Food Movement 或Foods of the Southern United States 有关的PPT并展示给其他小组;(3)每个小组做一个和食物有关的情景小短剧;(4)各小组成员之间或组与组成员间进行自评或互评;(5)教师对本课主题做总结并与学生进行相关的互动交流。

2.课后形成性评价模式。基于“输出驱动假设”理论,输入是输出的前提,有效的输出必需要有大量的输入性学习材料作为基础,学生在课前和课后要进行大量的输入与输出材料的练习。为保证输入与输出的有效性和高效性,教学评价是必要手段之一。形成性评价是教学评价的方式之一,侧重点在于对整个学习活动过程的评价,主要包括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和教师评价三种方式。学生自评:为保证学习效果,学生要制订相应的学习任务小卡片,卡片内容分为课前和课后两部分,内容包括教师布置和学生自己制定的,以便于进行监督和评价。生生互评:每个班级分成几个学习小组,生生互评可以是组内各成员间,也可以是组与组成员之间的互评,对彼此的学习预期目标、学习任务、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进行互评。教师评价:教师从出勤情况、课堂参与度、课前和课后学习任务完成情况、团队协作能力等几个方面给出A、B、C三个等级的综合评价。

四、结语

该教学模式给英语教师的课堂教学带来了很多启示。既不能重输入,轻输出,也不能轻输入,重输出,输入与输出同等重要。输入与输出之间是相辅相成、辨证统一的关系,输出是输入的目的,输入是输出的前提。教师要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在给学生提供综合、全面、高质、高效的输入性语言材料的同时,更要为学生创设更多的语言输出机会,强化语言输出。

参考文献:

特色教育课程输出 第7篇

1 当前大学英语的教学存在的问题

大学英语是一门备受关注的学科,因为国际化交流逐渐增多,对学生的大学英语应用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为了要能够顺利地沟通和交流,必须要加强大学英语应用能力的提升,比如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阅读能力、翻译能力等。英语是一门常见的外语语种,虽然在当前的素质教育过程中所占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依旧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以应试教育为主

我国的母语是汉语,英语作为一种外来语,学生对这种语言的掌握程度不够,因此,在学习的时候也很容易受到传统汉语教学的影响,在这种母语环境下,大学英语教学也以应试教育为主,使得很多学生在学习中为了得到高分而进行学习,这种应试教育模式让学生成为高分低能的学生,对英语文化内涵的了解不够,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1.2 英语课堂比较沉闷

很多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也只是单纯的理论化教育,对大学英语文化以及大学英语的实践用法讲解不多,所以使得很多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接触不到大学英语文化的本质。而且在英语课堂上,气氛不够活跃,教师也很少进行相应的情境设置,传统的教学方式在大学英语课堂上延续,使得大学英语课堂变得枯燥乏味,学生也只是按部就班地对各种语法知识、单词等进行记忆,渐渐地让学生对课堂失去了兴趣。

1.3 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对新技术的应用不够

在信息技术时代,教育要逐渐实现现代化,与各种新技术进行融合,才能有效提高教学水平。比如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等,都是教学过程中的常用技术类型。在互联网基础上产生了很多新技术,比如多媒体技术、新媒体技术等,这些都可以成为教学过程中的辅助手段,比如多媒体教学更是一种丰富、生动、形象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学习兴趣的调动有很大帮助,比如一些音乐、图片等,都可以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素材,但是当前很多教师在进行大学英语教学的时候很少结合这些多媒体,忽略了大学英语教学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2 以输出为驱动的网络化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建设策略

2.1 开设特色鲜明的后续课程

大学英语后续课程是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建设的一部分,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应该要对现有的课程体系进行完善,在英语基础教学的基础上,应该要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培养,课堂教学过程中主要是对学生的英语基础能力进行培养的,比如一些词汇训练、听力练习等,但真正要让学生学会应用英语,则必须要通过一些后续课程的培养,在未来的教育过程中,应该要将大学英语的后续课程分成4类,分别是语言技能类、语言应用类、语言文化类、专业英语。这种设计方式可以很好地满足时代的需要,可以对传统英语教学过程中的基础课程的薄弱环节进行弥补,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培养,并且能够满足学生在语言输出方面的需求,提高他们的英语应用能力。

2.2 借助网络资源提高课堂趣味性

大学英语与其他文科类课程不同,这门课程更注重对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的提升,更注重对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在以输出为驱动的教学理论中,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进行激发,从而使得学生能够对英语学习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并且能够从英语后续课程中学到更多的实践经验。对此,在大学英语后续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该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采用新技术和生动有趣的资源进行教学。加强课堂情境的设置可以使得课堂氛围更加和谐,能够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对英语课堂的兴趣。比如在进行英语文化教育的时候,对课堂教学的目标进行梳理,并且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教学,让学生能够加强对英语文化内涵的理解,从而有助于翻译过程中进行更准确的翻译。教师可以采用电影教育的方式,为学生播放一些电影作品,这些电影中也体现了丰富的英美文化内涵,同时很多电影也是由一些文学作品改编而来的,在电影中体现了当地的人文风情和历史背景,所以利用这些内容可以对英美文化内涵有很好的展示,而且这种方法也避免了单纯的理论讲解。通过这些作品的观赏,学生可以对一些日常的表达方式有所了解,并且能够结合剧中的翻译以及汉语文化,对语言翻译进行深化,寓教于乐,使得学生在放松的过程中也能加强学习。为了对教学进行延伸和拓展,在观看电影之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开拓自己的思维,对电影中的桥段进行改编和表演,这个表演的过程也是学生对大学英语文化进行理解的过程,从而可以加强学生对英语文化的理解,有助于学生提高自己的英语实践水平。

2.3 利用网络平台加强英语后续课程教育

英语是一门实践性课程,实践教育比理论教育更为重要,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课堂教育的时间有限,应该要加强延伸教育,在大学英语后续课程不断完善建立的基础上,应该要加强课后的实践教育。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为大学英语后续课程的教学提供了一定的基础,各种网络媒体也成为教学的工具,在大学英语教育过程中应该要对多媒体资源对各种教材资源进行整合,从而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更多丰富的素材。比如,在课后教师应该要给大学生布置相应的作业,如规定大学生要通过观看电影、阅读文学作品等方式,加强自主学习的力度,同时,教会学生从电影字幕以及各种文学名著中累积词汇量,尽量克服英语口语对话过程中的词汇恐惧,能够以一种平和的心态进行阅读以及口语学习。再比如当前很多学校开设的计算机网络学习平台是结合网络加强学生英语口语训练的一个重要平台,能够促进学生自主学习。除了课堂上安排的上机课程之外,学生也可以自行安排上机时间,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口语训练,教师也可以利用远程网络教育平台,对学生进行远程教育,在远程教育模式中,学生的学习时间变得更加灵活,教师通过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为学生留下足够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机会。

3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英语教学受到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在英语教学过程中,传统的英语基础课程教育远远不够,在教学过程中还应该要对英语课程进行拓展,加强对英语后续课程体系的建立,并且在后续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借助网络平台,以语言输出为基本理论,加强对各种新技术和互联网资源的应用,对学生进行更加全面的锻炼。

摘要:“以输出为驱动”理论在语言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尤其是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必须要积极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该文对以输出为驱动的网络化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策略进行分析和探讨,旨在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水平。

关键词:以输出为驱动,大学英语,网络化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章于红.以输出为驱动的网络化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建设[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9):100-102.

[2]黄禧凤.基于输出驱动的大学英语工具性需求后续课程设置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2):197-198.

[3]岳云.以输出为驱动的合作学习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实践[J].英语教师,2015(24):32-33.

从文化反哺到教育输出 第8篇

“写真”这两个字很有意思。我的一位日本老师曾坦言不喜欢这个词,因为他不相信照相机可以“写”其“真”,哪有什么“真”嘛!他还说汉语更妙—“摄影”,有“摄”之动作、有“影”之形象,既生动又准确。在我们的语境里,“写真”常被和明星艺术照联系起来,或与早先日本艺人的宣传照作为日本摄影的排头兵率先传入中国并广泛传播不无关系。特别是近年来在我国年轻人当中“写真”一词被愈加频繁地使用,隐约变成一种时尚和个性的标签,我想这一现象背后不仅隐含了一代甚至几代人的“东洋情节”,亦可说是当代日本对中国这个“文化母国”的又一次“文化反哺”所产生的深刻影响的生动体现。而我们这些东渡学“写真”的中国青年,又何尝不是在这种“文化反哺”中长大的呢?

中日间漫长而悠久的文化传播史自然无需我多言,但面对摄影术这样一个始于西方、几乎同时传入两国的舶来品,在其诞生仅一百多年的时间里,两国在摄影的工业与教育等方面产生出的巨大差距却远不止“摄影”和“写真”字面上的区别这么简单。千禧年后,随着尼康、佳能、索尼、松下等日本品牌逐步占领全球影像器材市场,日本的各大艺术院校中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留学生的身影,教育作为其软实力的象征正向亚洲乃至世界输出。本文便以笔者在日留学期间的观察和思考为脚本,先概括地介绍一下日本的教育体系和开设摄影专业的主要艺术院校,再着重讲一讲我曾就读的“日本大学摄影系”,其中也包含我个人对日本摄影教育的一点浅见,希望能对有志赴日求学的摄影青年有所启发和帮助。

日本的教育体系

日本的教育体系与中国大致相同,只是在一些汉字词汇的写法上存在差异。本文涉及到的一些与教育相关的专属名词的日汉对照译法整理如下:

専門学校—专科学校(职业技术学校)

短期大学(短大)—高职

通信教育—函授教育

現職教育—在职教育(继续教育)

研修生—进修班学生

研究生—预科班学生

学部—本科院系

学部生—本科生

大学院(研究科)—研究生院(研究所)

大学院生(院生)—研究生

博士前期課程(修士)—硕士

博士後期課程—博士

日本虽然也有被称为“大学入试”的所谓高考,但年轻人的成才之路并非只有上大学这一条独木桥可走。由于日本独特的法律保障,在同一家公司中从事相同工作或同等职位的两个人,学历高者薪金标准也更高,很多企业出于人力成本的考虑在聘用员工时更看中能力而非学历,也正因如此日本没有出现中国一般的“考研大军”。我在日本大学就读研究生院期间,摄影专业的硕博研究生加起来不过寥寥十余人,还不及一个本科班的半数,其中又以中国大陆、台湾和韩国的留学生为主。另外日本学生中女多男少也是一个有趣的现象,听说这是因为日本女人一般在婚后便会成为全职家庭主妇,所以在升学或选择专业时并无太多就业压力,而是更多地从个人兴趣出发,所以造成了在就业率相对偏低的艺术院校中“阴盛阳衰”的局面。

一些日本高中生在升学时会选择进入门槛更低一些的“専門学校”或“短大”。这类学校的学制短(通常为两年),学费较一般私立大学略低,而且入学考试非常容易,教学也相对灵活,讲的都是最新最实用的技术和知识,所以近年来也深受各国留学生青睐。比如我有一位师妹,本科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动画专业,留日后并未选择考研,而是在语言学校短暂地学习了半年便进入一所动画“専門学校”继续深造,毕业后很顺利地在东京的动画公司找到工作。这种学历上“不升反降”的求学模式用时下国人的正常观念或许难以理解,但在日本,只要扎扎实实学好一门手艺,同样能在社会中找到一席立足之地。像她这样的案例并不鲜见,属于典型的实用主义和不唯学历论,有一定代表性,所以对于想去日本学艺术(技术)并希望尽快就职、又对写论文和搞学术不感兴趣的同学,我认为申请一所适合自己的“专門学校”不失为另一种不错的选择。

开设摄影专业的主要日本艺术院校

和作为中国文化中心的北京一样,以东京为中心的“首都圈”集中了日本最多的教育资源。在艺术类院校中,首当其冲的应属东京艺术大学。东艺大不仅名气大,作为日本唯一一所国立艺术类大学,学费也仅为私立大学的三分之一左右,因此对考生有相当大的吸引力。该校最早只有美术和音乐两个学院,2005年创建了以电影为主的“映像研究科”,后又增设动画、媒体影像等专业,但该学科只有研究生课程。东艺大电影专业首任系主任是大名鼎鼎的北野武,目前导演方向的教师中还有享誉世界的电影大师黑泽明之子,同为电影导演的黑泽清。遗憾的是东艺大的“映像研究科”并没有纯粹的“写真”专业,只有少数几位因研究领域相关而可以带“写真”方向研究生的教授,如从事当代摄影创作的佐藤时启和研究影像人类学与摄影史的伊藤俊治。

在私立院校中,最负盛名的莫过于“东京五美”了。“东京五美”指的是东京都公认最好的五所私立美术院校,包括我所就读的日本大学艺术学部(日艺),以及武藏野美术大学(武藏美)、多摩美术大学(多摩美)、女子美术大学(女子美)和东京造型大学(东造大),其中除了日艺均无独立的摄影系,只有类似于影像或视觉设计专业下属的“写真”方向。在日本艺术界提及这几所大学时,往往会被贴上各种标签,如日艺摄影专业强、气氛相对传统和保守,武藏美、多摩美的设计专业好、风格偏观念和当代等等。“东京五美”每年都会以集体的形式举办联合毕业展,今年已是第39届。

其次值得一提的还有东京工艺大学。工艺大前身为“東京写真專門学校”,现有“艺术学”和“工学”两个学院,其中工学院以影像工业的设计与研发为主,艺术学院除“写真”外还有设计、动漫、游戏等众多专业。工艺大虽不在“东京五美”之列,但其摄影系实力雄厚,是日本历史最悠久的摄影教育机构,迄今已有近百年历史。工艺大和日艺一样标榜“正统摄影教育”,学院派气息浓厚,而且两校渊源颇深,关系十分密切,比如以这两所大学摄影系的教师和研究生为主要成员的“日本写真芸術学会”,办公地点在日艺,活动会场在工艺大,会长则由两边德高望重的老教授轮流担任。近年来两校摄影系开始定期举办“合同写真展”等互动活动,“兄弟院系”之情也日渐浓厚。

另外、像大阪艺术大学、京都造型艺术大学、九州产业大学等关东地区以外高校的摄影专业,以及日本写真艺术专门学校、东京综合写真专门学校、东京视觉艺术学校等专科学校的影像相关专业,也都各具特色且人才辈出。本文因篇幅所限无法一一介绍,感兴趣的读者可在网络上检索查询(部分学校的主页有中文界面)。

“日大”和“日芸”

日本大学(Nihon University)简称“日大”,前身是创立于1889年的日本法律学校,1903年改称日本大学,目前拥有14个学院、22个研究生院,以及技校、高职、函授、继教、中小学、幼儿园、医院和博物馆等众多附属机构,是日本规模最大的综合性私立大学,尤以法学、建筑、医学、航空、艺术、国际关系等学科闻名。日本大学的在校生人数、毕业生人数,以及毕业生中的企业家和取得一级建筑师资格的人数均排名全国第一,也被称为“政治家的摇篮”,为日本各行各业培养了不计其数的人才。日大各学院均有独立校区,分布在以东京为中心的各都县,总占地面积约31平方公里,相当于中国的澳门特别行政区。

日本大学艺术学院(Nihon University College of Art)是日本大学下设的14个学院之一,简称“日艺”,现设摄影、电影、美术、音乐、文艺、戏剧、广播电视、设计八个科系,拥有江古田和所泽两个校区,在校生4000余人,毕业生至今逾5万,是“东京五美”中唯一隶属于综合性大学的艺术院校。所泽校区地处崎玉县所泽市,面积约为江古田校区的5倍,主要承担一、二年级本科生的教学任务;位于东京都练马区的江古田校区作为主校区,是本科三、四年级与研究生院的所在地。与庆应、早稻田等国际知名大学相比,日大在日本私立大学的综合排名中虽不在最前列,日艺在日本艺术院校中却当属一流,而在日艺的八个科系之中,“写真”又可算其王牌专业。

“日本大学摄影系”

关于翻译的问题在本文开头便已提到,实际上所谓“日本大学摄影系”包括“日本大学芸術学部写真学科”和“日本大学大学院艺术学研究科映像芸術専攻写真分野”这两部分,前者为本科层次的系级单位,而后者指的是研究生院下属的“艺术学研究所影像艺术专业图片摄影方向”,为方便理解以下统称为“日本大学摄影系(日大摄影系)”。

日本大学摄影系创立于1939年,迄今已有70余年历史。有别于中国目前“本校博士不能留任”的政策,日大摄影系的教员几乎清一色是“自己人”,从本科生、研究生到助教、讲师、教授,很多老师在江古田一呆就是半个世纪,从一脸稚气的少年到满头银发的老翁,可谓把大半生都献给了学校。也正因如此,日大摄影系在教学、研究和创作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传统与风气,并得以一代代完整地保存和传承下来。日大摄影系的专职教师虽然不多,但研究方向与学术分野都各不相同,基本上涵盖了从史论到创作、从纪实到观念、从艺术到商业、从传统工艺到数字技术等各个领域,而完备、合理的师资结构也是建立科学、系统的教育体系不可或缺的关键要素。

日大摄影系的本科生一、二年级主要打基础,在《照相机的结构与原理》《摄影工学(光学/化学)》《色彩学》《世界摄影史》《日本摄影史》等理论课程外,结合课堂与课下的大量实践,熟悉各类照相机的操作方法与镜头的光学特性、了解胶片冲洗和放像工艺、掌握影室照明和计算机图像处理技巧,学习从银盐到数字的多种成像系统及其基本理论,以备日后创作所需。到了三年级,在深入研究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摄影家及其作品的同时,通过《广告摄影》《新闻摄影》《肖像摄影》《建筑摄影》《纯艺术摄影》和《摄影印刷》《摄影编辑》《视频制作》《平面设计》等进阶课程,让学生尽可能广泛地接触不同的摄影门类与风格。在找到各自的兴趣点与今后的发展方向后,四年级的教学实行导师制,由学生自主选择一位感兴趣的老师,在其个人指导下进行有针对性的理论调查与创作实践,完成最终的毕业作品和论文。

日本大学研究生院艺术学研究所倡导学科间的融合与互动,打乱本科教学单位,在硕士阶段将8个科系合并为5个专业,分别是文艺学(文艺系)、影像艺术(摄影系/电影系/广播电视系)、造型艺术(美术系/设计系)、音乐艺术(音乐系)和舞台艺术(戏剧系),到了博士阶段则进一步统一为“艺术学专业”,且无论硕博毕业时不分院系均颁发“艺术学”学位。例如我在完成摄影系专业课的同时,还根据个人兴趣选修了电影系、美术系和文艺系的课程,内容涉及实验电影、西方艺术史、媒体理论与宗教学。这种跨学科的教学模式,不仅增加了和其他专业师生交流的机会,也完善了自己的知识结构与学术视野。

日本大学研究生院艺术学研究所实行“多导师”制度,硕士研究生有主副两位导师,进入博士阶段变为一主二副共三位导师。我在攻读硕士学位时的主指导由日本著名大画幅摄影家原直久教授担任,副指导为时任(现任)摄影系主任的高桥则英教授,他同时也是日本初期摄影史的研究者。他们一位重创作、一位精史论,为我提供了多方位的指导和帮助。日艺的硕士学制为两年,没有考试,选修和必修课最后基本都以交报告和作品的形式结课,且因学生人数少,课堂气氛也相对轻松。博士课程原则上三年,但因论文不过关而被迫延期的毕业者屡见不鲜,特别是对于使用外语写作的留学生,动辄上万字的论文、各种学术会议上的发言和面对数十名教授的校内答辩都绝非易事。

日本的研究生教育还有另一个特点,就是强调“研究”二字,以区别于本科阶段的“学习”模式。而在日艺,硕士因研究重心不同又分为创作型和研究型两种。研究型以论文写作为主,方向偏史论和技法研究,虽然有时也会动手拍摄或进暗房,但多为对论文的补充或实践性创作;对于创作型而言,毕业时须提交一部主题明确、结构完整的系列作品,对作品的阐释和解读则变为“副论文”,字数要求也略有减少。日艺的博士课程传统上以论文写作为中心,但近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出现了将作品作为“创作成果”和论文一同提交的形式,论文字数也因而从8万字减少到4万字。我认为这种“创作型”博士学位的授予方式顺应了艺术类专业的特点,值得推广和借鉴。另外,相比中国,日本的博士学位非常难拿,日艺则更甚,基本上每年都有因各种原因无法顺利毕业的博士生,特别是对于难以突破语言障碍的留学生,有些人甚至连参加答辩的机会也没有。正因如此,日本的博士学位含金量非常高,在国际上被广泛认可。

我在原老师门下两年的主要研究方向为“Fine Print”,这个由安塞尔·亚当斯(Ansel Adams)提出的概念目前在国内摄影界还未得到确立,所以暂无明确的译法,严谨地解释应为“高品质银盐影像制作的制作、展示与长久保存”,这里的“银盐影像”包括底片和相纸,涵盖从使用胶片相机和黑白负片(多为大画幅)的前期拍摄、在黑白暗房中的胶片冲洗、使用纸基银盐相纸的接触印相或放大、保护调色到作品装裱、呈现(布展)以及之后对各种感光材料的长久保存等诸多环节。同时铂金印相(Platinum Print)和“传统化学影像与数字技术的转换结合”作为原老师近年来的研究重点,也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另外在探索摄影光学的基础上我们还尝试制作过针孔相机(Pinhole Camera)和暗箱(Camera Obscura)等曝光设备。在高桥老师的研究室,除了一些日本初期摄影史和影像保存的相关研究,对火棉胶湿版(Wet Collodion Process)、铁版(Tintype)、碳素(Carbon Print)等古典摄影技法亦有实践。

对传统工艺、特别是银盐工艺的高度重视是日大摄影系的传统之一,各种摄影器材与暗房设备用奢侈来形容亦不为过。学生可以从学校的器材室借取包括8×10大画幅相机在内的各种规格的照相机、镜头和胶片显影设备,并可在寒暑假等长假期中带走使用。除了主要用于课堂教学的开放式大暗房和供本科生使用的数十间小暗房,日大摄影系还有专门的研究生暗房、古典技法暗房、彩色暗房、以及用于相纸整平和装裱的后期工作室。本科生在课外时间使用暗房需要自己购买药品,而研究生暗房则免费提供各种药品。研究生暗房原则上由当年在校生平均分配使用,基本上两三人共用一间,但因研究方向的不同,实际上并非每个人都会经常使用暗房。而作为专攻黑白银盐技术的我,在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允许后一直一个人使用一间,在江古田两年的暗房时光也是我留日期间最难忘的回忆。

最后不得不提的就是日本大学摄影系的原作收藏。早在1950年,日大摄影系便开始有计划地收藏所有学生的毕业作品,并于原作概念在西方尚未得到确立的1972年高瞻远瞩地成立了“原作收藏委员会”,每年以专项预算购买、收藏全世界范围内的重要摄影作品和有价值的文献资料,至今已有数百位海外摄影家和日本本土摄影家的原作数千件,各种珍稀的欧美原版书籍、画册和杂志更是不计其数。随着藏品数量的不断增加,为应对工艺各异的原作和年代久远的文献资料在长期保存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日大摄影系还特别建立了博物馆级恒温恒湿的原作收藏室,并通过每年举办的原作企划展和专业学术刊物对藏品进行系统地研究、梳理和介绍。规模庞大的原作和文献收藏不仅是日大的宝贵资产,也是师生们教学和研究的重要素材与对象,更成为了日大摄影系引以为傲的“镇系之宝”。

日本大学摄影系除了培养出土门拳、泽渡朔、筱山纪信、坂田荣一郎、深籁昌久、高梨丰、横须贺功光、三好耕三、大坂宽、大石芳野、饭泽耕太郎等知名摄影家和理论家,还有大量毕业生服务于日本主要的工作室、出版社、媒体、美术馆、教育和研究机构及相机制造厂商,可谓日本摄影界的“黄埔军校”。另外在中国大陆、台湾和韩国等地的艺术界也活跃着不少日艺校友,比如被称为“中国大画幅摄影开拓者”、现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信息艺术设计系副主任的冯建国教授便是原直久老师的得意门生。我出国前在一篇冯老师的访谈中得知,他在日大摄影系就读时曾向学校借来安塞尔·亚当斯的原作拿到暗房一边比对一边制作自己的作品,当时深受震撼。直到后来自己在日大手捧大师原作尽情欣赏的那一刻,才真正明白了观看原作作为一种不可替代的视觉经验对于学习摄影的重要性。

掐指一算回国已八月有余,虽然其间应邀在一些高校和教育机构做过几场以介绍日本大学摄影系为主题的讲座,也时常被问及种种与日本摄影及留学相关的事宜,但“日本摄影教育”这样的题目对我仍显得过于庞大。文章越写越长,问题越讲越多,碍于版面所限不得不就此搁笔。对于未尽的话题,包括已删去的一些日本摄影界的奇闻轶事、坊间野史,未谈及的美术馆、图书馆、画廊、摄影节和艺术品市场等方面,以及我在留学期间搜集整理的大量有关日本摄影的第一手资料,计划今后利用网络等多种渠道继续分享。

上一篇:县信息化办公室年度宣传工作总结下一篇:运输管理实训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