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雪有感范文

2024-06-16

看雪有感范文(精选9篇)

看雪有感 第1篇

貌似这次是北京第二次下雪吧。。不过在第一次我醒来雪已经是水的情况下,姑且把这个算成第一次吧。三年了,又一次看到飘雪的日子,三年里面无数次的期望南方的鹭岛飘下纷扬的雪花,可是来到了北京,真真切切下雪的日子里面,似乎有少了很多的激动与想法,以一个冷眼旁观者的姿态,去看着别人堆雪人,打雪仗,自己很想一个人在雪地里面走走,可是真的自己一个人在夜里,在校园里面的时候,却发现路上的积雪已经消失不见,自己有懒得在大半夜去没有人的地方走,于是就此作罢。

其实猛然间感觉到,对生活的态度似乎和对雪是一样的,当未曾来临的时候总怀着这样那样的期待,可是真正来临的时候,却总是发现,其实就是那么回事,很遗憾的说,来了这里半年了,终究没有做多少自己喜欢的、自己想做的事情,自己的很多期待与憧憬,就如同对雪的感觉一样,最终不了了之。这个校园不算很大,但是每当人流攒动的时候,熙熙攘攘的人群总给人一种恍若隔世的感觉,每个人都很忙。忙着做一些跟你无关的事情,而你所做的确是-和他们一样的瞎忙,到最后的结果,无非是让更多的人看到你在忙,而自己越来越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每天机械的活着,无论是每天不知所以的活着还是机械的忙碌的活着,其实就是一个意思。

今天种种机缘巧合,让我这个本来不打算去的人奇迹般的听了一场哈佛教授的全英文课程,对一个以前看哈佛公开课看字幕,听诺奖教授讲座听传译,呆呆一学期没听过al的人来说,好像还真的有点纪念意义呢,当然,听课最直观的感受是,我的英语好烂啊。。不过还没有烂到完全听不懂,加上我旁边的两个好心人,恩恩 勉强听懂了一下,既然不是人人而且也不知道那两个人叫什么,就默默的祝福她们抢课成功吧~~~今天的课的内容是金钱买不到什么,按照我能听懂的来看,教授说道到的是金钱买不到友谊、亲情、家庭和公正(听懂的大神们 求轻吐槽)其实个人脑子里面突然冒出一个奇怪的想法,金钱还是买不到欲望的,因为欲望是个无止境的东西,你用金钱满足的欲望,当你达到的时候--或者说你觉得你可以达到时候,便会有更大的欲望随之而来,好比阿里吉斯和乌龟的悖论一样,古语的贪得无厌之类的也是这个道理吧,不知道各位怎么看。但是人的可悲或者是可笑却又偏偏在于,即使你知道了欲望的坏处,可是却往往还是被欲望所蒙蔽,赌徒的心理,魔鬼的契约,蛇的诱惑,铤而走险的孤注一掷,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只是受苦于可怜的英语水平,今天是没有机会和教授讨论这个了。。不过说实话真的很喜欢他上课的风格,从高中听公正课就开始很喜欢,可惜今天真的来到课上的时候,却又没法参与其中。。好吧 我被我的英语伤心了,好好学英语~恩恩

话说晚上出去吃东西的时候有无意中在人人上看到一篇文章(不是我多能吃。。是我因为去公开课没有吃晚饭),文章的核心意思是不要太着急,成功来自你每一个小时的积累,而你的积累,不取决与你是做了学霸泡图书馆还是辛苦实习,取决于你有没有投入的做着你原本内心想做的事情,而讲究讲究速成的成功学,追求功利而奋斗的心理与行为,恰恰在某种意义上反而是成功的一种障碍,连最好的自己都不是,上天凭什么去眷顾你呢?我们现在的社会为每个人指明了一条应该的奋斗方向,却忘了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只有最好的自己,才能以最出色的姿态出现在大家面前。。说实话写到这里的时候已经懒得吐槽自己了,不得不说,现在的自己有点四不像的感觉,不过呢,考完期末,期待着一切会好起来吧,毕竟,期末是一件别无选择的事情,现在满口学霸啦听不懂啦的人到你考不好的那天 心里没有默默的冷笑就不错了,反正,自己的一切要把握在自己手里面。

既然提到了人人,不得不说几句关于qq的事情,的确到了大学,qq似乎只是有事情的时候取代短信的玩意,只会满天飞情啊爱啊的qq似乎快被涉及各种学术、校园资讯、校内神回复神吐槽的人人完爆了,但是自己到现在也没有在人人上写过一点点的东西,只是觉得人人主页没有qq空间有感觉,总觉得人人有用但是不真实,qq无聊但是貌似更真实一点点。。这个不重要 吐槽加无视之

还是扯回到公正课上来吧,话说很喜欢这种课堂风格,感觉每个人有了更多的参与度和主动权,而对比一下自己现在的课程,说实话很多课的感觉 真的和高中没有什么区别,除了你可以把一些所谓的水课翘了。。可是 话有说回来,有的课无聊到听了和没听一样的时候,同样是一门课有的老师讲到你宁可蹭课而有的课你却是能去都不想去的时候,所谓的大学,所谓的自由度,又体现在哪里呢?说到这里又想起来选课了,一面是自己前三天忙到吐血、每天两节重量级的课没有一节人文课的课表,另一方面是qq群bbs各种求问人文课给分,很多时候真的在想,专业课是要出成绩的,选个名师无所谓,数学总是有一种天然的恐惧感 选好老师(弱弱的说一句,感觉现在的大学高数老师像高中老师,高中的补神像大学老师),可一个人文课你要一个给分好的,不点名的,实在是不好说什么了,这样的生活有意思么。至于我的人文课么 还是等到自己能静下心来的时候,安心选一点自己喜欢的东西,争取rp好能碰上几个像大学的老师吧。。(弱弱的说经导老师的风格也是我经导课课堂很用心听课的原因)

年末的时候总会不自觉的产生一种想反思的感觉,尤其是当自己的社团活动即将告一段落的时候,却又发现自己做的也不那么好,有的是因为自己的兴趣没有转移到专业的层次上来,所作所为还是菜鸟级的需要磨练;有的是因为自己愿意做,去做了,可是还是思考的不够多,过于拘泥于已有的框架,不愿意冒打破它的风险;有的是因为自己没有接到什么重要的任务而有点划水的感觉,也有时候会感觉到自己的预期和现实间存在着一些差距,不过自己却实实在在的看到了自己的一些改变,从一次的不足到下一次的改变,也许这是好的,也许这还不够,这一切,应该留给下学期的自己去评说,不过呢,真的真的真的觉得自己很幸运,能遇到这么多包容我的错误,指导我做的更好的学长学姐们,还有那些一起做事一起犯二一起d疯的你们,真的真的很感激你们~也没什么好表示的 就祝大家抢课成功吧(貌似某人很需要这个。对吧)。

其实期末的重心还是学习啦,各种乱七八糟的说法没有期末的成绩支撑都是很虚的玩意,有时是想用期末成绩稍稍减轻一点自己愧疚感的我来说,期末是一件别无选择的事情,自己的复习状态感觉还不错,效率什么的也还行,下周可以进一步提升一下~~也尝试了一下通宵学习写作业的事情~~算是打破自己高中的记录吧~~(在这里再次感谢好学长和小祎)其实这次的重中之重对我来说是与众不同的英语精读而非高数,唉。。这才是最头痛的问题了,至于高数神马的,如果我说难 估计nc会鄙视死我的吧 算了 为了不被鄙视 这玩意必须搞定 经导呢 刷了一夜有feel了 剩下的课么 背吧。。还能怎么办,虽然说很讨厌背诵神马的。

一直要坚信,一个月以后,一切都会好的,大学的陌生感,仅此而已。

最后,把一份祝福送给我认识的人们,谢谢你们教会我的一切~~~~还有一份祝福送给看完这篇日志的人们 谢谢你们~~祝好运

看雪有感 第2篇

《湖心亭看雪》是一篇篇幅短小、文质兼美的文言文。目前,文言文教学长期存在着唯“言”独尊和唯“文”独尊两个极端,即把文言文上成古代汉语课和古典文学课,还有就是把文言文教学简单地理解为“言教”+“文教”。这三种倾向都把“文”与“言”割裂开来,把“文”与“言”的关系简单化。于是凡是文言文教学,课堂教学模式往往都是“导入新课—简介作者—朗读课文—疏通字词—翻译课文—分析课文—教师总结—布置作业”。这就使文言文的课堂教学陷入了模式化,其结果必然是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却学得很乏味。文言文创优课就应该打破这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改变“文”与“言”割裂的教法,构建崭新的、灵活的文言文课堂教学模式,让“文”和“言”有机融合起来。

有一位参赛老师执教时富有创新精神,其教学流程大致首先,在学生充分朗读课文和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抛出主问题:“老师读完课文,感觉这篇文章真奇特,明明有舟子同行,作者却说自己是‘独往’,文中还有很多奇特的地方,请大家帮忙找一找。”接着,引导学生再读课文,说说“奇”在哪里,并从文中找出依据。然后,教师指名学生回答,边说边板书要点,并落实有关句子的重点词语。最后,教师归纳总结:“奇”表现在看雪的时间奇、看到的雪景奇、描写雪景的手法奇、赏雪的情趣奇等几个方面。这样处理,围绕课文的一个点——“奇”,将课文中相应的人、景、情等像串珠子一样串联起来,然后一线牵拽出来。其整体设计以内容和写法的教学为主线,在内容和写法的教学中结合有关词句的理解,也即在“文教”中落实“言教”,使“文”和“言”有机融合。这种创新设计,无疑可以带来生动活泼、紧凑高效的良好的课堂效果。

同是执教《湖心亭看雪》一文,一位老师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就开始分“语言破译组”“心灵探密组”“写法赏析组”和“性情评价组”四个小组,每组设置若干个问题交流探究。“语言破译组”负责解决文章中生字、文言词语以及文言翻译等方面的问题;“心灵探密组”走进作者心灵,体会他游西湖时与众不同的思想感情,以及产生这种感情的原因;“写法赏析组”对文中的写法以及表达方式的运用进行赏析;“性情评价组”为作者在古代文人中找出知音,然后评价作者这样的性情到底可取还是不可取。由于缺乏历练,教师无法在课堂上真正发挥引导作用,学生也无法真正“合作讨论”起来,最终各小组的问题,还得由教师逐个提问解决。这样,整堂课仍然是在教师预设下完成的,小组合作形同虚设,而且课堂结构不紧凑,衔接不柔和,给人感觉非常生硬,学生的收获更是有限的,他们仅仅关注自己小组要解决的`问题。这种为合作而合作的课,比起没有合作的效果更差。

《看雪》教学设计 第3篇

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12课《看雪》是一篇行文优美, 内容贴近学生认知心理, 适合儿童阅读和学习的好文章。作者用简洁流畅的语言把我们带进祖国宝岛———台湾, 讲述了台湾小朋友只见过用棉花做的雪, 没有看到过真正的雪, 老师给他们讲自己童年在故乡北京玩雪的情景, 让大家仿佛听到了那浓浓的乡音, 看到了那深深的乡愁。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自主识字”与“比赛书写”活动, 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并通过角色对话, 让学生在“原汁原味”的对话中体验台湾师生向往祖国北京和北京的小朋友盼望与台湾小朋友一起玩的心情, 在台湾和北京本是一家人的亲情中经历洗礼与熏陶;最后通过创设“向台湾小朋友发出邀请”的活动, 激活学生的想象力, 促使学生灵活运用语言文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主动积累词句的意识和习惯, 使字词句的教学具有持久活力。

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 揭示课题

1. 同学们, 你们喜欢雪吗?还记得去年下雪时的情景吗? (学生交流。)

2. 师:

是呀, 下雪是一件令人开心的事情, 整个世界都雪白雪白的, 像童话世界一样美。同学们还可以在雪地里打雪仗、堆雪人。可是, 我国台湾省的小朋友却不像你们这样可以享受到看雪、玩雪带来的快乐, 因为台湾省冬季较温暖, 很少下雪, 那里的小朋友很难看到雪。今天, 我们就一起学习《看雪》这篇课文。 (板书:“看雪”。)

3. 齐读课题。读了课题, 你想知道些什么? (预设回答:谁看雪?在哪儿看雪?看到了怎样的雪?)

设计意图:由生活中的“看雪”引导到文本中的“看雪”, 在现实与文本之间搭建了一条“看雪”的通道, 激发了学生看雪的愿望与阅读文本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 学习生字

1. 自读课文, 整体感知。

要求: (1) 读通读顺课文; (2) 把生字和生词画出来; (3) 同桌互相读一读生字、生词, 互相纠正读音。

2. 认读生字, 读准字音。

(1) 出示生字卡, 指名读, 齐读。 (“省、橱、指、仗”等字都是翘舌音;“铺”是多音字, 在本课中读“pū”。) (2) 形近字比较, 动作识字。这些字你在哪里见过?用什么好办法记住他们? (3) 巧用顺口溜, 记住字形。如 (1) 省:眼睛上面一少年, 勤俭节约少花钱。 (2) 毯:一堆毛, 两把火, 睡在上面很暖和。

3. 认读生词。

出示生词卡, 开火车读, 齐读。台湾省商店橱窗指了指接着讲故事铺着雪毯银装打雪仗

4. 指导书写, 巩固提高。

(1) 教师范写。 (1) 教师在田字格里范写“奇”。教师边写“奇”字边提示笔顺, 强调写“奇”字时应注意什么, 学生观察“奇”字的结构, 在书上描红和临写, 然后在作业本上写“奇”字。 (2) 范写“指”字, 学生交流了解“指”字的字形特点, 然后描红和临写。 (2) 临写生字。学生自己观察并书写其余的生字。 (3) 评价。展示学生书写的生字, 比一比, 谁写的最美, 师生评价。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 自主识字, 在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 并通过形式多样的识字练习和写字训练, 巩固识字的效果。

三、品读课文, 感悟乡情

1. 欣赏雪景, 走进“雪”的世界。

(1) 看“雪”照, 忆情景。课件出示往年雪景照片, 学生回忆感受“雪”的美丽世界。 (2) 想“雪”词, 巧描述。如果用一个词来描写“雪”, 你会用哪些词来描写呢? (预设回答:雪花飘飘、大雪纷飞、一片洁白、冰天雪地……教师补充出示:银装素裹、白雪皑皑、洁白无瑕、粉妆玉砌、雪花飘飘。) (3) 觅“雪”因, 读课文。可是, 台湾的小朋友很少看到雪, 他们只能在橱窗里看到假的雪。请读课文第1、2自然段, 想一想在课文中, 谁与我们一样, 看到过真雪? (老师和北京的小朋友。)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往年雪景照片, 让学生感受美丽的“雪”景世界, 激活学生对“雪”景的描写, 打开学生封存的记忆, 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 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

2.“赏”雪中之景, “品”文字之美。

(1) 读课文, 答问题。自读课文, 思考:课文中的老师在哪儿看到了真雪?那是怎样的一场雪? (课件出示课文插图, 指导学生朗读第9自然段。) (2) 找“雪”句, 赏“雪”景。老师看到的雪景, 是用哪几句话描写的? (1) 指名读第一句。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雪景? (师:雪花、雪毯、银装, 到处一片洁白, 美吗?谁来读一读。) (2) 教师归纳:这不仅仅是雪花的美, 也不仅仅是雪毯的美, 更不是树上银装的美, 而是作者描写得太美了。课件出示:飘着雪花、铺着雪毯、披着银装。 (3) 指导朗读。师:那“飘着”、“铺着”、“披着”等词就如音乐节奏, 似吟诗唱歌一样地美。试着读一读吧。 (指名读。) (4) 师:飘着雪花, 那是“雪花飘飘, 铺着雪毯”, 那是“白雪皑皑, 披着银装”, 那是“玉树琼枝, 一片洁白”, 那是“洁白无瑕”, 多么美啊。谁再来美美地读一读。 (学生读。) (3) 看“雪”戏, 读“雪”语。 (1) 第二句写的是雪中的活动, 除了堆雪人, 打雪仗, 还有那些活动? (学生阅读课文后回答。) (2) 你在雪中去做这些游戏的时候, 心情怎样?能用一个词来表示吗? (快乐!)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直观感受“雪”景画面, 两次讲读“雪”景描写, 使学生不仅进入了“雪”景, 也感悟到“雪”景的有滋有味。通过对描写“雪”景的词语训练, 在“润物无声”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提高学生品味文字、感悟语言文字之美的能力。

3. 读问句, 表乡情。

(1) 因为很难看到雪, 所以孩子们有许多的问题要问, 请把孩子们问的问题画出来。 (2) 自由地读读这四句, 看看谁能读出孩子们当时发问的心情? (1) 读第一句:“您看见过真的雪吗?” (提示:孩子问这句话的时候, 是什么心情?) 谁来读一读? (生读。) (2) 再读这句, 读出试探的语气。 (生读。) (3) 课文中“老师微笑着点点头”又是什么意思? (是对孩子们问话的回答, 表示看过的意思。) 你能把它用语言表达出来吗? (4) 读第二问句:“你是在哪儿见过的?”惊奇的表情说明什么?这里除了惊喜, 还有羡慕。谁再来读一读。 (生读。) (5) “北京离这儿很远吧?”问这句话的时候, 同学们怎样想?应该读出怎样的语气? (6) 台湾只能看到“橱窗里的人造雪”, 而北京却能看到“那么美的真雪”, 如果你是台湾小朋友, 你心里会怎样想?所以, 孩子们是怎样问的? (指导读:“什么时候能带我们去北京看看真的雪呢?”) (7) 大家都盼望着去北京看真的雪, 从课文中哪个词看出大家急迫的心情? (“争着问。”) 再读一读这一句。 (8) 读到这里, 你有什么想法呢? (生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体验台湾孩子们看到的是“橱窗里的雪”, 而老师看到的是“童年玩雪的情景”, 让学生理解课文“乡情”的“根源”, 感悟“乡情”的美好, 有感情地表达“乡情”。

四、拓展延伸, 深化“乡情”

1. 朗读交流, 总结全文。

(1) 配乐朗读全文。 (2) 归纳总结:台湾和大陆本是一家人。但是, 台湾还没有回到祖国的怀抱, 台湾小朋友又盼望着到北京看雪, 同学们想一想, 怎么办呢? (生回答。)

2. 引出欢迎“诗”, 读出欢迎情。

(1) 出示教材42页“识字3”诗句:台湾岛, 隔海峡, 与大陆, 是一家。 (齐读。) (2) 引出欢迎“诗”。师:台湾自古以来就是祖国的一部分, 台湾人民和我们是一家人。可是由于各种原因, 直到今天, 台湾还没有回到祖国的怀抱。台湾小朋友盼望着到北京看雪, 北京的小朋友也盼望着台湾的小朋友能过来看雪, 一起玩儿。有一位热情的北京小朋友还写了一首诗来欢迎他们呢? (课件出示) 《欢迎台湾小朋友》:“一只船, 扬白帆, 漂呀漂呀到台湾, 接来台湾小朋友, 来到北京玩一玩, 伸出双手紧紧握, 热情话儿说不完。” (3) 读诗。学生读诗, 读出欢迎台湾小朋友的语气。

3. 拓展延伸, 抒发情感。

(1) 假如你是北京小朋友, 你会对台湾小朋友说些怎样的热情话? (2) 如果要邀请台湾小朋友来我们这儿看雪, 你会怎样邀请呢? (学生回答。)

《看雪》教学设计 第4篇

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12课《看雪》是一篇行文优美,内容贴近学生认知心理,适合儿童阅读和学习的好文章。作者用简洁流畅的语言把我们带进祖国宝岛——台湾,讲述了台湾小朋友只见过用棉花做的雪,没有看到过真正的雪,老师给他们讲自己童年在故乡北京玩雪的情景,让大家仿佛听到了那浓浓的乡音,看到了那深深的乡愁。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自主识字”与“比赛书写”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并通过角色对话,让学生在“原汁原味”的对话中体验台湾师生向往祖国北京和北京的小朋友盼望与台湾小朋友一起玩的心情,在台湾和北京本是一家人的亲情中经历洗礼与熏陶;最后通过创设“向台湾小朋友发出邀请”的活动,激活学生的想象力,促使学生灵活运用语言文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主动积累词句的意识和习惯,使字词句的教学具有持久活力。

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雪吗?还记得去年下雪时的情景吗?(学生交流。)

2.师:是呀,下雪是一件令人开心的事情,整个世界都雪白雪白的,像童话世界一样美。同学们还可以在雪地里打雪仗、堆雪人。可是,我国台湾省的小朋友却不像你们这样可以享受到看雪、玩雪带来的快乐,因为台湾省冬季较温暖,很少下雪,那里的小朋友很难看到雪。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看雪》这篇课文。(板书:“看雪”。)

3.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预设回答:谁看雪?在哪儿看雪?看到了怎样的雪?)

设计意图:由生活中的“看雪”引导到文本中的“看雪”,在现实与文本之间搭建了一条“看雪”的通道,激发了学生看雪的愿望与阅读文本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要求:(1)读通读顺课文;(2)把生字和生词画出来;(3)同桌互相读一读生字、生词,互相纠正读音。

2.认读生字,读准字音。(1)出示生字卡,指名读,齐读。(“省、橱、指、仗”等字都是翘舌音;“铺”是多音字,在本课中读“pū”。)(2)形近字比较,动作识字。这些字你在哪里见过?用什么好办法记住他们?(3)巧用顺口溜,记住字形。如①省:眼睛上面一少年,勤俭节约少花钱。②毯:一堆毛,两把火,睡在上面很暖和。

3.认读生词。出示生词卡,开火车读,齐读。

台湾省 商店 橱窗 指了指 接着

讲故事 铺着 雪毯 银装 打雪仗

4.指导书写,巩固提高。(1)教师范写。①教师在田字格里范写“奇”。教师边写“奇”字边提示笔顺,强调写“奇”字时应注意什么,学生观察“奇”字的结构,在书上描红和临写,然后在作业本上写“奇”字。②范写“指”字,学生交流了解“指”字的字形特点,然后描红和临写。(2)临写生字。学生自己观察并书写其余的生字。(3)评价。展示学生书写的生字,比一比,谁写的最美,师生评价。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自主识字,在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并通过形式多样的识字练习和写字训练,巩固识字的效果。

三、品读课文,感悟乡情

1.欣赏雪景,走进“雪”的世界。(1)看“雪”照,忆情景。课件出示往年雪景照片,学生回忆感受“雪”的美丽世界。(2)想“雪”词,巧描述。如果用一个词来描写“雪”,你会用哪些词来描写呢?(预设回答:雪花飘飘、大雪纷飞、一片洁白、冰天雪地……教师补充出示:银装素裹、白雪皑皑、洁白无瑕、粉妆玉砌、雪花飘飘。)(3)觅“雪”因,读课文。可是,台湾的小朋友很少看到雪,他们只能在橱窗里看到假的雪。请读课文第1、2自然段,想一想在课文中,谁与我们一样,看到过真雪?(老师和北京的小朋友。)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往年雪景照片,让学生感受美丽的“雪”景世界,激活学生对“雪”景的描写,打开学生封存的记忆,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

2.“赏”雪中之景,“品”文字之美。(1)读课文,答问题。自读课文,思考:课文中的老师在哪儿看到了真雪?那是怎样的一场雪?(课件出示课文插图,指导学生朗读第9自然段。)(2)找“雪”句,赏“雪”景。老师看到的雪景,是用哪几句话描写的?①指名读第一句。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雪景?(师:雪花、雪毯、银装,到处一片洁白,美吗?谁来读一读。)②教师归纳:这不仅仅是雪花的美,也不仅仅是雪毯的美,更不是树上银装的美,而是作者描写得太美了。课件出示:飘着雪花、铺着雪毯、披着银装。③指导朗读。师:那“飘着”、“铺着”、“披着”等词就如音乐节奏,似吟诗唱歌一样地美。试着读一读吧。(指名读。)④师:飘着雪花,那是“雪花飘飘,铺着雪毯”,那是“白雪皑皑,披着银装”,那是“玉树琼枝,一片洁白”,那是“洁白无瑕”,多么美啊。谁再来美美地读一读。(学生读。)(3)看“雪”戏,读“雪”语。①第二句写的是雪中的活动,除了堆雪人,打雪仗,还有那些活动?(学生阅读课文后回答。)②你在雪中去做这些游戏的时候,心情怎样?能用一个词来表示吗?(快乐!)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直观感受“雪”景画面,两次讲读“雪”景描写,使学生不仅进入了“雪”景,也感悟到“雪”景的有滋有味。通过对描写“雪”景的词语训练,在“润物无声”中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品味文字、感悟语言文字之美的能力。

3.读问句,表乡情。(1)因为很难看到雪,所以孩子们有许多的问题要问,请把孩子们问的问题画出来。(2)自由地读读这四句,看看谁能读出孩子们当时发问的心情?①读第一句:“您看见过真的雪吗?”(提示:孩子问这句话的时候,是什么心情?)谁来读一读?(生读。)②再读这句,读出试探的语气。(生读。)③课文中“老师微笑着点点头”又是什么意思?(是对孩子们问话的回答,表示看过的意思。)你能把它用语言表达出来吗?④读第二问句:“你是在哪儿见过的?”惊奇的表情说明什么?这里除了惊喜,还有羡慕。谁再来读一读。(生读。)⑤“北京离这儿很远吧?”问这句话的时候,同学们怎样想?应该读出怎样的语气?⑥台湾只能看到“橱窗里的人造雪”,而北京却能看到“那么美的真雪”,如果你是台湾小朋友,你心里会怎样想?所以,孩子们是怎样问的?(指导读:“什么时候能带我们去北京看看真的雪呢?”)⑦大家都盼望着去北京看真的雪,从课文中哪个词看出大家急迫的心情?(“争着问。”)再读一读这一句。⑧读到这里,你有什么想法呢?(生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体验台湾孩子们看到的是“橱窗里的雪”,而老师看到的是“童年玩雪的情景”,让学生理解课文“乡情”的“根源”,感悟“乡情”的美好,有感情地表达“乡情”。

四、拓展延伸,深化“乡情”

1.朗读交流,总结全文。(1)配乐朗读全文。(2)归纳总结:台湾和大陆本是一家人。但是,台湾还没有回到祖国的怀抱,台湾小朋友又盼望着到北京看雪,同学们想一想,怎么办呢?(生回答。)

2.引出欢迎“诗”,读出欢迎情。(1)出示教材42页“识字3”诗句:台湾岛,隔海峡,与大陆,是一家。(齐读。)(2)引出欢迎“诗”。师:台湾自古以来就是祖国的一部分,台湾人民和我们是一家人。可是由于各种原因,直到今天,台湾还没有回到祖国的怀抱。台湾小朋友盼望着到北京看雪,北京的小朋友也盼望着台湾的小朋友能过来看雪,一起玩儿。有一位热情的北京小朋友还写了一首诗来欢迎他们呢?(课件出示)《欢迎台湾小朋友》:“一只船,扬白帆,漂呀漂呀到台湾,接来台湾小朋友,来到北京玩一玩,伸出双手紧紧握,热情话儿说不完。”(3)读诗。学生读诗,读出欢迎台湾小朋友的语气。

3.拓展延伸,抒发情感。(1)假如你是北京小朋友,你会对台湾小朋友说些怎样的热情话?(2)如果要邀请台湾小朋友来我们这儿看雪,你会怎样邀请呢?(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读识字三的诗句:“台湾岛,隔海峡,与大陆,是一家”和一位热情的北京小朋友写给台湾小朋友的一首欢迎诗,再通过开展符合学生心理的“邀请”活动,既激活学生的情感世界,为学生展示才华提供机会,还挖掘了学生的潜能,提供学生自觉运用课文中字词句的实践机会,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激发了学生对祖国统一的深厚愿望与思想情感。

读《湖心亭看雪》有感 第5篇

作者独去看雪,“天”“云”“山”“水”“上下一百”,作者的心似雪,寂寞如雪,是“只落得白茫茫大地一片真干净”的天意雪,是妙玉沏茶用的梅枝雪。此等景致,只有赞叹,只能欣赏;美中之意,只能细细品味。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三变孤零凄苦的感伤情怀是因“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寂寞而来,太伤感了;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点点滴滴”是丽人泪,太压抑了,相比之下,还是如雪的寂寞有那份清,那份静,那份独具的美,有韵味,是我的选择,我的追寻。

在雪净月华之夜,听着轻音乐,独自漫步想着心事,无不是一种美的享受。雪是冷色的,是水做的精灵;月亦是冷色的,似水做的.孤独。雪月似乎告诉我要淡泊一点,明志一点,宁静一点,为责任多担待一点,为别人多思量一点,为明天多保留一点,可谓是生命美的升华,心灵的告慰。

雪净如月华,月华仿静烛,清辉的让人不禁想起了苏轼的“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月的寂静渲染了月下的“康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 一片云彩”,是何等的洒脱;桥边有一棵开花的树,“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坐在冰心的“纸船”上去拾树上落下来的凋零的花片,被雪润湿的残花,为梦编织一顶雪花帽,在月色下它是美的,美的会让人流下最珍贵的眼泪,似乎只有月懂得它的寂寞、它的美。

其实,每位追寻寂寞,如雪寂寞的人都在试图以清静幽寂的自然境界净华心灵,消除现实的困扰。

去年,我家种了一片莲藕,开的是白莲花,似雪般迷人眼。而我似乎更喜欢荷叶上的露珠,每天早上我都会去看它,晶莹剔透,似泪珠,能照出人的影子。我会把它们摇来转去,它们好像玩得很高兴,有时会聚成一珠大大的“泪珠儿”,有时又散成些许“银豆儿”,是不是莲花的“胭脂泪”?我不忍看它们在阳光的亲昵下消失,消失地无影无踪。于是,我把它们记忆在我的画中,只是少了几分真、几分生动。

那翡翠般的莲叶,那似玉如雪的白莲花,只好在我的画中永恒了,时间消逝了它们的美丽,它们的美是那么的短暂。我把那片片凋零的莲花小心收起来,找个安静的地方,也学黛玉,悄悄地把它们安葬了,我没有掉眼泪,因为它们是水做的,无须眼泪的陪衬。

那几幅《白莲图》、《露珠趣》都悄悄地被朋友拿走了,他们当作宝似的挂在卧室里,也许他们也进入了周敦颐“独爱莲”的意境中去了,“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真的是物静物美,使人心清心静。莲实在是太美了,它的美不与言表,有点淡淡的寂寞,如雪;有点点的清高,如云。

读湖心亭看雪有感 第6篇

别致的写景视角与别致的景象,突显作者为人处世的高洁情怀。“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宛如中国画的山水融为一体的意境,寥寥几笔,就刻画出了景物的形与神。这是远观效果,也是一种朦胧美。

你想,上下一白,隐约现出几点,又似乎在缓缓移动,不比清晰可辨之物更有魅力? 别致的湖心亭经历,“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简直令作者渐入忘我之境!———于是素昧平生,却互相视为知己,三大白一饮而尽。 倘若你也遇到人生的“冬天”,请不要忘记:严寒之处有风景,能将心融入景中体会到它的神韵,是一种情趣,更是一种脱俗! 我爱《湖心亭看雪》它呈现于人们面前一幅山、水、人融为一件的美好画卷。

看雪有感 第7篇

秀教案设计

看雪优秀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通过小小组的学习,自主认识“省、店”等生字。在教师的指导下,端正地书写“候、惊”等字。

能借助拼音,正确朗读课文,读好文中的对话,练读感叹句与反问句。看雪教学设计了解“台湾、北京”的地理差异与气候差异。熟读第9自然段,积累第9自然段的语句。

懂得台湾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北京和台湾人民都盼望团聚。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

1、了解“台湾、北京”的地理及气候差异,了解“很难看到雪”的原因。

2、看图说话,积累词句

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小小组的学习,自主认识“省、店”等生字。能借助拼音,正确地朗读课文。

在教师引导下,朗读对话,整体感知课文。

培养学生认真读书,学习思考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导入:

出示“雪景”图

小朋友们看一看,你看到了什么?

一般什么时候,在我们这儿能看到图上的情景,我们也能向图上的小朋友一样?

揭题:看雪

学生齐读课题

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

初读课文

大声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拼一拼,读一读,也可以问问老师、同学,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看雪教学设计

与同桌合作读一读。

带着问题读一读,知道的在书上圈一圈。

交流反馈

指学生读课文,正音

比着读,尽量让别人少发现你的错误

学习生字

在小小组长的带领下,自主学习生字

反馈交流:

开双人火车拼读——单人火车拼读,说词——去掉拼音认读,遇到学生说到好词,指导理解,口头说话

再读课文,是不是比刚才读得更棒了。

整体感知

通过刚才与课文的亲密接触,小朋友们肯定能帮老师一个忙,谁能动动脑筋,让题目按老师的要求“长胖”些?

看到了雪

学生自由准备,说

你是在哪些自然段的帮助下,使题目长“胖”的?

5、朗读师生对话

小朋友,仔细地数数课文中有多少个“说”字,老师说了哪几句话,学生说了哪几句话?

到书上找找,划划,读读

引导学生懂得第9自然段也是老师说的,变成直接对话

师生对读全文

学生对读全文

四、作业

1、朗读课文

2、收集“台湾、北京”的地理知识、气候特征

3、了解现在台湾与祖国的关系

第2课时

课前准备:收集学生提出的问题,整理

教学目标:

1、在教师的指

2、导下,3、学会看地图,4、通过交流,5、知道台湾、北京的地理位置,6、了解它们的气候差异,7、了解“很难看到雪”的原因。

8、了解台湾与祖国的关系,9、懂得台湾是祖国不

10、可分割的一部分,11、北京和台湾人民都盼望团聚。

12、指

13、导看图说话,14、学习积累词句。

15、指

16、导书写个别生字,17、学会观察,18、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教学过程:

看图导入

出示“玩雪”图,指导学生从近到远观察,说话

出示第9自然段,读、诵、背,积累词句。

解答学生提出的“为什么在台湾很

难看到雪?”

刚才第9节中美丽的雪景,快乐的场面,是老师在北京看到的。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幅地图,我们来找找北京。

师指地图上的北京

指学生交流收集到的北京的地理、气候资料

书中台湾的小朋友很难看到雪。在地图上找找,台湾在哪里?指学生指出。

指学生汇报收集到的台湾的地理、气候资料

教师补充看地图的常识

播放一段北京、台湾地理、气候的短片,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两地的差异

现在,谁能告诉我,为什么在台湾很难看到雪?

朗读课文的第1句话

10、再读第9自然段

11、看不到洁白美丽的雪,玩不到快乐的雪仗,真是太可惜了。听老师说得这么好,小朋友们羡慕极了,指导朗读最后两句话,读好感叹号与问号

三、感悟提升

1、台湾小朋友怎样就能到北京来看雪,请你们帮他们想个办法?

2、学生交流

在眼底看雪 第8篇

万玲,在初中时期,于我有精确的眷恋意义。这个年长我两岁的女同学,漂亮、丰盈、早熟。她清澈的眼眸犹如山间溪流,流淌着山野田畴清新而秘密的神韵,在血管里蜿蜒了半生。在如水般的眼眸深处,第一次看见了自己的初夏。我把年少时光里的空幻和美丽,放进了一个少女柔软的手心,懵懂地体验到了眼神通过眼神,传递给我的快乐和惊喜,也是我生命中,性别模式逐渐明晰后的神奇美好。尽管,那只是人生混沌时期,第一个开启情感想象的眼神。我在这个眼神里,觉醒并成长。

万玲身材高挑,比我还高几公分。她一直坐在我的后排,在读完初中4个学期之前,我还没有发现过世界上有一种眼神,可以勾魂夺魄。某天,我回头和万玲交流数学答题时,突然遇到了这样的眼神。瞬间,我体会了什么叫触电。眼神撞出了火花,不是形容,那是眼睛传递给心灵的异样惊喜和慌乱,好像肺腑中遽然升起来历不明的太阳,把少男少女稚嫩的脸颊,烧成了烫手的羞涩。

万玲家居农村。她父亲那时在坦桑尼亚修铁路,家境比大多同学富足,所以她衣着较为光鲜。她是我们班上唯一在夏天穿裙子的女生。我相信,在我发现那个诱人的眼神前,许多同学早就发现了,比如我的好同学陈晓。

陈晓的父亲在林场当守林工人,他经常将一些茶树苞儿、桑椹、山梨等野果带到课堂。而这些山野美味,首先是送给万玲的。我当年对陈晓这种做法很是不解,和万玲第一次眼神触电以后,开始有点理解了。

现在回忆起和万玲的眼神遭遇,心跳仍会加快。

那个眼神的存在,彻底倾覆了年少的快乐。在节假日和见不到那个眼神的时刻,身体出现了某种灼热的躁动,让我饮食无味,焦灼不安。对万玲眼神的寻找和迷醉,就像一只飞蛾面向众多的窗口,不知如何进入。其实,这种迷惑,应该归结于生命性别觉醒后的好奇。我不仅在上课时不时回头寻找着那个眼神,还在周末回家的路上,躲在一个能够看见她身影的地方,用想象去捕捉那个眼神。甚至,在周一的早上,提前赶往一座山的半坡,眼巴巴地盯着蜿蜒于丘陵田畴的乡间小路—万玲上学经过的地方,等候着她出现并消失在视线里。那是一个少年的最高秘密。我曾经期待万玲能够知道,那个站立半坡看她的人,是多么喜欢她,但又担心因此疏离已经开始的亲密关系,使得那个眼神因为羞涩和畏惧,突然向我关闭。这种被时代背景,归属于“不健康思想意识”的早熟行为,一旦被学校和家长得知,其后果会非常严重,并有影响升学、名誉扫地、被人唾骂的多种可能。

一个少年的心事,居然变得如许忧伤,既不能倾听,也没法表达,只能藏匿在身体深处,独立寒秋。即便一向勇敢顽皮的陈晓,也不可能对万玲说“我喜欢你”之类的话语。那个时候,我就懂得,不能表达也是一种忧伤。

陈晓个子不高,因小儿麻痹症留下了跛脚的残疾。这小子在初二时就开始长胡须,让我们很是羡慕。为了让自己看起来成熟一点,在陈晓的撺掇下,我和许多男同学兴高采烈地聚集在校舍砖墙下,用火柴烤热生姜片后,往唇上涂抹,据说可以帮助生须。但我最终没有成功,即便胡须长满了,也不可能掩盖事实上的幼稚。我和陈晓的关系一直密切,按说,我和他的友谊,至少可以维系到整个学生时代。

“你是不是和万玲那个了?”某天陈晓突然问我,当即遭到理直气壮地否认。“不要乱说!”两个小男人之间的争风吃醋,既单纯,又上不得台面,只能在暗中较劲。

后来有次课堂上,万玲在我身后突然惊叫了起来。原来,陈晓把一条毛毛虫放进了万玲的文具袋。尽管,我没有自己希望的那样勇敢,可还是和陈晓打了一架,在学校后山的小松林。没有人知道我们打架的缘由。但这一架,把我和陈晓的友谊彻底打散了。

时隔不久,万玲送给我一支手工钩织的笔套,就在距离小松林不远的三岔路口。我欣喜若狂。我们双双潮红着脸,不敢注视对方,各自仓皇走向了回家的道路。以后几天,我们见面就顿感慌急,在心中温习过无数次的千言万语,面对时连一句也出不了口,好像做错了什么见不得人的勾当,尽管满心欢喜。

身体和心灵的成熟,就像诗歌和音乐,距离我们的少年还很遥远。而爱情的烦恼和强大,也不在我们能够认知的范围。我和万玲在当年获得的心灵愉悦,局限在“看一眼,再看一眼”的单纯境界,情感的觉悟仅仅停留在鞋垫、钢笔、日记本、橡皮擦等等互赠的物件上。

直到今天,我不认为那是我的初恋。对那个清澈眼神的迷恋,和情感没有关系。那个眼神,只是唤醒了生命中对性别模式的简单区分,让我开始懵懂男女差异。当然,那也是我人生旅程里,一份最纯粹最单纯的美丽。

初三暑假,我经常去万玲家的四合院。她用父亲带回的罐头食品和糖果招待我,这些东西是稀罕物,极大地鼓舞了我朦胧的情感指望。万玲家整洁的农家小院四周,长满了慈竹林和牛耳竹,各色花朵在低矮密集的灌木间争相开放,微风吹过时,青翠竹叶纷纷扬扬,像是外婆清唱的谣曲。我们一起做作业、朗读课文、畅谈理想、展望未来,在一次次慌张愉悦的凝视里,度过了许多美好而快乐的时光。

记得当年,正值初夏,梯田里稻禾青碧,蛙鼓虫吟,雀鸟们飞过茂密的青冈丛林,把田野的盎然生机引向了远山层岭。大地清新而幽深的秘密,在阳光下一一敞开。我们的身体,也在如羽的阳光下灿烂成长。那个夏天的田野,把我和万玲的朦胧情感,引向了激情四溢的危险边缘。有一天,我们在田间采摘野菜,我在水田里摘,万玲穿一身碎花衣裙,提着竹篼站在田埂上,刚用皂角洗过的乌黑长发披散于肩头,被风轻轻掀起,纷扬出万千柔媚。她丰盈洁净的身体,在衣衫后面究竟有多少神秘?面对心仪的女生,我鼓足了好大的勇气,才咕噜出一句:“万玲……你真好看!”慌急中,她差点落入水田,我赶紧扶住了她的身体。就这样,我们在不经意间触摸到了对方的双手,至此,眼神的意义开始发生变化,我们不仅从目光深处获得了心灵的快乐,居然还从双手的紧握中感受到了身体的快乐。这两种快乐让我们向往和迷惑。

万玲成熟少女身上散发的温馨气息,不仅醉倒了一个少年,也愉悦着慌乱的少年情怀。学工、学农、学军,是当年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在学工的矿山,在学农的农舍,在学军的拉练途中,我们均会因为莫名其妙的期待,避开老师和同学的视线,偷偷地寻找着对方的双手。我们握紧的手一次次汗湿,血液汩汩作响,目光烁烁生辉,心神惊慌失措……有时候,在人多的场合,会因为这种期待,把手的紧握转移到脚的交流,变成了两只脚的抚摸。这种渴望和行为既是本能的,也是单纯的,我们从中感受到了身体的欢愉。那时,我们不懂得拥抱和接吻,实际上,我们根本就不知道男女之間有接吻拥抱这类亲昵的行为。

这种单纯的美好,结束于万玲突然提出的一个问题。在学工煤矿的露天电影场,我们带着班主任年幼的孩子看《地雷战》,孩子坐在我们中间,我和万玲的双手绕过孩子单薄的后背握在了一起。电影散场后,万玲悄悄问我:“我们经常这样,会不会……怀娃儿?”羞耻瞬间涌入我们大脑。万玲突然间提出的问题,我们无法寻求答案,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也没有办法找到答案。我们认为自己犯了错,而且错误重大,有种模糊的犯罪感。于是,在初中的最后一个学期,终止了这类亲密的行为,随着功课的紧张和中考的接近,眼神的魅力渐渐黯淡。幼稚的身体和心灵,无力深入情感的神奇,青梅竹马的浪漫,成为一本小说的虚构,开始就给结局打了一张收条。

我和万玲,从此天涯。庆幸的是,我们当年的眼睛里,还没有黄昏。花开的幸福,将要面对何种磨难和困境,还没有丝毫准备,自然看不见深秋的悲哀。

初中毕业后,我和万玲又升在同一个高中班,但我们疏远了,故意躲避着对方。在三年高中阶段,几乎就没有单独在一起说过任何亲昵的话语。心照不宣地认为从前错了,错了就要修正。我们稚嫩的心灵,难以承接远方的雨雪。

后来,我当兵离开了家乡。万玲和家人也离开了故里。据说她高中毕业后,在某个铁路小站当了工人。直至今日,我再也没有见过万玲。我懵懂时期对那个眼神的眷恋,必然而美好的结局留在了混沌的年少时光里。

我已经看不见那个眼神,记不清那个少女的模样,但那个眼神真的很迷人,很美好。

看雪练习题目 第9篇

一、组词语:

银( ) 堆( ) 景( )

很( ) 难( ) 省( )

二、用线连起来。

天上 披着 银装

地上 飘着 雪毯

树上 铺着 雪花

三、填空。

1.老师( )起童年玩雪的( )。

2.小伙伴们在雪地上( )、( ),玩得可( )了!

四、读一读,写上标点符号。

1.您见过真的`雪吗

2.北京离这儿很远吧

3.老师微笑着点点头

参考答案:

一、组词语:

银(银白 ) 堆( 堆积 ) 景( 景色 )

很( 很大 ) 难( 难以 ) 省( 省心 )

二、用线连起来。

三、填空

1.老师(给孩子们讲)起童年玩雪的(情景 )。

2.小伙伴们在雪地上(堆雪人 )、( 打雪仗 ),玩得可( 高兴 )了!

四、读一读,写上标点符号。

1.您见过真的雪吗?

2.北京离这儿很远吧?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看雪有感】相关文章:

有感,有感司空图,有感的意思,有感赏析07-23

读一本书有感有感07-09

读登高有感800字有感06-19

登山有感06-10

读书有感06-18

慈悲有感05-27

探访有感07-16

读报有感07-25

党课有感07-26

《孝经》有感08-05

上一篇:普通心理学期末试题下一篇:防电信诈骗心得体会